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烟草红斑病病原学鉴别及生物防治研究

云南省烟草红斑病病原学鉴别及生物防治研究

一、云南省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波[1](2021)在《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防效验证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rnata)作为一种成熟期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会导致烟叶产量及经济效益显着降低,因此防治烟草赤星病害成为烤烟生产的关键。目前,防治烟草赤星病害仍以化学技术为主,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防治因其安全、高效、无污染的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治理手段。蚯蚓粪是一种富含有机质、植物激素和拮抗微生物资源的生物有机肥,基于蚯蚓粪菌群筛选烟草赤星病害拮抗菌,不仅可以解决化学防治带来的生态问题,还为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以烟草赤星病菌为靶菌,通过对蚯蚓粪中拮抗菌的分离和定向筛选,获得两株具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和防治效果验证,最后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明确拮抗菌培养方案。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蚯蚓粪中共分离出200株细菌,有28株细菌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其中抑菌直径超过20 mm有9株,其中皿内拮抗效果表明Q161、Q96对烟草赤星病抑制率分别达到67.95%、65.15%。对两株拮抗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 DNA序列测定,表明Q161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Q96为副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2.室内培养皿防效探究结果表明,Q161和Q96菌株可通过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分泌抑菌活性物质,抑制烟草赤星病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且随着拮抗菌浓度和无菌发酵液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增强。受抑制的孢子表现出萌发部位泡状膨大,萌发的芽管扭曲、畸形,失去生长活力。在Q161和Q96菌株分别作用下,烟草赤星病菌落颜色、质地及边缘形态均发生改变。离体和盆栽验证也表明两株拮抗菌发酵液均可不同程度上降低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3.拮抗菌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Q16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酵母浸提物0.5%、蔗糖4.0%、胰蛋白胨3.0%、NaCl1.0%、CaCl20.15%、K2HPO40.25%;最佳培养条件为:按0.6%的接种量接种至p H=5.5的最佳培养基中,于34℃、210 r/min的条件下培养。Q96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酵母浸提物0.5%、蔗糖3.5%、胰蛋白胨1.5%、NaCl 1.0%、CaCl20.20%、Ca CO30.25%;最佳培养条件为:按0.5%的接种量接种至p H=7.0的最佳培养基中,于31℃、180 r/min的条件下培养。本论文对Q161和Q96菌株的分类学鉴定、拮抗效果验证和发酵条件优化等研究结果,为烟草赤星病的田间综合防治和拮抗菌剂的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李苗苗[2](2020)在《三株芽孢杆菌复配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及菌株生防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烟草黑胫病是由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引起的根茎病害,是制约我国烟草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其防治措施包括抗病品种、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但抗病品种培育难,地域性强;化学农药长期使用易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随着绿色防控理念的提出,环境友好的高效生防菌成为防治烟草黑胫病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烟草黑胫病,并了解菌株的生防特性。为了解决生防菌定殖能力差,防效不稳定的问题,笔者通过平板抑菌试验、菌株相容性测定和温室盆栽试验从实验室保存的6株(GY1、GY5、GY8、GY9、GY10、GY12)对烟草疫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生防细菌中筛选活性更高的复配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明确生防菌分类地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各菌株的生长培养基;采用平板试验法、对扣熏蒸法、盆栽试验等对GY1、GY10、GY12的促生作用、抑菌谱、次生代谢产物、挥发性物质、根际定殖能力等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通过抑菌试验、相容性测定和盆栽试验发现,GY1、GY10、GY12抑菌率高,相容性好,复配生防菌GY1-10-12(GY1、GY10、GY12单独发酵后等比例混合)灌根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复配后对烟草疫霉菌的平板抑菌率为86.9%,盆栽防效为74.53%,与3菌株单独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15.34%、27.42%和44.94%。结果表明菌株GY1、GY10、GY12复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2.对菌株16S rRNA基因和gyrA基因进行测序,通过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GY1、GY10、GY12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菌株GY1、GY10、GY12的生长培养基,分别为GY1:玉米粉10 g/L、酵母粉10 g/L、NaCl 5 g/L;GY10、GY12:玉米粉10 g/L、蛋白胨10 g/L、CaCO35 g/L。发酵24 h后生物量相较于NB培养基分别提高了42.63%,51.90%和9.05%。4.分别采用菌悬液浸种后点种和菌液灌根的方法测定菌株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GY1、GY10、GY12菌悬液浸种可以促进烟草种子萌发,分别在浓度为8×107 cfu/mL、6×107 cfu/mL、6×107 cfu/mL时效果最好;3菌株单独发酵后混合灌根能促进烟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烟株的株高、茎围、干重、湿重及根冠比分别增加了14.01%,22.75%,77.19%,83.14%和14.29%。结果说明GY1、GY10、GY12浸种可以提高烟草种子萌发率,菌株复配可以促进烟株生长。5.利用生化分析方法,了解GY1、GY10、GY12的防病促生机制。发现3菌株不仅具有促生作用,而且抑菌谱广,对马铃薯枯萎病菌(Fusarium solani)等8种真菌病害均具有抑制作用;无菌发酵液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具有抑制作用;挥发性物质对烟草疫霉菌及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都能产生嗜铁素、蛋白酶、淀粉酶等物质;蛋白酶类抑菌物质可以抑制烟草赤星病菌的生长,抑菌活性在高温、酸性、碱性环境下降低,但对不良环境仍具有一定耐受性。6.采用天然抗生素标记法测定菌株GY1、GY10、GY12的根际土壤定殖能力,结果表明抗性标记并未对其生长和抑菌能力产生影响,3菌株均能在烟草根际土壤定殖,复配菌GY1-10-12中各生防细菌在烟草根际的定殖量增加。因此,合理推测3菌株可能通过上述特性发挥防病促生作用。

