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

排球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

一、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宇佳[1](2021)在《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排球比赛过程中随着进攻与防守转换节奏的日益加快,战术安排越发复杂,对抗程度也更加激烈。如今大学生排球联赛势头正猛,全国实力强劲的排球队伍层出不穷且均属高水平,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集合地,众多体育院校首要任务是对排球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的再开发,使其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而大学生排球联赛是运动员展示运动能力和团队风采的重要途径和渠道。想要在这场角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排球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的战术意识,还需要其拥有较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从而确保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稳定发挥。而专项移动能力作为提高个人排球技战术中的必备条件,是排球技能学习及运用的基础,同时也是组织和进行任何排球战术的先决条件。在排球运动中,运动员面对不同方向的来球,需要判断球的位置并快速移动进行防守取位、跑动进攻、移动拦网等持续时间短且输出功率较大的爆发性用力动作,其主要靠磷酸原供能系统来满足供能需求确保动作的完成。因此,排球是一项多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较为特殊的对抗性竞技运动。复合式训练能够通过对抗阻力刺激肌肉并且增大肌肉力量后进行快速力量训练使肌肉加速收缩,高效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刺激和唤醒深层肌肉,从而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本文旨在运用复合式训练法发展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水平从而使其专项移动能力得以提升。本研究主要选取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名男子排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采用蛇形分组的方式,实验组中10名排球运动员采用复合式训练的方法,分别对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及下肢单侧肌肉进行针对性训练,对照组中10名排球运动员按照常规的传统力量训练法进行训练,通过进行8周的实验旨在探究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复合式训练法进行实验干预的实验组能够使其组内受试者中反映专项移动能力的测试指标在实验前后的成绩变化上出现显着性提高,与按照常规传统力量训练的对照组中的成绩变化相比,复合式训练法对于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具有显着的推动性作用,能够为今后的训练产生相对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经过8周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半米字移动的成绩显示,两组受试运动员在成绩变化上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复合式训练通过运用针对上下肢力量和速度的组合手段并结合专项的训练模式改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从而为其在急停急起中肌肉对不同方向的控制、步伐转换的速度和身体多次变向反应速度的快慢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实验前后的组内对比实验组运动员的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5),且两组在增长幅度的对比分析中实验组涨幅优于对照组(P<0.5)。(2)通过36米移动的成绩显示,采用复合式进行训练的实验组主要由于在训练中针对不同部位进行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为此提高肌肉力量的同时还通过快频跳跃练习使其在跳的过程中增加身体稳定性,改变协调性,从而来控制短距离内步伐转换及加速和制动的能力。因此,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1);在两组测试结果增长幅度的对比中也优于对照组(P<0.5)。(3)通过T型跑的成绩显示,传统的力量训练和复合式训练对其成绩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力量从而发展力量来改变移动速度,复合式训练中既有力量又增加了速度,在这种模式下进行训练既发展运动员加速跑能力还对其在快速跑动过程中迅速转换运动方向、四种步伐的变换和后退跑过程中速度的保持以及对方向的感知起关键作用。因此,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组内测试指标成绩变化情况的对比中优于对照组(P<0.1),其增长幅度也优于对照组(P<0.5)。(4)通过4×6米折返跑的成绩显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成绩变化对比中优于对照组(P<0.1),测试最终结果的增长幅度对比中涨幅更为直观且明显(P<0.5),4×6米折返跑的跑动距离符合比赛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负责区域的空间范围,复合式训练能够快速发展肌肉力量,提升直线冲刺速度。并通过跳跃练习改善肌肉群爆发力,发展肌体对突然性启动和加速的控制能力。(5)通过六边形跳的成绩显示,传统训练对其成绩变化产生的影响较小,复合式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并不只是一味地对运动员力量及其爆发力水平进行改变,而是力量训练之后还增加了“快频跳跃”,通过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在发展其力量素质基础上改变运动员协调性,提高脚下对方向的敏感度及变向速度。所以在实验前后两组组内对比中实验组所表现出的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1);增长幅度的变化中实验组涨幅更为明显(P<0.5)。(6)针对反映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五项测试指标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情况而言,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说明复合式训练在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改善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针对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其训练手段的组合形式及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进行合理选取、制定与安排。因此总结出,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指导性。(7)通过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和10码跑这3项测试指标成绩显示,对于10码冲刺跑成绩,采用常规传统训练的对照组10冲刺跑成绩呈现显着性变化,说明传统力量训练对10码冲刺跑成绩有促进作用。而采用复合式训练法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和10码冲刺跑的测试结果组内对比中明显优于对照组(P<0.1);涨幅对比中实验组变化更为明显(P<0.5),由此说明复合式训练有利于排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水平的提高,能成为影响和改变其身体综合素质,促进专项移动能力有效发展的训练方法。

