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拉汀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卡巴拉汀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一、Rivastigmine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琨[1](2019)在《经颅声磁刺激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经颅声磁刺激是一种新型无创神经调控方法,具有较深的刺激深度和良好的聚焦性,对生物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神经元放电活动及离子通道活动在神经调控中的关键地位,本文旨在探索声磁刺激对神经元放电活动及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揭示其神经调控过程中对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本文进行了经颅声磁刺激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了其对神经元产生的调控机制,建模仿真了声场分布和感应电场分布。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了声磁刺激后新鲜离体SD大鼠大脑切片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自发动作电位、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此外,基于Izhikevich神经元模型建模并分别仿真分析了经颅声磁刺激下常规放电神经元和快放电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发放情况。具体内容如下:本文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了磁刺激、超声刺激、声磁刺激后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变化。首先,本文探究了声磁刺激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实验采集了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通过统计和对比发现,声磁刺激能够显着升高动作电位的放电频率和幅值,并延长下降支时程。然后,进一步采集了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并根据采集到的电流绘制了I-V曲线和动力学曲线,分析了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声磁刺激显着降低了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幅值,并使其稳态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失活曲线向负电压方向移动,使该通道更难激活、更易失活且在失活后恢复所需的时间更长。另一方面,声磁刺激也降低了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幅值,并且使延迟整流钾电流的稳态激活曲线向左移动,使延迟整流钾通道更易激活。以上结果说明:声磁刺激增加了神经元的兴奋性,这种效应可能是声磁刺激对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的抑制作用所导致的。本文还基于Izhikevich模型建立了改进神经元模型,仿真分析了常规放电神经元和快放电经颅声磁刺激下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基于改进后的模型研究了经颅声磁刺激时神经元在声磁耦合效应和机械电耦合效应下的放电行为。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声磁刺激参数决定了感应电流密度的差异,导致神经元产生不同的放电活动。结果进一步强调了机械电效应和声磁耦合效应都在神经兴奋性调控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所述,经颅声磁刺激提高了神经元的兴奋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抑制了对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其关键作用的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本文研究了经颅声磁刺激对神经元的作用机制。这些结果对今后阐明新的物理细胞效应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更先进的声磁神经控制新方法。

孙邈[2](2016)在《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和SH-SY5Y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κ电流关系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我们团队对复智胶囊经验方防治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知其可通过保护胆碱能系统,上调海马胆碱能系统低水平;削减缺血炎症反应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恢复脑血管循环流注,减少血小板聚集,消除氧化自由基等来预防治疗血管性痴呆。近年来研究发现钾离子通道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尤其以延迟整流钾电流IK在凋亡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将关注复智胶囊及其有效成分大黄素对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K电流关系的影响。目的本研究聚焦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与经典的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通路之间的关系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合分子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复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Bcl-2、Bax及Caspase-3的影响,研究复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探索复智胶囊修复神经细胞功能的可能机制;并且以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特征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延迟整流钾通道(IK)的作用,并探讨IK与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关系,望从神经元保护方面来阐明复智胶囊的拮抗凋亡机理以验证其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和记忆的作用;通过观察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组织和SH-SY5Y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K电流关系的影响为复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理论及实验的可靠依据;且为进一步探讨中枢钾离子通道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开拓道路。方法在体实验: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只SD大鼠,选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20只,剩余则使用双侧颈动脉永久结扎2-VO法,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血管性痴呆VD模型组、安理申治疗组和复智胶囊治疗组,每组动物20只。各组动物连续灌药四周后进行相应的指标检测。本实验使用Morris水迷宫的方法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观测其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Cleaved Caspase-3表达;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Bcl-2和Bax的mRNA基因变化水平;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Bcl-2,Bax,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离体试验:细胞常规培养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通过建立细胞生长曲线确定本实验所需细胞密度,通过MTT比色法检测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细胞毒性实验确定本实验大黄素加药浓度,将SH-SY5Y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糖氧剥夺OGD组、糖氧剥夺OGD+大黄素(Xμmol/L)治疗组,使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描记对照组、模型组和大黄素组IK的变化,绘制I-V曲线。结果我们的结果显示:(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D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降低,而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升高,Bcl-2/Bax的比值变小;通过复智胶囊或安理申的干预则可降低VD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的促凋亡基因Bax,并且升高凋亡抑制基因Bcl-2,通过改变Bcl-2/Bax的比值来起到对抗细胞凋亡的作用。(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D模型组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的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明显过表达,而通过复智胶囊或安理申的干预,可降低VD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的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以改善VD所造成的脑组织损害。(3)SH-SY5Y经过糖氧剥夺后呈现缺糖缺氧状态,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此现象可在加入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后被逆转,提示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对SH-SY5Y细胞缺糖缺氧损伤后生长和活力状态具有保护作用。(4)糖氧剥夺OGD组与空白对照相比,IK电流密度明显减弱。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则可逆转此抑制作用,在指令电压为+50 mV时IK峰密度值分别从(4.474±0.4182)pA/pF增大至(5.947±0.7415)pA/pF(P<0.05,n=15)(5)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可使被OGD抑制的IK电流-电压曲线(I-V)慢慢上升,并且伴随着的去极化幅度的逐步升高而越来越大。结论1、在体实验显示复智胶囊可以抑制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下调凋亡执行者Caspase-3的表达,并且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说明基于经典的线粒体凋亡通路,复智胶囊可启动抗凋亡机制,以达到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元保护作用。2、膜片钳的数据结果说明复智胶囊主要成分对SH-SY5Y延迟整流钾通道IK的峰值及电压电流(I-V)曲线有较为显着的激活作用,说明复智胶囊主要成分可以通过激活IK电流,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堆积来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启动。以上结果提示我们复智胶囊可能通过对IK电流的激活和抗凋亡机制来治疗血管性痴呆。

于云红[3](2013)在《柴胡皂苷a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抑制作用及相关离子通道电流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一、目的: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反复异常同步化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据1997年WHO统计全球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2003年国内癫痫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癫痫患病率约为7.0‰,以此推算我国约有600万患者正遭受癫痫的困扰。癫痫反复发作、病程长、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常用抗癫痫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仍有约40%的癫痫患者产生耐药性,且多数抗癫痫药有多种急慢性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部分药物价格昂贵,长期服用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只有明确癫痫发病机制,才能指导有效性高、安全性好的抗癫痫药物的研发。癫痫发作是由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异常、离子通道异常、胶质细胞活性、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各种原因引起大脑神经元兴奋性-抑制性动态失衡,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异常同步化放电引起。离子通道是担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活动(即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传导)以及形成神经环路(即神经元间突触信号的传递)的核心构件,任何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都可能异化通道蛋白的正常功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性动态失衡,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最终引起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放电,导致癫痫发作。