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程序员课程框架的思考

关于设计程序员课程框架的思考

一、设计程序员课程框架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潘琴[1](2021)在《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近年来计算思维教育成为教育者热议的一个话题,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当代公民更好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技能之一。2017年我国将计算思维纳入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计算思维教育的重视。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也是为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做好铺垫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并且实施的门槛较高,像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课程实施门槛较低,却多以辅助的形式出现在小学阶段的计算思维培养过程中,完全借助“不插电”方式进行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非常少。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开展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计算思维的核心方法为教学目标,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使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和逆向式教学设计模型,借助新西兰CS Unplugged课程,并综合参考Code.org网站、《不插电的计算机科学》、《国际计算思维挑战赛试题集锦》等资源设计出跨学科、多元化、生活化和本土化的计算思维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计算思维前后测试成绩和访谈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设计面向小学高年级的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课程,并探索出有效的培养途径。本研究使用单组前后测的研究方法在上海市F小学开展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实践,实践对象是该学校四年级拓展课的学生,共27人。通过收集量表、测试卷、课后作业记录及访谈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通过课堂表现量表的打分、课后作业的记录、实验前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差异情况发现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概念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开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将计算思维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的问题情境中。最终本研究形成了完全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理念和途径,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展计算思维教育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计算思维培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培[2](2020)在《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互联网与计算机等技术建构的网络空间成为与现实社会空间并存的第二空间。但网络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技术发展中不断演进的。随着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领域应用的广泛推进,借助于大数据可以量化一切的强大计算能力,网络空间确已进入到一个高度依赖数据和算法的阶段,形成了新型的“大数据-网络空间”。“大数据-网络空间”是在大数据技术深度介入下形成、以数据生态为核心、以算法为主导的、虚实深度交融的网络空间。它不仅是世界的数据化再现,而且是大数据算法与人的意向性协同敞开的网络空间。作为大数据技术形塑的空间,“大数据-网络空间”不是固态的、稳定的、不可更改的,而是可以被技术发展与各类媒体、政党、国家等主体意愿建造、编制和构筑,即“大数据-网络空间”具有可塑造性。“大数据-网络空间”作为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传播载体和场域,同样也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大数据-网络空间”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可量化与可计算,实现了精准化和个性化传播。另一方面,“大数据-网络空间”亦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挑战,主要包括:大数据技术理性张扬下传播者经验的下降与自身的隐匿、数据化传播受众画像的失真、假新闻深度转向与传播生态的后真相化、资本逻辑与算法逻辑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逻辑的干扰。面对这些挑战,已有相关研究往往集中在大数据技术薄弱、西方的数据霸权和意识形态渗透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忽视了“大数据-网络空间”自身的可塑造性。“大数据-网络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关系不仅仅是大数据以工具性载体助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网络空间”是被技术和各种意识形态共同塑造与建构的。由此,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必然要求塑造“大数据-网络空间”,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如何塑造“大数据-网络空间”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首先,要规避算法主导的传播方式,建构基于传播者与受众能动性的个性化传播,从而积极地影响、修正甚至改变算法推荐主导的传播内容,以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在“大数据-网络空间”的核心地位。其次,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从而建构“主流价值算法”。主流价值算法通过纠正流量至上的价值导向以消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空间的挤压,从根本上塑造一个正能量的“大数据-网络空间”。再次,展开数据素养和政治素养的双维教育。通过数据素养教育提升传播者和传播受众的数据素养,同时强化大数据技术人员的意识形态教育。最后,推动大数据检测技术与平台监管齐头并进。积极研发大数据检测技术,以检测、识别和过滤虚假信息。且按照精细化、区别化的原则进行分类分级地监管各类传播媒体与平台,健全法律与行业规范的双重规制,从而有力推进“大数据-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郁艳琴[3](2020)在《精准教学提升大学生编程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编程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当前国内的编程教学中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忽视个性化需求、偏重编程知识考察等诸多问题,导致对大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始终没有显着成效。基于精准教学能够提升学习效果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大学编程精准教学模式。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分析国内外精准教学和编程能力的相关文献,发现精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运用于多种学科,国内外学者针对提升编程能力也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但都未涉及将精准教学应用于编程课程,这也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契机。同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梳理、总结目前学者对精准教学和编程能力的理解,厘清了本研究中精准教学和编程能力的具体内涵。其次,基于精准教学的理论思想和编程能力的内涵,结合结对编程的特点,构建了大学编程精准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收集学习者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实施精准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的精准特征主要表现在:课前预备环节中基于测验问题的精准诊断和基于测验结果的精准分组;课堂教学环节中基于学习问题的精准讲解和基于学习结果的精准干预;课后巩固环节中基于学习报告的精准反馈和基于结果分析的精准反思。最后,对大学编程精准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价。以某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大学编程精准教学模式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实验结束后,选择在规定时间内两个班学生程序作品的完成情况来检验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效果,同时,通过对实验班学生采取质性访谈,再次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程序作品成绩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表明大学编程精准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对该模式表示出较高的满意度。