孙永生[2](2021)在《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健身房出现以来,其训练理念与方法已逐渐推广应用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为提升普通人群与特殊岗位人群的身体运动功能之需提供了针对性的干预方案与具体实践活动指导。然而,综观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可知,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加强。因此,本研究以构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为重点,并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立足于通过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实践应用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效,以此理清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与分类等找到实践依据;二是立足于近10年来直接参与到多支(体操、跳水、摔跤、飞碟等)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科技服务工作过程中的亲身实践经历,并结合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所思与所析,为总结与提炼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与原则等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三是立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所面临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应用,特别是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土化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等现实问题,以期初步构建起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知识图谱分析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国内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厘清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了释义,掌握身体运动功能理论基础,分析提炼身体运动功能分类、特点和原则,在此基础上以竞技体育领域为例构建了身体运动功能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并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进行实践方面的应用探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作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初步构建起了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和内容范畴的界定、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以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框架内容体系。2.本研究首次从人的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进行了阐述,即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指运动是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之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筛查与评估而专门制定和实施的固强、增弱和康损的针对性干预方案和实施的具体活动。其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定义对象为人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范畴。二是满足特定人群和特定岗位对运动功能之需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的。其中固身体运动功能之强、增身体运动功能之弱、康身体运动功能之损是直接目的,而筛查与评估是基础。三是专业人士和特定岗位及人群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活动的主体;专业人士是筛查与评估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固强、增弱和康损干预方案的制定者和指导者;特定人群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具体的干预活动之中。3.以生命周期等视角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提炼与归纳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包括:生命周期特征、明确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解决问题手段的综合性、系统的开放性、多平面与多角度性、多环节运动链的训练、强调核心柱的稳定性等12个方面。其原则包括:需求分析原则、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无痛训练原则、质量先于数量原则、训练与再生相结合原则等6个方面。4.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方面,本研究以竞技体育这一特定领域为例,构建起了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以及4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权重系数的确定;以此为据,通过在国家飞碟射击队训练方法(实践训练)层面的验证效果显示,比赛成绩提升,并获得了教练员和运动员认可。

林文弢,杨玲[3](2021)在《铁营养与运动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铁对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探讨铁营养对运动员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重要影响,提出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期间铁营养的科学补充方法,助力运动员科学训练,提高其身体机能和运动耐力。

毕世杰[4](2020)在《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弹跳素质在现代篮球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名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与竞技水平。CrossFit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混合训练,对运动员的快速力量、爆发力提升效果明显,已经在很多项目的训练中投入使用,但目前CrossFit训练在中学篮球运动员中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如何利用CrossFit训练来提高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素质,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篮球运动中的专项弹跳素质训练特点,探索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的实证效果,以期为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提升弹跳素质提供更多选择的训练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以济南市莱芜区博雅篮球训练营实战班13-15周岁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CrossFit训练)与对照组(常规的传统训练),实验时间为期8周,以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cm)、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cm)、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cm)、立定跳远成绩(cm)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Kg)这五项为弹跳素质的测试项目,分别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进行测试,其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原地双脚起跳成绩的提高幅度(变化率1%)要高于对照组(变化率0.4%)。(2)实验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中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对照组在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中同样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立定跳远成绩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助跑双脚起跳成绩与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幅度上,实验组与对照组相似。(5)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的提高幅度上,实验组要高于对照组。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经过八周训练,CrossFit训练能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但常规的传统训练并不能明显地提高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说明CrossFit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上更适用。从两种训练方式的训练内容中深入分析,形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实验组的有氧运动多于对照组,导致实验组的平均体重减轻,从而提高了运动员的原地双脚起跳能力。(2)经过八周训练,CrossFit训练与常规的传统训练都能非常明显地提高运动员助跑双脚起跳能力、立定跳远能力,且两种训练效果相似,说明在提高运动员的助跑双脚起跳与立定跳远能力上,CrossFit训练与常规的传统训练都适用。