百色地区壮族学生血压与形态指标的关系分析

百色地区壮族学生血压与形态指标的关系分析

一、百色地区壮族学生血压与形态指标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冀晶娟[1](2020)在《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村落是承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新一轮乡村振兴背景下,其依然是持续性关注的焦点。广西地处我国西南与华南交汇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民族文化特征显着,传统村落与民居遗存丰富。当前研究主要关注广西东北部与东南部地区,突出典型案例的探讨,相当一部分地区有待于作进一步挖掘与补充。大数据背景下,开展全域覆盖性普查,有利于展示广西多元地域文化,通过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将更深层地揭示传统村落的规律性问题,同时为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更科学的依据。研究以建筑类型学理论、居住领域性理论、文化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分别对应民居、村落与区域三个层次,进行了分类、分布以及诠释性的探索。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等方法,借助Arc GIS、SPSS技术,构建了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信息数据库。以数据为基础,按照“揭示分布规律—划定文化区—诠释文化景观—分析影响机制”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形成创新性结论。首次建立了广西全域1118个传统村落与民居样本数据库。研究对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开展全域普查,运用实地调研与建筑实测、文献整理与信息采集、卫星影像数据分析等方法,经过筛选判断,确定1118个村落为研究样本。根据文化地理学中“因子”概念,以客观反映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特征为基本准则,综合考虑因子的历史性、完整性、独特性与可得性,建立了包括3大类、13小类的因子体系,涉及村落空间地理与行政区位、自然环境要素、物质环境要素、非物质环境要素四个方面的内容。借鉴类型学分类方法对所有因子进行细化分类,建立因子属性数据库,为文化景观的呈现与诠释提供基础。揭示了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的分布特征与规律,确定14组因子具有相关性,并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广西传统村落分布总体上表现出“东北多、西南少”的特点;村落地理环境以山地为多,平原丘陵其次,多在低海拔区域,以微坡地形为主,坡向均质,靠近低等级河流分布;民居类型以单幢最多、堂厢其次、从厝较少,其中,中堂侧房型占单幢类民居比例最高,分布最广泛,堂厢类民居分布于东北部与中东部地区,数量相当,交杂现象显着,从厝类民居则集聚于桂东南地区;布局形态以集中型、沿等高线阶梯布局型为主;水塘集中于东部与南部,水柜均处于西北部;村落规模以2-5公顷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建村年代以清时期最多,明次之;民族以汉族最多,壮、瑶、苗、侗族依次减少;语言以汉、壮语最多,侗、瑶、布努语次之。运用SPSS技术,进一步对两两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有14组因子共存程度较高,多角度诠释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共性与差异性。科学划定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文化亚区,以区域及个案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释了各区文化景观特征,系统呈现了村落与民居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根据文化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以民居类型为主导因子,借鉴居住领域性理论,初步判断宏观层面文化区大致范围,再结合多因子叠合法、历史地理法,考虑自然地物与行政区划的影响,确定文化区具体边界,形成开放型、围合型及兼容型3大文化区。其次,在3大文化区内,分别将民居类型与村落布局、民族、语言等因子进行叠加,划定12个文化亚区。研究从区域层面详细阐明了每个文化区、文化亚区的文化景观特征,并通过典型案例深入解读了各区域的文化景观现象。深入剖析了各文化区、文化亚区的形成与分布机制。宏观文化区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广西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央统一与地方自治的制度化差异两个方面,同时受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多民族文化融合等因素影响,文化区边界产生了历时性变化。其次,开放型文化亚区之间存在由“前后”、“发散”向“左中右”的递变关系,影响机制为土着民族的生活本能需求、中原文化影响、人口增加及生态环境改变;围合型文化亚区之间存在大家族共居向小家庭居住方式的递变关系,影响机制为行政区划与移民、经济发展与制度改变、交通要道与文化传播;兼容型文化亚区具有民居过渡性、民族融合性的特点,影响机制表现为山地向丘陵平原地貌的过渡以及汉瑶壮多民族的融合。机制剖析过程中涉及与其它地区文化景观的对比研究,通过在更大地域范围下研究各民族、民系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差异性与同质性,探讨了文化传播、文化整合的影响与作用。

徐敏[2](2019)在《广西平果山心白话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右江沿岸平果县山心白话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其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描写,并进行了山心白话的历时比较与共时比较分析,力图全面揭示山心白话的特点,为广西粤方言综合比较研究、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介绍了平果山心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语言分布概况,对广西粤方言研究现状及平果语言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平果山心白话语音研究。在全面描写山心白话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将山心白话与中古音进行了纵向对比,同时与语源地江门白沙白话语音、南宁白话语音进行了横向比较,梳理出山心白话与白沙白话、南宁白话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山心白话的异读现象及差异性原因,得出山心白话语音受到了壮话和南宁白话较大影响的结论。第三章,平果山心白话词汇研究。分别从词汇构成、词形词义特点和构词理据三个方面讨论了山心白话的词汇特点。山心白话词汇最明显的特征是存在大量的壮语借词和古语词,以及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词。第四章,平果山心白话语法专题研究。主要探讨了山心白话的封闭性词类、动词的体貌特点以及几种常见的句式,与普通话及南宁白话语法特点各有同异。第五章,结语。对山心白话与语源地江门白沙白话、南宁白话在语音方面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山心白话受南宁白话、周边壮语的影响情况进行了相关讨论,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其迁出语源地一百多年来语音发展演变的成因,以及受到周边壮话和南宁白话影响的特点;同时对本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最后附录山心白话同音字表。

陈春玲[3](2019)在《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探索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及相关因素的关联,为壮汉族高血压防治提供新方向。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例如民族、性别、家族史、运动情况、吸烟饮酒情况等)、生化检查(例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中医体质等资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42例(壮族509例、汉族533例)广西地区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调查数据统计以及分析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的关系,其中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量资料,χ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t检验描述两组间比较,二元logistic回归描述多因素资料分析。结果:中医体质类型在1042例广西地区壮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分布前三位依次为痰湿质(305例,29.27%)>阴虚质(272例,26.10%)>阳虚质(189例,18.14%),其余偏颇体质比例依次排列:湿热质(130例,12.48%)>气虚质(50例,4.80%)>瘀血质(49例,4.70%)>平和质(35例,3.36%)>气郁质(11例,1.06%)>特禀质(1例,0.10%)。509例壮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表现依次为痰湿质(150例)>阴虚质(142例)>阳虚质(90例)>湿热质(63例)>气虚质(25例)>瘀血质(16例)>平和质(14例)>气郁质(9例)>特禀质(0例)。533例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表现依次为痰湿质(155例)>阴虚质(130例)>阳虚质(99例)>湿热质(63例)>瘀血质(33例)>气虚质(25例)>平和质(21例)>气郁质(2例)>特禀质(1例)。