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IPv6网络部署

国外IPv6网络部署

一、国外IPv6网络的部署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新[1](2021)在《任昌山:加快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文中认为在"2021中国IPv6创新发展大会——IPv6教育科研分论坛"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作了《落实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与应用》的报告,对教育系统推进IPv6发展的重要历程、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与应用的现状以及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的初步思路进行了介绍。

董晓臣[2](2021)在《基于FPGA的IPv6 over AOS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由于卫星具有强覆盖性以及可避免自然灾害的能力等优势,利用卫星通讯实现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系统是当下网络通信的发展方向。将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进行无缝连接实现多种数据类型以及大容量信息数据传输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但是,地面通信环境与空间通信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地面网络的TCP/IP协议并不适用于空间通信,空间通信需要一种适合自身通信环境的协议。由于地面与空间通信网络的协议类型不同,要实现地面通信网络协议与空间通信网络协议的融合就需要一种协议转换机制。随着地面通信技术的进步,IPv4协议的不足日益成为限制通信发展的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新一代IPv6协议的出现将会替代现有的IPv4协议。本文为了使地面网络与空间网络在IPv6协议层(网络层)实现融合,设计了一种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该系统可实现使用AO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的包业务传输IPv6数据包,并具有地址解析功能。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针对国内外天地一体化的发展现状,研究了IPv6协议、NDP协议、IPv6组播技术、CCSDS制定的空间通信标准和IP over CCSDS协议的转换机制,根据目前天地一体化需求设计了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总体框架,并在网关系统总体框架中设置了地址解析模块,可以实现网关系统与本侧子网之间的地址解析。二、对CCSDS封装流程以及AOS包业务进行了重点剖析,设计了系统中AOS传输帧的结构。通过对CCSDS封装包的分片重组实现不定长的IPv6数据包与定长的AOS传输帧的适配。根据设计需求对硬件选型做了介绍。三、基于FPGA平台使用模块化设计方案对IPv6 over AOS网关进行设计和实现,并对各模块设计方法做了详细介绍。使用Vivado 2019.1为开发工具,借助其仿真功能对地址解析和协议转换模块进行了仿真,并对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做了分析验证。四、搭建了系统测试环境,使用逻辑分析仪和网络抓包工具对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可以实现地址解析以及协议转换等功能。

常元[3](2021)在《虚拟防火墙研究设计实现IPv6-to-IPv4》文中研究指明网络信息时代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不断开发出来的服务器系统对IP地址池的占用也越来越多,终于在2019年11月26日全球43亿个IPv4地址全部耗尽,这也标志着信息化时代对于IP地址的使用必须得从IPv4地址转换到IPv6地址,但是从IPv4地址向IPv6地址的过渡是非常漫长的一个时期。目前网络上大部分服务器系统仍然是用IPv4地址进行数据传输与交互,所以在所有服务系统还没有成功过渡到IPv6地址服务器的这个阶段,新的IPv6客户端想要安全地访问网络上IPv4地址的业务服务器研究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研究者们也称之为IPv6-to-IPv4。目前的IPv6客户端访问IPv4业务服务器的方法是借助于NAT64路由设备和DNS服务器进行IPv6和IPv4地址转换,但是这样操作会非常的危险,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地址信息一直被暴露着,很容易遭受各种网络攻击如DDo S攻击、SQL注入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服务器和客户端瘫痪或是两端的数据被窃取,所以在实现IPv6-to-IPv4时必须要考虑到网络安全的问题。防火墙是网络安全中最首要的选择,因为防火墙本身具有强大的保护系统,可以抵御各种网络非法攻击,并且防火墙自身的性能也支持各种功能开发。所以本文以防火墙系统为基础,提出目前发展火热的虚拟防火墙技术实现IPv6-to-IPv4的结构系统,即通过虚拟防火墙实现IPv6地址和IPv4地址的转换技术,这样不仅可以非常大限度地保护信息传输的安全,还可以成功地实现IPv6-to-IPv4技术。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目前在国内外领域研究IPv6访问IPv4的技术和防火墙虚拟化技术,提出了通过虚拟防火墙实现IPv6客户端访问IPv4业务服务器方案。同时介绍了需要实现IPv6-to-IPv4的关键技术和虚拟化防火墙中的关键技术与系统结构。(2)对虚拟防火墙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和结构设计,主要是将目前的虚拟防火墙技术和IPv6-to-IPv4技术结合。通过对虚拟防火墙的整个工作流程分析后提出了将虚拟化防火墙实现IPv6-to-IPv4分为三个流程:会话前接收流程,会话中处理流程和会话后转发流程,然后依次对此三个流程进行分析与设计。(3)在实际网络中实现虚拟防火墙场景下IPv6-to-IPv4系统,主要包括虚拟防火墙环境的部署,DNS64服务器搭建与NAT64路由配置。其中虚拟防火墙部署包括IPv6客户端与IPv4业务服务器的建立,DNS64技术与NAT64技术也需要在虚拟防火墙环境中实现。(4)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在实际网络环境中成功实现设计系统后开始进行测试,主要分为功能性测试和性能测试,功能性测试主要通过各个测试用例来测试。性能测试主要通过从IPv6客户端发送IPv6报文至IPv4业务服务器,查看虚拟防火墙对IPv6报文的成功解析率与成功转发率来测试。本文提出的虚拟化防火墙实现IPv6-to-IPv4系统经过不断地测试已经可以在小规模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满足了企业的安全性传输,还成功实现了从IPv6客户端访问IPv4业务服务器。