王润林[3](2020)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防菌株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赤星病是发生在烟草生长后期的真菌病害,极大影响了烟草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药剂菌核净在全国烟区已使用几十年,近年来在云贵烟区已经有关于赤星病菌对菌核净产生抗药性的报道,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作为东北烟区种植大省目前还没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的抗药性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通过对吉林省和黑龙江省20个烟草种植区的赤星病菌对菌核净、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5种药剂的敏感性测定,建立了敏感基线,并开展了抗药性风险评估,为烟草赤星病的化学防治合理用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还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了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赤星病菌群体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的单峰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其EC50均值可作为吉、黑两省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敏感基线。赤星病菌对菌核净、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2.916μg/m L、1.198μg/m L、3.533μg/m L、3.383μg/m L和3.595μg/m L,抗性频率分别为21.38%、18.24%、36.39%、42.11%和42.39%。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不同地点抗药性水平存在差异。2.通过药剂驯化共获得抗药性稳定遗传突变体23株,其中包括8株高抗突变体,10株中抗突变体,3株低抗突变体,2株敏感突变体。室内测定了抗药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繁殖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发现低抗突变体适应力相比亲本不稳定,不易成为田间优势菌株;中抗和高抗突变体的适应力较低抗突变体和亲本菌株更稳定,更易成为田间优势菌株。室内测定了烟草赤星病菌菌核净抗性突变体对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菌核净与这4种药剂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对吉、黑两省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抗性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烟草赤星病菌对菌核净和苯醚甲环唑2种药剂具有中等抗药性风险,对多抗霉素、嘧菌酯和啶酰菌胺3种药剂具有高等抗药性风险。因此,在田间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烟草赤星病菌时应该谨慎用药,避免交替使用存在交互抗性的药剂,且推荐使用低、中抗性风险的药剂。3.采用平板对峙法从128株人参根际土壤细菌中筛选出36株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细菌,其中抑菌效果最好的JA14,抑菌圈直径达25 mm,其次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的菌株有7株。上述拮抗菌株的筛选为烟草赤星病生防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维维[4](2019)在《四种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病虫害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草作为我国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防治烟草病虫害应用最普遍的防治措施仍是化学防治。本试验针对化学药剂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残留、环境污染以及抗药性等问题做了烟草病虫免疫防治的新尝试,采用寡糖和蛋白类植物免疫剂,通过室内生长速率抑菌测定、室内苗期盆栽鉴定测定了四种植物免疫剂对烟蚜、烟草赤星病的诱导效应以及对烟草生长的促进效果,并进一步测定了寡糖和阿泰灵(氨基寡糖素:3%、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3%)对烟草病害的田间防效,为进一步研究新型生物药剂抗作物病虫害提供了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苗促生作用:采用室内盆栽法测定了壳寡糖1、壳寡糖2、果胶寡糖和阿泰灵对烟草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0.050 mg/mL壳寡糖1和0.050 mg/mL果胶寡糖对烟草的促生效果相对较好。2、植物免疫剂对烟苗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用紫外线吸收法测定四种植物免疫剂处理烟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结果表明:0.050mg/mL壳寡糖2处理后烟草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0.122;1000倍阿泰灵处理后含量最低。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四种植物免疫剂处理后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烟草体内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体色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0.050 mg/mL果胶寡糖处理后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0.050 mg/mL壳寡糖2处理后含量最低;阿泰灵处理后叶绿素b含量最低。3、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性:采用室内盆栽法以叶面喷施0.050 mg/mL寡糖和1000倍阿泰灵溶液处理烟株,(1)诱导烟草抗蚜虫性,第一次喷施植物免疫剂后蚜虫虫口减退率不断上升,可控制蚜虫,效果不显着;第二次喷施植物免疫剂后烟蚜虫口减退率达到最大,为24.97%;第三次喷施药后,烟蚜虫口减退率降低。(2)诱导蚜虫的选择性,与对照相比烟株经不同植物免疫剂处理后,蚜虫对烟草的选择性降低。4、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效果:将壳寡糖1、壳寡糖2、果胶寡糖分别设置0.050 mg/L和0.075 mg/mL两个浓度,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抑菌法测定植物免疫剂对赤星病病原菌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三种植物免疫剂对赤星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为0.050 mg/mL时,壳寡糖1溶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浓度为0.075 mg/mL时,果胶寡糖溶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稀释1000倍的阿泰灵溶液对病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抑制效果低于寡糖溶液。5、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病毒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烟草苗床后期和大田前期施用植物免疫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烟草病毒病的发生,有效的减轻了田间烟草病毒病的发生危害。

