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面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装饰面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室内装饰织物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何雯[2](2020)在《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老龄化与老年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背景下,老年公寓的设施服务与运营目标由于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而发展迅速。本课题将针对老年公寓软装应用设计发展不健全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化软装设计理论,使软装不仅能优化公寓环境,还能够改善民众对老年公寓的误解,使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拥有更多选择。第一,对公寓软装现有成果进行梳理为研究作准备,学习老年建筑室内设施标准,分析国内外老年建筑室内软装,对软装色彩搭配理论进行研读,对亚洲国家老年居室的规划与设计成果进行学习,以国内外软装教程和经验为指导,为课题研究做准备;第二,实地考察国内公寓项目,收集老年居住者、公寓服务人员、经营者对公寓的体验与建议,结合笔者实地图像记录与观察,总结出软装适老化细节不足、家具收纳展示区域配置不足、软装搭配缺乏区域引导与人文审美欠缺等问题,基于公寓经营成本、地区政策与居民认知差异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从软装功能与搭配两个方向解决问题;第三,学习优秀案例,结合前期理论成果总结公寓内软装设计思路,在拟定解决方向的前提下,总结设计原则与策略;第四,基于设计研究成果进行功能、搭配应用设计,以调研中的公寓为例,对家具功能、灯具氛围、织物植物保健美化饰品情感进行功能应用并完成居住单元不同区域的搭配设计。本课题扩展了公寓软装设计地域、个性化原则,证实了精神文化营造等设计策略具有实际需求,深化应用理论研究并结合案例搭配演示,期望为老年公寓提供可借鉴的操作建议,并为我国老年公寓乃至养老设施软装设计发展扩充研究视野。

鞠斐[3](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郭莹莹[4](2020)在《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时期是中日两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历程是从破关开始的,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开启了西化的历程,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西方化”。在中日近代化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艺术的交融、家具技术的传入,为中日传统家具走向现代家具奠定了基础;又由于中日两国近代的国情、社情、文化、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差异,使中日本家具在近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了两条结果迥异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中日两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为背景,从社会史、生活史、艺术史、技术史等方面对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1)自近代19世纪初至民国的近代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家具已经明显的显现出西方艺术的特色。中国传统家具由借鉴西方艺术风格的装饰工艺与装饰形式,到引入西方家具的制作工艺与家具材料的“近代化”过程,也正如近代时期的中国建筑与绘画艺术一样,其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家具的“西化”历程。(2)对中日家具的近代化时期的历史背景与家具概况进行了分析,对中日近代化时期的室内装饰陈设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一时期两国家具品类的演化进行了比较。当时许多公共建筑的室内配套家具、装饰陈设设计与施工,有部分是由建筑师来完成,这正是近代室内设计师由建筑师中脱胎而出的一个缩影。中国家具品类的增多与西化是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和发展的,更多是功能的丰富和演进,而日本家具品类的演化是以高形制家具品类的普及为标志,更多的新的家具品类以日本前所未有的面貌形式展现。(3)对两国家具在近代西化过程中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西化初期,中日传统家具都借鉴并沿用了西方家具艺术风格的样式,但中国传统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由简入繁再入繁的演变过程,而日本家具在造型与装饰手法的演绎轨迹是一条由简入繁再入简的演变过程。西化时期中日两国对于西方家具样式的选择、家具装饰造型的模仿、家具装饰手法的运用,以及在吸纳、模仿、融合、创新之后走出的不同轨迹,反映了两国审美意识不同的表象下,深层“质”的不同,即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的差异。(4)对两国家具近代西化时期在“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的演变进行了对比研究。日本对新鲜事物、先进技术的学习、吸收具有天生的主动性,近代西化时期两国对于虫胶漆、胶合板、弯曲木等新材料与技术的引入过程中,日本对弯曲木、胶合板等技术的应用比中国早很多年;在家具图样绘制标准化技术方面,无论从西方家具图样的引用时间,还是使用广度与绘制的标准化程度等方面,都直观的显示出中国在家具发展中工业化水平与家具科学系统化方面与日本的差距。从中日传统家具在近代化演变中的“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在中国家具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文化自信,既要积极的借鉴与学习,也要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既要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对外来先进技术与文化进行选择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家具风格,并傲立于世界家具之林。

杨帆[5](2020)在《基于土家西兰卡普的软体家具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家西兰卡普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织锦工艺一直受人追捧,但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制作工艺复杂的影响,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广泛应用,发展十分缓慢。文章以基于土家西兰卡普的软体家具设计为主题,采用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分析法,设计实践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将土家西兰卡普的装饰性特征、材料结构特征和加工工艺特征与目前市场上软体家具的相关特性进行设计关联,根据市场、用户需求方面的调研结果得出设计定位,与土家西兰卡普的优势和适用性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产品,推动土家族文化传承和西兰卡普在软体家具市场实际应用的发展。现将此课题研究内容概括如下:首先,梳理了土家西兰卡普的概述、历史、工艺流程和软体家具的概念、发展历程、分类。其次,分析土家西兰卡普运用于软体家具的可行性,包括软体家具的材料、结构、工艺特征和土家西兰卡普的装饰性、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特征;分析出两者在文化载体、功能需求和审美法则方面的关联性,总结出土家西兰卡普在软体家具中的应用优势,优化出二者结合的设计方法,包括移植再生、材料搭配、造型设计、配套设计。最后,对土家西兰卡普在软体家具中的应用进行设计实践,从市场和用户两方面入手,找到二者共通点,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设计方案部分根据设计定位将用户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做出具体分析:方案一根据50岁以上用户对文化价值需求,运用移植再生设计方法,提取土家西兰卡普“双白梅”图案,纬线运用竹纤维和棉线混合,织成斜纹布,直接运用到软体座椅面,使座面更加柔软舒适、防尘抑菌,适应现代简约软体家具设计风格;方案二运用材料结合设计方法,满足36-50岁用户对软体家具实用性和功能性需求,将“四十八勾”纹样的土家西兰卡普和麂皮、磨砂皮相结合,运用面料抗拉耐磨的特性设计了三人沙发和具有储物功能的圆凳,形成了目前市场上区别于其他北欧家具的独特风格;方案三从产品造型入手,满足26-35岁用户的审美需求,将的土家西兰卡普运用棉纤维斜织工艺以“阳雀花”为主体纹样与懒人沙发结合,不仅造型独特,而且面料厚实可拆洗,符合这一年龄段受众需求。通过设计实践的方案,挖掘了土家西兰卡普纹样、材料结构特性中适用于现代软体家具设计的元素,总结西兰卡普的优势,为今后软体家具在材料、造型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案例支持,在发展软体家具的同时,也对土家西兰卡普的传统技术、设计理念和文化价值进行了发扬。

