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对策

通辽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对策

一、通辽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娜[1](2021)在《豫西地区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汝阳县两乡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张培鸽[2](2021)在《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齐斯琴图雅[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内蒙古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以通辽市阿古拉嘎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但是国家的繁荣发展、农牧区的振兴,不仅需要基本资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的发展,更需要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传统村落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传统村落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还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内蒙古的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研究内蒙古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助于深入挖掘内蒙古传统村落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农牧民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村落凝聚力,齐心协力的推动乡村振兴的蓝图变为现实。本文选取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阿古拉嘎查作为案例村进行研究。阿古拉嘎查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并且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建设镇的重点开发村,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间的矛盾较突出。本文将通过探讨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分析乡村振兴进程中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困境,最后针对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主体缺失、载体破坏、方式单一、受现代文化冲击等问题,提出构建多元传承主体和拓宽传承路径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思路,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振兴及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助力我国乡村振兴事业。

李洁[4](2020)在《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文中认为建立于自然循环基础上的农业产业,在全球的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户作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主体,其所追求的高效益、低风险的生产目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干扰严重,该问题在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尤为凸显。这样碳失衡的生产方式不但不利于全球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户长久的增产增收。随着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探寻有利于农业碳中和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而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在于源头的控制与治理,源头管控的关键在于生产者行为的规范,因此,开展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碳中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农户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典型调研区域,从心理主观与外界客观两个角度,对有关的农业碳中和农户生产行为展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旨在厘清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并为制定促进农户实施农业碳中和生产行为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从理论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特性、生产行为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类型展开分析。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与基础理论发现,农户在生产决策过程中不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与投入成本的最小化,也会追求公平、互惠、利他与满意等目标,同时尽可能规避不确定条件下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农户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有限理性人,其生产行为是经过价值判断后才会采取的行动。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保护动机理论模型以及技术接受理论模型,结合农业碳中和的实现途径,利用生态环境演变的MA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农业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形成机理框架,即农户生产行为的实施决定于其生产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两点,一是农户对于现有行为存在威胁的认知与感知程度,另一个是农户对于将要采取的生产行为所持有的行为效果、自我能力以及主观规范的评价。因此,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组成了心理主观因素,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共同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作用。其次,依托于理论分析所构建的农户生产行为分析框架,本文从实证角度,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作用路径开展验证性与探索性的分析与探讨。利用描述性统计法,对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状况、农户生产意愿以及农户行为的采纳现状作出分析,发现农户现阶段呈现出认知水平有限、主观行为评价不够积极、生产意愿较高、行为采纳水平一般的特点。利用SEM结构方程模型,对自我行为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展开研究。发现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对自我能力评价水平以及自我能力评价水平对主观规范均有积极的显着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形成机理与理论分析框架中的描述一致,农户的严重性与易感性认知水平,以及农户的行为效果评价、自我能力评价与主观规范对于生产意愿均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其中严重性认知影响最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多元层级回归法以及Logit-ISM模型,探讨了外界客观因素对农户行为认知、农户行为主观评价、农户生产意愿以及行为实施的影响状况。研究发现: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社会特征均会对上述内容产生不同的影响;农户信息获取能力、环境责任感以及生产习惯越强,意愿向行为转化效率越高;出现农资购买困难、突发性的灾害以及农户行为评价消极三种状况时,会直接导致行为与意愿的悖离;农户较高的风险厌恶特点会阻碍农户生产行为的发生。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构建了农户行为优化的机制与体系。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制度的缺乏与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行为采纳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利用规范性研究的方法,结合激励理论内容,提出了以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成本与收益均衡以及因地制宜为原则的生产行为优化机制,即内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内部约束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依据机制内容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农户成长培训体系以及制度与法律体系。

