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自组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无线自组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一、无线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汤淼[1](2021)在《大规模Ad Hoc网络智能组网技术的研究与仿真》文中指出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具有无需基础设施,组网灵活,高抗毁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事方面的场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获得了国内外教育、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随着移动Ad Hoc网络组网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计算机网络仿真工具的发展,其智能化研究与仿真的实现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所以,设计一个面向移动Ad Hoc组网技术的智能化交互仿真验证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结合移动Ad Hoc网络仿真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以OMNeT++仿真器软件为工具,在其对移动Ad Hoc网络仿真时的组网分簇可视化功能以及相关网络业务测试触发手段不够丰富的条件下,结合卫星工具包(Satellite/System Tool Kit,STK)作为网络仿真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实现了一个专门面向移动Ad Hoc网络仿真数据实时展示和人机交互业务测试需求的仿真系统平台,提升整个网络仿真过程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为验证移动Ad Hoc网络仿真研究提供了支持。(1)以OMNeT++网络仿真软件和INET协议仿真框架为基础,研究开发打通仿真网络内部与控制程序之间的接口,完成在仿真运行时,通过Socket实现的数据信息交互。在移动Ad Hoc网络仿真的基础上,研究OMNeT++中基于INET框架的仿真实现,根据仿真器原理为业务测试设计并开发符合场景需求的网络内部消息与数据处理函数,实现仿真时的信息数据收集和交互功能实现。(2)开发基于 C++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MFC)平台的连接控制软件,并完成与OMNeT++仿真网络和STK可视化软件的连接,构建网络仿真系统平台。连接控制软件通过STK/Connect模块完成应用命令对STK软件的控制,并通过接收OMNeT++仿真数据在STK中完成网络场景的实时展示呈现。同时,连接控制软件实现了包括通信数据收集、节点数据管理和业务指令下发三种功能,为使用者提供了人机交互界面和按键集成,可通过输入的数据完成对STK和OMNeT++仿真网络的控制,触发业务应用命令消息发送到仿真网络中进行实现。(3)通过进行仿真平台系统测试,对已有的Ad Hoc网络中设计的典型业务场景进行联合仿真分析,验证该仿真系统的性能和有效性。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的网络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相较于普通的网络仿真可实现本文预期的实时展示和数据交互功能,并符合仿真测试时的系统参数需求。

管婕[2](2021)在《大规模Ad Hoc网络跨层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Ad Hoc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网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规模地不断增大对于网络性能的提升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跨层技术因为其解决无线网络问题的高效性、可靠性,以及能够降低网络信息冗余等优点,逐渐成为了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如何利用跨层技术提高大规模Ad Hoc网络的性能也成为研究热点。协议的设计对于Ad Hoc网络性能的提升有着关键性影响,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各协议层功能、讨论了实现跨层设计的方法、比较了现有MAC协议和分簇组网协议之后,利用跨层优化思想,从MAC协议和分簇组网协议两个方面,对大规模Ad Hoc网络性能进行优化。为解决传统MAC协议信道利用率低、分配公平性差、不适用于负载不均的网络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的FPRP(Five-Phase Reservation Protocol)改进协议(Non-cooperative Game-FPRP,NG-FPRP)。该协议利用具有跨层设计思想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对时隙分配机制进行建模,将物理层的节点移动性等特征和应用层的业务信息等进行跨层信息融合,构造收益函数,利用模型所求得的纳什均衡解改进协议时隙竞争过程。并在OMNeT++仿真平台上对协议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网络负载不均的场景下,NG-FPRP能有效地提高节点的竞争成功率,提高分组投递率,减小平均时延。针对传统的分簇组网协议网络开销大、生命周期短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狼优化的跨层优化分簇组网协议(Grey Wolf Optimization Clustering protocol,G WOC)。该协议利用灰狼优化算法对簇首选举问题进行建模分析,将物理层能量、移动性等节点特征和应用层的业务信息等因素进行跨层信息融合,优化适用度函数,优化了簇首选举问题,完善了簇维护过程。将该协议在OMNeT++仿真平台上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延长了网络寿命,提高了数据包投递率,适用于业务多样的、移动性强的大规模Ad Hoc网络。

王艳华[3](2021)在《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规模最广泛的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是否正常,与地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传统基于人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存在花费高,野外工作强度大,消耗时间长等缺点,且时效性和准确性往往无法达到实际应用的标准。传统的单一的数据源难以获取高精度的森林参数信息,多源数据综合应用将成为未来森林资源监测的有效方法。国家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生态检测评价体系建设,深化遥感、定位、通信技术全面应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估体系。随着智慧林业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无人机以及无线通信网络对森林资源的信息进行监测可以有效的指导林业生产,通过构建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实时准确了解森林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资源保护与利用效果,对于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有关工作的开展均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空天地一体的森林资源监测角度出发,针对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类型复杂多样、数据维度高、信息冗余度高、数据信息处理量大等问题,研究综合性、立体性的森林资源监测网络体系,研究适合于森林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方案和模型,并着重解决在符合森林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的模型的网络结构中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和传输的效率,研究海量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挖掘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开展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研究,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优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参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森林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ADHOC网络的组播路由模型,该模型特别适用于大规模、低密度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相对位置的确定,节点间连通性差,远距离节点间测距误差大的网络监测环境。