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德育探索

体育德育探索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品德教育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祝晨晨[2](2021)在《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多维评价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闫佳伟[3](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龙助国[4](2021)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国民道德品质、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师作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角,其专业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育作为对学生身体教育的特殊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显着的教学特点使体育教学成为了学校道德教育与体质教育共同进行的良好途径。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者,更应该担负起品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其体育课堂育德实效促进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使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体质与技能的提高,而是从学生体质和品德角度建立共生发展的并行局面。受我国传统的体质健康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往往过度注重育体能力的发展,忽视了育德能力的提升,致使体育教师育德能力发展缓慢,与育体能力呈现发展失衡、不协调的现象。基于此,本研究借助共生理论为工具,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衡的现状,提出融合发展的策略,以期推动我国体育学科德育渗透的改革,促进我国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协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现状及问题表现为:(1)教师自身发展上,表现为育德目标认识不足、缺乏育德素养、育体和育德教法联系不足;(2)教师课堂育德层面上,表现为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设计不匹配、课堂实施中育德能力表现不足、育德效果评价能力薄弱;(3)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层面上,表现为体育德育相关政策不够细化、学校德育物质资源配置比失衡、校园育德氛围缺失;(4)教师育体、育德模式发展层面上,表现为育德模式发展缺乏理论基础、体育课堂德育理念表现不足、教师育德能力无法实现育德目标、课堂教学无德育过程体现。为促进我国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本文以共生理论为支撑,主要提出对策为:(1)共生单元之间增加促进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共生因子;(2)共生界面上,建立课堂目标与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育德教学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共生通道;(3)共生环境方面,呼吁相关部门加大体育德育政策颁布和执行力度、保证德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建立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校园环境和课堂氛围;(4)共生模式方面,融合育体、育德指导思想、明确阶段性育德发展目标、构建课堂育德活动实施步骤。

袁大威[5](2020)在《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体育的德育价值,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我国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把“体育品德”作为构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内容之一。品德教育一直是体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和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国外对体育品德教育已多有研究。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教学模式正是为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而发展并兴起的体育教学模式。迄今为止,TPSR教学模式已被西班牙、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引进,并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就国内而言,关于该教学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探寻体育课堂中的德育因素和德育价值,本研究旨在通过对TPSR教学模式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进行整合,并结合我国上海市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实验。从学生的体育品德变化、学生体能发展、专项技能水平三个方面来探究TPSR教学模式在融入我国高中体育专项化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TPSR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并对他国学者在实验研究中的实验操作、学生学习任务卡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量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大纲内容,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对实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实验流程进行建构。其次,采用访谈法对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进行的访谈,制定专项水平测试标准。最后,结合高中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选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篮球专项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半结构访谈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为尽可能减少先前学习差异对学习效果影响,更好对比学生在两种课程模式中的学习效果,分别选取两个在篮球技能、身体素质方面均等的篮球专项班进行教学实验。实验周期为一学期,共20周,36次课,每次课80分钟。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并对比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教学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TPSR模式融入专项化教学对学生耐力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对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发展无显着差别。实验班学生1000M成绩提升较为明显。在50M、立定跳远、实心球体能测试成绩中并未有显着性差异;2)TPSR教学模式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提高。尤其在投篮命中率等方面,实验班篮球专项测试成绩在三步上篮、传切上篮、突分投篮(进球数)方面高于对照班。3)TPSR模式的融入能够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发展。实验班在实验后PSRQ问卷方面与对照班有显着差别,在PSRQ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维度中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班。经过学生访谈以及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对体育品德认识导致了问卷分值的降低。4)TPSR模式融入专项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多重契合点,在相互结合后更能够促进学生专项技能以及体育品德的发展。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合理有效的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以及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和设计。体育品德的培养需要教师设定互动式的教学情景。在教授单个技术教学单元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合作、配合以及相互帮助,是体育品德培养和教师课程整合的着力点。