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运动员急慢性腰痛

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运动员急慢性腰痛

一、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运动员急慢性腰痛(论文文献综述)

郭海鹏[1](2021)在《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拔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拨法与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证实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拨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针灸科、推拿科、骨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根据研究课题选定相应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30例。治疗组采用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无痛握力测试(PFG)以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PES)的变化差异,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为83.3%;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的VA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PFG(无痛握力实验)评分:经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治疗后的PFG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PFG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MPES(肘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治疗后的MPE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MPE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以上分析结果说明两组对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均有效果,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活动等,但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拨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口服草木犀流浸液片。(2)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拨法可明显缓解肘部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活动。

王保乔[2](2021)在《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小针刀用于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09月-2020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市中医院骨科收住院及门诊行康复治疗的足底筋膜炎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予小针刀疗法,对照组予塞来昔布治疗。观察患者VAS评分及AOFAS评分,对于所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2周、4周的VAS评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4个时间点VAS评分进行两两比较,VAS评分均随时间进展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AOFAS评分:治疗后1周、2周、4周的AOFAS评分,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4个时间点AOFAS评分进行两两比较,活动度均随时间的进展而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93.10%,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较单纯口服塞来昔布治疗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王孟雨[3](2021)在《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腰部多裂肌质量(E)、大小(面积、厚度)、功能(肌肉厚度变化百分比)以及骶髂关节血流的比较分析,探索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骶髂关节血流与疾病发展的关系和特征。2.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设立电针组和假电针组,评价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3.观察针刺干预前后多裂肌形态、功能和质量的变化,试从多裂肌修复的角度探讨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潜在可能的生理学机制。方法:研究一 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及骶髂关节血流超声特征研究于广东省中医院招募符合条件的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9例。不进行干预,利用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超声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二维超声技术对两组受试者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和骶髂关节进行观察。评价指标:①多裂肌质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②多裂肌大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的收缩与舒张状态下的面积和厚度;③多裂肌功能: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比;④骶髂关节区域血流分级;⑤骶髂关节面积。研究二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得到随机分组,将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1.治疗方案(1)电针组①选穴:主穴:肝俞(双)、肾俞(双)、膀胱俞(双)、阳陵泉(双)、脊中、筋缩;配穴:肾虚督寒者加命门、腰阳关;肾虚湿热者加曲池(双)、阴陵泉(双)。取穴参照卫生部“梁繁荣、赵吉平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学》”腰痛及筋膜炎章节,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②操作:俯卧位,穴位皮肤和术者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刺手将针刺入穴位,肝俞、肾俞、脊中、筋缩用0.30×25mm毫针刺入15mm左右,阳陵泉用0.30×40mm毫针刺入25mm左右,肾俞(双)、肝俞(双)接电极,同一电极连接应不经过心脏。电针参数:疏密波,10/50Hz,电针组电流强度1mA~5mA。每次留针20~30min。(2)假电针组①选穴:电针组穴位旁非经非穴处,肾俞、肝俞、膀胱俞分别选取穴位水平向外旁开1cm,阳陵泉水平向后1cm,脊中、筋缩水平向右1cm。配穴:命门、腰阳关、曲池水平向外旁开1cm,阳陵泉水平向后1cm。②操作:俯卧位,穴位皮肤和术者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刺手将针刺入皮下,用0.25×25mm毫针直刺入2-3mm,不行手法,不要求针感。电针电流强度0.1mA-0.3mA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每次留针20~30min。2.疗程总疗程为12周,每周治疗2~3次,每次间隔1~2天,完成80%治疗为有效病例。3.评价时点及指标在第0周、第6周、第12周3个时间点分析评估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主要评价指标: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L)、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指数(BASMI);次要评价指标: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Keitel功能试验、VAS评分、疲劳量表FS-14进行评价。并于第0周、第12周对SAS、SDS量表进行评价。研究三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修复的探索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得到随机分组,将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1.治疗方案和疗程同“第二节”2.评价指标(1)多裂肌质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2)多裂肌大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的收缩前后面积(musclecross-sectional area,CSA)CSA、厚度;(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4)骶髂关节区域血流分级。3.评价时间点:针刺治疗第0周、第12周。数据统计分析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试验最终纳入30例AS患者,27例健康志愿者。两组基线资料身高、体重、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多裂肌形态与功能(1)多裂肌质量左右两侧腰部L4/5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2)多裂肌大小面积:放松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面积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两组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面积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L4/5水平多裂肌收缩-舒张面积差值小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度:放松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厚度A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缩状态下左右两侧多裂肌厚度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多裂肌收缩-舒张厚度差值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左右两侧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骶髂关节血流左右两侧骶髂关节血流分级A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AS患者血流分级可见0级、1级、2级血流占比分别为30%、50%、20%,右侧0级、1级、2级血流分别为36.7%、46.7%、16.6%。