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软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髌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软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一、髌骨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软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傅少峰[1](2021)在《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寒湿痹阻型)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并与单纯韦氏整治手法及单纯中药烫疗作对照,以寻求一种简便安全、高效、依从性高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就诊的9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三组,即联合组、单纯手法组、单纯中药烫疗组,每组各30例。实际观察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脱落16例,最终完成治疗联合组25例,单纯手法组25例,单纯中药烫疗组24例。联合组采用韦氏整治手结合中药烫疗治疗,单纯手法组采用韦氏整治手法治疗,单纯中药烫疗组采用中药烫疗治疗,每3天一次,治疗1个月(按30天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痛点压痛值、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活动度,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应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局部痛点压痛值、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膝关节活动度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局部痛点压痛值比较:在改善局部痛点压痛值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2)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在改善膝关节VAS疼痛评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改善程度相当。(3)膝关节Lysholm评分比较:在改善膝关节Lysholm评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改善程度相当。(5)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在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上,联合组优于单纯手法组与单纯中药烫疗组,且单纯手法组优于单纯中药烫疗组。(6)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联合组25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单纯手法组的25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单纯中药烫疗组的24例寒湿痹阻型髌骨软化症患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结论:1、韦氏整治手法及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寒湿痹阻型)均有效,且两者联合使用的疗效优于单用韦氏整治手法或中药烫疗,且复发率较低。2、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在缓解髌骨软化症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方面以及中医证候方面,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中医特色综合疗法。

魏隆豪[2](2020)在《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探究中药汤剂麻黄加术汤加味在治疗痰湿痹阻证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以便于在未来的推广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在本次设计的研究课题中选取了72例符合中国中西医诊断技术标准且来自本院骨科门诊的患者,采用随机化对照1:1比例分组的原则,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研究和观察的过程中,排除病例12例,实际纳入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总共60例;治疗组采用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硫酸氨基葡萄糖钾胶囊治疗,两组患者每日均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持续治疗6周。治疗结束后,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根据VAS疼痛、WOMAC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比较,最后使用SPSS25.0统计得出结论。结果:1.通过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信息进行对比,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发病关节方面的数据统计分析后,两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2.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评分数据进行对比,从VAS疼痛评分上来看:治疗组由2.80±1.06降低至1.10±0.88;对照组由2.96±1.03降低至1.53±0.89,这说明两组间在治疗前后对疼痛症状的改善上均有治疗作用,但两组间在治疗后的疗效对比上,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从两组治疗前后的WOMAC量表评分(疼痛、僵硬、活动功能、总评分)来看,两组的评分均有明显降低,具有改善症状的治疗效果,但在两组治疗后的结果对比来看,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两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来看,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对中医证候改善有显着作用(P<0.001)。3.通过临床有效性的对比,治疗组有:8例治愈,20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4例治愈,19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67%,从而可以看出治疗组临床有效性明显高于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最后的临床有效性进行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且优于对照组,从而证实治疗组中药汤剂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阻滞证)具有明显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无副作用,此治疗方案的疗效确切,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武黎黄英(VU LE HOANG ANH)[3](2017)在《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及其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约15%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随着Wagner分级的增加,患者截肢的风险急剧增加,全身病情较重,治疗原则中保肢是糖尿病足治疗的最佳选择,尤其针对Wagner3级以上的重度糖尿病足,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离皮瓣治疗、射频消融疗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支架植入术、介入性溶栓治疗、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干细胞移植治疗等,治愈率在6090%左右,且治愈率与Wagner分级有明显的相关性,3级以上的患者预后较差,通常需要截肢术,尚未有高创面愈合率和保肢率的临床治疗模式。根据临床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骨髓炎伴大段骨缺损、肢体延长矫形手术等临床治疗众多案例总结,学者Ilizarov提出提出“张力–应力法则”的生物学理论学说,即“生物组织在持续、稳定、缓慢牵拉下能刺激细胞分裂、生成组织,从而可修复肢体的各种缺损”。