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平台下电站材料粘塑性模型研发

ANSYS平台下电站材料粘塑性模型研发

一、ANSYS平台下电站材料粘塑性模型的研究及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邵明扬[1](2019)在《基于线性累积损伤的汽轮机转子疲劳寿命评估与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轮机机组在启停或调峰运行过程当中,转子主要承受的力是交变应力。汽轮机机组在经过一定周期的循环工作后,转子表面将产生低周疲劳裂纹,与此同时,当转子长时间处于额定工况下运行时,将受到恒定的应力作用,转子材料将会发生蠕变损伤,从而导致转子裂纹的产生。裂纹在低周疲劳与蠕变损伤的交互作用下将随着机组的运行而不断扩展,直至断裂。并将对汽轮机的服役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汽轮机转子进行寿命损伤预测对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某国产135MW汽轮机高中压转子在冷态滑参数启动状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机组启动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运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和Manson-Coffin公式对转子进行低周疲劳寿命预测,并考虑转子稳态运行时的蠕变损伤,运用线性累积法求出转子蠕变致断时间。本文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以冷态滑参数启动为主要研究工况,制定了汽轮机机组冷态启动方案。分析汽轮机转子在运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疲劳失效形式,并研究了低周疲劳寿命损耗和寿命预测方法。(2)建立汽轮机转子有限元模型。本文使用Solidworks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汽轮机转子三维全尺寸模型,转子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旋转叶片而产生的离心力,本文运用加载等效质量块的方法对其进行化简;基于传热学和工程热力学知识,计算了汽轮机转子各级的蒸汽温度和对流放热系数,建立了汽轮机转子的热边界条件。(3)分析计算转子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了汽轮机转子在冷态滑参数启动过程中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分布。采用间接耦合法求解转子应力场,把汽轮机转子的瞬态温度场作为汽轮机转子应力场求解的温度载荷,并考虑汽轮机叶片的离心力作用。(4)转子寿命预测。运用Manson-Coffin公式和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预测汽轮机机组在冷态滑参数启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寿命损耗,并提出了对汽轮机转子寿命管理的措施。(5)求解转子蠕变损伤。对转子施加稳态温度场和额定转速,求得转子应力分布情况,通过实验数据获取转子材料的蠕变致断时间,求取转子蠕变损耗。(6)蠕变与低周疲劳交互作用下的寿命预测。通过线性累积法求出转子在冷态启动和额定工况长期运行下总的寿命损耗。通过本文的研究,求得了国产135MW机组冷态滑参数启动的寿命损耗和转子蠕变致断时间,并计算出了机组安全使用寿命,提出了机组冷态滑参数启动优化建议,为保障汽轮机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有效依据,同时也为该机型转子在其它启动方式下的寿命损耗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王洋洋[2](2019)在《考虑地震波斜入射作用的坝后式厂房动力损伤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场址多处于西南地震带上,水电站的抗震设防一直是所有水电项目优先考虑并解决的问题。在抗震计算时必须考虑半无限地基的辐射阻尼效应和地震波的行波效应。考虑这两点的传统做法是采用地震波从基础底部垂直入射的方式来校核结构的动力响应。对于远场地震动来说这一假设是合理的,但是对于震源距离场址较近的地震波,其入射角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采用粘弹性边界模拟半无限地基,根据柱面波理论,简单推导了平面内法向和平面内切向粘弹性边界的力学参数,并且把斜入射地震波转化为等效节点力的形式施加在粘弹性边界上。同时,为了考虑坝后式厂房在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损伤,采用混凝土弹性损伤模型来描述混凝土在动力荷载下的应力应变关系,并通过APDL语言二次开发把此本构关系嵌入地震波斜入射程序中。依托已建成的龙开口水电站工程实例,基于ANSYS平台建立了龙开口水电站非溢流坝段的整体有限元模型。先对该有限元模型进行弹性分析,经过结构弹性动力分析可知,厂坝整体模型的坝后式厂房上下游墙是应力和位移的控制区,对此部位的分析采用混凝土弹性损伤模型,有限元模型其余部位按弹性计算。经过计算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1)坝后式厂房上下游墙在P、SV波斜入射作用下与垂直入射作用下得到的变形和应力有较大不同。(2)SV波入射角度越大,上下游墙体水平向位移幅值越小,竖直向位移幅值越大;P波入射角度越大,上下游墙体水平向位移幅值越大,竖直向位移幅值越小。(3)P、SV波斜入射作用下坝后式厂房上下游墙的损伤部位集中于上游墙体的墙底和高程为1260.4m处,以及下游墙体的墙底部位。(4)在上游墙高程1260.4m部位由于出现混凝土损伤单元,所以这个部位的动应力幅值出现突然增大现象。(5)P、SV波的传播方向对坝后式厂房的动力响应有一定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证实了考虑地震波斜入射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为我国的坝后式水电站厂房抗震分析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肖力伟[3](2018)在《基于流热固耦合方法的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强度与寿命分析》文中提出燃气轮机作为现代高端动力装备,在军民各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对燃气轮机循环热效率和比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透平前温度不断提高,目前先进燃气轮机的透平前温度已经可以达到1800K。燃气轮机透平叶片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高转速的环境中,加之叶片内部冷却结构复杂,其应力状态极为复杂,成为燃机中最易发生故障的部件之一。在现代透平叶片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其气动、强度和寿命等各方面性能,才能满足燃机设计的长寿命、高可靠性要求。本文针对某燃气轮机高压透平动叶进行了流热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静强度和蠕变寿命进行计算分析。首先通过流热耦合模拟,对透平第二级动叶气热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金属最高温度约为高温合金材料熔点的70%,位于叶片前缘顶部。叶片主流进口的温度分布对叶片尾缘金属温度分布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使得尾缘温度分布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点。