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翘曲坝工程全面启动

黄土高原翘曲坝工程全面启动

一、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全面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邱卫卫[1](2021)在《公共物品供给视域下淤地坝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Y市地处陕西省北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淤地坝作为农村公共物品之一凭借其保持水土、拦截泥沙、淤地造田等多种功能在高效防治水土流失及增进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近些年来,尽管Y市淤地坝建设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作为陕北农村公共物品典型代表之一,在建设前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及供给过程当中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淤地坝供给不足、建设管理结构失衡、管理不规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淤地坝的长效平稳运行、效益充分发挥。供给主体单一、融租渠道狭窄、决策机制简单、制度缺乏灵活性、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是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与Y市农村现状环境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优化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即多元化供给主体、采用PPP、BOT等融资模式、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决策体制、构建有效制度体系、明晰产权归属,试行试点运营,规范化淤地坝运行管护流程等。

杭朋磊[2](2020)在《黄土高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文中指出淤地坝是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中的一道防线,通过“拦、蓄、淤”,既能将洪水泥沙就地拦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降低下游洪灾风险,又能形成坝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但随着运行时间延长,淤地坝运行风险增加,险情屡有发生,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突发性强降雨频发,进一步增加了淤地坝的洪水风险。本文以黄土高原韭园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水文统计、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淤地坝系洪灾溃决过程进行模拟,揭示了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水文演变规律分析揭示了流域水文变化规律及关系演变规律,不仅反映了韭园沟流域降雨及径流逐年降低的趋势,也揭示了淤地坝工程建设对减少流域水土流失具有显着的作用。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54.4mm,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9.1%,年内降雨分布极度不均;而汛期径流量仅占全年的56.3%,说明淤地坝工程等水保措施在汛期对洪水的拦截效果显着;1977年淤地坝系布局调整后,多年平均产沙量降低了约21倍,成效显着;韭园沟流域连续暴雨过程多集中在6h以内,因此年最大6h降雨频率分析可以反映韭园沟流域设计降雨特征。(2)淤地坝系溃决过程动态模拟,对淤地坝风险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淤地坝系编码及分级可以明确淤地坝系拓扑关系,是淤地坝系洪灾溃决过程模拟的基础。结果表明: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可分为9级;可以抵御20年、50年、500年一遇降雨的淤地坝分别为68.5%、45.2%、35.6%;在遭遇暴雨后,约19.2%的淤地坝在20min内溃决,约42.6%的淤地坝在3h内溃决,占溃决淤地坝的62.2%,多数病险淤地坝难于抵御连续3h的暴雨;说明降雨量的增加不仅增高流域溃坝数量,且加快淤地坝溃决时间,强降雨是淤地坝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3)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是定量评估淤地坝洪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结果表明:5年、20年、100年、500年一遇降雨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分别为:31.2万、51.0万、58.3万、66.5万元,造成生态环境损失分别为:19.0万、31.1万、35.6万、40.6万元;降雨量的增加导致损失量显着增大,使当地人民生活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环境和谐受到破坏,其中龙王庙坝、韭园坝、马张咀坝、范山大坝、劳里峁坝、蒲家洼大坝、二郎岔1#坝损失较大,应作为重点防护对象。(4)淤地坝洪灾风险因子的提取、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及风险指标权重的计算是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流域淤地坝系风险程度定量分析的必要过程。结果显示:淤地坝系洪灾风险可分为4项一级指标及12项二级指标;韭园沟流域24.7%的淤地坝综合风险为中度危险,72.6%的淤地坝综合风险为轻度危险,2.7%的淤地坝综合风险基本安全;对于各项一级风险,工程风险分布较为均匀,环境风险普遍偏大,损失风险较为集中,管理风险普遍较为严重;在后续的淤地坝除险加固及新建淤地坝时,应特别注重淤地坝的管理,加强淤地坝系风险应急预警能力,加快完善淤地坝管理体系,尤其在人群密集区域,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病险淤地坝风险分散与转移,切实保证人民生活及财产安全。

