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学从心治心经验

任继学从心治心经验

一、任继学从他脏治心经验采菁(论文文献综述)

张鼎顺[1](2018)在《从三焦气化角度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文中提出冠心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无论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中的任何一个脏(腑)气化功能出现异常,都会导致气血津液通道不畅,化生、运行、输布异常,血瘀、痰浊、水饮、浊毒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只有三焦气化功能正常,气机升降通畅,气血运行无阻,才会使身体处于阴阳调顺、气血调和的最佳状态。

谭志洪[2](2016)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其危害在于它不仅能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突然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文献虽无此病名记载,但当代国医大师继承前贤学术精华,在诊疗心律失常方面的成就显着。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梳理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系统整理国医大师诊治本病的理论渊源、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特色,希冀能对本病更深入地认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文献参考。方法: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联合发布的关于表彰国医大师的两部文件精神,确定本课题研究涉及的国医大师名单。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关于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托图书馆纸质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检索国医大师学术论文及其临床医案,并确保纳入医案全部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文献研究方法,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梳理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及其源流,注重提炼每位国医大师诊治该病的经验,以大师医案为基础,并结合中医心血管尤其是心律失常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分型,并以数理统计分析总结大师治疗该病的用药特点。成果:立足上述研究方法最终形成学位论文,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调研相关资料,确定国医大师相关验案涉及到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中医病名认识为线索,梳理了心律失常相关的中医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原则。第二章整理并总结了邓铁涛、李今庸等24位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以所选各位国医大师个人为线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每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理论渊源、诊断特色、辨证技巧、处方特色和用药体会。第三章深入研究符合诊断标准的国医大师验案,依据各位大师对每则医案的辨证分型诊断,将所选医案总结为9大证型,每个证型下列各位大师的不同验案,为临床辨证分型治疗该病提供有益参考。第四章对所选大师医案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以药物使用的频次高低排序为线索,深入分析相关药物的类别、性味、归经及其炮制方法,探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用药特点。结论:国医大师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中医心血管理论与临床发展的重要学术标杆。研究和整理各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学术精华,不仅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诊断思路、辨证方法、处方技巧及用药经验等方面的文献参考,有利于临床工作者积累间接经验、提高诊疗水平,而且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展思路也提供了文献支撑,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学术理论的重要方法。

梁东辉[3](2015)在《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心病从肝论治,是基于五脏相关、七情致病的机理内涵探析和研究所提出的。临床上治疗各类心病,除了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之外,重视心肝同治,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疏肝理气中药的运用,常常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文中还将"心病从肝论治"的原则拓展应用,提出"心身同治"疗法,即在给予患者躯体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其精神心理的治疗,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郑学芳[4](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与西医规范化药物治疗相比,在西医规范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药进行持续治疗是否可以进一步降低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其对患者心绞痛疗效的改善情况。方法:本试验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分为2个队列,队列1为西医暴露组,队列2为中西医结合暴露组,西医暴露组100例,中西医结合暴露组200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心绞痛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暴露组在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给予丹篓片或益心舒口服。疗程:连续服药6个月,然后继续随访6个月,共1年。干预伏邪为措施把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主要疗效指标,结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疼痛程度、硝酸甘油停减率和心电图改善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在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预防心肌梗死、猝死、心力衰竭等)发生率、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心绞痛疼痛程度、硝酸甘油停减改善情况比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中西医结合暴露组明显优于西医暴露组(P<0.05)。两组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中西医结合暴露组优于西医暴露组(P<0.05)。在心电图疗效方面,两组比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能改善心电图缺血等情况,且中西医结合暴露组明显优于西医暴露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安全性指标监测均未见异常,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相比于单纯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显着改善,并且能降低心肌梗死、猝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改善心绞痛症状、增强耐力和提高生命活动的质量。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西医结合明显优于西医标准化治疗。

马伟国[5](2012)在《中医胸痹的病因病机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现代医学相当于西医冠心病等疾病范畴。历代中医古籍中对胸痹的记载为后世医家治疗胸痹奠定了基础。本病的产生与精神、年龄、体质、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笔者通过阅读部分中医古籍,参