在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邻居节点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将主流形学习和非线性维数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局部组合定位(LCL)算法,根据每个节点与相邻节点在一定通信范围内的成对距离,首先通过为每个节点构造一个局部子空间来获取全局结构的局部几何信息,然后对这些子空间进行比对,得到所有节点的内部全局坐标。结合全局结构和锚节点信息,最后利用最小二乘算法计算出所有未知节点的绝对坐标,构建可靠、高效的路由传输协议。通过在哈尔滨实验林场区域构建监测系统,实现气象、光照、土壤和空气质量全方位森林环境信息的获取。(2)针对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及数据挖掘,基于Hadoop内部提供的二进制文件存储形式SequenceFile,将图像数据序列化成字节流存到二进制文件中,在执行MapReduce任务时,直接用Hadoop的SequenceFileInputFormat输入文件格式进行读取,实现了图像并行处理。通过自定义分区策略的方式对遥感影像特征并行提取算法进行改进,增加提取遥感影像特征的MapReduce程序中Reduce任务数量,实现了 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并行化。从而提高并行处理效率。针对KMeans聚类算法需要人为确定初始聚类中心和聚类数目,从而使聚类结果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本文结合Canopy算法对KMeans算法进行改进,首先通过Canopy算法对遥感影像的特征信息进行“粗聚类”,然后将结果作为KMeans聚类算法的初始聚类点,从而完成遥感影像的分类处理,为监测数据提供了高质量的遥感影像。(3)针对现有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模型存在的检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遥感影像的多维特征,利用U-net网络对遥感影像进行语义分割,并将分类结果与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的分类结果进行融合,从而准确的获得监测区域地物变化的特征,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取遥感影像的纹理和光谱特征,提高变化检测的精度。此外,本文通过无人机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影像数据来实现单木尺度森林资源监测,通过H-maxima变换结合标记控制分水岭算法实现单木树冠的自动勾绘,从而实现单木信息的提取。最后利用改进的变化检测模型,实现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变化检测,根据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变化监测的应用需要,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模型分析,实现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森林监测系统,对区域内森林变化情况进行精准监控。

王子玉[4](2020)在《基于无人机节点的无标度无线网络容量研究》文中提出无人机技术在近十年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无人机技术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结合,使得无人机无线网络成为行业的重要应用之一。通常无人机网络由一个无人机群构成,往往具有成百上千个节点。这使得网络规模十分庞大,呈现出一定的无标度特点。本文主要分析基于无人机的无标度无线网络容量,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1)无人机无标度自组织网络建模及网络容量理论分析。本文首先分析无人机自组网,节点以点对点的形式传输。由于无人机的移动性,构成的网络通常分布在三维空间。利用无线网络标度律,将三维空间划分为立方网格,以设定节点间传输的路由和传输机制。此外,对于无标度特性,使用三个参数来描述无线无标度网络的幂律特性:α为源节点构建传输社群的概率参数;β为内部节点的通信概率参数;这两个目标节点的选择均遵循与源节点距离成幂律反比的特点。γ表示实际拓扑连接度的参数,反映网络的稀疏程度。根据节点社群的大小,将节点分成两类:社群度极大的节点为无标度节点,其他节点为普通节点。分别得出这两种节点的平均跳数和网络容量的渐进闭式解。2)三维无标度无线网络生成算法。基于BA无标度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生成通信网络拓扑的网络生成算法。新节点的连接依照社群的连接度进行优先连接。由于网络是随机的,一段时间内网络的拓扑在不断变化。该算法创新地生成瞬态的通信网络拓扑,以达到对时间平均下的网络跳数和吞吐量进行蒙特卡洛实验的目的。相应的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3)无人机无标度自组网与蜂窝网混合网络容量分析。纯自组织网络的容量受到节点规模的限制。因此本文考虑引入蜂窝基站进一步提高无人机网络的容量。节点可以选择两种传输方式,以一个多跳跳数阈值L作为划分,跳数较小的使用自组网资源,跳数较大的使用蜂窝资源。分析证明,L的大小影响网络中无标度节点还是普通节点的传输流占主导地位。并且,对于不同的幂律参数,存在不同最佳L范围,使得网络的容量界最高。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陈春梅[5](2020)在《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传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Cognitive Radio AdHoc Networks,CRAHNs)是一种融合认知无线电技术和AdHoc网络技术于一体的无线通信网络,有着低成本、易组网、频谱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CRAHNs的成熟运用将为信息化战争、人工智能以及紧急救援等网络建设提供有力的通信保障。中继传输技术作为CRAHNs的关键技术,在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可靠性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CRAHNs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网络运算空间的复杂度增加、信道选择的维度增大、信道交会即建立通信链路的时间变长,导致现有的中继传输技术难以有效控制网络时延并持续保障其传输性能。因此,本文从影响CRAHNs响应时间和吞吐量性能的网络状态空间、信道选择以及信道交会等因素出发,对以下四个中继传输关键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1.研究了多中继优化选择策略。针对多中继选择容易存在节点冗余或不足的问题,构建了能量加权之和最小化的动态规划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思想的逆向Metropolis准则的网络状态空间剪枝算法。根据信道状态转移概率以及最优邻居子集信息实现了最优多中继选择策略。实验表明该策略能有效减少运算复杂度,同时提高吞吐量并降低平均时延。2.研究了最佳信道选择策略。针对CRAHNs中多个感知信道共存时导致的信道决策问题,基于多臂赌博机(Multi-Armed Bandit,MAB)学习模型,提出了以“信道建臂”的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信道选择策略。依托Gilbert-Elliott两状态马尔可夫信道模型,利用置信区间上界(Upper Confidence Bound,UCB)的最大回报来优化信道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道质量估计的最佳信道快速收敛方法。3.研究了自适应数据传输优化策略。针对动态环境下信道时变导致数据传输模式不能恒定的问题,提出了以“包长建臂”的MAB包长自适应传输策略。在发送成功或失败将分别受到奖励或惩罚的约束条件下,利用UCB的累积收益来最大化系统吞吐量,并在置信因子和平衡系数的双重作用下提高了系统的收敛速度。4.研究了基于跳频序列的信道盲交会策略。针对盲信道条件下通信链路建立困难问题,分别研究了同步、异步网络环境下基于跳频序列的信道交会策略。在共同信道跳频序列SYN-ETCH和Quorum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周期堆叠的PSCH构建方法,降低了平均信道交会时间并保障了交会稳定性。