壮汉族的高血压中医体质分布差异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汉族高血压的分级分布、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与中医体质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乏运动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壮族以阳虚质为主,汉族以痰湿质为主。饮食偏咸者中医体质壮族以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为主,汉族以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为主。饮酒人群中医体质壮族以阴虚质为主,汉族以阳虚质为主。吸烟人群中医体质壮族以阴虚质为主,汉族以阴虚质、阳虚质为主。壮汉族的高血压中医体质在老年前期年龄段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汉族的高血压患者在BMI、腰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高血压患者血中的UA、GLU指标均值明显低于汉族,UA、GLU指标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05例痰湿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UA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72例阴虚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LDL-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89例阳虚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GLU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30例湿热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LDL-C、HDL-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35例平和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ALT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LDL-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气郁质壮汉族高血压患者LDL-C、TC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壮汉族的痰湿体质与体指数、腰围、臀围和尿酸4种因素相关;阴虚体质与体指数、臀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因素相关;阳虚体质与总胆固醇因素相关;湿热体质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素相关;瘀血体质与谷丙转氨酶、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平和体质与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而壮汉族中相同的气虚体质、气郁体质比较,11种相关危险因素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类型在广西地区壮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分布以痰湿质、阴虚质为主,其中痰湿质约占29.27%、阴虚质约占26.10%。壮汉族高血压女性患者体质类型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高血压男性患者体质类型以痰湿质为主。壮汉族的痰湿体质与体指数、腰围、臀围和尿酸4种因素相关;阴虚体质与体指数、臀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相关;阳虚体质与总胆固醇因素相关;湿热体质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瘀血体质与谷丙转氨酶、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平和体质与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

胡炳范[4](2019)在《百色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文中提出红色文化是我党在追求共产主义信仰,带领中华儿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前进的动力,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融合,传承红色文化是我们国家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百色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阐释了红色文化的内涵、百色红色文化的内涵、百色红色文化的形成、百色红色文化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拟提出促进我国红色文化快速发展的创新路径。从理论层面对百色红色文化进行研究,探析百色红色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提升百色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对策。

余丽君[5](2018)在《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指出学校作为国家价值、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乡村的精神文化中心;教师是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对乡村的文明进步和移风易俗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生是乡村发展的希望,是文化传承和乡村建设的纽带。乡村学校作为重要的乡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格局变化。在世界各国优化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既能确保乡村学生的教育公平,又能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满足广大乡村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乡村学校遍地开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且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造成很多乡村学校面临生源危机。在此形势下,推动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应运而生,许多国家都将“合并”视为实现乡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实施的“撤点并校”是加快城镇化过程中优化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典型政策。在教育资源整合视角下,全国迅速开展了学校空间分布调整工作,大量教学点、村小等小规模学校被迫关闭,使乡村学校逐渐呈现出集中化、大规模化和城镇化办学的特点。但在乡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了诸如校车安全事故频发,辍学率变高、寄宿制学校条件欠佳等问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因此,乡村学校的空间分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自学校产生以来,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的空间分布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变迁过程,该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变迁进化的人文学科,期望在探寻前世之因的基础上预测后世之果,以求改良补救措施,从而完善社会。学校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也是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在探讨乡村学校问题,谋求优化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策略时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关注。因此,研究乡村学校空间的历史变迁对当代乡村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意义。根据中国乡村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本研究将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前)、奠定基础阶段(1949-1965)、非正常阶段(1966-1976)、整顿与恢复阶段(1977-1984)、综合改革阶段(1985-1999)和布局调整阶段(2000至今)。本研究选取了广西桂西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各个历史阶段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情况,定性研究体现在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与阐释,定量研究体现在对桂西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通过收集历年关于乡村学校发展的政府督导文件和政策等文本材料,及整理桂西地区各县市乡村学校数量、乡村教师数量和乡村学生数量等相关数据,本研究获得了比较真实详尽的资料。基于乡村学校的空间分布变迁首先表现为学校、教师、学生在数量上的变化,本研究横向上沿着历史时期描述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变迁情况和特征,纵向上根据社会背景分析影响桂西各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变迁的因素,然后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试图提出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可能走向。