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液晶控制器T6963C应用的几个问题

关于液晶控制器T6963C应用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LCD控制器T6963C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忠,韩润萍[1](2013)在《基于T6963C控制器的液晶模块显示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基于T6963C控制器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硬件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以及单片机控制下的硬件接口电路;叙述了T6963C的状态字和指令集在软件编程中的作用和特点,说明了基于该控制器的液晶显示模块图形方式下的字符汉字显示技术。

张凤龙[2](2013)在《高压线路施工接地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同塔双(多)回线路检修时,或是输电线路的新建、改变线路路径、杆塔改造的施工过程中,挂接地线可预防突然来电造成意外伤害,但同时也带来了带地线合闸的误操作隐患。本文从企业实际分析后发现目前即使在管理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带地线送电事故还是时有发生,通过总结国内外此技术的发展状况认为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介绍了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的整体设计。本装置主要由直流高压产生模块、感应电压隔离模块、测试模块、显示模块及遥控模块构成。由直流高压发生器产生的直流高压通过测量线路与消除感应电压影响的被测线路连接,得出的测量数据通过采样电阻转化为高低电平接入单片机中断端,将测量结果以字符显示形式进行显示出来。本装置采用了黑白电视高压包来解决测试高压问题,并对电路参数进行了详细说明。采用高压二极管的对被测线路的感应电压进行隔离保证了检测装置的安全,选择遥控的方式解决了测试人员的安全问题,利用LCD显示方式直接显示测试结果。选用NUVOTON公司的W78E516DDG单片机做为控制核心,采用C语言对各子程序进行编程。最后以高安全性及准确性的高压线路接地检测方案使本装置得到了实践的检验。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带地线送电问题,设备接线简单,使用方便。使用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在送电前进行检测,可以准确确认即将送电的线路地线是否已全部拆除,确认线路无地线,可以放心送电。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便于携带,适合在各变电所操作中心进行推广。

易立单[3](2010)在《联合收割机堵塞故障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联合收割机作为水稻和小麦收获的主要机械设备,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国内联合收割机电子化和自动化水平普遍较低,在作业过程中故障率高,效率低,维修不便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联合收割机的发展。鉴于脱粒滚筒堵塞故障频发的现状,研究和开发联合收割机堵塞故障监测系统,对主要堵塞部件滚筒进行堵塞前兆预警、报警监测,可以促进联合收割机故障监测技术的发展,对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背景,以中机南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4LZ-2.0型碧浪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脱粒滚筒功耗模型和造成脱粒滚筒堵塞故障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联合收割机故障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水平,制定了联合收割机堵塞故障预警与报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设计了堵塞故障数据采集系统,并在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分析,确定了堵塞故障诊断方案,开发了堵塞故障诊断装置的初样和正样,经过在田间对小麦和水稻实际收割试验,实现了堵塞预警和报警功能。该装置除具有声光报警功能外,还具有液晶屏幕显示以及与上位机通讯功能。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联合收割机脱粒滚筒堵塞故障分析。2.堵塞故障预警与报警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3.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堵塞预警和报警征兆特征参量提取、故障诊断方案确定。4.设计了以微控制器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的堵塞预警和报警装置。主要包括:主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电路、外围接口电路、声光报警电路、液晶显示电路及与上位机的CAN总线接口电路等。5.设计了系统软件。主要包括:系统主程序、数据采集与特征量提取子程序、故障预警与报警子程序、液晶显示予程序、CAN通信子程序等。6.田间试验方案制定与实施。

刘良会[4](2009)在《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旨在研究通过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来提高深孔钻削过程中的稳定性,以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依托,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经典控制策略、仿真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特点,以“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为研究内容。课题提出采用电液伺服控制的方式,通过对进给量的控制以间接控制钻削扭矩的变化,从而提高深孔钻削过程中的稳定性。