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研究进展

一、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1](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施梅姐[2](2020)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文中指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中间环节,若不及时阻断,可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癌,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危及生命。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防治目标之一。但肝纤维化的治疗当前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难点问题。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各类特异性的抗纤维化药物制剂绝大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的特点,但其存在HBe Ag转换率低的缺点,并且即使抗病毒治疗后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如何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HBe Ag转换率是当前乙肝肝纤维化治疗的难点问题。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其疗效及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多研究者针对中医药抗乙肝肝纤维化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尽管临床上乙肝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但是纵观近十年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资料,疏肝健脾活血法越来越得到众医家、学者的认可。本人所在科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提高HBe Ag转换率,但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法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用药参考。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运用用提供客观依据。第三部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前面研究总结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研究,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的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建立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研究数据库,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乙肝肝纤维化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观察,其中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收集疗程至少144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硬度值、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HBe Ag转换率等指标的不同影响,客观评价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抗病毒疗效。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筛选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检索Gene Cards、OMIM、Pharm Gkb三个数据库,收集整理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然后运用Venn2.1在线工具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Venn图,获得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8.1软件绘制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以及筛选核心基因。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关键靶点与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文献数据挖掘研究初步检索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257篇,根据标题初筛合格的文献97篇,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合格文献后得到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8篇,涉及在乙肝肝纤维化治疗涉及处方48首、中药96味,总用药频次为537次,涉及中药种类17种。居前四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累计频率达88.3%。疏肝健脾活血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其中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进一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后得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鳖甲、茯苓、赤芍、当归、枳壳、郁金等,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其中理气药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包括柴胡与白芍、丹参相伍,柴胡与白术、白芍相伍,柴胡与黄芪、丹参相伍等,柴胡与白芍是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最常见的药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初筛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初始治疗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98例,二次筛选后共纳入385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脏病理学评价患者共81例,完成治疗前后Fibro Scan检测的共83例,完成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共114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纳入病理疗效分析44例,纳入血清肝纤维指标疗效分析102例,纳入肝脏硬度值疗效分析66例。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疗效评估方面,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肝纤维化逆转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5.5%vs 18.2%,P<0.001)。在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纤维化进展,而对照组仍有50%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评估方面,对照组的透明质酸(H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40.9 vs 46.6,P=0.744),而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55.2 vs 41.4,P=0.003),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在Fibro Scan肝脏硬度值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SM值较治疗前下降的差值更大,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42)。为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选取70例ALT<2ULN的HBe Ag阳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逐年上升,但治疗组的HBe Ag转换率增加趋势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96周、144周的HBe Ag转换率分别为17.1%、26.5%、28.6%,高于对照组的2.9%、12.9%、10.3%;其中两组在48周时的HBe Ag转换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以上文献与临床研究共同发现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为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收集这五味核心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进一步获取乙肝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结果共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交互靶点基因共有205个。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在于AKT1、TP53、CDK1、CCNA2、CCNB1、TOP2A、BIRC5、VEGFA、EGFR、CASP3等核心基因。