韩林杰[4](2021)在《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其巨大的地址空间能够为计算机相关领域带来无限的发展,从IPv4向IPv6的升级己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站服务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服务,对IPv6应用流量拉升和推广部署有重要作用,但缓慢的IPv6网站升级过程却对IPv6的推广带来了不利影响,完善IPv6网站支持度监测对推动IPv6全面部署有重要意义。由于在向IPv6的升级过程中,终端、传输设备以及服务器采用的过渡技术多种多样,导致用户在IPv6环境下得到的网站页面与传统纯IPv4环境下不尽相同,甚至出现页面不完整、加载速度慢等问题,影响用户访问网站的体验。传统的IPv6网站支持度检测主要从网络连通性、DNS解析等方面出发,忽视了不同网络环境下用户的访问体验,不能完整的反映网站对IPv6的支持程度,即使网站在IPv6下成功访问,仍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存在IPv6环境下的网页内容与IPv4环境下不一致,有不支持IPv6的页面元素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多维度的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系统,该系统关注IPv6和IPv4环境下网站页面的差异和网页内容的有效性,基于用户视角从网页文本内容,页面结构,图像,请求响应情况和超链接访问情况等不同方面综合评估网站对IPv6的支持程度。本课题实现的系统由展示层、数据层、采集层和计算层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分别在IPv6和IPv4环境下从多个维度采集网站相关信息,计算IPv6和IPv4环境下网站的文本相似度、结构相似度、图像相似度、请求成功率和子页面加载成功率,并为每项计算结果分配一定权重,加权求和获得到网站的IPv6支持度。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网站进行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深入、全面、有效地测量网站的IPv6支持度,分析影响网站IPv6支持度的因素,为加速IPv6的部署提供数据支撑。

