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细胞衰退期后糖尿病如何治疗?

胰岛细胞衰退期后糖尿病如何治疗?

一、胰岛细胞衰退期后如何治疗糖尿病?(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1](2022)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文中认为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 需要精细诊断分型, 以实现精准治疗。如何建立糖尿病的规范化病因分型诊断流程, 有序地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 从而正确分型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共识基于我国临床实践, 结合专家意见及国内外最新指南, 旨在规范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早期识别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患者, 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本共识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分型建议、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等。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2022)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具有高度异质性, 需要精细诊断分型, 以实现精准治疗。如何建立糖尿病的规范化病因分型诊断流程, 有序地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 从而正确分型诊断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共识基于我国临床实践, 结合专家意见及国内外最新指南, 旨在规范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早期识别病因明确的糖尿病患者, 指导临床诊疗实践。本共识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的分型建议、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及要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和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等。

赵镇雷[3](2021)在《7,8-二羟基黄酮干预雌鼠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7,8-二羟基黄酮(7,8-DHF)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结构较为罕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它可以模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特异性地结合并激活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触发BDNF/TrkB信号级联,发挥相应的生理调节功能。目前有关7,8-DHF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干预及机制研究上,对其在外周组织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7,8-DHF可通过激活骨骼肌的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且在雌性小鼠中效果显着,但是这种性别依赖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大数据分析显示,相比同龄男性,女性步入绝经期后,代谢综合征(MetS)等慢性病高发,这与女性绝经后性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及其雌激素相关受体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为了明确7,8-DHF在雌性小鼠衰老过程中对MetS发生的干预作用及其存在性别差异性的原因,本论文分别采用整体动物试验和体外细胞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7,8-DHF长期干预,能够有效预防雌性小鼠因高脂膳食(HFD)和提前绝经导致的MetS发生。7,8-DHF在不抑制小鼠食欲的情况下,可有效抑制HFD诱导的体重过度增长和内脏脂肪堆积,并可同时改善低脂(LFD)膳食和HFD模式下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骨量丢失。(2)通过对性激素水平及卵巢储备等相关指标的分析测试,进一步评估了7,8-DHF对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的调控和保护作用。结果显示,7,8-DHF长期干预可有效调节小鼠HPO轴功能:保护卵巢储备功能,预防提前绝经,并维持主要性激素水平的稳定;无论是LFD还是HFD膳食模式,7,8-DHF干预均能有效预防卵泡闭锁凋亡,保护卵巢中健康卵母细胞的发育;同时增加外周循环中血清雌二醇(E2)的水平,并降低卵泡刺激素(FSH)的水平。根据血清脂多糖(LPS)、炎症因子和血清素(5-HT)等监测指标的分析结果推测,7,8-DHF对HPO轴卵巢储备功能保护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肠道微生物介导的全身炎症实现的。(3)7,8-DHF干预能影响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能促进有益菌种在肠道中的定植、减少潜在致病菌在肠道中的丰度,并作用于MetS的改善,但是在不同膳食模式下差异较大。在LFD膳食模式下,7,8-DHF虽然显着降低了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却显着上调了以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Bacteroides plebeius和Blautia producta为代表的6种产丁酸、抑制炎症的有益菌群,并下调与糖尿病有关的Allobaculum等菌群,间接作用于MetS相关表型的改善。在HFD模式下,7,8-DHF能显着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增加了Oscillospira、Mucispirillum schaedleri和Dehalobacterium等与产丁酸、抗炎有关的有益菌群。此外,7,8-DHF对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s)、特别是丁酸的生成有显着的促进作用。(4)本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ERα的激活和BDNF/TrkB信号通路的激活一样,对骨骼肌能量代谢都是不可或缺的。动物试验结果表明,7,8-DHF能够维持小鼠骨骼肌中ERα蛋白的水平。进一步地,在体外C2C12肌管细胞试验研究中,发现7,8-DHF可分别通过与BDNF/TrkB信号通路相关联的细胞外调节激酶(ERK)和酪氨酸家族激酶(Src)信号分子的激活,反式激活ERα在AF-1功能域的丝氨酸Ser118(S118)和AF-2功能域的酪氨酸Tyr 573(Y537);并且发现k252a阻断BDNF/TrkB信号通路的激活后,7,8-DHF对ERαY537的反式激活失效;反过来,ERα的敲除,也可以阻断BDNF/TrkB及下游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降低骨骼肌线粒体中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结果表明,ERα和BDNF/TrkB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串扰,并且Src家族激酶在其中起核心作用,二者协同作用于骨骼肌中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综上所述,本文以BDNF的天然小分子模拟物—7,8-DHF为研究对象,从对肠道菌群的有益影响、HPO轴功能的调控及骨骼肌中ERa和BDNF/TrkB信号串扰三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7,8-DHF对雌性小鼠因衰老绝经和HFD膳食导致的MetS的改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维持或提升骨骼肌中ERa活性,对于缓解雌性动物年龄相关的代谢紊乱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为7,8-DHF性别差异地干预MetS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为女性MetS的防治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

王晓岩[4](2020)在《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采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白丽蘑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测定,并且对蒙古白丽蘑不同成分(总多糖、总蛋白、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化合物及两种甾醇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内、体外肿瘤抑制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对效果最好的组分进行高通量血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并探讨蒙古白丽蘑的总多糖、甾醇类化合物及水提液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通过凯氏定氮法、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索氏抽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及灼烧法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灰分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蛋白质含量为总蛋白含量为43.56%,总多糖含量为35.58%,总灰分含量为9.2%,粗纤维含量为1.09%;氨基酸含量与金针菇、杏鲍菇及滑子蘑等9种常见食用菌相对比,人体所需必需氨基酸含量在蒙古白丽蘑中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蒙古白丽蘑重金属含量低,符合国家+++标准,为一级食用产品,食用安全。