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低温玻璃瓷的研制

优质低温玻璃瓷的研制

一、优质低温玻化瓷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岳庆友[1](2021)在《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成储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深部勘探的进行,渤海湾盆地中生界、古生界等潜山油气藏取得了重大突破,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东部重要的富烃中心,环渤中凹陷构造带中生界火山岩广泛分布且厚度较大,针对潜山的勘探不可避免的要钻遇中生界火山岩地层,由于渤海海域中生界火山岩勘探程度较低,亟待深化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相关描述,刻画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及展布规律,明确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储机理等相关认识,分析储层的主控因素并实现有利目标区预测。本论文在钻井揭示中生界火山岩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刻画了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的展布规律,并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面孔率分析、气测孔渗、X衍射、主量元素分析、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储层特征及成储机理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如下认识。1.火山岩岩性、岩相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火山机构发育模式首次完成了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平面分布。其岩石类型丰富,从基性至酸性、从熔岩至火山碎屑岩均有发现,通过钻井岩心描述、镜下薄片分析以及测井解释图版完成了岩性鉴定并建立了不同岩相的地质-测井解释图版,并结合地震包络线及内部反射特征分析,建立了火山岩相地震标识及地质模式,共识别出6相10亚相,在此基础上共识别出5类火山机构,包括酸性穹窿状火山机构、中酸性丘状火山机构、中酸性层状火山机构、基性盾状火山机构和凝灰岩楔状火山机构。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可划分三个喷发旋回,纵向上具有基性-中性-酸性的演化特征。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刻画,解译了渤中凹陷中生界非连续性火山地质格架。2.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及成岩作用储集空间主要以气孔、溶蚀孔和裂缝为主,按成岩作用时期可划分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其中原生储集空间包括原生气孔、杏仁孔、炸裂缝、解理缝和收缩缝,次生储集空间包括基质溶孔、晶内溶孔、脱玻化孔、隐爆岩汁溶蚀孔、粘土晶间孔、构造缝、溶蚀缝。研究区火山岩成岩作用划分为早期成岩作用和晚期成岩作用,早期成岩作用包括挥发分散逸作用、炸裂作用、冷凝收缩作用、脱玻化作用,晚期成岩作用包括充填作用、溶蚀作用、蚀变作用、构造作用、压实作用。3.火山岩储层物性及矿物组成特征火山岩储层物性由好至差排序为粗面岩和粗面质隐爆角砾岩、流纹岩和流纹质隐爆角砾岩、英安岩、玄武岩、凝灰岩,其中优质储层均发育在中酸性火山岩层段。粗面质火山岩和流纹质火山岩中碱性长石含量较高,而英安岩、玄武岩和凝灰岩中粘土含量较普遍较高,通过全岩分析和气测孔渗结果对比来看,长石含量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正相关性,粘土矿物含量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呈负相关性。4.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及成储机理本次针对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方面的研究分别采用了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孔径量化表征的实验方法,通过压汞实验孔径分布峰值与核磁共振T2谱波峰对比,将核磁共振T2谱转换为孔径分布,并联合氮气吸附孔径分布实现了火山岩孔隙结构微观量化表征。初步将研究区火山岩孔径分布以50nm和1μm为界限可划分为三个区间,分别对应为微孔(粘土晶间孔和脱玻化孔)、中孔(溶蚀孔)、宏孔(裂缝和杏仁体内孔),并确定了研究区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以中孔占主导作用。在火山岩溶蚀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不同岩性的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等因素,分别探讨了玄武岩、英安岩、粗面质火山岩、流纹质火山岩以及凝灰岩的成储机理及孔隙结构模式,其中英安岩、流纹质火山岩和粗面质火山岩中富含碱性长石,以溶蚀孔为主,而玄武岩和凝灰岩受粘土矿物的影响,以微孔为主,局部发育中孔和宏孔。在火山岩成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火山机构的地质特征,建立了5类储层地质模式。5.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通过对比产能、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发现研究区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为火山地层旋回界面、火山岩性、岩相及火山机构。整体而言,火山岩有效储层均发育于旋回三界面附近,有利岩性为英安岩、流纹岩及流纹质隐爆角砾岩、粗面岩及粗面质隐爆角砾岩,有利岩相则以中酸性溢流相、火山通道相和侵出相为主。火山机构近源相带为有利目标区,其次为中源相带,远源相带最差。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剖面解析和均方根振幅、波形分类、相干体等地震属性方法刻画研究区火山机构、火山岩相和裂缝等平面展布特征,并联合上述三个要素将火山岩储层划分四类,最终确定了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发育在研究区断裂带附近。

姜鲁[2](2020)在《基于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矿化体系的自修复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绿色生态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土木工程迎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和挑战,对具有抗灾变、高耐久等性能的土木工程材料提出迫切需求。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下的劣化问题及其结构长期稳定性快速修复问题是目前实现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关键。自修复混凝土作为一种可实现混凝土裂缝的自诊断和自修复的材料-结构一体化智能混凝土,是建筑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其在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方面有极大应用潜力。针对目前自修复混凝土研究中微生物在混凝土中的长期存活性、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固载的协调性以及裂缝深度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技术和纤维增强的复合型自修复混凝土,进行了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技术在混凝土中优化设计研究、不同外界条件、自修复体系、纤维类型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以及复合型自修复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冻性能和收缩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技术的优化设计研究。进行了好氧微生物产芽孢和芽孢萌发条件影响因素研究,分析了p H值、热激温度、萌发剂浓度、营养物质和阳离子类型对芽孢萌发的影响;根据微生物芽孢萌发的最优条件,进行了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工艺、自修复剂“糖衣”层(营养物质层)和保护层配合比设计研究。得到了提高膨胀珍珠岩对微生物芽孢的固载数量和芽孢萌发率的最优配合比,同时解决了裂缝区域微生物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不匹配的问题。(2)外界条件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影响研究。采用多种裂缝自修复效果评价方法,研究了养护条件、温度、开裂时间和冻融循环等因素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干湿循环和水中养护条件下裂缝修复效果较好,其中以干湿循环养护时效果最佳,而标准养护下几乎所有的裂缝都不能完全修复。外界温度在25~40℃范围时,自修复混凝土具有较好的裂缝自修复效果,低温环境下仅能修复宽度较低的裂缝。180d开裂时间下,混凝土试件仍具有较高的裂缝修复效果,说明采用“裹糖衣”制备微生物自修复剂方式能够保证后期裂缝的修复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裂缝修复效果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0~75次冻融循环作用下裂缝修复效果最佳。同时,研究结论也表明该自修复混凝土在海洋环境及地下结构中具有更大的潜力。(3)不同自修复体系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影响研究。采用微宏观相结合的实验手段,研究了膨胀珍珠岩固载一元微生物自修复体系、膨胀珍珠岩固载二元微生物自修复体系以及附加纤维增强作用的自修复体系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首先,采用定向富集分离的方式筛选了一株高效厌氧反硝化微生物KJ-3,该微生物矿化沉积产物主要为球霰石型碳酸钙,设计了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自修复体系。其次,通过研究不同纤维类型对微生物矿化沉积的影响,表明玄武岩纤维更容易成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矿化的成核位点,并揭示了其成核机理。最后,通过研究不同修复体系对裂缝自修复效果和裂缝二次开裂修复效果的影响,得到采用纤维增强的二元微生物矿化修复体系(S-4)能够达到最优的修复效果,并发现纤维对裂缝部位沉积的碳酸钙能够产生“栓钉”作用,将沉积物与混凝土基体锚固起来,大幅提高沉积物与混凝土基体的粘结力以及裂缝深度修复效果,解决了混凝土裂缝深度修复不佳的问题,且修复后的裂缝抗渗水能力大幅提高。(4)自修复混凝土力学性能、抗冻及收缩性能研究。首先,以微生物自修复剂破碎率、拌合物表观密度及混凝土强度为指标,得到了自修复剂的适宜粒径范围及自修复混凝土的最优搅拌方式;其次,重点研究了微生物自修复剂掺量对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抗冻性能以及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微生物自修复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强度逐渐降低;抗冻性随着微生物自修复剂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自修复剂掺量为0.6m3,既能够满足混凝土强度的要求,又能表现出优异的抗冻性能,其冻融后强度损失率大大低于普通混凝土;同时,通过对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收缩性能的研究,发现微生物自修复剂可以作为混凝土的内养护材料,可抑制混凝土的早期自由收缩,降低早龄期的干燥收缩。