产毛宁[5](2020)在《IPv6网络拓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向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已成为全球普遍共识,目前IPv6的部署和使用正在飞速增长,IPv6网络拓扑测量受到了测量社区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深入了解、分析IPv6网络拓扑,有助于观察网络路由行为,发现网络瓶颈,优化网络配置,提高网络安全性。但是由于IPv6地址空间巨大,地址规划复杂,地址空间划分政策多样,以及地址实际使用率低等这些不同于IPv4的问题,使得IPv6网络拓扑测量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完整地探测IPv6网络拓扑,需要考虑测量目标和测量方法两个维度的问题。鉴于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IPv6网络拓扑测量的目标选取采用IPv4中的常用方法,如探测BGP路由表中较短的固定长度前缀如/48中的随机地址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IPv6高速增长的部署和使用趋势,使得完整并高效地获取大规模接口级IPv6网络拓扑相对IPv4有着更高的难度。综上所述,本文针对IPv6网络拓扑测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工作:(1)基于IPv6存活地址列表,提出了一种IPv6网络拓扑测量目标选择技术,来提高IPv6网络拓扑测量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首先收集并融合了不同来源的IPv6存活地址列表,包含约17M地址;然后分析了IPv6存活地址列表的特征,发现融合后的存活地址列表呈现出高聚集、多层次、低密度和接口标识不可预测性;接着提出了IPv6存活地址前缀列表的预测算法,对比Entropy/IP预测的正确率约1.4~5.5倍,并发现二者预测正确的结果具有强互补性,最后给出了IPv6网络拓扑测量目标选择的综合方案,相比均匀随机采样的方法明显提高了拓扑发现的完整性,拓扑新发现率超过94%。(2)提出了一种结合VPS和Looking Glass不同测量平台的跨平台方案,来对特定的IPv6网络进行高效完整的探测。首先探究了不同平台测量点的自动化部署与采集,共部署了位于不同机房的37个VPS测量点,并收集了包含在145个不同站点中的1111个Looking Glass测量点;然后结合复杂网络中的节点重要性评估方法提出了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协作算法,对比CAIDA Ark发现节点数和链接数为1.5~3倍,拓扑新发现率超过79%;最后设计与实现了基于VPS和Looking Glass的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系统,从测量点、测量本身、测量策略以及用户使用上提出了系统设计与实现上应符合的原则,讨论了两个平台测量上的优劣,实验对比发现Looking Glass相比VPS在拓扑测量的完整性上整体表现更好。

贾金锁[6](2020)在《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现有互联网架构原始设计缺少对安全、移动、可控、可管等特性的考虑,导致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为此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以信息中心网络(ICN)、一体化标识网络(UIN)为代表的未来网络架构。其中,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架构借助于标识分离映射机制,具有支持移动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等优势,满足网络体系结构对安全、可管、可控、可信等特点的要求。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变革性网络架构,一体化标识网缺少有效融合IPv4/IPv6的网络通信机制。为此,本文开展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设计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离散可变路由标识映射机制,实现与现有IPv4/IPv6网络融合。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映射机制,通过构建可变(变长或变短)接入标识AID与路由标识RID的映射,实现多种类型地址映射接入;(2)设计统一的映射和封装/解封装流程,实现将数据包转换或还原为TCP/IP网络协议可以识别的数据结构,解决标识网络数据与TCP/IP网络数据的互通问题;(3)提出新型接入标识设计方式,该标识由32位或128位前缀加上16位端口号共同组成,可兼容终端IP地址格式,且唯一表示网络终端,保证AID的唯一性,实现用户终端在传统网络下的可移动性;(4)设计并实现映射与封装功能模块,该模块自适应多种网络场景;设计并实现总映射服务器和区域映射服务器的两级映射服务器划分方案,该方案根据区域位置完成对区域映射服务器的分配,提供高效的映射关系查询,提高通信效率。最后,本文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新型融合网络多种场景下的传输功能、移动性和网络通信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证明方案的正确性。

