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确定性影响不容忽视

国际不确定性影响不容忽视

一、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不容忽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1)在《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乡规划历经几十年的沉淀积累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的体系结构,而其相关的实施评估体系经历了长期的磨合与修正亦日趋完善,形成了成效总结、查摆规划问题、提出下一轮修编建议等较为健全的流程体系。但当面临我国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宏观战略背景下,传统的城乡规划评估体系与国土空间优化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沿用传统的城乡规划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并不合理,导致规划实施体系逐渐暴露出在全域空间的优化调整指导性不强、引导要素不完整等规划领域的局限性。由此,研究将结合国土空间体系下的诸多要素要求对传统城乡规划实施效能进行评估。首先,研究在城乡规划设计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彬州市城乡规划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空间分析、公众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评估指标影响因素,提出构建原则及思路,从政策与机制、规划实施结果两个层面构建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其次,结合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彬州市城市总体实施评估进行评价,分析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实施机制进行分析。第三,针对于模糊评价法中被判别为比较差以及差的指标层与因子层进行延伸分析,利用数据比对以及空间一致性、空间覆盖能力的判别进一步查找问题所在,旨在为后续优化措施提出明晰的问题指向。最后,针对模糊分析与延伸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的从水资源约束下的承载能力、城镇发展策略与方向、城镇开发边界、建设用地结构、四线空间管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众参与及政策优化等层面,提出完善彬州市总体规划规划设计实施的优化建议。综上所述,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背景下,以彬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规划实施评估体系,从政策机制和实施过程两个层面为切入点,探讨彬州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过程及实施完善对策,旨在为提升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水平提供借鉴。

周慧娟[2](2021)在《考虑源—荷—储联合调峰的含风电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球能源正处于加速转型期,我国正朝“平价”新能源方向发展,电力行业也将向新能源高比例部署和高质量方向发展。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以风力发电为例,呈现集中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而风力发电本身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反调峰特性以及难以实现精准预测等特点,会加剧电网净负荷峰谷差,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此外,火电机组调峰煤耗高等问题也是系统调峰面临的困境。调峰资源配置不合理、灵活性调节资源单一,是导致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受限的主要原因。如何充分发挥电力系统中调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灵活运用电力系统中的调峰资源,是解决调峰问题的关键。目前电力系统中燃煤机组调峰能力还有大幅提升空间,荷侧柔性负荷占比不断提高,储能技术也得到广泛运用。在此背景下,统筹规划从源、荷、储三方面对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进行提升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首先,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中各类调峰资源的运行特性,了解火电机组不同调峰方式下的运行特性以及广义储能调峰的基本原理,研究处理电力系统不确性问题常用的有效方法,进而解决风电出力预测误差以及需求侧管理负荷响应率的不确定性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然后,以成本最优和弃风量最小为目标,分别从源、荷、储三方面提高系统的调峰能力,构建了考虑火电深度调峰主动性与需求响应的含储能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在负荷侧利用价格型需求响应引导用户主动参与负荷调整,降低系统峰谷差;在源侧利用经济手段,加入火电机组调峰主动性约束,旨在提高火电机组主动调峰的意愿,为风电上网挤出空间;在火电厂侧配置储能设备辅助调峰火电机组共同参与到电网的调峰辅助服务中,相当于增加了火电机组调峰深度。算例结果表明从源、荷、储三方面提升电网的调峰能力,促进了风电的并网消纳,提高了电网的调峰灵活性,保证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后,为了进一步挖掘系统中各类调峰资源的潜力,充分利用广义储能的调峰灵活性,更好地应对电力系统不同调度阶段的不确定因素,构建了考虑广义储能与火电联合调峰的日前-日内两阶段的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广义储能资源的快速调峰能力以及多时间尺度的分布特性,与火电机组配合共同参与到电力系统的调峰过程中。算例结果表明广义储能具有良好的可调度性,与火电配合实现了各类资源的协调调度,提高了风电消纳量,日前-日内滚动调度方式在处理不同阶段的不确定因素时更准确,经济性更优。

李媛[3](2021)在《不确定环境下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理论模型与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耗竭资源跨期配置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研究分析各不确定环境因素对资源配置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是能源经济研究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从宏观决策主体和微观决策主体两个视角,利用NPEST(自然、政策、经济、文化、技术)分析法,梳理了影响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其次,从宏观决策主体视角,就“两类能源储量不确定”构建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利用理论模型求解及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其对我国可耗竭能源最优跨期配置路径及可耗竭能源向替代能源转换的最优时机问题;就“多种后备技术发现不确定”构建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利用理论模型求解及情景分析,研究了多种后备技术发现时间与成本不确定对可耗竭能源最优跨期配置及后备技术采用的影响;就“碳排放上限约束”政策实施与否不确定,构建一般动态规划模型,利用理论求解及情景分析,研究了此政策不确定条件下可耗竭能源最优跨期配置路径及能源价格路径;就“污染第三方治理”、“碳税”及“污染治理补贴”政策不确定,构建多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利用理论求解及数值模拟探讨了三种政策对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路径、环境污染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从微观决策主体视角,就“煤炭价格不确定”构建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煤炭价格不确定对微观煤炭企业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最优决策的影响。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可耗竭能源可得性越不确定,决策者就越早转向替代能源。替代能源的可得性越不确定,决策者就越晚转向替代能源。转换越早,可耗竭能源开采速率越高,否则越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换成本近乎等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也可能不会立即转向使用替代能源。(2)直至最终的后备技术被发现且未来无更优的后备技术可期,这段时间内,Hotelling法则不再适用,更优后备技术发现的不确定性加速可耗竭能源开采。现有后备技术转换成本越高,被采用时间越晚,更优后备技术发现概率放大了这种趋势。并且当有更优后备技术可预期时,不管现有后备技术的转换成本是高还是低(零转换成本是一种特殊情况),其采用时间都可能(但不是必须)被延迟。(3)实施“碳排放上限约束”政策前、后及期间,可耗竭能源开采速率递减或维持恒定,替代能源利用速率递增。当替代能源表现为“干中学”时,如果在上限具有约束力期间或之前替代能源首次被使用,能源价格会出现双峰价格路径,这种价格路径不同于传统的Hotelling法则。(4)“污染第三方治理”、“碳税”政策都有利于污染治理,且有利于延缓可耗竭能源开采;但对污染治理进行补贴,会引起“绿色悖论”,短期内增加可耗竭能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可能增加;三种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确定。(5)由临界价格决定的煤矿各阶段(施工开始前、建设完成1/3、建设完成2/3、建设100%完成且开始生产、暂时封存、重启或废弃)最优决策存在显着差异。在很低的价格指数水平,煤矿就开始建设,随着建设的进行,临界价格会上升,随后下降至一个较低水平,导致煤矿停止生产(封存),之后在一个较高的价格水平,煤矿重新开始生产,模拟结果没有给出煤矿废弃的临界价格。对比研究发现,“低价格政策”下煤矿开采的所有阶段中,临界价格指数都比在“高价格政策”下要高。储量小的煤矿比储量大的煤矿所有阶段的临界价格都更高。高波动率下两种政策下开始阶段的临界价格都有所降低。用GBM描述的单一价格政策下,临界价格在非常高的水平煤矿才开始生产,然后在随后的阶段下降。数值模拟结果还显示,逐渐增加的碳排放税对能源生产者更有利。本研究拓展了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理论研究内容,在同一框架下考虑多个不确定因素,为不确定环境下优化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策略、选择可耗竭能源向替代能源最优转型时机以及完善我国环境政策及污染治理方式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政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9幅,表22个,参考文献259篇。

