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科技将遭受重大损失

北大科技将遭受重大损失

一、北大科技将出现重大亏损(论文文献综述)

黄婷婷[1](2020)在《混改下非国有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以方正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1999年党的第十五届四中全会,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经历着无数次的改革,最终也被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直到2017年政府提出了关于深化混改的具体要求,规划出部分行业的企业作为主要的改革试点企业,这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改革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改革的大潮已逐步向其他行业迈进,随着改革带来的种种矛盾也显而易见。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混合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本质,在强调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同时,民营资本股东往往处于中小投资者的被动地位。因此,保护民营资本权益成为调动民营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性的核心问题。应切实保证非国有中小股东与国有大股东平等的行权权力。首先,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保护非国有中小股东权益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次,以方正集团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背景,借鉴现代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先进成果,观察方正集团近四年财务数据的变化和利用财务数据指标与同行业均值经过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证实了国有大股东在悄悄地利用贱卖优质资产、低价转让股权等手段掏空了方正集团。最后,本文从三个层面来加强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从公司层面提出引入多元化主体、优化监事会及独立董事会制度来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从法律层面建议提升中小股东话语权,完善中小股东诉讼制度和赋予中小股东特别调查权等方式来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从政府层面,政府应该减少行政干预,促使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形成事实上的权利平等,这有助于非国有股东正常的行使经营决策权。这些方法有利于维持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互相制衡的状态,共同促进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

何龙[2](2020)在《北大医药资产剥离动因、行为及其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企业治理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资产剥离作为企业资产重组中一种规模收缩的重要调整手段,剥离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在上升,但在理论界的发展却较为滞后,关于资产剥离对企业的绩效影响一直没有统一的定论。由于不同的行业具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笔者猜想企业的剥离动因会受到行业影响,而动因可能会驱使企业的行为选择,进而影响最终的绩效表现。表现截止到2018年为止,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共有219家,完成资产剥离的上市公司总共有89家,医药行业的资产剥离率达到了40%左右,医药行业的发展与我国国民健康息息相关,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行业,深入的分析医药企业资产剥离的整个过程,探索企业在什么样的动因下怎样影响剥离行为,又为企业带来怎样的绩效表现,对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行业、动因、行为三方面逐步分析,首先通过对医药行业进行发展现状分析,结合归核化、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选取样本公司归纳出医药行业的主要剥离动因和行为选择,分析不同的动因驱使下,企业的剥离主动性、标的物、战略、交易对象和时机等行为是如何选择的,进而如何影响企业剥离后的绩效;然后以北大医药剥离事件为案例分析,分析北大医药的动因和行为选择,观察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的表现,结果显示此次剥离仅对短期绩效的影响比较显着。研究表明,在突出主业的动因和盘活闲置资产的动因下,企业更偏向于采取战略性的非主营业务剥离行为,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也比较积极;在盘活闲置或亏损资产的动因下,企业的行为选择比较不一致;基于战略性质的资产剥离往往会对企业的长期绩效产生影响,而基于战术性质的资产剥离则对企业的短期绩效的影响比较显着,另外研究还发现,战术性的关联性交易资产剥离中,大股东在短期的支撑作用在长期实际上是对企业的一种掏空行为,且战术性的资产剥离,在年末完成交易的企业具有粉饰财务报表的动机。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陈璨[4](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研究 ——以东方精工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增长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并购重组的数量、规模和金额都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随着并购浪潮到来的,还有众多与并购重组有关的问题,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便是高商誉及其所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问题。在并购活动中,许多上市公司确认了高额的商誉,不仅商誉的金额高,商誉占资产或净资产的比率也高,这使得公司面临较大的商誉减值风险,一旦商誉发生重大减值,将会给公司带来不小的冲击,同时,上市公司高频的“高估值、高溢价”并购也使得资本市场商誉的规模急剧膨胀,商誉减值风险也成为了威胁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的“黑天鹅”。随着商誉减值风险的日益加重,2018年11月证监会专门就此做了提示,但是两个月后,现象级的商誉减值浪潮的到来还是给A股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关注。商誉问题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上重要的问题,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以近年较典型的案例——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为例,对该案例从并购的一系列过程再到商誉减值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重点探讨了案例公司巨额商誉减值的成因并进一步分析了商誉减值给公司造成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以下几点:一是并购高估值、高溢价会带来商誉减值的高风险;二是被并购企业业绩承诺未完成、协同效应不及预期是商誉减值的导火索;三是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一次性大额计提商誉减值;四是确认巨额商誉减值将导致并购企业巨额亏损、股价下跌、增加偿债压力。最后,就防范企业巨额商誉减值的危害,给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中小投资者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包括:1.深刻认识并购标的,理性并购;2.提高并购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防止过高估值;4.改进商誉后续计量方法,防范盈余管理;5.中小投资者应加强对企业并购商誉形成及减值风险的认识。