黄金坤[3](2020)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隔热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煤炭开采进入深部阶段,巷道处于温度场、湿度场以及应力场相耦合的多场作用环境。基于此,本文首先建立多场耦合作用下巷道围岩应力场的计算模型,探讨高温高湿应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其次,结合主动隔热的降温思路和绿色矿山的理念,设计正交试验,开发出一种可以降低高温高湿应力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新型隔热喷射混凝土;随后,结合工程环境,对该隔热喷射混凝土展开温湿循环处理,分别研究其在温湿循环作用后的蠕变试验特性以及冲击力学特性;最后,依托淮南矿业集团丁集矿西三集中皮带机大巷为工程背景,对该新型隔热喷射混凝土进行现场应用与效果评价。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多场耦合作用下,温度场和湿度场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湿度应力,而温度应力和湿度应力的作用将在巷道内产生附加应力;当巷道底板不支护或欠缺支护时,温度应力和湿度应力导致的附加应力将显着改变巷道周边围岩内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影响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因此,可通过建立底板支护机制或者进行巷道隔热处理来降低其影响。(2)设计正交试验,将陶粒、陶砂、玄武岩纤维和植物纤维掺入普通喷射混凝土中,构成一种新型隔热喷射混凝土,结果表明,陶粒替代7%质量的石子,陶砂替代8%质量的砂子,玄武岩纤维和植物纤维的掺量各为0.2%体积的混凝土时,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隔热性能最佳;同时,微观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材料掺入到喷射混凝土中,水泥浆液的水化反应不受上述掺和料的影响且强度发育良好,无有害物质和不良反应出现。(3)隔热喷射混凝土的蠕变试验结果表明:4组水浴温度下(24℃、40℃、60℃和80℃),随着干湿循环作用次数的增加,隔热喷射混凝土的轴向蠕变应变均是在3次干湿循环作用时达到最大;而同样是经历过3次干湿循环作用后,60℃的水浴温度下试件的轴向蠕变应变最大,80℃的水浴温度下试件的轴向蠕变应变最小;此外,水浴温度在24~40℃时,其平均瞬时变形模量在干湿循环作用14次时最大,此时其劣化程度最低;水浴温度在60~80℃时,其平均瞬时变形模量在干湿循环作用7次时最大,此时其劣化程度最低;故低水浴温度时,隔热喷射混凝土被侵蚀的速度较慢,而在高水浴温度时,隔热喷射混凝土被侵蚀的速度较快;最后,隔热喷射混凝土的蠕变试验结果符合Burgers模型,且四个计算参数E1、E2、η1和η2与温度T和干湿循环次数n之间存在公式(4-5)-(4-8)的关系式,将其代入公式(4-3)即为隔热喷射混凝土在温度T和干湿循环次数n作用下的Burgers本构关系模型。(4)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在冲击荷载下,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动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可划分为三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以及破坏阶段,该结果表明隔热喷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冲击吸能特性;低水浴温度(24℃~40℃)时,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先降低后升高,在14次干湿循环作用下达到最低;高水浴温度(60℃~80℃)时,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先降低后增大再降低,拐点是在14次干湿循环作用时;当干湿循环作用次数恒定时,随着水温增加,其动态抗压强度符合如下规律:干湿循环在3~7次时,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持续降低;干湿循环在14~28次时,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先降低后增大再降低,60℃的水温是其拐点;此外,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与干湿循环次数n以及温度T之间均存在公式(5-5)-(5-9)所示的关系式。(5)隔热喷射混凝土在淮南矿业集团丁集矿西三集中皮带机大巷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三种支护形式(全断面隔热支护、复合支护以及全断面不隔热支护)下,全断面隔热支护时,混凝土的壁面温度有效降低,仅有27.1℃,低于巷道内整体的平均空气温度28.7℃且与围岩内0.5m处的温度相差约7℃;与全断面不隔热支护相比,全断面隔热支护段的围岩调热圈半径仅有4.44m,明显小于不隔热段的7.0m;此外,围岩收敛和混凝土喷层压力监测结果表明,隔热支护段的围岩收敛量和喷层压力较小;考虑到经济性的问题,建议采用复合支护形式。图[83]表[44]参[174]

余有根[4](2019)在《陶瓷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建筑陶瓷生产大国,近几年陶瓷墙地砖年产量均超过90亿平方米,其中大多数是有釉砖。有釉砖由于有釉层覆盖在表面,坯体可以用颜色比较深、储量巨大的低品质陶瓷原料,因此国家从政策上鼓励提高有釉砖在墙地砖中的占比。釉面的耐磨性能是陶瓷地砖的关键性能,提高耐磨性能不仅有利于有釉砖质量的提升,而且有利于降低优质资源消耗,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测定釉面耐磨性能的ISO标准和其他标准在实际应用时存在很多不足,难于客观准确地对各种釉面的耐磨性能进行评价。本论文在对现有釉面耐磨性能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以表面磨损法的磨耗来表征釉面耐磨性能,并确定了测试的工作参数,该方法对样品表面平整度要求低,适应性广,误差小,不仅客观准确,而且还能用于厚度仅为30μm的超薄釉层耐磨性能的确定。以该方法测试地面砖的耐磨性能,有望把有釉砖及无釉砖纳入统一的评价体系。由于硅酸锆是耐磨釉中最普遍使用的增强相,本文探讨了硅酸锆含量,晶粒尺寸以及制备工艺等因素对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与基础釉相比,硅酸锆加入量为10 wt%、20 wt%和30 wt%时,釉面耐磨性能分别提高了43%、73%与140%。晶粒大小对釉的耐磨性能也影响显着,硅酸锆晶粒平均尺寸约1.5μm样品的耐磨性能比晶粒平均尺寸为11.1μm的样品提高了28%。通过在熔块釉中外加氧化锆制备出了氧化锆与硅酸锆共生的耐磨釉,和同等氧化锆含量的硅酸锆生料釉相比,釉中晶粒粒径更小,晶体覆盖均匀性更高,耐磨性能得到显着提高,氧化锆加入量为13.4 wt%的锆釉的耐磨性能比加入20 wt%硅酸锆的釉(含等量氧化锆)提高了107%。在K2O-Na2O-CaO-Al2O3-SiO2-ZrO2系统熔块釉中,通过提高玻璃网络结构中[AlO4]的数量,可限制Si4+的扩散,从而抑制玻璃相中的ZrO2生成ZrSiO4,实现亚微米级氧化锆能够与硅酸锆共存于乳浊釉中,制备出了ZrO2含量低(5 wt%),白度高(L*值为96)的乳浊釉。与同样白度的硅酸锆釉相比,氧化锆含量减少40%以上。利用熔融石英调节坯体热膨胀系数,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釉面压应力对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通过二维数字图像相关系统(Two dimension-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2D-DIC)测量了坯、釉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计算出釉面因坯、釉热膨胀差产生的预应力,并采用DIC结合应力释放法测量出有釉砖应力值。首次定量证实了坯、釉热膨胀差异及快速降温导致釉面承受的预压应力能提高釉面耐磨性能。实验结果显示,釉面应力减少,磨耗增加。最后以折射率与玻璃相相近且高硬度、低热膨胀的堇青石晶体为釉中主晶相,通过晶体与预应力共同作用制备出耐磨透明釉,釉面承受预应力为239.4 MPa,耐磨性能比透明釉面砖产品提高92.1%~128.2%。

蔡妤荻[5](2018)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例》文中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活态文明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其内容丰富多彩,既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能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各领域的关注。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保护的措施和方法显得零散、碎片化、不成体系,缺乏对整体保护框架建设和顶层设计的思考与探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将标准化的理念、手段和方式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势在必行。标准工作指南中的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可行的方式方法,加之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以及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的应用,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实施有赖于标准体系的建构。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概念分析,依据霍尔三维结构模式以及WSR系统方法论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在遵循体系建构的全面性、整体性、专业性、系统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表编制的要求,构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规划图。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是由若干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次序进行分类,有机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从种类维(物理)、序列维(事理)、参与者维(人理)三个主要维度进行展开,从宏观上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一个立体的标准库集合,指导当前和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具有专业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特点,因而有必要以一个具体非遗为案例讨论其实际应用。江西景德镇具有近2000年的制瓷历史,保存有完好的手工制瓷技艺,分别被列入我国国家级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较好的分析案例。通过运用三维理论和WSR系统方法论,建构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保护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体系各个维度的图表式具体建设展开说明,标示拟重点研制标准领域,最终进行应用研究,确立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具体标准,包括相关术语和定义、传统窑炉、工艺流程、制瓷判断依据等,旨在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张都[6](2017)在《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性能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现有玻化微珠保温板保温性能差、干密度大、强度低等缺点,从原材料的选用、配比优化等方面出发,建立保温板的性能检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保温板配比进行研究,通过极差、方差等分析方法,得到初步配比,再采用配比优化试验并考虑保温板综合性能,得到试验最优配比,最终研制出性能更优的玻化微珠保温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比较分析现有玻化微珠保温板组成材料的优缺点,选定试验原材料;同时对比分析现行相关试验标准,确定玻化微珠保温板各项性能测试标准。以普通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基本配比为基础,考虑干密度、抗压强度、稠度三项指标,根据试验确定本文较适宜的玻化微珠堆积密度和试验用水量。2.通过分析现有玻化微珠相关规范,制定本文试验配比考核指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保温板干密度、导热系数、抗压强度为评价指标,通过极差、方差等分析方法研究玻化微珠掺量、水泥掺量、纤维水镁石绒掺量以及复合外加剂种类四种因素对三项指标的影响,得出影响保温板性能指标的主次因素及显着性并初步确定玻化微珠保温板试验配比。在此基础上对试验配比进一步优化,并考虑保温板抗折强度、线性收缩率、抗冻性等各项性能,在满足试验配比考核指标和优于现有珍珠岩等无机防火保温板性能前提下,确定保温板最佳配合比。3.将玻化微珠保温板应用于常用墙体,通过热工计算,得出满足北方地区65%节能要求玻化微珠保温板的最小厚度。参考珍珠岩保温板工程技术规程制定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规格尺寸,并设计外墙保温隔热系统基本构造,提出保温板施工方法。