吴汪世琦[4](2021)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共建经济走廊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的重要实践,并且各方先后建立了多个双边和多边的经济走廊合作机制。在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走廊合作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进程不断推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经济走廊合作从理念到实践面临重重困境,诸多经济走廊合作呈现出推进缓、见效慢等症结。为此,如何厘清这些不确定因素,高效、可持续地推进中国与东南亚经济走廊合作就成为一项紧迫性课题。因此,本文对以往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它们的基础之上尝试构建一套适应中国与东南亚共建经济走廊的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对经济走廊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丰富了经济走廊的理论内涵,并依次提出了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三要素、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以及经济走廊生命周期等理论判断,对经济走廊合作持续衍变的驱动力、影响因子以及具体过程进行了阐释。基于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本文剖析了现阶段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特征。当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走廊合作正处于经济走廊生命周期中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嵌式”目标,地区的经济走廊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以“亲、诚、惠、容”与正确的“义利观”为引领;坚持绿色与清洁的发展理念;促进大型交通基建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筹措多元的融资渠道。其次,本文根据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组成要素,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驱动力进行了探析。各成员国希望凭借经济走廊合作所实现的战略利益、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催生了他们参与地区经济走廊合作的强烈动机,构成了地区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的重要驱动力。再次,本文基于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剖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限制性条件。经济地理特征的欠佳令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初启面临复杂困境,严重制约了走廊合作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制度安排能力建设的不足滋生走廊合作中“恶性搭便车”、“公地悲剧”、统筹乏力等问题;美、日、印等域外大国在地区建立的“对冲型”经济合作机制令中国与地区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持续推进面临巨大的地缘压力;毗邻地区以非传统安全威胁为首的“外部性”影响为经济走廊合作的持续推进埋下了不可估量的安全隐患。最后,本文基于经济走廊合作持续推进的限制性条件,探寻了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可持续推进的具体路径。中国与地区国家应当努力重塑走廊域内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凭借移民激励、“港产园”协同发展等手段,扭转走廊经济地理特征的劣势,提升经济走廊合作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各参与方需通过构建走廊项目监管机制、入驻走廊企业的“社会责任”考核机制以及根据属地建立双边的走廊联工委等方式,来强化经济走廊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以保证经济走廊各项政策与规则贯彻的持续性;中国则需要发挥自身产能与地缘优势,用好“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模式,促进各方的发展倡议在地区有机相融,妥善应对美、日、印等国的地区经济制度角力,巩固地区经济走廊合作的政治可持续性;中国和地区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非传统安全合作,追源溯本,采取更为灵活有效的方式,将毗邻地区对走廊合作持续推进的“外部性”影响降至最低。未来,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走廊合作将逐步迈入生命周期的中级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应当以数字与创新为引领,力促地区经济走廊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为地区经济的复苏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李燕燕[5](2020)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口红利不断减少,高技术引进壁垒增高,中小企业原有的成本发展优势逐渐减弱,亟需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知识产权不仅是创新成果的集中载体,更是点燃、激励创新的核心要素,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作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基础保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尤其是对于基础薄弱、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现了显着的现实意义。首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是政府,拥有丰富的信息和数据,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财政资金等支撑,具备面向中小企业供给优质、低价知识产权基础服务的条件。再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对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市场失灵”进行有效补充,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激活社会资源,实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全面化、精细化、现代化发展。而事实上,尽管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可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检索与分析、金融、维权援助等服务内容,但从范围、层次上看都还十分有限,服务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另外,区别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中小企业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经营特点及创新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无论是理论研究、政策制定,还是服务实践,都缺乏对各类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问题的系统分析与“个性化”探索。因此,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推进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创新转型是摆在理论界面前的现实课题。本文将公共服务置于知识产权的场景且聚焦于中小企业,从供求双维度展开探讨。在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将中小企业创新采纳、决策与知识产权服务特性系统考量,阐释中小企业的风险顾虑及其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掣肘等论证,为优化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开发与组织实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文内容包含以下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根据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背景和聚焦问题,对中小企业创新、知识产权及其公共服务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之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进行了概述。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研究相关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和界定。接下来,对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创新采纳、新公共管理、第三部门及多中心治理等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学术观点进行了介绍。第三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综合已有研究和文献资料,基于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对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并探讨当前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足与成因,尝试从现实矛盾出发,初步阐明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症结,为后续进一步从需求侧深入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基于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存在问题及其服务风险与现实困境的研究,运用风险感知、创新采纳、组织决策、知识转移等理论观点,结合调研访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进行了释义和解构,并以此建立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的影响模型,实证检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等微观机理。