离子通道分为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如电压依赖性K+通道、电压依赖性Na+通道,和配体依赖性离子通道,如NMDA受体(NMDAR)通道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膜片钳等技术的发展,作为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藉以传递各种生理和病理信息的核心媒介,离子通道与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愈来愈引起神经科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借助实验性癫痫模型模拟人类癫痫发作,从电生理学角度探讨癫痫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当前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自发性反复性癫痫样放电(spontaneous recurrent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SREDs)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模拟人类后天获得性癫痫(acquired epilepsy, AE)的细胞模型,而持续性高频癫痫样放电(continuous epileptiform high-frequency bursts,SEs)模型是模拟人类持续性癫痫(status epilepticus, SE)的细胞模型,两种癫痫细胞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癫痫状态下神经元生物化学、神经电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改变的机制研究及抗癫痫药物筛选的研究中;4-氨基毗啶(4-aminopyridine,4AP)诱导的海马脑片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模型与人类颞叶癫痫发作时脑电图记录的放电模式相似,是筛选抗癫痫药物研究的经典体外癫痫模型,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药物的抗癫痫作用。癫痫属于中医“痫病”范畴,《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我国历代医家认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是癫痫发病的病因病机之一,并提出癫痫“从肝论治”的中医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自拟方“柴胡疏肝汤”在临床癫痫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客观疗效,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汤”能够降低戊四氮(PTZ)点燃模型大鼠的痫性发作潜伏期及发作级别,减轻锂-匹罗卡品诱发的难治性癫痫模型大鼠的癫痫发作级别,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逐步筛选出复方中君药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 SSa)并发现SSa能够抑制最大电休克模型(MES)、PTZ急性致痫模型及锂-匹罗卡品模型诱发的痫性发作。为了进一步评价SSa的抗癫痫作用并探讨SSa的抗癫痫机制,本研究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从电生理学角度观察了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及4AP诱导的大鼠内嗅皮层-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观察了SSa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相关离子通道电流,包括NMDAR电流、Na+通道电流及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明确SSa抗癫痫作用的电生理机制,为癫痫“从肝论治”的中医理论提供较为直观的实验依据。二、方法:1.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荧光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出生<24h的新生SD大鼠,无菌条件下断头取脑、分离海马,常规海马组织消化、离散细胞后以2.5×104/ml的密度接种在放有圆形玻片的24孔培养板中,以Neurobasal-A+10%B-27培养基进行培养。选取生长至第10d的海马神经元,用III β-Tubulin/GFAP及DAPI荧光三标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染色标记,计算绿色荧光标记的阳性细胞占蓝色荧光标记细胞的百分比。2.无镁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SSa的干预作用选取培养至第10d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空白组、无镁损伤组、苯妥英组和SSa组,空白组以正常细胞外液孵育;无镁损伤组以无镁细胞外液孵育;苯妥英组以含有50μM苯妥英的无镁细胞外液孵育;SSa组以含有1gM SSa的无镁细胞外液孵育,10min后以III β-Tubulin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染色标记,对比、评估SSa对无镁外液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3.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静息膜电位(Vm)及兴奋性的影响选取培养至第10-14d的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苯妥英组和SSa组,空白组以正常细胞外液干预;苯妥英组以含有50μM苯妥英的正常细胞外液干预;SSa组以含有1μM SSa的正常细胞外液干预。在全细胞膜片钳电流钳记录模式下,观察并比较不同干预处理后海马神经元Vm的变化率,及以大小为150pA,时间为600ms的去极化方波电流刺激海马神经元诱发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个数的变化率,评估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4.无镁外液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及SSa的干预作用选取培养至第10-14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以无镁外液孵育3h后,置于正常细胞外液中孵育24h,诱发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在全细胞膜片钳电流钳记录模式下,出现典型SREDs样放电的神经元随机分为无镁组、苯妥英组(50μM)及SSa各剂量(分别为0.1μM、0.3μM、0.5μM、μM、2μM和4μM)组,观察并比较不同处理组对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的抑制率,评估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5.无镁外液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及SSa的干预作用选取培养至第10-14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以无镁外液持续灌流孵育>10min,诱发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在全细胞膜片钳电流钳记录模式下,出现典型SEs样放电的神经元随机分为无镁组、苯妥英组(50μM)及SSa各剂量(分别为0.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gM)组,观察并比较不同处理组对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的抑制率,评估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6.4AP诱导大鼠内嗅皮层-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及SSa的干预作用选取出生25-50d的SD大鼠,吸入乙醚麻醉后,于振动切片机上切取厚300-400μm的内嗅皮层-海马脑片,以正常人工脑脊液(ACSF)37℃孵育1h后,以含有100μM4AP的ACSF持续灌流孵育20-40min诱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在全细胞膜片钳电流钳记录模式下,出现典型癫痫样放电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随机分为4AP组、丙戊酸钠(VPA)组(1mM)及SSa各剂量(分别为0.1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组,观察并比较不同药物干预后,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持续时间及放电频率的变化率,评估SSa对4AP诱导大鼠内嗅皮层-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7.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R电流的调节作用选取培养至第10-14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NMDA (Control)组、APV组(50μM)、苯妥英组(50μM)及SSa各剂量(分别为0.1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组,在全细胞膜片钳电压钳记录模式下,以含有100gMNMDA的无镁细胞外液通过“Y型”给药系统快速给药,诱发海马神经元NMDAR电流,观察并比较不同药物干预后,NMDAR电流的变化率,评估SSa对NMDAR电流的调节作用。8.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Na+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选取培养至第10-14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Control组、苯妥英组(50μM)及SSa各剂量(分别为0.1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组,在全细胞膜片钳电压钳记录模式下,以大小为-80mV到+20mV,持续时间为2s的缓慢去极化的斜波(Ramp)电压刺激海马神经元,诱发电压依赖性持续性Na+通道电流(INaP);以大小为-70mV到0mV,持续时间为30ms的去极化方波(Step)电压刺激海马神经元,诱发电压依赖性瞬时Na+通道电流(INat),观察并比较不同药物干预后,INaP和INat的变化率,评估SSa对INaP和INat的调节作用。9.SSa对大鼠海马脑片CAl区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选取出生25-50d的SD大鼠,吸入乙醚麻醉后,于振动切片机上切取大鼠海马脑片,随机分为Control组及SSa组(1μM),在全细胞膜片钳电压钳记录模式下,以一-120mV,持续时间为300ms的超极化电压脉冲,紧接之后是从-60mV到+60mV,步阶为+10mV,持续时间为400ms的去极化Step脉冲刺激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诱发总电压依赖性K+通道电流(ITotal);给予一-120mV,持续时间为200ms的超极化电压预脉冲,紧接之后是去极化至-40mV,持续时间为100ms的预脉冲,之后是从-60mV到+60mV,步阶为+10mV,持续时间为400ms的去极化Step脉冲刺激神经元,诱发电压依赖性持续性K+通道电流(IK),电压依赖性瞬时K+通道电流(IA)通过Clampfit10.0软件将记录到的ITotal和IK相减得到。并以一持续时间为120ms,从-90mV到+10mV,步阶为+10mV的Step预脉冲,之后是去极化至+50mV,持续时间为80ms的单脉冲刺激神经元,诱发IA失活电流。观察并比较不同处理组对电压门控性ITotal、IK和IA激活及失活特性的影响,评估SSa对电压依赖性外向性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分别以含有20mM四乙铵(tetraethylammonium,TEA)或4mM4AP的ACSF孵育海马脑片2min后,以去极化至+10mV,持续时间为400ms的单脉冲刺激,诱发外向性K+通道电流,观察不同干预组对TEA敏感和4AP敏感的外向性K+通道电流的影响,评估SSa对药物敏感外向性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10.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处理组对神经元Vm、AP的调节作用及对4AP诱导的癫痫样放电持续时间、NMDAR电流、INaP和INat的抑制率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VOVA)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法,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s T3法;对SERDs样放电频率抑制率、SE样放电频率抑制率及对4AP诱导的癫痫样放电频率抑制率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电压依赖性K+通道电流特性的调节作用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及荧光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元在培养至第10d分化成熟,可见细胞散在生长,胞体饱满,折光性强,轴突形成密集的神经细胞网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部分细胞呈绿色荧光,Ⅲ β-Tubulin绿色阳性细胞占全部细胞的96.132%±2.164%。2.SSa对无镁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镜下观,经无镁外液孵育后的海马神经元,神经元胞体皱缩,甚至溶解,轴突断裂,SSa组神经元胞体饱满、突触较完整,提示SSa能抑制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3.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Vm及兴奋性的影响各组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Vm无显着调节作用(F=1.997,P=0.155),与Control组相比较,SSa(1μM)对Vm无显着调节作用(P=0.056);各组对AP的抑制率有显着性差异(F=108.178,P<0.001),与Control组相比较,1μMSSa作用5min后,能显着抑制去极化电流诱发的平均AP的个数(P<0.001),提示在不影响神经元一般膜特性的前提下,SSa能够抑制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4.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在全细胞电流钳记录模式下,Control组海马神经元在灌流正常细胞外液下呈现出单个偶发AP的发放,这是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活性;经无镁外液孵育3h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经正常培养液孵育24h后,在正常细胞外液下出现多个典型的自发性反复的癫痫样放电即SREDs样放电。记录图像显示,含有0.1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浓度SSa的正常细胞外液作用后,海马神经元SREDs发放个数及持续时间均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经正常细胞外液进行洗脱后SREDs样放电再次出现,提示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Sa作用后,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的发作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与无镁组相比较,除0.1μM作用浓度外(P=0.170),0.3μM、0.5μM、1μM、2μM及4μM浓度的SSa均能够显着抑制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抑制率分别为19.167±4.182%、66.433±4.950%、95.160±3.317%、98.000±1.216%、98.571±1.118%,P值均<0.001,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浓度依赖性,半数有效剂量为0.42μM。