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某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炮某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第二炮兵某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高吉聚[1](2020)在《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地位同等重要。中等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通化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近些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错失了一些重要机遇,与国内发达地区和省内其他市(州)发展水平产生了一些差距,处在全省中下游水平。因此,深入研究通化市中职教育发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对通化市实现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通过对收集的资料、数据等进行分析,对通化市中职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个别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改进建议。引言部分,结合通化市概况,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梳理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部分,总结概括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绩;第三部分,归纳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招生面临较大困难、师资力量失衡、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破解“招生难”问题,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营造良好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书剑[2](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刘晓莉[3](2019)在《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宿迁市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对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研究尚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阶段。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分析法,以2010年至2018年宿迁市出台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政策文本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按照政策文本选择、分析框架确立、政策工具细分、细类工具统计等步骤对政策本身进行内容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宿迁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存在的问题:强制性政策工具使用效率较低、混合性政策工具针对性不强、自愿性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分析产生原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认知度低、创新开发不足。提出文化产业政策工具优化构想:关于强制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控;建立落实网络,明晰微观管理;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公共企事业单位活力。关于混合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应加大政府扶持,提高经济激励精准度;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发挥信息引导功能;设立投资基金,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扩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体系建设。关于自愿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应提高社会团体能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转变消费意识,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加强高端人才培引;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大政府购买,丰富文化产品供给。

周玉婧[4](2019)在《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级体系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各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都积极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俄罗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历史基础,并深受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影响。特别是自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俄罗斯实施“以赛促教”,有力地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进程并建构更为广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法和比较法,系统论述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层级体系所包含的三大层级:初始层级、关键层级和质变层级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并在此基础之上剖析出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经验与特色,旨在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积极思考和有益借鉴。依据本研究开展的逻辑顺序,论文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论述此次研究的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其次针对国内、国外主要国家以及俄罗斯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关的文献进行述评,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三大核心概念: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清晰界定,最后概述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论述沙皇时期、前苏联时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并总结其培养特点和发展规律。第三章,分析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主要从俄罗斯提倡创新型经济发展路径、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满足人力资本需求以及多样教育思潮浸染等方面分别论述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四章,具体阐述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层级体系中的初始层级、关键层级和质变层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其中初始层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以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导,关键层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以应用型本科、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为主导,质变层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是以企业和职业培训中心为主导。并在论述时加入圣彼得堡国立电工大学、下诺夫哥罗德国防工厂和国家创新学院作为典型案例。第五章,详细介绍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三大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管理机制包括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积极实施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关预测;保障机制包含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并在论述时加入与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重要政策文件《俄联邦国家资格框架》;评价与激励机制则是阐释充分发挥多方评价、重点发挥世界技能大赛的引导性与前瞻性等内容。第六章,在上文的基础之上剖析出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即前置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点、精准匹配专业与职业标准和企业侧重双重培养目标等,旨在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借鉴。

赵哲[5](2019)在《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辽宁高等工程教育资源基础雄厚,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优越,拥有数量众多的省属本科高校和大批工程类专业,培养规模庞大的高等工程人才。本研究立足于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存量与增量并驾齐驱的现实局面和战略情势,围绕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旨问题,基于战略管理的研究视角,把教育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与管理学领域的“战略管理问题”两个原本割裂的学术版块进行充分匹配,将“质量问题”升华为“战略管理问题”,理性建立了一种质量与战略及战略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指向明确、特色鲜明和思路清晰的质量战略及其战略管理的逻辑体系与框架结构,重点提出了战略管理要解决的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基本内容。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基本内涵。首先对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概念定义和嫁接应用进行详细论述。