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山东商业集团公司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山东商业集团公司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一、改革求生存 创新促发展——关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辉[1](2020)在《山东公路集团公司市场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在转型中如何能够将自己准确的定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山东省公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公路集团”)作为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的基建行业代表,背靠央企,更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本文以山东公路集团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结合企业战略理论、营销管理理论、绩效考核理论等管理学理论和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阐述。首先对山东公路集团当前现状进行剖析,指出了市场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运用PSET分析法,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四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山东公路集团面临的宏观环境。最后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山东公路集团的内外部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最后确定了公司应大力实施“一主多元、科技驱动、适度国际化”市场开发战略。既要深耕公路行业原有市场,又要加快资质升级,不断扩大市政、房建等基建业务板块;注重人才引进,加快科技创新,抢占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制高点;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大政方针,积极布局海外市场。通过本文的研究,细化了管理学理论对在经济新常态下基建行业市场开发战略转型的研究领域。当前学术界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基建行业市场开发战略转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招投标业务转型的战略研究,对市场战略布局、统一筹划方面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山东公路集团市场开发战略布局的研究,提供了市场开发战略布局方面研究的案例,拓展了管理学理论在市场开发战略布局业务领域研究的应用,细化了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开发战略转型研究中的领域。创新性的提出了“全员经营”的市场开发策略。同时,能够为其他基建类企业乃至其他行业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季蓓蓓[2](2020)在《山东中烟“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烟草行业的不断发展,烟草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立足山东中烟公司的市场前沿,以“泰山”品牌为研究视角切入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这是包装设计学科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烟草行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在前期的行业专项调研过程中发现,山东中烟公司“泰山”品牌系列中的高档(I类)烟品市场销量较低,经济效益一直很不理想。在把国内、外市场销量排名靠前的知名烟品包装设计与“泰山”烟品包装设计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发现,“泰山”品牌在包装设计上的确存在不足或缺憾。在多年烟品包装设计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对“泰山”品牌包装设计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文献检索和资料综述,秉承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互融合的原则,把原始创意与当代艺术设计紧密关联,以此确立了“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的创意原点。借鉴烟草广告创意的思维模式,深入挖掘“泰山”品牌的历史底蕴和现代内涵,创意提出了“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的核心主旨,尝试从不同层面建立和塑造具有文化传承和时代特征的崭新产品形象。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从国内、外烟品包装设计的研究进展中聚焦问题和寻求突破。在注重烟品包装设计艺术性的同时追求烟草产品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优化方案框架,规范设计流程,对个性化产品的每个局部和细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的处理,最终完成了三套“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的设计方案,为后续专业团队实现最终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盼山东中烟公司全新的“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在不久的将来具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较大幅度的提升。

胡锦程[3](2019)在《LS集团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快速增长模式已经成为过去,中国进入了理性发展新阶段。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支柱,必须承担更多的经济增长重任,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要作为产业升级的桥头堡,更要建立起引领消费、扩大内需的桥梁。而S省作为老牌经济强省,经济发展逐步体现出疲态,S省大型国有企业作为S省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为省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存在着不计成本的创收、缺乏科学依据的扩张、低效臃肿的组织架构等问题,科学化的多元化战略决策,将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突破。出于多种原因,LS集团自成立起就开展多元化经营战略,而且政治色彩浓厚,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零售板块、房地产板块、生物制药板块、教育板块、文化传媒板块、旅游板块、金融板块等多个产业的多元化经营集团。在21世纪初期,继续沿用成立之初高速发展时战略,已经逐渐展现疲态,但因为LS集团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的改变整体战略结构,作者从LS集团当前多元化经营的现状以及绩效评价入手,寻找解决方案。本文以多元化战略的理论作为基础,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维度,利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LS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发展历程、现状等进行综述,再借助熵指数模型和财务指标的手段,对LS集团的多元化进行度量和评价,得出LS集团当前多元化战略效率较低、经营情况落后等情况,通过分析找出现阶段LS集团多元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再借助PESTEL分析模型、EFE/IFE矩阵、SWOT分析等工具分析LS集团的内外部环境,发现LS集团当前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内部资源也比可以满足需求,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依然是有效的,战略调整后有继续上升的发展空间。创新点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多元化战略研究对象,LS集团自集团创立之初就已经树立多元化发展方向,所以必须先对其多元化的经营水平进行衡量。其次作者采用定量指标对多元化战略类型进行定位,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提出LS集团财务公司在集团多元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等。进一步对集团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LS集团多元化发展存在政府支持、分散政策风险、符合创业创新文化导向等机会因素,也存在目前经济依然低迷、政府干涉下盲目多元化、背负的社会职能影响战略选择、潜在法律风险等威胁因素。集团优势在于具有多元化发展传统、良好的政府关系、核心能力强等,也有组织架构不能适应多元化发展、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多元化管理人才等劣势。在此分析基础上,重新规划LS集团整体多元化发展战略,采取同心多元化战略,根据各产业的情况进行战略调整,整合优势资源、侧重机会行业,逐渐向主导集约型多元化战略转变。并提出了优化组织、重视人力资源、优化资金管理、重视科技发展、打造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文化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利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为LS集团找到了多元化发展问题所在,并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正确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目的是让LS集团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迎难而上,扭转被动的发展局面,也对国内其他以商业为主多元化发展的集团企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窦金启[4](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提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侯尤峰[5](2018)在《对口援藏政策与西藏现代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发展历程也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过程。西藏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一部分,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并在其中分工。西藏现代化是由国家推进实施的外源性现代化,其现代化是全方位的,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对口援藏是推进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政策平台,在西藏不同的发展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口援藏是西藏地方政府政治现代化的引擎,促进了西藏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的发展,巩固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是干部人才援藏,加强了西藏治理能力建设。