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一)系统架构和软件设计注意事项

DCS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一)系统架构和软件设计注意事项

一、一个DCS系统软件体系的设计(一)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的设计考虑(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0)在《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电企业在传统能源行业里面占有较大份额,随着近年来煤炭联姻的深化改革,在能源革命和现代数字革命的深度融合形势下,看似接近夕阳产业的火力发电依旧是能源行业里面的支柱产业。煤粉制造过程作为火电厂燃料燃煤的主要工艺流程,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锅炉整体的燃烧经济性,从而影响火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深入研究煤粉制造过程、优化生产系统,设计出一套更加稳定、高效、可靠的制粉系统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对于火电企业继续在未来能源行业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火电厂制粉过程为课题背景,从煤粉制造过程的整个工艺流程和制粉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工作原理入手,构建以磨煤机为主体,给煤机、一次风机及辅助系统为辅的制粉系统。通过对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功能要求的剖析,本着安全、可靠、高效、实用和先进的原则,把钢球磨煤机的工作原理作为重点分析。着重提出关于钢球磨煤机的六个控制量与之对应的六个被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此为研究基础,依次建立了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方法、磨煤机煤位控制方法、磨煤机负荷、磨煤机容量风及总风量的控制方法。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制粉制造过程进行了设计,构建了DCS和工业以太网的控制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对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进行了研究和选择,最终形成一套可行、先进的控制方案。一方面是由于它的优越性能,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强;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汉化能力,更有利于平常操盘人员的操作和检修人员的维护,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过程效率、化繁为简。针对煤粉制造过程的特点和性能要求,采用DCS作为制粉过程控制器,并设计采用了远程I/O服务方式的主备系统,以提高制粉过程的可靠性。通过运行工况及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制粉过程是一个串级、多级控制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磨煤机出口为温度、冷热风门的开度、入口压力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可提高磨煤机的出力即磨机负荷,以降低设备的单耗,提高了制粉效率。该制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更加精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良好,满足了设计要求,提高了煤粉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罗杰[2](2020)在《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处理新主体技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该技术的具体工程实施形式。要使垃圾焚烧发电厂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和排放达标,控制系统的选择十分重要。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早期以引进为主,其控制采用PLC控制系统较多,且型号品牌各有不同,随着主要工艺设备国产化,控制系统也改为以一体化程度高,开放性强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为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与传统火电行业的DCS系统差别不大,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上,而在具体工程中,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次污染控制系统如烟气处理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飞灰固化系统等基本以厂家成套供应控制系统为主。故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采取DCS系统技术成熟,也能很好的满足工艺控制要求。本文把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阶段。其中总体设计的内容包括总体架构设计和总体功能设计。总体架构设计主要确定DCS主系统的控制网络方案和其他独立控制系统与主DCS系统的通信协议、接口形式、传输介质等,总体功能设计确定DCS系统的组成和控制规律,保证DCS系统最终能达到工程预期的控制要求。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开展详细的工程设计,其设计内容包括根据过程工艺要求绘制测控流程图、现场一次仪表与执行机构选型、IO清册统计、DCS控制功能设计等。在DCS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开展DCS系统的工程实现工作。主要内容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书等的要求进行DCS系统的硬件设计选型和软件组态设计。DCS系统的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平台,而应用软件设计的好坏又决定硬件性能能否充分发挥,二者相互约束,共同决定了DCS系统的硬件配置,控制算法组态功能,人机画面丰富性、实时性等内容。在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组态工作后应对DCS系统进行出厂验收测试(FAT)、现场验收测试(SAT)工作,合格后即可进行DCS系统现场调试。调试时DCS系统既是被调试对象,又是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厂调试的重要调试工具,需做好与相关各方的配合与协调工作,调试还应注意到人身、设备安全方面的措施。确保正常投运后DCS系统在自动控制时达得到理想的运行效果。

