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

一、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瑜[1](2019)在《汽车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汽车车身的研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通常可以分成:概念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需要对车身结构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耐撞性等进行早期地预测,为后期车身结构的详细设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能够有效地减小制造风险和设计时间。然而,在传统的车身结构设计过程中,概念设计阶段能够获得的车身结构数据十分地有限,通常无法进行快速有效的结构性能验证,造成了以竞品车型为参照和工程师经验为主导的车身逆向设计成为了汽车制造企业中主流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导致了车身的结构设计工作量大、可靠性低和周期长等不利因素。因此,在概念设计阶段寻找以结构参数为基础、全局优化为导向及结构性能为目标的正向设计方法对汽车车身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实现有效的汽车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为目的,对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简化的模块化车身模型作为对标车型,根据车身模型的结构特征并结合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了可行的模块化车身结构刚度链模型,考虑了车身接头柔度的影响,构建了车身接头代理模型。提出了新型的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身结构优化方法,对多种载荷工况共同作用下的车身结构进行了全局优化计算,实现了轻量化设计。为了促进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的研究,开发了相应的车身概念设计软件系统。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概念设计阶段的模块化车身结构刚度链模型,实现以全局设计为导向的车身结构性能分析和优化。以简化的模块化车身模型的几何数据为载体,回传波矩阵法和遗传算法为基本分析和优化工具,将实体车身模型转化为由半刚性梁单元模块组成的空间线框模型,并实现车身的静态和动态性能分析及整体结构优化。结构优化以结构性能分析为基础,结构性能分析以结构优化为目标,相辅相成,建立了模块化车身结构刚度链模型,给整体设计为目标的车身结构性能分析和优化提供了可行的工具。(2)构建了能够反映柔度特性的车身接头代理模型,提高车身概念模型结构性能分析的准确度。根据车身接头的柔度特性,利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提取了多组真实的车身接头样本,并以样本的几何数据为自变量、刚度分析数据为因变量,结合响应面法构建了以三个拉伸弹簧和三个扭转弹簧为基础的车身接头代理模型。将接头代理模型带入到车身结构刚度链模型中,使得在每一次车身结构性能分析和优化的计算过程中都能够准确地利用接头的柔度属性,有效地提高了车身的静态和动态性能分析精度,为建立可行的刚度链模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车身接头性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3)提出了新型的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身结构轻量化优化方法,提高了优化结果的有效性。以车身轻量化设计为目标,分析了白车身结构对轻量化设计的影响因素。以刚度链模型为基础框架,将回传波矩阵法和有限差分法相结合,计算了车身模型中每一根梁单元所包含的设计变量的变化对车身结构性能的影响程度,得到了每种工况条件下梁单元的灵敏度值。根据灵敏度值的大小,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每根梁单元在车身轻量化设计中的优化方向,并将梁单元灵敏度的分析结果引入到以遗传算法为基础的车身结构优化模型中,缩小了设计变量在优化计算过程中的寻优空间,降低了优化模型陷入局部最优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优化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为车身结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4)开发了专用于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的软件系统,并对比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以MATLAB提供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平台为基础,对本文中提出的车身刚度链模型,接头代理模型和车身结构优化方法进行了软件实现,开发了一款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车身结构分析和优化的工具箱。软件中以车身模型的静态和动态性能值为计算目标,为验证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将数学仿真模型和初始的模块化车身模型以及优化的车身模型和初始的模块化车身模型之间的结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软件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车身结构性能的分析和优化,证实了应用刚度链计算方法进行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的可行性。

张艳[2](2018)在《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并行、结构化方式构成的分布式、多层次异构的组织主体系统(Orangniational-agent System)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动态构件系统(Dynamic Component Oriented Systems)、基于代理的仿真系统(Agent-based Simulation Systems)、僵尸网络(Botnet)等。这类系统的运行环境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组成个体通常是自主和异构的,系统自身也呈现分布性和层次性的结构特点。它们表现出了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内聚、关联的组织行为特性,具有明显的社会组织特征。组织主体系统的社会组织特性给组织行为建模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组织主体系统运行环境的动态性、开放性,需要在更高的组织层次抽象系统及个体的组织行为模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此类系统在设计开发时考虑参与系统的个体具有不确定性,在系统运行状态时,系统个体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引发相应的动态变化。当前,以Agent-Group-Role为基本架构的多代理组织自顶而下的组织行为建模方法无法支持动态、开放个体的组织行为特点。此类组织行为是在确定组织结构的条件下,将个体Agent的组织行为定义为进入组织、采用角色、任务分配等功能,典型模型包括:Medee方法框架、Tropos、Moise+、Organt L、XABSL等,只能满足设计阶段不确定的系统个体描述,无法满足在系统运行时,系统个体组织行为的动态变化。例如,在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中,针对利用僵尸网络(Botnet)发起的未知团体攻击行为,应用已知组织行为模型的Agent仿真平台难以有效地检测、推演未知组织结构团体实施的攻击。第二,由于组织主体系统表现出运行状态下实时适应环境的组织行为特性,需要对组织行为进行实时建模。现有组织行为分析建模主要针对具体的专业领域进行观察和研究,是针对组织行为特性自底而上的建模,例如:拥挤人群疏散等。当前组织行为分析和设计建模之间存在模型依据、建模方法、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在组织行为分析和设计模型之间,无法实现模型基本要素程序级别的直接引用和关联,仍然需要进行语义、数据结构、对象描述等方面的方法转换。目前这种转换还需要专业人员运用大量工具完成,即便将来实现了模型之间的自动转换,也需要大量消耗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因此,我们认为需要建立组织行为分析与设计模型在形式化语义方法方面的统一模型,以满足组织主体系统在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中实时、动态建模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借鉴社会学组织行为的概念和思想,提出了一种具有实时、动态特性的组织行为统一模型,能够支持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的软件建模过程。核心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了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和统一模型。本文依据类型构造代数(Sorted Constructive Algebra)和态势理论(Situation Theory),利用指称语义形式化方法(Denotational Semantics Formalization Method),借鉴社会学领域中组织行为的概念定义,对开放网络环境下组织行为信息、状态空间集合、组织行为函数、组织行为集合、组织行为代数、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等进行了形式化定义并提出了相关的定理,建立了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第二,提出了组织行为软件工程建模方法。本文在抽象数据类型相关理论和多代理组织模型的支持下,对组织行为类型、组织行为初始代数、构造函数、拓延函数、等式规则等进行了定义,建立了组织行为类型表达式语言——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lgebraic Specification Language,OBASL)和OBASL的态势语义等式规范,形成了组织行为抽象类型库的程序设计支撑。本文提出的组织行为建模,面向组织行为类型结构特性、自底而上的建模技术既满足实时组织行为重组、聚类、分级的设计建模,同时也满足实时组织行为内聚、关联、动态的分析建模。第三,在统一模型的基础上,对网络态势感知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模型应用与验证研究。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网络态势感知领域中的参考模型、Agent仿真平台和聚类算法等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将网络空间的未知攻击团体作为组织主体系统,通过对攻击团体实时的攻击行为进行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理解,实现对未知团体攻击者的实时检测。