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

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

一、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论文文献综述)

本雅明,杨俊杰[1](2015)在《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文中提出[译者按]这里翻译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系据T-Dora为底本,并参考了T-Agamben。前有所论,不复赘述。较为常见的重要用词,尽量依从学界惯例,如Dialektik是辩证法、Erl?sung是救赎等,但也并非完全如此。除der jüngste Tag之为"最末的那一天"而非末日,Ausnahmezustand之为"非常状态"而非紧急或例外状态等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似乎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处理,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这里试图严格地区分historisch、geschichtlich。

耿卫忠[2](2020)在《智慧战“疫”:圣经中苦难的启示(中)》文中认为5.结束即开始,否终则泰来,因信仰是带来盼望的信仰首先,信仰的希望之源是上帝,因基督从十字架的死亡中复活;希望指向的,是死人的复活、更新的生命、爱和正义的实现,"只有追随从受难中、从遭上帝离弃的死亡与坟墓中复活的基督,才能见到真正的希望"。其次,基督的信仰本来就是从对未来的思考出发的,而那未来的终点又必然是希望的起点。所以,基督信仰就是希望,是参与对当下困难的克服和改变,就是从基督的死而复活中得到真实的理想,并追求基督所应许的未来。

余力涵[3](2019)在《透析《背德者》与《窄门》——人性的异变与分裂》文中研究说明《背德者》和《窄门》是法国作家纪德所写的带有自传体性质的镜像小说,它们在创作主题、手法以及人物塑造方面有较强对比性,为纪德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范式。该文通过叙事语境下人物的静止与异变与情节的象征隐喻两个主要层面来微观纪德作品的思想主旨与道德意趣。通过分析比较,该文透析了在不同环境下,由于个体特殊性和社会思想秩序共性的矛盾对立,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在思想与行为上产生异变并且最终自我毁灭的过程。

林素娥[4](2018)在《早期吴语指示词“个”——兼议吴语中性指示词的来源》文中提出一百多年前吴语文献中"个"用作指示词,无须借助量词直接限定NP,"个"具有当前指、回指、认同指、类指等语用功能,还用作定冠词,核心意义是表示所限定对象的有定性,"个+NP"在句中不限于充当主语或话题。"个+NP"结构中的"个"是量词"个"演变为定冠词和中性指示词"个"的中间环节。

加灵[5](2017)在《夫妻可不可以有私房钱?》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夫妻的合一来说,私房钱会埋下一个‘地雷’在经济挂帅的时代里,似乎任何事情都跟金钱扯不开关系。有人因为钱而结婚,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有人因为钱而结不起婚,急急地奔向"裸婚时代"。结了婚,有人为钱闹离婚,有人为钱假离婚。夫妻之间,该怎样看待金钱?该如何管理金钱?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

蒿志强[6](2017)在《岂能在教内做买卖?》文中指出你们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基督徒在教会里可以做买卖吗?有人说要看你出于什么动机,有人说基督徒不可以把教会当做推销或做买卖的地方,还有人说不可因为信徒关系向别人推销东西。基督教会在地上自一开始便面对一个挑战,就是要为经济生活发展出一个基督教的道德景象。耶稣说:"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玛门’是‘财利’的意思)。"(太6:24)这

李韦[7](2015)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单伦理的宗教教育观》文中指出单伦理一生多数时间都投身宗教教育事业之中。因他的宗教观是以"人"为中心和目的的"人生宗教",所以他的宗教教育也即是使一般人养成具有高尚伦理动机的信仰生活。然而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将教育学的原理和原则应用于以教会为中心和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宗教教育中。