王志雄[3](2020)在《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文中提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约占70%,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能源配比结构不会改变。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有55%煤化程度低,如果这些煤经干馏工艺提取油,其油量相当于1000亿吨油气资源。回转窑式热解正是针对沫煤进行大规模工程化干馏的工艺,对于该工艺的配套控制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还不能很好地支撑工艺高效生产。论文以回转窑式热解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热解生产系统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操作多,工艺保障性低等问题,综合分析热解过程工艺要求和现有DCS控制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引入独特的转窑热解温场测量方案,对转窑热解温度控制加入模糊PID控制应用,实现回转窑式热解工艺的自动化控制。在分析回转窑式热解技术的发展现状、工艺环节及设备特性基础上,论文提出一种基于DCS控制系统的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采用随窑同步旋转传感器,无线测量回转窑热解关键参数,通过温场参数准确反映热解过程,设计以鲁能控制LN2000为平台的DCS控制系统,详细介绍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网络构架及相关组成部分的软硬件设计。根据回转窑热解过程控制需求和特点,设计PID模糊控制实现系统热解过程控制。论文介绍PID控制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设计实现,并进行了仿真测试研究。测试表明,设计的模糊PID控制满足转窑热解过程的控制需求,构建的基于LN2000的回转窑热解DCS控制系统适用且简便实现了转窑热解工艺,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意义。

张继升[4](2020)在《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核电站在丧失厂内外电源的事故工况下,为了执行严重事故缓解措施,需要配备严重事故专用仪控系统,用于提供安全信息监控功能,并且需要为其设置独立的电源。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简称KDA系统)是为应对导致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工况而设计的,系统由UPS供电,向主控室提供必要的信息监测与控制手段,执行严重事故缓解功能。本课题在简要介绍核电站生产工艺和严重事故工况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特点,完成了KDA系统工程设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的工程设计、系统的工厂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完成对KDA系统技术规格书的分析和梳理,总结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系统的工程设计主要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其中包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网络结构设计、供配电方案设计、接地方案设计、网关通讯设计、校时方案设计及定期试验方案设计等。系统的工厂测试主要完成对系统设计方案和系统功能的验证,并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其中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供配电及接地方案设计和网关通讯设计是本设计的重点,同时网关通讯设计中实现信息安全的部分是本设计的难点,通过分析电力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的原则,选择单向安全隔离装置作为网络安全设备,选取合适的通讯协议及安全策略,完成满足核电网络信息安全和工业控制系统实时数据要求的通讯设计方案。本课题在遵守核电站仪控系统通用设计准则的前提下,完成了一套满足KDA系统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经系统集成和工厂测试验证,最终实现了产品的交付,保证了核电站在严重事故工况下所需的策略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本课题选用了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核电站数字化专用仪控系统平台-Speedy Hold平台。Speedy Hold平台在可靠性、稳定性、响应速度、精度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均满足核电站对非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的要求。

宁全龙[5](2020)在《复杂产品系统的标准化实施 ——G公司标准化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产品系统(英文全称Complex Product System,以下简称Co PS)目前主要应用场景为各类工厂,比如石油、化工、冶金、发电厂等,其中DCS(英文全称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为主要应用系统[1]。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讯等技术的结合,来达到对工业中使用的系统的过程控制、管理等功能。中国是世界核电大国,核电装机数量居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向海外出售核电。核电标准化是推进核电“走出去”的重要起点,对推动中国从核大国迈向核大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自主核电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核电标准化建设步伐。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电标准体系,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核独立[2]。目前,国内的复杂产品系统在制造及后期使用过程中,主要以以往项目的实施经验为主。在日益发展的今天,关键信息通过经验传递的办法不仅效率慢且准确性较低。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整体人员的供给上也难以有充足保证。同时,受标准化较低的制约,很多关键设备及系统软件等物资都存在多个型号、版本,及其不利于整体的制造及后期维护[3]。因此本文以G公司的DCS系统项目为背景,按照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案例分析的结构基础,在基于目前企业现状及整体环境的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中现存的各个类型问题。对项目前期设计阶段中的软件设计、硬件选用、物料认定及管理三个具体问题形成了“简洁”的标准化方案,从而达到降低前期阶段人力及资金投入,降低人力需求波动,为后续日常管理做好了平滑过渡的基础;对中期执行阶段中的术语制定、文件编写、生产工艺三个具体问题形成了“明确”的标准化方案,通过提高人员工作输出准确率,进而提高效率,减少返工、重做等问题带来的非必要投入;对后期维护阶段的反馈信息及经验反馈、现场大修两个具体问题形成了“细致”的标准化方案,以减少各类主观偏差,提高信息传递准确性,从而能够更快速的定位现场问题,缩短工期;同时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人员这一重点环节进行分析,通过对以往“传帮带”形式的各项不足进行定位,最终形成了一套相对简单可行的标准化人员培养方案,用于对企业人才库进行补充。标准化工作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需要周期性的维护、更新和改进。虽然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过程相对比较繁杂,但企业个方面实施标准化后,不仅可以减少企业日常的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更能够建立一个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甚至是成为行业内的规则制定者。