林凡力[5](2019)在《中国5省市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烟草野火病是由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引起的流行性细菌病害,对烟叶产量和品质均有显着负影响。由于其在气候条件适宜情况下可迅速发展导致大流行,同时此病菌具备生理分化特征,以及在防治病害的过程中使用的防治方法过于单一,尤其是某一些化学药剂的长期使用,使整个病原菌群体的致病性和抗药性等特性发生改变。对此,本文分离获得来自我国重庆等5个省市的烟草野火病菌,对其致病性、分子检测展开系统研究,筛选获得适用于烟草野火病菌MLST分析的7个管家基因,同时还探讨了MLST所表现出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特征,以及主要致病类群的不同致病力菌株的碳氮源利用情况,旨在基于各层面充分掌握各群体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表现,为综合防治该病和优选抗病品质工作以帮助及支撑。1.本研究在20162018年间从重庆、四川、湖南、黑龙江、吉林和山东6个产烟省市的烟草生产区采集典型的烟草野火病病样125份,共分离出疑似烟草野火菌株160株。随后对这160株菌株进行柯赫式法则检测,确定了5省市的144个菌株是引起烟草野火病的病原菌;采用细菌16s-rDNA通用引物27F/1492R对144株病原菌的基因组DNA测序,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分析比对。结果显示:144个菌株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P.amygdali(CP020351.1)以及P.syringae(CP000075.1)有99%的相似性,结合致病性测定可以鉴定供试菌株为烟草野火病菌(P.syringae pv.tabaci)。2.应用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对5个产烟省市的烟草野火菌株进行分型,利用野火病菌菌株JWJF01000000的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得到了7个管家基因rpoD、gyrB、acnB、Gap、Pgi、Pfk和Cts,利用这7个管家基因对144株菌株进行分型,共获得了92个ST型。以5/7基因标准为参照,全部待测菌株可分出5个亚群,4个单一群,其中较高占比的菌株存在于亚群1(group1)和亚群2(gruop2)。亚群1包括5个釆样点的菌株,在此亚群内,ST43这一核心ST型属于我国主要种群,来自四川、湖南、吉林三个采样地区,但亚群1的菌株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较分散和均匀,并未发现优势地理来源。采集的烟草品种为云烟87、吉烟九号和龙江911,为我国各区域主要推广种植的烟草品种,发现烟草品种同组群划分两者间不存在规律性。表明5/7基因标准可以准确反映各ST间的遗传性,同时MLST分型能较好地揭示烟草野火病菌地理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性,证实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烟草野火病菌群体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4.采用活体植株针刺法测定了144株烟草野火病菌对云烟87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可以分为强、较强、中等、较弱、弱共5个类型。来自同一省市的菌株致病力也存在明显不同。黑龙江和和吉林的菌株的致病力总体强于四川、重庆、湖南3省的菌株;结合遗传分型,亚群4包含的6个菌株均来自黑龙江与吉林,其中黑龙江有3个强致病力菌株,1个较强,吉林有1个强致病力菌株,1个较强,表明菌株的致病性与遗传多样性有一定关联。在5个致病力类型上,源于各省市的菌株在分布占比上有所区别,但多以致病力较强和致病力中等为主。我国烟草野火病菌的致病力各省市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别,致病力分化较明显,进一步证实了我国烟草野火病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5.通过Biolog表型分析技术测定了强致病力菌株JL-23和HN-6(亚群1)、弱致病力菌株SC-7和CQ-17(亚群2)和中等致病力菌株JL-7(亚群3)、HL-15(亚群4)和SC-35(亚群5)对PM1-2中190种碳源物质以及PM3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7株病原菌对碳源利用率为32.77%,氮源利用率91.58%。不同致病力菌株也呈现出一些差异:在碳源物质利用方面,对于PM1板碳源的利用,三种致病力菌株差异明显,而中等致病力菌株对PM2板的利用率比强制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更高;在氮源物质利用方面,强致病力菌株比中等致病力菌株、弱致病力菌株的利用程度更好,中等致病力菌株对个别物质的利用比强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明显。表明烟草野火病菌种群内个体间存在表型差异,进一步证明我国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李六英[6](2018)在《中国烟草赤星病菌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烟草赤星病是发生于烟草成熟后期的叶部真菌病害,严重威胁着世界各产烟区的烟叶产量和质量。给我国国民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杀菌剂的长期大量使用,烟草赤星病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了解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组成和病原菌的遗传基础,可促进对烟草赤星病害的全面认识,为制定有效的赤星病防治措施提供信息。本研究主要对烟草赤星病菌的分离鉴定、遗传多样性、致病力分化以及碳氮源利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2016年间于我国重庆等9个省市的烟草生产区采集典型的烟草赤星病样品(300份),通过单孢分离共获得289株赤星病菌。从各省市随机挑选15株共135株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鉴定,发现其中有70株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65株长柄链格孢菌A.longipes;采用引物ITS1和ITS4对135株病原菌进行PCR扩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均与NCBI下载的小孢子种链格孢聚为一组,而与大孢子种链格孢各聚为一组,表明供试菌株为链格孢属小孢子种,ITS序列可作为鉴定烟草赤星病菌的辅助技术。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主要因子Mg2+,dNTP,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4个因素进行了优化试验,并进行梯度PCR试验确定最适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且验证稳定性,建立了赤星病菌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在25μL总反应体系中含1.00 mmol/L Mg2+,0.15 mmol/L dNTP,0.30μmol/L引物,0.75 U Taq DNA聚合酶,1×PCR Buffer和30.00 ng DAN模板。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1 min,50℃退火1 min,72℃延伸90 s,共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从40条初筛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及稳定性较好的17条ISSR引物。3.17条引物分别对135株烟草赤星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19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77条,多态率为92.19%,扩增片段的大小介于1003000 bp。