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口复合体螺旋CT冠状面扫描方式的研究

窦口复合体螺旋CT冠状面扫描方式的研究

一、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螺旋CT冠状位扫描方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正茹[1](2021)在《额窦引流通道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额窦口和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及其周围气房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42例通过CT扫描和临床病史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其中23例为左侧额窦炎,19例为右侧额窦炎),使用mimics 21.0软件对这42例患者的鼻-副鼻窦CT扫描数据进行处理,重建84侧额窦和鼻丘气房的三维模型,在CT图像和三维模型上对额窦口相关参数和鼻丘气房的大小进行测量。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额窦口相关参数与鼻丘气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健侧与患侧间额窦口相关参数和鼻丘气房的大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影响患侧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主要因素;将额窦口分为正级、0级和负级,比较健侧与患侧额窦口分级构成比之间有无差异,此外,比较患侧的不同额窦口分级中,额窦口相关参数有无差异。2.选取34例通过CT扫描和临床病史诊断为慢性单侧额窦炎、Lound-Mackay评分在1~3分并且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的开口可清晰辨认的患者(其中18例为左侧额窦炎,16例为右侧额窦炎),使用mimics21.0软件对这34例患者,共计68侧鼻窦高分辨率CT进行筛泡气房的三维重建,测量冠状位、矢状位与水平位上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开口大小和筛泡气房的相关参数。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6.0对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开口大小与筛泡气房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在健康侧和患侧的额窦引流通道之间比较额窦在中鼻道开口的大小和筛泡气房的大小;将额窦引流通道分为四种类型,以比较健康侧和患侧的不同类型额窦引流通道的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此外,比较了患侧不同类型引流通道之间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和筛泡气房的大小。结果:1.鼻丘气房的体积与FI(CT矢状位图像上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呈正相关(r=0.306,P<0.05),鼻丘气房的表面积与FI呈正相关(r=0.227,P<0.05),而鼻丘气房的体积与FB(额嘴的厚度)无相关性(r=0.125,P>0.05),鼻丘气房的体积与FR(CT矢状位图像上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筛窦的筛房在颅底的最高附着点之间的距离)也无相关性(r=0.052,P>0.05)。2.患侧的FB值、鼻丘气房的上下径较健侧大(P<0.05),而FI值,FI横截面积和水平横截面积显着低于健康侧(P<0.05)。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FI截面积是影响患侧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患侧与健侧不同额窦口分级所占比率没有差异(P>0.05)。5.RS值(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颅底的转折点间的距离)、RS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在患侧不同额窦口分级中有显着差异(P<0.05)。6.额窦在中鼻道冠状位开口的大小与筛泡的最大前后径呈负相关(r=-0.475,P<0.05),与筛泡体积呈负相关(r=-0.282,P<0.05),与筛泡表面积呈负相关(r=-0.306,P<0.05);额窦在中鼻道水平位开口大小与筛泡前后径呈负相关(r=-0.301,P<0.05),与筛泡表面积呈负相关(r=-0.250,P<0.05);7.与健侧相比,患侧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的冠状位开口、矢状位开口、水平位开口均较小(P<0.05),而筛泡气房的相关参数包括筛泡的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体积和表面积均显着高于健康侧(P<0.05)。8.Fisher确切概率法发现患侧与健侧不同额窦引流通道构成比存在显着差异(χ2=10.076,P<0.05)。9.额窦在中鼻道的矢状位开口大小在患侧不同方式额窦引流通道中有显着差异(P<0.05),且钩突与中鼻甲间-中鼻道引流方式比板间区-中鼻道引流方式的矢状位开口大(P<0.05)。结论:1.鼻丘气房的大小与FI的距离存在较弱的相关性,FI截面积是影响额窦口水平截面积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不同额窦口分级可通过影响RS值、RS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来影响额窦引流通道的大小。2.额窦引流通道在中鼻道开口的大小与筛泡气房的大小呈弱的负相关性,此外,与健康侧相比,患侧的筛泡气房更大,额窦在中鼻道开口较小。此外,板间区-中鼻道型、钩突与中鼻甲间-中鼻道型引流通道的中鼻道开口较小,更易诱发慢性额窦炎。

