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S与综合桥梁系统信息融合初探

AIS与综合桥梁系统信息融合初探

一、AIS与综合驾驶台系统的信息融合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甘易明,陈兆楠,杨淑洁,刘全良[1](2020)在《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渔船的各类通导设备日益增多,导致设备功能重叠、集成度差等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一种面向中小型船舶,尤其是渔船的低成本通导设备集成系统尤为重要。介绍了渔船通导设备的现状,结合船舶综合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目前中小型渔船现有通导设备各功能模块为基础,通过信息融合技术、软件界面集成等为核心的通导设备集成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采用YimaEnc电子海图和MFC编程技术,创建通导设备集成系统显示界面,实现导航信息显示、电子海图设置、航线编辑、避碰计算等功能,从而初步实现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通过集成系统的研究,致力于减少驾驶台设备、降低操作难度,辅助船员完成驾驶决策,提高渔船生产驾驶安全性。

胡伟杰[2](2020)在《基于云计算的近海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船舶上的设备不断增多,船舶航行系统的日趋复杂、各设备间相互独立、操作繁琐、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很有必要开发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统,为驾驶人员提供简洁、必要的船舶航行状态数据,方便船员观察船舶周围态势。因此,研究近海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设计近海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的总体框架,通过船舶上的摄像头对实船航行场景进行拍摄,利用CAN总线以及单片机技术对船舶航行数据进行采集。2.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框架的Darknet网络模型,结合YOLOv3算法实现视频图像中的船舶识别功能。该方法改进了传统深度学习中的基础分类网络结构和二分类预测方法,通过COM组件技术读取船舶上的摄像头视频流信息,对每帧的图像进行识别处理,将图像上的船舶位置标记后发送至航行辅助显示系统进行显示。3.开发可视化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统相关软件,将船舶航行姿态以及AIS数据信息叠加到航行视频环境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云计算的近海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船舶航行信息读取模块、船舶识别模块、信息显示模块和云计算管理模块。船舶航行信息读取模块采用总线技术和单片机实现对船舶上各个传感器数据的收集。船舶识别模块负责对船舶航行时实时拍摄的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对视频中的船舶目标进行识别。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对船舶航行数据信息与实际船舶航行视频进行交互融合显示。云计算网络负责管理浏览器客户端访问船舶航行状态,利用Socket.IO服务API来实现WebSocket 通信。系统提供简洁的船舶航行状态数据,方便船员观察船舶周围态势,减少了由于船舶仪表数据冗余给船舶驾驶人员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在船端和岸端同时使用,方便船舶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本文的工作有利于船舶航行安全,也为智能船舶的辅助驾驶系统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刘鹏飞[3](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被动句式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IMO示范课程是IMO根据各成员国、各有关国际海事组织的建议和反馈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通用性的,符合公约要求的培训示范课程。其旨在指导海事培训机构以及其教职员开展或改进相关课程和资料,从而提高培训课程的效果。此次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的《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管理级)》是继操作级的示范课程之后我国又一次独立承担的国际海事公约配套标准修订工作,这既展示了我国的海事教育实力,又为进一步提升海员综合素质奠定下了良好基础。此报告所选的翻译文本为中文科技类文本,其中被动句式使用较少。反观英文科技类文本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大量被动句的使用,因此这意味着在翻译时将有大量的句子需要译为被动句式。而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除了中文被动句式需对等的翻译为英文被动句式之外,还存在许多情况需将中文主动句式也译为英文被动句式。鉴于此,译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从翻译为英文被动句的几种句式进行分析,包括显性被动句,意义被动句,无主句和一些主动句,最后总结了相关被动的翻译方法。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提高了中译英的翻译水平,了解了许多海事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表达,同时可以为今后该领域的相关翻译提供借鉴。