本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分析研究了组织主体系统组织行为的内在类型特性和外在表现的动态、内聚、关联特性的关系,依据类型构造代数和行为类型理论,从数学系统论中到导出组织行为函数定义,建立了基于代数语义和指称语义的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提出了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为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建模建立了形式化和构造方法的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组织行为运行意义和态势语义相关理论,提出了基于组织行为观察信息态势的组织行为态势语义,建立了基于指称语义的组织行为态势语义形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行为态势语义规范等式,为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建模提供运行意义形式化方法和拓延函数定义的理论依据。·分析研究了组织行为实时、动态软件工程方法,提出了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建模,定义了组织行为类型说明语言—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lgebraic Specification Language,OBASL)。为生成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提供代数结构向数据结构的转化工具。·分析研究了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现状与相关问题,建立了基于组织行为态势语义的组织行为态势感知过程模型,为未知团体攻击的实时态势感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依据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工程建模方法,提出了分级、聚类的组织行为重组设计建模方法和态势语义汇聚的组织行为实时分析建模,为组织行为态势感知仿真平台提供设计与分析建模的态势感知模型依据和算法支持。

杨庆研[3](2016)在《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环境问题已经被全世界各国所关注,绿色、低碳、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主题。从环境系统的角度来讲,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获取、产品制造、运输、使用与维护以及产品回收处理等阶段。传统的产品设计仅考虑了产品功能和制造等设计要素,缺少系统的生命周期过程分析。在产品实际的生命周期过程中,零件的处理方式会存在较强的互相冲突,在实施提高产品环境性能的各种措施时,这会增加处理的技术难度,产生较高的处理成本。通过模块中零件划分的调整,改变产品的模块化架构,可以有效的解决模块里不同零件间处理方式的冲突问题,提高产品的环境性能。因此,将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以提高产品环境性能为目的的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在国家自然基金“面向产品多样性和绿色性的模块化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No.50775141),和国家自然基金“基于仿真技术和遗传算法的环境调和性产品的设计研究”(No.51075275)的资助下,对面向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生命周期的单一产品模块识别方法:根据本研究室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设计约束的面向生命周期模块优化识别方法。通过对已有产品的零件重新进行优化组合,产生新的模块化结构,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可再利用性和可再循环性,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闭环化。首先,提出模块化产品的环境性能指标模型,并作为优化目标;其次,提出了基于功能流模型的产品功能约束和基于连通图的模块物理匹配性约束。最后,采用种群遗传算法进行优化识别问题求解。以某冰箱产品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2.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将研究对象由单一产品扩展为产品簇,面向产品簇的生命周期提出了基于并行种群遗传算法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通过提高产品簇的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性,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闭环化。首先,分析了产品簇共性与环境性能的相互影响关系;其次提出基于矩阵分解法的共性约束构建方法和产品簇的环境性能指标模型;最后,以种群遗传算法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产品簇模块识别的并行遗传算法。以某冰箱产品簇为对象进行了案例研究。3.面向可重用性的模块设计接口研究:模块的可重用性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闭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可重用性较好的模块由于使用量较大,所以会产生有利于再利用和回收的规模效应。为了提高模块的可重用性,提出面向模块可重用性的接口设计和接口使用方法。首先,根据接口在配置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将接口分为三类,分别为:功能识别接口、实例化输入/输出接口和匹配接口;其次,给出每种接口的设计方法和接口参数生成方法;再次,针对模块多个输出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学科优化的解决方法;最后,因为接口参数生成需要包括自动化设计和自动化分析在内的多种技术,并且不同的技术需要由不同的软件来实现。所以,针对各软件的协同使用问题,提出各软件平台的集成方法。运用windows批处理命令将各种技术集成在UG/FK中,用文本文件完成各计算平台的数据交换。4.应用原型系统的开发:为了方便各设计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本文设计方法的应用原型系统开发。本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在.net平台上使用C#语言开发。优化算法采用matlab实现,并编译为.net的动态链接库。首先进行了软件功能分析,然后基于三层架构模式进行软件架构设计,最后实现了具体的软件各模块功能。

盛秀杰[4](2010)在《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经过数十年的高强度的勘探与开发,含油气盆地已进入勘探与开发的高成熟阶段,对油田的投入与产出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统筹兼顾、多学科、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及最快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是获取地下更准确认知、最大化提高采收率的最终有效途径。同时,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们需要突破常规研究思维,在深入对本学科研究的同时,在跨学科的新技术引入、不同学科团队合作的有效性方面做大胆突破。多年来,围绕有利勘探目标圈定,精细油藏描述等研究课题,油气E&P领域已经在石油地质、勘探地球物理、油藏地球物理、测井解释、钻井工程等方面形成有效的跨学科研究模式,包括相对成熟的研究团队组织模式。但,目前油气E&P领域的综合研究在团队运作和技术手段上还相对落后。如,项目资料仍过多停留在纸介质层面,常见的有课题报告、离散的图件、和诸如数据表格等简单的计算机文件。项目研究则借助于通用的数据处理和图形处理软件来进行,这样的现状难以满足当下勘探与开发的高水准要求,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通用数据处理和图形软件均有各自的原始数据格式和并非面向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数据处理功能,原始数据的准备一般只能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导致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繁重且容易出错。研究成果和原始数据之间缺乏迅速高效的互动反馈及追踪机制,在研究成果中补充考虑新获取的信息和资料极为困难;多种来源和形式的资料难以有效的集成化管理,研究人员往往无法保证在应用全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进而影响最终的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等。以本文所在课题为例,本文所在的“鄂北杭锦旗地区油气地质综合评价与目标优选”课题对上述问题已经有“很好”的反映,也是目前典型主流研究团队的运作模式。本课题涉及到多门学科的最新研究,以便于该工区新的有利勘探目标的圈定。不管是地化方面的研究(各种地表异常圈定)、构造方面的研究(等时构造层位的建立)、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波阻抗的反演计算)等,课题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研究基本上各自独立进行,项目关注的是最终研究结果及基于不同学科研究结果的主观判断与综合分析。显然,尽管上述学科最后分别提供了以不同的图件形式表达的研究结果,但无法实现多学科间研究成果的统一量化表达,进而更快速准确地进行空间对比和分析,同时多学科间缺乏具有实际意义的协同互动研究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在油气E&P领域与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等其它领域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本文研究最终落脚在信息科学、空间数据管理等最新技术发展在油气E&P领域中的应用,希望一方面把跨领域的最新研究思维和技术成果引领到当下油气E&P领域,更为重要的是以“适当的形式”能够量化、串接、组织起当下多学科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综合分析效果。目前,“适当的形式”就是本文提出的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本文在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体系架构设计及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相关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全新的技术路线及有意义的尝试:①在最快新技术与新方法应用方面,需要释放油气E&P领域专家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在被羁绊于本学科典型应用软件开发,在能够集成既有不同研究成果(也就是典型专业应用软件)基础上,更多推动本学科新算法、新技术的研究;②在推进不同学科间的有效研究流程方面,需要“映射”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定义研究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及上下文约束,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流程具有高度的可组合性及可匹配性;③在不同学科间的基本沟通方面,需要“抽象”油气E&P领域的数据、信息以及研究结果(知识的表现),一方面使得不同学科的研究具有一致的沟通与信息表达基础,同时通过对以往、现今及未来的海量领域数据的建模、存储及基于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等方面有新的突破;④有了油气E&P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活动“代表”(基于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专业应用软件实现),符合不同学科的一致性“语言”定义(领域统一数据模型)以及不同学科的一致性研究“过程”定义(系列领域服务的接口表达),接下来需要搭建不同学科的实时沟通平台,形成真正有效的面向油气E&P领域的“智能化”协作平台。