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机制简述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机制简述

一、浅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崔梦丽[1](2021)在《NLRP3炎性小体在小鼠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并在该神经所支配的范围内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障碍。NLRP3可检测到各种微生物基序和内源性危险信号,从而导致炎性小体的形成。本课题研究使用NLRP3基因敲除小鼠来构建外周神经损伤模型,旨在更深一步的探索NLRP3炎性小体是否参与外周神经损伤疾病,及其在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中的作用,为更好的探索外周神经损伤及修复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本研究选用C57BL/6野生型小鼠(WT),NLRP3基因敲除小鼠(Nlrp3-/-)和TLR4基因敲除小鼠(Tlr4-/-)。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构建外周神经钳夹伤的动物模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WT小鼠随机的分为对照组(42只),钳夹伤组(60只);Nlrp3-/-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钳夹伤组(48只)及Tlr4-/-小鼠钳夹伤组(3只)。小鼠麻醉后,对照组仅暴露出坐骨神经60秒(s);钳夹伤组暴露出坐骨神经并用止血钳夹伤60s。2、检测NLRP3炎性小体。利用HE和LFB染色检测坐骨神经的炎症与髓鞘变化情况。利用RT-qPCR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ASC,IL-18和IL-1β因子在基因水平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LRP3,Caspase-1,ASC,IL-18和IL-1β在蛋白水平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SC寡聚成核的情况以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3、检测WT小鼠与Nlrp3-/-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利用Western blot方法于1周(w)检测p75NTR和GAP-43的蛋白表达。利用免疫组化法于2 w和3 w检测p75NTR和GAP-43的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Sciatic nerve function index)来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方面的恢复情况。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LR4参与调控NLRP3产生情况。结果构建小鼠的外周坐骨神经钳夹伤损伤模型成功。(1)WT小鼠检测结果:相比对照组,LFB染色结果表明钳夹伤组髓鞘结构不完整且发生脱髓鞘。HE染色结果表明钳夹伤组炎症细胞增多。RT-qPCR结果表明,NLRP3和IL-1β的m RNA水平在钳夹伤组显着升高(P<0.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aspase-1和ASC的蛋白水平在钳夹伤组显着升高(P<0.01),而NLRP3和IL-1β的蛋白水平在神经损伤后24 h显着升高(P<0.01);免疫荧光分析,钳夹伤组ASC斑点的数量显着升高(P<0.01)。(2)Nlrp3-/-小鼠检测结果:相比对照组,LFB和HE染色结果与WT钳夹伤组相同;与此同时,免疫荧光检测发现,与Nlrp3-/-小鼠钳夹伤组相比,WT小鼠钳夹伤组CD68+巨噬细胞数量更多;RT-qPCR结果表明,相比WT小鼠钳夹伤组,在坐骨神经损伤后所测定时间点,NLRP3和IL-1β的m RNA水平在Nlrp3-/-小鼠钳夹伤组显着降低(P<0.0001),神经损伤后24 h和48 h,ASC和Caspase-1的m RNA水平在Nlrp3-/-小鼠钳夹伤组显着降低(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相比WT小鼠钳夹伤组,坐骨神经损伤后12h和24h,NLRP3、IL-18和IL-1β的蛋白水平,在Nlrp3-/-小鼠钳夹伤组中显着降低(P<0.01),神经损伤后24 h,ASC和Caspase-1的蛋白水平,在Nlrp3-/-小鼠钳夹伤组中显着降低(P<0.01)。(3)神经损伤后的修复结果:Western blot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结果都表明,相比WT小鼠钳夹伤组,p75NTR和GAP-43的蛋白水平在Nlrp3-/-小鼠钳夹伤组中增高。SFI的结果显示,相比WT小鼠钳夹伤组,SFI的评分在Nlrp3-/-小鼠钳夹伤组中增高。(4)TLR4调控NLRP3的表达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WT小鼠钳夹伤组相比,NLRP3、NF-κB和TLR4的蛋白水平在Tlr4-/-小鼠钳夹伤组中表达减少。结论成功构建三种实验小鼠的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坐骨神经损伤后可引起NLRP3炎性小体的形成并进一步被激活;并且TLR4在一定程度上正向调控了NLRP3的形成。此外,敲除NLRP3基因可减弱神经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加快坐骨神经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为外周神经损伤的炎症发生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外周神经损伤及功能恢复提供了新的线索。

刘亚东[2](2021)在《通过CD47-SIRP-a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脊髓损伤后局部出现的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发起的针对损伤的修复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中性粒细胞,血液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T细胞。其中巨噬细胞作用时间最长,参与数量最多,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在脊髓损伤发生后,损伤急性期产生的炎症因子、趋化因子以及髓鞘碎片形成炎症环境,招募小胶质细胞与单核来源的巨噬细胞进入损伤局部清除损伤产生的髓鞘碎片并进一步分泌炎症因子与趋化因子,促进损伤碎片的清除。巨噬细胞激活与吞噬过程中产生的炎症因子与ROS会进一步损伤周围正常的神经组织,进而产生更多的碎片,这一过程即继发性损伤。继发性损伤的出现使巨噬细胞不断激活形成了持续的炎症环境,进而阻碍了炎症反应向修复过程的过渡,与瘢痕组织的过度增生,进而阻碍脊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如何加速巨噬细胞清除髓鞘碎片进入修复期,减少继发性损伤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个新思路。CD47是一种在正常细胞表面广泛存在的跨膜蛋白,分子量大约为50k Da,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知的CD47的天然配体有三种:整合素、血小板凝集素-1和SIRPα,其中CD47-SIRP-a信号通路是调节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重要信号通路。研究证明,CD47的高表达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重要机制,在肿瘤免疫中的苗裔逃逸与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形成都有密切关系,应用CD47抗体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中泡沫细胞的形成也可以破坏肿瘤免疫逃逸的情况出现。本研究中,我们假设D47-SIRP-a信号通路信号通路可以在脊髓损伤后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清除髓鞘碎片,从而减少继发性损伤的发生,打破巨噬细胞持续激活的炎症环境,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对小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实验方法: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与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分布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B测量小鼠脊髓损伤后CD47表达变化;用q-PCR与免疫荧光染色测量小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TNF-a IL-1b)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局部巨噬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测量小鼠脊髓损伤后巨噬细胞的数量以及来源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脊髓损伤后瘢痕大小与泡沫细胞形成情况;用行为学实验测量对WT小鼠应用CD47封闭性抗体治疗后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对髓鞘碎片的吞噬作用(b)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巨噬细胞趋化进入损伤区,损伤区巨噬细胞绝对数量增加,而增加的部分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c)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可以降低损伤后的炎症因子(TNF-a IL-1b)水平(d)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可以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e)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可以减少瘢痕面积(f)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小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结论:CD47-SIRP-a信号通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参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阻断该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吞噬髓鞘碎片,降低损伤后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于逸飞[3](2021)在《胶质瘤细胞源性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丰富的神经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的五倍。它们不仅是神经元的支持细胞,而且在突触形成、离子稳态、神经递质清除、细胞外空间体积调节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常生理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支持并保护神经元发育,维持神经元周围离子平衡,调节递质代谢,参与跨突触信号传递过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损伤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发生肥大化变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跃增殖并迁移至损伤部位与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形成胶质瘢痕,分泌轴突生长抑制剂并阻止轴突再生,是中枢神经系统再生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抑制和消除反应性星形胶质形成的胶质瘢痕成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关键。