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体内分配脂肪

谁在体内分配脂肪

一、谁在体内调遣脂肪(论文文献综述)

王安忆[1](2019)在《考工记》文中提出第一章一一九四四年秋末,陈书玉历尽周折,回到南市的老宅。这一路,足有二月之久。自重庆启程,转道贵阳,抵柳州,搭一架军用机越湘江,乘船漂流而下,弯入浙赣地方,换无数货客便车,最后落脚松江,口袋里一个子不剩,只得步行,鞋底都要磨穿。但看见路面盘桓电车轨道,力气就又上来。抬头望,分明是上海的天空,鳞次栉比的天际线,一层层围拢。暮色里,路灯竟然亮起来,一盏,两盏,三盏……依然是夜的眼,他就要垂泪了。

黎永励[2](2017)在《祭祖之猪 ——桂西盘瑶村落的物质、仪式与社会结群》文中研究指明过去的瑶族研究关注到瑶族的山地性和民族性,但没有很好地解释和回答这个民族性是怎么来的,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通过什么来表现,以及怎样再生产下去。瑶族对民族性强烈的坚持和维护,是否仅仅归于其文化的保守性,还是说,瑶族社会本身就具有保守与开放同时并存的特点,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研究力图通过有区域史视野关照的人类学实地考察,从几个方面来展开对瑶族社会的研究:第一,通过考察广西西部田林县那拉村的长时段历史,整体呈现一个瑶族村落形成的基本历程,既有传统生计方式的作用,也有区域政治、经济的影响。在村落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勉朗瑶人形成了其特有的人土关系:尽管离不开“土”,但也从来不是一个“守土”的族群。第二,从在地化(local)的视角,深入阐述盘瑶村落的构成,并指出盘瑶以始祖“盘王”的记忆为核心的族群意识是瑶族社会构成的关键。同时也看到瑶族社会内部社会结群方式的策略性特点,这一特点就在于家屋中心性。这样的社会构成机制既不同于汉人社会又不同于壮人社会,只要是能保持家屋作为社会单位的正常延续,可以超越任何一种既定的社会构成规则。第三,本研究指出,瑶族村落中包括养猪业在内的物质生产既与山地环境、资源息息相关,又与家庭分工、家庭经济紧密联系。随着环境改变、家庭经济重心的转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经济的视角能进一步看到瑶族社会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开放性,它能把来自国家、区域其他人群或资本市场带来的物转化成自身社会内部的物,来实现自身社会的生产。第四,本研究从仪式的各种范畴、类型切入,进一步呈现瑶族结群方式的另一面向——神圣与世俗的相互建构性。在瑶人生命经验底下的信仰体系里,道、佛、儒与原始宗教的力量被整合成三个在地化的观念——“祖宗”、“兵马”、“香烟”,三者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其重要性常常在仪式的展演中凸显,因此,我认为它们很可能是我们理解瑶人社会如何实现再生产的关键。我还在本研究中进一步厘清猪这种物作为仪式用品的形态及其在祭品中的阶序,以揭示出瑶人献祭仪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征体系。作为祭品的猪在仪式中的作用是不可化约的,它作为物,其被使用的理由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文化上的。换言之,猪在瑶人社会,首先是作为人神交换的礼物——神圣的食物,然后才是人们的食物。瑶人执着地保持这种传统,意味着什么?包括“猪礼”在内,通过礼物交换,“外人”转化成了“家里人”。随着物在仪式中被赋予了神圣性,社会共同体功能得到强化。那么,猪的生产、交换与消费是一个社会关系生产的过程,这种日常的物无形中参与了瑶人世界里神圣与世俗的相互建构,呈现出瑶族社会基于其文化建构之上的意识形态。瑶族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瑶族如何构建自己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意义,这是本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可以使勉朗民族志成为具有跨文化意义、且具有理论探讨空间的一项研究。在结论中,笔者重述了瑶族传统文化意象和社会构成原则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家屋中心性这个社会性原则之下,“祖宗”等社会理念成为理解瑶人社会生活的核心。围绕它们展开的仪式实践,使瑶族共同体超越血缘和世系的限制,在物的积极建构下,实现社会得以存续的理想。在物的商品化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仍然没有抛弃原有的文化建构,社群仍然想要通过文化来克服这种异化可能带来的危机。本研究至少在两个方面努力作了突破与创新: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超越过去的社区研究和民族研究各自为政的局限,通过对更大的区域背景的考察,在更大的学术对话层面上对民族性进行探讨,其次,本研究也尝试一种新的路径,能结合仪式与社会结群两个方面的研究旨趣,来重新思考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关系,从而能从内在的生命经验、在地的社会文化范畴以及社会群体的具体实践,来看仪式的社会意义。

程维[3](2016)在《海昏:王的自述》文中研究表明卷一:屏风1薄阴的天气,若是你在豫章遇到一个衣锦还乡的人,他面色红润,说着带京师腔的南方口音,你最好绕开,或者别接他的话茬。哪怕对方只是跟你寒暄,如同似曾相识的人与你主动而热情地搭讪,你还是得离他远点,没准他就是个朝廷派下来的坐探。日暮时分,面对黑底飞金的漆器屏风上的圣人像,我就会陷入如暮色一般晦暝的沉思—漆器是消极,退隐,冷遁的。野风送来桂花的幽香已经慵懒而无力,而内心绵亘着的旷野—原始的、黑色的、暴力的山林与