在影像学的血管造影也提示肢体牵拉区域“新生血管与微循环”的重建,进而将Ilizarov的“张力–应力法则”学说进一步拓展,提出牵拉成组织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的理论学说,认为外固定架骨搬移治疗过程中,其作用效应肢体的神经、肌肉、筋膜、皮肤等软组织在缓慢牵拉下,其细胞可以增殖和分化而再生,类似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分裂与组织形成。因此为学说为应用基础,外固定技术单纯从骨缺损治疗领域扩大至难治性溃疡面与伤口的愈合修复,如重度肢体残缺、闭塞性脉管炎等。本研究小组也根据此假说将应用至难治性重度糖尿病足的治疗,获得了99%的溃疡愈合率和99%保肢率,非常值得进一步对其中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探讨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疗效,构建其治疗模式,观察其糖尿病足创面皮肤、神经和血管再生修复情况,并进一步明确骨髓来源干细胞动员在骨搬移术启动多种组织再生修复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016年本科室重度糖尿病患者93例,患者病情严重且并发症多,主要情况如下:年龄为33岁85岁,平均为59.8岁±12.3岁,糖尿病病程为新发病的第1天28年,平均为5.0±1.4年,糖尿病足病程为3天12年,平均为108.4天±24.4天;病人性别女25例,男68例。Wagner分期构成如下:3期61例(65.6%)、4期29例(31.2%)、5期3例(3.2%);溃疡面大于5 cm?5 cm 29例,小于5 cm?5cm 64例;骨髓炎61例,坏疽29例,足部疼痛20例,感觉障碍39例,失去知觉4例;此外,并发症还有肾损功能不全18例,白内障4例,眼底病变14例,高血压36例、冠心病11例、脑梗8例、脓毒血症12例。据此,本研究以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为核心,联合麻醉、内科、外科清创等进行综合治疗,形成本院治疗糖尿病足指南和临床治疗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临床的疗效、机体溃疡面皮肤、血管和神经等多种组织再生修复以及进行以下指标观察:保肢率、创面愈合率、周围神经损伤(10 g尼龙线测试)、疼痛测定(目测类比评分法)、血管血运指标(踝肱指数、患足皮肤温度)、下肢血管CT造影检测以及创面愈合肉眼观和HE染色镜下观病理改变情况评价等检测指标,明确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效果和微血管再生以及创面皮肤再生修复现象,并进一步采用临床观察与总结单侧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双侧重度糖尿病足典型病例特点,结合搬移术前后SDF-1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克隆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CXCR4+和CD34+/CXCR4+细胞流式检测,明确骨髓干细胞动员在多种组织再生性修复中的作用。结果: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93例,保肢率为99%(92/93)、创面愈合率为99%(92/93)。足趾远端溃疡等够愈合,面积巨大的溃疡能都得到愈合,其中最大溃疡面达到12cm×12cm;溃疡深度达到骨面的溃疡能够得到愈合,临床观察发现,伴有骨髓炎的患者在搬移过程中,骨髓炎能够得到治愈,无迁移的想先。本研究的93例患者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时间为3个月8个月,溃疡均得到骨横向搬移术治疗而愈合,有08例患者进行了坏死趾解脱术。01例患者在胫骨横搬术后半年再次有窦道出现,取窦道的渗出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通常通过01周的创口换药,分泌物减少,窦道可以愈合。在2周向外横向搬移和2周回复搬移后,一般4周后搬移处骨基本恢复正常的影像学结构。93例入选研究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仅有02例出现糖尿病足部溃疡复发,复发率为1.8%,其中主要原因是血糖控制不良和肾功能衰竭,其中并发肾功能衰竭的01例复发患者经再次胫骨横向搬移治疗痊愈,01例复发患者常规伤口换药、生长因子干预和控制血糖即痊愈。其余针对性指标变化如下:(1)疼痛缓解:患者疼痛缓解一般有三个阶段,在清创后数天,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搬移24周阶段,患者疼痛程度逐渐下降,治疗36个月,患者疼痛基本缓解。具体表现为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明显改善。(2)皮肤感觉:胫骨横向搬移约23个月,麻木感明显减轻,皮肤感觉得到改善,开始有放点样感觉,但仍旧无法达到使用10 g尼龙线测试的程度,6个月后开始出现知觉可测试。(3)患肢恢复情况:01例因急性血管栓塞而截肢,92例患者在糖尿病足溃疡愈合后,患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均恢复原来正常水平,其检测标准是无需借助工具(如拐杖、轮椅等)独立行走,每次连续行走距离均可大于2000m。进一步采用血管CT造影检测下肢血管恢复情况,发现在骨迁移段起始端,向下纵行方向出现众多新生小动脉,直径在0.51.0 mm范围,并且以横向、斜向等方式延伸入周围的肌肉和皮下组织。在胫骨横向搬移治疗糖尿病足过程中,其一般基本规律是:在胫骨横向搬移术后1W2W,经过溃疡创面清理与换药处理,逐渐开始出现新鲜肉芽组织,2W3W皮肤开始由四周向中心移行生长,约1M2M,溃疡面愈合至一半以上,完全愈合约1M8M,平均为6M,并且可见皮纹,基本保留一小片带状疤痕,有6例为大面积疤痕愈合。具体还有典型案例展示。进一步在愈合过程创面处理时,收集部分病例创面边缘组织,HE染色发现,可见上皮组织结构(表皮)和结缔组织(真皮)的基本结构,在表皮可见较明显的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细胞,在结缔组织为主的真皮层,可见胶原纤维与血管结构,未见明显大量的纤维组织。收集部分病例创面组织,HE染色发现,可见上皮组织结构(表皮)和结缔组织(真皮)的基本结构,在表皮可见较明显的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细胞,在结缔组织为主的真皮层,可见胶原纤维与血管结构,未见明显大量的纤维组织。进一步发现骨搬移治疗特点:(1)骨搬移部位与糖尿病足患处有一段距离;(2)骨搬移可以有较长时期持续和缓慢的力学作用。同时也检测到在胫骨横向搬移术后1M、3M时间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克隆显着高于术前,且相应时间点的血清SDF-1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和CXCR4+细胞也显着于术前水平(P<0.05),CD34+/CXCR4+有升高趋势,但统计学无显着差异。结论:针对重度糖尿病足,以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疗效极好,保肢率高;且胫骨横向搬移可启动微血管、神经和皮肤再生修复,其机制SDF-1-CXCR4轴介导的CD34+等骨髓干细胞动员和归巢密切相关。

刘环宇[4](2016)在《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复习文献,掌握关于髌骨软化症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总结整理本病的常用治疗方法。2.通过复习文献,总结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的理论来源,并探讨本法的机制。3.观察并探讨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本病提供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1.查阅文献:对本病的研究概况,包括病因、病机、诊断、辅助检查和治疗等内容分类梳理,并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归纳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的理论来源、机制。2.临床观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33膝),男3例(4膝),女17例(29膝);对照组20例(35膝),男4例(6膝),女16例(29膝)。治疗组以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法治疗。本研究仅对患者前3次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Lysholm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部分症状和膝关节功能进行测评,其中VAS表在3次治疗前后由患者自行填写,Lysholm评分在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由第三者测评。治疗结束后,对所采集数据用SPSS17.0软件做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论。