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焦三层薄透镜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探讨

无焦三层薄透镜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探讨

一、无光焦度3贴合薄透镜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都静妍[1](2021)在《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显示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有着巨大的意义。传统的二维(twodimensional,2D)平面显示技术无法包含物体的深度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追求。裸眼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显示技术可以提供物体的深度信息,还原正确的遮挡关系,从而受到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和企业的广泛关注,是3D显示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现阶段的裸眼3D显示观看视角小是阻碍裸眼3D显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集成成像显示、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显示等都存在视角小的问题,无法满足人类视觉对于大视角、高质量裸眼3D显示技术的追求,严重阻碍了裸眼3D显示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裸眼3D显示视角提升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的大视角、高像质3D光场显示方法传统的集成成像显示具有全视差、立体感强等优点,但该显示技术的观看视角需要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光学一数字联合优化算法。该算法基于光学成像理论分析了系统中透镜阵列产生的像差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像差进行分类:适合光学优化的像差和适合数字图像优化的像差。设计并优化透镜阵列用来将适合光学优化的像差定量地抑制为零或最小值,提出了基于维纳滤波的预校正算法抑制其他像差。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使用球面单透镜阵列作为控光元件,在提升系统观看视角的同时不会增加系统复杂度。结合全息功能屏调制光线的作用,提出的显示原型系统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产生的像差,实现了具有52°观看视角、16900个视点数目的高像质3D光场显示。(2)高分辨率、大视角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悬浮3D显示可以提供很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目前,悬浮3D显示由于杂散光和像差的存在,很难同时实现令人满意的观看视角和分辨率。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高分辨率、大视角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设计的悬浮3D显示系统由立体显示单元和悬浮透镜组成,其中立体显示单元由时序定向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构成,可以提供无分辨率损失的3D图像。提出了瞳孔追踪3D显示方法,可以实现基于实时瞳孔空间位置的3D信息采集和再现,能够为观看者提供较大的观看区域。悬浮透镜会产生严重影响整个悬浮系统视角的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可以获得像差得到抑制的悬浮3D图像,结合瞳孔追踪3D显示方法,能够实现大视角、高分辨率的悬浮3D显示效果。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对不同光学结构的悬浮透镜具有普适性。仿真和实验表明,设计的原型系统最终实现了具有60°观看视角、高分辨率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效果。(3)基于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的大视角悬浮3D光场显示传统的基于集成成像和悬浮透镜的悬浮3D光场显示是一种可供多人观看的悬浮3D显示技术,能够还原原始光场分布,但其存在观看视角小、像质差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的大视角悬浮3D光场显示。该系统由大视角水平向光场显示单元和悬浮透镜构成。设计的光场显示单元由方向性时序背光模组、液晶面板、柱透镜光栅和全息功能屏构成,通过刷新编码图像并借助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可以实现大视角的光场显示效果。同时,为了提升整个悬浮光场系统的观看视角、提高悬浮3D光场图像的质量,设计了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建立了光场空间数据之间的数学映射关系,通过该算法得到的多张编码图像经过光学系统调制后可以得到理想的悬浮3D光场图像。为了进一步提升像质,还提出了针对编码图像的加权优化算法来解决柱透镜光栅带来的图像锯齿感问题。仿真和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实现观看视角为60°、可供多人观看的悬浮3D光场显示,且与传统方法相比,像质有了明显地提升。

