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加强分子介入放射学研究

重视和加强分子介入放射学研究

一、重视和加强分子介入放射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学卿[1](2022)在《基于教学改革的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培养途径》文中研究表明在疾病诊疗领域,介入放射学得到了日渐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临床疾病诊疗中,介入放射学作为微创诊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介入放射学作为临床学科,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为基础,其临床实践性较强。医学领域和行业对介入放射学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对此,医学院校有必要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的教学资源状况,并立足于实践,采取有效途径对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进行有效培养。本文简述了介入放射学专业研究生生源现状以及培养问题,浅析了介入放射学教学改革现状,探究了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借鉴。

刘宁[2](2021)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低剂量电离辐射下放射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探讨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白内障、甲状腺激素、外周血象变化的影响,分析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相关指标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辐射生物学效应及电离辐射剂量截断值,为预防控制放射医务人员辐射损伤和完善辐射防护基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15-2017年依托东莞市第六人民医院,对东莞市全部放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及个人剂量监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共有1285名放射医务人员参与研究,排除20名基线外周血象异常的研究对象;随访调查在2019年6月完成,28名研究对象失访,最终纳入了1237名研究对象。累积有效剂量按四分位数间距(Inter Quartile Range,IQR)(2.586-3.757)分为0.212~2.585 m Sv、2.586~3.316 m Sv、3.317~3.757 m Sv和3.758~31.272 m Sv四个水平的暴露剂量组,以0.212~2.585 m Sv为内对照,评估低剂量电离辐射剂量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其健康变化的影响因素,然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累积有效剂量与不同健康指标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后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累积有效剂量对健康指标变化影响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截断值。统计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基本情况:共纳入1237名研究对象,随访时间(均数±标准差)为2.0±0.4年,累计随访2342人年,随访率为97.79%。年龄中位数为35(29-43)岁,放射工龄中位数为7.5(3.0-13.5)年,男性为主(72.84%),放射医师职业人群占63.86%,诊断放射学工种居多(67.50%),一级及以下医疗单位较少(17.46%),仅25.79%的放射医务人员有吸烟习惯。对照组0.212~2.585 m Sv有317人,2.586~3.316 m Sv有302人,3.317~3.757 m Sv有311人和3.758~31.272 m Sv有307人。基线观察指标: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容积比、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中位数分别为0.50(0.30-0.80)%、0.10(0.10-0.20)×109/L、2.00(1.20-3.20)%、44.50(41.20-47.10)%、147.20(135.20-155.20)g/L、29.30(28.10-30.50)Pg、328.60(332.30-336.60)g/L、8.40(7.70-9.20)f L、17.60(16.70-19.30)f L、0.20(0.20-0.20)%、211.80(193.10-258.20)×109/L、5.05(4.70-5.38)×1012/L和12.50(11.20-13.30)%;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素中位数分别为4.35(4.01-4.71)pmol/L、1.57(1.42-1.75)nmol/L和82.80(74.68-91.78)nmol/L。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期间红细胞压积[0.80(-0.80-2.50)%]、血红蛋白[3.80(-1.11-8.60)g/L]、红细胞[0.10(-0.10-0.29)×1012/L]和甲状腺素[8.90(-1.23-21.75)nmol/L]在累积有效剂量为3.317~3.757 m Sv的区间内变化较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4.50(-4.60-10.60)g/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0.70(-2.70-0.00)f L]在3.758~31.272m Sv区间变化较大;这些指标在不同辐射累积有效剂量组间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疗单位等级越高放射医务人员红细胞压积(β=0.466,95%CI[Confidence Interval,置信区间]:0.053-0.87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β=2.345,95%CI:0.170-4.520)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β=-0.514,95%CI:-0.837--0.192)、甲状腺素(β=-3.364,95%CI:-6.554--0.173)减小;有糖尿病家族史是红细胞压积(β=-2.286,95%CI:-4.450--0.122)和红细胞(β=-0.276,95%CI:-0.519--0.033)减少的危险因素;有吸烟习惯的放射医务人员甲状腺素增加(β=2.680,95%CI:0.171-5.189);与其它放射职业相比,放射医师、放射技师甲状腺素降低(β=-6.660,95%CI:-12.076--1.243)、(β=-5.976,95%CI:-11.650--0.301)。剂量-反应关系:调整性别、年龄、工龄、职业、工种、医疗单位等级、吸烟习惯、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放射医务人员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分布宽度和甲状腺素变化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值<0.05)。ROC曲线及剂量截断值分析:累积有效剂量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的AUC分别为0.731和0.604,而甲状腺素变化的AUC(95%CI)为0.857(0.807-0.908)(P<0.001),且灵敏度为79.2%,特异度为90.9%,约登指数为0.701,最佳截断值为2.225 m Sv。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累积有效剂量对放射医务人员外周血象和甲状腺激素均有影响。医疗单位等级高是放射医务人员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增大的危险因素,也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甲状腺素减少的危险因素,放射医师、技师职业的甲状腺素降低明显。累积有效剂量与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分布宽度及甲状腺素变化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这些指标中,累积有效剂量对甲状腺素水平变化影响最大。

