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梅川岩体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及原位机制探讨

鄂东梅川岩体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及原位机制探讨

一、鄂东梅川岩体基本特征、成因机理及就位机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业晗[1](2020)在《辽西—冀东中生代花岗岩成因矿物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辽西-冀东金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成矿带东端,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之一,主要以排山楼、二道沟-金厂沟梁和峪耳崖-金厂峪三个金矿集区为主,区内的金矿床均与中生代花岗岩类表现出密切的时空关系。本文以区内典型中生代花岗岩海棠山岩体、西对面沟岩体和肖营子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岩相学,成因矿物学等方法研究了岩体的成因类型、岩浆来源、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以及对成矿的指示意义,并通过矿物压力计估算了其侵位深度,探讨了岩体成岩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通过金成矿深度与成矿后剥蚀量的对比研究,分析了区内金矿床形成后变化保存情况,为进而为区内金矿床的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区内典型花岗质岩体主要造岩矿物的成因矿物学研究显示海棠山岩体、西对面沟岩体和肖营子岩体角闪石-斜长石平衡温度分别为670℃、652℃、704℃;侵位深度平均分别为7.56km、2.57km、4.84km;其成岩的构造背景可能是从挤压向拉张转化的后碰撞环境,岩浆形成于中温、富水、高氧逸度的环境,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海棠山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岩相学、矿物学综合研究综合表明,海棠山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其岩浆具壳幔混源特征;通过阴极发光结合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结果,讨论了角闪石包裹黑云母以及斜长石复杂环带两种不平衡结构的成因,证明岩浆存在混合作用。辽西地区138123Ma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以来,总体剥蚀量平均为1.72.7km,小于平均成矿深度下限5.0km;冀东地区175159Ma大规模金成矿作用以来,总体剥蚀量平均约4.8km,小于平均成矿深度下限6.8km。因此推测辽西-冀东金矿集中区金矿床至少在深部2 km范围内找矿前景良好,应该发育与浅部类型相似的矿体。

蒋之飞,张剑,李俊,邹院兵,陈松,吴念[2](2020)在《湖北省武穴市石岗寨金矿区找矿方向及探矿效果》文中指出石岗寨金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红安岩群七角山岩组断裂中,北东向断裂为主要含矿构造,含矿构造倾向延深大于走向延长。矿体形态简单,呈脉状、透镜状,具有平行排列、尖灭再现的特征,厚度、品位变化较大,部分工业矿体由浅向深具有厚度变大、品位变富的趋势;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金主要以裂隙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硅化、黄铁绢英岩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根据矿体特征,结合矿区成矿条件,认为矿区深部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对ⅩⅥ、ⅩⅣ矿体进行了深部验证,发现了工业矿体。

陈超,毛新武,彭少南,廖明芳,杨金香,朱金[3](2018)在《鄂北七尖峰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岩石成因、成矿意义》文中指出鄂北七尖峰岩体由外带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带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内带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具有由外而内幕式侵位的特点。通过对七尖峰岩体南端中粒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为(141±0.98)Ma(MSWD=2.6),为七尖峰岩体提供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通过分析对比桐柏—大别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时代、背景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认为:七尖峰岩体为141 Ma加厚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浆侵位而成,而岩体分带的特点为同一岩浆房不同期次幕式侵位的结果;岩体侵位可能是导致环七尖峰岩体众多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成矿过程中,岩体的主要贡献是提供热源、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成矿物质。

陈昌明[4](2016)在《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为对象,以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为主线,通过对白石坑、田子坑、韩家等6条重要构造路线剖面实测、天井山矿区17条坑道的大比例尺地质编录及地质填图和大量室内显微构造的专题研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的的构造变形特征的精确厘定;结合“汪村—流口—鹤城—瑶里—鹅湖—大背坞”区域构造剖面的测制,完成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分布略图(1:25万)的编制;通过对区内天井山、小贺、白石坑、田子坑、韩家、九亩丘、璜尖、小连口金矿和邻区的金山、大背坞金矿的系统调查和对比研究,重点对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进行了精细分析和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揭示了大型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时间、空间和成因关系,建立了适合于皖南地区的金矿地质找矿模型。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进展:(1)以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对象,准确厘定了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从构造形变学、构造岩石学、构造地球化学等三大路径,进行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的精细研究:1)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大型韧性剪切带,在研究区内总体呈喇叭状展布,宽约2-5km,向NE发散,向SW收敛。宏观上强弱分带明显,以元古代地层和晋宁期岩体的接触带为最强应变带,发育超糜棱岩,应变强度向两侧逐渐减弱,在弱应变带发育糜棱岩化千枚岩和初糜岩。在元古代糜棱岩地层中可见A型褶皱,S-C组构,透镜状石英发育。在长英质糜棱岩中可见长石石英斑晶形成的旋转碎斑,且面理线理均较为发育,面理线理产状显示韧性剪切带总体呈NE-NNE走向,且以水平位移为主;同期的次级剪切系变形强度显着低于主剪切带,以脆韧性或脆性剪切特征控矿;2)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与宏观特征相符,初糜岩-超糜岩均有分布,宏观上S-C组构和透镜状石英以及微观上的旋转碎斑和书斜构造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兼具左行和右行剪切的特征,而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石英为中低温变形和低温变形的叠加,同样指示韧性剪切带具有多期活动特征,通过宏观上岩脉的变形判断韧性剪切带为先右行剪切,后左行剪切。结合本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初步推断为在印支-早燕山期的陆内造山形成了右行剪切韧性剪切带,而在晚燕山期则形成了左行的韧性剪切带;微观上,在韧性剪切带内的石英普遍具有波状消光、拔丝状拉长、亚颗粒化等膨凸和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部分石英颗粒显微破裂作用形成布丁构造,书斜构造,局部可见压溶作用形成的压力影、对向不对称生长石英脉等,以及晶质塑性变形形成的旋转碎斑等,动态重结晶主要为膨突重结晶以及少量的亚颗粒旋转动态重结晶;长石无显着变形,仅少量双晶弯曲,指示主剪切带韧性变形温度不超过400℃。由长石、石英变质变形特征可以得出,韧性剪切带变形变质机制主要是在中低温条件下的位错滑移、显微-超显微破裂以及压溶作用;重结晶石英新晶粒粒径在镜下的测量结果显示,具有一定蚀变的糜棱岩与没有蚀变的糜棱岩的重结晶石英颗粒粒径无明显差别,均在0.015-0.025mm之间,利用石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大小法对韧性剪切带差异应力进行计算,得到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差应力值变化范围为74.97-106.08MPa;3)EBSD对韧性剪切带的石英组构分析显示,韧性剪切带中石英以中低温菱面滑移和低温底面滑移为主,说明韧性剪切带主要为中低温、低温变质环境;石英光轴表现为平行于b轴和c轴的点极密,叠加ac环带极密,即说明石英以柱面{10-10}滑移和菱面{10-11)叠加底面{0001}滑移为主,变形温度为中温、中低温(400~550℃)和低温(<400℃)。