应用GC-MS及LS-MS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1种匹配度高于85%化学成分,所有检测出的化合物均以极性较小的易挥发性脂肪族化合物为主;经LS-MS分析,得到化合物共50种,其中检测出酚类化合物9种、脂肪酸类化合物12种、核苷酸类化合物3种、醌类化合物8种、糖类成分6种及甾体类成分4种几个化合物类群,另外还有其他类化合物8种。应用正向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对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取,其几种甾体类化合物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醇、(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等9种化合物。本研究对蒙古白丽蘑化学物质基础特点有了整体性了解,为其活性研究提供基础。由于蒙古白丽蘑的不合理的人为采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使蒙古白丽蘑栖息地收到破坏,该物种濒临灭绝。应用深层发酵方式量产其发酵菌丝体,尝试在应用上替代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为有助于保护该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前期基础上,对其高密度发酵罐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6.55g/L,玉米浆粉33g/L,蔗糖在初始条件下为33g/L,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逐渐增至9%;发酵条件为10L发酵罐条件优化下,在25℃条件下,初始p H调整为为6.5,发酵罐机械转子转速150 rpm,初始接种量12.5%,为发酵罐最佳培养条件,以此条件在50L及100L发酵罐进行放大培养,最终结果:50L发酵罐在216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17.84g/L;100L发酵罐在192h时生物量达到19.64g/L。随着发酵罐体的放大,可以明显的缩减发酵周期,为蒙古白丽蘑液体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其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菌丝体分析得到的化合物共31个,分别为酚类成分、糖类成分、醌类成分、核苷酸、脂肪酸、甾醇类及其他成分,其中大部分化合物与子实体共有。蒙古白丽蘑不同组分抗肿瘤研究方面,通过脏器指数及抑瘤率计算、ELISA酶联免疫法、H&E病理切片、TUNEL、免疫组化荧光分析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蒙古白丽蘑总蛋白(TPLM)、总多糖(LMP)、甲酸(ELM)提取的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SLM)化合物及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同时对两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上蒙古白丽蘑组分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情况均有明显的抑制表现活性,其中以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及总多糖(LMP)活性最佳。并对SLM进行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LM治疗后的H22荷瘤小鼠,与模型组相比,经肿瘤微环境影响机体代谢发生紊乱所产生强烈扰动的化合物在色氨酸代谢途径、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蛋白质消化吸收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几个代谢通路中发生明显的回调状态,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表现。肠道微生物变化作用,SLM给药组中,普雷沃菌属及相关菌属为优势菌属(Prevotella),隶属该属多种细菌被证实具有促进脂质代谢、治疗代谢综合征、癌症等多种疾病。除此之外,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SLM组中也大量富集,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多种重要作用,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对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水提液(WLM)及肿瘤抑制实验最好组总甾醇组(SLM)应用测量空腹血糖、ELISA法、糖耐量检测法、Western Blot法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及水提液(WLM)均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治疗4周可以显着改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作用。而SLM组降血糖作用并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是总多糖(LMP)与水提液(WLM),可以用作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研发利用。

李成龙[5](2020)在《淀粉样蛋白聚集体的降解及相互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的研究表明,淀粉样蛋白在人体中的过量产生和积累聚集被认为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特征之一。目前,医学研究还没有有效手段及早发现并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关于该类疾病的治疗研究,一是抑制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二是有效降解已存在的淀粉样聚集斑块。值得注意的是,淀粉样蛋白聚集体的降解远比抑制其自组装聚集困难,因此,开发降解淀粉样蛋白聚集体的药物和方法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科研意义。本论文首先探究了基于g-C3N4纳米材料开发的GO/g-C3N4、Au/g-C3N4复合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对淀粉样蛋白的降解作用,并对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探究了与Ⅱ型糖尿病相关的胰岛淀粉样多肽对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β-淀粉样多肽聚集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GO/g-C3N4复合材料对Aβ33-42聚集体的光降解作用及其降解效率。首先合成GO/g-C3N4复合材料,GO作为β-淀粉样蛋白吸附剂,g-C3N4作为催化降解试剂,二者的协同作用能够提高材料光催化降解能力;其次,在波长365 nm紫外光下利用GO/g-C3N4复合材料对多肽Aβ33-42纤维聚集体进行光降解,经过光降解处理纤维的高度由8.5±0.5 nm降至3.5±0.5 nm,纤维覆盖率由28.3±3.4%降至3.3±0.6%,说明复合材料GO/g-C3N4在UV的辅助下可以高效地降解Aβ33-42,降解后聚集体杨氏模量减小表明蛋白聚集体纤维发生了明显改变;最后,通过活性氧自由基清除实验的分析对复合材料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GO/g-C3N4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进行了评估。2.基于g-C3N4开发了金纳米粒子修饰的g-C3N4并将其应用于胰岛淀粉样聚集体的降解过程中。首先合成Au/g-C3N4复合材料,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中金纳米粒子能够提高光吸收并激发g-C3N4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增加自由基并提高光降解效率;其次,将Au/g-C3N4应用于胰岛淀粉样多肽20-29聚集体的光降解处理中,纤维聚集体的高度由32.8±0.3 nm经降解后变为15.8±0.6nm,Au/g-C3N4复合材料有效的降解了胰岛样淀粉多肽20-29聚集纤维,降解后的聚集体杨氏模量减小表明蛋白聚集体纤维发生了改变。最后,利用DCFH-DA荧光实验对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3.最后我们探究了胰岛淀粉样多肽对β-淀粉样多肽聚集过程的影响。首先,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加入使得β-淀粉样多肽中β-折叠含量明显的增加;其次,Aβ1-40单独孵育两天的纤维高度为3.2±1.0 nm,在hIAPP1-37(单体、寡聚体、短纤维、纤维)的作用下纤维平均高度为14.5±2.0 nm、5.0±0.9 nm、11.3±2.2nm和6.4±0.4 nm,且当hIAPP1-37纤维与Aβ-40共同孵育后出现了膜结构的聚集体;最后我们探究Aβ1-40聚集体力学性质的变化,hIAPP1-37与Aβ1-40共同孵育的聚集体杨氏模量比Aβ1-40单独孵育的聚集体的杨氏模量有所增加而粘附力相对下降,其中hIAPP1-37短纤维对Aβ1-40杨氏模量及粘附力的影响最大。