朱婉雪[6](2020)在《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滑县粗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滑县粗布运用于民宿空间设计中,让在地民宿空间不仅成为一种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为广大设计师吸收借鉴,同时具有文化内涵和本土特色。近年来,民宿行业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于客栈、民宿类酒店的需求增加,政策大力支持精品民宿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民宿的评价,是本论文选择民宿作为滑县粗布承载空间的原因。滑县粗布织造技艺是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是中原地区农家妇女传统手工织造技艺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滑县粗布的艺术价值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被专家们列入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进行多元化保护方向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滑县粗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河南民宿发展现状,提出滑县粗布在民宿空间中拟解决的问题,探究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应用原则与应用方法,为今后研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宿设计提供参考,同时为滑县粗布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思路略尽绵薄之力。本论文在课题进展之初,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在滑县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对滑县粗布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的追溯,挖掘滑县粗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和应用价值,尝试对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的调研方式得出游客对滑县粗布应用在民宿空间中的精神需求,利用统计学软件中描述性与关联性分析的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结论,分析滑县粗布对当地民宿发展的积极作用。运用滑县粗布的材料、纹饰、色彩的创新方法整理和转换在民宿空间中的应用元素,以此为基础论证滑县粗布与民宿空间可以共存与融合。最后制定以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地区道口古镇的民宿设计为例,提出滑县民宿方案的创新性设计实践,证实了如何将滑县粗布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实际操作运用于在地民宿中。为重视和发展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领域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用现代设计方法有效的创新和促进民宿的发展,使当地历史文化脉络以崭新的方式延续下去,在特色小镇的背景下打造中原文化魅力的民宿。

王超[7](2020)在《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窗帘作为连接室内和室外环境的重要介质,在室内纺织品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窗帘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装饰美化作用,更要求其具备功能性。普通窗帘在经过长时间阳光照射后,织物表面染料分子会产生光氧化反应从而导致织物褪色、脆化,且普通窗帘由于材质原因极易引发火灾。因此研制一款拥有耐日晒和阻燃功能的窗帘织物迫在眉睫,但由于不同功能整理剂可能存在冲突而导致功能失效的问题,目前市场上的窗帘织物基本只是单一功能织物,故研究一款具有耐日晒和阻燃性能的窗帘织物拥有重要意义。为解决这一难点,本课题从功能原料和功能整理两方面出发,分别通过采用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以及采用普通涤纶和色母粒涤纶制备基布后进行阻燃整理制备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进行探究,对比分析得出最佳制备方案,结合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分别比较阻燃性、耐日晒性和耐用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研发一款不仅拥有耐日晒和阻燃性能,且未来具备产业化能力的窗帘织物,因此选择聚酯纤维作为织造原料。本课题测试分析了普通涤纶、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三种纤维的功能性和力学性能,可知:阻燃涤纶与普通涤纶强力接近,色母粒涤纶强力最差,通过对比日晒前后三种纤维强伸性能的保持率来判别纤维耐日晒性能,其中色母粒涤纶纤维日晒性能最佳,经过72h长时间阳光照射后,断裂强力保持率达88%;课题通过LOI和DSC测试分析法测量纤维的阻燃性能,其中,阻燃涤纶的LOI值达35属难燃纤维,色母粒涤纶的LOI值为27,属可燃材料。经测试分析后,三种纤维均符合窗帘织造要求。2、以阻燃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为织造原料制备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以组织结构和纬纱配比为变量,设计了 10种不同种类织物,对织物的阻燃和耐日晒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其中织物阻燃性能随着组织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纬纱中阻燃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强;耐日晒性能随着组织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纬纱中色母粒涤纶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以强伸性、褶皱回复性、阻燃性和耐日晒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佳织造工艺参数为:织物结构为双层织物(表组织:5枚缎纹,里组织:3/2斜纹),纬纱配比色母粒涤纶:阻燃涤纶为2:1。3、由于阻燃涤纶和普通涤纶的强力接近,因此本课题以普通涤纶和色母粒涤纶为织造原料,根据之前得出的最佳织造工艺制备基布,对基布进行阻燃整理得到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对比测试分析了不同整理条件下对织物阻燃和耐日晒性能的影响,从浴比、浸渍时间和烘培温度三个因素分析,以织物燃烧损毁长度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法对阻燃整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整理工艺参数为:浴比1:30,浸渍时间60min,烘培温度100℃。4、课题从阻燃性、耐日晒性和耐用性三个方面对两种制备方案进行评判,总体而言,两种方案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达到了装饰织物阻燃B1级标准和4-5级日晒牢度,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在水洗10次之后,功能性原料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其阻燃和耐日晒性保持率达97.3%,而功能整理制备的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其阻燃和耐日晒性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综上所述可知,功能原料制备工艺窗帘织物实用性能更好。本课题对于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为复合功能织物提供了 一个前进思路,对后续功能纺织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前导作用。