解宏图,杜海旺,王影,李社潮[5](2020)在《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介绍了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优势、主要机具装备、作业流程及要点、重点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舒心心[6](2019)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在扬弃以往各种文明的基础上,着力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荒漠化蔓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生产力丧失、资源体系破坏和经济贫困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被称为地球的“癌症”。科尔沁沙地荒漠化是生态失衡的恶劣结果,是由生态脆弱性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交织作用所导致。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草原荒漠化进程加剧,致使曾经“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的科尔沁草原逐渐沦为科尔沁沙地。当前,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首的科尔沁沙地,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探寻摆脱生态困境、谋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是时代赋予的艰巨课题。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反思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过程,探究其成因,寻求实现其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科尔沁沙地荒漠化防治进行研究,既能够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于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与写作,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分析为前提,以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为基础,以探索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具体对策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主张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方法,有机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挖掘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保护思想。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寻求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通过实地调查开展具体研究,深入了解科尔沁沙地生态恶化的现状,分析其生态危机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开展生态治理面临的特殊困境,结合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丰富经验,进而提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构建的对策和建议,探寻实现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的具体路径。论文是由绪论和四章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论文的主体部分在第二至第四章,论文的核心部分是第五章。结语部分对论文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概述。结合科尔沁沙地自然环境状况及其荒漠化历程,分析当前时代背景下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寻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理论依据。遵循一般和个别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理论与科尔沁沙地具体生态实践相结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之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依据,合理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构建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第3章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问题及成因分析。进入21世纪,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初见成效,率先在全国四大沙地中实现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有效遏制荒漠化蔓延。但是在进一步推进生态治理过程中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中的经济中心主义、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成为当地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为摆脱生态治理困境,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结合观念、法制、心理、人口等多个视角探寻科尔沁沙地生态危机的成因,从而为提出沙地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具体有效的路径奠定基础。第4章介绍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与启示。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也较早地品尝了工业文明带来的苦果,经济社会发展深受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困扰,居民生活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生态实践,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措施,积累了成功经验和经典范例,对于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第5章新时代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对策探究。这一章是论文写作的落脚点。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批判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继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以及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通过采取提升生态文明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制度、健全法律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培育生态公民、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区域合作等一系列具体途径,推进科尔沁沙地生态状况持续良性逆转,再现天蓝、地绿、风轻、水净的美丽图景,实现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赢”之路。结语。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实践创新。新时代科尔沁沙地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为指导,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治理,继续努力推进沙地生态良性逆转,构筑美丽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谢贤鑫[7](2019)在《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指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依旧尖锐,耕种行为的改善是协调矛盾的可行途径之一。生态耕种是指遵循生态系统基本原理、避免人为对耕地系统不可逆的干扰,以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行为。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决策主体,农户的生态耕种行为不仅是落实耕地保护、提升耕地产能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深入分析农户生态耕种认知,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对提升耕地保护成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将江西省典型的生态耕种行为概括为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减量施用化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作物合理轮作、秸秆还田、生态农业模式、农膜回收和保护性耕种等十种,在分析农户生态耕种认知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样本农户能够认识到生态耕种增收与风险同在,普遍希望得到政府扶持和长效的专业技术指导。媒体媒介是样本农户获取生态耕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获取难度阻碍了生态耕种行为的运用与推广。(2)农户生态耕种十种具体行为的采纳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施用有机肥采纳程度最高,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程度最低。(3)当前农户采纳生态耕种整体水平不高,但高分值占据一定比重也反映了生态耕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潜力。(4)在内部因素中,农户生计分化、家庭劳动力比重、新型经营主体、生态耕种收益认知、法律法规认知等解释变量对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生态环境认知和生态耕种成本认知等解释变量起着负向作用;在外部因素中,耕地质量变化、政府补贴、农田基础设施、生产交流程度等解释变量对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仅有生态耕种信息获取难度变量起着显着的负向影响。最后就如何引导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1)推动农户非农就业生计,促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加强生态耕种宣传与推广,提升农户生态耕种认知水平;(4)完善生态耕种政策扶持与管控机制。