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进一步解释了当下存在的某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象,为探究中小企业“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参考。第五章,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选择国外知识产权建设较为先进的国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创新模式、特色做法等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启发我国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建设优化。第六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结合前述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及国外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围绕破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中的各类制约,归纳并提出从经营保障、服务质量与能力、国际化及人才文化软环境等方向优化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第七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总结全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对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进行分析和说明,并对有待继续探究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视角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的现状,聚焦服务对象——中小企业,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当下我国面向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完整的分析,有助通过宏观指导把控更微观层面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化,给出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实操性更强。第二,内容方面,现有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学术成果中对中小企业需求的关注较少,为数不多聚焦中小企业的研究多为某项公共服务的探讨,研究范围和深度有限。本研究创新性地围绕客户感知,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进行解构,纳入了服务情境、企业及个人三方面高相关性因素,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机理进行刻画,得出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结论。第三,实践性方面,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较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定性探讨居多,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实践指导性较弱。针对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与中小企业服务需求的实际,从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保障、提升服务成效、深化国际合作、重视人才培养与文化塑造等方面提出较为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期为优化和解决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启发与决策依据。

程佳程[6](2020)在《基于实物期权的D加油站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D加油站投资项目是YS公司的规模最大的加油站投资项目之一,本文将对此项目进行投资前的决策分析。D加油站投资项目计划于2018年进行施工,如果在未来一年中运营顺利,则在2020年初进行第二期投资,否则,将等待投资机会,延迟投资或者不予继续追加投资。基于项目剖析和实物期权理论,D加油站投资项目含有实物期权,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项目。那么,如何科学完整的评价此项目的价值,从而为YS公司提供决策支持,正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物期权法较传统的贴现现金流法的优越性体现在其考虑了不确定性的价值(期权价值),考虑到D加油站投资项目的特点,本研究认为采用实物期权法对此项目进行价值评估更为合理。本文首先对D加油站投资项目进行了实物期权法的适用性分析:通过研究加油站项目的不确定性和D加油站投资项目隐含的期权特征,分析出D加油站投资项目可能包含的实物期权,从而说明本研究采用实物期权法的合理性。然后,选定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B-S模型)对项目的期权价值C进行计算,最后运用投资决策模型估算出D加油站项目的真实价值NPVe,从而判断出此项目可以为YS公司创造价值,做出D加油站项目的投资决策。由于D加油站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且影响较大,本研究运用实物期权理论、投资理论以及贴现现金流法等理论估算D加油站项目的价值,希望为YS公司对于D加油站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李丹[7](2020)在《河北省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预警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返贫问题的研究对巩固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返贫问题的研究领域,绝大部分都是定性研究,多是对返贫成因的探究以及返贫情况出现后的应对策略,很少有针对返贫现象进行预防的研究,难以从根源上控制返贫现象的发生。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推进,要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必须找到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根源,建立完善的返贫预警机制,县、乡、村三级联动,否则返贫问题将成为我国全面脱贫路上的绊脚石。以河北省贫困地区301户脱贫家庭的数据为基础,结合返贫预警相关理论,使用统计学方法对返贫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依据调查和分析得出的河北省返贫成因将返贫预警评价分为生存能力预警评价、发展能力预警评价、风险应对能力预警评价和应急能力预警评价四个部分,进而筛选出了四类24个返贫预警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BP神经网络构造了河北省返贫预警评价的实证模型。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调查和分析得出了河北省贫困地区的返贫成因,主要分为生存能力不足、发展能力不足、风险应对能力不足和应急能力不足四大类。(2)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和可量化性的原则选取了四类预警评价指标。(3)利用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构造了返贫预警评价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4)针对不同的预警警度提出了相应的预警对策,为有效防范返贫,实现可持续性脱贫提供了参考。

贾振霞[8](2020)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动力。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中,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发展的核心领域,自倡议提出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一方面,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投资行业趋向多元化。由于沿线国家大多数处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中国企业在对其投资过程中必然会对会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面临着严峻对外投资风险。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家,建立与各国的可持续投资关系是首要任务之一。所以,了解沿线国家的投资的环境,分析对外投资主要影响因素,对中国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在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结合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现状,存在问题,并基于2010-2018年9年数据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数据上建立投资引力模型,针对国对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市场规模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效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理距离与中国对直接投资呈现负相关,且该负相关程度较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度环境阻碍中国对东道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越高,越能吸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力资源禀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对该国的直接投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也尝试性地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中国跨国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投资与经济贸易合作在未来向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共同开创合作的新局面尽绵薄之力,以对新构想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的前景做出展望。

