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偶像崇拜归因初探

青少年偶像崇拜归因初探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归因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胡敏佳[1](2021)在《中学生偶像崇拜与网络欺负:道德推脱和冲动型的作用及其对策》文中提出

郭伟佳[2](2021)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偶像崇拜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以及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状、深入理解引发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与干预,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工作。目前大多数研究从个体因素作为切入点来探究偶像崇拜现象,比如探讨归因风格、自尊水平和人格特质对偶像崇拜的影响。相对来讲,还较少有研究探究外在因素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在外在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个关键因素。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而同伴关系又会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本研究以天津市某中学初中三年级的32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偶像崇拜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同伴依恋量表》和《孤独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主要有以下四个研究目标:首先,调查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现状;第二,探讨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男/女性别和独生/非独生子女中是否存在差异;第三,考察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最后,检验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首先,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以娱乐社交为主,偶像崇拜的总体卷入程度较低。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和信任鼓励这两种积极的教养方式,同时青少年的同伴依恋水平较高,但是却表现出了较高的孤独感水平;第二,女生的偶像崇拜得分显着高于男生;父母对男生、独生子女更加倾向于采取信任鼓励的教养方式、对非独生子女更加倾向于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相比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同伴依恋程度更高;相比于男生和独生子女,女生和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水平更高。第三,信任鼓励型的教养方式可以正向预测同伴依恋,同伴依恋可以负向预测孤独感,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偶像崇拜。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和偶像崇拜之间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此外,单独以偶像崇拜中的娱乐社交维度为因变量的中介检验发现,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和娱乐社交之间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但同时同伴依恋自身在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和娱乐社交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同伴依恋越高,则娱乐社交得分越高。这一结果表明,当同伴依恋不能降低孤独感时,则会起到增加娱乐社交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启示我们,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此外,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降低偶像崇拜。

陈文瑾[3](2021)在《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近二十年来越来越被人们发现并重视起来,偶像崇拜在初中生群体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偶像自身独有的魅力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并且引发了初中生许多心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然而,这样一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较大的现象,学者们对于它的理论探索却很少,因此一定程度上,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以初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教育理论寻找正确合理的教育引导方法,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研究从个人因素、家庭与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发现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包括:初中生自身、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发展、社会多元开放、偶像制造业盛行等。基于上述原因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初中生自我引导、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重塑有效的榜样教育等相关教育对策。

邢玉俊[4](2021)在《学校主流文化与学生亚文化的张力 ——基于Z校初中生偶像崇拜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赫[5](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代梦[6](2020)在《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考察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总体状况,研究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通过团体辅导方式来干预自我效能感,对提升归属感水平,帮助树立合理的偶像崇拜观的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量化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在量化研究中,筛选出940名有偶像崇拜行为的大学生,采用偶像崇拜量表(CAS-R)、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团体归属感问卷(GBQ)进行调查,研究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之间的关系,并验证自我效能感在偶像崇拜与归属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在干预研究中,通过前期对偶像崇拜态度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针对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设计团体辅导干预方案,招募有偶像崇拜且自我效能感低的40名大学生匹配为实验组(20人)和对照组(20人),对两组成员进行前后测,实验组还进行了追踪测量,收集每位实验组成员的反馈作为质性研究资料。通过以上量化研究和干预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大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处于卷入度较低的状态。大学生的偶像崇拜程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生源地、学校、年级、月生活费、家庭经济、偶像类型、崇拜时长和得到周围人支持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性格类型、学校及学校所属类别、年级、月生活费、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日均使用网络时间、偶像类型、崇拜时长和得到周围人支持程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3.大学生的团体归属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的团体归属感在性别、生源地、性格类型、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日均使用网络时间、崇拜时长和得到周围人支持程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4.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是偶像崇拜和归属感的中介变量,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被试的前后测差异显着: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水平都显着提高;追踪评估结果显示团辅结束一个月后效果显着。6.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的团体辅导干预能明显提升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以及归属感的水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偶像崇拜观,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有显着持久的改善效果。