曾贵荣[6](2020)在《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复合模型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脑病(DE)又称糖尿病认知障碍,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达40%,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认知障碍或大脑神经生理及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长期持续的高血脂、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学习记忆减退的发生,严重影响糖尿患者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并进一步加剧后期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风险。研究糖尿病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糖尿病脑病致学习记忆减退药物,对于减轻糖尿病患者痛苦,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在建立高糖高脂复合大鼠模型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基础上,研究传统中药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复合大鼠模型致学习记忆减退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为研发治疗糖尿病脑病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提供有效的候选药物。同时对单因素高血糖、高血脂引起的学习记忆减退作用及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研究糖尿病脑病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致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1.1高糖高脂诱导学习记忆减退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STZ(45mg/kg),动物造模成功率高,死亡率低,造模后3周大鼠血糖值(13.2±0.63moL/L)、胰岛素分泌减少(7.28±2.25moL/L)和血脂水平(TG:3.11±0.32 mmol/L;CHO:2.32±1.2 mmol/L)均出现异常,同时动物摄食、摄水量均明显升高,表现出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现象”。模型建立6周后,大鼠血糖(14.4±0.97moL/L)、血脂(LDL:13.04± 0.34 mmol/L;HDL:1.18±0.47 mmol/L;TG:1.08±0.7 mmol/L;CHO:32.36±6.8 mmol/L)随着时间依赖性升高、胰岛素水平随时间依赖性减少(4.98±0.49moL/L),研究结果表明高脂饲料结合腹腔注射STZ(45mg/kg)可建立与临床相近的、稳定的高糖高脂复合动物模型。1.2生脉散对高糖高脂复合模型大鼠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改善作用采用前期建立的大鼠腹腔注射STZ结合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糖高脂复合模型,模型大鼠在6周时学习记忆损伤主要表现在空间参考记忆、工作记忆损伤。造模后3周,根据各组动物血糖、体重指标随机分组,分别灌胃给予生脉散低、中、高剂量(0.5、1.5、4.5g/kg),连续给药3周后,生脉散对高糖高脂复合引起的空间参考记忆和工作记忆损伤均有改善作用,对空间参考记忆损伤改善主要表现在:生脉散低剂量能明显减少定位航行D1-4天寻台潜伏期,中、高剂量组大鼠能明显减少定位航行D1-3天台潜伏期明显减少;生脉散低、中、高剂量能明显增加空间探索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对工作记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够明显减少工作记忆阶段模型大鼠的寻台潜伏期。同时生脉散低剂量能明显增加大鼠在空场的活动时间和平均速度,生脉散低、中剂量(0.5g、1.5g/kg)能明显增加大鼠在空场的活动时间和平均速度。1.3 生脉散对高糖高脂复合模型大鼠物体认知改善作用高糖高脂复合大鼠模型在6周出现物体识别非空间记忆损伤,新物体位置识别实验发现生脉散低、中、高剂量能显着升高模型大鼠的相对辨别指数。提示对物体识别非空间记忆损伤有显着的改善作用。1.4 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复合模型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机制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复合模型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机制与脑内炎症、调控神经可塑性PI3K-pAKT/AKT-pCREB/CREB-BDNF通路蛋白有关。高糖高脂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病理表现为神经炎症浸润、间质水肿,海马组织锥体细胞坏死和排列松散,生脉散能明显改善海马组织组织锥体细胞坏死和排列紊乱等病理改变。高糖高脂模型大鼠海马TNF-α和IL-1β含量明显升高,而生脉散能够明显降低海马组织TNF-α和IL-1β含量。提示生脉散具有改善脑内炎症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高糖高脂模型大鼠海马组织SYN、BDNF、PI3K、pAKT/AKT、pCREB/CRE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生脉散能明显升高海马组织SYN、BDNF、PI3K、pAKT/AKT、pCREB/CREB蛋白表达。此外,本研究发现生脉散不同剂量对高糖高脂模型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未见明显作用,然而能够明显降低血脂TG和LDL水平,提示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可能与调节机体脂代谢有关。2.高血糖、高血脂对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和机制研究2.1 高血糖对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STZ(45mg/kg)建立高血糖模型,单因素高血糖模型大鼠3周、6 周、9 周血糖值分别为 7.99±0.62、11.51±0.69、13.69±1.43mmol/L,胰岛素水平分别为 8.04±0.31 mmol/L、Insulin:7.43±0.3 mmol/L、Insulin:5.21±0.67 mmol/L。高血糖模型大鼠在3周时首先出现工作记忆损伤,在6-9周出现工作记忆损伤、参考记忆和非空间记忆损伤。主要表现在随着时间延长,记忆损伤加重。高糖高脂模型大鼠6周出现工作记忆损伤、参考记忆和非空间记忆损伤。其中血糖值为(14.4±0.97moL/L,Insulin:4.98±0.49 moL/L),高糖高脂 6 周大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降低率(58.41%)明显高于单因素高血糖大鼠6周(24.7%),提示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水平加重了胰岛素抵抗。高糖高脂复合可能加重了单因素高血糖大鼠的工作记忆损伤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与单因素高血糖比较,高糖高脂大鼠6周工作记忆寻找平台潜伏期为(39.4±3.4 s),明显高于单因素高血糖大鼠6周工作记忆寻找平台潜伏期(19.2±2.3 s),但与高血糖大9周大鼠工作记忆寻找平台潜伏期无显着性差异。高糖高脂6周并无加重水迷宫参考记忆和新物体识别的非空间记忆损伤程度和出现时间,主要表现在高糖高脂模型大鼠6周与高血糖大鼠6周和9周参考记忆和物体识别非空间记忆损伤程度辨别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与高血糖6周大鼠水迷宫参考记忆比较,高糖高脂复合模型对6周、9周高血糖大鼠参考记忆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无明显的差异。2.2高血脂对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影响采用长期饲喂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血脂模型,模型大鼠2周、4周、8周、12周血清 TG 值分别为 1.92±0.34、3.35±0.91、3.00±0.24、3.87±0.33mmol/L;LDL值分别为 0.58±0.13、0.70±0.13、1.46±0.51、1.73±0.31mmol/L。高糖高脂模型3 周大鼠表现血脂(TG:3.11±0.32 mmol/L;CHO:2.32±1.2 mmol/L)。模型建立 6周后,高糖高脂大鼠血脂(LDL:13.04±0.34 mmol/L;HDL:1.18±0.47 mmol/L;TG:1.08±0.7 mmol/L;CHO:32.36±6.8 mmol/L),与高血脂模型比较,高糖高脂模型3周大鼠血脂TG水平与4周大鼠无明显差异。高血脂模型大鼠在4周时首先出现参考记忆损伤,在8-12周出现工作记忆损伤、12周出现非空间记忆损伤。主要表现在高血脂大鼠在4周定位航行潜伏期明显延长,空间探索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持续到12周,表明持续高血脂对学习记忆有损伤,尤其是参考记忆容易受到损伤。工作记忆结果表明:高血脂大鼠在8周潜伏期明显延长出现记忆损伤,持续到12周;在新物体识别检测中高血脂大鼠在12周后新物体识别能力明显降低。高脂高糖复合模型6周参考记忆损伤可能与高脂持续状态相关,主要表现在高脂大鼠4周出现参考记忆损伤,高血糖大鼠6周出现参考记忆损伤,且高脂大鼠出现参考记忆损伤时间较早于高血糖大鼠出现损伤时间。与高脂12周大鼠新物体识别记忆出现损伤,高糖高脂大鼠模型6周出现损伤,提示高糖高脂复合加重了高脂大鼠非空记忆损伤的程度和出现时间。2.3高血糖、高血脂对学习记忆功能减退机制高血糖大鼠模型3周出现工作记忆损伤与炎性因子高度相关,主要表现在海马组织炎性因子水平TNF-α、IL-1β明显升高,且随着持续时间海马组织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增加,但记忆相关蛋白AKT、CREB及其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参考记忆和新物非空间记忆损伤可能与炎性因子、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AKT、CREB及其磷酸化水平有关,主要表现在:高血糖大鼠6-9周,海马炎性水平TNF-α、IL-1β明显升高,脑脊液DA含量明显降低、AKT、CREB及其磷酸化水平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提示。而高糖高脂大鼠6周出现记忆损伤与可能与脑内炎性因子、PI3K-AKT-CREB及其磷酸化有关,从记忆损伤机制无明显差异。高血脂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亦与海马组织炎症、BDNF-AKT-CREB通路有关。主要表现在高血脂大鼠在4-12周海马组织炎性因子IL-1β含量明显升高,BDNF含量明显下降,在8-12周海马组织TNF-α明显升高,海马组织CREB表达降低。提示高血糖、高血脂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机制与海马组织炎症有关,CREB-BDNF通路有关。综上所述,生脉散能明显改善高糖高脂复合模型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能明显改善高糖高脂复合引起的空间参考记忆和非空间记忆损伤及空间工作记忆损伤,同时生脉散具有降脂作用,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无明显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脑内炎症、调控神经可塑性PI3K-pAKT/AKT-pCREB/CREB-BDNF通路蛋白有关。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和持续时间与学习记忆损伤类型和强度具有高度相关性,高血糖水平持续时间和程度加重了高血糖大鼠参考记忆、工作记忆以新物体识别非空间记忆的损伤,且首先出现工作记忆损伤,高血脂水平持续时间和程度加重了高血脂大鼠参考记忆、工作记忆以新物体识别非空间记忆的损伤,且首先出现参考记忆损伤。