孟铂林[5](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更为重大。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广泛的失灵,具体表现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失真;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自利性;以及,普通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本文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整个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披露规定层面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模糊性降低了违规披露的成本,相关规定的分散性则增加了合规披露的成本,且细化规定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披露信息层面上,不断增加的披露信息不仅导致了监管上成本收益的失衡,而且导致了投资者吸收和运用披露信息上成本收益的失衡,此外海量的披露信息还扭曲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并且引发了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在监管监督层面上,上市公司、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关,以及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伞形”利益关联体系,由于利益冲突和监管“俘获”等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监督很有可能出现缺位问题。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路径,规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法律机制方面,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事前法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立法,适当增加司法机关、监管机关和监督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操作空间;在事中法律机制方面,应该着重保证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在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中增设同行评审环节,在审计业务和资信评级业务中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在事后法律机制方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完善相关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与此同时,立足于“法律+技术”的视角,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通过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缓解披露信息的“数量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合作、强化监管制约。

陈苗苗[6](2019)在《证券虚假陈述案件中时间基点认定的法律问题浅析 ——以虚假陈述揭露日为主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的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相对健全完善仅仅经历了二十多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过程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可谓是世界证券市场发展史上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在制度建设、监管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这也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一些相对严重的“证券违法行为”。其中,“证券虚假陈述”行为便是诸多证券违法行为之一。证券虚假陈述是指证券市场上有关主体(即信息披露义务人,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等)违反证券法相关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完整的规则,在证券发行或交易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所掌握的信息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在证券交易系统购买上市公司股票是建立在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信赖的基础上的,一旦上市公司实施了虚假陈述行为,将会给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制造一定的泡沫,从而导致该公司股票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格水平,进而造成投资者购买股票的价格偏高。一旦该虚假陈述行为被揭露,该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泡沫将迅速破裂,股票价格将下跌至其真实水平,从而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给证券市场带来巨大的动荡与冲击,为确保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当严厉打击这种行为。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成为各地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的主要依据。笔者研读了大量的相关案例,发现在该类案件中,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时间基点的认定、因果关系认定、系统风险比例认定、损失计算范围与损失金额认定等方面。其中,时间基点的认定是解决该类案件的前提。实施日与揭露日或更正日的确定决定投资者是否具备索赔资格,基准日与基准价的确定决定投资者的损失计算范围以及损失金额。因此,唯有先确定虚假陈述实施日、揭露日或更正日与基准日,案件才有得以进行的可能性。本文用四章的篇幅来研究证券虚假陈述案件中时间基点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目前司法实践中在处理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时间基点如何认定来展开研究分析,并就有关揭露日的认定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许正[7](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许佳[8](2013)在《海运运价衍生品基本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2,加之发达国家取消了外汇管制3,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金融衍生品是从基础金融产品上而衍生出来的投资理财工具或产品4,主要包括远期、期货、互换(又称为掉期,包括利率互换、外汇互换)和期权5。