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两课”教学实效

以“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两课”教学实效

一、以“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爱莲[1](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统一开设的一套用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思想与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由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是“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局限于高校范围或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领域,还关涉能否为国家持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基本要求》”中的系列定位实则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发展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与核心内容。如何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保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资源以推进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功能实现,是课程建设必须应对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课程的内生动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以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返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70多年的发展道路发现,与课程体系在规模数量等外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内涵发展还有不足,如表现出:“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教学困境、课程活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理论说服力不佳等问题。而通过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成果也发现,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内容既少且又比较零散。基于此,本文依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进路,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全文除导论、后记以外,共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理论概述。重在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内涵式发展”的学理认识、概念考证和原理挖掘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概念内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激发课程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主,同时协调外部力量形成建设合力的课程发展模式,是课程发展思路与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第二章,历史沿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史就是课程外延与内涵相互掺杂、共同推进的历史。依据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颁布的课程指示与方案,大体可将课程建设史划分为五大阶段。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前的课程体系发展很不稳定。“52体系”是在全国推行的第一套课程方案,采取向苏联学习的方式,构建起课程发展的雏形;“61体系”则开启了“中国化”与“去苏化”的课程体系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的课程方案日益规范成熟,方案实践力度日益增强,并显现出方案更替的继承性和连贯性。其中,“85方案”融合了“两课”课程内涵;“98方案”对课程进行了统一地精简设置,更加体现课程权威性和丰富性;“05方案”下,课程规模继续扩张,并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独立办学机构组建等维度推动课程总体建设迈向新的台阶。进入新时代,如何提升课程内生动力、提高教学实效等成为课程建设的紧迫课题。第三章,问题研判。基于“为什么”的考量,尝试站在客观立场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与问题研判。重点从历史诉求中分析为什么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问题,并从现实关系与认识误区的研判中进一步理清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思路问题。在审思中,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采以理性态度,坚持“不唯书、不唯上”,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课程发展的长足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不负重托与使命,推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四章,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学情特点,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基础。其中,党的领导是课程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为课程内涵式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的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又可提供现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课程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深厚的精神力量。而“00后”大学生(研究生多是“95后”)表现出的新风貌、新特点、新需求,以及他们成长成才中面临的困惑需要释疑解惑的事实,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学情基础。第五章,优化策略。重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怎么办”的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三大规律”和“八个相统一”原则,极力避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方向偏差与规律僭越,从原则规范上确保发展导向的科学性;其次,需从课程内部建设的重要环节着手,抓关键、厚基础、破瓶颈、保动力、强弱项,以锻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重点,夯实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环节,彰显“内容为王”的发展旨要,增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手段的动力支撑作用,弥补科学评价的发展不足,从整体上提升课程发展与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最后,须强化对国家顶层设计的贯彻落实和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盘活,形成国家、社会、高校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积极推进课程发展建设。

刘文革[2](201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会失去任何意义。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很多专家学者所不断探求的理论课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考察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教学实效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施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认可,但在教学的实效性上仍然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如,大学生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深刻的政治辨别力。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政治认同感,但在一些重大政治问题上,如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上,在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等方面,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念。部分大学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为的指南,变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的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是最根本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细化;不注重通过启发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来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动机;更不注重探索和利用知识内容向思想品德转化的规律;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不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准。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我们必须把当前以知识内容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教学,这不仅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规律的内在要求。

丁贞栋[3](2008)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效性实证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6级本科生问卷调查》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全国高等院校将从2006级学生开始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新课程。本课程的实效性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因此,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实效性是否提高,主要通过学生学习本课后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反映出来,即课程的实效性是以学生学习这门课后知、情、信、意、行的转变为标志的。按照研究的假设,整个教学若是有效果的,学生在学习本课后,应该对这门课的整体印象变好、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情况提高、基本政治情感的认同感增强、对国家能处理好社会问题的信心增强、对社会问题更加关心、含有政治倾向的行为好转。按照上述理论,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效性检验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制定了测量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在期初、期末的测量问卷数据的对比分析,再通过访谈的验证,最终得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效性得到了提高的结论。同时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四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入手,结合调查问卷,得出了实效性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本课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2006)在《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加强“两课”建设》文中认为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和《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启动了新一轮的"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七年来,我校"两课"教育教学在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指导下,在我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广大"两课"教师认真贯彻执行《通知》和《意