杨寿立[7](2020)在《基于Lo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智慧温室大棚和精准农业的快速发展下,农业无线传感网络作为通信服务和信息传递的基础条件,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由于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的远距离、低功耗和大容量等优点,能够深度契合农业生产条件,随之也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热潮。经过实际应用和市场筛选,一批如Lo Ra WAN、Sigfox和NB-Io T等优秀网络架构,从众多农业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目前农业物联网的主力军。然而,目前以IPv6为基础的全球IP互联网架构已经逐步形成,温室大棚中大量异构网络的出现与应用逐渐阻碍了农业物联网与全球互联网的协同发展。因此,以IPv6为上层网络服务协议,以常见低功率无线网络Lo Ra WAN为底层网络传输协议进行异构网络协议融合,对温室大棚等农业无线传感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对IPv6与Lo Ra WAN的异构协议融合研究甚少,没有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以往的IPv6与Lo Ra WAN的异构网络协议融合中,仅对融合协议进行了基础网络实现,而没有对融合协议栈进行进一步的网络适配与优化,导致融合协议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能耗过高、入网流程繁琐和链路冗余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Lo Ra与IPv6协议融合的实验方案和模型构建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融合协议栈在基于温室大棚的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应用中进行针对性适配与设计。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国内外温室大棚技术和协议融合发展现状的研究。本文对国内外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络技术、IPv6、Lo Ra技术和协议融合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与分析,结合Lo Ra与IPv6在低功率广域网和全球互联网中的优势,提出了Lo Ra WAN与IPv6融合协议栈应用在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络的设计方案。(2)6Lo Ra WAN适配层设计。为了实现Lo Ra WAN协议与IPv6协议的无缝融合,本文通过对Lo Ra WAN协议栈与IPv6协议栈进行深度剖析,结合现有融合方案,在融合协议栈的网络层与MAC层之间增加6Lo Ra WAN适配层。通过对适配层进行深度设计与优化,实现融合协议栈中Lo Ra终端基于伪MAC地址的IPv6地址获取、时间与内存双重管理的数据分片重组机制、动态上下文报头压缩和IPv6协议裁剪等功能,完成了异构协议之间的低功率数据通信。(3)基于6Lo Ra WAN融合协议栈的系统搭建。通过采用Lo Ra联盟推荐的开发套件,在Lo Ra终端上采用基于Semtech SX1278的Lo Ra芯片,采用树莓派3B+作为控制模块,构建基于Lo Ra WAN与IPv6融合协议栈的终端节点与网关。在服务器上采用了基于Liunx系统的Apache+My SQL+PHP架构来搭建数据库和Web前端,并实际应用于温室大棚中,实现一套完整的基于Lo 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络系统。(4)融合协议系统的测试与分析。为了验证基于6Lo Ra WAN融合协议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对搭建的网络系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主要包括基于伪MAC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测试、数据传输功能测试、基于双重管理的分片重组机制能耗对比分析和6Lo Ra WAN通信与报头压缩等功能测试。通过最终的数据分析与实际测试结果,对系统的设计功能进行了可靠性验证。

李诚[8](2020)在《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方法及调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协议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现场海量设备接入对地址的需求。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作为下一代IP协议,为IP网络与工业网络的无缝连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地址资源。目前,国内外对IPv6应用于工厂内网络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无线网络如WIA-PA和Wireless HART等与IPv6之间的无缝接入及协议适配尚待解决,同时工厂内网络扁平化后的数据调度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方法。同时,为了满足工业数据的实时和可靠传输,提出了一种面向工业无线接入的工厂骨干网调度机制,以优化网络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非IP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应用场景及体系架构,针对网关处提供IPv6接口和不提供IPv6接口的两种场景,提出了通过外部协议转换模块和内部协议模块来实现工业无线网络的接入方案。2.针对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后,工业现场的业务数据流传输实时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的问题,本文对基于优先级队列管理方法的数据流调度机制进行改进,设计了数据包的入队仲裁和出队调度机制,优化了IPv6工业网络中的丢包率和平均传输时延,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SDN的数据跨网传输(CNTS)带宽分配机制,以提高网络的链路利用率。3.搭建工业无线网络WIA-PA和Wireless HART接入IPv6网络验证平台对本文所提接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现了工业无线网络与IPv6网络实现无缝连接。通过Mininet仿真软件创建SDN虚拟网络对本文所提调度机制进行验证,对链路利用率、平均时延、丢包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并与轮转调度算法以及ECMP算法分别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本文方案更加优化,使得链路利用率达90%,平均传输时延小于50ms,网路丢包率小于1%。

蒋雅丽[9](2020)在《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文中认为经过2019年下半年的积极探索,ICT行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向阳而生"。承受"阵痛"或是完成"蜕变"的必经体验——随着流量红利快速释放、4G完全成熟、5G建网投资逐步加大,以及提速降费等政策持续推进,2019年的ICT行业整体进入"换挡"窗口期。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1—6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通信业2019年1—6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710亿元,同比下降0.2%,这是自4G商用后我国电信业首次出现负