对口援藏推进了西藏经济现代化发展,在交通、能源、通讯等方面解决了西藏发展的瓶颈,促进了西藏的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口援藏也促进了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改善了西藏社会的“二元结构”,在西藏教育、卫生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中坚作用。对口援藏在发展西藏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西藏民众的国家认同,通过发展保障、民族交往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国家认同发展。在将来的发展中,对口援藏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作用,成为推进共同文化价值建设的平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平台、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推进西藏法治社会建设的平台。对口援藏作为中央统一组织实施的支持西藏发展的政策,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价值内涵。本文通过对口援藏政策的历史发展比较分析,揭示其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政策继承和扬弃,在矛盾冲突、倒逼发展中自我完善,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对口援藏政策特点。如同许多事物发展一样,对口援藏也有一个成长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政策分析指出对口援藏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有关政策运行机制和政策功能发展完善的建议。对口援藏作为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探索和试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扩大政策使用范围,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对口援藏政策属于宏观民族政策范畴,对其进行评价和认识,应采取系统性分析方法,不能简单地根据投入产出的经济计算来评价,也不能因某一具体援藏项目的得失而质疑整个援藏政策。

黄勇军[6](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认为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邓若玉[7](2018)在《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它应当被普及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代背景下,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对危机和挑战。在国有企业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践行,不仅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员工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是增强企业实力的必由之路。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对国有企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践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找准理论依据基础上,进行历史回溯、现实审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有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提供更为清晰的目标和指导,促使其有更为精准的切入点,同时在进行实现途径以及落实上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本研究将有利于国有企业群体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维持和发扬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属性特点,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其应当承担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分析了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与急迫性,凸显了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厘定与辨析了一些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和层次,并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理论基础:本章致力于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出发,探索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资源。重点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经典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国有企业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儒道墨三家的社会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思想、中国自先秦至明清的部分商业精神、近代以来的民族工商业精神等,均为当代国有企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践行等方面有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源,同时就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理论支撑;还对现代西方企业文化理论、西方商业伦理等思想予以探寻,为国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提供可借鉴材料。第三章价值旨归:本章从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个视角,结合我国国企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价值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在落实中更添新层次。明确了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的崇高性、时代性、现实性和人民性的价值特征。第四章历史回溯:本章探析了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转轨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所培育和践行的艰苦创业、勤俭奉献;改革发展、效率优先;改革攻坚、责任担当等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我们现阶段在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第五章现实审视:本论文以多个大型国有企业为样本,采用了实地调研和多媒体数据库调研的方法,对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本章以所得资料的客观为基础,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中了解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对实践成效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清楚的阐释。第六章对策思考:本章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而提出了保证国有企业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的对策。首先必需明确国有企业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践行过程中,始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重视社会责任的担当,还要遵循共享发展、行业差别等原则。其次针对国有企业本身的特殊性,应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与企业的的党组织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队伍建设相结合。同时在构建国有企业各环节制度保障体系之时,也要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为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此外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还应注意一些方式上的创新。本论文的论证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无论是在国有企业的落实过程中还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过程中,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有企业的培育与践行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广泛地认同与沉淀。

杨国瑞[8](2018)在《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研究》文中指出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是大众传媒边界逐渐消融模糊带来的历史发展必然,是不同的媒体应用技术发展变化而带来的技术标准趋同,是广播电视媒体与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新媒体之间在技术、市场和业务等方面的一体化集成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各级广播电视媒体积极探索适合本体的融合之路,通过建立门户网站,开设“三微一端”,打造中央媒体厨房,探索节目内容多媒体呈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新媒体的影响力和发展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仍远远没有达到预期,面临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困境。本文根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等理论分析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发现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是技术革新、规制调整、市场竞争、体制改革。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从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业务融合三个维度,综合测评了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程度,发现广播电视媒体仍处在低度融合阶段的判断。根据产业竞争力等理论,围绕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战略及竞争环境等产业竞争要素,建立了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上总体呈现出东部区域较强、西部区域偏弱、个别区域异军突起局面。比较了英国、美国和日本三个西方发达国家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现状,提出了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即手持移动核心化、内容为王持续化、媒体服务信息化、高新技术带动化和进入壁垒宽松化。