贾春辉[2](2019)在《共孔径四通道阵列微光偏振成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光照环境极其微弱的情况下,光电设备对目标的侦查能力受到孔径、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目标与背景对比度降低,成像质量下降而无法完成探测任务,但是偏振成像技术可以探测目标表面的偏振信息而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将微光成像与偏振成像技术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微弱光环境下的目标观测能力。传统分时型偏振成像系统无法对运动场景进行实时信息采集,为了能够实时获取动态场景全部偏振信息,实时成像系统应运而生,解决了分时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偏振成像原理,并结合孔径分割技术设计了微光偏振实时成像光学系统,光学系统采用共口径四通道阵列结构,将四个待测偏振态分成四个独立的成像通道,通过子孔径成像镜组对探测器靶面进行四象限分割成像,每个偏振通道通过放置起偏状态不同的偏振片获取目标不同偏振态的强度图像,从而实现实时偏振成像,可满足在最低照度1×10-3lx环境下实时偏振成像。系统最终参数为焦距100mm,整体F数为1.2,工作波段为0.40.85μm,系统单通道像高14mm。同时,本文利用高动态微光EMCCD和微光线栅偏振片搭建了微光偏振成像系统,并在室外星光级环境1×10-3lx下对目标场景进行了偏振成像实验,完成对微光偏振成像的可行性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人造目标的目标背景对比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微光夜视成像中偏振度图像相对于强度图像,图像整体的平均灰度值提升了13%、信息熵提升了7.9%。证明了在微弱光环境下引入偏振成像技术能够提高景物以及目标之间的对比度,比简单使用强度成像识别目标的方法更有效率。

于雷[3](2018)在《数字高速相机的光学分幅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复杂结构的失稳过程包括较长时间段的局部失稳和较短时间段的整体失稳。为了全面地认识复杂结构的失稳过程,实验系统需要对全部两个失稳阶段进行观测:需要“捕捉”两个失稳阶段中出现的每个失稳结构,同时定量获得每个失稳结构的失稳特征参数。考虑到实验环境的复杂性,基于图像结构(如条纹、散斑等)分析的摄像测量方法是一种合适的选择。数字高速相机在图像测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已有的用于实验测量的高速相机在测量时长,分辨率,速度等几个方面不能同时满足对于结构失稳的测量。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图像测量的数字高速相机的光学分幅系统,在保证分辨率和测量时长的前提下提高相机的采集速度。本文首先调研了几种典型高速相机的应用现状,并基于相机阵列错时采集的思想,设计了一套光学分幅系统的方案: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后,利用一分十六分幅机构进行分光,最后成像在错时触发的相机中。随后在光学设计软件Zemax的帮助下,对系统中的中继镜头进行了设计优化,对整个分幅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评价。最后在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中设计了镜头套筒、分幅机构和衔接部分等机械结构。

穆永吉,毛一江,胡明勇[4](2014)在《一种离轴抛物面镜像差校正镜组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无光焦度校正板在光学像差校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校正大口径离轴抛物面的轴外像差,根据离轴抛物面式平行光管的设计特点,提出了一种用偏置于离轴抛物面镜之后的无光焦度校正板以校正其轴外像差的新结构。根据三级像差理论,分析并进一步推导了大口径离轴抛物面的单色像差分布系数,推导出偏置无光焦度校正板与离轴抛物面的空间几何关系,得出了计算偏置无光焦度校正板初始结构的方法。经过实例验证,由此方法计算出的初始结构参数正确,可有效提高优化设计的效率,同时,此结构能够以相对较小的口径校正离轴抛物面的轴外像差。

陈阳[5](2014)在《双波段共口径共变焦光学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双波段连续变焦光学系统既具有双波段系统全天候侦查、精确、全面获取目标信息的特点,也兼备了连续变焦系统探测范围广、搜索速度快,能对目标进行不间断观测的优点。由于双波段连续变焦系统的上述优良性能,该类系统迅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大多此类系统是由两个单独系统组成,这就导致系统体积庞大,也增加了侦察设备的复杂程度。此外由于外部观察环境变化,如目标被遮挡、烟雾干扰、昼夜交替,而进行光路转换后,需要重新搜索目标、调整焦距,才能再次对目标进行观察。切换过程耗时长、系统反应速度慢,当跟踪、观测的目标移动速度较快时,还可能会丢失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可见光/中红外共口径同步连续变焦光学系统,系统变焦比为10x。分析了变焦过程中可见光/中红外焦距和变焦比的差异及其差异的变化规律。结合两组元和三组元变焦理论,推导了补偿变焦比差应满足的条件,分析了直接变焦比差补偿方法,利用该方法达到了可见光/中红外在任意变焦位置处焦距及变焦比都相同的目标。设计的系统总体积小于290mm×45mm。在整个变焦过程中,可见光、中红外焦距的最大差值小于0.02mm。可见光在空间频率801p/mm处传函值高于0.5,中红外在空间频率201p/mm处传函值高于0.45。对光学系统在-40℃-+60℃温度范围内消热差后,成像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与普通的双波段变焦系统相比,设计系统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实时性高、反应速度快的优点,并能够实现利用双波段对目标的同步成像、同步跟踪与测