本文主要设计了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它是用来模拟深孔钻削过程中稳定性控制的装置,在机械加工尤其在深孔加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了DF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建立了各个元件及总体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处理、计算了该系统工作点的线性化系数、并且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因为影响深孔钻削过程中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很难对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建立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考虑到模糊控制技术特有的鲁棒性,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它集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的优点于一身,能够对PID参数在线自整定、自寻优,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且适应性好,使系统具备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和稳态精度。并利用matlab中的模糊逻辑工具箱实现了控制器的设计,利用simulink工具箱建立了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由仿真结果可知,系统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充分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了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并进行了系统的软件开发,软件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成功的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实时控制决策输出等各部分的功能,较好的完成了计算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并针对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对的外界干扰问题,对硬件和软件采取了有效的抗干扰措施。

张靖[5](2009)在《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无线监测自控调压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提出异常的轮胎气压可能会破坏汽车的稳定性并影响汽车的驾驶和制动,增加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由于轮胎气压、温度异常导致的轮胎故障是引起突发性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由位于驾驶室的接收器和安装于各个轮胎端的发射器组成。发射器对汽车各个轮胎的气压、温度适时地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数据传送给接收器。接收器处理数据,当发现气压或温度异常时,告警以提醒驾驶员及时进行处理,有效地预防轮胎故障的发生。TPMS作为非常重要的主动安全部件,已经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本文结合项目需求,设计研制了轮胎无线监测自控调压系统,对TPMS进行了功能上的扩充。该系统不仅具有轮胎气压和温度监测功能,还增加了自动调节气压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行车安全;增加了参数设置功能,对各种行驶条件下的异常情况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实现了换胎后系统自动轮胎重定位。TPMS产品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是一种趋势,该系统的研制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本文全面描述了轮胎无线监测自控调压系统的研制过程,重点偏重于硬件的设计与调试。主要工作如下:(1)纵观国内外TPMS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综合分析比较了现有的各种方案,根据项目需求和性能指标,结合教研室实际条件,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系统硬件模块的划分和主要芯片的选型及依据。(2)实现了中央控制模块硬件电路,给出了各部分硬件电路的实现细节和电路原理图,初步探讨了125KHz低频唤醒电路、433MHz射频接收电路和电源电路等模块在电路设计中考虑的问题。分析了中央控制模块和轮胎监视模块的软件架构,研究了主要芯片的性能和配置方式,编写了各部分硬件电路的测试程序对硬件功能进行了测试。(3)给出了现场测试的相关结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基本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刘沛[6](2009)在《基于ARM7的嵌入式上位机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来源于科研课题-电力电缆沟道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CAN现场总线和嵌入式以太网技术对电力电缆沟道进行实时监控、危险报警和状态分析,从而达到降低电缆沟道事故发生率、节约成本、提高供电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嵌入式上位机是电力电缆沟道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CAN现场总线接收下位机采集的沟道实时传感器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然后通过以太网发送到位于监控中心的通讯服务器。该上位机的硬件平台采用基于ARM7TDMI的LPC2290微处理器,软件平台采用着名开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在详细分析嵌入式上位机通信功能需求和应用背景的基础上,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有:1.对上位机微处理器LPC2290和网卡芯片CS8900A接口部分进行硬件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本上位机启动代码的设计思路。2.深入研究μC/OS-II涉及的关键算法,并将该操作系统成功移植到上位机的微处理器LPC2290上。3.编写网卡CS8900A的驱动程序,深入分析嵌入式TCP/IP协议栈的实现原理以及Socket API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4.提出了一种用于上位机和通讯服务器之间进行交互的应用层数据包通信协议,并在该协议及Socket API的基础上完成上位机通信软件的多任务设计与编码工作,最后说明了对该通信软件的调试方法与步骤以及调试结果。