形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两种训练方法中的部分训练内容相似,所以导致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助跑双脚起跳摸高与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幅度上相似。(3)经过八周训练,CrossFit训练与常规的传统训练都能够非常明显地提高运动员助跑单脚起跳能力、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从提高的幅度来看,CrossFit训练(变化率2.5%)要高于常规的传统训练(变化率1.1%),说明CrossFit训练在提高运动员的助跑单脚起跳能力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上更适用。形成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CrossFit更注重核心力量的训练,其训练内容中体操部分的大多数动作都是针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而进行训练的,所以导致实验组在助跑单脚起跳摸高与半蹲最大负荷重量的成绩提升上更占优势。(4)CrossFit训练在训练内容、训练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特征,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弹跳素质提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和传统的弹跳素质训练方法有机结合。

颜芬[5](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阴明丽[6](2019)在《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全面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排球专项课程具体实践情况,测试分析排球专项课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特征及变化规律,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力求符合专项课程目标;注重专项体能素质训练,以专项体能促进一般体能发展,培养运动兴趣,为进一步提高专项化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专项教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排球专项班学生进行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的跟踪测试,将测试所得客观数据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师安排进度对该学校实施专项化课程的具体效果进行客观统计和分析。结果:(1)专项课总体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心率和能耗指标呈现锯齿状波动,男生平均心率130次/分,绝对能量消耗均值217kcal/h,女生平均心率132次/分;绝对能量消耗均值181kcal/h。(2)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运动负荷情况:无球技术平均心率127.33±1.97次/分,其最高心率154.00±4.05次/分;垫球技术平均心率147.67±9.75次/分,其最高心率170.00±7.64次/分;传球技术平均心率128.50±3.21次/分,其最高心率153.67±8.38次/分;发球技术平均心率132.67±4.55次/分,其最高心率150.33±3.27次/分;扣球技术平均心率为136.67±3.83次/分,其最高心率166.67±5.75次/分;教学比赛平均心率127.33±4.08次/分,其最高心率158.83±7.44次/分;体能素质平均心率146.83±5.85次/分,其最高心率172.33±3.27次/分。(3)不同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情况:传球+垫球技术组合课平均心率为134.75±4.19次/分,其最高心率为157.25±2.06次/分;传垫球+发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129.50±3.70次/分,其最高心率为157.50±3.00次/分;传垫发球+比赛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为130.50±2.12次/分,最高心率为155.50±2.12次/分;传垫发球+扣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心率为137.00±1.41次/分,最高心率为160.00±0.00次/分。(4)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能量消耗情况:无球技术课平均能耗为2.22±0.05kcal/min,垫球技术课平均能耗4.18±0.63kcal/min,传球技术课平均能耗2.28±0.52kcal/min,发球技术课平均能耗3.58±0.44kcal/min,扣球技术课平均能耗3.70±0.49kcal/min,教学比赛内容平均能耗2.65±0.53kcal/min,体能素质内容平均能耗4.60±0.87/min。(5)不同技术组合课能量消耗情况:传球+垫球技术组合课能量消耗为3.50±0.40kcal/min;传垫球+发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22±0.90kcal/min;传垫发球+比赛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26±0.06kcal/min;传垫发球+扣球技术组合课的平均能耗为3.93±0.11kcal/min。(6)不同性别学生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从心率负荷来看,传球技术、垫球技术、发球技术中,女生心率高于男生;其他技术中低于男生。从能量消耗来看,除了无球技术,其余技术内容能耗男生均高于女生。结论:(1)从专项课总体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心率和能耗指标运动强度侧重于中等强度,能量消耗变化波动幅度较心率明显,符合专项运动特点。(2)从单项技术与内容课运动负荷与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各技术内容三个授课阶段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呈波动式增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垫球技术、发球技术、扣球技术、体能素质心率和能耗侧重于中等强度,无球技术、传球技术、教学比赛侧重于轻强度;各技术的最高心率除了垫球技术、扣球技术、体能素质达到大强度水平,其他技术均达在中等强度水平。(3)从不同技术组合课的运动负荷与能量消耗情况来看,各技术组合课心率负荷和能量消耗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传垫球+发球组合课以轻强度为主,其他三种技术组合课均侧重于中等偏低强度;且四种组合课最高心率除传垫球+发球组合课外,均达到大强度水平。(4)从不同性别学生来看,在偏重于力量、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技术及组合课中,男生的心率和能量消耗较高于女生,但总体差异并不显着(P>0.05)。(5)从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垫球和发球技术运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多样,中等强度所占比例较高,能够满足学生身体锻炼和技术学习双重需求;无球技术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较少,教师强调练习较少;而传球、扣球技术动作掌握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技术要求较高,短时间内不易掌握与运用;体能素质各阶段训练内容侧重点不同,无球至传垫球阶段中大强度比例较高,锻炼效果最为理想;教学比赛中学生未完全掌握运用相关技术,锻炼效果较弱,技术串联、转换能力有待加强。

刘玉博[7](2019)在《男大学生战绳训练的代谢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招募男性大学生,采用不同重量的战绳运动方案,分析在运动期、间歇期及恢复期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其能量代谢特征,为大众制定针对性的锻炼计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10名男性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先后进行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采用9千克、12米的战绳(小重量组)进行双手波浪,末端波浪限定在40-60cm之间,运动和休息的时间比值为1:2,每组运动20s,组间休息40秒,频率为60次/分,共10组,运动时长共10分钟。在运动结束后,立即让受试对象指出所达到的运动自觉量表等级(RPE 6-20),然后继续佩戴呼吸面罩和心率带测量受试者训练后30分钟内的数据,观测机体的恢复状况及过量氧耗。在第一次实验后的48小时后,受试者进行第二次实验,除战绳重量改为14kg以外(大重量组),其他的运动方案设计与第一次完全相同。K5便捷式气体分析仪自动每10秒统计1次数据;战绳运动前静坐的10分钟里,取后5-10分钟的平均值用来计算安静状态下能量消耗及其相关指标;运动中的10分钟,取挥绳期间的20秒数据的平均值,取组间休息40秒的平均值;运动后休息的30分钟,取每5分钟的数据,计算平均值。