5.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在全细胞电流钳记录模式下,Control组海马神经元在灌流正常细胞外液下呈现出单个偶发AP的发放,这是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活性,海马神经元经持续无镁外液灌流孵育>10min后,出现典型的持续性高频癫痫样放电即SEs样放电。记录图像显示,含有0.1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浓度SSa的无镁细胞外液作用后,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频率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经无镁外液进行洗脱后,SEs样放电再次出现,提示SSa对无镁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统计结果显示,各浓度的SSa均能抑制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与无镁组相比较,除0.μMM作用浓度外(P=0.005),0.3gM、0.5μM、1μM、2μM及4μM浓度的SSa均能够显着抑制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抑制率分别为12.071±5.794%、43.418±4.441%、73.626±3.384%、93.538±4.474%、97.798±2.023%,P值均<0.001,而苯妥英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无显着抑制作用(P=0.082)。不同浓度的SSa对无镁诱导的海马神经元SEs样放电的抑制作用不同,呈现一定程度的浓度依赖性,半数有效剂量为0.62μM。6.SSa对4AP诱导的大鼠内嗅皮层-海马脑片CAl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全细胞电流钳记录模式下,Control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呈现出单个偶发AP的发放,这是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活性;经含有100μM4AP的ACSF持续灌流孵育大鼠海马脑片20-40min后,CA1区锥体神经元逐渐出现稳定的促发性癫痫样放电。记录图像显示,经0.1μM、0.3μM、0.5gM、1μM、2μM和4μM不同浓度的SSa作用后,锥体神经元促发性癫痫样放电持续时间逐渐减少,癫痫样放电发放间歇期逐渐延长,经含有100μM4AP的ACSF进行洗脱后可见用药前促发性癫痫样放电再次出现,提示SSa对4AP诱导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统计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对CA1区锥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持续时间的抑制作用有显着差异(F=457.286,P<0.001)。与4AP组相比较,除0.1μM作用浓度外(P=0.145),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作用浓度的SSa均能显着减少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持续时间,抑制率分别为26.448±6.788%、40.059±3.264%、57.212±3.231%、67.928±1.908、74.876±2.380%,P值均<0.001;与4AP组相比较,各浓度的SSa对4AP诱导的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频率的抑制率均显着升高,抑制率分别为7.750±2.053%、25.875±2.475%、43.250±1.982%、57.250±3.105%、68.625±3.114%、74.750±2.493%,P值均<0.001,而VPA组对4AP诱导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频率无显着抑制作用(P=0.170)。不同浓度的SSa对4AP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促发性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不同,呈现一定程度的浓度依赖性,半数有效剂量为0.70μM。7.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R电流的调节作用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模式下,通过“Y型”给药系统向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局部快速滴加含有100μMNMDA的无镁细胞外液后,诱发出一粗壮的快速内向电流,这种内向电流能够被NMDAR阻断剂APV完全阻断,表明所记录到的内向电流为NMDAR电流。各处理组对NMDAR电流的抑制作用有显着性差异(F=662.526,P=0.000)。与Control组相比较,0.1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浓度的SSa均能显着减少诱发的NMDAR电流幅度,抑制率分别为1.070±0.136%、6.108±0.245%、15.015±0.219%、29.853±1.679%、37.726±1.956%、39.224±2.433%,P值均<0.001,且SSa对NMDAR电流的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剂量依赖性,半数抑制剂量为0.62μM。8.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INaP和INat的调节作用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模式下,选用-80mV到+20mV的缓慢去极化Ramp脉冲刺激海马神经元,诱发出一种缓慢激活的陡峭的内向电流;选用从-70mV到0mV,持续时间为30ms的去极化Step脉冲刺激海马神经元,诱发出一种在去极化瞬间瞬时激活达到峰值并迅速失活的内向流,这两种内向电流均能被1μM TTX完全阻断,表明所诱发的内向电流分别为INaP和INat。各处理组对INaP的抑制作用有显着差异(F=4090.738,P<0.001)。与Control组相比较,0.1μM、0.3μM、0.5μM、1μM、2μM和4μM浓度的SSa均能够显着增加INaP抑制率,抑制率分别为3.483±0.097%、6.722±0.186%、21.284±2.012%、58.104±1.546%、70.546±0.991%、72.504±0.991%,P值均<0.001,不同浓度的SSa对INaP的抑制作用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SSa对INaP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半数有效抑制量为0.84μM。各处理组对INat的抑制作用有显着性差异(F=3342.278,P<0.001)。而与Control组相比较,各浓度的SSa对INa,均无显着影响,P值均为1.000。表明SSa对INaP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9.SSa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ITotal、IK和IA大小的调节作用将细胞膜电位钳制至-50mV,后给予一持续时间为300ms,-120mV的超极化电压脉冲,紧接之后是一从-60mV到+60mV,步阶为+10mV,持续时间为400ms的去极化Step脉冲刺激,诱发出一外向K+通道电流即ITotal’选用一持续时间为200ms,-120mV的超极化电压预脉冲,紧接之后是去极化至-40mV,持续时间为100ms的预脉冲,之后是从-60mV到+60mV,步阶为+10mV,持续时间为400ms的去极化Step脉冲刺激,诱发出一持续性外向K+通道电流成分即IK,运用Clampfit10.0软件将得到的ITotal和IK相减得到瞬时外向K+通道电流成分即IA。将用药前后ITotal、Ik和IA的电流峰值进行标准化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1μMSSa能够显着升高ITotal和IA电流幅度(t=-23.975,P<0.001;t=-10.281,P<0.001),而用药前后IK电流幅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1.543,P=0.157)。10.SSa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ITotal、IK和IA激活特性的调节作用将ITotal、Ik和IA的刺激电压(V)和诱发出的相应电流值(Ⅰ)运用Clampfit10.0软件绘制I-V曲线,随着刺激电压的去极化,SSa对ITotal和IA电流的增强作用逐渐增大,而SSa对IK的I-V曲线无明显影响。绘制三种电流的激活曲线,用药前后相比较,1μM SSa能够使IA的激活曲线超极化相移位,显着下调V1/2(28.583±0.588vs.22.317±0.662mV,t=36.729,P<0.001),对k值无显着影响(21.933±1.472vs.23.617±1.592,t=-2.139,P=0.085);对ITotal激活曲线的V1/2和k均无显着性影响(V1/2:32.467±0.432vs.31.700±1.014mV,t=2.43,P=0.059;k:33.483±1.057vs.32.867±1.648,t=2.116,P=0.088);对IK的激活曲线的V1/2和k也无显着性调节作用(V1/2:28.350±1.058vs.28.450±1.810mV,t=-0.249,P=0.813;k:30.233±0.942vs.31.233±0.977,t=-2.421,P=0.06)。11.SSa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IA失活特性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观察SSa对IA失活特性的调节作用,将细胞膜电位钳制至-50mV,给予一持续时间为120ms从-90mV到+10mV步阶为+10mV的预脉冲,之后是去极化至+50mV,持续时间为80ms的单脉冲刺激诱发IA失活电流。绘制IA失活曲线,用药前后相比较,1μM SSa能够使IA的失活曲线去极化相移位,能显着上调IA失活曲线的V1/2(t=-82.750,P<0.001),而对IA失活曲线的k值无显着影响(t=-2.436,P=0.059)。12.SSa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4AP敏感及TEA敏感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选用20mM TEA和4mM4AP,从药理学角度分离TEA敏感的外向性K+通道电流成分和4AP敏感的外向性K+通道电流成分,并观察SSa对这两种药物敏感的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20mM TEA作用后总外向性K+通道电流的持续成分减少,仅剩快速激活-失活成分,即4AP敏感K+通道电流,1μM SSa能够显着上调这种外向性快K+通道电流成分(t=-20.457,P<0.001);4mM4AP作用后总外向性K+通道电流的快速激活-失活成分被阻断,仅剩一持续性外向性K+通道电流成分,即TEA敏感K+通道电流,1μM SSa对这种持续性外向性K+通道电流成分无显着调节作用(t=-2.329,P=0.053)。表明SSa对4AP敏感K+通道电流有选择性增加作用。四、结论:1.SSa能够显着抑制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SREDs样放电及SEs样放电,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现浓度依赖性。在SREDs样放电模型中,1μM SSa的抑制作用与常规剂量苯妥英的抑制作用相当;SEs样放电模型对多种临床常用抗癫痫药表现耐药性,而0.1μM浓度的SSa即可显着抑制SEs样放电,常规剂量及高剂量的苯妥英均对SEs无抑制作用,提示SSa可能对难治性癫痫有良好的治疗潜力。2. SSa能够显着抑制4AP诱导的大鼠内嗅皮层-海马脑片CAl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现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优于VPA,提示SSa有良好的抗癫痫作用。3.SSa能够抑制NMDA诱发的海马神经元NMDAR电流幅度,抑制N+通道电流幅度,上调K+通道电流幅度,说明SSa可以通过多位点调节发挥抗癫痫作用,不仅对兴奋性配体依赖性离子通道有调节作用,对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也有显着的调节作用。4.SSa能够选择性的下调INap电流幅度,而对INat无影响;能够选择性的上调IA成分及4AP敏感的K+通道电流成分,使IA激活曲线左移,而失活曲线右移,加快IA的激活而使其失活速度减慢,而对TEA敏感的IA无明显影响,表明SSa可能通过选择性的调节不同的Na+通道、K+通道亚单位发挥抗癫痫作用。SSa对离子通道不同亚单位的调节作用等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为明确SSa抗癫痫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刘仕昌[4](2012)在《纳米二氧化钛对Wistar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纳米技术指的是将普通尺度的材料用特殊的工艺加工制作而成,使其具有纳米尺度并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性。由此加工而成粒径小于100nm的材料被人们称为纳米材料。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积、光催化等特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多个领域,例如医学、药物载体、农业以及工业生产等等。纳米二氧化钛(Nanosized titanium dioxide,nano-TiO2)作为最常用的纳米材料之一,在工业中被大量制作并应用于印刷业、造纸业、食物添加剂以及颜料、化妆品等产业。虽然纳米二氧化钛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关于纳米二氧化钛对人体健康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例如通过呼吸道吸入、经由消化道摄入、通过皮肤直接渗入以及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到血液循环系统等等。这样纳米二氧化钛极有可能到达人体的各个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具有纳米尺度及特殊的理化性质,纳米材料可以穿透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因此关于纳米二氧化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从整体水平、细胞水平以及离子通道水平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并对其作用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部分纳米二氧化钛对Wistar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目的: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对Wistar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5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以及50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大鼠纳米二氧化钛悬浊液,每天一次,连续给予21天。之后,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了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空间认知功能的影响,利用电生理实验记录大鼠海马Schaffer侧枝至CA1区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腹腔注射纳米二氧化钛后大鼠海马区Ti元素的含量变化,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纳米二氧化钛对海马脑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的影响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改变。