陈治远[3](2021)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文中认为背景:TACE治疗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重要的治疗方法,并表现出良好的局部疗效,但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观察到,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患者肝脏肝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甚至部分病人可出现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的现象,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明确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受损的因素,对保护肝脏功能至为重要,以便尽可能保护肝脏肝功能。TACE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脏非肿瘤组织内存在大小不等的碘化油沉积,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功能变化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目前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TACE治疗后肝脏功能损害的认识,指导临床。今后可进一步探讨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生存率和复发率之间的关系。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肝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严格遵循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入住xx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TACE治疗的病例。分别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月的肝功能指标DBIL、IBIL、ALB、PT、ALT、AST、ChE。根据患者术前与术后的CT图像,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的沉积范围,根据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不同分为<10%、10%-20%、20%-30%、30%-40%、>40%分为5组。研究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肝脏功能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1.TACE治疗患者的反应肝脏功能的实验室指标DBIL、IBIL、ALB、PT、ALT、AST和ChE,治疗前1周、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月之间进行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现为治疗后1周高于治疗前一周,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低于治疗后1周,且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1周无明显改变(P>0.05).2.TACE治疗患者ALT和AST治疗后1周较治疗前1周升高的程度随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增大而增大,且有明显差异(P<0.05);当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高于40%时ALT与AST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10%和10%-20%,且有明显差异(P<0.05);ALT和AST治疗后1月较治疗后1周下降的程度随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增大而增大,且有明显差异(P<0.05);当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高于40%时ALT与AST下降程度明显高于<10%和10%-20%,且有明显差异(P<0.05)。DBIL、IBIL、ALB、PT和ChE治疗前后的改变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1.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表现为术后1周损伤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术后1月肝功能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2.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1周ALT与AST变化程度随着非肿瘤组内内碘化油沉积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并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于40%时ALT与AST的升高更为明显,表现为更大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因此,临床工作需避免因非肿瘤组织内碘油沉积范围较大引起的肝细胞细胞损伤。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大小与DBIL、IBIL、ALB、PT和ChE改变无明显关系。

