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人机工程学中的态势感知研究

航空人机工程学中的态势感知研究

一、航空工效中情境觉知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陆钰鑫[1](2021)在《VR游戏类型、交互方式以及网络时延对玩家认知情绪体验和眩晕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技术推动了VR行业的蓬勃发展,前人对V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技术的交互作用、主观和客观的测量方法、玩家视角对游戏体验的影响、时延对眩晕的影响,但现阶段的研究仍然有点不足,如部分学者认为传统的输入设备不适用于VR领域,应该研究新技术的交互,但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输入方式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环境适配性,不同的输入设备擅长的动作和操作行为是不同的;相对于问卷研究,脑电研究能更为客观的反馈用户的感受,但目前的脑电设备还无法避免玩家在进行游戏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带来对脑电数据结果的影响;对于VR射击游戏的研究现仅限于射击游戏的玩家视角;时延不仅对眩晕有影响,对音视频的流畅度、游戏体验的舒适度等都会产生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重点研究了VR游戏类型(星际射击和地面射击)、输入方式(键盘/鼠标和手柄)以及目标追踪方式(头盔定位和手动定位)对用户情绪感知和眩晕感的影响。设置不同的VR时延水平,研究时延对用户情绪感知和主观评价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VR研究理论和方法。实验一探究VR游戏类型、操作方式、目标追踪方式对玩家情绪认知及眩晕的影响。实验招募17名被试,以VR游戏类型(星际射击、地面射击)、游戏输入方式(键盘/鼠标、手柄)、目标追踪方式(头盔定位、手动定位)作为自变量,以用户体验游戏时的情绪值、β波、θ波能量变化以及SSQ量表评分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1)用户在体验星际类射击游戏时情绪值、β波、θ波能量显着高于地面类射击游戏;(2)使用键盘/鼠标作为输入方式的β波能量显着高于使用手柄作为输入方式的β波能量;(3)SSQ量表的结果表明,游戏类型对被试的眩晕感有显着影响,星际类型的射击游戏引起的眩晕感要显着高于地面类射击游戏。实验二探究了时延对不同性别的玩家的影响,考察时延对不同性别用户游戏体验的影响,共30名被试参与实验。结果表明:(1)时延对被试的情绪体验有显着的差异,时延水平上升,用户的体验指数下降;(2)女性θ波能量更容易受时延影响;(3)主观评价问卷结果显示,时延对被试的主观评价有显着影响。时延越严重,用户体验就越差。实验得到以下结论:(1)被试在体验星际类VR射击游戏时情绪值比体验地面类VR射击游戏时情绪更好,且被试的注意力更集中,但伴随而来的是更强的眩晕感。(2)使用键盘/鼠标作为输入设备比手柄作为输入设备被试的注意力更集中。(3)网络延迟的水平越高,被试的情绪体验越差,60ms是用户忍受的极限。(4)女性对于时延的容忍度更低。

田筱越[2](2020)在《基于飞行任务的战斗机HUD自适应界面布局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不同任务下,飞行员进行飞行操作时需要查看的界面信息也存在差异,且不同个体对信息的认知具有不同的主观感受,每个飞行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观察的界面区域也不同,为了合理的设计HUD界面布局,减少实战飞行阶段的研究成本。本文主要针对不同的飞行任务,结合飞行员视知觉特征探索HUD界面布局相关规律,同时基于飞行任务与认知特征提出HUD界面布局自适应设计方法,在试验阶段进行HUD界面布局设计优化与改进,为实战中HUD布局设计提供理论与实验支持,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总结了HUD界面布局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调查研究了目前HUD界面的信息构成并对战斗机典型飞行状态与任务进行了分析筛选,然后从飞行员视知觉认识的角度出发,对人体视知觉系统、界面视知觉参数、界面视知觉特征三方面的理论基础进行总结。(2)提出了基于飞行任务和飞行员视知觉基础的注意力分配计算模型。本文基于飞行任务和飞行员视知觉基础对HUD界面进行区域划分并进行眼动实验研究,根据眼动数据得到不同驾驶员在不同任务阶段下的注意力分配以及脑力负荷情况,同时量化HUD显示界面对飞行员认知的影响因素,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建立了飞行员注意力分配模型,作为布局自适应研究的基础,为后续HUD界面布局优化设计提供依据。(3)多种方式验证了注意力分配模型的有效性并得到HUD自适应界面布局方法与优化界面。根据飞行员对界面各区域注意力分配情况对HUD界面尺寸进行优化设计,采取眼动实验法和主观评价法来验证注意力分配模型的有效性以及优化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分析相关眼动指标以及主观评价工作负荷结果验证了HUD显示界面的注意力分配模型的有效性,根据飞行员注意力分配情况自适应调整界面区域大小并实时计算比较适应值大小,直至达到适应值即注意力分配强度最大值,从而得到HUD自适应界面布局的优化设计方案,可以降低飞行员的工作负荷,为HUD显示界面深入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刘梦玉[3](2020)在《基于情境意识的视障人群出行伴护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硬件的发展和体验经济的崛起,可穿戴电子产品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也为视障群体带来福音。盲人出行辅助类产品的研究,能够为盲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以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由于盲人视觉通道的缺失,盲人在出行场景中需要耗费注意力资源通过听觉、触觉等其它通道感知道路信息,对路况进行理解和预测,及时做出行为调整,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情境意识。而盲人的出行情境意识与出行产品的可用性、风险感知等用户体验要素紧密相关,需要对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提示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设计以降低盲人认知负荷,提高出行任务绩效,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盲人的出行情境意识。针对盲人出行情境下的听觉、触觉通道提示设计及其用户体验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对情境意识的理论模型、影响因素等研究成果,梳理了现有的国内外盲人出行辅助类产品研究,对听觉、触觉通道在盲人出行伴护产品中的设计要素和信号参数进行归纳,提出了听觉、触觉通道的设计原则,作为设计研究的理论依据。为了对盲人出行伴护产品整体的用户体验进行评估,结合情境意识测量方法,提出了适用于盲人出行伴护产品评估的模型框架,为评估盲人情境意识和出行伴护产品的用户体验提供思路。以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交互设计为出发点,展开课题的具体研究。采用用户行为观察、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了解盲人对于出行伴护产品的使用意向、产品期望、功能需求等,理解盲人在出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构建用户角色模型,对产品功能进行规划与分析,发现设计要点和机会点。对盲人出行情境进行研究,得出盲人出行情境层次,归纳了盲人出行情境要素分类表,总结出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流程,并按照该流程对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听觉通道和触觉通道进行了设计。采用Python和pygame等模块完成听觉系统开发,借助振动电机、超声波传感器和树莓派等模块实现触觉系统开发。开展实验验证听觉、触觉通道提示设计策略,通过分析被试对听觉提示的感知时间、任务判断正确次数,以及对触觉提示的感知时间、方向感知任务正确率、舒适度和感知程度,得出不同声音形式、不同振动模式对用户体验和情境认知的影响,并得出合适的听觉提示方式和触觉提示方式。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听觉、触觉提示方式,结合用户调研结果和典型用户特征,归纳出产品的设计原则,实现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并对产品的形态语义偏向进行分析,推导出产品定位,用以指导产品的设计实践。开展实验评估盲人出行伴护产品总体的用户体验,实验表明,盲人出行伴护产品总体用户体验良好,具备听觉和振动触觉提示方式,能够提高盲人的任务完成效率,提升盲人的风险感知能力和决策正确率,降低盲人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了出行情境意识,满足盲人的功能需求和设计要求,也验证了听觉、触觉通道及整体设计的可行性。