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1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核心关键词的概念,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并撰写研究设计方案。第2章主要根据史籍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前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的萌芽、建置和分布情况。第3章结合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相关数据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概况及变迁原因。第4章在第3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描述出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特征,总结影响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因素,并对桂西地区乡村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毛宽海[6](2018)在《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央苏区和南方其他苏区相继丧失的背景下创建的,是以黄松坚、黄举平、滕静夫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并开创的以云南富宁为中心,覆盖滇黔桂3省区7地州(市)28县的一块较大的革命根据地。遗憾的是这块根据地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的充分关注,先前公开出版的权威读物中也没有提及这块革命根据地,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本次对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研究,可以较充分、完整、准确地反映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历史,为丰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也便于后人了解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文章以“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研究”为题,在对相关历史文献较为全面收集研究的基础上,从国内革命发展大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分为创建阶段、发展阶段、转入抗战和地下三个阶段;根据其相对分散的特征,分别划分为右江下游、右江上游、黔桂边和滇桂边四个片区进行历史的重新梳理。同时,在理清根据地发展历史,探明边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展示根据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在远离党中央领导,甚至在较长时间内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不但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还创造性地开展党的组织建设、经济建设和根据地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统战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艰苦环境下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80年,但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启示也是深刻的。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西南地区坚持斗争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参与民族最多的一块独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又因其与右江革命根据地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继承和发展。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不仅提高了边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觉悟,还在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也成为激励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富有时代特色又显有成效的各项建设工作,为当前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开展一切工作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独立性;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高度重视经济工作;必须在注重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统战工作,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胥汝涛[7](2018)在《广西区壮族大学生三年体质特征动态研究》文中认为体质是全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课题,从人类发展过程来看,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发生量变的过程,人类本身对体质的关注度有了量化不断增加的过程。学生体质方面研究是国之大计,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现如今许多研究学者对学生体质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刻,也在不断地探讨之中,但学术是不断进步,不断被超越的,因此我们要站在前人的基础的研究上不断地吸取研究成果且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兴事物的规律,更好的去弥补科学上的不足,使它朝着我们预期的目标前进、进步。学生这个群体是我们国家的未来,而身体素质是一切的基础。本文根据2014年教育部颁布及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筛选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和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八项指标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并且最后根据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大指标衍生出体质量指数、克托莱指数、劳雷尔指数、肺活量/体质量和肺活量/身高五个衍生指标。分析2014年到2016年广西民族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了解广西壮族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为国家远程监控边远地区体质健康做参考。本文选取的对象是2014年至2016年所有广西民族大学壮族和汉族大学生,年龄平均为18-22岁。并将其看作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去分析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身体形态方面:广西壮族男女大学生虽然身高和体重都是逐年增长的,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分析中,可以看出壮族、汉族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身体机能方面:广西西壮族男女大学生肺活量指标都是正增长的,壮族、汉族大学生的肺活量差异具有高度显着性(P<0.01)。身体素质方面:广西壮族男女大学生速度素质普遍下降,立定跳远项目与速度素质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柔韧素质壮族男女大学生都是整体向上的趋势。壮族男女耐力素质以及力量素质发展整体增长率是降低的。2、2014年到2016年男生和女生正常体重占多数,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大大降低,男生肥胖前期、Ⅰ度肥胖以及Ⅱ度肥胖的比例大大升高。3、二阶段聚类把三年广西壮族大学生体质类型性分为:2014年男生第I类为“健壮性”、第II类为“虚弱型”,女生第I类为“完美性”、第II类为“虚弱型”;2015年男生第I类为“豆芽性”、第II类为“健壮性”、第III类为“虚弱型”,女生第I类为“健壮性”、第II类为“虚弱型”;2016年男生第I类为“豆芽性”、第II类为“虚弱型”,女生第I类为“虚弱性”、第II类为“完美型”第III类为“瘦弱型”。4、广西壮族男女大学生体质因子结构是分别由4个共性因子构成:广西壮族男生大学生共性因子贡献率分别为:K1=0.285601065(体格营养状况因子)、K2=0.266603163(呼吸机能因子)、K3=0.132381653(爆发力量素质因子)、K4=0.124518135(身高生长发育因子);女生为:K1=0.32791493(体格营养状况因子)、K2=0.253404266(呼吸机能因子)、K3=0.108887896(身高生长发育因子)、K4=0.129426646(爆发力量素质因子)。广西壮族男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水平排名为2016年、2015年、2014年。广西壮族女大学生对体质健康水平排名为2016年、2015年、2014年。广西壮族大学生体质状况从2014年到2016年男生和女生依年变好。由此我们可以重视广西地区壮族的营养状况、引导壮族学生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力度、加强壮族学生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力度。