GO分析发现6个最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促进DNA转录、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7个最相关的细胞成分,涉及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胞外体、细胞质、细胞核仁等;9个最相关的分子功能,包括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转录因子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血红素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DNA结合、染色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KEGG分析发现最相关的前10条通路分别是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信号通路。结论:文献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配伍规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健脾活血法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可协同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但仍需下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核心药物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多种生物过程、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抗纤维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于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等多组分,通过调控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染色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调控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下一步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包海波[3](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其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判断临床转归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内科门诊就诊收入院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常规护肝降酶治疗基础上,分为干扰素治疗组38例,给予PegIFN-α-2a(商品名:派罗欣,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80u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随访24周;恩替卡韦治疗组36例,给予恩替卡韦(商品名:润众,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5mg,餐前或餐后2小时口服,每日1次,治疗7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检测并记录HBV DNA、HBsAg、HBeAg水平,肝功ALT、AST、GGT、TBIL等生化指标与肝脏瞬时弹性成像(肝脏硬度值,单位为kPa)等变化情况。干扰素组疗程48周随访24周时患者HBV DNA阴转(HBV DNA<100IU/ml),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未达到SVR标准者为无应答。结果:1.治疗前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HBV DNA和HBsAg变化情况干扰素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及随访24周HBV DNA及HBsAg水平下降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P<0.05);恩替卡韦组在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及72周HBV DNA下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而HBsAg下降幅度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不同时间点HBV DNA水平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恩替卡韦组明显优于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HBsAg水平下降幅度,干扰素组明显优于恩替卡韦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干扰素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肝功ALT、AST、GGT、TBIL等生化指标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恩替卡韦组在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肝功ALT、AST、GGT、TBIL等生化指标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4周时恩替卡韦组肝功ALT、AST、GGT、TBIL等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24周、48周时,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变化情况恩替卡韦组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肝脏硬度值与治疗前比较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在治疗24周、48周时肝脏硬度值与治疗前比较显着降低,差异显着(P<0.05);治疗12周时间节点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肝硬度值进程方面,恩替卡韦组优于干扰素组。4.治疗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情况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干扰素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0.00%、10.53%、23.68%、39.47%、34.21%,恩替卡韦组分别为22.22%、41.67%、61.11%、77.78%、77.78%,两组之间在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恩替卡韦组明显优于干扰素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干扰素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0.00%、0.00%、13.16%、23.68%、23.68%,恩替卡韦组分别为0.00%、0.00%、2.78%、8.33%、11.11%,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干扰素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0.00%、0.00%、10.53%、28.95%、28.95%,恩替卡韦组分别为0.00%、0.00%、2.78%、5.56%、8.33%,48周、72周或随访24周时两组比较,干扰素组明显优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干扰素组HBsAg阴转率分别为0.00%、0.00%、2.63%、15.79%、15.79%,恩替卡韦组未见HBsAg阴转,48周、72周或随访24周时组间比较,干扰素组优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12周、24周、48周、72周或随访24周干扰素组HBs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0.00%、0.00%、0.00%、2.63%、2.63%,恩替卡韦组未见HBsAg血清转换,两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ALT基线水平及HBsAg治疗过程的下降幅度对SVR的预测干扰素组治疗前根据不同ALT基线水平分为510ULN患者组20例,治疗48周随访24周SVR率50.00%,HBeAg血清转换率45.00%;ALT基线水平为25ULN患者组18例,治疗48周随访24周SVR率16.67%,HBeAg血清转换率11.11%,不同ALT基线水平患者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治疗24周时依据不同HBsAg降幅水平再次分为HBsAg<1500IU/ml、1500 IU/ml≦HBsAg≦20000IU/ml及HBsAg>20000IU/ml等3组继续观察,治疗48周随访24周SVR率分别为69.23%、21.43%、9.09%,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61.54%、14.29%、9.09%,HBsAg<1500U/ml组治疗48周随访24周SVR率、HBeAg血清转换率明显优于1500IU/ml≦HBsAg≦20000IU/ml组与HBsAg>20000IU/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1500IU/ml≦HBsAg≦20000IU/ml组与HBsAg>20000IU/ml组组间比较治疗48周随访24周SVR率、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在快速降低肝功生化指标,快速降低HBV DNA载量方面优于PegIFN-α-2a;2.在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肝硬度值进程方面,恩替卡韦优于PegIFN-α-2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在HBeAg血清转换、HBsAg阴转方面优于恩替卡韦;4.ALT基线水平及HBsAg治疗过程的降幅可以作为病毒免疫应答的预测指标。

