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一、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要从实际出发重实效(论文文献综述)

吴天江[1](2019)在《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利益问题,是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党谋划与推动一切工作的重要依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带领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与党的伟大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①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继承和发展。此外,还立足于新时代发展新需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适应解决人民利益问题新要求,形成了以人民利益中心观、人民利益法治观、人民利益发展观、人民利益共享观、人民利益实现观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体现了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利益问题的导向性、利益发展的时代性、利益共享的普惠性等特征。本文通过探析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以期尽量对人民利益何以实现、何以维护、何以发展、何以共享等作出解答。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科学体系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原则等,对于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实现维护发展人民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仲彦鹏[2](2019)在《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定位与科学研究公共性守护 ——基于社会学理论的分析》文中指出学术身份是大学教师增进知识与谋求知识新应用的首要特征,公共性是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职能延伸,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政府、市场等力量的影响甚至冲击。现阶段,作为国家科研事业和社会科研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定位与科学研究公共性正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推动科学研究发展与原始创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在时刻面临着变化和缺失的危机。这不仅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有序发展,严重破坏了科研生态环境,也降低了科学研究的社会公信力,直接或间接的实质性威胁到了社会公共利益。在此情形下,如何在遵循科学研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日新月异的大小机遇和来自内外部的共同挑战,已然成为探讨我国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发展与公共性实现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公共性为研究对象,以乔治·H·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和L·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为依据,界定了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与科学研究公共性的概念。运用历史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以历史性追溯与共时性比较的交互使用,对大学教师“纯粹型、应用型、职业型”的学术身份定位及其科学研究的“主我型、客我型、自我型”公共性进行梳理。梳理可知,政府、市场等因素参与影响了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定位与科学研究公共性实现,某些社会情境中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过度介入等极易造成学术身份变化与科学研究公共性缺失。故而,要彰显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公共性,应在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内进一步构筑政府、市场与大学学术共同体间的逻辑平衡动力场,同时探讨学术身份定位与科研公共性守护间的正向关联性。基于此,本文始终以公共性为核心,以两种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分别从政府、市场和大学学术共同体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公共性缺失的纠偏策略。

黄凯枫[3](2018)在《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工群体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形态转型期的特殊利益群体。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倾注了大量精力,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但在现实社会中,农民工仍属于弱势群体,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层出不穷。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广大工会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工会作为服务农民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责任主体,必须创新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忠诚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本文拟从公共治理角度出发,讨论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发挥其作为群团组织的优势,创新维权机制,协同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一起维护农民工权益,实现公共目标,维护公共利益。论文共分为六部分,分别如下。绪论: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农民工权益维护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包括农民工概念、农民工基本权益、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公共治理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等。第三部分:以江苏各级工会的维权实践出发,分析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的现状。第四部分:介绍工会在农民工维权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工会组织维权作用发挥难的原因。第五部分:分析工会组织维权缺位的严重后果,借鉴日本、欧美及台湾地区工会维护工人权益的经验启示。第六部分:提出创新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具体对策建议,努力让工会提供更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公共产品,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单豪杰[4](2017)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具备“六种力量”,这就给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当怎样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又如何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解决党在国有企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协调国有企业经济使命与政治使命关系的题中之义,是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内在要求,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党组织关系的必备前提。新时期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党建功能弱化、纪律松弛、“两个责任”履行不力,企业党务工作者党建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素质低下能力不足;选人用人问题多,“四风问题”禁而不绝等。国企党建出现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现代企业制度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国企党建的冲击。二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三是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未能有效衔接。四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机制创新滞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不断强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党对国有企业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着力培养一支宏大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形式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到实处。

张建国,徐微[5](2014)在《用典型引领行业协商深化发展》文中提出从理论和实践看,行业协商是我国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普遍共识。在这一共识形成过程中,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行业协商深化发展,要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典型的引领作用。

