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

麦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

一、麦田恶性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梅,凤舞剑[1](2021)在《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笔者通过早春麦田调查,初步摸索出了丰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探讨了杂草发生趋重的原因,构建了以精选种子、强化栽培管理为基础,结合生态控草为辅,化学防除为主导的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当地小麦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于海燕[2](2021)在《密度和2,4-D异辛酯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分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文中提出节节麦是我国小麦田主要恶性杂草之一,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小麦主产省,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分蘖是决定禾本科杂草繁殖系数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因此,节节麦极强的分蘖能力将致使其繁殖系数较高,从而加快其在我国麦田的发生及传播扩散。为初步了解节节麦分蘖调控机制,本研究评估了密度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测定了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处理的生理生化响应,并对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分蘖芽进行转录组分析;同时,以小麦为对照,评估了生长素类除草剂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并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差异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17对SSR引物对采自我国小麦田的192个节节麦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麦田节节麦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种群间分化程度较高而基因漂移较低。与其他省份相比,采自湖北省的节节麦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STRUCTURE分析显示,我国麦田节节麦可分为3大亚群,这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仅有7%的变异来源于3个亚群间的差异,而种群间差异约占总变异的67%。2.根据节节麦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个节节麦种群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密度对其单株分蘖数等繁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节节麦单株分蘖数有显着影响(P<0.05),随密度的增大,其单株分蘖数逐渐减少。此外,测定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第一叶腋分蘖芽长度,结果显示,高密度处理对其分蘖芽伸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对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的分蘖芽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高密度和低密度处理间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卟啉和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碳固定以及植物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此外,DRMs、SPL10、FHY1、ABAox3、CDK2等7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节节麦分蘖的调控。对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可溶性糖含量和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高密度处理下,节节麦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低密度处理。此外,与低密度处理相比,高密度处理下节节麦茎基部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较高,而生长素的含量相对降低。4.以小麦为对照,测定了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单株分蘖数和分蘖芽伸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单株分蘖数以及分蘖芽伸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2,4-D异辛酯剂量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然而,2,4-D异辛酯对小麦单株分蘖数和分蘖芽伸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节节麦,表明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的耐受性大于小麦。5.与小麦相比,2,4-D异辛酯药液在节节麦叶片的接触角较大,同时,节节麦叶表面具有较多的毛状体。在2,4-D异辛酯吸收代谢过程中,小麦对2,4-D异辛酯的吸收明显高于节节麦。此外,与节节麦相比,2,4-D异辛酯初级代谢物2,4-D在小麦植株内的积累量较高。利用绝对荧光定量PCR测定2,4-D异辛酯受体TIR1基因在节节麦和小麦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小麦TIR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节节麦。对2,4-D异辛酯处理后节节麦和小麦的分蘖芽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小麦中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在植物激素代谢及信号转导途径,而在节节麦中未观察到此现象。此外,本研究共筛选得到9个可能与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差异相关的基因。2,4-D异辛酯处理后,对小麦和节节麦茎基部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发现,2,4-D异辛酯对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影响在节节麦和小麦中明显不同,表明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可能参与了2,4-D异辛酯介导的分蘖调控。外施脱落酸可显着抑制节节麦和小麦分蘖芽伸长,而外施6-苄氨基腺嘌呤对其分蘖芽伸长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密度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根据不同密度处理下节节麦分蘖芽的转录组分析结果以及节节麦分蘖对密度的生理生化响应,初步构建了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响应的内在调控网络。同时,以小麦为对照,明确了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分蘖的影响并发现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通过转录组、荧光定量PCR、靶向代谢组学等技术初步明确了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差异的原因。以上研究结果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节节麦的分蘖调控机制,为减少其单株分蘖数和繁殖系数等防除措施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陈勇睿[3](2021)在《稻田抗氰氟草酯双稃草的生态经济阈值及防除药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双稃草(Diplachne fusca(L.)Beauv.)为一年生禾本科杂草,近年来发生有加重趋势,且已发现对氰氟草酯产生抗药性。为了有效地防除稻田双稃草,本文研究了双稃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生态经济阈值;抗性和敏感种群双稃草之间的竞争能力;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 14种单剂混用除草剂茎叶处理对不同时期抗性双稃草的防效;运用Gowing法对恶唑酰草胺和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进行了联合作用评价,同时测定了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1.双稃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茎蘖数随双稃草密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少,且时间越长影响越大。水稻的穗长、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随双稃草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用指数函数模型拟合双稃草敏感种群密度与水稻有效穗数的关系最好,用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双稃草抗性种群与水稻有效穗数的关系最好;两个种群与水稻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均以二次曲线模型拟合为最好。双稃草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均以幂函数描述最好,其中敏感种群的为y=2.0917x0.6070,抗性种群的为y=2.2387x0.5625。在相同的除草成本时,用10%恶唑酰草胺EC防除双稃草敏感和抗性种群,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2.24%~2.91%和2.63%~3.42%,敏感的生态经济阈值(1.12~1.72株/m2)低于抗性种群(1.33~2.13株/m2)。