王超[10](2020)在《基于TGAs的IPv6地址扫描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有效应对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国家非常注重IPv6的发展与应用。目前IPv6网络正大规模部署,一些应用也都逐渐支持IPv6。在IPv6应用同时,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是考虑的要素。地址扫描技术在实现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方面不可或缺,它是资产发现,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的基础。之前关于地址扫描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IPv4,不再适用于IPv6网络环境。本文提出的基于TAGs的IPv6地址扫描技术在IPv6地址扫描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目前在IPv6地址扫描技术研究方面,有一些研究学者陆续提出了各种启发式的IPv6地址扫描算法,这些算法使用收集的种子地址作为输入,输出最可能活跃的IPv6地址集作为扫描目标,这大大缩小了活跃地址空间的扫描范围。但这些算法往往仅扫描地址的一部分,而且存在命中率较低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目标地址的命中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TGAs的IPv6地址扫描技术,对完整的IPv6地址进行扫描。主要工作如下:其一,总结分析了目前IPv6地址分配情况和地址模式的使用现状。其二,利用现有的IPv6地址扫描工具和公开数据集,获取到了百万数量级的IPv6地址样本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后的地址集随机生成种子地址。然后,阐述了目标生成算法的核心,即构造IPv6种子地址熵结构和聚类算法,挖掘IPv6地址特性,通过种子地址预测出最有可能存活的目标地址集,进而实现IPv6地址的扫描。实验结果表明,该目标生成算法跟已有算法相比较,IPv6地址的命中率有所提升。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GAs的IPv6地址扫描系统。

二、国外IPv6网络的部署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IPv6网络的部署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任昌山:加快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论文提纲范文)