在气热耦合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基于热固耦合的方法,对高压透平两级动叶片进行了热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求解得到其应力应变场。结果表明:1)两级叶片的高应力区主要在榫头位置,叶身和端壁的应力相对较小,并且都在第一榫齿处发生了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点的应力均超过了相应温度下的材料屈服强度,应当引起注意。2)离心载荷对两级动叶片的应力分布影响显着。在离心力及离心力形成的弯矩作用下,两级叶片的等效应力均出现了沿径向减小以及吸力面大于压力面的分布趋势。3)温度载荷对气膜孔以及尾缘等温度梯度大的区域的应力分布影响比较明显。在获得了温度和应力结果之后,采用拉森-米勒参数法对两级动叶片的蠕变寿命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蠕变寿命分布云图。结果表明:第一级动叶金属温度较高,其蠕变寿命受温度影响大于应力影响,低寿命区域主要发生在叶身的高温区;而二级动叶的蠕变寿命受两者影响程度接近,压力面受温度影响较大,吸力面受应力影响较大。此外,两级动叶片的寿命最短位置都不是应力最大位置或者温度最高位置,说明蠕变寿命受温度和应力共同影响,采用形成寿命云图的处理方法能更加准确直观地找到蠕变寿命最短的位置。

何风贞[4](2018)在《循环载荷作用下锚固体承载性能及失效形式研究》文中指出锚杆支护是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支护的主要支护形式,具有安全、可靠、施工工序简单等众多优点。但在一些受复杂动力影响的工程环境中,锚杆支护稳定性降低,出现了多种失效形式。论文以循环扰动载荷下锚杆锚固系统的稳定性评价为研究背景,综合了采用理论分析、推入实验、声发射定位对循环载荷下锚固体的承载性能和失效形式开展了研究,论文对不同循环参数下和不同围岩强度下的锚杆锚固系统的承载性能和失效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锚固体受载过程中不同时期锚固界面上剪力及轴力的分布函数,分析了循环载荷对锚固剂-岩体界面上剪力和锚固体轴力分布的影响。(2)研究了循环扰动下锚固体的承载性能。对于软岩锚固体,当循环频率一定,循环幅度的增加使扰动后极限承载力随之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且经历循环扰动后的锚固体承载能力随循环幅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循环幅度一定,循环频率的增大使锚固体的极限承载力随之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且经历循环扰动后的锚固体承载能力对低频扰动不再敏感。在当循环频率达到10HZ时,经历循环扰动后的锚固体承载能力迅速降低。(3)中硬岩锚固条件下,当循环频率一定时,低幅加载(40%F)不影响锚固体极限承载力,但经历循环扰动后的锚固体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大于60%F循环幅度时,极限承载力和经历循环扰动后的锚固体承载能力均降低。当循环幅度一定时,低频加载(5Hz)使极限承载力迅速增加,但经历循环扰动后的锚固体承载能力基本不变;当循环频率增加至10Hz时,锚固体极限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但经历循环扰动后的锚固体承载能力迅速下降。(4)探究了循环扰动下锚固体失效形式及内部损伤。软岩锚固条件下,随着循环幅度的增加,锚固体失效形式均为围岩损伤破裂,声发射定位的损伤范围和密集程度也增大。随着循环频率的增加,锚固体失效形式由锚固剂-岩体界面脱黏转变为杆体附近岩体的剪切破裂,当频率增加至10Hz时,锚固体内部开始出现损伤密集区,在低频和高频加载中锚固体内部均出现损伤贯通线。(5)中硬岩锚固条件下,随着循环幅度的增加,锚固体失效形式由锚固剂-岩体界面脱黏和杆体附近岩体的剪切破裂转变为围岩整体损伤破裂,声发射定位表明内部损伤密集区范围也相应增大。随着循环频率的增加,锚固失效形式由杆体附近围岩岩体剪切破坏及外部岩体的整体性破裂转变为单一的外部岩体整体性破裂,且当循环频率载增加至10Hz时,声发射定位表明损伤密集区和损伤贯通线数量均明显增加。

张大卫[5](2018)在《高阶有限单元法在三维混凝土重力坝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有限单元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当中,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数值计算方法。有限单元法对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计算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国家富强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工程研究和实际工程实践领域中,有限单元法被广泛应用于诸如房建、桥梁隧道、飞行器制造、港口工程、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并在这些领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国内外许多学者运用传统有限单元法(h型有限单元法)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和计算分析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h型有限单元法受制于其自身局限性,它在解决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和计算问题时并不能得到完全令人满意的结果,近二十多年来有限单元法的数学理论和算法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p和h-p型有限单元法的收敛性和误差估计已经得到严格的证明,国内外部分学者已经成功地把二维和三维p型有限单元法运用到水工建筑物的计算分析当中,并取得了部分重要的成果,但是三维h-p型有限单元法在水工建筑物的计算分析中的应用还很少,本文将探索把三维h-p型有限单元法运用到水工结构分析中,得到比h型和p型有限单元法更好的数值计算结果。本文以p和h-p型有限单元法的数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美国ESRD(Engineering Software Research&Development,Inc)公司开发的Stress Check有限元计算软件作为数值计算工具,采用高阶有限单元法对三维水工结构工程模型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本文选取三维混凝土重力坝作为计算分析模型,主要研究了三维混凝土重力坝在受到基本荷载组合情况下的应力位移情况,具体探讨了如何实现把三维p和h-p型有限单元法运用到水工建筑物的相关设计和计算的工作中,并把计算结果与使用基于h型有限单元法理论开发的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两者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发现三维p和h-p型有限单元法用于水工建筑物计算分析中是有效和可行的,它和h型有限单元法相比具有网格数更少,收敛速度更快,计算精度更高和误差更小的优点。如此进一步说明p和h-p型有限单元法在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和计算中具备独特的优越性。