结果:1、ICP-MS检测发现,给予大鼠腹腔注射纳米二氧化钛后,随着纳米二化钛浓度的增高,大鼠海马区的Ti元素含量逐渐增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2、Morris水迷宫实验:在空间探索阶段,与正常对照组及5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相比,50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在定位巡航阶段,50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大鼠在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及穿越平台的次数显着减少,正常组与5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大鼠没有统计学差异。3、LTP实验:与正常对照组及5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相比,50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大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斜率显着降低(P<0.05),而前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4、 ELISA实验:50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及5mg/kg纳米二氧化钛组大鼠海马区的SOD、GSH-Px活性均显着下降,而MDA含量均显着增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本部分实验可知,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并在大鼠海马脑区沉积。同时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降低大鼠海马Schaffer侧枝至CA1区的LTP水平,引起大鼠空间认知功能受到损害,而这可能与纳米二氧化钛引起神经元发生氧化应激损伤有关。第二部分纳米二氧化钛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目的:利用PC12细胞作为神经元模型,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对神经元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钛与PC12细胞分别共培养6,12,24和48小时后,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PC12细胞形态的变化,用四唑盐比色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MTT)检测纳米二氧化钛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和活性氧簇(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在细胞内的积聚水平。同时,通过加入ROS清除剂2-巯基丙酰甘氨酸(N-(2-mercaptopropionyl)-glycine,N-MPG),观察ROS的产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纳米二氧化钛与PC12细胞共培养后,细胞的形态学发生明显变化,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变少,具有浓度依赖性,同时,可以看到纳米二氧化钛在细胞表面聚集。2、MTT实验:与纳米二氧化钛共培养后,细胞的存活率显着下降,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3、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纳米二氧化钛可以引起细胞内ROS水平的增高,且可以诱导PC12细胞发生凋亡。4、ROS清除剂N-MPG可以降低纳米二氧化钛对PC12细胞损伤,使PC12细胞的凋亡率降低。结论:纳米二氧化钛可能使ROS在细胞内积聚进而诱导PC12细胞发生凋亡现象。第三部分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影响目的: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钾通道及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记录模式下,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对电压门控钠通道、钾通道的电流幅值及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在电流钳记录模式下,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对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1、纳米二氧化钛抑制了电压门控钠通道电流的幅值,具有浓度依赖性,使稳态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但对其激活曲线没有显着影响。2、纳米二氧化钛抑制了瞬时外向钾电流及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幅值,同时加快了瞬时外向钾通道的失活过程并使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但是对瞬时外向钾通道的及延迟整流钾电流的激活动力学没有显着影响。3、纳米二氧化钛降低了单个动作电位的峰值及超射值,增加了半峰宽及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结论:纳米二氧化钛可以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钾通道,并使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进而使神经元发生损伤。

赵景霞[5](2010)在《纳米氧化锌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对PC12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材料是指至少在一维空间上粒径≤100nm的材料,由于其尺寸很小,结构特殊,因此具有许多新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小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极高的反应活性、量子效应等。随着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各种纳米材料因其优良特性及新奇功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遍及工业、农业、制造业、军事、医疗等诸多领域。而日常的生活用品,如化妆品、食品、织物、涂料、抗菌材料等,也含有纳米材料,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日益增多。由此,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问题也凸显出来,尤其是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全等方面是否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可以各种途径进入人体或生物体,包括吸入、摄食吸收、皮肤渗透等,随后在生物体的不同水平产生毒理学效应。最近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亦是纳米颗粒作用的重要靶器官。因此纳米颗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也得到更多的关注,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最强的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可以通过嗅神经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转至不同脑区沉积。且脑区中的海马亦是纳米颗粒作用主要的靶点。纳米ZnO因其独特的光、电、磁学等性能的重要应用而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并倍受瞩目。同时,在化妆品、纺织、涂料、陶瓷、催化、抗菌、医疗诊断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目前体内外的实验证实纳米ZnO可在不同程度上对细菌、水生生态动物、哺乳动物细胞及哺乳动物产生毒性作用,然而纳米ZnO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采用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标记法测定ROS含量、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细胞比例等方法,探索纳米ZnO对PC12细胞的神经毒性影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膜表达多种类型的离子通道,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开放引起的电活动是一切细胞生理功能活动的基础。离子通道参与递质释放、激素分泌、信号转导、代谢调控及细胞生长乃至学习和记忆等重要生理过程的调控。而离子通道又是许多药物和毒物作用的靶点,因此,实验进一步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记录了纳米ZnO对海马锥体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影响,包括对电压门控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及其神经元兴奋性活动的影响,以分析纳米ZnO对神经系统作用的潜在机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不同浓度的纳米ZnO(10-6g/ml,10-5g/ml,10-4 g/ml)与神经生长因子(NGF)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共孵育6、12、24h后,细胞存活率随着浓度和时间增大而下降,表现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而10-4g/ml的纳米ZnO可明显降低PC12细胞的存活率(P<0.05)。2.细胞内ROS含量的变化:不同浓度的纳米ZnO(10-6g/m1,10-5g/ml,10-4 g/ml)与PC12细胞共孵育6h后,经GENMED工作液和GENMED保存液处理。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设定激发光波长为490nm,散发波长530nm。与对照组的荧光强度相比,ZnO处理组的荧光强度随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强,说明细胞内ROS含量增高。3.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细胞比例:不同浓度的纳米ZnO(10-6g/ml,10-5g/ml, 10-4g/ml)与PC12细胞共孵育24h后,与正常细胞凋亡率(8.75%)相比,10-4g/ml的纳米ZnO促进PC12细胞的凋亡(34.24%,P<0.05);而预先给培养的PC12细胞加入ROS清除剂MPG(3 mM),再用10-4g/ml的纳米ZnO处理PC12细胞24h,凋亡比例降至15.78%(P<0.05)。提示ROS清除剂可抑制纳米ZnO诱导PC12细胞凋亡4.ROS清除剂的保护作用:培养的PC12细胞用3 mM的ROS清除剂MPG预处理30min后,加入10-4g/ml的纳米ZnO孵育24h,PC12细胞的存活率增大,与10-4g/ml的纳米ZnO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5.纳米ZnO对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10-4g/ml的纳米ZnO在阶跃电位-50mV~+20mV显着提高了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钠电流(INa)的电流幅度(P<0.05),I-V曲线下移;药物作用前后激活曲线无明显改变;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且Vh变化明显,分别为-52.54±0.43 mV和-54.67±0.39mV(P<0.01),k值没有明显变化;失活后恢复曲线左移,药物作用前后时间常数(τ)分别为5.40±0.19 ms和3.95±0.15 ms(P<0.01)6.纳米ZnO对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影响:10-4g/ml的纳米ZnO提高了海马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IA)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电流幅度,其中在阶跃电位+20mV~+90mV更为显着地提高了IK的电流幅度(P<0.05);而药物作用前后IA和IK的激活曲线变化不明显;并且,药物作用前后IA的稳态失活曲线及失活后恢复曲线也未有显着改变。7.纳米ZnO对海马锥体神经元高电压激活的钙通道的影响: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海马锥体神经元高电压激活的钙电流表现为run up和随后的run down现象。而10-4 g/ml的纳米ZnO对海马神经元高电压激活的钙电流有上调作用,从最初作用的10分钟开始,到记录结束的30分钟纳米ZnO在阶跃电位-15 mV~+15 mV显着地提高了高电压激活的钙电流幅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激活曲线及稳态失活曲线没有显着改变。8.纳米ZnO对海马锥体神经元兴奋性活动的影响:电流钳结果显示,10-4 g/ml的纳米ZnO提高了单个动作电位的幅值及超射(P<0.01),缩短了动作电位的半宽时程(P<0.05);提高了连续动作电位的频率(P<0.05);提高了自发放电的频率(P<0.05)。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纳米ZnO可降低PC12细胞的存活率,表现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并促进细胞凋亡;细胞内ROS的增加是纳米ZnO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2.纳米ZnO通过延迟整流钾通道增加K+外流使细胞质中K+减少而诱导细胞凋亡3.纳米ZnO上调HVA Ca2+通道,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将导致ROS产生,并由此促进细胞凋亡。4.纳米ZnO通过增加钠通道的电流幅度,并使钠通道快速失活,及失活后快速恢复而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而可能对神经元产生去极化诱导的损伤;纳米ZnO通过上调HVA Ca2+通道将改变细胞内钙稳态,将由此增强神经退行性过程。5.纳米ZnO通过增大INa、IK及HVA Ca2+电流的电流幅度而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并使单个动作电位的幅值及超射增加,动作电位的半宽时程缩短;提高了连续动作电位和自发放电的频率。后续重复放电的跨膜电位幅度和超射值的减小与纳米ZnO造成的Na+-K+-ATP酶的功能不足有关。