孙学凯[6](2020)在《车辆自动化称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认为在很多企业中,车辆的称重是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益等各个方面。但如今仍有不少企业在车辆的称重环节上没有采用自动化称重的方式,并且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车辆称重管理系统。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在车辆称重环节上投入人力、物力资源,给企业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此外还造成了人工记录称重数据易出错、查询统计不方便的问题。本课题以青岛某再生能源公司的实际需求为背景,设计了一套车辆自动化称重管理系统,以达到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通过分析行业背景与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对系统硬件架构、软件架构、车辆自动化称重业务流程的设计以及系统功能划分。(2)以企业需求为基础,完成了系统硬件的选型与配置。这些硬件包括PLC控制器、称重仪表、RFID读卡器、语音控制器、监控设备等,对这些设备进行选型与配置使它们达到了系统的使用要求。(3)开发一套在车辆自动化称重管理软件。软件通过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以C#作为开发语言,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软件实现了系统用户登录、用户管理、系统设置、数据查询统计等功能。上位机也可以与PLC、称重仪表、RFID读卡器等各类硬件通信。上位机通过与PLC的通信,操控PLC对挡杆、信号灯、语音控制器等的动作控制,完成车辆自动化称重过程。(4)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基于Modbus_RTU协议开发了向DCS远传数据的程序。可将数据库中的称重数据通过RS485通信远传到DCS中,以便DCS实时监视称重数据。车辆自动化称重管理系统经过安装调试,已经应用于青岛某再生能源公司并平稳运行,在一年多的实际使用过程中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蒋天一[7](2020)在《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蒸馏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在精准化工、石油化工、日用化工、食品产业、医药产业、塑料制造等实际生产的各个方面与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一般对分子蒸馏设备的优化仅仅在各项工艺参数上采取优化控制方法,往往忽略了其蒸发器内部的耦合关系,然而刮膜式分子蒸馏是一个具有强耦合性的系统,仅仅对工艺参数的优化无法完全消除系统中各个过程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控制设备产生了很大的难度,使得分子蒸馏系统无法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通过对前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温度与真空度是影响分子蒸馏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且两者的耦合关系极强,有必要对其采取有效的解耦控制策略。因此,研究解耦控制器对分子蒸馏系统中的温度与真空度在实际生产优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MDS-80-Ⅱ分子蒸馏设备,通过分析前期实验数据,针对该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特性主要做了以下内容研究:首先,根据前期数据变化的特点,得到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的拟合关系曲线,根据所得到的拟合曲线采用系统辨识的方式结合二阶欠阻尼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特性建立了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并利用间接法计算出该系统模型的相对增益矩阵,通过对所得到的相对增益矩阵进行分析,发现该系统存在着严重的耦合关系,需要对其进一步采取必要的解耦控制策略。其次,根据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分别采取解耦补偿控制矩阵与逆解耦补偿控制法对分子蒸馏系统设计相应的解耦补偿控制器。其中,采用解耦补偿控制矩阵的算法为分别设计了对角阵解耦补偿器、单位解耦补偿器和前馈解耦补偿器,并与逆解耦补偿控制器进行对比,得出采用逆解耦补偿控制器的方法在分子蒸馏系统的实际操作与优化控制器的设计中更为适用。根据所得到解耦补偿后的分子蒸馏系统模型,采用预期动态法,通过实际系统需求设计预期动力学方程系数反映在控制器参数当中,设计出Tornambe控制器对分子蒸馏系统采取解耦控制,并与传统的PID控制器进行对比,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仿真曲线的分析得出,采用预期动态法所设计出的Tornambe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性能指标与更好的鲁棒性。最后,根据MDS-80-Ⅱ分子蒸馏设备的实际情况,采用集散控制方式设计出分子蒸馏设备的DCS控制系统,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直观的通过交互界面对分子蒸馏系统进行实际的实验与生产操作,实现分子蒸馏系统的自动化改造与升级。

戴延军[8](2020)在《核安全级DCS控制算法组态符号执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核电厂安全级DCS是保障核反应堆正常运行的核心控制系统,DCS系统软件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安全级DCS软件系统由组态算法模块搭建而成,组态算法模块的每一条控制路径应符合期望值,对路径的高效测试成为需要研究的问题。符号执行技术在单元路径测试方面较为成功,而安全级DCS组态算法模块由较多的基础算法组态搭建而成,DCS控制组态算法模块的符号执行面临挑战。本文在研究符号执行和安全级DCS组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级DCS的符号执行方法:1)在对安全级DCS控制信号类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类型标准化方法解决内存建模问题,避免了复杂的指针和别名分析,保证了符号执行的精确度。2)在对安全级DCS基础算法块的耦合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最小切割思想和权值分析,给出了多耦合变量长路径约束公式的优化方法。3)在研究安全级DCS组态算法模块的工作模式基础上,给出了预置变量常量化方法约减共参复杂长路径约束公式的方法。4)在对安全级DCS符号执行的路径规模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安全级DCS实际生产环境,给出了DCS符号执行实际规模的参考。5)给出了完整的安全级DCS自动化测试框架,并设计了自动化执行工具。使用自动化执行工具对反应堆紧急停堆控制算法模块的进行实验,在执行时间和路径覆盖率均获得较好的结果。