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研究

张家川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研究

一、张家川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谢保鹏,屈雯,杨洁,陈英[1](2021)在《基于SOM的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分区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文中认为[目的]构建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评价体系,明确不同分区乡村振兴的优势条件和不足条件,分类提出乡村振兴的建议。[方法]文章基于数据可获取性及科学性等原则选择乡村主体、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等5个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计算2018年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得分,采用自组织映射法(SOM)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分区,并根据不同评价因子得分明确各区发展基础的优势与短板。[结果](1)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差异性,综合条件较高和较差乡(镇)占比较少,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数量占比最大,各乡(镇)各评价指标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异性;(2)天水市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可以分为4个区,综合得分分别为0.009 4、0.007 7、0.006 2和0.004 6,4个分区结果的优势条件分别是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而其不足条件分别是资源禀赋、乡村主体、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结论]天水市各乡(镇)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依托优并发挥优势条件,补齐短板,因地制宜推进。

姚晓红,万信,贾建英,许彦平[2](2016)在《天水蜜桃花果期霜冻气候风险区划研究》文中认为花果期霜冻是天水蜜桃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关山温凉-高寒山区霜冻发生频率高达60%以上,灾害年份果树平均减产率35%以上,产量及经济损失极大.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以县(区)为单元,对天水各县(区)蜜桃花果期不同等级霜冻发生频率及由此造成的损失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风险度评估模型计算了各县(区)蜜桃花果期霜冻灾害风险度,并以风险度和灾害年份的平均减产率为主要区划指标,花果期最低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为辅助指标,进行天水蜜桃花果期霜冻灾害风险区划,这对当地蜜桃产业布局发展和气象灾害防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马万里[3](2016)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高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课程体系更为细化。乡土地理课程是中学地理课程体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对于乡土地理课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补充和完善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的建设。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到近70%的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和教育都属于欠发达地区;所以,张家川县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发利用不太理想,本县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出独立的乡土地理课程及教材。因此,研究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乡土地理课程开展情况具有现实意义。为此,笔者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高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为硕士毕业研究课题。运用适当合理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分析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高中阶段的乡土地理教学的现实状况以及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希望能对张家川县乡土地理的教学工作有帮助。本文在熟悉了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和结合相应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把张家川县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潜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且利于开发利用。张家川县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具备了独特的地理特征,而其作为一个回族自治县也具有独特的人文风情。这些都为乡土地理课程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再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人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乡土课程的开展越来越关注。(2)乡土地理课程开发利用上,要以相应的教育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并结合实际教育教学需要,做到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张家川县教师目前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于浅薄、缺乏必要的加工处理,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高;同时,对于面临较多问题和困难的现状,教师要加大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研发能力、明确开发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多种资源的获取渠道,用多样的方式来呈现开发成果。并且不断的完善其成果,使其更好的为实际教育教学服务。(3)在乡土地理课程开展过程中要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传统。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注重知识的建构。师生双方要共同建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发挥其的主动性,让学生也参与到张家川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使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家乡更多的了解并提高其学习的兴趣。(4)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展要符合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注重对学生各种地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学生“爱家”情感的提升。本研究是笔者通过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资料,经过认真分析筛选和整合这些信息资料,从而得到研究结论。所以,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够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乡土地理教育教学尽一点绵薄之力。

