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胃康四联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临床观察

胆胃康四联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临床观察

一、胆胃康四联疗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伴Hp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丁辛[1](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黄千千[2](2021)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探索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中医证候特点以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及诊疗提供依据。整理挖掘导师李振华教授辨证治疗BRG的临床思维模式及用药经验,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个人情况、合并疾病情况、中医证候以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评测结果),将结果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BRG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和合并焦虑抑郁情况;收集、整理导师门诊记录完整的BRG医案,将数据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二次核对及数据预处理后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软件,对四诊、证型、遣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导师本人指导,对其有关BRG的认识、辨证思维及选方用药等经验进行总结。研究结果:1.横断面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与焦虑抑郁相关性横断面研究选取100例BRG患者进行调查,发病人群年龄在21-7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大专及本科,职业分布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饮食偏嗜、三餐不规律、失眠、缺乏运动、社会关系差、焦虑抑郁都是发病的相关因素。在BRG伴焦虑抑郁的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以青年人为主,病程多为1-3年,这类人群普遍工作压力较大、缺乏运动,家庭关系较差。本研究中共出现三种中医证候:肝胃不和证(含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肝胃不和证出现频率最高,占5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占34%,脾胃湿热证占10%。睡眠质量(P<0.05)、焦虑抑郁(P<0.05)在各中医证候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数据挖掘共纳入病例140例,共有92种症状,出现频次最高的症状为烧心、睡眠障碍、反酸、胃胀、纳呆、胃痛、嗳气、便溏;共有6种舌质,为淡红舌、暗红舌、红舌、淡舌、淡暗舌、紫暗舌;共有15种舌苔,出现频次最高为薄白苔、白苔、黄腻苔、白腻苔、白厚苔、薄黄腻苔;共有8种脉象,分别是弦细脉、弦滑脉、沉小脉、沉细脉、滑脉、沉脉、细弱脉、沉弦脉;共有10种中医证候,出现频次较高的有肝胃不和证、肝旺脾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胃郁热证、肝脾气滞证;共使用方剂37首,出现频次较高的为左金丸、枳术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金铃子散、舒肝解郁胶囊、乌贝散、香苏散;共使用中药149味,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是柴胡、黄芩、炙甘草、黄连、法半夏、炒白术、生姜、炒枳实、吴茱萸,将药物按功效分类为18类,使用频次较多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和收涩药。药物四气属性分布:性温、微寒、寒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五味属性分布:味辛、苦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归经分布:归于脾、胃经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配伍:清肝降逆用吴茱萸、黄连,清化湿热用清半夏、竹茹、茯苓,制酸止痛用海螵蛸、煅牡蛎、浙贝母,燥湿行气用苍术、厚朴、陈皮,行气除满用枳实、大黄、虎杖,行气止痛用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用沉香曲、香附、枳实,疏肝解郁用贯叶金丝桃、刺五加,补中益气用党参、炙甘草、大枣,温暖脾阳用干姜、桂枝、吴茱萸,养血柔肝用当归、白芍等。研究结论:1.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BRG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青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证为主,焦虑抑郁状态是BRG发病的重要因素。2.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思维模式及用药经验导师李振华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胆、脾密切相关,病性属虚实夹杂,虚为脾胃虚弱,实为肝郁气结,胆汁疏泄失调,上犯于胃,兼气滞、血瘀、水湿、痰湿、痰热、食积等病理因素阻滞气机,导致腑气不通,升降失调。在治疗上李振华教授以调肝和胃为基本治法,健运脾胃贯穿治疗全程,调畅情志为重要手段,同时强调饮食及生活调护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王效红[3](2021)在《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载体,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采用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等形式,对医家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总结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学术参考。方法:1.收集2000年至2020年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中医家治疗本病的医案,根据病案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医案资料并进行整理清洗,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形式对症状、病机、治法、方药进行挖掘,归纳总结医家治疗本病的共性经验。2.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对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金实教授从病名、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本病的认识。3.对数据挖掘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治法、方药与金实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完善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91例,其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103例,总共365诊次,男性164诊次,女性201诊次,比例为1.23:1。年龄方面,40-49岁比例最高(32.98%),其次,大部分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30-39岁(27.23%)、50-59岁(19.37%)、60-69岁(14.14%),共涉及179诊次,占总诊次94%。2.临床表现:数据挖掘显示所纳入365诊次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中,清洗后共出现254种症状表述,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症状分别是:口苦(44.93%)、胃脘痞满(33.15%)、纳差(32.05%)、嗳气(31.23%)、泛酸(30.96%)、口干(26.85%)、夜寐欠安(22.47%)、大便干结(20.27%)、便溏(19.18%)。症状集内关联发现,口苦、口干、嗳气、泛酸最易互相关联出现。常见舌象描述共31种,舌质红出现频率最高(36.44%),舌质淡红亦比较常见(20.27%),舌苔以苔薄黄最常见,占18.36%,腻苔比较常见,共占比25.75%。