蒋帅[4](2019)在《《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1.08》长句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随着中国世界经济地位日渐稳固,航运业不断发展。对海事相关文献的研究和翻译日趋重要。本报告中所采用的原文、译文为《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管理级)1.08》中内容。《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管理级)1.08》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IMO事务、更深层次介入国际海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赢得了世界对中国的尊重,因此该示范课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该文本中存在很多具有一定翻译难度的长句,在翻译这些长句的过程中,笔者力求尊重其作为海事类科技文献的特点,将其原文表意与目的语表述习惯相结合,力求做到精准翻译,将原文作者想表达的语义准确呈现给译文读者。因此笔者本次翻译实践中以目的论作为翻译原则,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将“顺序翻译”“逆序翻译”“拆分翻译”作为翻译策略应用于长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将冗长复杂的长句,化繁为简,力求贴近原文,更好的传达原文含义。本文中,笔者列举出以上几类翻译策略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并进行详细解析,希望对以后的同类翻译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陈兆楠[5](2019)在《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全面发展,渔船通导设备在渔船安全航行中的作用愈发显着。不过通导设备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中小型渔船为例,大部分渔船的北斗、AIS、雷达等导航设备均零散安装于驾驶台上,这与大型船舰的综合导航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相比简直判若云泥,因此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的发展迫在眉睫。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研究从通导设备的配备现状和功能分析着手,结合船舶综合导航系统的功能结构,根据中小型渔船的特点和需求实际通导设备集成方案,突破多源导航信息融合处理等技术,完成各通导设备功能的集成,实现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的功能。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我国渔船通导设备的配备标准和实船配备现状,根据所配通导设备的具体功能总结分析设备功能的重叠性和可集成性,参考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借鉴综合导航系统的集成方案后提出符合中小型渔船需求的通导设备集成方案。然后应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处理多源导航信息,利用信息融合技术提高导航信息的准确性为集成系统提供数据基础。最后根据所提集成方案实现系统功能,系统应用S-57国际标准电子海图和Visio Studio 2012开发环境及YimaEnc海图引擎开发组件进行设计,创建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显示界面,融合北斗、GPS、AIS和雷达的导航信息,实现导航信息显示、电子海图设置、航线编辑、避碰计算等功能。

姜丹[6](2016)在《三峡枢纽河段应急通航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急通航是指某些不利因素造成非正常或突发状况,通过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组织方式或控制策略减少对水上交通的影响、提高船舶通过能力的活动过程。造成非正常或突发状况的不利因素包括恶劣水文气象条件、异常交通状况、交通管制、航道受限等多方面。文中主要针对三峡枢纽河段几种典型的不利水文气象因素展开非常态条件下的应急通航关键技术及控制策略研究。随着三峡船闸过闸运量不断增加,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使三峡枢纽河段船舶积压呈常态化。在恶劣气象、汛期大流量、船闸停航检修、防洪发电等特殊时段,三峡枢纽河段船舶通航压力进一步加剧。目前,三峡枢纽河段通航管理措施主要为临时性和限制性的局部控制,当能见度、风级和流量达到设定值时,三峡枢纽河段船舶将停止通航。针对三峡枢纽河段典型不利水文气象条件,开展船舶应急航行技术及通航管理控制策略研究,探寻优化通航控制条件的可行性,通过采用船舶航行能力提升技术手段和通航管理策略,以提高三峡枢纽河段船舶通航能力、缓解船舶积压,为三峡枢纽河段应急通航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首先,通过分析不利水文气象条件对三峡枢纽河段通航的影响,提出了通航积压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并定量分析了3种典型水文气象条件对三峡枢纽河段船舶通航的影响程度。其次,针对能见度不良条件提出了三峡枢纽河段可视化辅助船舶驾驶技术方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分别建立了三维环境视景模型、三维航道模型(包括水上及水下部分)、三维水流数值模型和船舶运动视景模型,基于多传感器的多源信息融合构架了可视化辅助驾驶系统。再次,利用船舶稳性条件理论推导和航行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三峡枢纽河段各代表船型的抗风等级,提出了大风条件下拖船辅助抗风航行技术,优化了原有大风通航控制条件。第四,针对汛期大流量提出了船舶减载航行和应急绑拖技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三峡枢纽河段各代表船型不同流量下的拖带需求,并提出了应急拖船配布方案;通过求解不同水流条件下船舶航行阻力与载重量关系,确定了船舶减载航行方案,利用实船实验推理和验证了研究结论。第五,提出了三峡枢纽河段应急通航控制策略,针对能见度不良、大风和汛期大流量实施分级通航管理,并定量分析了成果应用后的通航积压率。论文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1)典型环境条件下的船舶航行能力提升技术提出了一套解决典型不利水文气象条件下的船舶航行能力提升技术方案,通过理论模型、数值计算、实验室仿真和实船实验等论证了其可行性。利用三维可视化辅助船舶驾驶技术、拖船辅助抗风航行技术,以及应急绑拖和减载航行技术,构建了非常态条件下提升船舶航行能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2)船舶通航控制条件优化技术应用航行能力提升技术,突破现有的单船航行水文气象限制条件,制定了不同船型、不同吨级船舶的航行控制标准,实行三峡枢纽河段分级航行的应急通航管理策略,优化了三峡枢纽河段船舶通航控制条件。3)大流量下船舶动力补偿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结合山区河流船舶航行受力特征,建立了基于船舶航行阻力、船舶推力及拖船马力的动力补偿模型,提出了拖船协助和减载航行2种动力补偿计算方法。