雷齐鸣[2](2021)在《中鼻甲形态对慢性上颌窦炎及鼻腔-上颌窦气流流场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中鼻甲形态对慢性上颌窦炎(Chronic Maxillary Sinusitis,CMS)及鼻腔-上颌窦气流流场的影响。方法 选取双侧上颌窦炎组90例及对照组90例(正常上颌窦和有CMS的上颌窦各180侧),在鼻窦CT的冠状位视窗中观察中鼻甲的形态,根据中鼻甲与钩突和筛泡的位置关系分为Ⅰ型(中鼻甲游离缘外侧没有超过筛泡及钩突的内侧缘)、Ⅱ型(中鼻甲游离缘外侧超过筛泡内侧缘但没有超过钩突内侧缘)和Ⅲ型(中鼻甲游离缘外侧超过筛泡内侧缘及钩突内侧缘),采用Lund-Mackay评分对CMS组进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统计两组中各型的发生率,分析CMS组LM评分与中鼻甲形态学分型的关系;分别测量CMS组和对照组的中鼻甲形态学参数(包括中鼻甲高度及中鼻甲卷曲程度),分析中鼻甲形态学参数与CMS的关系;根据一例标准研究对象的CT资料,重建出正常的鼻腔-上颌窦的三维模型和模拟切除中鼻甲前端后的鼻腔-上颌窦的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别对模拟手术前后的三维模型的气流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手术前后的气流迹线、压力场和速度场进行比较。结果 1.对照组的180侧上颌窦中Ⅰ型、Ⅱ型和Ⅲ型中鼻甲分别为15侧(8.33%)、132侧(73.33%)和33侧(18.33%),180侧CMS组的180侧上颌窦中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为56侧(31.11%)、84侧(46.67%)和40侧(2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14,P<0.01);CMS组中,不同分型的中鼻甲的Lund-Mackay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1)。2.对照组和CMS组的中鼻甲高度分别为9.94(8.45,12.77)mm和8.97(7.05,11.6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鼻甲卷曲程度分别为5.47(3.82,7.29)mm和5.22(3.11,6.8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鼻甲高度、中鼻甲卷曲程度与LM评分有负相关性(分别为r=-0.186,P<0.05;r=-0.250,P<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中鼻甲卷曲程度是影响LM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3.模拟切除中鼻甲前端后,速度云图和压力云图分布与术前相比有明显的差异,中鼻道内的气流量和流速均有增加,鼻腔和上颌窦内的压力明显增加。结论 中鼻甲的形态对CMS的发生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影响。中鼻甲的高度和卷曲度与CMS的发生以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中鼻甲前端对鼻腔和上颌窦的气流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切除中鼻甲前端会改变鼻腔和上颌窦内的气流速度、流量及压力的分布。

徐丽娜,杨磊,史亚荣,恽佳,金秋燕,潘清云,闵浩[3](2020)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究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选取慢性鼻窦炎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平面重组,观察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鼻窦炎症情况。结果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泡状鼻甲所占比例最大(30.36%),其次为鼻中隔偏曲(23.21%)和钩突肥厚(13.39%)。112例患者鼻-鼻窦炎症分布中,前组筛窦比例最大(88.39%),其次为上颌窦口(69.64%)和上颌窦(66.07%)。23例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者,其病变部位术中内镜所见与CT显示一致。说明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解剖及变异中具有重要价值。

鄂晓青[4](2020)在《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VISIONPACS电脑阅片软件查看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患者鼻窦CT。通过电脑测量出双侧鼻腔及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等数值。分析(1)比较蒙古族与汉族鼻腔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有无差异;(2)比较蒙古族与汉族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有无差异。方法统计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行鼻窦CT检查151例患者,其中汉族88例(男性49例,女性39例)及蒙古族63例(男性31例,女性32例,三代双亲为蒙古族),排除发育异常、肿瘤压迫及骨质破坏无法准确测量患者。使用VISIONPACS临床浏览系统查看鼻窦CT,测量鼻腔、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等多项数值,使用电子表格及SPSS 2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蒙古族与汉族以上各项数据特征及差异性。结果(1)蒙古族比汉族患者各鼻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发育均较大;(2)有显着差异(P<0.01)的项目是:男性双侧上颌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右侧上颌窦前后径;双侧筛窦前后径与上下径;左侧蝶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右额窦上下径;左侧额窦左右径与上下径;双侧鼻腔前后径与上下径,左侧鼻尖至蝶窦前壁距离。女性双侧上颌窦、筛窦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双侧蝶窦上下径;右侧蝶窦前后径与左右径;左侧额窦前后径;双侧鼻腔前后径;双侧鼻尖至蝶窦前壁距离;(3)蒙古族比汉族鼻腔骨性空间结构前后相对更长,面部观察更加立体。结论(1)蒙古族比汉族各鼻窦发育均较大;(2)两民族之间双侧上颌窦、筛窦差异显着;(3)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比汉族从面部观察更加立体。