韩霏[6](2012)在《益气活血方对实验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益气活血方对实验小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11-05/06在延边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药理学实验室完成。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110只。②通过气管夹闭的方法制备实验小鼠的心肌缺血模型,并观察各组小鼠心电消失时间,采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皮下注射的方法制备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各组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的时间。③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气管夹闭心肌缺血模型心电消失时间的影响:取小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地奥组、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每组10只。益气活血方大剂量组给予39.00g生药/kg,益气活血方小剂量组给予生药19.50g生药/kg。地奥组给予0.98%地奥心血康溶液0.195g/kg,小鼠每天灌胃一次,灌胃容量为0.2ml/10g,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每日一次灌胃,连续给药20天,末次给药24h后,用20%乌拉坦1.2g/kg腹腔注射麻醉,待麻醉后以小动脉夹夹闭气管,记录心电消失时间;观察ISO诱发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密闭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取其余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奥组、益气活血方大、小剂量组,每组10只。益气活血方大剂量组给予39.00g生药/kg,益气活血方小剂量组给予生药19.50g生药/kg。地奥组给予0.98%地奥心血康溶液0.195g/kg,小鼠每天灌胃一次,灌胃容量为0.2ml/10g,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0天,于末次给药45min后,除正常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ISO0.015g/kg制备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在ISO给药15min后,分别将小鼠放入250ml的密闭容器里,然后记录下实验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中药益气活血方明显延长气管夹闭小鼠心电消失时间及ISO诱发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中药益气活血方延长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的能力强于地奥心血康胶囊。结论:本研究证实中药益气活血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明显延长ISO诱发小鼠急性心肌缺血密闭缺氧的存活时间,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对防治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任路辉[7](2012)在《二乌温阳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二乌温阳贴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属心肾阳虚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二乌温阳贴,20天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及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BNP及血脂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6.3%,治疗组有效率为86.7%,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乌温阳贴能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王萍[8](2009)在《补气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气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络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研究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络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补气通络法组方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90%,显效率50%;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3.3%,显效率30%;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0%,显效率33.3%;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6.7%,显效率7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可显着降低TC、TG、LDL-C、CRP,Hcy,提高HDL-C,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还可延长凝血酶时间(TT),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运用补气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络阻型疗效显着。

康东周,全光石,刘丹[9](2008)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目前危害世界人民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

刘庆[10](2008)在《心康口服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心康口服液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疗效、安全性,与补心气口服液和滋心阴口服液作对照,并探讨其疗效机理,为临床推广应用打下基础。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武汉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共7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心康口服液组)37例和对照组(补心气口服液与滋心阴口服液组)37例。所有病例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药物用法治疗组给予心康口服液200ml/次,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补心气口服液1支/次(每支10m1)与滋心阴口服液1支/次(每支10ml),每日各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禁止使用除硝酸甘油以外其它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药物。同时嘱咐患者在试验期间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精神刺激,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腻及辛辣食物,忌抽烟及饮酒。3疗效及安全性观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观察一般情况(心率、血压等);观察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硝酸甘油的使用情况以及用药的安全性;治疗前后各做一次血、尿、粪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检查。4统计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变量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13.51%,有效率78.38%,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显效率21.62%,有效率72.97%,总有效率94.5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上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率21.62%,有效率45.95%,总有效率67.57%;对照组显效率32.43%,有效率37.84%,总有效率70.2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善情况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27.02%,有效率67.57%,总有效率94.59%;对照组显效率37.84%,有效率59.46%,总有效率97.3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治疗组停药率40.54%,减量率48.65%,减停率89.19%;对照组停药率54.05%,减量率40.54%,减停率94.5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安全性评价:对参加本项临床研究的患者,无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予以安全性检测指标的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多项检测指标。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试验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在试验过程中未因不良事件进行相应处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按照安全性评价标准认为试验药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心康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电图、缓解中医证候,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二、任继学从他脏治心经验采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继学从他脏治心经验采菁(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三焦气化角度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2 关于三焦气化说
    2.1 关于“三焦”
    2.2 关于“气化”
    2.3 关于“三焦气化”
3 三焦气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3.1 从三焦气化角度谈冠心病的病机
    3.2 三焦气化失司与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
4 总结