蔡玉[8](2019)在《蒙古族传统织物在室内家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化协作频繁,文化领域的交流不断加强。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人们被世界的多彩文化所吸引着,这种一时间的文化冲击必然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几十年来,有些古老的传统文化险些断代,为了民生社稷的长远发展,这种暂时的文化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与灿烂的历史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民族征战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华夏文明,各民族间的发展与交融一直互有影响,从民族到文化,从服饰到语言,可谓方方面面,生生不息。对于生活在内蒙古的我而言,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感受与熏陶使我逐渐对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于室内空间而言,蒙古族在室内软装饰中的图案与色彩无疑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文化表达方式,相信各民族间都有着优秀灿烂的装饰艺术特色,所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下的室内装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继承,不应在外来文化冲击下被抛至一角甚至遗忘舍弃,这是作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室内设计研究者们的历史使命。而在当下看似繁荣的室内软装市场中,百姓仍对所谓的奢华情有独钟,而对奢华富贵的定义往往等同于所谓“欧式”风格,在室内空间中,各类欧式装饰构件与图案花纹在室内空间中直接被“拿来”拼凑甚至滥用,这直接导致人们的审美被拉低,而这种低层次审美导致市场的倾斜,反倒是更加变本加厉的侵蚀着本不健康的大众审美,导致恶性循环。自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对文化的发展也在日益加快着,软织物是室内设计中重要部分,也是最能直接让广大人民所谈论的空间范畴之一。作为从小生活在蒙古族聚集的地区,加上自己对室内空间的理解,想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当代室内研究者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此课题便由此展开。本文重点研究蒙古族文化室内装饰历史沿革与传统织物在当代室内软装中的应用。论文的框架设定为四章。首先,第一章重点进行选题的背景研究,完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综述工作,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对相关概念做出解释,充分挖掘课题研究的学术及现实意义。论文第二章重点针对室内软装织物艺术的发展与演变进行详细概述,包括艺术形式、审美特性等方面。第三章通过对第二章背景知识的综合分析,并在设计表达、功能要素、设计方法、设计原则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第四章则在上述的分析结果下通过展望、创新,实例分析的手法为现代室内设计全新的民族视野探究一条可行之路。所以,秉承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内涵,在应用视角下,以功能为主要导向,兼顾文化传承与文脉归属,创造新时代中式设计形式,展现实用性与审美并存的的新型室内人居空间家具织物艺术。

杨琪[9](2019)在《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正面临着一系列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多方面问题,据研究表明,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达我国GDP总值的15%,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是纺织品生产与消耗大国,拥有完善的纺织产业体系与工业链,预估到“十三五”末,废旧纺织品的产生量可达近2亿吨。因此,合理、高效的处理废旧纺织品,完善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再利用系统,推动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资源化、产业化、价值化进程,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研究涉及范围非常广,主要集中于使用新型化学处理方法进行资源分解与能源转化,具体针对于废旧纺织品的升级利用相关方面的研究尚有待完善。本文以“废旧纺织品的升级利用”作为研究出发点,结合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设计与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提出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利用其材质的亲和性、形态上的可塑性、肌理语言的多样化等特征,进行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设计,使得废旧纺织品重新进入新的产品循环体系。在纤维艺术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而来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有着软化建筑线条、美化空间环境、营造轻松、随和的空间氛围的作用。同时,在设计实践中,以生态化的设计理念为指导,选用、提取地域文化中本土设计元素,使得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设计具有了别样的生命力,作为一种张力的融入建筑装饰空间的存在,现代纤维艺术对于空间文脉的传承,使得建筑装饰空间成为人们眼中一种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符号,鲜明的向观者传达出其蕴含的思想文化与情感倾向,给予人们心灵上的安宁与慰藉。

张雷[10](2018)在《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举世闻名的印染技艺,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和纺织技术水平是形成传统纺织印染风格的重要原因;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信仰风俗、文化趣味是解读传统纺织印染艺术符号意蕴的深层背景;印染背后蕴藏着的技术文化,更体现出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之间的联系,印染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于2011年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古代“染缬”技艺,在纹样、构图及寓意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种技术工艺特征成为荆楚地区、江汉平原劳动者精神的重要载体,由此形成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成为天门蓝印花布区别于其他地方蓝印花布的显着特点。在古代纺织工程和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对于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文献较多,对于某些地方蓝印花布(如南通蓝印花布、湖南蓝印花布、山东蓝印花布等)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学术界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天门蓝印花布传统染织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更加客观地展示荆楚地区的传统染织技艺和染织文化。论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变化进行了简单阐述,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细致地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发掘、整理天门蓝印花布从原料到工艺、从成品到社会应用的全过程,在史实、口述、试验等基础上,力争完整地探究其概念、特征、分类、特点、价值,深入研究其工艺、技术与文化特征,挖掘荆楚地区传统印染技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获得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接下来对天门蓝印花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第二章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从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等三个方面详细印证了天门蓝印花布历史的渊源,从兴盛与衰落两个方面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变迁。第三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制造的工具、工艺过程以及现代创新技术工艺。第四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概述。