党心悦[3](2020)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 ——以顾屯流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文中认为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有效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利工程,截止2015年底,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各种类型淤地坝共11万余座,黄河潼关水文站实测输沙量由1919-1959的每年15.92亿吨减小到2015年的0.55亿吨,其中,淤地坝的减沙量占各种水利水保措施总减沙量的20%左右。同时,淤地坝拦淤后形成平坦的人造平原,土壤湿润肥沃,抗旱能力强,产量高,比坡地增产3~10倍。但是,淤地坝改变了天然地形地貌和水流条件,淤地坝蓄水(或积水)引起的非饱和黄土工程性质效应、水循环与盐分聚积效应、坝体溃决效应以及斜坡失稳等效应,给人民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本文依托延安革命老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以延安市甘谷驿顾屯流域采用淤地坝为主方式的治沟造地工程为研究对象,在淤地坝及坝系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探井揭示与采样、原位实验、地球物理勘探、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研究,提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研究成果如下。1.淤地坝工程引起的流域内表层黄土非饱和特性效应显着。现有地表回填土与原状黄土相比,土体结构被重构,黄土非饱和特性效应表现为:原状黄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即达到2114.471kPa,而回填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仅达到9.90kPa,脱湿过程回填土最大吸应力为1958.463kPa,出现在含水率为1.8%时;在吸湿条件下,原状黄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达到586.94kPa,而回填土土体在含水率为12%时其吸应力仅为2.52kPa,吸湿过程回填土最大吸应力为492.75kPa,出现在含水率为1.8%时。含水率相近时,在脱湿路径下,原状黄土的渗透系数为1.72e-7 cm/s,而回填土渗透系数为3.1e-4 cm/s;在吸湿路径下,原状黄土的渗透系数为5.14e-8 cm/s,而回填土渗透系数为2.13e-4 cm/s;同时,在脱湿过程中,原状黄土的进气值为90.91kPa,而回填土进气值仅为5.46kPa,;在吸湿过程中,原状黄土的进气值为19.23kPa,而回填土进气值为2.45 kPa。原状黄土的吸应力滞后效应可达71.68kPa,而回填土的吸应力滞后效应为3.01kPa。2.淤地坝系局部区域水循环改变引起土壤盐渍化效应明显。顾屯流域淤地坝工程改变了河道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结构,重构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局域水循环系统,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埋深较大,难以产生土壤盐渍化现象。修建后的淤地坝上游常年蓄水拟或形成水库,坝系内地下水位壅高,加上回填土毛细上升高度约1.346m,导致土壤盐渍化效应。3.淤地坝存在较高的溃决风险。通过野外调查、地面物探和数值模拟等工作,认为坝体东侧与通村公路相接处渗漏问题较为严重,淤地坝存在较高的溃决风险,坝内排水不畅和地下水位高是导致溃决风险的主要原因。4.坝体防渗加固和坝内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是防控坝体溃决风险和土壤盐渍化的有效途径。首先,对坝体西侧原有泄水廊道和排水沟进行清淤,保证排水通畅;第二,针对坝体东侧无排水措施的现状,除在坝体东侧下部增加相应的泄水廊道和排水沟外,应在坝地横向布设暗渠与排水沟相连,使回填土积水能够顺利排出,降低坝地地下水位、控制土壤盐渍化和提高坝体安全性;第三,采取雨季前翻耕、减小水盐上升高度,秸秆覆盖、抑制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比、改善植物生长等土壤盐渍化综合防治措施。

何乃翔[4](2019)在《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和实施路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号召下,如何在资源约束和生态压力下实现绿色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作为落实国土空间管制的重要手段,生态空间的界定和调控对于协调保护和发展的互动关系、维持空间发展的生态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县域生态空间调控作为国土空间管制体系中承上启下、整合传导的关键环节,当前尚未有一整套完整的调控方法和路径。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实现“生态环保的底线支撑”和“城乡发展的驱动引擎”良性互动的县域生态空间调控方法。本文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模型(GIA),首先探讨了其与生态空间调控的耦合关系,并结合空间弹性原理和组织理论,通过生态空间调控网路和实施路径构建,对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方法进行实证。本文按照“关联系统建立-生态基础分析-空间关系判别-路径体系构建”的思路展开。首先,基于对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空间的同构性分析,从背景共融、目标双赢、动力机制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构建了GIA和生态空间调控的关联系统。其次,基于空间弹性原理,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纳入空间异质性影响因子,进而得出夏河县生态本底及其形成机制。然后,以生态本底评估结果为基础,通过“识别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判别生态节点-评价网络要素-优化生态网络”的技术路径构建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最后,基于组织理论“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开放系统”三维视角,结合公共政策原理、空间弹性原理和复杂系统协同论,提出“理性-政策”、“自然-弹性”、“开放-协同”的空间调控理论导向和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夏河县“区划管控-边界导控-格局整控”的生态空间调控路径体系。

