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世纪,开拓新局面,全面推进军民预备役建设

迎接新世纪,开拓新局面,全面推进军民预备役建设

一、迎接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班佳[1](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治安形势。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动员,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模式实行了包括镇压反革命、禁毒、禁娼、禁赌、改造罪犯等几项主要警政措施,在短期内取得了镇压反革命、扫清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初步成功改造罪犯等辉煌成就;迅速稳定了社会大局,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了空前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威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时的公安工作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对当下的公安工作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特定的国情社情,坚持用中国方式稳定社会局势,探索出与外国不同且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新模式。同时,在具体制度运行中体现出强调党的领导、推崇群众路线、立足服务大局的行为特征。公安工作重点实现了从人民民主专政到民主法治的演进,革命、专政、镇压的色彩逐渐淡化,服务、为民、法治的理念日益深化。当时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形成的基本经验一直延续至今,在新时代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直以来,特别是近代以降,警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虽然在个别方面有些矫枉过正,却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在拥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前提下取得了辉煌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创新精神、建警理念、实际效果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发展。

王婷[2](2019)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对国家发展做出了众多战略安排,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其中在军事领域,系统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军队、怎样建设强大军队的问题,为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强军思想,梳理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不仅有利于指导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而且有利于实现中国梦、强国梦,为国家发展环境提供安全保障。本文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主线,以2012年以来有关军队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和系列讲话为参考,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法等,对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包括: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理论渊源,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军事思想,概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军思想,追溯其理论根源。第二部分是习近平强军思想实践基础,分析了国际环境对强军的要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建设亟需强军思想引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探究习近平强军思想形成的必然性。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探究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强军道路、强军目标、强军布局、强军形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研究,这是本文关于习近平强军思想内容结构上的创新。第四部分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价值,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展开论述,表明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结语部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罗奥[3](2017)在《《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青团自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历史。它在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始终冲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前列,成为党的得力助手。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都充分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它团结青年,教育青年,为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人才。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处于不断调整、改进中。新世纪以来,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共青团面临组织弱化的困境。于此,共青团亟须学习新的宣传理念,改进政治宣传工作,推动团的全面改革,提高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研究对共青团政治宣传演进过程进行了详实研究,其中: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起、海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等几方面内容。第一章研究了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的历史与现状。本章主要回顾了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和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共青团政治宣传与中国革命、建设之间的关系,并从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创办过程与发展过程中梳理出其政治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青年报》所发表的社论总述:笔者梳理、统计并简要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总体情况。其主要包括对《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中国青年报》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情况,和《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等的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笔者梳理、分析、比较了建国头十七年时期、极“左”时期、1978—2000年、2000—2013年四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的分布特点、社论的内容特点和社论的语言风格特点等。第四章讨论了《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之间的关系。首先,本研究梳理分析了《中国青年报》直接转载中央党报和地方党报的情况。具体包括转载社论的数量、话题和发表的时间等。其次,笔者对比研究了针对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和党报社论的异同,具体包括事件的话题、社论语言风格等。第五章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展望:总结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政治宣传理论滞后、宣传主题单调、服务意识淡薄、宣传载体单一等。根据对共青团政治宣传发展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推进共青团政治宣传大众化;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去推进共青团组织改革;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广泛开辟宣传渠道。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结论作出概括。