塑性变形机制和EBSD石英组构特征均显示韧性剪切带为中低温条件下的变质变形;4)宏微观运动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特征显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至少发生了两次韧性剪切活动,且先为右行韧性剪切,后为左行韧性剪切;5)石英、长石变形机制及EBSD石英组构指示的变质温度环境说明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变质相主要为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局部可达低-中角闪岩相。(2)系统研究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获得了皖南地区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充分证据。1)重点厘定了皖南地区璜茅—五城—屯溪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了韧性剪切带的含金性评价;2)综合研究显示,璜茅-五城-屯溪剪切带为区内最主要控矿构造。区内金矿化可划分为糜棱岩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三种矿化类型空间上均产于韧性剪切带中,均与韧性剪切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其中糜棱岩型矿化为同韧性剪切带矿化,其矿体产出直接受控于韧性剪切带;而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受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上的脆性破裂控制,时间上属后韧性剪切成矿,但其空间产出亦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特别是石英脉型矿体,其总体产状与韧性剪切带一致;3)将璜茅地区未受韧性剪切带作用的灵山花岗岩与韧性剪切带内长英质糜棱岩做金等相关元素含量对比,结果显示韧性剪切带对金等相关元素有明显的汇聚作用;将研究区内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岩体进行金及相关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井潭组地层中与金相关的元素绝大部分含量高于灵山岩体,相对晋宁期岩体,井潭组地层可能为金矿成矿提供更充分的成矿元素;4)稀土元素分析显示井潭组地层与晋宁期灵山岩体配分模式一致,指示了两者可能为同源,而燕山期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别,显示出明显的富集轻稀土特征和不明显的负铕异常;而对金矿体的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其稀土配分模式与井潭组地层和晋宁期花岗岩相似而与燕山期岩体相差较大,指示成矿元素更可能来自于井潭组地层和灵山岩体,而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较小;5)天井山金矿的黄铁矿和毒砂硫同位素δ34S值集中于两个区间:8‰~10‰和1‰~3‰,指示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深源和浅源混合的特征,且以浅源为主,三种矿化类型中黄铁矿、毒砂的634S值接近也可以说明其矿化过程具有一定连续性或继承性;6)热液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具有3种类型:气液两相包裹体、纯气相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包裹体,其中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包裹体测温显示,在第Ⅰ、Ⅱ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呈现明显的两个最佳均一温度区间,分别集中于125~150℃之间和225~275℃之间,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为两种流体的混合;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从矿化阶段早期到晚期,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总体均显示出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特别是温度和压力变化明显,流体密度则在较小范围内波动,略微显示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δ180H20值为-8.93~1.5%o,δD值为-76.4~-62.8%o,三个主要成矿阶段的氢氧同位素值均落入岩浆水、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线之间的位置,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并且伴随矿化过程大气降水的比例不断升高,最后以大气降水为主;7)韧性剪切带与金矿的空间关系显示,韧性剪切带控制了金矿在区域内的分布,也控制了不同矿化类型的空间展布,其中小贺为强应变带发育区,以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矿化为主;产于主剪切带中的金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脉状,产于强烈韧性变形的剪切蚀变带中,产状与糜棱面理一致,而且矿脉倾伏方向和倾伏角也与糜棱面理上线理一致,显示主剪切带对金矿体的三维空间控制;而产于其上盘次级剪切带中的天井山、田子坑、白石坑、金背坞、捉马矿段则以弱应变域的脆性破裂为主,形成含金石英脉型矿化;7)深入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结构与金矿化富集、金矿体定位的对应匹配关系,重点查明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的时空关系和成生联系,建立了皖南地区韧性剪切带控矿模式。认为本区金成矿过程与陈柏林等(1999)提出的长期活动韧性剪切带多种金矿化类型叠加模式一致,所以皖南地区金矿应属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3)天井山金矿是一个发育石英脉型矿化、蚀变岩型矿化和糜棱岩型矿化的多矿化类型复合金矿化体系,各矿化类型之间的时空配置具有密切的内在成生联系,组合产出特征明显。成矿演化宏观结构划分为初始沉积期、构造-岩浆作用预富集期和内生热液富集期,主成矿期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划分为Ⅰ.微量金-石英阶段;Ⅱ.金-单一硫化物-石英阶段;Ⅲ.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Ⅳ.微量金-萤石-方解石-石英阶段。天井山金矿为典型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但其主成矿阶段表现为晚期脆性破裂控矿;从控矿构造、矿物标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分析表明,天井山金矿的矿床规模应与大背坞金矿相当,后者之所以成为大型金矿,主要是充分开发利用了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低品位矿石,而天井山金矿目前则仅限于开采浅部的石英脉型矿石。(4)突破前人只在外接触带浅变质碎屑岩中找含金石英脉型矿的禁区,明确提出应关注和重视内接触带的花岗岩型糜棱岩带的找矿工作。因为野外工作发现在同一条韧性剪切带中,外接触带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劈理化带、片理化带和千枚岩带;而内接触带的花岗质岩石则以糜棱岩带和碎粒岩带为特征,提出了沿袭内接触带发育的含金韧性剪切带(岩体内接触带300米范围内),有可能发现规模型花岗糜棱岩型和蚀变岩型金矿体的新认识。目前已在天井山XJ9的106米中段进入岩体80多米处见0.6—1.46米厚的花岗糜棱岩型矿体,以毒砂、黄铁矿为主,含金品位O.n—n克吨,延长已工程控制>80米。其可能为皖南金矿的勘查提供新对象,并孕育新突破;发现并评价了二种新的金矿化类型:即花岗糜棱岩型(200中段、XJ6等)和含金蚀变岩型。其中后者已成为矿山的主要开采对象和地勘单位的主要勘查对象,但前者尚未得到应有重视;大力倡导重视和加强低品位矿石的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极为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天井山金矿成为皖南地区首个储量过吨的成型金矿床,并被国家授予“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张明超[5](2015)在《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为我国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铅锌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最东端宁镇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形成于成矿地质体外接触带硅钙面部位,属于硅钙面控矿矿床的典型案例。由于在矿区范围内并未见侵入岩体,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深入认识。本文选择栖霞山矿床为典型矿床,对栖霞山矿床地球化学、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硅钙面及矿床成矿作用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栖霞山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黄龙组碳酸盐岩和高丽山组砂岩、五通组石英砂岩组成的硅钙面及石炭-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砂岩组成的硅钙面上,为典型的受硅钙面控制的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硅钙面钙质岩石一侧。控制矿体产出的构造主要为北东东向纵断裂(以F2为主)、不整合面、北西向断裂和古岩溶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硅化。