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图书馆及其建设

虚拟图书馆及其建设

一、虚拟图书馆及其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叶飞,弓越,翟姗姗,周玮珽[1](2021)在《面向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意义】为实现高校图书馆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实体建筑趋向广泛互联、从传统服务转型知识服务,推动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的构建与融合,优化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生态。【方法/过程】以用户为中心,以知识服务为目标,以图书馆空间建设为技术手段,在调研当前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现状及其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支持空间三种空间形态的建设,构建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整体架构,并提出其实施与推进策略。【结果/结论】以知识服务为导向实施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能够通过多空间融合与互联,有效解决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中存在的知识交流障碍,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创新/局限】提出了融合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支持空间的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构建方案;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需求的调查规模有待扩大,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的构建。

卢文辉[2](2021)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为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把握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机遇并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的作用,通过解读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历程,对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图书馆产生的重要原因,它为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保障,提升了智慧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智慧图书馆也是智慧城市的文化标志、信息资源中心以及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下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刘婧,罗岚,常李艳[3](2021)在《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世界各国纷纷做出了不同的尝试,但当前的实践研究尚存在缺少智慧馆员、经费不足、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信息安全性弱等问题。因此,为了推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文章从新的角度进行探讨,运用霍尔三维结构的基本理论,从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三个维度构建智慧图书馆三维结构模型,详细说明其建设的过程,分别阐述系统建设的阶段以及各阶段详细的方法步骤和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具体内容,以期能够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梁少辉,赵会,梁卫娜[4](2021)在《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实践及启示》文中认为数字人文是大学图书馆升级转型的新方向。本文通过网络调研、邮件咨询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9所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为研究对象,从中心使命及目标、人员组织架构、资助体系、服务实践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总结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从数字人文服务的体系建设、发展模式、团队建设、创新数字研究方法及多元协作给出建议,希冀为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借鉴。

李阳[5](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段美珍,张冬荣,冯占英[6](2021)在《面向对象分析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评价要素研究》文中提出智慧图书馆评价是推动智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其重要作用贯穿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始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亟需从学术研究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智慧图书馆概念和认知模型出发,将面向对象分析思想引入智慧图书馆建设评价,创新性地提出智慧图书馆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模型(OOSL),并通过对模型中对象间交互作用和关联关系的分析,确定智慧图书馆的评价要素包括馆员、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4个评价维度和12个评价要素,不仅为今后智慧图书馆评价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还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利于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管理和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李盈儒[7](2021)在《辽宁区域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晨光[8](2021)在《安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文中认为

闫菁清[9](2021)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高速发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浪潮、公民文化需求兴起的大时代背景下,作为政府制度改革创新产物的行政服务中心是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它通过将行政审批职能部门集中整合形成一站式服务机构,来为企业与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回应力。行政服务中心在从诞生至今的二十余年内,发挥着巨大成效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建设。目前,随着各级政府对政务服务建设的重视度逐年提高,各地行政服务中心纷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政务创新,开始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而当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依旧沿用僵化、保守的政务办公建筑设计方法,忽略了行政改革及信息化时代背景发展需求,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明显滞后于新的政务服务模式,而显现出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对此的思考,本文以我国各地的市级、区级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针对当下时代发展需求与行政服务中心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梳理,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影响机制为启发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提出策略性意见,从而使行政服务中心建筑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积极效应。本文以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阐述,探究阻碍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的深层困境。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它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生的转变,并根据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发展新趋势,总结出行政服务中心在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设计前期和建筑设计的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建设目标、功能配置、空间构想方面提出前期策划策略,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在空间形态、布局组织与环境设计等方面的设计策略做出详细阐述,为互联网+政务模式下的新型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贾绍俊[10](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二、虚拟图书馆及其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图书馆及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
3 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及其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3.1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3.2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3.3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及其服务存在的问题
        (1)空间融合度较低
        (2)服务集成度不高
        (3)用户交互方式单一
4 面向知识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智慧空间构建方案
    4.1整体架构
    4.2实体空间建设
    4.3虚拟空间建设
    4.4支持空间建设
5 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建设方案的实施与推进
    5.1多空间融合
        (1)实体空间的融合
        (2)虚拟空间的融合
        (3)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支持空间的融合
    5.2关键支撑技术
        (1)情境感知与人机交互技术
        (2)语义处理与挖掘技术
        (3)知识服务相关技术
6 结语

(2)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智慧城市
3 智慧图书馆
4 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关系
    4.1 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4.2 智慧图书馆发展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
5 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
    5.1 宏观策略
    5.2 微观策略
6 结语

(3)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1.1 国外研究现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问题
        1.3.1 信息安全隐患问题
        1.3.2 缺少智慧馆员问题
        1.3.3 建设经费不足问题
        1.3.4 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问题
        1.3.5 “信息孤岛”问题
    1.4 霍尔三维结构结构理论
2 智慧图书馆三维结构模型构建
    2.1 时间维
        2.1.1 前期调查阶段
        2.1.2 开发设计阶段
        2.1.3 场馆布施阶段
        2.1.4 运行维护阶段
    2.2 逻辑维
        2.2.1 背景分析
        2.2.2 需求调查
        2.2.3 明确目标和内容
        2.2.4 方案设计
        2.2.5 方案实施
        2.2.6 试运行
        2.2.7 系统分析与评价
    2.3 知识维
        2.3.1 智慧空间
        2.3.2 智慧馆藏
        2.3.3 高新技术
        2.3.4 智慧服务
        2.3.5 智慧馆员
3 结语

