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牙齿钙沉积的研究

大鼠牙齿钙沉积的研究

一、大鼠牙齿钙沉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1](2021)在《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口腔颌面部肿瘤、创伤、先天性疾病以及炎症导致的骨组织缺损是口腔诊疗中的常见问题,同时也是口腔医生修复骨缺损时所面临的难题之一。颌骨缺损严重影响咀嚼、吞咽、语言等重要生理功能,骨缺损治疗效果不佳或骨缺损修复失败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种植修复是目前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的主要治疗方式。充足的骨量是保证种植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在复杂的咬合关系及不同的口腔环境影响下,牙齿缺失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缺牙区牙槽骨萎缩,易引发种植失败的问题。自体骨虽被临床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第二术区的开辟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来源限制,无法随意塑形,且自体骨移植后会发生一定的并发症。异体骨也受限于原料需求和排异反应等造成价格昂贵,并且存在修复风险。“骨组织工程”概念的提出即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以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为媒介代替传统的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利用骨修复材料与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相互配合,实现骨缺损的高水平修复是针对较大骨缺损量的骨缺损治疗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骨组织工程里可选用的支架体系种类繁多,但其各自存在的无法避免的问题使得其应用仍然非常受限。例如,金属支架的生物惰性、力学不匹配、高分子材料降解速率可控性差、引发排异反应、传统陶瓷支架的脆性、较差的骨传导性等问题。寻找合适的材料体系,设计并制备出符合不同成骨需求的个性化支架,是骨组织工程在口腔颌骨修复从理念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骨骼和牙齿组织中天然存在的无机矿物成份,由HA制备成的支架一直被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所推崇。然而,实验室中常用的HA主要是Ca10(PO4)6(OH)2及其它形式的磷酸钙材料,这与骨组织中的HA结晶性差、存在多种离子的梯度取代、在不同骨位置的成份差异等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文献里已报道的应用中,未掺杂的纯HA存在脆性大、降解效果差、与新生骨组织存在界面等问题,仍然是限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瓶颈之一。如何设计并制备出具有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物相类似的仿生HA骨粉材料,并且根据不同部位的骨缺损需求,个性化订制骨修复材料,是推动骨组织工程在临床应用的关键。在骨骼和牙齿中的HA主要为存在金属离子梯度掺杂的碳酸根取代的HA,碳酸根的质量分数为3-8wt%,其中碳酸根主要取代磷酸根的晶体学位置,称为B-型羟基磷灰石。碳酸根取代可以使HA结晶度变差,结构更松散,从而有利于破骨和骨重建,其松散的结构更利于与胶原及其它蛋白的结合从而降低材料的脆性,使之具有更强的塑性。因此,开发出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实现碳酸根的浓度可控取代,对于从支架方面推动骨组织工程应用于口腔临床骨缺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稀土元素由于其特征的光谱性质,可作为生物材料的荧光标记物,尤其是其离子半径与Ca2+离子接近,有很多文献已将其应用于骨植入材料在体内演化情况的荧光标记。另外,也有文献报道低剂量的稀土离子掺杂不但可以调节HA的结晶度,而且还能通过缓释的稀土离子激活钙通道,从而促进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基于以上关于HA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以碳酸根的可控取代和稀土的可控掺杂为源头,制备出系列具有不通碳酸根和稀土离子含量的B-型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材料,采用3D打印的方式,将其制备成支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评价其促成骨效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更接近于骨组织的可个性化订制的支架体系,从而推动解决口腔颌骨修复所面临的的复杂的成骨环境和特异性成骨需求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为(1)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2)细胞水平评价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增殖、分化与关键蛋白表达,(3)动物水平评价新生骨组织形成、钙化及新骨在支架中的生长等三个部分,分别简述如下:(1)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HA仿生骨粉的制备根据在生理环境下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利用Pourbaix计算并得到了B-型羟基磷灰石的矿化条件及调节参数,制备出了系列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纳米材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初始碳酸根浓度,可调节产物HA中碳酸根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将与Ca2+离子具有相近离子半径但是不同电荷的稀土离子掺杂进入HA及CHA晶格中,从而制备出系列稀土离子掺杂的HA及CHA材料。结构分析表明具有三角形构象的碳酸根阴离子在取代具有四面体构象的磷酸根离子时,以相对于c-轴呈30 o角的方式扭曲叠加在磷酸根四面体的一个较长P-O键参与的面上。随着碳酸化程度的增加,纳米棒的长径比从3.6降为2.9。稀土离子的种类可以影响B-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形貌,并且碳酸化并不会影响稀土在HA中的配位环境及发光性质。采用该方法得到的B-型羟基磷灰石材料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化成份接近,并且稀土元素可以均匀地掺杂在材料的晶格中,既可以利用其特征荧光光谱标记其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又可以作为潜在的成骨细胞分化促进剂来激活成骨过程,以实现更好的促成骨效果。(2)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的生物学性能选取HA、1mol%铕(europium,Eu)掺杂的HA(Eu-HA)、1mol%铽(terbium,Tb)掺杂的HA(Tb-HA)、碳酸根取代度为3.3wt%的羟基磷灰石(CHA)、1mol%Eu-掺杂的CHA(Eu-CHA)、1mol%Tb-掺杂的CHA(Tb-CHA)六组材料为代表,研究了它们对于MC3T3-E1细胞的形态、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三维打印机将以上材料打印成支架,通过系统的细胞增殖、分化及蛋白表达测试,评价其作为骨修复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潜力。六组材料都是潜在的骨修复材料,其中Tb的掺入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黏附增殖,尤其是Tb-CHA,在ALP染色和定量、茜素红染色、成骨相关蛋白表达实验结果中,表现出了最佳的促成骨效果,明显优于Tb-HA、HA和CHA;Eu的掺入减缓了MC3T3-E1细胞的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3)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在体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黏附和成骨分化方面,掺杂Tb的材料优于掺杂Eu的材料,CHA优于HA,故我们采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HA支架、Tb-HA支架、CHA支架和Tb-CHA支架材料,评价骨缺损的修复。经影像学及HE染色分析结果可知,术后4周,各组对骨缺损的修复均不明显。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仅表现为少量的新骨形成,HA组未见明显愈合,Tb-HA可见缺损部位实现了一部分修复,HE染色切片可见新生骨;与HA组相比,CHA组对骨缺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Tb-CHA组显示出最强的成骨效果,且可降低局部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支架的源头出发,通过对HA材料矿化机制的深入分析,设计并制备出了系列与人体骨组织成份最为接近的CHA材料,并且将稀土离子选择性地标记在HA结构的Ca1晶体学位置;采用3D打印技术,将模型材料打印成支架,分别在细胞水平上和动物水平上,通过系列实验手段检测了材料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蛋白表达水平和新骨生长情况的影响,发现了碳酸根取代和稀土Tb3+离子掺杂都可促进HA材料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将从源头上把以HA为主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引导为碳酸根取代的HA和异价金属离子掺杂HA,利用这种碳酸根和稀土离子调控的成骨性能差异,借助3D打印设备,根据不同位置的成骨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支架,订制具有不同成骨需求的支架材料,从而为像口腔颌面部骨组织这种复杂的骨缺损疾病提供个性化的修复植入材料。

谭张奎[2](2021)在《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补肾化痰方干预去卵巢大鼠,观测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血清及骨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表达,以及该方对IL-6/JAK2/STAT3和IL-2/JAK1/STAT5信号通路、CD4+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平衡的影响,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ariectomized,OVX)、戊酸雌二醇组(Estradiol valerate,EV)、补肾化痰方低剂量组(OVX+BL,BL)、补肾化痰方中剂量组(OVX+BM,BM)、补肾化痰方高剂量组(OVX+BH,BH)。除Sham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手术切除卵巢,制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术后1周灌胃给药,OVX组和Sham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d,灌胃12周后取材。实验一: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骨组织的病理形态;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检测大鼠骨量及骨微结构,观察骨量及骨小梁的变化。实验二: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IL-2、IL-10、IL-17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法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及蛋白表达。实验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血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实验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2、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JAK1、STAT5 m 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JAK1、P-JAK1、STAT5、P-STAT5蛋白表达。实验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叉头框蛋白p3(Forkhead Box,Foxp3)、维甲酸相关核孤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IL-10、IL-17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IL-10、IL-17 m 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骨组织中Foxp3、RORγt、IL-10、IL-17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骨组织中Th17,Treg细胞数量及Th17/Treg比值。结果实验一:苏木精-伊红染发现,Sham组股骨组织结构完整,骨小梁丰富,脂肪细胞少。OVX组股骨组织骨微结构破坏,髓腔内出现大量空泡状脂肪细胞。EV组髓腔脂肪细胞数量减少,网状结构略微修复,结构仍不完整。BL、BM、BH组骨小梁形态结构较OVX组明显改善。破骨与成骨细胞计数:与sham组比较,OVX组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数量显着增多(P<0.01),成骨细胞(Osteoblast,OB)数量无统计学意义;与OVX组比较,EV、BM、BH组OC数量显着减少(P<0.01或P<0.05),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B数量显着增多(P<0.01或P<0.05),EV、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微结构:与Sham组相比,OVX组中骨组织骨微结构参数BMD、TMD、BMC、TMC、BV/TV、Tb.N、Tb.Th降低(P<0.01),Conn.D.、Tb.Sp升高(P<0.01);与OVX组相比,EV、BL、BM、BH组中BMD、TMD、BMC、TMC、BV/TV、Tb.N、Tb.Th升高(P<0.05,P<0.01),Conn.D.、Tb.Sp降低(P<0.01,P<0.05)。三维重建中sham组大鼠骨组织骨小梁结构较均匀,排列整齐,连接呈网状,形态较完整;OVX组骨小梁结构明显变细、断裂、变薄,且骨皮质变薄,形态结构性差,骨质疏松样改变典型。