最后,通过运用h型及p和h-p型有限单元法对三维混凝土重力坝进行静力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高阶有限单元法(p和h-p型有限单元法)通过提升插值函数的阶数p或在提升插值函数的阶数p的同时细分网格(减小h)的方法就可以得到优于h型有限单元法的数值计算结果,同时从能量范数误差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h-p型有限单元法在计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随着插值函数的阶数p的增大和同时细化网格(减小h),有限元解的收敛速度迅速增加。2)通过对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p和h-p型有限单元法在三维混凝土重力坝的静力分析中的应用是可行和可靠的。使用h-p型有限单元法对三维混凝土重力坝进行静力分析时,在模型网格数远小于h型有限单元法的网格数的时候,通过提升插值函数的阶数和同时细化网格就可以得到更高精度和误差更小的结果。3)本文对高阶有限单元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高阶有限单元法在水工结构中的运用极具前景,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考虑它在三维混凝土重力坝动态响应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李永强[6](2016)在《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分析及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汶川地震中土石坝震损数量大、分布广、险情重、险情种类多,震后土石坝的地震安全性问题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土石坝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汶川地震中土石坝的典型震害现象与破坏特征,选取了破坏严重的代表性土石坝,建立了计算模型,完成了土石坝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汶川地震中土石坝震害调查与分析基于汶川地震水库大坝震害调查资料,建立了高危以上险情水坝震害数据库,总结了土石坝典型震害现象与破坏特征,分析了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此次地震中土石坝震损严重,379座严重震损水坝中土石坝占比90%以上,69座溃坝险情水坝全部属于土石坝。土石坝典型震害现象包括坝体纵横向裂缝、塌陷、滑坡、渗漏,起闭设施损坏及其他放水设施、溢洪道、管理房不同程度的震损。溃坝险情土石坝大多位于山前盆地边缘的过渡带,绝大部分位于发震断裂的东南侧,大体沿北东向狭长展布,坝基局部地形与场地条件对土石坝的震害有着较大影响;(2)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改进与应用基于交变移动模型(CM模型),引入饱和度作为状态变量,发展了可连续描述非饱和与饱和土体静动力学特性的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转换应力法,将模型从试验应力状态拓展到一般应力状态,从而使得本构模型可用于土石坝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3)数值计算程序DBLEAVES二次开发对有限元-有限差分大变形计算程序DBLEAVES进行二次开发,在土-水-气三相介质动力方程中引入上述改进的本构方程,并在程序中引入了人工边界,使得计算程序适用于土石坝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4)汶川地震中典型震损土石坝三维计算模型基于震害调查获知了四川绵阳安县丰收水库大坝的震前运行状况和震害详细资料;通过现场查勘,获取了坝体及其周围局部场地的地质、地貌和水文资料;通过室内实验,给出了土石坝与坝基岩土体的材料参数。基于上述工作,构建了土石坝与坝基的三维整体计算模型;(5)典型震损土石坝的三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数值模拟了丰收水库大坝的地震破坏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震害吻合较好。分析了土石坝滑坡、纵横向裂缝等震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石坝与坝基的三维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规律。研究表明,三维坝基条件对土石坝的震害分布和程度有着较大影响,地震动在坝顶中部相对于基岩放大了3倍左右,致使土石坝在此处产生严重震损。土石坝的存在也会对坝体下局部范围内的地震动强度有所影响,体现了相互作用的存在。但在稍远离坝体的场地上,地震动很快减弱到正常地震动水平,说明这种相互作用于存在着较小的作用范围内。最后,对比研究了输入地震动特性对土石坝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

张龙云[7](2016)在《硬脆性岩体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大型水电工程项目的服役期限较长,坝址岩体强度较高,一般都处于三维高应力状态,高坝边坡岩体工程在开挖卸荷后会产生明显的瞬时变形及时效变形。岩体的卸荷流变破坏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对硬脆性岩体的卸荷流变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尚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建模等手段,系统研究了硬脆性岩体的卸荷流变力学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能够描述硬脆性岩石材料变形破坏时效演化规律的卸荷流变本构模型,以大岗山水电站高坝边坡工程为背景,应用本文的试验与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全自动岩石三轴流变伺服仪,开展了孟底沟水电站花岗岩和大岗山水电站辉绿岩的常规三轴试验和三轴卸荷流变试验。研究了硬脆性岩石基本力学特性和卸荷流变力学特性,重点研究了硬脆性岩石卸荷流变变形规律、卸荷流变速率变化规律、卸荷流变强度变化规律及卸荷流变破坏方式。(2)采用SU 70热场发射扫描电镜,开展了破坏断面的SEM试验。研究了硬脆性岩石的破坏机制,分析了硬脆性岩石的细观结构变化与宏观强度及宏观破坏形式的关系。(3)用“稳态蠕变速率交点法”对硬脆性岩体卸荷长期强度进行分析,得到了硬脆性岩体卸荷长期强度临界值,能够较好地反映硬脆性岩石的卸荷流变长期强度规律。(4)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建立了硬脆性岩石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推导了模型的一维本构方程及三维表达式,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硬脆性岩体卸荷稳态蠕变阶段平稳变形、加速蠕变阶段“扩容现象更为显着”及“脆性破坏特征更为明显”的试验特征。(5)结合ANSYS的二次开发平台,对硬脆性岩石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编制了硬脆性岩石卸荷流变模型的数值应用程序,对比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曲线与蠕变试验曲线,二者吻合较好,验证了二次开发程序的正确性。(6)利用硬脆性岩石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的二次开发程序,对大岗山水电站高边坡工程进行了边坡开挖卸荷长期稳定性的三维数值分析。