张向旭[5](2016)在《府谷县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现状调查与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以石家沟骨干坝为例》文中提出淤地坝不仅可截留拦蓄洪水、泥沙,同时还可淤泥成地,在黄土高原水土流水治理、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具有战略主导地位。由于年久失修、结构老化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黄土高原大部分淤地坝病险隐患正逐渐加剧,工程带病运行,急需采取除险加固措施。本文在对府谷县704座淤地坝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的典型病险类型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了除险加固措施,并对石家沟骨干坝进行了除险加固设计。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府谷县共有389座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占淤地坝总数的55.26%,涉及流域面积796.89 km2,占府谷县总面积的24.68%。其中:泄洪建筑物存在病险问题最为突出,占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的66.07%,坝体存在病险问题的占32.90%,放水建筑物存在病险问题的占9.25%;建设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占77.38%,淤满或将要淤满类淤地坝占47.81%。2、针对淤地坝存在的淤满且无正常泄洪建筑物的典型病险问题,进行了石家沟骨干坝除险加固设计,提出了设计方案: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地形条件,结合防洪标准与滞洪库容要求,进行了坝前加高、坝体加固设计;在对原土溢洪道地形、地质条件,布设方位及泄洪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合理原则,进行了适当开挖与衬砌加固设计。该坝除险加固后可有效调节其所在沟道内的洪水泥沙,消除病险隐患,保护下游安全,对黄土高原同类病险坝的除险加固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淤地坝运行过程中的各类管护不当问题,提出了管护建议:落实管护责任,明确管护范围;合理安排管理运行方式,加强日常管护;重视专业管护队伍建设,健全工程防汛体系;保证建设、管理资金专款专用。

贾兴义,范正印,李林虎[6](2013)在《淤地坝运行管理与效益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加强淤地坝工程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淤地坝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典型黄土高原地区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为例,在对70年代以来建设的38座淤地坝工程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破解淤地坝前期经济效益发挥不足,运行管理困难这一难题,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抓好淤地坝运行管理的关键是加强淤地坝前期经济效益的培育。

高红平[7](2011)在《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文中研究指明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认真贯彻国家水土保持工作方针,树立生态、群众、科学、法制观念,建设中确立"水保立县"战略,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自我修复,以龙头企业的辐射效应做好科技示范,用法制理念健全流域综合治理管护体系,落实"四荒地"承包使用权,保护治理成果,调动群众修建高标准、高质量梯田,创新梯田建设资金使用方式,加强坝系工程建设管理,提升工程质量,综合利用坝系资源发展水保产业,强化水保监督执法,严查水保违法案件,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方案和水保"三同时"制度,取得了显着成效。介绍了具体的做法和经验。

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8](2010)在《2009年度山西省水土保持重要事件》文中提出

