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不良反应观察

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不良反应观察

一、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不良反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瑞[1](2021)在《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及西药治疗改善胃溃疡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的疗效,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改善胃溃疡症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将符合研究要求的,治疗前均经西医明确诊断的90例胃溃疡患者,且排除如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穴位埋线组)、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并根据证型加减配穴治疗,西药组给予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三组均进行两个疗程共两个月的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及症状评分,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三种疗法对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疗效和短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证型分型,及VAS评分、症状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两个疗程:三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对比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对比针刺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总有效率对比: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为83.3%,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3个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与治疗两个疗程对比,埋线组对比针刺组及西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穴位埋线、普通针刺、口服西药三种治疗胃溃疡方法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治疗结束后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组的近期疗效相当,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但穴位埋线于治疗结束后三个月的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及口服西药治疗。穴位埋线治疗胃溃疡具有安全高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许裕伟[2](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共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方案治疗。通过观察中医症状积分变化、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胃镜疗效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溃疡复发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此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共纳入统计分析的60例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改善情况:(1)症状总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比较:(1)治疗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单项症状均有明显改善。(3)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的单项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Hp根除率和复发率情况:(1)在对比Hp根除率上: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Hp根除率方面疗效相当。(2)在对比Hp复发率上:治疗组为7.14%,对照组为36.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Hp复发率方面优于对照组。5.胃镜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清胃泌素水平:(1)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的血清GA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方案均能降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GAS水平。(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胃泌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血清GAS水平上,治疗组更具有优势。7.用药安全性情况:两组患者本次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8.溃疡复发情况:在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胃镜下表现为临床治愈、显效的患者行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未发现溃疡复发;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2.2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降低溃疡复发率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1)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能有效地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降低Hp复发率,并且用药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安胃二号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有关,值得继续研究。

卜祥会[3](2019)在《清胃疏肝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清胃疏肝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治疗此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及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Omg,枸橼酸铋钾胶囊0.6g(含铋2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克拉霉素分散片500mg,每日2次,14天后停服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继续服用2周,服药疗程共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胃疏肝方,服药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1周内复查胃镜,1月后复查14C呼气试验。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Hp根除情况。并对胃镜下痊愈患者及Hp根除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远期疗效。所有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胃脘疼痛、烦躁易怒的疗效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口干口苦、胸胁胀满、大便干结的疗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嗳气吞酸的疗效,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嗳气吞酸症状方面疗效相当。(2)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胃镜下疗效及Hp根除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胃镜下溃疡复发率及Hp根除后复发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清胃疏肝方是治疗肝胃郁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有效方剂,其机制可能与清除Hp、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运动、抗炎解痉镇痛及精神心理调节等有关。