宋建希[8](2016)在《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核电厂地震响应数值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日前,我国的雾霾污染日益严重并受到广泛关注,加快“核电能源发展”战略被重新提上日程。随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以核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日益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岩基等优质场地日益稀缺,在深厚覆盖层条件下建核电厂的适宜性论证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某180米深的核电非岩性覆盖层场地和上层反应堆厂房为研究对象,考虑土体在动力荷载下的非线性效应。基于等价线性法和一维剪切波传播理论编制了等价线性法频域C++程序,并以通用软件ANSYS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等价线性法的时域计算模型,分别将自编的时频域程序与工程上广泛应用的SHAKE91程序进行了地基自由场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开发程序的合理性。最后,对比岩性地基与深厚覆盖层场地下的核电厂房楼层反应谱,讨论了深厚覆盖层对核电上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邓肯-张(Duncan-Chang)这一工程中常用的地基静力模型,简要阐述了邓肯—张E-v模型和E-B模型的区别和联系,以邓肯—张E-v模型为理论基础,在ANSYS平台上实现了该模型的计算程序,且考虑了地基上部结构分步逐级加载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一核电厂的深厚覆盖层地基进行了静力计算,得到了该地基模型静力场的位移和应力结果。(2)对间接考虑土体动力非线性的等价线性法理论进行了介绍。总结了该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发展现状,对等价线性法的基本迭代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介绍了一维剪切波传播理论,将该理论与等价线性法相结合,基于C++平台编制了等价线性法频域计算程序,并对层状地基自由场动力分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最后与国内外广泛应用的SHAKE91程序进行了算例对比,验证了所开发C++程序的准确性,同时为等价线性法时域程序的实现提供了参考。(3)结合等价线性法和时域下的逐步积分动力计算理论,基于ANSYS软件的二次开发实现了时域下的等价线性法计算。建立场地土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不同地震波的输入模式,确定模型底面及侧面边界的约束情况。网格尺寸根据地基材料特性选定,使地震波的主频成份得以通过。在时域方法的实现过程中对时域计算模型的建立、模型边界的处理、地震动的等效输入以及阻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介绍。(4)对比基岩条件下和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核电结构关键点处的楼层加速度反应谱,简要分析了深厚覆盖层对上部结构地震动响应的影响。

李馨家[9](2016)在《基于DEFORM-3D的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重大设备的关键部件往往是由锻件制造而成,需要通过热锻成形来满足其较高的力学性能要求,由于热锻成形兼具变形和变性两大特点,所以,要想获得最优的热锻工艺,更好地改善锻件的性能,需要将锻件的宏观变化和微观组织演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单纯依赖物理实验将需要很高的成本,并且有些内部的物理现象也难以观察,但数值模拟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开发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来研究锻件的宏观变化和微观组织演变,并运用其实现锻件的“全工艺过程”控制和工艺优化以达到对锻件进行控形控性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准耦合分析的方法对热锻成形的宏观变化和微观组织演变进行了耦合分析。针对实际工程中的变温变应变速率情况,对动态再结晶相关模型、静态再结晶相关模型以及晶粒长大模型进行了离散化处理,使之适应于对变形各增量步进行叠加计算。对多道次热锻成形过程中再结晶对后续道次材料变形的影响问题,通过再结晶百分数“剔除”了被再结晶消耗掉应变能的应变,定义了“仍具材料硬化能力”的残余应变,给出了后续道次计算所用的修正应变的计算方法。对空洞型缺陷演化模型和热成形开裂模型也分别进行了离散化处理,使之适合于增量步的累加计算。采用Fortran语言开发了DEFORM-3D用户自定义子程序,包括流动应力子程序和热锻成形微观组织演变、空洞型缺陷演化及热成形开裂趋势预报的多尺度模拟子程序。采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工具软件中开发了多道次热锻成形模拟软件。将开发的DEFORM-3D用户自定义子程序进行联合编译,通过多道次热锻成形模拟软件导入到DEFORM-3D中,实现了多道次热锻成形多尺度数值模拟。通过长方体试件的双道次拔长实验、内置空洞的PbSb3铅试件的镦粗与拔长实验和锥形试件的热压缩实验来对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微观组织演变数值模拟、空洞型缺陷演化数值模拟和热成形开裂数值模拟的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通过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SA508-3钢方钢坯拔长变形的数值模拟,获得了方钢坯比较合适的拔长工艺参数。运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对SA508-3钢钢锭的开坯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普通平砧锻造法对SA508-3钢钢锭开坯,能够获得质量比较高的锻件。采用不同变形工艺参数对稳压器上封头的终锻成形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稳压器上封头比较合适的终锻成形工艺参数。运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对稳压器上封头的终锻成形进行了全工艺过程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稳压器上封头锻坯在锻造中开裂的可能性不大,坯料锻后的组织不均匀性严重,预测可通过减少加热时间,降低锻造温度和加大变形量来均匀化组织。

赵新新[10](2015)在《典型封装器件热应力分析及焊点疲劳寿命预测》文中认为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封装器件的热应力分析及焊点可靠性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器件级芯片的热应力分析与焊点的疲劳寿命预测主要通过理论计算、有限元仿真和热循环试验三种方法来实现,而理论计算中模型简化过于理想误差较大,热循环试验成本高且费时,有限元仿真没有一款专用平台,大型通用软件操作繁琐且存在很大的功能浪费,基于上述现状本文以典型封装器件为对象来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典型封装器件,对热应力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研究,阐述了适用于器件级芯片热应力分析的基础理论,总结有限元仿真模拟的分析流程,归纳了常用的试验方法,并针对具体插装DIP器件,分别了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模拟,进行结果对比。根据封装器件热循环载荷下结构仿真的基本流程,选择支撑软件ANSYS和开发软件Borland C++Builder编写了一套专用于典型封装器件热应力应变分析及焊点疲劳寿命预测的定制软件,大大简化了操作过程,并利用具体实例验证软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子模型高级分析技术,在保证得到精确结果的同时,大大节约了求解时间。针对富士通公司的BGA-320P-M06芯片,考察了其热可靠性影响因素,研究了热循环载荷参数、器件结构几何尺寸及焊点的钎料成份对器件焊点疲劳寿命的影响,并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了器件焊点疲劳寿命与焊点高度、焊点直径、基板厚度及基板尺寸的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模型验证,为器件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