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血流分级为0级,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4.骶髂关节面积骶髂关节面积结果显示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AS患者的血流分级与杨氏模量值E、多裂肌CSA、多裂肌厚度、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无相关性(P>0.05)。左、右两侧腰部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分别与左、右两侧CSA差值呈负相关(P<0.05);右侧杨氏模量值E与右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呈负相关(P<0.05)。左、右两侧CSA差值分别与左、右两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和厚度变化百分比呈正相关(P<0.001)。研究二结果:1.一般资料:最终纳入电针组22例,假电针组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学历、病程、疾病活动与否、CRP升高与否、基础用药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指标总VAS、BASMI分析结果:总VAS分值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分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MI量表评分第6周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较第0周时的评分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6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M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次要指标分析结果:BASDAI两组的分值,第6周评分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评估较第0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评估较第6周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两组间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FI两组评分组间在第6周、第12周的评分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FI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itel的分值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分值都随着疗程的进展逐渐降低,但在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分较第0周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6周较第12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Keitel两组间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QoL量表在针刺干预的第6周评估较干预第0周分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估较第0周评分降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评分值趋于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QOL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背痛VAS评分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评分与第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14分值两组随着疗程的进展逐渐降低,第6周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分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夜间背痛VAS评分第6周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VAS、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S、SDS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1)多裂肌CSA相关性分析右侧CSA收缩-舒张差值与基线期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Keitel评分以及总VA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基线期量表评分未显示相关性(P>0.05)。(2)多裂肌厚度相关性分析左侧多裂肌厚度差值与厚度变化百分比与各量表评分指标之间无相关性(P>0.05)。右侧多裂肌厚度差值与厚度变化百分比与总VAS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基线期量表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3)杨氏模量值E相关性分析右侧杨氏模量值E与BASFI、BASMI、Keitel、总VAS呈正相关(P<0.05);左侧杨氏模量值E与Keitel、总VAS呈正相关(P<0.05),与BASFI、BASMI无相关性(P>0.05);左右两侧杨氏模量值E与ASQOL、BASDAI、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之间无相关性(P>0.05)。(4)骶髂关节血流分级相关性分析骶髂关节血流分级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以及患者CRP炎症因子水平是否升高无相关性(P>0.05)。血流分级与基线ASQOL、BASFI、BASDAI、BASMI、Keitel、总VAS、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之间无相关性(P>0.05)。5.安全性分析:所招募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未出现与针灸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三结果:1.多裂肌质量组间分析:左右两侧治疗前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有可比性。治疗后电针组E值低于假电针组,但左右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分析:电针组左、右两侧多裂肌E值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左、右两侧多裂肌E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裂肌大小(1)多裂肌CSA分析CSA舒张:左右两侧治疗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多裂肌CSA收缩、收缩-舒张差值在治疗前两组数据组间比较(P<0.05)没有可比性,仅对左侧多裂肌CSA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SA收缩:左侧多裂肌CSA治疗前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收缩-舒张CSA差值:治疗前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裂肌厚度分析厚度差值:左右两侧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左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电针组左右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组间比较左侧治疗后电针组高于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治疗前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左侧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比电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假电针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两侧两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流分级组间分析组间分析:左右两侧治疗前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分析:左右两组两侧骶髂关节血流分级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部多裂肌的质量(E)、大小(面积、厚度)、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较健康志愿者低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血流信号异于健康人,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几乎没有或较少血流信号,AS患者多为1级或2级血流信号;骶髂关节面积较健康人无明显差异。2.针刺能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生活质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疲劳、夜间疼痛的症状,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补充替代疗法在临床推广使用。3.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度和疼痛的改善可能与良性调节多裂肌的质量、厚度、功能促进多裂肌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以及改善骶髂关节微血流有关。