(2)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及其沿革
        1.1.1 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探讨
        1.1.2 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沿革
    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1.2.1 外感六淫
        1.2.2 情志内伤
        1.2.3 气血阴阳失常
        1.2.4 饮食不当
        1.2.5 他病或失治误治
        1.2.6 房劳伤肾
        1.2.7 药物影响
    1.3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1.3.1 调和阴阳
        1.3.2 扶正祛邪
        1.3.3 整体论治
第二章 国医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特色
    2.1 第一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1.1 邓铁涛注重心脾祛痰瘀
        2.1.2 李辅仁补养气血重扶正
        2.1.3 路志正立足中焦重升降
        2.1.4 郭子光重视脉诊畅气血
        2.1.5 颜正华重辨虚实调气血
        2.1.6 任继学明辨虚实必求本
        2.1.7 李振华调理心脾重气阴
        2.1.8 朱良春倡导脉诊调虚实
        2.1.9 裘沛然立足气阳重温通
        2.1.10 颜德馨倡导衡法分期治
        2.1.11 张镜人立足脾胃施膏方
        2.1.12 张琪辨别虚实治病求本
        2.1.13 周仲瑛整体辨证重病机
        2.1.14 李玉奇立足心肾重舌诊
        2.1.15 张学文辨证四要倡脉诊
    2.2 第二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2.1 王琦体质辨证重血运
        2.2.2 阮士怡注重脾肾兼散结
        2.2.3 刘志明立足心肾重宗气
        2.2.4 李士懋辨识火郁重脉诊
        2.2.5 李今庸注重病机用方精
        2.2.6 陈可冀重视肾阳调肝脾
        2.2.7 段富津气血辨证调虚实
        2.2.8 徐经世基于本虚重舌诊
        2.2.9 唐祖宣立足火衰兼祛邪
第三章 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验案管窥
    3.1 感受外邪
        3.1.1 李玉奇医案(气虚外感心脉阻,益气祛瘀清热瘥)
        3.1.2 王琦医案(外感诱发心悸病,益气温阳通血脉)
        3.1.3 李士懋医案(外感郁热发心悸,清宣郁热畅气机)
        3.1.4 李辅仁医案(心肾不足受外感,分步论治病痊愈)
    3.2 阴虚火旺
        3.2.1 朱良春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滋阴降火诸证愈)
        3.2.2 李振华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清养心肾泻肝热)
        3.2.3 刘志明医案(阴液亏虚心悸发,滋阴降火宁心神)
        3.2.4 李济仁医案(阴虚阳亢血脉阻,滋阴清热兼祛瘀)
    3.3 痰湿内蕴
        3.3.1 王绵之医案(痰气内阻发咳嗽,化痰理气活血脉)
        3.3.2 路志正医案(阳明湿热蕴结证,清利湿热和气血)
        3.3.3 段富津医案(痰湿内阻兼气虚,健脾益气血脉畅)
        3.3.4 唐祖宣医案(水走肠间气上逆,泄水祛瘀温阳气)
    3.4 气阴两虚
        3.4.1 邓铁涛医案(气阴两虚痰瘀阻,益气养阴祛痰瘀)
        3.4.2 路志正医案(心情紧张心悸生,益气养阴宁心神)
        3.4.3 阮士怡医案(气阴两虚水瘀阻,益气养阴祛水瘀)
        3.4.4 刘尚义医案(气阴两虚心动悸,滋阴复脉养心神)
    3.5 气血亏虚
        3.5.1 张镜人医案(风心病显脉结代,养心健脾组膏方)
        3.5.2 颜正华医案(气血亏虚水湿停,益气养血健脾愈)
        3.5.3 刘志明医案(气血亏虚心悸发,健脾养心定心神)
        3.5.4 段富津医案(气血亏虚发心悸,益气养血兼温通)
    3.6 阳气亏虚
        3.6.1 裘沛然医案(冠心病少阴阳虚,滋阴温阳起沉疴)
        3.6.2 郭子光医案(心动过缓少阴病,急投麻附细辛汤)
        3.6.3 刘祖贻医案(心阳虚衰瘀血滞,温阳活血养气阴)
        3.6.4 洪广祥医案(阳虚痰瘀外感因,温阳散寒祛痰瘀)
    3.7 气虚痰瘀
        3.7.1 周仲瑛医案(心肺同病痰瘀阻,豁痰祛瘀通胸阳)
        3.7.2 颜德馨医案(阳气虚弱心悸重,温阳益气衡法施)
        3.7.3 李今庸医案(络脉血瘀心悸动,活血破瘀安心神)
        3.7.4 孙光荣医案(气虚血瘀痰热蕴,益气祛瘀清痰热)
    3.8 情志不遂
        3.8.1 方和谦医案(木旺土虚致心悸,疏肝健脾兼养血)
        3.8.2 任继学医案(恼怒诱发心悸动,疏肝利胆清痰热)
        3.8.3 徐景藩医案(情志抑郁胃心病,益气疏肝养胃阴)
        3.8.4 徐经世医案(肝强脾弱心失养,健脾疏肝和脉络)
    3.9 气滞血瘀
        3.9.1 李济仁医案(气滞血瘀脉络阻,祛痰活血通络愈)
        3.9.2 张学文医案(宗气不畅血脉阻,宣通宗气活血脉)
        3.9.3 李士懋医案(气滞火郁发心悸,行气疏肝兼清热)
        3.9.4 段富津医案(血瘀气滞胸闷痛,祛瘀行气扶正痊)
第四章 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初探
    4.1 资料
        4.1.1 处方来源
        4.1.2 纳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制定文献检索范围
        4.2.2 进行病例搜集
        4.2.3 药物整理
    4.3 结果
        4.3.1 中药频次排序
        4.3.2 药物性味归经
        4.3.3 药物类别
        4.3.4 不同地域国医大师用药特点
        4.3.5 药物修治方法
    4.4 讨论
        4.4.1 本于心虚重气阴
        4.4.2 脏腑相关示大法
        4.4.3 因地制宜当活用
        4.4.4 重视修治擅遣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1. 1肝和心经脉相连,为木火相生关系
    1. 2肝和心在气血调节方面关系密切
    1.3肝和心在调节情志方面密切相关。
2心病与精神心理问题的现代认识
3心病从肝论治的临床实践
    3. 1胸痹心痛( 冠心病、心绞痛)
    3. 2心悸( 心律失常)
    3. 3慢性心力衰竭
4结语