通过对区域主要相关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结合区域成矿规律、矿体产出特征、岩矿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初步厘清了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时代,属早白垩世晚期产物。初步探讨了栖霞山矿床成矿地质体,为宁镇地区中区汤山-镇江岩基岩浆活动形成的中酸性隐伏岩体,位于大凹山深部。钻孔地球化学剖面、稳定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显示,栖霞山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部分来自于成矿流体所经过的围岩;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且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为中低盐度、中高温、中等密度、富Cl-的H2O-Na Cl体系,且栖霞山矿床的成矿热液温度、盐度及压力随成矿过程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首次以硅钙面控矿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栖霞山矿床的成矿机理。还原了硅钙面的物理化学条件(酸碱度、氧化还原障等)变化对不同矿物产出的约束,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形式及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的具体过程,厘定栖霞山矿床成因类型为受硅钙面控制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并构建了栖霞山矿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吴海权,江来利[6](2014)在《湖北梅川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梅川杂岩体位于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会聚带之东南麓,其从老到新可分为陶斯垴、南泉、杨铺、赤铜山、宋家埂、鹊儿坡、赵俊等7个单元,归并为梅川超单元。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梅川杂岩体具I型花岗岩特征,为同源岩浆成分与结构演化序列。依据本次野外地质观测,并结合前人研究显示,该杂岩体形成于燕山期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郭谱[7](2014)在《鲁西中生代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文中提出鲁西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与郯庐断裂东侧的胶东地区在中生代金成矿规模和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鲁西中生代成矿有关岩体的岩石学特征、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主要矿物(长石、黑云母、角闪石)成分标型、副矿物锆石的U-Pb年代学、裂变径迹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近年获得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和郯庐断裂两侧金矿床的S、Pb、H-O、C-O、He-Ar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对鲁西中生代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做了深入探讨。鲁西和胶东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对穿越郯庐断裂两侧的大地电磁测深、重力和大地热流等地球物理剖面解析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可以看出,鲁西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为64-85Km,地壳厚度为35-38Km。前者明显大于胶东地区(约63-72Km),后者则与胶东地区没有明显的区别。郯庐断裂两侧中生代中基性侵入岩和岩石包体的Sr-Nd-Pb及Lu-Hf同位素显示:鲁西地区的地幔以EM1型为主,在靠近郯庐断裂处变为EM1+EM2型,胶东地区主要为EM2型地幔。鲁西的地幔性质与循环的古老岩石圈有关,而胶东的地幔与扬子板块俯冲改造有关。鲁西地区基底中的TTG片麻岩、二长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572.2±8.8Ma、2531±12Ma和2572±32Ma;与归来庄等金矿有关的铜石岩体锆石U-Pb年龄在175.61.7178.42.1Ma之间,与沂南等金矿有关的铜井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28.0±5.4Ma。鲁西地区在中生代存在180Ma和130Ma左右两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铜石岩体属于高钾碱性、准铝-过铝质岩石,存在微弱的负铕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是底侵的富集地幔岩浆与新生地壳熔融体混合后分离结晶的产物,并存在上部地壳物质的混染。铜井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石,无负铕异常,具有高Sr、低Y的特征,Mg#为52.19~67.13,属于高镁闪长岩,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与金场金矿有关的金场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是部分熔融的华北下地壳物质与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混合形成的。铜石岩体的结晶温度均值为672.53℃,logfO2为-14.8~-11.9;铜井岩体的结晶温度均值为743.68℃,logfO2为-12.2~-11.7。铜石岩体含亚铁韭闪石核部和边部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差异不大,其岩浆房深度为9~31.6Km,均值为21Km。铜井岩体的角闪石从核部(普闪石)到边部(浅闪石),温度、压力、氧逸度和熔体中水含量都降低。其岩浆房深度约为4.8~21.5Km,均值为15Km;侵位深度为:1.9~16.4Km,均值为8.4Km。铜石岩体自侵位后到133-140Ma间的隆升速率为0.34-0.39Km/Ma,130-91Ma间的隆升速率为1.13m/Ma,90Ma到现在的隆升速率为45.5-47.8m/Ma,剥蚀深度为4.2Km。铜井岩体自侵位后到87-100Ma间的隆升速率为0.33-0.51Km/Ma,87-100Ma到现在的隆升速率为63.6~73.1m/Ma,剥蚀深度为6.4Km。鲁西的剥蚀速率和深度高于胶东。通过对比鲁西和胶东地区矿石的S、Pb、C-O、H-O、He-Ar和流体包裹体特征得出,鲁西地区的成矿流体为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岩浆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同时期的岩体。胶东地区的成矿物质是多来源,壳源为主也有部分幔源的加入。110130Ma的花岗岩和中基性脉岩都与成矿有密切联系。综上所述,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是鲁西和胶东岩石圈改造的先导,而侏罗纪-白垩纪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引起岩石圈减薄和软流圈上涌对先存地幔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鲁西和胶东地区成岩成矿存在差异的关键因素。

甄世民[8](2013)在《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岭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着名的钨锡铅锌矿产地,在泥盆系台地碳酸盐岩中发育着一批与岩浆成矿作用无明显联系的铅锌矿床。其成因与成矿规律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为典型研究矿床,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研究,对南岭地区此类铅锌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结合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3个矿床为代表的铅锌矿明显区别于SEDEX矿床和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可以与典型MVT铅锌矿进行类比。经过对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类比发现,3个矿床为代表的铅锌矿具有相关联的成因联系。凡口、泗顶、北山铅锌矿床的S、Pb同位素组成差异较大。硫同位素组成受地层影响,与成矿机制有关。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且凡口、泗顶、北山的铅同位素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暗示这些矿床矿石铅的来源相似。C、O同位素研究表明,C可能主要由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经溶解作用提供。Sr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的成矿流体可能是流体对碎屑岩选择性淋滤造成的。利用辉绿岩与矿体的穿插关系,通过SHRIMPU-Pb方法间接测定了凡口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凡口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为100 Ma土,与华南晚白垩世的红层,以及区内铀矿成矿年代大致对应。