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t=15.901,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t=12.50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t=2.710,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中每次治疗前后VAS评分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次治疗两组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比较,t=-11.69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t=-17.04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t=2.534,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中交锁、不稳定、疼痛、爬楼梯、下蹲项的比较,各项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稳定、爬楼梯及下蹲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情况比较,经x2检验,x2=9.903,P=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临床控制率35.00%,显效率55.00%,有效率5.00%,无效率5.00%,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临床控制率15.00%,显效率35.00%,有效率45.00%,无效率5.00%,总有效率95.00%。治疗组的临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和常规针刺均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在本研究中无论疼痛总体改善还是每次治疗的疼痛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治疗。2.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本病均可改善膝关节功能;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在本研究中对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在不稳定、爬楼梯和下蹲的项目上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有更好的效果。3.本研究表明,两种治法的总有效率均较高,但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对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更优。4.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较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何保华[5](2015)在《BMP-2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具有侵袭性的原发性骨肿瘤,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较男性更为常见,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最大的困难是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目前研究证实,骨巨细胞瘤对传统的放疗及化疗不敏感,手术治疗仍然是骨巨细胞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常采用化学试剂或物理方法作为辅助治疗进行病灶的囊壁处理,消灭残留的骨巨细胞瘤细胞,降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但这些方法存在全身毒性和难以控制杀伤范围的缺点,对于骨盆、脊柱及严重侵犯软组织的四肢骨巨细胞瘤,难以做到扩大切除和瘤腔处理,无法有效地降低复发率。骨巨细胞瘤主要成分包括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样单核基质细胞及巨噬细胞样单核细胞。基质细胞负责肿瘤细胞的增殖,是引起术后复发的主要细胞;因此,表达肿瘤特性的基质细胞是肿瘤辅助治疗的重要目标。本课题组之前的体外实验研究中,发现新一代双膦酸盐不仅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延缓破骨细胞生成和成熟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而且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发挥抑制肿瘤的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我们通过检索大量文献,探索BMP-2是否也具有相似的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多功能生长因子,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GFβ超家族,是一组具有类似结构的高度保守的功能蛋白,已经发现的BMPs有15种,根据它们氨基酸序列的类似分为3个群:BMP-2,BMP-4、BMP-5、BMP-8、BMP-3 及 GDF-101。其中 BMP-2 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诱导成骨活性最强的BMP之一,BMP-2最初是作为能够在体内诱导骨和软骨的形成的因子为人们所认识的,对骨骼的胚胎发育和再生修复起重要作用。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于2002年被美国国家食物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已经成为最常用的骨移植替代物,首例国产rhBMP-2用于治疗骨缺损于2014年7月6日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取得成功,标志着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始。除此之外研究认为,BMP-2参与调节许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趋药性、抗血管性、分化和凋亡的生物学过程。rhBMP-2能降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它既能抑制高转移细胞系也能抑制低转移细胞系细胞的增殖,但是其抑制高转移细胞的活性比低转移细胞强得,BMP-2对6种结肠癌细胞系:H T29、CAC0-2、DLD-1、SW480、HCT116和LS174-T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7-8;但是BMP-2通过MAPK信号途径的激活,刺激ASPC-1及CAPAN-1胰腺癌细胞系的生长,及通过SMAD-1/5信号通路的激活,刺激NSCLC肺癌细胞系的生长9-10。所以BMP-2是一把双刃剑,对不同的肿瘤产生不同的作用,但是迄今关于BMP-2对骨巨细胞瘤的体外研究研究很少,也没有关于体内动物肿瘤模型的研究,假设BMP-2能抑制骨巨细胞瘤的生长,即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即可以抑制残留的肿瘤细胞的生长,又可以刺激周围的正常成骨细胞,而诱导成骨,从而降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目的]1)探讨rhBMP-2在体外抑制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生长的最佳浓度;2)探讨rhBMP-2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3)初步探讨rhBMP-2是通过何种肿瘤细胞凋亡通路起作用;4)建立骨巨细胞瘤裸鼠皮下种植肿瘤,探讨rhBMP-2对骨巨细胞瘤裸鼠皮下种植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1、体外培养骨巨细胞瘤细胞系。实验标本来自2013年02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9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16-35岁。肿瘤影像学分级按Campanacci分级标准,其中Ⅱ级5例,Ⅲ级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术后均经过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对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在DMEM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待骨巨细胞瘤细胞经9次传代纯化后收集细胞冻存于液氮中备用。2、使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hBMP2(0,10,100,300 ng/ml)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得出最佳抑制浓度。常规复苏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在DMEM培养基培养24小时后,消化肿瘤细胞,接种到96孔板里面,分4组,分别是rhBMP2(0,10,100,300 ng/ml)组,每组3个复孔,在DMEM培养基中连续培养,使用MTT法检测出第1、3、5、7天的各组吸光光度值,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将各组吸光光度值进行析因分析,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点的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 test。