赵怀岐[9](2009)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个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理论、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理论、泥沙运动学理论和有限元技术,采用实地观测及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淤地坝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而结合有限元技术研究了小流域坡沟系统随坝地淤高其稳定性和滑坡侵蚀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坡沟系统在稳定系数最小时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的分布规律,最后从当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结合小流域历史资料和当前状况分别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三大效益和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的潜力及途经。本研究对定量化评价小流域淤地坝的减侵蚀作用与综合治理效应,科学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关键技术配置、治理措施优化布局等宏观决策,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得出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淤地坝分层取样和干容重测定分析,得知坝地淤积物中各淤积层的干容重在淤积层厚10m以内时基本保持稳定,但当坝地淤积物深度超过10m后,淤积物的干容重有明显的递增趋势。(2)通过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得出坝地淤积物中各淤积层土样的颗粒级配组成规律。结果表明,坝地淤积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025mm-0.1mm之间,各淤积层淤积物的颗粒级配呈不均匀分布,且淤积物颗粒组成沿深度无明显变化。(3)基于有限元技术,通过建立王茂沟典型坡沟系统的概化模型,分析了随淤地坝坝地的逐米淤高坡沟系统的稳定性和滑塌量均符合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两者的相关方程分别如下:①稳定系数:y=-0.0013x2+0.0154x+1.0264:②滑塌量(m3/m):y=10.441x2-88.476x+832.67,两者的精度均较高,可用于该沟道重力滑坡侵蚀的预报、滑坡侵蚀的定量计算。(4)从坡沟系统的力学稳定和受力破坏的角度,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坡沟系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了仿真分析,指出了稳定系数最小坡沟系统濒临滑坡侵蚀时的最大应力和位移分布区域,分别如下:①X方向的最大位移:沟坡边缘813节点至825节点之间垂直向坡体内10m的范围;②Y方向的最大位移:从峁顶第58节点向左向右各延伸20m左右的扇形区域;③拉应力最大值区域:从峁顶到沟坡坡脚的整个坡缘线在峁坡向坡体内延伸10m左右、在沟坡向坡体延伸4m左右的带形区域。这些区域是坡沟系统最容易发生侵蚀的危险区域,在配置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防护,以使坡沟系统的土壤侵蚀降低到最低限度。(5)通过小流域淤地坝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得知淤地坝在拦蓄泥沙、淤地造田、防洪保收等方面有显着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现状调查,结合当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综合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潜力及途经,得出了在坝系流域所在的村镇,应充分利用坝地的增产效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建设淤地坝,增加坝地在基本农田中的比例,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依靠坝地巨大的增产效益,建立坝系经济区,面向国内市场,打出品牌,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建立小型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在现有淤地坝增产的基础上使已有农产品走出局部小市场,走依托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致富新路,积极发展小流域农村经济。