俞雨晨[4](2019)在《基于人—机—环的HUD自适应显示视场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军事航空的大力发展,平视显示器(Head-up Display简称HUD)在空军以及被广泛应用并且不断发展。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通过HUD显示设备来获取飞机的飞行状态和飞行参数。目前针对HUD显示界面的信息布局和色彩各方面的研究较为广泛。本论文以HUD界面为研究对象,以人-机-环系统为基础,结合飞行员视觉认知,针对HUD界面视场布局开展工作:(1)从人、机、环三个方面分析飞行员与飞机HUD显示器设备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方面,主要阐述了与研究相关的人体系统及视觉参数,视觉特性视场大小,以及飞行工作中由于人的因素产生的影响;机的方面,研究了飞机的简单飞行原理,平视显示器的系统,平视显示器的信息构架和视场布局;环境方面,介绍了飞行员所处的天空环境,研究了飞行环境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对于人的影响。(2)研究飞行员视觉认知和视觉搜索行为。根据Endsley的情境感知理论模型,从界面分析了信息获取第一阶段中存在影响的因素,重点分析了信息传递阶段中所涉及到的情境感知,选择性注意、视觉搜索等问题。结合眼动追踪研究方法,通过预实验测试在单因素的条件下,研究背景信息对于飞行员造成的视觉搜索影响。引入计算机视觉的显着性分析,研究飞行员视觉搜索机制,以及画面显着性对于视觉搜索的影响。建立HUD画面显着性和飞行员视觉认知的映射关联。(3)基于本文所提出的画面显着性和飞行员视觉认知的映射关联,针对画面中出现的显着性差异和画面选择性注意分配的状态,设计出两个自适应显示视场的界面调整方案。本文通过分析人-机-环系统以及对HUD界面视场自适应的研究,为降低飞行员对于飞机HUD界面的认知难度提供了新思路,从人机工效学和视觉显着性两个方面对于飞机的显示视场进行改进研究,平衡飞行员同一界面中可能出现的视觉差异,提高使用效率。

丁金虎[5](2019)在《基于情境认知的自然用户界面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模式和新的界面范式--自然用户界面的发展带来用户认知需求的转变,本课题从认知—行为—情感—环境的研究角度出发,研究和探析了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认知需求、用户行为特征、用户体验的情感因素和用户体验的环境因素等内容,并分析了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体验的层次。最后,通过结合情境认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用户需求获取、动态化的用户认知、微感知式的用户行为、沉浸式的用户情感体验以及追求情境化的环境体验设计策略方法,丰富和拓展了自然用户界面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及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的无缝式体验感。本课题首先对目前国内外情境认知理论、自然用户界面及用户体验相关理论的研究、发展和运用现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通过引入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范式,探析情境认知对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认知、行为与体验的影响因素;并从认知-行为-情感-环境的角度,将自然用户界面的用户体验层次分为认知体验层、行为体验层、情感体验层以及环境体验层,通过用户体验层次的分析有助于解决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的认知-行为的作用关系分析、用户认知的影响因素、用户行为的背后逻辑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对认知作用并如何影响情感体验的方式等问题。在对理论分析总结并产出用户体验层次的基础上,选取高校大学生作为目标人群进行定性、定量调研,通过对目标用户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总结分析,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和使用自然用户界面类产品时遇到的问题、态度以及相应的情感需求,其需求总结为:认知期望需求、信息及时传达与准确度需求、行为高效需求以及沉浸式情感需求。最后,结合用户情感体验获得的层次,输出了基于情境认知的需求获取策略、动态化的认知体验策略、微感知式的行为体验策略、沉浸式的情感体验策略以及追求情境化的环境策略。基于情境认知的自然用户界面用户体验策略的提出,有效地丰富和拓展了用户体验、用户界面等的相关理论框架和内容,为后来者在研究自然用户界面的用户体验设计时提供了参考思路和研究方向。通过对情境认知理论的引入,为自然用户界面类产品的交互设计提供了研究用户认知、行为的重要思路,同时也为自然用户界面的设计提供更情感化的解决方案。

李政[6](2019)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文中指出工业社会后期,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以来,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运用。我国也于2014年起开始在全国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五年的试点工作积累了若干值得推广的宝贵经验,但是也产生了很多思想观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对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既是我国产业转型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也是建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理论的需求。现有的关于“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研究主要展示了现代学徒制之于政府、学校、雇主、学徒四个利益相关者的外在价值(如经济价值),但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实践价值本源的探索,忽视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产业,也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对学徒和企业专家的关注。而“知识论”为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对知识特征的探索,将允许我们从根本层面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所谓“知识特征”,指的是各类知识的属性及其组织方式。本研究立足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制造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深度剖析各行业从业人员工作过程中表征出的知识特征,并分析这些知识的形成机制,以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价值,以及需要完善之处。为了能够分析出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以出声思维法和观察法为数据收集方法,根据“产业”、“从业经历”和“典型工作任务”三个维度遴选了11位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16位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12位文化创意类产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他们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出声思维报告与观察记录信息进行三级编码,并对编码进行情境分析,最终形成了三大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1)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类型: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以及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围绕“思考与设计——实施——核实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2)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九类知识: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关于软硬件操作与工单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每种类型的知识中又包括不同类型的内容。