近三十年间,金融自由的浪潮带来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景象,伦敦6、纽约7、中国香港、新加坡8等国家和地区借助于其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各国政府也在不断地颁布了各种鼓励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法律政策,航运金融在这种大环境下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航运金融9是指航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船舶融资、船舶保险、货币资金结算等一系列业务,大致可以分为船舶融资、船舶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品四种。船舶融资与保险一直是航运金融的两大传统组成部分,也是航运金融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支柱,航运金融衍生品也已经随着经济发展成为了航运金融的第三大支柱。中国是一个航运和金融大国,航运金融衍生品能够帮助中国航运企业规避风险,避免由于运价、汇率的频繁波动造成损失,从而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然而金融衍生品之所以蓬勃崛起,与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以及货币、股票、债券、商品等的价格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人将金融衍生品比喻成“大规模杀伤性有毒的金融武器”。早在2003年,沃伦·巴菲特就曾预见性地指出:“衍生品是一种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其携带的危险虽然当下不易察觉,但是却具有潜在的致命性”。鉴于金融衍生品的巨大潜在风险,有效和适时的监管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中笔者将探寻海运运价衍生品的基本法律研究之路。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综述,主要内容是论述金融衍生品的法律内涵、法律属性,并从合同基本制度的角度来阐述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特征,最后介绍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法律规范沿革,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的叫停整顿、第三阶段的重新发展分别进行了梳理。第二章以国际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中的佼佼者——波罗的海指数BDI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对远期运费协议FFA的交易历史、法律属性进行了论述和界定,随后引出我国相应的航运运价指数体系,包括成绩最突出的上海航运交易所SSE的建立、法律规范及其运价指数体系,以及各地航运交易所的运价指数体系,搭建了一个海运运价指数体系的框架;随后介绍了我国海运运价指数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包括交易历史、交易功能、交易规则体系以及交易的标准化合约等。第三章探讨了法律风险和法律不确定性的法律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并选取了一个突出的事例。在衍生品交易中,法律风险’4通常是指因为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交易过程不受法律保护、对手方根本就不具备从事衍生交易的资格等,从而导致合约无效或无法执行15而导致交易者损失的可能性。随后在本章中突出分析了中国远洋FFA交易巨额浮亏一案,揭示了央企在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的众多问题,提出了我国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必要性。第四章紧接着从金融监管切入正文核心内容,分析了当前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导致金融监管法制不健全、法律适用混乱的现状,提出了在我国航运运价指数体系刚刚搭建起来的环境下,只有一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可为我所用的窘迫状态下,该如何建立起基本的法律框架的问题。本章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包括监管法律依据、监管对象、政府的监管、行业自律监管以及国际监管合作,试图理清金融监管机构的思路,从而更好地顺应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世纪浪潮。第一部分阐述了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监管法律依据,从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法律依据空缺、我国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法律适用问题、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中的监管、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国际监管合作。其中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国际监管合作中从国际行业协会监管、政府间协调合作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聚焦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领域的金融消费者之权益保护这一前沿问题,在我国,金融消费者可以理解为“存款人和其他客户”、“保险活动当事人”、“投资者”等’6自然人。本章分析了我国金融消费者权利义务失衡的现状,指出我国金融消费者应明确其权利、义务的范畴,并健全其维权手段和诉诸路径,分别从行政、民商事以及刑事三个角度,阐述了对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的保护问题。本章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节为我国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金融消费者权利义务的失衡,论述了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第二节为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论述了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行政监管、行政处罚和行政责任;第三节为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民商事保护,阐述了通过特殊协议条款、通过限制交易主体、通过合同法律法规、通过破产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第四节为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刑事保护,主要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对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制约、对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制约。金融危机将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各种法律问题抛在了世界人民的面前,反思我国现状会发现“路漫漫其修远兮”,若想使得每一个参与到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主体都能够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法律责任,不是一日之功,还需要整个社会的教育完善,以及各个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市场参与者等金融活动主人翁意识的不断提高。