刘永[9](2020)在《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随着国家各项规划的实施与政策推动,未来一个时期高速公路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速公路规模的扩大、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公众出行方式的改变,使高速公路运营安全面临巨大挑战,重大交通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形势严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背景下,提升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需求更甚。同时,管理决策能力在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实践工作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管理指挥功能不强、协调联动效能不足、信息沟通共享不够、决策方法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为此,面对当前严峻的发展形势,研究如何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方法,强化提升应急管理决策能力,已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当前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在分析既有研究工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探讨我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设计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经验参考分析方法,进而从已有问题的管理实践经验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然后,针对当前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管理决策能力不足,从强化应急信息集成整合、利于管理决策的角度,建构基于云技术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考虑信息在应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性,分别从决策信息质量、信息更新性两个角度,构建应对复杂不确定突发事件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探讨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首先,针对典型省份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对比分析“两家管”、“上分下合,属地管理”和“一家管”三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经验;其次,从应急管理体系的角度,分析讨论执法主体的合法性、执法行为的可监督性和可约束性、权责统一的整体性、运行管理模式高效性四个方面的要求,确定了影响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聚焦关键影响因素,设计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的能力提升策略分析的方法,利用RStudio平台编程从已有的高速公路事故调查分析报告中挖掘有价值的策略信息,据此探讨了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策略:健全法制建设,保障依法应急;加强专业化分工协作,强化集中管控与决策;推进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互通共享能力,以期为各级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或机构提供有效的经验决策参考。(2)建构云技术驱动下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框架。结合前述应急管理决策平台信息化能力建设需求,首先系统分析阐述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新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提出高速公路网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建设目标和思路,重点分析路网运行管理中的应急管理功能需求和工作流程;然后,考虑运行管理中交通资源分散、资源共享能力不足、信息共享沟通强度不够等现实问题,设计基于云技术的应急管理决策系统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交通物联信息感知层、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三层结构,并分析各层的组织结构及应用功能。最后,提出对保障平台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建议。系统架构方案,可有效实现交通运行状态感知信息和业务管理信息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为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网运行日常管理效率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3)研究基于决策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应急管理决策信息平台为应急响应的方案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研判基础,考虑有限决策信息的最大化利用,提出一种不确定决策环境下基于前景理论和热力学方法的应急决策方法。首先,利用梯形直觉模糊数对不确定信息的强表征特质,有效实现决策专家对应急方案的初始偏好判断;基于前景理论,将决策专家的有限理性行为引入量化过程中,构造前景效用矩阵,实现初始决策属性信息向前景效用的转化。然后,考虑决策信息质量,提出基于热力学方法的信息质量量化方法,将前景效用矩阵转化为新的基于热力学方法的前景效用矩阵,实现最大化利用前景效用信息。最后,利用梯形直觉模糊Choquet积分算子和加权平均算子有效集结各备选方案的前景效用矩阵信息,并引入带有风险态度参数的得分函数,得到备选应急预案的最终排序决策,并对排序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进而确定最优应急决策方案。(4)研究基于决策信息更新的高速公路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考虑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的应用局限,结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多阶段性、动态不确定性、信息更新性等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决策者心理参考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首先,以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形式刻画各个决策阶段的判断偏好信息,有效克服决策专家无法用精确数表达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的现实判断困难;其次,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事件演化阶段下专家属性的客观权重,进而采用IVTr IFWA算子集结各个决策阶段方案的价值,避免主观赋权的结果偏差;然后,结合事件态势动态演变过程和决策者的心理参考预期效应,提出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原理,继而构造新的满意度参数公式,提出基于满意度信息阶段更新的权重优化动态模型,获得各演化阶段的最优满意度及权重;最后,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态度的应急方案价值效用函数,得到各演化阶段下各方案的综合价值及排序,进而揭示决策结果受决策专家风险态度影响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一方面为政府完善当前形势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供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陈思源[10](2020)在《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中国地热资源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我国长期执行的战略方针。国内雾霾的肆行和冬季气荒的大面积爆发,逐渐将地热资源推向发展的最高潮。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北方采暖地区燃煤减量替代的通知》以推进地热供暖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无论是地热资源供暖还是发电,其实际发展情况都远远低于政府设定的发展目标。目前地热资源发展受阻,主要是因为其前期投资成本大、不确定性高和相关激励政策扶持力度不足。最重要的是由于地热投资决策对地质专业知识和数据具有很高要求,而当前缺乏相关的科学评估方法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文通过探索性地结合地质资源数据和新型决策理论构建模型,旨在创新性地分析我国地热资源的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对促进地热能源快速稳定发展、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于地热资源投资具有较高不确定性和决策灵活性,传统的项目评估方法在分析其投资决策时存在诸多局限性。为了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和决策灵活性的影响,本文基于实物期权理论框架构建了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的Black-Scholes模型、多因素期权模型和多因素多期权模型,并创新性地结合地质科学领域中热储层的水热耦合模型,将地质因素纳入到地热资源项目的投资决策框架中,从而量化地质不确定性对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的影响。基于上述构建的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模型理论框架,分别识别浅层地热供暖(制冷)项目、水热型地热供暖项目和地热发电项目的风险因素,并构建了与之相对应的投资决策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类型地热资源的投资决策和政策激励效果,以准确把握各类地热资源的政策需求,为我国地热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实物期权方法挖掘了地热资源项目的投资价值,使其显着提高,然而分析表明项目最优投资时机仍相对较晚,因此如要落实地热发展规划,需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针对浅层地热资源,由于其对地质依赖性较低,技术相对成熟,电价优惠和税收优惠这两种灵活度高的政策比一次性补贴政策效果更佳,尤其是降低浅层地热企业用电价格的激励效果最好。而对于水热型地热资源,鼓励优先在地温梯度和渗透率都较高的区域构建发展试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补贴政策和电价优惠对地温梯度和渗透率较低的水热型地热资源供暖的激励最为有效。最后,针对地热资源发电,应充分考虑企业和投资者在投资进入阶段和勘探钻井阶段的决策灵活性,加大研发力度以消除技术壁垒,明确地热发电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以吸引企业和投资者的进入。当政府无法提供高额补贴时,可以降低补贴额度,通过调整补贴退出时间引导企业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二、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不容忽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不容忽视(论文提纲范文)