李铭轩[7](2007)在《基于ARM的发电机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发电机互感器是电力系统行业进行电能计量和继电保护的重要设备之一,其伏安特性与发电机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密切相关。针对目前传统基于8位单片机所开发的伏安特性测试系统的不足,利用流行的嵌入式处理技术,选取性价比高的ARM内核处理器LPC2214和性能稳定的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作为开发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发电机伏安特性测试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在线测试、设置参数、查询数据、串口通讯等功能。本文完成了上述功能的软件设计和开发,尤其是在线测试功能中对于伏案特性曲线显示方案的设计,本文在深入研究显示模块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显示要求,改进了伏案特性显示方法,从而使得本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显示伏安特性曲线,并且能够动态显示测量曲线,为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此外,基于系统与上位机之间的串口通讯功能,利用LabWindow/CVI7.0开发平台实现了系统虚拟环境,以满足用户对测量数据进一步分析的需求。经过长时间的现场测试证明,该系统不仅减少了传统测试中所用的仪器数量,特别在简化发电机互感器的测试流程,增加现场操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互感器测试的精度等方面表现突出,从而为提升发电机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金莉[8](2007)在《基于DSP的智能线径测控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我国传统电缆生产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智能线径测控装置的设计方法。在电缆的生产过程中,该测控装置一方面能在线实时测量出电缆直径,另一方面能根据直径偏差值输出控制电压,以使电缆直径保持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本设计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使用线阵CCD图像传感技术。分析了线阵CCD测量线径的原理及信号输出控制原理,以及DSP系统在整个测控装置中的作用、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方法。论文完成了基本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工作。硬件设计方面包括CCD工作电路,数据采集电路,以及DSP外围电路,控制电路等。软件设计方面主要VHDL语言编程产生线阵CCD的四路驱动时序信号;VHDL语言编程实现键盘接口功能;系统测控程序设计;PID算法的C语言实现;液晶显示软件设计等。论文的最后总结了本文完成的工作,并给出了系统进一步改进的方法。

王震[9](2007)在《阳极导杆电流录波分析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铝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现代铝工业的生产,主要是采用电解法获得铝,在电解槽中通入强大的直流电流进行电解。其中铝电解槽的稳定是铝电解技术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国内目前采用监测电解槽槽电压和分析其变化来调整电解工艺的方法维持电解槽的稳定,达到优化生产的目的。到上世界九十年代中期,国外学者率先提出了通过监测铝电解槽阳极电流的方法来判断电解槽稳定的新思路。本文在分析了铝电解槽阳极电流与电解槽稳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依据智能仪器的设计原理,开发了基于DSP作为控制核心的电流录波器。该录波器能实时采集阳极导杆上的电流信号、动态显示波形,并通过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来判断电解槽内熔体的波动情况,据此调整电解工艺,从而达到稳定电解槽的目的。本仪器通过由高精度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信号采集,信号由DSP内置的ADC转换成数字量采入DSP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液晶屏实时显示电流波形,同时存储采集到的电流信号,并使之在液晶屏上回放,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在录波器的设计中,采用当前较流行的TI公司C2000系列的DSP作为测控仪器的控制核心,同时外接了斩波式高精度运算放大器、FLASH存储器、图形点阵液晶显示器等器件,构成了电流录波器的基本硬件电路。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依据硬件底层驱动、上层程序和应用层程序设计的模式,完成了对各个硬件模块和整个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了实时监测铝电解槽阳极导杆电流的目的。基于DSP的铝电解槽阳极电流录波器的设计,达到了利用电流信号来监测铝电解槽稳定性的目的,为多参数综合测量铝电解槽工艺参数提供了现实途径,促进了铝生产工艺的优化。

施亮[10](2007)在《新型半自动生化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生化分析仪主要用于对人体体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根据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医生确定病人病情提供科学依据。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原来由于采用手工生化分析而导致的操作繁琐,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大,错误几率大的状况。目前,我国生化分析仪的研制水平较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国内中、小型医院生化实验室采用的大部分仍是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因此开展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研究,对提高我国生化分析仪器的研究和设计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旨在介绍一种操作方便、功能完善、具有中文用户界面的新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该生化分析仪用于体外诊断时使用,主要用来对人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光电法测定待测液体浓度。