杨博[4](2016)在《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发展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保障资源安全战略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矿产资源规划作为落实资源保障、矿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生态保护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在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及保护地质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矿产资源具有“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其开发和部署必须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统筹兼顾经济、产业、生态、环保等要素,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引导矿产资源合理布局,建立分区管理制度。因此,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要求开展将矿产资源基础、开发条件、生态约束、区域发展需求等各因素整合起来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并以综合区划成果为基础,统筹协调区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明确矿业发展方向,调控资源勘查开发重点和时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目前我国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工作,因此,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是矿产资源区划、矿产资源规划和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具有开创意义。本文以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基本研究目标,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并以甘肃省矿产资源为例进行验证。其成果可为区域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保护和差别化的空间管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论文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对区划、综合区划及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建立了矿产综合区划相关概念内涵,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基础,明确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4大原则和3大主要任务,初步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构建了包括宏观层面的I级区划、中观层面的II级区划和微观层面的III级区划的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二是开展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分区研究,通过分析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影响因素,构建II级区划的指标体系和判别模式,并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方法研究,提出采用主成分聚类法、BP神经网络及SOFM神经网络的两类三种分类方法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进行分类研究。以甘肃省矿产资源为例,以县域为基本划分单元,对甘肃省矿产资源II级区划进行实证研究,对II级区划的指标体系和分类方法进行验证,形成甘肃省矿产资源II级区划分区成果。三是提出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并对I级区划和II级区划开展具体划分,针对每类分区提出具体的管理政策建议。另外,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情况做出了展望。本文的特色和创新点如下:一是针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的理论不足这一紧迫问题,首次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初步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构建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对促进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二是构建了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即包括资源条件、开发基础、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等4个准则层,12项评价指标,24项基础指标,并构建了Ⅱ级区划的判别模式。三是通过实证研究,对矿产资源综合区划II级区划指标体系及方法进行了验证,提出了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及差别化的空间管理政策建议。该成果可为“分级分类分区”管理矿产资源提供决策参考,也为甘肃省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许彦平,姚晓红,刘晓强,许赟恺,强玉柱[5](2015)在《果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新型研究课题,目前比较普遍的研究方法是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以甘肃天水食用杏为例,从分析影响杏产量形成的气象因素入手,利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原理,构建了"基于杏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的灾害风险评估"和"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和灾害贡献率的灾害风险评估"3种农业气象灾害等级风险评估模型,对1982-2011年30a农业气象灾害对食用杏产量形成影响进行了综合风险评估,灾年(包括小灾、中灾、大灾和特大灾)评估以"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和灾害贡献率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准确率最高,为90%;"基于杏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居次,准确率80%,以上2种评估方法评估效果都比较理想,可为多年生果树作物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姚晓红,万信,许赟恺,段永良,汪鸿滨[6](2015)在《1982—2011年甘肃天水农业气象灾害对食用杏产量影响评估》文中指出为了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对天水食用杏产量形成的影响,采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原理提取了影响食用杏正常生长的主要致灾因子,构建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统计分析表明:主要致灾因子以杏树花前3月上旬干旱、花果期4月上中旬低温冻害、4月下旬阴雨寡照和5月少雨干旱天气对食用杏产量形成影响最为明显,与1982—1991年相比,1992—2001年天水食用杏10年平均气候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减少29.9个百分点,2002—2011年减少7.8个百分点。气象灾害评估结果表明:评估灾害年16年,评估准确率94%。其中轻灾评估准确率50%,中灾88%,中大灾100%,大灾67%,轻灾、大灾评估准确率虽然较低,但错评年份中评估等级与实况等级仅相差一个等级,灾害评估的准确率比较高,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许彦平,姚晓红,刘晓强,马杰,汪鸿宾[7](2015)在《近30a甘肃天水气候资源变化对杏产量影响评估》文中提出气候变暖导致气候资源配置发生变化,由此而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导致果树作物发育进程、果树产量出现较大波动。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甘肃天水近30 a气候资源变化对杏树产量影响研究和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杏树花芽膨大、现蕾、开花期较80年代提前67 d,果实成熟期提前10 d左右;由此而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以初秋9月下旬、后冬1月下旬至2月上旬、花前3月上旬温暖干旱气候和花果期4月上中旬低温干旱气候对杏树产量形成影响最大,年际变化除后冬干旱灾害呈明显加重趋势,为本世纪影响杏树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外,其它灾害在本世纪虽略有减轻,但危害程度仍明显重于80年代;10 a平均气候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减少29.9个百分点,本世纪减少7.8个百分点。