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迈向“数字航天”

航天:迈向“数字航天”

一、航天:向“数字航天”挺进(论文文献综述)

许晨,臧思佳[1](2021)在《深海“奋斗者”——中国“奋斗者”号潜水器挺进万米深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毛泽东豪迈的诗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向世界最深海的挺进与勘探,也是向科技最前沿的挺进。在这个世界尖端科学竞争的前沿,中国众多的科学家、企业、院所下潜成功的高光时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力的时刻、勇攀高峰登顶的时刻……

万运华[2](2020)在《基于价值链整合的F公司BP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全球化逐渐走向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的一体化,借由中国-美国贸易战背景,导入中国技术标准的替代方案,以F公司BP产品项目联合国内同行J公司为例,结合欧美同行优势,瞄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龙头企业5G巨大市场前景,秉承为客户创造价值,共赢发展,共享成果,从F公司角度分析论证F公司选择什么样的竞争战略和怎么样通过价值链整合的方式构建F公司竞争优势,以助推企业在专属领域永续经营,保持强劲核心竞争力,也为实现国产替代和中华复兴贡献企业的责任和使命。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取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对比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权威机构和市场公开的数据、资料和同行项目评审的报告,综合用定位理论、价值链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参考波特三种基本战略利弊,结合竞争要素,考虑效率因素,辩证地论证具体的产业产品选择竞争战略的方法,以与同行和客户的价值链整合方式实施F公司竞争优势构建,同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竞争优势的构建需要与公司具体的产业产品相联系,并根据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产品不同客户制定竞争战略,同时也需要管理层的重视,瞄准产业趋势,跟上时代发展,于危机中发现契机,彼此借重,同行联手合作为客户创造并提供更多价值。另制定公司战略时,要以价值为导向,获得客户认知价值,要在价值链纵横向中进行广泛的互动、服务和协作。然而,本论文仅限于F公司与J公司的BP产品项目合作的研究,从同行和客户方面作价值链整合阐述F公司竞争优势的构建,内外环境分析深度上可能有欠缺,另外假定未来是可预测的,难免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在实践意义方面,除了为同行或相似企业的价值链整合构建公司竞争优势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建议制定竞争战略与竞争要素相结合,需要从具体的产品入手构建竞争优势;还从实践角度又一次丰富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竞争-合作理念,突出了生态共建和共赢共享的核心逻辑,积极推动了国产替代向前迈进。

马丽[3](2020)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创造性毁灭和知识爆炸式增长加剧了企业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致使众多企业选择了同时与多个伙伴建立联盟关系,构建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联盟网络——联盟组合,力图达到突破资源约束和降低创新风险,进而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事实上,联盟组合的创新效应能否实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焦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复杂和不确定。因此,构建与企业战略和能力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联盟组合对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虽然勾勒出了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给企业创新带来影响的大致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联盟组合节点特征、关系特征和结构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但是,现有研究鲜有建立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的多维分析框架,且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机制与作用情景也尚缺乏深入的探究和一致的结论,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研究也十分匮乏。立足于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确立了“企业应该构建怎样的联盟组合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一研究主题,本文深入探讨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究竟如何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二是企业如何在不同的情景下构建合适的联盟组合来提升创新能力;三是企业如何动态调整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以持续地提高创新能力。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权变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联盟组合网络“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网络规模”三维特征分析构架,建立了包含组织学习的中介效应模型、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模型的理论假设,并运用结构方程法、多元层次回归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了验证,最终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分析了有关企业的问卷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两个中介变量在伙伴多样性与联结强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网络规模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影响企业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2)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在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组织学习的作用机制中发挥调节作用。本研究运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问卷数据的结果表明,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和企业探索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负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网络规模和企业利用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技术战略导向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网络规模和企业探索性学习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联盟组合伙伴多样性、联结强度、网络规模和企业利用性学习之间的关系。(3)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的匹配可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本研究运用纵向单案例分析法,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技术追赶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在二次创新过程中的技术追赶历程。研究发现,在焦点企业的二次创新过程中,随着企业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由小规模、低多样化程度和弱强交替网络向大规模、高多样化程度和二重网络演化,动态调整组织学习平衡模式由间断型平衡向双元型平衡转变,如果能够由此实现长期的组织学习混合平衡,将有利于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与有效赶超。通过上述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做出了以下理论贡献:(1)揭示了组织学习是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企业如何在联盟组合中提高创新能力的难题。通过揭示联盟组合网络特征通过组织学习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机制,明晰了组织学习的开展情况是企业从蕴含在联盟组合中的资源中提取创新价值的关键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联盟组合的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在联盟组合中究竟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推动了依托联盟组合开展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的深入,拓展了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视角。(2)同时考虑外部环境特性和内部组织特性对联盟组合创新效应发挥的情景作用,对企业根据不同的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构建有效的联盟组合网络和组织学习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对企业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组织学习的调节效应的明确,为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特点和内部技术战略,有效调整联盟组合配置以实现相应的组织学习目标,进而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全面的情景视角,丰富了企业通过联盟组合进行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3)探明了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为企业长期通过动态调整组织学习平衡模式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匹配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联盟组合中蕴含的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成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当企业根据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地调整其组织学习模式,才能有效获取网络资源中的创新价值,最终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后发企业并以二次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的现实背景下,揭示在二次创新的动态过程中,在外部环境和技术战略导向的具体变化情况下,焦点企业的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模式和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将有效指引企业在变化中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下,根据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调整组织学习模式,从而持续地推进二次创新演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使得联盟组合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研究得以纵向拓展,对联盟组合、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理论做出有益的补充。