本文首先介绍了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与测量方法,根据生化分析仪的性能指标,对生化分析仪控制系统进行总体结构设计,对硬件和软件功能做出明确和合理的分配。以PIC16F774单片机为核心,实现了生化分析仪的硬件系统。完成硬件平台、接口模块、小信号放大和对数放大电路模块的开发设计,并使该硬件平台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利用光电法进行信号检测,同时选用暗电流较小的硒光电池S1133作为光电检测元件,提高了生化分析仪的检测精度。PICMATE2004集成开发调试环境下使用PIC汇编语言进行软件程序的编制,完成生化分析仪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按照系统功能要求,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包括串行通信模块、显示模块、键盘处理模块、A/D转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等。各个模块部分的内容相互独立,便于程序编写和调试。本文最后阐述了误差的概念、来源、分类以及处理方法,并分别从吸液模块、光路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和整机PCB的设计这几方面对仪器的误差处理作了详细的论述。在检测过程中生化分析仪要求试样处于恒温条件,温度控制方面的因素对仪器的分析性能也有较大影响,本设计采用模糊控制算法,用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测温,PIC单片机控制帕尔贴升温或者降温。该方法控制动态性能好、稳定性强。本设计顺应了医疗仪器国产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仪器的开发完成与推向市场,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关于LCD控制器T6963C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LCD控制器T6963C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6963C控制器的液晶模块显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液晶模块的硬件技术
    1.1 引脚说明
    1.2 电源和对比度调节端的连接方式
    1.3 LCM2401286显示器接口电路
2 液晶模块的软件设计
    2.1 T6963C的状态字和指令集
    2.2 图形方式下字符、汉字显示技术
3 结束语

(2)高压线路施工接地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压接地线路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系统方案设计
    2.1 设计要求及原则
    2.2 主要技术参数
    2.3 测量方法
    2.4 检测装置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2.4.1 直流高压模块的选择
        2.4.2 待测线路感应电压的产生与消除
        2.4.3 显示模块
        2.4.4 遥控模块
    2.5 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的设计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硬件设计
    3.1 硬件的总体设计
    3.2 直流高压发生器
        3.2.1 工作原理
        3.2.2 元器件选择
        3.2.3 电路调节
    3.3 测量线路
        3.3.1 测量原理
        3.3.2 元器件选择
    3.4 消除感应电压电路
        3.4.1 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3.4.2 高压二极管
        3.4.3 感应电压隔离电路
    3.5 单片机系统
    3.6 LCD 显示
        3.6.1 LG2401281 液晶显示模块
        3.6.2 T6963C 控制模块
        3.6.3 NT7086PQ 驱动模块
    3.7 遥控开关
        3.7.1 发射器
        3.7.2 接收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软件设计
    4.1 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的使用方法
    4.2 软件的总体设计
    4.3 开机自检
    4.4 模数转换
    4.5 液晶显示
    4.6 按键设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的测试与应用
    5.1 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的测试
        5.1.1 测试方案的设定
        5.1.2 现场测试过程
        5.1.3 测试结果分析
        5.1.4 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5.2 高压线路接地检测装置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联合收割机堵塞故障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研究概况
        1.2.2 国内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联合收割机发展趋势
        1.2.4 国内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研究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联合收割机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主要堵塞部件脱离滚筒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
    2.2 影响脱粒滚筒性能的因素分析
    2.3 堵塞故障现象分析
    2.4 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堵塞故障诊断方法
    3.1 概述
    3.2 堵塞部件脱粒滚筒功耗的数学模型
    3.3 堵塞故障诊断技术路线
    3.4 传感器布设
    3.5 信号检测
    3.6 初始值序列的建立
    3.7 特征参量的选择与提取
    3.8 标准模式库的建立
    3.9 决策规则建立