胡明勇,余俊,穆永吉,毛一江,潘俊鹤[6](2013)在《大口径宽光谱折射平行光管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介绍了大口径、宽光谱、折射式平行光管物镜的设计理论。结合项目设计实例;工作波长范围4001100 nm,焦距2000 mm,相对口径1/10的折射式平行光管系统,论述了光学设计初期玻璃材料选取、初始结构选取与光焦度分配等问题。利用修正的相对部分色散P与阿贝数V建立复消色差方程组求解初始结构,使用Zemax软件优化设计出在全谱段范围内复消色差的平行光管系统。最后,给出Zemax软件分析的像差结果,系统中心视场内的点列图优于5μm,中心波长波像差优于1/60λ,焦距色偏移量为0.33 mm,其余像差均在设计指标之内。

于登群[7](2013)在《大视场航空测绘相机光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摄影测绘是指将测绘相机搭载在航空器的工作平台上,在空中对需要观察的地表情况进行摄影测绘。航空摄影测绘技术以其时效性强、目标的影像直观、机动灵活、准确率高、针对性强等优点,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广泛地在军民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随着航空摄影测绘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航空测绘相机的光学系统设计指标也进一步提高,航空测绘相机的设计焦距越来越长,视场角不断扩大,因此系统像差急剧增大。采用传统消除像差的方法导致系统庞大笨重、成本昂贵,已不能很好的适用于高性能航空测绘相机的发展要求,必须采用其它方式对光学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以高性能的长焦距大视场航空测绘相机的光学系统为研究目标,采用双层衍射光学元件(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DOE)进行光学系统的优化设计,实现传统透镜系统所不能实现的特殊功能,改善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确定设计方案介绍了国内外航空摄影测绘技术的发展现状,航空摄影测绘技术特点及工作原理,并分别研究了航空测绘相机种类以及各自光学系统的结构特点。并通过对指标要求的分析,确定了相机光学系统的基本结构,确定了设计方案。(2)设计衍射元件设计了双层衍射光学元件,并在论文对衍射元件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衍射元件的色散特性及像差校正能力;衍射元件的衍射效率计算方法,包括一般衍射元件、谐衍射元件和多层衍射元件的宽光谱衍射效率;光束入射角对不同衍射元件衍射效率的影响,并根据入射角优化了衍射元件的设计,增大了入射光的角度。并在文中计算了元件的结构参数。(3)设计航空测绘相机光学系统对初步设计的光学系统进行了像差分析,使用双层衍射元件对光学系统像差进行了平衡校正,并通过CodeV软件对优化后系统的成像质量作了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良好,结构小,重量轻,能够满足航空测绘相机的要求。