马德明[4](2020)在《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一、目的:评价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二、方法:(1)收集2016年01月至2019年10月间,中期妊娠期时于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首次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阳性、HBV DNA>5×102 IU/ml、ALT>5×ULN)的203例孕妇及其子代的相关资料。(2)将常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替诺福韦酯的108例孕妇设为研究组;将仅接受常规保肝降酶药物治疗的95例孕妇设为对照组。治疗后当孕妇复查ALT<2×ULN时,将其保肝降酶的静脉用药改为口服,并予以出院,研究组孕妇继前口服替诺福韦酯至产后4周转肝病科继续治疗。(3)收集两组孕妇在基线、治疗后(4周、8周、12周)、产时、产后4周AL1T及其它相关检验指标在基线和产时的数据,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于孕妇ALT转归、病毒载量、肾功能、钙磷代谢、凝血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将两组孕妇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住院时间和费用、围产期母儿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终止妊娠时间和方式、母乳喂养情况予以记录分析;收集两组活产儿出生时及8个月龄时HBsAg、HBVDNA及身高、体重的数据,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于乙肝母婴阻断及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相关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影响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的相关因素。(4)统计方法:对全部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则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计数数据,以频数与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研究组孕妇产时HBV DNA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两组孕妇在产时HBV DNA水平及其转阴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研究组孕妇在启动治疗后不同检测节点上的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孕妇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平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两组孕妇在产后4周均出现了 ALT水平的波动。(2)研究组孕妇产时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孕妇产时血小板、血钙、血磷、血清肌酐及估计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研究组孕妇终止妊娠的平均时间晚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早产、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孕妇其它围产期母儿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研究组孕妇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研究组活产儿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活产儿出生时及第8个月龄时身高、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费用支付方式、肝功能异常史、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相关知识、服药必要性信念为影响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的独立因素(P值均<0.05)。四、结论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接受替诺福韦酯治疗,有助于其促进乙肝病情恢复、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改善妊娠过程及结局,并可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学效益,且对母儿未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减少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选择替诺福韦酯治疗。

马翠翠[5](2020)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通过观察肝脏生化学指标、病原学指标、纤维化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贝双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02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中医院肝病门诊及病房住院、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206例,根据是否接受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中药口服治疗,分为中药组60例和对照组146例,根据倾向性评分值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分别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患者ALT、AST、GGT、ALP、TBIL、APRI评分、HBs Ag水平、HBV 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对血常规和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6例,匹配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家族史、饮酒史、病程、是否伴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脂肪肝等方面,部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可比,运用1:1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匹配,共56对、112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成功后两组患者在上述临床特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比。本课题研究结果:(1)ALT、AST水平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患者ALT、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4W、8W、12W时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组快速降低ALT、AST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2)GGT、ALP、TBIL水平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患者GGT、ALP、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W、8W后中药组GGT、ALP、TBIL改善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至12W后两组对比,上述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APRI评分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APRI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W、8W时两组间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疗程的延长,12W时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4.714,P=0.000),中药组优于对照组;(4)HBs Ag水平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HBs Ag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组内、组间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中药组HBs Ag水平总体下降趋势较对照组稍明显;(5)HBV DNA水平的比较:治疗4W、8W、12W后两组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W、8W后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优于对照组,至12W时两组对比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Z=-0.403,P=0.687);(6)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能快速有效改善肝脏炎症,较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效果明显;2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能快速有效降低胆汁淤积性指标(GGT、ALP、TBIL),有较好的利胆退黄作用;3经过12W的治疗,中药组APRI值改善水平较对照组效果明显,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改善可随疗程的延长及更多纤维化指标的纳入得到进一步佐证;4治疗12W后两组HBs A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但中药组HBs Ag水平总体下降趋势较对照组稍明显,中药组降低HBs Ag方面是否有优势可待疗程的延长进一步验证;5经过12W的治疗,两组都能有效降低HBV DNA水平,但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有快速抑制HBV复制作用,较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效果明显;6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疗效可靠,未见不良反应,临床可推广使用。