郭绮珊[4](2021)在《电离辐射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前,放射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诊疗这种高效、安全、无痛的方法,在诊断治疗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放射工作人员由于特殊职业性在工作过程中难免要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的环境。职业电离辐射依然是影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潜在危险因素。广州市作为国内放射诊疗应用最多的城市之一,随着放射诊疗频次增加,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可能接受辐射剂量也随之增加。当前状况下的电离辐射与临床放射职业人群健康的剂量效应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和评估。目的:了解广州市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和健康情况;探索低剂量电离辐射暴露与放射职业人群健康之间的关联性,为评价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情况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010~2019年期间20家广州市三甲医院中从事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的“职业健康体检系统”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基本人口学信息、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和年度放射体检结果等资料,建立数据库。1.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2011~2019年共有3819名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满足纳入排除标准。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测量调查对象的有效剂量,用简单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总体年有效剂量的变化趋势。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工种、不同性别组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的差异。2.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情况调查:采用现况调查设计,整群抽取1804名2018年广州市在岗临床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依据2018年年有效剂量中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年有效剂量=0.12 m Sv,n=991人),B组(年有效剂量>0.12 m Sv,n=813人);比较不同剂量组间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血压、血糖、血脂代表指标及晶状体、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电离辐射剂量对各项体检指标异常的影响。3.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队列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2010~2019年期间共纳入2946名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以首次体检时间为基线,以末次体检时间为离组时间,构建队列。按从事工种将研究对象分成4组:放射诊断组(n=1267人),放射治疗组(n=613人),核医学组(n=252人),介入放射组(n=814人)。外照射个人剂量采用热释光剂量计监测;以年均有效剂量代表受照剂量水平。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随访期间研究对象三项激素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1.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2011~2019年间纳入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3819人,共监测20208人年。年有效剂量>5 m Sv人数在各年间所占比例均<1.00%;2011~2019年间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从0.21(0.28)m Sv下降至0.15(0.13)m Sv;总体年有效剂量呈下降趋势;核医学工作人员总体年有效剂量在随访期间均高于其他放射工作人员。除了2011、2012、2014年外,男性放射工作人员总体年有效剂量高于女性。2.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情况调查:血常规方面(RBC、WBC、Hb和PLT):不同剂量组间四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方面(TSH、T3、T4):年有效剂量B组人员T3水平高于A组(P<0.001)。年有效剂量B组人员ALT水平高于A组(P<0.001)所有研究对象中,晶状体混浊率为9.53%,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率为2.66%;心电图异常率为27.76%;高血压检出率14.63%。多因素分析得出,年有效剂量与血常规相关指标异常、血清学甲状腺相关指标异常、晶状体混浊、心血管相关指标异常、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异常、肝肾功能相关指标异常无关。3.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队列研究:多因素GEE分析得出,放射工作年限与T3、T4水平呈负相关:βT3=-0.015,95%CI:(-0.018,-0.012)nmol/L;βT4=-2.294,95%CI:(-2.426,-2.162)nmol/L;以女性放射工作人员为参照组,男性放射工作人员TSH、T3、T4水平的偏回归系数β值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33(95%CI:-0.215,-0.052)×10-3 U/L、0.127(95%CI:0.106,0.148)nmol/L和1.401(95%CI:0.103,2.700)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年均有效剂量组放射工作人员T3水平高于最低组(P=0.008)。依据性别分层,女性放射工作人员中,从事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组T4水平分别比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高4.951nmol/L、6.741 nmol/L和5.191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2011-2019年广州市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总体年有效剂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当前广州市放射诊疗机构及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工作到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提高有关;从事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最高,提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是当前广州市放射诊疗机构中放射防护的重点人群。2.横断面调查得出,基于当前较低的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水平,职业低剂量电离辐射可能不会对临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造成明显的损伤。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总体情况良好。3.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临床放射工作人员T3、T4水平随着从事放射工作年数增加而降低;提示电离辐射可能会影响甲状腺内分泌;从事核医学放射工作女性的T4水平比其他放射工种的女性低,考虑与核医学工作辐射暴露风险大,女性甲状腺异常对电离辐射更为敏感有关。应加强对该职业人群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宣传教育工作,继续对该人群进行长期个人剂量及职业健康监测。

郑钧正[5](2020)在《历史见证了X射线发现125周年之辉煌》文中研究表明适值伦琴射线发现125周年之际,在人类科技史上这空前伟大的划时代成就,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给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带来了无比辉煌的硕果。抚今追昔,紧密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由其所持续绵延激发出的杰出成就,谨从四大方面追踪评述相关发展状况与趋势,聊表崇敬与缅怀之情,祈盼获得宝贵的启迪与裨益。鉴往知来,基于电离辐射技术是把双刃剑,由此深感能不懈为发展核科学技术及其广泛应用保驾护航是非常荣幸的。