张艳萍[4](2015)在《《海华沙之歌》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家喻户晓的诗人,也是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显赫声名来自于其对美国民族文学做出的伟大贡献。这位学者型诗人一生致力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既有关于创建美国民族文学的自觉的理论诉求,又凭借天才的语言禀赋翻译了来自十种欧洲语言的大量诗歌,为美国文学在欧洲文学传统这一平台之上尝试脱胎换骨式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而其享誉世界的《海华沙之歌》则是把题材的本土化和艺术形式的本土化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堪称19世纪美国民族文学的瑰宝。独立战争后,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迫不及待地召唤一种独立于英国文学的美国民族文学。但当时的美国作家面临着美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诸多困境。其一,用美语能不能创作出迥异于英国文学的美国文学?其二,民族文学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性,而美国文学的民族性首先取决于文学题材的本土化。在这一方面,美国作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华盛顿·欧文不无遗憾地意识到美国作家缺乏具有美国特色的素材,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也曾陷于美国作家在本土题材的占有方面远逊于英国同行的尴尬与自卑。在如何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讨论中,以沃尔特·钱宁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所倡导的观点引人瞩目,那就是把吸纳印第安口头文学传统作为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一条途径。在众声喧哗之中,一些作家怀揣梦想默默耕耘。时至19世纪20年代,欧文和库珀已经为美国文学赢得了国际声誉。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英国文学笼罩在美国文学上的阴影。美国文学所面临的这种困局直到1855年随着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的问世而得以部分化解。朗费罗认为,使欧洲文学传统的优秀元素与美国自身文学元素水乳交融,才能建立起超越英国文学传统的独立的美国文学传统。为此,朗费罗翻译了大量欧洲诗歌。这样,朗费罗便为美国诗人搭建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欧洲诗歌平台。不仅如此,朗费罗还通过不遗余力的努力将培养国际文化视野的理念传承给了更多的美国作家。艾兹拉·庞德和T·S·艾略特无疑是朗费罗最出色的后继者。通过艾略特和庞德,这一理念被更多的美国作家所继承,成为美国作家创建美国民族文学航程中长明的灯塔。朗费罗在其大学毕业演讲《我国本土的作家》中就前瞻性地提出了采用印第安题材来创作美国民族文学的主张,而在《我们国家的文学的精神》一文中,朗费罗对美国民族文学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在朗费罗看来,美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敞开了可能性。朗费罗关于题材本土化的呐喊代表了后革命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学民族主义者的心声。而库珀、帕克曼和朗费罗自己的那些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作品则佐证了题材本土化是建构美国民族文学的必经之路。朗费罗的理论诉求与创作自觉,都是其建构美国民族文学的强烈使命感的必然产物。《剑桥美国文学史》指出,朗费罗在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语言谱系方面的问题,而其解决方案涉及到语言层面和历史层面,《海华沙之歌》则实现了这两个层面的完美融合,这是因为,在语言层面,《海华沙之歌》使用了印第安词汇,在历史层面,《海华沙之歌》采用了印第安题材。我们认为,上述看法不能涵盖《海华沙之歌》在美国民族文学建设进程中的全部价值。事实上,《海华沙之歌》在诗歌题材本土化和诗歌艺术本土化两个方面为美国民族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华沙之歌》的素材来源是19世纪美国历史学家亨利·R·斯库克拉夫特的着作,即《美国印第安部落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史学和统计学资料汇编》和《阿尔吉克研究》。朗费罗以斯库克拉夫特的印第安文化研究成果为依据,在创造性地借鉴斯库克拉夫特所收集的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基础上,以印第安文化英雄海华沙为主角,再现了印第安文明进程中的五大文明成果,全景式地展现了印第安文化的诸方面,包括印第安人的宗教、礼仪、价值观等。根据奥吉布瓦印第安人对《海华沙之歌》的理解,可以肯定,在用英语保存印第安文化方面《海华沙之歌》功不可没。而印第安文化对《海华沙之歌》的重要价值则在于使其获得了题材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印第安题材赋予《海华沙之歌》独特的本土气质,这表明,印第安文化是美国民族文学的独特资源。作为一部印第安人的墓志铭,《海华沙之歌》也有其缺陷。在该诗的结尾,朗费罗安排他笔下的那些印第安人接受基督教传教士的教导,与登陆美洲的殖民者达成了和解。我们认为,这一缺陷并非仅仅体现了朗费罗的个人偏见。在美国,不论是殖民地时期的白人作家,还是19世纪20年代以皮袜子系列成名的库珀,甚至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马克·吐温、海明威和福克纳,都受到美国白人意识形态的左右,在如何对待印第安人的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是一贯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作家,他们首先是白人。