梁惠婷[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偶像文化的兴起和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偶像崇拜己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从2007年苦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子杨丽娟逼父亲跳海身亡,到2009年12名粉丝听到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选择自杀,再到2019年“周杰伦VS蔡徐坤流量之战”、2020年“肖战粉丝举报风波”等因偶像崇拜而引发的舆情事件备受人们的关注及2020年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关于“青年一代偶像崇拜”的一席话引人深思,青年大学生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的人生导向和人生价值观与祖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偶像崇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理性的偶像崇拜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消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对偶像崇拜者和偶像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选择导向正确偶像和理性崇拜偶像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一直是学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成果较少。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否落实和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在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研究,探索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路径加以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研究偶像崇拜概念界定与偶像崇拜变迁。本部分主要先对偶像崇拜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偶像崇拜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为下文相关论述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调查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和访谈内容整理,从中分析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以更好地为下文进行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数据前提。第三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以第二部分对广西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分析为基点,对大学生偶像崇拜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分析。第四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本部分从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出发,围绕强化监督管理、注重理性引导、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强化自我教育等方面探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的对策。

张彤彤[8](2020)在《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偶像崇拜是在一定外部环境和传播媒介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认同对象所怀有的极度欣赏、崇敬、向往等心理倾向和情感依恋及其引发的学习、模仿等社会行为表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偶像是感动激励他们的道德楷模,是可敬可学的杰出人士,是抗拒平庸、追逐梦想的精神力量。在偶像的激励引领下,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努力成为向上向善向美的新时代大学生。但凡事过犹不及,当前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偶像崇拜越来越热,甚至出现狂热、盲目、过度之势。因此,大学生偶像崇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凸显,迫切需要我们进行偶像“爆热”后的冷思考。结合已有的学术成果,本文以大学生偶像崇拜为研究对象,按照“理论研究——现状审视——教育引导”的思路展开论证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概述研究。偶像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其基本内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大学生偶像崇拜先后经历了偶像集中化时代的模范崇拜、偶像多元化时代的自由崇拜、偶像网络化时代的个性崇拜等阶段,折射了不同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心态的巨大流变。同时,大学生偶像崇拜发展至今,也表现出崇拜类型多元化、崇拜对象个性化、崇拜渠道网络化、崇拜群体组织化、崇拜关系共生化等富有时代性的新特点。第二部分是理论透视研究。于个体而言,大学生偶像崇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该过程是一个由主体(大学生)、客体(偶像人物)、介体(传播途径)、环体(外部环境)四类要素相互作用,经过需求萌发、比较选择、感知体验、认同依恋、学习模仿、自我反思等阶段构成的运动过程。大学生偶像崇拜各要素、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运动体现了三大内在规律,即社会决定律、主体需要律、主客体交互作用律。第三部分是现实样貌研究。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总体表现较为积极理性,但部分大学生存在娱乐崇拜、表层崇拜、盲目崇拜、高消费崇拜等问题。究其缘由,这是大学生自身情绪波动、心理敏感、行为叛逆的结果,并与社会转型、学校教育、商业传媒等密切相关。第四部分是教育引导研究。如今大学生偶像崇拜出现的种种问题,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和引导。正确的对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明确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发挥教育主体的合力作用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防范偶像崇拜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推动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健康发展。

陈颖[9](2020)在《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 ——基于周杰伦粉丝的研究》文中认为偶像崇拜作为一种在社会中普遍流行的现象,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了,对我国现今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青少年是一批正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的群体,他们普遍有着一定知识基础和人生积累,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全面形成,仍处在发展变化中。偶像崇拜的大潮使青少年在这种相互激荡、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面前,缺乏理性、难以判断。积极健康的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在偶像崇拜方面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现象。因此,本文开展对偶像崇拜及其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对策的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这个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项内容。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以偶像崇拜为基点,以青少年价值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四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对偶像崇拜、价值观作了内涵界定与分类。其次,基于对周杰伦部分粉丝的访谈研究说明了,偶像崇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积极影响,亦能造成消极影响。然后,通过对上一章部分访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从心理机制、传导机制、大众媒介三个方面对偶像崇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本着利用偶像崇拜的积极因素,规避其消极因素的原则,从对偶像塑造的优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对大众媒介的管理三个角度进行策略探讨,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挥偶像崇拜价值观引导作用的方法。