2.在双稃草抗性种群与敏感种群双向竞争试验中,当抗性种群(R)作为靶标植物时,相邻双稃草S→(R)的曲线斜率为0.0136,大于相邻双稃草R→(R)的曲线斜率0.0077。因此,双稃草敏感种群S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当(S)作为靶标植物时,相邻双稃草S→(S)的曲线斜率为0.0099,大于相邻双稃草R→(S)的曲线斜率0.0045,同样表现为双稃草敏感种群S的竞争能力比抗性种群的更强。双稃草与相邻水稻双向竞争中,当水稻作为相邻植物时,水稻对抗性种群的竞争曲线斜率为0.0023,水稻对敏感种群的竞争曲线斜率为0.0016。表明水稻对双稃草抗性种群的竞争强于对敏感种群。3.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除草剂对抗性双稃草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抗性双稃草2叶期与4叶期的茎叶处理中,敌稗的防效最好,敌稗EC用量为3840 g a.i./hm2(推荐剂量范围内)时对抗性双稃草2~4叶期的防效均达到100%,其次是氯氟吡啶酯和恶唑酰草胺。在除草剂混用中,敌稗EC+恶唑酰草胺EC(2035+72 ga.i./hm2)可以有效的防除2叶期与4叶期抗性双稃草,其次是恶唑酰草胺EC+氯氟吡氧乙酸EC(150+45 g a.i./hm2)、敌稗+氰氟草酯+氯氟吡氧乙酸(1800+135+30 g a.i./hm2)和敌稗+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1438+60+45 g a.i./hm2)。采用Gowing法评价了恶唑酰草胺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在36个混用剂量组合中,有4个剂量组合的E0-E值大于10%,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余32个剂量组合的E0-E值则在-10%~10%之间,为相加作用。因此,恶唑酰草胺与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的联合作用总体表现为相加作用。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混用处理后,水稻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两药剂混用在武运粳27和抗性双稃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为4.5,在南粳9108与抗性双稃草间的选择性指数为3.94。表明恶唑酰草胺和氯氟吡氧乙酸混用在水稻与抗性双稃草之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黄红娟,黄兆峰,姜翠兰,张朝贤,李儒海,周振荣,李贵,周凤艳,朱文达,魏守辉[4](2021)在《长江中下游小麦田杂草发生组成及群落特征》文中认为为明确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采用倒置"W"方法取样对江苏、安徽和湖北省945个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共发现杂草93种(变种),隶属于28科72属,其中禾本科杂草最多,有15种;其次是菊科杂草有12种;蓼科杂草9种;十字花科7种;豆科和车前科各6种;石竹科5种。其中优势杂草有猪殃殃、日本看麦娘、看麦娘、菵草、野老鹳草、牛繁缕6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17种,常见杂草有12种,一般杂草有58种。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分析,孝感、阜阳、襄阳和宿州地区小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宣城地区多样性最低。Sorensen’s相似度指数聚类结果发现,江苏北部地区麦区杂草组成与安徽北部相似。各地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差异与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及除草剂应用等有关。

白从强[5](2019)在《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田中,恶性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对小麦田主要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程度已十分严重,这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据报道,目前已在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CT区基因中发现了 5个位点6种氨基酸突变。为系统性地研究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化学防除技术,本文首先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单剂;其次研究了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和增效机理,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助剂增效减量组合;最后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单剂进行复配,筛选出3个复配剂配方配比,并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测定了复配剂对小麦田其它杂草的毒力和对小麦的安全性。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详细结果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不同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种群对相关除草剂(包括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和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镇麦9号)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小麦田常用的茎叶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和土壤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新型的茎叶处理药剂环吡氟草酮和土壤处理药剂氟噻草胺、特丁净(以上均为小麦田除草剂)对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土壤处理药剂吡氟酰草胺对Ile-2041-Asn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在非小麦田除草剂中,土壤处理药剂吡唑草胺、丙草胺、恶草酮、氟乐灵、乙氧氟草醚对5种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由于对供试小麦选择性指数较低,因此这些药剂均不能应用于小麦田中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助剂激健、安融乐和Silwet 806对3种除草剂异丙隆、绿麦隆和甲基二磺隆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最佳增效剂量下的减量作用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增效剂量下,Silwet 806对异丙隆、绿麦隆减量作用最为明显,激健和安融乐对异丙隆、绿麦隆有一定程度的减量作用,而3种助剂均不能使甲基二磺隆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除效果增加到非常显着的水平;异丙隆+Silwet 806和绿麦隆+Silwet 806是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最佳增效减量组合,但Silwet 806与异丙隆混用会显着增加药剂对供试小麦幼苗鲜重抑制率,使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下降,而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不改变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对其增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添加Silwet 806后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显着降低,药液与叶面的接触角显着降低,药液在叶面的干燥时间显着缩短,药液在叶面的沉积量显着增加,且相较与绿麦隆单剂,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的处理在5d后日本看麦娘体内叶绿素含量开始显着降低。为了提高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效,防止其抗性加重和产生多抗性,并扩大杀草谱,有效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本研究在单剂筛选的基础上以抗性日本看麦娘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和啶磺草胺+异丙隆3种复配剂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并利用等效线法对其复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种复配均对抗性日本看麦娘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最终确定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的最佳配比为1:9,甲基二磺隆: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14,啶磺草胺: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74。在室内条件下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方法进行了复配剂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1:9)在720-840g a.i./ha的剂量下、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1:14)在600-720g a.i./ha的剂量下和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1:74)在600-700g a.i./ha的剂量下均可有效防除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多抗性的看麦娘、抗精恶唑禾草灵的菵草和多花黑麦草,繁缕、野老鹳草和播娘蒿,并且均对供试小麦生长安全,此外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和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还对猪殃殃有较好的鲜重抑制效果,而3种复配剂均对大巢菜的鲜重抑制效果一般。本研究在RNA干扰的理论基础上,选取了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技术为转染方法,以PDS基因为靶标基因,克隆了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并选取其中部分片段作为干扰片段构建了以BSMV为载体骨架的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研究了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及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新生叶的表型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其新生叶出现白化现象;而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和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 载体后其新生叶均未出现白化现象。