因此,围绕上述要点,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理顺了当下信息科学技术最新的软件开发理念(软件重用)及基础软件实现(通用基础中间件),强调了系列软件重用的成果(面向对象封装、不同层次的设计模式、框架等)在形成弹性软件体系结构,快速、健壮软件实现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以系列设计模式为代表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可以被直接应用到油气E&P领域数据模型设计中,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建模手段。等同系列操作系统和系列商业数据库,面向分布式异构环境软件开发的基础中间件作为近几年来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技术发展,其必将在油气E&P领域信息化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通过深度参与油气E&P领域的典型横向课题,识别、定义领域基础中间件在多学科协作方面覆盖的范畴及需求,顺承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封装与设计理念,国内第一次比较完整的阐述了面向油气E&P领域的基础中间件定义及特点。定位多学科的有效协作,在数据集成、应用软件集成、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及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四个方面,给出了清晰的技术路线阐述及关键点说明。(3)在数据集成方面,除了强调信息科学技术在软件重用方面的新思维引入到统一领域对象的建模中,给出全新的领域对象间的关系定义外,强调了统一领域数据模型建模中的其它若干关键技术点。如,基于数据、信息、知识驱动的领域实体对象的归类技术,通过“活动”的概念来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中不同学科的实际研究过程及信息传递。基于海量数据管理的角度,面向油气E&P领域比较系统完整地引入空间数据对象概念,其与领域实体对象、空间索引机制等一起为领域数据的管理提供了最新的技术途径。最后,面向软件开发层面,基于模板技术等给出了部分领域对象的工具箱代码实现,展示了最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实践成果。(4)在应用软件集成方面,特别强调了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概念。其一方面定位于有助于不同学科专业软件的快速开发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融合相关领域服务的代理类,使系列油气E&P领域的专业软件达到企业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软件集成效果。(5)在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方面,更多强调了直接受益于当下满足CORBA规范的最新基础中间件的开源软件。一方面展示了基于CORBA规范的典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开发流程,另一方面在异步消息传递、请求与处理的并发处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细节的实现思路。(6)面向系列领域服务的“智能化”平台概念奠定了面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基本分层体系架构。命名服务、负载服务为代表的跨领域共性服务与基于地震属性的含油气检测为代表的领域服务即插即用于同一软总线,通过面向分布式环境的不同事件驱动等机制,与数据访问服务一起构建了支撑当下最新多学科研究深层次合作的技术方案。(7)以地震属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为切入点,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理念及部分基础实现,在纵向上(相对单一的领域“智能化”服务平台)验证了基于领域基础中间件进行软件快速开发、软件集成、统一领域数据模型的存储与访问的验证。更为关键的是,结合杭锦旗地区的实际课题需要,给出了基于BIOT理论的含油气检测结果,为该工区的最终有利圈闭评价提供必要的佐证。最后,本文的研究过程及成果也希望被看作是对传统石油工程研究范围的一个积极突破,信息科学技术作为当下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原动力所在,在地学的学科分类研究中已经有很明显的体现,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因此,信息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其它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油气E&P领域应该有更加明确的交叉研究方向与定义。一方面定位于利用其它领域的最新发展推动油气E&P行业的快速发展,即“资源有限,技术无限”,另一方面也为作为核心产业的油气E&P行业提供更多的民族软件。

刘明忠[5](2006)在《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企业间协作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支持企业间协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下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面向企业间协作的、柔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提出,是针对目前信息化工具对供应链、协作网络管理不足、刚性太强、实施困难、适应性差的普遍问题的一条解决途径。 第二章将企业间集成划分为三个阶段:精益供应链集成,协同集成和随机协作集成,重点描述了随机协作集成的特征和含义。分析了随机协作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的新需求,指出获得柔性能力是其根本要求,给出了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认为随机协作网络信息集成架构的总体技术路线在于实现基础设施、本体和企业模型的互操作,企业模型的互操作是企业之间集成的真正内涵。提出了一个基于扩展模型驱动思想和WebServices技术的、以业务过程管理技术和随机协作网络平台为核心的、面向整个协作网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而实现这一系统的最基础的关键技术是建立支持互操作的、可执行的、自学习的企业模型体系,并在后续几章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三章以企业模型的互操作能力为切入点,分析了传统企业参考体系在随机协作环境下的不足与局限,以面向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和支持业务规则与系统实现分离为主要目标,①建立了一个5维的企业参考体系,增加了方法论工程维和企业工程维,重点解决多种企业建模方法的兼容性。②提出解决企业模型之间的互操作依靠统筹全局的核心本体。③提出基于实例版本管理原则的核心元模型创立管理机制,依靠核心元模型进行模型交换,并设计了其基本类。④探讨了以过程为核心的多视图模型元素结构,以新的视角研究了与传统参考体系差异较大的组织视图与资源视图的建立方法。 第四章以企业模型的可执行能力为切入点,①将模型驱动体系结构扩展到系统运行期间,建立了基本视图和系统组件的映射关系。回顾了工作流系统和BPM系统的发展,介绍了过程柔性的评价框架,②基于RC-ERAM核心基本类,以支持过程协作为目标,建立了过程元模型,探讨了过程建模中资源分配点在实现业务柔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认为资源角色是实现过程与活动执行者解耦的关键。③提出了一个分层授权的、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实现参考框架。 第五章以企业模型的可进化能力为切入点,①研究了知识化企业建模的路径和建模方法。②依靠基于限制模糊相似类的广义Rough集,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企业模型知识化表述方式和知识模糊匹配算法。③研究了企业模型的自学习机制,构造了管理信息系统自适应演进系统的功能模型。

邱灿华[6](2005)在《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工作揭示了当前供应链仿真建模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代理方法解决供应链仿真建模的初步思想和方法,给出了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和框架模型,实现了供应链仿真建模过程的标准化和通用化。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仿真建模的系统分析。分析了当前的供应链仿真建模的一般性需求,建设性地提出供应链仿真建模的一般抽象模型构成。将仿真建模模型抽象为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的结构描述模型、供应链的知识表达模型和供应链绩效度量系统。提出了通过供应链的结构描述模型与供应链知识模型的有效结合实现供应链的建模的基本思想,为建立供应链建模的新理论提供依据。 2.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在面向代理方法分析的基础上,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了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为供应链的仿真建模研究提供了更高层面的方法论。给出了更具有应用价值的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模型的一般性构成,包括:供应链的代理组织结构模型、供应链的代理控制模型、供应链的代理交互模型和供应链的Ontology模型。从建模统一性和标准化角度对构建供应链仿真模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为进一步开发软件模块组件指出了方向。 3.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进一步发展了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框架,建立了一种基于Ontology的多代理建模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通过供应链的过程结构模型与供应链的Ontology模型的结合实现供应链的仿真建模过程。该体系中的过程结构模型用于处理供应链的角色和各层级关系的定义,而Ontology模型用于处理供应链的代理控制、供应链的代理交互以及基本的供应链概念。通过该体系结构,实现了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 4.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的工程化验证。通过实例验证了基于