本文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任重道远,必须坚持技术融合是基础、政府支持是根本、体制创新是关键、属性多元是前提等产业融合基本规律,将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人才供给、技术创新等方面着力提升,才能实现媒体融合的根本目的。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测评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程度。在已有文献中,目前还没有发现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总体融合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资料。本文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从技术、市场和业务三个维度,通过利用2012年至2016年的相关数据对主要广电媒体和主要视听网站的融合情况进行了实证测评,发现广播电视媒体仍处在低度融合阶段的判断,同时分析了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低迷状况的原因,为制定媒体融合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二是构建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媒体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相关要素较多、数据采集困难等影响,目前还鲜有文献系统地提出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设计了与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发展要素密切相关的2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体系,并对各省广播电视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为政府部门评判媒体融合提供了参考,也为广播电视媒体微观推进融合发展提供了要素参考。三是提出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的一体化对策建议。现有文献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从媒体融合的某一点或某一环节着眼,或者是简单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相关做法,缺乏针对我国广播电视语境和管理实际的系统性、实践性考量。本文通过分析研判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程度和融合能力,根据产业链等理论,提出了包括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保障人才供给、创新技术体系在内的中国语境下广播电视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策略框架,对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和广播电视媒体探索融合发展之路提供了系统性借鉴。

郭海鞍[9](2017)在《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我国乡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乡村热”、“田园热”、“民宿热”等现象。乡村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各方面的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也都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在取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些乱象也随之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程院、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希望发掘我国田园乡村特色风貌的营造策略。笔者在博士攻读期间,有幸参与其中,并深入广大乡村,实地调研走访了两百多个乡村,发现很多乱象都最终都指向并归结于文化之症结,于是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关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并通过一些乡村项目的具体实践,尝试提出通过文化引导乡村特色风貌的策略。本文研究基于历史资料、调研情况、理论研究、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提出我国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断裂,造成不同类型的乡村风貌和各种问题,尝试通过优秀乡村文化传承,社区文化营造,乡土文化的现代发展来指导乡村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并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乡村文化的地缘、血缘、业缘和情缘的四缘构建方法,来树立正确的乡村建设价值观,在尊重地缘,重视血缘,发展业缘,营造情缘的基本原则下重新塑造中国的新乡村文化。2)反思过去的乡村规划方法,采取基于推演和容错的“微介入规划”设计策略,不再通过总图和鸟瞰来进行乡村设计,而是通过“介入点”的干预,基于实际的推演,适当的容错,来激发乡村的自我更新与发展。3)结合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对于乡村景观风貌的“景观微治理”策略,这种方法与用力较重的“环境整治”不同,同样强调文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激发乡村风貌保持活力的持久性。4)建立基于乡土文化现代传承的新乡土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四缘传承、改造更新、环境应对、材料创新、持久相伴等基本原则立场,进行新乡土建筑的创作,或作为微介入规划的介入点,亦或作为乡村风貌的直接呈现,形成有特色的乡村风貌。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尝试建立完整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体系:树立四缘文化价值观——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规划——基于社区文化的景观微治理——基于乡土文化的新乡土建筑设计——基于长久陪伴的推演与容错。

董大伟[10](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文中认为本文所称的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发展的必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系统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对于今后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抛开同类题目开篇即纵论原典理论的范式,秉持以史带论的写作风格,分阶段进行实证论述,最后加以总结,理论从历史而出。虽然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所处背景复杂多因,但本文为抓主线叙事,不再赘述前人之思,主要从经济背景入手,探看中共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动因,展示各项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成效,并在分析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相应的统战政策,从而使文章更加饱满,也为最后的逻辑总结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本文可分三大部分、九个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独立成篇。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初衷与基本价值,界定与说明正文所涉及的重要复杂概念,回顾前人成果,确立本文创新的着力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第一章题目为“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在具体叙述中分成两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第二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主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以及党初步调整相关政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第三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主要论述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及十四大后的政策发展,分析在政策作用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第四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主要论述十五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共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后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体政策的历程,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阶段的特征,以及该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第五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主要论述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共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的宏观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党的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最后阐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第六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主要论述十七大到十八大之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具体政策的新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不仅逆势增长,而且为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眼表现作出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期间有了新特征,党对他们的统战政策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七章题目为“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主要论述十八大及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具体政策,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在第二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结构与后面几章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更可直观感受到1992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第三部分就是结语章“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为史后之论。本章的论述完全是基于前面几章内容自然而出,既是总结,也是提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三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二、改革求生存 创新促发展——关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求生存 创新促发展——关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公路集团公司市场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2.1 研究方法