徐丹[6](2019)在《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目前在我国小麦及油菜田发生十分普遍,在局部地区已经上升为恶性杂草,严重影响小麦和油菜的生长。因此,本文以野老鹳草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在小麦田和油菜田的化学防除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培养皿法和盆钵法研究了其种子的休眠特性及解除休眠方法、萌发及出苗特性;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江苏省、河南省不同地区的7个野老鹳草种群对小麦田及油菜田常见除草剂的敏感性,初步检测野老鹳草是否已经产生抗药性;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 54种可用于防除阔叶类杂草的除草剂对野老鹳草的室内毒力,并进行小麦和油菜的安全性测定,旨在筛选出对野老鹳草毒力高并且对作物安全的除草剂。对于小麦田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群落的化学防除研究,本文根据除草剂单剂的室内筛选结果,选取两种新型复配剂嗪草酮·氟噻草胺及绿麦隆·环吡氟草酮,对小麦田5种优势杂草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确定其田间适合的用药量。最后,为了响应国家“药肥双减”的号召,同时提高野老鹳草的化学防除效率,本文研究了3种表面活性剂类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野老鹳草的增效减量作用,旨在找出可防除小麦田野老鹳草的除草剂助剂减量组合,为田间防治野老鹳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具体结果如下:本试验采用培养皿法和盆钵法研究了野老鹳草种子萌发和出苗适宜的条件,每天记录种子萌发数,计并以此计算种子萌发率、平均萌发时间(MGT)及萌发指数(GI)等来测定种子萌发情况。通过研究发现,野老鹳草具有较长的休眠期,新采集的野老鹳草种子在室温干储210 d后可以解除休眠,并且发现低温条件不利于野老鹳草种子休眠的解除。种子在10℃~25℃的恒温条件下萌发良好;有无光照及光周期的长短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对酸碱度不敏感,在pH值4~10范围内均能够萌发良好;对水势具有一定耐受力,抑制50%萌发率所需的水势为-0.42 MPa;盐分对野老鹳草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当盐浓度达到160 mmol.L-1时,基本不能萌发;另外,种子在土壤垂直深度5 cm以内时仍然可以出苗,对播种深度适应性较强。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通过测定七个地区野老鹳草种群对小麦田及油菜田常见除草剂的敏感性,来初步检测野老鹳草田间抗药性的发生情况;测定了 54种可用于防除阔叶类杂草的除草剂对野老鹳草的室内毒力;选取两种新型复配剂嗪草酮·氟噻草胺及绿麦隆·环吡氟草酮进行小麦田防除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研究,结果如下:七个野老鹳草种群对5种供试药剂未产生抗药性;在此基础上,选取了 1个敏感的野老鹳草种群,采用整株生物测定的方法,对54种相关除草剂进行室内毒力的测定。同时研究了筛选出的对野老鹳草毒力强的其他作物田除草剂对小麦及油菜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可以在小麦田用于防除野老鹳草的除草剂有:2甲4氯钠、噻吩磺隆、异丙隆、绿麦隆、灭草松、2,4-滴异辛酯6种茎叶处理剂和精异丙甲草胺、嘧苯胺磺隆(相对安全)、异丙隆3种土壤处理剂;可以在油菜田用于防除野老鹳草的除草剂有:精异丙甲草胺1种土壤处理剂;根据除草剂筛选结果,本研究选取两种新型复配剂进行小麦田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研究,结果表明,嗪草酮·氟噻草胺复配剂按2:1的配比在300-360 g a.i./ha的剂量下、绿麦隆·环吡氟草酮按9:1的配比在675-900 ga.i./ha的剂量下,对小麦田野老鹳、猪殃殃、繁缕、菵草、日本看麦娘均有较好的鲜重防效。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 Silwet 806等三种助剂对异丙隆等3种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发现:添加0.1%Silwet 806对除草剂异丙隆、2甲4氯钠增效作用较显着,可减量50%左右,对双草醚也有一定增效减量作用;添加150 mL/hm2安融乐对2甲4氯钠增效减量作用明显,GR90值降低至1182.51 ga.i/ha。对异丙隆及双草醚也有较好的增效减量作用,可以减少推荐剂量的50%以上;添加900 mL/hm2红太阳A8对异丙隆有明显的增效减量作用,GR90值降低至137.23 g a.i/ha,对2甲4氯钠及双草醚也有较好的增效减量作用,可以减少推荐剂量的50%以上。同时测定了除草剂与助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异丙隆、2甲4氯钠及双草醚的推荐剂量及2倍推荐剂量下,与各助剂混用对小麦的鲜重均无显着性影响,对小麦安全。

谢元[7](2019)在《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麦田新兴杂草,危害范围逐年扩大,部分地区逐渐演变为优势杂草种。本文探讨了鹅观草的生物学特性,明确了其与小麦之间的竞争关系,并进行了化学防除鹅观草的相关研究。1.以鹅观草种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鹅观草的结实情况和种子的休眠、萌发以及吸水特性,设置不同的温度、水势、盐浓度、酸碱度和播种深度处理鹅观草种子,研究其对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鹅观草植株成熟时,株高为121.5 cm,穗长为24.3 cm,穗粒数为78.2粒,千粒重为5.34 g。赤霉素和硝酸钾处理,可解除种子休眠;种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15℃(昼/夜),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种子萌发对水势胁迫敏感,干旱环境抑制萌发;种子对盐分胁迫具一定耐受性,高盐抑制萌发;酸碱度对种子萌发影响较小,鹅观草种子出苗率随着播深的增加而下降,种子吸水性良好,水淹条件下储存有利于维持种子活力。2.在温室条件下,通过对鹅观草和小麦株高、单株总茎数和鲜重的比较分析,研究鹅观草的生长发育情况及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鹅观草和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高度相似,株高、单株总茎数和鲜重的增长趋势大致相同,鹅观草进入快速增长期的时期比小麦晚3周。小麦在成熟期前,株高高于鹅观草,收获时鹅观草株高超过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鹅观草的单株总茎数高于小麦,地上部鲜重高于小麦。鹅观草通过影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导致小麦减产;对小麦亩穗数影响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不显着。随着鹅观草密度的增加,小麦地上部鲜重显着降低,产量损失率增大,二者竞争关系明显。3.探索九种除草剂单剂对鹅观草3~7叶期幼苗的影响,结果发现防效均不理想,三叶期时鹅观草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好。鹅观草种子对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敏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氟唑磺隆不敏感,鹅观草3~4叶期幼苗对三种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均表现出抗性。甲基二磺隆与氟唑磺隆、唑草酮与炔草酯复配浓度达到田间推荐剂量时,无法达到ED90防效水平,复配方案不适用。二甲四氯钠与吡氟酰草胺复配效果为加成作用,施用浓度达到田间推荐剂量时,综合防效为95.7%,适于防除以鹅观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

