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例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论文文献综述)

黄鹏[1](2021)在《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征并分析归纳伴肝损害相关危险因素,为IM及伴肝损害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IM入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年龄,将他们分为≤3岁、37岁、>7岁三组,运用SPSS26.0软件统计分析恩施地区IM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治疗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结果:1.流行病学特点:时间分布:20152020年发病例数分别为:8例、16例、17例、21例、29例、18例;一年四季发病率:春季25例(22.9%),夏季37例(34.0%),秋季28例(25.7%),冬季19例(17.4%)。人群分布:109例患儿中,男性66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1.5:1,其年龄中位数4.5岁,最小年龄6月,最大年龄14岁,常见于37岁儿童,约占52.3%,其次≤3岁组、>7岁组分别占29.4%、18.3%;民族:109例患儿中,汉族77例,土家族29例,苗族3例。地区分布:恩施市64例,恩施州其他县市44例,外省1例。2.临床表现:109例患儿以发热(97例,占89.0%)、淋巴结肿大(102例,占93.6%)、咽峡炎(77例,占70.6%)、眼睑水肿(51例,占46.7%)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咳嗽(37例,占33.9%)、脾肿大(34例,占31.1%)、肝肿大(33例,占30.2%)、夜间打鼾(31例,占28.4%)、鼻塞(28例,占25.7%)较常见,皮疹(9例,占8.3%)、头痛(2例,1.8%)较少见;37岁组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最大直径均大于≤3岁组(P<0.05),其它临床表现均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指标:≤3岁组、37岁组的白细胞(WBC)、淋巴细胞绝对值(LY)、异型淋巴细胞(ALY)均高于>7岁组(P<0.05),37岁组、>7岁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均高于≤3岁组(P<0.05),≤3岁组的CD4+值高于>7岁组(P<0.05),>7岁组的CD8+值高于≤3岁组(P<0.05),>7岁组的铁蛋白高于≤3岁组、37岁组(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4.并发症:109例患儿中,肝损害57例(52.3%),贫血29例(26.6%),中性粒细胞减少14例(12.8%),心肌损害13例(11.9%),一过性蛋白尿8例(7.3%),血小板减少7例(6.4%),一过性血尿4例(3.7%),中性粒细胞缺乏3例(2.8%),肺部感染3例(2.8%),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例(1.8%),热性惊厥1例(0.9%),窦性心动过速1例(0.9%);≤3岁组贫血发病率高于37岁组及>7岁组(P<0.01),其它并发症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龄是IM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OR=1.230,95%IC[1.039-1.455])(P<0.05),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肝损害;根据40<ALT和(或)AST≤80、80<ALT和(或)AST≤200、200<ALT和(或)AST分为轻中重三组,重度肝损害患儿血清中的EBV-DNA载量高于轻度肝损害(P<0.05)。结论:1.本地儿童IM全年均有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汉族多于少数民族,常见于学龄前期儿童;2.儿童IM最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眼睑水肿;颈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3.婴幼儿的WBC、LY、ALY、CD4+均高于年长儿;年长儿的ALT、GGT、铁蛋白、CD8+均高于婴幼儿,ALT、GGT、铁蛋白、CD8+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4.儿童IM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噬血细胞综合征,贫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预后尚可;5.年龄越大可能是儿童IM伴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EBV-DNA在体内复制越多更容易加重肝损害的程度。

黄彬晓,何敏菲,孔元梅,朱建芳,梁黎,王春林[2](2021)在《儿童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确诊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总结。根据疾病病程和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共收集到114例(男53例,女61例)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岁(范围0~17岁),轻症组107例(93.86%),其中EBV感染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9例;重症组7例(6.14%),以T细胞或NK细胞增殖为主(6例)。重症组反复发热时间明显较长,EBV-DNA的拷贝数较高,与轻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7,P>0.05)。重症组的IgM水平低于轻症组,秩和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1,P<0.05)。重症组IgA水平、CD8+细胞数低于轻症组,IgG水平、CD4+细胞数、IgE水平高于轻症组,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症组患儿经抗病毒等治疗后转归良好。重症组中1例确诊为种痘样水疱病样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HV-like LPD),抗病毒治疗效果欠佳,经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和硼替佐米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病情好转;1例失访;1例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化疗后死亡,另1例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和1例EBV相关淋巴瘤在移植后死亡。结论 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EBV感染伴有免疫功能紊乱如免疫球蛋白IgM、IgA降低,高DNA拷贝数和高IgE,或所感染的淋巴细胞类型为NK或T细胞的病例可能进展为重症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应提高警惕。移植和化疗对重症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可能有效,但仍不确切。