李婷[4](2019)在《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自由饮用氨水配合饥饱失常法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院内制剂胁腹宁颗粒对实验大鼠胃组织形态、血清TNF-α、IL-6、IL-8和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180g-220g,SPF级,雌雄各半,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饲养,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给予每天0.02%氨水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饥饱失常(1天禁食,2天饱食)复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90d后(此造模方法预实验已证实成功)给予治疗,正常组继续给予标准鼠料喂养,同时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进行灌胃(0.8ml/100g),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灌胃(6.6g/kg),治疗组给予胁腹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灌胃(1.7g/kg、5g/kg、15g/kg),每组10只。同时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低、中、高剂量组均继续0.02%氨水自由饮用的同时,连续给药14天后取材,取胃组织行HE染色以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表达;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方法检测胃组织IκB蛋白mRNA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运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结果:1.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90天造模后,大鼠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模型组大鼠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胁腹宁颗粒干预治疗后,胁腹宁颗粒高剂量组体重增加较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中剂量组体重增加快,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胁腹宁颗粒低剂量组体重增加缓慢,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胃黏膜上皮不完整,表浅上皮坏死脱落,胃黏膜层和粘膜下层,呈灶性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出血,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腺体无明显破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不完整,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中、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TNF-α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NF-α略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L-6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8的含量见表4,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和IL-8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L-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高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影响免疫荧光结果提示:TLR4、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TLR4、NF-κB增高。高、中剂量组TLR4均低于模型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剂量组NF-κB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结果提示: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4.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RT-PCR结果显示大鼠胃组织IκB水平,I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血清IκB降低。高、中、低剂量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低于高、中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TLR4、IκB和NF-κB模型组较正常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和NF-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TLR4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NF-κB与对照组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IκB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剂量组大鼠IκB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胁腹宁颗粒能够改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一般状态,包括毛发、饮食、精神状态、排便和体重等。2.胁腹宁颗粒能够减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减轻胃黏膜病理损伤程度。3.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的表达。4.从分子水平上和蛋白定量分析中,均能证实胁腹宁颗粒能够降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的TLR4和NF-κB含量,增强IκB的表达。5.胁腹宁颗粒能通过减轻TNF-α、IL-6、IL-8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炎症反应,同时能够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TLR4和NF-κB水平,增强抑制活化因子IκB的水平。6.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调节作用,能够影响NF-κB进入到细胞核和靶基因的结合,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高帅[5](2018)在《疏肝消疡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疏肝消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进一步开发治疗消化性溃疡新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按标准严格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编为1到60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两组患者的治疗:治疗组给予疏肝消疡汤,1剂/日,2次/日,早、晚饭后半小时口服。同时加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1次/日,早饭前半小时口服。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1次/日,早饭前半小时口服。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消化性溃疡Hp阳性患者,同时服用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次,3次/日,饭前半小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000mg/次,2次/日,饭后半小时口服;克拉霉素片,0.5g/次,2次/日,饭后半小时口服。疗程为14天。