赵孔平[8](2019)在《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萌发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指出节节麦是我国冬小麦田中的一种入侵性杂草,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给我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以节节麦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探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并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土壤处理剂防治节节麦的可行性,以期明确不同种群节节麦的萌发生物学特性和不同作物秸秆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同时筛选出有效防控节节麦的土壤处理剂,为节节麦的发生发展预测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节节麦在恒温5~35℃的范围内均可以萌发,其最适萌发温度为15~20℃;相比于恒温,变温对节节麦的萌发没有显着的影响;干燥的节节麦种子和预浸种处理的种子分别在160℃和100℃的高温下处理5 min后,种子失活。节节麦的萌发不受光照和pH的影响,并且在pH值3~10的范围内萌发良好。节节麦的萌发对高盐胁迫和低水势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种群对盐胁迫的耐受性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HN’种群对盐胁迫具有高耐性。节节麦出苗的最适埋藏深度为1~3 cm,且当埋藏深度大于8 cm时,节节麦的出苗被完全抑制。2.当秸秆腐解液的浓度为6.25 mg/mL时,4种秸秆腐解液除了显着增加幼苗干重外,玉米秸秆腐解液显着降低了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及幼苗根长、苗高;油菜秸秆腐解液显着降低了幼苗根长,而对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及幼苗苗高无显着影响;水稻秸秆腐解液显着增加了种子发芽指数及幼苗根长、苗高,而对种子萌发率无显着影响;稻壳腐解液显着降低了幼苗根长,显着增加了发芽指数及幼苗苗高,而对种子萌发率无显着影响。当秸秆腐解液的浓度大于25 mg/mL时,4种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效应均为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其中4种秸秆的抑制作用大小表现为玉米秸秆>油菜秸秆>稻壳>水稻秸秆。另外,研究发现,相比较于其他测定指标,节节麦根的生长对作物秸秆腐解液的化感作用最为敏感,且在节节麦种子萌发期,作物秸秆腐解液对发芽指数的化感作用强于萌发率。3.室内研究结果显示,9种除草剂对节节麦的生物活性大小依次为乙草胺>恶草酮>氟唑磺隆>氟噻草胺>吡氟酰草胺>异丙隆>丁草胺>二甲戊灵>仲丁灵。其中乙草胺、氟噻草胺、恶草酮和异丙隆对小麦红地95与节节麦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0.3、0.3、0.3、0.7,对小麦山农22与节节麦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0、0.6、1.0、1.1。因此,这4种除草剂应用于红地95和山农22麦田防治节节麦的选择性指数偏低。4.混用结果表明,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混用后对雀麦、节节麦、猪殃殃和牛繁缕的联合作用类型均为加成作用。异丙隆与氟噻草胺(2:1)的混用在防治雀麦及牛繁缕为主的杂草时,选择性指数高,而在防治节节麦及猪殃殃为主的杂草时,对供试小麦的选择性指数低;异丙隆与恶草酮(4:1)的混用在防治雀麦、节节麦、猪殃殃和牛繁缕时,对红地95的选择性指数低,对山农22的选择性指数高。5.田间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0 d,异丙隆:氟噻草胺(2:1)的混用剂量为600、750、900 g a.i./hm2时,对雀麦、猪殃殃、播娘蒿均有较高的防效,对节节麦的防效略低;异丙隆:恶草酮(4:1)的混用剂量分别为600、750、900 g a.i./hm2时,对雀麦、节节麦、猪殃殃、播娘蒿的防效均衡且高。药后60 d,随着杂草出苗量的增加,两种混剂对杂草总体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有较好的防效。与对照药剂相比,两种混剂的药效均显着提高,且对小麦的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综上所述,节节麦对不同环境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中温度和埋藏深度是影响其萌发和出苗的主要因素;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具有浓度效应,其中玉米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抑制作用最大,且节节麦的根对作物秸秆腐解液的化感作用最为敏感;9种土壤处理剂中,乙草胺、恶草酮和氟噻草胺对节节麦的生物活性较高,但对小麦的选择性指数低;室内测定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的混用对节节麦有一定防效,选择性指数偏低,但田间试验没有明显的药害症状。研究结果可为节节麦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丰富麦田除草剂的体系。

庄家文[9](2019)在《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文中提出江苏和安徽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田间轮作模式以“水稻-小麦”为主,一年两熟至三熟,杂草是小麦田最具威胁的有害生物之一,其发生和危害严重影响着小麦产量与质量,研究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对于杂草的高效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江苏省和安徽省小麦产区的249个样点的麦田杂草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气候环境条件对杂草群落的发生与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和安徽小麦田间主要杂草共有50种,分属19科,杂草发生量最多的为禾本科,共有10种,其次为菊科,共有8种,其他还有茜草科、石竹科、玄参科、十字花科、蓼科、唇形科、牻牛儿苗科、伞形科、豆科、大麻科、藜科、旋花科、报春花科、紫草科、蔷薇科、苋科和毛茛科。其中,最主要杂草为猪殃殃、菵草、日本看麦娘、野燕麦、救荒野豌豆。结合温度季节性差异、降雨季节性差异、最冷季度均温、年均降雨量和最冷季度降雨量分别对杂草群落进行典范对应(CCA)分析,可将杂草群落分为四大类,分别为皖北、苏北及苏北皖北交界带、苏东、苏皖沿江杂草群落。本次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结果对上世纪末的资料进行了一次补充,对于制定高效的杂草防除措施具有指导性意义。菵草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江苏和安徽小麦田主要杂草之一,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其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药性及抗性机理,但是其在长江流域沿岸地区整体的抗性现状分布却少有研究。本试验选取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四个省共计139个样点菵草种群进行整株测试法测定其抗药性,再选取不同地区、不同抗性水平的39个菵草种群进行了 ACCase CT功能编码区域的扩增测序。结果显示,共有85个菵草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抗药性或耐药性,其中江苏和安徽省菵草高抗性群落数量最多,均为7个。进行ACCase CT功能区域基因片段测序的种群中,发现江苏泗阳菵草种群发生Ile-1781-Leu氨基酸替代,江苏邗江和淮安市盱眙县菵草种群发生Ile-2041-Asn氨基酸替代导致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产生靶标抗性,而其他种群可能为非靶标抗性。将采样区分段进行抗性统计显示,长江流域江苏段及安徽段稻麦连作田菵草抗性最强,有可能与其随水传播特性相关。鉴于菵草等麦田杂草对多种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改变依赖化学除草剂防除以菵草为主的麦田杂草的防控策略。本研究针对以菵草为主的多种杂草具有随水传播的特性,通过“网捞”、“截流”、“竭库”等生态控草方法阻断稻麦连作田内杂草种子的传播和土壤种子库种子量,为防除杂草提供了新的思路。试验结果显示,生态控草措施可有效减少田间杂草种子库含量,3个试验点稻季土壤种子库含量平均降低13.87%,其中宿迁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13.92%,淮安地下种子库含量降低18.76%,昆山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10.72%。通过生态控草技术减少了种子库含量后,地上部分杂草萌发量逐步降低,最终能在田间产生危害并结实的杂草也随之减少,宿迁、淮安和昆山最终在成熟期的稻田中杂草发生量分别降低了 19.96%、12.51%和19.23%,而主要稻田主要危害杂草稗草等发生量降低了 20%左右。在成熟期原杂草发生量较大的宿迁和昆山的麦田中杂草发生量分别降低了 24.84%和18.32%,原杂草发生量较低的淮安,杂草发生量也控制在了较低水平,并在原有基础降低了 2.2%,对小麦产量已不造成损害。通过此控草方法后在杂草发生量较大时可达到20%的控草效果,而当如淮安地区的麦田杂草发身量较低时,此方法可以将杂草发生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土壤种子库含量降低后导致的杂草发生量降低,而杂草发生量降低后,杂草结实后落入土壤种子中的种子量也会降低,形成除草的良性循环,即连续实施生态控草技术后,可实现持续的控草效果。

刘定蓉[10](2018)在《稗草(Echinochloa spp.)与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对常用除草剂药敏性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精准地选择化学除草剂,更加科学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控,建立一整套可在施药前快速、高效、准确进行田间杂草药敏性检测的技术,对减少药剂滥用、缓解杂草抗药性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稻田稗属杂草(Echinochloa spp.)和麦田看麦娘(A lopecurus aegualis),分别建立了其对稻田常用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嗯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和麦田常用除草剂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精嗯唑禾草灵药敏性的RISQ(Resistance In-Season Quick)检测技术。同时,针对抗精恶唑禾草灵看麦娘的ACCase(Acetyl-CoA carboxylase)I1781L 位突变和抗甲基二磺隆看麦娘的 ALS(Acetolactate synthase)P197T 和 T574L 突变建立了 dCAPS(derived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分子检测技术,并验证了该dCAPS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筛选出了 6个对五氟磺草胺具有不同敏感性水平的稗草种群JNBX-1(稗)、JNX-S(西来稗)、JTJY-1(硬稃稗)、JHLS-1(稗)、AXX-8(稗)、AXXZ-6(稗),建立了稗对五氟磺草胺药敏性的RISQ检测技术,并获得其鉴别浓度为0.3μmol/L;筛选出6个对嗯唑酰草胺表现出不同敏感性水平JNBX-1、JNX-S、JTJY-1、AXX-8、AXXZ-6、AXXZ-2(稗),建立了稗对嗯唑酰草胺药敏性的RISQ检测技术,并获得其鉴别浓度为0.6μmol/L;筛选出6个对二氯喹啉酸具有不同敏感性水平的稗草JNBX-1、JNX-S、JTJY-1、JCW-R(西来稗)、SSX-R(西来稗),建立了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药敏性的RISQ检测技术,并获得其鉴别浓度为2.4μmol/L。