齐欢[9](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张冬梅[10](2005)在《青鸟集团资本运作案例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集团化经营的现象非常普遍,越来越多的关联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形成了60多个系族。最近青鸟系因资金短缺和大股东占款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屡次被银行追款,股价波动异常。由于上述原因,本文选择青鸟系的三家上市公司,对其公司治理结构、经营决策特点和大小股东的利益分配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上市公司在加入青鸟系前后的经营业绩,关联交易,投资活动和资金往来情况,发现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对集团化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权的集中度以及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决定了系内大股东的资本运作特征。本文希望通过研究青鸟系案例,初步探讨青鸟系形成的原因和资本运作的规律,提出现状下集团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随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大股东通过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形式完成集团内资金的调配,并通过金字塔型的控股形式将财富由上市公司向自身转移,其间存在着如大股东占款、关联方担保、关联交易、窃取公司的投资机会或者迫使公司投资于不盈利但却有利于大股东的高风险投资项目等。在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公司信息不够透明的情况下,监督成本过高,小股东难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本文在加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高公司透明度,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以及规避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北大科技将出现重大亏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大科技将出现重大亏损(论文提纲范文)

(1)混改下非国有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以方正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
        1.3.2 非国有股东权益保护方面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的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混合所有制
        2.1.2 国有大股东
        2.1.3 非国有中小股东
        2.1.4 中小股东权益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方正集团非国有股东权益被侵犯的行为分析
    3.1 方正集团背景
        3.1.1 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3.1.2 国有股东侵权事件回顾
    3.2 方正集团非国有股东被侵权的手段分析
        3.2.1 变卖经营性资产
        3.2.2 低价转让控股子公司
        3.2.3 违反公司章程
        3.2.4 贱卖核心资产
        3.2.5 国有股东预谋掏空方正集团
    3.3 方正集团非国有股东被侵权的行为后果分析
        3.3.1 公司经营绩效大幅度下降
        3.3.2 非国有股东权益遭受侵害
4 侵权事件的成因及影响性分析
    4.1 侵权事件的成因分析
        4.1.1 方正集团国有大股东一股独大
        4.1.2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4.1.3 董事会被大股东所控制
        4.1.4 监事会沦为摆设
    4.2 侵权事件影响性分析
        4.2.1 打击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热情
        4.2.2 外部治理的保障及监管机制不足
        4.2.3 直接侵犯非国有中小股东的经济利益
        4.2.4 引起偏向保护公有制经济的不满
5 优化非国有股东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5.1 公司层面
        5.1.1 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
        5.1.2 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5.1.3 发挥监事制度的治理功能
        5.1.4 发挥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共同治理的作用
    5.2 法律层面
        5.2.1 提升非国有股东的话语权
        5.2.2 完善股东诉讼制度
        5.2.3 赋予中小股东特别调查权
    5.3 政府层面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2)北大医药资产剥离动因、行为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产剥离的定义
        2.1.2 资产剥离的类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归核化理论
        2.2.2 代理理论
        2.2.3 融资理论
        2.2.4 管理效率理论
        2.2.5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 医药行业剥离现状
    3.1 医药行业概述
    3.2 医药行业剥离情况
    3.3 医药行业资产剥离的主要动因
        3.3.1 突出主业、消除负协同效应类动因
        3.3.2 盘活闲置资产、补充资金类动因
        3.3.3 摆脱经营困境、避免ST类动因
    3.4 医药行业资产剥离的主要行为选择
        3.4.1 突出主业类动因下的行为选择
        3.4.2 盘活闲置类动因下的行为选择
        3.4.3 避免ST类动因下的行为选择
    3.5 不同动因、行为下对资产剥离绩效的影响
4 北大医药案例分析
    4.1 北大医药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股权结构
        4.1.3 公司主营业务
        4.1.4 公司剥离前的财务状况
    4.2 北大医药资产剥离概况
        4.2.1 大新药业
        4.2.2 方鑫化工
        4.2.3 重庆合成和重庆和生
    4.3 北大医药资产剥离的动因分析
    4.4 北大医药资产剥离的主要行为分析
        4.4.1 剥离的主动性行为选择
        4.4.2 剥离标的物的选择
        4.4.3 剥离交易对象的选择
        4.4.4 剥离战略的选择
        4.4.5 剥离时机的选择
5 北大医药资产剥离对绩效的影响
    5.1 资产剥离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5.1.1 资产剥离前后短期市场分析
        5.1.2 资产剥离前后中长期市场分析
    5.2 资产剥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5.2.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财务绩效评价