周思婕[10](2020)在《偶像视域下音乐节目的传播研究 ——以《声入人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偶像在历经时代更迭、文明更替,依旧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回顾近三十年来的偶像传播历程,偶像逐渐转变成为了传媒产业链条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作用于音乐节目传播效果也愈发明显。因此,分析偶像对于音乐节目传播的影响,对于粉丝的满足,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具有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当前,音乐节目中偶像的呈现方式趋于多元、传播渠道更为丰富、受众反响尤为活跃。在此情境下,引入偶像元素是音乐节目《声入人心》的有效传播策略。首先,偶像作为传播主体进行多样化的形象建构,从形象、情感等层面塑造饱满人物。其次,借助音乐节目本身,实现偶像功能的回归。在传承高雅艺术中实现偶像的主流价值引导作用。再次,和谐化、励志性的人物故事。从节目内核出发,传播叙事中推进节目流程与节目内容。偶像效应的形成离不开粉丝的加持。粉丝的接受与满足度是检验节目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音乐节目本身应该契合粉丝的精神诉求、审美倾向、文化满足、消费需求这些要求。音乐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借助偶像元素的同时,仍需规避“泛娱乐化”和“功利化”等消极因素的干扰,发挥偶像的正功能效应,作用于音乐本身,实现优秀文化的推广和主流价值的引导作用,助力音乐节目本身的口碑与收视的双重收获。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归因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归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偶像崇拜的文献综述
        2.1.1 偶像崇拜的概念
        2.1.2 偶像崇拜的类型
        2.1.3 偶像崇拜的测量
        2.1.4 偶像崇拜的原因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文献综述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2.2.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2.3 同伴依恋的文献综述
        2.3.1 同伴依恋的概念
        2.3.2 同伴依恋的测量
        2.3.3 同伴依恋的原因
    2.4 孤独感的文献综述
        2.4.1 孤独感的概念
        2.4.2 孤独感的类型
        2.4.3 孤独感的测量
        2.4.4 孤独感的原因
    2.5 父母教养方式、偶像崇拜、同伴依恋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假设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3.2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偶像崇拜量表
        4.2.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4.2.3 同伴依恋量表
        4.2.4 孤独感量表
5 研究结果
    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2 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2.1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状况
        5.2.2 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5.2.3 青少年同伴依恋的总体状况
        5.2.4 青少年孤独感的总体状况
    5.3 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群体差异
        5.3.1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群体差异
        5.3.2 父母教养方式的群体差异
        5.3.3 青少年同伴依恋的群体差异
        5.3.4 青少年孤独感的群体差异
    5.4 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孤独感和偶像崇拜之间的相关分析
    5.5 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孤独感和偶像崇拜的回归检验
    5.6 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6.1 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偶像崇拜总分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6.2 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娱乐社交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6 讨论
    6.1 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现状讨论
    6.2 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6.3 青少年偶像崇拜、父母教养方式、同伴依恋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6.4 同伴依恋和孤独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偶像崇拜间的中介作用
7 结论
8 教育启示
    8.1 家庭、学校、社会需重视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
    8.2 父母应注重信任鼓励的教养方式
    8.3 理解和尊重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
9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偶像
        (二)崇拜
        (三)偶像崇拜
    四、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访谈法
        (四)归纳总结法
第一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理论基础
    一、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归属与爱的需要
        (二)尊重的需要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青少年亚文化
第二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方面
        (一)偶像崇拜与自我需求的满足
        (二)偶像崇拜与个性发展
        (三)偶像崇拜与未来职业选择
    二、消极方面
        (一)偶像崇拜与学习生活
        (二)偶像崇拜与身心健康发展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一)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二、家庭学校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三、社会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社会的多元开放
        (三)偶像制造业的发展
第四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加强初中生的自我教育引导
        (一)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
        (二)引导初中生参加社会实践
    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
        (一)尊重初中生偶像崇拜
        (二)加强与初中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四)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重塑有效的榜样教育
        (一)提高对榜样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6)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偶像崇拜的研究概述
        1.2.1.1 国外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
        1.2.1.2 国内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
        1.2.2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概述