采用整株生物测定筛选出了6个对甲基二磺隆具有不同敏感性水平的看麦娘种群JNXW-1、JNJN-1、JYTG-1、JTJY-1、JGYS-1、JHHZ-1,建立 了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药敏性的RISQ检测技术,并获得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药敏性检测的鉴别浓度为0.6μmol/L。筛选出了 6个对啶磺草胺表现出不同敏感性水平的看麦娘种群JNXW-1、JLGY-9、JYTG-1、JCWJ-3、JTJY-1、JHHZ-1建立了看麦娘对啶磺草胺药敏性的RISQ检测技术,并获得看麦娘对啶磺草胺的鉴别浓度为0.4μmol/L。在8个种群中筛选出6个对精嗯唑禾草灵表现出不同敏感性水平的看麦娘种群JNXW-1、JHHZ-1、JYTG-1、JCWJ-3、JTJY-1、JGYS-1建立了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药敏性的RISQ检测技术,并获得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鉴别浓度为0.16μmol/L。针对具ACCase I1781L位突变的抗精恶唑禾草灵看麦娘和具ALS P197T、ALS T574L位突变的抗甲基二磺隆看麦娘建立了基于衍生酶切扩增多态性(dCAPS,derived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的分子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由该方法对ACCase I1781L突变酶切后,敏感生物型的ACCase基因扩增片段可以被BamHI内切酶酶切成为可见的271 bp和不可见的49 bp条带,抗性生物型则不可以被BamHI内切酶酶切而显示出大小为320 bp的完整扩增条带;对ALS P197T突变酶切后,抗性生物型ALS基因扩增片段可以被BamHI内切酶酶切成为可见的347 bp和不可见的47 bp条带,而敏感生物型则不可以被BamHI内切酶酶切而显示出394 bp的完整扩增条带;对ALS P574T突变酶切后,敏感生物型ALS基因扩增片段可以被HpaⅡ内切酶酶切成为可见的325 bp和不可见的45bp条带,而抗性生物型则不可以被HpaⅡ内切酶酶切仅显示出大小为370 bp的完整扩增条带。通过对已检测的看麦娘植株进行测序,发现测序结果与检测结果相一致,表明该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准确可信。为了进一步验证本章所建立的dCAPS技术的实用性,分别对抗精嗯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看麦娘种群随机选取50株进行不同突变位点检测,发现在两个抗精嗯唑禾草灵水平较高的看麦娘种群JYTG-1、JGYS-1中发现有抗性植株,且抗性突变频率分别为72%和96%。在两个抗甲基二磺隆的看麦娘种群JCWJ-3、JGYS-1进行dCPAS检测时,在种群JCWJ-3均未发现ALS P197T和T574L两突变。在种群JGYS-1均有ALS P197T和T574L两突变被检出,其植株抗性突变频率分别为8%和84%,推断该种群对甲基二磺隆产生的抗药性主要由ALS基因197位突变引起。而在所有看麦娘抗性检测中,抗性植株中仅有突变纯合子,没有发现有杂合突变植株的存在。

二、麦田恶性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田恶性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
    1.1 杂草种类不断增多
    1.2 发生逐年加重
    1.3 杂草抗药性强,防治效果差
2 麦田杂草重发生原因分析
    2.1 杂草繁殖力强
    2.2 栽培方式变化
    2.3 小麦种子混杂
    2.4 秸秆还田的推广
    2.5 防治措施不科学,化除效果差
3 麦田杂草防治对策
    3.1 精选麦种
    3.2 加强栽培管理
    3.3 利用麦苗生态控草作用
    3.4 化学防治
        3.4.1 土壤封闭处理
        3.4.2 茎叶喷雾处理
    3.5 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2)密度和2,4-D异辛酯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分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节节麦概述
        1.1.1 节节麦的生物学特性
        1.1.2 节节麦的发生及危害现状
        1.1.3 节节麦的防控
    1.2 分蘖发生及其调控
        1.2.1 分蘖的发生
        1.2.2 分蘖发生的调控因素
    1.3 密度调控分蘖的研究现状
        1.3.1 密度对分蘖的影响
        1.3.2 密度调控分蘖的作用机制
    1.4 生长素调控分蘖的研究现状
        1.4.1 生长素对分蘖的影响
        1.4.2 生长素调控分蘖的作用机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我国麦田节节麦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节节麦基因组DNA提取
        2.2.2 SSR引物多态性分析
        2.2.3 不同省份节节麦遗传多样性比较
        2.2.4 聚类分析
        2.2.5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的调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发生的影响
        3.1.2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发生的影响
        3.2.2 密度对节节麦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密度调控节节麦分蘖的内在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4.1.2 节节麦分蘖对密度的生理生化响应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节节麦分蘖对密度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4.2.2 节节麦光合作用对密度的响应
        4.2.3 节节麦可溶性糖积累对密度的响应
        4.2.4 密度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的调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幼苗培养
        5.1.2 供试试剂及仪器设备
        5.1.3 2,4-D异辛酯处理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5.2.2 2,4-D异辛酯对节节麦和小麦分蘖发生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2,4-D异辛酯调控分蘖的作用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幼苗培养
        6.1.2 供试试剂及仪器设备
        6.1.3 2,4-D异辛酯药液在叶片的对靶沉积测定
        6.1.4 2,4-D异辛酯和2,4-D在植株内残留量的测定
        6.1.5 小麦和节节麦生长素受体TIR1 基因表达量测定
        6.1.6 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6.1.7 小麦和节节麦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6.1.8 外源ABA和6-BA对小麦和节节麦分蘖的调控
        6.1.9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2,4-D异辛酯对小麦和节节麦分蘖芽伸长的调控
        6.2.2 2,4-D异辛酯药液在小麦和节节麦叶片的对靶沉积
        6.2.3 小麦和节节麦对2,4-D异辛酯的吸收
        6.2.4 2,4-D在小麦和节节麦植株内的积累
        6.2.5 生长素受体TIR1 基因的表达
        6.2.6 小麦和节节麦分蘖对2,4-D异辛酯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6.2.7 内源激素对2,4-D异辛酯的响应
        6.2.8 外源ABA和6-BA对分蘖芽伸长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供试种群地理信息
附录 B 分蘖芽实拍图
致谢
作者简介

(3)稻田抗氰氟草酯双稃草的生态经济阈值及防除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田禾本科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2 杂草经济阈值与生态经济阈值研究进展
    3 杂草竞争能力研究进展
        3.1 杂草与作物竞争
        3.2 杂草之间的竞争
    4 稻田抗性杂草的综合治理
    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双稃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生态经济阈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项目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稃草两个种群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双稃草两个种群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2.3 稻田双稃草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及防除经济阈值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双稃草两个种群竞争能力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内容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稃草抗药与敏感种群之间的竞争作用
        2.2 双稃草两个种群与水稻之间的竞争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抗性双稃草的茎叶处理药剂配方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供试药剂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2叶期抗性双稃草的防除效果