李朋轩[7](2017)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耐久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无机保温系统,具有优良保温隔热和防火性能。该种保温砂浆保温系统作为维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保温和保护结构层的作用,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保温系统在给居住者带来舒适环境的同时,还遭受着外界侵蚀介质、各种温度应力和长时间的热冷气候条件等不利因素的作用。为了保证保温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保温系统就必须满足耐久性要求。随着该种新型无机保温砂浆保温系统逐渐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其耐久性方面的研究逐渐受到业内研究者的关注。关于保温系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大都针对有机保温系统展开,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系统耐久性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通过室内模拟保温系统侵蚀、传热学和有限元理论,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系统耐久性进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以混凝土试块模拟保温系统结构层,在试件外设置保温系统,形成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系统组合试件。通过模拟硫酸盐侵蚀环境,对组合试件进行0、7、14、28次循环周期下硫酸盐侵蚀。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侵蚀周期的增加,抹保温系统的混凝土基体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经过28次侵蚀循环后,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损失率仅为2.03%,仍具有较高的强度;经过28次侵蚀循环后,混凝土基体的抗折强度为侵蚀前的88%;相对动弹性模量仍然达到0.91,表明混凝土内部空隙率不是很大,仍具有较高的密实度;保温系统抗拉强度仍为0.25MPa,仍然大于技术规程中规定的0.1MPa,表明该保温系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2.基于传热学和有限元理论,保温系统在夏季和冬季气温条件下,保温砂浆层温差较大,使墙体内部温度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墙体内外温差较小,充分证明了保温系统良好的保温性,更有利于墙体的安全耐久性;无论墙体的哪种约束条件,保温系统保温砂浆层温度应力都较其他构造层较低,抗裂砂浆层温度应力最大;自由和全约束两种形式的墙体,有窗墙体温度应力最大值都出现在窗洞口位置,无窗墙体温度应力最大值都出现在墙体四角,此处为施工的主要控制点;各构造层自重产生的剪切力不影响保温系统的安全耐久性;模拟分析得出保证材料的粘结强度、正确的施工工艺和条件,是玻化微珠保温系统抵抗负风压荷载和安全耐久性的重点。3.通过模拟分析得出:按照太原地区冬季采暖情况,保温砂浆厚度需大于10mm,才能有效避免结露现象;在墙柱节点处热桥对墙体主体部位的影响区域在距墙角50mm以内,此区域的保温处理应加强;当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为400mm×400mm时,保温砂浆经济厚度定为50mm;在极端工况下,保温系统在抵御恶劣气候变化下仍能发挥着优越的保温性;形变最大处在玻璃与窗口交界处,因此窗口周围是裂缝控制重点;温度应力在抗裂砂浆层发生突变,研制性能更为优越的抗裂砂浆对控制保温系统裂缝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周其琛[8](2016)在《高温抗变形日用瓷坯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宋末元初以来,景德镇陶瓷从业者以高岭土-瓷石的经典二元配方体系为基础烧制日用陶瓷产品,瓷坯中含有40%-60%的玻璃相,提升了瓷坯的透明度,诞生了许多传世精品。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享誉世界各地,满足了人们对陶瓷感官上的需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优质瓷石原料日益枯竭;工业化要求对产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德镇传统二元配方机械性能差,高温易变形的缺憾严重制约了本地陶瓷产品的发展。本课题基于传统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为主要原料,辅以滑石、石英、长石等常用原料,添加少量的α-Al2O3,制备了日用陶瓷坯体,并通过XRD、SEM、TG-DTA等技术分析了瓷坯的基本性质,研究表明:最佳配方为煅烧高岭土20wt%、高岭土 50wt%、宁村瓷石15wt%、钾长石9wt%、透锂长石5wt%、滑石1 wt%、石英9wt%、氧化铝微粉(0.5μm)9wt%。最优工艺条件为球磨时间30min、烧成温度1380℃、保温时间为30min。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试样的抗折强度达到112.8MPa、烧成收缩为10.1%、吸水率为0.12%、变形角度7°。本论文创新性解决了景德镇瓷坯高温变形较大的瓶颈,在保证瓷坯有较好的白度与半透光性的情况下,提高制品强度,减小坯体的变形与烧成收缩。对景德镇大规模生产高端日用瓷垫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王文婧[9](2014)在《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是一种新型资源节约型节能承重混凝土,以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将资源循环利用与建筑节能相结合,不仅实现了混凝土的循环利用,而且实现了保温与结构系统同寿命,降低了再生混凝土造价。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在赋予再生混凝土新功能,显着提高再生混凝土性价比的同时,突破再生混凝土的推广限制,为再生混凝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提出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概念,将玻化微珠骨料、再生骨料、纳米矿粉共同应用于混凝土中,从系统科学的方法与原理出发,研究此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揭示其力学性能、保温性能形成机理。本文通过一系列试验,确定了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最优配方,以原材料对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主线,对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热传导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配方优化研究。本文主要对三种纳米矿粉以及再生骨料掺量四种因素对混凝土力学、保温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正交试验,根据方差分析、极差分析以及多重分析评价四种因素的影响。得出四个因素在本文研究水平范围内对混凝土 28天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为硅粉掺量>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再生骨料掺量>纳米碳酸钙掺量。但四个因素在本文研究水平范围内对导热系数的影响区别不大。综合考虑强度、导热系数指标以及资源利用率确定最优配合比。二、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进行了不同再生骨料替代率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轴心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等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再生骨料掺量对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不大。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加,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呈减小趋势。通过数据拟合建立了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的关系。三、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本文考虑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建立了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关系式。对比研究了五种再生骨料替代率(0%、30%、50%、70%、100%)对保温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加,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极限应变有下降的趋势,εc,u/εc,r值随之减小,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渐陡峭,耗能能力减弱,脆性增大。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再生骨料替代率不大于70%时,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比普通混凝土更为平缓,比普通混凝土有更好的耗能能力。同时发现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破裂面不仅发生在粗骨料和砂浆的界面、砂浆内部,而且部分再生粗骨料也发生破裂。四、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微观结构研究。本文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压汞仪对五种不同再生骨料掺量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水化产物形貌、水化产物含量和孔隙率进行了测试。通过扫描电镜研究发现天然骨料与水泥砂浆的界面过渡区中有大量氢氧化钙晶体聚集;新水泥砂浆与再生粗骨料旧水泥砂浆之间咬合较好,胶结性能良好;玻化微珠颗粒外壁与水泥砂浆有良好粘结,没有明显分界面,玻化微珠颗粒破损后,仍保持内部多个蜂窝状封闭孔的物理状态。