    5.3 资产剥离对北大医药绩效的影响总体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突出主业、战略性的资产剥离绩效更优
        6.1.2 避免ST时的关联交易对企业绩效影响不佳
        6.1.3 战术性的年末交易具有粉饰报表的动机
    6.2 政策建议
        6.2.1 主动的实施战略性的资产剥离
        6.2.2 把握准确的时机、合适的方式进行剥离
        6.2.3 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
        6.2.4 注重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研究 ——以东方精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
        2.1.3 委托代理理论
        2.1.4 超额收益理论
        2.1.5 盈余管理理论
        2.1.6 信号传递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商誉的本质文献综述
        2.2.2 商誉后续计量文献综述
        2.2.3 商誉减值的成因文献综述
        2.2.4 商誉减值经济后果文献综述
        2.2.5 文献评述
3 案例介绍
    3.1 案例选取理由
    3.2 行业介绍
        3.2.1 印刷机械行业
        3.2.2 新能源汽车行业
    3.3 并购双方介绍
        3.3.1 并购方---东方精工
        3.3.2 被并购方---普莱德
    3.4 并购过程介绍
        3.4.1 并购时间进程
        3.4.2 交易方案
        3.4.3 业绩承诺与补偿安排
4 案例分析
    4.1 东方精工商誉情况分析
        4.1.1 东方精工商誉确认情况分析
        4.1.2 东方精工商誉减值情况分析
        4.1.3 东方精工商誉价值情况分析
    4.2 东方精工巨额商誉减值成因分析
        4.2.1 并购时估值溢价过高形成高商誉
        4.2.2 后续经营中商誉出现减值迹象
        4.2.3 盈余管理动机影响商誉减值
    4.3 东方精工商誉减值经济后果分析
        4.3.1 商誉减值引发公司业绩急剧下滑
        4.3.2 商誉减值导致公司股价出现负面影响
        4.3.3 商誉减值提高公司的偿债压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管,防止过高估值
        5.2.2 深刻认识并购标的,理性并购
        5.2.3 提高并购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5.2.4 改进商誉后续计量方法,防范盈余管理
        5.2.5 中小投资者应加强对企业商誉减值风险的认识和防范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
        一、上市公司文字叙述的模糊披露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盈余管理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报告的失真问题
        一、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失真导致“业绩变脸”
        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失真导致“资本消失”
        三、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失真导致“评级失灵”
        四、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报告失真导致“资产缩水”
    第三节 我国证券散户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
        一、详尽披露导致的“过犹不及”问题
        二、专业性导致的“知识壁垒”问题
        三、散户投资者自身抗拒分析披露信息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模糊且分散
        一、规定模糊导致了低廉的违法成本
        二、规定分散导致了高昂的披露成本
        三、披露立法的困境
    第二节 信息的单向棘轮:“数量至上”的误区
        一、披露信息“大爆炸”的单向棘轮
        二、数量问题导致了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三、数量问题导致了投资者成本收益的失衡
        四、数量问题引发了潜在的其他影响
    第三节 “伞形”利益关联体系下监督的缺位
        一、保荐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二、证券服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三、监管机关所面对的利益诱惑
第三章 中美案例及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典型案例显示信息披露造假技术不断提升
        二、监管趋严以及新的问题
    第二节 美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一、“蓝天案件”与“安然、世通事件”
        二、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一、全面实施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美国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三、技术进步对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影响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实现立法上的“刚柔并济”
        一、转移立法重心,实现“以柔克刚”
        二、制定标准模板,实现“以刚制柔”
    第二节 保证“看门人”的独立性
        一、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
        二、增加同行评审环节
        三、重构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节 完善监管督察机制和证券诉讼制度
        一、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
        二、完善相关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第五章 “法律+技术”视角下的可行性建议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评级机制
        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评机制简析
        二、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
    第二节 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
        一、顺应信息披露的单向棘轮
        二、以个性“化繁为简”
        三、双轨体系与双重标准
    第三节 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原因
        二、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思路
        三、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沪深证券交易所2015年6月1 日—2018年12月31 日间上市公司统计表
    附录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个人投资者中实际效果的调查问卷
致谢

(6)证券虚假陈述案件中时间基点认定的法律问题浅析 ——以虚假陈述揭露日为主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虚假陈述案件的现状分析及时间基点认定的意义