通过对红层盆地中的白垩系盐矿中沉积石膏的Sr同位素研究,石膏的Sr同位素范围为0.7135~0.713981,与区域和矿区白云岩、铅锌矿伴生的方解石和白云石,以及铀矿中萤石的Sr值具有较大的重叠,远高于同期海相沉积碳酸酸盐岩的Sr值,与现在盐湖中浓缩的卤水基本一致。这显示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可能与红层盆地发育存在深层次的成因联系。首次提出了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和白垩纪伸展环境下的富膏盐建造的红色盆地的成因联系。以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几个典型地质地球化学剖面的研究,发现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和棋梓桥组之间存在广泛区域盆地卤水作用的痕迹。在碳酸盐岩的底部发育大规模的区域白云石化,西至广西兴安、北至湖南衡阳、东至赣南、南至广东英德。在中泥盆统的紫色砂岩中,发育广泛的褪色蚀变。南岭地区的MVT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该区域白云石化带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即区域白云石化的前锋地带。通过南岭地区该类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区域白云石化的研究,结合成矿元素基本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MVT铅锌矿床是两种流体的混合,受硅钙界面控制,同期发育的断裂构造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最后,对MVT铅锌矿的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首次建立了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床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三位一体”地质找矿预测模型。

伍光英[9](2005)在《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是南岭多金属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床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柿竹园、骑田岭、香花岭、黄沙坪和宝山、水口山、铜山岭等大型-超大型多金属矿床,均产于花岗岩类岩体或其周围之中。笔者通过查明研究区燕山期主要成矿花岗岩类的地质构造和岩相学特征,完成同位素年代学、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分析测试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花岗岩类的岩石组合类型的划分、地球化学特征背景、地质构造对矿体时空制约、花岗质岩浆物质来源、形成机制及区域壳-幔作用过程、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等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认识: 1、通过研究区花岗岩类岩石的锆石SHRIMP 等方法的定年,建立了成矿花岗岩年代格架。将花岗岩成岩时代大致划分为4 个岩浆活动幕,认为成矿时代峰期是中侏罗世的燕山早期(约155±10 Ma)。 2、厘定了燕山期17 个典型成矿花岗岩体的岩石谱系单位。并按地幔物质参与的程度和花岗岩类与矿化系列的关系,提出了成矿花岗岩岩石组合谱系类型与矿化系列,将花岗岩类划分为MS 型、SM 型、C 型铝质A 型和S 型强过铝质的4 个岩石组合谱系类型与矿化系列。 3、研究了不同岩石组合谱系类型的成矿花岗岩的造岩矿物成分和岩石的主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矿化等特征,探讨了岩石成分变异,尤其是成矿花岗岩富F、C1 等挥发组分导致MS 型和SM 型早期次单元准铝质花岗岩有大型-特大型Cu、Pb、Zn、Sb 等多金属矿化,而重稀土与Sn、W、Nb、Ta 等元素则于SM 型晚期次单元和C 型铝质花岗岩中富集成矿的成因意义。4、发现了壳幔混合作用的标志实体——微粒包体,并结合不同岩石组合谱系类型的成矿花岗岩体岩石的地质构造、岩相学的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成矿花岗岩类的壳幔源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改变了前人对研究区燕山期花岗岩成因的认识,为壳幔混合型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5、揭示了不同岩石组合谱系类型成矿花岗岩类的岩浆源岩主要是地壳物质,具有地幔和地壳双重物源的特征。模拟计算出MS 型和SM 型花岗岩的混合岩浆中碱性玄武岩基性端元分别为大于20%和小于15%,C 型铝质A 型小于10%; 6、通过壳-幔相互作用成因分析,发现同序列早次形成的单元岩石,其岩浆混合程度低,由残余的基性岩浆团的固结而成的包体含量高;而晚次单元岩石,其岩浆混合彻底,包体含少量和规模小,并认为同序列花岗岩石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后,又发生了较高程度的结晶分离作用;早期的岩浆混合和晚期的结晶分离作用的共同作用可能是研究区成矿岩体形成的主要机制。 7、探索了燕山期花岗岩的形成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认为研究区燕山早期的花岗质岩石,其成因与玄武岩浆的底侵作用密不可分。在燕山早期早阶段,研究区发生陆陆挤压碰撞造山作用导致在茶郴深大断裂两侧存在明显差异后,在燕山早期的晚阶段后碰撞造山的环境下,研究区东面隆起区可能由于具有更厚的陆壳和地幔岩石圈之故,岩石圈根发生大规模拆沉,导致玄武岩浆底侵作用造成中地壳结晶片岩大量熔融,形成大规模岩浆房。同时,相对少量的源于地幔的基性岩浆也沿深部断裂上侵,侵入中地壳源岩浆房中,形成了混合岩浆。8、总结了各岩石组合谱系类型花岗岩类的成矿专属性,建立了找矿标志,分析了找矿潜力,提出了找矿方向。

舒广龙[10](2004)在《湖北丰山矿田成矿地质背景及斑岩成矿系列与微细浸染金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斑岩成矿理论为指导,着重研究了湖北丰山矿田的成矿地质背景、新近发现的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及斑岩成矿系列。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通过室内综合研究,建立了斑岩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并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取得的新认识主要有: (1) 通过地质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对矿田成矿地质背景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早三叠世末该区发生推覆造山,由推覆形成的多层次、多级别推覆构造所造成的构造薄弱面控制了燕山期岩浆一成矿作用。通过综合编图发现,丰山岩体形态并非如前人所认为的简单蘑菇状,其边缘岩脉也并非系倒灌形成。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及大地电磁测深、遥感和钻探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矿田侵入体为壳幔混源型同源岩浆产物,且具有“二层结构”。上层为受叠瓦状断层控制的岩枝、岩株,在钻孔剖面上表现为围岩与岩体呈“层状”形态,下层为由它们连接而成的受主干断裂构造控制的隐伏大岩体。发现赋矿地层中的黑色纹层状炭泥硅灰质岩石普遍褪色,残留的这种黑色岩石富含显微球状黄铁矿(δ34S-7.33~-7.39‰)和有机碳等成矿有利物质。稀土元素、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岩层是为成矿提供部分金属元素(尤其是金)的矿源层。 (2) 发现并肯定两条微细浸染型金矿化带。基本查明了该类型金矿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总结出了找矿标志,并估测了这类金矿的找矿前景。首次详细论述了热液脉型多金属(金)矿的地质特征,并结合生产实际查明金的赋存状态。 (3) 把矿田视为一个斑岩成矿系统,通过H、O、Pb、S同位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包裹体成分等测试分析数据,研究了丰山铜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以此论证矿田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既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也来源于矿源层。认为成矿流体可在岩浆提供的热能驱动下对流循环,萃取、富集成矿物质。 (4) 论述矽卡岩型、斑岩型、热液脉型和微细浸染型矿床的时空演化和成因联系,用以说明它们为斑岩成矿系列,并建立斑岩成矿模式。 (5) 根据矿田成矿规律,指出李家湾与鸡笼山之间推覆构造发育地段及鄂东—赣西北的其它一些地段具有良好找矿前景,丰山与鸡笼山之间的地段具有大型金铜矿床找矿前景。在对丰山南山找矿靶区的解剖研究中,发现两条与丰山南缘矿带相平行的金铜矿化蚀变与物化探异常带,7勘探线的验证孔已经打到富而厚的金铜工业矿体,证实了我们的研究成果。

二、鄂东梅川岩体基本特征、成因机理及就位机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东梅川岩体基本特征、成因机理及就位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辽西—冀东中生代花岗岩成因矿物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金矿资源
3 岩体地质特征
    3.1 海棠山岩体
        3.1.1 概述
        3.1.2 岩相学特征
        3.1.3 年代学特征
    3.2 西对面沟岩体
        3.2.1 概述
        3.2.2 岩相学特征
        3.2.3 年代学特征
    3.3 肖营子岩体
        3.3.1 概述
        3.3.2 岩相学特征
        3.3.3 年代学特征
4 主要造岩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
    4.1 角闪石
        4.1.1 产状与形态
