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络理论与临床应用分析

针灸经络理论与临床应用分析

一、浅析络脉理论及针灸临床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璐璐[1](2021)在《基于“阳明主面”揿针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基于“阳明主面”理论应用揿针治疗寻常性痤疮(Acne Vulgaris,AV),观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复发率。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6例AV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66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采用揿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采用毫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血清睾酮水平,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GAGS评分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GAGS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说明两组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消退AV患者的皮损数目(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GAGS评分情况相比,治疗组在减低患者GAGS积分方面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2.DLQI评分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DLQI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说明两组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改善AV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DLQI评分情况相比,治疗组在减低患者DLQI积分方面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3.血清睾酮水平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男、女性血清睾酮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可以有效降低AV患者的血清睾酮含量。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清睾酮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血清睾酮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临床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两组患者有效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有效率低于治疗组,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基于“阳明主面”理论采用揿针治疗AV可修复患者皮损,并且明显改善AV患者生活质量。2.基于“阳明主面”理论采用揿针治疗AV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复发率低。

刘彤[2](2021)在《基于“通郁调络”理论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斑秃(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基于“通郁调络”理论指导下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斑秃(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单纯针刺疗法与易罐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的疗效差异。(2)验证在“通郁调络”理论指导下易罐治疗斑秃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今后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斑秃提供理论指导与临床方法。方法:招募72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斑秃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过程中共有10例退出实验,包括对照组6例,治疗组4例),最终纳入病例6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法,每次30分钟。治疗组在毫针针刺的基础上再行易罐治疗,于皮损部进行吸拔,以头皮泛红为度;后枕部刮痧以皮肤微微出痧为度。易罐头部吸拔每日1次,后枕部刮痧每周一次,针刺每天1次,6日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1天,共8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对两组进行SALT分数、皮损部毛发生长情况、DLQI指数及中医证候评分,于8周末再增加疗效判定,运用统计软件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评价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斑秃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4周后,治疗组SALT评分为4.469±1.951、皮损部毛发生长情况评分为9.000±2.272、DLQI指数评分为5.375±2.324、中医证候评分为4.313±1.424;对照组SALT评分为5.600±2.238、皮损部毛发生长情况评分为11.100±2.644、DLQI指数评分为6.700±2.628、中医证候评分为5.400±1.734。治疗4周后,两组内、两组间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治疗组SALT评分为2.125±2.498、皮损部毛发生长情况评分为4.250±3.273、DLQI指数评分为2.188±2.978、中医证候评分为1.594±1.811;对照组SALT评分为3.733±2.392、皮损部毛发生长情况评分为8.000±4.307、DLQI指数评分为4.767±3.520、中医证候评分为3.467±2.446。治疗8周后,两组内、两组间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通郁调络法”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斑秃(气滞血瘀型)能够降低患者的脱发总面积,改善皮损部毛发生长情况,降低DLQI分数及中医证候评分分数,改善斑秃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及中医临床证候,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运用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操作方便简单,疗效较优,易于被患者接受,可应用于临床。