miR-124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最丰富的miRNA之一,通过调节自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和神经分化以及线粒体功能等方面,在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miR-124通过靶向STAT3减少了中风后的胶质瘢痕形成并改善了神经功能恢复。并且有研究者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过表达miR-124后转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活化被抑制。这些研究表明miR-124不仅具有抑制胶质瘢痕形成的功能,还有利于神经网络的再形成和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外泌体是细胞向胞外分泌的囊泡类小体,具有典型的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包裹有蛋白质、脂质和不同的核酸(m RNAs,miRNA,lnc RNAs)。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天然载体,可以高效递送miR-124等生物活性物质调控细胞特性,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发挥显着的生物学效果。为了大量获得搭载生物活性物质的外泌体,需要选取合适的细胞量产、改造外泌体。胶质瘤细胞作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细胞,已开发出诸多商品化细胞系,可能是制备大量携带生物活性成分的外泌体并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优良供体。因此本实验拟用商品化的U-87MG人胶质瘤细胞系(U-87细胞)为外泌体的供体,收集制备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探索此种外泌体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以胶质瘤来源外泌体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进行创新性基础研究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内容:(1)从大鼠乳鼠的大脑中提取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应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特性及纯度,应用TGF-β1刺激其活化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2)选择商品化的U-87细胞作为外泌体的供体细胞,通过超速离心从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量外泌体的形态及大小,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外泌体的特征表面标记蛋白CD9、CD63和TSG101表达情况,应用NTA分析外泌体粒径分布浓度,应用PKH67染色标记外泌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外泌体是否可被反应性星型细胞吸收;(3)分别应用两种方式构建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应用RT-q PCR检测外泌体中miR-124-3p相对表达水平,将外泌体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应用RT-q PCR检测细胞中miR-124-3p含量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和RT-q PCR检测活化相关分子GFAP、SOX9和瘢痕形成相关物STAT3、p-STAT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种构建方式的优劣;(4)cy3荧光素标记的胆固醇修饰的miR-124-3p mimic与外泌体在37℃下共孵育制备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然后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5)EdU和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共同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免疫荧光分析细胞增殖;(6)通过高通量检测分析外泌体处理过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差异表达的m RNA,推测外泌体的作用机制;(7)将外泌体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体内,检测胶质瘢痕形成情况并观察移植后是否出现成瘤现象。结果如下:(1)成功分离培养乳鼠大脑皮层来源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鉴定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为强阳性表达;阿糖胞苷进一步提纯后,细胞纯度达到95%以上;(2)超速离心获取U-87细胞外泌体,在电镜下显示成盘状结构,直径100nm左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泌体的特征表面标记蛋白CD9、CD63和TSG101的表达;应用NTA分析检测得到的粒子分布系数(PDI)在0.08-0.7之间,粒径中30nm-150nm范围所占百分比为56%;荧光显微镜观察到PKH67标记的外泌体(绿色)位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质中,表明外泌体被吸收;(3)方式一:先转染miR-124-3p后分离外泌体分别应用50、100、200 n M的miR-124-3p mimic转染U-87细胞,RT-q PCR检测到细胞中miR-124-3p含量依次提高约4、6、6倍,但相较于其他浓度,200n M浓度下U-87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因此选择100n M作为最佳转染浓度。收集U-87细胞上清液,通过超速离心分离外泌体,应用RT-q PCR检测外泌体中miR-124-3p提升4倍。将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按70μg/ml的浓度加入到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中,共培养48h,RT-q PCR检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miR-124表达提升1.8倍,Western blot检测GFAP、SOX9在蛋白水平下调,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方式二:先分离外泌体后共孵育提高miR-124-3p直接从U-87细胞培养液中超速离心收集外泌体,与胆固醇修饰的miR-124-3p mimic在37℃下共孵育1h,PBS缓冲液洗涤后再次离心获取外泌体,外泌体中miR-124-3p提升15倍。将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按70μg/ml的浓度加入到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培养液中,共培养48h,RT-q PCR检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miR-124-3p表达提升8倍,活化相关分子GFAP、SOX9和瘢痕相关物STAT3在基因水平显着下调,Western blot检测GFAP、SOX9在蛋白水平下调,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且相较于方式一,下调程度更加显着。综上,方式二操作简单方便,miR-124-3p提升更加显着,有效抑制STAT3磷酸化以及GFAP和SOX9等反应性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是体外构建过表达miR-124-3p外泌体的最佳策略,后续实验应用方法二制备的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进行。(4)制备富含胆固醇修饰cy3标记的miR-124-3p外泌体处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中含有大量发cy3荧光的物质,证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通过摄取外泌体的方式大量摄入miR-124-3p;(5)通过EdU实验证明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可以抑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殖(P<0.05);(6)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调控生长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以及胶质瘢痕形成相关的多个基因(Gfap、Vim、Cspg5、Sox9、S100b、Cdk1)和通路(c AMP、Jak-STAT、m TOR、PI3K-Akt、TGF-beta),推测其可能是通过作用于多个途径协同调控损伤后的瘢痕形成过程;(7)过表达miR-124-3p的外泌体在体内可被星形胶质细胞摄取并抑制其增殖,有助于减少胶质瘢痕形成。结论:(1)应用胆固醇修饰的miR-124-3p mimic与外泌体共孵育的方式可有效制得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相较于先转染后分离的传统方法,效率更高、操作更加便捷;(2)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可被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吸收,下调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与生长增殖、细胞外基质分泌以及胶质瘢痕形成相关的多个基因和通路,有效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以及胶质瘢痕形成。