王煜[10](2007)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模式与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论文全面总结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模式,并就管理中存在问题、各自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利于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机制和推广应用的途径。研究认为以行业的流域机构作为建设单位,行使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其优点主要表现在:①组织管理程序简单、有序,中间环节少,对上级的计划、文件和有关指示便于落实;②能够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技术优势,技术人员多,科研、施工、管理等优势明显;③建设资金管理较规范,没有挤占、挪用和不合理开支等情况。缺点主要是与地方政府、群众的关系沟通、占有土地等问题的解决上难以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以地方水(水土保持)行政部门作为建设单位,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受传统管理的影响,地(市、盟)水利(水保)局虽为法人单位,但法人的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充其量还是“二传手”;②实行了工程监理制,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基本杜绝了谎报、瞒报治理措施数量的不轨行为。但要真正独立、自主、公正的开展监理工作,还是受管理的影响,有一定困难;③就目前的投资标准和资金来源组成,实行招标投标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坡面治理工程,投资少、量大、面广、不集中、季节性强等特点更是无法实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形势下,各个有关农村建设的水利水保工程将会大量的实施,以上两种建设模式在一定时期仍然会同时存在,并将会发挥更大的管理作用,从近几年的建设管理情况看,以县(旗)级水利水保部门作为建设单位是比较合理的,关键是要加大监管力度,使有限的建设资金真正用到工程建设上来,使工程长期温定地发挥效益,受益于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研究同时认为,只有改革淤地坝运行管理才会有生机,才会长期稳定发挥拦泥、淤地、种植等综合效益。在实施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中,应紧密围绕“三权”来进行,即转变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并逐步向“三权合一”的方向转变,切实做到“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已经实践成功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告诉我们,只有靠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最有可能管理好,借鉴其他项目成功的管理经验,提出建立淤地坝示范管理理事会,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初拟了一套关于淤地坝管理运行的办法,并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果。鉴于淤地坝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的作用和地位,建议今后还要继续要加大研究力度,提出更合理、更有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和制度,逐步进行推广,特别要在淤地坝分布较广泛的陕、晋、蒙、甘等地扩大示范区域和数量,这对促进淤地坝的管理维护和开发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全面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全面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物品供给视域下淤地坝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公共物品
        2.淤地坝
        3.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4.水土流失
    (二)理论基础
        1.公共物品理论
        2.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Y市淤地坝建设管理现状
    (一)Y市淤地坝建设现状
        1.地形地貌
        2.水资源
        3.Y市淤地坝建设历史
        4.Y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二)Y市淤地坝管理措施
        1.全方位核查登记,落实防汛责任
        2.除险加固,减轻安全隐患
        3.探索运管机制,运用新技术
    (三)淤地坝建设管理成果与效益
        1.淤地坝建设成果
        2.淤地坝建设效益
三、Y市淤地坝建设管理困境及原因
    (一)Y 市淤地坝项目建设管理困境
        1.淤地坝供给总量不足
        2.淤地坝建设管理结构失衡
        3.淤地坝管理存在短板
    (二)Y市淤地坝建设管理困境成因
        1.供给主体单一
        2.融资渠道狭窄
        3.决策机制简单
        4.制度缺乏灵活
        5.搭便车现象普遍
四、优化淤地坝建设与管理对策建议
    (一)供给主体多元化
        1.农民主体
        2.第三方组织
    (二)拓宽融资渠道
        1.PPP模式
        2.PFI模式
        3.BOT模式
        4.有偿模式
        5.补偿模式
    (三)优化决策体系
        1.建立需求表达机制
        2.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四)构建有效制度
        1.规范前期程序
        2.健全管理制度
    (五)明晰产权归属
        1.私有化模式
        2.国家化模式
        3.混合模式
    (六)规范运行管护
        1.规范管理维护
        2.明确责任主体
        3.增强安全意识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黄土高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溃坝风险识别研究进展
        1.2.2 溃坝概率分析研究进展
        1.2.3 淤地坝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与研究目标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流域水文演变规律分析
        1.3.2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动态模拟
        1.3.3 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计算
        1.3.4 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淤地坝工程建设概况
        2.2.1 试验示范阶段(1953-1963年)
        2.2.2 坝系发展阶段(1964-1977年)
        2.2.3 坝系骨干控制阶段(1978-1983年)
        2.2.4 相对稳定阶段发展(1984年以后)
    2.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 韭园沟流域水文演变规律
    3.1 前言
    3.2 韭园沟流域水文变化规律
        3.2.1 降雨变化特征
        3.2.2 径流变化特征
        3.2.3 泥沙变化特征
    3.3 韭园沟流域水文关系演变规律
        3.3.1 降雨-径流关系
        3.3.2 径流-泥沙关系
        3.3.3 降雨-泥沙关系
    3.4 韭园沟设计降雨量计算
        3.4.1 年最大时段降雨量的提取
        3.4.2 统计参数趋势性检验
        3.4.3 统计参数突变点检验
        3.4.4 降雨序列频率分布
        3.4.5 统计参数设计值估计
    3.5 本章小结
4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动态模拟
    4.1 前言
    4.2 流域编码及坝系分级方法
        4.2.1 水系提取及编码
        4.2.2 淤地坝系编码
        4.2.3 淤地坝分级方法
    4.3 淤地坝系网络拓扑模型
        4.3.1 淤地坝级联拓扑关系构建
        4.3.2 淤地坝间沟道长度构建
        4.3.3 淤地坝系网络拓扑模型
    4.4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模拟
        4.4.1 数据基础
        4.4.2 淤地坝系溃决过程模拟
        4.4.3 淤地坝系溃决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计算
    5.1 前言
    5.2 淤地坝溃决洪水淹没范围计算
        5.2.1 数据基础
        5.2.2 洪水淹没范围计算方法
        5.2.3 不同设计频率下的洪水淹没范围
    5.3 淹没损失分层网络
        5.3.1 数据基础
        5.3.2 淹没损失分层网络划分方法
        5.3.3 损失量计算方法
    5.4 淤地坝系洪灾淹没损失
    5.5 本章小结
6 淤地坝系洪灾风险分析与评价
    6.1 前言
    6.2 淤地坝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6.2.1 工程风险(R_a)
        6.2.2 管理风险(R_b)
        6.2.3 环境风险(R_c)
        6.2.4 损失风险(R_d)
    6.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6.3.1 模糊一致判断矩阵的建立
        6.3.2 由模糊一致判断矩阵求指标权重
        6.3.3 淤地坝系洪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6.4 淤地坝系风险分析与评价
        6.4.1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洪灾风险计算
        6.4.2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风险等级划分
        6.4.3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系风险分析与评价
    6.5 淤地坝系风险防控措施
        6.5.1 工程措施