高糖高脂复合加重了单因素高血糖大鼠的工作记忆损伤以及单因素高脂大鼠非空记忆损伤的程度和出现时间。高血糖模型出现工作记忆损伤与炎性因子高度相关,高血脂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亦与海马组织炎症、BDNF-AKT-CREB通路有关。本研究为防治糖尿病脑病伴发学习记忆功能减退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候选药物,为研究糖尿病脑病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李贝贝[7](2020)在《滋肾降糖丸合用二甲双胍对社康2型糖尿病(肾阴虚型)血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饮食及运动控制的基础上,观察服用滋肾降糖丸对社区2型糖尿病(肾阴虚型)的临床效果,以进一步明确该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滋肾降糖丸在社区的推广及中医药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提供更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开放性非随机同期对照的研究方式,选取2018年4月到2019年12月在深圳市中医院下属社康的60例2型糖尿病(肾阴虚型)患者,在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饮食加运动指导后的导入期后,再以二甲双胍作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组加服滋肾降糖丸,对照组仅应用二甲双胍,观察滋肾降糖丸对2型糖尿病(肾阴虚型)患者中医各症状评分以及血糖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性。并记录下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所有患者在为期两个月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对比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比对照组空腹血糖下降更明显,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滋肾降糖丸可以降低空腹血糖。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比较,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餐后2小时血糖对比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比对照组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证明滋肾降糖丸可以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证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对比有可比性。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比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更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证明滋肾降糖丸可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组间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有明显优于对照组的降低证候积分的作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7%,P<0.01,差异有显着性,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中医临床证候的作用。结论:1.滋肾降糖丸临床使用较为安全。2.滋肾降糖丸可以降低肾阴虚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3.滋肾降糖丸对肾阴虚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症状改善较明显。

朱禹[8](2020)在《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治疗糖尿病前期(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对糖尿病前期属于痰热互结证的患者的症状及胰岛功能、血糖血脂相关指标、体重指数、血压等指标的影响,以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结合研究结果探讨其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意在促进糖尿病前期的中医治疗规范模式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方案的完善。方法:经过纳排标准筛选后,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已纳入的7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即生活方式干预(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教育、膳食指导、锻炼方案指导、体重控制指导等,并予以心理支持);治疗组在此之外加服中药“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2周前后的一般资料(生命体征、BMI)、实验室检验指标(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指标等)、及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收集整理临床研究资料后,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结果:(1)中医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着(P<0.01)。其中治疗组中医治疗有效率约为84.85%,对照组有效率为30.30%,治疗组疗效优势明显。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相比,差异显着(P<0.01)。(2)血糖指标:对照组FPG、P2h PG、Hb A1c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血糖有效率为72.73%;治疗组FPG、P2h PG、Hb A1c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着(P<0.01),降低血糖有效率为87.88%。治疗后两组FPG、P2h PG、Hb A1c组间相比差异显着(P<0.01)。(3)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升高,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降低,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着(P<0.01);治疗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升高,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降低,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着(P<0.01)。经治疗后两组FINS、HOMA-IR、HOMA-β值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FINS、HOMA-IR值两组组间相比差异显着(P<0.01)。(4)血脂指标:对照组TG、HDL-C指标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LDL-C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G、TC、HDL-C指标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着(P<0.01),LDL-C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BMI:对照组BMI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BMI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BMI指标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压:对照组收缩压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舒张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收缩压及舒张压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压指标组间相比差异显着(P<0.01)。(7)安全性指标:所有受试者的安全性指标(生命体征、心电图、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全程均提示正常,研究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8)随访研究:经随访,两组患者在12周后均未发展为糖尿病,且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适症状,随访数据反映出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及基础治疗干预能控制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演化的趋势。研究结论:经试验结果分析,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对受试者的疗效主要包括降低血糖、调节血脂、调节血压、控制体重,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其毒副作用较小。本研究论证了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各方面指标的改善有良好意义。但中医从清热化痰、养阴生津为治疗原则,采用“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糖尿病前期痰热互结证,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具有更明显的疗效优势。