其次对“质量论”进行概念演进解读和拓展应用,其中,“质量论”经历了“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全面质量—标准质量”的持续演变,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是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范式的集合定义和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推论,而“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作为质量特性共同组成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随后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进行理性分析,其中,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表现为必然性和紧凑性,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具有结构性、建构性、全面性、差异性和接续性等五类显着特征。最后从战略环境、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及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之间的要素契合关系。分析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环境和战略基础。引入PEST经典模型分析了影响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四类外部环境。通过定量研究全面掌握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基础情况,即对省内18所省属高校的31种工程类专业的2600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针对省内5所省属高校和5家企业的136人运用半结构化方式的深度访谈,最终为战略制定提供定性的问题探查与分析判断。明确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战略愿景在于将工程导向作为始终标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关键支点,将国际化培养作为长效动能;重点路径在于从高校主体维度出发,围绕“工程性”、“创新性”和“国际性”的始终质量特性诉求,提出专业、课程、教师、载体和模式等方面的针对性与合理性的战略重点选择。阐述了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战略实施的高校内部具体发力点在于战略领导、战略执行、战略目标、战略组织和战略资源等“五力”的持续共同作用,即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提高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结构调适力,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战略保障的主要途径是立足政府和社会双重视角的完善政府外部治理体系与建构社会长效驱动系统。

周雨亭[6](2018)在《部队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主席强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人才培养重地。推进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是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的题中之义,是培养军政兼优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部队聚焦备战打仗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基层部队建设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因此,研究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通过解构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的内涵及其外延,界定了换岗锻炼的基本内涵,明确换岗锻炼的主体、客体、方法途径和目标等基本组成要素。以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军事人才成长与发展理论、人员流动理论和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军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为实践依据,展开对换岗锻炼的进一步研究。其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时期我军军政主官换岗锻炼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深入基层部队进行调研实践,总结出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践调查,立足部队建设实际,提出了全面推进换岗锻炼的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准确把握做好换岗锻炼工作的原则要求;二是合理确定换岗锻炼的时机、范围、对象和比例;三是跟踪抓好换岗锻炼期间的培养帮带;四是建立健全推动换岗锻炼的长效机制。

王瑞佳[7](2018)在《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工程科技作为人类改造世界最重要的工具,是创新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工程人才某种程度上代表国家的实力水平。正因如此,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需求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便成为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任务。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综合性能力,创造力的开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分析创造力的构成能够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清晰的思路。创造力是衡量个体是否具有创新素质的重要标准。一般而言,创造力代表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或行动,衡量个体创造力的水平需要参考多方面因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国内外工程教育及工程人才的特点,结合我国社会对工程人才的明确需求,对工程人才创造力概念框架进行分析,理清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内涵及结构。通过对创造力单因素论、三因素论与多因素论的比较分析,对工程人才创造力进行定义。工程人才创造力是一种在工程及科技领域背景下,工程人才利用有限的资源,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新颖的问题解决方案或设计出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成果的综合能力。影响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为动机、意识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与策略的掌握,情感、意志、性格等个人特质三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创造性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和投入程度与压力。根据工程人才创造力的构成,本研究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与策略、个人特质、工作环境与氛围、投入程度与压力作为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的一级维度,每个维度包含若干构成因子。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中创新实践班及创意工社的学生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体系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并对创新实践班及创意工社在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各维度间造成的影响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加入创意工社对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体系中的工作环境与氛围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加入实践班对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体系中的各维度均存在显着差异,即加入创新实践班能够影响工程人才创造力水平的提升。根据调查数据的研究结论,可以认为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中各实践班与创意工社在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为参考,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方面构建工程人才创造力培养体系,为高校培养创新工程人才提供思路。

周敏娟[8](2017)在《法国大学校早期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法国作为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具有悠久的高等教育历史,并且有一个不同于欧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独到之处,即具备大学校和大学两个并行的高等教育轨制。法国发展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创立大量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区别于传统大学的,按照国家意图为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专科学校,即大学校的前身,最终加速完成了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从波旁王朝后期到拿破仑执政时期,是法国大学校的早期发展阶段。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由于国家重商主义政策的推动,工程人才的需求扩大,中世纪大学的保守不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科学校应运而生,即为大学校的起源。法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法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得以展开的重要前提,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法国的高等教育重心逐渐转移,政府的宏观干预和调控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专科学校作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办学思想和课程模式。