    3.10 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实验数据采集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4.2 C8051F020单片机硬件系统选择
        4.2.1 C8051F020单片机存储器结构和地址空间
        4.2.2 C8051F020单片机外部复位电路
        4.2.3 C8051F020单片机系统时钟
    4.3 信号输入通道设计
        4.3.1 传感器选取
        4.3.2 开关型霍尔传感器原理
        4.3.3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4 人机界面设计
        4.4.1 液晶显示器件概述
        4.4.2 液晶显示器控制器T6963C介绍及接口
        4.4.3 按键接口
    4.5 输出控制通道设计
        4.5.1 报警系统设计
        4.5.2 通信接口设计
    4.6 电源及防干扰措施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系统语言设计
    5.2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
    5.3 软件模块设计
        5.3.1 主程序
        5.3.2 数据采集子程序
        5.3.3 监测算法子程序
        5.3.4 LCD显示子程序
        5.3.5 通信模块子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样机研制与试验
    6.1 室内模拟试验
        6.1.1 传感器位置的确定
        6.1.2 模拟试验
    6.2 田间试验
        6.2.1 田间试制试验
        6.2.2 田间验收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电路图
附录B 样机内部电路图照片
附录C 系统部分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深孔加工简介
    1.2 深孔加工技术存在的难题
    1.3 深孔加工系统方式选择
        1.3.1 液压伺服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3.2 液压伺服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3.3 液压伺服系统中的非线性环节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
    1.5 本章小结
2 DF 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
    2.1 DF 系统简介
    2.2 深孔钻削加工稳定性分析
    2.3 DF 深孔钻床电液伺服系统
        2.3.1 DF 深孔钻床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2.3.2 主要技术要求
        2.3.3 基本参数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3.1 深孔钻床电液伺服系统线性化数学模型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液压系统动力机构传递函数的简化
    3.2 系统的各参数对系统的动态特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DF 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设计
    4.1 DF 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
        4.1.1 PID 控制器概述
        4.1.2 PID 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4.1.3 模糊控制简介
        4.1.4 液压伺服系统参数自整定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4.1.5 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
    4.2 DF 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模糊自适应PID 控制器设计
        4.2.1 PID 初始参数确定原则
        4.2.2 输入输出变量的选取
        4.2.3 精确量的模糊化
        4.2.4 模糊控制规则的建立
        4.2.5 输出信息的模糊判决
        4.2.6 控制系统量化因子、比例因子的选则
    4.3 模糊控制算法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仿真及校正
    5.1 系统的仿真分析
        5.1.1 系统仿真技术
        5.1.2 仿真软件
    5.2 深孔钻削液压伺服控制系统仿真
        5.2.1 模糊控制器的仿真模型建立
        5.2.2 模糊控制器的分析
        5.2.3 模糊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计算机控制系统
    6.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简介
    6.2 A/D 和 D/A 转换接口
        6.2.1 A/D 和 D/A 转换器的选择
        6.2.2 ADC0809 与单片机接口设计
    6.3 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6.4 液晶显示器接口电路设计
    6.5 抗干扰设计
        6.5.1 硬件抗干扰设计
        6.5.2 软件抗干扰设计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无线监测自控调压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TPMS 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课题背景及意义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无线监测自控调压系统总体方案
    2.1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1 功能要求
        2.1.2 主要性能指标
    2.2 系统设计方案主要芯片选型
        2.2.1 传感器芯片的比较与选择
        2.2.2 射频收发芯片的选择
        2.2.3 微控制器的选择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硬件组成
        2.3.2 系统软件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3.1 LPC2214 处理器最小系统