据随访调查结果,本研究的治疗介入手段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前期状态的病程进展,值得在临床多加应用,其内在作用机制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凌美云[9](2020)在《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血清C肽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C肽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C肽水平进而了解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阐明1型糖尿病患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C肽)的自然进程,以期为1型糖尿病儿童的防治及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协助儿科内分泌医生对于糖尿病儿童的临床诊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57例初发1型糖尿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BMI、病程、发病季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甲状腺疾病、血液p H值等因素对C肽有无影响及影响强度。结果:研究发现发病年龄和病程与血清C肽水平相关。C肽水平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性,与病程呈负相关性。性别、BMI、发病季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甲状腺疾病、血液p H值等因素未发现对C肽有影响。年龄≥7岁患儿组中初始C肽水平中位数为0.36ng/m L,四分位数间距0.41ng/m L,病程1年时C肽水平中位数为0.37ng/m L,四分位数间距0.61ng/m L,随访结束时的终止C肽水平中位数为0.29ng/m L,四分位数间距0.77ng/m L,整个研究过程的总体C肽水平中位数为0.41ng/m L,四分位数间距0.50ng/m L。年龄<7岁患儿组中初始C肽水平中位数为0.31ng/m L,四分位数间距0.33ng/m L,病程1年时C肽水平中位数为0.045 ng/m L,四分位数间距0.18ng/m L,随访结束时的终止C肽水平中位数为0.04ng/m L,四分位数间距0.14ng/m L,整个研究过程的总体C肽水平中位数为0.11ng/m L,四分位数间距0.29ng/m L。两组数据对比的统计结果均为p<0.05,提示两组C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越晚,初始C肽水平越高,随时间下降得越慢。随着病程延长,C肽逐渐降低,病程超过5年C肽水平基本下降为0,提示糖尿病儿童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能力基本完全丧失。结论:本研究表明C肽水平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性,与病程呈负相关性。大多数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在疾病持续期间基本上会完全丧失其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能力。发病年龄可能会对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过程造成一定的积极影响。

高金龙[10](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并增加子代各种患病风险。然而,GDM对子代长期的影响及机制,仍不十分清楚。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一些疾病风险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n-3 PUFA对GDM孕妇的子代的影响不是十分清楚。GDM子代的长期糖尿病发生风险和机制,以及n-3PUFA对其是否有改善作用,值得研究。此外,GDM能否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以及n-3 PUFA对其作用及机制,也需阐明。代谢组学可发现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在了解疾病发展、临床早期诊断、改善预后等起重要作用。目前,利用代谢组学大多是对GDM孕妇的研究,对子代研究较少,对子代的长期代谢研究更少。利用代谢组学研究GDM子代远期成年后的代谢变化,阐述子代潜在疾病风险及机制,探究n-3 PUFA干预后的作用,具有实际意义。目的:(一)研究GDM母鼠的子代成长过程中,特别是成长至远期成年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和机制,以及n-3 PUFA对GDM子代干预后的效果;(二)研究GDM能否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以及n-3 PUFA的干预对GDM子代脑组织的作用及机制;(三)研究GDM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代表机体总体情况的血液代谢组学变化,揭示子代年老时的身体状态和相关的疾病风险,以及n-3PUFA对GDM子代血清代谢的调节作用。方法:Wistar雌鼠孕第5天注射链脲佐菌素造GDM模型,正常母鼠注射柠檬酸缓冲液。正常子代断奶后,喂标准饲料(7%豆油)至11月龄。GDM子代断奶后分三组,喂相应饲料至11月龄,分别为GDM子代组(7%豆油)、n-3PUFA干预的GDM子代组(3%豆油+4%鱼油)、n-3 PUFA缺乏的GDM子代组(7%红花油)。各组子代在11月龄处死。结果:(一)GDM子代出生体重降低,并表现出终生生长受限,n-3 PUFA的干预改善了其生长受限。GDM子代糖尿病发生风险随月龄增长而增加,断奶时无明显风险,远期成年后11月龄表现出明显糖尿病风险。n-3 PUFA通过改善GDM子代胰腺脂肪浸润、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肝脏和胰腺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降低了其糖尿病的风险。n-3 PUFA也延缓了GDM子代肝脏和胰腺端粒的缩短。GDM子代11月龄肝脏和胰腺代谢发生改变。肝脏中73个代谢物发生变化,很多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如神经酰胺、棕榈酸、草酰乙酸、皮质醇、α-亚麻酸、尼克酰胺和生育三烯酚等。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27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仅7个代谢物回调,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却加重。GDM子代胰腺中有68个代谢物改变,n-3 PUFA调节了30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却有35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二)GDM对子代脑组织造成了长期影响。首先,GDM子代11月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表现出氧化应激。n-3 PUFA通过提高海马体SOD和CAT活性、降低脑皮层中MDA水平、提高GSH水平和SOD、CAT活性改善了其氧化应激。其次,GDM子代11月龄脑组织呈现炎症状态。n-3 PUFA通过降低海马体中IL-1β和IL-6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降低脑皮层中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改善了其炎症状态,而n-3 PUFA缺乏组则表现出最高炎症状态。此外,GDM子代断奶时海马体端粒长度变短,11月龄时更短,并且11月龄脑皮层端粒也缩短。n-3 PUFA延缓了其海马体和脑皮层端粒缩短,而n-3 PUFA缺乏组海马体端粒长度最短。最后,GDM子代11月龄脑组织代谢明显改变。很多改变的代谢物与脑功能、神经递质传递、认知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如磷脂酰丝氨酸、神经酰胺、神经鞘氨醇、谷氨酸、吲哚、组胺、皮质醇、半乳糖脑苷脂等。海马体中52个代谢物发生变化,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30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却有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脑皮层中有40个代谢物改变,n-3 PUFA调节了22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有21个代谢物变化趋势加重。(三)GDM子代11月龄时代表机体总体情况的血液中有40个代谢物发生变化。这些改变的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提示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机体氧化应激增强、炎症状态、易衰老、糖尿病风险、心血管疾病等代谢疾病风险、肝功能降低、认知功能下降、肠道菌群代谢异常、生育功能降低等风险增加。n-3 PUFA干预后调节了血清中21个代谢物,而n-3 PUFA缺乏组中仅4个代谢物回调,却有23种代谢物变化趋势继续加重。结论:(一)GDM子代鼠的糖尿病风险随月龄增长而增加,到远期成年后表现出明显糖尿病风险,n-3 PUFA的干预降低了其糖尿病风险;(二)GDM能对子代脑组织造成长期影响,这增加了子代年老后患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n-3PUFA对GDM子代脑组织有保护作用。本结果也有力地证明,成年后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与生命早期经历不良宫内环境有关。(三)n-3 PUFA对GDM子代血清代谢有一定调节作用。利用代谢组学寻找标记物,在预测GDM子代成长中相关疾病风险、观测营养干预和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可行性。

二、胰岛细胞衰退期后如何治疗糖尿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岛细胞衰退期后如何治疗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3)7,8-二羟基黄酮干预雌鼠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代谢综合征概述
        1.1.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及流行现状
        1.1.2 罹患代谢综合征的性别差异
        1.1.3 女性绝经后的代谢综合征高发
        1.1.4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1.2 类黄酮与代谢综合征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类黄酮的体内代谢途径
        1.2.3 类黄酮抗代谢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