孙彩霞[8](2018)在《壮瑶民族关系研究 ——以广西田林县为重点》文中研究表明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土着民族,瑶族在隋唐之际开始迁入广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西壮族人数接近1700万人,瑶族人口约有170万人。作为广西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共同生存发展、相互交往、交融,构成了广西民族关系历史与现状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本文将概述广西地区壮瑶两族的历史关系,另一方面,拟将以田林县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壮瑶两族的居住格局、语言使用、族际通婚和宗教信仰仪式中的交叉关系的衡量,期以对他们之间的民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这种民族和谐关系推进背后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总结,指出民族之间的和谐得益于历史、经济发展、文化互动等诸多因素,也得益于现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当然,民族关系的上升是曲折的,族群认同、边界的变化和集体记忆的重新构建,社会的变迁等等,都是影响其关系的重要原因。

何文栋[9](2017)在《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 ——以广西百色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影响和决定城市形象、品味、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作为城市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重要文化机构,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文化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大学是城市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文化支撑点。大学与城市文化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大学具有引领、辐射和创新城市文化的功能,同时城市文化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功用,城市文化赋予大学地域文化特色,为大学建设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指导。大学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随着大学与城市的变迁变得越来越密切。本研究立足于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关系,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进行了历时态追索和共时态考察;其次以广西百色市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为研究个案,探寻其互动的现状、成效、特点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再次透析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建议与路径等。

郭佩勤,关俊彦,潘毅,黄小萍[10](2015)在《桂西地区农村壮族青春期女生形态发育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桂西地区农村壮族女生青春期形态发育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和现场测量的方法对1518岁百色地区659名农村壮族女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全国农村汉族女生的身高、体重、胸围作比较。结果百色地区农村壮族青春期女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在1518岁之间随年龄增大逐年增长极不明显,各年龄组的体重和身高均值低于全国农村汉族女生(P<0.05),胸围均值与全国农村汉族女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色地区农村壮族女生青春期的身高、体重发育均低于全国农村汉族女生,1518岁年龄组女生的体质发育及发展呈停滞趋势,应采取干预措施,促进百色地区农村壮族女生的青春期形态发育。

二、百色地区壮族学生血压与形态指标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色地区壮族学生血压与形态指标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与全球化语境下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诉求
        1.1.2 多民族交汇下传统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挖掘与保护需求
        1.1.3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理论与方法有待完善
    1.2 研究问题
        1.2.1 地域分布差异未能真实反映传统村落的留存情况
        1.2.2 既有定性研究未能细致呈现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特质
        1.2.3 静态个案描述未能系统诠释传统村落与民居形成机制
        1.2.4 总体评价
    1.3 研究对象与理论基础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理论基础与方法架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
        1.5.1 拓宽研究样本对填补村落分布空白区具有现实意义
        1.5.2 构建理论体系将提升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的科学性
        1.5.3 形成文化区划对村落多样性保护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5.4 展示民族文化为世界提供中国农耕文明的创造智慧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传统村落与民居相关研究
        2.1.1 国外乡土建筑与乡土聚落研究
        2.1.2 我国传统民居相关研究简述
        2.1.3 我国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简述
    2.2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相关研究
        2.2.1 早期以干栏形式的民居建筑研究为主
        2.2.2 上世纪末突出民族性与地域性民居建筑探索
        2.2.3 新世纪以来多学科交叉运用拓宽了研究广度
        2.2.4 近期突出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特征与机制探讨
    2.3 既有研究反映的特点与问题
        2.3.1 区域上差异大,亟需挖掘非典型村落与民居
        2.3.2 理论上缺支撑,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框架
        2.3.3 对象上较孤立,未将村落与民居有机结合
        2.3.4 方法上定性多,难以落实全样本的具体属性
    2.4 传统村落及民居与文化地理学相结合的新探索
        2.4.1 持续关注村落及民居文化区划问题
        2.4.2 大数据背景下谱系类研究的新进展
        2.4.3 本文的研究基础与拓展之处
第三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的生成背景
    3.1 广西传统村落生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3.1.1 气候特征:热量丰裕,雨水充沛
        3.1.2 地形地貌:土山石山多,丘陵平原少
        3.1.3 河流水系:河网密度大,地下河发达
    3.2 先秦时期广西古代文明产生及原始聚落形成
        3.2.1 经济生产方式
        3.2.2 社会组织形态
        3.2.3 原始崇拜意识
        3.2.4 聚落与住屋的形成与演变
    3.3 秦统一至民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及村落形成与分布
        3.3.1 秦与南越国:原有方国基础上开启封建统治
        3.3.2 两汉至隋:以其故俗治,汉于治所土着广泛分布
        3.3.3 唐宋时期:完善羁縻制度,族群分化与迁徙
        3.3.4 元明时期:推行土司制度,多民族形态形成
        3.3.5 清至民国:实行改土归流,汉文化影响显着
    3.4 广西传统村落的多元文化特质
        3.4.1 基于地理与区位环境形成的文化多元性
        3.4.2 基于族群分化与迁徙形成的文化多元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数据库构建
    4.1 传统村落样本选取与因子体系构建
        4.1.1 样本选定
        4.1.2 因子体系构建
        4.1.3 因子属性来源
    4.2 传统村落自然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2.1 地形地貌
        4.2.2 坡度坡向
        4.2.3 河流水系
    4.3 传统村落物质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3.1 传统民居
        4.3.2 村落布局
        4.3.3 历史环境
        4.3.4 村落规模
    4.4 传统村落非物质环境要素因子解析
        4.4.1 建村年代
        4.4.2 世居民族
        4.4.3 语言与民系
    4.5 传统村落与民居数据库建立
        4.5.1 数据库建立的技术路线
        4.5.2 数据库内容及表达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分布规律
    5.1 传统村落整体分布特征
        5.1.1 传统村落分布形式的判断