褚继伟[4](2021)在《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常规针刺疗法与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探究经筋针刺疗法对该病的有效性,以及经筋针刺与常规针刺两种治疗方法配合使用的优越性,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更多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患者均来自2020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60例。按照治疗组与对照组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方法,取传统经脉上穴位双侧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三阴交穴、阳陵泉穴、膈俞穴,水沟穴,阿是穴(腰局部压痛点)进行针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治疗组采用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方法,治疗的前两个疗程选用经筋针刺疗法,选择腰部足太阳、足少阳经筋上阳性结筋病灶点6~8个进行针刺,取其常法“针至病所”以解结,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对结筋病灶点解除疏通后,在后两个疗程的治疗中,再取对照组中的传统经脉上穴位进行常规针刺,取其变法“气至病所”以感传,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两组每天治疗1次,以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2天,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腰部动静态肌耐力试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结果作为疗效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评分,并将最后结果数据交于独立于本研究的第三方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标准病例60例,实际完成6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疼痛VAS、腰部功能障碍ODI、腰部动静态肌耐力试验、中医证候积分各方面评分均满足P>0.05,无显着性差异。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在疼痛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在腰部动静态肌耐力试验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均满足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治疗后与随访经统计学检验分析,在疼痛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都显着低于对照组;在腰部动静态肌耐力试验评分方面,治疗组都显着高于对照组,均满足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P<0.01,两组有效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6%,P<0.01,两组总有效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1.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单纯常规针刺疗法在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上均具有显着的疗效。2.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在短期内可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腰部功能障碍、提高腰部动静态肌耐力、改善中医症状体征,远期效果稳定。3.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要优于单纯常规针刺,预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刘美[5](2021)在《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干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在接受相同静养卧硬板床休息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的实验组与单一进行核心肌群训练的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找出传统易筋经功法在慢性腰肌劳损的运动康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针对3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进行身体成分测量包括体重、血压、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基础代谢。量表测量法包括体态评估和FMS评估;腰痛量化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主观疼痛感觉Mc Gill疼痛分级评分(PRI),疼痛强度评分(PPI),动作筛查评分(FMS),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非参数U检验、非参数W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0,P=0.000<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2,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87,P=0.000<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43,P=0.001<0.05)。疼痛强度评分(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2,P=0.000<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8,P=0.000<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4,P=0.000<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31,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1,P=0.000<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5,P=0.001<0.05)。疼痛强度评分(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3,P=0.001<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6,P=0.001<0.05)。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P=0.002<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34<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9>0.05)。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Mann-Whitney U检验(两独立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66.500,P=0.056>0.05)。疼痛强度评分(PPI)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4.500,P=0.045<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1.000,P=0.653>0.05)。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4,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6,P=0.082>0.05)。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Mann-Whitney U检验(两独立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7.000,P=0.305>0.05)。疼痛分级评分(PRI)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000,P=0.000<0.05)。疼痛强度评分(PP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1.000,P=0.202>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7.500,P=0.539>0.05)。结论:实验表明易筋经功法和核心肌群训练分别对防治慢性腰肌劳损都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实验组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于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明显好于单一核心肌群训练,说明传统功法在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运动康复过程中起到起效快、有效率高、复发率少的特点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正确指导患者坚持长期练习是关键不仅可以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还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腰肌扭伤的发生,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体育保健预防人员都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袁林章[6](2021)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对比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的治疗效果,为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可行、安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我院中医骨伤科门诊部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0例;对照组30例,脱落0例。治疗组采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正骨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隔天治疗,5次为1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次后、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的分值差异,并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再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输入数据库,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1次后、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2个疗程后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与治疗前的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于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都有改善作用。3.两组治疗总疗程完成后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对改善VAS评分、ROM评分和JOA评分效果方面优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组。4.治疗总疗程完成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手法或针灸治疗而产生的不良反应,按照总疗效评价,治疗组总30例治愈5例(16.7%)、显效15例(50%)、有效9例(30%)、无效1例(3.3%),愈显率66.7%,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30例治愈3例(10%)、显效6例(20%)、有效15例(50%)、无效6例(20%),总有效率80%,两组的有效率经分析检验,P=0.044,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愈显率及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即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更好。结论:(1)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和常规正骨推拿手法对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均能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体征及腰部功能活动。(2)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显效更快,能快速地缓解疼痛及改善腰椎活动受限,而且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正骨推拿手法组,说明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在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改善患者腰部功能活动方面效果更明显,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袁林章,朱毅松,谢冰,黄昭志,徐毅高,周明明,王扬坤[7](2021)在《手法及针刺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是导致急、慢性腰痛中的常见病之一,其临床症状一般无特异性,患者大多因急慢性下腰痛来就诊,常伴有臀部、大腿或骶尾部牵扯痛,一般无下肢放射痛。因本病在影像学上通常无特异性表现,故尚未有外科手术治疗的报道,临床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中医传统骨伤手法、针刺疗法因缓解症状较快、远期疗效可观、费用低等原因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手法及针刺结合的综合疗法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笔者查阅了近年来手法及针刺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相关文献,现将该病在发病机理及临床研究取得的进展做如下综述。