这些知识围绕“需求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执行结果的判断与决策”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3)文创业一线从业人员主要使用十类知识: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关于行业的知识、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与关于素材库的知识。这些知识围绕“创意需求分析——创意设计——创意实现——创意检验”的工作过程,形成了特殊的组织方式。以上分析出的这些知识具有各自的形成机制:(1)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强调要与经验、现象相联系;(2)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是操作性与认知性共变的结果;(3)操作技能知识或技艺知识的形成是“具身认知”的过程;(4)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5)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是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6)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是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互动的过程;(7)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需要借助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8)行业知识的形成则依靠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9)素材库知识的形成是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10)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是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过程;(11)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包括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12)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实质上是地方知识“双边缘”获取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情境过渡”、“双身份多导师”、“工学交替运作”、“周期灵活设计”、“教学评结构化”等特点。结合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在培育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七大价值:(1)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知识学习的情境;(2)促进知识的深层次意义建构;(3)促进知识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从工作场所到工作场所的迁移,以及从工作场所到学校的迁移;(4)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5)提供了培养知识间联系的环境与要素;(6)促进不同时期学习者知识的迭代与更新;(7)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习者的元认知与非认知技能。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代学徒制终身育人价值的缺失”、“社区、社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主体的缺失”、“缺少更高层面的质量标准”、“工作任务缺乏典型性及部分知识教学的缺失”、“行业特色不突出”、“较少考虑现代学徒制实施专业的遴选问题”、“师傅的资格遴选与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遮蔽了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为了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在培养现代产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上的价值,未来现代学徒制应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在标准建设领域实施关键领域控制下的均权模式;注重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多元阶梯式的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毛思瑜[7](2019)在《城市交通信号灯设计的人因学研究》文中认为基于交通事故频发的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加强对交通相关问题的研究。为考察交通信号灯的模式构成对驾驶人员驾驶行为的影响,基于交通信号灯的圆盘、箭头、数字变化,以及颜色变化形成的信息呈现方式,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考察被试的信号识别与反应,具体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2(倒计时数字颜色:红、绿)X2(圆盘信号灯颜色:红、绿)X2(左转方向指示信号灯变化情况:倒计时结束后信号灯改变、不改变)X2(是否持有驾照:有、无)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倒计时颜色、圆盘信号灯颜色和左转方向指示信号灯变化情况为组内变量,驾照持有情况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二采用2(倒计时数字颜色:红、绿)X2(圆盘信号灯颜色:红、绿)X2(右转方向指示信号灯变化情况:倒计时过程中信号灯改变、不改变)X2(是否持有驾照:有、无)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倒计时颜色、圆盘信号灯颜色和右转方向指示信号灯变化情况为组内变量,驾照持有情况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显示:(1)左转行车指令的识别中,圆盘信号灯颜色的主效应显着,被试对红色圆盘信号灯判断的反应时显着短于绿色;左转方向信号灯变化情况的主效应显着,被试对倒计时结束随即改变左转信号灯判断的反应时显着短于不改变的情况;驾照持有情况的主效应显着,未持有驾照的被试在对左转行车指令判断中反应时短于有驾照的被试;(2)左转行车指令的识别中,倒计时颜色、圆盘信号灯颜色和驾照持有情况的交互效应显着。持有驾照的被试对由绿色倒计时与红色圆盘组成的信号灯反应时最短;未持有驾照的被试对由红色倒计时与红色圆盘组成的信号灯反应时最短;(3)右转行车指令的识别中,右转方向指示信号灯变化情况的主效应显着,被试对倒计时过程中不改变右转信号灯的反应时显着短于改变右转信号灯的情况,且正确率更高;(4)右转行车指令的识别中,圆盘信号灯颜色、右转信号灯变化情况和驾照持有情况的交互效应显着。持有驾照的被试对圆盘信号灯为红色时倒计时结束信号灯不改变的组合反应时最短。未持有驾照的被试对圆盘信号灯为绿色时倒计时结束信号灯不改变的组合反应时最短。研究结论:(1)左转道驾驶中,倒计时数字颜色与圆盘信号灯颜色不一致时被试反应较快,一致时反应较慢;(2)右转道驾驶中,倒计时数字颜色与圆盘信号灯颜色一致时被试反应较快,不一致时反应较慢;(3)倒计时结束后立即改变行车指令的情况和在倒计时过程中不随机改变行车指令的情况会明显减少期望偏差的出现,使个体有更快的反应和更高的正确率。

鲍俊平[8](2019)在《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部分飞机舱内噪声数据统计以及驾驶舱噪声相关标准规章分析,得出了飞机驾驶舱噪声应在85dBA以下。研究了飞行员对驾驶舱声音的感知及加工过程,推导出噪声对飞行员的影响方式。按照直接间接划分情景意识影响因素,建立了影响因素集,并由此建立了基于影响因素的情景意识定性模型。基于注意资源分配,建立了驾驶舱噪声影响下的飞行员情景意识定性模型。分析定性模型每一部分的形成机制,结合概率论思想和模糊评价思想,由外而内地将定性模型进行量化,从而建立了噪声下的情景意识定量模型。从主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和生理测量方法三个方面,讨论了情景意识测量方法优缺点和使用限制,确定了3-DSART、SAGAT和眼动测量作为第四章实验测量方法,并对如何应用于实验做出了说明。基于飞行模拟平台设计了不同噪声环境下的情景意识测量实验。设计了SAGAT记忆探查问卷和3-DSART问卷,采用眼动生理测量方法对被试进行跟踪测量。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相关性分析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当噪声级增加时,被试情景意识水平逐渐下降;2)眼动特征量中眨眼频率、眼跳频率和瞳孔直径可作为情景意识水平的判断指标,其中眨眼频率与情景意识水平正相关,眼跳频率和瞳孔直径与情景意识水平负相关;3)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模型计算值与情景意识水平高度正相关。将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影响的研究思路通用化,形成了驾驶舱内环境因素对飞行员情景意识影响研究的通用思路:1)分析驾驶舱内环境成因和现状;2)建立情景意识影响因素集,从中分析内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对情景意识的影响原理,建立该内环境下的飞行员情景意识定性模型;3)对定性模型进行量化,建立定量模型;4)设计以该内环境为变量的情景意识测量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该内环境对情景意识的影响,得出结论。