(3)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患者的胃镜情况、Hp情况、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有采集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1)治疗后溃疡愈合总体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63.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主、次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胃脘胀痛、嗳气、嘈杂反酸上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在胸闷喜叹息、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纳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组间比较,在胃脘胀痛、嗳气、胸闷喜叹息、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纳差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嘈杂反酸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在胃镜疗效上治疗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阳性例数25例,清除有效例数21例,清除率为84.00%;对照组Hp阳性例数23例,清除有效例数18例,清除率为7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随访24例,复发例数3例,复发率为12.50%,对照组随访18例,复发例数10例,复发率为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试验治疗前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疏肝消疡汤在溃疡愈合质量及远期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单项症状胃脘胀痛、胸闷喜叹息、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纳差上优于对照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本方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郑思琦[6](2018)在《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指肠溃疡(Dundenal ulcer,DU)是消化系统多发性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主要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相关,会引起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此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节律及周期性的腹痛,服用适当的药物或饮食可以使病情有所减轻。目前认为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多种病因所致的异质性疾病群,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的应用等都会导致胃酸与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最终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目前针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主要通过根除Hp而达到治疗目的,但长期采用西药疗法会增加患者的耐药性且会产生一定副作用。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中医“胃脘疼痛”范畴,其活动期常表现为实证、热证,常合并血瘀证表现,即血瘀蕴热证,胃镜下可见溃疡周围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有时还可见溃疡出血。中医理论认为,血能载气,血为气之守,疲血停聚不散,定会使体内的气机郁滞,也就是所谓的“血癖必兼气滞”,同时会伴随脘腹痞满、暖气纳差的症状,这就是十二指肠溃疡产生的机理。中药治疗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所以开发安全的中药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有很大的前景。抗溃疡胶囊是一种主要由三七总皂苷、黄藤生物碱、白屈菜生物碱等组成的自主研发药物,具清热燥湿,化瘀生肌,和胃止痛等功效,主要适应症为症状为胃脘疼痛及泛酸的十二指肠溃疡(血瘀蕴热证)。在抗溃疡胶囊的临床前研究中,对抗溃疡胶囊进行了药理及毒理试验,其药理实验显示抗溃疡胶囊对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显着作用。其毒理作用显示,抗溃疡胶囊对主要脏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其临床Ⅰ期、Ⅱ期临床耐受性试验,确定了抗溃疡胶囊的试验剂量。本试验为进一步探究抗溃疡胶囊的安全性,结合其前期临床试验结果,拟定了抗溃疡胶囊Ⅱc期临床试验安全性方案。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对抗溃疡胶囊进行临床试验,共入组40名受试者,按联合用药组:阳性对照组=1:1随机入组,联合用药组采用抗溃疡胶囊及三联疗法用药,阳性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用药。从生命体征的安全性,实验室安全性指标,不良反应的发生三个方面的对抗溃疡胶囊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进一步确定抗溃疡胶囊的安全性。安全性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样本量下,联合用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阳性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00%,无严重不良事件,且所有的不良事件转归情况均为治愈或好转,联合用药组和阳性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命体征变化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室检查中,基线期正常且4周末异常有临床意义的有2例(5%),其中阳性对照组2例;基线期异常无临床意义且4周末异常有临床意义的共有4例(10%),其中联合用药组3例,阳性对照组1例。所有病例复查均转归为良好。说明抗溃疡胶囊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在一定的样本量下,抗溃疡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试验中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对受试者的安全性实验室指标影响较低,对受试者的生命体征不造成影响,安全性较高。本试验进一步证实了抗溃疡胶囊安全性,为了后期的Ⅲ期实验的有效进行,同时为了中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为抗溃疡胶囊的上市提供了试验依据。

黄林[7](2013)在《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雷尼替丁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8%(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且发生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以奥美拉唑为主的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好、Hp根除彻底等优点,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石绍顺[8](2011)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消化性溃疡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更好的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总结导师周学文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处方用药等规律,推广导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丰富本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对口服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客观的评价中药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上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消化性溃疡”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选择加权、全部树、全部副主题进行扩展检索,获得文献题录,再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获得文献原文。