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探讨在纺织、皮革等行业合资合作

中巴探讨在纺织、皮革等行业合资合作

一、中巴探讨纺织皮革等产业的合资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王乾润[2](2020)在《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谷合强[3](2019)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丹[4](2019)在《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中蒙俄经济走廊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由满洲里、二连浩特的这两条连接中蒙俄三国的大通道已初具规模,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区域增长格局发生转变,增长极从南到北、由东至西不断拓展,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西部地区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再加上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背景,中国西部地区更加需要一条贯穿南北,沟通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轴线。这是继我国东部贯穿南北的京广深轴线、京沪港轴线之后,贯穿中西部的一条基本的国家级轴线,具有全局性意义。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是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补充,本文从以下4个部分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的构建:(1)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于运输通道的概念对国际通道做出定义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的内涵进行初步界定。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通道相关基础理论对国际通道的形成机理和时空特性进行系统性分析。(2)从中蒙俄经贸合作现状、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进行定性和初步定量分析,探讨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存在的不足,为后文奠定基础。(3)借助区位熵理论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的产业空间分布特征来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各区域间现有产业联系以及未来发展潜力;利用贸易潜力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间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研究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的贸易基础,进一步明确西部地区与蒙俄间有构建通道的需求基础。(4)分析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通道的具体建设构想,包括路径规划及政策性建议。

李新燕[5](2019)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研究》文中认为1999年,中印学者提出了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构想,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孟中印缅走廊区域经济合作在贸易、交通、旅游业、农业等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事实证明,该经济走廊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四国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南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是,受以地缘政治关系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总体滞后,地缘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开展系统研究,以期为有效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运用地缘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通过深入探索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条件、合作现状格局、制约障碍因素,提出了未来开展地缘经济合作的构想。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孟中印缅地缘经济关系比较密切,整体态势上是竞争性大于互补性;(2)在经贸合作方面,孟中印缅四国总的经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区域内各国对贸易和投资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而且区域整体的对外吸引力及域内的市场动力都比较弱;(3)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中国在技术和资金上有绝对优势,各方基础设施的合作互补性较强;(4)在产业合作方面,能源与旅游合作取得一定成效,科技与农业领域仍需加强合作。合作中存在能源开发集中且合作有失均衡、缺少制度保障与合作规划、旅游宣传不到位及区域农业种植结构差异大等问题,目前还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5)影响孟中印缅地缘经济合作关系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政治互信不足、受域外大国因素影响较大、文化差异明显、域内经济基础薄弱、孟中印缅政府间的合作层次较低等;(6)孟中印缅地区可运用BOT模式、点式合作模式、拓展补偿贸易、共建产业园的合作模式及“4-X”的合作模式,加强交通、能源、农业、经贸和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合作;(7)针对不同问题采取具体的实施路径,如加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优势互补开展产业合作及拓宽融资渠道等等。本文从地缘视角对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孟中印缅地缘经济关系规律,在研究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

刘亚琪[6](2019)在《国际社会资本视角下国际产能合作机理及模式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迫切需要优质产能输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为此,2015年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明方向。学界对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研究成果缺乏,业界需要复制国际产能合作的成熟模式以降低试错成本,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通过界定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梳理相关文献,回顾基础理论,总结国际产能合作现状与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了国际产能合作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交易成本理论重点分析了国际产能合作的交易成本问题,分析了国际社会资本影响国际产能合作交易成本的机理,并用演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国际产能合作双方提升国际社会资本的机理。