邱明波[4](2008)在《亚文化视野下的军事词语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军事词语泛化问题为考察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封闭性的考察,勾勒出大陆军事词语泛化概貌。并试图在亚文化的研究视野下,分析军事词语泛化的理据、途径、方式、级阶,管窥词语演变轨迹和语用规律,探索军事词语泛化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的影响。

李兴洲[5](2005)在《重构学校精神 ——学校功能偏离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从学校功能的角度探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当下社会深刻转型时期有关学校制度调整的缓慢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是造成现行学校出现某些功能偏离的主要原因。因此,改革现行学校制度中的某些不合理因素,创建现代学校制度,是保障学校功能正常发挥、促进学校健康发展、重构学校精神的有效途径;重视学校功能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重视学校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是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前提。 本文认为,教育人、培养人并以此实现学校发展人与发展社会的目的是学校的基本功能,也是学校精神的基本体现。在现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学习化的时代特征对现代学校“教人育人”的基本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涵界定,要求现代学校既要注重“国际人”的培养,更要注重“民族人”的培养,既要培养“信息人”,又要培养“学习人”,在现代学校中确立民主思想和人文精神,并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和平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从而使所培养的人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发展能力,而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热情、关爱,尊重人、理解人,并富于创造力和学习力。 本文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应具有“现代性”、“学校性”和“制度性”三大特征。“现代性”是指现代学校制度应体现现代社会的精神,必须是科学的、民主的、人文的、公正的,而且是普遍适用的。“学校性”是指现代学校制度应当追求并保障学校基本功能的正常发挥,应当体现学校的基本精神,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当以教育人、培养人为最高旨归,任何规则和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都应当有利于人的培养与发展,有利于学校功能的发挥和实现。“制度性”是指现代学校制度要具有任何制度所必须具备的内在规定性,即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现代学校制度的这种界定,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的设计和实践,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对现代学校良性发展的促动和推进,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功能的实现。 本文认为,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固然重要,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良性运行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建设意义。一项制度安排无论其理念多么先进、其设计多么合理,如果不能付诸实施或者实施后不能良好地运行,其功效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实施和运行机制的研究,加大现代学校制度的实施和运行力度,建设有利于现代学校制度实施和运行的有效环境,应当成为当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李灵革[6](2004)在《纪录片下的中国 ——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影从它诞生之日起,便确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思路,一种是想像与虚构的思路,一种是纪实与记录的思路。纪录片所遵循的是后一种创作思路,它存在的首要因素就是真实,它以记录不可复现的时间流程显示出其特殊的价值。纪录片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了历史的“立体档案”和现实的“文献笔记”。 中国纪录片诞生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秋,它一出现便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艰难的社会变革和风雨历程,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便与祖国的命运血脉相连,它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舞旗呐喊。尽管中国纪录电影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远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敬业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们在二十世纪近百年历史之中,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画面。这些画面,绘成了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漫漫长卷;这些画面,不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努力奋斗的各种状态,它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现实价值。 本论文将纪录片试图在历史学与纪录片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形成一个研究中国纪录片历史发展的专着。透过它,一方面理清中国纪录片自身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探讨纪录片与时代的关系,总结出纪录片在各个历史时代的作用与意义,为以后的纪录片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王建华[7](2002)在《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文中提出在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的历史关口,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命运,肩负着崇高的责任。从这个角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结历史经验,思考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有一个问题无疑是从中央到基层、从党内到党外都最为关注的:那就是如何把中国共产党这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干部队伍建设搞好?我们党历来认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关键工程。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党和国家才能不断前进,否则,既不能适应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难以胜任加快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伟大任务,还可能因为腐败的蔓延、官僚化的发展、而丧失效率,脱离群众,甚至走上前苏共瓦解的覆辙。总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不能因为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掉以轻心,更不能对在新形势下,如何用新思路,新办法继续解决好干部队伍建设而有丝毫松懈。