(4)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学的研究进展
    二 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
    三 小结
    四 展望
试验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试验方法
研究结果
    一. 治疗前两组患者可比性分析
    二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三. 安全性指标监测
讨论
    1 胸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2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西医治疗
    3 结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5)中医胸痹的病因病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正虚为本, 邪实为标”与胸痹
2 “郁”与胸痹
3 “五脏相关”与胸痹
4 “毒邪”与胸痹

(6)益气活血方对实验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
    2.1 中药方剂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药品
    2.4 实验仪器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方法及结果
    3.1 气管夹闭小鼠心电消失时间实验
    3.2 小鼠密闭耐缺氧时间实验
    3.3 最大耐量实验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医对急性心肌缺血的认识及研究
    4.2 西医学对急性心肌缺血的认识及研究
    4.3 选择实验动物模型的依据
    4.4 组方原理
    4.5 总结
    4.6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二乌温阳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两组治疗前资料均衡性分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体征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 TC、TG 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 LVEF、E/F 值、BNP 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心电图分级表现比较
        3.5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观测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情况
        1.2 流行病学资料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理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 预防
    2 中医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与治疗
    3 中医外治法
    4 方药分析
        4.1 方药配伍分析
        4.2 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穴位分析
        5.1 现代对内关、心俞的研究
    6 疗效评价
        6.1 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6.2 降低血脂作用
        6.3 对 LVEF、E/A 值、BNP 的改善作用
        6.4 对心电图的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8)补气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心绞痛分级、分度诊断标准
        (三) 心绞痛症状轻重分级标准
        (四) 中医辨证标准
        (五) 心绞痛评分标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标准及证候分级标准
    二、试验病例标准
        (一) 纳入病例标准
        (二) 病例排除标准
    三、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两组治疗前对比
    四、治疗及观察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项目及方法
    五、疗效判定标准
        (一)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二)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三)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四)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六、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疾病疗效及分析
    二、心绞痛疗效及分析
    三、心电图疗效及分析
    四、中医症状疗效及分析
        (一) 中医症状总疗效
        (二) 中医各单项疗效
    五、对血脂的影响及分析
    六、对CRP的测定影响及分析
    七、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分析
    八、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九、安全性检测
讨论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病机探讨
        (一) 心气亏虚为冠心病心绞痛的致病之本
        (二) 络脉瘀阻是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关键
    三、证治方药分析
    四、现代药理研究
    五、疗效分析及探讨
        (一) 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
        (二) 调节血脂
        (三) 改善微循环状态
        (四) 改善凝血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详细摘要

(9)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治疗研究
    1.1证候治疗
        1.1.1益气活血法
        1.1.2活血化瘀法
        1.1.3化瘀除浊法
        1.1.4益气养阴法
        1.1.5宜痹通阳法
    1.2从脏腑论治
        1.2.1从肺论治
        1.2.2从肝胆论治
        1.2.3从脾胃论治
        1.2.4从肾论治
        1.2.5从腑论治
        1.2.6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辨证
    1.3专方专药
        1.3.1古方或自拟方加减治疗
        1.3.2中成药治疗
        1.3.3针剂治疗
        1.3.4单味药治疗
    1.4中西医结合治疗
        1.4.1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提高疗效
        1.4.2中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术 (PTCA CASI) 后再狭窄
        1.4.3中药合用激光照射疗法治疗冠心病
        1.5外治疗法
        1.5.1透皮穴位给药
        1.5.2透皮非穴位给药
        1.5.3气雾剂
2动物实验研究
3展望

(10)心康口服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5 安全性标准评价
讨论
    1 冠心病稳定型心纹痛的现代研究
    2 导师对冠心病心绞痛病机的认识
    3 组方及功效分析
    4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纹痛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任继学从他脏治心经验采菁(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三焦气化角度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J]. 张鼎顺.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19)
  • [2]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D]. 谭志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心病从肝论治的理论及临床应用[J]. 梁东辉. 环球中医药, 2015(11)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郑学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中医胸痹的病因病机探讨[J]. 马伟国.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06)
  • [6]益气活血方对实验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影响[D]. 韩霏. 延边大学, 2012(02)
  • [7]二乌温阳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 任路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补气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D]. 王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近况[J]. 康东周,全光石,刘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7)
  • [10]心康口服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D]. 刘庆. 湖北中医学院, 2008(10)

标签:;  ;  ;  ;  ;  

任继学从心治心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