        1.2.3 归属感研究概述
        1.2.4 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研究概述
        1.2.4.1 偶像崇拜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1.2.4.2 偶像崇拜与归属感的关系
        1.2.4.3 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
        1.2.4.4 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相关研究
        1.2.5 团体心理干预的研究概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程序
    2.4 研究方法
3 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现状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结果
        3.5.1 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态度分析
        3.5.2 有偶像崇拜的被试情况
        3.5.3 偶像崇拜的现状
        3.5.4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
        3.5.5 大学生的归属感的总体状况
        3.5.6 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的关系研究
4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4.3 理论依据
    4.4 心理辅导原则
    4.5 研究工具
    4.6 研究设计
    4.7 研究过程
    4.8 研究结果
        4.8.1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比较
        4.8.2 干预组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4.8.3 干预组前测与追踪测试的差异比较
        4.8.4 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比较
        4.8.5 团体辅导反馈结果统计
5 讨论
    5.1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5.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分析与讨论
    5.3 大学生归属感的分析与讨论
    5.4 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的关系
    5.5 团体辅导干预的讨论
6 建议
    6.1 对大学生的建议
    6.2 对家庭的建议
    6.3 对学校的建议
    6.4 对社会的建议
7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基本思路及方法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选题重难点
        2.选题创新点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述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念界定
        1.偶像与榜样
        2.偶像崇拜的内涵、类型及功能
        3.大学生偶像崇拜内涵与特点
    (二)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榜样学习阶段
        2.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多元化偶像崇拜阶段
        3.21世纪以来至今:榜样与偶像并存阶段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关于榜样教育的重要论述
        3.西方关于偶像崇拜及引导教育的相关理论
二、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对象选取与统计
        3.访谈情况说明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偶像崇拜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2.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广泛性
        3.大学生偶像崇拜的途径与方式具有多样性
        4.多数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起始年龄较小且持续性较短
        5.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
        1.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2.大学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归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滋生土壤
        1.偶像的生产与消费
        2.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运作
    (二)家校引导教育不足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发展空间
        1.家庭引导教育工作有待提升
        2.学校偶像教育有待提升
    (三)偶像自身魅力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1.理想我的情感投射
        2.粉丝群体中的群体互动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
    (一)强化监督管理,降低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加强公众偶像和粉丝崇拜行为的监管与引导
        2.引导文娱行业有序发展
        3.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注重理性引导,发挥家校的协同引导教育作用
        1.理性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
        2.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关怀
        3.注重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
    (三)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借助榜样激发价值情感
        1.明确开展榜样+偶像教育的原则
        2.健全榜样教育工作机制
        3.优化榜样偶像育人环境,丰富育人载体和宣传渠道
    (四)强化自我教育,发挥主体自我建构的主导性作用
        1.强化媒介素养,抵制非理性偶像崇拜
        2.发挥主体意识,理性审视偶像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思路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基本概述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相关概念界定
    (二)建国以来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当代特点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理论透视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基本要素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生成过程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内在规律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实样貌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研设计及实施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总体表现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问题表征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现存问题的原因剖析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
    (一)把握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提升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发挥教育主体的合力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问卷
后记