对符合要求的文献将文献类别、证型名称、病例数、所用药物等进行录入,进行计量学分析。2.将导师周学文教授治疗的115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录入,采用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初步总结本病的证候特征以及导师治疗本病的思维特点、处方用药规律等知识。3.通过收集符合标准的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2版及GRADE标准对试验方法学、证据质量进行评价,对提取的相关数据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1.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共纳入1103篇原文。其中辩证论治类文献168篇,非辨证论治类文献935篇。总体用药以甘草、白芍、白芨、乌贼骨、黄芪、元胡、白术、黄连、党参、蒲公英、三七、陈皮、丹参、茯苓、柴胡、香附、半夏、枳壳、砂仁、桂枝、木香等为多见。证型名称繁杂,在168篇辨证论治文献涉及中医证型名称达128种,通过归类汇总后有脾胃虚弱证、胃热炽盛证、瘀血停滞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亏虚证、饮食停滞证、寒邪客胃证、湿热中阻证、痰湿阻滞证、肝脾不和证、寒热错杂证、气虚血瘀证、其他(脾虚胃热、虚寒血瘀、热瘀胃络、虚实夹杂、岀血证)等证型,经统计分析?ば陀衅⑽感槿踔(32.04%)、肝胃气滞证(24.67%)、瘀血停滞证(12.14%)、胃阴亏虚证(8.46%)、胃热炽盛证(8.18%)、湿热中阻证(5.85%)六种。处方用药脾胃虚弱证常用药物有甘草、黄芪、白术、白芍、党参、桂枝、干姜等,即以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为常用方剂,可适当加用白芨、元胡、乌贼骨、瓦楞子等生肌制酸,加砂仁、香附、木香等理气,丹参、三七等活血,黄连、蒲公英等清热;肝胃气滞证常用药物有甘草、柴胡、白芍、香附、枳壳、陈皮、乌贼骨、元胡等,即以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为常用方剂,配合丹参、三七活血,黄连、蒲公英、黄芩等清热,黄芪、白术、党参等健脾,白芨、乌贼骨、瓦楞子等生肌制酸;瘀血停滞证常用药物有甘草、五灵脂、元胡、丹参、白芨、蒲黄、川楝子等,即以失笑散、丹参饮、金铃子散等为常用方剂,配合三七、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香附、乌药、陈皮等理气,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益气养血,黄连、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胃阴亏虚证常用药物有麦冬、甘草、沙参、白芍、石斛、白芨、黄芪、生地、玉竹等,即以益胃汤、麦门冬汤、芍药甘草汤等为常用方剂,配伍乌贼骨、瓦楞子制酸,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等补气养血;胃热炽盛证常用药物以黄连、蒲公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解毒,元胡、丹参、三七等活血,白芨、乌贼骨、瓦楞子生肌制酸。香附、枳壳、青皮等理气,黄芪、白术健脾;湿热中阻证常用药物以黄连、半夏、茯苓、黄芩、苍术、蒲公英、厚朴、栀子、薏苡仁等清热利湿,白芨、乌贼骨、瓦楞子等生肌制酸,党参、白术、黄芪等健脾。2.周学文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与数据挖掘纳入11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症状以胃脘疼痛、痞满、反酸、口干、嗳气、烧心、纳呆、恶心、口苦、呕吐为主,其他症状还有寐差、大便干、腹痛、黑便、打嗝、烦躁易怒、大便溏、口粘等。舌质以舌红、红绛为多见,舌苔以黄腻苔、积粉苔、腐苔、薄黄苔多见,脉象以弦脉、弦滑脉及弦数脉为多见,胃镜下溃疡周围粘膜可见充血水肿。证型分布胃脘毒热证最为多(62%),其次为肝胃气滞证(15%)、脾胃虚弱证(11%),再次为瘀血停滞证、胃阴不足证,而脾胃虚寒最为少见(1%)。治疗上以清热解毒,敛疮生肌,配合补脾益气、疏肝、理气(行气)、活血等。治疗处方147首,用药91味,常用药物有黄芪、黄连、白芨、浙贝母、甘草、柴胡、苦参、蒲公英、乌贼骨、元胡、三七、青皮、苏叶、金铃子、煅瓦楞、白豆蔻、丹参、砂仁等。常用配伍有黄连和黄芪、金铃子和元胡、浙贝母和乌贼骨等等。3.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纳入13篇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3036例患者,样本含量从72到494不等,所有研究方法学质量:①有3个研究描述了隐蔽分组情况,②有2个研究提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病例的剔除、失访及退出,③所有研究均未进行意向性分析,④4个研究描述了不良反应的发生,⑤8个研究所用试验药物为研究者经验方或其院内制剂,⑥所有研究未进行临床试验注册;证据质量分析:按GRADE标准所有研究评价结果均为低质量或极低质量证据。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选RCT中部分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胃镜治愈率、中医症候疗效的有效率优于雷尼替丁(P=0.002,P=0.0004)。半年及一年溃疡的复发率低于雷尼替丁(P=0.004,P<0.0001);所选RCT中部分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胃镜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的治愈率与雷尼替丁没有明显差异(P=0.56,P=0.08);所选RCT中部分中药对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阴转率与雷尼替丁没有明显差异(P=0.10),与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无差异[RR=1.60(95%CI:0.94,2.73],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有差异RR=0.08(95%CI:0.03,0.23]。结论:1.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消化性溃疡的常见证型有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瘀血停滞证、胃阴亏虚证、胃热炽盛证、湿热中阻证等。脾胃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机制,也是溃疡复发的主要原因。治疗上脾胃虚弱证以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理中汤等为常用方剂,可适当加用生肌制酸药,配伍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品;肝胃气滞证以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等为常用方剂,配合活血清热解毒,及健脾、生肌制酸之品;瘀血停滞证以失笑散、丹参饮、金铃子散等为常用方剂,配伍三七、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配伍理气健脾益气养血、清热解毒之品;胃阴亏虚证以益胃汤、麦门冬汤、芍药甘草汤等为常用方剂,配伍制酸、健脾补气养血之品;胃热炽盛证以黄连、蒲公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解毒,配伍理气活血及生肌制酸、健脾之品;湿热中阻证常用药物以黄连、半夏、茯苓、黄芩、苍术、蒲公英厚朴、栀子、薏苡仁等清热利湿,配伍生肌制酸、健脾益气之品。无论哪一证型的治疗用药都或多或少的有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类药物及白芨、乌贼骨、瓦楞子等生肌制酸药物以提高疗效。2.周学文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与数据挖掘导师周学文教授针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及胃镜改变提出“胃痈”病名,创新“毒热”学说,认为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毒热蕴结为标,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为变。提出“以痈论治”的治疗思想,将“消”、“托”、“补”三法引入治疗,以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为主要治法,确立主体方药消痈溃得康,临证随机调节,注重药物的配伍应用,强调尤要处理好肝脾、胆胃关系,注意调节气机升降,适当使用活血化瘀、滋养胃阴及调脾养心之品,同时可以针对幽门螺杆菌(hp)用药及提高疗效。强调观看舌象以明疾病的进退预后,药物剂量不宜过大,重视煎服法及饮食调摄等。3.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部分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胃镜治愈率、中医症候疗效的有效率优于雷尼替丁,半年及一年溃疡的复发率低于雷尼替丁,部分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胃镜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的治愈率与雷尼替丁没有明显差异,部分中药对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阴转率与雷尼替丁没有明显差异,与三联疗法(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无差异,而与(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有差异。但由于所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与证据质量较低,对本研究的结果需谨慎对待,今后应更加规范科研设计,延长随访时间,注重药物安全性与不良反应,并按照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报告统一规范(CONSORT for TCM)中推荐的流程和项目报告RCT。