教育系统IPv6部署的历程和现状
推动IPv6与教育新基建融合发展
2030年全面完成IPv6单栈过渡
“五措”保障规模部署顺利推进

(2)基于FPGA的IPv6 over AOS网关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技术发展概况
        1.2.2 国内技术发展概况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协议背景知识简介
    2.1 IPv6 协议简介
    2.2 空间通信环境分析
    2.3 CCSDS-AOS协议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Pv6 over AOS网关系统总体设计
    3.1 部署环境及协议体系设计
        3.1.1 部署环境
        3.1.2 协议体系
    3.2 IPv6 数据包在空间链路上的传输方式
        3.2.1 CCSDS封装服务
        3.2.2 AOS传输帧结构
        3.2.3 系统中的AOS帧结构设计
    3.3 IPv6 over AOS网关需求分析及硬件接口选择
    3.4 系统总体实现的功能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PGA的网关系统模块设计
    4.1 串行接口模块设计
        4.1.1 千兆以太网接口
        4.1.2 千兆光纤接口
    4.2 IPv6 协议层模块
        4.2.1 地址解析
        4.2.2 IPv6 数据包收发
    4.3 发送模块设计
        4.3.1 CCSDS封装
        4.3.2 M_PDU生成模块
        4.3.3 AOS组帧模块
        4.3.4 R-S编码模块
    4.4 接收模块设计
        4.4.1 R-S译码模块
        4.4.2 AOS解帧模块
        4.4.3 解M_PDU模块
        4.4.4 CCSDS解封装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搭建
    5.2 基本功能的逻辑分析与测试
        5.2.1 地址解析功能测试
        5.2.2 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5.2.3 系统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虚拟防火墙研究设计实现IPv6-to-IPv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概括
        1.2.1 虚拟防火墙研究现状
        1.2.2 IPv6 协议与IPv4 协议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方法与技术理论
    2.1 IPv6-to-IPv4 相关技术介绍
        2.1.1 NAT技术
        2.1.2 DNS技术
        2.1.3 DNS64 技术
        2.1.4 NAT64 技术
    2.2 虚拟防火墙技术
    2.3 实现结构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虚拟防火墙结构设计
    3.1 会话前接受流程
        3.1.1 会话前接收流程设计思路
        3.1.2 会话前接收流程图
    3.2 会话中处理流程
        3.2.1 会话中处理流程设计思路
        3.2.2 会话中处理流程图
    3.3 会话后转发流程
        3.3.1 会话后转发流程设计思路
        3.3.2 会话后转发流程图
    3.4 本章小结
4 虚拟防火墙系统实现
    4.1 虚拟防火墙环境部署
        4.1.1 TECS创建虚拟机
        4.1.2 Cloud Studio实例化防火墙环境
    4.2 DNS64 服务器创建与NAT64 路由配置
        4.2.1 DNS64 服务器搭建
        4.2.2 NAT64 路由配置
    4.3 本章小结
5 实验测试与数据分析
    5.1 实验测试系统
    5.2 系统测试用例分析
        5.2.1 功能性测试用例分析
        5.2.2 性能测试分析
    5.3 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 论文组织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IPv6技术介绍
    2.2 网络爬虫介绍
        2.2.1 基本概念
        2.2.2 网络爬虫工作原理
        2.2.3 网络爬虫遍历策略
        2.2.4 常用网络爬虫技术
    2.3 TF-IDF算法介绍
    2.4 SSIM算法介绍
    2.5 余弦相似度算法介绍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系统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
    3.2 信息采集需求
        3.2.1 DNS解析需求
        3.2.2 网络爬虫需求
    3.3 网站IPv6支持度分析需求
        3.3.1 网站文本相似度计算需求
        3.3.2 网站图像相似度计算需求
        3.3.3 网站结构相似度计算需求
        3.3.4 网站请求成功率计算需求
        3.3.5 网站子页面访问成功率计算需求
    3.4 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需求
    3.5 数据存储需求
        3.5.1 持久化存储需求
        3.5.2 数据缓存需求
        3.5.3 消息队列需求
    3.6 界面需求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2 模块间接口设计
        4.2.1 数据层接口设计
        4.2.2 采集层接口设计
        4.2.3 计算层接口设计
        4.2.4 展示层接口设计
    4.3 数据库总体设计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层模块设计
        5.1.1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5.1.2 数据缓存模块设计
        5.1.3 消息队列模块设计
    5.2 采集层模块设计
        5.2.1 DNS解析模块设计
        5.2.2 主页面爬虫模块设计
        5.2.3 子页面爬虫模块设计
    5.3 计算层模块设计
        5.3.1 网站IPv6支持度计算模块设计
        5.3.2 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块
        5.3.3 图像相似度计算模块
        5.3.4 结构相似度计算模块
        5.3.5 请求成功率计算模块
        5.3.6 子页面加载成功率计算模块
    5.4 展示层模块设计
        5.4.1 任务下发模块设计
        5.4.2 结果展示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测试结果及分析
    6.1 软硬件环境
    6.2 测试用例设计
        6.2.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2.2 系统整体流程测试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IPv6网络拓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IPv6网络拓扑测量的相关知识
    2.1 接口级IPv6网络拓扑测量技术
        2.1.1 Traceroute技术
        2.1.2 大规模拓扑测量技术
    2.2 IPv6地址的结构、分配、规划、部署与预测
        2.2.1 IPv6地址结构
        2.2.2 IPv6地址分配、规划与部署
        2.2.3 IPv6地址预测
    2.3 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性评估
        2.3.1 节点重要性评估方法
        2.3.2 节点重要性评估方法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网络拓扑测量目标选择技术
    3.1 简介
    3.2 IPv6存活地址列表收集与融合
    3.3 IPv6存活地址列表特征分析
        3.3.1 IPv6网络前缀分析
        3.3.2 IPv6接口标识分析
    3.4 IPv6存活地址前缀列表预测
    3.5 IPv6网络拓扑测量目标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与分析技术
    4.1 简介
    4.2 测量点自动化部署与采集
        4.2.1 支持IPv6 traceroute的 VPS测量点部署
        4.2.2 支持IPv6 traceroute的 Looking Glass测量点采集
    4.3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协作算法
        4.3.1 面向完整性的跨平台的IPv6拓扑测量协作算法
    4.4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4.4.1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系统总体架构
        4.4.2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系统功能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IPv6网络拓扑测量实验