实验二:苏木精-伊红染发现,Sham组结肠黏膜结构较完整,未见上皮细胞明显变性坏死或脱落,肠腺排列较为密集,固有层内杯状细胞丰富,形态及数量正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与Sham组相比,OVX组结肠黏膜完整性受到破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或脱落,固有层内部肠腺腺腔扩张,可见炎性细胞浸润黏膜肌层。与OVX组相比,EV、BM、BH组结肠黏膜各层次结构较为清晰,肠腺排列较规则,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杯状细胞数量增加,形态改善。BL组结构改善不明显。与Sham组比较,OVX组IL-6、IL-17浓度显着升高,IL-2、IL-10浓度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EV、BM、BH组IL-6、IL-17浓度显着降低(P<0.01),IL-2、IL-10浓度显着升高(P<0.01或P<0.05);BL组IL-6浓度降低(P<0.05),IL-17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2浓度升高(P<0.05),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R及WB:与Sham组比较,OVX组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OVX组比较,BH组Occludin、Claudin-1、ZO-1 m RNA表达升高(P<0.01,P<0.05),EV组ZO-1 m RNA表达升高(P<0.05),BM组Claudin-1、ZO-1 m RNA表达升高(P<0.05),EV、BM、BH组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各项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三:与Sham比较,OVX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升高(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表达显着增加(P<0.01),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IL-6、IL-6R、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降低(P<0.01或P<0.05)。与BL组比较,BH组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6、IL-6R、JAK2、STAT3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IL-6、IL-6R、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实验四:与Sham比较,OVX组大鼠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1);骨组织中IL-2、IL-2RA IL-2RB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JAK1、STAT5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JAK1、P-JAK1、P-STAT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EV、BM、BH组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 m RNA表达显着升高,JAK1、STAT5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BL组中仅IL-2RA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EV、BL、BM、BH组骨组织中IL-2、IL-2RA、IL-2RB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JAK1、P-STAT5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JAK1、STAT5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L组比较,BH组血清中IL-2、TGF-β1含量显着升高(P<0.01)。BH组骨组织中IL-2、IL-2RB m RNA表达显着升高,JAK1、STAT5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IL-2、IL-2RA、IL-2R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JAK1、P-STAT5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实验五:与Sham组比较,OVX组血清中Foxp3、IL-10浓度显着降低,骨组织中Foxp3、IL-10 m RNA及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RORγt、IL-17m RNA及蛋白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中Foxp3、IL-10浓度显着升高(P<0.01),RORγt、IL-17浓度显着降低(P<0.01,P<0.05)。EV、BM、BH组骨组织中Foxp3、IL-10m RNA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BL、BM、BH组骨组织RORγt、IL-17m RNA显着降低(P<0.01,P<0.05)。EV、BM、BH组骨组织Foxp3、IL-10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BL组Foxp3蛋白表达升高(P<0.05),IL-10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BM、BH组骨组织RORγt、IL-17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P<0.05)。BL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式分析:与Sham组比较,OVX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1),CD4+IL-17A(Th17)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5),Th17/Treg比值显着升高(P<0.01)。与OVX组比较,EV、BL、BM、BH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1),CD4+IL-17A(Th17)细胞数量在EV、BM、BH组显着降低(P<0.01,P<0.05),在B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值显着降低(P<0.01)。结论补肾化痰方可能通过修复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变骨免疫环境,调节Th17/Treg平衡,双向调节骨形成与骨吸收,起到防治PMOP的作用。

黄美能[3](2021)在《降钙素促CREB磷酸化诱导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口腔临床流调显示我国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牙周病,牙周炎促使牙槽骨高度的丧失,进而导致牙体组织的脱落。然而目前牙周治疗的手段较为局限,因此探索牙周炎治疗的新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牙周炎不仅导致牙周软组织炎症进而引发疼痛,同时打破口腔内环境的稳定,使牙周组织失去生理性的动态平衡。牙周炎的治疗目的在控制炎症的同时,也要对丧失的牙周组织进行有效的恢复和重建。因此目前研究的热点不仅要从形态上恢复正常的牙周组织,并且在功能上尽量修复到天然健康牙的水平。这一目标依托当前快速发展的干细胞及组织工程技术是很可能实现的。由此可见,探索牙周骨性组织的具体修复机制,无论在临床或是科研意义上都将变得十分迫切。同时开展针对性的生物学研究,也将会为牙周炎的治疗方面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是具有向多种组织细胞类型分化的干细胞,常存在于人类的牙周膜中。最初PDLSCs是由用酶消化法所得,Seo等[1]发现从人恒牙周组织中分离出的这种细胞,具有向多种牙周组织分化的潜能。此外有研究结果表明诱导PDLSCs可观察到OCN、BSP等表达[2],而这些是细胞成骨分化的标记蛋白;同时,将结合在支架上的PDLSCs种植于动物模型体内,发现细胞逐渐从形态上和功能上都有向成骨方向分化的趋势,表明PDLSCs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力。由此可见,在探索牙周炎愈后恢复方面,可以考虑以PDLSCs为细胞学基础,研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具体作用与信号通路。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牙周组织的微环境中PDLSCs成骨分化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3]。而其中降钙素(calcitonin,CT)就引起了注意。CT多用来研究人体骨骼组织中的骨代谢以及血钙浓度的调节。CT最早由Copper等[4]发现并对其进行了报道。随着多年来研究的深入,CT多种生理功能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大多关注于其在破骨细胞功能的抑制上面,而较少关注其对成骨细胞的促进作用。同时CT可以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CT是降钙素家族的一员,同属其中的还有人们较熟悉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他们在细胞内发生效应的信号通路都是相似的,也可结合同一类受体而发挥作用。在骨代谢的动态维持和血钙浓度调节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Tian等[10]体外实验研究发现CGRP可通过c AMP途径促进转录因子CREB的磷酸化,进而调控成骨分化。最新有研究表明CT及其家族成员通过促进CREB磷酸化途径诱导骨折愈合后干细胞的成骨分化。Wei等[21]研究表明CT在牙周炎的再生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CT可促进PDLFs的基质合成及其成骨作用。但迄今为止,关于CT在与PDLSCs成骨分化方面的作用机制研究基本没有,而对于CT诱导PDLSCs在牙槽骨修复再生以及牙周炎治疗方面或许有巨大的研究前景。本研究便是将探讨CT通过促进CREB磷酸化诱导PDL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目的1、探讨降钙素与CREB在PDLSC成骨分化中的作用;2、探讨在PDLSC成骨分化中降钙素与CREB表达及磷酸化的作用关系与机制;3、探讨CREB调控OPN表达促进PDLSC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传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将细胞进行磁珠分选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人牙周膜干细胞。2、构建Ad.CT,PDLSCs感染重组腺病毒,Western blot测定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后观察细胞钙沉积情况,探讨CT的表达在PDLSC成骨分化中的作用。3、构建Ad.CREB,PDLSCs感染重组腺病毒,Western blot测定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后观察细胞钙沉积情况,探讨CREB的表达在PDLSC成骨分化中的作用。4、构建Ad.CREB/OPNsi RNA,重组腺病毒共感染PDLSCs,Western blot测定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后观察细胞钙沉积情况,探索CT是否经由CREB的通路调控PDLSCs钙化。5、构建Ad.CT,PDLSCs感染重组腺病毒,Western blot测定各设定时间点CREB和磷酸化CRE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在PDLSC成骨分化中CT调控CREB表达及磷酸化的作用关系与时间周期关系。6、构建Ad.CT,PDLSCs感染重组腺病毒,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 IP)检测CREB对OPN启动子的结合,测序验证CREB结合的OPN启动子区域的DNA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REB对OPN的转录调控作用,探索PDLSC成骨分化过程中CREB调控OPN表达的具体分子作用机制。结果1、传代培养细胞,分选顺利获得抗体阳性的细胞。流式测定结果为STRO1+比例为16.7%,CD146+比例为21.0%。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波形丝蛋白染色呈阳性,角蛋白染色呈阴性。2、腺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在PDLSCs中过表达CT后,在不同时间天数使用茜素红染色,对比观察细胞钙沉积情况。结果显示7天及14天时,与空病毒感染组相比过表达CT组茜素红染色显着加深。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成骨分化标志物OPN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CT组的OPN表达水平在7天及14天时显着高于空病毒感染组。上述结果提示CT处理PDLSCs后7天表现的成骨分化趋势,14天时成骨分化明显。3、通过腺病毒介导的转基因在PDLSCs中过表达CREB后,通过茜素红染色后观察不同天数时的细胞钙沉积变化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REB/p CREB/OPN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LSCs感染Ad.CREB后,CREB表达在1、3、7、14天均维持在高水平,且均显着高于空病毒感染组,同时各时间点的CREB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差异。p CREB表达水平也均较空病毒感染组显着提高,但注意到p CREB的表达高峰出现在第3天。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7天及14天时,与空病毒感染组相比过表达CREB组钙化显着。OPN的Western blot结果同样显示7天及14天时,过表达CREB组中OPN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病毒感染组。4、为了探索CT是否经由CREB调控PDLSCs钙化,在CT诱导同时加CREB抑制剂Compound 3i(666-1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CREB抑制剂Compound3i(666-15)后,对CREB表达无显着影响,但是显着抑制了p CREB的形成。结果显示在第7天及第14天时,与CT干预组相比,CT/CREB抑制组的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其钙沉积情况显着较少。Western blot测定细胞成骨标记物OPN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第7天及第14天时CT干预组的OPN蛋白水平显着高于CT/CREB抑制组。上述结果提示CT可以促进PDLSCs的成骨分化,但可被CREB抑制剂阻断。5、在PDLSCs中过表达CT后,用Western blot测定不同天数时的CREB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第3天时实验组CREB表达水平较空病毒感染组显着提高,且高表达水平延续至14天;但对于p CREB来说,在1天及3天时CT实验组中p CREB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空病毒感染组,而7天及14天时的表达水平与空病毒感染组无明显差异。p CREB表达水平在3天到达高峰,随后下降至一个稳定的较高水平。6、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提示CREB结合人OPN基因AP-1启动子区-1403CRE位点以及-1870和-76AP-1位点。荧光素酶结果显示CREB可促进OPN基因AP-1启动子功能,并通过-1870和-76AP-1发挥促进OPN基因AP-1启动子的功能。结论1、PDLSCs中过表达CT后OPN的蛋白表达水平在7天及14天时明显升高,表明CT具有在人PDLSCs成骨分化中发挥作用。2、PDLSCs中过表达CREB后OPN的蛋白表达水平在7天及14天时显着提高,提示CREB在人PDLSCs成骨分化中发挥作用。3、CT通过CREB作用于PDLSCs,CT可以促进其成骨作用,但可以被CREB抑制剂阻断。4、PDLSCs中过表达CT后CREB表达水平在3天时显着提高且高表达水平延续至14天,但p CREB表达水平在3天时到达高峰,随后下降至一个稳定的较高水平。提示CT对CREB表达及磷酸化有促进作用,并且CREB表达量与其磷酸化水平呈现出不同的时间点变化。5、CREB结合人OPN基因AP-1启动子区-1403CRE位点以及-1870和-76AP-1位点,并通过-1870和-76AP-1发挥促进OPN基因AP-1启动子功能。