王玮璘[8](2020)在《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颊针和体针疗法对足跟痛的即刻止痛疗效以及疗程前后的对比,探讨颊针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03至2019年12月在门诊招募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足跟痛患者60例患足,将其分为颊针治疗组与体针对照组各30例患足。根据颊针的全息理论,颊针治疗组取穴为:患侧足、踝、膝、骶、腰及足点加强(足与踝穴之间)。按照针灸教材取穴,体针对照组取穴为:双侧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照海、申脉、大钟、复溜、悬钟以及患侧阿是穴(局部压痛最明显点)。各组分别按照试验设计进行临床操作,并且观察患者临床评分量项目简化McGill量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包括疼痛评级指数的评估量表(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在疼痛状况量表(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的改变。经过一个疗程后,数据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与组间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与即刻治疗后,治疗前与10次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变化。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57例患足,其中颊针治疗组完成28例,脱落2例,体针对照组完成29例,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5.00%。(2)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其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治疗前PRI量表、VAS量表、PPI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过10次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体针对照组共29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第一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在治疗5次、治疗10次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与传统体针均能有效治疗足跟痛,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二者即刻止痛与临床疗效均未见明显差异。颊针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痛、便捷的新型针刺方法,容易被畏针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丽梅[9](2020)在《基于Tergumed系统观察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屈伸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Tergumed系统(腰椎神经肌肉功能检测系统)探讨电针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屈伸的活动度及最大肌力值的影响,同时结合VAS、腰部JOA评分量表等主观评价指标综合判断其临床疗效,为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运用电针治疗,对照组运用电动腰椎牵引床行间歇牵引治疗。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一周6次,6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VAS评分量表、腰部JOA评分量表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和腰椎功能情况,同时采用Tergumed系统评估两组患者腰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和最大肌力数值变化情况。结果:1.腰部VAS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对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腰部JOA量表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Tergumed系统腰椎功能:(1)腰椎前屈活动度:两组患者2个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腰椎后伸活动度:两组患者2个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腰椎前屈最大肌力值:两组患者2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腰椎后伸最大肌力值:两组患者2个疗程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组间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1%。治疗组治愈率为26.47%,显效率为29.40%,有效率为41.17%,无效率为5.88%;对照组治愈率为12.12%,显效率为21.21%,有效率为48.48%,无效率为18.1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治疗和牵引治疗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部VAS疼痛评分、腰部JOA量表评分均有疗效,且电针治疗优于牵引治疗。2.电针治疗和牵引治疗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ergumed系统腰椎功能方面均有效,在改善腰椎后伸活动度、腰椎前屈最大肌力值、腰椎后伸最大肌力值等方面电针治疗优于牵引治疗。