        6.5.2 管理措施
        6.5.3 风险淤地坝修复加固措施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 ——以顾屯流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流域水循环研究现状
        1.2.2 黄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及趋势
        1.2.3 土壤盐碱化的成因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现状与需求
        1.2.4 淤地坝溃决灾害风险分析及动态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主要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研究成果
        1.3.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3 气象水文
    2.4 不良地质现象
第3章. 黄土非饱和效应
    3.1 物理性质测试
    3.2 孔隙结构
        3.2.1 试验概述
        3.2.2 土体孔隙结构特征变化
    3.3 土-水特征
        3.3.1 试验原理及试验概述
        3.3.2 土-水特征征变化
    3.4 小结
第4章 局域水循环效应
    4.1 地质模型
    4.2 数学模型
    4.3 源汇项计算
    4.4 修建淤地坝工程前区域地下水均衡
    4.5 修建淤地坝工程后区域地下水均衡
    4.6 局域水循环效应
第5章 坝地土壤积盐效应
    5.1 地层分布及坝体渗漏探测
        5.1.1 物探方法及测线布置
        5.1.2 数据及反演结果分析
    5.2 土壤毛细上升高度计算
    5.3 土壤含盐量与坝地土壤积盐效应
    5.4 小结
第6章. 坝体失稳溃决效应
    6.1 5号淤地坝渗漏现状分析
    6.2 坝体渗流与坡体稳定性分析
    6.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和实施路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倡导绿色发展、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时代号召
        1.1.2 规划发展转型背景:新型城镇化下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同的革新驱动
        1.1.3 实证案例现实背景:夏河县“生态立县”与精明发展的转型诉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绿色基础设施
        1.4.2 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模型(GIA)
        1.4.3 生态空间调控
    1.5 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1.5.1 复杂系统理论
        1.5.2 景观连接度理论
        1.5.3 生态空间理论
        1.5.4 组织理论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1 绿色基础设施及其实践研究
        1.6.2 生态空间调控研究
    1.7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2 GIA和生态空间调控的关联分析
    2.1 绿色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的关系解读
        2.1.1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释义
        2.1.2 生态空间的内涵释义
        2.1.3 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态空间的同构性分析
    2.2 GIA应用于生态空间调控的适用性分析
        2.2.1 背景共融:“传统规划”和“反规划”两种思路的博弈
        2.2.2 导向双赢:“制约支撑”和“动力引导”两种系统的平衡
        2.2.3 动力机制:“效益-内涵-结构-体系”协同的驱动引擎
        2.2.4 技术支撑:“全域统筹”和“空间基础”的多元技术平台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基础
        3.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2 调控尺度和对象
        3.1.3 调控原则和目标
    3.2 模型构建思路
        3.2.1 模型适用性分析
        3.2.2 模型构建框架
    3.3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技术平台搭建
        3.3.1 生态基础分析:生态空间环境本底评价
        3.3.2 空间关系判别:生态空间调控网络构建
        3.3.3 路径体系构建:生态空间调控实施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构建
    4.1 网络构建理论基础
        4.1.1 生态调控网络构建的空间内涵
        4.1.2 空间弹性网络构建的理论框架
    4.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生态环境本底分析
        4.2.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2.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4.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4.3 基于网络优先级的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4.3.1 识别生态源地
        4.3.2 提取生态廊道
        4.3.3 判别生态节点
        4.3.4 评价网络要素
        4.3.5 优化生态网络
    4.4 本章小结
5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路径构建
    5.1 调控路径需求分析
        5.1.1 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需求
        5.1.2 空间发展行为的管制需求
        5.1.3 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需求
    5.2 调控路径理论基础
        5.2.1 生态空间“组织-调控”理论框架
        5.2.2 “理性-政策”视角下的生态空间功能完善
        5.2.3 “自然-弹性”视角下的生态空间边界控制
        5.2.4 “开放-协同”视角下的生境系统关系协调
    5.3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实施路径
        5.3.1 区划管控:组织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空间政策导引
        5.3.2 边界导控:划定空间管制边界,建立潜力约束机制
        5.3.3 格局整控:协同生境空间网络,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5.3.4 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实施保障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结论及建议
    6.2 论文特点及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府谷县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现状调查与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以石家沟骨干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病险情况分析
        2.2.2 淤满且无正常泄洪建筑物类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2.2.3 运行管理建议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程序与内容
        3.1.1 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3.1.2 外业调查阶段
        3.1.3 内业工作阶段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调查结果分析
    3.4 病险情况分析
        3.4.1 主要病险问题及其病险原因
        3.4.2 相应除险加固措施
第四章 石家沟骨干坝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4.1 基本概况
        4.1.1 石家沟骨干坝基本情况
        4.1.2 自然概况
        4.1.3 气象水文泥沙
        4.1.4 建筑材料
    4.2 坝址上下游沟道工程情况
    4.3 水文计算
        4.3.1 设计洪水标准与淤积年限
        4.3.2 水文计算
    4.4 土坝设计
        4.4.1 坝型及建筑材料选择
        4.4.2 施工方式的选择
        4.4.3 库容、坝高的确定
        4.4.4 坝体断面尺寸确定
        4.4.5 基础处理
        4.4.6 坝面护坡
        4.4.7 取土场整理
    4.5 溢洪道设计
        4.5.1 溢洪道布设及结构型式
        4.5.2 进口段设计
        4.5.3 控制段设计
        4.5.4 陡坡段设计
        4.5.5 现状交通桥
    4.6 施工组织设计
    4.7 工程量计算
        4.7.1 坝体工程量计算
        4.7.2 泄洪建筑物工程量计算
    4.8 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运行管理建议
        5.1.1 建设单位与管护单位
        5.1.2 管护范围
        5.1.3 管护人员职责
        5.1.4 管理运行方式
        5.1.5 建设管理
    5.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淤地坝运行管理与效益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淤地坝运行管理现状
    1.1 建设成就
    1.2 运行管理现状
    1.3 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效益调查
    2.1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经济效益
    2.3 效益发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淤积年限
4 结论