脉象描述共12种,弦脉最常见,占54.25%,其他常见脉象为细脉、滑脉、数脉,分别占33.97%,15.89%,12.05%。3.病机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见病机共28种,最常见的为肝胃不和,占23.01%。除此之外,频率大于5%的病机有5项,分别为胃失和降(16.44%)、脾胃虚弱(9.04%)、肝胃郁热(7.95%)、胆胃不和(6.58%)、肝胆郁热(5.21%),以上病机共占比63.02%。病位在肝(53.43%)、胃(90.42%)、胆(20.01%)、脾(18.35%)。病理因素有气滞(54.52%)、郁热(25.77%)、气虚(18.35%)、湿热(10.14%)、阴虚(9.32%)。4.治法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用治法共30种。频率在27%以上、频次在100次以上的治法有四种,分别为和胃(72.6%)、疏肝(50.14%)、降逆(34.52%)、健脾(27.67%)。频率在5%以上,频次在20次以上的治法有清热(24.66%)、利胆(18.90%)、养阴(8.49%)、化痰(7.67%)、益气(7.40%)、清肝(7.12%)、清胆(6.58%)、活血(6.03%)、化湿(5.75%)等。5.药物分布:药物种类共涉及252种,其中半夏频率最高,占比62.47%。频次在100次以上,频率在25%以上者有10种,分别为甘草(56.99%)、柴胡(53.70%)、白芍(50.68%)、黄连(44.66%)、白术(43.56%)、陈皮(40.55%)、枳壳(38.90%)、黄芩(36.99%)、茯苓(36.44%)、延胡索(28.22%)。药物之间半夏与陈皮高关联、柴胡与半夏高关联、半夏与白术高关联。6.核心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金实教授访谈结果: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人群以女性居多,男性略低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呃逆、烧心、泛酸、嗳气、胃痛、胃胀等,舌象以红舌居多,多为薄黄苔、薄腻苔,脉象多以弦脉为主。3.病机分布:基本病机为肝胃失和,胃失和降。分虚实两端,实证以气滞、郁热、痰湿、痰热、瘀血为主,虚证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气阴两虚。病位主要在肝、胃,涉及脾。4.治法分布:基本治法是调肝和胃。实证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和中、化痰、化湿、化瘀等法,虚证治当健脾益气和胃、养阴和胃、益气养阴。5.核心药物组合: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结论: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2.临床表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口苦、泛酸、嗳气、胃痛、胃脘痞满等症状。舌质红为主,苔薄黄或薄腻,脉象多为弦脉。3.主要病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脾胃虚弱、肝胃郁热。4.主要治法:和胃法、疏肝法、健脾法、清热法。5.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4)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

朱引玉[4](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Hp感染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课题研究目标主要旨在通过全面地收集、统计和整理相关临床数据资料信息,探寻慢性萎缩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 CAG)的临床中医辨证的分型分布特点及其与Hp感染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为对于患者进行本种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些更加客观的依据基础。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0例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脾胃疾病科2018年9月-2021年2月期间在院住院及门诊的病人中通过胃镜检查及实验室病理学检验后发现已被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了病人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结果、Hp检查数据结果等相关资料,由两名主治以上的中医师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传统的辨证方法进行审查是否符合中医的辨证分型。所得资料皆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探寻中医各证型与胃镜象及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临床研究中共计纳入被明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共计200例,其中被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男性胃病患者共计79例,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人数总计为121例,年龄区间分布在30-86岁之间。数据统计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论男女患者,60~69岁发病率最高,为38%,其次是50~59岁的30%,30~39岁发病率最低为4%。经过X2检验,结果示年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中医临床症状检出率在50%以上的有胃脘痞闷、胃脘胀满。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胃脘痞闷为最多见的临床症状。(2)纳入研究的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六种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表现如下:脾胃虚弱>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中脾胃虚弱证患者发病数量最多,胃络瘀血证病人中发病数目最少。(3)被纳入此次临床研究范围中的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医各证型中以Hp感染率为主要评价衡量标准,比例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肝胃气滞。提示在纳入此次研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感染Hp病例的发生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占有的比例最高。(4)此次研究所选取的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舌质以淡红为主,占34.5%,其次为舌胖大占30%,常与舌体边有齿痕(29%)同存,舌质红占24%,其余种类的舌质如暗红、瘀点瘀斑、瘦薄、裂纹等则出现较少。患者所表现的舌苔类型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白>黄>腻=厚>少>燥>滑。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各脉象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细>沉>弱>弦>缓>滑>数>涩。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且各证型Hp感染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和病症规律。(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多见,肝胃气滞证次之,胃络瘀血证患者所占比例最小。(2)Hp感染阳性率以脾胃湿热证检出率最高,肝胃气滞证的检出率最低。(3)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以胃脘痞闷出现频率为最高,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胃脘胀满、纳差、胃脘胀痛、胃脘隐痛,脉象以细脉为主,涩脉最少。可结合胃镜下具体胃粘膜形态提供更准确的辨证依据,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治疗。