在对国际社会资本缺乏的模式联合开发、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全产业链的分析基础上发现这类模式对国际社会资本关注不足、第三部门缺位引发了交易成本较高和社会风险较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从血缘、文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治整体合作等视角,利用政治构建论、社会构建论、交通建构论、文化构建论等理论,针对东南亚、中东、中东欧、拉美四个国际产能合作重点地域的情况构建关系型国际社会资本、结构型国际社会资本、认知型国际社会资本,提出血缘、文缘、路缘、政缘四种国际社会资本积累的模式,降低国际产能合作交易成本,提高国际产能合作绩效。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刘建设[7](2019)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共享、联动的公共产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绝非仅是依靠产业转移的简单资本输出,而是一种复合型、创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一带一路”,强调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由此可见,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如何统筹国内与国际市场,将国内产业发展与国际产能合作进行有机结合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究我国与沿线国家产能合作问题尤为关键,一方面能明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优势和国际产能合作现状,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能对沿线共商、共建国际产能合作政策提供具有高度科学性与现实性的依据,助力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各国产业联动升级,不断强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造血”能力,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首先,在绪论中详细分析本文研究的国内外背景,并指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意义。然后,界定“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然后,总结国内外关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与风险、国际经验比较、合作模式、合作路径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述,继而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在后面的内容中依次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的研究思路及本论文研究主要创新之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其次,全面梳理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的理论基础。系统总结了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并进一步阐述这些理论对本文其他部分内容的指导作用。第三,详细剖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首先,介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历史基础和“五通”建设基础,并分析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具有区域差异和整体产业竞争力弱的现状。然后,从贸易与投资合作成效和重点领域成效等方面分析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的成效。最后指出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尚未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制度共建模式欠佳、平台建设有待加强、尚未形成完整价值链体系、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中小企业参与意愿不足、缺乏统一的货币机制、尚未有效整合各专项基金、尚未建成文化生态圈和沿线国家竞争优势不完全明确等。第四,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比较研究。详细介绍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再分析这些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并指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这些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经验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提出国际比较成果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历史教训,并从布局意识、创新驱动、国内外市场联动、主体功能作用、培育主导产业和平衡近期和远期效益等方面分析国际比较成果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启示。第五,大胆设想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模式和实施的原则。首先,分析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目标模式。再从战略目标、区域布局目标、产业布局目标和目标模式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近期(2019-2025)、中期(2026-2035)和远期(2036-2050)三个阶段的目标模式。并提出实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未来目标应坚持的原则。第六,提出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的主要路径。首先提出路径推进的理念,然后,论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总体路径,以及国际产能合作起步阶段(2019-2025)、融合阶段(2026-2035)和成熟阶段(2036-2050)的路径规划。最后,提出统筹我国国内区域协调参与对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交叉立体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区域布局、形成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全方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布局、通过创新驱动构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体系等方面的具体路径规划。最后,提出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指导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制度共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完善投资协作机制和体制改革;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建设深化区域贸易投资合作;利用5G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采取激励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与实践;发行“一带一路”区域统一货币减少美元汇率波动给国际产能合作带来的风险;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组建国际产能合作专项基金以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支持;打造“一带一路”文化生态圈以降低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文化冲突;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竞争力。