范晶华[6](2019)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前期研究聚焦早期准种变化对短期(一般3年或以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前瞻性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s)长期(近10年)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抗病毒治疗关键时间节点的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及其进化机制,进一步明确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异的病毒学机制。[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纳入107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开展为期111.83月的前瞻性、开放性、观察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恩替卡韦)和非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每24~48周进行一次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生化及血清学应答情况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第一部分的24例慢乙肝患者进行HBV准种研究。首先,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三组间无配对关系),即未治疗组、治疗1年组和治疗10年组(病毒学突破组),分别取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进行HBV准种研究。对于治疗1年组,我们根据患者治疗1年以后病毒应答的时间情况,分为A组(1年<HBV应答时间<3年)和B组(3年<HBV应答时间<6年)。采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对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区准种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时间点的HBV准种差异,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年时HBV准种的特征与之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及RT基因的准种进化规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一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抗-HBs共存的HBV准种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比较及荟萃分析。[结 果]第一部分:经过长期NAs抗病毒治疗,HBVDNA的对数值(log10 IU/mL)治疗后降为 1.28(1.28,1.40)IU/mL 低于治疗前的 6.92(5.06,7.89)IU/mL(P<0.05),恩替卡韦组较非恩替卡韦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随访结束时,病毒学突破人数为28人,突破率为26.17%,恩替卡韦组与非恩替卡韦组无差异(P>0.05)。治疗1年时HBV DNA不可测为病毒学突破的保护因素(HR=0.235(0.103,0.538),P<0.05)。67.9%患者 HBsAg 定量低于 1500 IU/ml,6.54%(7例)患者HBsAg消失并于治疗24~48周时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消失率为 71.21%,血清转换率为 40.91%。患者HBeAg消失与基线HBV DNA、ALT水平、HBV DNA转阴时间无关(P>0.05)。6 例患者(5.61%,6/107)发生恶性肿瘤,其中 3 例(2.80%,3/107)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均为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PRI指数治疗后为 0.44(0.31,0.56),低于治疗前 1.05(0.53,1.75)(P<0.01),随访结束后患者肝硬度值为4.9(4.0,6.2)KPa。第二部分:我们采用24例慢乙肝患者451条HBV RT克隆序列用于下游分析,研究不同抗病毒效果患者的病毒学机制,结果如下:1.A组40%(2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75%(6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治疗10年组50%(3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和治疗10年组均有50%的患者积累了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2.在RT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治疗1年组的复杂度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而且治疗1年或10年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RT基因的核苷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9734)均显着高于 B 组(Sn=0.8875,P=0.0393)和治疗 10 年组(Sn=0.8524,P=0.0141)。A组和B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目及平均非同义替换数目水平相当,均低于治疗10年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T基因的氨基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8874)显着高于治疗10年组(Sn=0.7098,P=0.0473),但三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无显着差异(P>0.05)。3.与治疗1年组(A组和B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治疗10年组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较为简单的拓扑结构。治疗1年组(A和B组)平均枝长(0.0029±0.00029)显着大于未治疗组(0.0012±0.0003,P=0.0137)。A 组平均枝长(0.0028±0.0005)和 B 组的平均枝长(0.003±0.0004)均显着大于治疗10年组(0.002±0.0004)(P<0.001),但A组和B组的平均枝长差异不显着(P=0.6368)。4.我们对三组患者HBVRT的选择压力(ω=dN/d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患者HBV均经历了正选择,治疗10年组积累了更多的正选择信号。在基因型B、C及B/C中,三组患者具有相似的ω值分布趋势。在B/C基因型中,A组的选择压力(ω=0.296±0.0332)和B组的选择压力(ω=0.291±0.0469)没有差异,均低于治疗10年组(ω=0.5679±0.1722)。5.治疗1年时RT准种复杂度(核苷酸水平)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P=0.0163,R=-0.6493)。RT的准种复杂度(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相应的ALT 水平呈负相关(P=0.0437,R=-0.5661;和 P=0.0117,R=-0.673)。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和平均非同义替换数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ALT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第三部分:本研究分析1例HBsAg和抗-HBs共存的基因型为Ⅰ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准种基因组特征,该病毒准种基因组具有高度复杂的准种异质性和高频的HBsAg突变,其中69%的克隆发生PreS缺失和HBsAg氨基酸变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PreS缺失与HBsAg和抗-HBs共存具有相关性,总体风险估值为 4.09(95%CI(2.18,7.68))。[结 论]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使患者不同程度获益,与HBV准种异质性密切相关。在抗病毒药物压力下,HBVRT准种的异质性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早晚有关,该基因的准种的高复杂度可能提示治疗应答佳。在治疗1年时,高复杂度的HBV准种,有利于HBV DNA和ALT水平下降,但低水平的ALT反而不利于HBVDNA清除。抗病毒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积累了较多的耐药突变、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提示这些突变不利于病毒学应答,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治疗10年组具有较为简单的进化模式与更多的正选择信号,提示这些变化可能与病毒学突破有关。个案HBV基因组准种分析与Meta分析表明,高频的preS1缺失,与HBsAg与抗-HBs共存相关。