测试指标包括: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通气量、呼吸商、能量消耗、代谢当量、心率等。研究结果:(1)大重量组和小重量组在运动过程中的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以及肺通气量在第1组运动期间歇期至第4组运动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第4组运动间隔期至运动结束时段较为平缓,此刻机体保持较稳定的做功输出状态。(2)小重量组在运动的后半程心率才达到110-130次/分的区间内,而大重量组在运动期间及运动间隔期的心率基本都处于这个最佳运动心率的范围。(3)在运动期间大重量组的摄氧量显着性高于小重量组(P<0.05),而两组在运动期各个时段的心率并未一直保持显着性差异。在第2组运动期至第6组运动期,大重量组的心率和摄氧量显着性高于小重量组的心率,而第6组运动间隔期至第10组运动间隔时段的数据显示,两组不存在的这种差异性。(4)在本研究中,挥绳期和组间间隔时段心率、摄氧量不存在差异。(5)小重量战绳的代谢当量为5.77±0.75,大重量组代谢当量为7.09±0.59。(6)根据运动自觉量表(RPE)等级划分标准,大重量和小重量组的主观运动感觉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本研究的设计中,战绳运动属于中高强度的间歇性体力活动,反映强度与战绳重量的公式为y=0.264x+3.394(y为代谢当量,x为战绳重量kg)。(2)本文所设计的战绳运动,挥动过程中和运动间隙期心率相近,组间间隙可以作为大众测量战绳运动心率的时间窗口。(3)在9kg和14kg的战绳运动后期代谢当量和心率的增长不同步,因此应避免使用心率作为评定战绳运动强度唯一指标。(4)运动自觉量表(RPE)在反映战绳运动强度时准确性不高,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5)9kg和14kg的战绳运动肺通气量平台期的出现时间不存在差异。(6)战绳的运动强度(战绳重量)与过量氧耗呈正相关关系,即战绳越重,过量氧耗越明显。

张榉斌[8](2016)在《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排球运动在我国不断的发展与普及,参与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而在这些参与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个群体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无论是在我国整个竞技体育体制组成中,还是在全民体育的普及中都起到了支柱和推广作用,这就是高校运动员群体。由于各国的排球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和技术战术日臻完善,它正朝着发球高点化、垫球多样化、传球速度化、扣球力量化、拦网滞空化等方面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更猛[1]。而随着排球“五化”的进一步发展,运动员体能的好坏越来越成为队伍制胜的关键因素。由于排球竞赛规则的更新和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单次爆发式的动作,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排球技术当中的扣球、拦网、移动、防守等技术动作以无氧非乳酸系统供能为主,将排球比赛的间隔时间短、次数多、强度大等特点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技战术的完善,加之运动员在比赛中单次动作的重复率或是连续多个动作的叠加率增加,甚至是来回球的次数增加,这些都促使无氧乳酸系统供能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排球运动同其他集体项目相比,比赛时间的长短并无明确要求,若在两队实力相当,比赛时长一度可能持续长达2到3个小时,这时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就会在比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排球队伍日常运动训练中的重要环节。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就如何在日常训练中结合排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规律从而促进高校阶段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水平的提高。依据排球运动项目特征和耐力训练理论,设计出适合高校阶段的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方法,进行为期8周的实验,对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最终为高校阶段的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训练提供切实可靠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运用的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的基础上,参考和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训练方法和理念,结合高校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心理发展等特点,在与导师进行多次的沟通后,制定出有关排球专项耐力方面的训练方案。以河北师范大学20名排球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和对照各10名,对实验组运动员其进行为期8周的有关专项耐力训练的实验干预,对照组则进行传统的训练。通过检测运动员的实时心率,对上述两组的单元训练强度进行监控,并在训练的总时长上保持一致。最后运用SPSS18.0软件对两个组别实验前后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分析发现,只有当排球运动员有较好的有氧耐力水平时,并通过结合运动员的场上位置特点和间歇训练来发展其无氧能力,特别是对运动员的无氧非乳酸能力的提高。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8周的实验干预,实验组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能力影响显着,而对于柔韧、灵敏、协调等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2.对于高校阶段的男子排球运动员,在安排日常训练时应重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3.在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素质时,建议在平时的训练中多采用实战训练或高于实战负荷的负荷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首选实战训练。

张雅莉[9](2016)在《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营养和疲劳状况调查及枸杞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1.调查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营养、疲劳现状以及饮食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为采取个性化的膳食干预方案提供依据,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和体能水平。2.研究枸杞多糖及枸杞多糖配伍茶多酚对小鼠体重、负重游泳时间、肝糖原储备、血尿素氮和血乳酸的影响,评价其缓解小鼠体力疲劳的效果并探讨作用机制。方法:1.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营养和疲劳状况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及食物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采用身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体格测量,体格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体脂肪、体脂肪率、瘦体重、肌肉质量、身体总水分;生化检查测定了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铁蛋白、肌酸激酶、尿素、睾酮、皮质醇;通过线上问卷方法调查营养与饮食行为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以分析运动员膳食摄入与饮食行为之间的相关性。2.枸杞多糖及枸杞多糖配伍茶多酚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将3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批,每批分至7组,每组12只:枸杞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枸杞多糖配伍茶多酚低、中、高剂量组,并设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日以0.2ml/10g·bw枸杞多糖溶液、枸杞多糖配伍茶多酚溶液、生理盐水溶液灌胃小鼠1次,连续15天后,分别测定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肝糖原储备量、血尿素氮和全血乳酸水平。结果:1.