Arshad Muhammad Umer[8](2017)在《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文中认为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阿拉伯海,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为邻,海岸线长840公里,巴基斯坦北部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和西藏接壤。中国和巴基斯坦发展至今,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国防和战略关系。近十年以来,两国非常重视建立过去一直较为忽视的经济关系。2015年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都决定推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简称,CPEC)”。“中巴经济走廊”是双方经纪合作的里程碑,是一项全方位的发展协议,不仅建立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战略连接,而且具有整合亚洲其他区域的潜力,能够在改善战略和经济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论文讨论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巴两国以及对周边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安全利益驱动,从而挖掘国际贸易的发展潜力。论文首先对用到的相关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理论进行了一个梳理,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中巴经济走廊以及其重点项目瓜达尔港进行介绍,通过瓜达尔港与其他竞争港的对比,分析比较原来的路线及新的CPEC路线,计算物流运输时间、交通运达距离等因素,进而分析其对产品贸易成本和进出口贸易量的影响,论证瓜达尔港的设立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运输系统和基础设施在贸易方面被称为战略杠杆,它们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消耗时间。中国需要一条最短,而且有安全保障和经济实惠的路线到欧洲和中东各个国博士毕业论文家。论文验证了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CPEC为中亚自然资源流向世界提供了一条经济的路线,同时也方便世界产品进入亚洲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再次,自“中巴经济走廊”构想的提出后,巴基斯坦和中国在贸易、投资合作也出现了积极的大幅的变化。论文通过对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产业结构、进出口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数据的,研究两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趋势、贸易增长点、以及投资情况及己确定的CPEC下的投资需求,进而量化分析两国合作情况及未来可能的合作潜力。最后,评估了可能影响CPEC项目执行情况的潜在威胁和风险,包括遍及巴基斯坦的不安全感和暴力行为,内部政治和经济制约因素,以及全球和地区的地缘战略障碍。了解和评估中长期的巴基斯坦的安全,政治和经济环境以及区域地缘战略动态,探讨走廊的可行性前景,以及管理可能妨碍实施的潜在威胁(如果有的话)。详细讨论了安全方面的细节问题,侧重于巴基斯坦经由中巴经济体走廊区域存在的极端主义武装的威胁,民族主义叛乱和暴力犯罪的可能性。

路晓敏[9](2017)在《“经济走廊”建设下的中巴经贸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中巴经济走廊”(中巴指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旗舰工程,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重视加强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经贸合作,所以进一步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及发展对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全面考量“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中巴经贸合作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主线,一是分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的中巴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对中巴贸易和投资规模、中巴贸易和投资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说明中巴贸易与投资的发展潜力。二是分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的经贸发展机遇。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市场潜力以及地缘基础,充分体现中巴经贸合作发展的前景,并从发展战略、产能转移、贸易成本角度分析“中巴经济走廊”为中巴经贸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三是分析“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下中巴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得出交通、经济发展水平、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政治、经济体制是影响中巴经贸合作的主要因素。四是提出进一步发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作用,加强中巴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认为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通过提升政治互信、建立协调机制,挖掘市场潜力、对接西部大开发等路径进一步提高中巴经贸合作发展水平。可见,“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和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中巴经济结构,提高中巴经贸合作水平,而且有利于带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充分体现“中巴经济走廊”作用发挥的潜力。

高繁[10](2017)在《关于巴基斯坦社会环境对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的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带来外部竞争压力和企业内在的追求利润的动机加快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使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高潮。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现巴基斯坦的中国企业达数千家。国有企业更是其中的主力军。中国在巴企业的属地化管理是必由之路。属地化管理是企业在海外市场顺利运营的必要管理方法。它不仅有利于企业迅速融入当地环境,提升企业在当地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盈利目的,而且事关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与否。属地化管理则必须熟悉当地社会环境,趋利避害,建立一套即能在当地社会环境下顺利运行又能有利于企业管理运营的管理体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分别论证了巴基斯坦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的影响。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研究背景、现有在巴中企情况及巴基斯坦社会环境对在巴中国企业属地化管理影响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为相关理论,简要概述学界现有对社会环境的定义、对属地化管理的定义。第三、四、五、六章为基于SWOT分析理论下,分析巴基斯坦社会环境对中国企业属地化管理的影响。具体论述巴基斯坦社会环境中与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密切相关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因素,如巴基斯坦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的腐败行为、安保政策、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经商成本、宗教文化、等级观念、教育情况等。第七章为对策建议,针对巴基斯坦社会环境对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的影响,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二、中巴探讨纺织皮革等产业的合资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巴探讨纺织皮革等产业的合资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通道的定义