UPGMA聚类分析显示,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671.00和0.661.00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83可使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分别划分为5个和6个亚群,其中链格孢菌的不同地理种群间表现出一定的地理相关性,长柄链格孢菌的不同菌株随机分组。PopGene分析显示,病菌种群的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丰富,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36和0.37,均存在遗传分化,两种赤星病菌的遗传分化结构表现出相似性;群居每代迁移数(Nm)分别为0.89和0.85,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表明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二者进化方向相似,ISSR标记能较好地揭示烟草赤星病菌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性。4.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135株赤星病菌对云烟87离体叶片的致病力,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致病力均可分为强、较强、中等、弱和无致病力5个类型,都以致病力较强和致病力中等两个类型的分布比例较高,致病力强、致病力弱和无致病力分布较少且均衡。两种病原菌,其中致病力较强类型的最高分布比率出现在链格孢菌中,占38.6%,而致病力强类型的分布比例最高是长柄链格孢菌,占10.8%。不同省市的菌株在5个致病力类型中分布差异较大,表明我国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差异明显。5.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2株链格孢菌CQ1(中等致病力)和GZ11(中等致病力)及2株长柄链格孢菌HuN2(强致病力)和YN4(弱致病力)对PM1、PM2中190种碳源物质以及PM3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显示,4株赤星病菌对3个微孔板中碳氮源物质利用总体一致,碳源利用率约为24.21%,氮源利用率约86.31%。不同致病力菌株的利用也表现出差异,长柄链格孢菌的强致病力菌株HuN2比弱致病力菌株YN6对D-甘露糖、D-木糖、D-甘露醇、b-环糊精L-缬氨酸、D-天门冬酰胺、腺苷和i-赤藓糖醇等物质利用更好;链格孢菌的中等致病力菌株CQ1比GZ11对L-鼠李糖、海带多糖和二羟基丙酮利用更好;且弱致病力菌株YN4对水杨苷的利用比强致病力菌株HuN2和中等致病力菌株CQ1、GZ11都好。表明烟草赤星病菌种群内个体间对碳氮源物质的利用上存在差异,从表型上证实我国烟草赤星病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王凤龙,任广伟,张成省,王秀芳[7](2013)在《烟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烟草植物保护是研究烟草病害、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种类、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机理以及防治策略与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烟草植物保护在防御和控制烟草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确保烟叶生产安全、减少灾害损失、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综述了近两年来我国烟草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烟草病理、烟草

祖艳青[8](2013)在《河南省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2011年和2012年的烟草生长期内,以河南省南阳、三门峡、驻马店、许昌、洛阳、平顶山、郑州七个市的烟草主生产区的烟草赤星病典型病斑以及健康烟草植株为实验材料,在实验室内分离烟草赤星病菌及烟草内生链格孢菌,并对这些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及多基因分子鉴定,最终确定了河南省烟草赤星病菌及烟草内生链格孢菌的种。同时用ISSR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方法对这些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旨在明确烟草赤星病菌及其相关链格孢菌的遗传差异与形态差异、致病力差异以及地理差异之间的关系。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共采集烟草赤星病病斑典型标本约300份,共分离链格孢属菌株85株,其中有73株具致病性;采集健康烟株约200份,共分离内生链格孢菌35株,有18株具致病性。烟草赤星病菌和烟草内生链格孢在同一烟区内和不同烟区间均存在不同致病力类型的菌株。烟草赤星病菌菌株致病力类型的分布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采集到的赤星病菌株致病力普遍较强,而从南阳烟区分离的菌株致病力普遍较弱。此外,形态上鉴定为不同种的菌株致病力也有差异,致病力最强的种为A.longipes。烟草内生链格孢的致病性与赤星病斑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相比,明显较弱。2.河南省烟草赤星病菌组成复杂,目前从形态学方面鉴定出五个种,分别是Alternariaalternata(Fr.:Fr.)keissler、Alternaria longipes (Ell.&Ev.) Mason、Alternaria tenuissima(Nees&T.Nees:Fr.)Wiltshire、Alternaria yaliinficiens R.G. Roberts和一个未知种。河南省烟草内生链格孢至少有四个种,分别为A.alternata、A.longipes、A.tenuissima和A.yaliinficiens。3.多基因鉴定结果显示,形态上鉴定的五个种在5.8S rDNA-ITS、Gpd、RPB2、OPA2-1及ACT基因区段,遗传距离均小于0.005。利用这些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不能将A.alternata、A.longipes、A.tenuissima和A.yaliinficiens区分开来。在Gpd、RPB2和OPA2-1基因区段中,未知种与其它种存在明显的碱基差异,而种内两个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为0,在系统发育树中这两个菌株能单独聚类。4.遗传多样性实验结果显示,ISSR和RAPD标记都能扩增出各自的多态性图谱,都能检测出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菌的遗传多样性。两种方法所形成的聚类图在大体结构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少量菌株在两个聚类图中的聚类结果不同;两种方法均能将未知种的两个菌株与其它四个种区分开,其它四个种A.alternata、A.longipes、A.tenuissima及A.yaliinficiens在聚类图中只有部分菌株能按形态鉴定结果分别聚类成组;两种方法形成的聚类图均没有显示出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与生长环境和地理差异之间的相关性;两个聚类图都能呈现出部分菌株的遗传差异与致病力之间的相关性,但是大部分菌株的遗传差异与致病力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5.不同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的比较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在形态上鉴定为A.alternata、A.longipes、A.tenuissima和A.yaliinficiens的菌株在现有的遗传信息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就目前的证据我们可以初步把它们定为是一个复合种,而它们是否是一个种,有待发现更多分子证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未知种,在不同基因区段中与其它几个种有明显差异,能在ISSR和RAPD聚类图的外围单独聚类,结合其形态特征,最终将其确定为链格孢属小孢子种的一个新种,并将其命名为Alternaria tabacicola Y.Q. Zu&M Zhang.