王立云[5](2005)在《增强“两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深层思考与实践探索》文中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增强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两课”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新成果,整合“两课”教学内容,建构“两课”课程新体系,完善多元开放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空间、方法、手段以及考评机制的转变。

蒋立伟[6](2005)在《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又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自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校“两课”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高校稳定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两课”教学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两课”教学的失效现象日益突显。当前,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问题,不仅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此也极为关心和重视。探讨这一课题,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对“两课”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这一部分重点阐述“两课”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失效现象及其原因分析。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当前“两课”教育教学现状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着重对存在的失效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与思考。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首先在理论方面,论证了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依据。一是要遵循“两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两课”教学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二是要坚持“两课”教学的一般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层次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其次在实践方面,提出了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所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创新教育理念、实现“两课”教学的中心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换,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等,从而使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既有理论的支持,又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王淳[7](2004)在《“两课”教学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思考》文中认为阐述了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切实有效地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认为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引导教师以创新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是“两课”教学落实“三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赵高彩[8](2004)在《论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寻求一条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党委重视、实施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并结合体育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 ,从有重点地选择“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

张成军[9](2004)在《功利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中的学习动机分析》文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功利性的倾向。这种变化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与"两课"课程结构和教材设计、教师及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法有密切关系。降低功利性倾向,增强"三进"工作的实效性,关键在于"两课"教育创新,主要是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考核方式。

陈先达,陈占安,张再兴,王建国,李毅,王炳林,陈勇,李明,田心铭,靳诺[10](2004)在《“邓小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发言摘要》文中研究说明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7月28日,教育部社政司在京组织召开了邓小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本期本刊专稿刊登讲话全文)。社政司司长靳诺、副司长徐维凡,教育部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心铭,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李明,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主编王霁以及京津地区高校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现将与会代表的发言摘要如下。