李珂,张佩[8](2016)在《徐州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建议》文中提出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内容、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并指出徐州市目前在保护性耕作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王娜[9](2016)在《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研究与政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业生产对资源过度消耗导致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能源耗竭,人口剧增,水、大气、土壤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粗放型、消耗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亟需转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友好型农业则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以农户为研究主体,以分析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和相关的政府补贴政策为重点,运用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通过宏观把握和微观调研,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粮食种植行为和相应的农业补贴政策评价,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农业补偿路径,从而激励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高质,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最终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思路为“研究背景—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结论建议”。具体为:首先对研究基本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形成本论文理论基础;其次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及相关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包括粮食产量、农业生产要素消耗、农户生产要素利用行为、生产要素转化效率、农民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把握本论文的分析环境;然后提出生态友好型农业内涵及发展现状,从农户视角评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效果;接着分析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粮食种植行为及影响因素,并确定关键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实证基础;然后结合上述研究,评价粮食主产区农业补贴现状及效果;再次结合发达国家农业激励政策经验,构建我国促进“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生态友好型农业补偿路径;最后提炼结论并做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相对较高,农业生产要素消耗过量,利用效率较低。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升高,已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成为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自1993年以来粮食主产区主要农业生产要素(化肥、农药及农用薄膜)消耗量逐年增加,2012年粮食主产区农户农业生产要素认知度较低,且各粮食主产省份生产要素转化效率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2)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动。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93年以来不断增长,但与城镇居民收入仍差距较大,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区域差异不大,经济因素成为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由于种粮收益相对不高,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种植业总产值与养殖业总产值比值不断下降。(3)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是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基本途径。生态友好型农业是在监督和激励作用下,通过对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应用,能节能增效,降低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农业。目前国家已推广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作物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和农药污染控制技术。其中水土保持技术是我国政府目前重点推广实施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4)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纳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比例较低,2015年农户认知水平有所改善,但仍然不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也较低。即使农户对生态友好型生产技术认知水平和采纳意愿均较高,真正应用与实践的人数比例也较低。很多农户均不能恰当的施用农业生产要素。以山东省小麦生产为例,受访农户平均技术效率仅为0.69,84.8%的受访农户小麦生产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5)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认知及采纳态度是影响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采纳决策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技术认知和采纳态度对采纳决策影响最大,环保法律法规、风险类型、农业生产技术认知、采纳态度、土壤肥力、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保险、与其他农户交流情况、农业生产组织对农户采纳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仅有农业资金可获得性对采纳决策有显着负影响,不同的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具体影响因素有较大差异。(6)政府政策和农业生产预期收入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经调研显示,对国家政策的满意度(41.5%)和经济收益(48.2%)是粮食主产区农户采纳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对其种粮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农户种粮意愿的提高对其扩大种粮规模有显着正向影响,扩大种粮规模的主要原因为政府的政策激励作用。经过不同模型识别分析,政府政策和农业生产预期收入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7)市场需求对农户进行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有拉动作用。如果与普通大米同等价格(假设3元/公斤)消费者还是更愿意买生态友好型大米,通过log-logit分析消费者对生态友好型大米具有购买意愿,平均支付价格为3.344元/公斤。(8)我国农业补贴力度(尤其环保补贴)相对较小,补贴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虽然自2004年各项补贴政策出台,补贴金额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补贴力度仍相对较小,尤其环保相关的补贴或一般服务支持补贴力度和范围均更加不足,相关补贴机制有待完善。(9)农业补贴未显着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施用量,补贴标准根据帕累托最优评定。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没有显着增加农业生产要素(以化肥为例)的施用量,根据帕累托最优和外部性理论,粮食主销区要向粮食主产区进行正外部性补偿,粮食主产区补贴金额为1789亿元达到帕累托区域最优。(10)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我国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相关的农业补偿政策体系。对重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并以挂钩的直接补贴为主,逐步将农业补贴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价格支持与直接补贴结合、生产者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结合、挂钩补贴和脱钩补贴结合、使之形成有机整体,相辅相成、衔接互补。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界定生态友好型农业内涵,转变生产方式,进一步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2)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尤其对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认知。(3)加强环保和食品安全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户农业面源污染认知,增加其正确施用农业生产要素的意愿。(4)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5)完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户收入预期和种粮积极性。(6)加大粮食补贴力度,进一步健全粮食补贴体系。(7)发挥农业补贴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8)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9)增加农业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10)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白云山,李志刚,赵凤奎,蔡凤友[10](2013)在《内蒙古科尔沁区种植业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资料调研与农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利用系统学分析理论,分析了内蒙古科尔沁区县域耕作制度现状、种植业的发展轨迹,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科尔沁区农作制度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剖析,并提出该地区农作制度高效持续发展的调整优化方向.