根据MTT法实验结果,得出rhBMP2(10 ng/ml)在第5、7天均显着抑制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生长,所以后续的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及使用Western法检测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均使用添加rhBMP2(10 ng/ml)的DMEM肿瘤细胞培养组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未添加rhBMP2的DMEM肿瘤细胞培养组。3、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法检测实验组rhBMP2(10 ng/ml)及空白对照组rhBMP2(0 ng/ml)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作用48小时后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将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消化,接种到24孔培养板里面,分两组:实验组添加rhBMP2(10 ng/ml)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未添加rhBMP2的DMEM培养液,在DMEM培养基连续培养48小时候,使用流式细胞仪PI染色检测两组细胞周期的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G0/G1,S与G2/M比较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4、Annexin-V FIT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rhBMP2(10 ng/ml)及空白对照组rhBMP2(0ng/ml)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作用48、72小时后细胞凋亡变化情况。将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消化,接种到24孔培养板里面,分两组:实验组添加rhBMP2(10 ng/ml)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未添加rhBMP2的DMEM培养液,在DMEM培养基连续培养48、72小时候后,使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PE与7-AAD双染色检测两组细胞凋亡的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凋亡比较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5、Western blot 检测实验组 rhBMP2(10 ng/ml)及空白对照组 rhBMP2(0 ng/ml)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作用72小时后非Smad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Erk1/2、p38、JNK的表达情况。将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消化,接种到6孔培养板里面,分两组:实验组添加rhBMP2(10 ng/ml)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组未添加rhBMP2的DMEM培养液,在DMEM培养基连续培养72小时候后,消化细胞并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肿瘤细胞的p-Erk1/2、Erk1/2、p-p38、p38、p-JNK、JNK的灰度值,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灰度值比较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6、体内动物实验,初步检测实验组rhBMP2(10ng/ml)及空白对照组rhBMP2(0 ng/ml)处理后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在裸鼠皮下种植肿瘤的生长情况。实验组rhBMP2(10 ng/ml)及空白对照组rhBMP2(0 ng/ml)处理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72小时后,消化细胞,10%PBS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种植于SPF环境下饲养的BALB/C雌性裸鼠(6~8周龄,体重22~24g)背部皮下,每只裸鼠种植背部4个部位,共种植12只(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只),连续观察12周,直到12周后仍任未成瘤,最后把这些裸鼠全部处死。同理复苏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细胞系并在DMEM培养基中培养72小时后,消化细胞,使用1×106/ml浓度肿瘤细胞注射到10只裸鼠背部四个部位,1周后9只均成瘤,但是7只裸鼠背部3个部位成瘤,连续观察1周后随机处死4只成瘤的裸鼠,第2周处死剩余的落实,并取出肿瘤标本进行HE染色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来观察肿瘤的增殖情况。因为骨肉瘤细胞种植模型与本课题不相关,所以体内动物实验宣告结束。[结果]1、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在DMEM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9次后,在显微镜下见到肿瘤细胞为均一、纯化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消化肿瘤细胞,冻存于液氮中,用于本次实验。2、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hBMP2(0,10,100,300 ng/ml)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分别作用1、3、5、7天的生长抑制情况。第1、3天各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第1天rhBMP2(100,300 ng/ml)组与对照组相比产生了轻度的刺激生长,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5天rhBMP2(10,100 ng/ml)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P<0.001),rhBMP2(300 ng/ml)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P<0.05);第7天rhBMP2(10,100,300ng/ml)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P<0.001)。3、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检测rhBMP2(0、10 ng/ml)对肿瘤细胞作用48小时后细胞周期变化情况,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G0/G1,S与G2/M期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流式细胞仪检测rhBMP2(0、10 ng/ml)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作用48、72小时后细胞凋亡变化情况。肿瘤细胞被rhBMP-2(10ng/mL)处理48小时后,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凋亡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坏死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肿瘤细胞被rhBMP-2(10 ng/mL)处理72小时后,实验组坏死细胞与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5、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rhBMP2(0、10 ng/ml)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作用72小时后非Smad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的p-Erk1/2、Erk1/2、p-p38、p38、p-JNK、JNK 的表达情况。rhBMP2(10 ng/ml)组与空白对照组处理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72小时后Erk1/2、p38、JNK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rhBMP2(10 ng/ml)组与处理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72小时后p-Erk1/2、p-p38、p-JNK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6、体内动物实验,因为连续观察骨巨细胞瘤裸鼠皮下种植模型12周后仍未成瘤,宣告体内动物实验结束。[结论]rhBMP-2具有抑制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生长及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方式可能与药物浓度相关性不高。