到拿破仑时期,政府通过立法等一系列教育政策和行政手段关闭不合乎时代潮流的中世纪传统大学,恢复、改造并创建了一批专科学校,促使应用型专科学校进入了兴盛时期,从此近代自然科学课程不折不扣地进入法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之中,引起了办学思想、培养目标、课程及专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精英办学特色和实用教育风格,促使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显而易见,这些专科学校的成立,促使了法国“双轨制”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了大批能够独挡一面的精英人才,为促进法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工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晶晶[9](2017)在《论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广西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3)并为广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在国家重视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情况下,本研究结合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境况,把握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背景入手,提出研究问题,对研究意义进行总结,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详细阐述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现状,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叙述本研究的研究过程。第二部分针对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根据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三部分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教育结构的阐述详细介绍了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授权点、培养规模、教育结构、培养模式、认可度和相关政策法规六个方面来分析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培养模式、政策支持几个方面,为广西专业学位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许翔杰[10](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第二炮兵某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炮兵某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方法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一)通化市职业教育产生期(1913—1949年)
    (二)通化职业教育探索期(1949—1985年)
    (三)通化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期(1986—2009年)
    (四)通化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期(2010年至今)
二、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成绩
    (一)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二)产教融合扎实推进
    (三)集团化办学取得积极进展
    (四)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五)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六)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七)地方党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重视程度提高
三、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面临的困境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面临较大困难
        2.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失衡
        3.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
        4.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5.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原因分析
        1.适龄人口减少,传统观念束缚等因素影响中职生源
        2.职教资源整合加速,编制管理不活导致师资结构性断档
        3.统筹保障不足,错失政策机遇拉低建设水平
        4.体制机制不活,企业“搭便车”制约校企合作
        5.体系不完善,生源素质不高制约职教服务振兴发展能力
四、推进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不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五)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
    (六)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公开发布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2 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基本理论
    2.1 文化产业及其政策
    2.2 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及其选择
3 宿迁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运行
    3.1 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条件
    3.2 宿迁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与归类
    3.3 宿迁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运行
    3.4 宿迁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运行成效
4 宿迁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及运行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4.1 宿迁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及运行中存在问题
    4.2 文化产业政策工具及运行中存在问题成因
5 进一步优化宿迁市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构想
    5.1 强制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化
    5.2 混合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化
    5.3 自愿性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的优化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级体系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世界各国普遍关注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俄罗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值得借鉴
        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视角需扩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2.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3.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高技能人才
        2.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3.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嬗变
    (一)沙皇时期:16世纪中叶—十月革命胜利前
    (二)前苏联时期:十月革命后—苏联解体前
三、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1.提倡创新型经济发展路径
        2.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人力资本整体匮乏
        1.劳动力资源不充裕
        2.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多样教育思潮浸染
        1.教育的“解国家化”思潮
        2.职业教育民主化思潮
        3.全球主义职业教育思潮
四、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级体系
    (一)初始层级
        1.普通教育(Общ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2.中等职业教育(Среднее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二)关键层级
        1.应用型本科(Прикладной бакалавриат)—以圣彼得堡国立电工大学为例
        2.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Высшее и послесреднее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三)质变层级
        1.以企业为主导
        2.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导
五、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
    (一)管理机制
        1.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
        2.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关预测
    (二)保障机制
        1.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2.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
    (三)评价与激励机制
        1.充分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多方评价
        2.重点发挥世界技能大赛的引领效力
六、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
    (一)前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起点,促进普职教育有效衔接
    (二)精准匹配专业与职业标准,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企业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观,侧重双重培养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俄联邦国家资格框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程师: 实用知识的驾驭者与工业革命的先驱者
        1.1.2 工程人力资源: 国家经济赶超与持续竞争力获取的战略要素
        1.1.3 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辽宁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诉求
        1.1.4 围绕质量的战略管理: 辽宁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研究总体评述
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内涵解析
    2.1 理论基础: 战略管理的诠释与定义
        2.1.1 战略—战略规划—战略管理: 从组织管理的样态变迁谈起