陈丽丽[3](2021)在《通郁调络理论下易罐结合推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通郁调络理论下易罐结合推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2.探讨通郁调络理论下易罐结合推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相关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招募的患者来源于长春高校、周边社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针灸科就诊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纳入7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易罐结合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疗法,两组推拿疗法操作相同。两组均每周进行6次推拿治疗,治疗组另加每周3次的易罐治疗,以一周为1个治疗疗程,一共治疗4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中医症候积分及自我身体满意度评分(包括全身容貌身体满意度、部分容貌身体满意度)进行比较,将数据经由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两组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经4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84.8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体重、BMI、腰围、体脂率方面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臀围、腰臀比方面有所下降,但无明显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自我身体满意度评分方面:全身容貌身体满意度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部分容貌身体满意度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明显(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上升更高,但不具有明显差异。结论:1.易罐结合推拿疗法和单纯推拿疗法均能通过降低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从而起到改善和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2.易罐结合推拿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推拿疗法。

李盾[4](2021)在《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为治疗咽异感症提供临床参考及独特的治疗思路。方法:招募60例患有咽异感症的门诊及大学校园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皮部浅刺法进行治疗,皮部浅刺法选取部位为咽喉部、腹部及下肢部。咽喉部取上至廉泉穴水平,下至天突穴水平的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腹部取以神阙为中心,上至下脘穴水平,下至气海穴水平,左右至前正中线各旁开2寸的任脉、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下肢部取上界至三阴交穴水平、下界至太冲穴水平的足厥阴肝经与足阳明胃经皮部区域。针对上述皮部区域采用单手进针法,快速旋转进针刺入真皮层,施以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120-160次/min)捻转针刺手法,行针10-20秒后,留针候气30min,各针间距掌握在5-15mm。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进行治疗,取穴参考2016年《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针刺选取廉泉穴,针尖向上刺至舌根部,嘱患者做吞咽动作,至异物感减轻或消失时出针,再取合谷、内关、天突穴,垂直进针,平补平泻,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单次疗程,共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为格拉斯哥爱丁堡咽喉症状评价量表(Glasgow-Edinburgh Throat Scale,GETS)、中医症状临床记录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和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内差异。结果:1.脱落情况:治疗组入组30例,无脱落,完成30例;对照组入组30例,脱落1例,完成29例。2.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各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同组内GET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的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GET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HAMA积分、HAMD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未出现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晕针、断针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仅部分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因针刺导致的皮下出血现象,在做到及时的对应处理后能够继续治疗,无后遗反应发生;本次研究过程中无因不良事件退出治疗的病例。