二、ANSYS平台下电站材料粘塑性模型的研究及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SYS平台下电站材料粘塑性模型的研究及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线性累积损伤的汽轮机转子疲劳寿命评估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有限元理论基础
    2.1 有限元法理论
    2.2 转子温度场数学模型
    2.3 转子应力场数学模型
    2.4 汽轮机转子启动过程中应力分析求解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轮机转子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前处理
    3.1 汽轮机转子几何模型处理
        3.1.1 汽轮机组成及参数介绍
        3.1.2 汽轮机转子几何模型结构特征简化
    3.2 汽轮机机组启动方案的制定
    3.3 转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汽轮机叶片离心力的等效转换
        3.3.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3.3.3 转子材料属性的确定
    3.4 转子边界条件的确定
        3.4.1 热边界条件的确定
        3.4.2 计算转子各级蒸汽参数的方法
        3.4.3 计算放热系数的基本公式
        3.4.4 转子各级温度的计算分析
        3.4.5 转子各级放热系数的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轮机转子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计算与分析
    4.1 转子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计算
    4.2 转子温度场的计算结果分析
        4.2.1 初始温度场的计算
        4.2.2 瞬态温度场的计算
        4.2.3 转子温度场结果分析
    4.3 转子应力场计算
        4.3.1 施加载荷
        4.3.2 转子应力场的计算
        4.3.3 转子应力场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135MW汽轮机转子寿命损耗评估与预测
    5.1 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失效分析
        5.1.1 疲劳失效的特征
        5.1.2 转子裂纹形成的机理
        5.1.3 影响低周疲劳因素
        5.1.4 疲劳特性实验曲线
    5.2 转子蠕变疲劳寿命分析
        5.2.1 转子蠕变机理
        5.2.2 高温蠕变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5.3 转子低周疲劳寿命、损伤分析
        5.3.1 线性累积损伤模型
        5.3.2 135MW汽轮机转子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5.4 转子的蠕变损伤计算与分析
    5.5 蠕变与疲劳交互作用下的寿命损耗
    5.6 蠕变与低周疲劳交互作用下寿命损耗预测
    5.7 汽轮机的寿命管理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考虑地震波斜入射作用的坝后式厂房动力损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人工边界发展现状
        1.2.2 地震波斜入射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
        1.2.3 混凝土损伤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粘弹性边界的地震波斜入射输入方法
    2.1 粘弹性边界概述
        2.1.1 平面内法向边界
        2.1.2 平面内切向边界
    2.2 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中的实现
    2.3 平面P、SV波斜入射等效节点力公式推导
        2.3.1 平面P波等效节点力
        2.3.2 平面SV波等效节点力
    2.4 平面P、SV波斜入射程序算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弹性损伤模型的二次开发
    3.1 混凝土弹性损伤模型的理论基础
    3.2 弹性损伤模型在ANSYS中的二次开发
    3.3 程序算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入射作用下考虑混凝土损伤的坝后式厂房
    4.1 工程基本资料
    4.2 程序分析前准备工作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地震波的选取
        4.2.3 模态分析
        4.2.4 厂坝整体模型薄弱部位选取
    4.3 SV波斜入射作用下分析
        4.3.1 SV波斜入射作用对坝后式厂房的位移影响
        4.3.2 SV波斜入射作用对坝后式厂房的应力影响
        4.3.3 SV波不同传播方向的影响
    4.4 P波斜入射作用下分析
        4.4.1 P波斜入射作用对坝后式厂房的位移影响
        4.4.2 P波斜入射作用对坝后式厂房的应力影响
        4.4.3 P波不同传播方向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基于流热固耦合方法的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强度与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流-热-固多场耦合问题的研究与发展
        1.2.1 多场耦合问题的发展
        1.2.2 多场耦合问题的分类
        1.2.3 流热耦合研究现状
        1.2.4 热固耦合研究现状
    1.3 透平叶片蠕变寿命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透平叶片流热耦合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数值计算方法
        2.2.1 流热耦合基本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3 数值方法验证
        2.3.1 叶片模型及边界条件
        2.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4 透平叶片流热耦合计算分析