    5.1 IPv6网络拓扑测量目标选择实验
        5.1.1 IPv6存活地址列表收集与融合
        5.1.2 IPv6存活地址列表特征分析
        5.1.3 IPv6存活地址前缀列表预测
        5.1.4 IPv6网络拓扑测量目标选择
    5.2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与分析实验
        5.2.1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系统测量实验
        5.2.2 跨平台的IPv6网络拓扑测量协作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融合网络研究现状
        1.2.2. 网络体系研究现状
        1.2.3. 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创新之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标识网络与关键技术分析
    2.1. 一体化标识网络机理
        2.1.1. 一体化标识网络体系架构介绍
        2.1.2. 一体化标识网络基本通信原理
        2.1.3. 标识网络系统平台搭建
        2.1.4. 标识网络数据转发流程
    2.2. 身份位置分离技术
    2.3. 标识映射相关技术
        2.3.1. 数据缓存技术
        2.3.2. 映射系统结构
    2.4. 数据封装关键技术
    2.5. IPv4与IPv6互通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总体设计
    3.1. 新型融合网络总体需求分析
        3.1.1. 可行性需求分析
        3.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新型融合网络关键机制研究
        3.2.1. 离散可变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研究与设计
        3.2.2. 标识地址与IP地址兼容性研究与设计
        3.2.3. 离散可变AID与RID应用场景研究
        3.2.4. 离散可变AID与RID映射与封装流程设计
        3.2.5. 离散可变AID与RID映射与解封装流程设计
    3.3. 多功能接入路由器功能设计
        3.3.1. MAR系统模块化设计
        3.3.2. MAR内核协议栈设计
        3.3.3. MAR映射缓存表设计
        3.3.4. 数据包缓存队列设计
        3.3.5. MAR相关定时器设计
    3.4. 映射服务器功能设计
        3.4.1. MS功能交互流程分析
        3.4.2. MS功能流程设计
        3.4.3. MS功能模块设计
        3.4.4. MS映射关系表项设计
        3.4.5. MS查询报文格式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详细设计
    4.1. 详细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4.2. 多功能接入路由器详细设计
        4.2.1. Linux内核协议栈分析
        4.2.2. Netfilter系统框架分析
        4.2.3. 新型内核功能模块实现
        4.2.4. 映射缓存模块功能实现
        4.2.5. MAR缓存队列功能实现
        4.2.6. MAR定时器功能实现
    4.3. 映射服务器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3.1. MS主要功能代码实现
        4.3.2. MS查询系统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整体测试
    5.1 测试方案分析
    5.2 新型融合网络测试平台
    5.3 测试系统相关设备配置
    5.4 新型融合网络功能测试
        5.4.1.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5.4.2. 可移动性功能测试
    5.5 新型融合网络性能测试
        5.5.1. 多种场景下的性能测试
        5.5.2. 卸载功能模块对比测试
        5.5.3. 增加映射条目对比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Lo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大棚低功率无线传感网络现状
        1.2.2 IPv6 over LoRaWAN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IPv6 协议与LoRa技术研究
    2.1 IPv6协议栈
        2.1.1 IPv6报头结构
        2.1.2 IPv6编址
        2.1.3 ICMPv6协议
        2.1.4 邻居发现协议
    2.2 LoRa概述
        2.2.1 LoRaWAN
        2.2.2 LoRa数据帧格式
        2.2.3 终端类型
        2.2.4 终端激活
    2.3 本章小结
3 6LoRaWAN适配层的设计
    3.1 地址获取
        3.1.1 融合协议栈中地址获取需求分析
        3.1.2 6LoRaWAN中地址获取设计方案
    3.2 IPv6数据报文的分片重组
        3.2.1 融合协议栈中数据报文的分片重组机制研究
        3.2.2 6LoRaWAN中 IPv6 数据报文分片重组的设计方案
    3.3 报头压缩
        3.3.1 报头压缩机制研究
        3.3.2 6LoRaWAN中动态上下文报头压缩算法设计
    3.4 基于6LoRaWAN的 IPv6 协议栈裁剪
        3.4.1 ICMPv6协议裁剪原则
        3.4.2 邻居发现协议裁剪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6LoRaWAN的网络系统搭建
    4.1 系统设计需求
    4.2 终端节点与网关设计
        4.2.1 树莓派开发板
        4.2.2 树莓派开发环境的搭建
        4.2.3 LoRa传输模块
        4.2.4 传感器采集模块
    4.3 数据协议设计
        4.3.1 传感器数据协议设计
        4.3.2 设备信息协议设计
    4.4 服务器与Web前端设计
        4.4.1 服务器系统设计
        4.4.2 系统功能设计
        4.4.3 数据库设计
        4.4.4 Web前端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数据分析
    5.1 基于伪MAC的无状态地址配置测试
    5.2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5.3 网络可靠性测试
    5.4 基于双重管理机制的分片重组能耗对比分析
    5.5 6LoRaWAN通信和报头压缩功能测试
    5.6 报警功能测试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方法及调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无线网接入IP网络研究现状
        1.2.2 工业软件定义网络数据流调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体系架构及接入方法
    2.1 方案整体流程设计
        2.1.1 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互联架构
        2.1.2 网关不提供支持IPv6接口的场景
        2.1.3 网关提供支持IPv6接口的场景
    2.2 工业无线网络接入方法
        2.2.1 网关不提供支持IPv6接口的接入方法
        2.2.2 网关提供支持IPv6接口的接入方法
    2.3 网络部署及数据采集
        2.3.1 网络部署
        2.3.2 数据采集及调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工业无线接入的工厂骨干网调度机制设计
    3.1 不同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数据流分类
    3.2 数据包入队列仲裁机制设计
    3.3 数据包出队列调度机制设计
    3.4 基于SDN的带宽分配机制设计
        3.4.1 带宽分配模型设计
        3.4.2 带宽分配算法设计
        3.4.3 流表匹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验证及结果分析
    4.1 系统环境搭建
        4.1.1 硬件平台
        4.1.2 软件平台
    4.2 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验证与测试分析
        4.2.1 验证与测试分析方案设计
        4.2.2 网关处不提供支持IPv6接口的接入方法验证与测试分析
        4.2.3 网关处提供支持IPv6接口的接入方法验证与测试分析
    4.3 面向工业无线接入的工厂骨干网调度机制验证与测试分析
        4.3.1 验证与测试分析方案设计
        4.3.2 验证平台设计与实现
        4.3.3 网络链路利用率测试
        4.3.4 网络丢包率测试
        4.3.5 网络平均传输时延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9)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论文提纲范文)