        1.2.2 分析工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市场开发战略相关理论
        2.1.1 市场开发战略
        2.1.2 市场开发战略制定流程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同行间的竞争
        3.2.2 替代品的竞争
        3.2.3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5 购买方的讨价能力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概况及市场开发现状
        4.1.1 发展概况
        4.1.2 市场开发工作概况
        4.1.3 公司财务概况
    4.2 市场开发工作中潜在问题分析
        4.2.1 主体资质单一
        4.2.2 专业人才紧缺
        4.2.3 银行信贷工作滞后
        4.2.4 海外市场开发能力不足
    4.3 公司市场开发工作中难点分析
        4.3.1 市场开发模式思维固化
        4.3.2 人力资源及薪酬体系不健全
        4.3.3 融资渠道受限,抗风险能力较低
        4.3.4 缺乏公司大客户管理体系建设
第5章 市场开发战略的制定
    5.1 山东公路集团SWOT分析
        5.1.1 外部环境机会
        5.1.2 外部环境威胁
        5.1.3 内部资源优势
        5.1.4 内部资源劣势
    5.2 公司使命愿景及核心价值观
    5.3 公司市场开发战略目标
        5.3.1 战略目标
        5.3.2 战略重点
    5.4 公司市场开发战略选择
        5.4.1 公司层战略选择
        5.4.2 经营层战略选择
        5.4.3 职能层战略选择
第6章 山东公路集团市场开发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6.1 市场开发战略的实施
        6.1.1 坚持“一主多元”,形成各类业务齐头并进发展势头
        6.1.2 强化“科技驱动”,培育产学研用无缝对接发展动力
        6.1.3 推进“适度国际化”,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品牌
    6.2 市场开发战略的保障措施
        6.2.1 完善公司组织机构体系
        6.2.2 加快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改革
        6.2.3 提高区域市场业务开发能力
        6.2.4 加强公司精细化管理
        6.2.5 增加公司业务现金流,增强盈利能力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市场开发外部环境
        7.1.2 市场开发内部资源
        7.1.3 市场开发战略选择
        7.1.4 市场开发战略保障措施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山东中烟“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与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范围及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烟草企业与烟品包装设计
    2.1 烟草相关背景
        2.1.1 烟草起源
        2.1.2 国外烟草企业、品牌及市场概况
        2.1.3 国内烟草企业、品牌及市场现状
        2.1.4 山东中烟公司基本情况
        2.1.5 山东中烟“泰山”品牌的创立与发展
    2.2 关于卷烟品牌的包装设计
        2.2.1 烟品包装印刷技术、设备、材料与应用
        2.2.2 国外烟品包装设计的起源、发展及趋向
        2.2.3 国内烟品包装设计的产品研发流程
        2.2.4 山东中烟“泰山”品牌烟品包装设计的发展演进
    2.3 问题的提出
    本章小结
第3章 烟品包装设计的行规、理论与方法
    3.1 烟草行业法规与企业(品牌)发展模式
        3.1.1 烟草行业的法律、法规
        3.1.2 烟草企业的格局与发展
        3.1.3 卷烟品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3.2 烟品包装相关设计理论
        3.2.1 烟草广告创意及设计理论
        3.2.2 传统中式卷烟包装设计
        3.2.3 个性化产品及定制创意设计
        3.2.4 卷烟品牌个性化包装设计
    本章小结
第4章 “泰山”品牌个性化包装设计解决方案
    4.1 方案宏观构想
        4.1.1 国家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及操作规范
        4.1.2 国家烟草发展战略及山东烟草发展规划
        4.1.3 山东中烟公司的企业形象及核心价值理念
        4.1.4 “泰山”品牌(子品牌)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
        4.1.5 传统烟品包装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
        4.1.6 烟品包装设计中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4.2 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和难点
    4.3 经典“泰山”品牌包装设计产品的梳理分析
        4.3.1 “泰山”品牌产品销售市场调查
        4.3.2 “泰山”品牌包装设计案例分析
    4.4 “泰山”品牌个性化包装设计解决方案
        4.4.1 “泰山”品牌包装设计解决方案的切入点
        4.4.2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创意的发散联想与内涵挖掘
        4.4.3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的创意思维
        4.4.4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基本要素
        4.4.5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
    4.5 “泰山”品牌个性化产品包装设计终稿
        4.5.1 产品优化设计终稿与工艺设想
        4.5.2 市场终端延伸设计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2.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3.主持(参与)的烟包设计项目及作品
附录1:山东烟草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变革
附录2:中国烟品广告语及释义
附录3: 中国烟草专卖法和烟草专卖体制
致谢

(3)LS集团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多元化研究工具
        1.3.1 熵指数
        1.3.2 PESTEL模型分析
        1.3.3 SWOT分析
        1.3.4 EFE/IFE矩阵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多元化的理论研究
    2.2 多元化的实证分析
    2.3 总结评述
第3章 LS集团多元化现状分析
    3.1 LS集团概况
        3.1.1 LS集团简介
        3.1.2 LS集团历史沿革
    3.2 LS集团多元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3.2.1 政治色彩浓厚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3.2.2 多元化经营整体情况
        3.2.3 多元化经营中各产业情况
    3.3 LS集团多元化经营的测量与绩效评价
        3.3.1 多元化测量的行业分类依据
        3.3.2 多元化测量指标
        3.3.3 LS集团多元化类型定量分析
        3.3.4 LS集团经营绩效指标计算
    3.4 LS集团多元化经营绩效评价
        3.4.1 纵向分析
        3.4.2 横向分析
        3.4.3 整体绩效评价
    3.5 LS集团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5.1 多元化经营规模大利润小
        3.5.2 多元化发展中不能有效的统筹协作
        3.5.3 组织臃肿且质量不高
第4章 LS集团多元化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4.1 LS集团PESTEL分析
        4.1.1 政治因素(P)
        4.1.2 经济因素(E)
        4.1.3 社会文化因素(S)
        4.1.4 技术因素(T)
        4.1.5 环境因素(E)
        4.1.6 法律因素(L)
    4.2 LS集团多元化发展外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
第5章 LS集团多元化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5.1 LS集团内部资源分析
        5.1.1 多元化经营的有形资源
        5.1.2 多元化经营的无形资源
    5.2 LS集团能力定性分析
        5.2.1 融资能力分析
        5.2.2 盈利能力分析
        5.2.3 管理能力分析
    5.3 LS集团多元化发展内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
第6章 LS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优化方案
    6.1 LS集团SWOT分析
    6.2 LS集团多元化类型定性分析
    6.3 LS集团战略选择
    6.4 LS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措施
        6.4.1 确立以零售板块为核心的同心多元化战略
        6.4.2 其他行业进行多元化战略优化及整合
第7章 LS集团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优化组织架构提升多元化经营的管理能力
    7.2 将人力资源工作提升到决定多元化战略成败的高度
        7.2.1 建立人才招聘机制
        7.2.2 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和晋升体系
    7.3 重视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多元化转型
    7.4 重视资金管理工作保障多元化发展
    7.5 打造符合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文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LS集团多元化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对口援藏政策与西藏现代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理论基础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援藏与对口援藏
    第一节 援藏的现实因素及其内涵发展
        一、援藏的现实因素
        二、援藏政策内涵的历史变迁
        三、对口援藏政策的价值内涵
    第二节 援藏发展与对口援藏的形成
        一、优先发展西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二、以人财物多种方式扶助西藏农牧业发展
        三、全力支持西藏兴建现代工业
        四、支持西藏建设现代教育
        五、大力发展西藏卫生事业