        2.1.2 环境、资源、要素: 战略管理的整合逻辑
        2.1.3 知识多样性: 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充实和拓展
        2.1.4 战略管理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质量论”的解读及拓展应用
        2.2.1 何为质量: 概念演进与认知深化
        2.2.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战略管理的应用基础
        2.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特性: 战略管理的发生机制
    2.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生成分析
        2.3.1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战略管理的关系理解
        2.3.2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特征归纳
    2.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要素契合
        2.4.1 对质量与战略分析的系统说明
        2.4.2 对质量与战略选择的机理论述
        2.4.3 对质量与战略实施及保障的主体认知
    2.5 本章小结
3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分析
    3.1 战略环境: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PEST分析
        3.1.1 政治: 质量行动规约的根本保证
        3.1.2 经济: 质量发生及发展的恒久基础
        3.1.3 社会: 质量意识唤醒与变化的常态变量
        3.1.4 技术: 质量加速进化的驱动工具
    3.2 战略基础: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状况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访谈过程
        3.2.3 统计分析
        3.2.4 结果诊断及讨论
    3.3 本章小结
4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选择
    4.1 专注质量的战略愿景厘定
        4.1.1 坚守工程导向: 追求质量卓越的动力引擎
        4.1.2 升级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达到质量平衡的关键支点
        4.1.3 增添国际化措施: 促进质量提升的长效动能
    4.2 高校工程专业任务调整战略
        4.2.1 回归工程专业的市场导向设置逻辑
        4.2.2 转变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向
        4.2.3 提升工程专业的国际化实质等效水平
    4.3 高校工程课程体系优化战略
        4.3.1 综合设计极具活力的工程专业课程
        4.3.2 搭配类型丰富的工程创新创业课程单元
        4.3.3 推动工程课程要素的国际化渐进变革
    4.4 高校工程教师素质提升战略
        4.4.1 运用“刚性”制度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4.2 应用“柔性”机制释放创新创业教师的质量进阶动力
        4.4.3 通过“内外”发力加快教师的国际化建设步伐
    4.5 高校工程教育载体实效强化战略
        4.5.1 打造产学相互支撑的实践基地动态发展格局
        4.5.2 建立实虚并存的创新创业多种服务平台
        4.5.3 提供多样的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机会
    4.6 高校工程教育行动模式拓展战略
        4.6.1 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契合的“大工程”机动培养模式
        4.6.2 营建文化、改革与管理联合推动的创新创业素质养成模式
        4.6.3 建立研究与规划并驾齐驱的国际化提质增效支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实施及保障
    5.1 政府外部治理体系的全方位完善
        5.1.1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的完备性和落实性
        5.1.2 突出制度供给体系的选择性和调控性
        5.1.3 营造生态环境体系的协调性和优质性
    5.2 高校内部关键要素的活力激发
        5.2.1 增强高校战略领导的领航控制力
        5.2.2 加强高校战略主体的联合执行力
        5.2.3 凝聚高校战略目标的标靶向导力
        5.2.4 提升高校战略组织的有效调适力
        5.2.5 确保高校战略资源的持续配置力
    5.3 社会长效驱动系统的理性建构
        5.3.1 建构企业的身份认同及全程化参与机制
        5.3.2 健全社会组织机构的评估制度和监测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结论与贡献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访谈方案
附录B: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部队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内涵及理论依据
    2.1 概念内涵
        2.1.1 部队基层单位
        2.1.2 基层军政主官
        2.1.3 换岗锻炼与军官交流
        2.1.4 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
        2.2.2 军事人才成长与发展理论
        2.2.2.1 军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2.2 军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2.2.2.3 军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2.2.3 人员流动理论
        2.2.3.1 库克曲线的创造力理论
        2.2.3.2 卡兹曲线的组织寿命理论
        2.2.3.3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
        2.2.3.4 中松一郎的目标一致理论
        2.2.4 激励理论
        2.2.4.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2.4.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3 我军军官交流的法律法规依据
        2.3.1 军事法律
        2.3.2 军事法规
        2.3.3 军事规章和政策制度
第三章 我军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的历史回顾
    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1.1 土地革命时期
        3.1.2 抗日战争时期
        3.1.3 解放战争时期
    3.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3.2.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3.2.2 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时期
        3.2.3 “文化大革命”时期
    3.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3.3.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3.3.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
        3.3.3 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四章 部队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的现状分析
    4.1 主要情况
        4.1.1 基层军官换岗积极性普遍较高
        4.1.2 不同军兵种面临困难有所不同
        4.1.3 不同军兵种执行情况有所不同
    4.2 存在问题
        4.2.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4.2.2 政策贯彻执行不够
        4.2.3 培养帮带措施单一
    4.3 原因分析
        4.3.1 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4.3.2 专业壁垒阻碍换岗
        4.3.3 相关配套机制欠缺
第五章 全面推进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的对策建议
    5.1 准确把握做好换岗锻炼工作的原则要求
        5.1.1 聚焦打仗,培养干部
        5.1.2 积极稳妥,讲求实效
        5.1.3 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5.1.4 激发动力,形成常态
    5.2 合理确定换岗锻炼的时机、范围、对象和比例
        5.2.1 合理确定换岗锻炼的时机
        5.2.2 合理确定换岗锻炼的范围
        5.2.3 合理确定换岗锻炼的对象
        5.2.4 合理确定换岗锻炼的比例
    5.3 跟踪抓好换岗锻炼期间的培养帮带
        5.3.1 认真搞好针对性学习培训
        5.3.2 注重加强经常性指导帮带
        5.3.3 充分利用重大任务锤炼
    5.4 建立健全推动换岗锻炼的长效机制
        5.4.1 完善军事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
        5.4.2 完善换岗锻炼管理机制
        5.4.3 完善基层军官福利保障制度
        5.4.4 完善基层军官教育培训制度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军队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访谈问卷
附录 B 军队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调查问卷

(7)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工程教育与工程人才
        1.2.2 创造力发展状况研究
        1.2.3 工程人才创造力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创新点
2 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与结构
    2.1 工程人才创造力内涵
        2.1.1 创造力单因素构成论
        2.1.2 创造力三因素构成论
        2.1.3 创造力多因素构成论
    2.2 工程人才创造力结构
3 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理论探讨
    3.1 工程人才创造力影响因素
        3.1.1 影响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内部因素
        3.1.2 影响工程人才创造力的外部因素
    3.2 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因子
        3.2.1 动机、意识等创新思维能力
        3.2.2 创新方法和策略
        3.2.3 情感、意志、性格等个人特质
        3.2.4 工作环境与氛围
        3.2.5 投入程度与压力