评估有灾17 a,实况(轻、中、中大和大灾)16 a,评估准确率94%,其中中灾和中大灾害评估准确率均达100%,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袁佰顺,许彦平,姚晓红,李晓鹤,强玉柱[8](2015)在《基于春季晚霜冻害的天水苹果气候风险区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果期霜冻灾害是天水苹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年发生频率60%以上,冻害年份轻者减产,重者甚至绝收。为此,进行苹果花果期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划研究,对合理苹果产业布局,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科技指导意义。将影响天水苹果相对气象总产量的开花坐果期4月上旬-5月上旬日最低气温与0℃以下温度持续日数之积作为苹果霜冻灾害脆弱性指数(V),用该期霜冻灾害不同强度发生频率作为相应灾害危险性指数(H),用Pki=1/n∑5j=1Hj×Vij计算所得的霜冻灾害风险系数作为区划指标,按其离散程度划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做出天水苹果霜冻灾害风险区划,对科学布局当地果树产业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着的指导意义。

许彦平,姚晓红,刘晓强,马杰,辛昌业[9](2014)在《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气象灾害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灾害评估是一项新型研究课题,特别是多年生果树作物,由于实况调查观测资料极少,许多自然灾害机理尚不明确,评估工作难度很大,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仍然处于探索和研究的起步阶段。进行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气象灾害评估研究,可为果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果业管理部门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对果树生产的危害,制定救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和风险原理,确定了天水渭北旱山区、渭河河谷川区和关山区3个不同小气候类型区,影响梨树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构建了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天水3个不同小气候类型,影响梨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以初春3月干旱、伏期7月干旱和花期4月低温冻害最为严重。评估有灾(包括小灾、中灾、大灾、特大灾)年份18年,评估准确率94%。其中,中灾和大灾评估准确率达100%,评估准确率较高,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可为多年生果树气象灾害评估研究提供参考,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强[10](2012)在《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土地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资源,它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发生和变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繁衍的物质保障。同时,作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共同体,土地资源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土地资源利用是土地在人类活动的持续或周期性干预下,进行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缓解人地矛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黄土高原综合自然指数分区研究的基础上,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及其内部典型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技术与数理模型、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利用黄土高原南部地区1980年、2000年和2010年30年跨度的TM影像遥感解译结果,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及其典型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差异性特征;并将空间抽样方法与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在分析不同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尺度的基础上,对黄十高原南部地区及四个典型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定量分析;进而根据不同类别典型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构建土地承载力评测模型,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对每个典型区的土地承载力进行动态测评;最后针对基于流域单元与基于都市经济区的两类不同典型区,提出将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分别与CLUE-S模型及CA-Markov模型相结合的两种方案,在对不同典型区土地利用进行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案将优化结果配置到空间单元上。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完全,耕地比重最大,各个时期所占比重均大于40%,草地、林地次之。从总体上看,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三十年来(1980-2010年)各十地利用类型的面积都有所变化,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减少趋势,其他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是耕地,从数量变化上看有2577.72km2耕地转移为其他类别,其中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最多,达到1157.07km2;建设用地的扩张、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上看耕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山西汾河谷地和豫西北地区。建设用地30年间也有较明显的增加态势,面积累计增加了1275.73km2。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区域小于耕地面积减少区域,说明此时段有相当部分耕地转移为林地和草地,可见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成效较明显。(2)从选取的两类典型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研究时段内各个典型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上都是呈现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但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不尽相同,基于流域单元的两个典型区耕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如退耕还林还草)主导下的结果,其次是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展,如延河流域下游段耕地面积从研究期初的1818.1932km2,到2010年减少到了1739.5037km2,总面积接近于同期草地面积。减少的耕地按面积大小依次流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相比之下,两个都市经济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晋东南经济区耕地总面积到2010年从期初的10329.35km2减少到了10183.79km2,减少的耕地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及林地。