吕振宇[6](2012)在《TZ监狱企业职工激励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监狱企业无论是在企业战略目标、从业人员结构,还是在生产运作流程、绩效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着与普通国有企业相异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监狱企业职工激励体系建设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要求。笔者以TZ监狱企业为例,分析了监狱企业激励体系的不足之处。一是TZ监狱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不合理,分配制度复杂,同等岗位不同等待遇,监狱企业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吃大锅饭现象。二是TZ监狱企业绩效考核还比较粗放,生产成本考核流于形式,优秀员工难以在待遇上得到实惠。三是TZ监狱企业职工福利制度缺乏激励效果。四是TZ监狱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代的发展存在脱节现象,企业文化与企业自身成长和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不利于激励体系的构建,员工结构的特殊性导致了薪酬设计的平均主义,经营目标的非营利性导致了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管理理念滞后导致了职工福利计划的不合理,监狱企业工作环境的封闭性导致了文化建设的滞后。笔者认为,TZ监狱激励体系设计要明确目标,帮助监狱企业职工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激发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监狱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推进新时期监狱企业职工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TZ监狱企业激励体系建设中薪酬制度设计、绩效考核制度设计、职工福利制度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议。TZ监狱企业职工激励体系研究有利于调动监狱企业职工队伍的积极性,从而积极推进我国监狱体制改革工作,更好地实现监狱企业服务于教育改造罪犯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职能。

郭沅鑫[7](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韩正[8](2007)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

张丹华[9](2005)在《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日益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的今天,世界各国为争取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地位,都加快了对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国正在走新工业化道路,正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在战略选择上,是单纯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还是体现发展的人民性?在政策选择上,是打造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还是依附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工? 技术创新战略本身包含着各种方法论纲领,因而具有不同的发展导向和价值关怀。研究方法具有决定意义,如果研究方法是“单向度的”,那么对技术创新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全面的。中国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方法论依据是什么?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本内核,辅之以主要学术流派的合理内核。选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本文方法论的基本纲领,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法,坚持将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从生产力角度看)与深刻的人文关怀(从生产关系角度看)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汲取技术决定论中的强调技术先进性思想、社会批判理论中的人文理念、后现代知识论关于科学的文化多样性思想、社会建构论中的技术民主等合理内核。本文是围绕着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理性思考展开的。 本文共分五部分。 导论部分阐述写作本论文的缘由,总结国内外与本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作了简要说明。 第一章“技术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性思考”是技术创新战略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部分。本章对技术决定论、社会批判理论、后现代知识论、社会建构主义和马克思唯物史观对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观点逐一分析,厘清不同理论流派对技术创新战略方法论提炼的合理成分。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基本纲领,辅之以主要学术流派的合理内核,提出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三个基本范畴:整体性、自主性和人民性。马克思唯物史观与社会批判理论强调对人的人文关怀、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整体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的思想与后现代知识理论关于科学的文化多样性思想,是技术创新战略自主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人的彻底解放”的思想与社会建构主义中的技术民主等合理内核为技术创新的人民性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第二章“技术创新的建构形式与知识社会的矛盾形态”从实践层面上阐述通过知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技术创新不可能使穷国和富国实现双赢,导致政治民主