膳食调查发现,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能量摄入不足,蛋白质、脂肪供能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偏低;部分运动员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奶类、豆类、蔬菜、水果摄入量偏低;晚餐供能偏高;体格测量结果发现,苗子运动员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8.84%和2.89%。生化测定结果表明,苗子运动员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尿素和皮质醇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有4.9%的运动员铁蛋白偏低;苗子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睾酮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存在疲劳现象。营养与饮食行为KAP结果表明,苗子运动员营养与饮食行为知识储备不足、态度和行为较不理想。2.动物疲劳实验结果表明,同对照组比较,枸杞多糖中、高组显着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34.79%、30.95%,低、中、高组增加肝糖原含量35.96%、55.17%、43.04%,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12.36%、13.87%、14.67%,降低血乳酸水平9.36%、13.65%、23.36%;配伍低、中、高组显着延长负重游泳时间15.83%、36.71%、30.10%,增加肝糖原的含量45.93%、60.02%、66.96%,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15.58%、16.08%、20.30%,降低血乳酸水平16.41%、26.67%、22.35%。配伍低剂量组肝糖原显着高于枸杞多糖低剂量组,配伍中剂量组血乳酸显着低于枸杞多糖中剂量组。结论:1.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膳食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且营养与饮食行为KAP不理想;部分运动员处于超重或肥胖水平;运动员存在一定的疲劳现象,需要引起各方面重视以减轻疲劳损伤。2.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枸杞多糖及枸杞多糖配伍茶多酚均能有效缓解小鼠体力疲劳。同时,配伍组缓解体力疲劳的效果优于单一枸杞多糖组。

黄晓旭[10](2015)在《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膳食干预及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1)通过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生化检测,了解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能量和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水平、机体代谢情况,评定其营养状况。(2)针对营养调查发现的问题,通过开展营养咨询、举办营养讲座、印发营养知识宣传册、编制食谱等方式对运动员进行个性化的膳食干预,以期改善运动员的营养状况。(3)应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评价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的膳食质量,发现上海市优秀运动员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探讨膳食平衡指数法应用于评价运动员膳食质量的可行性。2.全面系统地研究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的作用,为枸杞多糖保健功能的开发及运动员群体借助枸杞多糖提高运动能力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1.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及膳食干预(1)现况调查:采用一对一连续三天食物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对三餐外的零食和饮料采用记录法记录;进行4小时维生素尿负荷试验,测定运动员尿液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含量;在运动员正常训练强度下,采集运动员血液,利用原子吸收法进行血清矿物质测定。(2)膳食干预:我们分别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进行个性化营养干预。实地调查不同运动员餐厅厨师的工作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厨师等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并解决;对厨师和餐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宣教,并指导厨师进行科学配餐、编制食谱;向不同运动项目的教练、运动员和相关领导汇报膳食调查结果,开展个性化营养咨询,举办营养讲座,印发营养知识宣传册。(3)膳食质量评价:以最新修订的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lance Index,DBI-07)为基础,根据中国运动员膳食营养素和食物适宜摄入量,调整膳食平衡指数,结合本次调查的运动员各类食物摄入情况,评价其膳食质量。2.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将192只spf级昆明小鼠分为四批,每批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是枸杞多糖低剂量干预组(lowdose-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s,ld-lbp)、枸杞多糖中剂量干预组(moderatedose-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s,md-lbp)、枸杞多糖高剂量干预组(highdose-lyciumbarbarumpolysaccharides,hd-lbp)、空白对照组(blankcontrol,bc)。干预组分别按8.3mg/(kg·bw)、16.7mg/(kg·bw)、33.4mg/(kg·bw)剂量进行枸杞多糖溶液灌胃,对照组以生理盐水进行灌胃,连续30天。通过测定小鼠体重、负重游泳时间、血尿素氮水平、肝糖原含量、血乳酸等指标,研究枸杞多糖缓解体力疲劳的作用和对体重的影响。结果:1.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及膳食干预(1)膳食调查结果:上海市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能量摄入不足、蛋白质供能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偏低的情况;维生素c摄入量均正常,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6、叶酸均摄入不足,部分运动员维生素b2、烟酸、钙、钾、镁、锌摄入不足,维生素e、钠和碘摄入过量;各餐能量分配不合理:早餐和午餐能量摄入偏低,晚餐和加餐能量摄入偏高;膳食结构中谷类、奶类、豆类、蔬果类摄入量不足。(2)实验室生化检测:尿负荷试验结果显示女子运动员维生素b1、维生素b2缺乏率分别为18.5%、48.1%,不足率分别为9.3%、25.9%,男子运动员维生素b1、维生素b2缺乏率分别为20%、54.3%,不足率分别为5.7%、31.4%。血清矿物质检测结果显示男、女运动员血清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血清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铜和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呈正相关,血清铁和血清钙、膳食钙、碳水化合物呈正相关。(3)应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评价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的膳食质量,结果发现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的膳食平衡指数负端分(lowerboundscore,lbs)中位数为27,51.64%的运动员存在中高度的摄入不足;正端分(higherboundscore,hbs)的中位数为2,所有运动员均未出现中高度摄入过量;膳食质量距(dietqualitydistance,dqd)的中位数为29,40.66%的运动员存在中高度膳食不平衡状况;男、女运动员的正端分中位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项目运动员的lbs、dqd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实验结果表明:枸杞多糖各剂量组对小鼠体重均无影响(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肝糖原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和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员由于缺乏营养知识,对合理营养、平衡膳食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性,不注重主食和蔬菜的营养价值,选择食物不当,造成蛋白质摄入过量、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以及B族维生素缺乏的问题;调整后的膳食平衡指数评价系统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运动员群体和个体的膳食营养状况,发现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的膳食质量不尽理想,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枸杞多糖在不影响体重的情况下可以显着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肝糖原储备量、降低运动后血尿素氮和血乳酸水平,提示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枸杞多糖能有效缓解体力疲劳。