兰翔[8](2011)在《变焦距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光学设计理论以及加工工艺的日趋成熟,变焦距系统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一般来说,在使用光学系统的任何领域和部门中,都可以用变焦距镜头来代替其中的镜头。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CD和CMOS图像传感器制造工艺的逐步提高,高精度数控机床的出现,非球面设计和加工技术的成熟,使变焦距系统的发展突飞猛进,给变焦距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特点,根据这些新特点,设计新形式的变焦距系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要介绍了变焦距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论述了变焦距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变焦距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传统形式的变焦距系统的特点以及变焦方程,并介绍了设计变焦距系统的一般方法。(2)介绍了变焦距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发展,通过CCD/CMOS图像传感器与感光胶片的对比,得出了变焦距镜头的新特点。讨论了变焦距系统中变焦形式的发展,给出了发展过程中三种典型的变焦形式,并对其变焦方程行了分析。论述了非球面在校正像差方面的作用以及现在非球面的加工技术。(3)应用本文所讨论的全动型变焦距系统,借助于ZEMAX光学设计软件,设计了一个用于数码相机的7倍广角变焦距物镜,最后综合评价了所设计的变焦距物镜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变焦距物镜可以满足数码相机的使用要求,实现了小型化设计。

陈姣,焦明印,常伟军,康文莉[9](2011)在《紫外-可见宽光谱显微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一个紫外-可见宽光谱显微物镜的设计过程。通过改进的PW法求解初始结构参数,确定采用两个分离的正负透镜组组成透射式光学系统,根据光学材料的色散特性,选取正透镜材料为CaF2,负透镜材料为熔石英,通过建立复消色差方程组来分配双分离透镜的光焦度,合理地对两组透镜的偏角进行分配。运用CODE-V光学设计软件对系统进行优化,使系统的位置色差和二级光谱同时得到校正,实现了复消色差。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在整个视场范围内,点列图弥散圆RMS半径值小于5,最大视场处的像散为0.058,畸变为0.04%。

袁春晓[10](2010)在《高分辨率掌纹图像采集与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现今社会中是一种重要的个人身份识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迅猛发展。而掌纹由于其容易采集、唯一性、稳定性、不变性,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识别系统。本文对掌纹识别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掌纹识别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掌纹图像的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识别这四个步骤[1]。目前掌纹图像的采集主要是采集低分辨率的掌纹主线特征,因此本文主要着重于研究采集高分辨率的掌纹图像,获取手掌上的各种特征信息,如乳突纹、主线和皱褶线等,以求将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精度的识别系统。本文设计了基于光学全反射原理的接触式掌纹采集系统,以及相应的照明系统。掌纹采集系统的成像传感器选用了800万像素数的CCD图像传感器,使用前组单片镜与后组高斯结构形成双远心光路,将掌纹图像成像在CCD接收器件上,设计结果表明光学系统的传递函数在CCD器件的截止频率处接近衍射极限,RMS点斑直径均小于艾利斑直径,最大畸变小于0.5%。照明系统采用柯勒照明方式,使用LED为照明光源,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方棒积分器件后,经过中继透镜组均匀照射手掌面;最终物面上,照明的非均匀性在采样点10×10时达到了9.5%,基本实现了高分辨率、小畸变采集掌纹图像的要求。掌纹的识别部分,针对掌纹特征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掌纹纹理特征的分析采用多频率分析的方法,在不同方向上对掌纹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并研究了在每个小波分解尺度上对掌纹的区分能力,尝试获得掌纹图像的综合特征信息。