方丹[6](2010)在《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钾电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脑变性所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AD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β淀粉样蛋白(P-amyloid protein, Aβ)增加是AD的中枢病因性过程,凝聚态Ap具有明确的神经毒性作用。AD患者早期海马及内嗅区就可出现大量Aβ胞外聚集,加剧神经纤维缠结,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是AD形成的主要原因。但也有研究提出,在AD发病早期,未出现Ap沉积和神经元凋亡的情况下,可溶性Aβ寡聚体就能够引起记忆损伤,作用机制不详。研究发现,A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均存在钾通道功能异常,海马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海马细胞膜上存在多种钾通道,对调节突触前、后膜兴奋性有多种作用,其活性与表达改变将影响其功能。海马CA3区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关系尤为密切。分析认为,Ap及其引起的级联反应可能直接和/或间接影响钾通道活性与表达,其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本实验研究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钾电流的影响,观察加入不同浓度可溶性Aβ25-35前后不同时间瞬时外向钾电流(IA)和延迟整流钾电流(IK)峰值及其对IA和IK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可溶性Aβ25-35神经毒性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揭示AD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药物的研究提供实验参考。方法:选用10-11天Wistar大鼠,断头取脑,用振动切片机将脑组织切成350μm厚的冠状脑片。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分别记录加入不同浓度可溶性Aβ25-35前后不同时间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IA和IK峰值及波形,描记I-V曲线和动力学曲线。’应用软件Igor5.01、Origin7.5对IA和IK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1.加入可溶性Aβ25-35前,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IA峰值分别为1346.67±95.70、1256.67±60.64和2200.00±198.39pA(n=7),分别加入1.0、2.5、5.Oμmol/L可溶性Aβ25-35后IA峰值均减小,减小的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加入可溶性Aβ25-35 25min后,IA趋于稳定,IA峰值分别为708.67±76.39、581.67±36.40、864.25±118.01pA,可溶性Aβ25-35对IA峰值的抑制率分别达到45.65±5.36、53.11±6.73和61.28±4.3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可溶性Aβ25-35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3.29,P<0.05)。加入可溶性Aβ25-35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A的I-V曲线下降,下降的幅度随去极化而增大;IA的激活动力学和失活动力学曲线均左移,左移的幅度随可溶性Aβ25-35浓度增加而增大。2.加入可溶性Aβ25-35前,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IK峰值分别为1314.44±57.29、1301.85±38.16和1095.00±25.34pA(n=8),分别加入1.0、2.5、5.0μmo1/L可溶性Aβ25-35后IK峰值均减小,减小的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加入可溶性Aβ25-3527min后,IK趋于稳定,IK峰值分别为592.00±30.07、528.00±40.00和418.00±50.10pA,可溶性Aβ25-35对IK峰值的抑制率分别达到57.52±1.94、60.55±3.58和62.04±5.0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可溶性Aβ25-35实验组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64,P>0.05)。加入可溶性Aβ25-35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K的I-V曲线下降,下降的幅度随去极化而增大; IK的激活动力学曲线左移,左移的幅度随可溶性Aβ25-35浓度增加而增大。结论:1.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IA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可溶性Aβ25-35使IA的激活动力学曲线和失活动力学曲线显着左移,左移的幅度随可溶性Aβ25-35浓度增加而增大。2.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IK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时间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但在1.0-5.0μmol/L范围内,其抑制作用的浓度依赖性不显着。可溶性Aβ25-35使IK的激活动力学曲线显着左移,左移的幅度随可溶性Aβ25-35浓度增加而增大。3.可溶性Aβ25-35对IA和IK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神经毒性作用机制之一,直接和间接参与了AD的发病过程,对AD早期一些临床症状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

郑小波[7](2010)在《发育早期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离子通道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活动特性与神经元的功能直接相关,本论文研究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1w,2w,3w,4w)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全细胞跨膜总电流、全细胞钠通道电流、全细胞钾通道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全细胞钙通道电流的变化规律,包括激活、失活、失活后恢复等方面的特征变化,探索大鼠海马锥体细胞膜Na+, K+,Ca2+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发育的关键期,为研究学习记忆的发育提供支持。[方法]实验动物是出生后1w,2w,3w,4w,4个周龄组的SD大鼠,每组8只,分别制备海马脑片。应用膜片钳技术Axon 700B膜片钳系统记录脑片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全细胞跨膜总电流、全细胞钠通道电流、全细胞外向总钾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全细胞钙通道电流及其激活、失活等特性变化。应用Clampfit 10.2和Origin 7.5软件获取全细胞钠通道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全细胞钙通道电流的I-V曲线,激活、失活、及失活后恢复动力学曲线,应用曲线拟合方法得到与之对应的半数激活电压、半数失活电压、斜率因子、失活后恢复时间常数等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检验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用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大鼠制备的脑片活性良好,显微镜下海马区结构清晰,CA1区锥体神经元饱满、轴突明显、立体感强。2.Na+通道:(1)随着周龄的增大钠通道电流的I-V曲线向左移动,钠通道最大电流密度增大,1w,2w,3w,4w组对应的最大电流分布密度(pA/pF)分别为:-139.89±9.47,-147.98±9.39,-229.20±15.42,-271.54±22.78。以生后2w至3w电流密度增大最为显着;(2)钠通道电流的激活曲线向复极化的方向移动,4个组对应的半数激活电压(mV)分别为:-44.65±0.39,-47.42±0.56,-54.79±0.61,-58.44±0.57;(3)失活后恢复时间缩短,4个组对应的恢复时间常数(ms)分别为:9.30±0.642,11.15±0.84,7.95±0.55,7.18±0.56;(4)失活动力学没有显着变化,4个组对应的半数失活电压(mV)分别为:-52.29±0.73,-51.98±0.94,-51.44±0.72,-49.65±0.73。3.K+通道:(1)4个组全细胞瞬时外向钾最大电流密度随周龄增大而增大,1w,2w,3w,4w组对应的值(pA/pF)分别为133.11±14.36,182.10±8.55,212.80±15.98,235.86±14.60;(2)4个组半数激活电压(mV)分别为:6.25±2.38,10.88±1.71,5.31±2.46,2.690±2.75;(3)4个组半数失活电压(mV)分别为:-58.41±0.59,-56.35±0.90,-58.06±2.13,-60.37±0.90;(4)4个组恢复时间常数(ms)分别为33.14±3.19,33.78±4.22,35.13±3.92,36.19±3.62。4.Ca2+通道:(1)4个组全细胞钙通道最大电流密度随周龄的增大而增大,1w,2w,3w,4w组对应的最大电流密度(pA/pF)分别为:-8.02±0.56,-10.02±0.88,-27.59±1.03,-32.59±1.04,以2w至3w电流密度增大最为显着;(2)全细胞钙电流的激活曲线失活曲线均向左移动,4个组对应的半数激活电压(mV)分别为-6.94±0.11,-4.72±0.41,-11.72±1.05,-12.36±1.32,(3)4个组对应的半数失活电压(mV)分别为-5.35±2.06,5.43±1.93,-17.80±3.37,-24.88±2.43。[结论]1.发育早期(1w,2w,3w,4w)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Na+,K+,Ca2+等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分布,通道的激活动力学,失活动力学随周龄增大而变化,反映了离子通道的发育状态。2.出生后2-3w是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钠通道的快速发育期,此期间锥体神经元钠离子通道的分布显着增大,钠通道的激活曲线左移,半数激活电压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钠通道更容易被激活,失活后恢复曲线左移,恢复时间常数变小,钠通道的恢复更为迅速.3.大鼠脑发育早期,从1w到4wCAl锥体神经元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的分布密度随出生周龄增大而增大,但激活和失活以及失活后恢复曲线特征未见有明显特征变化。4.大鼠出生后2-3w是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钙离子通道处于快速发育期,期间钙离子通道最大电流密度显着增大,钙离子通道的激活、失活曲线均左移,半数激活、失活电压显着降低表明在此期间钙离子通道更易被激活,也更易失活。

田文娟[8](2008)在《Vinpocetine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全细胞离子通道电流影响的膜片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细胞膜离子通道的活动特性与神经元的功能变化直接相关。本论文研究了生物碱类药物Vinpocetine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全细胞电流、全细胞钾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全细胞钙电流特性的影响,为Vinpocetine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在离子通道水平上的实验支持。【方法】研究对象是应用酶消化和机械吹打方法相结合,急性分离的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在不加药情况下和Vinpocetine作用下的全细胞跨膜总电流、全细胞外向钾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全细胞钙电流及其变化。应用软件Clampfit9.0和Igor5.01对瞬时外向钾电流和全细胞钙电流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急性分离得到的新生大鼠海马CA3区单个锥体神经元胞体清晰、轴突明显、表面光洁、立体感强、贴壁状态良好。对Vinpocetine作用下和不加药时细胞膜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结果如下:1.不加药时,全细胞跨膜总电流中既有内向电流成分又有外向电流成分,内向电流表现出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特性,外向电流则表现为快速激活缓慢衰减的特性。加入Vinpocetine后,全细胞电流表现为:开始时电流降低速度较快,5min后作用基本上达到稳定。Vinpocetine对全细胞电流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作用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药物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2.未加药时,全细胞钾电流特征典型,在-30mV左右被激活,随着激活电压升高,激活电流不断增大。加入Vinpocetine后,全细胞钾电流对Vinpocetine的浓度依赖效应不明显,但高浓度的Vinpocetine对全细胞钾电流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50μmol/L Vinpocetine将全细胞钾电流减小了74%,而没加Vinpocetine时的全细胞钾电流减小率仅为32.1%。3.未加药时,全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具有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特性,激活电压在-20mV左右。Vinpocetine对瞬时外向钾电流有增强的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浓度越大,瞬时外向钾电流越大。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失活动力学曲线在Vinpocetine作用下左移。4.未加药时,全细胞钙电流在-40mV左右被激活,在0mV处达到电流最大值,具有缓慢失活的特性。Vinpocetine对全细胞钙电流具有减弱作用,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加药5min后减弱作用趋于稳定;全细胞钙电流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全细胞最大激活钙电流在加药后仍出现在0mV激活电压处;全细胞钙电流失活动力学曲线在加入Vinpocetine后曲线下移,但起点不变。【结论】通过研究Vinpocetine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离子通道电流特性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Vinpocetine对全细胞电流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2.Vinpocetine对全细胞钾电流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也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3.Vinpocetine对瞬时外向钾电流具有增强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失活动力学曲线在其作用下左移,提示我们Vinpocetine可能通过增强瞬时外向钾电流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4.Vinpocetine抑制全细胞钙电流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并使全细胞钙电流失活动力学曲线下移,高浓度Vinpocetine可能通过抑制钙电流起到神经保护作用。