李斌[10](2004)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在呈现生机勃勃的成长性的同时,也蕴涵着新的不稳定性。有效调节经济的不稳定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必然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在现有生产关系框架内提供生产力发展空间的基本体制。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又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被称之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社会运行的安全网。选择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形式,各国的国情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历史的道德的因素不同等,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差别和特征。就世界而言,社会保障呈现出从早期主要以欧洲“区域性发展”为主到渐进式全球多样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再到各国相继出台本国化社会保障模式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从客观的、发展的、开放的视角出发,采取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对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理论分析,力求揭示社会保障的规律性。以社会保障政策的具体实践为对象进行定量分析,为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文中在综合分析和借鉴已往社会保障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组织个人和法人共同<WP=247>参与,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在一定时期内对部分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增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性的福利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阐释内涵的基础上,阐明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虽然不能由经济过程自发产生,但经济过程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建立,就成为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制约和影响经济过程。因此,必须从经济过程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来考察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不仅要看经济结构、政治运作和社会环境的改善,还要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从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运动分析入手,深入论证当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价值理论基础。要着眼于新时代,客观地看待时代进步对劳动价值论的重大影响,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价值结构的扩展,为社会保障纳入市场价值运动过程提供了必要条件,必须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融入现代价值运动之中。只有把社会保障税(费)全面地、强制性地纳入我国企业的价值形成过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在市场经济沃土上生根、成长,才能成为普惠于人民群众的参天大树,才能起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作用。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进行比较和评析。分析各类社会保障模式的基本特征、运行目标和方式,阐释其个性区别和共性特征,比较其经济影响、分配效应和社会效益,论述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面临的挑战,揭示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变革的趋向以及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创新的启示。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改革是各国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WP=248>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一系列具体经济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的内容,也是相伴整体改革目标建立的政治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与本国经济社会及其道德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革必须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必须得到政治团体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形成基本共识。要客观地认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改革的趋同性。同时,政府要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成本。从中国实际出发,阐述基本国情对社会保障制度目标模式选择的重大影响。分析我国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的形成及其根源,要建构城乡衔接、协调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新模式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增大了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转换的复杂性,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特殊性,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必须能够承受人口众多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必须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点。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规模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决定规模大小。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结构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社会化程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起着扩展或限制作用。从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功能来看,受到一定时期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现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框架大体可勾勒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及其他社会互助项目等;第二个层次为社会保障的运行系统,

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要从实际出发重实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要从实际出发重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比较研究法
    (四)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 论文研究思路
    (六) 相关概念界定
        1. 人民
        2. 利益
        3. 利益观
        4. 人民利益观
        5.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
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形成
    (一)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2. 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
        3. 我国正处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时期
        4. 我国维护实现发展人民利益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阶段
    (二)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利益观是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直接来源
        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重要源头
    (三)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1. 丰富的从政经历
        2. 强烈的问题意识
        3. 深厚的人民情怀
        4. 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四)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1. 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2. 适应解决人民利益问题的新要求
        3. 新时代处理人民利益关系的新需要
        4. 党实现维护发展人民利益的生动实践
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一) 人民利益中心观
        1.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做到利为民所谋
        3. 坚持为人民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4. 恪守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评判标准
        5.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 人民利益法治观
        1. 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2. 大力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
        3.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4.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5.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 人民利益发展观
        1.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发展人民物质利益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发展人民政治利益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发展人民文化利益
        4. 加强社会建设以发展人民社会利益
        5. 建设生态文明以发展人民生态利益
    (四) 人民利益共享观
        1. 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 物质基础:通过持续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
        3. 关键环节: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
        4. 价值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 人民利益实现观
        1. 实现的路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实现的依靠力量:勠力同心,凝聚人民群众伟大力量
        3. 实现的内在要求:大力弘扬实干精神
        4. 实现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三、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主要特征和实践原则
    (一)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主要特征
        1. 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2. 利益问题的导向性
        3. 利益发展的时代性
        4. 利益共享的普惠性
        5. 利益实现的充分性
    (二)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原则
        1. 坚定性原则
        2. 主体性原则
        3. 全面性原则
        4. 渐进性原则
四、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意义
        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新境界
        2. 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新境界
        3.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利益观的新境界
    (二)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价值
        1. 为新时代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提供了科学指南
        2. 为新时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3. 为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4. 为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正确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图书类
    (二) 期刊类
    (三) 学位论文类
    (四) 报纸类
致谢