二、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复合式训练的相关研究
        1.1.1 对复合式训练定义的相关概述
        1.1.2 复合式训练的兴起
        1.1.3 与复合式训练相关的生理学机制
        1.1.4 复合式训练需要注意的因素
        1.1.5 复合式训练训练效果的国内相关研究
        1.1.6 复合式训练训练效果的国外相关研究
    1.2 排球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1.2.1 移动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其生理学机制
        1.2.2 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半米字移动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半米字移动测试结果的对比研究与分析
        3.1.2 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半米字移动测试结果的组内对比研究与分析
    3.2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36米移动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3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T型跑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4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4×6米折返跑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5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六边形跳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6 复合式训练对移动能力测试指标的影响与分析
    3.7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助跑摸高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8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立定跳远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9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10码跑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10 复合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测试指标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任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1.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1.3 国内研究综述小结
    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的现状
        2.2.1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认识的研究
        2.2.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应用研究
        2.2.3 国外研究综述小结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知识图谱分析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测试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3.3.1 研究的创新点
        3.3.2 研究的难点
    3.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3.4.1 研究的内容
        3.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理论研究
        4.1.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的指导理论
        4.1.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逻辑起点
        4.1.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体系的主体构成
    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产生的背景
        4.2.2 国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2.3 国内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4.3 相关概念解析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3.1 相关概念解析
        4.3.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释义
    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4.4.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发育学基础
        4.4.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心理学基础
        4.4.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解剖学基础
        4.4.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人体生理学基础
        4.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
        4.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基础
        4.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医学基础
    4.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与特点
        4.5.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分类
        4.5.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特点
    4.6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4.6.1 需求分析原则
        4.6.2 筛查与评估先行原则
        4.6.3 无痛训练原则
        4.6.4 运动表现优先原则
        4.6.5 质量优于数量原则
        4.6.6 训练与再生结合原则
    4.7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
        4.7.1 构建原则
        4.7.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7.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的建立
        4.7.4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4.8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训练组成内容体系的实践探析
        4.8.1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筛查与评估
        4.8.2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计划制定与调整
        4.8.3 飞碟运动员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评定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果统计方法分析说明
附件3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一轮)
附件4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二轮)
附件5 训练组成内容指标体系构建(第三轮)
附件6 信息采集说明、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的具体测试方案
飞碟运动员伤病风险诊断和身体素质测试期间资料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情况
博士期间获表彰情况