韩泽军[6](2019)在《无线Ad Hoc网络的新型随机多址协议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d Hoc网络在恶劣的信道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信息传输能力,在军用、民用及商用都扮演着重要角色。Ad Hoc网络由众多分布式运行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可以任意加入或退出,使得网络具有自组织性。但由于生存周期短这一不良特性,提高节点的传输效率便成为重中之重。Adhoc网络接入媒体介入控制层(MAC)对整个系统吞吐率和其他性能指标有着重要影响。MAC协议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其关键技术之一便是从ALOHA协议演变而来的CSMA协议。随着无线Ad Hoc网络日益频繁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量的信息分组在信道中发送必然会导致信道中信息分组发生碰撞的概率大幅增加。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考虑发生碰撞的时隙长度(下面简称碰撞长度)过长导致系统性能不佳,为减少由此对信道的占用时间,本文提出基于碰撞长度可变的三时钟非坚持CSMA(简称N-CSMA),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多优先级机制和带监控功能的三次握手机制,得出多优先级N-CSMA协议和带监控功能的三次握手机制的N-CSMA协议。通过平均周期法推导出吞吐率等关键性能指标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仿真实验来验证理论推导。在碰撞长度较小时,这三种协议的性能比传统的双时钟非坚持CSMA协议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N-CSMA协议采用全概率传输方式,无法根据到达率的高低来合理控制信道内信息分组到达的个数。本文在N-CSMA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型CSMA协议:基于碰撞长度可变的三时钟非坚持型P-CSMA(简称NP-CSMA),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适应机制、多优先级机制和带监控功能的三次握手机制,得出具有自适应功能的NP-CSMA协议、多优先级NP-CSMA协议、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多优先级NP-CSMA协议和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带监控功能的三次握手机制的多优先级NP-CSMA协议。在碰撞长度较小时,这五种协议的性能比传统的双时钟P-CSMA协议都有较大幅度改善。本文采用平均周期法对上述协议进行理论推导,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与传统协议进行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些协议性能较佳,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本文的不同协议,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丁翔[7](2018)在《智能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人机群通常是指通过模拟群体生物的协同行为和信息交互来协调飞行的大量无人机编队,并以自主智能的方式完成作战任务,它在军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大规模密集使用的应用场景和平台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对无人机蜂群内部、蜂群与控制中心之间的无线组网测控构成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包括通信链路预算不足,快速集成困难以及网络资源分配不灵活等问题,围绕上述挑战,本课题对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进行了研究,基于LTE专网通信技术和低功耗广域网LoRa技术构建了蜂群无线测控网络及其仿真环境,并在外场条件下对部分技术开展了实测验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概括了无人机无线测控技术,特别是网络化测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低成本大规模无人机蜂群对无线测控网络带来的新挑战,接着介绍了应用于无人机蜂群的通信技术,以及适合无人机蜂群任务特点的异构混合无线测控网络架构。(2)专用LTE集群移动通信网络在无人机蜂群应用场景中的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首先介绍了NS-3中的LTE节点、网关和链路资源模型,然后根据实际场景中无人机蜂群的移动特性以及任务需求,搭建符合信道特征的混合建筑传播模型、符合节点特征三维高斯马尔科夫移动模型和符合应用特征的多种数据传播模型。对蜂群任务全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仿真实验验证LTE专网通信技术应用于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3)基于低功耗物联网LoRa技术的无人机蜂群网络建模。首先基于NS-3仿真构建LoRaWAN网络模型,分别从多个层面阐述。然后通过仿真分析终端数量、不同类型数据信息以及捕获效应对网络容纳量、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的影响,并加入自适应数据速率控制算法进行分析。(4)基于精准时隙分配的LoRaWAN网络扩容技术。分析传统LoRa WAN网络中直接应用的问题,结合TDMA技术和ALOHA协议,提出时隙分配算法,对传统的接入方式进行改进。利用ClassB类中,网关通过广播信标同步终端,结合时隙分配算法,使得终端在规定的时隙内唤醒并与网关通信。

雷金英[8](2018)在《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虚拟引力的合作广播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广播是移动Ad Hoc网络中必需的关键技术之一,最简单的广播方式是洪泛广播,但是盲目洪泛容易造成信息冗余、信道争抢以及信号碰撞,引起广播风暴和不可靠广播问题,严重影响广播性能。此外,移动Ad Hoc网络中的节点一般由电池供电,能量十分有限,而能耗问题也是影响网络生存时间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研究有效的广播机制对网络通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抑制广播风暴、延长网络生存时间,并提供一定的广播可靠性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引力的合作广播算法(VFCB,Virtual Force Based Cooperative Broadcasting Algorithm)。该算法中,每个待发送广播分组的节点以当前节点为中心,并以当前节点与上一跳节点之间的虚拟引力方向为基准,将当前节点的周围均匀划分成5个扇区;除了上一跳节点所在的扇区外(该扇区中的节点在上一次转发时已基本覆盖,因此不再从该扇区中选择下一跳转发节点),从剩下的4个扇区中分别选出虚拟引力最大的节点作为下一跳转发节点,因此可以选出最多4个下一跳转发节点;然后将转发节点地址置入广播分组头中;接收到该广播分组的节点就根据广播分组头中的转发节点地址列表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转发,若需要转发,则重复以上节点选择和转发步骤。在VFCB中,由于选择的转发节点数量较少,并且选出的转发节点不会集中在同一个方向区域,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因为某些节点集中在一起,导致收到多个相同的广播分组而产生信息冗余,或由于邻近节点数量增多产生信道争抢和消息碰撞,从而有效抑制了广播风暴,同时也降低了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并且提供了一定的可靠性。同时,虚拟引力大小根据邻居节点成功广播率和剩余能量大小计算,每次都能选择成功广播率较高和/或剩余能量较多的节点进行广播分组的转发,从而提高广播可靠性,并均衡节点能量消耗,延长网络生存时间。仿真结果表明,VFCB算法的转发节点比例低、网络生存时间长,到达率略低,说明VFCB算法抑制广播风暴性能较优,网络生存时间较长,能更好地适应节点移动、网络环境不断变化的移动Ad Hoc网络。