        1.2.4 7,8-二羟基黄酮概述
    1.3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综合征
        1.3.1 肠道微生物概述
        1.3.2 微生物—肠—脑轴(MGB axis)
        1.3.3 类黄酮与肠道微生物的交互作用
    1.4 骨骼肌调控能量代谢的相关分子机制
        1.4.1 雌激素受体
        1.4.2 BDNF/TrkB相关信号通路
        1.4.3 线粒体功能
    1.5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7,8-DHF对小鼠代谢综合征的改善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动物
    2.3 试验方法
        2.3.1 动物试验设计
        2.3.2 血清及组织样本采集
        2.3.3 葡萄糖和胰岛素耐受试验
        2.3.4 血液生化指标测试分析
        2.3.5 基于Micro-CT的脂肪和骨密度分析
        2.3.6 组织石蜡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7,8-DHF能有效抑制高脂膳食小鼠体重的过度增长
        2.4.2 7,8-DHF降低高脂膳食小鼠体内脂肪的堆积
        2.4.3 7,8-DHF改善小鼠脂代谢及血脂水平异常
        2.4.4 7,8-DHF干预对小鼠骨密度的影响
        2.4.5 7,8-DHF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7,8-DHF对小鼠生殖轴功能的调节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动物
    3.3 试验方法
        3.3.1 小鼠动情周期检测方法
        3.3.2 卵巢组织学和卵泡计数
        3.3.3 不同阶段卵泡分类方法
        3.3.4 子宫指数计算
        3.3.5 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分析测试
    3.4 结果
        3.4.1 7,8-DHF有助于维持小鼠正常动情周期
        3.4.2 7,8-DHF有助于维持HPO轴相关性激素水平的稳定
        3.4.3 7,8-DHF保护了雌鼠的卵巢储备功能
        3.4.4 7,8-DHF缓解了小鼠的全身炎症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7,8-DHF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动物
        4.2.2 试验试剂与耗材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小鼠粪便采集
        4.3.2 菌群DNA提取及PCR扩增
        4.3.3 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4.3.4 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4.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测序所得序列的数据统计
        4.4.2 7,8-DHF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的多样性
        4.4.3 7,8-DHF调控肠道菌群构成
        4.4.4 7,8-DHF干预对MetS相关关键菌群的影响
        4.4.5 短链脂肪酸的测定结果
        4.4.6 7,8-DHF介导的肠道菌群变化与MetS相关指标的关联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7,8-DHF调控骨骼肌能量代谢的相关分子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试剂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与耗材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C2C12细胞培养和分化
        5.3.2 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5.3.3 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模型的构建
        5.3.4 葡萄糖消耗试验
        5.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5.3.6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水平
        5.3.7 免疫荧光检测
        5.3.8 慢病毒小发卡RNA(shRNA)转染靶向沉默Esr1基因
        5.3.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7,8-DHF诱导骨骼肌ERα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增加
        5.4.2 ERa和TrkB调控7,8-DHF介导的C2C12肌管葡萄糖消耗
        5.4.3 7,8-DHF激活ERa的相关分子机制
        5.4.4 ERa敲除可阻断TrkB及下游能量代谢相关信号分子的激活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4)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蒙古白丽蘑药理活性的研究
    1.2 蒙古白丽蘑化学成分研究
    1.3 蒙古白丽蘑生物学性质
    1.4 蒙古白丽蘑发酵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与发酵菌丝体化学成分分析
    2.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并与其他9种食用菌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2.2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化学成分分析
    2.3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高密度深层发酵条件优化
    2.4 发酵菌丝体生物学鉴定
    2.5 蒙古白丽蘑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相关机理研究
    3.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2 蒙古白丽蘑总蛋白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3 蒙古白丽蘑化学提取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4 实验结果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相关机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3 蒙古白丽蘑ET与ED两种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
    5.1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6.1 实验部分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
    7.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2 蒙古白丽蘑水提液(W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3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4 实验结果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略缩语表
附录 A 蒙古白丽蘑宏观形态
附录 B 市场常见蘑菇
附录 C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GC-MS离子流图
附录 D(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D(2)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E H22荷瘤小鼠
附录 F H22荷瘤小鼠脏腑器官及肿瘤
附录 G(1)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G(2)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H 深层发酵用菌种及生物反应器类型
作者简介
致谢

(5)淀粉样蛋白聚集体的降解及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样多肽的聚集以及相关疾病
    1.2 阿尔兹海默症与β-淀粉样多肽简介
        1.2.1 阿尔兹海默症简介
        1.2.2 β-淀粉样多肽的产生
        1.2.3 b-淀粉样多肽与阿尔兹海默症的联系
        1.2.4 b-淀粉样多肽的聚集特性
        1.2.5 Ab33-42和Ab1-42全序列间的关系
    1.3 胰岛淀粉样多肽与Ⅱ型糖尿病简介
        1.3.1 Ⅱ型糖尿病简介
        1.3.2 人类胰岛淀粉样多肽
        1.3.3 人类胰岛淀粉样多肽与II型糖尿病的联系
        1.3.4 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聚集特性
    1.4 关于淀粉样多肽的调控研究现状
        1.4.1 基于紫外线激发的光敏剂
        1.4.2 基于VIS激发的光敏剂
        1.4.3 基于近红外激发的光敏剂
    1.5 核心实验方法
        1.5.1 原子力显微镜
        1.5.2 石英晶体微天平
        1.5.3 圆二色谱
    1.6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响应性氧化石墨烯修饰的g-C_3N_4降解Aβ纤维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GO/g-C_3N_4的制备
        2.2.5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2.2.6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2.2.7 圆二色性(CD)光谱测试
        2.2.8 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CM)测试