5.Vinpocetine对细胞膜离子通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在针对离子通道方面的药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陶莉[9](2008)在《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Alzheimer’s病(AD)是影响记忆和认知功能的进行性退化性神经病变,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β)增加是AD中枢病因性过程,凝聚态Aβ具有明确的神经毒性作用。但亦有研究提出,Aβ在纤维性沉积前即可溶性Aβ也可产生神经毒性作用。海马是学习和记忆的关键部位,直接参与记忆的获取和建立。海马CA3区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关系密切。而学习和记忆存储的分子和生理机制研究表明,钾通道、蛋白激酶C、记忆相关蛋白Cp20、细胞内钙调节在学习和记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钾离子通道在学习和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提示钾通道在老年痴呆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认为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Ik)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但具体作用机制不清。本实验以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采用膜片钳与单细胞RT-PC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几种代表性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Ik变化的分子机制。为研究Aβ在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钾通道调节剂预防和治疗A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解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急性分离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运用膜片钳,借助其电极形成的吸收通道提取单个细胞,然后对其进行单细胞水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由于单个细胞中提取的mRNA数量很少,应用传统的单对引物对单细胞mRNA进行RT-PCR扩增,得到的产物结果不够理想,故本实验采用的巢式设计的两对PCR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RT-PCR扩增后凝胶电泳成像分析,观察可溶性Aβ25-35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亚型Kv1.2、Kv1.5、Kv2.1表达的影响。结果:1.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Kv1.2,Kv1.5,Kv2.1在正常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Kv2.1的表达水平较高。2.加入浓度为1.0、2.5、5.0μM可溶性Aβ25-351分钟后,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Kv1.2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分别降低15.9%(P<0.01)、24.0%(P<0.01)、35.8%(P<0.01)。3.加入浓度为1.0、2.5、5.0μM可溶性Aβ25-351分钟后,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Kv1.5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分别降低17.8%(P<0.01)、23.2%(P<0.01)、36.1%(P<0.01)。4.加入浓度为1.0、2.5、5.0μM可溶性Aβ25-351分钟后,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Kv2.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分别降低17.2%(P<0.01)、23.7%(P<0.01)、36.9%(P<0.011。5.加入浓度为5.0μM可溶性Aβ25-35孵育1、3、5、8、10分钟后,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Kv2.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分别降低了38.7%(P<0.01)、43.5%(P<0.01)、53.3%(P<0.01)、65.6%(P<0.01)、73.7%(P<0.01)。结论:1.在正常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细胞膜上,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Kv1.2,Kv1.5,Kv2.1 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以Kv2.1的表达较为丰富。2.可溶性Aβ25-35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Kv1.2,Kv1.5,Kv2.1 mRNA的表达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3.可溶性Aβ25-35对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亚型mRNA表达的抑制导致钾通道数量减少,这可能是其对延迟整流钾电流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颜丹[10](2008)在《不同途径铅暴露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及钠通道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铅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环境神经毒素。长时间的低铅暴露能够造成认知功能的损伤,但造成这种损伤的机制尚未阐明。本实验运用常规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不同途径的铅暴露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可兴奋性和兴奋性相关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的可能机制。急性铅暴露实验的结果显示低铅(0.5/5μM)暴露不能显着改变锥体神经元的单个动作电位发放的电压阈值及波形的各项参数;但是,5μM急性铅暴露显着增加了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减弱了峰电位频率适应(spike frequency adaptation);5μM铅所造成的这种兴奋性影响可以被T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VDCC)的阻断剂mebifradil所阻断,但不能被L型VDCC阻断剂verapamil或者N型VDCC阻断剂ω-conotoxin所阻断;胞外无钙的条件下,5μM铅不能产生这种兴奋性的影响;另外,IP3R拮抗剂2—APB和RyanodineR拮抗剂dantrolene可以分别取消5μM铅的这种兴奋性影响,而钙离子内摄的阻断剂thapsigargin则对这种兴奋性影响只有部分减弱的作用。这些结果显示了低浓度急性铅暴露对锥体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以及T型VDCC在其中所作的贡献,同时,低铅的这种兴奋性神经毒性有可能与其参与了胞内钙库释放的调节从而影响了动作电位发生时期的钙内流相关。发育期慢性铅暴露实验的结果显示从受孕日至生产后15日对母鼠进行慢性的铅暴露会对子鼠大脑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电压门控钠通道电流的特性产生固有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铅升高了钠电流的激活电压阈值、升高了诱发最大电流的电压、使钠电流的稳态激活曲线正向移动、增大尾电流;铅延迟钠电流的快速激活失活;以及铅使得钠电流的稳态失活曲线向右移动、加速钠电流活性依赖的失活,但对于钠电流从失活状态复活的时程和比例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另外,采用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α-tocopherol(VE)与铅共暴露的结果显示,上述发育期铅暴露所造成的钠电流特性的变化基本被逆转至与对照一致,因此产生这种影响的毒理过程有可能和铅在脂质过氧化反应中的参与有关,因为脂质过氧化反应会改变细胞膜蛋白的结构和生物物理功能。

二、Rivastigmine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ivastigmine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经颅声磁刺激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
        1.1.2 经颅声磁刺激研究现状
    1.2 神经元兴奋性与离子通道
        1.2.1 神经元兴奋性
        1.2.2 离子通道分类与特性
        1.2.3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经颅声磁刺激对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及数值仿真
    2.1 经颅声磁刺激对神经元的作用机制
        2.1.1 声磁耦合效应
        2.1.2 机械电耦合效应
    2.2 经颅声磁刺激的声场分布建模仿真
    2.3 经颅声磁刺激的感应电场分布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声磁刺激的膜片钳实验设计
    3.1 膜片钳技术及其原理
    3.2 膜片钳记录系统的组成
    3.3 实验材料
        3.3.1 实验动物
        3.3.2 实验试剂
        3.3.3 溶液配制
        3.3.4 实验仪器与所用软件
    3.4 实验方法
        3.4.1 整体实验方案
        3.4.2 脑片的制备
        3.4.3 声磁刺激系统
        3.4.4 脑片声磁刺激参数设计
        3.4.5 玻璃微电极的制备
        3.4.6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3.4.7 数据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声磁刺激的脑片膜片钳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4.1 声磁刺激对CA1区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4.2 声磁刺激对CA1区神经元瞬时外向钾通道的影响
        4.2.1 声磁刺激对I_A电流幅值及其I-V曲线的影响
        4.2.2 声磁刺激对I_A激活特性的影响
        4.2.3 声磁刺激对I_A失活特性的影响
        4.2.4 声磁刺激对I_A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的影响
    4.3 声磁刺激对CA1区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影响
        4.3.1 声磁刺激对I_K电流幅值及其I-V曲线的影响
        4.3.2 声磁刺激对I_K激活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zhikevich神经元模型的声磁刺激机制分析
    5.1 神经元模型简介
    5.2 声磁刺激下改进Izhikevich神经元模型的建立
    5.3 经颅声磁刺激对常规峰放电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5.4 经颅声磁刺激对快速峰放电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和SH-SY5Y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κ电流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肾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从肾论治血管性痴呆的中医理论依据
        2 从肾论治血管性痴呆的现代医学认识
        3 马云枝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述评
        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Bcl-2和Caspase在缺血性脑损伤线粒体凋亡通路中的重要角色
        1 细胞凋亡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2 线粒体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凋亡中具有调控作用
        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复智胶囊对VD模型大鼠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复智胶囊主要成分大黄素对 SH-SY5Y 缺糖缺氧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复智胶囊有效成分大黄素对SH-SY5Y缺糖缺氧后I_κ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模方法选择
    附录二 阳性药选择
    附录三 Morris水迷宫图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柴胡皂苷a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抑制作用及相关离子通道电流调节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SSa对无镁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Sa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
    第一节 SSa对无镁外液诱导的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SSa对4-AP诱导的大鼠内嗅皮层-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癫痫样放电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Sa对海马神经元NMDAR、Na~+、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
    第一节 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R电流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SSa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电压依赖性Na~+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SSa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K~+通道电流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4)纳米二氧化钛对Wistar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纳米二氧化钛对 Wistar 大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纳米二氧化钛概述及其应用