吴鸿飞[5](2021)在《金小晶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以金小晶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案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导师治疗本病的临床规律和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金小晶教授近2年的门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目标是对中药处方所涉及的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对频数排行前89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数据,再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探讨。结果:1.导师金小晶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处方145例,涉及中药90多种,其中频数两次及以上的中药89种,频数最高的分别是陈皮、焦山楂、法半夏、焦六神曲、紫苏梗、桂枝、鸡内金、大黄等。2.将89味中药参考十二五中药学教科书功效分类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数据消食药频率最高,其次是理气药、温里药、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和补虚药。结论:导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助。通过辨证论治后以清热解毒祛湿、温经散寒、以通为补、行气消痞等方式治疗本病。以顾护脾胃正气为立方原则,处方具有药味小,药量少,选药灵巧的特点。注重人体气血、阴阳、寒热的平衡。善用自拟方新蒲饮(蒲公英、连翘、大黄、黄连、黄柏、百合、木香等)结合PPI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用自拟方二陈消萎汤综合调理,减缓胃黏膜萎缩趋势。

魏嘉蓉[6](2021)在《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Hp)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根除情况,为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脾虚湿热型Hp胃炎提供临床应用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共纳入2018年10月-2021年3月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Hp相关胃炎,经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证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共计35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有4例患者脱落,完成31例,其中慢性胃炎患者1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17例;对照组有5例患者脱落,完成30例,其中慢性胃炎患者为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15例。对照组予四联方案口服:雷贝拉唑肠溶片(10mgbid)、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300gbid)、阿莫西林胶囊(1gbid)、克拉霉素分散片(0.5gbid),治疗组在上述四联方案的基础上加服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口服,服用方法:每日1剂,每次200ml,早晚饭后2小时服用。两组患者药物治疗14天后停药30天,疗程结束后复查C13试验。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差异,年龄分布,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根除率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p检测均呈阳性,治疗后,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的Hp根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性别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效率相同,两者均为96.7%,治疗组证候疗效的愈显率(80.6%)>对照组证候疗效的愈显率(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显示:治疗组、对照组的差异明显,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复诊的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次要症状积分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差异明显,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复诊的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组内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的差异明显,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复诊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组共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呕吐,腹泻,各1例,纳差2例,对照组共4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便秘,腹泻,头晕,纳差各1例。上述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较轻,未见肝肾功能、血常规异常,未再继续服药,因此设为脱落病例。研究结论: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脾虚湿热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优势,且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裴钰琳(Pimalram Phatcharee)[7](2020)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及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象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12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门诊及脾胃科住院区患者的病程时间、诱发因素、上腹疼痛程度及性质、有无上腹及剑突下不适、反酸、嗳气、胃灼热、上腹饱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主要症状,以及主要临床兼症等特征进行分析,再次归纳总结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临床证候分型及其分布特点,分析Hp根除疗法前后舌象变化,分析讨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之临床辨证论治的价值与意义,为临床中医论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证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门诊以及脾胃科病房,以按照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诊断标准,共收集212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病例等资料。首先填入慢性胃炎临床证候观察表格,整理分析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临床患者的症状,首先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所收集到的四诊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再次将其转换为SPSS25.0统计软件支持的规范数据库,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临床证候进行描述性统计等分析,获得其与患者性别、年龄区间、引发病季节及节律、病程时间、舌苔脉象等相关的证候分布的结果,运用治疗前后配对的卡方检验分布Hp根除疗法后舌苔变化的结果,并列出相关频数分析等表,使用因子分析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各证型之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总结,删除各证型出现频率小于10%的临床症状,运行累积贡献率要求大于70%~85%;根据特征值大小确定,保留公因子的特征值≥1;考虑累积贡献率又考虑特征值的大小,将旋转后的公因子归纳分型并得到最后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临床证候分型。结果:符合筛选条件中西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病患总共有212例,其中男性患者118例(占总病例55.7%),女性患者94例(占总病例44.3%)。本研究纳入的年龄范围为:15~85岁,以小于15岁及大于85岁的患者可排除在外,所有调查病例平均年龄50.50±12.271岁。