        1.2.2 跨境经济走廊
        1.2.3 国际通道建设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国际通道基础理论
    2.1 理论基础
        2.1.1 区位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与点轴理论
        2.1.3 聚散效应理论
    2.2 国际通道形成机理
        2.2.1 基本动力:要素流动
        2.2.2 外力保障:制度环境
    2.3 国际通道形成的时空特征
        2.3.1 空间结构变化
        2.3.2 时间结构变化
        2.3.3 时空演化过程
    2.4 小结
第3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
    3.1 中蒙俄经贸合作现状
        3.1.1 双边贸易总额不断提高
        3.1.2 双边贸易结构互补明显
    3.2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
        3.2.1 中蒙俄经济走廊现有通道
        3.2.2 国际班列
        3.2.3 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口岸
    3.3 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基础
    4.1 产业基础
        4.1.1 新通道区域产业集聚程度分析
        4.1.2 新通道区域产业空间分布
        4.1.3 新通道区域产业基础分析
    4.2 贸易基础
        4.2.1 西部地区与俄蒙贸易现状
        4.2.2 贸易潜力研究方法
        4.2.3 模型建立
        4.2.4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4.2.5 贸易潜力测算
    4.3 交通基础
    4.4 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内容
    5.1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意义
        5.1.1 缩短运输距离,激发通道运输增长潜力
        5.1.2 促进东亚大区域经济一体化
        5.1.3 实现战略性互联互通
        5.1.4 与长江经济带形成双经济带驱动的叠加效应
        5.1.5 引导和支撑国土开发及区域空间发展
    5.2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线路布局
        5.2.1 空间构成
        5.2.2 线路走向
        5.2.3 交通方式构成
        5.2.4 建设时序
    5.3 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政策协调
        5.3.1 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
        5.3.2 建立通道沿线沟通协调机制
        5.3.3 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地缘经济合作研究
        1.2.2 国际经济走廊理论的研究
        1.2.3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缘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经济一体化
    2.3 区域分工理论
    2.4 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第3章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条件
    3.1 合作条件概述
        3.1.1 区位条件
        3.1.2 孟中印缅宏观经济发展基础
        3.1.3 核心区域经济合作条件
    3.2 比较优势与劣势
        3.2.1 各自的比较优势
        3.2.2 各自存在的劣势
    3.3 互补性分析
第4章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格局
    4.1 地缘经济关系格局
        4.1.1 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4.1.2 地缘经济关系分析
    4.2 产业合作格局
        4.2.1 旅游合作
        4.2.2 科技合作
        4.2.3 能源合作
        4.2.4 农业合作
    4.3 交通连接空间格局
        4.3.1 公路连接现状
        4.3.2 铁路连接现状
        4.3.3 水路连接现状
        4.3.4 航空连接现状
    4.4 贸易投资合作格局
        4.4.1 贸易现状
        4.4.2 区域内FDI发展分析
    4.5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总体格局
第5章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障碍因素
    5.1 地缘关系复杂
        5.1.1 政治互信不足
        5.1.2 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受域外大国因素影响较大
    5.2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5.3 地缘文化差异较大
    5.4 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5.5 基础设施落后
第6章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未来发展的构想
    6.1 地缘经济合作重点领域
        6.1.1 交通合作
        6.1.2 能源合作
        6.1.3 农业合作
        6.1.4 经贸合作
        6.1.5 旅游合作
        6.1.6 信息技术合作
    6.2 地缘经济合作模式
        6.2.1 合作方式
        6.2.2 空间模式
    6.3 地缘经济合作路径
        6.3.1 增信释疑,加强政治互信构建
        6.3.2 加大力度推进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6.3.3 立足优势互补开展产业合作,重视早期收获项目的培育
        6.3.4 加强区域内公共外交
        6.3.5 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多元化资本
        6.3.6 完善相关政策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国际社会资本视角下国际产能合作机理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4.1 模型构建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理论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国际产能合作概念的内涵
        2.1.2 国际产能合作概念的外延
    2.2 文献综述
        2.2.1 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2 国际投资相关研究
        2.2.3 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研究
        2.2.4 国际产能合作相关研究
        2.2.5 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相关研究