楚瑞阁[9](2008)在《开郁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兼有郁的表现,为此我们从郁立法,设立开郁健脾方,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为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临床部分:将60例胃镜下确诊的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开郁健脾方,对照组(30例)服用雷尼替丁胶囊,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症状积分、证候疗效及胃镜疗效。实验部分:以Okabe改良法复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开郁健脾方低剂量组、开郁健脾方中剂量组、开郁健脾方高剂量组,灌胃15天后,检测溃疡指数、血清NO、血浆PGE2及胃粘膜组织EGFR、bFGF表达。结果:临床部分:药物治疗4周后,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86.7%,两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脘胁胀痛、腹胀、食少等临床症状改善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86.7%,两者比较差异显着(P<0.05)。实验部分:开郁健脾方能明显降低乙酸型大鼠胃溃疡指数;提高血清NO、血浆PGE2含量;增加胃粘膜EGFR表达;调节bFGF表达。结论:开郁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肯定,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促进胃粘膜保护因子NO、PGE2的合成、释放或分泌,来增强胃粘膜的防御修复能力;可能通过调节生长因子(EFGR、bFGF等)表达来加速溃疡粘膜再生和粘膜下组织结构重建。

肖景东[10](2008)在《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法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表现复杂等特点。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西医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和制酸治疗虽可取的较好疗效,但部分疣状病灶常持续存在,不易消退。用常规抗酸治疗的溃疡,停药后一年复发率可高达60%。导师周学文教授根据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创立“毒热”病因学说。本课题旨在研究、探讨基于“清热解毒、消腐生肌”之法拟成“消痈溃得康”煎剂的药效及作用机制,从多角度揭示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机理,并从理论上阐述“毒热”病机,以及“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研究目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技术半定量评价中药消痈溃得康煎剂治疗乙酸致胃溃疡大鼠胃溃疡的愈合效果,并且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生长因子和三叶因子角度探讨该方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揭示“毒热”病因,以及“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的学术思想。材料与方法:1.制作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中药低剂量治疗组、中成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2.按研究方案对实验对象进行药物研究治疗。3.治疗结束后进行常规理化检验,包括测量大鼠胃液排出量、胃液酸度、溃疡面积等,以及对溃疡组织进行病理染色切片的形态学观察。4.计算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评价溃疡的愈合质量。5.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通过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及其受体EGFR的表达评价治疗效果。6.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测定三叶因子(TFF2)表达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消痈溃得康煎剂能实现对大鼠胃溃疡愈合因素的影响,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酸度,减轻攻击因素对胃粘膜的侵害,减少溃疡面积,促进溃疡的愈合,并具有相应的量效关系。2.消痈溃得康煎剂能促进溃疡部位肉芽组织形成,使溃疡再生粘膜厚度明显升高,提高溃疡抑制率,显着降低溃疡指数,并具有相应的量效关系。3.消痈溃得康煎剂能提高大鼠胃溃疡组织EGF含量,增加EGFR在溃疡粘膜的表达,提高粘膜再生修复能力,加速溃疡的愈合。4.消痈溃得康煎剂能提高大鼠胃溃疡组织TFF2的表达,提高粘膜再生修复能力,加速溃疡的愈合。结论:“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治法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治疗是有效的,“毒热”病因在胃溃疡的发病中是客观存在的。

二、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不良反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不良反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治疗相关器材准备
        1.2.3 治疗方法
        1.2.4 观测指标
        1.2.5 疗效评价标准
        1.2.6 安全性评价
        1.2.7 统计学方法
        1.2.8 结果及统计分析
第二章 讨论与分析
    1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胃溃疡的认识
        1.1.1 胃溃疡的病因
        1.1.2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
        1.1.3 胃溃疡的流行病学研究
        1.1.4 胃溃疡的主要临床症状及常见并发症
        1.1.5 胃溃疡的西医治疗概况
        1.2 中医对胃溃疡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胃溃疡概况
    2 讨论与分析
        2.1 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2.1.1 穴位埋线中医作用机制研究
        2.1.2 穴位埋线西医作用机制研究
        2.1.3 小结
        2.2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讨论
        2.3 本研究采用穴位的依据
        2.4 针灸治疗胃溃疡的机理研究
        2.4.1 针灸对胃酸分泌的影响
        2.4.2 针灸对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2.4.3 针灸对修复胃黏膜屏障损伤相关蛋白酶的作用
        2.4.4 针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2.4.5 针灸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影响
        2.4.6 小结
        2.5 观测指标讨论
        2.6 西药组选用药物讨论
        2.7 研究结果讨论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疾病相关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十二指肠溃疡诊断标准
        2.1.2 良性溃疡内镜下分期及分级
        2.1.3 病理诊断
        2.1.4 Hp的诊断标准及根除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以及中止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情况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4.2 根除Hp疗效判定标准