年龄分布为少于26岁的患者病例数量11例(占总病例5.2%),年龄26~35岁患者19例(占总病例9.0%),年龄36~45岁患者23例(占总病例10.8%),46~55岁患者92例(占总病例43.4%),56~65岁患者49例(占总病例23.1%),大于65岁的患者18例(占总病例8.5%)。患者主要集中在46~55岁阶段患者数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患者数。研究观察结果同时表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病程时间为:0~5年的患者142例(占67.0%),6~10年的患者35例(占16.5%),11~15年的患者6例(占2.8%),16~20年的患者12例(占5.7%),21年以上的患者17例(占8.0%)。本研究出现本疾病发病在秋季61例(占总病例28.8%),发病在春季59例(占总病例27.8%),发病在冬季及夏季患者46例(占总病例21.7%)。本研究调查常见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诱发因素,其中具有总数197例的患者有诱发因素(占总病例92.9%),按照常见诱发因素进行整理统计,其中饮食不节因素有107例(占50.5%)、情志因素有58例(占27.4%)、劳累过度因素有15例(占7.1%)、饮食不洁因素有33例(占15.6%)、外感因素有6例(占2.8%)、素体脾虚因素有20例(占9.4)。本次研究有发病节律的患者116例(占78.3%),其中进食后发病的患者106例(占总病例50.0%),发病在空腹时患者58例(占总病例27.4%),发病在夜间的患者16例(占总病例7.5%)。中医诊断病名为胃脘痛有161例(占75.9%)、胃痞病有51例(占24.1%),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137例(占64.6%)、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75例(占35.4%)。本研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发病部位在中上腹部有196例(占92.5%),在左上腹部有10例(占4.7%),在右上腹部有6例(占2.8%);疼痛性质为隐痛86例(所占病例40.6%),胀痛70例(所占病例33.0%),胀闷不适(无痛)46例(所占病例21.7%),剧痛8例(所占病例3.8%),刺痛2例(所占病例0.9%)。嗳气病例有117例(占总病例55.2%)。反酸病例117例(占总病例55.2%)。纳差病例46例(占总病例21.7%)。大便异常病例123例(占总病例58%),分为大便溏薄87例(占总病例41.0%),大便秘结36例(占总病例17.0%)。本次收集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212例患者,出现脉弦40例(占总病例18.9%)、脉细24例(占总病例11.3%)、脉滑28例(占总病例13.2%)、脉沉9例(4.2%)、脉弦细26例(占总病例12.3%)、脉弦滑36例(占总病例17.0%)、脉滑细12例(占总病例5.7%)、脉弦数5例(占总病例2.4%)、脉滑数8例(占总病例3.8%)、脉细数5例(占总病例2.4%)、脉沉细14例(6.6%)、脉沉弦5例(占总病例2.4%)。脉象结果:脉象出现率最高于脉弦>脉弦滑>脉滑,最低于脉弦数、脉细数、脉沉弦。患者临床证型分布如下:脾胃气虚6例(占2.8%)、脾胃阳虚15例(占7.1%)、肝胃不和31例(占14.6%)、肝郁脾虚55例(占25.9%)、脾胃湿热43例(占20.3%)、脾虚湿滞28例(占13.2)、脾虚湿热34(占16.0),以上各证型例数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滞证>脾胃虚阳证>脾胃气虚证。将212例病例资料进行整理以及统计学分析后,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中,出现的临床证型共7种,显示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热证最多。本次研究中治疗根除Hp后复查碳13吸气试验后,Hp转阴性205例(占96.7%)、Hp阳性7例(占3.3%)。治疗前舌红有64例(所占比例30.2%),舌暗红22例(所占比例10.4%),舌淡红33例(所占比例15.6%),舌淡48例(所占比例22.6%),舌暗15例(所占比例7.1%),舌暗淡30例(所占比例14.2%);根除后结果:舌淡红134例(所占比例63.2%),舌淡55例(所占比例25.9%),舌暗3例(所占比例1.4%),舌红12例(所占比例5.7%),舌暗红5例(所占比例2.4%),舌暗淡3例(所占比例1.4%)。Hp根除疗法舌色前后舌色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苔变化。Hp根除疗法之前,Hp根除之前舌苔白124例、舌苔黄88例,舌苔薄55例、舌苔厚腻110例。Hp根除疗法后为舌苔白175例、舌苔黄37例,舌苔薄127例、舌苔厚腻13例。结果:根除之后舌苔白、舌苔薄的病例有明显升高,舌苔厚腻、舌苔黄的病例有明显下降。Hp根除疗法舌苔前后的结果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本次研究中所收集到的212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高发年龄集中在46~55岁,男女比例构成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调查临床病程时间发现,其病程时间主要集中在0~5年,经常发病季节为秋季、春季,而饮食不节为常见的诱发因素中最多,其次为情志不畅诱发。发病节律以进食后发作,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患者中,多出现中上腹部隐痛多、反酸、嗳气等,大多数患者表现出上腹部隐痛、胀痛,嗳气、反酸,胃纳差的症状,同时少数患者亦存在呕吐的症状。其他的临床表现如上腹胀闷不适、饱胀、大便溏薄等临床症状均可出现。中医诊断为胃脘痛最多,其中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热证最多。显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舌象脉象表现为舌红,舌苔黄腻,脉弦为主。Hp根除疗法之后舌淡红、舌淡所占比例为升高,舌红、舌暗淡、舌暗、舌暗红所占比例为降低。Hp根除疗法舌色前后的结果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舌苔占比例为升高为舌苔白、舌苔薄,所占比例为降低为舌苔厚腻、舌苔黄。Hp根除疗法舌苔前后的结果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周诗立[8](2020)在《金芪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分析Hp感染的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四联疗法加金芪胶囊的治疗方法,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明确金芪胶囊在治疗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能提高Hp的清除率,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方法:受试病例均采集于就诊恩施州民族医院脾胃科的门诊病人。通过电子胃镜检查及14C呼气试验检测,明确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属肝胃郁热型的100例患者,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呋喃唑酮片、胃铋镁颗粒、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金芪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停药一月后复查Hp值,通过Hp的值判断是否根除成功,通过中医症状评分量表评价中医症状及疗效指数,3月后复查电子胃镜,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胃黏膜的情况。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症状)的差异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经药物治疗2周后,两组的Hp值、中医症状、疗效指数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呼吸、心率、体温、血压均在正常值范围内,试验用药安全。结论:金芪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肝胃郁热型Hp胃炎在中医症状评分(主要症状与次要症状评分)、中医症候疗效、Hp的根除率、内镜下胃黏膜的改善情况各方面均有疗效,服药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