理论和实验表明,符号执行能够用于安全级DCS软件系统测试,给反应堆控制算法路径探测和漏洞挖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胡加永[9](2020)在《核级DCS应用软件V&V方案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核电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仪控系统是核电厂的中枢神经,尤其是安全级仪控系统,对确保核电厂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计算机的数字化控制系统(DCS)已经逐步取代了模拟仪控系统。安全级DCS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软件来实现核电厂的安全保护功能。如何保证软件开发过程及最终产品满足预期需求,同时又不引入非预期特征,是确保安全级DCS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键。软件验证与确认(V&V)技术作为保证安全级DCS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是安全级DCS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受到了国家监管机构与用户的高度关注。因此,对软件V&V技术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核电厂安全级DCS系统中所包含的软件按照其所执行的功能可分为平台软件和应用软件。平台软件是指系统软件、算法块软件、工程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应用软件是指基于核电厂运行需求,在安全级DCS系统平台上开发的满足核电厂功能要求的软件。安全级DCS应用软件V&V活动与应用软件开发过程同步开展,贯穿应用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本文将对国内外核电相关标准法规进行梳理,如核安全法规HAF、核安全导则HAD、IEC系列标准、IEEE系列标准等,明确软件V&V活动的要求,建立软件V&V标准体系架构,确定软件V&V活动执行所需遵循的主要标准。并进一步对软件V&V活动所遵循的标准进行分析,识别出软件V&V活动的技术要点,如V&V独立性、软件完整性等级、V&V过程控制等,为后续应用软件V&V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此外,本文以阳江核电厂5号机组安全级DCS供货项目作为工程实例,结合软件V&V技术要点,进行安全级DCS应用软件V&V方案设计,如V&V独立性方案、软件完整性等级方案、V&V过程控制方案等,并在项目中进行应用,确保应用软件V&V方案与活动执行满足标准法规的相关要求。经过实践证明,软件V&V活动在安全级DCS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发现并解决了大量的应用软件异常,有效地提高了DCS系统应用软件质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阳江5号机组安全级DCS应用软件V&V活动也顺利通过了国家监管机构与业主的严格审查,证明了软件V&V技术方案与活动执行符合标准法规的相关要求。该方案也在后续的田湾核电站5&6号机组、红沿河核电站5&6号机组、防城港3&4号机组等DCS供货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张荣旋[10](2020)在《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高度和应用水平,人们一直试图通过制造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来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升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随着全球范围内智能制造热潮的兴起,生产管理信息化也必然呈现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银光公司不甘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潮流中落后,参照国内外同业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是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也是企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工厂方向大步迈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本文以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为主线,对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融合生产管理、信息集成、流程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内容,以优化生产管理信息化方案为目标,根据基于企业架构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方法,以公司企业愿景为指导提出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从过程控制管理、运行管理、经营决策不同层面管理需求出发,通过信息系统架构重构、重要业务管理模块流程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信息化建设内容来实现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同时提出配套管理业务优化的应用系统资源及基础设施优化策略,制定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期评价,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经过信息化优化方案的实施,银光公司正在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大步迈进,这也为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一个DCS系统软件体系的设计(一)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的设计考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DCS系统软件体系的设计(一)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的设计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火力发电现状
        1.2.2 国内火力发电现状
    1.3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煤粉制造过程的发展
        1.3.2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
    1.4 制粉过程控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
        1.4.1 磨煤机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1.4.2 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法
第二章 过程工艺、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原理
    2.1 过程工艺
    2.2 设备概况
        2.2.1 主要设备
        2.2.2 磨煤机
        2.2.3 给煤机
        2.2.4 煤粉分离器
        2.2.5 一次风机
        2.2.6 皮带输送机