        2.2.6 社会资本、国际社会资本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母国优势理论
        2.3.2 国际生产网络理论
        2.3.3 演化博弈理论
        2.3.4 社会资本理论
        2.3.5 交易成本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际产能合作现状及问题
    3.1 国际产能合作现状
        3.1.1 资本输出现状
        3.1.2 产业输出现状
        3.1.3 国别分布现状
    3.2 国际产能合作的问题
        3.2.1 资本输出的问题
        3.2.2 产业输出的问题
        3.2.3 国别分布的问题
        3.2.4 国际产能合作失败项目的共同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国际产能合作的机理
    4.1 国际产能合作宏观机理
    4.2 国际产能合作中观机理
    4.3 国际产能合作微观机理
    4.4 国际社会资本影响国际产能合作交易成本的机理
        4.4.1 国际产能合作的交易成本
        4.4.2 国际产能合作的国际社会资本
        4.4.3 国际社会资本影响国际产能合作交易成本的过程
    4.5 国际产能合作双方提升国际社会资本的机理
        4.5.1 背景
        4.5.2 假设
        4.5.3 支付矩阵
        4.5.4 动态复制方程
        3.4.5 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4.5.6 演化均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4.5.7 国际产能合作双方提升国际社会资本的机理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国际社会资本缺乏的模式
    5.1 模式介绍
        5.1.1 联合开发模式
        5.1.2 全产业链模式
        5.1.3 产业园区模式
        5.1.4 产城融合模式
    5.2 国际社会资本缺乏的模式比较
        5.2.1 国际社会资本缺乏的模式的共同特征
        5.2.2 国际社会资本缺乏的模式的不同特征
    5.3 本章小结
6 国际社会资本积累的模式
    6.1 模式介绍
        6.1.1 文缘模式
        6.1.2 血缘模式
        6.1.3 路缘模式
        6.1.4 政缘模式
    6.2 国际社会资本积累的模式的比较
        6.2.1 国际社会资本积累的模式提升国际社会资本的共同原理
        6.2.2 国际社会资本积累的模式提升国际社会资本的不同途径
    6.3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引导国内社会组织国际化,为产能合作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
        7.2.2 对接东道国社会组织发展,为产能合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7.2.3 促进中外民众交往,为产能合作培育关系型国际社会资本
        7.2.4 支持中外文化交流,为产能合作培育认知型国际社会资本
        7.2.5 健全国际合作体系,为产能合作培育结构型国际社会资本
        7.2.6 政府、企业、社会密切配合,构建国际产能合作高效模式
    7.3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独特,具有时代意涵
        二、研究内容新颖,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第二章 指导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开放经济思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
        一、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列宁的资本输出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一、“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一、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国际经济合作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六节 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七节 产业升级理论
        一、产业升级理论的基本概述
        二、产业升级理论与本文相联系的核心内容
        三、产业升级理论对本文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目前“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和现状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现状
    第二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取得的成效
        一、贸易与投资合作卓有成效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合作成效
    第三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尚未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指导“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工作
        二、尚未构建出符合国际产能合作需求的制度共建模式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平台建设仍待加强
        四、尚未形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完整价值链体系
        五、“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
        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和动力不足
        七、缺乏降低国际产能合作汇率风险的统一区域货币机制
        八、尚未优化整合“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金融新模式构建金融新业态
        九、尚未建成“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文化生态圈
        十、“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竞争优势还没凸显出来
第四章 国际产能合作比较研究
    第一节 美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美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美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美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德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德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德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德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日本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日本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日本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日本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韩国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
        一、韩国国际产能合作基本概况
        二、韩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及成功做法