(3)土地利用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显示,影响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地形坡度和人口密度,这说明该区域土地利用的人为干扰较强烈,人类活动是研究区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不断加快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坡度也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的重要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农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与坡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说明地形坡度是研究区土地开发与利用的限制条件。(4)基于典型区的土地承载力时空变化测评结果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间,四个典型区各个区县土地承载力都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虽然两级分化的程度有差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而研究区整体土地承载力水平下降,需要借助于高效合理、科学的土地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承载力。对于整个研究区两极分化的情况,应当保证在土地承载力富余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将富余地区的粮食外调给土地承载力超载的地区,实现整个区域的土地承载力平衡。(5)通过典型区不同土地优化配置方案的实验和对比发现,基于CLUE-S模型的配置方案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都市经济区拟合效果较好,其空间模拟结果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016(晋东南经济区)和0.7902(大西安规划区),而CA-Markov模型针对研究区流域单元效果较好,其kappa系数延河流域为0.7951,千河流域达到0.8069,两套方案针对各自典型区空间模拟效果的kappa系数均高于0.79。(6)基于CLUE-S模型的优化配置方案研究显示,晋东南经济区与延河流域下游段的建设用地均明显增加,而耕地均表现为减少,其中晋东南经济区建设用地增加的要多一些,这说明此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潜力要大于延河流域下游段。两个典型区林地面积和草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主要是由于植树造林及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发挥了显着的成效,使得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基于土地适宜性和CA-Markov模型相结合的优化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大西安规划区和千河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中的主要地类斑块需要进行调整,其中大西安规划区耕地的调整主要位于秦岭山地北麓,包括周至县、户县和长安区的南部以及蓝天县的部分区域,此外在三原县及富平县的北部边界地带也有少量需要进一步调整的耕地。从调整类型上看,主要是将不适合耕地分布的区位根据土地适宜性类型调整成林地或草地。而千河流域需要调整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流域东南部的千阳县,包括千阳县中部,东北部以及西南部靠近宝鸡市辖区的位置。凤翔县与千阳县交界地带的耕地也需要进行调整,此外流域中上游的陇县也有部分耕地需要调整的区域。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改进:①以小网格推算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黄土高原主导气象要素关于经纬度和高度的数学模型及用于区域划分的综合指数模型,在GIS的支持下提出了基于自然区划与行政单元相结合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范围界线;②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过去3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并采取对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剖析了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四个典型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时空差异;③将空间抽样方法引入到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中,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尺度、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尝试构建基于空间约束性Logistic回归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新方案;④针对基于流域单元与基于都市经济区的两类不同典型区,提出将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分别与CLUE-S模型及CA-Markov模型相耦合的两种方案,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对不同典型区土地利用进行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利用GIS软件将优化结果配置到空间单元上,由此为研究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统一的研究思路。

二、张家川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家川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OM的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分区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概况、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乡村振兴基础条件评价
        1.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及其标准化处理
        1.2.3 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水平测算
    1.3 自组织映射法分区方法
    1.4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因子得分空间格局
    2.2 乡村振兴基础条件综合得分空间格局
    2.3 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分区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与政策建议
    3.2 讨论

(2)天水蜜桃花果期霜冻气候风险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区概况
2 蜜桃花果期霜冻灾害年份确定方法
    2.1 蜜桃气象产量资料分离方法
    2.2 霜冻灾害年份的界定
3 结果分析
    3.1 风险评估
        3.1.1 评估模型的建立
        3.1.2 灾害等级划分标准
        3.1.3 风险评估
    3.2 风险区划
        3.2.1 风险区划
        3.2.2 分区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3)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高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2.2.2 范例教学理论
        2.2.3 生活教育理论
        2.2.4 地理教育与教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内容分析
    3.1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行政概况
    3.2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自然地理环境简述
        3.2.1 地理位置
        3.2.2 地质地貌
        3.2.3 气候
        3.2.4 水文
    3.3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主要自然资源简介
        3.3.1 水资源
        3.3.2 矿产资源
        3.3.3 动植物资源
    3.4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主要人文资源简介