    2.3 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原理
第三章 磨煤机控制系统原理
    3.1 控制原理
        3.1.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工作的原理
        3.1.2 控制原理
    3.2 数学模型建立
        3.2.1 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数学模型
        3.2.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数学模型
        3.2.3 磨煤机出力数学模型
        3.2.4 磨煤机钢球数学模型
    3.3 控制方法
        3.3.1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
        3.3.2 磨煤机煤位控制
        3.3.3 磨煤机负荷控制
        3.3.4 磨煤机容量风控制
        3.3.5 磨煤机总风量控制
        3.3.6 料位监测方法
第四章 制粉过程硬件设计
    4.1 DCS系统概述
    4.2 DCS硬件体系结构
        4.2.1 DCS控制结构
        4.2.2 DCS层级结构
        4.2.3 DCS冗余结构
        4.2.4 DCS硬件结构组成
    4.3 制粉系统配置
        4.3.1 磨煤机I/O清单
        4.3.2 其他辅助系统I/O清单
        4.3.3 磨煤机测点及一次元件清单
    4.4 风速监测设计
    4.5 转速监测设计
    4.6 压力及差压监测
第五章 制粉过程软件设计
    5.1 DCS软件体系结构
    5.2 监控环境
    5.3 制粉过程设备流程
        5.3.1 磨煤机启动流程
        5.3.2 磨煤机停止流程
        5.3.3 给煤机启动、停止流程
        5.3.4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
    5.4 制粉过程逻辑建立
    5.5 运行状况及分析
        5.5.1 热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5.5.2 冷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5.5.3 磨煤机出口温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磨煤机启停流程图
附录B 给煤机启停流程图
附录C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图
附录D 磨煤机控制逻辑图
附录E 磨煤机条件跳闸逻辑图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1.1.2 .国内外垃圾处理的现状
    1.2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和工艺流程
        1.2.1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
        1.2.2 .垃圾焚烧发电的工艺流程
    1.3 .垃圾焚烧发电的控制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第二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总体设计
    2.1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的控制方式
    2.2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控制网络
    2.3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的组成
    2.4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控制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3.1 .DCS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内容
    3.2 .过程检测及控制流程图的设计
        3.2.1 .测控流程图的仪表功能标志与仪表回路号
        3.2.2 .测控流程图的图形符号
    3.3 .设备表选型
    3.4 .IO清册统计
    3.5 .DCS控制功能的设计
        3.5.1 .数据采集系统(DAS)
        3.5.2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
        3.5.3 .顺序控制系统(SCS)
        3.5.4 .热工保护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硬件系统设计
    4.1 .DCS硬件系统组成
    4.2 .DCS硬件技术要求
    4.3 .DCS硬件选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软件组态设计
    5.1 .DCS软件设计工具简介
    5.2 .DCS软件组态流程
    5.3 .DCS软件组态实现
        5.3.1 .DCS控制策略组态实现
        5.3.2 .DCS人机界面组态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调试及运行
    6.1 .单体回路调试
    6.2 .冷态调试
    6.3 .热态调试
    6.4 .运行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回转窑式热解工艺
        1.2.2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
        1.2.3 热解温度控制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需求与总体方案
    2.1 回转窑式热解窑的整体结构
    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3 回转窑式热解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DCS的热解过程控制系统
    3.1 控制系统架构
    3.2 控制系统的网络架构
    3.3 DCS与 PLC通信系统集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DCS的回转窑无线测温系统设计
    4.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1 上位机的选择
        4.1.2 系统的硬件配置
    4.2 回转窑温度测量无线方案
    4.3 本章小结
5 热解过程控制策略及DCS系统软件设计
    5.1 控制系统软件配置
    5.2 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策略
        5.2.1 干燥窑控制
        5.2.2 热解窑控制
        5.2.3 热风炉控制
        5.2.4 干熄焦控制
        5.2.5 高温除尘控制
    5.3 回转窑式热解温度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5.3.1 PID温度控制任务分析
        5.3.2 输入值的模糊化
        5.3.3 建立模糊规则表
        5.3.4 解模糊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功能测试及仿真结果
    6.1 DCS系统网络在线实测
    6.2 基本控制功能算法块
    6.3 转窑热解主要工艺工程化实现