在体外实验中,10 ng/ml浓度rhBMP2处理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72小时后,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因此,维持低剂量rhBMP2辅助治疗骨巨细胞瘤能够诱导残留肿瘤基质细胞凋亡,可以避免骨巨细胞瘤手术中过多正常骨骼的切除,并可以促进病灶周围骨组织的强化或重建,减少术后骨折等并发症,并可以减少高浓度辅助用药的全身不良反应。使用rhBMP2(10ng/ml)处理48小时后,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细胞周期(G0/G1,S与G2/M期)无明显差异(P<0.05),表示rhBMP2未像早期影响其他肿瘤细胞生长一样通过G1停滞2-3。MAPK相关蛋白ERK(1/2),p38与JNK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分化、生长增殖、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使用rhBMP2(10ng/ml)处理72小时后MAPK相关蛋白pERK(1/2),pp38与pJNK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说明rhBMP2通过MAPK信号通路中的ERK(1/2),p38与JNK蛋白的激活诱导细胞凋亡。通过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凋亡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骨巨细胞瘤新型辅助化疗用药的选择及使用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体外实验证实低浓度rhBMP2(10ng/ml)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凋亡,鉴于rhBMP2已经在临床上用于骨缺损、骨不连的辅助治疗,所以体外局部使用rhBMP2不但可以减少残余肿瘤细胞,起到"安全地囊壁处理"的作用,对于不能广泛切除(如3级骨巨细胞瘤保肢手术的患者)的病例避免了过多的切除,具有预防软组织内骨巨细胞瘤的复发,进一步优化手术方案,而且可能促进病灶内骨结构的强固或重建,减少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双重作用。任何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经过体外细胞、体内动物实验及Ⅰ-Ⅲ期临床试验这样的阶段才可以进入临床。根据在硕士课题期间积累的裸鼠原位种植前列腺癌动物模型操作技术,未能成功建立体内骨巨细胞瘤裸鼠皮下种植模型,同理经过培养的骨肉瘤细胞,成功建立体内骨巨细胞瘤裸鼠皮下种植模型。所以推论为使用骨巨细胞瘤系不能成功建立裸鼠皮下种植肿瘤模型,具体未成瘤机制的原因,也许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低,迄今没有专一的骨巨细胞瘤细胞系等等有关,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

刘伟[6](2012)在《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骨膜因素对幼龄猪下颌骨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下颌骨外板截骨术是近年来临床上兴起的一项技术。该术式对于儿童患者是否可行?是否会影响下颌骨正常的生长发育?尚缺少相应的实验数据。我们在前期实验中,以3月龄小型猪为研究对象,截除单侧下颌骨体部外板,部分动物(37.5%)术后出现下颌偏颌畸形。在本实验研究中,我们重点探讨骨膜在骨创面愈合与骨重建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骨膜因素与实验动物术后出现下颌偏颌现象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3月龄小型猪分四组。A组,左侧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同时切除下颌体部骨膜;右侧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保留骨膜。B组,左侧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十骨膜切除。C组,对照组,仅行右侧下颌体部骨膜下剥离。D组,空白对照组。于术前、术后行头颅CT扫描、三维重建与测量,观测、总结幼龄猪下颌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形态学变化及偏颌畸形发生的规律。第二部分,实验动物分两组:A组与B组(同第一部分)。术后4周、12周、24周行下颌骨体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检测。从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角度,论证实验动物下颌骨外板截骨术后下颌偏颌现象与骨膜因素的关系。同时,从成骨与破骨(BMP-4,OPG/RANKL),骨细胞凋亡(Ki-67, caspase-3)和骨免疫学(CD3,CD19)等角度,进一步探讨实验动物下颌偏颌现象与骨膜因素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A组,66.7%实验动物出现较明显的下颌偏颌畸形,均偏向保留骨膜侧。发生时段:术后3-6个月。C组,100%出现轻微的偏颌畸形,均偏向健侧。发生时段:术后3月内。B组、D组未出现偏颌畸形。幼龄猪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骨术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在于下颌体部,表现为局部长度的异常。第二部分,正常情况下,骨外侧皮质的骨重建是幼龄猪下颌骨的主要生长方式之一。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后,保留骨膜侧骨创面的愈合明显优于切除骨膜侧。保留骨膜侧成骨方式为膜内成骨,而切除骨膜侧成骨方式为软骨内成骨。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后,骨创面愈合及骨重建过程中,BMP-4, OPG, RANKL, caspase-3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异于正常,其成骨/破骨的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导致下颌骨的异常生长。切除骨膜侧尤为明显。结论:①骨膜在骨创面愈合与骨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②幼龄猪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骨术会抑制下颌骨的生长发育,骨膜因素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禹克俊[7](2009)在《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张世浩[8](2009)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层状修复体体外构建骨软骨复合物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关节软骨损伤一直是骨科面临的难题之一。关节软骨本身缺乏营养血管,再生细胞和体液因子少,软骨的细胞/基质比低,一旦关节软骨损伤,其再生能力十分有限。此外,再生软骨的生物化学和机械性能不等同于正常软骨,容易退变和侵蚀。组织工程修复软骨手段的目的是将修复物质运送到受损部位并且固定于该位置以达到有效的修复。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研究者们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生物材料、种子细胞和修复方法,但修复关节软骨的长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组织工程软骨中心强度低、难以和宿主正常软骨整合、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断裂分层问题等难题。研究目的通过最近新兴的模拟微重力技术,将软骨组织工程中应用广泛的胶原、壳聚糖与β—TCP有机复合,模仿体内关节软骨的分层结构,构建层状梯度复合材料,并将扩增的兔扩增的经成骨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和关节软骨细胞植入其中体外培养,观察软骨细胞在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中的黏附、增殖、生长情况及生物学性状变化,以评价微重力培养方法在软骨组织工程的实用性及该复合材料作为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以细胞和支架材料为实验对象,以普通培养和微重力培养分两组对照。MTT实验分组:7个时间组:1天、4天、7天、10天、13天、17天、19天;8个平行孔/组,两培养组共112孔。1.成骨细胞的诱导和软骨细胞的培养: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培养新西兰兔原代BMSCs,体外扩增后进行成骨诱导,3周后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结节生成情况;取新西兰幼兔的关节软骨消化培养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取2、3代细胞行s—100细胞免疫化学染色。2.