黄佳钦[9](2020)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由于胃癌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发现晚等特点,故胃癌癌前病变作为肠型胃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早期在此阶段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对阻断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对症治疗及对因治疗,其中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抗胆汁反流、抗氧化、叶酸及COX-2抑制剂等治疗方式,尚缺乏特异性干预措施。而中医药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延缓、阻断甚至逆转PLGC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且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结合PLGC病机特点及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PLGC,并在前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出该法在PLGC的治疗上确有疗效,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本课题拟从临床疗效和分子机制两部分展开研究:临床疗效部分,通过证候量表、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评价方式以明确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PLGC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及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由文献综述、临床疗效研究及分子机制研究三部分组成。文献综述部分分为以下2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部分,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特点、分型论治、现代医家治疗特点等方面展开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部分,主要围绕本病的流行病学、病因、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临床疗效研究部分,收集就诊于东直门医院门诊的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30例,使用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其进行干预,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胃镜病理学表现情况,试图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子机制部分,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索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进而运用理气活血解毒法干预30例肝胃郁热、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运用多色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P53、ERBB4、PTEN的水平,尝试探讨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结果(1)一般情况对比,本研究共纳入30例研究对象,其中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为53.93±7.87,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且不同性别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下者较多,其中高中21例,占70.00%;就诊季节以冬季(46.67%)、秋季(40.00%)居多;本病诱发情绪因素以焦虑忧虑(63.33%)、急躁易怒(60.00%)、精神紧张(43.33%)多见;患者饮食习惯以嗜食油腻(70.00%)、甜食(60.00%)、辛辣(40.00%)居多;生活作息方面,作息规律(46.67%)者多于熬夜(40.00%)与劳倦(30.00%)的患者;烟酒史方面,吸烟(43.33%)及饮酒(36.67%)患者较多。(2)临床疗效主要从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组织学积分两方面评估运用尼莫地平法计算临床症状积分得出,痊愈2例(6.67%),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4例(13.33%),总有效率86.67%,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及次要症状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对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进行统计,得出胃脘痞塞、心烦易怒、反酸、烧心、口苦、口干、暖气、身重倦怠、精神疲乏、纳差、气短、大便溏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胃脘疼痛、懒言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嘈杂、大便干结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理组织学积分进行统计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病理总积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及慢性炎症4项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活动性病理表现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包括网络药理学结果与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多色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共搜集了 858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筛选条件,共得到83个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路共有41个hub节点,其中靶点≥35个的化合物有11个,13个靶点能与≥20个化合物发生相互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有54个节点,其中包含31个靶点与23个疾病;对参白颗粒中6种草药对应的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确定了 324个GO条目;并对上调的部分差异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FDR≤0.01筛选得到24条KEGG通路信息。对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胃组织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进行多色免疫荧光检测得出,PI3K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KT、Bcl-2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4、P53、PTEN治疗前后光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一般情况中,从性别年龄分析,该病好发于45-65岁的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且患者发病与季节、饮食、情绪有关,其中就诊季节以冬、秋季节较多,情绪中焦虑忧虑、急躁易怒、精神紧张三方面因素影响较大,饮食以嗜食油腻、甜食、辛辣、生冷食物者居多,同时烟酒史也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试验发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故可以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3)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细胞凋亡、P53、ERBB4、癌症通路等17条通路均与PI3K/AKT通路相关,由此猜测,参白颗粒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进一步观察理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I3K/AKT通路关键分子PI3K、AKT、Bcl-2、ERBB4、P53、PTEN分子的干预作用,发现理气活血解毒法可下调PI3K、AKT、Bcl-2分子的表达水平,故该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癌变的发展。