二、通辽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辽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内蒙古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以通辽市阿古拉嘎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2.难点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
    (五)研究对象区域
        1.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
        2.选择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嘎查的原因
    (六)相关概念界定
        1.乡村振兴战略
        2.传统村落文化
二、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的概况及其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阿古拉嘎查概况
        1.阿古拉嘎查基本概况
        2.阿古拉嘎查基本特征
    (二)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1.有利于村落产业融合发展
        2.有利于培育村落文明乡风
        3.有利于增强村落治理能力
        4.有利于整治村落生态环境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现状
    (一)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成效
        1.物质文化保护成效
        2.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效
        3.自然遗产保护成效
    (二)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困境
        1.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
        2.村落文化传承载体的破坏
        3.村落文化传承方式的单一
        4.村落文化受现代文化冲击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对策
    (一)培养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主体
        1.推动原住民参与文化传承
        2.政府做好文化传承的保障
        3.市场推动村落文化的传承
        4.推动社会参与文化的传承
    (二)丰富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路径
        1.挖掘传承村落文化精髓,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2.加强村落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村落文明新风
        3.繁荣发展村落特色产业,做强村落文化经济
        4.创新村落文化传承方式,弘扬村落传统文化
结语
附录1 内蒙古传统村落基本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户生产行为影响农业碳平衡
        1.1.2 农业环境问题治理进入新时期
        1.1.3 特殊的农牧交错带,需要探寻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碳中和相关研究
        1.2.2 农业与“碳”相关研究
        1.2.3 碳中和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1.2.4 农牧交错带相关研究
        1.2.5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文章可能的创新
        1.6.2 文章研究的不足
    1.7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碳中和
        2.1.2 农户
        2.1.3 农户生产行为
        2.1.4 农户生产意愿
        2.1.5 农牧交错带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相关理论
        2.2.2 行为人理论
        2.2.3 行为经济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2.5 激励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户生产行为模型构建与调查设计
    3.1 农业碳中和体系构建与驱动机制分析
        3.1.1 农牧交错带的碳中和体系构建
        3.1.2 碳中和农业实现的驱动因素分析
    3.2 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3.3 碳中和农业相关的农户生产行为理论模型变量说明
    3.4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
        3.4.1 问卷设计流程
        3.4.2 研究区域选取与概况
        3.4.3 数据获取与样本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与行为主观评价研究
    4.1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1.1 认知分类与考察
        4.1.2 农户行为认知现状分析
        4.1.3 农户行为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4.2 农户行为主观评价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2.1 行为主观评价分类与问题设置
        4.2.2 行为主观评价现状分析
        4.2.3 行为主观评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意愿形成机理分析
    5.1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分析
        5.1.1 农户生产意愿的测度方式
        5.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1.3 农户生产意愿现状描述与分析
    5.2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变量的选取与假说的提出
    5.3 影响农户生产意愿的实证分析
        5.3.1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5.3.2 计量结果分析
        5.3.3 农户生产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识别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决策机制分析
    6.1 农户碳中和相关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6.1.1 碳中和生产行为测度方式
        6.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测
        6.1.3 农户生产行为现状描述与分析
    6.2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研究
        6.2.1 变量选取与假说提出
        6.2.2 实证检验与结果
    6.3 碳中和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
        6.3.1 悖离因素的变量选取与说明
        6.3.2 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4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决策影响研究
        6.4.1 农户风险偏好对生产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6.4.2 农户风险偏好测度
        6.4.3 实证检验与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生产行为优化机制与体系的构建
    7.1 构建农户碳中和生产优化机制的必要性
        7.1.1 宣传不到位,农户的认知水平低
        7.1.2 激励机制缺乏,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一般
        7.1.3 约束机制缺乏,农户逆向选择行为普遍
    7.2 优化机制建立原则
        7.2.1 激励与约束机制并重原则
        7.2.2 成本与收益均衡原则
        7.2.3 因地制宜原则
    7.3 生产行为优化机制构建
    7.4 生产行为优化体系构建
        7.4.1 技术支撑体系
        7.4.2 农户成长体系
        7.4.3 法律保障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农户生产行为是影响农业碳中和实现的关键因素
        8.1.2 农户行为认知与感知水平较低
        8.1.3 农户碳中和生产行为评价水平一般
        8.1.4 农户碳中和生产意愿普遍较高
        8.1.5 行为决策受到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
        8.1.6 碳中和生产行为亟需配套的扶持政策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碳中和生产行为农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5)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苗带条耕技术模式优势
2 作业流程及要点
    2.1 机械收获
    2.2 秸秆集行处理
    2.3 苗带(播种带)条耕
    2.4 免耕播种施肥
    2.5 病虫草害防治
    2.6 苗期深松
3 注意事项
4 结束语

(6)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概述
    2.1 科尔沁沙地概况
        2.1.1 科尔沁沙地自然环境特征
        2.1.2 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历史过程
    2.2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2.1 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生产力
        2.2.2 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2.3 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
    2.3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