董旋[9](2016)在《无线网络中基于全双工通信技术的高效并发MAC协议设计》文中指出无线网络在智能家庭、移动支付和医疗看护等民用领域以及军事通信、军事侦察和战场感知等军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连接无线网络的无线设备从密度和数量上都不断增长,对于无线通信质量、网络传输速率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现有的无线网络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制约未来应用发展需求的因素。研究更高效的无线网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由于无线通信具有广播特性,发送节点周围的所有节点都能够侦听到广播信息。当接收节点周围存在两个或以上的并发传输时,这些信号会产生相互的干扰。现有的无线网络MAC层协议为了规避干扰的产生,必须对并发传输进行协调调度,以缓解网络中的冲突。随着无线物理层技术的不断进步,OFDM,MIMO,全双工通信等新技术显着提高了物理层的数据传输速率。然而调度所产生的协调开销并没有相应降低,导致无线网络的实际性能提升远远落后于物理层新技术的发展。因此,并发通信的协调开销成为当前制约无线网络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全双工无线通信机制作为5G网络的备选技术,突破了传统无线通信半双工的特性,赋予节点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报文的能力,能够提高数据通信的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吞吐率。但是,并发传输的协调开销并没有相应的降低,导致无线网络的性能提升受限。全双工无线通信技术赋予了无线网络中的节点类似有线网络中的载波桢听和冲突检测能力。将全双工通信技术运用于无线信道竞争领域,能够有效地对并发无线传输中冲突竞争过程进行实时的检测和规避,结合已知信号干扰消除技术,主动地在网络中传输特定的干扰信息,实现无线信道的复用。将无线网络从排斥共享、干扰规避的传统思路转化为促进共享、复用干扰的新思路中,进而有效降低并发传输过程中的协调开销。由于全双工通信技术在降低并发传输协调开销方面的巨大的潜力,它将在未来无线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当物理层具备全双工通信能力时,如何利用全双工技术高效地复用干扰信息,降低网络中的协调开销是网络协议设计的主要任务。复用干扰信息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降低无线网络节点的协调开销,进而提高无线网络的吞吐率。无线并发通信协议的设计能够被部署于无线Adhoc和WLAN网络中进行验证。本文主要从单跳Adhoc、多跳Adhoc和WLAN网络的角度对无线并发通信协议存在的问题(协调开销过大、隐终端问题和信道利用率不足)展开研究工作。具体的四个主要研究工作描述如下:第一、研究单跳Adhoc网络中基于虚拟帧聚合的信道竞争机制。在单跳Adhoc网络中,提出了一种虚拟的帧聚合技术,设计了多节点协同信道竞争的机制,利用干扰复用的技术,完成了多节点并发集合的构建与排序,将通信的协调开销分担给了聚合报文中的子报文,实现了一次信道竞争多个节点依次顺序发送的帧聚合技术。虚拟帧聚合技术(VFA,Virtual Frame Aggregation)突破了传统无线网络一次信道竞争只允许一个接入节点的限制。即,通过一次信道竞争允许多个节点有序地进行报文的传输。首先,VFA讨论一种虚拟数据帧并发集合的模型,确保了并发集合的有序组建。其次,通过多维度的信道竞争建立了节点冲突再竞争机制,给予冲突节点再次参与本轮信道竞争的机会。随后,通过理论建模的方式,论证了并发集合的可行性,并对网络中频率偏差对协议的扰动性进行分析。最后,相比于IEEE 802.11n,仿真实验中VFA能够实现165%的吞吐率增益,而且网络的公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第二、研究单跳Adhoc网络中基于开销隐藏的信道竞争机制。在单跳Adhoc网络中,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流水线信道竞争技术,设计了模块化的信道竞争结构,利用了全双工技术的双向通信能力,完成了子信道中信号干扰的实时检测,将信道竞争过程隐藏在数据通信过程中,实现了信道竞争过程与报文数据传输过程真正的融合。首先,系统引入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流水线(Pipeline)并发的思想,将无线信道的竞争过程划分为多个相同功能子竞争,并通过OFDM技术将各子竞争分层排列,实现子竞争间互不干扰。节点参与信道的子竞争过程与网络中正常数据传输过程并发进行,使得信道竞争的开销降低到零。其次,节点子竞争过程会对正在传输的报文产生干扰,移除子竞争过程产生的干扰信息需要对接收报文进行预处理。然后,节点通过编码的方式参与信道竞争,并通过概率论计算选出低冲突概率的节点进行传输。最后,通过仿真实验与基于USRP的实验环境,与IEEE 802.11n对比,基于流水线的开销隐藏机制能够带来160%以上的吞吐量增益,同时能够获得更好的网络公平性。第三、研究多跳Adhoc网络中基于接收节点辅助的信道竞争机制。在多跳Adhoc网络中,提出一种基于接收节点参与的信道竞争机制,设计了接收节点与发送节点之间协同的INT(Information of Next Transmission)编码技术,实现了接收节点辅助信道竞争决策的模型。突破了传统无线网络传输仅由发送节点周围的信道环境开展信道竞争的局限性。通过以链路(发送节点,接收节点)为单元的无线调度模型有效地遏制隐终端问题,同时允许网络中不会引发干扰的暴露终端并发传输数据,有效地提高了无线传输的并发性。首先,以链路为基本单位建立链路调度模型,通过接收节点辅助参与信道竞争。利用马尔科夫链构建无线信道竞争模型,分析链路调度思想所能获得的理论上限。其次,设计了接收节点提前获知信道竞争的INT编码模型,将下一个需要传输的报文信息嵌入正在通信的报文中。INT编码具有抗干扰的特性,并利用干扰消除技术,使得当前传输的接收节点能够移除INT信息并且完成传输的解码工作。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拓扑动态地调整节点接入概率的模型,提升网络的公平性水平。通过仿真实验和USRP实验平台进行测试,相比于Back2f算法,基于链路的网络调度能够获得143%的网络性能增益,同时使得网络具有更好的公平性。第四、研究WLAN网络中基于全双工通信技术的反射并发通信机制。在WLAN网络中,提出了一种基于side-channel信号反射的通信技术,设计了用户竞争side-channel的机制,利用了全双工系统中信号实时反射的能力,通过对信号的SNR进行编码,使得在AP的下行链路中允许用户同步向其它用户传输数据报文。WLAN网络中并发通信模型是指AP与用户和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通信能够并发地进行,从而缓解AP作为中心节点的瓶颈效应。首先,提出了一种能够与AP下行链路并发传输的side-channel机制,使得用户与用户的传输不会对AP与用户的传输产生干扰。基于无线节点全双工的通信能力,设计出了一种快速发射编码的机制,利用接收节点SNR的变化对side-channel进行编码。其次,设计高效的side-channel竞争机制,利用AP上行链路隐藏side-channel的信道竞争过程,降低了竞争过程所产生的协调开销。通过概率论进行理论证明,在节点均匀分布的网络中,WLAN中节点利用side-channel信道的概率与节点的数量成正比。通过实验和仿真结果显示,side-channel能够复用WLAN的信道资源,使得网络的吞吐量增益达到92%。总之,本文利用了全双工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重点研究了在单跳Adhoc、多跳Adhoc和WLAN条件下高效并发无线传输的问题,揭示了支持全双工通信的无线网络在协议设计和网络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特点,提出了开销分摊、开销隐藏、协同信道竞争、信道资源复用等优化技术的高效无线通信网络调度方法。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能够为提高无线网络性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利于多样化利用全双工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性能提升。其次,论文所提出的系统模型和设计思路,能够为无线通信协议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周乐[10](2016)在《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开发与缓存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容中心网络(Content Centric Networking,CCN)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架构,用命名内容代替命名主机作为网络中心,彻底颠覆了 IP网络中端到端的通信模式。