余水生[4](2021)在《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后Fascin-1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迁移并聚集在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和纤维性瘢痕之间,具有抑制炎症和神经保护功能,但小胶质细胞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Fascin-1是一种关键的肌动蛋白捆绑蛋白,调节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但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Fascin-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变化;采用组织免疫荧光,对Fascin-1与脊髓的主要细胞标记物分别进行荧光双标,分析Fascin-1的细胞定位。利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体内特异性体内清除小胶质细胞,以验证Fascin-1的细胞来源。体外利用BV-2小胶质细胞结合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观察Fascin-1对小胶质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观察Fascin-1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脊髓损伤后7-14天,Fascin-1表达显着上调(P<0.001),主要分布于损伤核心周围,且特异性表达于CX3CR1+小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14天的组织进行Fascin-1和CX3CR1荧光双标定量发现,Fascin-1+CX3CR1+细胞分别占Fascin-1+、CX3CR1+细胞总数的94.06±0.82%和87.65±1.08%。通过免疫荧光双标发现,Fascin-1在GFAP+星形胶质细胞、Neu N+神经元、NG2+细胞、PDGFRβ+周细胞以及损伤核心的MAC2+血源性巨噬细胞中均不表达。用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PLX5622特异性去除损伤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后,Fascin-1的表达相应降低(P<0.0001)。髓磷脂碎片体外激活小胶质细胞后,可上调Fascin-1的表达,并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使用小干扰RNA(si RNA)抑制Fascin-1的表达可显着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迁移(P<0.05),但这种抑制作用可通过加入髓磷脂碎片逆转。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不影响Fascin-1的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后,Fascin-1在小胶质细胞中特异性高表达,在小胶质细胞迁移和小胶质细胞瘢痕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阐明这一机制将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二部分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极化能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背景: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逐渐迁移到损伤核心的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形成星形胶质瘢痕,并产生CSPG,限制炎症扩散的同时,也阻碍了轴突的生长;小胶质细胞也同样形成小胶质细胞瘢痕包绕损伤核心,而且小胶质细胞还可以根据微环境不同表现为促炎的M1极化和抗炎的M2极化。但是小胶质细胞极化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尚不清楚。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M1型(i NOS+)及M2型(Arg1+)极化情况以及14天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位置关系。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和星形胶质细胞系(C8-D1A),利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验证小胶质细胞极化诱导,并检测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下TGFβ1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表达TGFβ1的情况。体外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用极化的条件培养基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检测SOX9和CSPG的表达情况。设计挽救实验,验证小胶质细胞M1极化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结果:脊髓损伤后14天小胶质细胞(CX3CR1+)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均形成致密瘢痕,而且在损伤核心边缘高倍镜下两细胞空间位置紧密相邻。脊髓损伤前和损伤后3、7、14天小胶质细胞极化状态不同,在损伤后3天和7天时主要是M1(i NOS+CX3CR1+)极化,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54.3±4.4%和76.7±3.6%;而M2(Arg1+CX3CR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在损伤后7天和14天少量表达,分别占CX3CR1+小胶质细胞的16.6±3.5%和24.9±2.8%。体外成功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并发现M1极化情况下高表达TGFβ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通过组织免疫荧光也验证了3天和7天的M1型小胶质细胞高表达TGFβ1。小胶质细胞M1极化的条件培养基可以通过上调SOX9的表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SOX9被敲低后,促进效果消失,加入TGFβ1细胞因子并不能逆转。结论:小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3天和7天处于M1极化,并高表达TGFβ1。M1极化的小胶质细胞通过TGFβ1/SOX9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

宋旆文[5](202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CM)对神经分化和免疫炎症的调控作用及其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在体外细胞实验,将BMSC-CM和神经干细胞(NSCs)进行共同培养7天,随后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共培养7天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比例。在动物实验通过建立脊髓孙损伤动物模型,注射BMSC-CM利用组织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其对损伤局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的影响。同时,利用ELISA、WB、He染色、BBB评分,分别检测BMSC-CM对损伤局部炎症因子表达、神经细胞凋亡、空洞大小及大鼠下肢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细胞实验发现,BMSC-CM的加入共培养7天后,明显提高神经元所占总细胞数的比例,同时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所占比例。在脊髓损伤局部,BMSC-CM治疗也能够促进损伤空洞周围瘢痕减少,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神经纤维向瘢痕内芽生。同时,还发现BMSC-CM能够通过抑制促炎因子表达,上调抗炎因子分泌,进而减少损伤局部细胞凋亡、空洞大小,提高下肢神经功能评分。结论:BMSCs在抑制脊髓损伤后过度炎症反应和有效促进内源性NSCs更多的向神经元方面两个方面,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检测BMSC-CM对BMP/Smad 1/5/8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在NSCs中分别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BMP+BMSC-CM共培养7天,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SCs分化情况。WB检测BMSC-CM对p-Smad 1/5/8表达的影响;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在不同时间利用WB检测BMSC-CM对脊髓损伤大鼠局部组织BMP4和p-Smad 1/5/8表达的影响。结果:在NSCsz中加入BMP4后,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比例明显增高,但这一生物学效应在加入BMSC-CM后,受到明显抑制,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例下降,同时Map-2阳性神经元比例增高。WB结果表明BMSC-CM能够明显抑制NSCs早期p-Smad 1/5/8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动物局部组织,BMSC-CM处理的大鼠,其局部BMP4和p-Smad 1/5/8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抑制BMP4/Smad 1/5/8信号通路,BMSCs能够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减少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目的:验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BMSCs诱导SCI大鼠神经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利用HGF和BMP4与NSCs共培养,检测其p-Smad 1/5/8表达及对其分化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ELISA、免疫组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等方法研究HGF对SCI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和炎症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了HGF/c-Met与BMP/smad1/5/8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利用c-Met抑制剂或和si RNA,通过阻断BMP/c Met信号通路和沉默BMSCs中HGF的表达,检测影响BMSC-CM对SCI大鼠神经细胞再生和炎症、BMP/Smad 1/5/8信号通路产生影响。结果:通过抑制BMP/Smad信号通路,HGF在体外能够促进NSCs更加有效的向神经元分化,在SCI大鼠,促进损伤局部瘢痕边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和突起生长,并通过调节炎症过程减轻继发性损伤,其与BMSC-CM具有类似生物学效应。当功能性阻断BMSCs中的c-Met抗体或HGF敲除可显着逆转BMSC-CM介导的功能改善。结论:MSC对SCI大鼠恢复的生物学效应主要依赖于HGF的分泌。目的:探讨BMSC-CM对NSCs和脊髓损伤SCI大鼠smad6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神经干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NSCs)和体内(SCI大鼠)检测BMSC-CM和TGF-β对Smad6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GF-β及阻滞剂体内外对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再生的影响。采用BBB评分评价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BMSC-CM在体外可上调smad6的表达。TGF-βI型受体激酶抑制剂SB431542预处理可抑制BMSC-CM相关Smad6表达的上调。BMSC-CM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Smad6基因敲除部分减弱了这种神经分化作用,导致共培养7天后,神经元表达比例的降低。在体内,损伤后期Smad6的表达在早期被BMSC-CM所下调,但在损伤7天后其表达在BMSC-CM加入后升高。更重要的是,加入TGF-βI型受体激酶抑制剂仅能够抑制晚期BMSC-CM在脊髓损伤大鼠局部对Smad6的上调作用。结论:BMSC-CM可通过分泌TGF-β上调smad6的表达。它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部分是通过上调Smad 6.