石璞洁[4](2020)在《乳铁蛋白肽复合羟基磷灰石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体的骨组织始终处于不断的重建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自愈能力。然而,骨创伤和肿瘤等疾病造成的骨缺损远远超过了其自身愈合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骨修复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一种多功能的糖蛋白,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研究以LF在骨缺损修复领域中的应用为出发点,考察了LF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情况并分析了其吸附模型和相互作用机制。对LF酶解产物中的促成骨活性肽进行了筛选,考察了乳铁蛋白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制备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羟基磷灰石材料,并研究了天然羟基磷灰石-乳铁蛋白肽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大鼠骨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旨在开发新型骨生长因子以及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领域。本研究探讨了LF作为骨生长因子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对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两种不同形态的HAP,分析LF在两种HAP表面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LF在nano-HAP与micro-HAP表面存在着吸附平衡,nano-HAP对LF的最大吸附量为91.10μg/mg,micro-HAP对LF的最大吸附量约为50.76μg/mg,并且两种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模型,即LF在两种HAP表面均形成单分子层,且其相互作用的主导作用力为静电作用。此外采用TGA和FTIR对HAP-LF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证实LF可稳定吸附在HAP表面,且HAP对其有缓释效果。此外,LF吸附于HAP表面后,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了显着的提高,可以提高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显着提高HAP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UPLC-QTOF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对LF酶解产物进行了鉴定和筛选,在胃蛋白酶酶解产物筛选得到了具有促成骨活性的乳铁蛋白肽LFP-C(FKSETKNL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FP-C多肽与成骨细胞表面受体EGFR具有亲和性,可以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同时,LFP-C多肽经固相合成后,本研究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ALP检测,茜素红染色以及q RT-PCR等实验考察了LFP-C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LFP-C可以显着促进成骨细胞MC3T3-E1的增殖,促进G0/G1期的成骨细胞转化为G2/M期的细,并且可以促进成骨细胞中ALP的表达以及钙沉积,促进分化相关基因COL1α1,Runx2,OPN以及OCN的表达,从而促进成骨细胞进一步分化。同时,LFP-C可以调控MAPK信号通路中ERK1/2基因表达水平以及ERK1/2蛋白的磷酸化。结果表明LFP-C可以通过与成骨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刺激下游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诱导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此外,本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分析了LFP-C多肽与羟基磷灰石(0 0 1)晶面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能为-7.06×104 kcal/mol,静电作用能为-9.26×105kcal/mol,结果表明LFP-C可通过静电作用稳定结合在羟基磷灰石(0 0 1)晶面。本研究利用鱼类加工中的副产物鱼骨通过热煅烧方法制备了天然HAP材料。通过SEM,XRD,FTIR以及EDS对天然HAP进行了表征,并通过MTT以及ALP检测考察了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650°C煅烧马哈鱼骨制备的天然HAP保留了鱼骨中天然存在的Mg2+与CO32-,并可促进成骨细胞的细胞活力以及ALP的表达,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同时采用有机模板法使用天然HAP粉体材料制备了HAP多孔支架,表征结果显示该支架具有连通的孔结构,孔径尺寸在300μm左右,抗压强度为43.2 MPa,并且具有良好的降解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支架材料。最后,本研究构建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HAP-LFP-C复合材料,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考察复合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HAP多孔支架材料与LFP-C多肽复合后,可显着促进多孔支架表面细胞的黏附且细胞活力提高了19.66%,并且HAP-LFP-C复合物在植入到大鼠骨缺损部位12周后可以显着促进SD大鼠颅骨缺损边缘新骨的生长。因此,天然HAP多孔支架复合骨生长因子LFP-C后具有良好的应用生物相容性。本研究构建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HAP-LFP-C多孔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LF在骨缺损领域的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张睿[5](2020)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艾塞那肽联合应用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牙周炎是以牙齿周围支持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其造成的附着丧失及牙周骨组织的破坏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的首要原因。现有的临床治疗策略可以很好的控制牙周炎症的进展,但已破坏的牙周组织,特别是牙周骨组织如何实现再生仍然是临床工作面临的难题。原位牙周组织工程是通过各种途径诱导组织局部和外周血液循环中的相关功能细胞迁移、归巢到牙周缺损区域,并在缺损区进行增殖、分化促进组织再生,进而修复缺损,为牙周组织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作为成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员之一,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是众多牙源性干细胞中诱导牙周组织再生最有利的细胞来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可以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的特异性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进而促进多种干细胞迁移、归巢至创区,为组织再生提供干细胞来源。然而SDF-1自身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能力有限,仅通过单独应用SDF-1并不能让牙周骨组织再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二甲双胍(metformin,MF)作为一种成熟的降糖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F在降糖作用外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衰老及促进干细胞成骨分化等作用。艾塞那肽(Exendin-4,EX-4)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类似物,也是临床目前较为常用的降糖药物,除具有保护神经、心脏,抗炎及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外,还能正向调节骨代谢。此外,EX-4是SDF-1/CXCR4信号轴的重要调控因子,可以通过上调干细胞表面受体CXCR4的表达,进而增强SDF-1对相关功能细胞的募集能力。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为了寻求更好的促进骨再生的药物,本课题首先探究了MF、EX-4在体外对人PDLSCs的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其次,我们通过检测SDF-1分别与MF、EX-4联合应用对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水平的促进作用,筛选出效果更强的药物;再次,我们利用体外及体内实验对SDF-1与EX-4联合应用促进PDLSCs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的协同效应和对Wistar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组织再生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牙周原位骨组织再生提供新的策略。材料与方法:1 MF、EX-4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1.1 PDL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选取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健康前磨牙,获得根中1/3的牙周膜组织,采取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获得人PDLSCs,并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分析方法对其干性及来源进行鉴定。1.2 MF、EX-4对PDL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ell-counting kit 8,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MF、EX-4分别对PDLSCs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1.3 MF、EX-4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茜素红染色、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etylpyridinium chloride,CPC)比色法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来评估 MF、EX-4 分别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2.1人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DLSCs表面CXCR4受体的表达。2.2 SDF-1 浓度筛选通过CCK-8及Transwell实验检测SDF-1对PDL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筛选出SDF-1最佳的作用浓度。2.3 SDF-1联用药物筛选通过qRT-PCR检测SDF-1分别与MF、EX-4联用对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水平的作用,筛选出协同效应更强的药物应用于后续实验。2.4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DF-1与EX-4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能力的协同效应。2.5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通过ALP活性、茜素红染色、CPC 比色法及qRT-PCR来评估SDF-1与EX-4联用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协同效应。