        六、探索实行对口援藏
    第三节 对口援藏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一、西藏现代化的外源性需要中央对其改革发展进行统筹主导
        二、西藏现代化的整体性需要对其发展进行综合性援助
        三、西藏现代化的艰巨性需要多方面力量参与发展援助
第二章 对口援藏政策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对口援藏工作起步
        一、政策背景:扭转西藏人民的贫困局面
        二、政策内容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第二节 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对口援藏工作发展
        一、政策背景:加快发展着力改善西藏群众生活
        二、政策内容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第三节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与对口援藏工作机制形成
        一、政策背景:西藏转折发展与长治久安
        二、政策内容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第四节 第四次援藏工作会与对口援藏工作完善
        一、政策背景:缩小西藏与内地发展差距
        二、政策内容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第五节 第五次西藏工作会与对口援藏工作提高
        一、政策背景:促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政策内容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第六节 第六次援藏工作会与对口援藏工作转型
        一、政策背景:推进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政策内容
        三、本时期对口援藏政策特点
第三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地方政府政治现代化
    第一节 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
        一、西藏政教关系的发展
        二、西藏政教关系的特点
        三、西藏政教合一制的瓦解
    第二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
        一、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二、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西藏民族区域自治基础的巩固与发展
        四、干部人才援藏提升西藏治理能力
第四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经济现代化
    第一节 西藏经济的非典型性二元结构
        一、“非典型性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
        二、对口援藏与“非典型性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
    第二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经济发展转型
        一、夯实了西藏发展基础
        二、促进西藏潜在比较优势向现实竞争优势转化
        三、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开放发展
    第三节 援藏项目的实施与西藏“造血功能”
        一、援藏项目建设的特点
        二、援藏项目建设对西藏“造血功能”的影响
第五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西藏社会的二元结构
        一、西藏社会“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
        二、对口援藏与西藏“二元结构”社会的改变
    第二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推进教育结构调整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
        三、探索在内地办西藏中学和西藏班
        四、支持西藏中小学实行助学金制度和“三包”政策
        五、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
    第三节 对口援藏与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一、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
        二、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
        三、提升医疗卫生整体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 对口援藏与西藏民众的国家认同发展
    第一节 民族认同
        一、民族的核心特征和非核心特征
        二、民族认同的主要特点
        三、民族认同是个体基于外在客观因素的内在主观价值选择
        四、个体价值选择与多层次群体身份认同
    第二节 国家认同
        一、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内容
        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一致性与冲突性
    第三节 对口援藏对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以发展保障促进国家认同
        二、以民族交往推进国家认同
        三、以制度建设促进国家认同
第七章 对口援藏政策运行及问题
    第一节 对口援藏与“双线一体”政策模式
        一、对口援藏的政策供给
        二、西藏“双线一体”政策模式
    第二节 对口援藏政策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
        一、政策研究调整存在滞后性
        二、政策指导的前瞻性不足
        三、项目援建决策程序不完善
        四、项目援建执行有偏差
    第三节 对口援藏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一、缺乏系统的宏观政策研究和政策指导
        二、各项援藏政策资源整合的有效性不足
        三、没有形成援藏政策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八章 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对口援藏政策完善
    第一节 对口援藏政策完善的必要性
        一、完善对口援藏政策是新时代发展要求
        二、完善对口援藏政策是探索民族地区发展“新路径”的需要
    第二节 调整完善对口援藏政策运行机制
        一、体现五个原则
        二、从四个方面完善运行机制
    第三节 丰富对口援藏政策功能
        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加强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
        三、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四、推进西藏法治社会建设
结论与展望
    一、客观公正认识和评价对口援藏
    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挥对口援藏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及其研究意义
        1.1.1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的时代背景
        1.1.2 国有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概念厘定与辨析
        1.3.1 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1.3.2 企业价值观与国家价值观
        1.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4 国有企业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可鉴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经典理论
        2.1.1 马恩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理论观点
        2.1.2 列宁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理论认识
        2.1.3 斯大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理论思考
    2.2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2.2.1 中国古代思想名家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提供的思想资源
        2.2.2 中国古代商业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提供的思想资源
        2.2.3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提供的思想资源
    2.3 中国共产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指导
        2.3.1 毛泽东思想中有关国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
        2.3.2 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国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
        2.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国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
        2.3.4 “科学发展观”中有关国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
        2.3.5 习近平对国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
    2.4 西方文化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借鉴
        2.4.1 西方企业文化发展理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影响
        2.4.2 西方商业伦理观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思想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旨归
    3.1 崇高性: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3.1.1 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物质基础积累
        3.1.2 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3.1.3 社会主义先进国家的和谐社会构建
        3.1.4 发挥社会主义先进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3.2 时代性: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进步的需要
        3.2.1 益于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
        3.2.2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繁荣