        3.1.1 晶振电路
        3.1.2 复位电路
        3.1.3 JTAG 接口电路.
    3.2 基于NRF905 的433MHZ 射频接收电路
        3.2.1 射频接收电路设计
        3.2.2 射频电路PCB 设计的考虑
    3.3 125KHZ 低频唤醒发射电路
        3.3.1 低频唤醒原理
        3.3.2 低频唤醒发射电路设计
        3.3.3 谐振回路电感线圈的考虑
    3.4 阀门控制电路
        3.4.1 继电器控制电路设计
        3.4.2 可靠性及消火花电路的考虑
    3.5 人机接口及告警电路
        3.5.1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3.5.2 按键输入电路
        3.5.3 LED 控制电路
        3.5.4 蜂鸣器控制电路
    3.6 EEPROM 存储电路
        3.6.1 I~2C 接口电路设计
        3.6.2 I~2C 从器件地址配置及上拉电阻的考虑
    3.7 系统电源电路
        3.7.1 电源系统设计要求
        3.7.2 电源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测试程序设计
    4.1 ADS 集成开发环境及相应设置概述
    4.2 液晶显示模块测试程序设计
        4.2.1 SYG160128A 控制时序
        4.2.2 程序设计要点
    4.3 射频接收模块测试程序设计
        4.3.1 SPI 总线接口概述
        4.3.2 nRF905 寄存器及操作时序
        4.3.3 程序设计要点
    4.4 低频唤醒PWM 测试程序设计
    4.5 EEPROM 存储电路测试程序设计
        4.5.1 I~2C 总线接口概述
        4.5.2 CAT24WC02 读写操作时序
        4.5.3 程序设计要点
    4.6 阀门控制电路测试程序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组成及测试结果
    5.1 系统组成
    5.2 系统模块测试结果与功能联调验证
    5.3 现场测试情况概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6)基于ARM7的嵌入式上位机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嵌入式通信软件应用与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监测系统总体构架以及上位机主要硬件模块介绍
    2.1 电力电缆沟道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
    2.2 嵌入式上位机系统总体构架
    2.3 上位机主控模块介绍
        2.3.1 LPC2290 微处理器及ARM7TDMI 体系结构
        2.3.2 NAND FLASH 模块设计
        2.3.3 时钟芯片PCF8563
        2.3.4 以太网通信模块设计
    2.4 上位机系统启动程序设计
第三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 的原理分析与移植
    3.1 μC/OS-II 简介
    3.2 μC/OS-II 涉及的关键算法分析
        3.2.1 临界区保护算法
        3.2.2 就绪算法
        3.2.3 调度器算法
        3.2.4 任务间通信算法
    3.3 μC/OS-II 在嵌入式上位机的移植
        3.3.1 移植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3.3.2 处理器移植的具体步骤
        3.3.3 移植测试
第四章 嵌入式TCP/IP 协议栈
    4.1 嵌入式TCP/IP 协议栈体系结构
        4.1.1 TCP/IP 协议概述
        4.1.2 TCP/IP 协议栈的剪裁
        4.1.3 上位机嵌入式TCP/IP 协议栈的总体结构
    4.2 上位机嵌入式TCP/IP 协议栈各模块实现
        4.2.1 以太网网卡驱动程序的实现
        4.2.2 以太网层函数的实现
        4.2.3 ARP 协议函数的实现
        4.2.4 IP 协议函数的实现
        4.2.5 ICMP 协议函数的实现
        4.2.6 TCP 协议函数的实现
    4.3 Socket API 函数
第五章 嵌入式上位机通信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数据通信功能需求及设计思路
        5.1.1 上位机数据通信功能需求
        5.1.2 通信程序设计思路
    5.2 关键数据结构及配置文件
        5.2.1 关键数据结构
        5.2.2 配置文件
    5.3 上位机与通讯服务器定义的应用层数据包通信协议
    5.4 通信任务主要实现流程
    5.5 联机调试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7)基于ARM的发电机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
    2.1 发电机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及参数测量
        2.1.1 发电机互感器的作用
        2.1.2 互感器参数测量的相关算法
        2.1.3 发电机互感器参数测量的均方根算法
    2.2 嵌入式系统的相关概念
        2.2.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2.2.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2.2.3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2.4 本章小结
3 第三章 系统的整体结构
    3.1 系统的硬件
    3.2 系统部分硬件介绍
        3.2.1 LPC2214
        3.2.2 系统部分接口电路
        3.2.3 系统软件
    3.3 本章小结
4 第四章 μC/OS-II操作系统在LPC2214上的移植
    4.1 几种常见RTOS的比较
    4.2 μC/OS-II的简单介绍
    4.3 μC/OS-II移植到LPC2214
        4.3.1 ADS集成开发环境的介绍
        4.3.2 μC/OS-II移植的通用步骤