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作指导,联系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和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联系当前干部队伍的现状,总结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教训,探讨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思路对策。 本文由前言和正文组成。 前言写了五个问题:一、党对干部队伍建设经历了曲折探索。二、仍然存在的弊端和原因。三、宝贵的反面教训。四、“三个代表”指明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之所在。五、研究现状和方法。 正文分六章。前四章对中国共产党80多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概括归纳。 第一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总称为民主革命时期。笔者把这段时间分成初创时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才德兼备”的干部标淮。提出了首先从思想上建党,同时从组织上建党。创造了整风运动这种普遍深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形式,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保证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章:执政党地位和我们干部制度弊端的负效应在建国后逐渐显现出来,毛泽东看到并尖锐批判了这种负面影响,但由于对形势估计和处理方法错误,反而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 建国后,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执政使我们党可以迅速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做了平抑物价,恢复国民经济,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等大事,并实现了“三大改造”等伟大变革;但这同时,执政对党,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也是一种新的严峻考验。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的干部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为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执政党的地位,还容易在党员干部身上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另外,我们在革命战争时期长期形成的干部制度与执政后不适应以致形成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毛泽东看到并较早有所认识和警惕, 但由于错误估计了形势和处理方法错误,反而造成了破坏性后果。 第三章:伟大的历史转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 体在正确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提出和实施了干部“四化”方针,使 干部队伍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在新的历史时 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进行了 全面的拔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新 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提出和实施了干部“四化” 方针,开始了干部 人事制度的改革,使于部队伍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保证了三中 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第四章:面对新的考验、新的变化、新的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 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并 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经过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 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顺利的交接。第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沿着邓小平的正确思路前进。这个时期干部队 伍建设的恃点是: 第一,特别重视干部队伍素质建设。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经 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新挑战,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综 复杂的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干部要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樊哲高[8](2001)在《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历史的视角并从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出发,梳理人民日报1990年到2000年的社论文章,试图描绘出这11年来人民日报社论的整体面目。 关于选题,本文的一个基本考虑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同时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其权威性和消息的可靠性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影响巨大,社论更是代表了人民日报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人民日报高出一筹的根本特点。总结出人民日报社论的特点,以作为其它报纸写作评论的参考,是本文的一个目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力图结合社会科学的定性方法和自然科学的定量方法,并从相关的学科上借用了一些观点、材料和方法来充实本文的研究,当然这些仅仅是探索的性质,希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社论时代背景、语言风格、论证方法诸方面的考察,得出了人民日报社论的一些本质特点,并在与纽约时报、泰吾士报社论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几个方面。 人民日报社论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宣传贯彻中央精神为己任;与时代同步,高歌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弘扬民族精神,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写作上被称为“大时代所作的大文章”,高屋建瓴,气势宏大,论证严密。人民日报社论风格上以庄重典雅、气派大方为主调,同时又注重生动活泼、循循善诱。 本文在写作中,注意把人民日报社论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同时也不忽略在微观的层面进行分析和对比,如拿90年代与80年代对比,拿社论与其它体裁如评论员文章进行对比,拿人民日报社论与纽约时报和泰吾士报社论进行对比。总之,本文所选的参照系尽量作到三维化,也就是多侧面多角度地立体研究,让人民日报社论尽量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罗烈文,周光荣[9](2001)在《迎接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文中认为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在西部大开发号角声中,我们豪情满怀地跨进了2001年。历史已翻开崭新的一页,我们为过去我省后备力量建设取得的显着成绩感到自豪与欣喜,也为完成新时期赋予全区部队的目标任务而充满信心。

陈庆云,谌宏昌[10](2001)在《迈向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努力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文中研究指明 敲响世纪末的钟声,贵州省军区全体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走过了春华秋实的半个世纪。 擂动新世纪的战鼓,贵州省军区全体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豪情满怀走向美好未来。 贵州省军区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在过去的岁月里,用一腔热血扎根贵州高原建功立

二、迎接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接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缘起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的早期努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治安形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体制建设