刘之义[10](2020)在《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将梳理王氏连朴饮的方证信息,并且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现代临床所报道的医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隐含在医案中的病、证、舌、脉、药等信息,研究发病区域、发病季节、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等相关因素对王氏连朴饮使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进一步探讨王氏连朴饮方证的特点和临床使用的规律,特别是对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该方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以期提高该方临床运用中的针对性。方法:第一章为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对温病学家王孟英的生平、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王氏连朴饮功用主治、王连朴饮的有关条文进行总结梳理,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二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现代医案研究,以“王氏连朴饮”为主题关键词,通过检索CNKI、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搜集所有运用王氏连朴饮治疗各类疾病的临床报道,并通过本文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的病案,使用微软公司软件Microsoft Excel工作表格建立本次研究的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方法与聚类分析法,总结王氏连朴饮方证中、西医疾病谱、症状以及舌象和脉象的诊断标准、原方的药物及所加减药物的用药规律等。第三章为王氏连朴饮的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构建“王氏连朴饮-靶点-慢性胃炎”的网络结构,从理论角度诠释连朴饮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一般运用规律:王氏连朴饮使用最多季节为春季、秋季;使用范围包括儿、内、外、妇科等各科。用药年龄段主要为青年、中年,性别比例无较大差异,主要使用地区为华中地区。(2)核心脉症:王氏连朴饮运用的主要症状是口干、小便黄、腹胀、口苦、纳差便溏等,舌象以舌质红,苔黄腻为诊断标准;脉象则以滑脉作为主要诊断标准,复合脉象则以滑数、濡数、弦滑为主要诊断标准。(3)原方用药规律:60例王氏连朴饮在临床使用中黄连、厚朴、半夏栀子为本方使用的必备药,其余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石菖蒲、芦根、茯苓、枳壳、豆豉。(4)加减药物用药规律:纳入医案中加味药物共计139味药,总共使用次数为417次,出现频次排布前十名的加味药物分别为:茯苓、枳壳、甘草、薏苡仁、黄芩、陈皮、麦芽、藿香、杏仁、滑石。(5)中医疾病谱:王氏连朴饮主治中医病证广泛,医案中共涉及32个病种,以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为主,主要涉及的疾病有胃痛、痞满、便秘、泄泻、疟疾、反胃、呕吐等。(6)西医疾病谱:在所选病案中西医病种共计28种,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传染性疾病、耳鼻喉科、内分泌系统、妇科疾病、皮肤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科、口腔科疾病13类。主要涉及的疾病以急性、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神经官能症为主。(7)王氏连朴饮与慢性胃炎靶点连接度最高的活性成分分别是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黄芩苷(baicalein)、谷固醇(beta-sitosterol)。其治疗慢性胃炎的核心靶点包括IL-1β、IL-2、VEGFA、JUN、RB1、CDKN1A、FOS、HSP90AA1、IL6、TP53、MYC*、MAPK1、MAPK14、CCND1、AKT1等,其作用的信号通路为:NF-κB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等。结论:(1)王氏连朴饮的中医优势病种为脾胃病证,其中主要为胃痛、痞满。(2)王氏连朴饮西医优势病种为消化系统疾病疾病,其中主要为各类胃炎。(3)王氏连朴饮的临床运用指征为胃痞、胃痛、消化不良等表现,舌质多为红舌,舌苔多为黄腻。(4)王氏连朴饮具有多靶点、多途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理学特点,从理论上看,该方对慢性胃炎复杂的病理机制有干预作用。

二、胆胃康四联疗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伴Hp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胃康四联疗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伴Hp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2.3 Hp的生化特性
        2.4 Hp的分布特征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3.1 Hp的免疫损害
        3.2 Hp的毒力因子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患者筛选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3 结果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4 讨论
        4.1 胃粘膜的选择
        4.2 Hp的分离
        4.3 Hp的鉴定
        4.4 培养基的选择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4.8 菌株的筛选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2.6 动物模型建立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4 讨论
        4.1 造模方式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4.3 Hp球形变解读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4 讨论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3.5 Net Work分析
    4 讨论
        4.1 Hp与肠道菌群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全文讨论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2 问题与展望
    3 创新点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2.2.1 肝(胆)胃不和是核心病机
        2.2.2 与三焦郁滞密切相关
        2.2.3 浊毒内蕴是重要病机
        3 辨证论治
        3.1 现代医家临证经验
        3.2 现代研究
        4 中药方剂
        4.1 经方
        4.1.1 柴胡剂
        4.1.2 其他经方治疗
        4.2 自拟方
        4.2.1 现代医家临证经验
        4.2.2 现代研究
        4.3 中成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 定义
        2 临床表现
        3 流行病学
        4 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4.1 胃肠道手术
        4.2 胆囊疾病
        4.3 Hp感染
        4.4 精神心理因素
        5 诊断
        5.1 诊断标准
        5.2 检测方法
        5.2.1 胃镜检查
        5.2.2 胶囊内镜
        5.2.3 胃内24小时pH及胆红素监测
        5.2.4 胃内总胆汁酸测定
        5.2.5 放射性核素检测
        6 治疗现状
        6.1 一般治疗
        6.2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制定调查表
        3.2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3.3 建立数据库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年龄、性别
        4.1.2 BMI
        4.1.3 受教育程度与职业
        4.2 个人史
        4.2.1 病程
        4.2.2 合并疾病情况
        4.2.3 饮食习惯
        4.2.4 个人嗜好
        4.2.5 生活习惯
        4.2.6 人际关系
        4.2.7 工作强度
        4.2.8 焦虑抑郁情况
        4.3 致病相关因素与BRG患者焦虑抑郁的差异性检验
        4.4 中医证候研究
        4.4.1 中医证候分布
        4.4.2 中医证候与性别的相关性
        4.4.3 中医证候与年龄的相关性
        4.4.4 中医证候与病程的相关性