王凤龙,任广伟,张成省[9](2012)在《烟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文中认为本报告综述了近两年来我国烟草植物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在烟草病理方面,对烟草与病原物互作、重要病害病原物变异进行了研究,研发了重要病害的分子检测技术,并对生产上发生的新病害种类进行了鉴定。在烟草昆虫方面,开展了重要害虫控制基础及抗药性研究,明确了B型烟粉虱与其它昆虫的种间竞争关系,初步明确了茉莉酸甲酯在烟草诱导抗虫性方面的作用,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烟草及有害生物的影响。以生物防治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治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分离鉴定、筛选评价了大量优良生防菌株,优化了拮抗菌株的生产工艺。部分天敌的保护和商品化生产日益成熟,并在生产中成功应用。以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为目标,从农药、药械和施药方式等方面入手,开展了精准高效施药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全国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日趋完善,制定了一批病虫害测报调查技术规程,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明显提升。农药大田对比试验网络进一步健全,农药管理更加规范,使用技术更趋合理。本报告还讨论了国内外烟草植物保护技术存在的差异,分析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重点研究方向。

张世才[10](2009)在《重庆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差异性研究》文中认为烟草赤星病是烟草生长后期重要的叶部真菌性病害,是烟草生产中最具威胁的恶性病害之一。本试验在烟草成熟采摘期,从重庆武隆、巫山、奉节、彭水、黔江、石柱、酉阳等烟区随机采集具典型赤星病症状的烟草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并通过常规组织分离得到赤星病菌共27株。对所得菌株初步测定其致病力,并对不同致病力菌株进行培养性状的测定及对采自不同烟区不同致病力菌株进行RAPD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烟叶成熟采摘期,选取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外围有淡黄色晕圈,褐色,且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的赤星病叶标本。在实验室经分离纯化并通过常规组织分离得到赤星病菌株共27株,其中武隆7株,彭水2株,奉节2株,秀山2株,酉阳3株,石柱3株,黔江1株,巫山7株。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上培养发现,不同菌株在菌落性状、菌落颜色以及气生菌丝高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2.试验表明利用离体叶片悬滴接种法可较好地测定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可将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区分为强、较强、中、弱4种类型。对27个菌株进行的致病力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烟草品种K326的致病力差异显着,其中较强致病力菌株3株,中等致病力菌株20株,弱致病力菌株4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1.1%、74.1%、14.8%,未发现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表明所分离得到的多数菌株致病力居中。此外,不同病原菌株对离体叶片的穿透生长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赤星病菌对烟草叶片的穿透生长能力与致病力呈明显的正相关。3.对27个菌株致病力初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从不同烟区分离得到的烟草赤星菌株致病力是存在差异的,其中石柱的平均致病力最高,平均病情指数为62.0,而酉阳平均致病力最低,平均病情指数为28.6。在同一烟区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4.不同致病力菌株的培养性状比较表明:在25℃下,各供试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d,菌落直径均达到4cm以上,产孢量均达到105个/mL水平,但较强致病力菌株D7-1、J4-5-5的生长速度较慢,菌落直径分别为4.27cm、4.65cm,产孢量较少,分别为4.1×105个/mL、2.2×105个/mL;中等致病力菌株A1-1、H2-2-3的菌落生长直径分别为6.14cm、6.50cm,产孢量分别为5.5×105个/mL、6.0×105个/mL。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PD)培养基中各供试菌株菌丝增重量相差较大,致病力较强菌株D7-1、J4-5-5的菌丝增重多,菌丝干重分别为1.098g、0.886g,中等致病力菌株A1-1、H2-2-3的菌丝干重分别为0.835g、0.794g。说明致病力强的菌株,在25℃下PDA培养基上菌落扩展速度较慢,产孢量少,但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增重多。然而,致病力弱的菌株,在25℃下PDA培养基上菌落扩展速度较快,产孢量多,但在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菌丝增重较少。对不同致病力菌株毒素毒性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致病力菌株所产毒素对烟草幼苗和烟草叶片的作用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相同条件下强致病力菌株的毒素能够使烟草K326幼苗枯萎死亡,弱致病力菌株只导致部分幼苗出现黄化、生长缓慢的现象。应用离体叶片针刺法的毒素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致病力强的菌株的粗毒素作用烟叶3d后的病斑直径达到约2.5cm,而致病力弱的菌株所得粗毒素只产生约0.5cm的病斑。因此不同致病力菌株产生毒素的毒性是有差异的,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与其毒素毒性呈正相关趋势。5.对采自不同烟区不同致病力的烟草赤星病菌进行随机多态性分析表明,不同致病力的菌株所扩增出来的条带都是多态带,可初步判定不同致病力菌株在遗传上是存在差异的。另外,通过所选菌株的来源地分析,来自不同烟区的菌株扩增出的条带均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不同烟区的菌株之间可能存在遗传上的差异。初步认为重庆烟区烟草赤星病菌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二、云南省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物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防效验证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赤星病的研究进展
        1.1.1 烟草赤星病的危害
        1.1.2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及致病机理
        1.1.3 烟草赤星病的发病规律
    1.2 烟草赤星病的综合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3 蚯蚓粪研究进展
        1.3.1 蚯蚓粪特点
        1.3.2 蚯蚓粪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
        1.3.3 蚯蚓粪中生防菌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和蚯蚓粪来源
        2.1.2 试验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蚯蚓粪中细菌分离
        2.2.2 拮抗菌筛选
        2.2.3 拮抗菌分类鉴定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蚯蚓粪中细菌的分离纯化
        2.4.2 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筛选
        2.4.3 烟草赤星病拮抗菌鉴定
    2.5 讨论与小结
        2.5.1 讨论
        2.5.2 小结
第三章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防治效果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来源
        3.1.2 试验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拮抗菌发酵液制备
        3.2.2 烟草赤星病菌孢子液制备
        3.2.3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3.2.4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3.2.5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离体防效验证
        3.2.6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盆栽防效验证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孢子萌发的影响
        3.4.2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菌丝生长的影响
        3.4.3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离体防效验证
        3.4.4 拮抗菌对烟草赤星病盆栽防效验证
    3.5 讨论与小结
        3.5.1 讨论
        3.5.2 小结
第四章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4.1 试验材料
        4.1.1 菌种来源
        4.1.2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发酵种子液制备
        4.2.2 初始培养基筛选
        4.2.3 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筛选
        4.2.4 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浓度筛选