通过X衍射试验表明掺加硅粉、纳米二氧化硅可强化再生粗骨料并改善再生粗骨料-水泥石之间新界面过渡区,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再生粗骨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C2S(C3S)的水化,C-S-H含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表现出的规律相一致。压汞试验数据分析表明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可利用孔的分形维数表征孔隙分布的特征,大孔孔隙分形维数表征混凝土强度的变化,平均分形维数表征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变化。五、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热传导机理研究。本文采用理论计算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传热机理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孔隙分形维数、玻化微珠颗粒固孔率的导热系数模型,并对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为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的破坏机理和结构非线性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和重要依据,为后续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各项性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代学灵[10](2010)在《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地震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迫切需要节能省地且具有高抗震性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为了贯彻国家建筑节能政策,更好地解决居住建筑供热计费实施分户计量的瓶颈,大幅度提高节能效果及居住与工作舒适度,达到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基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城市窑洞”——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过程中借鉴了传统土窑洞的保温隔热原理,通过将新型高效节能保温材料应用到现代建筑中,营造出一种“形状上不似窑洞,功能上胜似窑洞”的超低能耗新型绿色建筑。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对传统土窑洞进行调研,在继承传统土窑洞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窑洞”理念,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城市建筑“窑洞式”环境的室内保温施工方法(ZL200710185259.8);2.进行石膏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试验研究,利用黄石膏等工业废弃物,引入发泡技术和相变技术将保温砂浆导热系数降到了0.055 W/(m·K),同时保温砂浆抗压强度大于0.3MPa;3.进行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试验研究,研制出导热系数小于0.2 W/(m·K),抗压强度大于C40,能同时满足保温和承重要求的混凝土;4.根据密闭、微环境控制、相变蓄热等保温隔热原理,采用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及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分别对内胆式整体保温体系和现浇整体式保温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5.将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试点工程与仅外墙采用玻化微珠保温的建筑各取一个有代表性房间进行保温效果实测,能耗进行计算对比分析,前者比后者节能71.9%,整体式保温节能效果十分明显;6.以太原地区的典型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应用DEST-H软件建立热工分析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分户计量时整体式保温节能率可达到75.8%,分室控制时节能率为78%,超过了国家现行50%和65%标准,为国家采暖实施分户计量和下一步推行75%节能标准提供参考;7.以太原市某21层剪力墙结构住宅为例,应用ANSYS分析软件的谱分析方法,对比了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与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动力性能,计算结果表明,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比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有更好的抗震性能;8.对玻化微珠混凝土整体式保温体系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外墙保温体系进行了技术经济性比较,结果表明,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体系在显着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抗震性、耐久性、舒适性、绿色性、防火性的同时,可使建设成本降低。9.为使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体系尽快得以推广应用,在试点工程应用的基础上,编制了山西省地方标准《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技术规程(DBJ04-274-2008)。10.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项目于2010年5月28日通过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证书号:101114),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优质低温玻化瓷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低温玻化瓷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成储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现状
        1.2.2 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研究进展
        1.2.3 火山岩储层研究进展
    1.3 研究区地质背景和开发概况
        1.3.1 渤海海域中生界构造演化特征
        1.3.2 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地层及岩性特征
        1.3.3 研究区火山岩油气开发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论文创新点
    1.5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火山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2.1 火山岩岩性特征
        2.1.1 火山岩岩矿学分析
        2.1.2 火山岩测井识别
    2.2 火山岩岩相特征
        2.2.1 火山岩相地质特征
        2.2.2 火山岩相测井特征
        2.2.3 火山岩相地震特征
    2.3 火山机构特征
        2.3.1 火山喷发旋回
        2.3.2 火山机构类型及模式
        2.3.3 火山地层分布规律
第3章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成岩作用及物性特征
    3.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1.1 原生储集空间
        3.1.2 次生储集空间
    3.2 火山岩储层成岩作用
        3.2.1 早期成岩作用
        3.2.2 晚期成岩作用
    3.3 不同火山岩储层物性特征
        3.3.1 孔隙度、渗透率及面孔率分析
        3.3.2 全岩、粘土含量及主量元素分析
第4章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及成储机理
    4.1 储层孔隙结构实验
        4.1.1 氮气吸附实验及结果
        4.1.2 高压压汞实验及结果
        4.1.3 核磁共振实验及结果
    4.2 储层孔隙微观定量表征
        4.2.1 核磁共振孔径分布
        4.2.2 孔隙结构微观量化表征
    4.3 火山岩储层微观成储机理
        4.3.1 差异性溶蚀作用分析
        4.3.2 粗面质火山岩微观成储机理
        4.3.3 流纹质火山岩微观成储机理
        4.3.4 英安岩微观成储机理
        4.3.5 玄武岩微观成储机理
        4.3.6 凝灰岩微观成储机理
    4.4 储层地质模式
        4.4.1 粗面质丘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2 流纹质穹窿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3 英安质层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4 玄武质盾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4.4.5 凝灰岩楔状火山机构储层地质模式
第5章 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
    5.1 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
        5.1.1 火山地层旋回界面
        5.1.2 岩性和岩相
        5.1.3 火山机构
    5.2 火山岩储层预测
        5.2.1 火山机构地震识别
        5.2.2 岩相地震识别
        5.2.3 裂缝识别及划分
        5.2.4 典型实例分析
第6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矿化体系的自修复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生物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1.3 基于微生物矿化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研究现状
        1.3.1 一元矿化修复体系
        1.3.2 二元矿化修复体系
        1.3.3 微生物和营养物质掺入方式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总体框架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好氧微生物产芽孢及芽孢萌发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B.cohnii产芽孢条件优化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不同C源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2.4 不同N源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2.5 Mn~(2+)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2.6 外部条件对微生物产芽孢的影响
    2.3 B.cohnii芽孢萌发条件优化
        2.3.1 试验试剂
        2.3.2 试验方法
        2.3.3 pH值对芽孢萌发的影响
        2.3.4 热激温度对芽孢萌发的促进作用
        2.3.5 萌发剂浓度和营养物质对芽孢萌发的促进作用