        3.4.1 民族与文化
        3.4.2 历史与遗迹
        3.4.3 经济发展
    3.5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主要自然灾害简述
第四章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高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研究方法选择
        4.1.2 样本选择
        4.1.3 调查设计
    4.2 教师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2.1 教师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4.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3 学生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第五章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乡土地理课程开展的对策
    5.1 努力提升地理教师的能力素养
    5.2 根据本县实际,把握好其开发利用的原则
    5.3 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方面
        5.3.1 认真筛选、整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
        5.3.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渗入课堂教学
    5.4 建设和完善乡土地理课程开发体系
    5.5 积极开发乡土地理教材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现状
        1.2.1 矿产资源产业是甘肃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2.2 甘肃省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1.2.3 甘肃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依然强劲
    1.3 研究进展综述
        1.3.1 区划理论研究进展
        1.3.2 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3.3 综合区划研究进展
        1.3.4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总体框架及主要创新点
        1.5.1 论文总体框架
        1.5.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及等级体系构建
    2.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概念界定
        2.1.1 区划及矿产资源区划
        2.1.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
    2.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基础
        2.2.1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理论
        2.2.2 成矿规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区位理论
        2.2.5 人地关系理论
        2.2.6 资源安全理论
        2.2.7 资源配置理论
        2.2.8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2.2.9 地域分工理论
    2.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
        2.3.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特征
        2.3.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原则
        2.3.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主要任务
    2.4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构建
        2.4.1 区划及综合区划等级体系现状
        2.4.2 矿产资源区划等级、规划分区体系现状
        2.4.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等级体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Ⅱ级区划指标体系和判别模式构建
    3.1 影响因素及机理分析
        3.1.1 资源因素
        3.1.2 环境因素
        3.1.3 经济因素
        3.1.4 社会因素
    3.2 Ⅱ级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3.2.1 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
    3.3 Ⅱ级区划分级方法的确定和判别模式构建
        3.3.1 Ⅱ级区分区体系构建及依据
        3.3.2 Ⅱ级区划指标分级法
        3.3.3 Ⅱ级区划判别模式构建
    3.4 主成分聚类指标分类法
        3.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3.4.3 综合指数计算方法
        3.4.4 指标分级方法
    3.5 神经网络划指标分类法
        3.5.1 神经网络分类
        3.5.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分析
        3.5.3 SOFM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Ⅱ级区划指标评价
    4.1 研究区概括
        4.1.1 甘肃省矿产资源现状
        4.1.2 甘肃省社会经济情况
        4.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类法进行Ⅱ级区划分级
        4.2.1 资源条件评价与分级
        4.2.2 开发基础评价与分级
        4.2.3 生态条件评价与分级
        4.2.4 社会经济条件评价与分级
    4.3 基于神经网络法进行Ⅱ级区划分级
        4.3.1 BP神经网络法评价分级
        4.3.2 SOFM神经网络法评价分级
    4.4 两种分区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4.4.1 甘肃省主要矿产资源基本情况
        4.4.2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类法的Ⅱ级区划方案
        4.4.3 基于神经网络分类法的Ⅱ级区划方案
        4.4.4 两种方案的比较与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及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5.1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基本框架
    5.2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Ⅰ级区划
        5.2.1 Ⅰ级区区划方法与指标选取
        5.2.2 Ⅰ级区区划结果
        5.2.3 Ⅰ级区各分区矿产资源现状及管理政策建议
    5.3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Ⅱ级区划
        5.3.1 Ⅱ级区区划结果
        5.3.2 Ⅱ级区分区结果指标统计
        5.3.3 Ⅱ级区分区管理政策建议
    5.4 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Ⅲ级区划
        5.4.1 Ⅲ级区各分区划分依据
        5.4.2 Ⅲ级区分区管理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5)果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代表点的选取及资料来源
    1.2 果树气候产量的提取及减产率序列的构建
        1.2.1 果树气候产量的提取
        1.2.2 果树减产率的估算
    1.3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致灾因子的提取
        1.3.1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
        1.3.2 致灾因子的提取
    1.4 评估方法
        1.4.1 基于杏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1.4.2 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的灾害风险评估