CCN通过基于命名内容的路由方式将网络中的内容与位置解耦,同时利用网内缓存技术来提高网络中的内容分发效率,降低网络负载。随着智能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自组织(ad hoc)的组网形式越来越多地用于车联网、移动社交网络的多媒体内容分发场景。ad hoc网络中,网络容量较小且节点具有移动性,这严重限制了用户获取多媒体内容的效率。因此,在adhoc网络中引入CCN以提高多媒体内容分发效率。目前,CCN相关技术研究大都集中在有线网络,针对无线网络场景的CCN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比较常用的CCN仿真平台不能很好地支持无线网络场景下CCN相关技术研究的性能验证。此外,无线adhoc网络与有线网络相比,存在着用户自组织、缓存空间受限等特征,现有有线网络的CCN缓存策略直接移植到adhoc网络中无法充分发挥缓存的作用。论文选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内容为中心的移动自组织社交网络缓存技术研究》与网络融合与汇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用户偏好的内容中心无线网络缓存技术研究》。论文针对ad hoc网络特性,搭建了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同时开展了内容中心adhoc网络的缓存技术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 CCN基本概念与关键问题,综述了 CCN缓存技术研究现状,讨论分析了内容中心adhoc网络下的关键问题、应用场景以及缓存技术研究现状。然后,论文基于ndnSIM当前版本的仿真平台架构与实现流程完成了内容中心adhoc网络仿真平台开发。分析了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的需求并给出了相应的功能设计方案,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搭建的仿真平台的功能。最后,论文开展了内容中心ad hoc网络缓存技术研究,通过缓存模型分析了影响网络缓存命中率的因素。同时结合adhoc网络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广义支配集的缓存策略,理论分析了本文所提策略在内容获取时延、能耗等方面的性能。仿真实验表明,所提策略可以有效的获得缓存空间占用与内容获取时延之间的折中,同时提高网络缓存命中率,降低网络能量消耗。

二、无线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模Ad Hoc网络智能组网技术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仿真关键技术
    2.1 移动自组织网络仿真技术
        2.1.1 移动自组织网络仿真器
        2.1.2 网络可视化和仿真交互性
    2.2 网络仿真软件技术基础
        2.2.1 仿真架构功能
        2.2.2 外部交互模块
    2.3 STK软件技术基础
        2.3.1 STK软件介绍
        2.3.2 基于STK的功能扩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自组织网络组网技术仿真验证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移动自组织网络组网技术仿真验证系统结构设计
        3.2.1 网络仿真模块
        3.2.2 仿真展示模块
        3.2.3 控制管理模块
    3.3 移动自组织网络组网技术仿真验证系统的实现
        3.3.1 系统接口与功能
        3.3.2 仿真数据实时呈现
        3.3.3 应用业务命令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业务场景设计与仿真实现
    4.1 仿真环境配置以及系统参数
    4.2 仿真及性能分析
        4.2.1 网络仿真数据呈现
        4.2.2 应用命令业务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大规模Ad Hoc网络跨层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Ad Hoc网络跨层技术概述
    2.1 分层功能介绍
        2.1.1 物理层
        2.1.2 数据链路层
        2.1.3 网络层
        2.1.4 传输层
        2.1.5 应用层
    2.2 跨层技术的实现方法
        2.2.1 方法分类
        2.2.2 设计方法
    2.3 Ad Hoc中的跨层优化技术
        2.3.1 跨层优化技术应用
        2.3.2 MAC层跨层优化技术
        2.3.3 网络层跨层优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模型的跨层优化MAC协议
    3.1 引言
    3.2 FPRP协议分析
        3.2.1 FPRP帧结构与竞争机制
        3.2.2 FPRP竞争概率分析
    3.3 NG-FPRP协议主要设计和流程
        3.3.1 NG-FPRP协议假设
        3.3.2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时隙分配模型
        3.3.3 协议帧改进
        3.3.4 基于跨层优化的时隙竞争过程
        3.3.5 NG-FPRP协议工作流程
    3.4 仿真与分析
        3.4.1 仿真场景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灰狼优化的跨层优化分簇组网协议
    4.1 引言
    4.2 模型介绍
        4.2.1 能量模型
        4.2.2 灰狼优化模型
    4.3 GWOC分簇组网协议主要设计和流程
        4.3.1 适应度函数跨层设计
        4.3.2 簇建立阶段
        4.3.3 簇维护阶段
    4.4 仿真与分析
        4.4.1 仿真场景设计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资源信息监测研究
        1.2.2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变化监测研究
    1.3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主要创新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
    2.2 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2.2.1 遥感影像的预处理
        2.2.2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分类与变化检测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及系统
    3.1 基于信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模型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可信信息传播概述
        3.1.2 基于信任的信息传播模型
        3.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改进的基于ADHOC网络的组播路由算法
        3.2.1 组播路由协议基本过程
        3.2.2 局部组合定位的路由算法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博弈理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私节点惩罚机制
        3.3.1 激励惩罚机制概述
        3.3.2 基于博弈理论的惩罚机制
        3.3.3 模拟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环境信息监测系统
        3.4.1 系统设计思路
        3.4.2 系统硬件设计
        3.4.3 系统模拟软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单木尺度森林资源监测技术
    4.1 激光雷达数据解算及误差分析
    4.2 地面点滤波
    4.3 冠层高度模型的生成
    4.4 单木树冠提取
    4.5 单木参数提取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1 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
        4.6.2 地面调查数据介绍
        4.6.3 精度评价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遥感影像的森林资源监测方法