(2)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定位与科学研究公共性守护 ——基于社会学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大学教师科研评价的相关研究
        1.3.4 关于大学教师科研管理的相关研究
        1.3.5 关于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公共性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学术身份
        1.4.2 科学研究
        1.4.3 公共性
        1.4.4 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公共性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乔治·H·米德符号互动理论释义
        2.1.1 符号与心灵
        2.1.2 自我
        2.1.3 社会
    2.2 L·科塞社会冲突理论释义
        2.2.1 冲突与分类
        2.2.2 冲突功能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互动与冲突
        2.3.2 语言与心灵
        2.3.3 主我、客我与自我
        2.3.4 冲突功能与冲突消解
3 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演变及其科学研究公共性
    3.1 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历史演变
        3.1.1 中世纪大学时期
        3.1.2 近代大学时期
        3.1.3 现代大学时期
    3.2 大学教师学术身份演变路径及其科学研究公共性形成
        3.2.1 价值理性与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主我型公共性
        3.2.2 工具理性与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客我型公共性
        3.2.3 理性融合与大学教师科学研究的自我型公共性
4 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变化及其科学研究公共性缺失
    4.1 政府过度干预下的学术身份变化及其公共性缺失
        4.1.1 学术自由弱化
        4.1.2 学术创新乏力
    4.2 市场过度介入下的学术身份变化及其公共性缺失
        4.2.1 学术不端丛生
        4.2.2 学术腐败频发
    4.3 个人学术价值取向迷失下的学术身份变化及其公共性缺失
        4.3.1 科学精神式微
        4.3.2 学术道德失范
5 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公共性缺失的影响因素
    5.1 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公共性形成的影响因素
        5.1.1 政府的力量
        5.1.2 市场的作用
    5.2 政府、市场与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公共性间的关联性
        5.2.1 政府、市场与大学学术共同体间的关联性
        5.2.2 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定位与科学研究公共性间的关联性
6 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公共性缺失的纠偏策略
    6.1 政府层面
        6.1.1 优化科研管理机制
        6.1.2 保障科研经费投入
        6.1.3 完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
    6.2 市场层面
        6.2.1 有效配置非公共资源
        6.2.2 弘扬科研诚信文化
        6.2.3 健全市场竞争机制
    6.3 大学学术共同体层面
        6.3.1 提振科学精神
        6.3.2 恪守学术道德
        6.3.3 悦纳学术批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民工概念及基本权益
        一、农民工概念
        二、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三、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治理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第三部门理论
        四、对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的启示
    第三节 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与工会职能关系分析
        一、维护农民工权益是工会职责所在
        二、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需要工会切实行动予以保障
        三、小结
第三章 江苏省农民工及其权益现状
    第一节 江苏省农民工情况
        一、农民工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二、务工目的呈现多重性
        三、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调查情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成效
        一、积极稳定地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
        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三、推动农民工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四、小结
    第三节 农民工权益维护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收入水平较低
        二、社会保障缺失
        三、劳动合同签订比率较低
        四、小结
第四章 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江苏省农民工权益维护机制现状
        一、会员源头发展机制积极推动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
        二、帮扶关爱机制帮助农民工排忧解难
        三、法律援助机制将农民工作为服务的重点对象
        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
        五、小结
    第二节 工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会会员属地管理制度与农民工高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二、维权对象单一狭窄
        三、工会维权手段不多
        四、工会对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
        五、小结
    第三节 工会组织部分维权机制作用发挥难的原因
        一、“双重定位”带来的角色冲突问题
        二、政策法律层面对工会维权主体规定不明确
        三、工会组织自身原因
        四、农民工群体自身特点
        五、小结
第五章 工会维权缺位的后果和境外工会维权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工会维权缺位可导致的后果
        一、过激维权行为导致的社会不安定
        二、国外敌对势力的渗入
        三、另类维权组织的产生
        四、小结
    第二节 部分国家和地区工会维权的经验启示
        一、日本工会组织的经验做法
        二、欧美工会组织为工人维权的主要做法
        三、台湾地区工会组织维权情况
        四、对国内工会组织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启示
        五、小结
第六章 创新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多方联合维权机制
        一、强化工会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中的“源头参与”力度
        二、落实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
        三、深化三方协商机制建设
        四、创新建立城际维权联动机制
        五、小结
    第二节 创新工会组建和农民工入会机制
        一、以“两新组织”为重点加大工会组建力度
        二、探索农民工体制外入会机制
        三、发挥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作用
        四、小结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工会”服务机制
        一、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
        二、便捷农民工享受法律服务资源
        三、促进农民工享受普惠服务
        四、小结
    第四节 构建新型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一、探索推进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向农民工群体延伸和覆盖
        二、深入推进集体协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创新矛盾调处机制促进劳动争议快速有效解决
        四、小结
    第五节 实施工会干部综合素质提升机制
        一、探索实行工会干部直选机制
        二、强化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三、探索建立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机制
        四、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江苏省农民工调查问卷
附件2:农民工入会情况访谈提纲