        5.1.2 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与集聚特征
    5.2 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属性分布特征
        5.2.1 自然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2.2 物质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2.3 非物质环境要素因子属性分布
    5.3 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5.3.1 民居类型与村落布局相关性分析
        5.3.2 村落布局与其它因子相关性分析
        5.3.3 民居类型与其它因子相关性分析
        5.3.4 其它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划与文化景观
    6.1 文化区概念、原则与方法
        6.1.1 文化区概念与划分原则
        6.1.2 文化区划分方法与步骤
    6.2 宏观文化区划与文化景观
        6.2.1 宏观文化区的划分与结论
        6.2.2 开放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2.3 围合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2.4 兼容型文化区文化景观特征
    6.3 开放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3.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3.2 多民族+沿等高线布局+前堂后寝型文化亚区
        6.3.3 侗苗族+沿等高线布局+前廊火塘型文化亚区
        6.3.4 瑶壮族+内凹圈层布局+前寝后堂型文化亚区
        6.3.5 多民族+沿等高线布局+中堂后房型文化亚区
        6.3.6 壮族+横排布局+前堂后寝型文化亚区
        6.3.7 壮族+集中与横排布局+中堂后厨与中堂侧房型文化亚区
    6.4 围合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4.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4.2 湘赣系+集中与密集布局+堂厢与从厝型文化亚区
        6.4.3 多族系+集中与组团布局+单幢、堂厢及从厝型文化亚区
        6.4.4 勾漏系+纵列与组团布局+堂厢与从厝型文化亚区
        6.4.5 钦廉与客家系+块状拼合与密集布局+从厝型文化亚区
    6.5 兼容型文化区亚区的划分与文化景观
        6.5.1 文化亚区的划分与结论
        6.5.2 多民族+集中与沿等高线布局+单幢与堂厢型文化亚区
        6.5.3 壮族+集中布局+单幢与堂厢型文化亚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区划影响机制
    7.1 宏观文化区划的影响机制
        7.1.1 自然环境差异奠定宏观文化区划的基本构架
        7.1.2 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制度分化与文化景观差异
        7.1.3 经济技术发展促使文化区边界产生历时性变化
    7.2 开放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2.1 文化亚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7.2.2 居住本能需求致使多个亚区呈“前后”序列特点
        7.2.3 汉文化影响促使中堂后房亚区呈“发散”序列特点
        7.2.4 人口增长导致中堂后厨与中堂侧房亚区呈“左中右”序列特点
    7.3 围合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3.1 文化亚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7.3.2 行政区划导致湘赣、钦廉与客家系亚区大家族聚居特征显着
        7.3.3 经济发展与制度改变促使勾漏系亚区以小家庭居住方式为主
        7.3.4 交通要道与文化传播致使多族系亚区居住方式趋于多元
    7.4 兼容型文化区各亚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机制
        7.4.1 文化亚区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7.4.2 大瑶山环境促使汉壮瑶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亚区形成
        7.4.3 山地向平原过渡促进汉壮民族相互影响与亚区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2)广西平果山心白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平果人文地理及语言分布概况
        一、人文地理
        二、历史沿革
        三、语言分布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粤语研究综述
        二、平果县语言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意义、方法、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及发音人
        五、凡例
第二章 平果山心白话语音研究
    第一节 平果山心白话的语音系统
        一、声母表
        二、韵母表
        三、声调表
        四、声韵调配合关系
    第二节 平果山心白话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一、声母比较
        二、韵母比较
        三、声调比较
        四、语音特点
    第四节 山心白话与江门白沙白话的语音比较
        一、江门白沙白话的声韵调
        二、山心白话与江门白话语音特点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第五节 山心白话与南宁白话的语音比较
        一、南宁白话的声韵调
        二、山心白话与南宁白话语音特点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第六节 山心白话若干语音现象讨论
        一、异读现象
        二、与语源地白沙白话语音差异成因分析
第三章 平果山心白话词汇研究
    第一节 山心白话词汇构成特点
        一、传承了较大规模的古语词
        二、吸收了不少壮语借词
    第二节 山心白话词形和词义的特点
        一、词形特点
        二、词义特点
    第三节 造词理据
        一、直接命名
        二、曲折命名
第四章 平果山心白话语法专题研究
    第一节 山心白话封闭性词类研究
        一、代词
        二、量词
        三、副词
        四、介词
        五、助词
    第二节 山心白话动词的体貌范畴研究
        一、完成体
        二、持续体
        三、进行体
        四、经历体
        五、已然体
        六、先行体
        七、继续体
        八、起始体
        九、将然体
    第三节 山心白话常见句式研究
        一、比较句
        二、疑问句
        三、处置句
        四、被动句
        五、双宾句
        六、存现句
        七、判断句
第五章 结语
    一、山心白话的语言特点
    二、山心白话受周边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附录 山心白话同音字汇
致谢

(3)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不同疾病中医体质研究
    2 不同民族中医体质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及分类
        1.2.2 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分层
        1.2.3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病例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登记表设计
        2.2 血压测量方法
        2.3 实验室检查
        2.4 现场调查及质量控制
        2.5 数据预处理
        2.6 数据管理及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壮汉族高血压分级及血压水平比较
        3.3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
        3.4 壮汉族性别差异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3.5 壮汉族不同年龄段高血压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3.6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对比
        3.6.1 壮汉族有家族史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情况及比较
        3.6.2 壮汉族缺乏运动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3.6.3 壮汉族饮食习惯偏咸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3.6.4 壮汉族吸烟饮酒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比较
        3.7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体指数、腰围、臀围分析对比
        3.8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血生化指标分析对比
        3.9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相同中医体质血生化指标比较