余枫,董华,李建民[7](2016)在《航海仪器课程实船教学模式的探讨》文中提出将传统的实验室真实航海仪器和模拟器操作与真实船舶航行环境下的航海仪器操作有机结合,在航海专业本科生认识实习期间,重点在IBS和INS框架下,设计给出航海仪器课程的实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针对航海仪器实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张士宗[8](2015)在《综合船载电子导航显示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船载电子导航显示系统拥有集中式、网络化、多层次的特点,它通过表格框对有效信息分类管理,通过图形清晰直观地反映状态,通过算法对各种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提供给驾驶人员做出综合判断。随着综合船桥系统的发展,三单元显示系统结构逐渐流行,它由电子海图、雷达和Conning(船舶综合数据处理系统)三个标准组件构成,工作在一个或者多个工作站。三个显示单元对软件和硬件平台的要求大致相同,因此多功能显示系统(Multifunction Display System,MFD)开始出现。连接在系统网络上的每一个显示单元都可以显示多重信息,可以在三个组成单元中切换显示,这不仅大大减少了硬件成本也可以高效应对某一个专用显示器出现故障的突发状况。本文参考三单元显示系统结构,利用现有实验设备搭建了半实物仿真平台;引入组播机制制定了显示网络的通信协议;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了多功能显示;并针对AIS与雷达两种重要导航设备的目标信息进行了融合处理。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了综合船载信息显示系统的特点及优势,对相关导航设备的发展概况作了介绍,说明了对AIS与雷达导航信息做融合处理在显示系统中的必要性。2、与一般船舶显示系统相比较,突出了三单元显示系统具有的数据共享优势。分析对于复合显示(即可以在组成单元中切换)和多屏显示(多个显示单元都可以同时显示任一设备信息)的功能需求,引入了IP组播传输机制。制定了对应组播地址以及定义了报文的数据结构,并通过网络编程实现了相应功能。3、以一台PC作为显示平台模拟MFD显示器接收处理网络上的数据信息,并依据用户习惯规划了UI界面。针对雷达信息数据量大、坐标转换资源占用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优化查找表算法改善了显示效果;完成了磁罗经、GPS等一般传感器的分类显示;借助开源资源,搭建了电子海图显示平台,并尝试完成了AIS图形化信息叠加显示在海图以及在雷达界面上,实现了综合显示效果。4、对AIS与雷达航迹融合处理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采用了一种改进的模糊综合因素航迹关联算法以及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统计加权融合算法。仿真实际应用环境,利用matlab工具进行验证,并通过c++编程完成了初步工程实现。最后对搭建的综合船载电子导航显示系统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测试分析。观察各种导航设备的显示效果,分析比较相应的指标结果,验证了系统可行性。

