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物理教学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工科院校物理教学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一、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曹海,苏梦蓓,王小平,王小莉[1](2021)在《新工科建设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指出构建新型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目前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培养方案,更新教学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以达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姜贵文,郭俊萍,刘保华,柳仕飞,吴奇成,何星,毛杰键[2](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文中认为面对新时代国家工业发展新需求和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高等工程教育设计者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综合性的创新人才。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发展,大学物理教学必须做出相应变革。鉴于此,首先分析了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指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任务;其次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手段三方面提出了大学物理教学的改进措施。

卫丽娜,张翠玲,谷玉丹[3](2019)在《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途径》文中提出本文从师资融合、课程交叉及教材嵌入宏观目标出发,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的途径。同时,在教学设计与知识重叠群等微观视角提出思路进行改进。

高筱卉[4](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李娅菲[5](2019)在《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的产生以及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都对一流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传统工程人才相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时代呼唤着高校进行“新工科”建设。2017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探讨发布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被称为“新工科”三部曲,这为新工科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山东省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定位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要求高校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为山东省十大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以省级层面为切入点,研究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目前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解读了新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工程教育问题的存在和新需求的产生推动了新工科的出现。在分析了目前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借鉴了江苏省、天津市代表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的经验,最后依据前面的分析总结对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未来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对山东省高校新工科未来发展路径建议。从育人理念方面提出工科教育应适应新经济发展、践行质量理念、注重工程伦理教育;从学科专业方面提出实施专业调整要为新兴产业服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专业质量评价;从项目探索方面提出要改进项目问题、增强项目师资建设;从产教融合方面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从组织变革方面提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探索未来技术学院等建议,为山东省高校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刘力文[6](2016)在《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转课堂是一种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影响,并且也适应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要求。而微信,是一个新兴的信息交流平台,非常适合推送具有片段性、主题单一性、结构松散性的微内容,这一特性也使其满足了微型学习的要求,若合理加以利用,微信也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大学物理是理工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翻转课堂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在移动微型学习等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大学物理的教学要求与特点,设计了“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本研究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以期提高本研究的适用性。实践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王长荣,阮世平,王建中,邓学明,钦小平[7](2010)在《基于“2+3”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联合办学培养本科生的"2+3"国际合作项目为背景,以面向国际班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目标,以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体系架构,保持经典,加强现代,拓展应用,注重中德两国大学物理教学的异同点与互补性,形成符合国际合作教学的教学体系。夯实了工科各专业对大学物理的基础性要求,为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教学改革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办法。

江安凤[8](2006)在《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高校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恢复高校教学工作基础上,一直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至今为止,高校教学改革已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等宏观层面的改革转向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涉及到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并进一步向纵深层次发展。 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是从历史教学角度出发,以理工科院校发展为主线,回顾了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恢复与探索阶段;全面展开阶段;不断深入与创新阶段。第三部分以武汉大学、东北大学两所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以及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进一步阐述了三个阶段的教学改革历程。第四部分在回顾三个阶段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并着重分析了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思路及趋势。

胡其图,叶庆好,郑杭,高景,赵铁松[9](2005)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建设》文中提出

王永钢[10](2003)在《“理工融合”理念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作用与功能以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和困难所在,讨论了本课程所应包含的内容,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事例和《大学物理》课程多层次教学的几个教学平台。

二、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建设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工科建设内涵
二、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专业培养方案
    2. 教学方式
    3. 实践能力
    4. 师资队伍
三、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内容
    1.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 以综合能力为目标更新教学方式
    3. 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改革实践教学
    4.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师资队伍
四、结语

(2)“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1.1 内容多、课时少
    1.2 “理论无用”、兴趣缺乏
    1.3 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单一
2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的教学任务
3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的教学改革措施
    3.1 以“新工科”专业为导向,构建大学物理课程新体系
    3.2 “新工科”背景下,探索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
    3.3 “新工科”背景下,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3.4 教学改革成效分析
4 结语

(3)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新工科建设历程
二 大学物理课程
三 大学物理知识分析
四 学生专业分析
五 融合目标
    (一) 师资融合目标
    (二) 课程融合目标
    (三) 教材建设目标
六 融合实施路径
    (一) 调研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相关项目经验
    (二) 收集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方法相关论文资料
    (三) 积累《大学物理》课程一线课堂教学反馈资料
七 融合建设内容
    (一) 探索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平行深度融合机制
    (二) 探索大学物理教师融入电气信息工程类专业措施
    (三) 研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法