朱小明[8](2014)在《关系视域下的儒耶对话及其现代阐释 ——以孟子和保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一体化与世界多元化的时代语境下,人类已经迈入了“第二个轴心时代”,全球意识、跨文化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对话意识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和宗教对话运动的兴起,儒学与基督教作为中西文化对话的核心主体,二者之间的对话也终于能够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历程。儒耶对话中,独断论、排他论的对话模式渐趋被包容论、多元论、融合论所取代,儒耶之间从彼此之间的碰撞、冲突、对抗、甚至仇视逐渐走向了理解、对话、沟通、甚至融会。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历史契机下,对于儒耶对话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现代化或者后现代的时代背景下,儒学与基督教之间的对话有何意义可言?儒学与基督教之间有何异同会通之处?儒耶之间如何实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对话和融合?以人文、道德为主要特色的儒学对于基督教有何意义可言?它又可以从基督教的真理中学习到什么?以神学、启示为主要基调的基督教对于儒学有何价值可言?它又能够从儒学的智慧中借鉴什么?如何在儒耶对话中实现彼此理论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儒耶之间的对话和融合可以对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以及生态危机起到何种启迪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是本选题产生的缘由,同时又是本论文的主要论旨所在。本论文在充分吸纳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种领域的相关知识,积极借鉴了经典文化诠释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宗教比较学等研究方法,并充分采用了古今对照与中外比较彼此对照的论证方式,尝试对于以上论旨进行条贯而系统的论释。追本溯源,本文主要以孟子和保罗作为儒耶对话的核心代表人物,以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时期和西方历史上的罗马和平年代作为历史脉络,以原始儒学和早期基督教的哲学突破为主要文本依据,以马丁·布伯的关系哲学作为基本理论框架,既紧扣经典着作,遵守原始含义,又充分吸纳多种参考文献,挖掘时代新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阐幽表微地论述了儒耶哲学各自的思想优越性和历史局限性,多视角、多维度地阐述了彼此之间的异同和融会之处,并积极探讨了儒耶对话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启示。就论文架构而言,本文是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是本论文的提纲性介绍和概括性说明,以及相关学术背景的介绍,具体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理由及其意义和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简要论述了孟子和保罗各自的时代背景、生平简历、思想来源和思想架构。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人与神圣者之关系”,本章主要涉及宗教学,是整篇论文的本体论,也是论文其他部分的神圣来源和根本根据。详细分析了孟子言下之天和保罗笔下之上帝,解读出二者神圣者的共性以及各自的不同特质;细致论证了天和上帝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孟子的人禽之辨和保罗的神人之辩所体现的人性观的不同视角;结合儒耶对话的热点话题,深入探讨了天和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儒耶哲学对于神圣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不同侧重;结合宗教学的相关理论,仔细辨析出儒学与基督教各自不同的宗教特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参照之处。第二章“人与自我之关系”,这一章重在探讨人自身的身心、灵肉之间的关系,即人的内圣部分。详细解读了孟子的大体、小体之别以及保罗的灵肉之争,总结出二者对于生命本真的共同诉求;深入阐释了孟子的性命之辨和保罗的德福关系,解读出二者对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的哲学思考;详细比较了孟子的仁与礼和保罗的信心与行为,总结出二者思想中外在规范与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孟子的成圣观和保罗的成圣观,论析出二者对于自我实现的共同关注以及实现自我超越的不同路径。第三章“人与社群之关系”,这一章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问题,即内圣之后的外王部分。具体解读了孟子思想中“仁”的观念与保罗思想中的“爱”的观念及其各自的宗教性来源,解读出这两个概念所共同蕴含的关系内涵;从政治关系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孟子的王霸之辨和保罗的“罗马和平”与“基督和平”所蕴含了政治理念,总结出孟子的道德政治与保罗的神学政治各自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以及二者的政治理念对于现实政治的借鉴意义;从家庭关系的视角具体解读了孟子之孝与保罗之孝,分析出孟子之孝的亲情性、血缘性和道德性含义以及保罗之孝的启示性、契约性和神学性特征,并积极探讨了二者孝道观之间的相互对照与借鉴之处;从经济关系的视角详细阐述了孟子的义利之辨和保罗的上帝与玛门之别,总结出孟子经济思想中表现出的重义轻利特征以及保罗经济思想中所隐含的出世性、禁欲主义倾向,并且指出各自的经济思想和价值倾向对于各种传统的不同影响。第四章“人与自然之关系”,这一章主要探析人与自然之问的相互关系,即外王之中的生态伦理部分。本章深入解读了孟子的生态思想以及保罗的生态神学,解读出孟子生态思想对于道德、政治的附属性以及保罗生态思想对于神学的依赖性,并指出各自生态思想对于各自传统的生态观、消费观、科技观的不同影响,进-步通过梳理和判析当今学术界对于儒家和基督教生态伦理观的不同程度的误读和偏见,指出儒家和基督教的生态伦理观之间的异同与融合之处。第五章“理想国度”,这一章主要阐述了孟子和保罗思想中关于理想国度的一种终极图景。详细解读了孟子理想中的“大同之世”与保罗盼望中的“新天新地”,分析出孟子大同之世中所体现出的尚古传统以及一治一乱的历史观与保罗末世论天国的末世论传统以及直线型的历史观,并藉此指出孟子理想国度的道德性、政治性特色以及保罗理想国度的神学性、启示性特征,总结出二者之间的相互参照和互补之处。论文的结语部分是对于仝篇论文的归纳性总结以及对于儒耶对话的未来远景的展望。结语总结道,儒耶之间的异同是客观存在的,二者之间的会通是可能的。因为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是精神内容的差异,而是描述精神的语言的差异。儒学是一种伦理的言说,而基督教则是一种神学的言说。二者都是真理之言的聆听者,彼此之间应该透过象征性语言的差异去领略精神深处的会通,二者应该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中积极建立起一种“你——我”的相互关系,在与对方的相互见证、启迪、激发中实现自我体系的创造性转化,在彼此的相遇、开放和会通中共同追求终极真理的奥秘。

渊声[9](2012)在《总是被淫念捆绑,怎么办?》文中提出问:我是一位单身男性,因生活需要在城市打工。白天忙碌工作,晚上独自静下来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有性欲冲动,淫念笼罩整个心思,甚至有时靠手淫解决压力。我从小跟父母去礼拜,知道这样沉迷欲念是犯罪,但我的确没法摆脱,该怎么办呢?请帮助我。