郑钧正[6](2020)在《放射诊疗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效力》文中提出随着核科学与技术崛起而陆续催生的放射学、临床核医学、放射肿瘤学、介入放射学等放射诊疗新学科群,独具电离辐射特色与优势,在诸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中蓬勃发展,是现代医学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为公众的保健查体与疾病诊治做出了卓着贡献。近几十年来我国放射诊疗的跨越式发展为健康中国事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放射诊疗不断开拓创新为全民健康效力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的放射防护,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造福于民。

李燕,郑雯,葛静萍[7](2020)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文中指出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围手术期护理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全面阐述了下肢DVT介入治疗方法、手术步骤、常用溶栓药物作用特点、不良反应,以及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常见并发症护理等,并立足中国国情,以专科发展前沿为导向,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对不同介入术后体位安置、专科护理评估、技术操作流程、疗效评价和溶栓导管护理策略等临床实践中的困惑给予诠释。

李海燕[8](2020)在《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护理预防方案并进行临床转化应用,为规范我国VTE预防护理实践,保障VTE预防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医院在院发生VTE的55例患者纳入VTE组,按照1:2的比例选择未发生VTE的108例纳入非VTE组,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一医院在院期间发生VTE和非VTE患者共54例进行验证。2.现况调查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97名来自不同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VTE预防护理及管理现状调查。3.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基于国内VTE护理预防实践现状,对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检索,采用AGREEⅡ体系进行质量评价。再根据前期的情景分析研究提出的焦点问题,对证据进行提取、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VTE护理预防方案。经多学科专家现场论证,形成VTE护理预防方案的终稿。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质性研究、田野观察研究对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从系统、护士和患者层面制定多项实施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临床试验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根据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前的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护理。从证据实施的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和证据自身结局指标评估两组患者血栓风险评估率和评估及时率、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预防、物理预防措施相关健康教育的实施率;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术后物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情况;VTE的发生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不符合卡方检验的构成比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2)质性研究:对骨科参与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11名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士对方案实施的感受和评价。研究结果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肝肾疾病、饮酒史、D-二聚体和Caprini血栓风险等级是患者院内发生VTE的风险因素,利用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和完善VTE护理预防相关病历记录是VTE护理预防的焦点问题。2.各大医院在VTE护理预防方面缺乏规范,部分医院对于VTE预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护理人员对VTE预防知识掌握不足。3.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构建:最终纳入13篇指南。其中有9份指南为“强烈推荐”,4份指南为“推荐”。将指南中的证据进行提取、综合和归纳,形成包括84项推荐意见的方案草案。1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现场论证,对方案进行最终修订,确定推荐等级。其中,66项强推荐,7项弱推荐,7项暂不推荐,4项和其他项目进行方案合并。最终形成包括五个主题73项推荐的VTE护理预防方案。4.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1)被调查的30名护士对VTE知识掌握情况得分为(45.09±13.73)分,护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与护士职称人员的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调查表明,护士对VTE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不足,医院进行VTE预防相关知识培训的重点应聚焦于低年资护士。(2)访谈发现,护士可以正确认识拟实施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对方案的转化应用存在医疗配合、抗血栓袜购买不便捷等顾虑,提出采用信息化让预防护理更便捷、宣教方式多途径等建议。(3)田野观察发现,血栓风险评估由医生完成,评估流程便捷,抗血栓袜由医生向患者或家属教育后外购获得。护士根据医嘱实施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影响方案实施的障碍因素可能为护理工作量较大、护士未参与血栓风险评估、AES需要患者家属外购等。(4)基于对证据转化应用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和患者层面进行改革,制定10项促进转化应用的干预策略。5.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BMI、合并症、吸烟史、饮酒史、术前APTT、血小板计数、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评估实施的过程指标:护士进行血栓风险评估率为100%,入院血栓风险评估及时率为87.94%,2项基础预防健康教育实施率为98.58%,6项AES相关健康教育实施率均在89%以上。(3)证据实施的结局指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和术后血栓风险评估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穿着AES的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家属对血栓预防知识的掌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证据自身结局指标:对照组和试验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院内发生VTE 1例(0.61%),出院后发生VTE 1例(0.61%),试验组未发生VTE。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和血管直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变化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0576。(5)访谈发现,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有助于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士专业价值的体现,在临床转化应用仍需不断的探索。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最佳证据构建的VTE护理预防方案,为临床护士预防VTE提供规范的护理实践参考依据。在临床转化应用后,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血栓风险评估的及时率、准确率和患者对预防措施的依从性,促进患者对血栓预防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具有可行性。