成海鱼[3](2020)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在临床较为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危重患儿还会引发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儿正常发育及身心健康[1]。抗病毒药物是临床治疗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为更昔洛韦,其能够对病毒DNA合成进行抑制,进而将EB病毒杀灭,从而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2]。但是,在EB病毒感染的治疗中,更昔洛韦单独治疗缺乏理想的整体疗效,需要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3]。

袁娟,谢燕,王小燕,张瑜,邓慧玲[4](2020)在《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五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原因,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因发热、咽痛4 d就诊1例;因咽痛、发热、畏寒3 d就诊1例;因咽痛、眼睑水肿伴发热2 d就诊1例;因咽痛6 d,加重伴发热、头痛3 d就诊1例;因咽痛、颈部肿胀疼痛7 d就诊1例。5例均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误诊时间1~3(2.1±0.5)d。入院后均予对症处理,症状未见好转,后经EB病毒抗体检测、DNA检查等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确诊后予抗病毒及支持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扁桃体增大、咽痛、发热等症状,易与化脓性扁桃体炎相混淆,提示临床遇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时应进行全面综合检查,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以降低误诊率。

焦阳[5](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EBV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真实世界的研究方法,对EB病毒(简称EBV)感染患儿的诊疗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BV感染患儿的一般特征、临床特点及用药规律,并对比不同用药疗程的临床疗效,为优化儿童EBV感染的治疗方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理念,统计分析纳入山东省中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EBV感染患儿的基本信息,根据主要治疗药物用药疗程不同,分为更昔洛韦5天组和7天组,并记录不同组间EBV感染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儿童EBV感染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及秋末冬初(88.5%),男性(59.4%)多于女性(40.6%),幼儿期相对高发(42.4%)。2.感染多以原发性感染非IM(39.6%)及既往感染(42.3%)多见,即非典型感染居多(81.9%),发热(94.9%)、咽峡炎(87.5%)、淋巴结肿大(89.8%)为常见临床症状,肝脾肿大(17.5%)相对较少;易合并呼吸系统相关疾病(83.41%),肺炎支原体感染(52.88%)多见。3.湿热蕴结证(47%)、邪郁肺卫证(35%)、毒炽气营证(17.1%)为主要证型,其中湿热蕴结证(47%)最为多见。4.治法主要以清热、祛湿、和解、解表、祛痰为主;用药以清热、止咳化痰、解表及补益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中成药主要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止咳化痰类为主。5.更昔洛韦7天组的疗效明显优于更昔洛韦5天组。结论:1.儿童EBV感染与年龄性别相关,主要以男性幼儿期为主;2.儿童EBV感染类型多见非典型感染,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最为多见;3.中药以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清热类药物为主;中成药多以注射用炎琥宁、喜炎平注射液等清热解毒类药物为主;4.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治疗儿童EBV感染,更昔洛韦7天组的疗效优于昔洛韦5天组,长疗程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能够更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高雅[6](2020)在《7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通过对我院近7年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 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0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73例IM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儿童及成人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和临床特征。[结 果]1.流行病学特征:时间分布:2013~2019年发病例数分别为:2例、16例、16例、8例、5例、10例、16例;每年春季发病率为24.7%,夏季26.0%,秋季26.0%,冬季23.3%。人间分布:73例患者中,男39例,女34例,男女比例约为1.15:1;73例患者平均年龄(13.9±9.1)岁,年龄最小1岁,最大45岁;儿童组以6~14岁为主,共19例;成人组以18~30岁为主,共18例;民族:汉族62例,少数民族11例。空间分布:73例IM患者中,昆明市38例,云南省其他州市31例,外省4例。2.临床表现:IM患者以发热(71例,占97.3%)、淋巴结肿大(66例,占90.4%)、咽峡炎(56例,占76.7%)为主要表现,平均热程为9.69±5.76天;两组平均热程差异有显着性(P<0.05)。咽峡炎、肝大、眼睑浮肿儿童组较成人组多见(P<0.05),而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皮疹发病率两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x109/L 51 例,LYM>50%63 例,ALY>10%59例;血清生化检查:ALT升高53例,AST升高55例;两组WBC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LYM、ALY、ALT、AST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4.并发症:73例患者中,肝损伤33例,支气管肺炎5例,心肌炎2例,血小板减少症4例,嗜血细胞综合症2例,粒细胞减少症1例;儿童组和成人组:嗜血细胞综合症各1例。5.治疗情况:所有患者予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1.本地IM四季均可发病,男多于女,儿童发病高峰为6~14岁,成人发病高峰为18~30岁,汉族发病最多,昆明市最多见。2.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是IM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成人平均热程较儿童长;咽峡炎、肝大、眼睑浮肿儿童较成人多见。3.儿童白细胞升高比例较成人高;EBV特异性抗体检测、异形淋巴细胞比例有助于IM的诊断。4.IM患者最常见并发症为肝损伤;大部分并发症轻,重症少;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嗜血细胞综合症,但罕见。5.目前IM治疗以抗病毒、对症治疗为主,一般预后可。