程杰[6](2021)在《鼠尾草酸抑制铁死亡减轻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损伤部位出现各种病理级联反应,导致一系列细胞死亡的发生。反之,死亡的细胞释放众多危险信号,进而加重继发性损伤,形成一种恶行循环。铁死亡是一种新明确的细胞死亡形式,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CA)是一种双萜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神经保护等作用,但目前尚缺乏鼠尾草酸对脊髓损伤保护性效应的研究。故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探究铁死亡在脊髓损伤后的表现及其时间进程;2)借用PC12细胞拟神经元细胞构建铁死亡模型,在体外环境中探究鼠尾草酸能否抑制铁死亡;3)探索鼠尾草酸抑制铁死亡的作用机制;4)体内实验探究鼠尾草酸能否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1)将SD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假手术组、SCI-6h组、SCI-1d组、SCI-3d组、SCI-7d组和SCI-14d组。利用改良的Allen’s重物坠落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脊髓损伤和铁死亡共同靶点进行分析,借用RT-q PCR技术对铁死亡特异性基因PTGS2、RPL8F、HMGB1、ATP5G3、IREB2和CS进行定量分析,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各组中ACSL4、FPN、FTH1、GPX4和x CT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利用普鲁士蓝染色和铁离子试剂盒测量各组脊髓组织中铁离子水平,试剂盒检测各组GPX4酶活性水平,借用FJB染色分析变性神经元细胞情况;2)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的鼠尾草酸和erastin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确定后续实验所需药物浓度。实验分为6个组: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Fer-1组)、低、中、高剂量鼠尾草酸组。试剂盒检测各组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二价铁离子(Fe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活性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鼠尾草酸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利用Mito-Tracker Red染色及醋酸双氧铀和枸橼酸铅双染色观察鼠尾草酸对线粒体膜电位和形态的影响;3)实验分为九个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CA干预组、中剂量CA干预组、高剂量CA干预组和Nrf2抑制剂组。采用WB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技术检测鼠尾草酸对Nrf2表达水平和分布的影响,利用RT-q PCR和WB分别检测鼠尾草酸对Nrf2、x CT、GCLM、GCLC、GSS、GPX4、FTH1和FPN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试剂盒检测鼠尾草酸对MDA、GSH、Fe2+和GPX4酶活性的影响;4)将SD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鼠尾草酸低剂量组、鼠尾草酸高剂量组。借用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估大鼠的运动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形态的变化,利用FJB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鼠尾草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状态的影响,利用试剂盒检测鼠尾草酸对脊髓损伤后MDA、GSH、Fe2+和GPX4酶活性的影响,借用RT-q PCR和WB技术分别检测鼠尾草酸对脊髓损伤后铁死亡相关靶点的m 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影响。结果:1)RT-q PCR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PTGS2、RPL8F和HMGB1的m RNA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1),其中PTGS2在脊髓损伤后6小时表达最高,RPL8F和HMGB1约在第三天达到峰值。WB结果显示,术后第3天ACSL4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01);脊髓损伤后FPN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术后第3天表达最低,而FTH1在术后第3天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脊髓损伤后第1天,GPX4和x CT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着降低(P<0.01)。脊髓组织铁离子检测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6小时,铁离子水平显着增加(P<0.01),第3天达到最高峰。术后第1天,GPX4酶活性较假手术组显着降低(P<0.01),第3天达到最低值。FJB染色结果显示术后6h,变性的神经元数量即显着增加(P<0.01),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2)CCK-8结果显示,鼠尾草酸浓度≤20μM对PC12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P>0.5),选择浓度为1、5和10μM的鼠尾草酸用于后续实验。结果显示,鼠尾草酸能够恢复erastin诱导的PC12细胞活力下降。Erastin刺激诱导PC12细胞,能够明显地降低细胞内GSH水平和GPX4酶活力(P<0.01),同时增加细胞内MDA的含量(P<0.01),而鼠尾草酸能够逆转erastin所产生的效应。流式结果显示erastin能够增加PC12细胞内ROS水平(P<0.01),而鼠尾草酸能够降低ROS的含量(P<0.01)。线粒体形态观察结果显示,erastin能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导致线粒体皱缩、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而鼠尾草酸能够明显地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和形态的变化;3)RT-q PCR结果显示,鼠尾草酸对PC12细胞内Nrf2的m RNA水平无明显作用,但WB和IF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鼠尾草酸显着增加了细胞内Nrf2蛋白质水平,同时促进了其向细胞核内聚积。RT-q PCR和WB的结果显示,鼠尾草酸能够显着地上调PC12细胞内x CT、GCLM、GCLC、GSS、GPX4、FTH1和FPN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而Nrf2特异性抑制剂ML385能够削弱鼠尾草酸的上调效应;4)BBB运动学评分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SCI+H-CA组的BBB评分优于SCI组(P<0.05),从术后第14天开始,SCI+L-CA组和SCI+H-CA组的BBB评分高于SCI组。斜板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第3天,SCI+H-CA组的斜坡角度大于SCI组(P<0.05),从术后第7天开始,SCI+L-CA组和SCI+H-CA组的斜坡角度明显优于SCI组(P<0.01)。与SCI组相比,鼠尾草酸能够减轻脊髓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减少变性神经元数量(P<0.01),增加存活的神经元数目(P<0.01)。鼠尾草酸能够逆转脊髓损伤后高水平的PTGS2的m RNA含量、ACSL4的蛋白质含量、MDA含量和铁离子含量,以及低表达的GSH含量和GPX4酶活性水平。RT-q PCR和WB实验结果显示,与SCI组相比,鼠尾草酸能够上调Nrf2、x CT、GCLC、GCLM、GSS、GPX4、FPN和FTH1的m 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质表达量。结论:1)铁死亡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过程,并且在损伤早期(6 h)即可出现铁死亡现象,于术后第3天最显着;2)鼠尾草酸能够抑制erastin诱导的PC12细胞铁死亡的发生;3)鼠尾草酸能够通过激活Nrf2通路,上调GSH-GPX4轴,同时增加FTH1和FPN的表达水平,提高细胞内源性抗氧化能力,进而抑制铁死亡的发生;4)鼠尾草酸能够通过激活Nrf2通路,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增加存活的神经元细胞,减轻脊髓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杨拓[7](2020)在《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技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损伤会造成病灶区域大量神经元死亡,形成大范围的神经元缺失,导致神经支配环路中断。由于成年哺乳动物的脊髓缺乏自发神经元再生的能力,因此如何补充新生神经元成为了治疗脊髓损伤的一个重大课题。另一方面,病灶周围还会形成由星形胶质细胞组成的致密胶质瘢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轴突的再生。然而胶质瘢痕实际上具有既保护又抑制的双重作用,这使得如何在不破坏其保护作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其阻碍作用,成为了治疗脊髓损伤的另一个难题。而体内细胞重编程技术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两个难题。目前,细胞重编程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损伤中已经有一定研究基础,可以实现在生物体内将胶质细胞重编程成为神经元。如果将其应用于脊髓损伤,将部分组成胶质瘢痕的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成为神经元,则有望实现同时补充缺失的神经元以及降低胶质瘢痕密度的目的。但是目前细胞重编程技术在脊髓损伤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诱导重编程的手段以及挖掘重编程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关于重编程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治疗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细胞重编程技术能否影响胶质瘢痕的密度,能否促进轴突的再生,能否改善运动功能恢复以及是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目的:探究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并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探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是否可以介导脊髓损伤后的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2.验证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是否可以在病灶区域补充新生神经元。3.探究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是否可以降低胶质瘢痕的密度以及降低的程度。4.验证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是否可以促进轴突的再生。5.探究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是否可以改善运动功能恢复。6.探索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在脊髓损伤中应用有何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案以进一步提升其治疗效果。研究方法:1.构建小鼠T10节段脊髓挤压伤模型。