        4.3.3 μC/OS-II移植到LPC2214的具体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第五章 发电机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系统的显示设计
    5.1 显示模块
        5.1.1 显示模块的硬件结构
        5.1.2 显示控制器T6963C
    5.2 汉字显示方法
    5.3 伏安特性显示方法
        5.3.1 数据显示
        5.3.2 数据点显示
        5.3.3 数据点显示的蠕动现象及其改进办法
        5.3.4 误差分析
    5.4 曲线动态显示方法
        5.4.1 FIFO函数软件设计与实现
        5.4.2 图形编码函数软件设计与实现
        5.4.3 图形显示函数软件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6 第六章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6.1 μC/OS-II的多任务相关概念
    6.2 主要功能模块划分
    6.3 主程序分析
    6.4 按键部分的设计
        6.4.1 按键扫描
        6.4.2 按键处理
    6.5 在线测试部分的设计
        6.5.1 数据接受
        6.5.2 数据处理
        6.5.3 数据显示
    6.6 设置功能部分的设计
    6.7 查询功能部分的设计
    6.8 串口通信部分的设计
    6.9 本章小结
7 第七章 PC机虚拟环境的建立
    7.1 LabWindows/CVI的功能和特点
    7.2 LabWindows/CVI中的RS232函数库
    7.3 上位机虚拟环境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7.3.1 登陆界面的设计
        7.3.2 串口参数设置函数
        7.3.3 串口通讯
        7.3.4 数据处理和显示
    7.4 本章小结
8 第八章 测试过程及方法
    8.1 伏安特性测量试验
    8.2 试验结果分析
9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DSP的智能线径测控装置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智能测控系统概述
    1.2 线径测控装置的研究背景
        1.2.1 电缆生产线介绍
        1.2.2 线径控制装置的作用
        1.2.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内容与组织
2 智能线径测控装置概述
    2.1 线径测控装置的要求
    2.2 线径测量的基本原理
    2.3 输出控制原理
        2.3.1 反馈控制系统结构
        2.3.2 PID控制原理
    2.4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4.1 硬件单元设计方案
        2.4.1.1 CPU的选择
        2.4.1.2 CPLD介绍
        2.4.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智能线径测控装置硬件设计
    3.1 硬件设计框图
    3.2 CCD工作电路设计
        3.2.1 CCD传感器TCD1206介绍
        3.2.2 驱动电路的设计
    3.3 CCD输出信号预处理
        3.3.1 CCD输出信号分析
        3.3.2 差分放大电路
        3.3.3 低通滤波
    3.4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
        3.4.1 A/D转换器性能
        3.4.2 A/D与DSP接口电路设计
    3.5 输出控制部分电路设计
        3.5.1 D/A芯片AD667介绍
        3.5.2 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3.6 DSP对数据的存储与处理
        3.6.1 DSP芯片TMS320F206简介
        3.6.2 F206的存储器结构及扩展
        3.6.3 LCD接口
        3.6.4 键盘接口的设计
        3.6.5 串口接口电路的设计
        3.6.6 看门狗电路的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
    4.1 系统的软件功能
    4.2 CCD驱动时序的设计与仿真
    4.3 键盘接口的VHDL编程与仿真
    4.4 系统测控程序设计
        4.4.1 DSP的开发环境
        4.4.2 测控装置的软件设计
        4.4.3 数据采集与处理
        4.4.4 数字PID控制算法实现程序
        4.4.5 液晶显示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注意点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阳极导杆电流录波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铝电解槽稳定性概述
    1.2 国内判断稳定性的方法
    1.3 国外判定稳定性的方法
    1.4 研究意义以及本人的工作
2 电流录波器的原理及硬件设计
    2.1 电流录波器的原理
    2.2 电流录波器的主要功能
    2.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4 系统的总体结构
    2.5 最小系统选择及扩展
    2.6 存储模块设计
    2.7 显示模块设计
    2.8 SCI 通信模块设计
    2.9 电源与键盘控制模块
        2.9.1 正极性电压变换电路
        2.9.2 负极性电压变换电路
        2.9.3 系统控制键的设计
    2.10 数据采集及前置电路处理电路
    2.11 硬件抗干扰措施
3 电流录波器的软件设计
    3.1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3.2 液晶显示模块的软件驱动
        3.2.1 指令系统的说明
        3.2.2 图形显示的设计
        3.2.3 LCD 显示的实现
        3.2.4 初始化子程序
    3.3 数据采集及处理程序
    3.4 数据存储模块
    3.5 FFT 算法的DSP 实现