周晓荣[9](2019)在《基于头戴式眼动仪的视线跟踪算法研究》文中指出人机交互技术是当代计算机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物质世界的多样化发展,人们对多渠道、多途径的人机交互方式的需求越发的迫切。视觉交互的双向性特点使得它在人机交互过程中比鼠标、键盘的操作方式更加直观自然,因此对视线跟踪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桌面式视线跟踪系统不适用于用户大范围运动的场景,国内现有的头戴式视线跟踪技术则存在算法普适性差、复杂度大等问题。因此,本课题以国外先进的视线跟踪设备为参照,对基于头戴式眼动仪的视线跟踪算法做进一步的研究,降低算法复杂度和提高系统稳定性。本文针对头戴式视线跟踪设备,提出了一种瞳孔中心映射的方法对注视点进行估计。充分利用了头戴式的眼动跟踪设备在进行眼动特征跟踪时,眼部图像采集摄像机与人眼的位置相对固定的特点,选取眼部图像中的坐标系原点为静止参考点,避免了对角膜反射光斑和眼角位置的提取,简化了瞳孔角膜向量法和瞳孔眼角向量法的算法处理流程。在眼动跟踪算法部分,本文提出了一种瞳孔中心二次提取的处理手段,先通过中值滤波、自适应阈值二值化处理获得瞳孔区域分割图,然后经边缘检测和边界拟合法进行瞳孔中心点坐标提取,较大概率避免了将眉毛眼睑等错检为瞳孔,完成了眼动跟踪组合算法的研究设计。在视线跟踪模型建立过程中,本文针对头戴式视线跟踪系统必须满足用户高自由度的应用需求,假设了三种基于多项式拟合的注视点映射模型,并对注视点标定方法进行了探究。为了验证算法的眼动跟踪精度和注视点跟踪精度,本文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瞳孔中心二次提取的处理方法和Log边缘检测及基于RANSAC的边界拟合方法能准确的对瞳孔中心点进行提取,眼动跟踪精度基本和现有的研究水平接近。经实验测定,本文提出的视线跟踪组合算法的平均处理速度大于35帧/秒,满足人机交互中对视线跟踪系统实时性的要求。最终结果表明,视线跟踪精度与人眼到注视点平面有关,距离越近,误差越小,当人眼与注视平面距离720 mm时,注视点跟踪误差0.98°,对应真实空间中的12.35 mm,满足人机交互中对人机之间的距离和跟踪精度的基本要求。综上,本文提出的基于瞳孔中心映射的视线跟踪算法实现了对眼球运动状态和人眼注视点的准确跟踪,满足了基本的人机交互需求。

靳慧斌,卫康凯[10](2018)在《塔台管制中注视策略与情境意识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深入探索塔台管制员不同注视策略与情境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SA)的关系,整合模拟塔台管制软件和眼动仪,构建实验平台。根据航班起降频率差异,设计简单、中等和困难3种模拟塔台管制环境,使用最近邻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NNI)对被试的注视策略进行量化,利用三维情境意识(3D-SART)量表对被试的SA水平进行测量。结合操作错误次数,分析采用不同注视策略的被试在实验中SA水平和操作绩效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离散类被试拥有更高的SA水平和更好的操作绩效;在困难组实验中离散类被试SA水平下降不显着,而离-聚类被试和聚集类被试SA水平下降显着。

二、航空工效中情境觉知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空工效中情境觉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VR游戏类型、交互方式以及网络时延对玩家认知情绪体验和眩晕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VR游戏的发展与应用
        1.1.1 VR游戏的发展
        1.1.2 VR游戏的应用
    1.2 VR游戏类型及交互方式对游戏体验的影响
        1.2.1 游戏类型对VR游戏体验的影响
        1.2.2 交互方式对VR游戏体验的影响
    1.3 VR时延
        1.3.1 VR时延的概念
        1.3.2 VR时延对VR游戏体验的影响
        1.3.3 VR时延对眩晕感的影响
    1.4 认知情绪理论
        1.4.1 认知情绪理论
        1.4.2 主观情绪测量
        1.4.3 客观情绪测量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实验假设
3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游戏类型、输入方式以及目标追踪方式对用户认知情绪及眩晕感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
        3.2.2 被试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仪器
        3.2.5 实验流程
        3.2.6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EEG分析方法及数据分析
        3.3.2 SSQ眩晕量表分析
    3.4 讨论
4 实验研究 实验二 VR游戏时延对不同性别用户情绪感知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
        4.2.5 网络损伤控制示意图
        4.2.6 实验步骤
    4.3 研究结果
        4.3.1 EEG结果分析
        4.3.2 VR游戏体验主观评价满意度分析
    4.4 讨论
5 总讨论
    5.1 实验一 游戏类型、输入方式以及目标追踪方式对用户认知情绪及眩晕感的影响研究
    5.2 VR游戏时延对不同性别用户情绪感知的影响研究
6 总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飞行任务的战斗机HUD自适应界面布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平视显示器发展现状
        1.3.2 平视信息工效学研究现状
        1.3.3 计算机模拟飞行发展历程
    1.4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
        1.4.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HUD显示界面设计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HUD显示界面特征介绍
        2.2.1 战斗机通用显示信息分类
        2.2.2 典型飞行状态与任务特征分析
    2.3 飞行员视觉认知特性研究
        2.3.1 用户信息感知原则
        2.3.2 人体视知觉参数
        2.3.3 界面视知觉特征
        2.3.4 眼动追踪技术在界面布局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飞行任务和视觉认知的HUD布局实验研究
    3.1 HUD界面布局自适应研究目的
    3.2 区域划分HUD界面
    3.3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HUD界面布局实验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设计
        3.3.3 实验流程
        3.3.4 实验数据讨论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UD界面布局自适应方法研究
    4.1 HUD界面布局自适应方法研究框架
    4.2 HUD界面注意力影响因素的量化
        4.2.1 信息重要程度计算
        4.2.2 正确评估概率计算
        4.2.3 信息突显性计算
    4.3 等级化飞行员视觉可视区域
    4.4 数字界面布局注意力分配模型
    4.5 HUD界面布局调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眼动追踪的HUD界面布局评估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意义
    5.3 实验目的
    5.4 实验方法
        5.4.1 实验设备与环境
        5.4.2 实验被试
        5.4.3 实验材料