分别从天门蓝印花布色彩艺术、图案艺术、与其他地域蓝印花布民间工艺的比较、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以及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重点是分析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及实验方法,并对蓝印花布织物传统与现代的保护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第六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进行了展望。结合天门蓝印花布工艺特点及发展趋势,对现代创新应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结合保护传承、文化回归、工艺创新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保护纺织类“非遗”的看法。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新的认识:1、考证中国古代蓝染植物的相关文献。蓝印花布艺术源于植蓝制蓝,文献记载中的植蓝制蓝从夏商开始,明清以后用来染色的蓝靛才被大量制作和使用。蓝染植物并非一种,古书记载和民间称谓长期处于混杂状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文献田野调查以及植物学知识进行初步辨识,认为文献多记载的蓝草有5种,但沿用至今的只有蓼蓝、木蓝、菘蓝、板蓝4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关于蓝染植物的记载与现代蓝草称谓有一定差异,即前者所谓的菘蓝、板蓝、大叶冬蓝为现在的菘蓝,后者所谓的菘蓝是现在的板蓝,两者均将现代的菘蓝记作马蓝。2、理清蓝印花布的发展脉络。在系统梳理中国蓝印花布防染印花技法历史沿革基础上,重新理顺了传统纺织品印花的分类,总结绘制出了蓝印花布的防染印花技法发展脉络图。通过对中国最早防染印花织物以及蓝白色印花织物的考辨,认为中国传统防染印花技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是从直接印花向防染印花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明确了蓝印花布防染技法是夹缬和灰缬衍生出的一种印花方式,与其他印花方法和印花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纺织印花中历史最长,工艺方法最为多样的印花产品,包括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不同加工方法,现代意义上的蓝印花布是传统刮浆防染技艺的具体展现。3、探讨型版印花的起源问题。笔者与学界大多数学者持相同观点,认为江西贵溪鱼塘崖墓中发现的双面印花苎麻织物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印花织物,同时否定了《中华印刷通史》在印花型式定位上认为是漏版印制的结论,对有关学者提出的否定观点给予反驳。笔者认为,应将文献和文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双重依据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文献资料、出土的文物以及笔者挖掘的新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染色和印花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该时期出现印花织物极有可能,在未发现新史料的情况下应保持纺织考古的客观性。4、提炼天门蓝印花布花版制作中的“断刀”技术。雕花漏版是印染的重要工具,天门多称漏花版为“蓝扎花”和“白扎花”,艺人善用“断刀”技术,技艺精湛。在设计时,遇到图案线条过长或弯曲弧度大的造型时,需采用“断刀”(平断刀和斜断刀)的表现手法,“断刀”的使用在于刻版艺人在前期构思时要有点、线、面的概念,可以使花样做到“笔断意连”。5、分析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在构图中注重画面和谐统一,恰当地运用了点、线、面;纹样工艺特点讲究求吉求利的纹样、求“满”求“全”的构图、求联求续的点线;根据图案设计多采用格律体构成法、平衡式的散点排列法、带方向的直立式的排列法、适合纹样的排列法,这些表现手法不仅是技术的凝练,也具有艺术的审美特征。天门蓝印花布纹样与楚文化(荆楚文化)、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楚文化是天门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根”和“灵魂”。基于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相关纺织类文物以及与其他民间艺术的比较分析,楚文化中所呈现的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与浪漫主义情怀正是后来荆楚地区民间工艺传统纹样设计的灵感源泉,因此,在同一视阈下比较发现天门蓝印花布与荆楚地区诸艺术品种之间同根同源,现代设计中多呈现“荆楚遗风”。6、提出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现代数字化保护方式。笔者探讨了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技术、数字化文化复原及再现技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认为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比较完善的非遗文化、社会保护传承系统,顺应了非遗现代传承的需要,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可以实现纺织类非遗织物更好的传承和保护。7、辩证看待天门蓝印花布现代服饰的创新。笔者认为天门蓝印花布是民族的产物,服饰创新应将民族的元素时尚化,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纵轴为脉络,突出色彩、纹样、织物、表现形式上的新变化;同时认为创新也不是无限制的,需要把握现代与传统相互“掺和”的度,使其呈现出“民族风、现代感”的自然融合。

二、室内装饰织物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装饰织物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成为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1.1.2 老龄现状推动老年公寓数量增长
        1.1.3 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设计应当被关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
        1.4.1 老年公寓居住单元软装研究梳理
        1.4.2 老年公寓居住单元软装现状调研
        1.4.3 居住单元案例借鉴与设计研究
        1.4.4 居住单元软装功能与搭配应用研究
    1.5 课题的目的以及意义
        1.5.1 课题的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2.老年公寓居住单元软装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学科
    2.1 居住单元软装设计
        2.1.1 软装设计
        2.1.2 软装设计元素
        2.1.3 居住单元分类与区域特征
    2.2 老年人与软装设计
        2.2.1 老年人分类
        2.2.2 老年人生理行为特征与需求
        2.2.3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
        2.2.4 居住单元内老年人多样的日常行为
        2.2.5 老年人与软装设计的关系
    2.3 居住单元软装设计相关学科
        2.3.1 设计美学
        2.3.2 色彩心理学
        2.3.3 人体工程学
        2.3.4 材料学
    2.4 本章小结
3.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设计调查研究
    3.1 老年公寓的调查研究
        3.1.1 唐徕托老中心
        3.1.2 阅海老年公寓
        3.1.3 鼎尊国际颐养中心
        3.1.4 第三老年公寓
    3.2 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特点
        3.2.1 居住单元的区域配置
        3.2.2 居住单元的软装调研分析
        3.2.3 造成使用现状的原因
    3.3 老年公寓居住单元软装设计的问题
        3.3.1 家具、灯具、织物适老化细节不足
        3.3.2 家具收纳与展示空间缺乏
        3.3.3 居住单元各区域的软装配置不足
        3.3.4 软装搭配缺乏对区域功能的引导
        3.3.5 装饰品、家具人文细节缺乏
        3.3.6 陈设搭配缺乏美感
    3.4 解决方向
        3.4.1 注重功能细化
        3.4.2 注重审美搭配
    3.5 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优秀案例分析
        3.5.1 上海申园—泰康之家
        3.5.2 韩国THE CLASSIC500 老年公寓
    3.6 本章小结
4.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设计研究
    4.1 软装设计在居住单元的设计思路