(1)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踏勘
        1.5.2 数据挖掘
        1.5.3 数据分析法
        1.5.4 定性与定量分析
    1.6 技术路线图
2 彬州市城市发展及总体规划解读
    2.1 彬州市城市发展现状
        2.1.1 资源发展现状
        2.1.2 社会经济现状
        2.1.3 区域生态定位及生态保护状况
        2.1.4 调研现状
    2.2 总体规划解读
        2.2.1 发展目标
        2.2.2 空间规划
    2.3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现状
        2.3.1 规划实施总体特征
        2.3.2 规划实施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
    3.1 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现存问题
        3.1.1 评估内容缺乏深入研究
        3.1.2 评估目的与实际发生偏离
        3.1.3 评估方法有待融合改进
        3.1.4 评估过程缺乏对需求的重视
    3.2 构建原则及思路
        3.2.1 构建原则
        3.2.2 构建思路
    3.3 评估指标因素分析
        3.3.1 评估因素分类
        3.3.2 总体影响因子提取
        3.3.3 政策与机制指标要素选取
        3.3.4 政策机制指标要素选取
    3.4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3.4.1 评估指标体系
        3.4.2 确定指标权重原理及步骤
        3.4.3 计算指标权重
    3.5 本章小结
4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4.1 基础数据评价标准
        4.1.1 量化指标标准
        4.1.2 政策机制标准
        4.1.3 公众认知度与满意度标准
    4.2 基础评价数据获取方式
        4.2.1 数据提取
        4.2.2 专家打分
        4.2.3 公众问卷
    4.3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及评价数据研判
        4.3.1 评估方法
        4.3.2 评价数据研判
    4.4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机制评估
        4.4.1 政策机制评估计算
        4.4.2 政策机制评估结论
    4.5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结果评估
        4.5.1 实施结果评估计算
        4.5.2 实施结果评估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彬州市总体规划实施优化建议
    5.1 政策机制优化建议
        5.1.1 直接性政策优化建议
        5.1.2 相关政策优化建议
    5.2 实施结果优化建议
        5.2.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优化建议
        5.2.2 边界管控的优化建议
        5.2.3 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建议
        5.2.4 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就读期间主持(含合作项目)的相关实践项目
附录
致谢

(2)考虑源—荷—储联合调峰的含风电电力系统优化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风电并网带来的问题
        1.1.2 含风电系统调度的现状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源侧调峰现状
        1.2.2 电力系统荷侧参与调峰现状
        1.2.3 电力系统储能调峰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源、荷、储运行特性分析
    2.1 火电调峰运行特性分析
        2.1.1 火电深度调峰机理分析
        2.1.2 火电启停调峰机理分析
    2.2 广义储能特性分析
        2.2.1 广义储能定义及分类
        2.2.2 实际储能运行特性分析
        2.2.3 虚拟储能响应特性分析
    2.3 源、荷不确定性分析
        2.3.1 模糊机会约束规划原理
        2.3.2 负荷响应不确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火电调峰主动性的源、荷、储联合调峰调度研究
    3.1 考虑火电调峰主动性的源、荷、储联合调峰调度模型
        3.1.1 调度模型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模型求解思路
    3.3 算例分析
        3.3.1 算例系统概述
        3.3.2 算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广义储能与火电联合调峰的日前-日内两阶段调度研究
    4.1 考虑广义储能与火电联合调峰的日前-日内两阶段调度模型
        4.1.1 广义储能与火电联合调峰的日前阶段调度模型
        4.1.2 广义储能与火电联合调峰的日内阶段调度模型
    4.2 模型求解
        4.2.1 模型求解思路
        4.2.2 模型中不确定因素处理
    4.3 算例分析
        4.3.1 算例系统概述
        4.3.2 算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不确定环境下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理论模型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2 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不确定环境因素分析
    2.1 不确定环境因素NPEST分析
    2.2 不确定环境因素综合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两类能源储量不确定条件下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
    3.1 引言
    3.2 模型建立
    3.3 可耗竭能源及替代能源储量均不确定对跨期配置的影响
    3.4 数值模拟
    3.5 结论与启示
    3.6 本章小结
4 多种后备技术发现不确定下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
    4.1 引言
    4.2 多种后备技术不确定条件下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模型
    4.3 多种后备技术不确定条件下可耗竭能源最优配置策略
    4.4 实践意义
    4.5 结论与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碳排放上限约束政策不确定下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
    5.1 引言
    5.2 模型的建立
    5.3 碳排放上限具有约束力对能源跨期配置及能源价格影响
    5.4 上限约束不确定条件下能源跨期配置策略与价格变化
    5.5 结论与启示
    5.6 本章小结
6 污染治理政策不确定下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
    6.1 引言
    6.2 污染治理的社会最优分析
    6.3 两种污染治理模式下的分散均衡分析
    6.4 两种污染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6.5 不确定污染治理政策对能源、环境及经济的影响
    6.6 数值模拟分析
    6.7 结论与启示
    6.8 本章小结
7 价格不确定条件下煤炭企业最优跨期配置
    7.1 引言
    7.2 我国煤炭价格模型
    7.3 价格不确定条件下煤矿最优跨期配置模型
    7.4 煤炭价格随机过程中的参数估计
    7.5 不确定价格对煤矿开采项目的影响
    7.6 结论与启示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创新点
    8.4 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附录 6 半拉格朗日外推方法原理——三时间层半拉格朗日外推方法
附录 7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二、文献回顾
        (一)东亚区域合作的可持续性
        (二)经济走廊的概念
        (三)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可持续性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走廊合作的可持续性
    三、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内涵
        二、路径
    第二节 经济走廊相关理论溯源
        一、源生
        二、衍变
        三、产品属性
    第三节 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推进理论分析框架
        一、经济走廊内涵的重构
        二、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的三要素