        2.3.2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2.3.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生态伦理思想
        2.3.5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
第3章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十八大以来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取得的成就
        3.1.1 草原沙化治理呈现良性逆转
        3.1.2 初步建立功能较为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
        3.1.3 探索形成多样化沙地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3.1.4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3.2 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2.1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3.2.2 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
        3.2.3 经济中心主义观念严重
        3.2.4 管理不善与制度缺失
    3.3 科尔沁沙地荒漠化成因分析
        3.3.1 敏感脆弱的自然环境
        3.3.2 过度利用土地的经济活动
        3.3.3 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因素
        3.3.4 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制约束
        3.3.5 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垦
        3.3.6 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
第4章 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问题及治理经验
        4.1.1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与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
        4.1.2 发达国家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法律保障
        4.1.3 发达国家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制度约束
        4.1.4 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1.5 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
    4.2 发达国家与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启示
        4.2.1 开展绿色运动,增强环保意识
        4.2.2 推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4.2.3 加强制度建设,推行环保政策
        4.2.4 完善环境保护立法,加大惩处力度
        4.2.5 加大技术投入,实现科技创新
第5章 新时代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对策探究
    5.1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家园
        5.1.1 确立有机整体论世界观
        5.1.2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5.1.3 确立生态化思维方式
    5.2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生态环保体制建设
        5.2.1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树立环保政绩观
        5.2.2 推动改革创新,实现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5.2.3 重视文化教育,培育生态公民
    5.3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5.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5.3.2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绿色产业
        5.3.3 引领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5.4 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障生态治理良性发展
        5.4.1 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5.4.2 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体系
        5.4.3 完善环境立法,严格生态治理执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生态耕种内涵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生态耕种行为现状研究综述
    2.2 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 生态耕种行为效应研究综述
    2.4 生态耕种行为补偿研究综述
    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江西省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农药、化肥、农膜施用情况
        3.1.4 农业生产情况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3.3 农户生态耕种认知
        3.3.1 生态耕种收益与风险
        3.3.2 生态耕种推广情况
        3.3.3 生态耕种信息获取
        3.3.4 生态耕种采纳缘由
    3.4 具体生态耕种行为表现
4 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
        4.1.1 被解释变量设定
        4.1.2 解释变量设定
    4.2 模型设定
        4.2.1 理论模型设定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2 农户认知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3 自然条件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4 政策安排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5 生产交流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6 模型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徐州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1.1 水资源严重缺乏
    1.2 耕地质量不高
    1.3 农作物生产成本过高
    1.4 沙尘和雾霾越来越大
2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好处
    2.1 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止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
    2.2 是培肥地力、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2.3 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的有效途径
    2.4 是防止秸秆焚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举措
    2.5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3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3.1 明确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
    3.2确定政策带动,资金支持政策
    3.3 建立长效的宣传培训和示范效应机制

(9)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研究与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2.1 粮食安全的国内形势
        1.2.2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和农户种粮行为相关研究
        1.2.3 粮食补贴政策
        1.2.4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相关研究
        1.2.5 生态友好型农业内涵研究
        1.2.6 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1.2.7 农户采纳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研究
        1.2.8 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生态补偿研究
        1.2.9 对相关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粮食安全
        2.1.2 农业补贴
        2.1.3 农户
        2.1.4 生态友好型农业
        2.1.5 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
        2.1.6 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
    2.2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3 研究理论框架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和农户行为研究
    3.1 粮食主产区自然概况
    3.2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3.2.1 粮食主产区主产县划分
        3.2.2 1993-2013 年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变动
        3.2.3 1993-2013 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变动
        3.2.4 1993-2013 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变动
    3.3 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要素消耗