结论:1.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够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针对咽异感症的治疗效果相当,具有临床可行性。2.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中医整体证候,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皮部浅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改善咽异感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皮部浅刺法在此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皋毓[5](2021)在《揿针配合原络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揿针配合原络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探讨这种治疗方法在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中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颖简便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思路。方法:将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法分组治疗,每组31例。以揿针结合原络穴作为治疗组,以扶他林乳胶剂外用作为对照组,经2周1个疗程的治疗后,根据VAS疼痛评分、NPQ颈痛量表、CAS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评分,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以评价疗效。结果:一、治疗前,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PQ评分、CASAS评分进行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基线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NPQ评分、CASCS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NPQ评分、CASCS评分三个差值,在两组组间比较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三、治疗后1月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NPQ评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评分、NPQ评分的差值,在两组组间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四、综合疗效评定: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90.32%,其中治疗组显愈率83.87%,对照组显愈率70.9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过两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五、疗效评价影响因素探讨:按照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对纳入患者重新进行分组,经组间比较,年龄>40岁组VAS差值即改善程度较≤30岁组低且有差异,年龄较大可能影响治疗颈痛的疗效,但在其余各项之间均无明显影响,性别、病程长短也不是影响疗效的因素。六、安全性评价:实验设计安全可靠性强,两组受试者在实验组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本课题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观察比较,证明了揿针治疗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颈肩疼痛、压痛等症状,在减轻颈椎病对日常造成影响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操作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治疗上可取得近期理想效果。

罗晔[6](2021)在《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压痛的特征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运用传统经络诊察法及压痛阈值测量法,研究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的腧穴压痛情况,初步探索慢性便秘患者的经络表现规律,为从经络角度认识本病和辨经选穴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慢性便秘组纳入60例患者,健康对照组纳入的30例健康志愿者,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运用传统经络诊察法诊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大肠经、脾经、胃经在上下肢及腹部的腧穴,观察腧穴压痛出现的情况,并利用VAS评分对腧穴压痛程度评分。其次,运用压痛阈值测量仪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压痛阈值。最后,利用Excel及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慢性便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压痛程度及阈值的差异情况。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慢性便秘组共纳入60例,其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50例,平均年龄44.08岁,集中分布在18~44岁,占总人数的48.33%;病程最短者为半年,最长达20余年,病程在5年以上者人数最多,占总研究人数的41.67%;其中,原发性便秘患者43例,占慢性便秘患者总数的71.67%,继发性便秘患者17例,占28.33%。健康对照组共纳入30例,男性为5例,女性为25例,平均年龄43.97岁,集中分布在18~44岁,占总人数的53.33%。两组性别、年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慢性便秘组间证候分析①证候的总体分布情况:慢性便秘患者属实证者共37例,占慢性便秘人数的62%,虚证者共23例,占38%。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为气滞秘,共20例(33.33%),其余依次为热积秘15例(25.00%)、阴虚秘13例(21.67%)、气虚秘5例(8.33%)、阳虚秘5例(8.33%)、寒积秘2例(3.33%)、血虚秘0例(0.00%)。