        4.1.1 风格选择
        4.1.2 色彩搭配
        4.1.3 材质运用
        4.1.4 图案运用
    4.2 软装设计在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应用原则
        4.2.1 舒适性原则
        4.2.2 地域性原则
        4.2.3 协调性原则
        4.2.4 个性化原则
    4.3 软装设计在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设计策略
        4.3.1 协调硬装基础,划分空间功能
        4.3.2 调节光影色彩,改善空间缺陷
        4.3.3 物理性能完善,柔化且绿化环境
        4.3.4 精神文化氛围营造,饰品形式内容多样化
    4.4 本章小结
5.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应用设计
    5.1 居住单元的软装应用设计背景
    5.2 居住单元的软装设计思路
    5.3 居住单元的软装功能应用
        5.3.1 家具满足功能划分空间
        5.3.2 灯具氛围营造与照明应用
        5.3.3 织物保健与舒适性应用
        5.3.4 饰品的互动情感应用
        5.3.5 绿植的绿化美化应用
    5.4 居住单元软装搭配设计
        5.4.1 居住单元睡眠区域的搭配
        5.4.2 居住单元起居室区域的搭配
        5.4.3 居住单元餐厅区域的搭配
        5.4.4 居住单元卫生间区域的搭配
        5.4.5 居住单元厨房区域的搭配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2.1 注重老年人需求满足
        6.2.2 软装提升老年公寓品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老年公寓中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调查访谈表
    附录 2:硕士学位攻读阶段参加基金类的项目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1 西风东渐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3.2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相互影响
        1.3.3 以建筑、园林、美术等为背景的中日传统文化艺术近代化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中国传统家具与近代化进程的研究
        1.3.5 日本传统家具及近代化进程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
    2.1 近代与近代化
        2.1.1 近代
        2.1.2 近代化
    2.2 西方化与西化
    2.3 家具的近代化
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的历史背景与家具业概况
    3.1 锁国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
        3.1.1 历史背景
        3.1.2 西方文化传来
    3.2 开埠后的影响
        3.2.1 被迫开埠的中国
        3.2.2 被迫破关的日本
    3.3 近代化历程中的中日家具概况
        3.3.1 中国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的家具业概况
        3.3.2 近代化历程的日本家具业概况
    3.4 小结
4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中家具品类的演化
    4.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日传统家具的影响
        4.1.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具的影响
        4.1.2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日本传统家具的影响
    4.2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家具品类变化
        4.2.1 中国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4.2.2 日本传统家具品类的变化
    4.3 中日传统家具近代“西化”家具品类演化的比较
    4.4 小结
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样式、造型与装饰手法比较
    5.1 西洋家具的导入
    5.2 西化家具的样式
        5.2.1 中日“西化”之初西洋家具样式
        5.2.2 中西合璧与和洋折衷时期的西洋家具样式
    5.3 “西化”的家具造型
        5.3.1 西方古典家具的导入
        5.3.2 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的影响
    5.4 “西化”的家具装饰手法
        5.4.1 引入西方家具装饰纹样
        5.4.2 家具装饰手法的“西化”
    5.5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主要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比较
        5.5.1 “西化”时期中日家具样式与造型、装饰手法异同
        5.5.2 异同的历史文化成因
    5.6 小结
6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6.1 家具材料的“西化”
        6.1.1 “西化”初期家具材料
        6.1.2 “西化”成熟期的家具材料
    6.2 家具结构与技术“西化”
        6.2.1 中日传统家具结构工艺的“西化”
        6.2.2 中日传统家具技术的“西化”
    6.3 中日传统家具“西化”的材料、结构工艺与技术比较
    6.4 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结论
    7.2 日本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对我国当代家具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土家西兰卡普的软体家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家西兰卡普的研究现状
        1.3.2 软体家具的研究现状
        1.3.3 现存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土家西兰卡普与软体家具的概述
    2.1 土家西兰卡普
        2.1.1 土家西兰卡普的概述
        2.1.2 土家西兰卡普的发展历程
        2.1.3 土家西兰卡普的织造工艺流程
    2.2 软体家具
        2.2.1 软体家具的概念
        2.2.2 软体家具的发展历程
        2.2.3 软体家具的分类
    2.3 本章小结
3 土家西兰卡普运用于软体家具的可行性分析
    3.1 软体家具设计特征分析
        3.1.1 软体家具的材料特征
        3.1.2 软体家具的结构特征
        3.1.3 软体家具的工艺特征
    3.2 土家西兰卡普特征分析
        3.2.1 装饰性特征
        3.2.2 材料结构特征
        3.2.3 加工工艺特征
    3.3 土家西兰卡普与软体家具的设计关联
        3.3.1 文化承载
        3.3.2 功能需求
        3.3.3 审美法则
    3.4 应用设计方法
        3.4.1 移植再生设计方法
        3.4.2 材料搭配设计方法
        3.4.3 造型设计方法
        3.4.4 配套设计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土家西兰卡普在软体家具中的设计实践
    4.1 软体家具市场调研分析
        4.1.1 市场调研分析
        4.1.2 市场调研总结
    4.2 用户需求调查分析和设计定位
        4.2.1 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4.2.2 设计定位
    4.3 方案设计
        4.3.1 方案一“卡普·集”
        4.3.2 方案二“卡普·合”
        4.3.3 方案三“卡普·体”
    4.4 方案制作
        4.4.1 方案二工艺制作
        4.4.2 设计评价
        4.4.3 成品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软体家具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政策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滑县粗布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民宿设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滑县粗布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滑县区位