        2.3.6 阳离子类型对芽孢萌发的影响
        2.3.7 芽孢萌发后的矿化活性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膨胀珍珠岩固载的微生物自修复剂优化设计
    3.1 引言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微生物自修复剂制备工艺
        3.2.3 膨胀珍珠岩和自修复剂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膨胀珍珠岩固载微生物工艺研究
        3.3.1 常压下膨胀珍珠岩吸水特性
        3.3.2 真空负压下膨胀珍珠岩吸水特性
    3.4 “糖衣”层材料配合比研究
        3.4.1 M/P比对磷酸钾镁水泥净浆强度的影响
        3.4.2 水灰比对磷酸钾镁水泥浆料喷涂性能的影响
        3.4.3 无水乙酸钠对磷酸钾镁水泥浆料凝结时间的影响
        3.4.4 磷酸钾镁水泥与膨胀珍珠岩喷涂包裹比例研究
        3.4.5 “糖衣”层营养物质、促使芽孢萌发物质掺量研究
    3.5 保护层材料配合比研究
        3.5.1 水玻璃模数对地质聚合物强度的影响
        3.5.2 碱含量对地质聚合物强度的影响
        3.5.3 不同憎水材料对地聚合物水泥吸水率的影响
        3.5.4 地聚合物水泥净浆喷涂性研究
    3.6 微生物自修复剂微观形貌及力学性能测试
        3.6.1 膨胀珍珠岩内部微生物芽孢微观形貌
        3.6.2 包裹后的膨胀珍珠岩微观形貌
        3.6.3 微生物自修复剂力学性能指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裹糖衣”制备自修复剂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自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件制备
        4.2.3 裂缝自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养护条件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3.2 外界温度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3.3 开裂时间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3.4 冻融循环次数对裂缝自修复效果的影响
    4.4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自修复体系的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效果研究
    5.1 引言
    5.2 反硝化菌筛选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4 反硝化微生物自修复剂
    5.3 不同矿化体系试验概况
        5.3.1 试验设计
        5.3.2 渗水试验概况
        5.3.3 深度修复效果评价方法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不同纤维类型对微生物矿化沉积的影响
        5.4.2 不同修复体系对裂缝修复效果的影响
        5.4.3 裂缝二次开裂后的修复效果分析
    5.5 裂缝深度修复效果分析
        5.5.1 修复过程观测
        5.5.2 CT表征裂缝自修复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修复混凝土力学、抗冻、收缩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6.2.1 原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3 自修复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6.3.1 拌合方式对自修复剂破碎率、拌合物表观密度及强度的影响
        6.3.2 自修复剂粒径对自修复剂破碎率、拌合物表观密度及强度的影响
        6.3.3 自修复剂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6.3.4 自修复剂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6.4 自修复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
        6.4.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
        6.4.2 自修复剂掺量对自修复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6.4.3 冻融循环后自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6.4.4 自修复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冻融后强度损失率的对比
    6.5 自修复混凝土收缩性能研究
        6.5.1 混凝土收缩机理
        6.5.2 自修复混凝土总收缩
        6.5.3 自修复混凝土早期收缩
        6.5.4 自修复混凝土后期收缩
        6.5.5 自修复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收缩率的关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性自评分析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多场耦合作用下的隔热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1 煤炭资源的消费及开采现状
        1.1.2 煤炭资源深部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水-热-力耦合作用对深井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1.3.2 水-热-力耦合作用对岩石及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
        1.3.3 国内外巷道现行的隔热降温措施及主动隔热材料的发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2.1 概述
    2.2 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围岩应力场求解
        2.2.1 温度场作用下的巷道围岩热应力解析解
        2.2.2 湿度场作用下的巷道围岩湿应力解析解
        2.2.3 非均匀应力场作用下的巷道围岩应力场解析解
        2.2.4 多场耦合作用分析
    2.3 局部弱支护作用求解
        2.3.1 局部弱支护求解模型建立
        2.3.2 局部弱支护求解基本假设及条件
    2.4 底板局部弱支护对巷道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分析
        2.4.1 底板局部弱支护作用下巷道表面围岩的应力变化情况
        2.4.2 底板局部弱支护作用下巷道表面围岩的位移变化情况
    2.5 针对底板部位局部弱支护作用的解决措施
    2.6 本章结论
3 混掺玄武岩-植物纤维的新型隔热喷射混凝土
    3.1 概述
    3.2 正交试验
        3.2.1 材料特性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件制作、养护及测试
    3.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试验结果
        3.3.2 方差和贡献率分析
        3.3.3 因素指标分析
        3.3.4 灰色关联分析
    3.4 微观分析
        3.4.1 直观观察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3.4.3 扫描电镜分析
    3.5 本章结论
4 温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隔热喷射混凝土蠕变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隔热喷射混凝土温湿循环耦合作用蠕变试验
        4.2.1 试验原材料
        4.2.2 试件制备及养护
        4.2.3 试件温湿循环耦合作用处理方法
        4.2.4 蠕变试验设备的选用及测试
    4.3 蠕变试验结果分析
        4.3.1 同温不同循环次数下的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4.3.2 同循环次数不同温条件下的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温湿循环条件下隔热喷射混凝土的蠕变本构模型
    4.5 本章结论
5 温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隔热喷射混凝土SHPB试验与分析
    5.1 概述
    5.2 试验简介
        5.2.1 SHPB试验概述
        5.2.2 试验配合比
        5.2.3 试验原材料
        5.2.4 试件的制备、养护及加工
        5.2.5 试件温湿循环耦合处理概述
        5.2.6 试验试件的物理参数测定
    5.3 最佳冲击气压的确定及分析
        5.3.1 冲击试验数据可行性分析
        5.3.2 三种冲击气压作用下的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5.4 温湿循环耦合作用后试件的SHPB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试件的冲击破坏形态分析
        5.4.2 试件的动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结果分析
        5.4.3 试件的动态抗压强度与水温和干湿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5.5 本章结论
6 隔热喷射混凝土工程应用及效果评价
    6.1 工程背景
        6.1.1 试验巷道概况
        6.1.2 水文地质情况
        6.1.3 地温梯度情况
        6.1.4 围岩岩性情况
    6.2 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施工工艺
        6.2.1 隔热喷射混凝土的生产配合比
        6.2.2 隔热喷射混凝土的制备
        6.2.3 现场施工工艺
        6.2.4 现场喷射作业规程
    6.3 现场试验
        6.3.1 试验段选取
        6.3.2 各试验段监测方案及内容
        6.3.3 现场施工参数
        6.3.4 现场施工
    6.4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6.4.1 巷道壁面温度及空气温、湿度监测结果及分析
        6.4.2 调热圈半径监测结果分析
        6.4.3 围岩收敛监测结果分析
        6.4.4 混凝土喷层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6.5 本章结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4)陶瓷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釉的分类及作用
    1.2 耐磨釉概述
        1.2.1 釉面的磨损机理
        1.2.2 釉面耐磨性能增强方式
    1.3 釉的常见晶相
        1.3.1 釉的析晶过程
        1.3.2 硅酸锆
        1.3.3 硅灰石
        1.3.4 堇青石
        1.3.5 硅酸锌
        1.3.6 锌尖晶石
        1.3.7 钙长石
    1.4 陶瓷釉的制备
        1.4.1 釉料的制备
        1.4.2 施釉方法
        1.4.3 干燥与烧成
    1.5 陶瓷表面耐磨性能评价方法
        1.5.1 有釉砖表面耐磨法
        1.5.2 无釉砖耐磨深度法
        1.5.3 Taber试验机法
        1.5.4 维氏硬度法