②证候在不同年龄层面的分布情况:虚证、实证便秘在非老年患者和老年患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积秘、气滞秘、阴虚秘三个证型在非老年患者和老年患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络诊察结果慢性便秘组的大肠经、胃经、脾经3条经络压痛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大肠经与胃经的压痛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脾经的压痛率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腧穴诊察结果4.1组内比较①压痛腧穴部位分布情况分析:对大肠经、脾经、胃经压痛腧穴分为上肢腧穴、下肢腧穴及腹部腧穴三组,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压痛腧穴的特定穴属性分析:合穴压痛的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依次为交会穴、下合穴、络穴、原穴、输穴、经穴、八脉交会穴、郄穴、募穴、井穴、荥穴。进一步对慢性便秘患者的特定穴及非特定穴出现频次对比发现,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特定穴的压痛阳性率大于非特定穴。③压痛腧穴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合谷、曲池、下廉、丰隆、天枢、阴陵泉、漏谷与年龄呈反向变化,手三里、上廉、上巨虚、足三里、条口、公孙、三阴交、商丘与年龄呈正向变化;其中,仅有足三里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老年患者相对于老年患者,足三里出现压痛的可能性减少(OR=0.41,95%CI:0.004-0.395),其余腧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2组间比较4.2.1腧穴的压痛率比较慢性便秘组大肠经、脾经、胃经的腧穴压痛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2腧穴压痛出现率比较①手阳明大肠经:慢性便秘组大肠经的压痛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为合谷和手三里,其余依次为上廉、曲池、下廉;健康对照组依次为合谷、手三里、曲池、上廉、下廉;其中,两组手三里、曲池、上廉、下廉的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谷的出现频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足阳明胃经:慢性便秘组胃经的压痛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为上巨虚,其余依次为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健康对照组依次为上巨虚、陷谷、伏兔、条口、丰隆;其中,两组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伏兔、条口的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陷谷的出现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足太阴脾经:慢性便秘组脾经的压痛出现频率最高的腧穴为阴陵泉,其余依次为公孙、三阴交、商丘、漏谷;健康对照组脾经压痛频率前五的腧穴依次为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商丘、公孙。其中,两组阴陵泉、公孙、三阴交、商丘、漏谷的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血海的出现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3腧穴压痛程度比较①手阳明大肠经:慢性便秘组大肠经左右两侧合谷、手三里、上廉、曲池、下廉的压痛VAS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足阳明胃经:慢性便秘组胃经两侧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下巨虚、伏兔的压痛VAS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足太阴脾经:慢性便秘组脾经两侧公孙、商丘、漏谷、地机、腹结、大横的压痛VAS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4腧穴压痛阈值比较①手阳明大肠经:慢性便秘组大肠经左右两侧合谷、手三里、上廉、曲池、下廉的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足阳明胃经:慢性便秘组胃经两侧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下巨虚、伏兔的压痛阈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足太阴脾经:慢性便秘组脾经两侧公孙、商丘、漏谷、地机、腹结、大横的压痛阈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腧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从经络诊察结果来看,慢性便秘与大肠经、胃经联系更密切。2.慢性便秘患者腧穴的压痛阳性反应最常出现在特定穴,其中以五输穴之合穴最常见,提示合穴可能与慢性便秘的病理状态更相关。3.结合压痛腧穴出现频次、VAS评分和压痛阈值结果看,合谷、手三里、上廉、曲池、下廉、上巨虚、足三里、丰隆、天枢、条口、下巨虚、伏兔、公孙、商丘、漏谷、地机、腹结、大横等具有特异性,说明这些腧穴与可能慢性便秘存在更密切的关系。

沈汉勇(Hun Yung Sim)[7](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巨刺、缪刺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巨刺与缪刺的适应病证、针刺方法与取穴方法、穴位选择应用规律,对比左右交叉刺法的定义及内容,为以后针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学和目录学的方法,采用人工阅读及检索,获取巨刺与缪刺及交叉刺法的古今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成果:左右交叉刺法是现代下总结巨刺与缪刺的针刺方法,发展为以痛为参照点,进行对侧的针刺方法。分析后,根据巨刺、缪刺及左右交叉刺法三者的定义,总结古代针刺的巨刺与缪刺方法并不能等同于为左右交叉针刺法。左右交叉刺法的定义与方法范围及适应症均过于狭小,仅限于外在可见可感受的病症。借由推导过程,为“巨刺刺经,缪刺刺络”找到依据、推测“左取右,右取左”的内涵,大胆猜测《缪刺论》中可能同时阐述巨刺与缪刺,非仅描述缪刺一法而已,其中:巨刺治疗的途径仅涵盖本经循行途径及本经其病;缪刺循行涵盖广泛,包括经别、本经的分支、经筋。