在美国文化过滤机制的支配下,朗费罗把那些印第安人处理成了心甘情愿屈服于白人的弱者。作为印第安人历史的代言者,朗费罗充分行使了他选择性地书写印第安人历史的自由。美国白人作家往往以双重态度对待印第安人,作为一位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学者,朗费罗也不能超越他作为美国白人的身份局限,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学中印第安问题的色彩。在诗歌艺术方面,诚如《剑桥美国文学史》所言,那些印第安词汇解决了朗费罗在语言层面面临的难题,但是,在我们看来,真正使《海华沙之歌》迥异于英国诗歌的元素不止于此,而在于朗费罗创造性地借鉴了印第安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口头传统。朗费罗创造性地借鉴了印第安神话传说。他移植并重构了印第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借鉴了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叙事艺术,包括叙述者的现身、超叙述结构、线性叙述顺序、三迭式重复、三角形角色关系和传奇时间等。朗费罗借鉴了《荷马史诗》和《卡勒瓦拉》结构情节的方式,把诗歌主人公海华沙的n型生命轨迹作为贯穿全诗的特定的序列,按照这一序列将二十个独立的叙事片段缀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朗费罗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并借鉴欧洲史诗的程式,使二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和程式系统,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海华沙之歌》形式上最醒目的特征是遍地开花的平行结构。我们认为,19世纪的批评者指责朗费罗剽窃《卡勒瓦拉》的平行句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研究表明,朗费罗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圣经诗歌、荷马史诗中的平行结构,而真正触动他的可能是《卡勒瓦拉》和印第安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是口头文学的基本文体形式,而大量的平行结构是造就《海华沙之歌》形式独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印第安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口头传统因子在《海华沙之歌》中生根发芽,使该诗熠熠生辉,实现了诗歌艺术的本土化,给读惯了英国诗歌和带有英国味儿的美国诗歌的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创造性地借鉴印第安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口头传统,是朗费罗使自己的诗歌获得货真价实的美国性的一条重要路径。美国文学是一个历史概念。从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美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看,美国文学都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的概念。“美国文学”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概念。美国文学的本土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各个时代对美国文学的美国性的看法会有所不同,这个问题在T·S·艾略特那里已经论述得很充分了。我们认为,试图为“美国文学”探寻一个十全十美的定义是徒劳的,而在时间流中动态地考量美国文学之美国性的嬗变才是智慧之举。T·S·艾略特认为,美国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美国文学的美国性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一个时代的美国文学的美国性会取代前一个时代的美国文学的美国性。从库珀到吐温,美国民族文学的美国性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首先通过题材的更迭表现出来。在库珀和朗费罗时代,印第安题材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宠儿。但是,随着南北战争的爆发,印第安问题悄然退向幕后,黑人问题大步走向前台,跃升为美国的首要问题。相应地,在美国的民族文学中,黑人题材就取代了印第安题材。朗费罗以他那个时代的方式投身于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洪流,为那个时代美国民族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朗费罗怀揣梦想与激情倾力创作的《海华沙之歌》,是19世纪美国民族文学中当之无愧的瑰宝。这部诗歌集中体现了朗费罗关于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理念,那就是,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自己的文学元素融为一体,以美国自身为素材,才能创造出富有美国特色的原创性作品。这一理念在美国星火相传,使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作家受益匪浅。可以说,朗费罗为美国民族文学所做的贡献,不仅在具体创作方面,更在宏观战略方面。自从独立战争以来,美国人长期被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卑感困扰。朗费罗细水长流的创作,蒸蒸日上的业绩,令英国诗人望尘莫及的诗艺,以及举世瞩目的盛誉,带给美国人的除了自豪还是自豪。这种姗姗来迟的文化自豪感对于努力建设独立的美国文化的美国人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朗费罗为美国文学甚至美国文化所做的贡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朗费罗在当代美国学界遭遇令人尴尬的冷清,但是,文学的良心不容许历史遗忘这样一位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诗人。