        1.5.5 其他无机材料耐磨性测试标准
        1.5.6 釉面耐磨性能评价技术的国内外进展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原料、设备、实验方法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和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和能谱分析
        2.4.3 差热分析
        2.4.4 激光粒度分析
        2.4.5 表面轮廓分析
        2.4.6 色度表征
        2.4.7 核磁共振分析
        2.4.8 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分析
        2.4.9 线性热膨胀系数测试
        2.4.10 釉面耐磨性能测试
第三章 釉面耐磨性能测试方法的确定与可靠性分析
    3.1 引言
    3.2 无釉砖耐磨深度测试方法的调整
        3.2.1 磨轮研磨圈数的影响
        3.2.2 磨轮载荷的影响
        3.2.3 磨粒种类和粒径的影响
    3.3 Taber耐磨试验机适用于陶瓷釉面砖耐磨性能测试的研究
        3.3.1 Taber试验机磨轮的确定
        3.3.2 Taber耐磨试验稳定性的研究
        3.3.3 研磨圈数的影响
        3.3.4 研磨圈数的确定
        3.3.5 Taber耐磨试验法的局限性及展望
    3.4 有釉砖表面耐磨性测定法适用于定量评价釉面耐磨性能的研究
        3.4.1 有釉砖表面耐磨性测试磨粒及磨损转数的确定
        3.4.2 三种陶瓷砖耐磨性能测试方法的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酸锆晶体对釉面光学性能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硅酸锆颗粒加入量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4.2.1 基础釉料配方的确定
        4.2.2 釉面光学性能
        4.2.3 釉面耐磨性能
    4.3 硅酸锆尺寸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粒径尺寸硅酸锆釉料的制备
        4.3.2 硅酸锆颗粒粒度分析
        4.3.3 釉面耐磨性能
        4.3.4 釉面晶相分析
        4.3.5 釉面形貌表征
        4.3.6 釉中硅酸锆颗粒尺寸表征
        4.3.7 晶粒尺寸对耐磨性能的影响机理
        4.3.8 釉面光学性能
    4.4 氧化锆共生的硅酸锆釉的制备及性能
        4.4.1 氧化锆共生的硅酸锆生料釉
        4.4.2 氧化锆共生的硅酸锆结晶熔块釉的制备及其性能
    4.5 高白硅酸锆生料釉的制备及其釉面性能
        4.5.1 促进生料釉中硅酸锆晶体表面析晶机制
        4.5.2 釉面光学性能
        4.5.3 釉面耐磨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对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
    5.1 前言
    5.2 钢化玻璃钢化应力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
    5.3 熔融石英对坯体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5.3.1 样品制备
        5.3.2 熔融石英粒度分析
        5.3.3 熔融石英粒度对坯体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5.3.4 熔融石英含量对坯体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5.4 热应力对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
        5.4.1 样品制备
        5.4.2 釉面晶相分析
        5.4.3 釉热膨胀系数
        5.4.4 坯、釉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5.4.5 釉/坯厚度比
        5.4.6 釉面应力的模拟计算
        5.4.7 釉面应力模拟计算的验证
        5.4.8 釉、坯热膨胀系数差异对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
        5.4.9 釉/坯厚度比对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
        5.4.10 2D-DIC系统应力释放法测量釉面应力起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晶体与预应力共增强透明釉耐磨性能
    6.1 前言
    6.2 釉面晶相分析与表面形貌表征
    6.3 釉料热膨胀性能
    6.4 样品收缩预应力计算
    6.5 釉面性能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出台的背景
        二、国际公约与国内非遗保护法律的对照
        三、保护的含义、对象与流程
        四、立法保护和名录保护
    第二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与保护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表现过程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第三节 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适应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必要性
        一、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
        二、标准化在早期文化领域的应用
        三、标准与古代国家治理的关系
        四、现代标准的普及与应用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可行性
        一、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可行的方式方法
        二、非遗保护标准化具有科学基础和技术的保障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适应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适应领域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的应用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概念的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编制依据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的建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构的思路与实施
        二、标准体系各个维度的具体建设与展开说明
    第三节 研制标准体系的领域和规划路线图
        一、研制标准体系的领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体系建设规划路线图
第五章 景德镇非遗手工制瓷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古代制瓷技艺历史概述
        一、古代制瓷技艺的发展
        二、景德镇古代制瓷技艺的历史变迁
        三、景德镇古御窑与民窑
    第二节 景德镇制瓷技艺现状及其文化特点
        一、景德镇现代制瓷技艺的发展与困境
        二、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特点
        三、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
    第三节 景德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事件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分析
    第四节 传统制瓷工艺标准现状及需求调查
        一、制瓷标准现状的文献统计
        二、标准需求深度访谈
第六章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保护标准体系应用研究
    第一节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保护标准体系的建构
        一、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体系建设与思路说明
        二、标准体系各个维度的具体建设与展开说明
    第二节 研制标准的领域和编制依据
        一、研制标准的领域
        二、编制依据
    第三节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标准的制定
        一、相关术语和定义
        二、景德镇传统窑炉
        三、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流程
        四、景德镇传统制瓷判断依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附录 B:第一批~第五批国家级陶瓷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附录 C:国家级陶瓷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名录(共40项)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性能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墙体保温发展现状
        1.1.1 外墙保温发展现状
        1.1.2 墙体保温板材的发展状况
    1.2 选题背景
        1.2.1 墙体保温材料存在的问题
        1.2.2 玻化微珠保温板的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保温板原材料及保温板性能检测方法
    2.1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的原材料
        2.1.1 原材料的选取
        2.1.2 膨胀玻化微珠
        2.1.3 胶凝材料
        2.1.4 抗裂纤维
        2.1.5 外加剂
    2.2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的制备方法
    2.3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性能测试标准的选取
    2.4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性能检测方法
        2.4.1 干密度检测方法
        2.4.2 力学性能检测方法
        2.4.3 导热系数检测方法
        2.4.4 吸水率检测方法
        2.4.5 抗冻性能检测方法
        2.4.6 线性收缩率检测方法
    2.5 用水量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配比优化试验研究
    3.1 试验配比考核指标的选取
    3.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验基本理论
        3.2.2 试验方案设计
    3.3 正交试验性能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
        3.3.1 保温板性能测试结果
        3.3.2 试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3.3.3 保温板性能指标相关性分析
        3.3.4 玻化微珠保温板性能的极差分析
        3.3.5 玻化微珠保温板性能的方差分析