        2.2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4叶期抗性双稃草的防除效果
        2.3 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混用防除抗性双稃草的联合作用
        2.4 恶唑酰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混用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长江中下游小麦田杂草发生组成及群落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概况
    1.2 调查方法及样地分布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田杂草区系
    2.2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田杂草种类
    2.3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群落结构
    2.4 长江流域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2.5 各地区小麦田杂草群落的相似性
3 讨论

(5)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及防除情况
        1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
        2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的防控现状
    第二节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研究进展
        1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现状
        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抗性机理研究
        2.1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靶标抗性机理
        2.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非靶标抗性机理
        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研究现状
        3.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研究现状
        3.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多抗性研究现状
    第三节 助剂与除草剂协同增效防除杂草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
        1.2 除草剂助剂的功能
        1.3 除草剂助剂的种类
        2 除草剂助剂的增效机制
        3 除草剂助剂的使用风险及发展方向
    第四节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复配的原则
        2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应用
    第五节 RNA干扰技术防治有害生物的研究进展
        1 RNA干扰技术概述
        1.1 RNA干扰技术的作用机制
        1.2 引发RNA干扰机制的技术方法
        2 RNA干扰技术在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应用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1.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2.1.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第一节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
        2.2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减量作用
        2.3 助剂与3种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有机硅助剂Silwet 806对除草剂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机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2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与杂草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2.3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干燥时间的影响
        2.4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沉积量的影响
        2.5 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对杂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2.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1.3 数据处理
        1.3.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3.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3.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3 啶磺草胺+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
        2.2.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3 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1.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
        1.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1.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结果
        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野老鹳草的研究现状
        1 野老鹳草的形态特征
        2 野老鹳草的发生、分布及危害
        3 野老鹳草的防除
    第二节 我国夏熟作物田主要阔叶杂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 休眠特性研究进展
        2 萌发特性研究进展
    第三节 小麦及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及防除技术研究进展
        1 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及防除技术研究进展
        2 油菜田杂草发生情况及防除技术研究进展
    第四节 助剂与除草剂协同增效防除杂草的研究进展
        1 农药助剂的定义及分类
        2 喷雾助剂的主要类型及作用机理
        2.1 表面活性剂类
        2.2 无机盐类
        2.3 油类
        3 喷雾助剂在除草剂上的应用
    第五节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野老鹳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储存条件对野老鹳草种子休眠及其休眠解除方法
        2.2 野老鹳草种子萌发及出苗条件
        2.3 野老鹳草对常用除草剂的耐药性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野老鹳草的化学防控技术研究
    第一节 防除小麦田及油菜田野老鹳草的除草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老鹳草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2.2 对野老鹳草毒力强的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2.3 对野老鹳草毒力强的非油菜田杂草对油菜的安全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嗪草酮·氟噻草胺等复配剂防除小麦田杂草的杀草谱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嗪草酮·氟噻草胺复配对小麦田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
        2.2 绿麦隆·环吡氟草酮复配剂对小麦田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野老鹳草的减量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野老鹳草的减量作用研究
        2.2 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1 野老鹳草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
    2 野老鹳草的化学防除
        2.1 防除小麦田、油菜田野老鹳草适宜的除草剂单剂筛选
        2.2 新型复配剂防除小麦田以野老鹳草为优势种杂草的杀草谱研究
        2.3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野老鹳草的增效减量作用
全文结论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我国麦田主要杂草发生现状
        2.1 麦田杂草的种类和分布
        2.2 浙江省麦田杂草种群概况
    3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化学防除
        3.1 麦田杂草发生特点
        3.2 麦田杂草的危害及化学防除
    4 杂草抗药性
        4.1 杂草抗药性发生现状
        4.2 杂草抗药性检测方法
        4.3 抗性杂草的综合治理
    5 鹅观草及其研究现状
        5.1 鹅观草的形态特征
        5.2 鹅观草的发生与分布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鹅观草种子萌芽发特性的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观草的结实特性