巨刺刺法深刺,而缪刺有四种针刺方法,分别为左取右,右取左(包括左右上下交叉)、以痛为俞、刺络放血、月生死为痏数。尽管古代的巨刺、缪刺法的刺法描述非常简洁,近现代的文献却针对巨刺、缪刺描绘成多种针刺方法,以左右交叉取穴为主,还包括有以痛为俞,刺络放血、同侧上下交叉、阿是穴对应点、同侧同部的表里对称刺法等等。在现代文献里甚至发现有部分医师对缪刺法重新定义的情况,命名“局部缪刺”两例。古代文献量30本古书籍,当中病证(按古代病名)有32种,收录病次138次,以内科为最多占40.63%、耳鼻喉科21.88%,其余各科均有涉猎,病证范围广泛;现代文献量295篇文章,收集文献以1977年到2018年10月为度,当中病证(现代病名)有38种,收录病次306次,以神经科44.44%与软组织损伤疾病33.99%为最多。在中风治疗中,古代文献以三阳经及督脉为治疗手段,主要是阳明经42.22%,少阳经46,67%;而现代中医以六经、督脉及新穴位为治疗手段,仍然以阳明经42.29%及少阳经21.39%为主。而现代文献中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辅助手法,以针刺过程中运动患侧为主,占34.64%、间中行针占14.05%。所收集的文献中,坚持单侧健侧取穴的有75.16%,双侧取穴有24.84%,其中双侧取穴的案例中,健侧取穴比患侧多对比患侧取穴比健侧多,比例为3.22:1。由于时代变迁,医师对巨刺、缪刺法的使用方法产生变化。在古代文献中,所选择穴位井穴使用率39.38%、五输穴59.84%、普通体穴11.2%、交会穴6.95%;现代文献中,所选择穴位井穴使用率1.36%、五输穴25.29%、普通体穴19.1%、交会穴21.18%。总结大部分医师是以经络左右交叉的特性为核心,导致进行针刺时偏向于选择交会穴及五输穴。结论:分析巨刺、缪刺的理论,对比现代左右交叉针刺法的定义,判断交叉针刺法定义过于狭窄,不能用以涵盖原来巨刺、缪刺的全部针刺手法。在推导过程中发现《缪刺论》可能同时阐述巨刺与缪刺,非缪刺而已。研究得出穴位的规律、针刺手法的总结、临床主治病证的适应症,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侯冠群[8](2020)在《《内经》营卫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究《内经》营卫理论,解析营卫的概念内涵,梳理《内经》营卫理论体系,解决营卫理论中的部分疑点、难点。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发生学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立足传统哲学和象思维方法,综合相关研究文献与营卫发生时代的学科知识,通过归纳、分析、比较,对《内经》中营卫理论进行梳理与探究。研究成果:明确了营卫理论适宜的研究方法,并系统梳理了《内经》营卫理论,解决了其中的部分疑难问题。研究结论:1.对近代营卫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营卫理论尚存在较多问题与争议。2.研究营卫理论的方法,必须以气一元论与阴阳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运用象思维方法把握相关概念内涵的核心意义。3.《内经》营卫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营卫之气的内涵、营卫的化生与循行、营卫的生理功能、营卫失常的基本病机、营卫失常所致病症、调治营卫的原则与方法。首先,基于气一元论与阴阳两分的哲学思想,运用象思维方法,明确了营卫的概念内涵。营卫即本体人的一身之气,因气的阴阳清浊性质不同,一分为二,以脉为界,各行其道,将偏居在里行于脉内具有荣发濡养功能者称为营气,将偏散在外不受脉之约束的具有固密卫外温煦功能者称为卫气,二者阴阳相随,出入交汇,在体内环绕循行不息,并且顺应时序而呈现节律性运动变化,是人体整体功能状态与节律运动的高度概括。营卫二气一阴一阳,具有同源性、对待性、互根性的关系。其次,结合《内经》经文,明确了营卫之气的化生之源无非有三,即先天元气、后天水谷之气与清气三者缺一不可。在营卫的循行研究中,营气所行之脉为功能之“脉”,从中焦出发,主要循十二经脉而行。而卫气循行在脉外间隙,从上焦始发,而后随着时间节律变化而遍布人体内外。营卫不只在体内循行,亦通过气穴与外界沟通。营卫与天时相应,因此营卫的循行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主要包括营卫循行的日节律、月节律与四时节律。最后,营卫具有护卫人体,荣养周身这一共同的生理功能,又因二者各自性质不同,营气属阴,有濡养荣发,化血养神之功;而卫气属阳,则有温养关阖,主司寤寐之能。营卫不和为营卫总病机,分为营卫循行失常与营卫开阖失常两类。营卫不和所致病症,以经络五体系统疾病为主,病性有虚实之别。一般当病位在经络五体系统,涉及营卫循行失常或开阖失常时,则当以营卫病机阐释疾病。调治营卫的基本原则为调和营卫、法时而治,即候气所在,进而调营卫之虚实、营卫之开阖。无论是以针刺还是方药为手段,都可以调治营卫,只是用针或用药的法度总以通畅营卫,使其循行有序、开阖有度为调治目标。4.明晰营卫与气血关系、营卫与经络之气的关系。营卫与气血关系是对气概念系统中根据“用”所划分的两类概念进行比较,二者各自应用范畴不同,但又具有一定的体用关系。营卫是动词,偏重于描述运动属性,用来概括一气环绕周身运动,是偏内以荣发与偏外以关阖之生理功能与节律的抽象概括;气血是名词,侧重于描述物质属性,是对人体有形、无形物质的抽象概括。但两组概念又密不可分,将营卫之体按气血分,则营之体可以血概言,卫之体可以气概之;而血之行称为营,气之行归于卫。营卫与经络之气的关系则必须建立在功能之“脉”的前提下进行比较,脉的内外为营卫之气,脉的纵横为经络之气。二者应用的范畴不同,即营卫之气强调脉的外内之别,而经络之气强调脉气的纵横方向。但二者可以在运行方向上达成统一,即营卫环周之象可以表达经络之气的交接循环状态,而经络之气又能指示营卫在循行时局部的纵横方向,即二者在气的流动方向上,可以互用。5.通过对营卫理论的研究发现,中医概念源于对人体的实际观察,是在古代哲学的引导和象思维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无论其原型是功能现象或物质实体,最终都是因其用的特点而得以创立。中医概念的命名,或直接取用哲学概念,或取象比类借用已有文字之象,总以表达概念的功能核心为主旨,其各自的应用范畴也是基于人体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明确中医概念体系的构建原理,是防止中医理论失真和异化的基本前提。