        第二节 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现状
        第三节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节 数据分析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水迷宫实验
        第二节 电生理实验
        第三节 大鼠海马区 Ti 元素含量的测定
        第四节 海马组织内 MDA 含量及 SOD、GSH-Px 活性的检测
    第四章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纳米二氧化钛对 PC12 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纳米二氧化钛细胞毒性研究现状
        第二节 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
        第三节 PC12 细胞概述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纳米二氧化钛悬浊液的配制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第二节 主要试剂及实验方法
        第三节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纳米二氧化钛处理后 PC12 细胞形态学变化
        第二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 PC1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第三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 PC12 细胞内 ROS 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 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五节 N-MPG 对纳米二氧化钛诱导细胞损伤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纳米二氧化钛对 Wistar 大鼠海马神经元离子通道的影响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离子通道概述
        第二节 膜片钳技术简介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第二节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一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海马 CA1 区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
        第二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影响
        第三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海马神经元诱发动作电位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
        第二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海马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影响
        第三节 纳米二氧化钛对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小结
结语和展望
    第一节 本论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References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5)纳米氧化锌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对PC12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纳米ZnO毒理学研究概况
        1.1.1 纳米材料与生物安全性
        1.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及分类
        1.1.1.2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
        1.1.2 纳米ZnO的应用及生物学效应研究
        1.1.2.1 纳米ZnO的应用
        1.1.2.2 纳米ZnO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第二节 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
        1.2.1 氧化应激
        1.2.1.1 氧化应激的概念
        1.2.1.2 ROS的性质
        1.2.1.3 生物体内ROS的主要来源
        1.2.1.4 抗氧化系统
        1.2.2 细胞凋亡
        1.2.2.1 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1.2.2.2 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
        1.2.2.3 细胞凋亡的几个生化特征
        1.2.3 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
    第三节 离子通道研究概述
        1.3.1 离子通道的特性与种类简介
        1.3.1.1 离子通道的特性
        1.3.1.2 离子通道的种类简介
        1.3.2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
        1.3.2.1 电压门控钠通道
        1.3.2.2 电压门控钙通道
        1.3.2.3 电压门控钾通道
        1.3.3 离子通道与神经元的电活动
        1.3.3.1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3.3.2 神经细胞生物电的离子机制
        1.3.3.3 神经元的自发放电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五节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纳米ZnO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生物学效应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1.1 细胞株
        2.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PC12细胞的培养
        2.2.2.2 MTT法分析细胞存活率
        2.2.2.3 胞内ROS荧光检测
        2.2.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2.2.2.5 ROS清除剂的作用
        2.2.3 数据统计处理
    第三节 电生理学实验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2.3.1 主要实验材料
        2.3.1.1 实验动物
        2.3.1.2 主要实验试剂
        2.3.1.3 主要溶液配置
        2.3.1.4 主要仪器设备
        2.3.1.5 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的急性分离
        2.3.2 膜片钳技术原理和基本操作
        2.3.2.1 膜片钳技术原理简述
        2.3.2.2 膜片钳的几种常用记录模式
        2.3.2.3 膜片钳操作的基本步骤
        2.3.2.4 高阻封接的注意事项
        2.3.3 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纳米ZnO对PC12细胞的神经毒性作用
        3.1.1 纳米ZnO对PC12细胞活性影响的量效关系
        3.1.2 纳米ZnO对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3.1.3 纳米ZnO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1.4 ROS清除剂的作用
    第二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全细胞跨膜总电流的影响
    第三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
        3.3.1 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钠电流的鉴定与记录
        3.3.2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I_(Na)的激活动力学的影响与分析
        3.3.3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I_(Na)的稳态失活的影响与分析
        3.3.4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I_(Na)的失活后恢复的影响与分析
    第四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影响
        3.4.1 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与延迟整流钾电流的鉴定与记录
        3.4.2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I_A和I_K的激活动力学的影响与分析
        3.4.3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I_A的稳态失活的影响与分析
        3.4.4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I_A的失活后恢复的影响与分析
    第五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高电压激活钙通道的影响
        3.5.1 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HVA钙电流的run up和run down现象
        3.5.2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HVA钙电流的I-V曲线的影响与分析
        3.5.3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HVA钙电流激活动力学的影响与分析
        3.5.4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HVA钙电流稳态失活的影响与分析
    第六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诱发动作电位及自发放电的影响
        3.6.1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诱发动作电位的影响
        3.6.2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纳米ZnO对PC12细胞的神经毒性机制探讨
    第二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三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四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高电压激活的钙通道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五节 纳米ZnO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机制分析
第五章 主要结论
    第一节 本论文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前景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钾电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概论
    1.1 Alzheimer’s病
    1.2 Ap概述
    1.3 钾离子通道概述
    1.4 海马与学习记忆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离子通道电流记录技术及原理
    2.1 细胞膜片的等效电路
    2.2 电压钳原理
    2.3 膜片钳技术
    2.4 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基本程序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设备
    3.2 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 结果
    4.1 新生大鼠海马脑片形态学观察
    4.2 生理条件下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波形
    4.3 生理条件下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波形
    4.4 可溶性Aβ_(25-35)作用下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
    4.5 可溶性Aβ_(25-35)作用下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
第五章 讨论
    5.1 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全细胞钾电流的记录
    5.2 刺激脉冲对I_A记录的影响
    5.3 可溶性Aβ_(25-35)对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钾通道动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5.4 可溶性Aβ_(25-35)神经毒性作用机理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多因素对海马延迟整流钾电流调控的影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发育早期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离子通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成果
        1.1.1 离子通道特征研究
        (1) 离子通道的分类
        (2) 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
        ① 电压门控性钠通道
        ② 电压门控性钾通道
        ③ 电压门控性钙通道
        1.1.2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离子通道
        1.1.3 离子通道特性与学习记忆
        1.1.4 海马与学习记忆
        1.1.4.1 海马
        1.1.4.2 海马与学习记忆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的工作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原理和方法