        2.2.9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2.10 DCFH-DA活性氧测试
        2.2.11 细胞毒性实验
    2.3 结果和讨论
        2.3.1 GO/g-C_3N_4的表征
        2.3.2 GO/g-C_3N_4和Aβ33-42 聚集体混合物的AFM表征
        2.3.4 Aβ33-42聚集体的光降解过程的QCM表征
        2.3.5 通过CD和 FTIR进行二级结构分析
        2.3.6 Aβ33-42 聚集体的硫黄素T(ThT)荧光分析
        2.3.7 氧自由基的清除实验分析
        2.3.8 GO/g-C_3N_4对PC12 细胞的细胞毒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纳米粒子修饰的g-C_3N_4降解淀粉样蛋白聚集体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胰岛淀粉样多肽hIAPPP20-29 聚集体的制备
        3.2.4 超薄g-C_3N_4纳米片的制备
        3.2.5 Au/g-C_3N_4制备
        3.2.6 X射线衍射(XRD)测试
        3.2.7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3.2.8 圆二色谱测试
        3.2.9 石英晶体微天平测试
        3.2.10 DCFH-DA荧光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u/g-C_3N_4的表征
        3.3.2 Au/g-C_3N_4 光降解的QCM表征
        3.3.3 Au/g-C_3N_4 降解的淀粉样蛋白h IAPPP20-29 聚集体的形貌分析
        3.3.4 淀粉样蛋白hIAPPP20-29 聚集体的力学性质研究
        3.3.5 淀粉样蛋白hIAPPP20-29 聚集体的二级结构研究
        3.3.6 淀粉样蛋白hIAPPP20-29 聚集体DCFH-DA荧光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样多肽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多肽聚集体的制备
        4.2.4 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
        4.2.5 圆二色谱检测
        4.2.6 原子力显微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肽溶液的二级结构表征
        4.3.2 多肽溶液的CD表征
        4.3.3 淀粉样多肽聚集体的形貌研究
        4.3.4 淀粉样多肽聚集体的力学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复合模型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糖尿病所致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生脉散对神经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生脉散对高糖髙脂致大鼠学习记忆减退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生脉散对高糖高脂复合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减退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生脉散改善高糖髙脂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减退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血糖、高血脂致大鼠学习记忆减退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高血糖致大鼠学习记忆减退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3. 统计方法
        4.实验结果
        5.讨论与小结
    第二节 高血糖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高血脂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四节 高血脂致大鼠学习记忆减退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与小结
    第五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全文总结
附表1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脂复核模型血糖、胰岛素、血脂变化
附表2 生脉散对高糖高脂复合模型致学习记忆作用及机制研究
致谢
个人简介

(7)滋肾降糖丸合用二甲双胍对社康2型糖尿病(肾阴虚型)血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治疗现状
        一、中医病名的研究
        二、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中医治疗进展
        四、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五、消渴病研究展望
    第二节 西医治疗现状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发病机制
        三、诊治及并发症的防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研究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病例选择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病例完成情况
        二、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三、治疗前后各项观测指标对比
        四、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
    一、关于滋肾降糖丸的方义分析
    二、滋肾降糖丸研究与应用
    三、本研究的临床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治疗糖尿病前期(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2.5 脱落标准
        1.2.6 中止试验标准
        1.2.7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病例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设计
        2.3 样本量估算及随机方法
        2.4 分组及处理
        2.4.1 对照组
        2.4.2 治疗组
        2.5 观察周期
        2.6 合并用药规定
        2.7 观察指标
        2.7.1 一般资料
        2.7.2 生命体征
        2.7.3 疗效评价指标
        2.7.4 安全性指标
        2.8 治疗疗效判定标准
        2.8.1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2.8.2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2.9 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
        2.9.1 不良事件的处理
        2.9.2 不良事件的报告
        2.10 随访
        2.10.1 随访设计
        2.11 统计方法及分析内容
        2.11.1 统计方法
        2.11.2 分析内容
        2.12 影响因素控制
        2.13 依从性保障
二、研究结果
    1.试验完成情况
    2.基线资料分析
    3.研究资料分析
        3.1 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
        3.2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组间比较
        3.3.1 中医疗效及证候积分比较
        3.3.2 两组FPG、P2h PG、Hb A1c比较
        3.3.3 两组FINS、HOMA-IR、HOMA-β比较
        3.3.4 两组TC、TG、HDL-C、LDL-C比较
        3.3.5 两组BMI、SBP、DBP比较
    4.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5.依从性评价
    6.随访情况
    7.研究结果分析
三、讨论
    1.糖尿病前期的西医学认识
        1.1 FINS与 IR的关系
        1.2 糖尿病前期与肥胖的关系
        1.3 糖尿病前期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1.4 糖尿病前期与糖毒性、氧化应激的关系
    2.中医学对糖尿病前期的认识
        2.1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名确定
        2.2 古代医家对脾瘅的认识
        2.3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前期的病因认识
        2.3.1 先天禀赋与体质
        2.3.2 饮食失节
        2.3.3 情志因素、劳伤体虚
        2.4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前期的病机认识
        2.4.1 六郁
        2.4.2 脾虚
        2.4.3 阴虚燥热
        2.4.4 气阴两虚
        2.4.5 脾弱胃强,中满内热
        2.5 中医预防观
        2.6 中医治疗原则
    3.研究设计方案分析
        3.1 疾病、证型的确定
        3.2 治疗组中医治疗原则确立及方药选择
        3.3 治疗组中药治疗方案具体内涵及剂量方案
        3.3.1 小陷胸汤
        3.3.2 栝蒌牡蛎散
        3.3.3 加味药物分析
        3.3.4 剂量制定
        3.3.5 单味中药功效及药理学功效探讨
        3.4 对照组干预措施的确定
        3.5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的确定
四、结论
五、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脾瘅的中医讨论及糖尿病前期西医治疗进展