        4.1.2 成分特征
    4.2 黑云母
        4.2.1 产状与形态
        4.2.2 成分特征
    4.3 斜长石
        4.3.1 产状与形态
        4.3.2 成分特征
5 关于辽西海棠山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探讨
    5.1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5.1.1 主量元素特征
        5.1.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1.3 岩浆的来源与成因
        5.1.4 构造环境分析
    5.2 微粒包体(MME)特征
    5.3 矿物学特征
        5.3.1 斜长石环带结构
    5.4 岩浆演化与混合作用
6 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
    6.1 温度
        6.1.1 角闪石结晶温度
        6.1.2 黑云母结晶温度
        6.1.3 矿物对地质温度计
        6.1.4 小结
    6.2 氧逸度和含水量
        6.2.1 角闪石氧逸度计算
        6.2.2 黑云母氧逸度计算
        6.2.3 含水量
    6.3 压力和深度
        6.3.1 角闪石全铝压力计
        6.3.2 黑云母全铝压力计
        6.3.3 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对压力计
        6.3.4 侵位深度估算
    6.4 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7 华北北缘中段侏罗世以来隆升剥蚀与金矿床剥蚀保存
    7.1 地壳的隆升与剥蚀
    7.2 金成矿后的变化保存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2)湖北省武穴市石岗寨金矿区找矿方向及探矿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概况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团山下金矿段
        3.1.2 石岗寨金矿段
        3.1.3 冲里金矿段
    3.2 矿石特征
    3.3 围岩蚀变
    3.4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3.5 矿床成因
4 找矿方向
5 探矿效果
6 结论

(3)鄂北七尖峰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岩石成因、成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特征
2 锆石U-Pb测年
3 讨论
    3.1 岩体形成时代
    3.2 岩体成因
    3.3 成矿意义
4 结论

(4)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主要任务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成矿地质背景
        1.3.2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1.3.3 前人主要研究工作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技术路线
    1.5 工作概况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与进展
        1.6.1 主要成果
        1.6.2 主要进展
第二章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特征
        2.1.1 矿床基本特征
        2.1.2 韧性剪切带的成矿作用特征
        2.1.3 成矿规律与成矿过程
    2.2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的主要研究方法
        2.2.1 韧性剪切带金矿床研究的核心方法
        2.2.2 显微构造分析—韧性剪切带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2.3 国内外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2.3.1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
        2.3.2 含金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的主要进展
        2.3.3 与大型韧性剪切带相关的金成矿作用研究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3.1 大地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层
    3.3 区域构造
    3.4 区域岩浆岩
    3.5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5.1 地球物理特征
        3.5.2 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五成-屯溪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与表征
    4.1 韧性剪切带宏观变形特征
        4.1.1 大片剖面(Ⅰ号剖面)
        4.1.2 捉马—竹下剖面(Ⅱ号剖面)
        4.1.3 小贺-古积田剖面(Ⅲ号剖面)
        4.1.4 捉马-白石坑剖面(Ⅳ号剖面)
        4.1.5 天井山剖面(Ⅴ号剖面)
        4.1.6 韩家剖面(Ⅵ号剖面)
        4.1.7 璜茅剖面(Ⅶ号剖面)
        4.1.8 其他观察点及短剖面
        4.1.9 线理、面理特征
        4.1.10 小结
    4.2 韧性剪切带微观变形特征及其变形机制
        4.2.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微观特征
        4.2.2 糜棱岩塑性变形机制
    4.3 大型韧性剪切带特征及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1 璜茅—五城—屯溪韧性剪切带
        4.3.2 宏观变形特征及运动学特征
        4.3.3 微观变形特征及变形机制
        4.3.4 长英质糜棱岩差异应力估算
        4.3.5 EBSD石英组构分析
        4.3.6 初步结论
第五章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5.1 区域内典型矿床(点)研究—以天井山地区为例
        5.1.1 天井山金矿
        5.1.2 小贺金矿点
        5.1.3 白石坑金矿点
        5.1.4 捉马金矿点
        5.1.5 新岭脚金矿点
        5.1.6 大片金矿点
        5.1.7 璜尖金矿点
        5.1.8 小贺砷-铅锌-金多金属矿点
        5.1.9 九亩丘银-铅-锌多金属矿点
    5.2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时间关系
    5.3 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5.3.1 受主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3.2 受次级剪切带控制的矿床特征
    5.4 韧性剪切带形成与金矿形成的物源关系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反应的成矿物源信息
        5.4.3 硫同位素示踪
        5.4.4 流体包裹体特征
    5.5 小结
第六章 金矿化的时空结构及富集规律
    6.1 成矿演化及其时间结构特征
        6.1.1 成矿演化的宏观结构特征
        6.1.2 成矿演化的微观结构特征
        6.1.3 成矿演化与金矿化富集关系
    6.2 金矿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结构
        6.2.1 金矿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6.2.2 金矿化的空间结构特征
    6.3 主要矿物的标型特征研究
        6.3.1 含矿石英的标型特征
        6.3.2 含金黄铁矿的标型特征
        6.3.3 金矿物标型特征
    6.4 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6.4.1 金山金矿床的主要成矿特征
        6.4.2 研究区与金山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新进展和新认识
    7.3 进一步找矿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世界及中国铅锌矿资源概述
        1.2.2 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2.3 硅钙面控矿研究现状
        1.2.4 栖霞山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5 工作内容及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演化简史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平山头矿段
        3.2.2 甘家巷矿段
        3.2.3 西库矿段
        3.2.4 虎爪山矿段
    3.3 矿体赋存规律及特征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矿物特征
        3.4.2 矿石结构构造
        3.4.3 矿石类型
    3.5 围岩蚀变