    2.1 脑片膜片钳技术基本原理
        2.1 1 大鼠海马脑片急性培养技术
        2.1.2 膜片钳记录技术
        2.1.2.1 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征
        2.1.2.2 电压钳和电流钳
        2.1.2.3 膜片钳技术
        2.1.2.4 膜片钳放大器
        2.1.2.5 细胞膜静息电位测量原理
        2.1.2.6 可兴奋细胞膜的等效电路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药品和试剂
        2.2.4 实验用溶液及配置
    2.3 方法与步骤
        2.3.1 海马脑片制备
        2.3.2 急性培养的海马脑片神经元形态学观察
        2.3.3 制备测试离子通道电流的玻璃微电极
        2.3.4 膜片钳记录模式及基本操作步骤
        2.3.5 全细胞特性记录分析
        2.3.5.1 全细胞电流的记录分析
        2.3.5.2 全细胞跨膜电流的记录
        2.3.5.3 全细胞钠电流特性记录分析
        (1) 钠通道电流的测试
        (2) 钠通道电流的激活
        (3) 钠通道电流的失活
        (4) 钠通道失活后恢复
        2.3.5.4 全细胞钾电流特性记录分析
        (1) 全细胞钾通道电流记录
        (2) 钾通道电流的激活
        (3) 钾通道电流的失活
        (4) 钾通道电流的失活后恢复
        2.3.5.5 全细胞钙电流特性记录分析
        (1) 细胞钙电流记录刺激方案
        (2) 钙通道的激活
        (3) 钙通道的失活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大鼠海马脑片CA1锥体神经元发育早期细胞形态学观察
    3.2 大鼠海马CA1锥体神经元发育早期离子通道特性变化
        3.2.1 全细胞跨膜总电流
        3.2.1.1 全细胞跨膜总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3.2.1.2 全细胞内外向峰值电流
        3.2.2 全细胞钠电流
        3.2.2.1 钠通道电流的测试
        3.2.2.2 全细胞NA电流I-V曲线的变化
        3.2.2.3 钠电流(INA)激活曲线变化
        (1) 钠平衡电位和反转电位
        (2)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钠通道激活曲线变化
        3.2.2.4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钠通道失活曲线变化
        3.2.2.5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钠通道失活后恢复曲线变化
        3.2.3 全细胞钾电流
        3.2.3.1 全细胞总钾电流
        3.2.3.2 顺时外向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
        3.2.3.3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瞬时外向钾电流I-V曲线变化
        3.2.3.4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瞬时外向钾电流激活曲线变化
        (1) 钾平衡电位和反转电位
        (2)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IA激活曲线变化
        3.2.3.5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I_A激活曲线变化
        3.2.3.6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I_A失活后恢复曲线变化
        3.2.4 全细胞钙电流
        3.2.4.1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全细胞钙电流I-V曲线变化
        3.2.4.2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全细胞钙电流激活曲线变化
        3.2.4.3 发育早期4个周龄组全细胞钙电流失活曲线变化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脑片制备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
        (1) 术前准备
        (2) 手术剥离
        (3) 切片
        (4) 是否剥离海马
        (5) 孵育时间和温度
        4.2.2 全细胞记录过程中关键技术问题
        (1) 封接
        (2) 破膜
        (3) 串联电阻补偿
        (4) 电极电容及细胞膜电容补偿
        (5) 漏电流
        (6) 液接电位的矫正
        (7) 空间钳位
        (8) 细胞内容物被电极内液稀释
        (9) 电极内液的成分
        4.2.3 全细胞钠通道电流记录中的关键技术
        4.2.4 瞬时外向钾电流记录中的关键技术
        4.2.5 全细胞钙电流记录中的关键技术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Vinpocetine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全细胞离子通道电流影响的膜片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电信号测量的离子机制
    1.2 膜片钳记录技术及原理
        1.2.1 电压钳和电流钳
        1.2.2 细胞膜静息电位测量原理
        1.2.3 可兴奋细胞膜的等效电路
    1.3 离子通道
    1.4 钙离子通道
        1.4.1 钙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1.4.2 电压门控性钙离子通道的分类和分布
        1.4.3 钙离子通道研究的主要内容
        1.4.4 钙离子通道的研究展望
    1.5 海马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1.5.1 海马的分区
        1.5.2 海马神经元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1.6 Vinpocetine的药用价值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的工作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方法与步骤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细胞形态学观察
    3.2 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3.2.1 全细胞跨膜总电流
        3.2.2 全细胞钾电流
        3.2.3 全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
        3.2.4 全细胞内向电流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电压门控型钙离子通道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Aβ_(25-35)对大鼠海马延迟整流钾通道mRNA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膜片钳技术与单细胞RT-PCR相结合应用于神经细胞研究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不同途径铅暴露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及钠通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的神经毒性及其细胞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1.1 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1.2 铅对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抑制性损伤
        1.1.3 铅对神经元电活动相关的离子通道的作用
        1.1.4 铅对神经元可兴奋性的影响
        1.1.5 低铅的兴奋性神经毒性
        1.1.6 铅与脂质过氧化
    1.2 电压依赖型钙通道的分类及特性
    1.3 动作电位发放与编码和神经元可兴奋性的关系
    1.4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及其特性
        1.4.1 钠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1.4.1.1 α亚基的结构和功能
        1.4.1.2 β亚基的结构和功能
        1.4.2 钠通道的亚型
        1.4.3 钠通道的门控特性
        1.4.3.1 钠通道的电压依赖性激活
        1.4.3.2 钠通道的失活
        1.4.3.3 激活与失活的耦联
        1.4.4 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
        1.4.5 钠通道的胞内调控
    1.5 脑片膜片钳实验技术
        1.5.1 海马脑片的制备
        1.5.2 海马脑片的膜片钳记录
        1.5.2.1 将刺激电极放置在含突触前纤维脑片区域附近
        1.5.2.2 全细胞记录
        1.5.2.3 判断突触前纤维
        1.5.2.4 突触反应的判断及其波幅稳定性的评价
        1.5.2.5 突触反应的记录
        1.5.2.6 突触反应的分析
第二章 急性低铅暴露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产生兴奋性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海马脑片的制备
        2.2.2 电生理记录
        2.2.3 给药
        2.2.4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的基本电生理特性
        2.3.2 铅对锥体神经元EPSP-Spike relationship的影响
        2.3.3 铅对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自发放的影响
        2.3.4 低浓度的铅暴露对单个动作电位的影响
        2.3.5 铅对动作电位发放率的影响
        2.3.6 铅对spike broadening的影响
        2.3.7 铅对峰电位频率适应的影响
        2.3.8 分别阻断HVA和LVA时低浓度铅对海马锥体神经元可兴奋性的影响
        2.3.9 低浓度铅对海马锥体神经元可兴奋性的影响依赖于胞内外钙活动
        2.3.9.1 低浓度铅对海马锥体神经元可兴奋性的影响是胞外钙依赖的
        2.3.9.2 阻断胞内钙库释放时低铅对海马锥体神经元可兴奋性的影响
        2.3.9.3 阻断胞桨钙离子内摄时低铅对海马锥体神经元可兴奋性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低铅暴露提高了锥体神经元的可兴奋性
        2.4.2 T型钙通道在低铅的兴奋性毒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4.3 低浓度铅对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涉及到了一些胞内外钙机制
        2.4.4 神经毒理学意义
第三章 发育期铅暴露使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上的电压门控钠通道特性产生固有的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处理
        3.2.2 海马脑片的制备
        3.2.3 试剂与溶液
        3.2.4 海马铅测定
        3.2.5 电生理记录和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发育期铅暴露对钠通道激活特性的影响
        3.3.2 发育期铅暴露对钠电流时程的影响
        3.3.3 发育期铅暴露对钠电流失活特性的影响
        3.3.4 发育期铅暴露对钠电流去激活过程的影响
        3.3.5 发育期铅暴露对钠电流复活过程的影响
        3.3.5 海马铅浓度
    3.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Rivastigmine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颅声磁刺激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D]. 崔琨.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2]复智胶囊及大黄素对VD大鼠海马和SH-SY5Y线粒体凋亡通路与Iκ电流关系的影响[D]. 孙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3]柴胡皂苷a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癫痫样放电抑制作用及相关离子通道电流调节作用的研究[D]. 于云红.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4]纳米二氧化钛对Wistar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 刘仕昌. 南开大学, 2012(08)
  • [5]纳米氧化锌对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对PC12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机制研究[D]. 赵景霞. 南开大学, 2010(07)
  • [6]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脑片CA3区神经元钾电流影响的研究[D]. 方丹.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7]发育早期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离子通道特征研究[D]. 郑小波.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 [8]Vinpocetine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全细胞离子通道电流影响的膜片钳研究[D]. 田文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08(12)
  • [9]可溶性Aβ25-35对新生大鼠海马CA3区锥体神经元延迟整流钾通道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D]. 陶莉.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10]不同途径铅暴露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及钠通道的影响[D]. 颜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标签:;  ;  

卡巴拉汀对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电压依赖性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