        5.4.4 飞行任务选择
        5.4.5 实验程序
        5.4.6 实验眼动数据评价指标
    5.5 实验结论与分析
        5.5.1 认知绩效与眼动指标结果分析
        5.5.2 基于眼动数据的注意力分配模型分析
        5.5.3 NASA-TLX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5.6 基于眼动评估实验结果的战斗机HUD界面信息布局设计改进方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作者简介

(3)基于情境意识的视障人群出行伴护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盲人出行产品研究
        1.3.2 情境意识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理论研究
    2.1 情境意识概述
        2.1.1 情境意识定义
        2.1.2 情境意识理论模型
        2.1.3 情境意识测量方法
        2.1.4 情境意识影响因素
    2.2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
        2.2.1 盲人出行辅助产品分类
        2.2.2 智能伴护产品概述
        2.2.3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
    2.3 感官通道设计研究
        2.3.1 听觉通道
        2.3.2 触觉通道
    2.4 情境意识理论应用于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思考
    2.5 盲人出行场景下的情境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2.5.1 用户情境
        2.5.2 任务情境
        2.5.3 环境情境
        2.5.4 构建盲人出行情境意识理论模型
    2.6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用户体验评估
        2.6.1 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2.6.2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的用户需求与功能分析
    3.1 目标用户
        3.1.1 盲人群体生理特征
        3.1.2 盲人群体感知特征
        3.1.3 盲人群体心理特征
        3.1.4 盲人群体行为特征
        3.1.5 盲人群体出行特征
    3.2 用户调研
        3.2.1 调研介绍
        3.2.2 用户行为观察
        3.2.3 用户访谈
        3.2.4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问卷调研及功能属性划分
        3.2.5 调研总结
    3.3 用户角色模型
        3.3.1 主要用户角色模型
        3.3.2 次要用户角色模型
    3.4 产品功能规划与设计机会点
        3.4.1 产品功能规划
        3.4.2 产品设计机会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开发
    4.1 盲人出行情境研究
        4.1.1 盲人出行情境层次
        4.1.2 盲人出行情境要素分类
        4.1.3 盲人出行风险感知
    4.2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流程
    4.3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听觉通道设计
        4.3.1 设计目标和需求
        4.3.2 听觉提示的声音形式
        4.3.3 听觉提示的声音功能
        4.3.4 语音与非语音提示划分
        4.3.5 语音提示设计
        4.3.6 非语音提示设计
    4.4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触觉通道设计
        4.4.1 设计目标和需求
        4.4.2 分层振动提示设计
        4.4.3 方向振动提示设计
    4.5 听觉提示系统开发
        4.5.1 技术平台与工具
        4.5.2 素材整理与编辑
        4.5.3 音频整合
    4.6 触觉提示系统开发
        4.6.1 振动提示装置
        4.6.2 超声波传感器角度分布设计
        4.6.3 振动点分布设计
        4.6.4 振动提示系统脚本开发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盲人出行伴护产品多通道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与认知实验
    5.1 听觉提示实验目的
    5.2 听觉提示实验设计
        5.2.1 样本与时间
        5.2.2 实验环境
        5.2.3 实验任务
        5.2.4 实验数据收集
    5.3 听觉提示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3.1 听标提示实验
        5.3.2 耳标提示实验
        5.3.3 实验结论
    5.4 振动提示实验目的
    5.5 振动提示实验设计
        5.5.1 研究假设
        5.5.2 样本与时间
        5.5.3 实验环境
        5.5.4 实验任务
        5.5.5 实验数据收集
    5.6 振动提示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6.1 间隔与强弱分层振动提示实验
        5.6.2 动态与静态方向振动提示实验
        5.6.3 实验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情境意识的盲人出行伴护产品设计实现与评估
    6.1 设计原则
        6.1.1 安全性
        6.1.2 简单易用
        6.1.3 指导性和有效性
        6.1.4 舒适性和便利性
        6.1.5 愉悦的情感体验
    6.2 功能模块实现
        6.2.1 定位导航
        6.2.2 障碍物测距
        6.2.3 障碍物识别
        6.2.4 语音交互
        6.2.5 其他模块
    6.3 产品形态语义偏向
        6.3.1 造型语义
        6.3.2 色彩语义
        6.3.3 材质语义
    6.4 产品定位
    6.5 方案设计
        6.5.1 草图与三维造型设计
        6.5.2 尺寸结构与功能说明
        6.5.3 佩戴方式说明
        6.5.4 使用场景
        6.5.5 样机制作
    6.6 用户体验评估测试
        6.6.1 实验目的
        6.6.2 样本与设备
        6.6.3 实验任务及数据收集
        6.6.4 实验结果分析
        6.6.5 讨论与建议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人—机—环的HUD自适应显示视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人-机-环方面
        1.2.2 航空飞行任务的眼动研究
        1.2.3 针对HUD显示器界面设计优化的研究
        1.2.4 飞行作战环境的感知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飞行员人-机-环境系统分析
    引言
    2.1 航空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2.2 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
        2.2.1 人体系统及感知
        2.2.2 与研究相关的视觉参数
        2.2.3 视觉特征
        2.2.4 在工作中由于人的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2.3 人-机-环系统中机的部分
        2.3.1 飞机组成和简单飞行原理
        2.3.2 战斗机基本飞行任务
        2.3.3 现代飞机上HUD显示界面
        2.3.4 平视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2.3.5 平视显示器的优点
        2.3.6 平视显示器视场研究
        2.3.7 HUD界面信息呈现构架
    2.4 人-机-环系统中环境的部分
        2.4.1 飞行环境综述
        2.4.2 温度变化
        2.4.3 噪音和振动
        2.4.4 特殊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员的认知行为和视觉搜索行为研究