任盼盼[5](2020)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OMC解剖变异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一种病程超过12周,病变波及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不同地区、季节及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发病率。CRS因其病程长、易反复及慢性迁延等的原因,使大多数患者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层影响,同时持续不断的药物或手术干预也加重了其经济负担。目前导致CRS发病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以鼻中隔偏曲及窦口鼻窦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阻塞最为常见,了解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治疗。目的分析鼻中隔偏曲患者并发CRS的临床特点,以及非CRS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两侧OMC区域解剖结构变异特点,同时探讨它们与鼻窦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并确诊为鼻中隔偏曲的患者200例,依据鼻窦炎有无将其分为CRS组和非CRS组。收集其所有鼻窦CT图像,使用后处理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进行测量和观察,并结合其鼻内窥镜检查,统计两组鼻中隔偏曲位置、方向、程度及OMC解剖变异情况,统计分析宽窄两侧鼻窦炎发病率。采用Lund-Mackay CT评分系统评估CRS组患者鼻窦发病情况,对宽、窄侧鼻窦炎的构成比及严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合鼻内窥镜检查及多平面重建后的鼻窦CT影像学表现,统计非CRS组患者在不同偏曲位置上鼻腔两侧的OMC解剖变异情况及发生率,探讨鼻中隔偏曲两侧OMC区域解剖变异的差异特点及对鼻窦炎发病的影响。结果1.CRS组与非CRS组在性别及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鼻中隔偏曲程度及位置的构成比在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114、6.328,P<0.05),而偏曲方向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值=0.983,P>0.05)。3.CRS组患者窄侧鼻腔的Lund-Mackay鼻窦CT评分高于宽侧,两侧鼻腔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24.715,P<0.01);鼻中隔高位偏曲时前组筛窦及额窦的发病率高于低位偏曲时(P<0.05)。4.非CRS组鼻中隔偏曲宽侧鼻腔的OMC变异率高于窄侧,其中以筛泡肥大的构成比最高。钩突肥大、筛泡肥大及中鼻甲反张变异率在两侧鼻腔中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泡状中鼻甲、中鼻甲肥大及中鼻甲受压在两侧鼻腔的变异率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Haller气房、Onodi气房及Agger气房的变异率在两侧鼻腔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非CRS组鼻中隔高位偏曲时中鼻甲肥大、筛泡肥大、中鼻甲反张、泡状中鼻甲及Agger气房的变异率均高于低位偏曲(P<0.05);而钩突肥大、中鼻甲受压、Haller气房及Onodi气房的变异率在鼻中隔高、低位偏曲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中隔高位偏曲及重度偏曲时CRS的构成比较高,窄侧鼻窦炎构成比明显高于宽侧。2.不同偏曲位置、不同鼻腔的OMC变异发生率有所不同,可能是鼻腔增宽后OMC结构代偿性发育异常所致,可引起同侧鼻窦的阻塞性改变,故手术应在纠正鼻中隔偏曲骨质的同时对OMC变异结构进行适时地干预矫正。