        4.3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4.4 溃疡复发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根除率比较
        2.5 两组患者Hp根除后复发率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
        2.8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药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1.1 病名的研究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1 古代中医家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家的认识
        1.3 中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1.3.1 辨证论治
        1.3.2 中药复方治疗
        1.3.3 中成药治疗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3.5 针刺疗法
        1.3.6 艾灸疗法
        1.3.7 穴位贴敷
        1.3.8 穴位注射疗法
        1.3.9 推拿按摩疗法
    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1 胃酸与胃蛋白酶
        2.1.2 幽门螺杆菌(Hp)
        2.1.3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2.1.4 其他因素
        2.2 西医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2.2.1 抑制胃酸分泌
        2.2.2 根除Hp
        2.2.3 保护胃黏膜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3.1 安胃二号方创制、组成及功效
        3.2 安胃二号方的理法分析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 胃泌素
    5 疗效分析
        5.1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分析
        5.2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5.3 Hp根除率和复发率变化分析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分析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分析
        5.6 用药安全性
        5.7 两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比较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清胃疏肝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分组及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二) 治疗方法
    三、观测指标
        (一) 安全性指标
        (二) 疗效性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五、疗效判定标准
        (一)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
        (二)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三) 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四) 根除Hp疗效判断标准
    六、研究结果
        (一) 两组临床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二)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三)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四)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五)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六) 远期疗效比较
        (七) 安全性观察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临床治疗
    二、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认识
        (一) 中医归属及历史沿革
        (二) 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 肝胃郁热证型的认识
        (四) 肝胃郁热型DU的治则治法
    三、清胃疏肝方的方药分析
        (一) 方药组成
        (二) 方解
        (三) 现代药理研究
    四、清胃疏肝方作用机制探讨
        (一) 清除Hp
        (二)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黏膜
        (三) 精神心理调节
        (四) 抗炎、解痉镇痛
        (五) 调节胃肠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十二指肠溃癌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附件

(4)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归属
        2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的认识
        4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用药的认识
        5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前景的展望
    综述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诊断
        4 治疗原则
    综述三 NF-κB信号转导通路
        1 NF-κB的结构、功能及分布
        2 NF-κB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化
        3 NF-κB信号通路阻断策略及其抑制剂
        4 NF-κB信号转导系统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TNF-α、IL-6、IL-8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IκB蛋白mRNA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五 胁腹宁颗粒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TLR4、IκB和 NF-κB的蛋白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疏肝消疡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选用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测指标(见附表)
        3.3 疗效评价标准
        3.4 数据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 结果
        4.2.1 单项症状比较
        4.2.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4.2.3 治疗后胃镜疗效比较
        4.2.4 治疗后溃疡愈合总体疗效比较
        4.2.5 Hp清除率比较
        4.2.6 PU复发率比较
    5.安全性分析
讨论
    1.西医对PU的认识
        1.1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 治疗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辨证分型及治疗
        2.3 针灸艾灸及其它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3.疏肝消疡汤治疗肝胃不合型消化性溃疡的理论探讨
    4.疏肝消疡汤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5.疏肝消疡汤单味药的临床研究
    6.疏肝消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PU可能作用的机制
    7.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十二指肠溃疡的背景介绍
        1.1.1 十二指肠溃疡
        1.1.2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
        1.1.3 十二指肠溃疡的中医概述
    1.2 十二指肠溃疡国外的治疗方法