    3.4 保温板配比优化试验研究
        3.4.1 配比优化设计
        3.4.2 试验结果与试验考核指标的对比
        3.4.3 试验结果与常用无机保温材料的对比
    3.5 保温板最佳配比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玻化微珠保温板的应用分析
    4.1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热工计算
        4.1.1 热工要求
        4.1.2 热工计算
    4.2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规格尺寸设计
    4.3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
    4.4 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
        4.4.1 施工工艺
        4.4.2 施工工艺要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发展概况
    1.3 外墙外保温系统耐久性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本文研究目的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保温系统组合试件侵蚀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保温系统组合试件材料及性能
        2.2.1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
        2.2.2 界面剂
        2.2.3 抗裂砂浆
        2.2.4 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
        2.2.5 饰面层
        2.2.6 混凝土试件
    2.3 保温系统组合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案
        2.3.1 组合试件制作
        2.3.2 试验方案
    2.4 试验设备及方法
        2.4.1 抗压强度试验
        2.4.2 抗折强度试验
        2.4.3 相对动弹性模量试验
        2.4.4 保温系统抗拉强度试验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立方体抗压强度随侵蚀周期的变化规律
        2.5.2 抗折强度随侵蚀周期的变化规律
        2.5.3 相对动弹性模量随侵蚀周期的变化规律
        2.5.4 抗拉强度随侵蚀周期的变化规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保温系统安全耐久性研究
    3.1 引言
    3.2 传热学及温度效应理论
        3.2.1 传热基本原理
        3.2.2 温度场计算原理
        3.2.3 温度应力计算原理
    3.3 保温系统温度应力模型
    3.4 ANSYS热分析简介
    3.5 保温系统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分析
        3.5.1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体系模型尺寸及构造
        3.5.2 材料热工性能参数
        3.5.3 网格划分及荷载施加
        3.5.4 计算假定
        3.5.5 保温砂浆保温系统多层复合墙板温度场分析
        3.5.6 保温砂浆保温系统多层复合墙板温度应力及位移分析
    3.6 保温系统受力分析
        3.6.1 剪切力
        3.6.2 风荷载
        3.6.3 风荷载与热应力耦合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保温系统适用耐久性研究
    4.1 引言
    4.2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系统结露分析
        4.2.1 结露概述
        4.2.2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保温系统热桥部位数值分析
    4.3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系统裂缝分析
        4.3.1 极端工况一
        4.3.2 极端工况二
        4.3.3 防裂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高温抗变形日用瓷坯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2.1.1 绢云母瓷质研究现状
        2.1.2 骨质瓷的研究现状
        2.1.3 其他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2.2 日用瓷的性能概述
        2.2.1 日用瓷的强度定义与影响因素
        2.2.2 日用瓷的透光性定义与影响因素
        2.2.3 日用瓷的白度定义与影响因素
        2.2.4 日用瓷的热稳定性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2.3 日用细瓷变形问题
        2.3.1 变形机理
        2.3.2 原料组成和配方不当对变形的影响
        2.3.3 原料处理不当对变形的影响
        2.3.4 石膏模型与变形的关系
        2.3.5 成型方法对变形的影响
        2.3.6 烧成过程对变形的影响
    2.4 日用瓷常用原料
        2.4.1 高岭土
        2.4.2 长石
        2.4.3 石英
        2.4.4 滑石
        2.4.5 粘土
    2.5 景德镇日用瓷制瓷原料
    2.6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6.1 研究意义与目的
        2.6.2 研究内容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和主要仪器
        3.1.1 实验用原料及其化学组成
        3.1.2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案与工艺流程
        3.2.1 实验思路
        3.2.2 实验工艺流程
        3.2.3 实验方案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差热热重分析
        3.3.2 粒度测试
        3.3.3 线收缩率的测定
        3.3.4 吸水率及体积密度的测定
        3.3.5 抗折强度的测试
        3.3.6 透光性能的测试
        3.3.7 变形量的表征
        3.3.8 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3.3.9 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测试
4 日用瓷坯体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4.1 基础配方及其优化
        4.1.1 前探实验结果分析
        4.1.2 基础配方的正交优化实验
    4.2 石英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3 煅烧高岭土对坯体性能影响
        4.3.1 高岭土煅烧温度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3.2 煅烧高岭土加入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4 氧化铝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Al_2O_3加入量对坯体的影响
        4.4.2 不同颗粒Al_2O_3的对瓷坯透光性的影响
    4.5 工艺参数优化
        4.5.1 坯料细度的优化
        4.5.2 烧成制度的优化
    4.6 与景德镇某厂所用高白泥的瓷坯性能对比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9)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1.1 再生混凝土的发展
        1.1.2 再生混凝土国外研究现状
        1.1.3 再生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
    1.2 保温混凝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保温混凝土的发展
        1.2.2 保温混凝土国外研究现状
        1.2.3 保温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2.1 引言
    2.2 再生粗骨料
        2.2.1 再生骨料来源
        2.2.2 再生骨料物理指标的测定
    2.3 玻化微珠的选择
    2.4 纳米材料与硅粉
    2.5 其他材料的来源及物理性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3.1 引言
    3.2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1 正交试验设计
        3.2.2 不同强度等级配合比试验
    3.3 试验过程
        3.3.1 搅拌方式及过程
        3.3.2 试样制作及养护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正交试验结果
        3.4.2 正交试验立方体抗压强度结果分析
        3.4.3 正交试验导热系数数据分析
        3.4.4 导热系数与干密度关系
        3.4.5 不同强度等级配合比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件制作
        4.2.1 配合比方案
        4.2.2 试件制作及仪器
    4.3 再生骨料替代率对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3.1 试验过程及破坏机理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再生骨料替代率对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抗拉强度的影响
        4.4.1 试验过程及破坏机理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再生骨料替代率对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4.5.1 试验过程
        4.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研究
        5.2.1 试验方案
        5.2.2 试验过程
        5.2.3 试验结果及破坏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孔分形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基本理论
        6.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6.2.2 X射线衍射
    6.3 扫描电镜下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微观形貌研究—SEM研究
        6.3.1 试验设备
        6.3.2 试样制备及试验过程
        6.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化合物成分分析研究—XRD研究
        6.4.1 试验设备
        6.4.2 试样制备及试验过程
        6.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5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孔结构及其分形特征分析
        6.5.1 压汞法基本原理