赵平,陈清生,蔡吉勇,邵林,陈伟[6](2018)在《能谱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能谱CT多平面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域解剖变异检查的优势,分析OMC解剖变异与副鼻窦炎的相关性及对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副鼻窦能谱CT检查的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轴位容积扫描后,行薄层轴位、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记录OMC发生变异的情况。结果 OMC解剖变异165例(鼻窦炎116例、非鼻窦炎49例),包括钩突偏移95例,钩突肥厚85例,钩突气化21例,中鼻甲气化28例,中鼻甲反向19例,鼻丘过度气化39例,筛泡过度气化45例,Haller气房12例。钩突变异,中鼻甲、鼻丘及筛泡过度气化与慢性副鼻窦炎关系密切。OMC单一变异和混合变异除中鼻甲反向、Haller气房外,均与慢性副鼻窦炎的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能谱CT多平面重建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区解剖变异及变异引起慢性副鼻窦炎的程度、范围,在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治疗手术方案制订及术中风险防范具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温书泉,刘珍莲,何玉梅,邓戈锋,陈萍英,杨智云[7](2016)在《6层螺旋CT低剂量容积扫描多平面重组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6层螺旋CT低剂量容积扫描多平面重组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0例临床疑似副鼻窦疾病儿童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他扫描条件不变,A组采用150 mAs常规剂量、B组采用75 mAs低剂量、C组采用50 mAs低剂量、D组采用35 mAs低剂量行副鼻窦横断位容积扫描并多平面重组。比较4组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由3名高年资医师对CT图像质量进行盲式评价。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低剂量B组、C组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A组均可满足诊断要求,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C组的CTDIvol分别仅为常规剂量A组的50.2%及33.3%,DLP明显下降(P<0.05),CTDIvol及DLP的下降以低剂量C组更为明显。低剂量D组的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与常规剂量A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副鼻窦低剂量螺旋CT容积扫描多平面重组有效地降低了照射剂量,同时又保证了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适宜的扫描参数可以实现CT图像质量与降低照射剂量最优化结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咸正,王亚君[8](2016)在《螺旋CT检查用于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用于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相关性的分析价值。方法通过对102例经螺旋CT及鼻窦镜检查证实存在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冠状位CT片观察, 统计不同类型鼻中隔偏曲伴发鼻窦炎的发生率, 并分析发生鼻窦炎的原因。结果 10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 71例为高位鼻中隔偏曲, 31例非高位鼻中隔偏曲。67例患者存在鼻窦炎, 发生率为65.6%, 其中单侧鼻窦炎38例, 双侧鼻窦炎29例。主要病变位于鼻中隔偏曲凹面侧46例(68.7%), 主要病变位于鼻中隔凸面侧12例(17.9%)。结论鼻中隔偏曲是发生鼻窦炎的重要因素, 高位鼻中隔偏曲的凹面侧更易发生鼻窦炎。

郭传超,毕万利[9](2015)在《多层螺旋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及其相关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鼻-鼻窦内窥镜手术20例。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鼻窦炎症,以及其在鼻-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作用。结果 9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中,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82例(85.4%),其中泡状鼻甲29例(30.21%),反常中鼻甲9例(9.38%);钩突肥厚13例(13.54%),内侧偏移11例(11.46%),外侧偏移4例(4.17%),气化3例(3.13%);Haller气房8例(8.33%);鼻丘气房9例(9.38%)和鼻中隔偏曲24例(25%)。鼻窦炎症显示率为100%,病变分布:前组筛窦84例,后组筛窦36例,上颌窦开口处67例,上颌窦63例,额隐窝19例,额窦14例和蝶窦8例。20例鼻-鼻窦内窥镜手术所见与CT显示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以及其所致的鼻窦炎症,对鼻-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原仲晖,敖振杰,李军[10](2014)在《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薄层重组CT图像,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00例慢性副鼻窦炎中,鼻中隔偏曲占62.0%;筛泡过度气化和中鼻甲过度气化无显着差异,分别为37.0%和36.5%;Haller气房占33.0%;钩突偏移占22.0%;中鼻甲反向弯曲13.0%;鼻丘过度气化12.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慢性副鼻窦炎范围,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二、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螺旋CT冠状位扫描方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螺旋CT冠状位扫描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额窦引流通道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慢性鼻窦炎与慢性额窦炎
    1.2 额窦引流通道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
第二章 额窦口、鼻丘气房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关系
    2.1 一般资料
    2.2 实验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2.3.2 额窦与鼻丘气房的三维重建
        2.3.3 FB、FI、FR值的测量
        2.3.4 额窦口的分级及RS值的测量
        2.3.5 FI截面积、FR截面积、RS截面积
        2.3.6 鼻丘气房的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的测量
        2.3.7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额窦口相关参数与鼻丘气房大小的相关性
        2.4.2 额窦口相关参数与鼻丘气房的大小在患侧与健侧之间的比较
        2.4.3 患侧额窦口水平横截面积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4.4 患侧与健侧不同额窦口分级构成比之间的比较
        2.4.5 患侧额窦口不同分级之间额窦口相关参数的非参数检验
第三章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筛泡气房与慢性单侧额窦炎的关系
    3.1 一般资料
    3.2 实验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3.3.2 筛泡气房的三维重建
        3.3.3 冠状位开口、矢状位开口、水平位开口大小的测量
        3.3.4 额窦引流通道的分型
        3.3.5 筛泡气房的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的测量
        3.3.6 筛泡气房的体积、表面积的测量
        3.3.7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与筛泡气房大小的相关性
        3.4.2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与筛泡气房大小在患侧与健侧之间的比较
        3.4.3 患侧与健侧额窦引流通道构成比的卡方检验
        3.4.4 患侧不同额窦引流通道下的额窦在中鼻道开口大小、筛泡大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额窦口、鼻丘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关系
    4.2 额窦在中鼻道开口、筛泡气房与慢性额窦炎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三维重建技术在鼻腔、鼻窦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2)中鼻甲形态对慢性上颌窦炎及鼻腔-上颌窦气流流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CMS组和对照组的纳入、排除标准
        2.1.2 标准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研究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病情评估方法
        2.3.2 CT扫描
        2.3.3 中鼻甲形态学分型及参数测量
        2.3.4 建立标准研究对象的鼻腔-上颌窦三维模型
        2.3.5 鼻腔-上颌窦气流流场模型的构建
        2.3.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中鼻甲解剖形态学分型与CMS的关系
        3.1.1 中鼻甲形态学分型在组间的比较
        3.1.2 CMS组不同中鼻甲形态学分型之间的LM评分的比较
    3.2 中鼻甲形态学参数与CMS的关系
        3.2.1 中鼻甲形态学参数在组间的比较
        3.2.2 CMS组的中鼻甲形态学参数与LM评分的相关性
        3.2.3 CMS组的LM评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3.3 中鼻甲前端对鼻腔及上颌窦气流力学的影响
        3.3.1 模拟中鼻甲前端切除术前后鼻腔-上颌窦气流迹线图
        3.3.2 模拟中鼻甲前端切除术前后鼻腔-上颌窦压力分布图
        3.3.3 模拟中鼻甲前端切除术前后鼻腔-上颌窦速度分布图
第四章 讨论
    4.1 中鼻甲解剖形态学分型与CMS的关系
    4.2 中鼻甲形态学参数与CMS的关系
    4.3 中鼻甲前端对鼻腔及上颌窦气流力学的影响
    4.4 小结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 慢性上颌窦炎的解剖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英文缩略词表