李朝政[9](2020)在《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基于“络病”理论以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以西医基础治疗为对照组,科学评价基于“络病”理论以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此疗法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瑞康医院征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基础治疗:予调整血压、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治疗组在日常护理及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埋线配合刺络泻血治疗(先刺络泻血后埋线),刺络泻血: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在患者双侧十二井穴及肘膝部关节处异常血络反应点1-3个,第一次取患侧井穴,第二次取健侧井穴,消毒完之后用注射针头(规格:0.6mm×28mm)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对于肘膝部阿是穴的泻血方法:取肘膝部见青紫、暴露的异常血络,在血络的远心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快速刺入3mm,每个部位挤压泻血5滴。泻血完毕后擦净血迹并消毒针孔;刺络完毕后在双侧丰隆、飞扬,患侧手足阳明经穴:合谷、曲池、肩髃、伏兔、足三里、以及心俞、肝俞、肾俞为主穴进行埋线治疗,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进行配穴。治疗组每日常规服用西药,每周泻血后行埋线治疗一次,4次为1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仅每日常规服用西药,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在停止治疗后满3个月随访评定疗效。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63.3%,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3)随访:治疗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随访的评分与治疗后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随访评分与对照组随访评分对比,两者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是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有效方案。(2)治疗组不管是近期疗效还是三个月后随访疗效都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要好。(3)运用刺络及埋线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可减少患者的就诊频率,节省治疗费用,而且创伤小,疗效稳定,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值得推广。

张淑雯[10](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缪刺及其临床运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黄帝内经》的缪刺相关理论探讨,探究缪刺的起源与现代发展,展示缪刺的临床运用;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统计分析缪刺的现今临床运用适应症、针刺方式、选穴规律,为今后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研读《黄帝内经》中记载与缪刺相关的条文,整理及探讨经典古籍中缪刺运用理论及特点。2.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等记载古医籍的电子软件的方式收集资料,手工阅读及梳理古医籍中有关缪刺的记载(包括病症、穴位、针刺方法),探讨缪刺的发展及运用概况;3.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将国内运用缪刺治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筛选、阅读、整理,提取文献中运用缪刺相关的病症、针刺方法、针刺选穴,输入设计的Excel表格进行分类,频次统计,分析缪刺的临床运用特点及规律。结果:1.缪刺的运用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并设有《素问·缪刺论》专篇详细阐述,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运用原则,总结《黄帝内经》中缪刺的概念、病因病机、适应症、选穴、手法、作用机理、理论来源、与巨刺的区别等内容,完善缪刺运用理论体系。2.古文献研究中,缪刺的文献着作类型与时代背景相关,同时结合医家们的临床实践,拓展了缪刺运用病症、穴位及操作手法。3.现今临床文献研究中,本课题纳入100篇与缪刺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其所涉及病种17个。文献资料显示,随着科技进步,缪刺治疗的方法体现在不同针法中,且适用病种范围逐渐扩大,现在临床中广泛运用于骨科疼痛病症和面瘫、面肌痉挛等病症,也部分运用于五官科耳鸣耳聋病症。4.文献显示现今缪刺临床运用取穴方面,无统一的标准,缪刺法取穴主要为左右、上下交叉取穴,注重四肢远端腧穴,特定穴运用广泛。结论:缪刺来源于《黄帝内经》,随着时代变化,科技进步,发展至今。古文献中记载,缪刺主要运用于邪客于络,不入于经,九候脉诊没有变化的病症。现今临床中,缪刺临床运用广泛,主要运用于骨科,内科,五官科;取穴方面,因医者各自经验,没有统一标准,取穴多样化,操作方法中,因不同病症,操作手法各有不同。现今医学对缪刺的治病机理少有实验研究,医家们认为缪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平衡,以及经络学说。

二、浅析络脉理论及针灸临床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络脉理论及针灸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阳明主面”揿针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
    2.6 随访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GAGS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水平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6 复发率
    3.7 安全性指标结果
4.讨论
    4.1 中医对AV的认识
    4.2 基于“阳明主面”理论认识AV
    4.3 选穴依据
    4.4 揿针疗法与其作用原理
    4.5 实验室指标血清睾酮(T)的选择依据
    4.6 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综述 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通郁调络”理论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斑秃(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一 斑秃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