        2.2 种子处理与休眠解除
        2.3 鹅观草种子吸水特性
        2.4 鹅观草种子萌发特性
    3 讨论
第三章 鹅观草生长发育及其与小麦的竞争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鹅观草和小麦株高、单株总茎数的竞争比较
        2.2 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鲜重的影响
        2.3 不同密度鹅观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鹅观草的化学防除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九种除草剂单剂对鹅观草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2 鹅观草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敏感性分析
        2.3 防除以鹅观草为优势种的杂草群落的复配剂配方筛选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萌发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国内外小麦生产概况
    1.2 中国麦田杂草发生现状
        1.2.1 中国麦田杂草发生及分布
        1.2.2 麦田杂草发生规律
    1.3 节节麦及其防治现状
        1.3.1 节节麦形态特征
        1.3.2 节节麦发生、分布与危害
        1.3.3 节节麦防治现状
    1.4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方法及其防治杂草的应用前景
        1.4.1 植物化感物质的收集方法
        1.4.2 植物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方法
        1.4.3 植物化感作用防治杂草的应用前景
    1.5 除草剂混用
        1.5.1 除草剂混用的原则
        1.5.2 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
        1.5.3 除草剂混用的药效评价方法
    1.6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3.1.1 温度对萌发的影响
        3.1.2 光照对萌发的影响
        3.1.3 pH对萌发的影响
        3.1.4 盐胁迫对萌发的影响
        3.1.5 水势对萌发的影响
        3.1.6 热冲击对萌发的影响
        3.1.7 埋藏深度对出苗的影响
    3.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3.2.1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3.2.3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幼苗干重的影响
        3.2.4 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效应
    3.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3.3.1 九种除草剂对节节麦的室内生物活性
        3.3.2 四种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3.3.3 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的混用
4 讨论
    4.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4.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4.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4.3.0 九种除草剂对节节麦的室内生物活性
        4.3.1 四种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4.3.2 异丙隆与氟噻草胺或恶草酮的混用
        4.3.3 田间药效试验
5 结论
    5.1 节节麦种子萌发及出苗的研究
    5.2 不同作物秸秆腐解液对节节麦的化感作用
    5.3 防除节节麦的有效药剂筛选
6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创新之处
    6.1 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6.2 论文特点及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生产现状
    2 全国小麦杂草种类及分布
        2.1 主要麦田杂草分布
        2.2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油)连作田麦田杂草
    3 小麦田杂草的危害
    4 麦田杂草的抗药性现状
    5 我国抗精恶唑禾草灵菵草的研究
        5.1 菵草的生物学特性
        5.2 菵草的发生和分布
        5.3 菵草等禾本科杂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
    6 抗药性杂草的传播
    7 抗药性杂草的检测方法
        7.1 整株水平的测定法
        7.1.1 整株植物的测定法
        7.1.2 幼苗检测法
        7.2 器官和组织水平的测定方法
        7.2.1 培养皿种子检测法
        7.2.2 分蘖检测法
        7.2.3 花粉粒萌发法
        7.2.4 叶圆片浸渍技术测定法
        7.3 细胞或细胞器水平的抗性检测
        7.3.1 叶片内叶绿素荧光测定法
        7.3.2 离体叶绿体测定技术
        7.3.3 光合速率测定法
        7.4 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
        7.4.1 酶联免疫法
        7.4.2 DNA(或RNA)分析法
    8 国内外杂草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8.1 化学除草剂的使用
        8.1.1 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
        8.1.2 交替使用除草剂
        8.1.3 混合使用除草剂
        8.2 农业措施
        8.2.1 合理的轮作与耕作
        8.2.2 覆盖作物和间作
        8.3 生物防治
        8.3.1 草食性生物杂草防治
        8.3.2 微生物杂草防治
    9 基于杂草种子库原理的杂草防治方法
        9.1 杂草种子库
        9.2 不同田间管理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2.1 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2.2 轮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9.3 杂草种子库治理措施
第二章 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麦田主要杂草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2.2 调查样点与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
    3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流域菵草对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菵草材料采集
        1.1.2 供试菵草的培育
        1.2 整株测定法供试除草剂与用药方法
        1.3 ACCase CT区域编码基因的差异
        1.3.1 供试材料
        1.3.2 供试试剂
        1.3.3 试验器材
        1.3.4 菵草DNA提取
        1.3.5 CT功能区域编码基因的克隆
        1.3.6 PCR产物目的条带的切胶回收
        1.3.7 目的DNA片段的链接、转化及测序比对
    2 试验结果
        2.1 菵草种群的精恶唑禾草灵抗药性及其发生规律
        2.2 靶标基因ACCase的CT区域编码基因的比较检测
    3 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 稻麦连作田杂草的综合防控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样地情况
        1.2 生态控草措施实施
        1.3 调查及取样
        1.3.1 杂草发生量调查
        1.3.2 杂草种子库取样测定
        1.3.3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土壤杂草种子库变化
        2.1.1 土壤种子库构成
        2.1.2 生态控草技术对种子库的耗竭
        2.2 生态控草技术对杂草种子库多样性的影响
        2.2.1 生态控草措施对种子库中不同作物季杂草的影响
        2.2.2 生态控草措施对种子库中不同类型杂草的影响
    3 生态控草措施对地上杂草群落的影响
        3.1 对水稻田地上杂草的影响
        3.1.1 稻田苗期杂草苗期发生量的影响
        3.1.2 稻田成熟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3.2 对小麦田地表杂草的影响
        3.2.1 麦田苗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3.2.2 麦田成熟期杂草发生量的影响
    4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稗草(Echinochloa spp.)与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对常用除草剂药敏性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稻、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及防除现状
        1 水稻、小麦田主要杂草的发生现状
        1.1 水稻生产及稻田主要杂草类型发生概况
        1.2 小麦生产及小麦田主要杂草类型发生概况
        2 水稻田、小麦田主要杂草的化学防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水稻田常用除草剂及使用现状