二、以“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事关”的战略定位
        (二)“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科学论断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现实思考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成果梳理
        (二)研究内容综述
        (三)研究现状总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理论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成
    二、内涵式发展
        (一)内涵式发展的语义分析
        (二)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探源
        (三)内涵式发展的理路拓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
        (一)概念反思
        (二)理论内涵
        (三)基本特点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局的稳固
        (二)关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解决
        (三)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建设的方向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沿革
    一、“52体系”阶段
        (一)“52体系”的课程雏形
        (二)“52体系”的课程发展
    二、“61体系”阶段
        (一)“61体系”的课程建设
        (二)“61体系”的曲折发展
    三、“85方案”阶段
        (一)“85方案”前的课程恢复
        (二)“85方案”的课程部署
        (三)“85方案”的课程发展
    四、“98方案”阶段
        (一)“98方案”的课程部署
        (二)“98方案”的课程发展
    五、“05方案”阶段
        (一)党的十八大以前的课程建设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课程新发展
    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是课程建设的历史前提
        (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四)保持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品质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问题研判
    一、历史维度的发展诉求问题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提高教学实效
        (三)激发内生动力
        (四)促进改革创新
        (五)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二、现实维度几个基本关系的处理问题
        (一)思政课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
        (二)“高效教”与“有效学”的关系
        (三)内生动力和外力扶植的关系
        (四)内容守正与方法创新的关系
        (五)思政课教师特殊性和高校教师一般性的关系
    三、主观维度的思想误区问题
        (一)对“关键课程”地位的认识不足
        (二)对课程发展建设的不自信态度
        (三)对课程内涵式发展的模糊认识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思想保证
        (一)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为学理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有利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支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底气支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文化源泉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
        (二)浸润革命文化的精神养料
        (三)获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资源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学情
        (一)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二)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二)依循“三大规律”
        (三)遵循“八个相统一”
    二、优化课程内部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以锻造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为重点
        (二)紧抓课堂教学建设的基础环节
        (三)彰显“内容为王”的发展旨要
        (四)激发科学研究的有效动力
        (五)注入现代信息技术新活力
        (六)补齐科学评价的发展短板
    三、获取外部环境的支持与保障
        (一)依靠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
        (二)依托社会环境的有利氛围
        (三)挖掘高校平台的育人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意义
    二、本选题的文献研究综述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涵义研究综述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现状研究综述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成因研究综述
        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对策研究综述
    三、论文创新点
        1. 概念的界定
        2. 原因的分析
        3. 路径的提出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与特征
    一、实效与实效性的涵义与特征
        1. 实效的涵义与特征
        2. 实效性的涵义与特征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与特征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特征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考察
    一、考察的内容与方式
        1. 考察的内容
        2. 考察的方式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的分析
        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可但学习目标模糊
        2. 对教师满意但学习主动性不高
        3. 思想品德有发展但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1. 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2. 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影响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由轻教学设计而导致教学目标模糊
        1. 教学设计及其意义
        2. 由轻教学设计而导致教学目标模糊的表现
    二、不注重增强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1. 内在学习动机及其意义
        2. 不注重增强内在学习动机的表现
    三、不重视知识内容向思想品德转化的规律
        1. 知识内容向思想品德的转化及其意义
        2. 不重视知识内容向思想品德转化规律的表现
    四、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不明确
        1.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及其意义
        2.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不明确的表现
第四章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的界定
        1. 路径的涵义与功能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的概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选择的依据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根本要求
        2.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贯要求
        3. 大学生思想品德培养规律的内在要求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的实施
        1.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2.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3. 以问题教学法为主促进知识内容向思想品德转化
        4. 以运用能力为标准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论文书目
    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原因"论文书目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论文书目
    四、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效性实证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6级本科生问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缘由
    1.2 研究的现状
2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 实效性概念界定
    2.3 实效性指标体系
    2.4 实效性研究方法
3 调查的分析与讨论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3.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3.3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的基本结论
    4.2 提高实效性建议
    4.3 研究的引申思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实效性调查问卷(期初)
附录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实效性调查问卷(期末)
附录4 访谈提纲与访谈记录

(5)增强“两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深层思考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推广“两课”教学改革新成果,为增强“两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夯实基础
二、整合“两课”教学内容,建构“两课”课程新体系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课程。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律”课程。
    第四,“形势与政策”课程。
三、实现“两课”教学的“五个转变”,切实增强“两课”针对性和实效性

(6)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二、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第二章 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失效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失效现象
    二、“两课”教学失效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与思考
    一、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依据
    二、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7)“两课”教学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课”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是有效落实“三进”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两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是正确处理“两课”与专业课、基础课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基础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两课”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三、以创新精神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
    (一) 创新“两课”教学观念
    (二) 创新“两课”教学内容
    (三) 创新“两课”教学方法

(8)论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党委重视是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2 教学改革是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3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是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3.1 结合体育学院的专业特点, 有重点地选择“两课”教育教学的内容
    3.2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体育事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9)功利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中的学习动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 这种变化有其自身的必然性。
    第二, 这种变化与我们的课程结构与教材设计有很密切的关系。
    第三, 这种变化还与“两课”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密切相关。
    第四, 评价方式的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的重要原因。
    第一, 创新“两课”教育理念。
    第二、创新“两课”教育内容。
    第三, 创新“两课”教育方法。
    第四, 创新“两课”考核方式。

四、以“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研究[D]. 王爱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刘文革.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效性实证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6级本科生问卷调查[D]. 丁贞栋.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 [4]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发展,不断加强“两课”建设[A].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省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文集, 2006
  • [5]增强“两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深层思考与实践探索[J]. 王立云.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 [6]增强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 蒋立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7]“两课”教学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思考[J]. 王淳.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 [8]论提高“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J]. 赵高彩.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05)
  • [9]功利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中的学习动机分析[J]. 张成军.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5)
  • [10]“邓小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发言摘要[J]. 陈先达,陈占安,张再兴,王建国,李毅,王炳林,陈勇,李明,田心铭,靳诺.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08)

标签:;  ;  ;  ;  ;  

以“三个代表”思想提高“两课”教学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