文献综述二 拔罐疗法的机理探讨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通郁调络”学术思想理论渊源
    2 基于通郁调络理论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斑秃的机理探讨
    3 治疗结果分析
    4.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通郁调络理论下易罐结合推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一 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认识的概述
文献综述二 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机制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4 受试者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疗程与观察时点
    3 疗效观察指标
        3.1 主症评分
        3.2 中医症状积分
        3.3 焦虑状态积分
        3.4 抑郁状态积分
    4 疗效评价
        4.1 主症评分疗效评定
        4.2 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定
        4.3 焦虑状态积分、抑郁状态积分
    5 统计方法
    6 临床观察结果
        6.1 基线情况比较
        6.2 治疗效果
        6.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皮部浅刺法的理论探讨
        1.1 皮部浅刺法的操作
        1.2 皮部理论概述
        1.3 皮部浅刺法的取效机制探讨
        1.4 针刺治疗咽异感症机制探讨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GETS评分
        2.2 中医症状积分
        2.3 HAMA积分、HAMD积分
    3 皮部浅刺法的优势
        3.1 针刺安全性较高
        3.2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3.3 易于推广使用
    4 本课题不同以往研究之处
    5 课题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咽异感症(梅核气)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揿针配合原络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项目及疗效评定指标
    4 统计方法
    5 不良反应的处理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指标分析
    3 治疗后结果分析
    4 疗效评价影响因素
    5 治疗选穴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压痛的特征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络诊察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1 经络诊察在消化疾病应用的理论基础
        2 经络诊察法在消化疾病应用的临床意义
        3 经络诊察的方法及发展
        4 经络诊察法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便秘的针灸诊疗概况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慢性便秘与相关经脉的联系
        4 慢性便秘的针灸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
        一、研究目的
        二、源文献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的整理及分类
        二、数据库的建立及频次统计
        三、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章 研究成果
    第一节 古代文献资料
        一、古代文献针刺法的主治病证
        二、古代文献所使用的穴位
    第二节 现代文献资料
        一、现代文献针刺法的主治病证
        二、现代文献所使用的穴位与古代文献进行对比
        三、现代文献对于中风的治疗与古代文献进行对比
        四、现代医家实际操作的内容对比
    第三节 病因病机
    第四节 理论研究
        一、中医理论研究
        二、现代医学研究
第三章 交叉刺法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巨刺与缪刺
        一、“巨”的含义
        二、“缪”的含义
    第二节 大络
        一、大络的性质
        二、大络的位置
        三、大络的本体
        四、尝试论证《缪刺论》中同时描述巨刺与缪刺
        五、小结
    第三节 巨刺与缪刺的区别
        一、发病部位及诊断依据
        二、针刺取穴方法及手法、针具
    第四节 巨刺、缪刺与交叉刺法的区别
    第五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临床应用病证的异同
    第六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穴位选择偏向
    第七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留针时间异同
    第八节 巨刺缪刺的古今辅助手法异同,及双侧取穴的差异
第五章 重新思考现代医家对巨刺与缪刺的定义
    第一节 针法定义模糊
    第二节 认为缪刺刺络等同于病势缓,或不严重
    第三节 构思新颖,重新定义
    第四节 当代对于《缪刺论》的疑惑
第六章 总结
第七章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合格证明

(8)《内经》营卫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营卫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营卫内涵解读的失真与异化
        1.1.1 营卫内涵解读的失真
        1.1.2 营卫内涵解读的异化
    1.2 营卫病机研究的模糊与泛化
        1.2.1 营卫不和含义的模糊
        1.2.2 营卫不和病机的泛化
    1.3 调和营卫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1.3.1 方药调和营卫研究的局限