        三、韩国国际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上述四国国际产能合作经验比较
        一、国际产能合作主要经验分析
        二、国际产能合作主要问题分析
    第六节 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带来的启示及引以为戒的教训
        一、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的有益借鉴
        二、国际产能合作比较成果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的历史教训
第五章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目标模式和实施的原则
    第一节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目标模式
        一、总体战略目标
        二、总体区域布局目标
        三、总体产业布局目标
        四、总体目标模式的保障机制
    第二节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各阶段目标模式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19‐2025 年近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26‐2035 年中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2036‐2050 年远期目标模式和基本内容
    第三节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未来目标应坚持的原则
        一、以习近平“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二、坚持与国际制度融合的原则
        三、“一带一路”“三共”“五通”原则
        四、包容并进的开放式原则
        五、综合有序的系统化原则
第六章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的主要路径
    第一节 实现“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目标主要路径的推进理念
        一、全球化理念
        二、协同理念
        三、创新理念
        四、可持续理念
        五、绿色发展理念
        六、智能化理念
        七、坚持高水平开放的理念
    第二节 “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路径的设计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总体路径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各阶段路径任务
        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路径规划
第七章 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 国家层面尽快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专门领导小组
        一、推动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专门领导小组
        二、与沿线国家发展对接统筹制定国际产能合作总体目标
        三、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政策举措的制定和实施
        四、完善国际产能合作中政府间的沟通机制
    第二 加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制度共建
        一、以“一带一路”制度框架为导向不断完善国际产能合作制度体系
        二、完善国际产能合作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三、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尽快形成有权威公认的协调办事机构
    第三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
        一、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产能合作的自贸区
        二、加快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三、建立并完善互联网+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
    第四 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建设深化区域贸易投资合作
        一、通过资本输出支持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二、利用沿线国家合作的辐射作用吸纳其它国家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三、通过品牌战略提升国际产能合作价值链地位
    第五 利用5G技术联通“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通信基础设施
        一、铺开5G基站建设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配套的通信基础设施
        二、利用5G技术大幅度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的信息交流速度
        三、将5G技术应用到国际产能合作中提升其智能化水平
    第六 鼓励“一带一路”国家各主体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意愿与实践
        一、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标杆企业推动全产业链合作
        二、完善金融信用保障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业务
        三、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协会在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中的支持作用
        四、要发挥华侨华人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独特优势
    第七 发行“一带一路”区域统一货币对冲国际产能合作的金融风险
        一、推动区域统一货币发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二、利用“一带一路”区域金融市场建立区域统一货币合作机制
        三、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动区域统一货币进程
    第八 应用互联网金融工具构建金融新业态支持沿线产能合作
        一、强化P2P网络借贷模式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应用
        二、完善金融数据库建设解决国际产能合作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利用区块链技术拓宽国际产能合作跨境支付领域
    第九 营造“一带一路”文化生态圈促进各国文化融合
        一、在沿线国家组建产能创新中心并加大各国大学产能专业学术交流力度
        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合作国对产能合作的认同度
        三、优化文化产业在沿线国家的合作布局
        四、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沿线国家文化融合
    第十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全面提升“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竞争力
        一、“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能够影响世界秩序重构进程
        二、紧抓机遇发挥区域性领导作用和全球发展引领作用
        三、“一带一路”是重塑和优化国际产能合作全球布局的重要抓手
        四、用好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准则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五、打造“五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总结和展望