        3.3.1 1993-2013 年粮食主产区化肥消耗量
        3.3.2 1993-2013 年粮食主产区农药消耗量
        3.3.3 1993-2013 年粮食主产区农业薄膜消耗量
    3.4 2012 年粮食主产区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3.4.1 调研地点与数据获得
        3.4.2 粮食主产区受访农户自身特征
        3.4.3 2012 年粮食主产区农户环境降级认知
        3.4.4 2012 年粮食主产区农户施药行为
        3.4.5 2012 年粮食主产区农户化肥施用及废弃农膜处理行为
    3.5 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要素转化效率
        3.5.1 数据收集
        3.5.2 指标选择和模型阐述
        3.5.3 粮食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DEA分析
        3.5.4 粮食生产要素Malmquist指数分析
    3.6 粮食生产大省农业生产要素转化效率
        3.6.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3.6.2 粮食生产要素技术效率分析
        3.6.3 粮食生产要素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3.6.4 各省粮食生产要素残余情况
        3.6.5 粮食生产要素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
    3.7 1993-2013 年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及结构变动
        3.7.1 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
        3.7.2 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结构
        3.7.3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区域差异
        3.7.4 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结构聚类
    3.8 粮食主产区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业收入影响
    3.9 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及影响因素
        3.9.1 粮食主产区结构变化
        3.9.2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3.9.3 模型设定
        3.9.4 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3.9.5 农业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10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综合影响因素
        3.10.1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3.10.2 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3.10.3 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发展现状及效果评价
    4.1 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内涵
    4.2 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概述
    4.3 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4.4 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推广效果
        4.4.1 调研地点与数据获得
        4.4.2 粮食主产区受访农户自身特征
        4.4.3 2015 年粮食主产区农户环境降级认知
        4.4.4 2015 年粮食主产区农户施药行为
        4.4.5 2015 年粮食主产区农户化肥施用及废弃农膜处理行为
        4.4.6 2015 年粮食出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采纳实践
    4.5 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利用效率评价
        4.5.1 指标选择与模型阐述
        4.5.2 农户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DEA分析
        4.5.3 小麦生产交叉效率分析
        4.5.4 小麦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生态友好型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5.1 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技术采纳决策影响因素
        5.1.1 受访农户特征信息
        5.1.2 模型理论与假设
        5.1.3 Logit模型结果
    5.2 关键生态友好型生产技术采纳决策影响因素
        5.2.1 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5.2.2 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5.3 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与种粮意愿描述分析
    5.4 粮食主产区农户种粮意愿Logit分析
        5.4.1 研究假设与变量说明
        5.4.2 模型构建
        5.4.3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5.5 农户种粮决策行为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5.5.1 研究假设
        5.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5.3 模型结果
    5.6 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的市场驱动分析
        5.6.1 数据来源
        5.6.2 消费者基本特征、环境认知及支付意愿
        5.6.3 Log-logit模型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粮食主产区农业补贴政策分析及标准评价
    6.1 粮食主产区农业支持政策评价
        6.1.1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6.1.2 粮食补贴政策
        6.1.3 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政策
        6.1.4 农业环保补贴
        6.1.5 一般支持服务措施(环保相关)
        6.1.6 农业补贴政策绩效评价及问题讨论
    6.2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以化肥为例)
        6.2.1 化肥需求量与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6.2.2 农业补贴对化肥需求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小麦为例)
    6.3 基于帕累托最优的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户补贴标准
        6.3.1 帕累托最优
        6.3.2 外部性
        6.3.3 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帕累托最优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政策设计及国际经验启示
    7.1 美国
    7.2 欧盟
    7.3 日本
    7.4 韩国
    7.5 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特点与经验
    7.6 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经验对我国启示
    7.7 我国农业补贴路径构建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相关政策建议
    8.3 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一
附录B: 调查问卷二
附录C: 调查问卷三
附录D: 附表
附录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通辽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豫西地区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汝阳县两乡的实证分析[D]. 吴小娜.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D]. 张培鸽.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内蒙古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以通辽市阿古拉嘎查为例[D]. 齐斯琴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碳中和视角下农牧交错带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以内蒙古通辽市为例[D]. 李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J]. 解宏图,杜海旺,王影,李社潮. 农业工程, 2020(03)
  • [6]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沙地生态治理研究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D]. 舒心心. 吉林大学, 2019(11)
  • [7]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谢贤鑫.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8]徐州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建议[J]. 李珂,张佩. 农业装备技术, 2016(06)
  • [9]粮食主产区农户生态友好型生产行为研究与政策分析[D]. 王娜. 江南大学, 2016(02)
  • [10]内蒙古科尔沁区种植业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白云山,李志刚,赵凤奎,蔡凤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标签:;  ;  ;  ;  ;  

通辽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