央歌儿[5](2013)在《家有真经》文中研究指明一何玉兰的偶像是年长自己几千岁的孟母。一个生在封建社会的寡妇,因为前瞻性地三次搬家,把儿子的命运彻底改变了,而她自己也成了中国着名母亲。何玉兰也在酝酿能够改变女儿命运的"三迁"。小学肄业生何玉兰从事工作以来就和知识分子打交道,苏联专家、技术人员、单位领导、机关干部等,内心里,她对知识的崇拜狂热到了宁为玉碎的程度。可两个女儿学业都不佳,秋慧上了技校,秋萍考了两年大学没考上,正在复读,将来能上自费大专就不错了。她们成为知识

宋新娟[6](2010)在《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促使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蕴含独特文化的设计作品才能成为世界现代设计的主角。然而,当下设计界虽大讲学习传统,但范围过于宽泛,大多还是从吉祥图案出发的符号研究,缺乏新意。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理论、方剂、语言、陈设以及相关传说都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活的传统文化标本。中医传统图式符号是中医文化的视觉反映,其单纯而多变的造型样式,丰富且独特的组织结构,使我们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有利于我们吸取营养,产生新的医学视觉符号。本文从六个部分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概述:目前,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中医呈现出许多尴尬的局面,中医本身形象的庞杂和含混使得人们对中医文化内涵不得而知,甚至有的江湖郎中、招摇撞骗者也都打着文化的幌子使人们对中医的形象大大折扣。中医现有的图式符号在表达形式上与西医相差无几,不能够体现出中医的传统文化和理念;现有图式符号杂乱而不统一,不能够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现有图式符号缺乏中医理论、药材、方剂等方面的图式说明。因此,有必要建立善而有特色中医形象,并使其视觉化,系统化,从而有效地传递中医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治疗方式以及人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文化和美的熏陶。但是,目前国内设计界与学术界对中医图式符号的美学思想、审美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局限于中医理论探讨上;而设计界对中医图式符号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审美文化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无法转换成为有中医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的设计。对视觉符号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对已有符号的分析上,缺乏具体的创作方法的研究,对传统符号的分析大都过于笼统,缺乏细致深入的考察;缺乏实际的案例与具体设计方法研究。其次,对“中医”和“图式”等基本概念做了界定,比较了“图式”与“图形”、“图像”、“图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从中医图式符号的起源于发展出发,通过对中医图式符号发展的不同时期(萌芽、定形、发展、完善、衰落)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总结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衰变原因。第三章从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分类、组织结构、造型特点等三个方面简述了中医图式符号的基本特征。第四章阐述了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通过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形式美和意蕴美的分析,找寻影响中医图式符号形式的思想渊源,总结出阴阳五行理论、儒释道文化对中医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造型形式。第五章分析了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局限性,由于其注重细节、依赖文字的手工化的表达方式和缺乏规范与管理的混乱使用,使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中医形象建立的要求。但当下的国际形势又对中医的图式符号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新的中医符号识别体系,但该体系的建立必须体现中医的特色,中医传统图式符号中包含的“贵生”理论和“以形写神”的手法可以为我们现代中医图形符号系统的设计提供设计的素材。第六章对中医图形符号体系的建立做了一定的探索。首先分析了中医的形象概念,通过中医与文学、艺术、民俗、节日、工艺等文化形式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总结出中医具有整体、秩序、诗性、自然、意象、变化、神秘等形象特征;其次,根据中医的想象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符号,即对中医图形符号体系设计的形状、线条、构图、色彩、材质等形式美因素做了一定的总结。通过图形符号设计的分级处理,概括并设计出部分中医图形符号66个,为现代中医学视觉符号体系的构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结论部分提出了建立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素材库的构想,并对中医标识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提出建议。最后客观地指出了论文的某些局限。本文从审美角度出发,研究中医传统艺术符号的基本内容和造型规律,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从艺术设计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创新与应用的具体方法,为增强中医系统的视觉识别性总结了相关符号设计的原则。通过对传统艺术符号的借鉴,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关于中医理念、中药材的识别符号。

叶舟[7](2010)在《昔日重来》文中研究表明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新娘是个冷美人,真的冷。她自始至终在打喷嚏,像一台坏掉的气泵。新娘一袭白纱,有古典气息,手捧花束,高挑地站在门厅前,笑容略有些凝固,迎来送往,但抵不住身体里的一片秋声。新娘自有一套程式,先将脖子塌陷下去,憋足劲,然后猛一抽搐,将颈子发射出去,问天打卦似的"啊——嚏"一声,回音缭绕,吓人一大跳。令人对她的婚姻捏了一把汗。

斯科特·西格勒,卢鑫莹[8](2009)在《感染》文中提出佩里.达西,身高6英尺5英寸,体重268磅,曾是优秀的橄榄球中后卫,性情暴躁易怒。他的坏脾气不知道有多少次弄得众人不欢而散。他一直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把糟糕的过去抛到脑后,开始新的人生。在一次意外中,佩里感染了某种未知的病毒。奇异的微生物侵入了他的血液循环系统,悄悄地在他体内制造异质体。不久,他身上不断冒出黄色的小疹子。疹子渐渐变成硬块,显示出一个个三角形状。佩里开始感到异常的焦躁、紧张,一贯的坏脾气也变本加厉,就连他眼前的图像也开始变得恍惚起来。他时时陷入谵妄狂想之中,对周围的人、物大打出手,破坏成性。原来,那些微生物不仅要寄宿在佩里的体内,更要进一步控制他的肉体、他的头脑,甚至他的精神。更糟糕的是,同样的感染症状开始在居民中蔓延……佩里被围困在他自己的身体里。这是一具重达268磅的地狱。旁人不会理解他的痛苦,也没有人能救得了他。佩里在狂怒中决定割裂自己的身体,他要赶在自己的身体被彻底控制之前,将入侵者逐出体内。

张人尹[9](2009)在《围绝经期妇女的肥胖证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肥胖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过程非常复杂。单纯性肥胖是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因为热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而造成的。近20年来,全球肥胖人数爆炸性地激增,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而在我国,近10年肥胖和超重人数也急速上升,这与现代人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有重大关系,超重和肥胖会引发一系列健康、社会和心理问题。女性肥胖,除了带来肥胖的共同危害之外,还有其特殊性。特殊性是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肥胖妇女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比普通妇女要高,雌激素的水平越高,就越增加患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乳腺癌的危险,所以肥胖妇女患这两种妇科肿瘤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下垂体—下丘脑—卵巢生殖轴(HPO—axis)的变化,致使卵巢衰老退化,其功能亦随着退化,内分泌的荷尔蒙也随之降低,而常导致一系列生理症状与征候。随着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体内性激素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雌激素的工作,便由卵巢转由脂肪细胞代理,同时发生一系列醣和脂肪代谢的紊乱,造成体脂分布异常,特别是腹内脂肪积聚的腹型肥胖。目的:本研究采用统一辨证的方法,拟初步总结出调查范围内围绝经期妇女肥胖的基本证候和临床主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采对200例围绝经期肥胖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记录病例的临床数据,通过望闻问切等诊察手段获得客观临床资料,从症状和体征的轻重程度,结合舌脉表现,进而进行辨证分型,找出围绝经期患肥胖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论:通过学习前人论述,查访相关资料,调查围绝经期肥胖患者,本研究归类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虚湿阻为主要围绝经期肥胖证型,其余胃热湿阻及肝郁气滞并非主要证型,而常成为兼证,由此可总结围绝经期肥胖以肾虚为本,兼夹痰浊、血瘀、气滞为标。辨证分型是治疗的基础,只有辨证准确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对围绝经期肥胖妇女的辨证分析,希望能给围绝经期肥胖的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减肥的疗效。