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Wistar大鼠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3.1建立Wistar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实验模型将220-250 g(8周龄)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编号,随机分成两大组:①组每日腹腔注射EX-4;②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大鼠两侧下颌骨分别制备5 mm×4mm×1 mm大小的牙周骨缺损,右侧缺损内置入负载SDF-1的生物膜,左侧缺损内置入负载PBS的生物膜。分别于术后3d、1、2、4 w获取下颌骨标本,进行以下实验。3.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MSCs和CXCR4+细胞募集的影响制作石蜡切片,通过免疫荧光双染(CD90+/CD34-)和CXCR4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DF-1与EX-4联用对大鼠下颌牙周骨缺损区域的干细胞募集作用。3.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通过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分析比较各组缺损区域新骨形成的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bone surface area/tissue volume,BS/T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制作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各组新骨形成;通过TRAP染色检测各组缺损区域破骨细胞数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骨相关蛋白ALP、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typel,ColI)的表达。结果:1 MF、EX-4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1.1 PDL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人PDLSCs,原代细胞呈现出典型的长梭形形态。人PDLSCs具备克隆形成能力,其MSCs源性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表达呈阳性,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HSCs)源性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呈阴性。1.2 MF、EX-4对PDLS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 μM MF对PDLSCs的增殖能力无显着影响(P>0.05),50 μM和100 μM MF能够明显促进PDLSCs的增殖(P<0.01)。5、10、20及50 nM EX-4对PDLSCs增殖无显着影响(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相比,各浓度MF和EX-4均能显着促进PDLSCs的迁移(P<0.01),其中,50 μMMF和10 nM EX-4对PDLSCs迁移能力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P<0.01)。1.3 MF、EX-4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MF和EX-4均可明显增强PDLSCs的ALP活性(P<0.05),其中50μM MF和10 nMEX-4的促进效应最为显着(P<0.05)。茜素红染色及CPC比色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μMMF和10 nM EX-4可显着增强PDLSCs细胞外矿化结节形成能力及钙盐沉积(P<0.001)。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μM MF和10 nM EX-4可以显着上调PDLSCs成骨相关标志物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及骨钙素(osteocarlcin,OCN)的表达水平(P<0.05)。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2.1人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人PDLSCs表面CXCR4表达呈阳性。2.2 SDF-1浓度筛选CCK-8和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其他浓度相比,50 ng/mL SDF-1促进PDLSCs增殖和迁移效应最为显着(P<0.05)。2.3 SDF-1联用药物筛选q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DF-1组和SDF-1+MF联用组CXCR4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01),但SDF-1组和SDF-1+MF联用组间CXCR4受体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DF-1+EX-4联用组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DF-1组及EX-4组(P<0.01),故后续实验中选取SDF-1与EX-4进行联合应用。2.4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DF-1对PDLSCs增殖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P<0.001),且SDF-1和EX-4联用对PDLSCs的增殖能力表现出更为显着的协同促进效应(P<0.001),其协同促进效应明显优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作用(P<0.001)。Transwell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DF-1、EX-4均可以明显促进PDLSCs的迁移能力(P<0.001),且SDF-1和EX-4联用对PDLSCs的迁移能力表现出显着的协同促进效应(P<0.001),显着优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作用(P<0.001)。2.5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ALP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CPC 比色法及qRT-PCR结果均表明SDF-1、EX-4均可以显着促进PDLSCs的ALP活性(P<0.001)、细胞外矿化结节形成能力(P<0.001)和成骨相关标志物ALP、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水平(P<0.05),且SDF-1与EX-4联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均显着优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作用。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Wistar大鼠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3.1大鼠牙周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实验动物在术后全部存活,麻醉苏醒后生命体征良好,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及排斥反应。3.2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干细胞募集的作用CD90+/CD34-免疫荧光双染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愈合早期(3d、1、2 w)SDF-1与EX-4联合应用所募集的MSCs数量明显增多,且明显高于药物单独应用组(P<0.05)。CXCR4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愈合早期(3d、1、2 w),SDF-1与EX-4联用组缺损区域的CXCR4+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药物单独应用组(P<0.05)。3.3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缺损区域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Micro-C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药物单独应用组相比,在术后1、2、4、8 w,SDF-1与EX-4联用组的再生骨量明显增多,BV/TV、BS/TV、Tb.Th明显升高,Tb.Sp 明显下降(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药物单独应用组相比,SDF-1与EX-4联用组对缺损区域的成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新生骨的面积更大、骨小梁密度更为致密(P<0.05)。TRAP染色结果表明SDF-1与EX-4联用组可以显着增加术后3 d和1 w缺损区域内破骨细胞的数量,术后TRAP+细胞数量明显高于SDF-1组、EX-4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SDF-1与EX-4联用组的ALP(1、2 w)和Col I(2、4、8w)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单独应用组(P<0.05)。结论:1人PDLSCs可通过有限稀释法分离培养获得。2MF可以显着地促进PDLSCs的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最佳浓度为50 μM。3 EX-4可以显着地促进PDLSCs的迁移和成骨分化能力,其中最佳浓度为10 nM。4 人PDLSCs表面CXCR4受体表达呈阳性。SDF-1与EX-4联合应用可以显着上调PDLSCs表面CXCR4受体的表达水平,同时对PDLSCs的增殖、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表现出显着的协同促进效应。5 SDF-1与EX-4联合应用能够增强SDF-1对干细胞的募集效应,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募集更多的MSCs迁移归巢至牙周骨缺损区域,为牙周骨组织再生提供干细胞来源。6 SDF-1与EX-4联合应用能够促进新骨形成,显着促进牙周骨缺损的修复和再生,二者联用产生的协同促进效应显着优于各自单独应用。

闫欢欢[6](2020)在《贻贝仿生导电性苯胺齐聚物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导电高分子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探索。导电高分子,如聚苯胺、聚噻吩等在提供导电性的同时,本身表现出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即电活性,能够诱导细胞生长和分化。但这些导电聚合物用于组织工程时,不可降解性、不可吸收性和加工性差等成为限制它们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多种类型的可降解导电性和电活性高分子被设计和合成。苯胺齐聚物(如苯胺三聚体、四聚体等低聚体)具有规整的分子结构、可逆的氧化还原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可在生理环境中通过肾脏清除并排出体外。因此,开发基于苯胺齐聚物的可降解功能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外加电刺激被报道可以有效的调控细胞行为和促进组织再生,而包含苯胺齐聚物的导电生物材料可以实现局部定位电刺激,提高电刺激效率,从而更好的调控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和分化。然而,简单有效地合成出生物相容、成型方便的导电性和电活性聚合物依然是组织工程中的难点和挑战,有待进一步设计和挖掘。因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颖的导电性和电活性聚合物,进一步通过静电纺丝和静电滴球技术等分别制备了图案化导电性纳米纤维毡和电活性微球等不同应用形式的材料,然后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系统地评价了它们潜在的生物医用前景,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1)我们以苯胺四聚体、多巴胺和聚乙二醇为原料,通过自由基加成反应合成了具有粘附性的导电无规共聚物poly(ATMA-co-DOPAMA-co-PEGMA)(PAT)。该材料不仅保持一定的导电性和电活性,还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结合电刺激具有协同提高MC3T3-E1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外基质钙沉积和成骨基因表达的特性。贻贝来源多巴胺分子的引入赋予材料良好的粘附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应用形式更灵活、更广泛。(2)在高碘酸钠作用下,将上述电活性共聚物(PAT)通过其多巴胺段的氧化还原反应修饰于可降解PLGA/HA微球上,制备出电活性微球(PAT@HA/PLGA)。进一步地将含YKYKY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酪氨酸酶作用下转变为DOPA-IGF-1并固定于微球表面,制备出具有电活性和生物活性的可降解微球。体外细胞培养表明,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显着提高成骨细胞增殖效率和分化的特性。将不同功能性微球注射到5 mm尺寸的大鼠颅骨临界缺损处,植入8周后的修复结果表明,电活性和生物活性微球可显着促进缺损处新骨的生成和骨愈合效果。(3)将PAT共聚物和聚己内酯(PCL)复合,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出生物降解的图案化导电性纳米纤维毡,利用PAT内的DOPA分子将神经生长因子(NGF)修饰于纤维表面,进而应用于神经组织工程。获得的导电纤维毡具有连续交替的谷和脊图案化结构。在电刺激下,具有特定形貌的的导电性纤维毡固定有NGF后,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正向协同作用,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抑制向星形胶质细胞方向的分化,表明有利于神经的再生与修复。(4)将苯胺三聚体和PCL通过逐步加成反应合成了导电聚合物(PCL-IPDI-AT),以高温溶剂蒸发法制备了形状记忆性的导电弹性体薄膜,并初步探索了其体外生物相容性和应用性。该共聚物薄膜具有尺寸均一的多孔结构、优异的可拉伸性和形状记忆性。这种具有导电性、一定粗糙度和多孔结构的导电弹性体材料在电刺激下促进了成骨细胞的生长和成骨分化。