        1.4.3 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和灾害贡献率的灾害风险评估
2 结果分析
    2.1 灾害风险等级的划分及各灾害等级发生频率
        2.1.1 基于杏产量损失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的划分及各灾害等级发生频率
        2.1.2 基于不同灾害类型灾害风险等级的划分及各灾害等级发生频率
        2.1.3 基于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和灾害贡献率的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2.2 灾害综合评估
3 结论与讨论

(6)1982—2011年甘肃天水农业气象灾害对食用杏产量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代表点的选取及资料来源
    1.2杏产量资料的处理
    1.3相关气象资料的处理
    1.4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的提取及对杏产量的影响分析
    2.2灾情评估方法
    2.3综合评价
3结论与讨论

(7)近30a甘肃天水气候资源变化对杏产量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1代表点的选取及资料来源
    1.2研究方法
2结果分析
    2.1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杏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分析
    2.2评估方法
    2.3综合评价
3结论与讨论
    3.1结论
    3.2讨论

(8)基于春季晚霜冻害的天水苹果气候风险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 1 数据来源
    1. 2 研究方法
        1. 2. 1 苹果产量资料的处理
        1. 2. 2 天水市苹果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致灾因子提取
        1. 2. 3 霜冻灾害风险区划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霜冻灾害风险区划
        2. 1. 1 霜冻灾害风险区划指标计算
        2. 1. 2 霜冻灾害风险区划
    2. 2 分区评述
3 讨论
4 结论

(9)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气象灾害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代表点的选取及资料来源
        1.1.1 代表点的选取
        1.1.2 资料来源
        1.1.3 梨产量资料的处理
        1.1.4 梨产量损失率的计算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灾害强度等级划分
        2.1.1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
        2.1.2 主要气象灾害强度等级划分
    2.2 灾年梨树总产减产等级的划分
    2.3 综合评估
        2.3.1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确定
        2.3.2 灾害评估
3 结论
4 讨论

(10)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研究基础
        1.2.1 土地利用变化的内涵与特征
        1.2.2 土地优化配置的内涵与特征
        1.2.3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
        1.2.4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方法基础
        1.2.5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技术基础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4 土地利用与优化配置的研究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1.4.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3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4 内容安排
        1.4.5 考察路线
第2章 研究区范围界定及其概况
    2.1 黄土高原地理概况
    2.2 综合指数分区
        2.2.1 分区数据说明
        2.2.2 指数模型的构建
        2.2.3 方差分析
        2.2.4 结果分析
        2.2.5 分析结果检验
    2.3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界线的确定
    2.4 研究区概况
        2.4.1 自然环境状况
        2.4.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1 遥感数据
        3.1.2 非遥感数据
        3.1.3 实地考察数据
    3.2 技术平台选择
    3.3 空间参考系
    3.4 影像预处理
        3.4.1 几何精校正
        3.4.2 Landsat FLAASH大气校正
        3.4.3 波段选择与组合
        3.4.4 影像拼接与裁剪
    3.5 遥感图像解译
        3.5.1 土地分类系统构建及解译标志的建立
        3.5.2 遥感影像分类过程
        3.5.3 解译后处理及精度评价
第4章 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4.1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4.1.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
        4.1.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
    4.2 典型区的选取及特征
        4.2.1 基于流域单元的典型区选取
        4.2.2 基于都市经济区的典型区选取
    4.3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4.3.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
        4.3.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
    4.4 大西安规划区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4.4.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
        4.4.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
    4.5 延河流域及其下游段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4.5.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
        4.5.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
    4.6 千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差异性分析
        4.6.1 土地利用时间差异性分析
        4.6.2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1 分析方法与尺度选择
        5.1.1 Binary Logistic回归
        5.1.2 空间约束性抽样
        5.1.3 尺度选择
    5.2 影响因素选取
        5.2.1 影响因子选取其来源
        5.2.2 影响因素的栅格化与可视化表达
    5.3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
        5.3.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
        5.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5.3.3 回归方程的建立
        5.3.4 空间分布概率
        5.3.5 回归结果检验
    5.4 大西安规划区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
        5.4.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
        5.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5.4.3 回归方程的建立