        2.1.1 地理环境与区位交通
        2.1.2 人文环境与自然资源
    2.2 滑县粗布分析
        2.2.1 滑县粗布传统织造工具
        2.2.2 滑县粗布传统织造工艺
        2.2.3 滑县粗布传统织造工序
        2.2.4 滑县粗布的艺术特征
        2.2.5 滑县粗布价值及影响
    2.3 滑县粗布发展状况
        2.3.1 滑县粗布目前现状
        2.3.2 滑县粗布经营模式
        2.3.3 滑县粗布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现状
    2.4 滑县粗布现状问题分析
        2.4.1 非遗技艺的传承
        2.4.2 滑县粗布的独特性
    2.5 滑县粗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5.1 传承主体的断代
        2.5.2 产品滞后的因素
        2.5.3 需要修正的观念
    2.6 小结
3 滑县粗布与民宿空间的市场调研
    3.1 滑县粗布与民宿设计的关系
        3.1.1 民宿的起源与发展
        3.1.2 河南民宿类型分析
        3.1.3 滑县粗布对在地民宿发展的作用
    3.2 设计需求分析
        3.2.1 滑县粗布保护与发展需求
        3.2.2 滑县民众对民宿业的需求
    3.3 滑县粗布与民宿空间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3.3.1 当地民宿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3.2 滑县粗布在民宿空间中拟解决的要问题
    3.4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问卷调查设计
        3.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2 问卷样卷数据
    3.5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问卷数据分析
        3.5.1 基本信息
        3.5.2 研究对象
        3.5.3 住宿形态
    3.6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问卷结果分析
        3.6.1 基本信息结果分析
        3.6.2 研究对象结果分析
        3.6.3 住宿形态结果分析
    3.7 小结
4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4.1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4.1.1 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4.1.2 丰富民宿文化内涵
    4.2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元素分析
        4.2.1 寻求素材——粗布文化特征
        4.2.2 收集整理——确定设计元素
        4.2.3 分析转换——粗布文化元素
        4.2.4 总结运用——粗布符号元素
    4.3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3.1 空间形式分隔法
        4.3.2 材料运用法
        4.3.3 纹饰提取法
        4.3.4 色彩点缀法
        4.3.5 室内陈设法
    4.4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4.4.1 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表达
        4.4.2 传统织造技艺的传承性展现
        4.4.3 传统民俗活动的互动性体现
        4.4.4 传统文化遗产的再生性营造
    4.5 小结
5 滑县粗布在民宿空间中的设计
    5.1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方案设计定位
        5.1.1 民宿策划定位
        5.1.2 民宿客群分析
        5.1.3 场地现状调查
    5.2 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课题研究重点
        5.2.1 民宿的建筑空间设计
        5.2.2 民宿的外部空间设计
        5.2.3 民宿的室内空间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注释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2.1 阻燃纺织品的作用原理
        1.2.2 阻燃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1.2.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耐日晒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1.3.1 光褪色机理
        1.3.2 耐日晒纺织品的发展现状
        1.3.2.1 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纤维原料选用与窗帘织物织造
    2.1 原料选用
    2.2 阻燃和色母粒涤纶纤维的表面形态测试与分析
        2.2.1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2.3.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纱线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2.4.1 极限氧指数法
        2.4.1.1 实验仪器与方法
        2.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2 差式扫描量热法
        2.4.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2.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窗帘织物织造
        2.5.1 双层织物组织系数计算
    2.6 织物基本性能测试
        2.6.1 织物厚度测试与分析
        2.6.2 织物平方米克重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能原料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性能测试与分析
    3.1 窗帘织物强伸性能测试与分析
        3.1.1 实验仪器与方法
        3.1.2 组织结构对窗帘织物强伸性能的影响
        3.1.3 纬纱配比对强伸性能的影响
    3.2 褶皱回复性测试与分析
        3.2.1 实验仪器与方法
        3.2.2 组织结构对褶皱回复性的影响
        3.2.3 纬纱配比对褶皱回复性的影响
    3.3 阻燃性能测试与分析
        3.3.1 实验仪器与方法
        3.3.2 织物结构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3.3 织物纬纱配比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4 耐日晒性能测试与分析
        3.4.1 实验仪器和方法
        3.4.2 组织结构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3.4.3 纬纱配比对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3.5 耐日晒阻燃织物模糊综合评价
        3.5.1 耐日晒阻燃织物模糊综合评价
        3.5.2 因素集确定
        3.5.3 权重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燃整理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性能研究及分析
    4.1 浴比对窗帘织物阻燃性能、耐日晒性能和表观形态的影响
        4.1.1 浴比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4.1.2 浴比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4.1.3 浴比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4.2 浸渍时间对织物阻燃和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4.2.1 浸渍时间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4.2.2 浸渍时间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4.2.3 浸渍时间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4.3 烘培温度对织物阻燃、耐日晒性能和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4.3.1 烘培温度对织物表观形态的影响