综上所述,我们制备的多种应用形式的导电性和电活性功能支架材料不仅加快细胞间电信号的传导,而且在外加电刺激的作用下可调控植入材料表面的细胞行为,进而有效的促进了细胞的功能性分化以及体内缺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刘虹[7](2020)在《细胞损伤及多糖的干预对血管钙化和肾结石形成影响的体外模拟》文中研究表明肾结石和血管钙化是人体常见的疾病,两者的病因都是由于发生了异位钙化。肾结石是由于在肾脏部位肾上皮细胞表面有晶体的形成和沉积导致肾结石的形成。而血管钙化是由于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面有晶体的形成及晶体沉积在血管表面,引起了血管中细胞的表型转化,导致血管中的平滑肌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对于细胞损伤前后对影响钙沉积在细胞的作用差异研究还较少。因此第二章我们研究高磷损伤A7R5细胞前后,羟基磷灰石对细胞钙化影响的差异。对于肾结石,药物治疗仍然处理研究阶段,多糖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含有大量的阴离子且其结构与尿液中结石抑制剂GAG相似,因此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了多糖对晶体的抑制和对肾上皮细胞(HK-2)的保护作用,为寻找抗肾结石药物提供新的启示。第一章,简要概述血管钙化的形成、高磷和羟基磷灰石对血管钙化的影响以及肾结石的形成机制和多糖抑制肾结石的机制。第二章,血管钙化(VC)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VC主要产物为羟磷灰石(HAP)。本文模拟CKD患者体内的高磷(Pi)环境,采用不同浓度Pi溶液预损伤大鼠胸大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7R5),再加入HAP晶体,比较高Pi损伤前后HAP引起的细胞钙化差异。A7R5细胞被高Pi溶液损伤后,HAP引起细胞活力下降和溶酶体完整性下降,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和活性氧(ROS)上升,细胞损伤更严重,内吞HAP晶体的能力下降,但粘附HAP的能力升高,细胞表面钙沉积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增加,以及骨桥蛋白(OPN)和Runt相关转录蛋白(Runx2)表达增加,HAP诱导的成骨转化作用增强。第三章,研究了分子量分别为10.88、8.16、4.82和2.31 k Da的四种绿茶多糖(TPS0、TPS1、TPS2和TPS3)对草酸钙(Ca Ox)晶体生长的影响及其对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的保护作用。XRD、FI-IR和SEM检测结果表明,TPS1、TPS2和TPS3均能增加Ca Ox晶体中二水草酸钙晶体的百分含量,并减少一水草酸钙晶体的尺寸。多糖增加了晶体表面的Zeta电位绝对值,抑制Ca Ox晶体的成核和聚集,TPS1,TPS2,TPS3的成核抑制率和聚集抑制率分别为56.67%、75.52、52.92%和22.34%、47.59%、21.59%。TPSs预保护后可以减轻HK-2细胞的氧化损伤,增加细胞活力,保护细胞形态,降低乳酸脱氢酶释放量和活性氧水平。第四章,研究了分子量分别为576.2、105.4、22.47和3.89k Da的紫菜多糖(PYP1、PYP2、PYP3和PYP4)对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氧化损伤的预保护作用,以及保护前后HK-2细胞对一水草酸钙(COM)晶体的粘附和内吞差异。结果表明,PYPs可以有效地降低草酸对HK-2细胞的氧化损伤。在PYPs预保护下,细胞的活力增加,细胞的形态得到改善,活性氧(ROS)水平下降,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S期阻滞得到抑制,细胞凋亡率降低,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量减少,细胞表面粘附的晶体量减少,但细胞内吞晶体的能力增强。分子量越小的PYP保护效果越好。

王文雪[8](2020)在《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及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制备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S-FNL),并研究比较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S-FNL)和野黄芩苷(S)的体外促成骨作用。方法:1.S-FNL的制备及方案优化:采用薄膜水化法,将水浴锅、旋转蒸发仪设置不同的温度、转速,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为原料,制备空白纳米脂质体(NL)。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脂质体粒径、多分散系数(PDI),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脂质体形态,以期优化脂质体的制备温度及转速。采用薄膜水化法,按照优化所得最佳制备温度及转速,以大豆卵磷脂、胆固醇、硬脂酰胺、胆酸钠、野黄芩苷为原料,制备S-FNL,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比较分析S-FNL药物包封率,优化S-FNL的制备方案。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脂质体的粒径、PDI、Zeta电位,采用TEM观察脂质体形态。2.原代成骨细胞的培养、鉴定:采用酶消化联合组织块法提取新生SD大鼠颅骨成骨细胞,配合差速贴壁法纯化,培养至第3代,根据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结节染色(茜素红染色法)进行成骨细胞鉴定。3.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实验)测量并比较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的细胞相对OD值,筛选最佳药物浓度。按照给药的不同,设置实验分组为S-FNL组(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组)、S组(单纯野黄芩苷组)、BC组(空白对照组)。根据分组,以最佳药物浓度进行CCK-8实验、ALP活力检测,测量OD值,计算各组细胞生存率、ALP活力。采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茜素红染色法对各组细胞进行钙结节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三组钙结节的生成情况。结果:1.采用薄膜水化法成功制备NL,优化所得最佳制备方案为:旋蒸温度40℃,转速66 r/min;水化温度48℃,转速88 r/min。所得NL平均粒径(70.5±5.39)nm,PDI(0.191±0.01);TEM下可见NL形态为类球形。制备S-FNL最佳比例为卵磷脂和胆固醇的质量比2:1,卵磷脂和野黄芩苷的质量比20:1,卵磷脂和硬脂酰胺的质量比8:1,卵磷脂和胆酸钠的质量比8:1,水化体积(即PBS缓冲液)1 mL。所得S-FNL平均粒径(153.2±3.35)nm,PDI(0.188±0.02),Zeta电位(-32.1±1.57)mV,包封率(47.2±0.30)%;TEM下可见S-FNL形态为类球形。2.提取的原代大鼠成骨细胞贴壁后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三角形、梭形、多边形等。成骨细胞之间通过突起连接,接触式、漩涡式生长。成骨细胞在接种后3~5天内增长迅速,处于对数生长期;第5天最高,以后增长缓慢,进入平台期。经ALP染色后镜下可见呈深蓝色或蓝紫色的ALP活性部位。经茜素红染色后镜下可见被染成橙红色的钙结节。3.CCK-8实验筛选最佳药物浓度为15μg/mL。与BC组相比,S-FNL组、S组均能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ALP表达(P<0.05),且S-FNL组的促进作用优于S组(P<0.05)。三组细胞经茜素红染色后,均能在镜下看到被染成橙红色的钙结节,镜下比较:S-FNL组>S组>BC组。结论:本实验采用薄膜水化法成功制备S-FNL,且优化了制备方案。通过体外实验证实S-FNL比单纯S对成骨细胞有更好的促成骨作用,但是S-FNL的具体促成骨机制以及其在体内的促成骨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周诚[9](2020)在《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分化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1.1目的本研究验证潜在成骨诱导因子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优良的支架材料P3HB4HB复合材料可用于修复骨缺损这个假说,首先评价BMSCs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1.2材料和方法分离并培养2周龄SD大鼠BMSCs,诱导分化脂肪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分化诱导程度。也进行成骨分化诱导,采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分化情况。将大鼠BMSCs(rBMSCs)在P3HB4HB共培养,观察rBMSCs在P3HB4HB材料表面生长的情况、形态变化,以及与材料的相容性,CCK8检测P3HB4HB材料对rBMSCs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P3HB4HB材料对rBMSCs细胞周期的影响。1.3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rBMSCs原代细胞。采用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培养液处理细胞7天可见脂滴生成,为油红O染色结果所证实,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此现象。采用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液处理细胞21天可见钙结节生成,并为茜素红染色确证,ALP染色可见蓝紫色染色面积较大、颜色较深,而正常细胞对照组几乎没有钙结节和蓝紫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各时间点rBMSCs与P3HB4HB材料联合培养情况结果显示,rBMSCs可于P3HB4HB材料上稳定附着,细胞形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生长明显增快,处于G1期和S期的细胞比例分别降低和升高较明显,而处于G2期的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差异。单独培养的正常细胞组无此变化。1.4结论rBMSCs具有成脂肪细胞和成骨诱导分化特性,rBMSCs与P3HB4HB材料相容性良好,后者促进rBMSCs稳定增殖与G1/S过渡。第二部分BMP9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1.1目的本部分的研究评估BMP9诱导rBMSCs成骨分化及其对rBMSCs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的作用。1.2材料和方法将BMP9腺病毒感染rBMSCs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通过观察荧光强度检测感染效率,QPCR检测BMP9 m RNA表达水平,检测BMP9腺病毒感染且行成骨诱导的rBMSCs细胞中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 m RNA表达水平,采用茜素红和ALP染色评估成骨分化程度。将过表达BMP9的rBMSCs与P3HB4HB共培养,行骨分化诱导后,检测同样指标,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表达。1.3结果成功构建了BMP9腺病毒,其感染效率较高,感染的rBMSCs其BMP9 m RNA相对水平是空载体转染的rBMSCs中BMP9 m RNA相对水平的10倍。BMP9腺病毒感染rBMSCs后,CCK8检测结果显示rBMSCs生长增加,茜素红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有较多、较大的红色钙化结节沉积,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结果测显示蓝紫色染色面积较大、颜色较深,提示碱性磷酸酶表达明显升高,QPCR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内RUNX2、OCN、OPN、OSX m RNA水平在感染第一天就分别增加4、7、7、4倍,至第7天,其水平一直维持在4-7倍。而病毒空载对照组均无此明显变化。BMP9过表达的rBMSCs细胞与P3HB4HB联合培养后,钙化结节沉积增大、增多,碱性磷酸酶蓝紫色染色面积增大、颜色变深,RUNX2、OCN m RNA表达在感染第7天分别增加3.5、1.8倍,在第14天和第21天RUNX2水平m RNA一直维持在1.5倍以上,OCN m RNA水平在第21天也明显比空载体感染组高。RUNX2、OCN、OPN、OSX蛋白水平表达在感染第7、14、21天均持续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均比空载体感染组细胞的变化程度高。1.4结论BMP9在BMP9腺病毒感染rBMSCs中稳定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钙沉积、ALP活性升高以及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高表达。BMP9腺病毒感染促进rBMSCs在P3HB4HB复合材料上钙沉积、ALP高表达、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水平持续升高。结果表明,BMP9腺病毒感染促进rBMSCs成骨分化以及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第三部分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1.1目的本部分采用动物模型来评估BMP9-r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效果和机制。1.2材料和方法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a:假手术组;b:模型组;c:空病毒感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d:BMP9病毒感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每组4只。a组动物只打开头皮,不进行缺损造模。b组动物制作颅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缝合伤口。c组和d组分别将空病毒感染细胞、BMP9病毒感染细胞细胞接种于P3HB4HB复合材料,然后将材料植入颅骨创面处;术后4周用micro-CT观察缺损部位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检测观察各组缺损部位的病理变化情况,Masson染色检测观察各组缺损部位的胶原纤维的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的成骨因子OSX、OCN、OPN、RUNX2的表达变化情况。