张霞[7](2020)在《清热利湿解毒法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运用清热利湿解毒法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认识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该病的优势,为本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方法:本次观察病例均源自2017年9月2019年2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证的患儿。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研究标准的70例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肌肉注射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的中药汤剂甘露消毒丹加减。两组均连续治疗5天,随访观察3天,期间详细记录两组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症候体征积分及主要实验室检查的变化情况。最后,整理所有收集到的数据,通过组间对比和组内自身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1.43%)显着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的中医症候体征总疗效(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单项中医症候体征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能更好的改善中医症候体征,尤其是舌苔的改善,差异显着(P<0.00)。3.治疗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食纳、舌苔等)的缓解和实验室指标(ALY、WBC、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患儿均无脱落,且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运用清热利湿解毒法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证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同时,也证明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本病值得深入研究。

李瑞娜,舒畅,刘小乖[8](2019)在《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十例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其他疾病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s mononucleosis, IM)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10例其他疾病误诊为I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例中7例因发热伴颈部肿块入院,其中1例伴精神差、食欲下降、消瘦和腹泻;2例因眼睑水肿入院;1例因发热伴咳嗽入院。10例均误诊为IM,误诊时间4~34(20.30±2.84)d。10例中经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和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经骨髓穿刺联合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经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确诊为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4例中2例给予口服泼尼松治疗,2例未给予特殊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确诊为化脓性淋巴结炎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痊愈。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予以化学治疗后缓解出院。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予以化学治疗等后死亡。确诊为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给予化学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增大、肝脾增大、眼睑水肿、外周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增高为IM典型临床表现,但不是其特定独有表现,故临床上对其诊断除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各项检查,对与其相关疾病的知识也应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以降低误诊率。

杨小乐[9](2019)在《加味化浊汤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加味化浊汤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观察加味化浊汤对本病的临床疗效;并寻求更有效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患儿,按照家长意愿形式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治疗组采用加味化浊汤加减,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静滴治疗,疗程为7天,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肝功能ALT)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记录患儿中医症候积分,观察患儿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恢复情况,分别对治疗组(加味化浊汤组)和对照组(更昔洛韦组)进行临床研究,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评价:经T检验、卡方及秩和检验等分析,治疗前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肝功能ALT)具有可比性(P>0.05)。2.通过观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患儿咽峡炎、淋巴结肿大方面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改善患儿肝脏肿大方面均有疗效,且两组在改善患儿肝脏肿大总体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对于脾脏肿大的恢复方面,对照组疗效显着,而治疗组的疗效不明显。3.通过对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及肝功能ALT结果进行观察比较,根据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异,表明治疗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及肝功能ALT指标恢复优于对照组。4.两组在治疗后的临床症候总积分方面,均有疗效,无统计差异,但在疗效评价方面,其中,治疗组中有12例显效,17例有效,有1例无效,故总有效率为96.7%;而对照组中,显效的有7例,有效的有15例,有7例是无效的,总有效率75.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加味化浊汤及西药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都能改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加味化浊汤治疗在改善患儿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及促进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及肝功能ALT恢复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患儿肝脏肿大总体疗效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且在患儿脾脏肿大方面,治疗组疗效并不明显,但治疗组在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总体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故中药加味化浊汤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钟雪然[10](2019)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等病原体急性感染引起的疾病,症状不一,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够,容易导致误诊及漏诊。本文通过报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期确诊的1例IM合并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从该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6日收治的1例IM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诊断特点、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总结该类患者的诊治特点。结果:19岁,男性患者,因“尿黄、乏力1周”入院。1周前劳累后出现解浓茶样尿、乏力,伴恶心、纳差、厌油腻等不适,自服2包“999牌感冒灵”,未见明显好转。1天前至外院就诊,查肝功能:总胆红素66.2μmol/L,直接胆红素40.5μmol/L,ALT 947U/L,AST 374U/L。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2.9×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828,淋巴细胞绝对值18.9×109/L。腹部超声示:脾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查体示巩膜轻度黄染,咽稍红,余未见明显异常。门诊诊断:肝功能损害查因:药物性?。入院后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9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0.707,淋巴细胞绝对值13.37×109/L。肝功能:总胆红素56.40μmol/L,ALT 554U/L,AST 227U/L。EB病毒壳抗原抗体(EBV-VCA-IgA)阳性,EB病毒核抗原1抗体(EBV-NA1-IgA)阴性。EB病毒核酸(EBV-PCR)定性阳性,定量3.75*103copies/ml。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型淋巴细胞50%。腹部超声、CT示肝大、脾大。入院诊断: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EB病毒感染性肝损害。住院期间予护肝、退黄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多次复查相关指标趋向正常,于2月9日出院。3月1日至门诊复查,无明显不适,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EBV相关检查等指标均正常。结论:1、青年IM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可能会以肝功能损害等相关并发症的症状为主诉。2、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或异型淋巴细胞高,应怀疑IM可能,完善EBV相关检查。3、IM合并肝功能损害通常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予抗病毒或激素治疗。