扎西才让[10](2009)在《史诗比较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同属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河流中,文化是一种交流。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其他民族的记载中能够引起他者目光的魅力。用文学来记载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是这个民族进入文明的标志。曾几何时,人类利用结绳记事或口耳相承的方法,来延续过去的成熟。但是,文字的产生却给一个民族的认识带来了许多优秀的概念。借用他者的眼光与思想来拓展自己的视野,糅合自己的文化与传统来缩短优秀的距离。挥笔自己的情感去抒发民族的思想,记载过去的传说去浓描伟大的史诗。藏族的文化与希腊的文明在历史的记载中似乎没有发生过真面的接触,但是在文明的进程中却同样经历了多神文化的熏陶,在探究族源的基础上这两种民族似乎拥有过亲缘的关系。为此,从更多的角度去类比这两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却发现藏希文化的许多趋同性。在神的空间中,人的作用是通过敬畏与祭祀来实现。在人的社会中,神的价值是通过赞誉与供奉来体现。所以,藏希两个民族在神的照耀下,对自己生存的空间及自然界,对物质的世界的认知及世界观。都有一同的看法。从民族习性的角度去分析,在吸取游牧文化的母乳中藏希两个民族在生活资料和生活方式,以及在生活习性上都有相似的特点。例如:藏族的传统膳食中,以“三白三红”为典型。希腊史诗所记载的食谱中,同样以奶酪和牛羊肉为主。在同样心理与同种生活方式的作用下,给置身在人类生活中的永恒之物,山与水赋予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新的概念。山水作为神的家园,对它们并非是敬而远之,而是,选择恰当的日期进行祭祀来纪念诸神的功德。借此,以煨烧供品,焚祭牛羊,酬谢神灵,拥神为盟,建立友谊。并且进行竞技赛事。祭祀的期间一般不发生任何争执,形成一种“老者的兴奋是由于壮者的尊敬,幼者的兴奋是由于老者的赞扬”的氛围。人们都坚信人兴则神悦的传统。藏族和希腊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有着某些差别,但是,从放牧的方式中脱变出来的希腊,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保持了巫师说事的传统。海洋文化的游荡并没有使古老的希腊丢弃豪放的传统。他们同样能歌善舞,驰马沙场用狮子来比喻英雄,用豺狼来比喻懦夫的游牧文化同样占据着所有英雄的平常表现。希腊的文明,在神灵的照耀下,在巫师的通融中,在人性的追逐上,大众的人生是为了获取荣誉与自由。为此通过放大人类的功能来突显人与巫师,巫师与神,神与人的三维价值。在这样一种信仰的反射中,英雄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却十分的讲究自己的荣誉与集团的利益。在征服与收缴敌人的财物时,他们在乎的不是如何分配财产,而是将敌人的兵器作为自己的战利品。用敌人的鲜血来祭祀亡友的灵魂作为自己勇气的见证。也把人的能力无限地扩大用超越的方式来划分人与神灵的界限。从人类到神灵的攀升似乎是后天的杰作。但是那种类型的人们却需要有黄金一样的血统。所以,在希腊血统固然是重要的,可是它并非是人与人之间等级的象征,血统也没有希腊式的文化与思想的重要。在这种多神与奋斗的主题下,希腊的文明却表现在巫师说事与祭祀行事的文化气氛中。由此,希腊如同藏族一样也有神附人体的传统,例如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最有名的特尔斐的阿波罗神谕就是神附人体的典型。由此推出,希腊的文化与思想是希腊同别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因为拥有过摩擦、创伤和兼容的方式来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臻母体文化的完美,使得晶体文化的双重性在希腊的土地上大放光彩。真如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假如这民族有一个基础----如像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那么,一开头一种国外的文化就参加进来,于是它便有两重文化,一方面是原有文化,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这种所谓的东方世界就是指印度。在制度方面,王侯对于臣民的关系以及王侯相互间的关系,不是根据法律所规定的社会情形,而是根据财富与属地的优越、军力的雄厚、个人的英勇、见识和智慧的高超以及出身的门第;因为王侯和英雄同样被看作是高等的阀族。他们的臣民所以服从他们,不是因为有了阶层的区别,不是因为被压迫,也不是由于大家长制的关系,更不是立法政府需要的结果。而是,出于大家感觉到的那种必需:要团结一致,要服从一位善于命令的统治者。人民不能对他怀有嫉妒和恶意。君王所享有的权威,全看他有多大的能力来发扬这种权威。这种优越只是个人的英勇和成绩来维持,所以决不能够持久。然而,藏族和希腊两个民族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物均天选,适者生存的历史命运。希腊王朝的诞生,发展与衰落的周期同吐蕃王朝的周期似乎是相同的。所以,他们短暂的历史命运,虽然没有坚持霸王政治的沿袭,却给史诗文化的诞生铺就了广阔的空间。为此,希腊的文明没有现代的成分。在相同思想和趋同文化的背景下,在崇拜英雄与追逐荣誉为主题的现实社会中,论证《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之故事结构的相同性和思想文化的同属性是极为重要的。此外,两部史诗也有几点外在的趋同特征。如,(1)对自己的主神进行祈祷并求得神赐给自己的智慧。(2)两部史诗都以咏唱的形式来完成全部内容。(3)在战争的时候通过有翼飞翔的语言来表达军将之间的感情。(4)通过忘情的药酒来迷糊某人的意志或痛苦。(5)用野生的未加工磨细的草药来包扎伤口。(6)所选用的祭品有两类如带血腥的和不带血腥的供祭。(7)在焚烧祭品之后进行宴席,席间所用的便是供祭的剩余。(8)祭祀仪式之后便进行竞技赛事。(9)在战争中英雄所跨的战马不但具有纵驰沙场的能力,还能谈吐人类的语言。(10)在战争中广泛地应用精制的羊毛长带即俗语之“俄恰或称土炮”。(11)在战争之前或之后用带有某种信仰的枝条来熏身或除涤晦气。(12)兵器也拥有灵气也能根据主人的意图来完成自己的使命。(13)还利用抓阉的方式来分配和甩股子方法来娱乐。(14)用叠木成架的习俗来处理和火化尸体,把谷物灌人耳孔,用钱币堵塞双眼的仪式来待化尸体。等等,其两部史诗在许多方面都有趋同性,故而,用比较类比的方式来研证两部史诗的同属特点。