破局传统业务的“迷思”
转型升级脉络逐渐清晰
5G发展使产业链站在“风口”

(10)基于TGAs的IPv6地址扫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IPV6地址介绍
    2.1 IPV6地址概述
        2.1.1 IPv6地址
        2.1.2 IPv6地址结构
        2.1.3 IPv6地址分配
        2.1.4 IPv6地址规律
    2.2 IPV6地址配置方式
    2.3 IPV6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地址扫描技术和相关理论
    3.1 地址扫描技术
        3.1.1 地址扫描流程
        3.1.2 已有地址扫描工具
    3.2 信息论相关介绍
        3.2.1 信息的基本概念
        3.2.2 信息的度量
    3.3 聚类算法
        3.3.1 聚类算法简介
        3.3.2 基于密度聚类算法OPTICS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密度聚类的IPV6地址最优子集生成方法
    4.1 问题描述
    4.2 算法整体设计
    4.3 基于密度聚类的地址最优子集生成算法
        4.3.1 构建IPv6种子地址熵结构
        4.3.2 IPv6种子地址集聚类
        4.3.3 IPv6地址最优子集生成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介绍
        4.4.2 数据预处理
        4.4.3 实验结果
        4.4.4 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TGAS的 IPV6 地址扫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2 总体结构设计
    5.3 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种子地址集获取模块
        5.3.2 数据预处理模块
        5.3.3 地址最优子集生成模块
        5.3.4 数据展示模块
    5.4 系统测试
        5.4.1 测试环境
        5.4.2 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国外IPv6网络的部署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任昌山:加快推进教育系统IPv6规模部署[J]. 王世新. 中国教育网络, 2021(11)
  • [2]基于FPGA的IPv6 over AOS网关的设计与实现[D]. 董晓臣. 河北大学, 2021(09)
  • [3]虚拟防火墙研究设计实现IPv6-to-IPv4[D]. 常元.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网站IPv6支持度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韩林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IPv6网络拓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产毛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的新型融合网络通信机制研究与实现[D]. 贾金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7]基于LoRa与IPv6的温室大棚无线传感网设计与实现[D]. 杨寿立.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工业无线网络接入IPv6网络方法及调度机制研究[D]. 李诚.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9]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J]. 蒋雅丽. 通信世界, 2020(09)
  • [10]基于TGAs的IPv6地址扫描技术研究[D]. 王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国外IPv6网络部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