(7)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
    1.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现状
    1.2 水土流失得到明显控制
    1.3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1.4 水保产业开发成效明显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思路
3 具体做法和经验
    3.1 坚持“水保立县”战略, 理清治理开发思路
        (1) 强化生态意识, 坚持退耕还林还草。
        (2)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 狠抓流域综合治理。
        (3) 树立科学发展观, 做好科技示范。
        (4) 树立法制观念, 坚持依法管护。
    3.2 突出重点,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1) 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2) 整合力量, 加快梯田建设步伐。
        (3) 做强坝系工程项目, 整体推进治理水平。
    3.3 强化监督执法, 巩固治理成果

(8)2009年度山西省水土保持重要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省率先着手淤地坝安全隐患排查并现场制定除险加固方案的做法, 得到水利部的充分肯定与推广
2 我省启动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
3 山西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
4 山西省晋西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被命名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5 山西省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精神大会在太原召开
6 山西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总结表彰大会在太原召开
7 山西省67座大中型病险淤地坝应急除险加固初步设计通过审查和批复
8 山西省淤地坝安全大检查专项行动工作得到水利部督查组的高度评价
9 山西省全面铺开水土保持淤地坝防汛检查工作
10 山西省出台淤地坝安全运行管护办法
11 山西省正式启动35个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工作
12 山西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顺利通过水利部组织的竣工验收
13 水利部水保司副司长牛崇桓带队检查我省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整改落实情况
14 水利部在太原召开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座谈会
15 水利部水保司副司长张新玉调研我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16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项目通过水利部核查
17 第三届山西省水利行业水土保持防治工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18 山西省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水保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
19 山西省水土保持招投标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
20 山西省召开中央扩大内需水土保持项目自查自纠视频工作会议