袁帆[4](2020)在《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文中提出算法作为推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智能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自动化新闻生产和个性化新闻推送领域。但是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同时,算法也在领域内引发了一些了问题,而这些问题深究起来都关乎于伦理。本研究从“三视角”理论出发,以该理论作为窥探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问题的研究框架。根据该理论,需要从处境性视角即现状、规范性视角即标准、存在性视角即主体表现三方面来诠释伦理问题。于是本文依据该理论提供的“三视角”,通过第三至第五章着重阐释、分析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算法伦理问题。具体内容包括:首先,从处境性视角来看。算法确实在当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引发并加剧了诸如信息茧房、社会价值观异化等一系列伦理失范问题,这些伦理失范问题束缚了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未来积极发展。究其原因是利益诱导与制度缺失等多方面导致。其次,从规范性视角来看。结合算法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大背景,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算法最基本要具备公正性即不歧视、预防性即要防范、尊重性即要合法、透明性即要可追溯、导向性即要负有积极舆论导向功能五大点。只有具备以上五点性质的算法,才能够辅助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未来发展。再次,从存在性视角来看。本文主要将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的伦理责任主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算法的直接设计者和使用者即算法工程师,他们作为技术实践者会有意或无意的将价值观念、伦理倾向等内容渗透进算法。通过考察研究,本文发现现阶段算法工程师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认知比较浅薄、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改进意愿较为被动,算法伦理水平测量中专业伦理素养低等问题。第二类是算法的管理主体即产品经理等。本文以算法平台产品经理为考察对象,了解他们是如何认识算法伦理问题以及算法设计至完成阶段自我伦理定位。第三类是算法的施用主体即用户本身。作为算法的作用对象,同样作为数据的提供者,用户实质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算法完善的进程中。因此,用户对算法伦理失范风险的认知、感知以及应对反映着用户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规避风险。本文的结果显示,即便用户能够感受到算法伦理风险,但为了满足需求,其仍旧会选择消极态度应对算法伦理风险。通过从处境性视角、规范性视角、存在性视角的分析,本文同样从此三视角出发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建议,来促成合乎道德算法的实现。首先从处境性视角中,以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通过设计可习得道德的算法以及区块链技术予以辅助;其次从规范性视角中,参考西方经验,以外部法律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规范对算法行为及结果进行约束;最后从存在性视角中,以对算法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培育、用户算法伦理知识教育以及企业伦理管理三方面为切入,从主体内部涵化正确的算法伦理观、道德观。总之,对算法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伦理失范的分析,对算法伦理道德标准的构建,对算法各责任主体的伦理考察,都是当下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当下最为缺乏的内容。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具备公正性、预防性、尊重性、透明性、导向性算法的顺利实现。

戴雨红[5](2020)在《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培养的人在与社会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对群体产生积极地影响而体现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高中教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授予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责,还应助力于破除学生诸如“我是谁?我未来能做什么?我现在该做什么?”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对自我客观价值的认识,赋予学生管理自我和规划人生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赋能,高中学校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应然之选。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不可忽视与日常学科教学的融合,这是职业生涯教育在高中常态化施行重要路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一方面为学生自主选择高考专业和填报志愿提供认知层面的保障;另一方面为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供具体地切入点和有效路径指南。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设计和明确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效果。为此,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并仔细梳理分析,探索当前国内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为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富有价值的经验和借鉴,同时完成重要词汇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框架的建构,为研究的科学性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湖北某高中开展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调查,为本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提供有力支撑;其三,通过对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教学设计要素的分析确定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据此给出具体地教学设计案例;其四是将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评价教学实施的效果。本文研究结论显示,针对当前高中生职业生涯认知不足、生涯规划能力亟待提高的现状,以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为基础开展教学实践应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为学生提供全新的认知自我和探索职业的路径,助力于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实现个体价值的综合能力。

张颖[6](2020)在《基于结对编程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以Python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到计算思维的相关研究中。计算思维作为一种人工智能能力,顺应了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需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然而国内对计算思维的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索上且在中小学学段开展计算思维的教学实践少之又少。本研究参考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对计算思维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探索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计算思维。首先,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计算思维和结对编程研究现状及深入初中一线教学课堂调研,设计了面向计算思维的结对编程教学策略。结对编程是同伴两人结为一组,共同完成编程任务包括算法设计、代码编写、程序测试等工作。其次,以鲁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初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和相关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书籍为依据编制了适合初中生学习水平的Python语言教学内容,选取烟台市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实验班采用本研究设计的面向计算思维的结对编程策略,对照班采用传统独自编程的教学方式。最后,教学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计算思维测试题、编程自我效能感量表问卷进行收集,同时对参与结对编程的学生进行访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实验结果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与独自编程的班级相比,结对编程的班级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编程自我效能感成绩得分更高。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采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编程教学策略,显着提升了初中生的计算思维,显着提升了初中生的编程自我效能感。这为一线教师提供了Python编程教学的新思路,为初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契机,为其他研究者研究在教学中使用结对编程方式提供一定经验。