姚科敏[4](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邱文芳[5](2020)在《《追逐春日》(第1-3章)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报告对英语散文《追逐春日》(1-3章)的翻译进行分析。原文记录了作者20世纪末在英国的旅行经历,整部作品充满了对当时英国自然景观、社会民俗的描写,也不乏对一些伟大文学作品的品鉴和评析。鉴于原文属于散文体裁,散文翻译一定离不开对原文蕴含的美学价值的理解和欣赏,在翻译中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表达其风格,更要设法还原其美学特点,再现其美学价值,所以本篇作者决定从美学层面来探讨和分析本次翻译实践。作者采用刘宓庆的翻译美学作为理论指导,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入手,运用其相关翻译美学理念,力求把握原文在语音、词汇层面的美感,再现其意境与风格之美。散文翻译是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种种对立因素和关系的审美把握,它要求译者既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又把握原文的形式美与非形式的理性内容,准确把握原文的审美要素,能够在译作中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作者在翻译作品前梳理了原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及相关理论知识。在翻译过程中,遵循审美理解、审美转化、审美加工三个步骤,最终实现审美再现。

滕吉文,司芗,刘少华[6](2019)在《当代新型智慧城市属性、理念、构筑与大数据》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迅猛发展,倒逼新型智慧化城市生长再造,同时大数据已进入各行各业、个人与群体、科学与技术,即工、农、兵、学、商各界,海、陆、空各领域都呈现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声响,它已成为现代化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载体、发展与创造的驱动引擎。基于当今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分析各种报道,理解与认知、集成与研究,其内涵表明:①现代化智慧城市必须以互联网为载体,为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工程;②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得到更多的获得感,能够安居乐业;③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之相匹配;④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是地上、地下、空中与海域高度协调与融合的三维发展模式;⑤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定是在科学与技术上不断创造未来的,为造福于民的幸福之所、强国的奋斗之源地。

兰宁远[7](2019)在《天上宫阙——中国921(六)》文中认为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在轨飞行的航天器内独有的微重力环境,可以使人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许多实验现象。利用好这个环境,可以在太空医学、材料学、基础生物学、物理科学和太空制造等多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载人飞船虽然能进行一些空间科学实验,但毕竟受任务时间所限,研究要想深入下去,就需要有一种能够长期进行试验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轨道空间站。轨道空间站容积大、寿命长,相当于太空中的"航空母舰"。通过空间站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环境和宇宙空间,开展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实现太空工业化