        2.4.1 计算模型和方法
        2.4.2 边界条件
        2.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透平叶片热固耦合强度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计算方法
        3.2.1 热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原理
        3.2.2 固体导热控制方程
        3.2.3 热弹塑性力学基本方程
        3.2.4 有限元接触分析原理
    3.3 透平叶片热固耦合计算分析
        3.3.1 计算模型
        3.3.2 边界条件
        3.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透平叶片蠕变寿命预测
    4.1 引言
    4.2 蠕变寿命预测方法
        4.2.1 时间-温度参数法
        4.2.2 θ函数法
        4.2.3 修正θ函数法
        4.2.4 寿命-时间分数法
    4.3 叶片蠕变/持久寿命预测
        4.3.1 计算方法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循环载荷作用下锚固体承载性能及失效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
    1.3 动载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锚固体受力分析
    2.1 弹塑性阶段锚固体受力分析
    2.2 循环荷载作用下锚固层及附近围岩的蠕变力学行为
    2.3 本章小结
3 循环荷载作用下锚固体承载能力分析
    3.1 实验材料及实验试件
    3.2 标准试样力学参数测定及试件制作
    3.3 不同岩性试样静载作用下极限承载能力测试
    3.4 循环荷载作用下锚固体承载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循环荷载作用下锚固体失效形式及损伤分析
    4.1 静载作用下锚固体失效形式及损伤分析
    4.2 循环荷载作用下锚固体失效形式及损伤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阶有限单元法在三维混凝土重力坝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水工结构计算分析中使用的方法简介
        1.2.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重力坝有限元分析方法
    2.1 h型有限单元法介绍
    2.2 p型有限单元法介绍
    2.3 h-p型有限单元法介绍
    2.4 有限元的发展和计算分析软件
第三章 SressCheck有限元计算软件介绍
    3.1 StressCheck软件简介
    3.2 StressCheck软件的应用
    3.3 StressCheck软件的计算成果
第四章 数值算例
    4.1 数值算例介绍
        4.1.1 工程概况
        4.1.2 主要荷载及约束介绍
        4.1.3 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4.1.4 单元的选取和网格划分
    4.2 基于StressCheck的坝体应力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4.3 基于StressCheck的坝体位移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ANSYS的坝体应力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基于ANSYS的坝体位移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4.6 基于StressCheck和ANSYS的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5.2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分析及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历次地震中土石坝震害
        1.3.2 国外历次强震中土石坝震害
        1.3.3 本构模型
        1.3.4 多相介质理论
        1.3.5 人工边界
    1.4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汶川地震水坝震害调查分析
    2.1 引言
    2.2 水坝震害调查概述
    2.3 汶川地震水坝震害特征
        2.3.1 震损水坝空间分布特征
        2.3.2 水坝震害险情特征
        2.3.3 小型水坝震损严重
        2.3.4 土石坝震损严重
    2.4 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
        2.4.1 土石坝抗震性能差异
        2.4.2 地震动幅值差异
        2.4.3 余震影响
        2.4.4 场地和地形条件影响
        2.4.5 其他影响因素
    2.5 土石坝震害实例
        2.5.1 水坝简介
        2.5.2 震前运行状况
        2.5.3 震损状况
    2.6 小结
第三章 弹塑性模型状态变量
    3.1 引言
    3.2 基本状态变量
    3.3 超固结状态变量
    3.4 结构状态变量
    3.5 应力诱导各向异性状态变量
    3.6 饱和度状态变量
    3.7 小结
第四章 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
    4.1 引言
    4.2 弹塑性本构模型框架
    4.3 CM模型改进
        4.3.1 基于试验应力状态的屈服方程
        4.3.2 试验应力状态向一般应力状态拓展
        4.3.3 塑性势函数及协调方程
        4.3.4 模型土水特征曲线
    4.4 模型参数获取
    4.5 小结
第五章 数值计算程序二次开发
    5.1 引言
    5.2 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5.3 人工边界二次开发
    5.4 分析方法验证
    5.5 小结
第六章 土石坝震害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典型震损土石坝计算模型建立
        6.2.1 模型参数获取
        6.2.2 计算模型建立
    6.3 丰收水库大坝震前初始状态
    6.4 丰收水库大坝地震破坏过程模拟
        6.4.1 输入地震动
        6.4.2 土石坝地震破坏过程三维模拟结果
    6.5 坝-基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
        6.5.1 加速度时空分布
        6.5.2 位移时空分布
        6.5.3 坝体与三维河谷场地动力相互作用
        6.5.4 典型震害产生原因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输入地震动特性对震害的影响
    7.1 引言
    7.2 不同输入地震动分析结果对比
    7.3 地震动输入幅值影响
        7.3.1 PGA分析结果对比
        7.3.2 PGV分析结果对比
        7.3.3 PGD分析结果对比
        7.3.4 震害模拟误差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一) 加速度时程及其傅里叶谱