        6.3.1 干馏窑控制
        6.3.2 热风炉控制
        6.3.3 干熄焦控制
        6.3.4 高温除尘控制
    6.4 转窑热解温度模糊PID控制算法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与国内核电的发展进程
        1.2.2 核电仪控系统发展概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字化仪控系统
    2.1 数字化仪控系统简介
        2.1.1 数字化仪控系统的概念
        2.1.2 数字化仪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2.1.3 数字化仪控系统的优点
    2.2 SpeedyHold平台简介
        2.2.1 SpeedyHold平台概述
        2.2.2 SpeedyHold平台系统架构
        2.2.3 SpeedyHold平台Level1 组成
        2.2.4 SpeedyHold平台Level2 组成
        2.2.5 SpeedyHold平台系统功能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DA系统工程设计
    3.1 核电站严重事故工况介绍
        3.1.1 核电站生产工艺介绍
        3.1.2 核电站严重事故工况介绍
    3.2 KDA系统需求分析
        3.2.1 核电站仪控系统设计准则
        3.2.2 KDA系统功能需求
        3.2.3 KDA系统性能需求
    3.3 KDA系统方案设计
        3.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3.2 主要设备选型及柜内布局
        3.3.3 配电设计
        3.3.4 接地设计
        3.3.5 网关通讯设计
        3.3.6 校时设计
        3.3.7 定期试验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DA系统工厂测试
    4.1 测试的目的和内容
    4.2 测试的环境和条件
    4.3 测试项目
    4.4 测试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复杂产品系统的标准化实施 ——G公司标准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1.2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1.3 本论文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解释
    1.4 相关研究方法
        1.4.1 案例分析法
        1.4.2 调查问卷法
    1.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复杂产品系统的概念以及独特性
        2.1.2 核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概述及独特性
    2.2 国内外复杂产品实施现状
        2.2.1 国内外复杂产品现状
        2.2.2 现阶段的主要问题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标准化
        2.3.2 项目生命周期
3 G公司现状分析
    3.1 前期设计阶段
        3.1.1 软件设计
        3.1.2 硬件选用
        3.1.3 物料认定及管理
    3.2 中期执行阶段
        3.2.1 术语制定
        3.2.2 文件编写
        3.2.3 生产工艺
    3.3 后期维护阶段
        3.3.1 反馈信息、经验反馈
        3.3.2 现场大修
4 标准化实施方案制定
    4.1 前期设计阶段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制定:
        4.1.1 软件设计
        4.1.2 硬件选用
        4.1.3 物料认定及管理
        4.1.4 总结
    4.2 中期执行阶段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制定:
        4.2.1 术语制定
        4.2.2 文件编写
        4.2.3 生产工艺
        4.2.4 总结
    4.3 后期维护阶段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制定:
        4.3.1 反馈信息、经验反馈
        4.3.2 现场大修
        4.3.3 总结
    4.4 人员培养的标准化实施方案制定:
5 方案反馈与方案改进
    5.1 方案反馈
        5.1.1 直接责任人反馈
        5.1.2 调查问卷反馈
        5.1.3 问卷结果
    5.2 反馈分析
    5.3 方案改进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创新点
    6.2 本文研究得出主要结论
    6.3 本文研究局限性和下一步需要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公司标准化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 B 标准化实施方案反馈问卷调查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车辆自动化称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1.2.1 国外发展沿革与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沿革与研究现状
        1.2.3 对比分析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系统设计
    2.1 问题分析与需求确定
        2.1.1 问题分析
        2.1.2 系统功能需求
        2.1.3 系统运行需求
    2.2 系统功能与业务设计
        2.2.1 系统功能划分
        2.2.2 自动化称重流程设计
        2.2.3 系统防作弊措施
    2.3 系统硬件架构
        2.3.1 架构体系选定
        2.3.2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2.3.3 系统设备布局设计
    2.4 客户端软件架构设计
第三章 系统硬件配置
    3.1 PLC选型与IO分配
        3.1.1 PLC选型
        3.1.2 PLC的IO分配
    3.2 RFID读卡器选型与设置
    3.3 称重仪表选型与设置
        3.3.1 称重仪表选型
        3.3.2 称重仪表设置
    3.4 监控视频采集硬件选型与配置
    3.5 语音控制器选型与配置
    3.6 服务器称重数据远传至DCS硬件配置
    3.7 其他硬件选定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数据库设计
        4.1.1 数据库选用
        4.1.2 数据库E_R图设计
        4.1.3 数据库表设计
    4.2 上位机管理软件设计
        4.2.1 系统登录
        4.2.2 系统状态监视
        4.2.3 系统硬件设置
        4.2.4 数据库设置
        4.2.5 系统信息维护
        4.2.6 称重数据查询与统计
    4.3 上位机与PLC的 Fins TCP协议通信程序设计
        4.3.1 PLC与上位机通信目的
        4.3.2 Fins TCP协议简介