        3.2.3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法治建设
        3.2.4 提升社会主义社会的软实力
    3.3 现实性: 国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3.3.1 有利于国有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3.3.2 有利于国有企业弘扬先进的企业精神
        3.3.3 有利于国有企业形成完善的企业文化
        3.3.4 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企业改革的进程
    3.4 人民性: 企业与人共同发展的需要
        3.4.1 增强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
        3.4.2 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实现
        3.4.3 培育企业员工的工匠精神
        3.4.4 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回溯
    4.1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概述
    4.2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段特征
        4.2.1 艰苦创业、勤俭奉献
        4.2.2 改革发展、效率优先
        4.2.3 改革攻坚、责任担当
    4.3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启示
        4.3.1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
        4.3.2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流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审视
    5.1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条件
        5.1.1 培育和践行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
        5.1.2 培育和践行的社会前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逐步构建
        5.1.3 培育和践行的属性保证: 国企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发挥
        5.1.4 培育和践行的主体支撑: 国企员工素质的不断提升
    5.2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挑战
        5.2.1 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
        5.2.2 多元价值追求的博弈
        5.2.3 多元利益诉求的冲突
    5.3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探索
        5.3.1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效
        5.3.2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思考
    6.1 坚持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6.1.1 以人为本原则
        6.1.2 社会责任原则
        6.1.3 共享发展原则
        6.1.4 行业差别原则
    6.2 确保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结合”
        6.2.1 始终把培育和践行与党组织的建设相结合
        6.2.2 始终把培育和践行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6.2.3 始终把培育和践行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6.2.4 始终把培育和践行与企业队伍建设相结合
    6.3 强化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制度保障
        6.3.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章制度
        6.3.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有企业民主监督机制的判定准则
        6.3.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有企业考核评价制度的测评体系
    6.4 着力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创新
        6.4.1 建设培育和践行的学习型组织
        6.4.2 营造培育和践行的网络型宣传
        6.4.3 创办培育和践行的特色型基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1.5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媒体融合的理论起源
    2.2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3 媒体融合的影响因素
    2.4 媒体融合的主要模式
    2.5 文献分析
3 理论基础
    3.1 广播电视与媒体融合
    3.2 产业融合
    3.3 产业链
    3.4 产业集群
    3.5 产业竞争力
    3.6 本章小结
4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动因分析
    4.1 产业技术驱动
        4.1.1 基础网络
        4.1.2 移动网络
        4.1.3 大数据
        4.1.4 云计算
        4.1.5 终端技术
        4.1.6 新平台技术
        4.1.7 VR、AR、无人机和人工智能
    4.2 产业政策驱动
        4.2.1 中央层面的政策推动
        4.2.2 地方层面的政策推动
    4.3 产品市场驱动
        4.3.1 消费习惯
        4.3.2 信息发布
        4.3.3 广告市场
        4.3.4 资本市场
    4.4 产业竞争驱动
        4.4.1 新媒体的挑战
        4.4.2 国际竞争的挑战
        4.4.3 系统内部的挑战
    4.5 产业体制驱动
        4.5.1 供需机制
        4.5.2 空间结构
        4.5.3 主体属性
    4.6 本章小结
5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度测评
    5.1 融合度测评内容和工具
        5.1.1 产业融合度测评的主要内容
        5.1.2 产业融合度的测算工具
    5.2 融合度测评方法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2.2 测评指标选择
    5.3 融合度测算和分析
        5.3.1 技术融合度测算
        5.3.2 市场融合度测算
        5.3.3 业务融合度测算
        5.3.4 融合度综合分析
    5.4 低度融合的主要原因分析
        5.4.1 规制政策缺位
        5.4.2 体制机制弱化
        5.4.3 融合人才短缺
        5.4.4 技术研发滞后
    5.5 本章小结
6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能力评价
    6.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和指标体系
        6.1.1 设计原则
        6.1.2 指标体系
    6.2 评价程序
        6.2.1 评价工具
        6.2.2 评价步骤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东部区域媒体融合能力
        6.3.2 西部地区媒体融合能力
        6.3.3 个别地区媒体融合能力
    6.4 本章小结
7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比较及启示
    7.1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情况
        7.1.1 统一监管下的英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
        7.1.2 分业监管下的美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
        7.1.3 严格管控下的日本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
    7.2 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比较、借鉴和启示
        7.2.1 英国、美国和日本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比较
        7.2.2 英国、美国和日本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借鉴
        7.2.3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未来趋势的启示
    7.3 本章小结
8 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的对策建议
    8.1 完善媒体融合产业政策
        8.1.1 制定融合发展顶层规划
        8.1.2 健全媒体融合扶持政策
    8.2 优化媒体融合产业布局
        8.2.1 价值链式整合
        8.2.2 供需链式整合
        8.2.3 空间链式整合
    8.3 保障媒体融合人才供给
        8.3.1 培养融合发展思维
        8.3.2 重塑人才培养机制
    8.4 创新媒体融合技术体系
        8.4.1 加强融合技术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8.4.2 加强融合平台技术体系建设
        8.4.3 加强融合技术流程框架体系建设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作者简历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增长的城镇化率与大量消失的乡村
        1.1.2 乡村风貌发展同质化与城乡建设同质化
        1.1.3 传统文化危机与全民乡愁意识
    1.2 本文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解析
        1.2.1 本文关键词汇的概念界定
        1.2.2 本文相关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1.3.1 乡村文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和论着
        1.3.2 特色风貌方面的研究和论述
        1.3.3 乡村营造策略的研究和总结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不足之处
第2章 近现代我国乡村文化与风貌的兴衰历变
    2.1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2.1.1 1840年前夕中国的经济总量占比世界的三分之一
        2.1.2 两千年基本稳定的“耕读传家”乡村文化教育观念
    2.2 清末至建国前中华文明遭受的巨大颠覆与发展博弈
        2.2.1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洋务运动与“中体西用”(1861-1912)
        2.2.2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与东西方文化救国实践(1912-1937)
        2.2.3 抗战前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农村文化建设(1921-1937) ..