侯志君[7](2019)在《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理念,旨在评估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并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队列261例和西医队列260例,对两队列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肝功能(TBiL、ALT、AST、ALB复常率)、肝组织病理学及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长期中医药治疗在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8年。两队列治疗5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1.9%,治疗7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5%vs 13.5%,治疗10年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为6.9%vs 13.5%,两队列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有18例进展为肝硬化,西医队列有35例进展为肝硬化,两队列总体肝硬化发生率为6.9%vs 13.5%,有统计学差异(P=0.013);2.在治疗0.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VDNA阴转率为64.4%vs55.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的HBVDNA阴转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耐药发生率为8.81%vs 1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治疗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3.48%vs 24.43%,治疗7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9.16%vs 24.28%,有统计学差异(P<0.05);至随访终点,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HBsAg阴转率为10.73%vs 6.54%,但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抗-HBs阳转率为5.7%vs 3.5%,统计学比较提示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治疗3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LT复常率为90.04%vs 80.7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队列治疗5年、7年、10年时两队列AL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10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AST复常率分别为86.9%vs 77.3%、93.24%vs 81.2%,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5年、7年,两组队列间的AST复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3年和5年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ALB正常率为96.93%vs 90%、98.21%vs 94.6%,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7年、10年时,两组队列间的ALB正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共有38例患者完成治疗前后肝穿刺组织检查,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20例,西医队列18例。治疗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纤维化分期总改善率为45%vs 1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的中医证候总体有效率为95.4%vs 83.1%(P<0.05);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在治疗3年、5年、7年和10年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基于基线资料的肝硬化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男性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女性(P=0.038),年龄≥40岁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年<40岁的患者(P=0.012);HBV感染病程10~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7),HBV感染病程>15年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0~5年的患者(P=0.001);治疗前HBeAg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4);治疗前HBV DNA载量≥107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V DNA≥载量103的患者(P=0.036);有HBV相关家族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HBV感染家族史的患者(P=0.022),有饮酒史的患者肝硬化发生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P=0.000);不同ALT水平之间的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542);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肝硬化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653);7.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95%CI:0.080-0.917,P=0.031)、年龄≥40岁(95%CI:1.001-1.050,P=0.040)、有HBV感染相关家族史(95%CI:1.335-4.327,P=0.006)、饮酒史(95%CI:2.477-11.174,P=0.000)、HBVDNA定量≥ 107(P<0.05)、HBeAg 阳性(95%CI:1.032-4.563,P=0.041)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中医辨证治疗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保护因素。8.在接受中医药长期辨证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提示患者在接受长期中医辨证治疗期间,未出现病情加剧或恶化。9.药物频数分析显示,累积使用频率达到30%以上的中药包括炒白术、苍术、延胡索、茵陈、茯苓、炒山栀、六月雪、乌贼骨、制半夏9味;药性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寒性药为主,温性药和平性药次之,凉性、热性药物使用频率较低,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药味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以苦、甘味药为主,辛味药次之;药物归属足厥阴肝经最多,其次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结论:1.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相对提高病毒学应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肝脏组织学和影像学,治疗安全性良好。3.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男性、年龄≥40岁、有HBV相关家族史、饮酒史、HBeAg阳性、HBV DNA定量≥107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4.导师陈建杰教授主张从“湿”论治慢性乙型肝炎,强调“清热化湿,顾护中州”的治疗原则,同时认为当以“和”为主,攻补兼施,不忘兼症,讲究用药剂量,用药平和轻灵。5.真实世界研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可为评判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李亚[8](2019)在《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CHB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肝宁方治疗CHB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CH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2例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肝宁方治疗,两组均以服药24周为一个疗程,共服用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促炎因子(IL-18、IL-8、TNF-α)、抗炎因子(IL-10、IL-13)、氧化应激指标(MDA、SOD)、炎症介质(NO)、病毒学指标(HBV-DNA)数值的变化。