闫大伟[8](2019)在《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信息网络是构建未来全球数据通信业务的基础性平台,是天、空、地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广域无缝的信息网络服务,在国防安全、航空航天、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的信息网络相比,空间信息网络采用多星共轨、空地协同的网络架构来提升网络的传输、覆盖以及稳定性等能力。由于网络中节点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空间信息网络结构非常复杂,大大增加了网络体系结构设计的难度;另一方面,构成空间信息网络的各节点都处于高速运行的状态,节点的动态变化导致整个网络拓扑结构也会随之快速变化,为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以上难题和挑战,论文着眼于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具体围绕网络结构优化设计和拓扑控制展开深入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空间信息网络空间段网络的优化部署问题,提出一种保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 S)和网络稳定性的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卫星宽带网络星座优化设计方法。在宽带应用场景下,首先,建立LEO卫星网络的Qo S指标体系;并根据网络中相邻轨道卫星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定义了LEO卫星网络的稳定性因子。然后,为实现一个具有高稳定以及最优效费比的LEO卫星宽带网络,建立了卫星网络部署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且将Qo S指标作为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最后,针对该非凸、非线性、不连续的优化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非支配排序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ogrithm,NSGA-Ⅱ),该算法能够对包含约束条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高效求解。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LEO卫星宽带网络星座设计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空间信息网络中LEO卫星网络的优化部署问题。针对空间信息网络底层拓扑的高动态性以及间歇连通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善网络传输效率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空间信息网络中节点和链路的可预测性,建立了空间信息网络的空时图模型,该模型能够获取时变网络空间维和时间维的全部拓扑信息。其次,利用边介数中心性定义了空时图中的有效路径,有效路径可以绕过具有较高介数的边,防止某条边因过载而导致网络拥塞。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有效路径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策略,该策略能够在最小化网络能耗代价的同时提高网络效率。与已有的动态网络拓扑控制方法相比,基于有效路径的拓扑控制策略生成的稀疏拓扑具有更高的网络效率,并且能够显着降低网络的能耗代价。针对空间信息网络空时跨度大、拓扑动态变化导致网络端到端时延增加的问题,提出了满足时延约束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建立空间信息网络的进化图模型,利用进化图模型的可达性来描述网络的时间连通性;将网络某一时刻起满足时延约束的时间连通区间定义为该时刻的传递闭包。其次,提出满足时延约束的最小代价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递归的方式搜寻每个传递闭包中具有最小代价的路径,合并全部最小代价路径最终生成新的网络拓扑。最后,提出满足时延约束的高效费比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能够在网络的每个传递闭包中构建支撑图,可确保生成网络具有一定的支撑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在满足时延约束条件下,既能够保持网络的时间连通性,同时也能够显着降低网络的能耗代价。针对实际部署的空间信息网络存在大量有损链路,导致网络数据传输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提出了满足可靠性要求的拓扑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有损链路空间信息网络的概率进化图模型,模型中有向边的连接概率表示该边所连接两个节点之间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次,提出了满足时延约束的最可靠路径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递归的方式搜寻网络中每个传递闭包任意节点之间的最可靠的路径。最后,提出了满足可靠性约束的最小代价拓扑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容斥原则构建每个传递闭包任意节点之间满足可靠性门限且最小代价路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都能够以较低的能耗在稀疏化的网络中实现数据的可靠性传输。

孙进军,王碧薇,王锦慧,王仁锋,郭庆,孙梦雨[9](2019)在《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文中研究说明历史的画卷,闪耀着新中国的风采;时代的年轮,镌刻下奋斗者的足迹。当十月的阳光普照神州,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郁郁葱葱的北国到碧波万顷的南海,从雪峰林立的西陲到青山绿水的东溟,亿万中华儿女满怀光荣与梦想,在复兴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气风发、奋力前行。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

张毓书[10](2019)在《星际巡航:中华航天载着民族天梦翱翔》文中认为探索浩瀚神秘宇宙,插翅于云霄穿梭,在湛蓝的天空翱翔,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华民族孜孜不倦追求航天梦的不竭动力。从古时的"嫦娥奔月"到上世纪90年代的"妈妈,你看大‘灰’机";从对发达国家航空事业只有羡艳与渴望,到神舟号系列飞船、嫦娥卫星探测器的相继成功发射以及天宫号空间站的孕育,中国,早已昂首阔步迈入世界航空大国之列。"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航天:向“数字航天”挺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航天:向“数字航天”挺进(论文提纲范文)

(1)深海“奋斗者”——中国“奋斗者”号潜水器挺进万米深渊(论文提纲范文)

1.“深潜人”的高光时刻
2.“蛟龙”团队再出征
3. 突破“极限”
4. 从“国产化”到“国产”
5. 马里亚纳海沟:中国“奋斗者”来了!
6.“我们刚刚打开深海的一道门缝……”