严浩,陆正军,王凯,寇应展,陈致明[7](2001)在《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 Agent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面向对象技术的特性 ,并将这两项技术应用于软件模型规划中 ,设计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代理模型

赵慧[8](1999)在《分布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应用于大规模的、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时的不足之处,如设备代理方的代理进程是预先定义好的、计算能力有限、大量未过滤的原始数据需要从被管理设备通过被管理网络传输到管理方等。本文讨论了目前的分布网络管理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如MbD、JMAPI、及CORBA技术规范的应用等,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流动软件代理的分布网络管理体系结构NMBMA,使其能够解决传统体系结构的缺陷。主要工作与创新是:提出并详细描述了面向网络管理领域的MAS结构和流动软件代理模型及其内部结构,并采用状态图描述了流动代理的生命周期;提出了层次的安全模型;从数据管理和实现方式两个方面,区分了流动模型即完全流动和部分流动以及显式流动和隐式流动;针对网络的异构性和复杂性,提出了抽象网络实体ANE的概念,并进行了定义;从流动机制和职能两个角度,对流动代理进行了分类研究;以ANE为主要部件,从组织模型、信息模型、通讯模型、实施模型四个侧面描述了NMBMA;定量和定性比较分析了NMBMA与传统的基于Client/Server模型网络管理体系结构;通过一个原型系统的设计和网络管理实例,验证了NMBMA是可行的。

赵昕辉[9](2021)在《面向高效能的飞翼无人机气动代理模型设计及控制分配》文中研究说明飞翼无人机采用翼身融合布局,取消了尾翼并将机身设计为一个升力部件,可以降低燃油消耗、提高续航能力、改善气动和隐身性能,是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飞翼布局的多操纵面构型使得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变为过驱动系统,从而带来了控制冗余的难题。一种有效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是采用“飞行控制律+控制分配律”的级联架构,通过控制分配方法解决操纵面冗余难题。在控制分配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分配精度、控制能耗等因素,可以实现高效能的分配结果。本文以多操纵面飞翼布局无人机为对象,研究了高分配精度、低控制能耗且面向多任务阶段的高效能控制分配方法。重点分析了飞翼无人机操纵面的非线性气动特性、多轴控制耦合和交叉耦合特性,研究了 Kriging和Co-Kriging气动代理模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将控制能耗作为重点考虑因素,提出了基于所构建的气动代理模型的非线性控制分配方法、多目标控制分配方法和重构控制分配方法,并将所提出的控制分配方法应用于柔性操纵面飞翼无人机中。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飞翼无人机的低能耗、高精度的非线性控制分配问题,首先分析了升降副翼和开裂式阻力方向舵的非线性气动操纵特性、多轴控制耦合特性和交叉耦合效应。考虑到上述特性,综合分析比较了多种典型代理模型的非线性近似精度,选用高精度的Kriging模型建立飞翼无人机操纵面的气动代理模型。基于所构建的气动代理模型,将飞翼无人机的非线性控制分配问题转化为一个以分配精度和控制能耗为目标的约束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Kriging气动代理模型的高效能非线性控制分配方法。分析了遗传算法和梯度加速粒子群算法的分配性能,并基于这两种算法提出了一种混合优化算法来求解该控制分配问题。(2)在降低控制能耗的基础上,考虑到飞翼无人机执行任务过程中要经历多种飞行阶段,研究了基于多置信度气动代理模型的高效能多目标控制分配问题。为了提高气动建模精度并降低计算代价,使用Co-Kriging多置信度代理模型对飞翼无人机的操纵面进行建模。设计了一种区间非均匀划分的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来获得高置信度代理模型的建模初始样本点。提出了基于均方根误差和预测梯度的并行加点策略和面向全局建模精度的多重终止准则。分析了飞翼无人机在不同飞行阶段对分配精度、控制能耗、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的要求,构建了多目标控制分配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综合函数法和分层优化多目标粒子群法来解决该多目标控制分配问题。(3)考虑到复杂的多操纵面配置会增加操纵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基于Krig-ing 控制分配架构对飞翼无人机在典型操纵面故障下的重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分析了操纵系统中操纵面、执行机构和传感器的失效形式,重点对操纵面的损伤、卡阻、松浮和中位偏置等四种典型故障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操纵面故障对操纵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对应故障状态下的失效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的操纵面故障形式,对原有的Kriging气动代理模型进行对应故障状态下的修正,并基于修正后的Kriging气动代理模型对飞翼无人机的重构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4)将柔性操纵面技术应用于飞翼无人机可以进一步提升操纵面的气动性能、降低控制能耗。分析了将变形后缘作为柔性操纵面的可行性,并基于柔性蒙皮技术设计了一种机翼后缘展向变形结构。对比分析了平直机翼柔性操纵面和常规操纵面的转矩可达集,验证了柔性操纵面对气动操纵性能的提升效果。然后将柔性操纵面应用于飞翼无人机中,采用3D面元法对气动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柔性操纵面的Kriging气动代理模型,并基于前述的分配架构初步设计了柔性操纵面飞翼无人机的控制分配算法。通过开环分配性能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分配方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以分配精度和控制能耗为基本目标,提出了基于气动代理模型的控制分配方法,设计了面向全局近似精度的Kriging和Co-Kriging气动代理模型,对飞翼无人机的非线性控制分配问题、多目标控制分配问题、重构控制和柔性操纵面的控制分配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飞翼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指导,并为其他过驱动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郑东斌[10](2021)在《面向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的数据驱动质量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压绝缘件广泛应用于电器设备和配电装置,其质量好坏直接干系设备装置的工作状态与使用寿命。时至今日,中压绝缘件已逐步成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研究其质量控制问题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中压绝缘件主要采用自动压力凝胶工艺制造。该生产过程是一类高度复杂且具有明显批次重复特性的非线性间歇生产过程。工业界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诸如试凑法、实验设计法以及基于过程模型的优化方法在面对单批次实验成本高昂且具有明显间歇特性的中压绝缘件生产过程时,均存在较大局限性,难以获得理想质量控制效果。为提高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效率,本文从数据驱动优化思想出发,结合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过程迭代生成的过程质量信息,提出一种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在该策略基础上,对传统单纯形搜索方法和传统信赖域方法进行适应性改进,从而构造一系列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最终在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框架基础上形成一类系统性的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优化方法架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支撑研究工作开展,本文设计了中压绝缘件数据管理与质量监测系统和绝缘件质量模拟系统,前者为采集、获取以及管理中压绝缘件质量信息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平台和管理系统,后者为研究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问题提供绝缘件仿真实验平台。2.提出一种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该策略从数据驱动优化思想出发,通过挖掘和融合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过程存在的过程质量信息来指引传统质量控制优化方法调控算法优化进程和优化方向,改进算法优化效率。利用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对传统质量控制优化方法进行适应性改进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并且在对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问题深入研究和加以提炼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无模型优化思想,设计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的实施框架。3.将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用于改进传统单纯形搜索方法,提出三种改进型方案。并对改进型方法的改进原理和实现机制进行介绍,最终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的优化框架。4.将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用于改进传统信赖域方法,提出一种改进型方案。并对改进型方法的改进原理和实现机制进行介绍,最终形成一种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的优化框架。5.本文设计了基于Benchmark函数测试、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测试以及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测试等3类实验方案来评估改进型方法优化性能。(1)基于Benchmark函数的改进型方法性能测试表明,改进型方法在优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鲁棒性;(2)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的改进型方法性能测试表明,改进型方法可有效用于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3)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的改进型方法性能测试表明,相比传统方法,改进型方法由于融合了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其优化性能更优,能显着减少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过程所需的迭代次数,降低优化成本。