        2.2.4 持续的战争加剧了农村的贫穷与文化的没落(1937-1949)
    2.3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1 战后百废待兴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1949-1978)
        2.3.2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剧增与文化堕距的出现(1978)
        2.3.3 快速统一建设的新农村社区和农民上楼问题(1990)
    2.4 美丽乡村建设与全社会对乡村的热切关注
        2.4.1 政府主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4.2 艺术家、文学家下乡与实践成果
        2.4.3 社会学、经济学的乡村关注
        2.4.4 民间组织与民营机构的全面介入
        2.4.5 进入乡村的建筑师的研究与实践
    2.5 小结
第3章 乡村风貌的分类与现状调研
    3.1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的选择
    3.2 调研乡村风貌的总体情况
        3.2.1 全国各地乡村风貌建设发展不均衡
        3.2.2 各个时期建设的乡村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
        3.2.3 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风貌差别很大
    3.3 不同风貌特征的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原生态的传统特色风貌乡村
        3.3.2 旅游发展的特色风貌乡村
        3.3.3 无明显特色的一般风貌乡村
        3.3.4 发展中的风貌混杂的乡村
        3.3.5 统一建设的单一风貌乡村
    3.4 由于与城市距离不同而产生的乡村风貌问题
        3.4.1 城边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4.2 近郊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4.3 远郊村的主要风貌问题
    3.5 风貌营建存在的问题剖析
        3.5.1 各地经济发展失衡导致乡村风貌千差万别
        3.5.2 乡村文化传承失序导致乡村风貌乱象百出
        3.5.3 乡村政策管理失准造成乡村发展有失偏颇
        3.5.4 乡建技术策略失当致使乡村设计不尽人意
    3.6 小结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师的乡村风貌营造策略
    4.1 欧洲建筑大师的乡村建筑实践方法
        4.1.1 工匠精神:卒姆托(Peter Zumthor)坚持不变的乡村守候
        4.1.2 有机更新:斯诺兹(Snozzi)30 年在蒙特加拉索(Monte Carasso)
        4.1.3 融入自然:RCR家乡的事务所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有机融合
    4.2 日本建筑师的崇尚乡村、敬畏自然的艺术实践
        4.2.1 敬畏之心:安藤忠雄(Ando)将作品融入乡村自然的土地
        4.2.2 崇尚乡村:妹岛和世(SANAA)将遗弃的乡村塑为艺术殿堂
    4.3 我国台湾地区建筑师的社会学乡村实践
        4.3.1 在“田中央”:黄声远始终不变的宜兰坚守
        4.3.2 甘当“水牛”:陈永兴俯首耕耘的后壁土沟
        4.3.3 做“潮间带”:陈育贞一点一滴的社区营造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优秀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四缘”价值观
    5.1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5.1.1 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幸福感
        5.1.2 保护传统文化利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1.3 维护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乡村社会村民自治和自立
        5.1.4 恢复传统文化成为乡村人文生活风貌的重要展现
    5.2 乡村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因缘分析
        5.2.1 地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基础
        5.2.2 血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纽带
        5.2.3 业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导向
        5.2.4 情缘是乡村文化构建的核心
    5.3 尊重“四缘”,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价值观
        5.3.1 尊重地缘特点,保持与山水环境和谐的文化观
        5.3.2 借助血缘关系,恢复一定的伦理家风
        5.3.3 推动业缘发展,从利益共享到文化共建
        5.3.4 促进情缘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规划及推演容错策略
    6.1 与乡村文化传承相适应的微介入规划设计方法
        6.1.1 何谓微介入的规划方法
        6.1.2 渐进式规划理论与微介入规划方式的异同
        6.1.3 参与式规划理论与微介入规划方式的关系
        6.1.4 反规划理论对微介入理念的借鉴关系
        6.1.5 微介入方式在乡村的适用性
    6.2 对“介入点”的分析与推演
        6.2.1 推演的概念
        6.2.2 推演的作用
        6.2.3 推演的方法
    6.3 对结果的容错与校验
        6.3.1 容错的概念
        6.3.2 容错的重要性:容错引发文化自觉
        6.3.3 容错的时效性:从容错到纠错
    6.4 建立可持续的开放式设计体系
        6.4.1 开放式设计的重要性
        6.4.2 建立“微介入、推演、容错、修正”的持续设计体系
    6.5 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微介入规划的试验和效果分析
        6.5.1 介入以前:2014 年的祝家甸村
        6.5.2 开始介入:选择最合适的介入点
        6.5.3 分析推演:从砖厂到对面的砖窑
        6.5.4 推演成立:针对介入点实施改造
        6.5.5 容错机制:允许村民的发挥创造
        6.5.6 设计不止:楼上到楼下,村口到村里
    6.6 小结
第7章 基于社区文化的景观微治理策略
    7.1 以村民为主体的景观微治理策略
        7.1.1 景观微治理概念与环境整治的区别
        7.1.2 景观微治理与景观先行策略的辨析
        7.1.3 景观微治理是微介入规划的景观学延伸
    7.2 景观微治理是基于社区文化的乡村风貌改善策略
        7.2.1 社区营造与社区文化的形成
        7.2.2 景观微治理和社区营造的关系
        7.2.3 日本和我国台湾基于社区文化的乡村景观治理实践
        7.2.4 景观微治理是一个不断激发创造社区文化的过程
    7.3 景观微治理的实施步骤
        7.3.1 环境卫生的清扫和垃圾清理
        7.3.2 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和改造
        7.3.3 引导村民各家各户景观提升
    7.4 黄山市歙县瀹川汪村景观微治理的实例分析
        7.4.1 汪氏通宗、血缘世亲
        7.4.2 集体参与、家园理清
        7.4.3 村民振奋、梦想萌生
        7.4.4 家家动手、户户提升
        7.4.5 共同创业、文化再兴
    7.5 小结
第8章 基于乡土文化的新乡土建筑设计策略
    8.1 乡土建筑与新乡土建筑
        8.1.1 匠人与乡土建筑
        8.1.2 当代建筑师与新乡土建筑
        8.1.3 当代新乡土建筑的发展概况
    8.2 基于乡土文化的“四缘”价值观
        8.2.1 因循地缘的当代乡土民居
        8.2.2 尊重血缘的传统民居改造
        8.2.3 重视业缘的乡村公共建筑
        8.2.4 促进情缘的交流空间改造
    8.3 改造更新是创作的基本立场
        8.3.1 原结构加固
        8.3.2 新框架支撑
        8.3.3 安全核植入
        8.3.4 拆解再构造
    8.4 环境应对是设计的不变原则
        8.4.1 形体隐于自然
        8.4.2 场所融于生活
        8.4.3 空间谋于发展
    8.5 材料技艺是发展的努力方向
        8.5.1 乡土材料技艺的现代化
        8.5.2 现代材料技术的乡土化
    8.6 在地陪伴是建造的有效方式
        8.6.1 乡村建筑师对比“赤脚医生”