        3.10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1 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2 高血压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 不同民族高血压中医体质研究
    4 高血压中医体质与相关因素研究近况
    5 高血压中医体质的应用现状
    6 本研究结果分析
        6.1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对比分析
        6.2 壮汉族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对比分析
        6.3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一般情况差异对比分析
        6.4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体指数、腰围、臀围差异分析对比
        6.5 壮汉族高血压患者血生化指标差异对比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附表2 高血压危险分层
    附表3 中医体质常见表现与总体特征表
    附表4 中医体质临床评价表
    附表5 实验室、辅助检查
    附图 采集病例现场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百色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传承的必要性
    第一节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
        一、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
        二、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红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红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第二章 百色红色文化的内容和形成过程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百色红色文化的内涵
        三、百色红色文化的价值
    第二节 百色红色文化的形成
        一、形成百色红色文化的自然条件
        二、形成百色红色文化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百色红色文化的内容
        一、百色红色物质文化载体
        二、百色红色精神文化的形成
    第四节 百色红色文化的特点
        一、起源于“老少边穷”区
        二、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范围广
        三、百色红色文化研究空间大
第三章 百色红色文化传承的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第一节 百色红色文化传承现状
        一、红色旅游
        二、红色教育活动逐渐增加
    第二节 百色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资源保护与管理机制不灵活
        二、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三、红色景区基础设施落后
        四、红色文化受众减少
        五、百色红色文化传承的专业人才匮乏
    第三节 百色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红色文化传承机制尚不完善
        二、红色文化传承中缺乏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缺乏创新的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四、公民的红色文化传承意识不足
        五、资金投入不足
    第四节 百色红色文化传承对策
        一、打造新时期红色资源开发团队
        二、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百色红色文化资源配置
        五、打造百色红色文化产业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个人研究经历
        (二)乡村学校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调整需要有效指导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乡村学校
        (二)空间分布
        (三)历史变迁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四)资料来源
    六、研究区域的选择与概况
        (一) 选择原则
        (二) 区域概况
    七、研究切入点
        (一)历史时期的划分
        (二)数据指标的采取
第2章 1949 年以前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
    一、古代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一)两汉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三)宋代
        (四)元代
        (五)明代
        (六)清代
    二、民国时期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一)时代背景
        (二)民国时期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
    三、1949 年以前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参差不齐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二)改朝换代频繁和行政区划分多变
        (三)地方官吏调动频繁且不重视教育
        (四)历代文人影响
        (五)文教政策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
    一、1950-1965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奠定基础阶段
        (一)百色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二)河池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三)崇左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四)1950-1965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变迁的原因
    二、1966-1976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非正常阶段
        (一)百色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二)河池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三)崇左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四)1966-1976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变迁的原因
    三、1977-1984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恢复整顿阶段
        (一)百色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二)河池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三)崇左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四)1977-1984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变迁的原因
    四、1985-1999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综合改革阶段
        (一)百色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二)河池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三)崇左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四)1985-1999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变迁的原因
    五、2000 年以来桂西地区乡村学校布局调整阶段
        (一)百色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二)河池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三)崇左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概况
        (四)2000-2016 年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变迁原因
第4章 评析与讨论: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与未来
    一、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特征
    二、影响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历史变迁的因素
        (一)桂西经济水平与教育经费投入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变化
        (三)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四)行政区划
        (五)师资流动
    三、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就近入学难
        (二)寄宿制学校条件欠佳