2)深入挖掘体育隐性资源,运用赛季制度使学生自行参与比赛、组织比赛、裁判执裁、赛后总结。让学生在各种问题和矛盾之中培养体育品德。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矛盾,是对学生在尊重、关心与帮助他人、努力合作以及自我努力等体育品德的有效培养。3)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正确引导小组之间、同伴之间的尊重与合作。发挥小组核心成员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4)合理设置课堂时间,精简讲解内容。积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生自主性,增加练习时间。5)加强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避免只注重技术忽略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王建[6](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蔡金兴[8](2020)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强课程思政,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导向和根本要求。我们国家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青年学生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提高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各大高校课程思政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对高中进行课程思政研究的较少,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并可进行相应的价值引导。高中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学校课程的主体内容,高中体育课程思政,则是表现在对体育品德的培养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课程思政和体育品德进行全面了解。并对上海市8所高中980名高中生体育品德进行调查研究,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运动项目高中生体育品德的现状和发展差异,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为高中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进一步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如下:(1)从整体来看,高中生体育品德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目的学生均有差异。体育品德虽呈上升趋势,但其下体育道德则先升后降,各年级间存在较显着差异(P<0.05)。男女之间体育品德差异虽不显着,但其下三个维度男女差别较大。不同运动项群的体育品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下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也同样如此(P<0.05)。(2)从年级来看,体育精神6个指标有5个在年级间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体育道德各维度的差异虽无显着意义,但仅有自律呈现升高趋势;体育品格5个指标有4个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上述9个差异性指标中只有6个呈升高趋势,说明各年级差别较大、体育品德发展不平衡。(3)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在各维度上呈现“一边倒”的现象。男生体育精神及各指标都高于女生,其中自尊的差异非常显着(P<0.01);而女生的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都明显优于男生,男女生在遵守规则、诚信、公平正义、相互尊重和社会责任感上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男女生体育品德的发展确实存在较大差异。(4)从运动项目来看,不同项群对体育品德不同维度的影响也呈现“一边倒”的趋势。体育精神上同场项目得分最高,除自尊外,其余5个指标的差异都达到显着水平(P<0.01);体育道德上难美项目得分最高,遵守规则和自律在项群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快速力量项目对体育品格影响优势较明显;隔网项目总体上呈现出来“劣势”。

周鑫[9](2020)在《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挑战自我、顽强拼搏、追求卓越、团结合作、公平竞争和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获得全面发展”。体育品德作为普通高中体育学科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对其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亟待探索其培养路径,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迅速培养完善,该阶段应当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故高中学生处于体育品德培养的关键阶段,所以为了解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探究体育品德不容乐观的具体成因,为系统的培养高中学生体育品德核心素养提供科学培养路径,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并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总结体育品德相关研究现状,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编制相关调查问卷,对济南市高中学生随机发放800份问卷,并依据实习条件,对实习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课堂中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分析体育品德培养现状的原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体育品德现状不容乐观,在体育品德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方面,不够重视,缺乏体育品德宣传标语、主题教育活动。其次是教师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认知程度有待提高;二是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缺乏多样性,忽视了健康教育中对体育品德培养;三是体育品德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四是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缺乏系统性,容易忽略掉部分目标。最后是学生自身方面,学生自身意识模糊,体育品德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体育品德的养成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缺乏积极性。根据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提出以下培养路径:首先是学校层面:一是加强体育品德宣传力度;二是丰富体育品德主题教育活动。其次是教师层面:一是教学思想方面,树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明确体育品德教学思想;二是教学目标方面,明确体育品德总体目标,细化体育品德培养目标;三是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健康教育,夯实学生理论基础,选择多样化教学内容;四是教学实施方面,优化体育教学设计,创设复杂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五是教学评价方面,建立体育品德评价体系,完善体育品德评价标准。最后学生方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重视体育品德理论知识学习,巩固基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参与体育品德培养的积极性。