二、无光焦度3贴合薄透镜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光焦度3贴合薄透镜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立体视觉概述
    1.3 裸眼三维显示技术概述
    1.4 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的研究现状
        1.4.1 集成成像视角提升的研究现状
        1.4.2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显示视角提升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裸眼三维显示理论基础
    2.1 基于柱透镜光栅的视点立体显示原理
    2.2 光场显示原理
        2.2.1 光场模型
        2.2.2 集成成像显示原理
        2.2.3 基于全息功能屏的光场显示原理
    2.3 光学成像系统理论基础
        2.3.1 光学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
        2.3.2 光学成像系统的像差
        2.3.3 光学成像质量评价
        2.3.4 光学图像退化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的大视角、高像质3D光场显示方法
    3.1 集成成像显示的视角特性分析
        3.1.1 显示系统设计及显示原理
        3.1.2 视角受限问题分析
    3.2 非球面复合透镜阵列设计及验证
        3.2.1 光学初始结构计算方法
        3.2.2 非球面复合透镜设计
        3.2.3 仿真与实验
    3.3 光学—数字联合优化算法
        3.3.1 算法原理
        3.3.2 像差选择校正方法
        3.3.3. 数字图像优化方法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分辨率、大视角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
    4.1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显示视角特性分析
        4.1.1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显示原理
        4.1.2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显示视角受限原因分析
    4.2 高分辨率的透射式悬浮3D显示系统设计
        4.2.1 悬浮3D显示系统设计
        4.2.2 无分辨率损失的立体显示单元设计
    4.3 瞳孔追踪3D显示方法
        4.3.1 瞳孔追踪设备使用
        4.3.2 基于瞳孔实时位置的3D信息采集与再现
        4.3.3 基于瞳孔追踪的平滑视差3D显示原理
    4.4 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
        4.4.1 基于悬浮透镜的单应性变换原理
        4.4.2 针对畸变和色差的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装置
        4.5.2 多通道多变量图像校正算法的实验验证
        4.5.3 大视角悬浮三维显示的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的大视角悬浮3D光场显示
    5.1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光场显示视角特性分析
    5.2 基于悬浮透镜的悬浮3D光场系统设计
        5.2.1 悬浮3D光场显示系统设计
        5.2.2 大视角光场显示单元设计
    5.3 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
        5.3.1 基于悬浮透镜的光场空间光线的光路分析
        5.3.2 光场空间数据映射方法
        5.3.3 光场空间数据重构算法流程
    5.4 消除3D显示效果锯齿感的加权优化算法
        5.4.1 加权优化算法
        5.4.2 算法验证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与创新
    6.2 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2)共孔径四通道阵列微光偏振成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本文研究内容
    1.3 本文研究组织结构
2 偏振成像系统原理
    2.1 偏振态及其描述
        2.1.1 琼斯矢量表示方法
        2.1.2 Stokes矢量和Mueller矩阵
        2.1.3 偏振度、偏振角
    2.2 偏振成像系统结构
        2.2.1 时序偏振成像系统
        2.2.2 实时偏振成像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微光夜视成像系统原理
    3.2 共口径四通道偏振成像
    3.3 设计指标
        3.3.1 四通道微光偏振实时成像光学系统设计指标
        3.3.2 参考频率的计算
        3.3.3 探测器分割以及艾里斑尺寸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光学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光学系统初始结构选择
        4.1.1 初始结构设计过程
        4.1.2 初始结构计算方法
    4.2 同轴微光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4.3 基于孔径分割技术的离轴量计算
    4.4 四通道微光偏振实时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4.4.1 共口径四通道初始结构
        4.4.2 四通道微光偏振实时成像光学系统
        4.4.3 系统成像性能评价
        4.4.4 成像质量公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微光偏振成像实验
    5.1 微光偏振成像实验平台
    5.2 图像评价
    5.3 分时型微光偏振成像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数字高速相机的光学分幅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同类仪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图像采集设备的发展现状
        1.2.2 仪器研制中相关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速分幅相机光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几何光学中的像差理论
        2.1.1 球差
        2.1.2 正弦差和慧差
        2.1.3 像散和场曲
        2.1.4 畸变
        2.1.5 色差
        2.1.6 像质评价
    2.2 像差校正和平衡方法
    2.3 光学设计基本方法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会聚光分幅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3.1 分幅的结构形式
    3.2 会聚光分幅系统的结构参数
        3.2.1 分幅结构空间布局
        3.2.2 光学分幅系统的结构参数
    3.3 中继镜头的设计及优化
        3.3.1 镜头设计应注意的实际问题
        3.3.2 镜头设计及优化
    3.4 中继镜头像质评价与公差分析
        3.4.1 点列图
        3.4.2 镜头场曲与畸变分析
        3.4.3 调制传递函数分析
        3.4.4 公差分析
    3.5 会聚光分幅系统的像质分析
        3.5.1 高速数字相机光学分幅系统的布局
        3.5.2 分幅系统的像差分析
    3.6 平片厚度对成像质量影响的实验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设计及布局
    4.1 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4.2 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
    4.3 光学分幅系统的机械设计
        4.3.1 分幅装置
        4.3.2 中继镜头的镜筒及底座设计
        4.3.3 整体装配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平行光分幅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5.1 平行光分幅系统的系统搭建
        5.1.1 初始结构的确定
    5.2 结构优化与像质分析
    5.3 平行光分幅系统与会聚光分幅系统比较分析
        5.3.1 空间结构与装配
        5.3.2 成像像质
        5.3.3 照度对比
    5.4 本章小节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一种离轴抛物面镜像差校正镜组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新结构的像差分析与初始结构计算
    2.1离轴抛物面参量选取及各单色像差
    2.2无光焦度校正板的初始结构
3设计实例
4结论