        3.5.1 FFT 基二算法的DSP 实现
        3.5.2 分裂基算法的DSP 实现
        3.5.3 2N 实值序列FFT 算法的编程实现
        3.5.4 方案对比
    3.6 系统整体应用层软件设计
    3.7 软件抗干扰措施
4 电流录波器的测试
    4.1 硬件测试
    4.2 软件测试
5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FFT 算法子程序

(10)新型半自动生化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生化分析仪的发展历程
    1.3 生化分析仪的种类及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新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
    2.1 生化分析方法
    2.2 显色反应
        2.2.1 显色反应的定义
        2.2.2 显色反应的选择
        2.2.3 测量波长的选择
    2.3 生化分析中的一般定量方法
        2.3.1 生化分析的一般过程
        2.3.2 吸光度法
        2.3.3 终点比色法
        2.3.4 动力学法
        2.3.5 双波长吸光光度分析法
    2.4 生化分析仪的总体结构设计
        2.4.1 生化分析仪主机控制框图
        2.4.2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2.4.3 几个关键性技术的实现
    2.5 生化分析仪的温控方案设计
        2.5.1 温度控制方案设计
        2.5.2 模糊控制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化分析仪的硬件设计
    3.1 PIC16F77X 系列单片机简介
    3.2 PIC16F774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3.2.1 PIC16F774 电路核心部分设计
        3.2.2 其他外围电路部分设计
        3.2.3 信号检测技术
        3.2.4 信号检测电路
        3.2.5 对数运算电路
        3.2.6 温度控制单元电路
        3.2.7 温度传感器
        3.2.8 电压转换电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化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4.1 生化分析仪的软件结构
    4.2 生化分析仪的程序设计
        4.2.1 按键处理程序的设计
        4.2.2 实时时钟模块程序设计
        4.2.3 LCD 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4.2.4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4.2.5 温度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4.2.6 数据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4.2.7 接口模块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仪器的误差分析与处理
    5.1 误差概述
        5.1.1 误差的概念
        5.1.2 误差的表示方法
        5.1.3 误差的来源
        5.1.4 误差的分类
        5.1.5 误差的处理
    5.2 误差分析
        5.2.1 反射和散射效应的影响
        5.2.2 光的非单色性带来的误差
        5.2.3 非平行光入射的影响
        5.2.4 电子学系统带来的误差
        5.2.5 温度的稳定性
    5.3 误差处理
        5.3.1 吸液模块的误差处理
        5.3.2 光路模块的误差处理
        5.3.3 温度控制模块的误差处理
        5.3.4 数据采集模块的误差处理
        5.3.5 整机 PCB 板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四、关于LCD控制器T6963C应用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6963C控制器的液晶模块显示技术[J]. 王永忠,韩润萍. 电子科技, 2013(06)
  • [2]高压线路施工接地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张凤龙.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3]联合收割机堵塞故障监测系统研究[D]. 易立单. 江苏大学, 2010(08)
  • [4]深孔钻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刘良会. 青岛科技大学, 2009(10)
  • [5]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无线监测自控调压系统设计及实现[D]. 张靖.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6]基于ARM7的嵌入式上位机通信软件设计与实现[D]. 刘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7]基于ARM的发电机互感器伏安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铭轩.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8)
  • [8]基于DSP的智能线径测控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 金莉.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9]阳极导杆电流录波分析系统[D]. 王震.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新型半自动生化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施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关于液晶控制器T6963C应用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