        4.4.5 中医证候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4.4.6 中医证候与运动频率的相关性
        4.4.7 中医证候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
        5 讨论
        5.1 发病人群特征
        5.2 受教育程度与职业
        5.3 合并疾病
        5.4 个人嗜好
        5.5 焦虑抑郁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关性
        5.6 中医证候与其他致病因素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振华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总结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信息采集
        3.2 数据预处理
        3.3 数据挖掘方法
        3.3.1 频数分析
        3.3.2 关联规则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四诊信息
        4.1.1 临床症状分布
        4.1.2 舌质分布
        4.1.3 舌苔分布
        4.1.4 脉象分布
        4.2 中医证候
        4.3 常用方剂
        4.4 常用药物
        4.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4.5.1 药物四气属性分布
        4.5.2 药物五味属性分布
        4.5.3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4.6 关联分析
        4.6.1 药物间关联规则
        4.6.2 症状与药物关联规则
        5 讨论
        5.1 四诊情况分析
        5.2 用药分析
        5.2.1 药物性味归经
        5.2.2 药物功效分类
        5.2.3 高频药物分析
        5.3 导师治疗BRG的经验总结
        5.3.1 病因病机
        5.3.2 施治经验
        5.3.3 用药配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证候调查记录表
附录二 辨证分型标准
附录三 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
个人简介

(3)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
        2.2 发病原因
        2.3 发病机制
        2.4 诊断标准
        2.5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 分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筛查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清洗
        2.4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分析
        2.2 舌象分析
        2.3 脉象分析
        2.4 小结
    3. 病机探讨
    4. 治法分析
    5. 用药规律
        5.1 频数统计
        5.2 集内关联
        5.3 集外关联
        5.4 聚类规则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学术经验探讨
        5.1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病名认识
        5.2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治法认识
        5.3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遣方用药经验
        5.4 附医案医话一则
第五部分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问题与不足
    3. 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2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4 纳入文献附表
    附表5 纳入图书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Hp感染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进展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临床辨证分型
        1.4 中医辨证施治
        1.5 中成药治疗
        1.6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1.7 展望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临床进展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
        2.3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舌象、脉象统计
        2.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1. 流行病学研究
        1.1 发病年龄、性别的分析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四诊信息结果分析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分析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相关性分析
    2. 结论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金小晶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研究进展
        1.1 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
        1.2 病理表现和临床症状
        1.3 镜下表现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2 HP相关综述
        2.1 HP简介
        2.2 HP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
        2.3 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HP耐药性问题
        2.6 HP的预防
    3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研究
        3.1 病名进展
        3.2 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方面
        3.3 中医治疗方案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病例排除标准
        1.4 剔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
    2.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数据分析
    1 基本信息
    2 年龄分布
    3 处方中药味数统计
    4 用药频率相关统计
    5 各类药物功效聚类分析
第四部分 用药规律和治疗经验
    1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的看法
    2 治疗思路和用药经验
        2.1 用药规律和特点
        2.2 自拟方剂
        2.3 中药用药经验
    3 医案
        3.1 医案1
        3.2 医案2
第五部分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关于HP感染的研究进展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HP的致病性
        1.4 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于HP胃炎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分型
        2.3 中医药治疗HP胃炎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及处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标准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分组
        2.2 治疗药物
        2.3 疗程