    5.1 基于分布式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方法
        5.1.1 遥感影像并行预处理
        5.1.2 基于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方法
        5.1.3 基于Hadoop的遥感影像特征提取算法实现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语义分割
        5.2.1 编码器模块组成
        5.2.2 SELU激活函数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基于特征融合的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方法
        5.3.1 聚焦损失函数
        5.3.2 随机森林
        5.3.3 特征融合
        5.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基于深度学习的森林变化监测系统
        5.4.1 需求分析
        5.4.2 系统的总体功能
        5.4.3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5.4.4 用户管理和遥感影像管理模块
        5.4.5 监测区域变化监测功能
        5.4.6 变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基于无人机节点的无标度无线网络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基于无人机节点的三维无标度网络容量分析
        1.3.2 三维无标度无线网络生成算法
        1.3.3 蜂窝网络与Ad Hoc网络混合的异构无标度网络容量分析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标度无线网络特点及容量分析方法
    2.1 无标度网络模型
    2.2 无线网络渐进容量分析方法
        2.2.1 随机网络的协议模型
        2.2.2 网络吞吐量的定义
        2.2.3 网络系统模型和传输机制
        2.2.4 平均网络容量渐进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无人机节点的三维无标度自组织网络容量分析
    3.1 三维无标度自组织网络系统模型
        3.1.1 干扰模型
        3.1.2 路由策略
        3.1.3 多址协议
        3.1.4 多跳范围
        3.1.5 群组规模约束
        3.1.6 网络拓扑的幂率模型
    3.2 具有无标度特性的三维网络容量分析
        3.2.1 吞吐率和容量定义
        3.2.2 网络平均跳数表示
        3.2.3 节点分类及平均跳数分析
        3.2.4 网络容量计算
    3.3 三维无标度网络拓扑生成算法描述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人机节点的三维混合无标度网络容量分析
    4.1 混合无线网络定义
    4.2 三维无标度混合网络系统模型
        4.2.1 资源分配
        4.2.2 路由策略
        4.2.3 上行接入方案
    4.3 具有无标度特性的三维无标度混合网络容量分析
        4.3.1 混合网络的吞吐率和容量定义
        4.3.2 蜂窝模式的网络吞吐量
        4.3.3 Ad Hoc模式的网络吞吐量
        4.3.4 节点分类及传输流分类
        4.3.5 平均跳数分析
        4.3.6 网络容量计算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传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继节点选择技术
        1.2.2 认知无线信道决策技术
        1.2.3 数据传输技术
        1.2.4 信道交会技术
    1.3 研究目标
    1.4 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多中继节点选择优化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动态规划基本概念
        2.2.1 基本术语
        2.2.2 重要特性
        2.2.3 算法原理
        2.2.4 求解步骤
        2.2.5 经典结构模型
    2.3 多中继选择决策模型研究
        2.3.1 网络模型
        2.3.2 网络状态转换概率
        2.3.3 最优能量消耗模型
    2.4 降低复杂度的技巧
        2.4.1 剪枝技术概述
        2.4.2 剪枝界的确立
        2.4.3 剪枝算法设计
        2.4.4 算法性能分析
    2.5 复杂度与准确度的平衡方法
        2.5.1 模拟退火思想
        2.5.2 对Metropolis准则的改进
        2.5.3 SPP_IPM平衡算法设计
        2.5.4 算法收敛性分析
    2.6 实验仿真及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AB的自适应数据传输策略
    3.1 引言
    3.2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3.2.1 基本模型
        3.2.2 值函数定义
        3.2.3 最优策略求解方法
    3.3 机器学习中的MAB问题
        3.3.1 问题描述
        3.3.2 数学模型
        3.3.3 典型方案
    3.4 最佳信道选择策略
        3.4.1 系统模型
        3.4.2 上置信界函数
        3.4.3 信道置信度分析
        3.4.4 MAB-CQ信道选择算法
        3.4.5 算法性能对比
        3.4.6 实验仿真及分析
    3.5 包长自适应选择策略
        3.5.1 问题描述
        3.5.2 回报函数
        3.5.3 自适应算法设计
        3.5.4 实验仿真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认知信道盲交会技术
    4.1 引言
    4.2 跳频序列构建的基本思想
        4.2.1 随机策略
        4.2.2 模时钟法
    4.3 同步网络中的跳频序列构建
        4.3.1 基本原理
        4.3.2 算法设计
        4.3.3 实验仿真与分析
    4.4 异步网络中的跳频序列构建
        4.4.1 基于正交序列的跳频算法
        4.4.2 基于Quorum系统的跳频算法
        4.4.3 周期堆叠的跳频算法设计
        4.4.4 实验仿真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创新点
    5.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略词
附录B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C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无线Ad Hoc网络的新型随机多址协议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Ad hoc网络简述
        1.1.1 无线Ad hoc网络产生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Ad Hoc网络的特点
        1.1.4 无线Ad Hoc网络的应用场景
        1.1.5 无线Ad Hoc网络的结构
    1.2 主要内容简介及章节简述
        1.2.1 论文创新点
        1.2.2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Ad hoc网络信道接入协议基础模型
    2.1 ALOHA协议
    2.2 CSMA协议
    2.3 CSMA/CA协议
    2.4 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
        2.4.1 隐藏终端
        2.4.2 暴露终端
        2.4.3 两种终端对网络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MA融合机制
    3.1 时钟机制
        3.1.1 单时钟机制、双时钟机制和三时钟机制简述
        3.1.2 三种ALOHA协议分析
        3.1.3 三种ALOHA协议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多优先级机制