(3)铁营养与运动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 铁元素含量与特点
2 铁的生物学功能
    2.1 构成某些结合蛋白和酶,参与氧气转运与贮存
    2.2 参与电子传递和能量代谢
    2.3 铁缺乏会影响免疫细胞分化及其功能
3 铁营养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4 铁营养补充
    4.1 铁元素日推荐量
    4.2 运动员铁营养补充注意事项
        4.2.1 平衡膳食
        4.2.2 合理安排补充时间
        4.2.3 女运动员铁营养补充
5 小结

(4)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弹跳素质对于篮球运动员的重要性
        1.1.2 Cross Fit训练的有效性
        1.1.3 国内中学运动员训练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篮球运动专项弹跳素质
    2.2 关于弹跳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
    2.3 关于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训练生理机制的研究
    2.4 关于Cross Fit训练的研究
        2.4.1 Cross Fit训练的概念
        2.4.2 Cross Fit训练的特点
    2.5 Cross Fit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Cross Fit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2.5.2 Cross Fit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对比分析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双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4.2.1 实验组实验前、后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4.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单脚起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5 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4.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4.5.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4.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4.6 实验组与对照组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4.6.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4.6.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4.6.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半蹲最大负荷成绩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致谢

(5)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意义
    2.2 运动负荷研究现状
    2.3 能量消耗研究现状
    2.4 高中体育专项化排球教学课程实施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方法与测试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资料法
        3.1.2 测试法
        3.1.3 数理统计法
    3.2 测试设计
        3.2.1 测试对象
        3.2.2 测试时间及地点
        3.2.3 测试仪器及所需工具
        3.2.4 测试步骤与方法
        3.2.5 测试注意事项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排球专项化课程测试基本信息
        4.1.1 测试对象的基本信息
        4.1.2 专项化课程的基本信息
    4.2 排球专项课程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总体变化
        4.2.1 排球专项课程学生运动负荷总体变化情况
        4.2.2 排球专项课程学生能量消耗总体变化情况
    4.3 排球专项课不同教学技术与内容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1 排球专项课无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2 排球专项课垫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3 排球专项课传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4 排球专项课发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5 排球专项课扣球技术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6 排球专项课技术教学与比赛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7 排球专项课体能素质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3.8 排球专项课各教学技术与内容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对比分析
    4.4 排球专项课中不同教学技术组合课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1 传球与垫球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2 传球、垫球与发球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3 传球、垫球、发球与扣球技术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4 传球、垫球、发球技术与教学比赛组合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4.4.5 各技术组合课之间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对比分析
    4.5 排球专项课不同性别学生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男大学生战绳训练的代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不同运动方式的能量代谢特征
        1.2.2 不同运动强度的能量代谢特征
        1.2.3 不同年龄性别的能量代谢特征
        1.2.4 不同机能水平的能量代谢特征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案
        2.2.3 测试指标
    2.3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中及运动后气体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1.1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摄氧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变化特征
        3.1.2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每分通气量和呼吸商变化
    3.2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生理负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2.1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心率与代谢当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3.2.2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总能量消耗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3.2.3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自觉量表(RPE)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中及运动后气体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讨论
    4.2 男大学生战绳运动生理负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耐力的定义
        1.1.2 耐力的分类
        1.1.3 专项耐力的概念及训练意义
    1.2 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分析
        1.2.1 排球运动的体能特征