        三、经济走廊合作可持续性影响因子模型
        四、经济走廊的生命周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实践与特点
    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一、“跨境”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二、“非跨境”的双边经济走廊合作
    第二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多边经济走廊合作
        一、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二、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
        三、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特点
        一、以“亲、诚、惠、容”和正确的“义利观”为引领
        二、秉持绿色与清洁的发展理念
        三、促进大型基建统筹协调、联动发展
        四、筹措多元的融资渠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驱动力
    第一节 战略利益的驱动
        一、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二、维护东盟在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位
        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提质升级的需求
    第二节 安全利益的维护
        一、缩小传统安全利益分歧
        二、消除跨境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
    第三节 经济利益的扩展
        一、中国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
        二、东南亚国家实现“工业4.0”的需求
        三、促进各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合理化的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的限制性条件
    第一节 经济地理特征的制约
        一、经济密度较低
        二、分割情况严重
        三、与高经济梯度地区之间的距离遥远
    第二节 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欠佳
        一、统筹机制的领导力不足
        二、匮乏有力的工程项目监管机制
    第三节 来自域外大国的战略对冲
        一、美国:从“下游行动倡议”到“湄美关系”,步步为营
        二、日本:GMS与“日湄合作”双管齐下
        三、印度:BIMSTEC、MGC、AAGC三箭齐发
    第四节 毗邻地区“外部性”对走廊发展的影响
        一、恐怖主义的威胁
        二、自然灾害的侵扰
        三、跨国犯罪的危害
        四、来自毗邻地区的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可持续性路径分析
    第一节 重塑经济走廊域内的经济地理特征
        一、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移民激励政策
        二、积极推行“港产园”协同发展的模式
        三、与地区国家搭建更多“快捷通道”和“绿色通道”
        四、构建走廊域内各级政府与走廊主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五、促进地区宗教之间的交流与和解
    第二节 增强经济走廊制度安排的能力建设
        一、按照工程所处地域建立双边的联合工作委员会
        二、强化经济走廊合作监管机制的能力建设
        三、建立入驻走廊企业的社会责任考核机制
    第三节 采取综合手段应对域外大国的战略对冲
        一、加大对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资金与人力投入
        二、积极与日本在经济走廊域内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三、力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对接
    第四节 合理削减走廊毗邻地区“外部性”影响
        一、建立多领域的双边信息情报共享平台
        二、推进地区的减贫工作
        三、强化对地区恐怖主义的“去极端化”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知识产权是驱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1.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中小企业创新的强有力支撑
        1.1.3 知识产权服务的供给不足需要公共服务有效补位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中小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1.3.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1.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小企业
        2.1.2 知识产权
        2.1.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知识产权理论
        2.2.2 创新采纳理论
        2.2.3 公共服务理论
第3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分析
    3.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困境与公共服务
        3.1.1 知识产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3.1.2 知识产权活动的风险来源
        3.1.3 知识产权服务的现实困境
        3.1.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作用
    3.2 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现状
        3.2.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情况
        3.2.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沿革
        3.2.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相关政策
        3.2.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成效
    3.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服务范围、层次有限,结构不合理
        3.3.2 与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链接不紧密
        3.3.3 相关规制、人才等的配套保障不足
    3.4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体制方面
        3.4.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主体方面
        3.4.3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建设方面
        3.4.4 对中小企业“个性化”分析与探索方面
第4章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与采纳分析
    4.1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风险顾虑
        4.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内涵
        4.1.2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的结构
    4.2 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采纳分析
        4.2.1 理论依据
        4.2.2 假设提出
        4.2.3 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
        4.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2 取样与数据收集
    4.4 实证分析
        4.4.1 样本特征
        4.4.2 样本数据质量与检验
        4.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5 研究结论和讨论
        4.5.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感知风险及其维度构建
        4.5.2 情境、企业及个人因素对服务风险的影响
        4.5.3 风险感知对中小企业服务采纳意向的影响
第5章 国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与借鉴
    5.1 典型国家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建设实践
        5.1.1 美国
        5.1.2 日本
        5.1.3 韩国
        5.1.4 新加坡
    5.2 国际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项目——TISC
        5.2.1 TISC的基本情况
        5.2.2 TISC与中小企业
        5.2.3 TISC的推广成效
        5.2.4 TISC在华的进展
    5.3 国际实践与经验对我国的启发
        5.3.1 强化知识产权人才保障,引入专家服务
        5.3.2 降低创新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5.3.3 引流知识产权资源,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5.3.4 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
        5.3.5 加快和深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国际合作
        5.3.6 “客户需求”导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
第6章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启示与对策建议