李鹏[9](2014)在《水上交通冲突技术中信息融合技术运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航运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船舶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并不断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航运的发展,安全问题这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再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目前,水上交通安全常用的五项指标为“事故总件数、碰撞事故数、死亡人数、沉船艘数、直接经济损失”。根据最新官方公布的年度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水上交通事故数正在逐年减少,随着事故数的减少,基于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统计的安全评价法就显得有些过时。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冲突”这一概念。“冲突”概念的提出有效的规避了“事故”这一传统的概念,将安全评价引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对水上交通冲突的研究也孕育而生。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进入物联网时代,人们迫切的要求能将多传感器获得的多源信息进行有效的融合以得到更加准确的信息,多元信息的提取和融合正慢慢渗透到各个行业。本文尝试着将信息融合技术运用到水上交通冲突技术中,并通过将船用雷达和AIS信息融合的实现讨论信息融合运用于水上交通冲突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运用方法。本人参与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与运用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文献,在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和研究:(1)通过对水上交通数据的采集获取交通冲突的基础数据,并对交通冲突进行定义,建立水上交通冲突的判定标准,为信息的处理提供依据。(2)通过对船舶信息的雷达和AIS信息的采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时空关联研究,然后研究其时空统一,开展目标关联算法研究,最后进行动态信息合并,依靠一定的融合算法实现对信息的处理,以便为交通冲突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3)根据融合的精确信息,建立水上交通冲突的判定模型和安全评价模型,为驾驶者的进一步避让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驾驶者的行为也将作为经验数据反馈到数据中心,以便对信息处理和安全模型做进一步校正。

刘喜作,宋元,李彩霞,邹文萌[10](2013)在《基于AIS的船舶驾驶实时增强仿真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航海模拟器主要用于航海教学与技术培训,而现场使用真实的航行水域中气象环境及目标船信息进行船舶指挥决策仿真的很少。研究系统构成要素,基于AIS的实时真实信息与虚拟环境融合,经验性船舶流体动力模型,运用统一数据源进行电子海图、雷达和三维视景数据精确匹配可视化方法,采用人在回路中的半实物仿真方式,建立船舶驾驶实时增强仿真系统,形成更加逼真的航行区域环境,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舰船航行时的人机互动,有助于辅助决策结果的实时性、可信性与有效性,实现了船舶航行指挥决策论证和特殊操纵方案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了系统的可行性。

二、AIS与综合驾驶台系统的信息融合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IS与综合驾驶台系统的信息融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型渔船驾驶设备配备现状
2 通导设备集成系统设计
    2.1 集成系统框架
    2.2 通导设备信息融合技术
    2.3 集成系统总体设计
    2.4 集成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 通导设备集成系统功能实现
    3.1 YimaEnc及MFC的应用
    3.2 集成系统主要功能
        (1)基本信息显示。
        (2)电子海图设置。
        (3)航线编辑。
        (4)避碰计算。
    3.3 集成系统功能实现
        3.3.1 显示模块
        3.3.2 电子海图模块
        3.3.3 航线编辑模块
        3.3.4 避碰模块
4 通导集成系统特点与后续工作
5 结论