罗子贤[10](2020)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核心素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17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凝炼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对于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目标,那么作为体育课堂引领者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与原则,结合高中体育学科特点和要求,构建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最后对浙江省部分地市,不同特征的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相关研究结果如下:一、从理论上界定了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普通高中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能够满足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构建完成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定了教师品德素养、专业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3个一级指标;职业认同、职业责任、教师仁爱等9个二级指标;工作态度、职业感受、职业担当、热爱生活等27个三级指标。三、浙江省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结论为:1.浙江省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在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中,教师品德素养水平最高,教育教学素养水平最低。2.“教师品德素养”维度中“教师仁爱”水平最高,“职业认同”水平最低;“专业学科素养”维度中“体育品德”水平最高,“运动技能”水平最低;“教育教学素养”维度中“教育教学理念”水平最高,“反思创新能力”水平最低。3.男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水平高于女性体育教师,各维度均出现显着性差异;高级教师>一级教师>未定级教师>二级教师,各维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15年以上教龄教师>6-14年教龄教师>5年以下教龄教师,在“专业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维度下存在显着性差异;本科学历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大专学历教师,各维度均呈现显着性差异;省重点高中教师>市重点高中教师>区(县)重点高中教师>一般高中教师,在“专业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维度下呈现显着性差异。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品德教育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品德教育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需求
        1.1.2 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1.1.3 共生理论分析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的适切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述评
        2.1.1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
        2.1.2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情况
        2.1.3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情况
        2.1.4 小结
    2.2 共生理论概述
        2.2.1 共生理论起源
        2.2.2 共生理论构成
        2.2.3 共生理论国内应用情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及共生特征
        4.1.1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释义
        4.1.2 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特征
    4.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协同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4.2.1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自身层面发展现状
        4.2.2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课堂发展现状
        4.2.3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环境发展现状
        4.2.4 中学体育课堂育体、育德模式发展现状
    4.3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思路探析
        4.3.1 平衡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失调的共生单元
        4.3.2 营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多元融合的共生界面
        4.3.3 完善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正向诱导的共生环境
        4.3.4 打造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稳定高效的共生模式
    4.4 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对策
        4.4.1 共生单元:增加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因子
        4.4.2 共生界面:建立新层次、多元化的育体、育德能力的共生通道
        4.4.3 共生环境:优化协同发展的共生环境
        4.4.4 共生模式:构建一体化对称的互惠共生模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现状调查问
附录B 专家访问问卷
附录C 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发展环境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
        1.1.2 体育品德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1.1.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实际需求
        1.1.4 TPSR模式为专项化教学中品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品德
        2.1.2 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
        2.1.3 TPSR教学模式
        2.1.4 学习效果
        2.1.5 体育教学模式
    2.2 “TPSR模式”与“上海市体育专项化”的基本特征和对比
        2.2.1 美国TPSR模式的基本特征
        2.2.2 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特征
        2.2.3 “TPSR模式”与“上海市体育专项化”比较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3.1 TPSR模式的梳理与课程建构
        2.3.2 TPSR模式的实施与应用
        2.3.3 TPSR模式效益研究
        2.3.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
        3.2.2 问卷调查
        3.2.3 教学实验法
        3.2.4 访谈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TPSR”融入“体育专项化”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思路与结构
    4.2 教学内容设计
    4.3 教学策略设计
        4.3.1 单元整合——问题导向、结合实际
        4.3.2 课时设计——合理手段、有效实施
    4.4 测试项目选取
5 研究结果
    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的结果比较
        5.1.1 实验前体能结果比较
        5.1.2 实验前技能结果比较
        5.1.3 实验前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后的结果比较
        5.2.1 实验后体能结果比较
        5.2.2 实验后技能结果比较
        5.2.3 实验后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5.3 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实验后的结果比较
        5.3.1 实验班实验前、后体能结果比较
        5.3.2 对照班实验前、后技能结果比较
        5.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后责任水平调查结果比较
6 讨论与分析
    6.1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能发展的影响
    6.2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篮球技能发展的影响
    6.3 TPSR模式融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教学单元设计流程(选案)
    附件2:传切配合教案(选案)
    附件3:篮球传切配合(1)任务卡(选案)
    附件4: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高一年级篮球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表