高苏麟[10](2020)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e stenosis,LSS)通过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短期效果调查,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可能存在的不良因素,期待更好避免通过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后短期疗效欠佳的情况发生。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从2016年10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脊柱内镜腰神经根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PELD)的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12例)和预后优良组(n=148例),收集其年龄、性别、受教育情况、工作性质、体重指数、术前JOA评分、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患病节段、狭窄部位、狭窄类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活动度评分、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和骨质疏松病史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造成腰椎管狭窄症PELD术后短期内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结果:LSS患者PELD术后1年预后良好率为92.5%(148/160)。预后不良组中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史、狭窄类型为腰椎间盘突出、功能锻炼时间较短、合并骨质疏松症、重体力劳动者患者构成比均显着高于预后优良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功能锻炼时间较短、合并骨质疏松症、重体力劳动者是导致LSS患者PELD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OR=1.342、2.182、1.226、7.626、2.565、1.594、45.179,均P<0.05)。结论:目前PELD是治疗LSS的重要及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造成其手术后短期疗效欠佳不良因素较多,本研究的预后欠佳率7.5%,经研究发现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功能锻炼时间、合并骨质疏松症、工作性质和术后活动程度是造成PELD是治疗LSS术后短期疗效欠佳不良因素,值得临床广泛重视,同时需要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短期疗效。

二、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运动员急慢性腰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运动员急慢性腰痛(论文提纲范文)

(1)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拔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1.1 现代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1.2 中医学对肱骨外上髁炎发病机制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及中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
        2.2 中医学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终止及脱落标准
    2 具体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与评估
        2.4 疗效标准
        2.5 临床资料统计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选择雷火灸依据
        2.1 雷火灸的中医作用机理
        2.2 雷火灸的现代医学作用机理
    3 选择循经弹拨法依据
    4 选经依据
    5 选穴依据
        5.1 手三里
        5.2 合谷
        5.3 阿是穴
    6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法
    7 观察指标
    8 临床疗效及判定标准
    9 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观察
    10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3 两组治疗后观察指标比较
    4 临床疗效分析
    5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及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3 对照组及评价标准选择
    4 针刀医学理论原理及应用
    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足底筋膜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学研究
        三、发病机制
        四、症状研究
        五、检查手段
        六、治疗方案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学研究概述
        一、中医认识
        二、病因研究
        三、病机研究
        四、治疗原则
        五、治疗方法
    第三节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生理学机制相关研究
        一、骶髂关节炎及多裂肌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二、针刺对骶髂关节炎及椎旁肌影响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及骶髂关节血流超声特征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修复的探索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设计依据
        一、选题的切入点
        二、针灸方案选穴依据
        三、肌骨超声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和评估的价值
        四、指标的选择
        五、针刺研究中对照组的选择
    第二节 结果分析
        一、强直患者多裂肌特点分析
        二、临床疗效分析
        三、针刺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腰痛症机制分析
    第三节 创新点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观察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干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慢性腰肌劳损概念的阐述
    2.2 慢性腰肌劳损的发病机理研究
    2.3 中西医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中华医学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2.3.2 西方医学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2.3.3 运动康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导图
    3.2 实验对象
        3.2.1 病例筛查
    3.3 实验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量表测量法
        3.3.3 实验观察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比较分析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基本信息
        4.1.1 患者性别状况
        4.1.2 患者年龄状况
        4.1.3 患者体重状况
        4.1.4 患者职业状况
        4.1.5 患者病因状况
        4.1.6 患者病程状况
    4.2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指标比较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比较
    4.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第5章 认识、分析与讨论
    5.1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5.2 现代康复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5.3 易筋经功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中医理论分析
    5.4 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5.5 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治疗作用的讨论
第6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6)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认识及治疗
        1.1 认识
        1.2 筋出槽,骨错缝
        1.3 病因病机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认识与治疗
        2.1 腰椎解剖基础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来源
    2 数据资料收集方法
    3 实验标准
        3.1 诊断标椎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样本量估算
        4.2 随机分组
        4.3 盲法
        4.4 治疗方法
        4.5 注意事项
    5 疗效观察指标
        5.1 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附录一)
        5.2 腰椎活动度评分(ROM评分)(附录二)
        5.3 腰椎JOA评分(附录三)
    6 质量控制
    7 随访
    8 脱落人群处理
    9 不良反应处理
    10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2 两组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分析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ROM评分对比分析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JOA评分对比分析
    3 总疗效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疗效评价
        1.1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疗效评价方法
        1.2 疗效分析
    2 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的选择依据
        2.1 脊柱整治手法
        2.2 脊督一体论
        2.3 六不通论
        2.4 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的特点
    3 针刺腰痛点的理论依据
    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手法及针刺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手法及针刺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腰椎后关节错缝
    1.2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
    1.3 腰椎后关节炎
    1.4 中医病因病机
2 治疗研究
    2.1 手法治疗
    2.2 手法结合针刺治疗
3 结语