    3.6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第四章 区域岩浆岩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4.1 区域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岩浆岩的时序
        4.1.2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序
    4.2 区域主要岩体分布及特征
    4.3 岩石学特征
        4.3.1 安基山铜矿岩体
        4.3.2 韦岗铁矿岩体
    4.4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4.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4.2 测试结果
    4.5 区域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4.5.1 安基山铜矿岩体
        4.5.2 韦岗铁矿岩体
    4.6 区域岩浆岩探讨
        4.6.1 成岩时代及地质意义
        4.6.2 岩石成因类型
        4.6.3 源区性质
        4.6.4 构造环境判别
        4.6.5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1.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3 包裹体均一温度
        5.1.4 包裹体盐度
        5.1.5 包裹体密度
        5.1.6 包裹体压力
        5.1.7 包裹体成分分析
        5.1.8 成矿流体性质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5.2 流体成矿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
        5.2.1 元素迁移计算方法简述
        5.2.2 围岩蚀变和成矿过程中元素迁移
    5.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六章 成矿机制研究及探讨
    6.1 成矿物质来源
        6.1.1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6.1.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6.1.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6.1.4 铜的来源
    6.2 地球化学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6.2.1 地球化学剖面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6.2.2 地球化学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6.2.3 地球化学剖面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2.4 地球化学剖面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6.2.5 地球化学剖面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6.3 成矿时代的判定
        6.3.1 区域成矿规律的证据
        6.3.2 构造控矿规律的证据
        6.3.3 岩矿地球化学的证据
    6.4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6.5 成矿物质迁移及沉淀
    6.6 硅钙面成矿机制探讨
        6.6.1 栖霞山矿床成矿空间定位解析
        6.6.2 硅钙面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第七章 成矿作用过程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7.1 栖霞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分析
    7.2 “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7.2.1 成矿地质体
        7.2.2 成矿构造和结构面
        7.2.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7.2.4 栖霞山矿床“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构建
第八章 结论
    8.1 取得的主要认识
    8.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湖北梅川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岩石学特征
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 岩浆成因
4 侵位机制探讨
5 结论

(7)鲁西中生代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及岩性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2.4 伸展滑脱构造
        2.2.5 不整合面构造
    2.3 岩浆岩
        2.3.1 前寒武纪花岗岩
        2.3.2 燕山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金矿化
    3.1 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3.1.1 热流值
        3.1.2 航磁异常特征
        3.1.3 重力异常
        3.1.4 地震层析
        3.1.5 电磁测深
    3.2. 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金成矿的联系
        3.2.1 金矿带下方的航磁和重力异常的解译
        3.2.2 地震数据和热流值数据与金成矿的关系
        3.2.3 电磁测深数据与金成矿的关系
4 中生代成矿岩体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及侵位过程
    4.1 归来庄金矿和沂南金矿成矿岩体的地质特征
        4.1.1 铜石岩体
        4.1.2 铜井岩体和金场岩体
    4.2 测试方法
    4.3 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
        4.3.1 主量元素结果
        4.3.2 微量元素结果
    4.4 讨论
        4.4.1 Harker 图解
        4.4.2 铜石岩体的成因及侵位过程
        4.4.3 铜井岩体和金场岩体的成因及侵位过程
5 基底岩石及中生代成矿岩体的 U-Pb 与 Lu-Hf 同位素:成岩年龄与地壳演化
    5.1 样品描述
        5.1.1 TTG
        5.1.2 二长花岗岩
        5.1.3 斜长角闪岩
        5.1.4 二长斑岩
        5.1.5 二长闪长玢岩
        5.1.6 闪长玢岩
    5.2 测试方法
    5.3 测试结果
        5.3.1 U-Pb 测年结果
        5.3.2 Lu-Hf 同位素的结果
    5.4 讨论
        5.4.1 锆石 U-Pb 年龄的解释
        5.4.2 前寒武纪的地壳演化
        5.4.3 中生代的地壳演化
6 中生代成矿岩体成岩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形成深度
    6.1 火山岩及浅成岩中的斑晶和基质
    6.2 测试方法
    6.3 测试结果
        6.3.1 长石
        6.3.2 黑云母
        6.3.3 角闪石
        6.3.4 锆石
    6.4 讨论
        6.4.1 岩浆源区性质
        6.4.2 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形成深度
7 中生代成矿岩体中锆石的裂变径迹:成岩后的保存和变化
    7.1 测试样品和实验条件
    7.2 测试结果
    7.3 讨论
        7.3.1 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解释
        7.3.2 剥蚀速率和冷却速率的估算
        7.3.3 成矿岩体的抬升与矿床保存的关系
8 鲁西和胶东金矿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的对比
    8.1 山东省金矿化特征
        8.1.1 主要金矿带的地质特征
        8.1.2 金矿化的主要特征
    8.2 鲁西和胶东地区成矿物质来源的对比
        8.2.1 S 同位素
        8.2.2 Pb 同位素
        8.2.3 C-O 同位素
        8.2.4 H-O 同位素
        8.2.5 He-Ar 同位素
        8.2.6 流体包裹体
9 中生代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9.1 胶东和鲁西地幔性质的差异:来自中生代侵入岩 Sr-Nd-Pb 同位素的证据
    9.2 山东省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南岭地区铅锌矿床的研究现状
    1.3. MVT铅锌矿床的研究现状
        1.3.1. MVT铅锌矿床的一般地质特征
        1.3.2. MVT铅锌矿床的含矿建造
        1.3.3.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及相关矿化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和分析方法
        1.6.1. 完成工作量
        1.6.2. 室内分析方法
    1.7.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泥盆系岩石地层分区对比与岩相古地理演化
        2.1.2. 泥盆系岩石地层分区对比