通过上述指标数值的变化,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并探讨肝宁方对CHB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总体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脏炎症指标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LT、AST、GT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ALT、AST、GT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促炎因子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L-1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L-8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8、TNF-α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IL-18、TNF-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8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抗炎因子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10、IL-13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L-10和IL-13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OD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MD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SOD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的SOD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MD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O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NO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HBV-DNA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宁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尤其是在改善中医证候、减轻肝脏炎症及肝细胞损伤等方面。2.肝宁方对CHB炎症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恢复促炎/抗炎、氧化/抗氧化的平衡以及降低炎症介质水平的机制实现的。

林畅琪[9](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和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若不及时、有效地接受抗病毒治疗,则大大增加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的危险性。目前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降低病毒载量,但患者需长期持续用药,这使患者容易发生病毒学突破。已有临床研究表明,病毒学突破和病毒学应答的发生与患者人口学特征、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依从性以及初始抗病毒治疗方案有关,但研究结论有所争议。因此本研究利用广州市某肝病专科医院信息数据库,探索与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相关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CHB人群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以期在治疗过程中降低CHB初治患者的病毒学突破率,提高病毒学应答率。方法本研究利用广州市某肝病专科医院信息系统建立回顾性队列,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就诊的CHB初治患者1035名进行随访。在随访期间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作为突破组,对照组按照1:1比例,以年龄、性别、观察时间为配比条件进行选取,通过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资料信息,采用条件logistic模型探索抗病毒药物、基线HBV DNA、基线HBeAg、基线ALT水平、是否早期病毒学应答、医保类型、依从性等因素与病毒学突破的关系。再选取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CHB人群,以是否发生病毒学应答分成应答组和未应答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模型探讨影响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CHB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因素。结果1.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病毒学突破情况:病毒学突破率随CHB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01),不同抗病毒药物组的病毒学突破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治疗5年和8年的累积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1.25%vs.21.34%vs.13.51%vs.53.39%和1.46%vs.24.16%vs.20.08%vs.60.17%,ETV组最低,而LAM组最高。2.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表明抗病毒药物、基线HBeAg以及患者依从性是病毒学突破的影响因素。与LAM组相比较,ETV、LdT和ADV组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可能性较低,OR值分别为0.002、0.110和0.088;基线HBeAg阴性的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危险性是基线HBeAg阳性的0.252倍;与依从性好的患者相比,依从性差的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概率更高,其OR值为2.419。而基线HBV DNA、基线ALT、是否发生早期应答、支付方式等因素与病毒学突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3.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CHB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抗病毒药物、基线HBeAg、基线HBV DNA水平、基线ALT水平是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调整后,显示ETV、LdT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可能性均高于LAM组,OR值分别为6.679、2.799,P值均小于0.05;基线为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概率较低(OR=0.327,P<0.001);对于基线HBeAg阴性的患者,其发生病毒学应答的概率是基线HBeAg阳性的3.969倍;基线ALT水平在80-200U/L和大于200U/L的CHB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可能分别是小于等于80U/L患者的2.050、2.306倍(P<0.05)。结论1.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抑制CHB初治患者的病毒复制,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其病毒学突破率增加。2.LAM、基线HBeAg阳性以及依从性差的CHB初治患者更容易发生病毒学突破。3.ETV、基线HBV DNA水平≤107copies/mL、基线HBeAg阴性以及高基线ALT水平的CHB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可能性更大。4.建议CHB患者首选如ETV快速、高效、高耐药屏障的核苷(酸)类药物,提高病毒学应答率且减少病毒学突破的发生。

曾芸[10](2019)在《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德阳地区六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区域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用药现状;2、通过查阅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专家共识以及高质量的循证研究文献,拟定合理用药的评价标准,对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提取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五年时间内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住院病例,排除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乙肝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病等情况。参考随机抽样样本量计算公式n=P(1-P)/(e2/Z2+P(1-P)/N),将置信度设置为P小于0.01,比例估计设置为0.5,精度值百分比分别设置为0.03和0.04,计算出需要样本量为988-1692之间,取整数1200作为抽样分析目标样本量。按入院时间对每家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排序,病例总数除以100的商四舍五入后取整数作为间隔,依次抽取6份病例,最终纳入1200份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药物的功能作用进行分类,利用EXCEL2007、ACCESS 2007、IBM SPSS 23.0等软件提取样本数据并整理,最终获得患者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药品费用、药品种类、应用明细等具体数据。