2.构建搭载有转录因子Sry-related HMG-box2(Sox2)的AAV载体,并在损伤后1周的时间点将病毒注射到胶质瘢痕区域。3.在病毒注射后1周及10周分别验证该病毒载体的表达情况和特异性。4.通过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验证重编程的神经元。5.通过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胶质瘢痕的密度以及重编程对胶质瘢痕的影响。6.通过大脑皮质运动区以及损伤节段以上脊髓区域的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注射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束及脊髓固有束,以验证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是否促进轴突再生。7.通过行为学测试评价实验小鼠在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后的功能改善情况。8.将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与康复疗法相结合,验证康复疗法能否弥补单纯应用重编程疗法的不足,并进一步改善运动功能恢复。研究结果:1.该AAV载体具有良好的表达特异性,其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而几乎不在神经元上表达。2.部分星形胶质细胞被成功重编程成为神经元,从而达到了在瘢痕区域补充神经元的目的。3.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显着降低了胶质瘢痕的密度,并且和以往研究中彻底的胶质瘢痕消融手段相比,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胶质瘢痕的结构完整性。4.通过在病灶区域补充新生神经元以及适当降低胶质瘢痕密度而不破坏其完整性这两种治疗机制,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促进了皮质脊髓束和脊髓固有束的再生。5.单独使用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疗法治疗脊髓损伤仅能轻微地改善功能恢复,而没有统计学差异。6.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减缓肌肉萎缩并促进运动依赖性功能重塑,是星形胶质胞重编程的理想补充疗法。二者相结合可以显着改善实验小鼠运动功能恢复,且效果明显优于二者的单独使用。研究结论:1.在脊髓损伤的背景下,携带有Sox2基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可以实现在生物体内特异性地将胶质瘢痕中的部分成瘢痕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成为神经元,从而补充脊髓再生所需的中继神经元。2.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不仅可以补充新生神经元,还可以显着降低胶质瘢痕的密度但不破坏其结构完整性,并在以上两种作用下显着地促进轴突的再生。3.在脊髓损伤后2周的时间点对胶质瘢痕进行抑制,但是不破坏其基本结构的完整性,这可能是一种可行的胶质瘢痕干预方式。4.单纯应用细胞重编程治疗脊髓损伤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功能恢复效果。将其与康复疗法联合应用则可以显着改善脊髓损伤小鼠的后肢运功功能恢复,且其效果明显优于这两种疗法各自单独应用。

王春晖[8](2020)在《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创伤性脑损伤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级联反应,其中轴突损伤是轻度、中度和重度创伤性脑损伤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也是创伤性脑损伤致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如何调节和实现损伤轴突再生是创伤性脑损伤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成熟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有限的的轴突再生是由内在再生能力的不足和胶质瘢痕等外部环境抑制性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受损轴突的内在再生能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决定性因素。造成轴突这种再生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神经元和成熟的神经元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为此,课题组前期通过建立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并对损伤周围的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一个颅脑损伤后差异表达且显着上调的基因SOX11,进一步检索发现SOX11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别是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未见报道。因此,为了研究SOX11对颅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本实验首先建立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观察颅脑损伤急性期轴突的损伤与再生情况,检测SOX11在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SOX11的表达水平与轴突再生的相关性。其次分离培养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建立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通过过表达和敲低SOX11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确定SOX11对皮层神经元损伤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最后通过靶向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初步探讨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第一部分颅脑损伤后SOX11的表达与轴突再生相关性分析目的:通过建立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观察颅脑损伤后轴突的损伤和再生情况,探索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水平及时间变化规律,初步分析损伤后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水平与轴突再生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h、6h、12h、24h、48h和72h对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进行HE染色、镀银染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β-APP和GAP-43;q RT-PCR和Werstern blot(WB)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情况;Pearson分析不同时间点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蛋白表达水平与GAP-43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HE染色显示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细胞进行性肿胀、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镀银染色显示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轴突进行性增粗、肿胀和断裂。免疫组化检测β-APP显示急性期内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β-APP的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GAP-43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控制性皮层损伤3天内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GAP-43的表达逐渐增加。q RT-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控制性皮层损伤后急性期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中SOX1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强。而且急性期损伤周围皮层脑组织SOX11的表达水平与GAP-43的表达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提示颅脑损伤后SOX11的表达与轴突再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成功通过建立了小鼠控制性皮层损伤模型,发现颅脑损伤急性期伴有广泛的轴突损伤以及损伤轴突再生的自我修复,而且SOX11可能参与了颅脑损伤急性期神经元的修复反应,并与轴突再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部分SOX11对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目的:进一步探索SOX11对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探讨SOX11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否可以作为增强轴突内在再生能力的靶点。方法:分离培养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利用MAP2和DAPI双荧光鉴定皮层神经元纯度。建立原代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并于损伤后1h、6h、12h、24h和48h通过台盼蓝染色计算存活率,检测LDH释放量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凋亡率的变化。通过慢病毒过表达和敲低皮层神经元SOX11的表达水平,q RT-PCR和WB检测牵张损伤后24h皮层神经元SOX11、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利用βIII-tubulin免疫荧光测量牵张损伤后24h各组皮层神经元轴突的平均长度。结果: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培养7天左右,胞体饱满,突起交织成神经网络,逐渐发育成熟,并且皮层神经元纯度大于90%。牵张损伤后1h、6h、12h、24h和48h皮层神经元存活率逐步下降,LDH的释放量和神经元凋亡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SOX11、GAP-43和βIII-tubulin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敲低SOX11可以降低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GAP-43和βIII-tubulin的表达和轴突的长度,过表达SOX11可以进一步增加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GAP-43和βIII-tubulin的表达和轴突的长度。结论:成功培养了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细胞,并建立了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证明了SOX1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增强轴突内在再生能力的一个靶点,即可以通过提高SOX11基因的表达水平来促进损伤轴突的再生。第三部分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机制目的:进一步探索SOX11促进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机制方法:在小鼠原代皮层神经元牵张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慢病毒过表达和敲低SOX11的表达水平,q RT-PCR和WB检测皮层神经元中TANK、TRAF2、JNK和DCX的表达。