    3.3 自适应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N-CSMA协议模型研究
    4.1 基于碰撞长度可变的三时钟N-CSMA
        4.1.1 模型引入
        4.1.2 协议推导
        4.1.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多优先级N-CSMA
        4.2.1 多优先级原理分析
        4.2.2 协议推导
        4.2.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带监控功能的三次握手机制的N-CSMA
        4.3.1 模型引入
        4.3.2 协议推导
        4.3.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NP-CSMA协议模型研究
    5.1 基于碰撞长度可变的三时钟NP-CSMA
        5.1.1 模型引入
        5.1.2 协议推导
        5.1.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具有自适应功能的NP-CSMA
        5.2.1 自适应原理分析
        5.2.2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多优先级NP-CSMA
        5.3.1 多优先级原理分析
        5.3.2 协议推导
        5.3.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多优先级NP-CSMA
        5.4.1 模型引入与原理分析
        5.4.2 协议推导
        5.4.3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具有自适应功能的带监控功能的三次握手机制的多优先级NP-CSMA
        5.5.1 模型引入
        5.5.2 协议推导
        5.5.3 自适应原理分析
        5.5.4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和学术成果
致谢

(7)智能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1.2.2 移动通信网络
        1.2.3 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
        1.2.4 飞行自组网(FANET)
    1.3 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设计与建模
    2.1 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
        2.1.1 无人机蜂群任务的特点和体系架构
        2.1.2 异构混合无线测控网络架构设计
    2.2 无人机网络通信体制概述
        2.2.1 LTE区域蜂群专用移动通信技术
        2.2.2 LoRa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技术
    2.3 基于NS-3的无线网络建模与仿真技术
        2.3.1 NS-3软件特点及优势
        2.3.2 NS-3体系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NS-3的Swarm Net-LTE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
    3.1 问题提出
    3.2 基于LTE的无人机蜂群通信网络建模
        3.2.1 基于NS-3的LTE模型
        3.2.2 系统基本模型
        3.2.3 基于NS-3的无人机蜂群LTE网络通信仿真平台构建
    3.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的传输性能
        3.3.2 区间切换算法分析
        3.3.3 通信链路连通实时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S-3的Swarm Net-LoRa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
    4.1 任务概述
    4.2 基于NS-3的Lo Ra WAN网络建模
        4.2.1 物理层(PHY)
        4.2.2 数据链路层
        4.2.3 应用层
    4.3 基于LoRa的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仿真
        4.3.1 网络仿真架构
        4.3.2 网络仿真分析
    4.4 自适应数据速率对网络影响
        4.4.1 ADR机制原理
        4.4.2 网络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精准时隙分配的Swarm Net-LoRa扩容技术
    5.1 问题提出
        5.1.1 应用LoRa技术的挑战
        5.1.2 研究方案
    5.2 基于精准时隙分配的LoRaWAN网络
        5.2.1 系统设计
        5.2.2 系统关键技术
    5.3 时隙分配算法
        5.3.1 算法流程
        5.3.2 基于NS-3建模
    5.4 算法仿真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虚拟引力的合作广播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移动Ad Hoc网络的基本概念
    1.2 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
    1.3 移动Ad Hoc网络的应用
    1.4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1.5 移动Ad Hoc网络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移动Ad Hoc网络中的广播技术
    2.1 移动Ad Hoc网络中抑制广播风暴的研究
        2.1.1 广播风暴产生原因
        2.1.2 移动Ad Hoc网络中抑制广播风暴方案
        2.1.3 移动Ad Hoc网络中各类抑制广播风暴方案的比较
    2.2 移动Ad Hoc网络中提高广播可靠性的研究
        2.2.1 移动Ad Hoc网络中可靠广播方案
        2.2.2 移动Ad Hoc网络中各类可靠广播方案的比较
    2.3 移动Ad Hoc网络中延长网络生存时间广播算法的研究
        2.3.1 移动Ad Hoc网络中延长网络生存时间广播方案
        2.3.2 移动Ad Hoc网络中各类延长网络生存时间广播方案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3 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虚拟引力的合作广播算法(VFCB)
    3.1 VFCB算法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3.2 VFCB算法实现的前提条件
    3.3 VFCB算法中术语定义
    3.4 VFCB算法的主要思想
    3.5 VFCB算法的详细设计
        3.5.1 每个节点建立或更新邻居信息表
        3.5.2 每个节点计算对于邻居节点的虚拟引力
        3.5.3 每个节点计算对于邻居节点虚拟引力的方向
        3.5.4 确定转发节点
        3.5.5 源节点发送广播分组步骤
        3.5.6 节点接收并转发广播分组步骤
    3.6 本章小结
4 仿真
    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4.2 广播算法性能评估参数的定义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节点静止时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3.2 节点移动时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无线网络中基于全双工通信技术的高效并发MAC协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网络概述
        1.1.1 发展现状与迫切需求
        1.1.2 无线通信的基本特点
    1.2 无线网络MAC协议设计
        1.2.1 无线网络MAC协议概述
        1.2.2 MAC协议信道竞争机制
        1.2.3 无线数据的传输
        1.2.4 无线MAC协议开销