        (三)民族教育特殊性被忽视
    四、对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建议与展望
        (一) 科学区分和定位乡村学校
        (二)合理调整乡村学校布局
        (三)解决现实乡村学校空间分布中突出问题
        (四)从实制定并落实政策
        (五)鼓励乡村学校的自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地域、时间范围的界定
        1.“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及地理划分
        2.右江下游和右江上游的地理划分
        3.“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时间划分
    (三)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2.关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建设工作的研究
        3.关于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创新点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创立的历史背景
    (一)大革命后全国工农武装革命的兴起
    (二)滇黔桂边区社会矛盾的激化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有效政治动员
        1.传播革命火焰
        2.输送干部力量
        3.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团结工作
        4.党组织的建立
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立阶段(1933年初——1934年11月)
        1.右江下游革命形势的发展
        2.黔桂边革命形势的发展
        3.右江上游革命形势的发展
        4.滇桂边革命形势的发展
        5.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创立
    (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阶段(1934年12月——1937年春)
        1.右江下游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2.右江上游(含黔桂边)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3.滇桂边(核心区)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三)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转入抗战和地下阶段(1937年春——1938年初)
三、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一)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组织建设工作
        1.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的建设情况
        2.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政权组织的建设情况
        3.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军事组织的建设情况
        4.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组织建设工作的成效
    (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工作
        1.开展经济工作的背景
        2.经济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3.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经济工作的成效
    (三)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宣传教育工作
        1.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背景
        2.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式
        3.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
    (四)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统战工作
        1.开展统战工作的背景
        2.统战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3.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统战工作的成效
四、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作用与启示
    (一)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
        1.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继承和发展
        2.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一块独立的革命根据地
        3.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是西南地区创立时间最早、坚持斗争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参与少数民族最多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二)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作用
        1.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在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
        2.提高了边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觉悟
        3.边区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成为激励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三)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启示
        1.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独立性
        2.必须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经济工作
        3.必须在注重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
        4.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统战工作,团结各方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广西区壮族大学生三年体质特征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少数民族概念的研究
    2.2 壮族少数民族基本现状的研究及分析
    2.3 国家界定少数民族意义的探究
        2.3.1 政治意义
        2.3.2 文化意义
    2.4 关于体质特征概念的研究
        2.4.1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源起
        2.4.2 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2.4.3 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纵向动态现状分析
        2.4.4 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横向分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抽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指标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西壮族大学生3年体质特征状况调查结果
        4.1.1 身体形态发育描述性统计结果
        4.1.2 身体机能发育描述性统计结果
        4.1.3 身体素质发育描述性统计结果
    4.2 广西壮族大学生3年体质健康BMI调查结果
        4.2.1 身体形态差异分析
        4.2.2 身体机能差异分析
        4.2.3 身体素质差异分析
    4.3 广西壮族男女大学生三年体质与健康促进影响因子研究
        4.3.1 壮族大学生体质主成分聚类分析
        4.3.2 壮族大学生体质主成分因子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广西壮族大学生3年体质特征状况分析结果
        5.1.2 广西壮族大学生3年体质健康BMI分析结果
        5.1.3 广西壮族大学生体质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
        5.1.4 广西壮族大学生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
    5.2 建议
        5.2.1 重视广西地区壮族的营养状况
        5.2.2 引导壮族学生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5.2.3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力度
        5.2.4 加强壮族学生体育理论课的学习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壮瑶民族关系研究 ——以广西田林县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民族”与“族群”