(2)基于云计算的近海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船舶航行信息读取
    2.1 嵌入式系统读取船舶航行数据
        2.1.1 Arduino微处理器
        2.1.2 CAN传输总线
        2.1.3 单片机串口传输
    2.2 船舶操纵模拟器信息读取
    2.3 本章小结
3 船舶图像识别
    3.1 YOLO船舶识别算法
        3.1.1 YOLOv3算法
        3.1.2 Darknet-53模型结构
        3.1.3 目标边界框的预测
        3.1.4 损失函数
        3.1.5 虚拟仿真船舶训练
    3.2 Node.js和COM组件
        3.2.1 COM组件调用网络模型
        3.2.2 船舶航行辅助系统的调用COM组件
    3.3 本章小结
4 云计算网络传输
    4.1 云计算技术
    4.2 云计算数据处理模块
        4.2.1 岸基监控船舶航行设备设计
    4.3 航行辅助设计界面开发
        4.3.1 Three.js框架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被动句式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2 任务介绍
2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描述
    2.3 译后事项
3 翻译理论介绍及应用
    3.1 功能对等理论的介绍
    3.2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4 案例分析
    4.1 显性被动句的翻译
    4.2 意义被动句的翻译
    4.3 无主句的翻译
    4.4 主动句的翻译
5 翻译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1.08》长句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简介
2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工具及参考文献
    2.3 翻译过程介绍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管理级)1.08》文本特点
    3.2 《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管理级)1.08》的翻译过程中遵循“目的论”
        3.2.1 目的论的三大原则
        3.2.2 目的论对科技文献中句子翻译的指导作用
    3.3 《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管理级)1.08》长句翻译策略处理
        3.3.1 顺序翻译
        3.3.2 逆序翻译
        3.3.3 拆分翻译
4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有助于安全航行的雷达目标的评估与选择
    .2 雷达定位目标和定位方法选择及船位精度评估
    .3 雷达导航物标选择和导航方法评估
    .4雷达避险参考物标选择和避险方法评估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通导集成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目标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渔船通导设备现状与基础
    2.1 配备标准
    2.2 渔船通导设备概述
        2.2.1 船载北斗导航系统
        2.2.2 GPS导航系统
        2.2.3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2.2.4 雷达
        2.2.5 综合导航系统
    2.3 渔船通导设备对比分析
        2.3.1 北斗与GPS
        2.3.2 AIS与雷达
        2.3.3 综合导航系统功能总结
    2.4 渔船实际配备现状研究
    2.5 通导设备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导设备集成技术
    3.1 集成技术的原理和结构
        3.1.1 基本原理
        3.1.2 结构模型
    3.2 集成系统的信息融合技术
    3.3 卡尔曼滤波的应用
        3.3.1 离散型卡尔曼滤波方程
        3.3.2 状态空间模型离散化
    3.4 导航信息集成处理
        3.4.1 时间校准
        3.4.2 空间校准
        3.4.3 位置数据与航迹关联处理
    3.5 位置数据融合
        3.5.1 权值推导
        3.5.2 位置方差估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总体方案
    4.1 系统总体设计与框架
    4.2 系统实现方案
    4.3 系统显示软件开发平台
        4.3.1 开发工具和语言
        4.3.2 地图开发平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设计
    5.1 功能模块设计
        5.1.1 文件模块
        5.1.2 显示模块
        5.1.3 图层模块
        5.1.4 监控模块
        5.1.5 航线模块
        5.1.6 自定义模块
        5.1.7 其他模块
    5.2 信息模块
    5.3 海图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功能实现
    6.1 人机交互界面实现
    6.2 监控模块功能实现