二、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车身概念设计及研究现状
        1.2.1 车身概念设计软件
        1.2.2 车身概念模型建模方法
        1.2.3 车身概念模型优化方法
    1.3 车身模块化设计及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模块化车身概念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白车身框架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2.3 模块化车身概念结构数学模型
    2.4 模块化车身刚度链建模
        2.4.1 梁单元刚度矩阵
        2.4.2 节点力平衡方程
        2.4.3 节点位移协调方程
        2.4.4 传递分配矩阵和载荷源向量
        2.4.5 车身框架模型的回传波矩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身接头代理模型
    3.1 引言
    3.2 车身接头代理模型构建方法概述
    3.3 车身接头代理模型
        3.3.1 车身接头的简化
        3.3.2 二次多项式响应面法
        3.3.3 逐步回归分析法
        3.3.4 拉丁超立方抽样
        3.3.5 构建车身接头代理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身结构优化方法
    4.1 引言
    4.2 车身结构优化概述
    4.3 灵敏度分析计算
        4.3.1 灵敏度分析模型
        4.3.2 有限差分法
        4.3.3 结构响应灵敏度计算
        4.3.4 质量变化灵敏度计算
        4.3.5 比灵敏度计算
    4.4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车身结构优化
        4.4.1 车身结构优化模型
        4.4.2 确定设计变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4.4.3 设定优化参数和计算优化模型
        4.4.4 比较车身模型的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身概念设计系统实现
    5.1 引言
    5.2 车身概念设计软件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5.3 车身概念设计工具箱
        5.3.1 工具箱的架构形式
        5.3.2 前处理子模块
        5.3.3 分析优化子模块
        5.3.4 后处理子模块
    5.4 实例计算验证
        5.4.1 车身模型静态对比分析
        5.4.2 车身模型动态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2)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分析模型
        1.2.2 设计模型
        1.2.3 建模方法
        1.2.4 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
    1.3 问题分析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成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组织行为语义形式化方法与统一模型
    2.1 引言
    2.2 行为形式化方法研究现状与局限性分析
    2.3 组织主体与系统
    2.4 组织行为及其特性关系
        2.4.1 组织行为
        2.4.2 组织行为类型
    2.5 组织行为形式化方法
        2.5.1 组织行为函数
        2.5.2 组织行为集合
        2.5.3 组织行为代数
    2.6 组织行为形式化语义统一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与规范等式
    3.1 引言
    3.2 组织行为指称语义方法
    3.3 组织行为运行意义与表达
        3.3.1 运行意义定义
        3.3.2 基础态势理论
        3.3.3 组织行为态势
        3.3.4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
    3.4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规范等式
        3.4.1 组织行为态势代数
        3.4.2 规范等式与集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组织行为软件工程建模
    4.1 组织行为抽象数据类型
    4.2 组织行为代数规范语言
        4.2.1 参数与类别
        4.2.2 CONSTRUCTORS
        4.2.3 EXTENSION
        4.2.4 EQUALITY
        4.2.5 语法分析生成工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模型
    5.1 引言
    5.2 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5.2.1 基于代理仿真技术的实时分析
        5.2.2 基于代理行为仿真技术
        5.2.3 基于多代理的仿真系统在网络空间安全应用现状
        5.2.4 问题分析
    5.3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模型
    5.4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过程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织行为态势感知仿真平台设计与分析建模
    6.1 组织行为态势抽象数据类型库
        6.1.1 态势语义抽取函数
        6.1.2 组织行为态势语义ADT库
    6.2 设计建模
        6.2.1 态势代理与组织
        6.2.2 重组算法
    6.3 分析建模
        6.3.1 态势关系
        6.3.2 态势时间窗
        6.3.3 态势汇聚算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应用实例与验证分析
    7.1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研究背景
    7.2 问题与解决路径
    7.3 Netflow组织行为态势感知系统应用
    7.4 系统实例运行效果
        7.4.1 安全事件响应及时
        7.4.2 未知攻击实时检测
    7.5 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创新成果
    8.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概述
        1.2.1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发展过程
        1.2.2 模块化设计及模块识别的基本方法
        1.2.3 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技术研究现状
        1.2.4 模块的可重用性和接口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面向生命周期的单一产品模块识别方法
    2.1 模块环境性能指标模型的建立
        2.1.1 可再利用性分析
        2.1.2 可维护性分析
        2.1.3 可再循环性分析
        2.1.4 模块优化识别的目标函数建立
        2.1.5 模块识别中产品零件的选择
    2.2 面向生命周期的模块识别中设计约束的建立
        2.2.1 功能约束的建立
        2.2.2 物理匹配约束的建立
    2.3 基于种群遗传算法的优化
        2.3.1 选取种群遗传算法原因
        2.3.2 种群遗传算法
    2.4 基于LCA的再设计结果评价方法
        2.4.1 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
        2.4.2 模块识别结果的环境评价方法
    2.5 案例研究
        2.5.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5.2 设计指标的建立
        2.5.3 设计约束的建立
        2.5.4 基于GGA的优化
        2.5.5 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
    3.1 产品簇的共性与环境性能的相互影响
    3.2 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方法
        3.2.1 功能划分与功能模块识别
        3.2.2 设计约束的构建
        3.2.3 产品簇环境性能指标模型的建立
        3.2.4 并行种群遗传算法
    3.3 基于LCA的产品簇环境评价方法
    3.4 案例研究
        3.4.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3.4.2 设计约束的建立
        3.4.3 设计指标的建立与优化识别
        3.4.4 设计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可重用性的模块设计接口研究
    4.1 设计可重用性、配置设计与模块接口
    4.2 面向可重用性的生命周期模块接口设计
        4.2.1 接口的识别与分类
        4.2.2 接口的设计
        4.2.3 接口数据的生成
    4.3 基于协同优化的性能输出冲突解决机制
    4.4 各技术实现所需软件的系统集成
    4.5 案例研究
        4.5.1 丝管式冷凝器的接口设计
        4.5.2 丝管式冷凝器的接口数据生成
        4.5.3 接口设计结果的总结与说明
        4.5.4 冰箱门体模块的匹配接口设计和装配匹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用软件原型系统开发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软件功能设计
    5.2 系统架构设计
    5.3 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