(5)双波段共口径共变焦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章创新点
    1.3 本文研究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双波段共口径共变焦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结构及设计要求
        2.1.1 主要研究内容
        2.1.2 系统结构
        2.1.3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红外光学材料
        2.3.1 光学材料
        2.3.2 透过可见光、中波红外的材料
    2.4 消热差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变焦形式选择
        3.2.1 变焦理论概述
        3.2.2 变焦距系统分类
        3.2.3 变焦形式选择
        3.2.4 机械补偿式变焦理论
    3.3 初始结构设计
    3.4 设计参数要求
    3.5 可见、红外公共变焦部分初始结构设计及优化
        3.5.1 变焦系统初始结构设计理论
        3.5.2 初始结构选择
        3.5.3 公共部分初始结构分析及优化
        3.5.4 公共变焦组结构优化结果
        3.5.5 焦距及变焦比差异分析
    3.6 变倍比差补偿组设计
    3.7 小结
4 系统像质评价及性能分析
    4.1 系统结构
    4.2 变焦比差补偿结果
    4.3 光学系统像质评价
    4.4 变焦曲线拟合
    4.5 镀膜
    4.6 小结
5 系统消热差及公差分析
    5.1 温度效应
    5.2 无热化设计方法
    5.3 消热差设计
    5.4 系统公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的总结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6)大口径宽光谱折射平行光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设计理论
3 设计过程及像质评价
4 结论

(7)大视场航空测绘相机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航空测绘相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航空测绘相机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
    2.1 航空测绘相机工作原理
    2.2 航空测绘相机的分类与特点
        2.2.1 数字航空测绘相机分类
        2.2.2 航空测绘相机结构特点
        2.2.3 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机的工作原理
第三章 光学系统初步设计
    3.1 确定设计方案
        3.1.1 研究指标
        3.1.2 结构形式选择
    3.2 光学系统初始设计
        3.2.1 选择起始结构
        3.2.2 初步优化
    3.3 像差基本性质
    3.4 系统像差分析
    3.5 系统热差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衍射光学元件设计
    4.1 衍射光学元件原理
    4.2 衍射光学元件的衍射效率
        4.2.1 单层衍射元件衍射效率
        4.2.2 多层衍射光学元件(MOE)衍射效率
    4.3 衍射光学元件的像差校正能力
    4.4 入射角对衍射光学元件的影响
        4.4.1 光束斜入射情况下单层衍射光学元件衍射效率
        4.4.2 斜入射条件下双层衍射光学元件相位表达式
    4.5 小结
第五章 光学系统最终设计结果分析
    5.1 双层衍射光学元件设计
    5.2 航空测绘相机光学系统最终设计结果
        5.2.1 结构参数
        5.2.2 成像性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变焦距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变焦距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1.1 变焦距系统的基本概念
        2.1.2 变焦距系统的分类
    2.2 光学补偿法变焦距系统
    2.3 机械补偿法变焦距系统
    2.4 变焦距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3 变焦距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发展
    3.1 图像传感器
        3.1.1 CCD和CMOS
        3.1.2 CCD/CMOS和感光胶片的比较
    3.2 变焦形式的发展
        3.2.1 组联动型变焦距系统
        3.2.2 中间有固定组的变焦距系统
        3.2.3 四组元全动型变焦距系统
    3.3 非球面技术的发展
        3.3.1 非球面简介
        3.3.2 非球面对像差的校正作用
        3.3.3 非球面的加工
4 全动型变焦距光学系统设计
    4.1 镜头主要技术指标
    4.2 初始结构的选取
    4.3 像差校正与平衡
    4.4 凸轮曲线的拟合
    4.5 像质评价
        4.5.1 像差曲线
        4.5.2 点列图
        4.5.3 光学传递函数
        4.5.4 像质综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紫外-可见宽光谱显微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设计过程
    1.1 初始结构的选择及求解
    1.2 光学材料的选择
    1.3 光焦度分配及基本像差参量的计算
        1.3.1 光焦度分配
        1.3.2 基本像差参量的计算
    1.4 透镜组结构参数的确定
2 优化及设计结果
3 结束语