    6.3 海图模块功能实现
        6.3.1 图层操作
        6.3.2 海图操作
        6.3.3 图库风格设置
    6.4 航线模块功能实现
    6.5 其他模块功能实现
    6.6 雷达模块功能实现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三峡枢纽河段应急通航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选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水上交通应急管理
        1.3.2 不利天气航行安全与交通控制
        1.3.3 拖船协助操船
        1.3.4 船闸通航与调度
        1.3.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2章 三峡枢纽河段应急通航需求分析
    2.1 三峡枢纽河段通航需求分析
        2.1.1 船闸过闸货运需求
        2.1.2 船闸过闸通航需求
    2.2 三峡枢纽河段船舶积压致因分析
    2.3 典型不利水文气象条件下通航积压率
        2.3.1 能见度不良条件下通航积压量
        2.3.2 大风条件下通航积压量
        2.3.3 汛期大流量条件下通航积压量
        2.3.4 典型不利条件下通航积压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见度不良条件下应急航行关键技术研究
    3.1 航行环境感知技术
        3.1.1 航行环境要素及变化特征
        3.1.2 航行环境要素感知方法
    3.2 船载信息融合技术
        3.2.1 AIS信息识别技术
        3.2.2 雷达信息识别技术
        3.2.3 AIS信息和雷达信息的融合显示
    3.3 船舶运动姿态辨识
    3.4 三维可视化辅助船舶驾驶系统
        3.4.1 可视化辅助船舶驾驶系统架构
        3.4.2 三维通航环境的建模与仿真
        3.4.3 三维数值化流场
        3.4.4 船舶运动建模与可视化
    3.5 可视化辅助船舶驾驶系统的技术标准
        3.5.1 定位精度标准
        3.5.2 数据时效标准
    3.6 可视化辅助船舶驾驶系统集成布设方案
        3.6.1 新型集成导航系统的结构
        3.6.2 集成辅助驾驶系统运作原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风条件下船舶航行能力提升技术研究
    4.1 三峡枢纽河段大风天气下船舶航行现状
        4.1.1 三峡枢纽河段船舶航行特征
        4.1.2 三峡枢纽河段船闸运行控制现状
    4.2 大风条件下的船舶运动及操纵特性
        4.2.1 船舶运动风干扰力和力矩模型
        4.2.2 大风条件下船舶操纵特征
    4.3 船舶抗风等级
        4.3.1 船舶稳性条件
        4.3.2 抗风等级公式推导
        4.3.3 实船算例
    4.4 拖船辅助抗风航行技术
        4.4.1 抗风航行受力模型
        4.4.2 抗风航行阻力计算
    4.5 大风应急航行控制标准
        4.5.1 船舶航速控制模型
        4.5.2 航行控制标准
    4.6 航行仿真试验
        4.6.1 试验船模选取
        4.6.2 试验设备介绍
        4.6.3 模拟试验环境
        4.6.4 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4.6.5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汛期大流量条件下应急航行技术研究
    5.1 水流干扰下船舶航行特征
        5.1.1 水流干扰下船舶运动模型
        5.1.2 水流条件下船舶航行特征
    5.2 船舶减载航行技术
        5.2.1 船舶航行受力计算模型
        5.2.2 不同载况通航水动力参数
        5.2.3 船舶减载航行控制标准
    5.3 应急拖船绑拖技术
        5.3.1 拖船功率计算方法
        5.3.2 拖带能力需求分析
        5.3.3 应急拖船配备方案
    5.4 实船实验验证
        5.4.1 实验方案
        5.4.2 实验数据
        5.4.3 实验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峡枢纽河段应急通航控制策略研究
    6.1 船舶分级航行控制策略
        6.1.1 能见度不良条件下分级航行技术
        6.1.2 大风条件下分级航行控制
        6.1.3 大流量条件下分级航行控制
        6.1.4 不利水文气象条件下的交通组织策略
    6.2 通航能力提升及量化分析
        6.2.1 通航控制条件优化
        6.2.2 通航积压率量化对比
    6.3 本章小节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7)航海仪器课程实船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大连海事大学本科航海仪器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三、航海仪器课程实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 实船教学学时分配及授课形式
    2. 实船教学考核方式
四、航海仪器课程实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实船教学中的船舶航行安全
    2. 航海仪器理论、实践课程和实船教学安排需考虑的问题
五、结语