    6.1 面向中小企业感知,解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
        6.1.1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核心是经营风险
        6.1.2 企业决策人的心理风险问题值得关注
    6.2 从中小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创新经营保障
        6.2.1 加快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6.2.2 持续加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6.2.3 加强政策引导与公共服务创新,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
        6.2.4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知识产权的司法服务与法律监管体系
    6.3 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提升
        6.3.1 构建和打造高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
        6.3.2 深化“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探索
        6.3.3 打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项目和机构品牌
    6.4 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国际化建设
        6.4.1 加快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国际化合作
        6.4.2 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服务建设
    6.5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人才的宣传与培养
        6.5.1 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
        6.5.2 重视对知识产权文化环境的培育塑造
        6.5.3 加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发展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1
    调查问卷2
    调查问卷3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实物期权的D加油站项目投资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分析
        2.1.1 投资决策理论
        2.1.2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
        2.1.3 实物期权法
        2.1.4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与实物期权法的对比分析
    2.2 实物期权相关理论
        2.2.1 实物期权的产生及含义
        2.2.2 实物期权的类型
        2.2.3 实物期权的特点
    2.3 实物期权基本模型
        2.3.1 Black-Scholes模型
        2.3.2 二叉树定价模型
    2.4 实物期权法的应用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S公司现状及项目投资决策的问题
    3.1 YS公司简介
    3.2 YS公司经营环境与战略分析(SWOT分析)
        3.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3.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3.2.3 潜在机遇(Opportunities)
        3.2.4 潜在威胁(Threats)
    3.3 加油站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3.3.1 政府政策的变化
        3.3.2 油价的波动
        3.3.3 燃油汽车保有量的变动
        3.3.4 加油站服务水平
        3.3.5 加油站选址和车流量
        3.3.6 竞争对手的营销措施
    3.4 YS公司现行项目投资决策方法及不足
    3.5 实物期权法用于加油站项目投资决策的适用性
    3.6 D加油站项目概况及实物期权特征分析
        3.6.1 D加油站项目概况
        3.6.2 加油站项目实物期权特征分析
        3.6.3 加油站项目实物期权的识别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加油站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4.1 D加油站项目现金流的测算
        4.1.1 D加油站项目运营收入估算
        4.1.2 D加油站项目运营支出估算
        4.1.3 D加油站项目财务现金流估算
    4.2 基于Black-Scholes模型的加油站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4.3 D加油站项目期权计算模型参数的设定
        4.3.1 标的资产价值波动率σ的估算
        4.3.2 无风险收益率r的估算
        4.3.3 标的资产当前价值S_0的估算
        4.3.4 期权执行价格pv(x)的估算和期权有效期t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加油站项目期权价值计算及投资决策分析
    5.1 D加油站项目净现值计算
    5.2 D加油站项目期权价值计算
    5.3 Black-Scholes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4 D加油站项目投资决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本文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河北省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预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基础
    2.1 返贫预警评价理论
        2.1.1 返贫预警的概念
        2.1.2 返贫预警的原则
    2.2 层次分析法
        2.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2.2.2 层次分析法步骤
    2.3 BP神经网络
        2.3.1 人工神经元
        2.3.2 BP神经网络模型
        2.3.3 BP神经网络的预警原理
第三章 河北省精准扶贫成效及返贫情况分析
    3.1 河北省精准扶贫成效
    3.2 河北省脱贫人口返贫成因分析
        3.2.1 生存能力不足导致的返贫
        3.2.2 发展能力不足导致的返贫
        3.2.3 风险应对能力不足导致的返贫
        3.2.4 应急能力不足导致的返贫
第四章 河北省返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 河北省返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河北省返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4.2 河北省返贫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4.2.1 生存能力预警评价指标说明
        4.2.2 发展能力预警评价指标说明
        4.2.3 风险应对能力预警评价指标说明
        4.2.4 应急能力预警评价指标说明
第五章 基于BP神经网络法的河北省返贫预警评价实证研究
    5.1 数据筛选
    5.2 定量指标预警
        5.2.1 数据处理
        5.2.2 确定指标权重
        5.2.3 警度划分及预警结果
    5.3 定性指标预警
    5.4 返贫预警评价模型的构建与MATLAB实现
        5.4.1 数据预处理
        5.4.2 构造BP神经网络
        5.4.3 仿真训练与样本检测
    5.5 返贫预警评价结果分析
    5.6 预警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点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点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综述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文献综述
        2.2.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文献综述
        2.2.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
    3.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析
        3.3.1 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3.3.2 投资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
    3.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析
    3.5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分析
第4章 对于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
        4.1.1 模型构建
        4.1.2 理论假设
    4.2 数据说明
    4.3 模型检验
        4.3.1 变量稳定性检验
        4.3.2 变量相关性分析
        4.3.3 模型检验
    4.4 研究结果
第5章 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OFDI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5.2 中国对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
    5.3 东道国较差的制度环境引起的政治风险比较突出
    5.4 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不一
第6章 政策与建议
    6.1 优化投资格局
    6.2 积极扩大投资区域
    6.3 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制度
    6.5 了解东道国需求,树立大国形象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1.4.1 主要贡献
        1.4.2 研究局限性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相关理论与研究评述