参照拟定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对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中,男性约占73.5%,平均年龄51.3± 10.4岁,女性约占26.5%,平均年龄57.8±9.7岁。平均住院日为17.1天,人均住院费用为12141.8元,平均总药费占总费用比的38.3%,抗病毒药物费用占总药费的71.1%。药物利用评价(drug utilization review,DUR)方面,共计914例患者进行了抗病毒治疗,使用频次前三位依次是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其中恩替卡韦的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 system,DDDs)最大,干扰素类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均小于1,核苷(酸)类DUI均等于1;药物利用评估(drug utilization evaluation,DUE)方面,肝功能指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2.3%、HBV DNA转阴率为40.2%、ALT复常率为56.1%、HBsAg转阴率为1.2%;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精神异常、肾功能损害、骨质疏松、骨髓抑制发生率依次为2.8%、2.2%、1.9%、0.9%、0.5%、0.3%、0.1%;抗病毒药物使用合理性方面,①1200例患者中有278例(23.2%)未严格掌握抗病毒治疗的启动指征,随意予以抗病毒治疗;②有230例(44.6%)HBeAg阳性或阴性患者抗病毒药物选用不合理,有94例(47.0%)例病情进展至代偿期或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选用不合理;有164例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69例(42.1%)未正确实施耐药挽救方案;③特殊人群中,有56例(42.4%)HBV相关肝病患者、28例(27.2%)处于特殊年龄或生理阶段患者、9例(26.5%)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以及7例ALT≤2×ULN的患者(20.0%)抗病毒药物选用不合理;④抗病毒治疗随访方面,对724例(79.2%)应用了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率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综合医院高于专科医院,随访形式以电话为主。结论:男性患者CHB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六家医疗机构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用药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包括不能严格地把握治疗适应症,随意启动抗病毒治疗;药物选用方面,不考虑患者HBVDNA水平、肝脏炎症程度,不结合患者的用药史、禁忌症、是否为特殊人群等情况,随意选用、停用或换用抗病毒药物。部分医院未开展基因型耐药检测,未采取正确的耐药挽救措施,只凭经验选药等。这些不合理的情况,一方面与德阳地区的经济状况、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有关,另一方面与医师对于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相关的合理用药培训较少有关,导致用药规范及治疗新进展等传播不及时、不到位。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目前临床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药物抗病毒治疗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临床药师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更加有针对性地参与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指导监督、临床路径、医嘱点评等工作,协助临床制定最佳的用药方案,减少不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二、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标准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疗效评价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2.2.7 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三、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诊断技术
        四、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五、展望与体会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四、展望
    第三节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概况
    第四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一、频数分析技术
        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三、聚类分析技术
        四、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五、贝叶斯网络
        六、因子分析技术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进展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三、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纳入标准
        (三)文献排除标准
        (四)文献检索策略
        (五)资料提取
        (六)数据预处理
        (七)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数分布
        (二)药物种类频数及频数分布
        (三)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
        (四)基于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
    三、讨论
第三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方案
    五、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纤维化疗效分析
        (三)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四) 安全性分析
    六、讨论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一、研究概要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潜在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
        (二)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筛选
        (三)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四)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四、讨论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之处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2.3 HBV标志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2.3.1 HBsAg和 HBsAb
        2.3.2 HBeAg和 HBeAb
        2.3.3 HBcrAg和 HBcAb
        2.3.4 HBV DNA
    2.4 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
    2.5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
    2.6 抗病毒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分组情况
    3.3 研究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治疗前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HBV DNA和 HBsAg变化情况
    4.2 治疗前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
    4.3 治疗前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变化情况
    4.4 治疗后不同治疗组患者的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情况
    4.5 ALT基线水平及HBsAg治疗过程的下降幅度对SVR的预测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及治疗
        2.2 观察指标
    3 统计方法
    4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匹配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5.2 治疗疗效评价
        5.3 安全性指标
第二章 讨论
    1 真实世界研究与倾向性评分匹配
    2 立题理论依据
    3 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理论依据