    附录(二) 位移时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硬脆性岩体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卸荷流变试验研究现状
        1.2.2 岩石卸荷流变模型理论研究进展
        1.2.3 数值建模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硬脆性岩石卸荷流变试验及分析
    2.1 试验概况
    2.2 试验条件
        2.2.1 岩样制备
        2.2.2 试验程序
    2.3 常规三轴试验分析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分析
    2.4 岩石三轴卸荷流变试验分析
        2.4.1 试验方法及结果
        2.4.2 卸荷流变变形特征分析
        2.4.3 卸荷流变速率的变化规律
    2.5 硬脆性岩石卸荷流变破坏机制
        2.5.1 卸荷流变破坏形式
        2.5.2 卸荷破坏突发性的力学机理
        2.5.3 卸荷流变破坏机制分析
    2.6 岩石加荷流变与卸荷流变特性的比较
        2.6.1 流变规律比较
        2.6.2 宏观破坏形态比较
        2.6.3 脆性破坏特征比较
        2.6.4 微细观破坏机制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脆性岩体卸荷流变强度分析
    3.1 硬脆性岩体卸荷流变强度特征
        3.1.1 破坏强度
        3.1.2 残余强度
    3.2 硬脆性岩体卸荷流变长期强度分析
        3.2.1 传统经验方法
        3.2.2 稳态蠕变速率交点法
        3.2.3 各种长期强度分析方法的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脆性岩体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
    4.1 硬脆性岩体典型卸荷流变特征分析
    4.2 建立卸荷本构模型需解决的问题
    4.3 损伤特性分析
    4.4 卸荷流变组合元件分析
    4.5 基于分数阶的卸荷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
        4.5.1 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分析
        4.5.2 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的三维表达形式
    4.6 参数辨识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4.6.1 参数辨识
        4.6.2 参数敏感性分析
    4.7 卸荷流变模型的数值实现
        4.7.1 模型有限元分析
        4.7.2 模型程序开发
        4.7.3 模型程序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数值计算模型
    5.3 计算条件
        5.3.1 计算模型
        5.3.2 计算参数
    5.4 边坡开挖数值分析
        5.4.1 边坡开挖应力场分析
        5.4.2 边坡开挖变形分析
        5.4.3 边坡开挖塑性区分布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核电厂地震响应数值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核电发展概述
        1.2.1 国内外核电发展现状
        1.2.2 发展内陆核电的必要性
    1.3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和研究现状
        1.3.1 土层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综述
    1.4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程序介绍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工作
        1.5.1 研究背景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2 核电成层地基静力模型研究
    2.1 土层静力计算模型简介
    2.2 邓肯—张(Duncan-Chang)的E-v和E-B模型
    2.3 邓肯—张(Duncan-Chang)E-v模型理论
        2.3.1 切线泊松比
        2.3.2 切线弹性模量
        2.3.3 卸载—再加载影响讨论
    2.4 基于ANSYS的核电地基静力分析
        2.4.1 利用ANSYS实现邓肯—张模型的计算步骤
        2.4.2 深厚覆盖层地基的静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频域等价线性法在成层地基中的应用
    3.1 等价线性法综述
        3.1.1 等价线性法的发展
        3.1.2 等价线性法的基本原理
    3.2 等价线性法C++程序的开发与分析
        3.2.1 一维波动传播理论
        3.2.2 下卧基岩与露头基岩地震响应的区别与联系
        3.2.3 C++程序的实现与介绍
    3.3 程序的验证
        3.3.1 SHAKE91程序介绍
        3.3.2 C++程序与SHAKE91的算例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ANSYS平台上等价线性时域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4.0 工程背景及问题分析
    4.1 时域求解的动力方程
        4.1.1 结构的动力平衡方程
        4.1.2 阻尼系数的计算方法
        4.1.3 时程逐步积分法
    4.2 ANSYS时域等价线性法实现流程
        4.2.1 APDL语言
        4.2.2 实现流程
    4.3 时域下模型的建立和地震动输入
        4.3.1 时域下等价线性法的计算模型
        4.3.2 时域模型下地震动输入方法
    4.4 深厚覆盖层地基自由场地震响应对比
        4.4.1 计算模型
        4.4.2 时、频域等价线性法自由场地震响应对比
        4.4.3 不同深度处加速度时程及反应谱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深厚覆盖层对核电厂房动力响应的影响
    5.1 核电厂房动力计算的简化模型
    5.2 直接法求解核电结构动力响应
    5.3 深厚覆盖层对楼层反应谱的影响
        5.3.1 楼层加速度反应谱
        5.3.2 无覆盖层时核电厂房的地震响应
        5.3.3 覆盖层上核电厂房的地震响应
        5.3.4 有、无覆盖层场地反应谱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DEFORM-3D的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锻件微观组织演变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2 锻件宏观变化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选题意义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等温等应变速率条件下多尺度模拟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热锻过程宏微观结合的多尺度模拟程序的开发思路