(4)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和主题
    1.2 现状和不足
    1.3 范围和角度
    1.4 设想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果和意义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2.1 术语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SC教学设计模式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3.2 通用模式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3.6 总结
4 SC大学教学方法
    4.1 问题与方法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4.4 合作学习方法
    4.5 通识学习方法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4.7 积极讲座法
5 简要总结
    5.1 背景与目标
    5.2 理论与方法
    5.3 基本内容
    5.4 主要创新
    5.5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5)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工程教育相关文献概述
        1.2.2 关于新工科的相关文献概述
        1.2.3 关于山东高校工科教育的相关文献概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程教育
        2.1.2 工科
        2.1.3 新工科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1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3.1.1 人才供给有偏差
        3.1.2 人才培养质量需提高
        3.1.3 产学研合作效率低
        3.1.4 工科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3.2 山东省高校工程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1 未来就业市场改变巨大
        3.2.2 新经济的迅速发展
        3.2.3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3.2.4 人工智能企业的增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
    4.1 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行动
        4.1.1 2017年新工科三大行动
        4.1.2 2018年新工科两大行动
    4.2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布局
        4.2.1 专业布局
        4.2.2 项目布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他省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经验借鉴
    5.1 天津市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
        5.1.1 天津大学—“天大行动六问”
        5.1.2 天津科技大学—“一体化实践教学”
    5.2 江苏省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
        5.2.1 江苏理工学院—“顶天立地”培养“新工科”人才
        5.2.2 南京理工大学—“多元多样”模式
    5.3 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经验借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
    6.1 创新育人理念
        6.1.1 教育适应新经济发展
        6.1.2 践行教育质量理念
        6.1.3 重视工程伦理教育
    6.2 实施专业调整
        6.2.1 为新兴产业服务
        6.2.2 加强专业的交叉融合
        6.2.3 建立专业质量评价
    6.3 促进项目改进
        6.3.1 改进项目问题
        6.3.2 加强项目师资建设
    6.4 加强产教融合
        6.4.1 加强产学研合作
        6.4.2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6.5 推动组织变革
        6.5.1 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6.5.2 探索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趋势
        1.1.2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1.1.3 移动学习在大学教学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现状与本研究的目的
        1.2.1 研究的现状
        1.2.2 本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什么是教学模式
        1.3.2 相关概念
        1.3.3 翻转课堂的缘起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移动微型学习理论
        2.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3 学习金字塔理论
        2.1.4 联通主义理论
    2.2 大学物理课程性质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2.2.1 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2.2 教学内容的选取
    2.3 教学实践基础的分析
        2.3.1 调查设计
        2.3.2 调查情况分析
        2.3.3 调查小结
第三章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分析
    3.1 翻转课堂教学的“四大支柱”
    3.2 几种典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分析
        3.2.1 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
        3.2.2 张金磊等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3.2.3 钟晓流等提出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
        3.2.4 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
        3.2.5 美国林地高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3.2.6 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启示
    3.3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3.3.1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3.3.2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3.3.3 新模式中师生教学活动的行为分析
        3.3.4 教学评价的设计
第四章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建设
    4.1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4.1.1 课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4.1.2 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
        4.1.3 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4.1.4 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
    4.2 大学物理教学资源的特点
        4.2.1 大学物理教学资源必须具备的特点
        4.2.2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设计的原则
    4.3 微视频的制作与工具介绍
        4.3.1 微视频制作工具简介
        4.3.2 混合合成式微视频制作的一般流程
        4.3.3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参数要求
    4.4 微信公共账号的设计
        4.4.1 “物理视界”微信公众账号的设计
        4.4.2 微信公众账号在翻转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4.5 导学清单的设计与制作
第五章 教学实验研究
    5.1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5.1.1 实验的目的设计
        5.1.2 教学实验的实施
    5.2 教学评价分析
        5.2.1 问卷分析
        5.2.2 教学实践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改革开放后理工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恢复与探索阶段(1978-1993年)
        2.1.1 恢复
        2.1.2 探索与尝试
    2.2 全面发展阶段(1993-1999年)
    2.3 进一步深入与创新阶段(21世纪初期)
3 案例分析
    3.1 学校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1.1 以教育理念为切入点的教学改革——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3.1.2 以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东北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3.2 学科教学改革案例分析
        3.2.1 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3.2.2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
        3.2.3 工科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4 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4.1 成就分析
        4.1.1 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提高
        4.1.2 教学改革范畴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4.1.3 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改革措施,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4.2 问题思考
        4.2.1 新世纪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出现了低水平重复
        4.2.2 教学改革实践中考虑学生因素的相对缺乏
        4.2.3 跨学科、综合改革开放程度不够
        4.2.4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
        4.2.5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4.3 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4.3.1 教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以理念作为先导,使教学改革更加理性化
        4.3.2 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注意教育哲学层次的理念更新
        4.3.3 增加跨学科改革的开放程度,破除学科与专业壁垒
        4.3.4 学生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过程
        4.3.5 加强教学改革立项的宏观管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地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
    1.1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
        (1) 完成教育部项目“面向21世纪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 注重教材建设, 形成不同层次的系列教材体系
        (3) 抓好分层次大面积物理教学, 开展多模式试点教学
        (4) 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厅, 切实发挥物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5) 课内外结合, 多渠道培养,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育
    1.2 物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
        (1) 改革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形式
        (2) 创建物理实验自学活动基地
        (3) 研制开发新的物理实验装置, 积极进行物理实验内容更新
        (4) 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
    1.3 物理基础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平台建设
2 以人为本, 努力建立物理教学人才高地
3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4 基地的特色
5 基地建设今后打算

(10)“理工融合”理念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1.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作用与功能
    2.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 《大学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2)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内容改革的困难所在
    3.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
三、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
    1. 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
    2. 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事例
    3. 不同内容各有侧重——实现一门课多功能
    4. 注重物理学史与方法论的教育
    5.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之多层次教学
    6. 工科《大学物理》教材
    7. 有待普及与深入的工作

四、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建设下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曹海,苏梦蓓,王小平,王小莉. 黑河学院学报, 2021(03)
  • [2]“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 姜贵文,郭俊萍,刘保华,柳仕飞,吴奇成,何星,毛杰键.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3]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与专业平行融合途径[J]. 卫丽娜,张翠玲,谷玉丹. 教育现代化, 2019(A0)
  • [4]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5]山东省高校新工科建设研究[D]. 李娅菲. 山东财经大学, 2019(07)
  • [6]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D]. 刘力文. 苏州大学, 2016(01)
  • [7]基于“2+3”的大学物理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王长荣,阮世平,王建中,邓学明,钦小平.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05)
  • [8]改革开放后理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D]. 江安凤.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2)
  • [9]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建设[J]. 胡其图,叶庆好,郑杭,高景,赵铁松. 物理与工程, 2005(02)
  • [10]“理工融合”理念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 王永钢.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标签:;  ;  ;  ;  ;  

工科院校物理教学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