(2)基于价值链整合的F公司BP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定位理论
        2.1.2 价值链理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2.1.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PEST模型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EFE/IFE矩阵模型
        2.2.4 SWOT矩阵
        2.2.5 QSPM矩阵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现状总结
3 F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连接器市场现状分析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2.3 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3.2.4 新进入和替代品的威胁
        3.2.5 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 F公司机遇与威胁
        3.3.1 F公司机遇
        3.3.2 F公司威胁
        3.3.3 权重及评分说明
        3.3.4 分数解读
4 F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简介
        4.1.1 概况
        4.1.2 产品
        4.1.3 市场
        4.1.4 客户
    4.2 公司资源分析
        4.2.1 人力资源
        4.2.2 财务资源
        4.2.3 市场资源
        4.2.4 技术资源
        4.2.5 品牌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研发能力
        4.3.2 财务能力
        4.3.3 营销能力
        4.3.4 生产能力
        4.3.5 成本控制能力
        4.3.6 质量控制能力
    4.4 F公司优势与劣势
        4.4.1 F公司优势
        4.4.2 F公司劣势
        4.4.3 权重及评分说明
        4.4.4 分数解读
5 F公司价值链整合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制定和实施
    5.1 F公司波特竞争战略实施评价
        5.1.1 当前战略实施检讨
        5.1.2 波特竞争战略评价
    5.2 竞争优势构建的战略匹配分析
        5.2.1 SWOT定性分析
        5.2.2 比较优势分析
        5.2.3 竞争优势构建的战略选择
    5.3 竞争优势构建的战略实施
        5.3.1 横向价值链整合---同行合作
        5.3.2 纵向价值链整合---客户需求
    5.4 竞争优势构建战略的过程控制
    5.5 竞争优势构建的阶段成果
6 F公司价值链整合构建竞争优势的保障措施
    6.1 人力资源保障
        6.1.1 培育专业人才
        6.1.2 检讨薪酬体系
        6.1.3 创造有利的雇佣关系和工作环境
    6.2 企业文化保障
        6.2.1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6.2.2 深度结合公司经营理念
        6.2.3 注重培育与沉淀企业文化
    6.3 组织和流程保障
    6.4 信息系统保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F公司内外部关键因素评分调查问卷
致谢

(3)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关键概念界定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内容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联盟组合相关研究综述
        2.1.1 联盟组合的内涵
        2.1.2 联盟组合的成因
        2.1.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
        2.1.4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2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综述
        2.2.1 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的内涵与测度
        2.2.2 联盟网络与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的关系
    2.3 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相关研究综述
        2.3.1 环境动态性
        2.3.2 技术战略导向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变量选择
    3.2 概念模型构建
        3.2.1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3.2.2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分析
        3.2.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情景条件
    3.3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假设
        3.3.1 伙伴多样性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3.2 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3.3 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4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假设
        3.4.1 伙伴多样性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2 联结强度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3 网络规模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3.4.4 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
    3.5 环境动态性和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假设
        3.5.1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3.5.2 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原则
        4.1.2 问卷设计过程
        4.1.3 问卷防偏措施
    4.2 变量测量
        4.2.1 自变量
        4.2.2 中介变量
        4.2.3 调节变量
        4.2.4 因变量
        4.2.5 控制变量
    4.3 预调研
        4.3.1 预调研分析方法
        4.3.2 预调研数据收集
        4.3.3 预调研数据分析
        4.3.4 问卷定稿
    4.4 数据收集
        4.4.1 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
        4.4.2 样本特征描述
    4.5 数据分析方法
        4.5.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5.2 相关性分析
        4.5.3 结构方程模型
        4.5.4 多元回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组织学习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2.1 初步数据分析
        5.2.2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5.2.3 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分析
        5.2.4 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分析
        5.2.5 中介变量间的影响分析
        5.2.6 整体模型的拟合与参数估计
        5.2.7 中介作用的验证与效应分解
    5.3 环境动态性与技术战略导向调节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检验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5.3.3 回归分析结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5.4.2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讨论
        5.4.3 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讨论
        5.4.4 环境动态性与技术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能力动态演化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背景
        6.1.1 二次创新相关研究
        6.1.2 新型平板显示行业发展现状
    6.2 案例分析框架
    6.3 研究设计与方法
        6.3.1 案例研究方法
        6.3.2 案例企业选择
        6.3.3 数据收集
        6.3.4 构念测度
        6.3.5 信度与效度保证
    6.4 案例分析
        6.4.1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一时期(1993-2000年)
        6.4.2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二时期(2001-2010年)
        6.4.3 京东方二次创新第三时期(2011-2019年)
    6.5 案例讨论
        6.5.1 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不匹配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6.5.2 组织学习平衡与联盟组合网络特征动态匹配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追逐春日》(第1-3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Project Description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Stylistic Analysis of Textual Features
        2.1.2 Theoretical Basi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2.1 Aesthetic Comprehension
        2.2.2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2.3 After 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THEAESTHETIC PERSPECTIVE
    3.1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t the Formal Level
        3.1.1 Beauty in Sound
        3.1.2 Beauty in Lexis
        3.1.3 Beauty in Syntax
    3.2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at the Non-formal Level
        3.2.1 Beauty in Image
        3.2.2 Beauty in Culture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Acknowledgements
Works Cited
Appendix