(8)综合船载电子导航显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船舶综合显示系统的发展状况
        1.2.1 现代船舶导航设备现状
        1.2.2 AIS和雷达信息融合的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综合显示系统的意义
        1.3.2 数据融合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综合显示系统的网络结构
    2.1 显示系统结构的发展现状
    2.2 组播
        2.2.1 组播的定义
        2.2.2 组播地址
        2.2.3 组播相关协议
        2.2.4 组播与单播和广播的比较
    2.3 显示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2.3.1 系统多播组地址的设定
        2.3.2 显示系统网络信息报文的数据结构
    2.4 部分工程代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船舶综合显示系统的软件实现
    3.1 简介及相关标准
    3.2 显示系统的软件构成
    3.3 显示界面设计
    3.4 雷达信息显示的实现
        3.4.1 雷达信息处理流程
        3.4.2 数据处理算法
        3.4.3 信息显示流程
        3.4.4 部分工程代码
    3.5 电子海图信息显示的实现
        3.5.1 电子海图显示系统
        3.5.2 海图信息显示
    3.6 一般导航设备信息的显示
        3.6.1 信息处理流程
        3.6.2 部分工程代码
    3.7 AIS信息显示的实现
        3.7.1 信息处理流程
        3.7.2 AIS信息显示标准
        3.7.3 AIS信息在雷达界面上显示
        3.7.4 叠加显示的部分工程代码
        3.7.5 AIS信息在电子海图上显示
        3.7.6 叠加显示部分工程代码
    3.8 显示平台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迹融合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4.1 模型的建立
    4.2 融合算法的设计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航迹关联
        4.2.3 航迹融合
    4.3 算法仿真与验证
    4.4 航迹融合算法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显示系统测试
    5.1 组播信息报文测试
        5.1.1 测试内容
        5.1.2 报文测试效果
        5.1.3 显示测试效果
    5.2 雷达图像显示测试
    5.3 一般传感器的显示测试
    5.4 AIS显示测试
        5.4.1 测试内容
        5.4.2 专用显示器测试效果
        5.4.3 AIS雷达界面显示测试效果
        5.4.4 AIS与海图叠加显示测试效果
    5.5 航迹融合算法的软件测试
        5.5.1 测试内容
        5.5.2 测试效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水上交通冲突技术中信息融合技术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上交通冲突和信息融合国外研究现状
        1.2.2 交通冲突和信息融合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水上交通冲突技术的简介
    2.1 水上交通冲突的解释
        2.1.1 道路交通冲突的解释
        2.1.2 水上交通冲突定义
    2.2 水上交通冲突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2.1 水上交通冲突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2.2.2 水上交通冲突技术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3 水上交通冲突的分类及标准
        2.3.1 船舶发生碰撞险情的四种情况
        2.3.2 水上交通冲突的级别划分
第3章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知识
    3.1 信息融合原理
    3.2 主要信息融合的方法
        3.2.1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传感器信息融合
        3.2.2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传感器信息融合
        3.2.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传感器信息融合
        3.2.4 基于 D‐S 理论的传感器信息融合
    3.3 多传感信息融合架构
        3.3.1 Dasarathy 功能模型
        3.3.2 JDL 融合模型
        3.3.3 Omnibus 功能模型
        3.3.4 混合模型
    3.4 水上三维空间信息融合研究
        3.4.1 图像融合方法介绍
        3.4.2 图像信息融合的实现
        3.4.3 图像数据与 ECDIS 数据的融合
第4章 基于加权算法的 AIS 与雷达信息融合
    4.1 AIS 概述
        4.1.1 AIS 发展概况
        4.1.2 AIS 组成和功能
        4.1.3 AIS内容与解码
    4.2 船用雷达概述
        4.2.1 航海雷达的发展与工作原理
        4.2.2 雷达的电文内容与电文解码
    4.3 雷达与 AIS 各自的缺陷与互补性
    4.4 基于加权算法的 AIS 与雷达目标动态信息融合
        4.4.1 加权融合算法简介
        4.4.2 位置信息坐标变换
        4.4.3 目标 T_D 粗关联判决
        4.4.4 多因素模糊综合细关联评判
        4.4.5 动态信息合并
第5章 AIS 与雷达信息融合在水上交通冲突中运用
    5.1 加权融合理论算法的实现
    5.2 算法实地测试
        5.2.1 信息融合参数的一般设置
        5.2.2 厦门某海域测试与采集的数据
        5.2.3 数据结果的验证
        5.2.4 信息融合水上在水上交通冲突中的运用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AIS与综合驾驶台系统的信息融合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系统设计[J]. 甘易明,陈兆楠,杨淑洁,刘全良. 渔业现代化, 2020(04)
  • [2]基于云计算的近海船舶航行辅助显示系统[D]. 胡伟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被动句式翻译实践报告[D]. 刘鹏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IMO雷达导航示范课程1.08》长句英译实践报告[D]. 蒋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中小型渔船通导设备集成研究[D]. 陈兆楠.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6]三峡枢纽河段应急通航控制技术研究[D]. 姜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2)
  • [7]航海仪器课程实船教学模式的探讨[J]. 余枫,董华,李建民. 航海教育研究, 2016(02)
  • [8]综合船载电子导航显示系统研究[D]. 张士宗.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9]水上交通冲突技术中信息融合技术运用的研究[D]. 李鹏.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10]基于AIS的船舶驾驶实时增强仿真系统[J]. 刘喜作,宋元,李彩霞,邹文萌. 系统仿真学报, 2013(08)

标签:;  ;  ;  ;  ;  

AIS与综合桥梁系统信息融合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