        5.3.1 基础数据库设计
        5.3.2 面向生命周期的单一产品模块识别功能
        5.3.3 面向生命周期的产品簇模块识别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国家研究项目
致谢

(4)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1.3 相关术语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面向重用和扩展的软件开发方法
        1.2.2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分类、应用及趋势
        1.2.3 信息科学技术在油气E&P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2.4 设计和开发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必要性
    1.3 研究范畴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路线
    1.4 本文贡献
        1.4.1 主要成果
        1.4.2 主要创新
        1.4.3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设计与相关实现
    2.1 需求定义
        2.1.1 面向分布式环境下的开发
        2.1.2 面向工作流模式的协作开发
        2.1.3 面向不同协作层级的开发
        2.1.4 面向空间数据管理的开发
        2.1.5 面向高性能并发计算的开发
    2.2 定义与特点
        2.2.1 通用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2.2.2 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定义
        2.2.3 领域基础中间件的特点
    2.3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分层体系的设计
    2.4 油气E&P领域基础中间件的关键实现
        2.4.1 CORBA规范及关键点
        2.4.2 基于CORBA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
        2.4.3 通用服务的实现
        2.4.4 消息通信的实现
        2.4.5 并发控制的实现
第三章 通用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设计与实现
    3.1 应用软件框架的定义
        3.1.1 领域服务的代理访问
        3.1.2 工具箱(类库)的直接调用
        3.1.3 MVC的事件驱动
        3.1.4 "扩展点"的接口反转
        3.1.5 KID模型
    3.2 应用软件框架的设计
        3.2.1 接口反转
        3.2.2 MVC框架
        3.2.3 KID模型
    3.3 应用软件框架的实现
        3.3.1 框架的实例化机制
        3.3.2 框架的事件驱动
        3.3.3 框架的界面定制
        3.3.4 框架的数据访问(Mapper模式)
第四章 领域实体模型的设计与持久化
    4.1 POSC的数据模型
        4.1.1 逻辑数据模型定义
        4.1.2 建模关键点
        4.1.3 类图定义
        4.1.4 模型投影
    4.2 PetroCOVERY的数据模型
        4.2.1 面向KID模型的建模
        4.2.2 面向设计模式的建模
        4.2.3 面向空间数据组织的建模
        4.2.4 面向类库开发的建模
    4.3 领域实体的持久化
        4.3.1 模型映射
        4.3.2 骨架表的设计
        4.3.3 持久化的典型设计
第五章 空间数据模型的定义与持久化
    5.1 空间数据模型的规范
        5.1.1 空间数据模型衍变
        5.1.2 OpenGIS的简单对象规范
    5.2 PetroCOVERY的空间数据模型
        5.2.1 空间对象建模
        5.2.2 空间对象的拓扑定义
        5.2.3 空间对象组织的元数据定义
        5.2.4 空间对象的空间索引
    5.3 空间数据存储
        5.3.1 空间属性的存储
        5.3.2 空间属性的索引
        5.3.3 空间属性的版本管理
第六章 基于PetroCOVERY的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6.1 地震属性提取技术
        6.1.1 发展历程
        6.1.2 地震属性技术的分类
        6.1.3 基于Biot理论的地震属性技术
    6.2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6.2.1 系统流程
        6.2.2 领域计算对象的关键实现(服务器端)
        6.2.3 含油气检测框架的实现(客户端)
    6.3 含油气检测软件的应用
        6.3.1 项目背景
        6.3.2 多学科协作
        6.3.3 含油气检测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企业竞争环境及竞争焦点的转移
        1.1.2 企业集成理论及方法的发展
        1.1.3 从集成角度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沿革与发展
        1.1.4 问题的提出
        1.1.5 典型支撑课题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项目
        1.2.2 产品实践
        1.2.3 学术研究
        1.2.4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2 面向随机协作柔性信息系统的框架
    2.1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2.1.1 随机协作集成是企业间集成的下一重要阶段
        2.1.2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1.3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范围
    2.2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技术路线
        2.2.1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2.2.2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路线分析
    2.3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使能技术
        2.3.1 集成化企业建模技术
        2.3.2 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与 WebServices技术
        2.3.3 中间件与应用集成平台技术
        2.3.4 基于 WebServices的过程执行与管理技术
    2.4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
        2.4.1 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总体集成框架
        2.4.2 可执行系统集成建模体系
        2.4.3 随机协作网络管理平台
        2.4.4 面向随机协作的商业操作系统
    2.5 基于商业操作系统的异构系统集成策略
        2.5.1 基于商业操作系统的异构系统集成的原则
        2.5.2 基于商业操作系统的异构系统集成的一般步骤
    2.6 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策略
    2.7 本章小结
3 面向随机协作的集成化企业建模体系
    3.1 传统企业参考体系比较
        3.1.1 几个有影响的企业参考体系结构
        3.1.2 协作网络环境下对企业建模的要求
    3.2 面向跨企业协作的企业模型体系结构
        3.2.1 面向随机协作的企业建模框架及组件结构
        3.2.2 方法论工程组件维
        3.2.3 企业工程及运作维
        3.2.4 通用性维
        3.2.5 视图维
        3.2.6 生命周期维
    3.3 面向随机协作的企业建模体系视图维结构
        3.3.1 初始版本核心元模型
        3.3.2 资源视图
        3.3.3 组织视图
        3.3.4 I/O视图和信息视图
        3.3.5 功能视图
    3.4 多视图模型的一致性维护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随机协作的业务过程执行与管理系统
    4.1 企业模型向信息系统组件的映射
        4.1.1 MDA概述
        4.1.2 对 MDA的再思考
        4.1.3 扩展 MDA结构及其映射关系
    4.2 业务过程执行系统的研究现状
        4.2.1 工作流系统概述及分类
        4.2.2 从工作流系统到业务过程管理系统的发展
        4.2.3 过程执行系统柔性评价框架和过程建模方法概述
    4.3 面向随机协作的过程模型
        4.3.1 面向随机协作的过程建模方法
        4.3.2 面向随机协作的过程元模型
    4.4 面向随机协作的过程执行系统实现策略
        4.4.1 实现原则
        4.4.2 系统框架
    4.5 面向随机协作的过程执行系统实例建模
        4.5.1 原型描述
        4.5.2 过程的随机性特征
        4.5.3 随机协作网络建立过程及策略
        4.5.4 随机协作过程框架
    4.6 本章小结
5 面向随机协作的企业模型映射与自适应机制
    5.1 概述
    5.2 企业模型知识化框架
        5.2.1 企业模型的自适应演进功能框架
        5.2.2 企业模型的知识化过程
    5.3 基于 Rough集理论的企业模型知识化表示及模糊匹配
        5.3.1 经典 Rough集概述
        5.3.2 基于限制模糊相似类的广义 Rough集
        5.3.3 基于广义 Rough集的知识表达
        5.3.4 知识模糊分类检索机制
    5.4 知识化模型库学习机制
        5.4.1 建立数据样本
        5.4.2 数据样本的预处理
        5.4.3 数据约简和知识规则提取
    5.5 本章小结
6 面向随机协作柔性信息系统的协作计划模式
    6.1 协作网络的运作特点
        6.1.1 随机协作网络的协调理论解释
        6.1.2 随机协作网络与传统企业计划模式的比较
    6.2 协作网络的计划模式
        6.2.1 随机协作网络计划模式的研究思路
        6.2.2 随机协作网络计划求解过程
    6.3 协作计划网络信息基础框架
    6.4 协作网络环境下混合生产模式的计划体系
        6.4.1 混合生产模式的界定及混合生产的特点
        6.4.2 适用于混合生产的计划体系框架
        6.4.3 混合生产中的MRP分解逻辑
        6.4.4 毛纺织连续生产计划建模实例
        6.4.5 混合生产计划体系对基础数据功能要求
    6.5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