(4)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党建理论依据
        一、国有企业党建理论渊源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理论
        三、习近平国有企业党建理论
    第二节 国有企业党建内涵界定
        一、国有企业党建的内涵
        二、国有企业党建的特征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节 协调国有企业经济使命与政治使命关系的题中之义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
        二、抓好党的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衔接是时代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协同国有企业经济使命与政治使命必备前提
    第二节 加强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一、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的关键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关键
        三、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是增强国有企业影响力的关键
    第三节 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有助于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
        二、加强党建有助于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
    第四节 融合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国企党组织之间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国企党建工作是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保证
        二、国企党建工作是彰显我国国有企业特殊优势之所在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障碍
    第一节 部分国有企业党建政治功能弱化
        一、党组织自身定位不清晰
        二、政治功能与企业经济属性不协调
        三、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
    第二节 部分国有企业党务工作者党建意识淡薄
        一、缺乏先锋意识
        二、组织观念淡薄
        三、服务意识欠缺
    第三节 部分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素质低下能力不足
        一、人员不足,队伍老化
        二、意志消沉,作风涣散
        三、本领欠缺,能力不足
    第四节 中央巡视工作中暴露出的国有企业党建问题
        一、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不严
        二、纪律松弛,“两个责任”履行不力
        三、“近亲繁殖”,选人用人存在严重不正之风
        四、顶风违纪,“四风问题”禁而不绝
第四章 国企党建面临新挑战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造成的冲击
        一、政企分开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的冲击
        二、产权多元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的冲击
        三、新公司法对传统国企党的建设的冲击
    第二节 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到位是弱化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因
        一、国有企业广大职工群众主体地位不突出
        二、“新三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三会”功能和作用
        三、过分集中“一言堂”现象时有存在
    第三节 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未能有效衔接
        一、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存在矛盾
        二、国有企业党组织人事管理方法方式陈旧,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三、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聘各有侧重缺乏统一
        四、将党的建设纳入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仍需完善
    第四节 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机制创新滞后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制滞后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任用机制滞后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滞后
        四、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第五章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路径选择
    第一节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二、确保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
        三、强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节 坚持党的建设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不偏离
        一、党的建设要明确定位支持“新三会”依法行使职权
        二、要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抓党建
        三、要围绕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抓党建
        四、要围绕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抓党建
    第三节 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管理权
        一、坚持党组织对人事工作的领导权
        二、坚持党组织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
        三、着力培养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
    第四节 坚持和完善好民主管理制度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
        一、坚持和完善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二、坚持和完善好职工董事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好职工监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用典型引领行业协商深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要抓集体协商典型
    ( 一) 工会集体协商工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抓典型来推进工作
    ( 二) 工会集体协商工作面临的阻力决定了必须通过抓典型来推进工作
    ( 三) 工会集体协商工作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必须通过抓典型来推进工作
二、怎样才能抓好集体协商典型
    ( 一) 着眼服务基层,深入挖掘典型
    ( 二) 着眼规范发展,不断完善典型
    ( 三) 着眼示范带动,积极宣传典型
三、抓好集体协商典型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用典型引领行业协商深化发展
    ( 一) 清醒地认识开展行业集体协商是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的必然发展方向
    ( 二) 更加主动地推动行业集体协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进一步深化发展