(9)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1.2.2 淤地坝试验研究
        1.2.3 淤地坝减蚀研究
        1.2.4 滑坡侵蚀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典型淤地坝的选取及研究区概况
    2.1 典型坝的选取
    2.2 典型坝所在流域概况
        2.2.1 小河沟流域概况
        2.2.2 王茂沟流域概况
3 淤地坝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观测与分析
    3.1 淤积层的划分与土样的采集
    3.2 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3.2.1 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3.2.2 典型坝干容重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3.3 典型淤地坝剖面淤积层颗粒分布特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3.3.1 典型坝淤积物的颗粒分析
        3.3.2 典型淤地坝淤积物颗粒分析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淤地坝减轻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分析原理
        4.1.1 有限元强度系数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4.1.2 强度系数折减法失稳判断准则与屈服准则
    4.2 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4.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4.2.2 坡沟系统概化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模型
        4.2.3 计算参数取值
        4.2.4 随坝地淤高沟坡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4.2.5 稳定系数最小、坡沟系统濒临破坏时的应力和位移分布
    4.3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淤地坝效益及发展农村经济的潜力分析
    5.1 小流域淤地坝的发展过程与效益分析
        5.1.1 坝系的发展进程
        5.1.2 王茂沟小流域淤地坝效益分析
    5.2 小流域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的潜力及途经分析
        5.2.1 典型坝控小流域土地利用及增产现状
        5.2.2 建立坝系经济区和服务体系,拓宽淤地坝发展道路
        5.2.3 淤地坝有效地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建设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模式与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管理的概念、特征与特性
        1.1.1 定义
        1.1.2 特征
        1.1.3 管理的性质
        1.1.4 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2 淤地坝管理的现状及评价
        1.2.1 淤地坝建设管理现状
        1.2.2 淤地坝建设管理现状评价
    1.3 淤地坝(系)运用的现状与评价
        1.3.1 淤地坝(系)运用现状
        1.3.2 坝系运用的现状评价
第二章 淤地坝(系)建设管理模式
    2.1 模式的内涵
    2.2 淤地坝(系)建设管理模式
        2.2.1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韭园沟示范区建设管理模式
        2.2.2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16 个项目区管理模式
    2.3 淤地坝(系)建设管理模式评价
第三章 淤地坝(系)运行管理模式
    3.1 淤地坝(系)持续发展运行的意义
    3.2 淤地坝(系)持续发展运行管理与坝系相对稳定的关系
    3.3 坝系运行管理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
        3.3.1 工程运用管理的思想、体制、组织和手段正逐步向市场经济贴近
        3.3.2 坝系抗御洪水的能力在逐步增强
        3.3.3 工程生产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3.3.4 增强了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
        3.3.5 形成了工程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环境
    3.4 类似工程持续发展运用管理的经验
        3.4.1 湖北荆门经济自立灌区运用管理模式
        3.4.2 宁夏河套灌区运用管理模式
    3.5 淤地坝(系)持续发展运行管理模式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3.5.1 转变所有权
        3.5.2 放开建设权
        3.5.3 搞活经营权
        3.5.4 关于“三权合一”
第四章 淤地坝(系)持续发展运行管理模式设计与评价
    4.1 建立坝系持续发展运行管理模式的框架设计
    4.2 建立持续发展运行管理模式的原则
        4.2.1 系统原则
        4.2.2 人本原则
        4.2.3 责任原则
        4.2.4 效益原则
    4.3 淤地坝(系)持续发展运行管理模式的内容
        4.3.1 淤地坝管理理事会
        4.3.2 淤地坝管理发展基金
        4.3.3 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
    4.4 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模式评价
        4.4.1 评价原则
        4.4.2 评价方法
        4.4.3 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内涵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试验示范点的建立
    5.2 试验示范点淤地坝效益评估
        5.2.1 淤地坝资产评估
        5.2.2 淤地坝产权界定
        5.2.3 试验示范淤地坝效益预估
    5.3 建立淤地坝示范管理理事会,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建设管理模式
        6.1.2 运行管理模式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全面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物品供给视域下淤地坝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市为例[D]. 邱卫卫. 延安大学, 2021(12)
  • [2]黄土高原淤地坝系洪灾溃决风险评价[D]. 杭朋磊.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环境效应 ——以顾屯流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D]. 党心悦. 长安大学, 2020(06)
  • [4]基于GIA的夏河县生态空间调控网络和实施路径构建研究[D]. 何乃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府谷县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现状调查与除险加固初步设计 ——以石家沟骨干坝为例[D]. 张向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6]淤地坝运行管理与效益调查分析[J]. 贾兴义,范正印,李林虎.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3(12)
  • [7]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做法和经验[J]. 高红平. 中国水土保持, 2011(07)
  • [8]2009年度山西省水土保持重要事件[J]. 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0(01)
  • [9]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D]. 赵怀岐.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10]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模式与推广研究[D]. 王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标签:;  ;  ;  

黄土高原翘曲坝工程全面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