        4.2.5 培养基组分正交优化
        4.2.6 培养时间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7 初始pH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8 培养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9 摇床转速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10 接种量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2.11 培养条件正交优化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初始培养基筛选
        4.4.2 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及浓度筛选
        4.4.3 培养基组分正交优化
        4.4.4 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4.5 培养条件正交优化
    4.5 讨论与小结
        4.5.1 培养基组分优化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5.2 培养条件优化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4.5.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2)三株芽孢杆菌复配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及菌株生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烟草黑胫病概述
        1.1.1 烟草黑胫病的发现及病原
        1.1.2 烟草黑胫病的发病症状
        1.1.3 烟草黑胫病的危害
        1.1.4 烟草黑胫病病原菌侵染机理
        1.1.5 烟草黑胫病防治方法
    1.2 生防菌复配及其在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1.3 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
        1.3.1 竞争作用
        1.3.2 抗生作用
        1.3.3 诱导系统抗性
    1.4 生防菌剂开发与应用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配生防细菌组合的筛选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烟草品种及微生物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活化
        2.2.2 生防细菌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2.2.3 生防细菌相容性测定
        2.2.4 复配生防细菌对烟草疫霉菌抑制作用测定
        2.2.5 生防细菌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防效测定
        2.2.6 生防细菌种属鉴定
    2.3 结果
        2.3.1 生防细菌对烟草疫霉菌的抑菌效果
        2.3.2 菌株相容性结果
        2.3.3 复配菌对烟草疫霉菌的抑菌效果
        2.3.4 生防细菌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防效
        2.3.5 菌株GY1、GY10、GY12 种属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菌株GY1、GY10、GY12 发酵培养基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生防细菌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GY1、GY10、GY12 生长曲线测定
        3.2.2 菌株GY1、GY10、GY12 发酵培养基配方筛选
    3.3 结果
        3.3.1 菌株GY1、GY10、GY12 的生长曲线
        3.3.2 菌株GY1、GY10、GY12 发酵培养基配方
    3.4 讨论
第四章 菌株GY1、GY10、GY12 生防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烟草品种及微生物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株GY1、GY10、GY12 促生作用测定
        4.2.2 菌株GY1、GY10、GY12 抑菌谱测定
        4.2.3 菌株GY1、GY10、GY12 无菌发酵液抑菌作用测定
        4.2.4 菌株GY1、GY10、GY12 产生次生代谢物能力定性测定
        4.2.5 菌株GY1、GY10、GY12 挥发性气体抑菌能力测定
        4.2.6 菌株GY1、GY10、GY12 蛋白酶类抑菌物质稳定性测定
    4.3 结果
        4.3.1 菌株GY1、GY10、GY12 的促生作用
        4.3.2 菌株GY1、GY10、GY12 的抑菌谱
        4.3.3 菌株GY1、GY10、GY12 无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
        4.3.4 菌株GY1、GY10、GY12 挥发性气体的抑菌作用
        4.3.5 菌株GY1、GY10、GY12 产生次生代谢物的能力
        4.3.6 菌株GY1、GY10、GY12 蛋白酶类抑菌物质稳定性
    4.4 讨论
第五章 菌株GY1、GY10、GY12 根际土壤定殖能力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烟草品种及微生物
        5.1.2 供试培养基
        5.1.3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菌株GY1、GY10、GY12 对抗生素的天然抗性测定
        5.2.2 菌株GY1、GY10、GY12 抗生素抗性标记
        5.2.3 GY1、GY10、GY12 抗性标记菌株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检测
        5.2.4 GY1、GY10、GY12 原始菌株和抗性标记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5.2.5 菌株GY1、GY10、GY12 根际土壤定殖能力测定
    5.3 结果
        5.3.1 菌株GY1、GY10、GY12 对抗生素的天然抗性
        5.3.2 菌株GY1、GY10、GY12 抗生素抗性
        5.3.3 GY1、GY10、GY12 抗性标记菌株对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5.3.4 GY1、GY10、GY12 原始菌株和抗生素标记菌株生长曲线
        5.3.5 GY1、GY10、GY12 根际土壤定殖能力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防菌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赤星病简介
    1.2 烟草赤星病病原
    1.3 烟草赤星病症状
    1.4 烟草赤星病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
    1.5 烟草赤星病的防治现状
        1.5.1 农业防治
        1.5.2 化学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6 烟草赤星病菌对药剂敏感性现状
    1.7 试验药剂简介
        1.7.1 菌核净
        1.7.2 苯醚甲环唑
        1.7.3 多抗霉素
        1.7.4 嘧菌酯
        1.7.5 啶酰菌胺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抗药性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采集、分离结果
        2.2.2 烟草赤星病菌群体对5种药剂的敏感性和敏感基线
        2.2.3 烟草赤星病菌对5种药剂的抗药性频率及分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烟草赤星病菌抗性风险评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药突变体的获得
        3.2.2 抗药突变体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
        3.2.3 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的生长速率
        3.2.4 温度对抗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生长的影响
        3.2.5 抗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的产孢能力
        3.2.6 菌核净抗药突变体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株的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四种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病虫害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烟蚜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1.1.1 烟蚜的发生与危害
        1.1.2 烟蚜防治现状
    1.2 烟草病害研究现状
        1.2.1 烟草病毒病、赤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2.2 烟草病毒病、赤星病的防治现状
    1.3 寡糖类植物免疫剂的研究概况
        1.3.1 寡糖概述
        1.3.2 寡糖诱导抗病虫的活性研究
        1.3.3 寡聚糖对植物的调节作用
    1.4 蛋白类植物免疫剂研究现状
        1.4.1 阿泰灵概述
        1.4.2 阿泰灵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不同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的促生作用
        3.1.1 材料
        3.1.2 寡糖对烟草生长的促进作用
        3.1.3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3.1.4 烟草叶片叶绿体色素的测定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不同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性