        2.2 小麦田常用除草剂及使用现状
        2.3 水稻田、小麦田化学防除存在问题
    第二节 杂草对除草剂敏感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 杂草对除草剂敏感性检测的常用技术及其优缺点
        1.1 整株水平测定技术
        1.2 组织或器官水平检测技术
        1.3 细胞水平检测技术
        1.4 分子水平检测技术
        2 杂草药敏性快速检测的意义
    第三节 几种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 RISQ
        2 衍生型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技术
        3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
    第四节 问题及展望
第二章 稗草与看麦娘对常用除草剂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稻田稗草对常用除草剂药敏性的RISQ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种群信息及对应处理药剂
        1.1.3 主要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稗草种群对供试药剂的药敏性研究
        1.2.2 稗草对五氟磺草胺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研究
        1.2.3 稗草对恶唑酰草胺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研究
        1.2.4 稗草对二氯喹啉酸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研究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稗草种群对不同药剂的的敏感性水平研究
        2.1.1 不同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水平
        2.1.2 不同稗草种群对恶唑酰草胺的敏感性水平
        2.1.3 不同稗草种群对二氯喹啉酸的敏感性水平
        2.2 稗对五氟磺草胺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建立
        2.2.1 检测时间确定
        2.2.2 鉴别浓度范围确定
        2.2.3 鉴别浓度选择
        2.3 稗对恶唑酰草胺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建立
        2.3.1 检测时间确定
        2.3.2 鉴别浓度范围确定
        2.3.3 鉴别浓度选择
        2.4 西来稗对二氯喹啉酸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建立
        2.4.1 检测时间确定
        2.4.2 鉴别浓度范围确定
        2.4.3 鉴别浓度选择
        2.5 稗草对常用除草剂药敏性的RISQ检测技术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麦田看麦娘对常用除草剂药敏性的RISQ检测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药剂
        1.1.2 供试种群信息及对应处理药剂
        1.1.3 主要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看麦娘种群对供试药剂的药敏性初步探究
        1.2.2 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研究
        1.2.3 看麦娘对啶磺草胺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研究
        1.2.4 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研究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看麦娘种群对不同药剂的的敏感性水平研究
        2.1.1 不同看麦娘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水平
        2.1.2 不同看麦娘种群对啶磺草胺的敏感性水平
        2.1.3 不同看麦娘种群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水平
        2.2 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建立
        2.2.1 检测时间确定
        2.2.2 鉴别浓度范围确立
        2.2.3 鉴别浓度选择
        2.3 看麦娘对啶磺草胺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建立
        2.3.1 检测时间确定
        2.3.2 鉴别浓度范围确立
        2.3.3 鉴别浓度选择
        2.4 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建立
        2.4.1 检测时间确定
        2.4.2 鉴别浓度范围确定
        2.4.3 鉴别浓度选择
        2.5 看麦娘对常用除草剂的药敏性RISQ检测技术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看麦娘对常用除草剂靶标抗性突变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第一节 抗精恶唑禾草灵看麦娘突变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种群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植株培养及处理
        1.2.2 总DNA提取
        1.2.3 ACCase 1781位氨基酸抗性突变看麦娘植株筛选
        1.2.4 看麦娘ACCase 1781位氨基酸抗性突变dCAPS分子检测技术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3 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药敏性的dCAPS检测技术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抗甲基二磺隆看麦娘突变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种群
        1.1.2 供试药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植株培养及处理
        1.2.2 总DNA提取
        1.2.3 ALS基因197及574位氨基酸抗性突变看麦娘植株筛选
        1.2.4 看麦娘ALS 197位氨基酸抗性突变dCAPS分子检测技术建立
        1.2.5 看麦娘ALS 574位氨基酸抗性突变dCAPS分子检测技术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3 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药敏性的dCAPS检测技术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dCAPS方法对不同抗性看麦娘种群的分子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杂草种群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制备
        1.2.2 抗精恶唑禾草灵种群的dCAPS检测
        1.2.3 抗甲基二磺隆种群的dCAPS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精恶唑禾草灵看麦娘种群的dCAPS检测
        2.2 抗甲基二磺隆种群的dCAPS检测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1 杂草抗药性产生及其检测
    2 RISQ检测技术
    3 dCAPS检测技术
    4 抗药性杂草综合防治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麦田恶性杂草综合防除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除措施[J]. 孙雪梅,凤舞剑. 现代化农业, 2021(12)
  • [2]密度和2,4-D异辛酯对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分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D]. 于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稻田抗氰氟草酯双稃草的生态经济阈值及防除药剂筛选[D]. 陈勇睿. 扬州大学, 2021(09)
  • [4]长江中下游小麦田杂草发生组成及群落特征[J]. 黄红娟,黄兆峰,姜翠兰,张朝贤,李儒海,周振荣,李贵,周凤艳,朱文达,魏守辉. 植物保护, 2021(01)
  • [5]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D]. 白从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6]野老鹳草(Geranium carolinianum)的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除技术[D]. 徐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研究[D]. 谢元. 浙江大学, 2019(01)
  • [8]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萌发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D]. 赵孔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 [9]苏皖麦田杂草群落调查研究、抗性菵草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D]. 庄家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稗草(Echinochloa spp.)与看麦娘(Alopecurus aequalis)对常用除草剂药敏性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 刘定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麦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