1.3结果micro-CT观察结果显示,假手术组无缺损,模型组有明显的缺损,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缺损修复明显,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缺损减少更多,新生骨及材料整合后已基本完整地修复缺损。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组织形态,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骨缺损修复具有更好的组织形态。Masson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胶原纤维含量有一定的增加,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胶原纤维增加更明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空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RUNX2、OCN、OPN、OSX蛋白水平有一定的增加,BMP9病毒转染细胞P3HB4HB复合材料组的RUNX2、OCN、OPN、OSX蛋白水平增加更明显。1.4结论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修复骨组织具有良好的组织形态、修复部位胶原纤维增加、成骨因子RUNX2、OCN、OPN、OSX蛋白表达升高。因此,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骨缺损修复工具/手段。全文总结本项目通过评价BMSCs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评价BMP9诱导BMSCs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评价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效果,发现rBMSCs可成功进行体外培养、成脂肪细胞和成骨诱导分化,BMSCs与P3HB4HB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P3HB4HB材料促进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BMP9诱导BMSCs成骨分化,BMP9促进BMSCs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表明,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系统可首先在体外培养、成骨分化塑形,然后移植到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可用于修复骨缺损。

买合木提·亚库甫[10](2020)在《表面生物修饰的PEEK和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多孔PEEK支架修复骨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生物材料修复受损组织的历史要追溯到史前,古老的人类已经明白如何利用骨头、动物牙齿甚至木头等天然有机和无机材料来代替器官或部分器官从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根据文献,伊特鲁里亚文明(Etruscan civilization)学会使用动物牙齿和黄金制成的混合材料来弥补患者缺失的牙齿以来,人类使用生物材料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生物材料的材质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其种类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黄金是古老文明中最早使用的“生物材料”之一,有明确证据显示2000年前智慧的中国和罗马人民已经学会使用金子修复受损的牙齿。随着当今社会创伤,肿瘤,畸形,退化和老龄化的急剧增加,外科重建手术材料的需求亦是与日俱增。临床治疗效果表明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疗效好,但是供区的并发症和有限的来源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异种骨移植材料也同样因存在病原体传播和免疫反应等潜在危险而使矫形外科医生在使用中心有余悸。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不锈钢、钛合金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人工关节假体或钢板植入到骨缺损或骨折区域后这些器械提供力学支撑和结构加固,并且,由于分担载荷导致周围骨组织承受的应力减少。根据Wolff定律,由于骨骼应力负荷减少,导致植入物周围骨质发生骨吸收和丢失,这种金属植入物周围骨的“应力遮挡”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重视。为了减少金属骨科植入物周围的应力遮挡和相关的骨丢失,人们开始研究更柔顺的聚合物复合材料。如果植入物的弹性刚度与骨相当,那么这种所谓的“等弹性”假体应能提高骨的应力负荷,从而减少应力遮挡,延长植入物寿命、避免松动失效、避免骨丢失。聚醚醚酮(PEEK,Polyether ether ketone)作为广泛用于骨科和脊柱植入物聚芳醚酮(PAEK)聚合物家族的一员,其“等弹性”特征受到广泛关注,聚醚醚酮材料具有耐腐蚀、耐高温、无毒性等众多特点的同时还具有耐疲劳特点,但是PEEK属于疏水的生物惰性材料,其骨整合能力不佳,而且PEEK材料熔点高(熔点340℃左右),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本研究围绕如何提高PEEK材料表面生物活性、提高骨整合能力、改善表面形貌、制备促成骨涂层和连续多孔结构同时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等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聚醚醚酮是最有前途的骨科和牙科植入材料,具有接近骨骼的力学性能、优良的抗疲劳性、X射线通透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由于生物惰性,其骨传导和骨整合能力有限。对聚醚醚酮进行表面改性是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和骨整合能力同时保持其大部分良好性能的一种选择。本部分采用一种简单的化学反应程序,将骨生长肽(OGP)通过共价键接枝在PEEK材料表面,构建生物活性界面。具体过程如下:将聚醚醚酮表面羟基化,用N,N’-琥珀酰亚胺基碳酸酯(DSC)活化后与OGP上的伯胺反应,完成共价键接枝。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接触角测定、体内和体外实验评价等方法对PEEK的功能化表面进行了表征。OGP功能化PEEK表面能显着促进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黏附、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矿化。采用大鼠胫骨缺损模型中,显微CT分析表明,OGP涂层明显促进了周围新骨的形成。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改性PEEK相比,共价键接枝OGP的PEEK表面可以增强种植体周围的新骨形成。第二部分:本部分介绍了一种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多孔近球形盐珠的新工艺,该工艺能够在多孔PEEK的孔隙内壁表面制备HA涂层。改方法从中华民族传统美食汤圆和芝麻糯米球获得灵感,糯米粉作为粘合剂,氯化钠粉末和糯米粉的混合的糊状物采用滚动造粒法制备的新型球形氯化钠致孔剂和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球形盐珠致孔剂。这个过程很简单,而且可重复。糯米粉等有机成分从球形盐珠中热分解后在球形盐珠内留下连通孔隙,当致孔剂去除过程中这些孔隙使得水更容易进入球形盐珠内部,并加速致孔剂从支架中去除。在支架制备过程中,在致孔剂表面的HA涂层会熔融固定在PEEK材料表面,在盐溶解去除后形成内部涂层的多孔结构。这种工艺所制备的连通多孔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支架在不影响材料基质力学性能的情况下,在体内具有良好的促矿化和骨整合能力。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在以下方面改善了目前PEEK材料存在的问题:1.在PEEK表面用化学方法通过共价键接枝了OGP肽,获得了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促成骨活性的PEEK界面,改善了PEEK材料表面惰性;2.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汤圆和芝麻糯米球获得灵感并制备出了球形氯化钠致孔剂和表面HA涂层的球形氯化钠致孔剂,获得了耐高温、低成本和安全无毒的致孔剂;3.设计和制备了连通多孔PEEK支架和具有HA涂层的多孔PEEK支架,解决了多孔PEEK支架材料孔隙连通性欠佳的问题,同时解决了多孔PEEK材料表面涂层制备工艺上的困难,为PEEK材料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思路。

二、大鼠牙齿钙沉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牙齿钙沉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和缺损修复
        1.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与自修复过程
        1.1.2 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疾病的治疗方法
    1.2 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概述
        1.2.1 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1.2.2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生长因子及其功能简介
        1.2.3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支架体系
    1.3 骨缺损修复材料简介
        1.3.1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性能要求
        1.3.2 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骨修复材料
        1.3.3 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
        1.3.4 用于骨再生的支架材料
        1.3.5 稀土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设计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钙-磷-碳酸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相图计算
        2.3.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制备
        2.3.3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结构表征
        2.3.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3.5 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2.3.6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稀土荧光标记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模拟生物矿化环境下的钙-磷-碳酸根热力学平衡相图与矿化因素
        2.4.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结构
        2.4.3 碳酸化及矿化环境调控对羟基磷灰石形貌的影响
        2.4.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4.5 稀土离子标记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可控制备及光谱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C3T3-E1 细胞培养
        3.3.2 使用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3.3.3 使用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3.3.4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的生长活性
        3.3.5 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ALP活性
        3.3.6 使用ALP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ALP活性
        3.3.7 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形成的钙结节
        3.3.8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材料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3.3.9 使用三维打印机打印支架
        3.3.10 支架的形貌及成份表征
        3.3.11 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
        3.3.12 使用CCK-8 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
        3.3.13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3.14 使用ALP染色检测支架上细胞的ALP活性
        3.3.1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C3T3-E1 细胞的培养
        3.4.2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4.3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4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3.4.5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染色的影响
        3.4.6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活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3.4.7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体外矿化的影响
        3.4.8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分泌成骨特异性蛋白的影响
        3.4.9 三维打印支架的宏观外形
        3.4.10 三维打印支架的微观形貌、组分表征