进一步利用慢病毒敲低SOX11、过表达TANK和JNK的抑制剂SP600125处理皮层神经元,q RT-PCR和WB检测皮层神经元中JNK和DCX的表达。最后利用慢病毒过表达和敲低DCX的表达水平,q RT-PCR和WB检测皮层神经元中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并利用βIII-tubulin免疫荧光测量牵张损伤后各组皮层神经元轴突的平均长度。结果:qRT-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SOX11促进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TANK、TRAF2、JNK和DCX的表达,而敲低SOX11抑制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TANK、TRAF2、JNK和DCX的表达。在敲低SOX11的基础上并过表达TANK,q RT-PCR和WB检测结果显示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JNK通路的激活以及DCX的表达增加,而在敲低SOX11并过表达TANK再加入JNK抑制剂SP600125,抑制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JNK通路的活化,降低DCX的表达。另外过表达DCX组皮层神经元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明显增加,轴突的长度也显着增加,而敲低DCX组皮层神经元βIII-tubulin和GAP-43的表达明显减少,轴突的长度也显着降低。结论:SOX11通过TANK/TRAF2-JNK-DCX信号通路促进牵张损伤后皮层神经元轴突再生,即牵张损伤后SOX11通过促进皮层神经元TANK和TRAF2的表达,激活JNK通路,进而增强DCX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

高胤桐[9](2020)在《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不同时间窗神经功能及MAG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行为学及蛋白角度分析头穴丛刺法及头穴丛刺预处理防治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18只,各组再按取材时间窗分为24h、3d、7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其中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SD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制备,对A组SD大鼠进行假手术。C组在造模后至取材前采用头穴丛刺法进行干预,D组在造模前7天进行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干预,A组、B组不予手术外治疗性干预。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4h以及24h、3d、7d取材前,进行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分别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对大鼠梗死半球海马组织进行取材并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取材部分MAG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从而观察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不同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及海马组织中MAG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法防治脑缺血可能的机制。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对各组大鼠在术后4h,进行第一次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组大鼠在24h、3d、7d时间窗取材前,进行第二次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1)24h、3d、7d时间窗中: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4h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d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d时间窗中: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中:与24h时间窗相比较,3d、7d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中:与24h时间窗相比较,3d、7d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AG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1)在24h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3d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在7d时间窗: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法组(C组)、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MAG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头穴丛刺法组(C组)相比较,头穴丛刺预处理组(D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头穴丛刺法组(C组)3d时间窗与24h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间窗与24h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间窗与3d时间窗相比较,MAG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MAG蛋白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可显着降低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大鼠运动障碍。2.头穴丛刺预处理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升高,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发挥预防保护作用。3.脑缺血后MAG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头穴丛刺干预可下调MAG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4.头穴丛刺预处理可下调脑缺血早期MAG蛋白的表达,提高缺血耐受能力,减轻神经损伤。

李亚锋[10](2020)在《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脊髓损伤是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病率逐渐升高,脊髓损伤具有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脊髓损伤后病理过程复杂,本论文主要探究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后NOD样受体蛋白1(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1,NLRP1)/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包括文献综述及实验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此部分包括两篇文献综述。第一篇文献综述介绍了 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主要从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诱导NLRP1炎性小体的表达、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NLRP1炎性小体的激活和调节以及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针对NLRP1炎性小体的治疗4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二篇阐述了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通过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及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甲强龙组、补阳还五汤组和模型组。通过椎板间隙置入球囊压迫上颈髓造模,造模成功后,补阳还五汤组每天将制备的含颗粒剂2g/mL的补阳还五汤水煎液以1.75ml/kg体重灌胃1次,连续14天;甲强龙组在造模成功后的24小时内经尾静脉注射甲强龙,首剂量为30mg/kg,余以每小时5.4mg/kg,每4小时给药1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每天以1.75ml/kg体重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持续14天。干预后的第1天、3天、7天及14天以BBB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干预14天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BBB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BBB评分无变化;补阳还五汤组及甲强龙组治疗后3天、7天及14天的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7d及14d,各组大鼠评分变化不明显。干预后14d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表达结果:补阳还五汤组以及甲强龙组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组以及甲强龙组之间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脊髓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效果明显,可有效干预大鼠脊髓损伤,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以减少细胞焦亡,但补阳还五汤在在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浅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NLRP3炎性小体在小鼠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构建
        2.2 RT-qPCR检测小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关指标的m RNA水平
        2.2.1 RNA的提取
        2.2.2 RNA浓度的测定
        2.2.3 RNA的逆转录
        2.2.4 Real-time PCR反应
        2.3 Western-blot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后相关蛋白水平
        2.3.1 蛋白的提取
        2.3.2 PAGE凝胶的制备(10%)
        2.3.3 PAGE凝胶制备(12.5%)
        2.3.4 电泳与转膜
        2.3.5 封闭、孵抗体及显影
        2.4 坐骨神经的HE、LFB染色以及免疫组化
        2.4.1 标本的制备
        2.4.2 坐骨神经的HE染色
        2.4.3 坐骨神经的LFB染色
        2.4.4 坐骨神经的免疫组化
        2.5 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及ASC成核情况
        2.6 小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坐骨神经损伤后NLRP3炎性小体被激活