二、谁在体内调遣脂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在体内调遣脂肪(论文提纲范文)

(2)祭祖之猪 ——桂西盘瑶村落的物质、仪式与社会结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瑶文声韵调与国际音标
亲属关系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界定
    第二节 祭品理论
    第三节 人类学的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简介
第一章 社区图景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家、族群与村落:族群身份的建构
    第三节 社群构成
    第四节 婚姻与继嗣:mbiauv(家)的中心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物质生产与山地经济的内涵
    第一节 作为生计策略的游耕经济
    第二节 猪的生产与管理
    第三节 货币经济下的贸易与销售
    第四节 封闭与开放:山地生存的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作为生活方式的仪礼
    第一节 仪礼的范畴
    第二节 宇宙观及信仰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文本的叙事及其想象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与献祭
    第一节 成为“祭品”之路
    第二节 献祭的形态、角色与作用
    第三节 共食和“猪礼”:献祭后的下落
    第四节 贡酬、互惠和买卖:猪如何被交换和消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何为:山地民族的想象与实践
    第一节 瑶族社会共同体的再生产
    第二节 “家”的再生产
    第三节 祭品经济:礼物与商品的过渡与转换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超越血缘和地缘的结群模式
    二、献祭:围绕“吃”的物质文化
    三、祭祖之猪:神圣与世俗的相互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4)《海华沙之歌》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后革命时期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历史使命
    二、朗费罗关于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理论探索
    三、朗费罗及其《海华沙之歌》在19世纪美国民族文学中的地位
    四、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
上编印第安文化:美国民族文学的独特资源
    第一章 《海华沙之歌》的素材来源
        一、《序诗》中关于《海华沙之歌》素材来源的说法
        二、朗费罗日记、书信中的相关记述
        三、斯库克拉夫特的相关说法
        四、奥吉布瓦印第安人表演《海华沙之歌》中的场景
        五、诗歌内容与素材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 《海华沙之歌》:“印第安人的墓志铭”
        第一节 《海华沙之歌》与印第安人的文明进程
        一、印第安神话传说中的文化英雄:诗歌主人公海华沙的原型
        二、诗歌主人公海华沙与印第安人的五大文明成果
        第二节 《海华沙之歌》与印第安人的宗教
        一、诸神各司其职
        二、灵魂不死
        三、图腾崇拜
        四、成年礼
        五、神圣与世俗的分野
        第三节 《海华沙之歌》与印第安礼仪
        一、海华沙的婚宴与印第安人的婚宴仪式
        二、明尼哈哈为玉蜀黍田祝福与印第安人的播种仪式
        三、明尼哈哈们收获玉蜀黍与印第安人的收获仪式
        四、“海华沙哭亡友”与印第安人的悼亡仪式
        第四节 《海华沙之歌》与印第安人的价值观
        一、勇士形象与印第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二、女性形象与印第安女性审美观
        第五节 海华沙的宿命与印第安人的人神关系
        一、海华沙的宿命
        二、印第安神话传说中主动的神与被动的英雄
        三、人类认识自我进程中所构建的人神关系
        第六节 《海华沙之歌》的结尾与印第安人的衰落
        一、海华沙幻觉中印第安人的未来
        二、海华沙的退场抑或死亡
        三、西进运动中美国政府的印第安政策对朗费罗的影响
    第三章 《海华沙之歌》的缺陷与美国白人作家的身份局限
        第一节 朗费罗对印第安人的双重态度
        一、野蛮人抑或文明人
        二、返回印第安神的身边抑或接受基督的福音
        第二节 选择性叙述:被隐蔽的暴力与被放大的和平
        一、哥伦布:“把他们都教化为我主的信徒”
        二、“改变异教徒的信仰是基督教徒的责任”
        三、暴力伴随着基督教在美洲的传教活动
        四、筛选与书写
        第三节 1854年以前印第安人的文本性存在
        一、殖民地时期写实性文学对印第安人的双重态度
        二、库珀的印第安叙事对印第安人的双重态度
        第四节 朗费罗《迈尔斯·斯坦迪士的求婚》中的印第安人形象
        第五节 1855年后美国经典作家笔下的印第安人形象
        一、马克·吐温笔下的印第安人形象
        二、海明威笔下的印第安人形象
        三、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人形象
        第六节 印第安人的宗教皈依与美国白人的殖民主义意识
下编 借鉴口头传统:美国民族文学独特的艺术路径
    第一章 朗费罗对印第安神话传说人物形象的借鉴
        第一节 《海华沙之歌》中海华沙形象的构建
        一、诗歌题名的选择:“海华沙”或“麦尼博兹霍”
        二、印第安神话传说人物形象海华沙或麦尼博兹霍的核心特征
        三、海华沙或麦尼博兹霍的诞生
        四、海华沙或麦尼博兹霍的成长
        五、对麦尼博兹霍形象的分解与改造
        六、对其他印第安神话传说人物形象的移植与改造
        第二节 《海华沙之歌》中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的构成
        一、伊阿歌形象的构成
        二、瑙柯密、齐比亚波等人物形象的构成
    第二章 《海华沙之歌》与印第安口头文学叙事艺术
        第一节 叙述者的现身
        一、起源神话的结构模式
        二、《海华沙之歌》中叙述者的干预性话语形式的功能
        第二节 超叙述结构
        一、叙述分层界说
        二、印第安神话传说中的超叙述结构
        三、《海华沙之歌》中的超叙述结构
        第三节 叙述顺序
        一、《海华沙之歌》中顺叙与错时叙述的分布
        二、印第安神话传说中的顺叙
        三、《海华沙之歌》中的顺叙
        第四节 叙述频率
        一、口头文学中的三迭式重复
        二、《海华沙之歌》的三迭式重复的来源
        三、《海华沙之歌》的三迭式重复的特征
        四、《海华沙之歌》三迭式重复的艺术效果
        第五节 主人公、对头与相助者或敌对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一、朗费罗对印第安冒险故事三角形角色关系框架的移植
        二、三角形角色关系框架的艺术效果
        第六节 传奇时间
        一、传奇时间与偶然的巧合
        二、偶然的巧合出现“之前”的时间点的重要作用
        三、传奇时间的抽象性
        四、传奇时间与空间的抽象联系
        五、传奇时间中机遇的决定权
        六、传奇时间中人物的“一如故我”
    第三章 朗费罗对欧洲史诗“编织”技巧的借鉴
        第一节 《海华沙之歌》结构情节的口头传统特征
        一、二十个独立的叙事片段按特定序列缀合成一个整体
        二、《荷马史诗》对《海华沙之歌》结构情节的方式的影响