(10)高分辨率掌纹图像采集与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识别技术概述
        1.1.1 人体的生物特征
        1.1.2 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1.2 掌纹识别技术
        1.2.1 掌纹的生理特征
        1.2.2 掌纹识别的特点和优势
        1.2.3 掌纹识别的发展和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掌纹采集系统光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光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2.2 PW 形式的赛得和数
    2.3 薄透镜系统初级像差的PW 表示式
    2.4 双高斯结构
        2.4.1 对称型的结构特点和双高斯结构的像差分析
        2.4.2 用初级像差求解初始结构
        2.4.3 双高斯结构的像差校正
    2.5 照明聚光镜系统
        2.5.1 透射式明场照明
        2.5.2 暗场照明的聚光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掌纹图像采集和识别的研究
    3.1 常见的掌纹图像采集方法
    3.2 掌纹图像采集光学系统的特点
    3.3 光学镜头型式的选择
    3.4 远心光学结构
    3.5 掌纹图像识别的方法
        3.5.1 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掌纹识别技术
        3.5.2 小波变换
        3.5.3 小波能量特征的匹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远心光路的接触式掌纹采集光学系统设计
    4.1 接触式掌纹采集光学系统设计
        4.1.1 基本设计要求
        4.1.2 基本参数计算
    4.2 2.2μm 像元设计结果和分析
        4.2.1 设计结果
        4.2.2 掌纹采集系统性能
        4.2.3 结构的调整和简化
    4.3 5.5μm 像元设计结果
    4.4 照明光学系统设计
        4.4.1 光源的选择
        4.4.2 柯勒照明原理
        4.4.3 方棒积分器件匀光原理
        4.4.4 二者结合照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和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无光焦度3贴合薄透镜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裸眼三维显示视角提升方法研究[D]. 都静妍.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共孔径四通道阵列微光偏振成像系统研究[D]. 贾春辉.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3]数字高速相机的光学分幅系统设计[D]. 于雷.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4]一种离轴抛物面镜像差校正镜组的设计[J]. 穆永吉,毛一江,胡明勇. 光学学报, 2014(06)
  • [5]双波段共口径共变焦光学系统设计[D]. 陈阳. 西安工业大学, 2014(09)
  • [6]大口径宽光谱折射平行光管系统设计[J]. 胡明勇,余俊,穆永吉,毛一江,潘俊鹤. 量子电子学报, 2013(05)
  • [7]大视场航空测绘相机光学系统设计[D]. 于登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3(07)
  • [8]变焦距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兰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7)
  • [9]紫外-可见宽光谱显微成像光学系统的设计[J]. 陈姣,焦明印,常伟军,康文莉. 应用光学, 2011(02)
  • [10]高分辨率掌纹图像采集与识别技术研究[D]. 袁春晓.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0(07)

标签:;  ;  ;  ;  ;  

无焦三层薄透镜组初始结构参数求解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