        3.4.11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黏附
        3.4.12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增殖
        3.4.13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4.14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ALP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建立及分组
        4.3.2 术后大体观察
        4.3.3 术后影像学观察
        4.3.4 组织学观察染色
        4.3.5 Masson染色
        4.3.6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鼠临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4.4.2 动物处死后标本的获取
        4.4.3 动态Micro-CT观察缺损颅骨的修复
        4.4.4 术后组织学检测
        4.4.5 Masson染色表征
        4.4.6 支架促血管再生
        4.4.7 支架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分析
        4.4.8 支架促成骨性能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全文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 西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 补肾化痰方组成及药理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补肾化痰方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及骨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补肾化痰方对OVX大鼠肠道物理屏障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补肾化痰方对IL-6/JAK2/STAT3 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补肾化痰方对IL-2/JAK1/STAT5 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补肾化痰方对 Th17/Treg 平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肠道微生物与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降钙素促CREB磷酸化诱导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降钙素与CREB在 PDLSC成骨分化中的作用研究
    引言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降钙素上调CREB表达并促CREB磷酸化的作用研究
    引言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CREB通过转录上调OPN表达促进PDLSC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试剂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骨稳态、骨再生以及牙周组织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骨组织中生理和病理作用的基础
    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空间分布
    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促进成骨
    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抑制破骨细胞形成
    五、CGRP和 CT等降钙素家族在牙周组织中的研究
    六、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乳铁蛋白肽复合羟基磷灰石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骨缺损的修复
        1.2.1 骨组织的特点
        1.2.2 骨组织工程
        1.2.3 骨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1.2.4 骨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1.3 羟基磷灰石的研究进展
        1.3.1 羟基磷灰石的结构和性质
        1.3.2 羟基磷灰石的合成方法
        1.3.3 羟基磷灰石在骨修复领域的应用
    1.4 乳铁蛋白及其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1.4.1 乳铁蛋白的分子结构
        1.4.2 乳铁蛋白促成骨活性研究进展
        1.4.3 乳铁蛋白生物活性肽
    1.5 蛋白质与羟基磷灰石的相互作用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乳铁蛋白在化学合成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
        2.2.2 羟基磷灰石-乳铁蛋白复合物的表征及其生物活性
        2.2.3 UPLC-QTOF鉴定乳铁蛋白酶解产物
        2.2.4 基于分子对接筛选乳铁蛋白酶解产物中促成骨活性肽
        2.2.5 成骨细胞活性与细胞周期的检测
        2.2.6 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相关指标的检测
        2.2.7 RT-qPCR检测成骨细胞中成骨相关因子基因表达
        2.2.8 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2.2.9 天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表征
        2.2.10 有机模板法制备天然羟基磷灰石支架
        2.2.11 天然羟基磷灰石支架理化性质的表征
        2.2.12 天然羟基磷灰石支架-乳铁蛋白肽复合物体外生物活性检测
        2.2.13 分子动力学模拟乳铁蛋白肽在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
        2.2.14 大鼠颅骨缺损的构建及修复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乳铁蛋白在不同形态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吸附
    3.1 引言
    3.2 不同形态羟基磷灰石的表征
        3.2.1 Nano-HAP与Micro-HAP的表面形貌
        3.2.2 Nano-HAP与Micro-HAP比表面积分析
        3.2.3 Nano-HAP与Micro-HAP的 XRD分析
        3.2.4 Nano-HAP与Micro-HAP的元素组成分析
    3.3 不同形态羟基磷灰石对乳铁蛋白的吸附
        3.3.1 Nano-HAP与Micro-HAP对乳铁蛋白的吸附
        3.3.2 Nano-HAP与Micro-HAP对乳铁蛋白吸附曲线模型拟合
        3.3.3 Nano-HAP与Micro-HAP对乳铁蛋白吸附模型分析
    3.4 HAP-LF复合物的表征及其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3.4.1 HAP-LF复合物的热重分析
        3.4.2 HAP-LF复合物的FTIR表征
        3.4.3 Nano-HAP-LF与Micro-HAP-LF复合材料体外释放LF情况
        3.4.4 HAP-LF复合物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铁蛋白肽的筛选鉴定及其调控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乳铁蛋白酶解产物的鉴定与分析
    4.3 乳铁蛋白促成骨活性肽的筛选
        4.3.1 半柔性分子对接模型的建立
        4.3.2 乳铁蛋白酶解产物中促成骨活性肽的筛选与分析
    4.4 LFP-C促成骨活性肽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4.4.1 LFP-C的合成与分析
        4.4.2 LFP-C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4.4.3 LFP-C对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
        4.4.4 LFP-C对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表达的影响
        4.4.5 LFP-C对成骨细胞钙沉积的影响
    4.5 LFP-C对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6 LFP-C通过MAPK信号通路调节成骨细胞增殖活性
    4.7 LFP-C与羟基磷灰石表面的相互作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铁蛋白肽复合天然羟基磷灰石对骨缺损的修复研究
    5.1 引言
    5.2 天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与表征
        5.2.1 天然羟基磷灰石的扫描电镜观察
        5.2.2 天然羟基磷灰石的粒径分析
        5.2.3 天然羟基磷灰石的XRD分析
        5.2.4 天然羟基磷灰石的FTIR分析
        5.2.5 天然羟基磷灰石元素组成分析
        5.2.6 天然羟基磷灰石的生物相容性
    5.3 有机模板法制备天然羟基磷灰石支架
        5.3.1 有机模板的改性
        5.3.2 天然羟基磷灰石支架的扫描电镜观察
        5.3.3 天然羟基磷灰石支架的机械强度
        5.3.4 天然羟基磷灰石支架的降解性
    5.4 HAP-LFP-C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5.5 HAP-LF-C支架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
        5.5.1 SD大鼠颅骨缺损的构建及支架材料的植入
        5.5.2 HAP-LF-C支架对SD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艾塞那肽联合应用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F、EX-4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PDLSC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SDF-1与EX-4联合应用对Wistar大鼠牙周骨组织再生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贻贝仿生导电性苯胺齐聚物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高分子材料
        1.2.1 导电高分子概述
        1.2.2 导电高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掺杂
        1.2.3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
        1.2.4 导电高分子存在的不足
    1.3 含导电高分子齐聚物的生物材料
        1.3.1 含导电高分子齐聚物生物材料概述
        1.3.2 含苯胺齐聚物的生物材料
    1.4 导电性生物材料的应用形式
        1.4.1 导电性薄膜
        1.4.2 导电性纳米纤维
        1.4.3 导电性水凝胶
        1.4.4 导电性复合材料3D支架
    1.5 导电性生物材料的组织工程应用
        1.5.1 骨组织工程
        1.5.2 骨骼肌组织工程
        1.5.3 神经组织工程
        1.5.4 心脏组织工程
        1.5.5 皮肤组织工程
    1.6 电刺激的生物学反应
        1.6.1 电刺激对蛋白质行为的影响
        1.6.2 电刺激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1.6.3 导电生物材料结合电刺激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7 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贻贝仿生的导电性生物粘合剂的制备及在体外成骨诱导方面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2 苯胺四聚体甲基丙烯酰胺(ATMA)单体的合成
        2.2.3 多巴胺甲基丙烯酰胺(DOPAMA)单体的合成
        2.2.4 电活性无规共聚物的合成
        2.2.5 材料的基本表征
        2.2.6 血液相容性测试
        2.2.7 体外生物学实验
        2.2.8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2.3.2 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质及电导率
        2.3.3 共聚物表面的亲水性
        2.3.4 共聚物的粘结强度
        2.3.5 PAT共聚物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
        2.3.6 电刺激下PAT共聚物上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活性和生物活性微球的制备及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2 材料的合成
        3.2.3 PLGA/HA微球的制备
        3.2.4 PLGA/HA微球的功能化
        3.2.5 材料的基本表征
        3.2.6 QCM-D测定微球对DOPA-IGF-1生长因子的吸附能力
        3.2.7 体外生物学实验
        3.2.8 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研究
        3.2.9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活性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3.2 DOPA-IGF-1在微球上的粘附性表征
        3.3.3 电活性生物活性微球的体外生物学性质研究
        3.3.4 电活性生物活性微球的体内生物学评估(大鼠颅骨缺损修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案化导电性静电纺丝纤维毡的制备及在体外神经分化方面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4.2.2 材料的合成