    7.2 主要的创新
    7.3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6)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
        1.1.2 供应链管理中仿真建模的研究背景
        1.1.3 代理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3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组织及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组织
        1.3.2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节
2 供应链仿真建模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供应链决策问题研究综述
        2.1.1 供应链的决策
        2.1.2 供应链模型解决供应链决策
        2.1.3 供应链决策的难点
    2.2 供应链仿真建模研究综述
        2.2.1 供应链的仿真建模
        2.2.2 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的综述
        2.2.3 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的评述
    2.3 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研究综述
        2.3.1 供应链的协调
        2.3.2 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的综述
        2.3.3 供应链协调机制应用的评述
    2.4 基于代理的供应链建模研究综述
        2.4.1 基于代理的供应链建模
        2.4.2 基于代理的供应链建模方法的综述
        2.4.3 基于代理的供应链建模方法的评述
    2.5 本章小节
3 供应链仿真建模的系统分析
    3.1 供应链的运作及仿真过程分析
        3.1.1 供应链的过程结构
        3.1.2 供应链的决策支持
        3.1.3 供应链的仿真过程分析
    3.2 供应链的仿真建模需求
        3.2.1 供应链的实体单元及层次表达
        3.2.2 供应链单元之间的交互的表达
        3.2.3 供应链情境构建的便捷
        3.2.4 模型的动态性要求
    3.3 供应链仿真建模的一般抽象模型构成
        3.3.1 供应链的结构描述模型
        3.3.2 供应链的知识表述模型
        3.3.3 供应链的绩效度量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
    4.1 代理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
        4.1.1 代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1.2 多代理系统
        4.1.3 多代理系统与供应链管理
    4.2 面向代理的方法
        4.2.1 面向代理方法的产生背景
        4.2.2 面向代理的复杂系统处理机制
        4.2.3 面向代理方法的评述
    4.3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
        4.3.1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建模思想
        4.3.2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建模的目标
        4.3.3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过程
        4.3.4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模型构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的仿真建模
    5.1 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框架
    5.2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的过程结构模型
        5.2.1 供应链运作过程结构模型
        5.2.2 供应链层面的过程结构模型
        5.2.3 供应链节点内部的过程结构模型
        5.2.4 供应链分层结构模型的优势
    5.3 供应链的Ontology模型
        5.3.1 供应链Ontology的概念及意义
        5.3.2 供应链Ontology模型构成
        5.3.3 供应链Ontology模型的表述
        5.3.4 供应链Ontology模型的应用
    5.4 基于Ontology的供应链的仿真建模
        5.4.1 基于Ontology的供应链的仿真建模过程
        5.4.2 供应链层面的Ontology应用模型
        5.4.3 企业内部层面的Ontology应用模型
        5.4.4 基于Ontology的供应链仿真建模的优点
    5.5 本章小结
6 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的应用实例
    6.1 供应链仿真建模应用实例
        6.1.1 应用实例的描述
        6.1.2 应用实例的建模需求
    6.2 应用实例的过程结构模型
        6.2.1 应用实例的代理设计
        6.2.2 供应链层面的过程结构模型
        6.2.3 企业内部层面的过程结构模型
    6.3 应用实例的Ontology模型
        6.3.1 供应链层面的公共Ontology模型
        6.3.2 供应链企业内部的Ontology模型
    6.4 应用实例的仿真建模过程
        6.4.1 供应链层面的Ontology应用模型
        6.4.2 企业内部层面的Ontology应用模型
        6.4.3 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仿真建模过程框图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分布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网络管理的发展
    1·2 本文涉及的研究领域
        1·2·1 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
        1·2·2 DCOM、Java/RMI和CORBA
        1·2·3 数据流动与计算流动
        1·2·4 中间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问题域——网络管理系统
    2·1 网络管理的定义
    2·2 网络管理的功能及实现关键
    2·3 典型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
    2·4 网络管理平台
    2·5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2·5·1 OSI和Internet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2·5·2 TMN的体系结构
    2·6 SNMP及微管理问题
        2·6·1 SNMP
        2·6·2 SNMP与CMIS/CMIP的比较
        2·6·3 微管理
    2·7 被管理网络资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网络管理
    3·1 平台为中心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缺陷
        3·1·1 平台为中心的体系结构
        3·1·2 集中方式的局限
    3·2 主流网络管理中的分布特征
    3·3 网络管理实例
    3·4 相关的研究
        3·4·1 DME
        3·4·2 MbD
        3·4·3 JMAPI
    3·5 CORBA在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的应用
        3·5·1 CORBA规范
        3·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3·5·3 基于CORBA的两种网络管理模式
        3·5·4 基于CORBA和Web的网络管理模式
        3·5·5 对象定义
        3·5·6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的特点
        3·5·7 分析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动软件代理技术的研究
    4·1 分布计算模型的抽象和比较
        4·1·1 Client/Server计算模型
        4·1·2 COD模型
        4·1·3 REV模型
    4·2 流动软件代理的涵义
    4·3 流动软件代理系统的设计模式
        4·3·1 流动软件代理的定义
        4·3·2 流动软件代理模型
        4·3·3 流动软件代理的生命周期
        4·3·4 流动软件代理的流动模型
        4·3·5 安全模型
        4·3·6 通讯模型
    4·4 流动软件代理的互操作
    4·5 实现流动软件代理系统的若干问题
        4·5·1 系统的实现层次结构
        4·5·2 实现语言
        4·5·3 流动软件代理的状态获取与重建
        4·5·4 安全技术评述
        4·5·5 命名与定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抽象网络实体ANE
    5·1 抽象网络实体ANE的概念
    5·2 ANE的定义
    5·3 网络管理领域的流动软件代理的分类
        5·3·1 按照流动软件代理的流动机制
        5·3·2 按照流动软件代理实现的职能
    5·4 抽象网络实体ANE与网络元素NE及流动软件代理的交互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流动软件代理的分布网络管理体系结构NMBMA
    6·1 在网络管理中应用流动软件代理的可行性分析
    6·2 NMBMA的总体框架
        6·2·1 组织模型
        6·2·2 信息模型
        6·2·3 通讯模型
        6·2·4 实施模型
        6·2·5 NMBMA的安全机制
    6·3 传统管理方式与流动软件代理方式的定量比较分析
        6·3·1 性能参数的选取
        6·3·2 假设条件
        6·3·3 通讯量的比较分析
        6·3·4 讨论
        6·3·5 延迟时间的比较
        6·3·6 讨论
    6·4 基于流动软件代理的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特点
    6·5 NMBAM与传统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集成
        6·5·1 重新配置设备
        6·5·2 Broker机制
    6·6 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实例
        6·6·1 原型环境和结构