        二、族群认同及民族认同理论
        三、民族关系研究回顾
        四、壮瑶民族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广西壮瑶民族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广西壮族与瑶族的来源
        一、壮族的来源
        二、瑶族的来源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历史交往
        一、唐代“僚”、“蛮”、“俚”等民族泛称的辨析
        二、宋元时期广西壮瑶杂处的格局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历史交往
        一、杂居与通婚
        二、商贸和语言
        三、教育与风俗
        四、起义活动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历史交往
        一、旧桂系在广西的统治与政策
        二、新桂系在广西的统治与政策
        三、左右江革命区的建立
        四、反帝反封建的团结之战
第三章 广西壮瑶民族关系现状:以田林县为例的实证研究(一)
    第一节 田林县概况
        一、田林县的历史沿革
        二、自然环境及民族概况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民族关系评估的理论模型
        二、指标与技术的具体应用
第四章 广西壮瑶民族关系现状:以田林县为例的实证研究(二)
    第一节 壮瑶的分布格局
        一、田林县壮瑶民族的分布及人口分离指数
        二、利周乡壮瑶民族的分布及人口分离指数
        三、“回娘家”:壮瑶分布格局下的文化交往情况
        四、小结:从“隔离居住模式”到“混合居住模式”
    第二节 壮瑶族际通婚关系
        一、田林县壮瑶民族通婚的情况统计
        二、通婚数据下的壮族屯与瑶族屯
        三、小结:族际通婚与社会变迁
第五章 广西壮瑶民族关系现状:以田林县为例的实证研究(三)
    第一节 壮瑶族际语言使用关系
        一、田林县壮瑶民族的语言情况调查
        二、壮族村落与瑶族村落的语言调查
        三、小结:壮语成为强势地区语言的历史发展路径
    第二节 壮瑶宗教信仰与仪式中的关系
        一、宗教相关概念及壮瑶的信仰格局
        二、“祖先崇拜”中的壮瑶关系:祭瑶娘与祭瑶王
        三、“神灵崇拜”中的壮瑶关系:岑大将军信仰再研究……
        四、巫术中的壮瑶关系:扫房子
        五、小结:区域视野下的壮瑶民间信仰与仪式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田林县建制沿革表
附录2 “分离指数”的计算过程
附录3 田林县乡镇民族人口情况表
附录4 利周瑶族乡2017年8月人口情况表
附录5 族际通婚率的计算过程
附录6 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图
附录7 2016年田林县学校和教师民族成分情况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 ——以广西百色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归纳演绎与综合分析法
    六、概念界定
        (一)大学
        (二)城市
第二章 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历时态追索
    一、欧洲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一)中世纪的大学与城市
        (二)15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大学与城市
        (三)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的大学与城市
        (四)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大学与城市
        (五)21世纪以来的大学与城市
    二、美国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一)殖民地时期至南北战争时期的大学与城市
        (二)南北战争结束至二战时期的大学与城市
        (三)二战结束后至今的大学与城市
    三、中国古代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至19世纪中期的大学与城市
        (二)19 世纪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与城市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大学与城市
        (四)改革开放后至今的大学与城市
    四、文化: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共源及载体
第三章 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共时态考察
    一、大学与城市的关系范型
        (一)哺育与反哺的关系
        (二)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四)依赖与自主的关系
    二、大学与城市文化的互利共生关系
        (一)城市文化之于大学的作用
        (二)大学之于城市文化的功能
第四章 广西百色市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个案研究
    一、百色市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现状概览
        (一)百色学院的概况
        (二)百色地区四大城市文化品牌
        (三)百色学院与百色城市文化互动的实践
        (四)百色学院与百色城市文化互动的成效
    二、百色市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特点
        (一)互动内容以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
        (二)互动程度以理论层面为主
        (三)互动方式具有行政色彩
        (四)互动成果是主体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的意义建构
    三、百色市大学与城市文化的共栖关系
        (一)百色学院是百色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百色城市文化是百色学院发展的文化源泉
第五章 大学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的应然选择
    一、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中涌现的突出问题
        (一)大学的潜能在互动中未得到有效释放
        (二)文化互动中缺乏互动情境和互动制度
        (三)大学与城市市民之间的文化互动不足
    二、关于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思考和建议
        (一)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三维”思考
        (二)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的“三条”路径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桂西地区农村壮族青春期女生形态发育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桂西地区农村壮族女生青春期的形态特征见表1。
    2.2 体重
    2.3 身高
    2.4 胸围
3 讨论
    3.1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3.2 生活地域、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
    3.3 家庭因素的影响
    3.4 体育锻炼的影响
    3.5遗传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四、百色地区壮族学生血压与形态指标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地理研究[D]. 冀晶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广西平果山心白话研究[D]. 徐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壮汉族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 陈春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百色红色文化传承研究[D]. 胡炳范.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研究[D]. 余丽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6]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研究[D]. 毛宽海. 云南大学, 2018(01)
  • [7]广西区壮族大学生三年体质特征动态研究[D]. 胥汝涛.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8]壮瑶民族关系研究 ——以广西田林县为重点[D]. 孙彩霞.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9]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 ——以广西百色市为例[D]. 何文栋.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10]桂西地区农村壮族青春期女生形态发育及发展趋势[J]. 郭佩勤,关俊彦,潘毅,黄小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04)

标签:;  ;  ;  ;  

百色地区壮族学生血压与形态指标的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