        4.3.3 基于Fins TCP协议的通信实现
    4.4 上位机与称重仪表的Ether Net/IP通信程序设计
        4.4.1 Ethernet/IP通信建立
        4.4.2 称重仪表数据输出格式
        4.4.3 重量数据处理
    4.5 上位机与RFID读卡器的RS485 通信设计
        4.5.1 RS485通信建立
        4.5.2 RFID卡号读取
    4.6 监控视频信息采集
    4.7 PLC程序设计
    4.8 服务器称重数据远传至DCS软件设计
        4.8.1 DCS系统与Modbus_RTU协议
        4.8.2 数据远传方案
        4.8.3 数据远传软件实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蒸馏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及研究现状
        1.2.1 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
        1.2.2 分子蒸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解耦控制的研究现状
        1.3.1 解耦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耦合系统应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分子蒸馏系统的耦合关系模型
    2.1 基于二阶欠阻尼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系统拟合模型
    2.2 分子蒸馏系统的单变量关系模型
        2.2.1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模型
        2.2.2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温度与实际真空度的关系模型
        2.2.3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真空度与实际真空度的关系模型
        2.2.4 分子蒸馏系统中设定真空度与实际温度的关系模型
    2.3 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耦合关系模型
    2.4 分子蒸馏系统中温度与真空度的耦合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子蒸馏系统的解耦控制策略
    3.1 分子蒸馏系统的解耦补偿控制方法
        3.1.1 解耦补偿器的选取
        3.1.2 对角阵解耦补偿器设计
        3.1.3 单位解耦补偿器设计
        3.1.4 前馈解耦补偿器设计
    3.2 分子蒸馏系统的逆解耦控制器设计
        3.2.1 逆解耦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3.2.2 逆解耦控制器在分子蒸馏系统中的稳定性
    3.3 基于预期动态法的解耦控制策略
        3.3.1 Tornambe控制器的设计
        3.3.2 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集散控制方法的分子蒸馏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4.1 分子蒸馏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
    4.2 分子蒸馏集散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2.1 DCS系统的硬件设计流程
        4.2.2 DCS系统的硬件选择
    4.3 分子蒸馏集散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4 基于OPC技术的通讯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核安全级DCS控制算法组态符号执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贡献和创新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核安全级DCS软件系统与测试
    2.1 核安全级DCS软件系统
    2.2 核电V&V
    2.3 路径测试的必要性
    2.4 DCS路径测试与符号执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CS组态模块与符号执行
    3.1 困难与挑战
        3.1.1 复杂数据类型内存建模
        3.1.2 路径约束求解困难
        3.1.3 路径爆炸
    3.2 组态模型
    3.3 耦合性
    3.4 模块参数共享
    3.5 并行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DCS符号执行方法
    4.1 复杂数据类型的内存建模
    4.2 多耦合变量路径约束分割方法
    4.3 置变量常量化方法
    4.4 符号执行规模限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动化执行工具设计
    5.1 执行流程框架
    5.2 关键模块设计
        5.2.1 编译模块
        5.2.2 内存模型模块
        5.2.3 符号解释模块
        5.2.4 约束求解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和分析
    6.1 实验
    6.2 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核级DCS应用软件V&V方案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软件V&V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软件V&V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标准体系架构建立
    2.1 概述
    2.2 基本概念
        2.2.1 应用软件
        2.2.2 应用软件V&V
    2.3 软件V&V相关标准
        2.3.1 总体说明
        2.3.2 中国核电标准
        2.3.3 欧洲核电标准
        2.3.4 美国核电标准
    2.4 软件V&V标准体系架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V&V技术要点识别
    3.1 概述
    3.2 技术要点
        3.2.1 V&V过程模型
        3.2.2 软件完整性等级
        3.2.3 V&V独立性
        3.2.4 V&V过程控制
        3.2.5 配置管理
        3.2.6 异常处理
        3.2.7 系统有效需求筛选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项目V&V方案设计与应用
    4.1 概述
    4.2 项目方案设计与应用
        4.2.1 V&V过程模型
        4.2.2 软件完整性等级
        4.2.3 V&V独立性
        4.2.4 V&V过程控制
        4.2.5 配置管理
        4.2.6 异常处理
        4.2.7 系统有效需求筛选
        4.2.8 V&V报告
        4.2.9 V&V任务回归
    4.3 V&V活动执行
        4.3.1 总体情况
        4.3.2 V&V执行过程
        4.3.3 SVVP编制
        4.3.4 V&V管理
        4.3.5 概念V&V
        4.3.6 需求V&V