图表目录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巴基斯坦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1.2.2 中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1.2.3 其他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资料、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巴经济走廊
        2.1.2 瓜达尔港
        2.1.3 CPEC的组成部分
        2.1.4 跨境经济合作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一体化理论
        2.2.2 次优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要素禀赋理论
        2.2.5 供应链理论
        2.2.6 产业内贸易理论
        2.2.7 贸易互补指数
        2.2.8 新贸易理论
3 中巴经济走廊与瓜达尔港基本概况
    3.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概念提出与发展现状
        3.1.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路线的提出
        3.1.2 增加港口的必要性
        3.1.3 中巴经济走廊的路线
        3.1.4 三条线路的概况与机会成本的比较
        3.1.5 巴基斯坦多党会议(APC)的决定
    3.2 瓜达尔港和瓜达尔市的情况
    3.3 瓜达尔的战略位置
        3.3.1 瓜达尔枢纽港
        3.3.2 与瓜达尔港竞争的港口的比较
4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互补性研究
    4.1 中国产业现状简述
        4.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4.1.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
        4.1.3 对外贸易发展
    4.2 巴基斯坦经济的现状与特征
        4.2.1 经济增长波动大
        4.2.2 农业仍是支柱产业,服务业发展较快
        4.2.3 对外贸易集中度高
    4.3 巴基斯坦经济困局
        4.3.1 通货膨胀率高,经济受政治局势影响,较为动荡
        4.3.2 工业化程度低,缺乏经济发展的引擎
        4.3.3 对外援的依赖性强
        4.3.4 国内其他经济问题
    4.4 巴基斯坦产业发展现状
        4.4.1 纺织业
        4.4.2 皮革业
        4.4.3 零售业
        4.4.4 矿产业
    4.5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状况
        4.5.1 中国和巴基斯坦贸易往来情况
        4.5.2 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资情况
        4.5.3 “一带一路”战略中巴基斯坦的地位和作用
    4.6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意义
        4.6.1 发展转口贸易,形成货物集散地
        4.6.2 承接产业转移,改善国内产业结构
        4.6.3 借助新疆文化科教中心建设,提升巴基斯坦人力资源素质
    4.7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的领域
        4.7.1 巴基斯坦优势产业分析
        4.7.2 巴基斯产业合作实例分析
        4.7.3 中国和巴基斯坦产业合作的领域
5 “中巴经济走廊”格局下巴基斯坦与中国贸易发展
    5.1 巴基斯坦与中国双边商品贸易规模分析
        5.1.1 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前(2012年-2013年)
        5.1.2 “中巴经济走廊”提出后(2013年-2015年)
    5.2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对外商品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5.2.1 巴基斯坦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5.2.2 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5.3 巴基斯坦与中国双边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5.3.1 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5.3.2 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5.4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实证研究
        5.4.1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5.4.2 巴基斯坦和中国双边商品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5.4.3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5.4.4 巴基斯坦和中国双边商品贸易竞争性实证分析
        5.4.5 结论
    5.5 巴基斯坦与中国商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5.1 变量的选择、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5.5.2 巴基斯坦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协整分析
        5.5.3 结论
    5.6 中巴贸易路线选择的比较
        5.6.1 方法选择
        5.6.2 当前路线
        5.6.3 路线二(CPEC)
        5.6.4 对运输成本和交货时间方面的贸易影响
        5.6.5 距离比较
    5.7 瓜达尔对增强国际贸易的影响
        5.7.1 海洋部门的作用
        5.7.2 瓜达尔港的贸易预期
        5.7.3 预期贸易-中亚
        5.7.4 预期贸易-中国
        5.7.5 预期贸易-阿富汗
        5.7.6 预期贸易-巴基斯坦
        5.7.7 港口的预期竞争
        5.7.8 瓜达尔港的经济预期
        5.7.9 结论
6 中巴双边投资情况——互利经济启动
    6.1 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发展
    6.2 巴基斯坦投资来源及分布
    6.3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投资分布
    6.4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项目
        6.4.1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能源项目
        6.4.2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基础设施项目
        6.4.3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瓜达尔项目
        6.4.4 中巴经济走廊其它项目
7 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研究
    7.1 地缘政治态势
    7.2 利益、区域和超额区域力量的干扰和冲突
        7.2.0 巴基斯坦
        7.2.1 中国
        7.2.2 美国
        7.2.3 伊朗
        7.2.4 印度
        7.2.5 阿富汗
        7.2.6 欧洲联盟
    7.3 “中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安全问题因素
        7.3.1 安全问题
        7.3.2 俾路支民族主义者
    7.4 能源地缘政治