        6.5.2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中孔隙的分形特征
        6.5.3 试样制备和试验过程
        6.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5.5 基于压汞试验数据的孔隙分形维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传热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传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式
    7.3 传热中材料的重要性能
        7.3.1 均质材料的导热系数
        7.3.2 非均质材料的表观导热系数
        7.3.3 比热
    7.4 传热基本定律
        7.4.1 热传导基本定律
        7.4.2 对流基本定律
        7.4.3 辐射基本定律
    7.5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导热模型的建立
        7.5.1 多孔介质中的导热基本理论
        7.5.2 玻化微珠固孔率与分形维数的建立
        7.5.3 多相介质热传导模型
        7.5.4 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热传导模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1.2.1 世界能源形势
        1.2.2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背景
    1.4 国内外同类技术情况对比
    1.5 传统窑洞的启示
    1.6 课题的提出
    1.7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的材料研究
    2.1 玻化微珠改性
        2.1.1 矿砂选择
        2.1.2 生产设备改进
        2.1.3 改进生产工艺
        2.1.4 玻化微珠的优良特性
    2.2 石膏基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正交试验研究
        2.2.1 试验用原材料
        2.2.2 试验仪器设备
        2.2.3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2.2.4 试件的测试
        2.2.5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导热系数极差分析
        2.2.6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抗压强度极差分析
        2.2.7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试件方差分析
    2.3 玻化微珠承重型保温混凝土研究
        2.3.1 玻化微珠承重型保温混凝土导热性能理论分析
        2.3.2 试验用原材料
        2.3.3 试验设备
        2.3.4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的确定
        2.3.5 试件制作及养护
        2.3.6 试件的测试
        2.3.7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试件的极差分析
        2.3.8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试件的方差分析
        2.3.9 玻化微珠承重保温混凝土的受压破坏断面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设计与施工
    3.1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设计原理
        3.1.1 整体封闭原理
        3.1.2 微环境控制原理
        3.1.3 相变蓄能原理
    3.2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设计
        3.2.1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的形式
        3.2.2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围护结构构造
        3.2.3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门窗设计
    3.3 整体保温建筑热源设计
        3.3.1 地源热泵供暖系统
        3.3.2 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3.4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施工
        3.4.1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浇筑施工
        3.4.2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发泡喷涂施工
        3.4.3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人工抹面施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式保温体系与外保温体系节能效果对比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热工计算的依据
    4.3 玻化微珠外保温节能计算
        4.3.1 玻化微珠保温外围护构造做法
        4.3.2 玻化微珠保温外围护结构节能计算
        4.3.3 玻化微珠保温外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计算
    4.4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与外保温单个房间能耗对比
        4.4.1 玻化微珠外保温建筑单个房间能耗计算
        4.4.2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单个房间(城市窑洞)能耗计算
        4.4.3 整体式保温与外保温能耗对比分析
    4.5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与外保温湿度实测及对比分析
        4.5.1 冬季未供暖时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实测温湿度对比分析
        4.5.2 冬季连续供暖时整体式保温隔系统温湿度实测及对比分析
        4.5.3 冬季间歇供暖时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温湿度实测及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能耗模拟分析
    5.1 关于DEST-H应用软件
    5.2 建立能耗计算分析模型
        5.2.1 建立模型概况
        5.2.2 在DEST-H中绘制模型
    5.3 模型参数设定
        5.3.1 模型地理信息参数设定
        5.3.2 模型结构参数设定
        5.3.3 内扰参数的设定
    5.4 能耗模拟计算
    5.5 模拟结果对比与分析
        5.5.1 在连续供暖工况下系统冷热负荷的统计
        5.5.2 模型只开一户时的系统冷、热负的荷统计
        5.5.3 模型只开一个房间时空调系统的冷、热负荷的统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6.1 建立计算模型
        6.1.1 模型采用的计算单元
        6.1.2 结构计算模型图
    6.2 结构模态分析
        6.2.1 结构参数分析
        6.2.2 结构振型计算分析
    6.3 谱分析
        6.3.1 谱分析基本参数确定
        6.3.2 结构地震反应谱分析
    6.4 结构在8度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6.4.1 沿x方向输入地震波时地震作用分析
        6.4.2 沿y方向输入地震波地震作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性能分析
    7.1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整体式保温经济性评价
        7.1.1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系统技术经济性静态比较
        7.1.2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技术经济性能动态比较
    7.2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耐久性能分析
        7.2.1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系统的吸水性与透气性
        7.2.2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的抗裂性能研究
        7.2.3 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结露现象研究
    7.3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舒适性能分析
    7.4 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绿色性能分析
        7.4.1 充分利用工业废料
        7.4.2 吸收室内装潢有害气体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3 科研工作

四、优质低温玻化瓷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渤中凹陷中生界火山岩成储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D]. 岳庆友.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好氧-厌氧二元微生物矿化体系的自修复混凝土性能研究[D]. 姜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3]多场耦合作用下的隔热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 黄金坤.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4]陶瓷釉面耐磨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D]. 余有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研究 ——以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为例[D]. 蔡妤荻. 南昌大学, 2018(08)
  • [6]膨胀玻化微珠保温板性能优化及应用研究[D]. 张都. 北方工业大学, 2017(07)
  • [7]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外墙外保温系统耐久性研究[D]. 李朋轩.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8]高温抗变形日用瓷坯的制备与研究[D]. 周其琛.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5)
  • [9]纳米再生保温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 王文婧.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 [10]玻化微珠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研究[D]. 代学灵.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优质低温玻璃瓷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