        2.4 观察内容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中医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表6,图1)
        3.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表7,图2)
        3.3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表8,图3)
        3.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表9,图4)
        3.5 两组患者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表10,图5,图6)
        3.6 两组患者中医次要症状积分比较(表11,图7,图8)
        3.7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单项比较
        3.8 两组患者中医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表20,图25,图26)
        3.9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4. 研究结果分析与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理论依据
    2. 组方分析
        2.1 处方组成及方药配伍
        2.2 单味药的药理研究分析
    3. 本研究的意义
    4.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中英文对照表

(7)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及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概念及命名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三、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四、西医治疗根除Hp
    第二节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证候分型
        四、治疗
        五、Hp感染与舌象研究
第二章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中医证候分布及Hp治疗根除后舌象变化规律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创新性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数据库建立
        二、数据整理及分析
        三、证候要素及证型的提取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相关性分析
        二、临床证型证候的描述性分析
        三、证候要素的因子分析
        四、Hp根除疗法前后舌象分析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相关性症状分析
    第二节 临床证型证候的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证候要素的分布与分析
    第四节 Hp根除疗法前后舌象分析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金芪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理论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第3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9)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现代医家辨证论治特点
        4 辨病专方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7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研究
        8 理气活血解毒法
        9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2 治疗
        3 PI3K/AKT通路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分子机制研究
    一、理气活血解毒法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二、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汇表
前言
第一章 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理论研究
    1 温病学家王孟英与王氏连朴饮
        1.1 王孟英简介
        1.2 王氏连朴饮方证出处
        1.3 《霍乱论》所载王氏连朴饮条文
    2 王氏连朴饮方证理论研究
        2.1 王氏连朴饮的组成
        2.2 王氏连朴饮的古今临床应用
第二章 王氏连朴饮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收集标准
        2.3 资料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统计方法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病名统计分析
        3.2 症状统计分析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3.4 方药统计分析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3.6 合方统计分析
        3.7 发病所在地区统计分析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3.9 性别统计分析
        3.10 年龄统计分析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第三章 王氏连朴饮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
        1.2 药物及慢性胃炎靶点筛选
        1.3 中药-化合物-靶点、PPI网络构建
        1.4 基因本体生物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连朴饮活性成分筛选
        2.2 连朴饮活性成分对应靶点筛选
        2.3 核心组方-疾病网络构建
        2.4 GO富集
        2.5 KEGG富集通路分析
    3 讨论
        3.1 主要活性成分
        3.2 核心靶点分析
        3.3 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 王氏连朴饮临床应用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2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胆胃康四联疗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伴Hp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候特点调查及李振华教授诊治经验总结[D]. 黄千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D]. 王效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Hp感染相关性研究[D]. 朱引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金小晶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研究[D]. 吴鸿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四君子汤合加味连苏饮联合四联方案治疗Hp胃炎疗效观察[D]. 魏嘉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及Hp根除疗法前后的舌象研究[D]. 裴钰琳(Pimalram Phatcharee).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金芪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周诗立.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理气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黄佳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王氏连朴饮的方证相关研究[D]. 刘之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胆胃康四联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