查常平[10](2008)在《《新约》“其他书信”的语言观与时间观》文中指出和《新约》其他书卷一样,其他(普通)书信大量利用了指使性的语言,以便实现道德劝诫的目的。这种指使性的语言,表现为命令语气的使用,以达成伦理生活的规劝目的。道德的劝告,是古代希腊、犹太教和基督教世界的文献的一个特征。而其他书信的作者,在时间观上具有一种短时段的末世论意识。时间在他们那里,既有时点的意思,如把先于白色人宝座的审判的基督徒受审判的时间理解为未来的一个时点,又有时段的涵义。他们把时间理解为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之间的一个时点或时段。这正是他们在时间观上的独特性。

二、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论文提纲范文)

(3)透析《背德者》与《窄门》——人性的异变与分裂(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物的静止与异变
    1.1 性观与爱观的分歧
    1.2 分裂型人格的衍生
2 情节的象征与隐喻
    2.1 疾病
    2.2 罪感
3 结语

(5)夫妻可不可以有私房钱?(论文提纲范文)

一、“谁是金钱的主人?”
二、“夫妻可不可以有私房钱?”
三、“应该如何使用金钱?”

(8)关系视域下的儒耶对话及其现代阐释 ——以孟子和保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孟子和保罗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简介
    四、孟子和保罗的思想概论及其学术源渊
第一章 人与神圣者之关系
    第一节 孟子之天与保罗之上帝
        一、孟子的“不言之天”
        二、保罗的“启示”之上帝
        小结
    第二节 神圣者与人性
        一、孟子的人性论
        二、保罗的人性论
        小结
    第三节 超越与内在之间
        一、孟子天道观的超越与内在
        二、保罗上帝观的超越与内在
        小结
    第四节 “神道设教”与“宗教”
        一、孟子的心性教化之教
        二、保罗的宗教信仰之教
        小结
第二章 人与自我之关系
    第一节 人的自然性与精神性
        一、孟子的大体、小体之辨
        二、保罗的灵肉之分
        小结
    第二节 德福之间
        一、孟子的性命之辨
        二、保罗末世论的报应观
        小结
    第三节 内在精神与外在秩序之间
        一、孟子的仁与礼
        二、保罗的信心与行为
        小结
    第四节 自我超越与精神境界
        一、孟子的成圣观
        二、保罗的成圣观
        小结
第三章 人与人之关系
    第一节 “仁”与“爱”
        一、孟子之“仁”
        二、保罗之“爱”
        小结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中的人
        一、孟子的孝亲观
        二、保罗的孝道观
        小结
    第三节 政治关系中的人
        一、孟子道德政治关系中的人
        二、保罗神学政治关系中的人
        小结
    第四节 经济关系中的人
        一、孟子的义利之辨和劳心劳力说
        二、保罗的上帝与玛门之别和均平观念
        小结
第四章 人与自然之关系
    第一节 孟子的道德之生态与保罗的宗教之生态
        一、孟子的道德之生态
        二、保罗的宗教之生态
        小结
第五章 理想国度
    第一节 孟子的三代之治与保罗的末世天国
        一、孟子的三代之治
        二、保罗的末世天国
        小结
结语
    一、儒耶的异同与会通——语言的不同,不是精神的不同
    二.儒耶对话的障碍及其现代性突破
    三、儒耶对话对于儒耶哲学创造性转化的理论意义
    四、在相互融合中重建关系中的和谐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新约》“其他书信”的语言观与时间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言观
    (一) 命令语气与伦理生活
    (二) 倾听与言说
二、时间观
    (一) 过去与现在之间
    (二) 现在与未来之间

四、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哲学论纲(1940年)[J]. 本雅明,杨俊杰. 文化与诗学, 2015(02)
  • [2]智慧战“疫”:圣经中苦难的启示(中)[J]. 耿卫忠. 天风, 2020(06)
  • [3]透析《背德者》与《窄门》——人性的异变与分裂[J]. 余力涵. 海外英语, 2019(06)
  • [4]早期吴语指示词“个”——兼议吴语中性指示词的来源[J]. 林素娥. 方言, 2018(02)
  • [5]夫妻可不可以有私房钱?[J]. 加灵. 天风, 2017(11)
  • [6]岂能在教内做买卖?[J]. 蒿志强. 天风, 2017(06)
  • [7]二十世纪上半叶单伦理的宗教教育观[A]. 李韦. 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辑), 2015
  • [8]关系视域下的儒耶对话及其现代阐释 ——以孟子和保罗为中心[D]. 朱小明. 武汉大学, 2014(06)
  • [9]总是被淫念捆绑,怎么办?[J]. 渊声. 天风, 2012(11)
  • [10]《新约》“其他书信”的语言观与时间观[J]. 查常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7)

标签:;  ;  ;  ;  ;  

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