        2.1.3. 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2.5. 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3.1. 广东凡口矿床地质特征
        3.1.1. 成矿地质背景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成矿期次
    3.2. 广西泗顶-古丹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
        3.2.1. 成矿地质背景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次
    3.3. 广西北山矿床地质特征
        3.3.1. 成矿地质背景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期次
    3.4. 其它考察矿点
        3.4.1. 广东红岩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2. 广东马口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3. 广东西牛犁树下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3.4.4. 广东罗村黄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4.1. 矿石矿物化学成份特征对比
        4.1.1. 凡口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分
        4.1.2. 泗顶-古丹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份
        4.1.3. 北山-上朝矿区主要矿物化学成份
        4.1.4. 矿物化学成份对比研究
    4.2. S同位素
        4.2.1. S同位素组成
        4.2.2. S的来源
    4.3. PB同位素
        4.3.1. 铝同位素组成及类型
        4.3.2. 铝的来源
    4.4. C、O同位素
        4.4.1. C、O同位素原理
        4.4.2. C、O同位素特征
    4.5. SR同位素
        4.5.1. Sr同位素原理
        4.5.2. 矿石的Sr同位素特征
        4.5.3. 地层锶同位素特征
        4.5.4. 锶的来源
    4.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4.6.1. 岩相学、温度、盐度特征
        4.6.2. 氢氧同位素
        4.6.3. 包裹体成份分析
    4.7. 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学研究
        4.7.1. 辉绿岩与铅锌矿化的关系
        4.7.2. 区域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7.3. 锆石年龄测定结果
        4.7.4. 关于成矿年代学的探讨
5 南岭地区MVT铅锌矿床类型的厘定
    5.1. 与喷流-沉积矿床的对比
    5.2. 与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的对比
    5.3.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对比
        5.3.1.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相似性
        5.3.2. 与典型MVT铅锌矿床的差异性
    5.4. 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
6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与MVT矿床区域分布
    6.1. 关于MVT铅锌矿床盆地卤水来源的探讨
    6.2. 区域红层盆地的基本特征
        6.2.1. 红层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红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6.3.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的地质痕迹
        6.3.1. 区域盆地卤水活动在矿区中的表现
        6.3.2. 盆地卤水活动在区域上的表现
    6.4. 区域白云石化与MVT铅锌矿床分布
    6.5. 南岭地区MVT矿床的区域分布规律
7 成矿作用过程研究探讨
    7.1.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流体的来源和运移
        7.2.1. 铅锌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7.2.2. 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
    7.3. 铅锌的沉淀机制
    7.4. 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构建
        7.4.1 成矿地质体
        7.4.2 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
        7.4.3.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7.5. 成矿作用过程的时空演化
8 结论
    8.1. 取得的主要进展
    8.2.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1.2 研究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工作概况与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球物理与深部地质特征
        2.2.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2 莫霍面特征
        2.2.3 岩石圈结构及性质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区域深断裂
        2.4.1 北东向断裂带
        2.4.2 北西向断裂带
    2.5 构造-岩浆作用
        2.5.1 加里东构造-岩浆作用
        2.5.2 印支构造-岩浆作用
        2.5.3 燕山构造-岩浆作用
    2.6 区域岩石对区域成矿的制约
        2.6.1 区域沉积岩的含矿性
        2.6.2 侵入岩的含矿性及对成矿的制约
        2.6.3 区域地球化学对区域成矿的制约
        2.6.4 岩石组合的控矿性
第三章 湘东南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年代格架和岩石组合谱系
    3.1 湘东南矿集区花岗岩年代格架的厘定
        3.1.1 花岗岩年代格架
        3.1.2 燕山期典型成矿花岗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3.2 燕山期花岗岩岩石组合谱系类型与矿化
        3.2.1 花岗岩类的岩石谱系单位厘定
        3.2.2 花岗岩类岩石组合谱系类型的划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东南矿集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
    4.1 橄榄石和辉石
    4.2 角闪石
        4.2.1 基本特征
        4.2.2 成分特征
        4.2.3 成因分析
    4.3 黑云母
        4.3.1 形态特征
        4.3.2 成分特征
        4.3.3 成因分类及意义
    4.4 斜长石
        4.4.1 基本特征
        4.4.2 成分特征
        4.4.3 成因分析
    4.5 碱性长石
    4.6 磷灰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东南矿集区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成矿花岗岩主元素化学特征
        5.1.1 岩石化学分类与命名
        5.1.2 主元素化学成分及有关参数特征
        5.1.3 成因类型判别及意义
        5.1.4 主量元素成分变异与岩浆演化机制
        本节小结
    5.2 成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稀土元素成分特征
        5.2.2 稀土元素成分变异与成岩成矿作用机理
        本节小结
    5.3 成矿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与多金属矿化
        5.3.3 微量元素成分变异及成因意义
        5.3.4 讨论与结论
    5.4 成矿花岗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4.1 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4.2 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4.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4.4 Pb、Sr、Nd 同位素联合示踪
        5.4.5 花岗岩、地层与矿石铅同位素的互相制约
        5.4.6 氧、氢同位素
        本节小结
第六章 壳-幔混合花岗岩类的证据与形成机制
    6.1 花岗岩类的构造环境
    6.2 花岗岩类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6.2.1 岩浆混合作用的信息
        6.2.2 花岗岩类岩浆混合作用机制探讨
    6.3 花岗质岩浆的形成机制
        6.3.1 玄武岩浆底侵作用的信息
        6.3.2 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形成机理