    第一节 虚假陈述之概述
    第二节 虚假陈述案件的现状分析
        一、缺少相应法律规制
        二、揭露日的认定方式不合理
    第三节 虚假陈述时间基点认定的意义
        一、实施日与揭露日的认定决定投资者是否具有索赔资格
        二、基准日与基准价的认定决定投资者的索赔数额
第二章 虚假陈述实施日的认定
    第一节 虚假陈述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
        一、积极作为的虚假陈述行为的表现形式
        二、消极沉默的虚假陈述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虚假陈述实施日的认定
        一、一般情况下实施日的认定
        二、存在多个虚假陈述行为的情况下实施日的认定
        三、虚假陈述发生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下实施日的认定
第三章 虚假陈述更正日或揭露日的认定
    第一节 虚假陈述行为被揭露的两种情形
        一、信息披露义务人主动自行更正
        二、信息披露义务人以外的主体揭露
    第二节 认定更正日或揭露日需考量的因素
        一、揭露主体的权威性
        二、揭露时间的首次性
        三、揭露内容的相关性
        四、揭露事项的重大性
    第三节 虚假陈述更正日或揭露日的认定
        一、虚假陈述更正日的认定——以成都华泽案为例
        二、虚假陈述揭露日的认定——以上海中毅达案为例
    第四节 虚假陈述揭露日认定方式之完善
        一、上市公司公告《调查通知书》之日不应作为虚假陈述揭露日
        二、更正日或公告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之日应当作为虚假陈述揭露日
第四章 虚假陈述基准日的认定
    第一节 虚假陈述基准日认定的理论研究
        一、净值法
        二、实际曲线法
        三、成交量法
        四、经验法
    第二节 虚假陈述基准日的认定
        一、我国虚假陈述案件基准日认定的方法
        二、虚假陈述基准日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二)越南战争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武器走私问题
        (四)非法移民问题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三)维和机制
        (四)警务合作机制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六)联合演习机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一)越南与柬埔寨
        (二)泰国与越南
        (三)老挝与泰国
        (四)中国与越南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一)柬埔寨
        (二)缅甸
        (三)老挝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中国云南省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俄罗斯
        (四)欧盟
        (五)澳大利亚
        (六)印度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海运运价衍生品基本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金融衍生品概述
    第一节 金融衍生品的法律内涵
    第二节 金融衍生品的法律属性
    第三节 金融衍生品法律特征(从合同基本制度角度看)
    第四节 我国金融衍生品的法律规范沿革
第二章 国际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概述及法律分析
    第一节 国际市场航运运价指数——波罗的海指数
        一、远期运费协议FFA的交易历史
        二、远期运费协议FFA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我国航运运价指数体系
        一、上海航运交易所(SSE)的建立及其法律规范
        二、上海航交所海运运价指数体系
        三、我国其他航运交易所指数体系
    第三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历史梳理及标准化合约
        一、海运运价交易历史梳理和功能介绍
        二、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规则体系介绍
        三、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标准化合约介绍
第三章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的法律风险
    第一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的法律不确定性
    第二节 我国央企参与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
    第三节 我国海运运价衍生品监管的必要性
第四章 我国海运运价衍生品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监管法律依据
        一、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法律依据空缺
        二、我国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法律适用问题
    第二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监管对象
        一、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场外交易
        二、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场内交易监管
    第三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政府监管
    第四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行业自律
    第五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国际监管合作
        一、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国际行业协会监管
        二、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的政府间协调合作
第五章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
    第一节 我国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金融消费者权利义务的失衡
        一、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
        二、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的金融消费者权益
    第二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
        二、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的行政监管
        三、关于金融机构的行政处罚和行政责任
    第三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民商事保护
        一、通过特殊协议条款保护消费者
        二、通过限制交易主体保护消费者
        三、通过合同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
        四、通过破产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难点