        1.2.2 排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1.2.3 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征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实验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的数据分析
        3.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连续5次助跑起跳摸高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2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30秒斜板仰卧起坐的数据分析
        3.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斜板仰卧起坐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斜板仰卧起坐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2.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斜板仰卧起坐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3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30秒 30KG挺举的数据分析
        3.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 30kg挺举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 30kg挺举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3.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秒 30kg挺举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4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半“米”字形移动的数据分析
        3.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半“米”字形移动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4.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半“米”字形移动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半“米”字形移动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5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羽毛球掷远的数据分析
        3.5.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掷远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掷远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羽毛球掷远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6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1分钟双摇跳绳的数据分析
        3.6.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1分钟双摇跳绳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6.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分钟双摇跳绳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6.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1分钟双摇跳绳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7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800米跑的数据分析
        3.7.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800米跑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7.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800米跑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7.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800米跑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3.8 专项耐力训练对排球运动员十字跳的数据分析
        3.8.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跳测试指标的差异性检验
        3.8.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跳测试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3.8.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十字跳测试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营养和疲劳状况调查及枸杞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 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营养及疲劳状况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膳食调查结果
        2.2 体格检查结果
        2.3 实验室生化检测结果
        2.4 营养与饮食行为KAP现状
    3 讨论
第二部分 枸杞多糖及枸杞多糖配伍茶多酚抗疲劳作用研究
    1 器材及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2 实验样品及试剂来源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体重
        2.2 负重游泳时间
        2.3 肝糖原储备量
        2.4 血清尿素氮水平
        2.5 全血乳酸水平
    3 讨论
研究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膳食干预及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部分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及干预研究
    第一章 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及干预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章 应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评价上海市优秀运动员的膳食质量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1. 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排球运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郑宇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论研究[D]. 孙永生.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3]铁营养与运动能力[J]. 林文弢,杨玲.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1(01)
  • [4]CrossFit训练对初中男子篮球运动员弹跳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D]. 毕世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6]高中体育专项化背景下复旦附中排球课运动负荷和能量消耗研究[D]. 阴明丽.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7]男大学生战绳训练的代谢特征研究[D]. 刘玉博.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8]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实验研究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D]. 张榉斌.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9]上海市体校苗子运动员营养和疲劳状况调查及枸杞多糖抗疲劳作用研究[D]. 张雅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上海市优秀运动员营养现况调查、膳食干预及枸杞多糖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D]. 黄晓旭.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排球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