(4)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实践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建设情况
    1.1中心的使命及目标
    1.2 中心的发展模式
        1.2.1 组织架构及团队建设
        1.2.2 运行模式
2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实践
    2.1 教育教学活动
    2.2 人文研究项目支持
    2.3 经费来源与奖学金资助
    2.4 多元协作
3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特点
    3.1 理念先进,定义明确
    3.2 组织结构合理,人员配置精准
    3.3 注重协作和科研服务
4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实践的启示
    4.1 合理规划、逐步完善服务体系
    4.2 构建清晰的数字人文发展模式
    4.3 明确组织架构,实施多元化培养方式,加快数字人文队伍建设
        4.3.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
        4.3.2 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4.4 以教学和科研需求为纲要,创新数字人文研究方法
    4.5 精准定位,积极协作
5结语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面向对象分析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评价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智慧图书馆建设评价要素分析的理论依据
2 智慧图书馆的面向对象分析模型
    2.1 OOSL模型的对象构成分析
    2.2 OOSL模型的对象间交互作用分析
    2.3 OOSL模型与智慧图书馆评价维度的确定
3 基于OOSL模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评价要素构成分析
    3.1 馆员维度
    3.2 基础设施维度
    3.3 管理维度
    3.4 服务维度
4 结语

(9)“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治体制改革与信息化快速发展
        1.1.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出
        1.1.3 行政服务中心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行政服务中心的研究现状
        1.4.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1 行政服务中心的演变与发展概述
        2.1.1 行政服务中心的历史演变
        2.1.2 行政服务中心的发展概况
    2.2 当前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2.2.1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浪潮
        2.2.2 人民公共文化需求兴起
        2.2.3 信息化发展与广泛应用
    2.3 行政服务中心的现状调研及存在问题
        2.3.1 调研总体框架
        2.3.2 问卷调查分析
        2.3.3 当前存在问题
    2.4 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现状问题成因分析
        2.4.1 政务服务职能定位的失衡
        2.4.2 传统官僚管理体制的弊病
        2.4.3 传统政务服务模式的僵化
        2.4.4 政务服务的服务理念偏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形成及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的影响
    3.1 “互联网+”介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3.1.1 “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3.1.2 “互联网+”引入政务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3.1.3 “互联网+”对政务服务模式的指导意义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综合概述
        3.2.1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
        3.2.2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范式转变
        3.2.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的基本要素
    3.3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对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的影响
        3.3.1 服务体系指引建筑建设方向
        3.3.2 运行机制催化空间形态变化
        3.3.3 办理模式衍生布局组织转变
        3.3.4 服务理念主导空间情景氛围
    3.4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新趋势
        3.4.1 功能构成标准化与复合化
        3.4.2 空间形态多义性与开放化
        3.4.3 布局组织集约化与灵活化
        3.4.4 环境氛围智能化与体验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设计前期策略
    4.1 适应新模式的科学化建设目标
        4.1.1 基于体系的职能定位重构
        4.1.2 协同城市发展的规划选址
        4.1.3 满足发展需求的建设规模
    4.2 协同政务服务体系的功能配置
        4.2.1 市级——拓展复合化服务功能
        4.2.2 区级——设定标准化服务功能
        4.2.3 基层——与社会资源功能整合
    4.3 契合政务服务新模式的空间构想
        4.3.1 功能空间类型划分
        4.3.2 功能空间配置标准
        4.3.3 功能空间规模构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策略
    5.1 增强建筑空间的适应性
        5.1.1 网络化取代等级化的办公空间
        5.1.2 信息化整合趋势的服务空间
        5.1.3 强化多义与复合的交往空间
        5.1.4 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辅助空间
    5.2 布局组织的整体性优化
        5.2.1 集约整合的整体布局
        5.2.2 灵活自由的空间组织
        5.2.3 优化高效的流线组织
    5.3 强化服务意识的环境塑造
        5.3.1 增强建筑空间的体验感
        5.3.2 建筑边界的开放性塑造
        5.3.3 环境氛围的人性化营造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与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虚拟图书馆及其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构建研究[J]. 叶飞,弓越,翟姗姗,周玮珽. 情报科学, 2021(12)
  • [2]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发展[J]. 卢文辉. 图书馆研究, 2021(05)
  • [3]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J]. 刘婧,罗岚,常李艳.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8)
  • [4]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实践及启示[J]. 梁少辉,赵会,梁卫娜.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1(09)
  • [5]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6]面向对象分析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评价要素研究[J]. 段美珍,张冬荣,冯占英.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1(08)
  • [7]辽宁区域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服务研究[D]. 李盈儒. 辽宁大学, 2021
  • [8]安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D]. 吴晨光. 安徽大学, 2021
  • [9]“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下的行政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闫菁清.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10]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虚拟图书馆及其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