    3.3 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体系
4 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实证分析
    4.1 问卷设置及数据收集
        4.1.1 问卷设置
        4.1.2 数据收集
    4.2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4.2.1 项目区分度分析
        4.2.2 项目与总分相关性分析
        4.2.3 信度分析
        4.2.4 效度分析
    4.3 差异性分析
    4.4 结果讨论
5 关于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与培养的思考
    5.1 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5.2 “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课程体系
    5.3 “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体系
    5.4 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工程人才创造力影响因子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法国大学校早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波旁王朝后期大学校的起源
    第一节 大学校起源的条件
        一、法国的社会变化
        二、国家发展的需求
        三、传统大学的衰落
        四、政府的大力提倡
    第二节 大学校的前身——专科学校的出现
        一、专科学校的建立
        二、专科学校的性质
第二章 大革命时期大学校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大学校制度确立的背景
        一、大革命粉碎了法国的旧教育制度
        二、旧式大学关闭推动专科学校发展
        三、教育改革强化了专科学校的主体地位
    第二节 大学校的发展及制度确立
        一、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创办
        二、专科学校的转型
        三、大学校制度的确立
第三章 拿破仑时期大学校的兴盛与办学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 大学校兴盛的背景
        一、议会政治的衰落
        二、经济发展的困境
        三、教育思想的进步
    第二节 拿破仑推动大学校兴盛的举措
        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改革并创建了新型专科学校
    第三节 大学校的兴盛与双轨制的初步形成
        一、专科学校的改革
        二、帝国大学的建立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初具雏形
    第四节 早期大学校办学模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早期大学校的办学模式
        二、早期大学校的办学特征
第四章 法国大学校早期发展的成就及影响
    第一节 大学校早期发展的成就
        一、确立了近代法国高等教育制度
        二、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三、奠定了后期大学校发展基础
    第二节 大学校早期发展的影响
        一、对法国的影响
        二、对他国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论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 民族地区
        2. 专业学位
        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四)研究的现状
        1. 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
        2.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现状
        3. 对于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五)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 研究方法
        2. 研究过程
第二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阶段(1981-1989)
        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1990-1996)
        3.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
        1.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2.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
第三章 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二)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
        1. 种类结构
        2. 布局结构
第四章 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少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规模小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
        1. 广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类别覆盖面不全
        2.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发展不能完全适应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模式难以适应广西地区发展的需要
    (五)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
        1. 传统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
        2.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环节有待改进
        3.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和认知不清晰
    (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和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五章 针对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认识
        1. 政府方面
        2. 培养单位方面
    (二)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
        1. 增加专业学位授权点
        2. 扩大招生规模
        3. 优化资源配置
        4. 逐步稳健发展专业学位博士
    (三)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1. 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2. 重视招生和适当延长学制
        3. 优化课程设置,制定科学培养方案
        4. 构建专业实践培养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5.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6. 改革质量评价体系
    (四)加强对外合作,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1. 加强国内的校际合作
        2. 加强教育国际化
        3. 培养单位应为教育国际化做好准备
    (五)国家对民族地区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1. 鼓励广西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加大政策倾斜
        2. 国家统筹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
        3. 政府鼓励报考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扩大招生规模给予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模式
        1.4.2 培养模式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1.5 文献回顾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1.5.5 小结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概念框架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访谈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2.3.4 研究方法反思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5.1.1 两种培养形式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5.2.1 教学方式特点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6.2.1 现行带教特征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7.2.1 质量管理特点
        7.2.2 质量管理不足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7.3 小结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第二炮兵某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通化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高吉聚.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宿迁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优化研究[D]. 刘晓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俄罗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级体系与机制研究[D]. 周玉婧.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管理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D]. 赵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部队基层军政主官换岗锻炼研究[D]. 周雨亭.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7]工程人才创造力构成研究[D]. 王瑞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8]法国大学校早期发展研究[D]. 周敏娟. 河北大学, 2017(08)
  • [9]论民族地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D]. 李晶晶.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10]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二炮某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