(8)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认识
        1 足跟痛的定义
        2 足跟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3 足跟部的基本解剖
        4 足跟痛的的发病机制
        5 足跟痛的诊断
        6 足跟痛的分类
        7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治疗
        8 足跟痛的预防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足跟痛的研究
        1 足跟痛的中医研究
        2 古代文献对足跟痛的认识
        3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4 中医对足跟痛的辨证论治
        5 颊针疗法的概况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临床资料
        3.1 研究对象来源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西医诊断标准
        3.4 纳入标准
        3.5 排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
        3.7 剔除、终止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2 针刺操作注意事项
        4.3 安全评价
        4.4 临床观察指标
        4.5 数据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治疗前组间各情况比较
        5.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5.3 不良事故观察与处理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现代学者对足跟痛的中医辩证分型
        1.3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2 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2.1 传统体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2.2 颊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2.3 颊针的优势
    3 本研究结果分析
        3.1 总有效率
        3.2 两组组内比较
        3.3 本研究研究结果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基于Tergumed系统观察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屈伸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1.6 不良事件处理方案
        1.7 终止试验的条件
        1.8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前评估
        2.3 治疗方法
        2.4 治疗后评估
        2.5 观察指标
    3 数据统计
    4 质量控制
        4.1 受试者入组的质量监控
        4.2 治疗过程的质量监控
    5 研究结果
        5.1 治疗前基线比较
        5.2 两组患者VAS量表评分比较分析
        5.3 两组患者腰部JOA量表评分比较分析
        5.4 两组患者Tergumed系统腰椎功能比较分析
        5.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治疗
    3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障碍的认识
        3.1 中医认识
        3.2 现代医学
    4 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1 治疗机制
        4.2 选穴依据
    5 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及防治
    7 结果分析
        7.1 总临床疗效分析
        7.2 Tergumed系统腰椎神经肌肉功能分析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1 腰椎管狭窄症定义
    1.2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机
    1.3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1.4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型
        1.4.1 中医分型
        1.4.2 解剖分型
        1.4.3 影像学分型
    1.5 影像学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1.5.1 X 线检查
        1.5.2 脊髓造影检查
        1.5.3 CT 检查
        1.5.4 MRI 检查
    1.6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1.6.1 药物治疗
        1.6.1.1 中药治疗
        1.6.1.2 西药治疗
        1.6.2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灸治疗
        1.6.3 腰椎管狭窄症的推拿治疗
        1.6.4 腰椎管狭窄症的牵引治疗
        1.6.5 腰椎管狭窄症的开放手术治疗
        1.6.6 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治疗
    1.7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疗效评定
    2.6 临床资料
    2.7 研究方法
    2.8 技术操作及术后处理
        2.8.1 技术操作
        2.8.2 术后处理
    2.9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效果优良组与效果欠佳组多种因素的比较情况
    3.2 二次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赋值情况
    3.3 二次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PELD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
    4.2 PEL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预后不良情况
    4.3 年龄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4.4 糖尿病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4.5 骨质疏松症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4.6 吸烟史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4.7 功能锻炼时间、工作性质、术后活动度评分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4.8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相关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运动员急慢性腰痛(论文参考文献)

  • [1]雷火灸配合循经弹拔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郭海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针刀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保乔.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D]. 王孟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气滞血瘀型)疗效观察[D]. 褚继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干预疗效观察研究[D]. 刘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袁林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手法及针刺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研究进展[J]. 袁林章,朱毅松,谢冰,黄昭志,徐毅高,周明明,王扬坤. 中国中医急症, 2021(03)
  • [8]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玮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Tergumed系统观察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屈伸功能的影响[D]. 黄丽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分析[D]. 高苏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运动员急慢性腰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