种子细胞和材料复合:将诱导成功后的成骨细胞和前4代软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修复体复合体外普通培养和旋转培养仪模拟微重力培养,进行MTT检测比较两组细胞增殖情况并观察模拟微重力对细胞的影响;培养3w后行扫描电镜检查观察软骨细胞在修复体材料内黏附生长情况;3w后,细胞和材料复合物进行脱钙、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Ⅰ型胶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变化及模拟微重力对复合物的力学影响。统计学分析:MTT实验中,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的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组整体之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α=0.05为统计学检验水准。研究结果1.细胞形态:初接种时BMSCs呈球形,悬浮在培养液中,24h后开始贴壁,细胞呈长梭形,少量多角形,约1周左右细胞铺满培养瓶。加入成骨诱导培养液后细胞生长相对缓慢,其形态发生了改变,细胞逐渐增大,进而出现重叠生长。2周后细胞间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钙化结节,结节周围细胞呈放射状分布。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Von Kossa法检测出钙化结节。体外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呈球形,悬浮在培养液中,5h后开始贴壁,细胞呈扁平状,大多数三角形,少量多角形,约1周细胞铺满培养瓶,呈“铺路石”样。第2、3代细胞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胞浆内呈阳性反应。2.细胞/支架光镜下观察:细胞悬液滴加于经预湿处理的复合支架材料上,支架材料迅速膨胀,证明细胞扩散到支架内。接种24h后,倒置显微镜下见材料不透明,无法观察其内细胞生长情况,但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贴附在材料旁培养板内。3.MTT检测:种子细胞和材料复合后,除第1天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外(P=0.878),其余时间点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拟微重力组明显比培养板组细胞增殖力高。两组之间整体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证明模拟微重力对成骨细胞在修复体内的增殖比普通培养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4.扫描电镜:培养3w后,普通培养组软骨细胞成团地吸附于支架表面,从切开的材料上可以观察到有部分细胞吸附于空隙内,细胞间通过突起相互连接,或伸出伪足贴附于支架孔隙壁上;模拟微重力培养组中细胞在修复体上分布更加均匀,且其中心部位软骨细胞数量明显比普通培养组多。5.HE染色和免疫学检测结果:3w后,HE染色显示培养板组的细胞多聚集在修复体表面,细胞数量明显多于修复体内部,而模拟微重力组材料表面和材料内部细胞数量相差不大,分布较均匀,修复体内部细胞数量明显比普通培养组多。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团中有基质分泌,沉积于细胞周围:含有β—TCP端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不含有β—TCP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胞浆内呈阳性反应。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同一层状修复体上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同时增殖,无明显分界。结论1.成功培养出兔原代软骨细胞和BMSCs,并成功诱导BMSCs为成骨细胞,为进一步的细胞和材料的接种提供了数量充足和生物学性能良好的种子细胞。2.胶原/壳聚糖/β-TCP层状梯度复合体模拟了正常关节软骨分层结构,细胞相容性好,能提供细胞生长的三维环境。3.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联合种植在同一修复体上,体外构建骨软骨复合体,为进一步动物实验提供的基础。4.转壁式旋转培养仪产生的模拟微重力可以使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在修复体内高密度生长,能更好的促进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提高了组织工程化关节软骨体外培养的质量,为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张明磊[9](2009)在《BMP-2、VEGF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素使骨丧失了一些骨质,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在临床治疗上,骨缺损一直是常见的、难以治疗的疾病。目前主要采用自体骨,异体骨,人工合成替代物来进行修复,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难以满足临床上治疗的需要。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治疗骨缺损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其基本方法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的功能相关的活细胞接种于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支架材料上,在生物反应器或其它体外构建环境中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物,然后将这种复合物移植到动物体内组织缺损部位,最终完成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再造。在骨组织工程学的研究中,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是三大要素。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细胞与材料的复合体,自身无营养来源,植入体内后,依靠血液-细胞间液为种子细胞提供营养及氧气。若植入区血供不良或植入物血管化过程较长,附着在支架上的种子细胞可因缺乏营养而出现代谢紊乱,细胞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受损甚至死亡,使得骨沉积作用不能有效替代降解的生物材料。近年来,组织工程骨的血运构建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复合细胞的支架植入体内后,必须建立血运循环后,才能存活并行使其功能,因此,血运重建已被认为是骨组织工程的第四要素。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组织工程学,构建一种能够具有这四大要素的组织工程骨,具有更高的成骨、成血管能力,以满足修复大段骨缺损的需要。利用贴壁法分离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MTT法检测其生长特性、检测表面标记物、多方向诱导分化鉴定所分离细胞。构建BMP-2、VEGF基因及双基因的重组质粒,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靶细胞,进行基因转染。通过ELLISA、免疫组化等方法,证实目的基因能够在靶细胞中高表达。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转染细胞与nano-HA/PLGA支架材料复合,观察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情况。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在体内具有成骨、成血管能力的组织工程骨提供了理论及实验数据。

孙军军[10](2008)在《(足母)趾C形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临床上手指节段性或环形缺损是手外科常见的损伤,主要是指在手指近节范围内的节段性或环形软组织缺损,伤因包括切割、挤压、挫裂、离断等,在手外科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手指节段性或环形缺损的处理,应根据患者的伤情、年龄、职业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如粗糙有力的手(建筑、种田等)和细腻灵巧的手(弹琴等)对修复重建的要求并不一样。手指节段性或环形缺损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①保守疗法,等待二期愈合。②离断组织原位缝合。③游离植皮(全厚皮片或真皮下血管网皮片)。④足趾复合组织块移植。⑤缩短指骨直接缝合。⑥皮瓣移植。总的来看,不同的手指节段性或环形缺损类型,其修复治疗有一定的原则,但并无确定的模式。临床大约有1/3的手指节段性或环形缺损需用皮瓣修复。手指节段性或环形缺损缺损采用皮瓣修复的指征有以下几点:①保留长度非常重要,如拇指。②有深部组织裸露,如骨和肌腱等。依皮瓣与伤指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下列3种。(1)局部皮瓣:取自伤指,种类和改进方法繁多,解剖比较容易,供区损伤少。(2)手区域内的近位皮瓣:取自伤指以外的患侧手部,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指端损伤。有时供区破坏较大,如邻指皮瓣、鱼际皮瓣以及不同指的血管神经蒂岛状皮瓣(littler皮岛)等。(3)远位皮瓣:取自伤手以外的皮瓣,需强迫体位交叉固定和二期断蒂,如腹股沟皮瓣、锁骨下皮瓣和臂部皮瓣等。