        3.2.1 材料
        3.2.2 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的盆栽试验
        3.2.3 喷施植物免疫剂后烟蚜对烟草选择性盆栽试验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植物免疫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作用
        3.3.1 材料
        3.3.2 菌种的活化
        3.3.3 四种植物免疫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4 数据处理
    3.4 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主要病毒病的田间试验
        3.4.1 基本情况
        3.4.2 供试药剂
        3.4.3 试验方法
        3.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四种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的促生效果
        4.1.1 寡糖对烟草幼苗的促生效果
        4.1.2 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4.1.3 烟草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变化
    4.2 不同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蚜虫性
        4.2.1 诱导烟草抗蚜虫的作用效果
        4.2.2 喷施植物免疫剂后烟蚜对烟草的选择性
    4.3 植物免疫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作用
        4.3.1 壳寡糖1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4.3.2 壳寡糖2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4.3.3 果胶寡糖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4.3.4 阿泰灵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
        4.3.5 不同浓度的寡糖溶液对烟草赤星病的抑制效果
    4.4 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主要病毒病的田间试验
        4.4.1 植物免疫剂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中国5省市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野火病的概况
        1.1 烟草野火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烟草野火病的症状及流行
        1.3 烟草野火病的防治
        1.4 烟草野火病与烟草角斑病的区别
        1.5 烟草野火病的病原学概述
    2 细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2.1 生物遗传多样性
        2.2 病原微生物的分子分型方法
    3 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在细菌研究中的应用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烟草野火病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野火病的发病症状及病样采集
        2.2 分离到烟草野火菌株
        2.3 烟草野火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2.4 烟草野火病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3章 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4/7基因标准
        2.2 5/7基因标准
        2.3 6/7基因标准
        2.4 基因标准的选择
        2.5 烟草野火病菌的MLST分型与品种和地理分布的关系
    3 讨论
第4章 烟草野火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5章 烟草野火病菌的Biolog表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野火病菌代表菌株对PM1-2 碳源的利用
        2.2 烟草野火病菌代表菌株对PM3 氮源的利用
    3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国烟草赤星病菌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赤星病的概况
        1.1 烟草赤星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烟草赤星病的症状及流行
        1.3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学概述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链格孢属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3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SSR)在链格孢属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3.1 生物遗传多样性
        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3.3 ISSR标记技术在植物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 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烟草赤星病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症状及病样采集
        2.2 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性测定
        2.3 烟草赤星病菌的形态鉴定
        2.4 烟草赤星病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3章 烟草赤星病菌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赤星病菌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2 ISSR-PCR反应体系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3 退火温度的优化
        2.4 循环次数的确定
        2.5 ISSR-PCR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和通用性检验
        2.6 ISSR引物的筛选
    3 讨论
第4章 烟草赤星病菌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2.2 ISSR引物扩增结果
        2.3 烟草赤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2.4 烟草赤星病菌的ISSR标记聚类分析
        2.5 烟草赤星病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与遗传距离
    3 讨论
第5章 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6章 烟草赤星病菌的Biolog表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草赤星病菌代表菌株对PM1-2碳源的利用
        2.2 烟草赤星病菌代表菌株对PM3氮源的利用
    3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烟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全国烟草有害生物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烟草病理研究进展
    (一) 烟草病害种类调查与鉴定
        1、病毒病害
        2、真菌病害
        3、线虫病害
    (二) 病原物遗传分化研究进展
        1、病毒病害
        2、真菌病害
        3、细菌病害
    (四) 烟草病害分子检测技术
    (五) 病原与寄主植物互作
    (六) 主要病害防控技术
        1、病毒病害
        2、真菌病害
        3、细菌病害
        4、线虫病害
四、烟草昆虫研究进展
    (一) 烟草害虫与寄主互作
    (二) 烟草害虫生防菌剂开发利用
    (三) 烟草抗虫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五、与国外研究现状差距
六、烟草植保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 烟草病虫害监测预警
    (二) 烟草病虫害成灾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
    (三) 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8)河南省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赤星病概况
        1.1.1 烟草赤星病的发生、流行及危害
        1.1.2 烟草赤星病病原的研究现状
        1.1.3 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1.2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1.2.1 内生菌的概念
        1.2.2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
        1.2.3 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1.2.4 烟草内生链格孢菌的研究进展
    1.3 常用分子标记方法及应用
        1.3.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3.2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
        1.3.3 限制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3.4 简单重复序列(SSR)