        6·6·2 系统功能与设计
        6·6·3 实例应用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其间发表的论文

(9)面向高效能的飞翼无人机气动代理模型设计及控制分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飞翼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的挑战和机遇
    1.3 控制分配方法研究现状
        1.3.1 级联飞行控制系统架构
        1.3.2 控制分配方法发展与现状
        1.3.3 基于Kriging代理模型的控制分配
        1.3.4 重构控制分配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飞翼无人机操纵面特性与建模
    2.1 飞翼无人机模型
    2.2 多操纵面系统特性分析
        2.2.1 操纵面气动操纵特性
        2.2.2 执行机构模型
    2.3 飞翼无人机数学模型
        2.3.1 坐标系及运动参数定义
        2.3.2 飞翼无人机非线性模型
    2.4 动态逆控制律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Kriging的高效能控制分配方法研究
    3.1 控制分配数学模型
    3.2 操纵面气动代理模型
        3.2.1 多项式代理模型
        3.2.2 径向基函数模型
        3.2.3 Kriging模型
        3.2.4 模型近似精度验证
    3.3 基于Kriging模型的控制分配方法
        3.3.1 面向控制能耗的分配问题建模
        3.3.2 优化算法
        3.3.3 两种方法性能对比
        3.3.4 混合优化算法
    3.4 控制分配性能分析
        3.4.1 开环/闭环分配性能
        3.4.2 开环分配性能验证
        3.4.3 闭环分配性能验证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Co-Kriging气动代理模型设计及多目标控制分配
    4.1 多置信度代理模型的试验设计方法
        4.1.1 多置信度代理模型
        4.1.2 实验设计方法
    4.2 Co-Kriging代理模型建模方法
        4.2.1 Co-Kriging模型算法
        4.2.2 加点准则
        4.2.3 终止准则
        4.2.4 Co-Kriging建模精度评估
    4.3 多目标控制分配问题
    4.4 综合函数多目标优化方法
    4.5 分层优化多目标粒子群方法
    4.6 基于Co-Kriging的多目标控制分配方法
        4.6.1 姿态角跟踪性能
        4.6.2 分配误差
        4.6.3 控制能耗
        4.6.4 升力、阻力系数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面向操纵面故障的重构控制分配方法
    5.1 重构控制分配架构
    5.2 面向操纵面损伤的重构控制分配
        5.2.1 损伤故障模型与重构设计
        5.2.2 开环分配效果
        5.2.3 闭环分配效果
    5.3 面向操纵面卡阻的重构控制分配
        5.3.1 卡阻故障模型与重构设计
        5.3.2 开环分配效果
        5.3.3 闭环分配效果
    5.4 面向操纵面松浮的重构控制分配
        5.4.1 松浮故障模型与重构设计
        5.4.2 开环分配效果
        5.4.3 闭环分配效果
    5.5 面向操纵面中位偏置的重构控制分配
        5.5.1 中位偏置故障模型与重构设计
        5.5.2 开环分配效果
        5.5.3 闭环分配效果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柔性自适应操纵面建模及控制分配方法
    6.1 柔性操纵面的概念
    6.2 变形后缘机翼
        6.2.1 变形机构
        6.2.2 气动计算
        6.2.3 转矩可达集对比
    6.3 柔性操纵面飞翼无人机
        6.3.1 飞翼无人机模型
        6.3.2 气动分析与Kriging建模
    6.4 控制分配算法与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录A 非线性动态逆控制方法设计
    A.1 非线性动态逆基础
    A.2 输入-输出线性化
    A.3 状态转移
    A.4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动态逆控制律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的数据驱动质量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2.2 数据驱动质量控制与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3 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整体框架
第二章 中压绝缘件制品生产与质量控制
    2.1 中压绝缘件制品生产
        2.1.1 APG设备介绍
        2.1.2 APG生产流程说明
        2.1.3 APG过程控制
    2.2 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
        2.2.1 制品重量控制
        2.2.2 制品翘曲优化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压绝缘件质量控制支撑平台
    3.1 中压绝缘件数据管理与质量监测系统
        3.1.1 系统功能介绍
        3.1.2 现场调研情况说明
        3.1.2.1 应用场景调研
        3.1.2.2 工艺环节调研
        3.1.2.3 现场需求调研
        3.1.3 系统功能设计
        3.1.3.1 系统功能划分说明
        3.1.3.2 系统开发文档说明
        3.1.4 系统界面设计说明
        3.1.4.1 APG管理员界面设计说明
        3.1.4.2 X光检测界面设计说明
    3.2 绝缘件质量模拟系统
        3.2.1 系统整体框架设计
        3.2.2 系统详细设计方案
        3.2.2.1 基于Moldflow的绝缘件质量模型及仿真平台设计
        3.2.2.2 基于MATLAB的质量模拟应用平台设计
        3.2.2.3 基于VB的联合仿真接口模块设计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
    4.1 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总体框架
    4.2 基于数据驱动的知识指引型质量控制优化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机制
        4.2.1 基本思想
        4.2.2 实现机制
    4.3 数据驱动质量控制优化方法介绍
        4.3.1 单纯形搜索方法
        4.3.2 信赖域方法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
    5.1 传统单纯形搜索方法
    5.2 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研究
        5.2.1 基于历史梯度近似的知识指引型单纯形搜索方法
        5.2.2 基于相邻历史质心信息的知识指引型单纯形搜索方法
        5.2.3 基于历史过程数据知识的混合型单纯形搜索方法
    5.3 基于单纯形搜索改进型策略的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性能测试
        5.3.1 基于Benchmark函数的改进型单纯形搜索方法性能测试
        5.3.1.1 测试函数与测试方案介绍
        5.3.1.2 测试结果及讨论
        5.3.2 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的改进型单纯形搜索方法性能测试
        5.3.2.1 实验仿真对象及实验设置
        5.3.2.2 方法测试与分析
        5.3.3 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的改进型单纯形搜索方法性能测试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
    6.1 传统信赖域方法
    6.2 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研究
        6.2.1 传统信赖域方法机制调整
        6.2.2 基于相邻历史局部模型最优解信息的知识指引型信赖域方法
    6.3 基于信赖域改进型策略的混合式知识指引型数据驱动优化策略性能测试
        6.3.1 基于Benchmark函数的改进型信赖域方法性能测试
        6.3.2 基于绝缘件代理模型的改进型信赖域方法性能测试
        6.3.3 基于虚拟绝缘件仿真的改进型信赖域方法性能测试
    6.4 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车身模块化概念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 刘瑜. 湖南大学, 2019
  • [2]组织行为软件建模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艳.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3]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D]. 杨庆研.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4]基于设计模式和框架的E&P领域基础中间件研究[D]. 盛秀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5]面向随机协作的柔性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刘明忠.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 [6]基于Ontology面向代理的供应链仿真建模方法研究[D]. 邱灿华. 同济大学, 2005(07)
  • [7]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J]. 严浩,陆正军,王凯,寇应展,陈致明.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2001(04)
  • [8]分布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研究[D]. 赵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99(01)
  • [9]面向高效能的飞翼无人机气动代理模型设计及控制分配[D]. 赵昕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02)
  • [10]面向中压绝缘件制品质量控制的数据驱动质量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 郑东斌.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软件代理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