(6)当代新型智慧城市属性、理念、构筑与大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化理解新型智慧城市的科学内涵与脉络
    1.1 坚守“智慧之愿”———惠民、善政、开放、绿色、安全
        1.1.1 智慧城市之特点
        1.1.2 新的内涵与要求
    1.2 破解“智慧之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
        1.2.1 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困扰
        1.2.2 智慧城市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2.3 理解和识知上的缺陷
        1.2.4 搭建“智慧之体”———未来城市“十智”模型
    1.3“智慧城市”系统模型———“十智”模型
        1.3.1 战略目标
        1.3.2 五位一体的布局
    1.4 城市信息化发展沿革
2 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发展与构筑的必然轨迹
    2.1 时代之光
        2.1.1 大数据乃获取新知的基石
        (1)大数据的获取、处理与挖掘
        (2)大数据应具备的属性
        2.1.2 对新型智慧城市要清晰理解和认识
    2.2 溯根求源
        2.2.1 政府面临的问题———顶层设计的冷思考
        2.2.2 智慧城市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垃圾处理
    2.3 大数据驱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
        2.3.1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心须始终把人放在最高的核心地位
        (1)为智慧城市服务
        (2)个人健康和医疗卫生云
        (3)互联网个人健康云
3 超级计算服务于“算天、算地、算人”
    3.1 算天:大飞机、航天器研究,如量子通讯与计算
    3.2 算天:气象、气候和雾霾研究
    3.3 算地: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
    3.4 算人: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研究
    3.5 可控核聚变研究(新能源)
    3.6 基础研究
4 智慧城市必须以互联网、信息化和大数据服务于民生
    4.1 世界科技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的启迪
    4.2 协同、融合感知社会态势
    4.3 现代化智慧城市离不开大数据
    4.4 现代化智慧城市必须为民
        4.4.1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势态
        4.4.2 大数据为人民美好生活与向往提供要素
5 互联网、大数据必须服务于生态环境
    5.1 互联网、数字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5.1.1 建设生态文明
        5.1.2 环境与生态美好
    5.2 农田、粮食是人生大计、国之大业
6 未来智慧城市模式的思考
    6.1 未来城市模型
        6.1.1 开发与利用地下空间乃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
        6.1.2 地下空间利用的国内外进展与趋势
        6.1.3 国家重视,但矛盾并存
        6.1.4 未来智慧城市必须是三维立体式模式
    6.2 地下热资源是智慧城市清洁能源的必然选择
        6.2.1 地热能资源探测技术
    6.3 地下深层含水层探查与开发是智慧城市应急用水的保障
        6.3.1 国际上对深部含水层切切关注,且早已着手构造
    6.4 智慧城市和谐发展与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
        6.4.1 历史的教训
        6.4.2 典型城市地震灾害
    6.5 未来智慧城市框架模型之思考
        6.5.1 技术迅速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6.5.2 地面城市
        6.5.3 地下空间的开发和三维城市
        6.5.4 空中交通与运输及监测系统
    6.6 威慑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
7 结语
    7.1 新型智慧城市的认知和构筑,则必须深化理解内涵
    7.2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7.3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必须具有良好生态环境
    7.4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将必是立体化发展的模式
    7.5 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将必定是一个在科学与技术上不断创造未来的,并造福于人民的幸福之所,强国奋斗之源地

(7)天上宫阙——中国921(六)(论文提纲范文)