(9)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 ——基于周杰伦粉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缘起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2 研究的主要思路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概述
        2.1.1 偶像崇拜
        2.1.2 价值与价值观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2.3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第3章 偶像崇拜对周杰伦粉丝的价值观影响
    3.1 受访者的选择及访谈过程
        3.1.1 受访者的背景
        3.1.2 选择受访者的原因
        3.1.3 访谈过程
    3.2 偶像崇拜对周杰伦粉丝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3.2.1 人生价值观影响
        3.2.2 道德价值观影响
    3.3 偶像崇拜对周杰伦粉丝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3.3.1 职业价值观畸形化
        3.3.2 消费价值观庸俗化
        3.3.3 审美价值观表浅化
第4章 偶像崇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机理
    4.1 偶像崇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心理机制
        4.1.1 偶像明星满足青少年内心幻想
        4.1.2 青少年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4.2 偶像崇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传导机制
        4.2.1 感知阶段——旋律及歌词营造画面感
        4.2.2 认同阶段——意蕴深厚的歌词传递价值观
        4.2.3 内化阶段——对偶像个人产生价值认同
    4.3 大众传媒——偶像崇拜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催化剂
        4.3.1 大众传媒是偶像崇拜的承载者
        4.3.2 大众传媒是偶像崇拜的推动者
第5章 发挥偶像崇拜价值观引导作用的方法探析
    5.1 对偶像明星的塑造与监督
        5.1.1 优化互联网选秀平台的发展
        5.1.2 重视对公众人物的监管
    5.2 对青少年的引导与教育
        5.2.1 建立引导得当的家庭教育
        5.2.2 拓展学校榜样教育方法
    5.3 对大众媒介环境的优化与规范
        5.3.1 优化网络空间环境
        5.3.2 规范娱乐公司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偶像视域下音乐节目的传播研究 ——以《声入人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偶像视域中的音乐节目
    第一节 传统偶像崇拜溯源及功能
        一、偶像崇拜的历史溯源
        二、偶像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音乐节目中的偶像元素
        一、音乐节目的历史发展
        二、音乐节目中的偶像元素
        三、《声入人心》节目的特点
第二章 偶像视域中《声入人心》的传播策略
    第一节 偶像主体的多样化建构
        一、人物表征:视觉符号刻画形象
        二、情感内核:语言符号彰显个性
        三、形象重塑:粉丝群体创造偶像
    第二节 音乐节目偶像功能回归艺术本位
        一、对经典文化的继承发扬
        二、对主流价值的再传唱
    第三节 叙事技巧的和谐化处理
        一、赛制设置:避免恶性竞争,营造和谐氛围
        二、内容表达:故事朴素励志,人物积极向上
第三章 偶像视域中《声入人心》受众的接受与满足
    第一节 受众粉丝心理的满足
        一、情感宣泄:自我精神压力的释放
        二、镜像投射:理想与欲望的寄托者
        三、模仿认同:“理想我”与“真实我”
        四、从众需求:公共认可的获取与满足
    第二节 受众审美需求的满足
        一、“期待视野”的获得与满足
        二、“审美距离”的克服与顺应
    第三节 受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一、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
        二、文化创造与文化融合
    第四节 受众消费需求的满足
        一、表层:偶像符号化消费
        二、深层:偶像情感性消费
第四章 《声入人心》对音乐节目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强化:偶像对主流文化的引导功能
        一、音乐节目聚焦偶像正能量
        二、运用粉丝协同进行口碑传播
    第二节 规避:收视为王下偶像责任的缺乏
        一、避免偶像形象塑造功利化
        二、杜绝娱乐元素“喧宾夺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归因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偶像崇拜与网络欺负:道德推脱和冲动型的作用及其对策[D]. 胡敏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 ——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 郭伟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D]. 陈文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学校主流文化与学生亚文化的张力 ——基于Z校初中生偶像崇拜的个案研究[D]. 邢玉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6]大学生偶像崇拜、自我效能感与归属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代梦.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D]. 梁惠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D]. 张彤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偶像崇拜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 ——基于周杰伦粉丝的研究[D]. 陈颖.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偶像视域下音乐节目的传播研究 ——以《声入人心》为例[D]. 周思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青少年偶像崇拜归因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