杨开[9](2020)在《湖北介入放射人员的辐射水平、细胞微核率和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湖北省部分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检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放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以及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调查分析,了解职业照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探讨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和问题,掌握介入放射人员放射防护现状,为改善和优化介入放射场所防护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降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地检测和调查收集湖北省15家医疗机构的介入放射工作场所场所防护检测数据与检测报告、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自行设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研究调查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评价,以不记名的方式对15家医疗机构中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意识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放射防护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防护用品使用和放射防护知识5个方面。将数据导入SPSS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放射场所防护检测结果、个人剂量数据和职业健康检查指标的差异和原因,找出影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的主要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15家机构26间放射工作场所;放射工作人员1054人,其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70人。(2)湖北省15家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场所机房外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在0.11~1.12μSv/h,机房内透视防护区空气比释动能率第一术者位为2.9~399.6μGy/h,第二术者位为2.9~395.0μGy/h。(3)将15家医疗机构中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放射人员工作证上的工种分类分为介入放射、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和其他5类。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M(P25,P75)为0.131(0.082,0.213)mSv/a,所有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总体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30(0.080,0.200)mSv/a。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有1人年有效剂量为5.093 mSv/a,超过国家规定调查水平,其余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5mSv/a内。(4)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中,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314例,微核率1.16‰,为所有工种中最高(χ2=17.768,P<0.05);微核异常例数82人,微核异常率为30.4%,高于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其他放射工作人员(χ2=15.219,P<0.005);随着工龄的增加,0~10年组、11~20年组、>20年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细胞微核异常率分别为24.3%、28.2%、51.0%,呈上升趋势(χ2=12.965,P<0.005)。(5)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放射防护管理方面执行情况最好的是个人剂量监测,剂量计佩戴率为92.4%;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整体对放射防护知识的了解不足,知识问答合格率仅为42.7%,并与工龄呈正相关(χ2=6.034,P<0.005),47岁以上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了解程度最高(χ2=8.653,P<0.005);男性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参加率为89.8%,高于女性(χ2=4.602,P<0.005);不同职业间,技师的放射防护意识整体较好。结论:(1)湖北省介入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处于国家标准限制内,但在不同放射工种中处于较高水平。(3)X射线辐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造成的损伤高于除核医学外的医疗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护。(4)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对放射防护理论知识了解较少,放射防护意识有待提高。