天宫,新时代的国家品牌
轨道上演“鹊桥会”
驾驶神舟赴天宫
云霄传来中国“好声音”
椰海铸剑向天歌
志在九天再“长征”
温馨的天上人家
天舟,为中国梦加油续航

(8)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概述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和挑战
    1.3 空间信息网络的星座设计
        1.3.1 几何解析法
        1.3.2 现代优化设计方法
    1.4 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空间信息网络卫星星座多目标优化设计
    2.1 引言
    2.2 LEO卫星宽带网络模型
        2.2.1 星座构型
        2.2.2 用户下行链路
        2.2.3 模型假设
    2.3 卫星网络Qo S指标和稳定性
        2.3.1 Qo S指标体系
        2.3.2 LEO卫星网络稳定性模型
    2.4 LEO卫星星座优化设计模型
        2.4.1 优化变量
        2.4.2 优化模型
    2.5 优化算法
        2.5.1 包含非可行解排序的改进型NSGA-Ⅱ
        2.5.2 算法测试
    2.6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2.6.1 主要优化变量分析
        2.6.2 仿真结果分析
        2.6.3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有效路径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3.1 引言
    3.2 网络模型
        3.2.1 空时图模型
        3.2.2 链路模型
    3.3 空间信息网络的拓扑控制问题
        3.3.1 有效路径
        3.3.2 问题描述
    3.4 拓扑控制策略
        3.4.1 基于有效路径的拓扑控制策略
        3.4.2 TCSEP的性能分析
    3.5 仿真实验
        3.5.1 β参数分析
        3.5.2 性能指标及仿真参数设置
        3.5.3 随机动态网络
        3.5.4 不准确预测的动态网络
        3.5.5 虚拟空间探测网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满足时延约束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4.1 引言
    4.2 网络模型
        4.2.1 进化图模型
        4.2.2 能量模型
    4.3 满足时延约束的拓扑控制问题
        4.3.1 问题描述
        4.3.2 算法设计
        4.3.3 仿真实验
    4.4 能量高效的拓扑控制问题
        4.4.1 问题描述
        4.4.2 算法设计
        4.4.3 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有损链路的空间信息网络拓扑控制
    5.1 引言
    5.2 网络模型
        5.2.1 概率进化图模型
        5.2.2 有损链路网络拓扑的可靠性
        5.2.3 能量模型
    5.3 单播可靠的拓扑控制问题
        5.3.1 问题描述
        5.3.2 算法设计
        5.3.3 仿真实验
    5.4 广播可靠的拓扑控制问题
        5.4.1 问题描述
        5.4.2 算法设计
        5.4.3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定理3.1 的证明

(9)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条自行修建的铁路:成渝铁路
第一个大型防洪枢纽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第一次扫盲与高考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解放牌”卡车
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
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电视机:“北京牌”黑白电视机
第一辆小轿车:“东风牌”小轿车
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
中国人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第一台万吨锻造水压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特大型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
陈景润获得国际公认的数学研究成果
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中国重返联合国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第一套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汉字激光照排
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第一部每秒运算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
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第一个空间实验平台:天宫一号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
第一个超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
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
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
第一条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第一个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第一颗天文卫星:暗物质卫星“悟空
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
探索宇宙的国之重器:中国天眼
第一艘自主研制的航空母舰下水
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
复兴号:开启中国铁路新时代
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10)星际巡航:中华航天载着民族天梦翱翔(论文提纲范文)

栉风沐雨,白手起家
逐迹航天,向梦而生

四、航天:向“数字航天”挺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海“奋斗者”——中国“奋斗者”号潜水器挺进万米深渊[J]. 许晨,臧思佳.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1(07)
  • [2]基于价值链整合的F公司BP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万运华. 河南大学, 2020(06)
  • [3]联盟组合网络特征、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研究[D]. 马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追逐春日》(第1-3章)翻译报告[D]. 邱文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6]当代新型智慧城市属性、理念、构筑与大数据[J]. 滕吉文,司芗,刘少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6)
  • [7]天上宫阙——中国921(六)[J]. 兰宁远. 神剑, 2019(06)
  • [8]空间信息网络结构优化设计与拓扑控制方法研究[D]. 闫大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50个“新中国的第一”见证祖国70年辉煌[J]. 孙进军,王碧薇,王锦慧,王仁锋,郭庆,孙梦雨. 党建, 2019(10)
  • [10]星际巡航:中华航天载着民族天梦翱翔[J]. 张毓书. 人民交通, 2019(07)

标签:;  ;  ;  ;  ;  

航天:迈向“数字航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