        5.4.4 回归结果检验
        5.4.5 空间分布概率
    5.5 延河流域下游段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
        5.5.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
        5.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5.5.3 Binary Logistic回归方程的建立
        5.5.4 回归结果检验
        5.5.5 空间分布概率
    5.6 千河流域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
        5.6.1 Binary Logistic回归统计参数计算
        5.6.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5.6.3 回归方程的建立
        5.6.4 回归结果检验
        5.6.5 空间分布概率
    5.7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尺度LOGISTIC回归
        5.7.1 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栅格化栅格化
        5.7.2 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土高原南部典型区土地承载力测评
    6.1 土地承载力测评方法及模型
        6.1.1 土地承载力内涵
        6.1.2 土地承载力类型
        6.1.3 土地承载力特点
        6.1.4 土地资源承载力测评模型
        6.1.5 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典型区土地承载力测评标准
    6.2 典型区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6.2.1 流域单元
        6.2.2 都市经济区
    6.3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
        6.3.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
        6.3.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
    6.4 大西安规划区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
        6.4.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
        6.4.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
    6.5 延河流域行政范围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
        6.5.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
        6.5.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
    6.6 千河流域行政范围土地承载力测评及其时空特征
        6.6.1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动态测评
        6.6.2 研究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差异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CLUE-S模型面向生态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7.1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指导原则
    7.2 土地资源配置决策方法
        7.2.1 单目标决策分析技术
        7.2.2 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
    7.3 土地资源配置模型
        7.3.1 基于GLP模型的总量控制
        7.3.2 基于CLUE-S模型的空间配置
    7.4 基于GLP模型的典型区土地利用需求测算与数量控制
        7.4.1 晋东南经济区土地需求测算与数量控制
        7.4.2 延河流域下游段土地需求测算与数量控制
    7.5 典型区土地利用空间配置
        7.5.1 模型参数设置
        7.5.2 空间统计分析
        7.5.3 CLUE-S模型运行结果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适宜性评价与CA-MARKOV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8.1 基于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8.1.1 评价模型概述
        8.1.2 Logistic_AHP耦合模型与综合评价方案
        8.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1.4 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图集的创建
    8.2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8.2.1 元胞自动机模型
        8.2.2 CA-Markov模型
        8.2.3 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8.3 土地利用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
        8.3.1 研究区土地优化配置的指导原则
        8.3.2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模型(GLP)的总量控制
        8.3.3 大西安规划区GLP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
        8.3.4 千河流域GLP数量控制与结构优化
    8.4 优化方案的空间配置
        8.4.1 模型应用空间域的界定
        8.4.2 优化方案的空间布置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张家川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OM的乡村振兴基础条件分区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J]. 谢保鹏,屈雯,杨洁,陈英.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09)
  • [2]天水蜜桃花果期霜冻气候风险区划研究[J]. 姚晓红,万信,贾建英,许彦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7)
  • [3]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高中乡土地理课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万里.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4)
  • [4]甘肃省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D]. 杨博.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5]果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应用研究[J]. 许彦平,姚晓红,刘晓强,许赟恺,强玉柱.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1)
  • [6]1982—2011年甘肃天水农业气象灾害对食用杏产量影响评估[J]. 姚晓红,万信,许赟恺,段永良,汪鸿滨.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4)
  • [7]近30a甘肃天水气候资源变化对杏产量影响评估[J]. 许彦平,姚晓红,刘晓强,马杰,汪鸿宾. 干旱区地理, 2015(04)
  • [8]基于春季晚霜冻害的天水苹果气候风险区划[J]. 袁佰顺,许彦平,姚晓红,李晓鹤,强玉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2)
  • [9]基于梨树产量损失的气象灾害评估研究[J]. 许彦平,姚晓红,刘晓强,马杰,辛昌业.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1)
  • [10]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土地资源利用与优化配置研究[D]. 李强.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张家川县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