        三、《卡勒瓦拉》对《海华沙之歌》结构情节的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海华沙之歌》与朗费罗的印第安文化“编织”技巧
        一、与主人公相关的文化元素的编织
        二、与次要人物相关的文化元素的编织
    第四章 《海华沙之歌》的程式及程式系统
        第一节 程式、程式系统与口头传统
        一、米尔曼·帕里关于“程式”及“程式系统”的界说
        二、程式与荷马史诗的口头性质
        第二节 《海华沙之歌》的程式类型
        一、《海华沙之歌》中“形容词+人物名称”的程式
        二、欧洲史诗中关于名字的程式
        三、《海华沙之歌》中的整行程式
        第三节 《海华沙之歌》中的程式系统
        一、程式系统及其生成
        二、《海华沙之歌》中的程式系统
        三、《卡莱瓦拉》中的程式系统
        四、《诗经》中的程式系统
        第四节 《海华沙之歌》中的程式和程式系统的价值
        一、朗费罗的选择: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创作民族文学
        二、无韵扬抑格四音步的引入与《海华沙之歌》原创性的获得
        三、无韵扬抑格四音步与印第安词语的结合:革新诗歌语言的策略
        四、程式与程式系统:呈现印第安文化的媒介
    第五章 《海华沙之歌》的平行结构
        第一节 平行结构与口头传统
        一、南斯拉夫活形态英雄史诗歌的平行式
        二、平行结构是圣经诗歌的基本文体形式
        三、平行结构是《诗经》的基本文体形式
        第二节 《海华沙之歌》平行结构比较研究
        一、诗行之间的同义平行关系
        二、意群之间的同义平行
        三、一种特殊的同义平行
        第三节 《海华沙之歌》平行结构的来源
        一、印第安歌谣与《海华沙之歌》
        二、芬兰史诗《卡莱瓦拉》与《海华沙之歌》
        三、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第四节 《海华沙之歌》平行结构的艺术效果及价值
        一、平行结构的艺术效果
        二、平行结构的价值
结语
    一、本土题材与美国民族文学的身份确认
    二、继承世界文学传统与美国文学的艺术革新
    三、朗费罗:19世纪中叶美国民族文学的开拓者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5)家有真经(论文提纲范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6)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中医图式符号的发展
    2.1 起源
        2.1.1 中医产生的地理环境
        2.1.2 早期巫术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2.1.3 劳动实践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形成与影响
    2.2 中医及其图式符号的发展与流变
        2.2.1 中医图式符号的萌芽时期
        2.2.2 中医图式符号的定形
        2.2.3 图式符号的发展
        2.2.4 图式符号的不断完善
        2.2.5 图式符号的衰落
    2.3 图形符号标准化进程及中医符号使用现状
        2.3.1 图形符号设计的标准化进程
        2.3.2 中医符号使用现状
第3章 中医图式符号的基本特征
    3.1 中医图式符号的分类
        3.1.1 自然气象符号
        3.1.2 卦象符号
        3.1.3 动植物符号
        3.1.4 人物符号
        3.1.5 复合符号
    3.2 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组织结构
        3.2.1 同心圆结构
        3.2.2 对称结构
        3.2.3 循环结构
        3.2.4 总分结构
        3.2.5 "十"字、"米"字结构
    3.3 中医图式符号的造型特点
        3.3.1 概括与抽象
        3.3.2 灵动与秩序
        3.3.3 分解与重构
第4章 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4.2 中医图式符号的审美产生及特征分析
        4.2.1 中医图式符号传达的形式美
        4.2.2 中医图式符号的审美特征
    4.3 中医传统图式符号的文化内涵
        4.3.1 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2 道家思想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3 道教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4 儒家思想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4.3.5 佛教艺术对中医图式符号的影响
第5章 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局限与拓展
    5.1 关于中医传统图形符号认知度的相关调查
        5.1.1 调查对象及方法
        5.1.2 调查结果
    5.2 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局限性
        5.2.1 手工化倾向明显,难以规范统一
        5.2.2 图形注重装饰细节,缺乏共性
        5.2.3 图形过于依赖文字说明,缺乏独立性
        5.2.4 管理混乱,图形使用界限不清
    5.3 中医传统图形符号的拓展
        5.3.1 注重功能性,统一形象
        5.3.2 注重设计的级层差异化
        5.3.3 借鉴传统图案的造型规律
        5.3.4 借鉴传统图案的艺术符号
第6章 基于传统的现代中医图形符号设计探索
    6.1 设计背景
        6.1.1 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的标准化的国际需求
        6.1.2 中医形象提升的需求
    6.2 设计步骤
        6.2.1 中医形象概念提炼
        6.2.2 中医形象概念到图形符号的转化
    6.3 设计方法
        6.3.1 中医图形符号设计的分级处理
        6.3.1.1 中医基础公共系统符号的标准化设计
        6.3.1.2 中医图形符号中非共享目的的个性化设计
        6.3.2 典型符号设计
    6.4 设计成果
        6.4.1 养生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2 疾病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3 疗法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4 诊法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5 生命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6.4.6 药物理论图形符号设计方案
7 结论
    7.1 建立中医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素材库
        7.1.1 借鉴中医名词研究成果,广泛征集图形信息
        7.1.2 建立中医标志化公用信息图形符号设计的审定机构
    7.2 中医标志化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应用及管理策略
        7.2.1 完善中医学图形符号数据库
        7.2.2 构建国内外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2.3 对已审定的中医图形符号进行普及宣传,加强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 问卷调查
附录C 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第六部分:医疗保健符号
附录D 中医大事年表
附录E 中药材分类
附录F 湖北省中医药发展情况