        1.3.5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
    1.4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链格孢属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培养基
        3.1.2 供试烟草材料
        3.1.3 分子生物试剂及配方
        3.1.4 分子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烟草赤星病菌及烟草内生链格孢菌的分离
        3.2.2 烟草赤星病菌及烟草内生链格孢菌的形态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3.2.3 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菌 DNA 的提取
        3.2.4 部分供试菌株的分子鉴定
        3.2.5 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烟草赤星病菌及烟草内生链格孢菌的分离、形态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
        4.1.1 烟草赤星病的发病症状
        4.1.2 供试链格孢菌接种健康叶片的发病症状
        4.1.3 所有供试链格孢形态鉴定结果
        4.1.4 所有供试链格孢致病性测定结果
    4.2 总 DNA 质量提取及检测结果
    4.3 部分供试菌株的 DNA 序列比较分析
        4.3.1 不同基因片段 PCR 扩增产物的检测结果
        4.3.2 不同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比较及发育分析
    4.4 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1 ISSR 分子标记分析
        4.4.2 RAPD 分子标记分析
        4.4.3 两种方法的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9)烟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烟草植物保护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一) 烟草植保技术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
        1.全国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
        2.农药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网
    (二) 烟草病理研究进展
        1.烟草与病原物互作研究
        2.病原物寄主适应性变异与致病力分化
        3.烟草病害分子检测技术
        4.烟草病害防治策略的创新发展
        5.烟草新发生病害研究进展
    (三) 烟草昆虫研究进展
        1.烟夜蛾与棉铃虫控制基础研究
        2.B 型烟粉虱与其它昆虫的种间竞争
        3.茉莉酸甲酯对烟草的诱导抗虫性
        4.烟草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5.全球气候变化对烟草及有害生物的影响
    (四) 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1.害虫天敌保护和利用
        2.昆虫性信息素利用
        3.昆虫病原与病害拮抗微生物
        4.诱导抗病性
        5.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和利用
    (五) 农药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烟草植保技术研究进展比较
    1.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2.有害生物综防技术集成与创新需进一步加强。
    3.有害生物基础研究的深度和系统性尚需加强。
五、烟草植保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加强基础研究, 突破综合治理瓶颈。
    2.发展生防技术, 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3.应用高新技术, 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4.服务现代烟草, 完善植保标准体系。

(10)重庆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赤星病的研究进展及分布危害
    2 烟草赤星病菌的研究概况
        2.1 烟草赤星病害类型和症状
        2.2 病原
        2.3 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2.4 烟草赤星病菌的侵染机理概述
        2.5 影响烟草赤星病流行的因素
    3 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4 病原菌毒素研究概况
        4.1 烟草赤星病菌毒素
        4.2 毒素的生物测定
    5 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的毒力变异
        5.1 植物病原真菌毒力变异途径和机制
        5.2 植物病原真菌毒力变异的生物测定方法
    6 分子标记技术在检测植物病原真菌毒力中的应用
        6.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6.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6.3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
    7 烟草赤星病菌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第二章 重庆地区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测定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烟草品种
        1.3 培养基配方及试剂
    2 方法
        2.1 菌种的分离筛选
        2.2 致病力的测定及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3.2 重庆地区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测定及比较
        3.3 同一烟区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赤星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4.2 重庆地区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测定及比较
第三章 不同致病力菌株的培养性状比较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烟草品种
        1.3 培养基配方及试剂
        1.4 药品
    2 试验方法
        2.1 菌落生长量的比较
        2.2 菌丝生长干重比较
        2.3 产抱量比较
        2.4 产毒能力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菌株培养性状的比较
        3.2 菌株生长的比较
        3.3 毒素毒性的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不同致病力菌株 DNA遗传差异性分析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方法
        2.1 菌株的活化和培养
        2.2 DNA的提取程序
        2.3 DNA的提取检测
        2.4 RAPD引物及扩增反应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结果
        3.2 RAPD扩增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DNA提取
        4.2 PCR扩增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

四、云南省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及生物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蚯蚓粪中烟草赤星病拮抗菌的筛选、防效验证及发酵条件优化[D]. 林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三株芽孢杆菌复配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及菌株生防特性研究[D]. 李苗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烟草赤星病菌抗药性风险评估及生防菌株的筛选[D]. 王润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4]四种植物免疫剂诱导烟草抗病虫害效应的研究[D]. 陈维维.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中国5省市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D]. 林凡力. 西南大学, 2019(01)
  • [6]中国烟草赤星病菌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六英. 西南大学, 2018(01)
  • [7]烟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A]. 王凤龙,任广伟,张成省,王秀芳. 2012年—2013年烟草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3
  • [8]河南省烟草赤星病菌及内生链格孢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 祖艳青.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9]烟草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A]. 王凤龙,任广伟,张成省. 2010年—2011年烟草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2
  • [10]重庆烟草赤星病菌的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差异性研究[D]. 张世才. 西南大学, 2009(10)

标签:;  ;  

云南省烟草红斑病病原学鉴别及生物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