        1.1 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的成功构建
        1.2 小鼠坐骨神经的HE染色情况
        1.3 小鼠坐骨神经的髓鞘特异性LFB染色
        1.4 坐骨神经损伤后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的mRNA变化
        1.5 坐骨神经损伤后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的蛋白变化
        1.6 坐骨神经损伤后ASC的寡聚化
    2 坐骨神经损伤后NLRP3基因敲除加速神经恢复
        2.1 Nlrp3~(-/-)小鼠坐骨神经LFB染色
        2.2 Nlrp3~(-/-)小鼠坐骨神经HE染色
        2.3 小鼠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的免疫荧光染色
        2.4 Nlrp3~(-/-)小鼠炎性组分的mRNA表达情况
        2.5 Nlrp3~(-/-)小鼠炎性组分的蛋白表达情况
        2.6 GAP-43和p75NTR的蛋白表达情况
        2.7 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3 TLR4/NF-κB信号通路调控NLRP3的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oll样受体与炎性小体在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通过CD47-SIRP-a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脊髓损伤的研究近况
        1.1.1 脊髓的解剖学
        1.1.2 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1.1.3 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
    1.2 免疫系统与脊髓损伤
        1.2.1 脊髓特殊的免疫环境
        1.2.2 免疫系统参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1.2.3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参与修复过程的主要细胞成份,其功能表型受到局部环境影响
        1.2.4 脊髓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与外周组织的异同,脊髓损伤后的修复障碍
    1.3 CD47分子简介
        1.3.1 CD47分子相关的信号通路
        1.3.2 CD47-SIRP-a信号通路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4 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行为学评价方法
    1.5 几种常见的脊髓损伤模型简介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设计与研究内容
    2.1 实验假设和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与实验设计
    2.3 材料和方法
        2.3.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2 主要试剂和药品
        2.3.3 实验动物
        2.3.4 主要溶剂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小鼠脊髓撞击损伤模型的制备
        2.4.2 髓鞘碎片的制备
        2.4.3 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诱导分化
        2.4.4 体外吞噬实验
        2.4.5 脊髓病理取材与切片
        2.4.6 免疫荧光染色
        2.4.7 脊髓组织取材与RNA提取
        2.4.8 反转录
        2.4.9 qRT-PCR反应
        2.4.10 脊髓流式细胞术
        2.4.11 Western bloting
    2.5 数据统计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CD47分子在脊髓损伤后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功能,从而影响炎症反应
        3.1.1 脊髓损伤后急性期,巨噬细胞活化相关因子。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FAK表达增高
        3.1.2 脊髓损伤后局部CD47分子表达量增高,在亚急性期与慢性期脊髓损伤处出现泡沫细胞
        3.1.3 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对髓鞘碎片的吞噬作用
        3.1.4 CD47封闭后脊髓损伤局部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下降
        3.1.5 CD47封闭后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1.6 CD47封闭后减少泡沫细胞生成
        3.1.7 CD47封闭后可减少脊髓损伤后瘢痕形成面积
    3.2 讨论
        3.2.1 CD47分子在损伤后高表达,造成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异常,延长了修复早期的炎症阶段,加重了继发性脊髓损伤
        3.2.2 脊髓损伤后阻断CD47-SIRP-a信号通路,缩短修复炎症期,改善局部免疫环境,是促进神经再生的前提条件
    3.3 结论
第4章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3)胶质瘤细胞源性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概述
        1.1.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现状及治疗研究进展
        1.1.2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病理变化
    1.2 胶质瘢痕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关键
        1.2.1 胶质瘢痕的形成
        1.2.2 胶质瘢痕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1.3 MIRNA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1.3.1 miRNA简介
        1.3.2 miRNA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存在密切联系
        1.3.3 miRNA在胶质瘢痕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1.3.4 应用miR-124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广泛前景
    1.4 外泌体疗法的前景及挑战
        1.4.1 外泌体简介
        1.4.2 外泌体是运载miRNA的优良载体
        1.4.3 富含miR-124 的外泌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应用
        1.4.4 量产、改造外泌体的工程细胞的选择
第2章 实验材料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体外提高胶质瘤细胞外泌体中MIR-124-3P观察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1.1 实验方法
        3.1.2 实验结果
    3.2 M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胶质瘤细胞来源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对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MRNA表达影响
        3.2.1 实验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3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胶质瘤细胞来源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脊髓损伤后Fascin-1 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 极化能通过TGFβ1/SOX9 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产生CSPG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摘要3
Abstract3
摘要4
Abstract4
第一部分 BMSC-CM 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的作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BMSC-CM促进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3.2 BMSC-CM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
        3.3 BMSC-CM对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3.4 BMSC-CM对损伤局部凋亡、空洞及大鼠下肢功能评分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MSCs通过抑制BMP/Smad1/5/8 信号通路调控NSCs分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BMSC-CM抑制BMP4 促进NSCs胶质化作用
        3.2 BMSC-CM通过抑制Smad1/5/8 磷酸化调控NSCs分化
        3.3 BMSC-CM对脊髓损伤后BMP/Smad1/5/8 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MSC-CM通过分泌HGF调控炎症反应和NSCs分化
    1 引言
    2 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BMSCs分泌HGF
        3.2 HGF通过BMP/Smad1/5/8 调控NSCs分化
        3.3 HGF通过免疫调控降低损伤局部细胞凋亡,缩小空洞大小
        3.4 c-Met抑制剂阻断HGF及 BMSC-CM生物学效应
        3.5 HGF沉默消除BMSC-CM的生物学效应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BMSC-CM通过上调smad6 的表达阻止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分化
    1 引言
    2 材料和实验方法
        2.1 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BMSC-CM影响神经干细胞Smad6 的表达
        3.2 BMSC-CM通过分泌TGF-β调控Smad6 的表达
        3.3 BMSC-CM部分通过上调Smad6 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3.4 Smad6 基因敲除减弱BMSC-CM对 BMP信号转导的抑制作用
        3.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TGF-β在脊髓损伤后期上调Smad6 的表达
        3.6 SB431542 不同时期注射度脊髓损伤大鼠组织形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脊髓损伤与修复的细胞生物学
    参考文献

(6)鼠尾草酸抑制铁死亡减轻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铁死亡表现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鼠尾草酸抑制铁死亡减轻PC12 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鼠尾草酸抑制铁死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鼠尾草酸改善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铁死亡在创伤性脑和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技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前言