        6.3.3 构造-岩浆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湘东南花岗岩类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7.1 制约花岗岩类大规模成矿作用因素分析
        7.1.1 区域构造对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制约
        7.1.2 花岗岩侵位构造与矿产的关系
        7.1.3 花岗岩规模、产状、形态与矿产的关系
        7.1.4 燕山期成矿花岗岩类的成矿专属性
    7.2 MC 型花岗岩的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7.2.1 MC 型花岗岩的铜铅锌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标志
        7.2.2 水口山花岗岩类的铅锌矿成矿作用
        7.2.3 宝山-大坊花岗岩类的铜铅锌矿成矿作用
    7.3 CM 型花岗岩的多金属矿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7.3.1 CM 型花岗岩的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标志
        7.3.2 千里山-王仙岭地区花岗岩类与成矿作用
        7.3.3 大义山花岗岩类与锡多金属矿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7.3.4 骑田岭花岗岩类与锡多金属成矿作用
    7.4 C 型铝质花岗岩的多金属矿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7.4.1 C 型铝质花岗岩的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标志
        7.4.2 香花岭锡钨铅锌铌钽铍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7.4.3 瑶岗仙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作者简介

(10)湖北丰山矿田成矿地质背景及斑岩成矿系列与微细浸染金矿(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0.1 论文选题
    0.2 研究现状
        0.2.1 矿田勘查与研究
        0.2.2 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
        0.2.3 斑岩矿床、斑岩成矿系列与斑岩成矿体系
    0.3 研究思路
    0.4 主要成果
第一章 区域成矿背景
    1.1 大地构造背景
    1.2 区域地层
    1.3 区域构造
    1.4 区域侵入岩
    1.5 区域成矿特征(岩相系列与成矿系列)
    1.6 区域成矿地球化学背景
        1.6.1 区域地层微量元素及有机碳含量特征
        1.6.2 区域岩浆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第二章 矿田地质特征
    2.1 含矿建造特征
        2.1.1 矿田地层
        2.1.2 不同时代地层及不同建造含金性
        2.1.3 大冶期岩相古地理
    2.2 成矿构造
        2.2.1 推覆构造
        2.2.2 其它构造
    2.3 成矿岩体
        2.3.1 矿田侵入岩分布特征
        2.3.2 处于矿田矿化中心的丰山斑岩体
        2.3.3 围绕丰山岩体分布的侵入体
        2.3.4 岩体的定位深度与剥蚀程度
        2.3.5 岩石化学特征
        2.3.6 构造环境判别
        2.3.7 爆破角砾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第三章 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
    3.1 微细浸染型金矿带的发现
    3.2 地质特征
        3.2.1 微细浸染型金矿带分布特征
        3.2.2 赋矿地层与矿源层
        3.2.3 控矿构造及矿体特征
        3.2.4 与岩浆岩-爆破角砾岩的关系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的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
        3.3.2 矿石的化学成分
        3.3.3 矿石类型
    3.4 热液蚀变作用
        3.4.1 早期热液蚀变阶段-碳酸钙的溶出
        3.4.2 中期热液蚀变阶段
        3.4.3 晚期热液蚀变阶段
    3.5 微细浸染型金矿的远景预测及找矿标志
第四章 丰山铜矿矿床地球化学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矽卡岩型-斑岩型铜矿床
        4.1.2 热液脉型多金属(金)矿床
        4.1.3 丰山铜矿与鸡笼山金铜矿床和李家湾铜矿床对比
    4.2 矿床地球化学
        4.2.1 稀土元素
        4.2.2 矿石及赋矿地层稀土元素
        4.2.3 微量元素
        4.2.4 硫同位素
        4.2.5 铅同位素
        4.2.6 氢、氧同位素
        4.2.7 包裹体地球化学
第五章 斑岩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5.1 斑岩成矿系列的时空联系
        5.1.1 空间联系
        5.1.2 时间联系
    5.2 成矿流体来源
    5.3 成矿热液的热量来源
    5.4 成矿物质来源
        5.4.1 稀土元素指示
        5.4.2 微量元素及有机碳指示
        5.4.3 硫同位素指示
        5.4.4 铅同位素指示
    5.5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其演化
        5.5.1 成矿温度
        5.5.2 成矿压力
    5.6 成矿流体演化
        5.6.1 以丰山斑岩体为中心的成矿流体组分演化
        5.6.2 成矿流体氧逸度(fo_2)演化
        5.6.3 成矿流体酸碱性及氧化还原电位演化
    5.7 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与沉淀
        5.7.1 成矿物质的活化
        5.7.2 成矿物质的迁移
        5.7.3 成矿物质的富集储存
    5.8 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6.1 成矿控制
        6.1.1 构造控制
        6.1.2 含矿建造控制
        6.1.3 斑岩体控制
        6.1.4 丰山式斑岩成矿系列形成的地质条件
    6.2 矿化蚀变空间分布规律
        6.2.1 矿床的空间分布
        6.2.2 矿化蚀变分带
        6.2.3 地球化学异常分带
    6.3 成矿的时间演化规律
        6.3.1 区域成矿历史
        6.3.2 斑岩成矿系列形成历史
    6.4 矿床的共生规律(斑岩成矿系列)
    6.5 矿田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其应用效果
    6.6 找矿方向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鄂东梅川岩体基本特征、成因机理及就位机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辽西—冀东中生代花岗岩成因矿物学及其地质意义[D]. 王业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湖北省武穴市石岗寨金矿区找矿方向及探矿效果[J]. 蒋之飞,张剑,李俊,邹院兵,陈松,吴念. 黄金, 2020(04)
  • [3]鄂北七尖峰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岩石成因、成矿意义[J]. 陈超,毛新武,彭少南,廖明芳,杨金香,朱金.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02)
  • [4]皖南地区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与金成矿作用关系研究[D]. 陈昌明.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5]江苏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明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6]湖北梅川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背景[J]. 吴海权,江来利. 安徽地质, 2014(03)
  • [7]鲁西中生代金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D]. 郭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8]南岭地区泥盆系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成矿特征研究[D]. 甄世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1)
  • [9]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D]. 伍光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5(02)
  • [10]湖北丰山矿田成矿地质背景及斑岩成矿系列与微细浸染金矿[D]. 舒广龙. 中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鄂东梅川岩体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及原位机制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