        1.2.1 H_2受体拮抗剂
        1.2.2 质子泵抑制剂
        1.2.3 三联疗法
    1.3 中医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方法
        1.3.1 辨证施治
        1.3.2 针灸治疗
    1.4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生命体征安全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病例受试情况分析
        2.3.2 体温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2.3.3 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2.3.4 呼吸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2.3.5 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实验室安全性指标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肝肾功能检查的结果分析
        3.3.2 血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分析
        3.3.3 心电图检查的结果分析
        3.3.4 妊娠检查的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抗溃疡胶囊不良反应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不良事件发生结果分析
        4.3.2 实际服药量情况的分析
        4.3.3 服药依从性分析
        4.3.4 合并用药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8)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 分析讨论
第二部分:周学文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与数据挖掘
    1.研究对象和方法
    2.研究结果
    3.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9)开郁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与选择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观察病例标准
        1.2 临床分组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选择与用法
        1.3.2 疗程
        1.3.3 治疗中注意事项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临床症状
        1.4.2 胃镜检查
        1.4.3 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断标准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医证侯疗效比较与分析
        2.2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与分析
        2.3 胃镜疗效分析
        2.4 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
    3 临床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开郁健脾方对乙酸型大鼠胃溃疡指数(UI)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前列腺素E_2(PGE_2)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造模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分组
        1.5 实验设备及试剂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大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2.2 对大鼠血清NO的影响
        2.3 对大鼠血浆PGE_2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二、开郁健脾方对胃溃疡大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造模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动物分组与用药
        1.5 实验设备及试剂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大鼠胃粘膜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
        2.2 对大鼠胃粘膜组织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消化性溃疡概述
    2 立法背景及依据
    3 开郁健脾方的处方设计与组方分析
    4 临床疗效分析
    5 开郁健脾方作用机理研究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图

(10)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法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2、英文摘要
3、中文摘要
4、前言
5、实验研究
    实验1:消痈溃得康煎剂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胃液及胃粘膜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2:消痈溃得康煎剂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胃粘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3:消痈溃得康煎剂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胃粘膜三叶因子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6、讨论
7、结论
8、致谢
9、综述
    综述1:中药治疗胃溃疡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2: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3:现代医学对胃溃疡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10、个人简历

四、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不良反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对于改善胃溃疡症状的临床研究[D]. 吴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安胃二号方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湿郁脾胃证的临床观察[D]. 许裕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清胃疏肝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D]. 卜祥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基于“下法”胁腹宁颗粒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D]. 李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疏肝消疡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抗溃疡胶囊临床试验安全性研究[D]. 郑思琦.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7]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对比分析[J]. 黄林. 中国卫生产业, 2013(19)
  • [8]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石绍顺.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12)
  • [9]开郁健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与实验研究[D]. 楚瑞阁.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8(05)
  • [10]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法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D]. 肖景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临床不良反应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