        4.2.3 PAT/PCL复合材料无序和图案化纤维毡的制备
        4.2.4 静电纺丝材料的掺杂
        4.2.5 材料的基本表征
        4.2.6 ELISA法测定静电纺丝材料对NGF的吸附能力
        4.2.7 体外生物学研究
        4.2.8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CAT纳米纤维的制备
        4.3.2 PCAT纳米纤维的电化学性质和电导率
        4.3.3 PCAT纳米纤维的亲水性
        4.3.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毡的形貌
        4.3.5 纺丝纤维对NGF蛋白的粘附能力
        4.3.6 无序纺丝纤维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4.3.7 电刺激下PCAT纤维毡对神经细胞生物活性和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电性形状记忆弹性体的制备及在体外成骨诱导方面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2.2 端氨基苯胺三聚体(ACAT)的合成
        5.2.3 PCL的合成
        5.2.4 导电弹性体的合成
        5.2.5 材料的基本表征
        5.2.6 弹性体的宏观记忆性评估
        5.2.7 体外生物学实验
        5.2.8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导电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5.3.2 导电性弹性体的热力学性质
        5.3.3 导电性弹性体的形状记忆性
        5.3.4 导电性弹性体的表面形貌
        5.3.5 导电性弹性体的细胞相容性评价
        5.3.6 ALP活性和钙沉积
        5.3.7 成骨基因表达
        5.3.8 成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细胞损伤及多糖的干预对血管钙化和肾结石形成影响的体外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血管钙化及其抑制
        1.1.1 血管钙化的形成机理
        1.1.2 高磷(Pi)损伤平滑肌细胞
        1.1.3 羟基磷灰石(HAP)促进血管钙化
        1.1.4 血管钙化的抑制
    1.2 肾结石形成与抑制
        1.2.1 肾结石的形成过程
        1.2.2 多糖抑制肾结石形成
    1.3 选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磷环境下纳米HAP晶体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的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细胞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纳米HAP晶体的表征和荧光标记
        2.3.2 高Pi和纳米HAP对 A7R5 细胞产生双重损伤
        2.3.3 高Pi和纳米HAP双重损伤后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的变化
        2.3.4 高Pi损伤前后HAP对细胞形貌的影响
        2.3.5 高Pi损伤后促进细胞对HAP的粘附
        2.3.6 高Pi损伤前后HAP晶体在A7R5 细胞内外的分布
        2.3.7 高Pi损伤后抑制细胞对HAP的内吞
        2.3.8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AP在溶酶体内的分布
        2.3.9 高Pi损伤后HAP引起的细胞活性氧(ROS)变化
        2.3.10 高Pi损伤后HAP引起的溶酶体完整性变化
        2.3.11 高Pi损伤后HAP引起的骨桥蛋白表达(OPN)变化
        2.3.12 高Pi损伤后HAP引起A7R5 细胞的钙化变化
        2.3.13 高Pi损伤后HAP引起的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
        2.3.14 高Pi损伤后HAP诱导的A7R5 细胞表型转化
    2.4 讨论
        2.4.1 高Pi促进A7R5 细胞对HAP晶体粘附并抑制对晶体内吞
        2.4.2 HAP粘附量增加促进血管钙化的机制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分子量茶多糖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细胞与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TPS分子量对其诱导二水草酸钙(COD)晶体形成的影响
        3.3.2 TPS浓度对其诱导COD晶体形成的影响
        3.3.3 TPSs调控Ca Ox晶体生长的SEM观察
        3.3.4 TPS分子量对Ca Ox晶体成核和聚集的影响
        3.3.5 TPS分子量对Ca Ox晶体Zeta电位的影响
        3.3.6 TPSs对 HK-2 细胞的保护作用
    3.4 .讨论
        3.4.1 .TPSs诱导COD形成
        3.4.2 .TPSs抑制Ca Ox成核和聚集
        3.4.3 TPSs对 HK-2 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3.4.4 分子量适中的TPS2生物活性最强的原因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分子量紫菜多糖对肾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纳米草酸钙粘附和内吞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细胞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PYPs预保护后减低草酸对HK-2 细胞的损伤
        4.3.2 PYPs保护细胞的形貌
        4.3.3 PYPs预保护后减低细胞的ROS产生
        4.3.4 PYPs预保护后抑制线粒体膜电位(ΔΨm)下降
        4.3.5 PYPs预保护后S期细胞减少,G1 期细胞增加
        4.3.6 PYPs预保护后抑制细胞凋亡
        4.3.7 PYPs预保护后抑制细胞的PS外翻
        4.3.8 PYPs预保护后促进纳米COM晶体内吞
        4.3.9 PYPs预保护后抑制纳米COM晶体黏附
    4.4 .讨论
        4.4.1 PYPs保护HK-2 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4.4.2 PYP保护后减少细胞对COM晶体的黏附并促进晶体内吞
        4.4.3 分子量越小的PYP对细胞的保护能力越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及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NL的制备
        2.2 野黄芩苷含量测定方法
        2.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 精密度实验
        2.4 回收率实验
        2.5 S-FNL的制备及方案优化
        2.5.1 S-FNL制备
        2.5.2 包封率测定
        2.5.3 单因素实验
        2.5.4 正交实验
        2.5.5 S-FNL制备验证实验
    3 讨论
第二部分 原代大鼠成骨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细胞培养
        2.1.1 分离
        2.1.2 培养
        2.1.3 纯化和传代
        2.2 细胞鉴定
        2.2.1 成骨细胞形态观察
        2.2.2 生长曲线
        2.2.3 ALP染色
        2.2.4 钙结节染色
    3 讨论
第三部分 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1 实验设备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CCK-8实验
        2.1.1 最佳药物浓度筛选
        2.1.2 细胞生存率
        2.2 ALP活力检测
        2.2.1 细胞培养
        2.2.2 BCA蛋白浓度测定
        2.2.3 ALP活力检测
        2.3 钙结节染色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汇报
    病例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9)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能分化与P3HB4HB生物相容性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BMP9 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共培养的成骨分化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BMP9-BMSCs-P3HB4HB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骨组织工程成骨诱导因子BMP9的生物医学功能与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表面生物修饰的PEEK和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多孔PEEK支架修复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然骨的结构和生物力学
        1.2.1 天然骨成分
        1.2.2 骨组织解剖与显微解剖结构
        1.2.3 天然骨生物力学
    1.3 聚醚醚酮生物材料
        1.3.1 聚醚醚酮简介
        1.3.2 聚醚醚酮的性能及应用
        1.3.3 聚醚醚酮的改性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制备骨生长肽(OGP)接枝的聚醚醚酮表面修复骨缺损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PEEK表面修饰
        2.2.4 材料表征
        2.2.5 体外生物学实验
        2.2.6 体内修复大鼠胫骨缺损实验
        2.2.7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和讨论
        2.3.1 PEEK表面的羰基还原
        2.3.2 聚醚醚酮表面接枝OGP肽
        2.3.3 PEEK/PEEK-OH/PEEK-OGP的亲疏水性测试
        2.3.4 细胞粘附
        2.3.5 细胞的增殖分化
        2.3.6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2.3.7 细胞的矿化作用检测
        2.3.8 体内修复大鼠胫骨缺损
    2.4 结论
第3章 通过球形氯化钠致孔剂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的连通多孔PEEK支架修复骨缺损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球形盐珠的制备与表征
        3.2.4 多孔聚醚醚酮的制备
        3.2.5 多孔PEEK和PEEK@HA支架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3.2.6 多孔PEEK和PEEK@HA支架的生物活性评估
        3.2.7 多孔PEEK和PEEK@HA支架的力学性能分析
        3.2.8 体内修复大鼠胫骨缺损实验
        3.2.9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球形盐珠的制备与表征
        3.3.2 球形盐珠致孔剂的溶解性能
        3.3.3 多孔PEEK和PEEK@HA支架的形貌和结构分析
        3.3.4 多孔PEEK和PEEK@HA支架的生物活性评估
        3.3.5 多孔PEEK和PEEK@HA支架的力学性能分析
        3.3.6 体内修复大鼠胫骨缺损实验
    3.4 结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大鼠牙齿钙沉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D]. 刘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肠物理屏障与骨免疫探讨补肾化痰方防治去卵巢大鼠骨丢失的实验研究[D]. 谭张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降钙素促CREB磷酸化诱导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黄美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乳铁蛋白肽复合羟基磷灰石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 石璞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艾塞那肽联合应用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的研究[D]. 张睿. 山东大学, 2020(04)
  • [6]贻贝仿生导电性苯胺齐聚物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D]. 闫欢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细胞损伤及多糖的干预对血管钙化和肾结石形成影响的体外模拟[D]. 刘虹. 暨南大学, 2020(03)
  • [8]柔性纳米脂质体载野黄芩苷的制备及体外促成骨作用的研究[D]. 王文雪. 青岛大学, 2020(01)
  • [9]BMP9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P3HB4HB材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周诚.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10]表面生物修饰的PEEK和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多孔PEEK支架修复骨缺损[D]. 买合木提·亚库甫.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大鼠牙齿钙沉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