        1.3.2 针刺调治营卫研究的不足
2 营卫理论的发生学基础
    2.1 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
        2.1.1 气一元论——整体性、运动性、功能性
        2.1.2 阴阳学说——同源性、对待性、互根性
    2.2 象思维方法的应用
    2.3 传统数术学的启发
    2.4 古天文历法知识的融入
        2.4.1 古天文历法学基本含义
        2.4.2 与营卫相关的古天文历法学术语解读
3 营卫之气的内涵
    3.1 营卫名字解读——据用取象名营卫
        3.1.1 “营”之意象
        3.1.2 “卫”之意象
    3.2 营卫之气的含义
    3.3 营卫之间的关系
4 营卫的化生与循行
    4.1 营卫的化生及营卫与气血关系
        4.1.1 营卫之气的化生
        4.1.2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4.2 营卫的循行及营卫与经络之气关系
        4.2.1 营卫之气的循行
        4.2.2 营卫与经络之气的关系
5 营卫的生理功能
    5.1 营卫生理功能的现代研究
    5.2 《内经》营卫生理功能
        5.2.1 营卫共同生理功能——护卫人体,荣养周身
        5.2.2 营气生理功能——濡养荣发,化血养神
        5.2.3 卫气生理功能——温养关阖,主司寤寐
6 营卫失常的基本病机
    6.1 基于人之一气循行论营卫病机
        6.1.1 营卫之气循行分布失常
        6.1.2 营卫之气循行方向逆乱
    6.2 基于营卫阴阳关系论营卫病机
7 营卫失常所致病症
    7.1 内外病因对营卫失常病位与病性的影响
        7.1.1 邪结营卫——病位辨析
        7.1.2 营卫自病——病性辨析
    7.2 营卫失常病症例析
        7.2.1 营卫循行失常病症例析
        7.2.2 营卫开阖失常病症例析
8 调治营卫的原则与方法
    8.1 调治营卫的原则
        8.1.1 调和营卫
        8.1.2 法时而治
    8.2 调治营卫的方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9)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1.5 统计方法
    1.6 研究结果及分析
2 讨论
    2.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2 中医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认识
    2.4 选题依据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3.2 三个月后随访疗效比较
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综述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古今文献的缪刺及其临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缪剌的源流
    1.1 缪刺之溯源
        1.1.1 “缪”字的义
        1.1.2 缪刺的病因病机
        1.1.3 缪刺的适应症
        1.1.4 缪刺的方法
        1.1.5 缪刺与巨刺的区别
        1.1.6 缪刺治病的机制
    1.2 历代医家对缪刺的认识及发展
        1.2.1 晋唐时期
        1.2.2 宋金元时期
        1.2.3 明清时期
        1.2.4 小结
第二部分 缪刺的现代临床运用及其规律研究
    2.1 文献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来源
        2.2.2 文献检索方法
        2.2.3 文献的纳入
        2.2.4 文献筛选具体方法及流程图
        2.2.5 文献数据库建立
    2.3 研究结果
        2.3.1 现代文献中缪刺病症情况统计
        2.3.2 现代文献中缪刺操作方法统计
        2.3.3 现代文献中缪刺取穴原则统计
        2.3.4 现代文献中缪刺配合患侧情况治疗统计
        2.3.5 现代文献中缪刺治疗优势病种的应用规律统计
    2.4 讨论与分析
        2.4.1 缪刺法临床运用病种分析
        2.4.2 缪刺法临床运用取穴规律分析
        2.4.3 古今用法比较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四、浅析络脉理论及针灸临床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阳明主面”揿针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于璐璐.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通郁调络”理论易罐结合针刺治疗斑秃(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刘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通郁调络理论下易罐结合推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D]. 陈丽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皮部浅刺法治疗咽异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揿针配合原络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皋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慢性便秘患者大肠经、脾经、胃经腧穴压痛的特征分布研究[D]. 罗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古今文献的巨刺、缪刺与现今交叉刺法的处方规律探析[D]. 沈汉勇(Hun Yung Sim).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内经》营卫理论研究[D]. 侯冠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基于“络病”理论埋线为主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研究[D]. 李朝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古今文献的缪刺及其临床运用研究[D]. 张淑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针灸经络理论与临床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