    第四节 海运运价衍生品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刑事保护
        一、对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制约
        二、对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制约
结语
参考文献
注释
致谢

(9)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青鸟集团资本运作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青鸟集团资本运作案例分析
    1.1 引言
        1.1.1 研究目的
        1.1.2 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
        1.1.3 亚洲企业集团的特色
    1.2 青鸟系背景介绍
        1.2.1 集团背景
        1.2.2 进入资本市场的历程
        1.2.3 青鸟系的持股结构
        1.2.4 青鸟集团的成员
    1.3 青鸟系的形成
        1.3.1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
        1.3.2 上市公司的行业和业绩特征
    1.4 青鸟系的作用
        1.4.1 经营情况的分析
        1.4.2 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分配
    1.5 结论
第2篇 上海大众汽车工业分析
    2.1 Background Analysis of Automobile Industry
        2.1.1 General Status of Automobile
        2.1.2 General Characters of Domestic Automobile Market
        2.1.3 Main Problems in the Domestic Automobile Market
        2.1.4 Primary risks in the near future
    2.2 Introduction of Shanghai Volkswagen Corporation
        2.2.1 History of Shanghai Volkswagen Corporation (SVC)
        2.2.2 The dominant product----Santana
        2.2.3 The recent act of SVC
    2.3 The competitive strategy of Shanghai Volkswagen
        2.3.1 Shanghai Volkswagen is facing intensive market competitions
        2.3.2 Cost Strategy
        2.3.3 Satisfying the customer preference with different models
        2.3.4 Price Tactics
    2.4 Santana’s price strategies
        2.4.1 The introduction of Santana
        2.4.2 The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two charge of Santana
        2.4.3 Mix bundling of auto sales
        2.4.4 Price limitation and the gaming between dealers
第3篇 联想电脑营销策略分析
    3.1 联想集团介绍
        3.1.1 联想集团概况
        3.1.2 联想集团的成长历程
        3.1.3 联想集团的使命
        3.1.4 联想集团的远景
        3.1.5 联想集团的组织结构
        3.1.6 联想的发展战略
    3.2 中国PC 产业的发展现状
        3.2.1 2003 年中国PC 市场规模
        3.2.2 2003 年中国PC 市场特点
        3.2.3 2004 年及其未来5 年中国PC 市场发展预测
    3.3 PC 用户消费行为研究
        3.3.1 国内PC 用户群体的分类研究
        3.3.2 国内PC 用户消费价格研究
        3.3.3 国内PC 用户区域市场消费研究
        3.3.4 用户消费心理分析
    3.4 联想竞争环境分析
        3.4.1 联想电脑的市场状况
        3.4.2 联想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3 联想SWOT 分析
    3.5 联想电脑营销策略研究
        3.5.1 联想的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3.5.2 联想的产品策略分析
        3.5.3 联想的价格策略分析
        3.5.4 联想的渠道策略分析
        3.5.5 联想的促销策略分析
        3.5.6 联想的服务策略
    3.6 我们的建议
        3.6.1 品牌管理
        3.6.2 渠道建设
第4篇 钢铁行业财务分析报告
    4.1 行业分析
    4.2 报告分析方法说明
    4.3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4.3.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
        4.3.2 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的财务指标
        4.3.3 上市公司数据与行业平均的比较
        4.3.4 公司管理层的薪酬分析
        4.3.5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分析
    4.4 公司风险分析
        4.4.1 公司风险分析的模型
        4.4.2 钢铁行业的股价波动历史和时点分析
        4.4.3 β回归的数据计算及分析
    4.5 资本结构
    4.6 价值评估---股票价格分析
        4.6.1 价值评估方法介绍
        4.6.2 运用相对估价法进行价值评估
        4.6.3 相对估价法之市盈率估价法
    4.7 股利政策分析
    4.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北大科技将出现重大亏损(论文参考文献)

  • [1]混改下非国有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以方正集团为例[D]. 黄婷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2]北大医药资产剥离动因、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 何龙. 贵州财经大学, 2020(12)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我国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研究 ——以东方精工为例[D]. 陈璨. 暨南大学, 2020(04)
  • [5]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孟铂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6]证券虚假陈述案件中时间基点认定的法律问题浅析 ——以虚假陈述揭露日为主线[D]. 陈苗苗.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7]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8]海运运价衍生品基本法律制度研究[D]. 许佳. 复旦大学, 2013(03)
  • [9]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10]青鸟集团资本运作案例分析[D]. 张冬梅. 清华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北大科技将遭受重大损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