        1.2.5 无线网络通信协议存在的挑战
    1.3 全双工通信技术
        1.3.1 全双工通信
        1.3.2 全双工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
        1.3.3 全双工通信的不足
        1.3.4 全双工通信的机遇
    1.4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全双工通信技术
        2.1.1 自干扰信号的消除技术
        2.1.2 全双工信道竞争支撑技术
    2.2 Side-channel的概率与运行机制
        2.2.1 Side-channel的基本概念
        2.2.2 Side-channel的原理与运行机制
        2.2.3 Side-channel的小结
    2.3 基于降低协调开销的无线MAC协议设计
        2.3.1 基于帧聚合的无线MAC协议
        2.3.2 基于单/多维度信道竞争的信道接入机制
        2.3.3 小结
    2.4 缓解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的无线MAC协议设计
        2.4.1 基于隐终端通知的无线MAC协议设计
        2.4.2 基于暴露终端参与通信的无线MAC协议设计
        2.4.3 小结
    2.5 Side-channel中的并发传输MAC协议设计
        2.5.1 基于全双工通信的MAC协议设计
        2.5.2 基于干扰消除的MAC协议设计
        2.5.3 基于信号反射的并发MAC协议设计
        2.5.4 小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跳Adhoc网络中基于虚拟帧聚合的信道竞争机制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
        3.2.1 传统802.11标准
        3.2.2 VFA基本思想
    3.3 VFA系统模型设计
        3.3.1 Pilot信号检测与信道竞争
        3.3.2 时域-频域-空域的信道竞争
        3.3.3 确认时隙中次序的确定
        3.3.4 虚拟帧聚合技术
    3.4 VFA的性能分析
        3.4.1 理想的VFA的模型
        3.4.2 现实的VFA的模型
    3.5 仿真实验
    3.6 小结
第四章 单跳Adhoc网络中基于开销隐藏的信道竞争机制
    4.1 引言
    4.2 基本思想
        4.2.1 研究动机
        4.2.2 非对称全双工
    4.3 三维流水竞争
        4.3.1 基本的流水竞争
        4.3.2 高级流水
        4.3.3 自相关Pilot码
        4.3.4 参数分析
        4.3.5 讨论
    4.4 性能评估
        4.4.1 实验设置
    4.5 实验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多跳Adhoc网络中基于接收者辅助的信道竞争机制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
    5.3 接收节点辅助的MAC协议设计
        5.3.1 RAC的概述
        5.3.2 Pilot的编码窗口和查询表结构
        5.3.3 INT编码策略
        5.3.4 接收节点辅助的信道竞争
        5.3.5 嵌入的ACK
        5.3.6 βRAC
    5.4 性能分析
        5.4.1 Back2f的马尔科夫链模型
        5.4.2 RAC的马尔科夫链模型
        5.4.3 RAC与Back2f的冲突概率模型
        5.4.4 βRAC的马尔科夫链模型
        5.4.5 网络的吞吐率增益
    5.5 仿真实验结果
    5.6 小结
第六章 WLAN网络中全双工无线网络的并发通信机制
    6.1 引言
        6.1.1 研究动机
    6.2 PT-MAC的通信原型
        6.2.1 OFDM通信原理
        6.2.2 特征序列的检测与识别
        6.2.3 干扰信号的实时检测
        6.2.4 PT-MAC协议设计
    6.3 PT-MAC的性能分析
        6.3.1 AP传输的性能分析
        6.3.2 PT-channel信道传输分析
    6.4 仿真实验结果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开发与缓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内容中心网络缓存技术研究综述
    2.1 内容中心网络概述
        2.1.1 信息中心网络简介
        2.1.2 内容中心网络体系架构
        2.1.3 内容中心网络关键技术
    2.2 内容中心 hoc网络研究
        2.2.1 内容中心ad hoc网络关键问题
        2.2.2 内容中心ad hoc网络应用场景
    2.3 内容中心网络缓存技术研究现状
        2.3.1 内容中心网络缓存策略设计
        2.3.2 内容中心网络缓存模型研究
        2.3.3 内容中心ad hoc网络缓存研究
    2.4 内容中心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实现
        2.4.1 原型系统
        2.4.2 仿真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开发
    3.1 ndnSIM仿真平台综述
        3.1.1 ndnSIM仿真平台介绍
        3.1.2 ndnSIM仿真实现流程
    3.2 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开发
        3.2.1 需求分析
        3.2.2 功能设计
    3.3 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功能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广义支配集的缓存策略研究
    4.1 缓存命中率
    4.2 基于广义支配集的缓存策略
        4.2.1 广义支配集选择算法
        4.2.2 基于广义支配集的协作缓存策略
    4.3 基于广义支配集的缓存策略性能分析
        4.3.1 系统描述与假设
        4.3.2 缓存性能分析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缩略语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无线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模Ad Hoc网络智能组网技术的研究与仿真[D]. 汤淼.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大规模Ad Hoc网络跨层优化技术研究[D]. 管婕.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智慧林业中立体感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D]. 王艳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4]基于无人机节点的无标度无线网络容量研究[D]. 王子玉.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认知无线电自组织网络中的中继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 陈春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20(01)
  • [6]无线Ad Hoc网络的新型随机多址协议分析与研究[D]. 韩泽军. 云南大学, 2019(03)
  • [7]智能无人机蜂群无线测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丁翔.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移动Ad Hoc网络中基于虚拟引力的合作广播算法研究[D]. 雷金英.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5)
  • [9]无线网络中基于全双工通信技术的高效并发MAC协议设计[D]. 董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10]内容中心ad hoc网络仿真平台开发与缓存策略研究[D]. 周乐.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无线自组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