    4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HBV RT区准种进化模式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HBsAg和抗-HBs共存乙肝病毒基因型Ⅰ感染者HBV准种特征及相关文献回顾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准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的计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类型及队列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2.4 临床随访
        2.5 疗效指标及判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两队列基线资料的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基线HBV DNA比较
        2.3 基线肝功能比较
        2.4 基线AFP水平比较
        2.5 基线肝脏组织病理学的比较
        2.6 中医证型分布
        2.7 病例随访情况
        2.8 抗病毒治疗情况
    3.临床疗效分析
        3.1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
        3.2 不同基线特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
        3.3 HBV-DNA阴转率
        3.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3.5 HBsAg阴转率
        3.6 抗-HBs 阳转率
        3.7 耐药的发生率
        3.8 肝功能主要指标比较
        3.9 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情况
        3.10 中医证候学改善
        3.11 影像学改善率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5.1 血常规正常率的比较
        5.2 肾功能正常率的比较
    6. 中药处方分析
        6.1 药物频数分布
        6.2 药物四气五味统计
        6.3 药物归经统计
讨论
    1 真实世界研究与中医临床研究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研究现状
        1.2 RWS与RCT的比较
        1.3 中医药临床研究与RWS
    2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转归的影响
        2.1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自然史
        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2.3 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和诊断方法
    3 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
        3.1 中医病因病机转化
        3.2 中医辨证论治
    4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1 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影响
        4.2 不同基线特征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的关系
        4.3 HBV DNA阴转率
        4.4 HBeAg血清学转换率
        4.5 HBsAg阴转率和抗-HBs阳转率
        4.6 对生化学的影响
        4.7 对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4.8 对中医证候学的影响
        4.9 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4.10 长期使用中药的安全性分析
        4.11 导师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规律和临证经验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3. 查新报告

(8)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肝脏炎症指标水平的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指标水平的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抗炎因子指标水平的比较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比较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介质指标水平的比较
        2.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的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2 炎症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3.1 病名的认识
        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4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1 组方依据及分析
        4.2 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
        4.3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4.4 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和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病毒学应答和病毒学突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病毒学应答和病毒学突破的影响因素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NAs治疗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与研究人群
        2.1.2 本研究相关定义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病毒学突破与治疗时间及抗病毒药物的关系
        2.2.3 原队列数据中病毒学突破组与未突破组的基线资料分布
        2.2.4 CHB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单因素分析
        2.2.5 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多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抗病毒药物与病毒学突破的关系
        2.3.2 病毒因素与病毒学突破的关系
        2.3.3 血清ALT水平与病毒学突破的关系
        2.3.4 依从性与病毒学突破的关系
第三章 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基本情况
        3.2.2 未发生突破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单因素分析
        3.2.3 未发生突破CHB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的多因素分析
    3.3 讨论
        3.3.1 NAs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3.3.2 病毒因素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3.3.3 基线ALT水平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四、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D]. 施梅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D]. 包海波. 吉林大学, 2020(08)
  • [4]替诺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D]. 马德明. 苏州大学, 2020(02)
  • [5]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价真实世界清热利湿、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D]. 马翠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D]. 范晶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7]中医辨证联合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影响的真实世界研究[D]. 侯志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D]. 李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和病毒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D]. 林畅琪. 广东药科大学, 2019
  • [10]德阳地区六家医疗机构2013-2017年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D]. 曾芸.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及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