    1.脾瘅的中医讨论
        1.1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病名讨论及脾瘅的命名内涵
        1.2 脾瘅的病因病机讨论
        1.2.1 病因
        1.2.2 病机
        1.3 脾瘅的治疗
        1.3.1 中药治疗
        1.3.2 针灸疗法
        1.3.3 推拿疗法
        1.3.4 中医食疗及传统运动保健
    2.西医治疗新进展
        2.1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
        2.1.1 饮食控制
        2.1.2 BMI管理及锻炼要求
        2.2 糖尿病前期降糖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2.3 心血管事件的预防
    参考文献
附录 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治疗糖尿病前期(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血清C肽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基本临床信息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妊娠期糖尿病及其对子代的危害
        1.1 妊娠期糖尿病现状、发病因素及治疗
        1.2 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1.3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肥胖的影响
        1.4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糖尿病风险的影响
        1.5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心血管的影响
        1.6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高血压风险的影响
        1.7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脑发育、智力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作用
        2.1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定义
        2.2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血压的关系
        2.3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
        2.4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癌症风险
        2.5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糖尿病风险
        2.6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脑及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3 端粒、氧化应激与炎症
        3.1 端粒、衰老及有关疾病
        3.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3.3 炎症与糖尿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
        3.4 氧化应激、炎症及端粒的关系
    4 代谢组学
    5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内容
        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以及n-3 PUFA的干预对其子代的改善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材料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造模方法研究
        2.3.2 各干预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
        2.3.3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体重及生化指标(子代断奶后)
        2.3.4 GDM子代成长中体重情况及n-3 PUFA对其体重的影响
        2.3.5 GDM 子代胰腺透射电镜观察及n-3 PUFA对 GDM 子代胰腺的影响
        2.3.6 GDM子代血清生化指标以及n-3 PUFA对其远期成年后的影响
        2.3.7 GDM子代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试验以及n-3PUFA对其远期成年后的影响
        2.3.8 GDM子代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9 GDM子代胰腺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0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肝脏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1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肝脏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2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胰腺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3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胰腺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2.3.14 GDM子代肝脏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2.3.15 GDM子代胰腺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2.3.16 n-3 PUFA干预GDM子代肝脏的代谢组学研究
        2.3.17 n-3 PUFA干预GDM子代胰腺的代谢组学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妊娠期糖尿病对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的影响及n-3 PUFA对其的改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4 大鼠海马体和大脑皮层氧化应激各指标的测定
        3.2.5 大鼠海马体和大脑皮层炎症因子各指标的测定
        3.2.6 大鼠海马体和脑皮层端粒长度的测定
        3.2.7 大鼠海马体和脑皮层代谢组学研究
    3.3 结果
        3.3.1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2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海马体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3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大脑皮层氧化应激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4 GDM子代远期成年后大脑皮层炎症因子状况及n-3 PUFA对其的影响
        3.3.5 GDM子代海马体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3.3.6 GDM子代大脑皮层端粒长度以及n-3 PUFA对其端粒长度的影响
        3.3.7 n-3 PUFA干预GDM子代海马体的代谢组学研究
        3.3.8 n-3 PUFA干预GDM子代大脑皮层的代谢组学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n-3 PUFA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4.3 结果
        4.3.1 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远期成年后血清的代谢组学变化及n-3 PUFA的干预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胰岛细胞衰退期后如何治疗糖尿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 中国医师杂志, 2022(02)
  • [2]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02)
  • [3]7,8-二羟基黄酮干预雌鼠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镇雷. 浙江大学, 2021(01)
  • [4]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晓岩.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5]淀粉样蛋白聚集体的降解及相互作用研究[D]. 李成龙. 江苏大学, 2020(02)
  • [6]生脉散改善高糖高脂复合模型致学习记忆减退作用及机制研究[D]. 曾贵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滋肾降糖丸合用二甲双胍对社康2型糖尿病(肾阴虚型)血糖的影响[D]. 李贝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小陷胸汤合栝蒌牡蛎散加味治疗糖尿病前期(痰热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 朱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血清C肽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凌美云.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基于代谢组学研究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妊娠期糖尿病母鼠的子代成年后的影响及机制[D]. 高金龙. 浙江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胰岛细胞衰退期后糖尿病如何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