        4.3.2 烘培温度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4.4 正交实验选取最优耐日晒阻燃效果
        4.4.1 正交实验表设计
        4.4.2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制备方案的织物性能分析
    5.1 织物阻燃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5.2 织物耐日晒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5.3 织物耐用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5.3.1 水洗对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5.3.2 水洗对织物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蒙古族传统织物在室内家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综述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的发展与流变
    2.1 蒙古族传统织物的历史追述
        2.1.1 蒙古族及传统织物的起源与演变
        2.1.2 地域环境与人文特征对传统织物纹样的影响
        2.1.3 历史文化与民族个性对传统织物纹样的推动
    2.2 蒙古族传统织物的艺术表现形式
        2.2.1 蒙古族传统织物的艺术特质
        2.2.2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各时期的发展与流变
        2.2.3 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织物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2.2.4 蒙古族传统织物中的纹样类别
    2.3 蒙古族传统织物图案艺术的审美特性
        2.3.1 崇圆尚力的表现风格
        2.3.2 通灵轻巧的造型原理
        2.3.3 饱满艳丽的装饰特性
        2.3.4 淳朴直白的美学意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家居室内软装空间中的设计策略
    3.1 室内家居软装艺术与蒙古族传统织物工艺
        3.1.1 室内家居软装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3.1.2 室内空间同软装饰的关系与特点
        3.1.3 蒙古族传统织物生产工艺与特点
        3.1.4 蒙古族传统织物室内装饰与特点
    3.2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设计表达
        3.2.1 织物分类
        3.2.2 陈列方式
        3.2.3 价值意义
        3.2.4 重点问题
    3.3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功能分区
        3.3.1 入口与玄关
        3.3.2 客厅与卧室
        3.3.3 餐厅与厨卫
    3.4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设计原则
        3.4.1 民族地域文化导向性原则
        3.4.2 民族形式内容统一性原则
        3.4.3 民族色彩图案多样性原则
        3.4.4 民族风格特色协调性原则
    3.5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设计方法
        3.5.1 再造想像与二次抽象
        3.5.2 打散重构与分解转换
        3.5.3 观察联想与构成创新
        3.5.4 形态置换与异性同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现代家居室内软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启迪
    4.1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4.1.1 家居空间与装饰元素设计现状分析
        4.1.2 软装饰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现状分析
        4.1.3 文化审美与符号更新的社会意义分析
    4.2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创新理念
        4.2.1 文脉传承与古为今用
        4.2.2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性
        4.2.3 色彩丰富与形式多元
    4.3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设计展望
        4.3.1 促进中国室内软装文化的发展
        4.3.2 提升民族室内软装饰市场需求
        4.3.3 带动相关产品的拓展与开发
        4.3.4 丰富多民族室内装饰艺术创作
    4.4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实践
        4.4.1 注重产品的销售与推广
        4.4.2 注重市场的定位与目标
        4.4.3 注重品牌与形象的设计
    4.5 蒙古族传统织物艺术在室内软装空间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4.5.1 呼和浩特草原风情园案例分析
        4.5.2 呼和浩特内蒙古饭店案例分析
        4.5.3 蒙古族家装室内空间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插图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检索法
        1.4.2 设计实践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多学科综合分析
    1.5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1.5.1 升级利用
        1.5.2 可持续发展
        1.5.3 环境心理学
        1.5.4 建筑现象学
第二章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2.1 纤维艺术
        2.1.1 基本概念
        2.1.2 传统壁毯与欧洲古建筑
        2.1.3 纤维织物与东方古建筑
    2.2 现代纤维艺术
        2.2.1 基本概念
        2.2.2 影响因素
        2.2.3 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进程
    2.3 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运用
        2.3.1 现代纤维艺术在室内装饰空间中的应用
        2.3.2 现代纤维艺术在公共装饰空间中的应用
第三章 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
    3.1 国内外针对废旧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3.1.1 废旧纺织品
        3.1.2 国外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及利用现状
        3.1.3 国内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及利用现状
    3.2 跨域性——现代纤维艺术的特性
        3.2.1 材料的跨域
        3.2.2 形态的跨域
    3.3 应用于现代纤维艺术中的废旧纺织品的材料语言分析
        3.3.1 材料的创新
        3.3.2 工艺技法的多样
        3.3.3 肌理的多变
        3.3.4 形式的构建
        3.3.5 原真性
第四章 建筑装饰空间设计解析
    4.1 建筑装饰空间的相关概念
        4.1.1 建筑与建筑空间
        4.1.2 建筑空间的装饰艺术
        4.1.3 建筑空间与建筑装饰空间的一致性
    4.2 建筑装饰空间的需求分析
        4.2.1 内在需求
        4.2.2 文化需求
        4.2.3 个体需求
    4.3 为幸福而设计
第五章 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应用
    5.1 现代纤维艺术的空间特征
        5.1.1 空间媒介
        5.1.2 空间意识
        5.1.3 空间文脉的传承
    5.2 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设计原则
        5.2.1 生态性
        5.2.2 地域性
        5.2.3 和谐共生
        5.2.4 艺术表现
        5.2.5 氛围营造
第六章 设计实践分析