        7.4.1 俾路支省能源资源
        7.4.2 地缘政治天然气管道
        7.4.3 瓜达尔、CPEC、中亚运输走廊地理政治
    7.5 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外部挑战
        7.5.1 国际竞争对手
        7.5.2 冷战后计划
        7.5.3 软实力设计和权利政治
        7.5.4 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
        7.5.5 美国政策利益
8 结论
参考文献
出版
致谢

(9)“经济走廊”建设下的中巴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经济走廊”建设下的中巴经贸合作发展状况
    2.1 中巴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2.1.1 中巴贸易规模分析
        2.1.2 中巴贸易结构分析
    2.2 中巴投资发展状况分析
        2.2.1 中巴投资规模分析
        2.2.2 中巴投资结构分析
第3章“经济走廊”建设下的中巴经贸合作发展机遇
    3.1“经济走廊”建设下中巴经贸合作基础的重构
        3.1.1“经济走廊”建设下的政治基础
        3.1.2“经济走廊”建设下的经济基础
        3.1.3“经济走廊”建设下的市场潜力
        3.1.4 中巴两国历史文化和地缘不断加深
    3.2“经济走廊”建设下的中巴经贸发展机遇
        3.2.1 发展战略对接下的经贸发展
        3.2.2 优势产能转移下的投资发展
        3.2.3 贸易成本降低下的贸易发展
第4章“经济走廊”建设下中巴经贸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中巴经贸合作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1.1 中巴经贸合作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4.1.2 中巴经贸合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2 中巴经贸合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经济走廊”建设下进一步推进中巴经贸合作的对策
    5.1 对接“一带一路”,完善互动机制
    5.2 发挥地缘优势,获取发展机遇
    5.3 提升政治互信,强化合作基石
    5.4 建立协调机制,打造共赢平台
    5.5 挖掘市场潜力,拓宽合作空间
    5.6 对接西部开发,深化区位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关于巴基斯坦社会环境对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一带一路与巴基斯坦
        1.1.2 在巴中国企业概况
        1.1.3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社会环境与属地化的理论界定
    2.1 社会环境定义
    2.2 属地化定义
    2.3 SWOT分析法简介
第3章 优势因素分析
    3.1 腐败因素
        3.1.1 腐败产生的体制根源
        3.1.2 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
        3.1.3 腐败问题的影响
    3.2 安保政策因素
        3.2.1 安保政策的政治基石
        3.2.2 安保部队的建立
        3.2.3 安保政策的具体形式
    3.3 商务成本因素
        3.3.1 中巴两国人力资源成本比较
        3.3.2 中巴两国采购成本比较
    3.4 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优势因素评估
        3.4.1 属地化管理有利于缩短企业入场准备时间
        3.4.2 属地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3.4.3 属地化管理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第4章 劣势因素分析
    4.1 教育因素
        4.1.1 教育体系
        4.1.2 教育机构
        4.1.3 教育现状
    4.2 劳务因素
        4.2.1 劳务类别
        4.2.2 劳务现状
    4.3 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劣势因素评估
        4.3.1 属地化管理可能导致企业决策水平低
        4.3.2 属地化管理可能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低
第5章 机会因素分析
    5.1 “一带一路”战略因素
        5.1.1 巴基斯坦地理位置
        5.1.2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情况
    5.2 政策因素
    5.3 经济因素
        5.3.1 合作投资环境
        5.3.2 经贸情况
    5.4 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机会因素评估
        5.4.1 两国政策利于中企“走入”巴基斯坦
        5.4.2 巴基斯坦市场为中企提供发展机遇
第6章 威胁因素分析
    6.1 恐怖主义因素
        6.1.1 塔利班运动
        6.1.2 教派矛盾
        6.1.3 地区主义
    6.2 宗教文化因素
    6.3 社会等级因素
    6.4 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威胁因素评估
        6.4.1 恐怖主义盛行威胁在巴中企安全
        6.4.2 文化观念差异易引发员工冲突
第7章 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的公共政策建议
    7.1 加大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入巴”
        7.1.1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两国合作基础
        7.1.2 改善税收政策,提高企业“入巴”积极性
        7.1.3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多样化“在巴中企”
    7.2 加强安全管理,保障企业安全
    7.3 加强教育合作,培养管理人才
    7.4 加强文化交流,消除刻板印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巴探讨纺织皮革等产业的合资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棉花全产业链国际合作的潜力与路径研究[D]. 王乾润. 新疆农业大学, 2020
  • [3]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D]. 谷合强. 暨南大学, 2019
  • [4]中蒙俄经济走廊西部贸易通道构建研究[D]. 李丹.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 李新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国际社会资本视角下国际产能合作机理及模式研究[D]. 刘亚琪.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7]“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问题研究[D]. 刘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9(09)
  • [8]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跨境经济合作新路径研究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D]. Arshad Muhammad Umer.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9]“经济走廊”建设下的中巴经贸合作研究[D]. 路晓敏. 河北大学, 2017(01)
  • [10]关于巴基斯坦社会环境对在巴中企属地化管理的影响的研究[D]. 高繁. 湖南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中巴探讨在纺织、皮革等行业合资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