    引言
    3.1 飞行员认知行为特点研究
    3.2 信息加工处理
    3.3 飞行员的情境感知
        3.3.1 影响感知的外部影响因素
        3.3.2 注意力分配
    3.4 飞行环境背景信息处理
    3.5 视觉搜索
        3.5.1 评价视觉搜索模式的相关指标
        3.5.2 眼动研究的基本参数
        3.5.3 眼动的形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外部环境下飞行员HUD认知的眼动实验研究
    引言
    4.1 不同飞行场景对飞行员HUD认知的眼动实验
        4.1.1 实验目的和意义
        4.1.2 实验设备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变量
        4.2.3 实验过程
        4.2.4 实验步骤
        4.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4.2.6 数据分析
    4.3 不同飞行背景下HUD图像显着性的眼动实验
        4.3.1 实验目的和意义
        4.3.2 实验对象
        4.3.3 实验方案
        4.3.4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5 极端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显示视场下的HUD方案设计
    引言
    5.1 不同外部场景图像显着性下的自适应显示视场的HUD方案设计
        5.1.1 方案一不同显着性自适应显示视场的HUD方案设计
        5.1.2 方案二
    5.2 自适应显示视场流程
        5.2.1 起飞前准备
        5.2.2 飞行过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情境认知的自然用户界面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的发展转变情境化认知
        1.1.2 自然用户界面设计中的“人本”思想
        1.1.3 体验经济促进自然用户界面更加关注用户体验
        1.1.4 创新思维与自然用户界面设计的融合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自然用户界面的研究现状
        1.2.2 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1.2.3 情境认知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情境认知及自然用户界面相关理论研究
    2.1 情境认知相关理论研究
        2.1.1 情境感知与情境认知
        2.1.2 情境认知的核心要素及特点
        2.1.3 情境认知的定性模型
        2.1.4 情境认知的应用领域
    2.2 自然用户界面探析
        2.2.1 自然用户界面的定义与特点
        2.2.2 自然用户界面中的用户体验需求
        2.2.3 自然用户界面中的用户认知与行为分析
    2.3 情境认知在自然用户界面设计中的价值分析
        2.3.1 满足自然用户界面的用户体验需求
        2.3.2 触发用户体验的知觉传导
        2.3.3 促进多模态交互下的场景创建
        2.3.4 提升自然用户界面的用户体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层次构建
    3.1 自然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层次提出
    3.2 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认知体验层
        3.2.1 自然用户界面中的用户特征
        3.2.2 决定用户认知能力的因素
        3.2.3 自然用户界面用户认知模型概述
        3.2.4 无意识认知对认知模型的影响
    3.3 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行为体验层
        3.3.1 传统用户界面中的用户行为
        3.3.2 自然用户界面中的用户行为
    3.4 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情感体验层
        3.4.1 自然用户界面中的信息获取
        3.4.2 自然用户界面的动作行为交互机制
        3.4.3 自然用户界面的反馈行为交互机制
        3.4.4 负面体验与沉浸式交互体验
    3.5 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环境体验层
        3.5.1 自然用户界面中的情境要素构成
        3.5.2 情境因素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机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用户界面中用户体验需求调研与分析
    4.1 调研的目的与方法
        4.1.1 目标人群的选取
        4.1.2 调研的目的
        4.1.3 调研方法与思路
    4.2 自然用户界面的用户定性研究
        4.2.1 用户深度访谈设计
        4.2.2 用户深度访谈的实施
        4.2.3 用户深度访谈的结果分析
    4.3 自然用户界面的用户定量研究
        4.3.1 用户调查问卷的设计
        4.3.2 用户调查问卷的实施
        4.3.3 用户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4.4 调研需求归纳与总结
        4.4.1 信息传输及时准确
        4.4.2 变化中的情境认知
        4.4.3 交互方式自然高效
        4.4.4 沉浸体验升华情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情境认知视域下的自然用户界面用户体验设计策略
    5.1 构建动态化的认知体验策略:界面依人而变
        5.1.1 用户动态画像的概念与运用
        5.1.2 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用户认知体验设计策略
        5.1.3 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用户认知体验设计原则
    5.2 打造微感知式的行为体验策略:交互界面依行为而变
        5.2.1 建设无意识认知分析路径
        5.2.2 创建无意识行为设计方法
        5.2.3 构建基于无意识的情感化行为体验
    5.3 追求情境化的环境体验策略:体验依情境而变
        5.3.1 用户情境
        5.3.2 任务情境
        5.3.3 环境情境
    5.4 营造沉浸式的情感体验策略:体验依情感而变
        5.4.1 情境激发的认知养成
        5.4.2 实时掌控的交互行为
        5.4.3 心流体验的情感升华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机交互过程中交互方式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现象之问:世界范围内现代学徒制的勃兴现象引起学界关注
        二、现实困惑: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出现亟待解决的基础问题
        三、理论发展: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需要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现代学徒制
        二、知识特征
        三、价值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现代学徒制价值的相关研究
        二、知识特征的相关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六节 方法论与技术路线
        一、扎根理论方法论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对知识与知识类别的认识
        一、实用主义认识论及其对“知识”的界定
        二、知识分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线员工知识特征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数据收集方法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研究的实施与材料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制造业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一、制造与制造业