(6)TZ监狱企业职工激励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激励理论
    2.2 国外企业职工激励理论
    2.3 国内企业职工激励理论
    2.4 我国监狱企业职工激励理论
第3章 TZ监狱企业职工队伍激励制度现状
    3.1 企业基本情况
        3.1.1 组织结构和生产项目
        3.1.2 职工队伍构成
    3.2 激励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2.1 薪酬制度
        3.2.2 绩效考核
        3.2.3 职工福利
        3.2.4 企业文化
第4章 监狱企业职工激励体系构建
    4.1 总体原则
        4.1.1 有利于实现监狱企业“双重”职能
        4.1.2 有利于推进监狱体制改革
        4.1.3 有利于监狱企业职工队伍发展
    4.2 主要目标
        4.2.1 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4.2.2 调动管理积极性
        4.2.3 实现监狱企业职能
        4.2.4 促进职工队伍建设
    4.3 TZ监狱激励体系建设的建议
        4.3.1 薪酬体系
        4.3.2 绩效考核
        4.3.3 员工福利
        4.3.4 文化建设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拟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技术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启蒙理性的生成与技术理性的批判
    第二节 现代西方主流技术哲学思想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理性的审视
    第四节 社会建构主义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及合理重建
第二章 技术创新的建构形式与知识社会的矛盾形态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进化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知识的共享性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知识社会的矛盾形态
第三章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第一节 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模式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拉美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
    第三节 转型国家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
    第四节 不同模式的对比和分析
第四章 中国的选择
    第一节 中国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 论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 世界市场经济较量的新挑战
        (二)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 论文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石
    一、 科学界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一)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不同视角
        (二) 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进一步阐释
    二、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一) 社会保障制度是增进市场经济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二)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 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运动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一) 着眼于新时代,深化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二) 价值结构的扩展,为社会保障纳入市场价值运动过程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国际比较、评析与借鉴
    一、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类型及特征比较
        (一)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类型划分
        (二)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所奉行的原则比较
        (三)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主体框架特征分析
        (四)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模式区别
        (五) 社会保障的管理模式特点
        (六)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共性概括
    二、 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经济社会效应比较
        (一) 经济增长效应比较
        (二) 社会公平效应比较
    三、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面临的挑战和改革趋势
        (一)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面临的挑战
        (二)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改革浪潮的客观趋势
        (三)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改革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选择
    一、 中国国情对社会保障制度目标模式选择的重大影响
        (一) 经济体制转轨增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转换的复杂性
        (二) 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选择的特殊性
        (三) 二元经济结构预示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健全和完善的长期性
    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目标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二) 坚持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
        (三) 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
        (四) 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
        (五) 坚持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标模式的特征
        (一) 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化特征
        (二) 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筹资模式
        (三) 保障制度规范化的要求
        (四) 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方向
        (五)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基本架构
第四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 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一)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二) 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 建立科学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四) 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养老储蓄计划
        (五) 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二、 失业保险制度模式
        (一) 我国的失业问题剖析
        (二) 失业保险制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三)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模式的主要任务
    三、 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一)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
        (二)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三) 目前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
        (四) 加快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
    四、 工伤保险制度模式
        (一) 工伤保险制度含义及其重要作用
        (二) 工伤保险制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三) 工伤保险在操作层面上应把握的重要环节
        (四) 建立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的联动机制
    五、 生育保险制度模式
        (一) 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的意义
        (二)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育保险制度模式
    六、 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模式
        (一) 正确认识中国的贫困问题
        (二)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模式
        (三) 对特殊性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模式
        (四) 救灾与扶贫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五) 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六) 社会优抚制度模式
    七、 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若干问题探索
        (一)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复杂性
        (二)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多元结构
        (三) 建立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
第五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 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机制
        (一)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
        (二) 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和保值增值
        (三) 社会保障资金运营的监督管理
    二、 社会保障管理运行机制
        (一) 我国社会保障管理运行重构
        (二) 积极探索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新形式
    三、 社会保障运行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
        (一) 实施信息化是社会保障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二) 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
        (一) 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总体框架
        (二) 社会保障相关法律规范
        (三) 关于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立法程序
结 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要从实际出发重实效(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D]. 吴天江. 云南大学, 2019(03)
  • [2]大学教师的学术身份定位与科学研究公共性守护 ——基于社会学理论的分析[D]. 仲彦鹏. 宁波大学, 2019(06)
  • [3]公共治理视域下工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创新研究[D]. 黄凯枫. 东南大学, 2018(11)
  • [4]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 单豪杰. 兰州大学, 2017(03)
  • [5]用典型引领行业协商深化发展[J]. 张建国,徐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02)
  • [6]TZ监狱企业职工激励体系研究[D]. 吕振宇. 山东大学, 2012(02)
  • [7]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8]政府工作报告[N]. 韩正. 解放日报, 2007
  • [9]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 张丹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10]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及运行问题研究[D]. 李斌. 吉林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