    2.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2.1.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定义
        2.1.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
        2.1.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征
        2.1.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流程
        2.1.5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及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2.2.1 突发事件信息获取、处理及应用
        2.2.2 突发事件信息的应急管理决策应用
    2.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基础
        2.3.1 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
        2.3.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
        2.3.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特性
    2.4 研究现状评述及展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
    3.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3.1.1 样本收集与选择
        3.1.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3.1.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模式现状
    3.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评析
        3.2.1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发展脉络分析
        3.2.2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的实证分析
        3.3.1 问题分析
        3.3.2 研究方法及框架
        3.3.3 数据收集与整理
        3.3.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4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决策能力提升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技术驱动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分析与建构
    4.1 问题分析
    4.2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构建分析
        4.2.1 系统总体与建构思路
        4.2.2 系统的基本需求分析
        4.2.3 系统总体架构分析
    4.3 应急管理决策系统的体系架构逻辑分析
        4.3.1 交通信息感知层
        4.3.2 云架构信息接入与管理层
        4.3.3 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决策服务应用层
    4.4 系统实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单阶段应急决策方法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分析
    5.2 相关理论方法
        5.2.1 梯形直觉模糊数
        5.2.2 前景理论
        5.2.3 热力学方法
    5.3 基于Choquet积分的梯形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5.4 基于信息质量的高速公路应急决策模型
        5.4.1 问题描述
        5.4.2 决策模型与方法
    5.5 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6.1 问题分析
    6.2 区间梯形直觉模糊数
    6.3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与方法
        6.3.1 问题描述
        6.3.2 多阶段动态应急决策模型原理
        6.3.3 基于满意度信息更新的动态应急决策方法
    6.4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中国地热资源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能源项目投资理论
        1.3.2 实物期权理论发展及其应用
        1.3.3 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相关文献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中国地热资源发展现状与概况
    2.1 地热资源定义及分类
    2.2 我国地热资源潜力及分布
    2.3 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1 直接利用
        2.3.2 地热发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实物期权的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理论模型研究
    3.1 地热项目的期权特性分析
    3.2 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的Black-Scholes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模型构建
        3.2.3 模型求解
    3.3 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的多因素期权模型
        3.3.1 模型假设
        3.3.2 模型构建
        3.3.3 模型求解
    3.4 地热资源投资决策的多因素多期权模型
        3.4.1 模型假设
        3.4.2 模型构建
        3.4.3 模型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层地热资源供暖(制冷)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设置
        4.2.1 项目投资价值计算
        4.2.2 不确定因素建模
        4.2.3 偏微分求解
    4.3 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效果分析
        4.3.1 模型参数
        4.3.2 投资决策分析
        4.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4 政策效果模拟分析
    4.4 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热型地热资源供暖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设置
        5.2.1 项目投资价值计算
        5.2.2 不确定因素建模
        5.2.3 THCM建模
        5.2.4 模拟求解
    5.3 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效果分析
        5.3.1 模型参数
        5.3.2 不确定因素模拟
        5.3.3 投资决策分析
        5.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5.3.5 政策效果模拟分析
    5.4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资源发电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设置
        6.2.1 复合期权构建
        6.2.2 项目投资价值计算
        6.2.3 不确定因素建模
        6.2.4 THCM建模
        6.2.5 模拟求解
    6.3 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效果分析
        6.3.1 模型参数
        6.3.2 不确定因素模拟
        6.3.3 投资决策分析
        6.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6.3.5 政策效果模拟分析
    6.4 政策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不容忽视(论文参考文献)

  • [1]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D]. 张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考虑源—荷—储联合调峰的含风电电力系统优化调度[D]. 周慧娟.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3]不确定环境下我国可耗竭能源跨期配置理论模型与政策研究[D]. 李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研究[D]. 吴汪世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5]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研究 ——基于供给与采纳的双维分析[D]. 李燕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基于实物期权的D加油站项目投资决策分析[D]. 程佳程.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7]河北省精准扶贫背景下返贫预警评价研究[D]. 李丹. 河北大学, 2020(08)
  • [8]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 贾振霞.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9]面向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决策方法研究[D]. 刘永.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中国地热资源投资决策与激励政策研究[D]. 陈思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标签:;  ;  ;  ;  ;  

国际不确定性影响不容忽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