        4.3.7 设计V&V
        4.3.8 实现V&V
        4.3.9 测试V&V
        4.3.10 安装和检验V&V
    4.4 V&V活动审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
        1.2.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信息化及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概念
        2.1.1 信息化概念
        2.1.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内涵
        2.1.3 国内外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研究现状
    2.2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相关理论
        2.2.1 智能制造的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
        2.2.2 现代集成制造理论
        2.2.3 企业架构理论
    2.3 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整体优化的方法步骤
        2.3.1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的含义
        2.3.2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设计方法介绍
        2.3.3 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优化步骤
第三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3.1 银光公司基本情况
        3.1.1 银光公司概况
        3.1.2 银光公司组织机构
    3.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发展环境状况
        3.2.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
    3.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分析
        3.3.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过程控制管理上的需求分析
        3.3.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运行管理上的需求分析
        3.3.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在生产经营决策上的需求分析
第四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4.1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目标及原则
        4.1.1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4.1.2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目标
        4.1.3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化原则
    4.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整体架构优化方案
        4.2.1 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及功能说明
        4.2.2 生产管理信息化信息架构优化方案
    4.3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管理集成优化方案
        4.3.1 银光公司生产过程控制管理集成优化
        4.3.2 银光公司生产运行管理集成优化
        4.3.3 银光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管理集成优化
    4.4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核心业务流程优化
        4.4.1 银光公司生产过程控制管理流程优化
        4.4.2 银光公司生产运行管理流程优化
        4.4.3 银光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流程优化
    4.5 银光公司信息资源优化方案
        4.5.1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
        4.5.2 信息资源优化方案
    4.6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化方案
        4.6.1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4.6.2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制造拓展
第五章 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策略及保障措施
    5.1 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5.1.1 阶段化实施策略
        5.1.2 风险识别及规避措施
    5.2 实施保障
        5.2.1 组织保障
        5.2.2 资金保障
        5.2.3 制度保障
        5.2.4 技术持续优化
    5.3 实施效果评价
        5.3.1 经济效益分析
        5.3.2 社会效益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一个DCS系统软件体系的设计(一)系统体系结构和软件的设计考虑(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D]. 李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2]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回转窑式热解过程控制系统研发[D]. 王志雄.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继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复杂产品系统的标准化实施 ——G公司标准化实施研究[D]. 宁全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车辆自动化称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孙学凯. 青岛大学, 2020(01)
  • [7]刮膜式分子蒸馏解耦控制研究[D]. 蒋天一. 长春工业大学, 2020
  • [8]核安全级DCS控制算法组态符号执行方法研究[D]. 戴延军. 南华大学, 2020(01)
  • [9]核级DCS应用软件V&V方案设计与应用[D]. 胡加永.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银光公司生产管理信息化优化研究[D]. 张荣旋.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DCS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一)系统架构和软件设计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