    第一节 公安机关组织机构的设置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队伍建设和法制建设
    第一节 公安队伍建设
    第二节 公安法制建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机关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第二节 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
    第三节 改造罪犯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历史审视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成就及基本经验
    第二节 公安工作的不足和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的论着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军队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思想
        2.列宁军事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军思想的论述
        1.毛泽东军队建设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军队建设思想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实践基础
    (一)国际环境对强军的要求
        1.现代信息化战争对中国军队传统思想的冲击
        2.国际安全环境新变化推动中国军队变革
        3.联合国维和安全对中国军队的需求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建设亟需强军思想引领
        1.国家现代化进程对军队建设提出新要求
        2.国内安全稳定寻求军队保障
        3.军队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
三、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强军道路
        1.军队建设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军队建设总体规划和战略蓝图
    (二)强军目标
        1.听党指挥
        2.能打胜仗
        3.作风优良
    (三)强军布局
        1.政治建军
        2.改革强军
        3.科技兴军
        4.依法治军
        5.军民融合
    (四)强军形态
        1.军事理论现代化
        2.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3.军事人员现代化
        4.武器装备现代化
四、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价值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价值
        1.丰富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宝库
        2.开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新境界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实践价值
        1.有利于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
        2.推进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
        3.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海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共青团与《中国青年报》
    第一节 政治宣传与共青团的发展
        一、政治宣传与革命运动
        二、共青团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三、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宣传
    第二节 中国共青团机关报刊的发展
        一、出版先进刊物与共青团机关刊物的创办
        二、共青团机关刊的演进与发展
        三、《中国青年报》的创刊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的发展简述
        一、中国青年报社的成立与发展
        二、中国青年报社的领导体制简述
第二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总述
    第一节 《中国青年报》历年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量统计
        二、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中国青年报》转载社论数量与分布
        一、社论总转载量及其分布
        二、转载《人民日报》社论数量与分布
        三、转载其他报、刊社论数量与分布
    第三节 《中国青年报》社论话题与分布
        一、话题分类依据概述
        二、社论话题与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的特点
    第一节 社论话题分布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二节 社论内容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三节 社论语言风格特点
        一、建国头十七年时期
        二、极“左”时期
        三、1978 年至2000年
        四、2000 年至2013年
第四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
    第一节 直接转载党报
        一、转载中央党报
        二、转载地方党报
    第二节 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的比较研究
        一、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话题比较
        二、同一事件《中国青年报》社论与党报社论的语言风格比较
第五章 《中国青年报》社论及共青团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
    第一节 政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共青团政治宣传理论滞后
        二、多元价值观时代,宣传主题单调
        三、服务青年意识淡薄
        四、宣传载体单一,与青年互动缺失
    第二节 政治宣传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积极开拓思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
        二、贴近青年,推进《中国青年报》社论政治宣传的大众化
        三、紧扣服务青年宗旨,引导共青团自身改革
        四、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广开政治宣传渠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2年—1966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附录二:1979年—2013年《中国青年报》社论标题及发表时间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亚文化视野下的军事词语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 使用的材料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
    1.4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研究现状
    2.1 词语泛化研究的简要回顾
    2.2 词语泛化的界定
        2.2.1 词语“泛化”概念界定
        2.2.2 词语“泛化”与词义扩大、虚化的关系
        2.2.3 词语“泛化”概念之我见
    2.3 军事词语泛化研究概况
第三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概貌考察
    3.1 考察方法与步骤
    3.2 军事词语泛化的概貌考察
        3.2.1 词典考察
        3.2.2 文学作品考察
        3.2.3 对《人民日报》社论的考察
        3.2.4 对三种报刊的考察
        3.2.5 个案考察
        3.2.5.1 桥头堡
        3.2.5.2 抢滩
        3.2.5.3 战略
第四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语言学分析