(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
    2.2 鼻-鼻窦炎症
    2.3 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
3 讨论

(4)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鼻窦CT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OMC解剖变异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慢性鼻-鼻窦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能谱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设备及图像处理
    1.3 统计指标与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能谱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OMC中的应用
    3.2 OMC解剖变异与鼻窦炎的相关性及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意义
        3.2.1 钩突变异
        3.2.2 中鼻甲变异
        3.2.3 筛泡变异
        3.2.4 鼻丘气房变异
        3.2.5 Haller气房

(7)6层螺旋CT低剂量容积扫描多平面重组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设备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及分级: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照射剂量及比较:
    2.2 各组图像质量评价:
3 讨论
    3.1儿童副鼻窦MSCT检查低剂量扫描必要性:
    3.2儿童副鼻窦MSCT检查低剂量扫描可行性:
    3.3儿童副鼻窦MSCT低剂量容积扫描多平面重组优越性及实用性:

(9)多层螺旋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
    1.3 解剖变异显示
2 结果
3 讨论

(10)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OMC定义和正常解剖结构
    3.2 常见OMC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3.2.1 鼻中隔偏曲
        3.2.2 筛泡过度气化
        3.2.3 中鼻甲过度气化
        3.2.4 Haller气房
        3.2.5钩突偏移及其他变异
        3.2.6中鼻甲反向弯曲
        3.2.7 鼻丘过度气化
    3.3 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

四、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螺旋CT冠状位扫描方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额窦引流通道的形态学与慢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 朱正茹. 兰州大学, 2021(12)
  • [2]中鼻甲形态对慢性上颌窦炎及鼻腔-上颌窦气流流场的影响[D]. 雷齐鸣. 兰州大学, 2021(12)
  • [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价值[J]. 徐丽娜,杨磊,史亚荣,恽佳,金秋燕,潘清云,闵浩.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6)
  • [4]呼伦贝尔地区蒙古族与汉族鼻窦CT比较研究[D]. 鄂晓青.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OMC解剖变异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任盼盼.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能谱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中的临床应用[J]. 赵平,陈清生,蔡吉勇,邵林,陈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09)
  • [7]6层螺旋CT低剂量容积扫描多平面重组在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 温书泉,刘珍莲,何玉梅,邓戈锋,陈萍英,杨智云. 实用医技杂志, 2016(10)
  • [8]螺旋CT检查用于鼻中隔偏曲与鼻窦炎相关性分析[J]. 胡咸正,王亚君. 中国基层医药, 2016(03)
  • [9]多层螺旋CT在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及鼻窦炎的临床应用价值[J]. 郭传超,毕万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06)
  • [10]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分析[J]. 原仲晖,敖振杰,李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14(35)

标签:;  ;  ;  ;  ;  

窦口复合体螺旋CT冠状面扫描方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