    附件5:《高二年级》一般身体素质单项指标评分表
    附件6:《高二年级》专项技能测试评分表
    附件7:PSRQ问卷对应个人责任层级
    附件8:中学生责任行为调查问卷
    附件9:半结构访谈纲要

(6)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8)课程思政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课程
        2.1.2 课程思政
        2.1.3 普通高中
        2.1.4 体育品德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品德的研究
    2.3 国外相关研究
    2.4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品德及下属三大维度的基本情况
        4.1.1 高中生体育品德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4.1.2 高中生体育精神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4.1.3 高中生体育道德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4.1.4 高中生体育品格的年级、性别和运动项群比较
    4.2 体育品德及下属三大维度的分析
        4.2.1 高中生体育品德的分析
        4.2.2 高中生体育精神的分析
        4.2.3 高中生体育道德的分析
        4.2.4 高中生体育品格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体育品德整体发展很不平衡
        5.1.2 体育品德年级间差异显着
        5.1.3 体育品德性别呈“一边倒”
        5.1.4 体育品德各运动项群差别较大
    5.2 建议
        5.2.1 加强课程思政,培养体育品德
        5.2.2 重视系统性和衔接性
        5.2.3 采用“双性化”体育教学
        5.2.4 “以赛带练”做好教学比赛工作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高中生体育品德调查问卷
附录二:专家打分表

(9)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德育
        2.1.2 品德
        2.1.3 体育品德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目标研究
        2.2.2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的研究
        2.2.3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的研究
    2.3 国外体育品德研究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过程与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观察法
        3.3.4 研究设计
第四章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
    4.1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
        4.1.1 高中学生体育品格现状
        4.1.2 高中学生体育精神现状
        4.1.3 高中学生体育道德现状
        4.1.4 课堂教学中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分析
    4.2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2.1 学校层面
        4.2.2 教师层面
        4.2.3 学生层面
第五章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
    5.1 学校层面的培养路径
        5.1.1 优化校园环境,强化体育品德宣传力度
        5.1.2 开展体育品德主题教育,丰富体育品德宣传活动
    5.2 教师层面的培养路径
        5.2.1 教学思想:树立核心素养理念,理解体育品德教学思想
        5.2.2 教学目标:深化课程目标制定,细化体育品德目标
        5.2.3 教学内容:重视健康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5.2.4 教学实施:积极引导学生,强化实施策略
        5.2.5 教学评价:深化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体育品德评价标准
    5.3 学生层面的培养路径
        5.3.1 学习体育品德理论知识,提高体育品德意识
        5.3.2 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活动,提高体育品德素养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的要求
        1.1.2 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需要
        1.1.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不够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文献综述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4.1.1 概念界定
        4.1.2 理论依据
    4.2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1 针对性原则
        4.2.2 发展性原则
        4.2.3 科学性原则
        4.2.4 系统性原则
        4.2.5 可操作性原则
    4.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4.3.1 一级指标的筛选
        4.3.2 二级指标的筛选
        4.3.3 三级指标的筛选
        4.3.4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确立
    4.4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4.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4.2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总体情况
        4.4.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各维度得分情况与分析
        4.4.4 不同特征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情况分析
        4.4.5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存在问题简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从理论上界定了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
        5.1.2 构建完成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5.1.3 浙江省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结论
    5.2 建议
6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专家基本信息表
    附录 2 访谈提纲
    附录 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指标筛选第一轮)
    附录 4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指标筛选第二轮)
    附录 5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四、体育教学过程中品德教育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多维评价路径研究[D]. 祝晨晨. 济南大学, 2021
  • [3]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共生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育体、育德能力协同发展研究[D]. 龙助国.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TPSR模式融入高中篮球专项化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 袁大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6]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课程思政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研究[D]. 蔡金兴.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路径研究[D]. 周鑫. 济南大学, 2020(01)
  • [10]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罗子贤.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体育德育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