    4.1 军事词语泛化的理据
        4.1.1 语言词汇系统的不自足性
        4.1.2 经济性原则
        4.1.3 相似、相关、相通是基础
        4.1.4 词义模糊、语域边界模糊为词语泛化提供了可能性
        4.1.5 认知心理分析
    4.2 军事词语泛化的途径
        4.2.1 隐喻式泛化
        4.2.2 引申式泛化
        4.2.3 借用式泛化
    4.3 军事词语泛化的方式
        4.3.1 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发生变化
        4.3.2 限定义素不变,中心义素发生变化
        4.3.3 限定义素和中心义素都发生变化
    4.4 军事词语泛化的级阶
第五章 军事词语泛化的文化学分析
    5.1 军事词语泛化的亚文化背景
        5.1.1 亚文化的所指
        5.1.2 语言与文化
        5.1.3 军事词语泛化的亚文化背景
    5.2 军事词语泛化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5.2.1 语言风格及语言风格要素
        5.2.2 军事词语泛化对语言风格的影响
        5.2.2.1 积极面:军事词语泛化带来修辞审美效应
        5.2.2.2 消极面:大量军事词语泛化形成大陆刚性的语言风格
    5.3 军事词语泛化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章 结语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6.1 结语
    6.2 相关问题的思考
        6.2.1 范畴与原型
        6.2.2 关于统计抽样
        6.2.3 生存竞争,强势泛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军事词语泛化例的抽取
    附录2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81个”军事词语在语言事实中的用例
    附录3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81个”军事词语在《国语辞典》及《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的对比情况
    附录4 1949-200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重构学校精神 ——学校功能偏离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学校精神的迷失——基于学校功能偏离的思考
    第一节 学校功能的偏离及其表现
        一、学校精神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学校功能的偏离
        三、学校功能偏离的表现
        四、学校功能偏离的危害——对学校精神的歪曲
        五、学校功能的回归——重构学校精神
        六、学校功能回归的有效途径
    第二节 学校“教人育人”的基本功能
        一、功能的内涵
        二、功能分析
        三、学校功能的概念
        四、学校“教人育人”基本功能的内涵
        五、既有的主要学校功能观分析
        六、对学校基本功能的认识
    附: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课题调查问卷
第二章 学校精神的追寻——学校功能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学校功能的理性思考
        一、古代希腊时期人们对学校功能的探寻与期望
        二、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及对学校功能的追求
        三、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校功能的追求
        四、新学校运动对学校功能的追求
        五、进步教育运动对学校功能的追求
        六、文化教育学思想对学校功能的追求
        七、终身教育思想对学校功能的探索
        八、小结
    第二节 学校功能的实践探索
        一、杜威及其芝加哥学校
        二、尼尔与萨默希尔学校
        三、小结
第三章 我国现代学校的创立与演进——基于功能与制度变迁的研究
    第一节 新式学校的创立及其功能
        一、艰难的创生
        二、新式学校的功能
        三、新式学校的发展
        四、一所新式学校的创办与追求
        五、经亨颐与春晖中学
    第二节 陶行知对学校功能的追寻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社会背景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践对学校功能的诉求
        三、行知精神在今天的实践
    第三节 建国后学校功能与制度的演变
        一、建国前学校的发展状况
        二、建国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三、建国后学校功能与制度的演变
第四章 学校功能偏离原因分析——学校制度视角
    第一节 现行学校制度对学校功能的制约
        一、时代变化,制度不适
        二、执行制度时走样
        三、制度缺失
    第二节 对学校制度的界定
        一、制度的概念分析
        二、学校制度的内涵
        三、有关概念辨析
    第三节 学校功能与学校制度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功能对学校制度的制约和参照
        二、学校制度对学校功能的规导
第五章 现代社会对学校功能的诉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参照
    第一节 全球化对现代学校功能的诉求
        一、现代学校既要培养“国际人”,又要培养“民族人”
        二、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全球化社会对现代学校功能的新诉求
        三、现代学校要承担“和平教育”的重任
        四、现代学校要更多地关注“环境教育”
    第二节 信息社会对现代学校功能的诉求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二、信息社会对现代学校功能的诉求——“信息人”的培养
        三、国外信息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第三节 学习社会对现代学校功能的诉求
        一、学习社会:社会发展的第四级台阶
        二、学习社会中的新观念
        三、学习社会对现代学校功能的诉求——“学习人”的培养
        四、国外创建学习社会的实际行动及其启示
    第四节 市场社会对现代学校功能的诉求
        一、市场化及其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二、市场社会对现代学校功能的诉求——学生“市场性”素质的培养
第六章 重构学校精神(上)——现代学校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意涵
        一、对现代学校的理解
        二、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解
    第二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制度的价值取向论说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现代性”价值取向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学校性”价值取向
        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制度性”价值取向
    第三节 创建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探索
        一、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二、素质教育制度实施过程中学生评价制度的创新与实践
        三、学校——政府新型关系的实践与探索
第七章 重构学校精神(下)——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与环境建设
    第一节 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
        一、制度运行的重要意义
        二、制度运行的理论研究
        三、学校制度运行中常见的问题
        四、现代学校制度运行的内在条件
        五、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
        六、现代学校制度的有效运行
    第二节 现代学校制度环境建设
        一、制度环境的内涵
        二、制度环境对制度安排与制度运行的影响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环境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6)纪录片下的中国 ——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总序 纪录片下的中国
第一篇 诞生与萌芽