(9)围绝经期妇女的肥胖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围绝经期
        1.1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的认识
        1.2 中医对围绝经期的认识
        1.3 围绝经期表现与影响
    2.肥胖病
        2.1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2.2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2.3 肥胖病的危害
    3.肥胖与围绝经期的关系
        3.1 围绝经期肥胖的特征和成因
        3.2 围绝经期合并肥胖的危害
    4.研究现状
        4.1 现代医学对腹型肥胖病因的研究
        4.2 现代医家对围绝经期肥胖的治疗现状
        4.3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肥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史诗比较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同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所用的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
        二.方法
第二章 两部史诗故事形态研究
    第一节 两部史诗的故事结构
        一.《霍岭大战》的故事结构
        二.《伊利亚特》的故事结构
    第二节 两部故事结构的趋同特征
第三章 两部史诗之人物性格研究
    第一节 两部史诗中主要人物的属性比较
        一.《霍岭大战》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类型
        二.《伊利亚特》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类型
        三.对上述人物的性格比较
    第二节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之性格文化的形成
        一.《霍岭大战》中形成英雄的文化背景
        二.《伊利亚特》中形成英雄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 两部史诗之性格文化的归类
        一.臧族的荣辱观与希腊的三位一体及性格
        二.两个民族的理念与性格
第四章 两部史诗军事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两部战争与功绩的评价
    第二节 小结
第五章 两部史诗中祭祀文化的研究
    第一节 祭祀与其他文化
    第二节 祭祀与两部史诗
    第三节 祭祀的功能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四、谁在体内调遣脂肪(论文参考文献)

  • [1]考工记[J]. 王安忆.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1)
  • [2]祭祖之猪 ——桂西盘瑶村落的物质、仪式与社会结群[D]. 黎永励. 上海大学, 2017(06)
  • [3]海昏:王的自述[J]. 程维. 百花洲, 2016(03)
  • [4]《海华沙之歌》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D]. 张艳萍. 武汉大学, 2015(07)
  • [5]家有真经[J]. 央歌儿. 当代, 2013(04)
  • [6]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 宋新娟.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8)
  • [7]昔日重来[J]. 叶舟. 大家, 2010(01)
  • [8]感染[J]. 斯科特·西格勒,卢鑫莹. 译林, 2009(04)
  • [9]围绝经期妇女的肥胖证型分析[D]. 张人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10]史诗比较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同属研究[D]. 扎西才让. 青海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谁在体内分配脂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