    2.3 非等温等应变速率条件下多尺度模拟的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2.3.1 流动应力模型
        2.3.2 非等温等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动态再结晶相关模型
        2.3.3 非等温条件下的静态再结晶相关模型
        2.3.4 非等温条件下的晶粒长大模型
        2.3.5 残余应变和修正应变的计算
        2.3.6 基于增量步的空洞型缺陷演化模型
        2.3.7 基于增量步的热成形开裂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DEFORM-3D的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的开发
    3.1 引言
    3.2 商用有限元软件DEFORM-3D的二次开发
        3.2.1 DEFORM-3D软件简介
        3.2.2 用户自定义程序的开发及其与DEFORM-3D软件的集成
    3.3 多道次热锻成形模拟软件的开发
        3.3.1 多道次热锻成形模拟软件开发的必要性
        3.3.2 软件功能分析
        3.3.3 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计算精度的验证
    4.1 引言
    4.2 微观组织演变模拟的准确性验证
        4.2.1 实验方案
        4.2.2 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4.2.3 拔长实验数值模拟及其与实验的对比分析
    4.3 空洞型缺陷演化模拟的准确性验证
        4.3.1 数值模拟模型及参数设置
        4.3.2 模拟结果分析及其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4.4 热成形开裂模拟的准确性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的工业应用
    5.1 引言
    5.2 SA508-3 钢钢锭开坯过程的数值模拟
        5.2.1 工艺参数对拔长的影响及拔长工艺参数优化
        5.2.2 SA508-3 钢钢锭开坯过程的数值模拟
    5.3 稳压器上封头终锻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
        5.3.1 稳压器上封头终锻成形的工艺参数优化
        5.3.2 稳压器上封头终锻成形全工艺过程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典型封装器件热应力分析及焊点疲劳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与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典型封装器件热应力分析方法研究
    2.1 电子封装技术概论
    2.2 器件级热应力基础理论分析
    2.3 器件级热应力有限元仿真模拟分析
    2.4 器件级热应力试验研究
    2.5 典型通孔插装器件热应力分析
        2.5.1 典型插装器件实例描述
        2.5.2 典型插装器件应力理论计算
        2.5.3 典型插装器件应力有限元仿真
        2.5.4 常见器件提高寿命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封装器件热疲劳寿命预测平台开发及实例分析
    3.1 典型封装器件热疲劳寿命预测平台概述
    3.2 预测平台的设计思想及功能模块设计
    3.3 软件界面的定制
    3.4 软件实现的关键技术
    3.5 热疲劳预测平台实例应用分析
    3.6 子模型高级分析技术验证
        3.6.1 子模型高级分析技术
        3.6.2 子模型法仿真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BGA器件热可靠性影响因素研究
    4.1 热循环参数对BGA焊点可靠性影响
        4.1.1 最高温度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4.1.2 温差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4.1.3 升降温速率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
    4.2 不同焊点钎料成分下器件的可靠性研究
        4.2.1 钎料Anand本构参数的确定
    4.3 结构尺寸参数对器件焊点寿命的影响分析
        4.3.1 焊点高度对器件焊点寿命的影响
        4.3.2 焊点直径对器件焊点疲劳寿命的影响
        4.3.3 基板厚度及基板长度对焊点疲劳寿命的影响
    4.4 基于RSM的器件结构尺寸参数优化
        4.4.1 RSM(响应曲面法)基本原理
        4.4.2 CCI实验设计
        4.4.3 响应曲面回归模型
        4.4.4 响应回归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ANSYS平台下电站材料粘塑性模型的研究及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线性累积损伤的汽轮机转子疲劳寿命评估与预测研究[D]. 邵明扬.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2]考虑地震波斜入射作用的坝后式厂房动力损伤分析[D]. 王洋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4)
  • [3]基于流热固耦合方法的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强度与寿命分析[D]. 肖力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8(12)
  • [4]循环载荷作用下锚固体承载性能及失效形式研究[D]. 何风贞.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5]高阶有限单元法在三维混凝土重力坝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张大卫.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汶川地震土石坝震害分析及三维弹塑性数值模拟[D]. 李永强.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6(02)
  • [7]硬脆性岩体卸荷非线性流变模型及工程应用[D]. 张龙云. 山东大学, 2016(10)
  • [8]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核电厂地震响应数值模型研究与应用[D]. 宋建希.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9]基于DEFORM-3D的热锻成形多尺度模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D]. 李馨家.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典型封装器件热应力分析及焊点疲劳寿命预测[D]. 赵新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ANSYS平台下电站材料粘塑性模型研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