    2.2 胶质瘢痕的形成和成瘢痕星形胶质细胞的转化过程
        2.2.1 损伤后数小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2.2.2 损伤后数天——胶质瘢痕的形成
        2.2.3 损伤后数周——胶质瘢痕的成熟
    2.3 其他细胞组分对胶质瘢痕及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2.3.1 小胶质细胞
        2.3.2 巨噬细胞
        2.3.3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
        2.3.4 NG2-OPC细胞
    2.4 胶质瘢痕在脊髓损伤中的双重角色
        2.4.1 胶质瘢痕作为物理屏障阻碍轴突的再生
        2.4.2 成瘢痕星形胶质细胞能分泌抑制性分子但却不一定是它们的首要来源
        2.4.3 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毒性亚型
        2.4.4 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与胶质瘢痕共同平衡早期炎症反应
        2.4.5 胶质瘢痕是限制和压缩纤维组织和巨噬细胞的限制性边界
        2.4.6 成瘢痕星形胶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支持轴突再生的桥梁
    2.5 对于以胶质瘢痕为靶点的治疗策略的一些推测和建议
    2.6 以胶质瘢痕为靶点的新兴治疗策略
        2.6.1 通过环境调控干预星形胶质细胞命运
        2.6.2 星形胶质细胞表型重构
        2.6.3 包含有胶质瘢痕干预手段的联合疗法
        2.6.4 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疗法
    2.7 细胞重编程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损伤中的应用
    2.8 细胞重编程技术在脊髓损伤领域的研究现状
    2.9 文献综述小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实验仪器
    3.2 实验动物
    3.3 实验试剂及抗体
    3.4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制备
    3.5 脊髓损伤模型
    3.6 实验动物的筛选和分组
    3.7 病毒载体的注射
    3.8 脊髓固有束示踪
    3.9 皮质脊髓束示踪
    3.10 组织处理及免疫组化
    3.11 GFAP免疫荧光反应的定量统计
    3.12 小鼠跑轮康复训练
    3.13 行为学测定
        3.13.1 BMS评分
        3.13.2 不规则跑轮测试
        3.13.3 机械痛阈值测量
        3.13.4 斜板试验
        3.13.5 后肢划水测试
    3.14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Sox2-AAV在目标成瘢痕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4.2 成瘢痕星形胶质细胞被高效地重编程为神经元
    4.3 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可显着降低胶质瘢痕的密度但不破坏其完整性
    4.4 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促进轴突在瘢痕区域的再生
    4.5 单独应用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难以显着改善功能恢复
    4.6 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结合康复疗法显着改善脊髓损伤小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第5章 讨论
    5.1 损伤模型及模型动物的选择
    5.2 诱导重编程方法的选择
    5.3 胶质瘢痕的干预手段和干预程度
    5.4 注射病毒载体以及干预胶质瘢痕的时间点选择
    5.5 BMS小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体系
    5.6 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与康复训练的联合疗法可以弥补单独应用重编程的不足和限制
第6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颅脑损伤后SOX11的表达与轴突再生相关性分析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SOX11对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调控作用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机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颅脑外伤后轴突损伤及其再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卒中针灸预处理研究现状
        1. 脑缺血性疾病针灸预处理的理论基础
        2. 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性疾病的保护机制
        3. 针刺预处理时间的设定与穴位的选择
        4. 针刺预处理的研究价值
    综述二 髓磷脂相关糖蛋白的功能机制及其在脑缺血疾病中的表达规律
        1. 轴突再生抑制蛋白
        2. MAG蛋白的生理结构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机制
        3. MAG蛋白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表达规律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脑组织MAG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部分
        3.1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3.2 实验针刺方法——于氏头穴丛刺法
        3.3 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影响
        3.4 头穴丛刺法预处理及头穴丛刺法对MCAO大鼠脑组织MAG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头穴丛刺预处理临床可行研究方案探讨
    4. 本实验的创新
    5.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附录一: 蛋白样品制备及Western blot检测
附录二: Western blot附图

(10)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1. 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
        2.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诱导NLRP1炎性小体的表达
        3.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NLRP1炎性小体的激活和调节
        4. 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针对NLRP1炎性小体的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2. 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1 脊髓损伤病理过程
        2. 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
        3. 补阳还五汤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
        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方法
        1.5 实验指标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大鼠BBB评分结果
        2.2 各组大鼠NLRP1、Caspase-1及IL-18蛋白的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实验动物的选择以及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
        3.2 大鼠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3.3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上颈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的影响
        3.4 补阳还五汤对急性上颈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NLRP1、Caspase-1及IL-18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4.1 创新性
        4.2.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浅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NLRP3炎性小体在小鼠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 崔梦丽. 青岛大学, 2021
  • [2]通过CD47-SIRP-a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功能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D]. 刘亚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3]胶质瘤细胞源性富含miR-124-3p的外泌体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及机制研究[D]. 于逸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4]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在胶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余水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及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D]. 宋旆文.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鼠尾草酸抑制铁死亡减轻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D]. 程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7]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技术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D]. 杨拓. 吉林大学, 2020(04)
  • [8]SOX11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春晖.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头穴丛刺预处理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MAG表达的影响[D]. 高胤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补阳还五汤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NLRP1/Caspase-1细胞焦亡通路的影响[D]. 李亚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机制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