        8.6.2 建立有效的乡村建筑师制度
        8.6.3 乡村建筑师依盼的那份情怀
    8.7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在研期间调研乡村目录及类型标签
    附录B 现行法规、中央政策导引关于乡村文化风貌的要求整理
    附录C 国家第1/2 批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四缘构建分析
    附录D 住建部2015/2016 田园建筑一二等优秀案例情况分析
    附录E 调研计划大纲(以珠三角调研为例)
    附录F 研究调研乡村调研日志(部分节选)
    附录G 调研报告(以山东邹平地区调研为例)
    附录H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调查报告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一) 非公有制经济
        (二)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三) 对概念处理的说明
    三、研究现状
        (一) 总体概况
        (二) 基本观点
        (三) 研究的不足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二、城乡改革起步与个体经济萌芽
        三、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政策
        四、个体户发展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个体经济政策
        二、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党对个体户政治整合的继续探索
        四、推进个体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突出问题与相关应对
第二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
        一、治理整顿的背景
        二、政治风波前治理整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三、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收紧从严
        四、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上处境困难
    第二节 初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延续并稳定基本理论判断
        二、调整经济政策
        三、调整政治政策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
        一、在经济上,非合理高收入和非健康高消费特征明显
        二、在政治上,参政意识提升,参政目的单一,参政实践无序
        三、在心理上,积极与消极并存,自卑与忧虑为主
第三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提供新机遇
        二、十四大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走上正轨
        一、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
        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调查研究,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三、重视并吸纳工商联调研意见,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
    第一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一、背景:新的争论与挑战
        二、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三、落实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新理论的具体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新变化
        一、新的发展特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
        一、党的执政理论系统阐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身份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参政议政渠道
        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上日程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稳定增长及社会贡献持续提升
        一、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
        二、在原有渠道内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政治参与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更加广泛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第六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增长及经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新形势下关于工商联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
        二、平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内政治安排
        三、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政策
        一、十八大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基本形势与问题
        二、十八大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理论
        三、十八大以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点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
        一、统战理论新发展
        二、丰富多彩、持续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三、光彩事业新发展
        四、先进表彰活动新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结语 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
    一、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
    三、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改革求生存 创新促发展——关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公路集团公司市场开发战略研究[D]. 赵晓辉. 山东大学, 2020(05)
  • [2]山东中烟“泰山”品牌个性化烟品包装设计探究[D]. 季蓓蓓. 青岛大学, 2020(01)
  • [3]LS集团有限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D]. 胡锦程. 山东大学, 2019(03)
  •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对口援藏政策与西藏现代化发展研究[D]. 侯尤峰.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6]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7]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 邓若玉.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8]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媒体融合研究[D]. 杨国瑞.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
  • [9]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D]. 郭海鞍. 天津大学, 2017(10)
  • [10]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 董大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标签:;  ;  ;  ;  ;  

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山东商业集团公司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