躅趾C形皮瓣是修复手指节段性或环形缺损的一种重要的远位皮瓣修复方法,关于(足母)趾C形皮瓣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给人的只是一些文字、示意图或粗糙的临床图片,缺乏立体直观的解剖学依据。目的:介绍一种修复手指环形组织缺损的(足母)趾C形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方法:在(足母)趾近节设计C形皮瓣移植于手指组织缺损处,移植组织中的皮肤、血管、神经、肌腱、骨等组织桥接相应的手指缺损。结果:本次临床应用(足母)趾C形皮瓣,受区皮瓣成活良好,外观满意,修复后的手指,外形近似健指,感觉、运动功能均达优良。供区给予植皮,供区外观满意且足趾功能不受影响,受区及供区的疤痕均不明显。结论:(足母)趾C形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环形组织缺损,可恢复手指的原有功能与外观。是修复手指环形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二、髌骨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软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髌骨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软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终止标准
        1.1.6 病例脱落与处理
    1.2 伦理学
    1.3 研究方法
        1.3.1 分组
        1.3.2 治疗方案
        1.3.3 观察指标
        1.3.4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3 疗效
        2.3.1 三组治疗前后局部痛点压痛值比较
        2.3.2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2.3.3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结果比较
        2.3.4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比较
        2.3.5 三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2.3.6 三组患者总体疗效
        2.3.7 不良反应
        2.3.8 三组治疗结束后2 个月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髌骨软化症中医学认识基础
        3.1.1 病名方面
        3.1.2 病因病机方面
    3.2 髌骨软化症现代医学认识基础
        3.2.1 发病机制
        3.2.2 髌骨软化症疼痛机制
    3.3 髌骨软化症治疗策略
        3.3.1 中医治疗
        3.3.2 西医治疗
        3.3.3 中西医综合治疗优势
    3.4 推拿手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机理
        3.4.1 中医机理
        3.4.2 现代医学机理
    3.5 韦氏整治手法治疗CMP的机理
    3.6 中药烫疗机理
    3.7 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特点与优势
    3.8 研究结果讨论
        3.8.1 局部痛点压痛值
        3.8.2 膝关节疼痛VAS评分
        3.8.3 膝关节Lysholm评分
        3.8.4 中医证候积分
        3.8.5 膝关节活动度
        3.8.6 临床总疗效结果分析
        3.8.7 安全性评价讨论
        3.8.8 复发情况比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附图
综述 髌骨软化症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基本资料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观察
        3.2 疗效性观察
    4.疗效评定标准
研究方案
    1.实验设计
    2.研究方法
    3.统计方法
    4.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5.试验中的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讨论
    1.目前现状
    2.实验结果分析
    3.本实验中使用的中药汤剂释义
    4.对照组药物的作用和机理
    5.股四头肌锻炼的重要性
    6.本病的影像诊断
    7.本次研究中的不足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及其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疗效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再生现象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干细胞动员在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再生机制中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糖尿病足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髌骨软化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疼痛机制
        1.4 其他症状机制
        1.5 辅助检查
        1.6 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国传统医学对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
        2.2 病机
        2.3 针灸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 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的研究
        3.1 传统针灸学理论
        3.2 平衡针法
        3.3 董氏奇穴
        3.4 肌筋膜链理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病例资料分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VAS评分表相关结果
        3.2 Lysholm评分表相关结果
        3.3 疗效评价结果
    4 结论
        4.1 关于膝痛的缓解
        4.2 关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4.3 关于总体疗效
    5 讨论
        5.1 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机制探讨
        5.2 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的取穴及操作分析
        5.3 关于研究内容的分析
        5.4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历

(5)BMP-2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1.2 BMP-2的研究治疗现状
    1.3 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细胞的凋亡
    1.4 抗肿瘤药物临床前试验常用的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rhBMP-2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生长及凋亡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hBMP-2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凋亡的信号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检验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裸鼠皮下肿瘤种植模型的建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及主要符号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骨膜因素对幼龄猪下颌骨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保留或切除骨膜幼龄猪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形态学分析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结果
    五 讨论
    六 结论
第二部分 保留或切除骨膜幼龄猪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后下颌骨组织学与超微结构分析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结果
    五 讨论
    六 结论
全文总结