        二、制造业的发展及现代制造业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制造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技术原理的知识
        二、关于工艺技术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艺的知识
        五、关于生产情境的知识
        六、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七、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八、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制造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服务业的基本特点
        一、服务与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服务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区域性服务的知识
        三、关于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的知识
        四、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服务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特征研究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发展
        二、文创业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一线从业人员使用的各类知识及其属性
        一、关于创意理论的知识
        二、关于软硬件使用的知识
        三、关于操作技能的知识
        四、关于工作情境的知识
        五、关于判断决策的知识
        六、关于职业伦理规范的知识
        七、关于相关岗位的基本知识
        八、关于行业的知识
        九、关于素材库的知识
        十、关于个性化创意的知识
    第三节 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一、分析框架的建立
        二、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作用特性
        三、文创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组织方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从业人员各类知识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 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比较
        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相同之处
        二、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知识特征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不同类型知识的形成机制
        一、服务/创意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知识的形成:从know到 know+
        二、软硬件与工单使用知识的形成:操作性与认知性的共变
        三、操作技能知识/技艺知识的形成:从行为主义到具身认知
        四、工作情境知识的形成: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五、判断决策知识的形成: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过程
        六、职业伦理规范知识的形成:社会规范与工作场所规范的互动
        七、相关岗位基本知识的形成:岗位群职业教育与企业情境学习
        八、行业知识的形成:内生与外生知识的互动
        九、素材库知识的形成:知识的个性编码与长时记忆的形成
        十、个性化创意知识的形成:个体、环境与文化的多因素作用
        十一、工艺技术知识的形成:经验体系的默会传递与理论体系的编码扩散
        十二、区域性服务知识的形成:地方知识的“双边缘”获取
    第三节 各类知识形成机制的特点
        一、发生空间:正规教育场所、非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式教育场所
        二、发展阶段:前职业教育阶段、正规职业教育阶段、在岗工作阶段
        三、形成途径: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境感知、要素模仿、项目实施
        四、基本介质:文本、言语、行为、影音、氛围
        五、行动主体:学校、企业、行业、地方、家庭、社会、政府
        六、依托载体:身体、大脑(思维)与态度
        七、角色扮演:学生、学徒、从业人员、社会大众、独立个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价值及其拓展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特点
        一、多元主体参与
        二、多种情境过渡
        三、双身份多导师
        四、工学交替运作
        五、周期灵活设计
        六、教学评结构化
    第二节 知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表征
        一、知识的学习
        二、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知识的迁移
        四、知识的创新
        五、知识间的联系
        六、知识的迭代与更新
        七、知识学习兴趣的激发与非认知技能的提升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育人价值的实践与遮蔽
        一、价值实践: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果的特点
        二、价值遮蔽: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问题
    第四节 知识论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拓展
        一、从制度到思想:树立现代学徒制服务个体“经验生长”的育人理念
        二、从学习场所结合到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搭建多主体协作育人机制
        三、从地方标准到系统标准:关键领域控制下标准制定的均权模式
        四、从职业能力到核心素养:基于岗位情境的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
        五、从单一阶段设计到多元阶梯设计:彰显现代学徒制的“终身性”
        六、从简单移植到行业特色:鼓励基于区域行业特点的模式改进
        七、从普及到适合:注重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制造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2 服务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附录3 文创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编码表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城市交通信号灯设计的人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选题缘由与文献综述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1.2.2 模式识别的国内外研究
        1.2.2.1 模式识别理论
        1.2.2.2 模式识别的影响因素
        1.2.3 驾驶预期的国内外研究
        1.2.3.1 驾驶预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2.3.2 影响驾驶预期的因素
        1.2.3.3 驾驶行为中的信息加工
        1.2.4 颜色的国内外研究
        1.2.4.1 色觉理论
        1.2.4.2 颜色知觉及颜色效应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与假设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实验一 左转道信号灯转换模式识别的模拟研究
    2.1 研究目标与假设
    2.2 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材料