董倩倩[10](2019)在《大连市放射诊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及健康现状监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现况研究的方法了解大连市放射诊疗医院的总体情况,掌握大连市放射诊疗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现状和医院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现状。分析放射相关人员的个体暴露剂量、健康异常指标分布情况,为制定更合理的防护措施及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水平和健康水平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以大连市哨点监测放射诊疗医院中的417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大连市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中哨点医院提供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书》、《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和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存档的《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报告表》,统一整理核查后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IBM 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的计数资料用率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基本情况:纳入本研究的放射诊疗医院中放射工作人员共417人,其中男性269人,女性148人。纳入本研究放射诊疗医院共有30家,其中三级医院数量5个,共304人;二级医院数量6个,共81人;一级及以下医院数量19个,共32人。年龄分布<30岁的56人,3039岁的131人,4049岁的149人,≥50岁的为81人。工龄<10年的有213人,1019年的有90人,≥20年的有114人;从事医用X线诊断的工作人员为328人,从事牙科放射学的16人,从事放射治疗学的24人,从事介入放射学的49人。2.个人健康管理和防护情况:三级放射诊疗医院的个人防护用具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合格率为80%,二级放射诊疗医院为100%,一级及以下放射诊疗医院为100%。个人主要防护用品如铅橡胶围裙共有113件,其中三级为56件,二级为32件,一级及以下为25件;铅橡胶帽子共计125件,其中三级为45件,二级为34件,一级及以下为14件;铅橡胶颈套共计125件,其中三级为65件,二级为37件,一级及以下为23件;而铅防护手套及眼镜总数分别为125件和23付,其中三级医院分别为65件和10付,二级分别为37件和10付,一级及以下为23件和6付。其余防护设备如铅防护屏风、个人剂量报警仪等主要为三级医院配备;本研究放射工作人员培训持证上岗情况分别为三级医院90.1%,二级医院为96.3%,一级及以下医院为96.9%。上岗前培训率及在岗培训率分别为三级医院为25.0%和47.4%,二级医院为17.3%和81.5%,一级及以下医院为9.4%和90.6%。同时各级放射诊疗医院中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均为100%;此外,三级放射诊疗医院体检率为72.7%,二级放射诊疗医院体检率为98.8%,一级及以下放射诊疗医院体检率为100%。3.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个人暴露剂量水平:经对各级放射诊疗医院调查后发现,各级诊疗医院个人剂量监测率及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建档率均为100%;医用X线诊断工作人员人均年暴露剂量为0.57mSv/a,牙科放射学为0.85mSv/a,放射治疗学为1.00mSv/a,介入放射学为0.84mSv/a。此外,不同级别诊疗医院的人均年剂量有所不同,三级医院人均年剂量为0.70mSv/a,二级医院为0.49mSv/a,一级及未定级医院为0.54mSv/a。4.健康检查异常结果情况:417名放射工作人员按照不同性别、年龄及工龄分类后对体检各指标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血红蛋白、尿常规、肝功能及B超异常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P<0.05);然而不同年龄组中白细胞、胸片、心电图及B超的异常率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工龄分类比较中发现,在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尿常规、心电图及B超的异常率比较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大连市放射诊疗医院整体放射个人防护用品及辅助防护设施配备情况、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建档率、职业健康建档率及体检率均较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2.大连市放射诊疗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培训率略低于国家标准,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管力度;3.大连市哨点监测放射诊疗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指标中血红蛋白、尿常规、B超的异常率较高。

二、重视和加强分子介入放射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和加强分子介入放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学改革的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培养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介入放射学专业研究生生源现状以及培养问题
2 介入放射学教学改革概述
    2.1 本科教学改革
    2.2 研究生教学改革
3 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培养的有效途径
    3.1 将介入放射学具备的特点作为依据制定培养大纲
    3.2 将研究生生源特点作为依据制定培训计划
    3.3 将研究生性质作为依据制定培养目标
    3.4 合理设置学习课程并完善考核制度
    3.5 构建导师培养制度并加强研究生管理
    3.6 加强对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运用
4 结语