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论文提纲范文)

(1)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单独治疗组:
        1.3.2 联合治疗组:
        1.3.3 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儿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2.3 2组患儿的病毒转阴情况比较:
    2.4 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4)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五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误诊情况
    2.2 确诊及治疗
3 讨论
    3.1 疾病概述
    3.2 诊断
    3.3 鉴别诊断
    3.4 误诊原因分析
    3.5 防范误诊措施

(5)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EBV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一)病例纳入标准
        (二)病例排除标准
    四、研究方法
        (一)数据采集
        (二)数据库建立
        (三)疗效评价
    五、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二)发病季节分布
        (三)性别及发病年龄分布
        (四)住院天数
    二、临床特征
        (一)中医症候分布
        (二)中医证型分布
        (三)感染类型分布
        (四)合并疾病分布
    三、实验室检查
        (一)炎性指标
        (二)异型淋巴
        (三)酶学改变
        (四)免疫指标
        (五)合并病原体
    四、临床用药
        (一)中药使用情况
        (二)方剂使用情况
        (三)中成药使用情况
    五、临床疗效
        (一)总体临床疗效
        (二)总体治疗后EBV-DNA情况
        (三)倾向性评分后两组比较
    六、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一般资料分析
        (一)发病季节分析
        (二)性别及发病年龄分析
    二、临床特征分析
        (一)中医症候分析
        (二)中医证型分析
        (三)合并疾病谱分析
    三、实验室检查
        (一)炎性指标及合并病原体
        (二)异型淋巴及细胞免疫
        (三)酶学
    四、临床用药
        (一)中药及方剂使用情况分析
        (二)中成使用情况分析
    五、临床疗效分析
        (一)真实世界中临床疗效及治疗后EBV-DNA情况分析
        (二)倾向性评分后两组症状、疗效及EB-DNA情况分析
    六、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EBV感染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儿童EB病毒感染观察表
    附录二:EB病毒感染患儿积分表
致谢
发表论文

(6)7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清热利湿解毒法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8)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十例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误诊情况
    2.2 确诊及治疗
3 讨论
    3.1 疾病概述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3.3 误诊原因分析
    3.4 防范误诊措施

(9)加味化浊汤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IM的研究进展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发病原因
        1.1.3 发病机制
        1.1.4 治疗
    1.2 中医学对IM的认识
        1.2.1 病名来源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3.1 基础治疗
        2.3.1.1 一般治疗
        2.3.1.2 抗感染治疗
        2.3.1.3 对症治疗
        2.3.2 治疗组
        2.3.3 对照组
        2.3.4 疗程
    2.4 疗效观察
        2.4.1 观察指标
        2.4.2 疗效判定指标
        2.4.3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2.5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6 统计分析
    2.7 研究结果
        2.7.1 一般临床研究资料分析
        2.7.2 临床疗效评价
        2.7.3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名词及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病例报告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109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及伴肝损害危险因素分析[D]. 黄鹏.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儿童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分析[J]. 黄彬晓,何敏菲,孔元梅,朱建芳,梁黎,王春林.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02)
  • [3]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成海鱼.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23)
  • [4]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五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原因分析[J]. 袁娟,谢燕,王小燕,张瑜,邓慧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20(06)
  • [5]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EBV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D]. 焦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7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高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清热利湿解毒法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证临床观察[D]. 张霞.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8]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十例原因分析[J]. 李瑞娜,舒畅,刘小乖. 临床误诊误治, 2019(11)
  • [9]加味化浊汤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研究[D]. 杨小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损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钟雪然.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