        2.2.3 实验设计
        2.2.4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数据预处理
        2.3.2 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3.3 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2.3.4 正确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3.5 正确率的方差分析
    2.4 讨论
        2.4.1 颜色对个体模式识别的影响
        2.4.2 预期对个体模式识别的影响
        2.4.3 驾照持有情况对交通信号的识别差异
    2.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二 右转道信号灯转换模式识别的模拟研究
    3.1 研究目标与假设
    3.2 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计
        3.2.4 实验步骤
        3.2.4.1 预实验
        3.2.4.2 正式实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预处理
        3.3.2 反应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反应时的方差分析
        3.3.4 正确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5 正确率的方差分析
    3.4 讨论
        3.4.1 颜色对个体模式识别的影响
        3.4.2 预期对个体模式识别的影响
        3.4.3 驾照持有情况对交通信号的识别差异
    3.5 结论
第四部分 总的讨论与结论
    4.1 有无驾照被试在左转道与右转道模式识别上的差异
    4.2 驾驶预期对个体模式识别的影响
    4.3 驾驶行为中的颜色效应
    4.4 实验一与实验二研究设计的综合讨论
    4.5 交通信号灯转换模式的实际建议及应用价值
    4.6 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5.1 创新与不足
        5.1.1 研究创新
        5.1.2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舱噪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飞行员情景意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驾驶舱噪声环境及标准研究
    2.1 驾驶舱噪声环境
        2.1.1 噪声来源及传播
        2.1.2 部分飞机舱内噪声数据统计
    2.2 噪声相关标准分析
    2.3 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的影响
        2.3.1 驾驶舱声音感知过程
        2.3.2 噪声特性
        2.3.3 噪声对飞行员的影响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飞行员情景意识模型和测量方法研究
    3.1 情景意识影响因素分类
    3.2 基于影响因素的情景意识定性模型
    3.3 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情景意识建模
        3.3.1 概述
        3.3.2 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情景意识定性模型
        3.3.3 基于注意资源分配的情景意识定量模型
    3.4 情景意识测量方法研究
        3.4.1 主观测量方法
        3.4.2 客观测量方法
        3.4.3 眼动生理测量
        3.4.4 情景意识测量方法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被试
        4.1.2 实验平台及设备
        4.1.3 实验任务及操纵方法
        4.1.4 实验流程
    4.2 实验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9)基于头戴式眼动仪的视线跟踪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第2章 视线跟踪系统概述
    2.1 引言
    2.2 桌面式和头戴式视线跟踪系统
    2.3 视线跟踪方法基本原理
        2.3.1 瞳孔-角膜反射向量法
        2.3.2 瞳孔-眼角向量法
        2.3.3 巩膜-虹膜反射法
        2.3.4 双普尔钦像法
        2.3.5 基于表观的视线跟踪方法
    2.4 常见的视线跟踪设备及特点
        2.4.1 Dikablis Glass3.0 眼动仪
        2.4.2 ET-Mobile眼动仪
        2.4.3 Tobii Pro Glass2 眼动仪
        2.4.4 参考设备的选取
    2.5 本文研究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眼动跟踪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图像预处理
        3.2.1 中值滤波
        3.2.2 图像自适应阈值二值化处理
    3.3 瞳孔边缘检测
        3.3.1 边缘检测方法
        3.3.2 消除伪迹
    3.4 瞳孔中心坐标提取
        3.4.1 质心检测法
        3.4.2 最小二乘法椭圆拟合
        3.4.3 基于RANSAC的椭圆拟合法
    3.5 结果分析
        3.5.1 不同边界拟合方法效果对比
        3.5.2 不同边缘检测方法效果对比
        3.5.3 眼动跟踪效果与现有精度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视线跟踪算法实现
    4.1 引言
    4.2 注视点映射模型
        4.2.1 一阶映射模型
        4.2.2 高阶映射模型
    4.3 注视点标定
    4.4 模型检验方法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数据处理
    4.5 结果分析
        4.5.1 跟踪误差表示方法
        4.5.2 注视点跟踪性能分析
        4.5.3 算法跟踪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塔台管制中注视策略与情境意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NNI注视指数算法
2 实验设计
    2.1 被试对象
    2.2 实验平台
    2.3 任务情境
    2.4 实验程序
3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实验中不同注视策略的被试数量统计
    3.2 实验处理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注视策略与情境意识关系分析
    4.2 不同注视策略与操作绩效关系分析
5 结论

四、航空工效中情境觉知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VR游戏类型、交互方式以及网络时延对玩家认知情绪体验和眩晕感的影响研究[D]. 陆钰鑫.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基于飞行任务的战斗机HUD自适应界面布局设计研究[D]. 田筱越. 东南大学, 2020
  • [3]基于情境意识的视障人群出行伴护产品设计研究[D]. 刘梦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人—机—环的HUD自适应显示视场设计[D]. 俞雨晨. 东南大学, 2019(06)
  • [5]基于情境认知的自然用户界面体验设计研究[D]. 丁金虎. 江南大学, 2019(12)
  • [6]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研究 ——知识论的视角[D]. 李政.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城市交通信号灯设计的人因学研究[D]. 毛思瑜.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驾驶舱噪声对飞行员情景意识的影响研究[D]. 鲍俊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基于头戴式眼动仪的视线跟踪算法研究[D]. 周晓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塔台管制中注视策略与情境意识关系研究[J]. 靳慧斌,卫康凯. 中国科技论文, 2018(07)

标签:;  ;  ;  ;  ;  

航空人机工程学中的态势感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