(2)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对象来源
        2.2.2 样本量估计
    2.3 剂量评估
    2.4 研究结局
    2.5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2.5.1 基线资料的收集
        2.5.2 随访
    2.6 标本采集
    2.7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
        2.7.1 材料
        2.7.2 微量全血培养步骤
        2.7.3 淋巴细胞标本制定
    2.8 术语及定义
    2.9 统计分析
    2.10 质量控制
        2.10.1 调查表设计
        2.10.2 调查员培训
        2.10.3 实验室检测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基本人口学特征
        3.1.2 既往病史、家族史
        3.1.3 累积有效剂量
    3.2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外周血象的剂量-反应关系
        3.2.1 放射医务人员外周血象变化情况
        3.2.2 外周血象变化在不同辐射累积有效剂量组间的分布情况
        3.2.3 放射医务人员外周血象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外周血象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3.2.5 累积有效剂量与外周血象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3.3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甲状腺激素的剂量-反应关系
        3.3.1 放射医务人员甲状腺激素变化情况
        3.3.2 甲状腺激素变化在不同辐射累积有效剂量组间的分布情况
        3.3.3 放射医务人员甲状腺素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3.4 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素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3.3.5 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素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3.4 低剂量电离辐射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剂量-反应关系
        3.4.1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指标变化在剂量组间分布情况
        3.4.2 放射医务人员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3 辐射累积有效剂量与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3.4.4 累积有效剂量与淋巴细胞转化率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3.5 放射医务人员白内障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低剂量电离辐射放射医务人员健康评估
    4.2 低剂量电离辐射放射医务人员健康的影响因素
    4.3 累积有效剂量与血小板分布宽度、甲状腺素变化的剂量-反应关系
    4.4 累积有效剂量与甲状腺素变化的ROC曲线分析
    4.5 局限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围手术期处理
        2.2.2 TACE手术操作技术
    2.3 数据收集
    2.4 相关体积计算及分组
        2.4.1 相关体积计算
        2.4.2 分组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资料特点
    3.2 反应肝功能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比较
    3.3 TACE治疗后ALT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3.4 TACE治疗后AST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3.5 TACE治疗后DBIL、IBIL、ALB、PT和ChE各时间点差值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综述) 浅谈TACE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应用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4)电离辐射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1.2 电离辐射的医学应用与优势
    1.3 放射诊疗机构中电离辐射的特征与危害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含量估算
        2.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2.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器材
        2.2.2 热释光剂量法检测原理
        2.2.3 实验室个人剂量检测流程
        2.2.4 个人剂量的评估
        2.2.5 质量控制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4.2 个人剂量水平监测结果
        2.4.3 不同工种、性别个人剂量水平比较
    2.5 讨论
    2.6 全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情况调查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收集与分组
        3.2.2 调查项目与检查方法
        3.2.3 质量控制
    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4.2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血常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3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激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4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晶状体混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5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心电图异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6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高血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7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血糖、血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4.8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肝、肾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5 讨论
        3.5.1 电离辐射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5.2 电离辐射对甲状腺的影响
        3.5.3 电离辐射对晶状体的影响
        3.5.4 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5.5 电离辐射对其他体检指标的影响
    3.6 全章小结
第四章 电离辐射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的队列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样本含量估算
        4.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4.2 调查内容及方法
        4.2.1 资料收集
        4.2.2 调查方法
    4.3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
        4.4.2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相关激素的单因素GEE分析
        4.4.3 临床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相关激素的多因素GEE分析
        4.4.4 依据不同性别分层TSH、T3、T4 水平的多因素GEE分析
    4.5 讨论
    4.6 全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历史见证了X射线发现125周年之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1 19世纪末的系列杰出发现引发改变世界的深远影响
2 一百多年来奇迹般陆续激发出33项相关荣膺诺贝尔奖成果
3 促使医学发生革命而催生放射诊疗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医学
4 应运而生放射防护学为发展核科学技术及其广泛应用保驾护航

(6)放射诊疗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效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科学与技术的崛起催生了放射诊疗
二、放射诊疗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放射诊疗的跨越式发展为健康中国事业贡献卓着
四、放射诊疗始终必须以趋利避害为宗旨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2,5,8-10]
2 专科评估及下肢周径测量步骤
    2.1 专科评估[11-17]
    2.2 下肢周径测量步骤
3 操作步骤与护理配合
    3.1 抗凝治疗
    3.2 IVCF置入与取出术
    3.3 溶栓治疗
    3.4 PMT
    3.5 PTA与支架植入术[2,5,40-41]
4 疗效评价[2,11-12,40-41]
5 术后护理
    5.1 体位、活动、饮食护理
    5.2 导管/鞘管护理
    5.3 溶栓期间护理[5,8,10,14,16,26]
    5.4 病情观察
6 围术期常见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6.1 出血和周围局部血肿[2,5,7,14,18,48]
    6.2 对比剂全身不良反应[2,3,5,10,61]
    6.3 血管壁损伤或破裂[2,5]
    6.4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4-7,62]
    6.5 失血或溶血[2,5,8,10,35-39,42-46]
    6.6 导管/导管鞘滑脱[14,25,30-33]
    6.7 PE[1-7,14,63-64]
    6.8 感染[2,5,65]
7 小结