    6.1 徽州采风
    6.2 灵感来源
    6.3 材料语言
    6.4 工艺技法
        6.4.1 拼贴技法
        6.4.2 栽绒
        6.4.3 垫衬填充
    6.5 肌理变化——面料的解构与重构
        6.5.1 触觉肌理的变化
        6.5.2 视觉肌理的变化
    6.6 形态构建
        6.6.1 立体形态的构建
        6.6.2 平面形态的构建
    6.7 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应用
        6.7.1 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6.7.2 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
        1.1.1 天门蓝印花布概念的界定
        1.1.2 天门蓝印花布的地域分布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前人的研究与不足
        1.3.1 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
        1.3.2 现有的天门蓝印花布研究
        1.3.3 现有天门蓝印花布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1.4 本文的切入点与框架
        1.4.1 本文的切入点
        1.4.2 本文的框架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5.2 本文的创新
        1.5.3 未来的展望
    1.6 本章小结
    1.7 本章参考文献
2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
    2.1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
        2.1.1 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
        2.1.2 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
        2.1.3 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
    2.2 天门蓝印花布的行业变迁
        2.2.1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兴盛
        2.2.2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衰落
    2.3 本章小结
    2.4 本章参考文献
3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3.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造工具
    3.2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3.2.1 染料的制作
        3.2.2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作程序
    3.3 天门蓝印花布的现代创新技术工艺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参考文献
4 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
    4.1 天门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
    4.2 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
        4.2.1 地域文化与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
        4.2.2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表现手法
        4.2.3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象征意义
        4.2.4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应用功能
    4.3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其他地域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4.3.1 天门蓝印花布与南通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4.3.2 天门蓝印花布与山东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4.3.3 天门蓝印花布与湖南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4.3.4 天门蓝印花布与日本型版印花的比较分析
    4.4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4.4.1 天门蓝印花布与孝感雕花剪纸的比较分析
        4.4.2 天门蓝印花布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比较分析
    4.5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
        4.5.1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
        4.5.2 天门蓝印花布的故事传说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参考文献
5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
    5.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概述
    5.2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保护技术
        5.2.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分析
        5.2.2 天门蓝印花布织物的保护方法
    5.3 本章小结
    5.4 本章参考文献
6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展望
    6.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应用
        6.1.1 天门蓝印花布在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6.1.2 天门蓝印花布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创新应用
        6.1.3 天门蓝印花布在其他载体中的创新应用
    6.2 天门蓝印花布的展望
        6.2.1 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现状
        6.2.2 文化回归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6.2.3 工艺创新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6.3 本章小结
    6.4 本章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室内装饰织物的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老年公寓居住单元的软装设计研究[D]. 何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4]中日传统家具近代化历程比较研究[D]. 郭莹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土家西兰卡普的软体家具设计[D]. 杨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6]滑县粗布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朱婉雪.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7]耐日晒阻燃窗帘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8]蒙古族传统织物在室内家居软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蔡玉.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9]以废旧纺织品为媒材的现代纤维艺术在建筑装饰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 杨琪.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10]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D]. 张雷. 东华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装饰面料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