    第一章 中国早期纪录片(1905年--1931年)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动荡中的中国大地
        第二节 反映斑澜壮观的社会现实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的美学特质:“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风格
        第四节 早期社会与纪录片:真实地映照社会的初步演变
    第二章 铁蹄下的怒吼与抗争(1931年--1945年)
        第一节 抗日烽火与国防电影
        第二节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第三节 美学特征:鼓动民众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反映激烈动荡中的中国
    第三章 新时代的黎明与曙光(1945年--1949年)
        第一节 反映现实 纪录胜利
        第二节 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
        第三节 美学特征:纪录胜利
        第四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反映社会剧烈变动
第二篇 发展与曲折(1949年--1966年)
    第四章 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
        第一节 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
        第二节 新的世界 新的发展
        第三节 美学特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第四节 变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年--1976年)
        第一节 纪录片创作的主要作品
        第二节 文革时纪录片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美学特征:为政治服务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一幅延续十年的离奇文化图像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年--1989年)
        第一节 逐步发展的纪录片
        第二节 纪录片的多元功能
        第三节 八十年代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多元化与人性化
        第四节 变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
第三篇 突破与局限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年--至今)
        第一节 纪录片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九十年代纪录片的美学特质
        第三节 纪录片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
        第四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
第四篇 台湾与香港的新闻纪录影片
    第八章 1949年以来台湾新闻纪录片简况
    第九章 1949年以来的香港的新闻纪录电影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7)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党对干部队伍建设经历了曲折探索
    二、 仍然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三、 宝贵的反面教训
    四、 “三个代表”指明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之所在
    五、 研究现状和方法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经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 初创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三、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章 执政党地位和我们干部制度弊端的负效应在建国后逐渐显现出来,毛泽东看到并尖锐批判了这种负面影响,但由于对形势估计和处理方法错误,反而造成了破坏性后果
    一、 执政初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的干部队伍建设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章 伟大历史转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正确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提出和实施了干部“四化”方针,使干部队伍建设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一、 徘徊前进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转折
    三、 全面拨乱反正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四、 建立老干部离退休制度并重视中青年于部队伍建设
    五、 全面开创新局面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
    六、 党的十三大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第四章 面对新的考验、新的变化、新的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并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一、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二、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二、 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六章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一、 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措施和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统计分析
    第一节 分年度分内容统计
    第二节 编配方面的统计
第二章 背景分析
    第一节 社论与时代脉络
    第二节 选题的分析
第三章 文本分析
    第一节 语言与风格
    第二节 信息论与传播学的视角
    第三节 社论文体:理性的愉悦
第四章 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与外报的比较
    第二节 与本报的比较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

四、迎接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D]. 班佳.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2]习近平强军思想研究[D]. 王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3]《中国青年报》(1951-2013)社论与中国共青团的政治宣传演进研究[D]. 罗奥.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 [4]亚文化视野下的军事词语泛化研究[D]. 邱明波. 广西大学, 2008(01)
  • [5]重构学校精神 ——学校功能偏离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 李兴洲.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6]纪录片下的中国 ——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 李灵革. 浙江大学, 2004(03)
  • [7]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思考[D]. 王建华.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8]1990—2000年人民日报社论研究[D]. 樊哲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9]迎接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全面推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J]. 罗烈文,周光荣. 西南民兵, 2001(01)
  • [10]迈向新世纪 开创新局面 努力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J]. 陈庆云,谌宏昌. 西南民兵, 2001(01)

标签:;  ;  ;  ;  ;  

迎接新世纪,开拓新局面,全面推进军民预备役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