(8)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界定及文献回顾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案
    四、技术路线
    五、保护人权措施
第三部分 情景分析研究
    一、在院发生VTE患者病例对照研究
    二、国内VTE预防护理的现况调查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的构建研究
    一、VTE预防指南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二、指南内容分析
    三、基于循证的VTE护理预防方案初步构建
    四、VTE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论证
第五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的促进和障碍因素分析
    一、护士对VTE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态度和认识的访谈
    三、实践现状的田野观察研究
    四、实施干预策略的制定
第六部分 VTE护理预防方案的实施及评价研究
    一、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的临床试验研究
    二、护士对VTE护理预防方案实施感受的质性访谈
第七部分 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 录
    附录1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附录2 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表
    附录3 院内发生VTE患者资料收集表
    附录4 住院患者VTE预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5 AGREEⅡ量表
    附录6 关于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的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询表
    附录7 VTE防治护理知识考试试卷
    附录8 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9 黄色血栓风险等级警示牌
    附录10 VTE防治护理措施记录单
    附录11 VTE预防相关的三项操作流程和考评标准
    附录12 VTE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单页和视频
    附录13 血脉护通公众号
    附录14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预防相关信息采集知情同意书
    附录15 住院患者血栓预防护理信息调查表
    附录16 住院患者VTE预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表
文献综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物理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湖北介入放射人员的辐射水平、细胞微核率和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放射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检测
        1.3.2 个人剂量监测
        1.3.3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
        1.3.4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调查问卷
    1.4 质量控制
        1.4.1 现场及实验室检测
        1.4.2 问卷调查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基本情况
        2.1.1 放射工作人员基本情况
        2.1.2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地区分布
        2.1.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医院级别分布
        2.1.4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设备数
    2.2 介入放射工作场所的检测
        2.2.1 自我监测情况调查
        2.2.2 介入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检测
    2.3 个人剂量监测
    2.4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2.4.1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2.4.2 不同工龄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2.5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调查问卷
        2.5.1 基本情况
        2.5.2 不同性别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2.5.3 不同年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2.5.4 不同工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2.5.5 不同职业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意识情况
3.讨论
    3.1 湖北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概况
    3.2 介入放射工作场所防护情况
    3.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3.4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情况
    3.5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情况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介入放射的放射防护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3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研究调查问卷

(10)大连市放射诊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及健康现状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离辐射
    1.2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1.3 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3.2 对眼睛晶状体的影响
        1.3.3 对皮肤的影响
        1.3.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4 电离辐射的防护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来源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医院及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医疗医院数量及分级情况
        3.1.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个人防护用具、辅助防护设施及健康管理情况
        3.2.1 个人防护用具和辅助防护设施配置情况
        3.2.2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上岗及健康管理情况
    3.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个人剂量暴露水平
    3.4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异常结果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放射诊疗人员的个人防护用具及辅助防护设施
    4.2 放射诊疗人员的健康管理情况
    4.3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个人暴露剂量水平
    4.4 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异常结果情况
    4.5 电离辐射健康防护的对策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重视和加强分子介入放射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学改革的介入放射学后备力量培养途径[J]. 黄学卿.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03)
  • [2]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医务人员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刘宁.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非肿瘤组织内碘化油沉积范围与肝功能的关系[D]. 陈治远. 青海大学, 2021(01)
  • [4]电离辐射与临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关联性研究[D]. 郭绮珊.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5]历史见证了X射线发现125周年之辉煌[J]. 郑钧正. 辐射防护通讯, 2020(06)
  • [6]放射诊疗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效力[J]. 郑钧正. 医学研究杂志, 2020(11)
  •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J]. 李燕,郑雯,葛静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0(06)
  • [8]基于循证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预防方案构建与转化应用研究[D]. 李海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湖北介入放射人员的辐射水平、细胞微核率和放射防护现状调查分析[D]. 杨开.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10]大连市放射诊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及健康现状监测分析[D]. 董倩倩. 吉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重视和加强分子介入放射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