第三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下颌骨外板截骨术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
    综述二 骨膜在骨再生、骨重建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图
    附录二 附表
致谢

(7)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关节腔内环境与游离骨膜
2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研究
3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常面临的问题
    3.1 受体年龄的影响
    3.2 生发层朝向问题
    3.3 力学环境对骨膜软骨生成的影响
    3.4 不同骨骼骨膜的选择
    3.5 自体游离骨膜与受区基底的连接
    3.6 自体游离骨膜的获取方法
4 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初步临床应用

(8)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层状修复体体外构建骨软骨复合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成骨细胞的诱导和软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1. 主要仪器设备
    2. 主要试剂
    3. 实验动物
    4. 方法及鉴定
二 种子细胞和层状修复体的复合培养
    1. 实验分组
    2. 材料及培养仪的准备和试用
    3. 种子细胞和修复体复合培养
    4. 检测指标
三 结果
四 讨论
结论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BMP-2、VEGF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组织工程学的研究进展
    2.2 支架材料
    2.3 种子细胞
    2.4 细胞因子
    2.5 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
    2.6 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前景及所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实验部分
    第1节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体外分化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BMSCs 分离、纯化及形态学特征
        2.2 BMSCs 的细胞周期特征
        2.3 BMSCs 的生长曲线
        2.4 表面标志CD34、CD44 的表达
        2.5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2.6 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节 BMP-2、VEGF 及其双基因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RT-PCR 分别扩增VEGF、BMP2
        2.2 PCR 产物TA 克隆
        2.3 VEGF 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
        2.4 BMP2 分别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pEGFP-N1/ VEGF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节 重组质粒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表达的检测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的制备
        2.2 BMSCs 的培养
        2.3 细胞的转染
        2.4 大鼠BMSCs 质粒转染后的观察
        2.5 MTT 法测定转染对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
        2.6 ELISA 方法检测
        2.7 RT-PCR 检测转染细胞的BMP-2、VEGF m RNA 表达水平
        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MP-2、VEGF 表达情况
        2.9 I 型胶原、骨钙素、ALP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 结果
        3.1 转染细胞镜下观察
        3.2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3.3 转染细胞的MTT 实验
        3.4 ELISA 方法检测BMP-2、VEGF
        3.5 RT-PCR 结果
        3.6 BMP-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7 VEGF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8 ALP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9 I 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10 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节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
        前言
        1 材料
        1.1 细胞和支架准备
        1.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准备
        3 支架材料的准备
        3.1 nano-HA/PLGA 的预湿
        3.2 nano-HA/PLGA 支架材料上接种细胞
        4 结果
        4.1 黏附细胞计数
        4.2 细胞形态学观察
        4.3 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上粘附细胞的情况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论
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足母)趾C形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髌骨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软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韦氏整治手法结合中药烫疗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研究[D]. 傅少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麻黄加术汤加味治疗髌骨软化症(痰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魏隆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3]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及其骨髓干细胞动员的机制研究[D]. 武黎黄英(VU LE HOANG ANH). 广西医科大学, 2017(12)
  • [4]肘膝交叉对应针刺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环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BMP-2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D]. 何保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7)
  • [6]下颌骨体部外板截除术骨膜因素对幼龄猪下颌骨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影响[D]. 刘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2)
  • [7]自体游离骨膜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 禹克俊. 光明中医, 2009(07)
  • [8]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层状修复体体外构建骨软骨复合物的实验研究[D]. 张世浩. 南方医科大学, 2009(12)
  • [9]BMP-2、VEGF基因修饰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 张明磊. 吉林大学, 2009(08)
  • [10](足母)趾C形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D]. 孙军军.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  

髌骨骨膜原位翻转修复软骨缺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