张娣[7](2020)在《美国少儿编程教育研究 ——以“编程一小时”项目为个案》文中指出数字时代下,少儿编程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重要途径。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面向教育现代化,“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文件的颁发,释放出国家大力推行编程教育的信号,国内的少儿编程教育呈现出地毯式爆发现象,大量的资本涌入使得市场初具规模,我国的少儿编程教育进入高潮期。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法对美国少儿编程教育进行研究。少儿编程教育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起步于西摩·派珀特的Logo编程语言,但直到“编程一小时”项目席卷全世界,才真正作为教育的新的分支纳入教育系统。“编程一小时”的课程设计为少儿编程教育注入了灵魂,从先导活动到学校课程,从幼儿模块编程到小学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从基础概念到程序创建,高中课程更是融入大学预修课程,帮助学生在大学深入学习。尽管教师短缺和学习者结构的严重不均衡极大影响着美国少儿编程教育的发展,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兼顾课程深度和广度,注重实践,目标与现实的互动的“编程一小时”项目,推动美国编程教育的普及,对我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实践中培养计算思维,设置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坚持能力导向贯穿始终,建立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郑蔚琪[8](2020)在《996加班制是如何被常态化的? ——数字知识劳工的劳动控制与反抗》文中提出本文聚焦于近几年火速发展的互联网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简称游戏开发公司)及其行业内部普遍形成的996加班文化,游戏公司内的劳工具有数字“知识劳工”的特点,加班文化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马克思话语下的劳动剥削,本文首先描述了游戏开发公司996加班常态化的现状,并结合外部的市场与国家的因素分析加班常态化的成因,作为娱乐文化创意产业,游戏开发产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市场化进程,在政策审批、舆论观念、社会化培训、弹性工时制的共同影响下,市场因素中游戏开发产业中的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务市场特征共同导致了“赶工模式”的出现,以此来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国家因素中,相关法律的执法缺位和弹性工时制的“滥用”促成了对工时保护的兜底约束缺失。外部的环境形成的超时劳动需求,在劳动过程中逐步被劳工所内化,形成对“加班”的同意。本研究关注劳动过程,同时考察了高层管理者和普通IT劳工的视角和行动,管理者对组织和劳动过程进行了安排,包括如何进行团队工作、技能重要性排序、如何修改话语改变加班的内涵,重塑知识劳动过程中的劳动伦理。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在体验感受上,合作式工作、两类时间体验、项目“捞钱”不断形成对劳动时间超时的感知模糊化;在合法性建构上,数字知识劳工在劳动中重塑对自身的评价、自身与公司的关系、自身的身份机会的认识,令加班规范不断内化,加班的自愿程度不断增强。但最终,由于数字知识劳工自身的特征,他们会对领导的战略能力和效率管理提出质疑,或直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表达反抗,综合知识素质越高的劳工越容易对公司形成“威胁”,展示出对行业内劳动权益维护的责任,但这种反抗目前没有形成有效的结果;一种新的结合信息技术特征和平台特征的团结与抗争方式也正在创造劳动权益保护的新可能。

焦珊[9](2020)在《软件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软件工程技术涉及范围广,导致软件行业要求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所需掌握更多的技术能力。为应对社会岗位需求,高校需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企业需求的能力。但软件工程课程多,学生需大量课外时间去消化这些深奥且零散的知识点,导致大部分学生所学知识与教育局要求的学科能力严重不匹配。如何将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与教育局要求的学科专业能力结合在一起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了工程教育认证相关认证标准,将软件工程专业必修课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Java课程等)与工程教育认证里的学科能力点紧密结合。接下来将从知识点分析模块,作业分析模块,试卷分析模块和能力点分析这四个主要功能进行介绍。课程知识点分析功能模块主要工作是将课程章节内容的知识点与能力点绑定,这为后序作业试卷分析服务;作业分析和试卷分析功能模块主要是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考核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教师通过本系统的作业分析图,试卷分析图等能更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据此调整教学方案;能力点分析模块则主要负责借助画像建模技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汇总最终形成学生能力点模型,每个学生的能力点获得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学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才画像。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人才画像里的能力维度强弱调整学习方向、查漏补缺,而且还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未来职业规划做准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才画像因材施教。本系统已经建设完毕并引入了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初步运行阶段便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学生借助该平台能及时掌握自己的能力点获得情况并调整学习方向,教师能更清楚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方案。此项目最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学科能力水平,实现了教师、学生和企业三赢的局面。

刘浩[10](2020)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成人社群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迭代,催生了社群学习这一新型成人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成人参与其中。但社群学习到底是什么?目前呈现出怎样的样态?成人在其中又是如何学习的?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首先从“社群”与“学习”两个视角进行文献研究,以廓清研究范围;进而在提炼调查所得和理论演绎的基础上,探究社群学习方式的学习类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特征以及学习生态;然后分析、描述成人社群学习行为的样态,构建基于理论与实践的成人社群学习行为模型;紧接着,又在真实的成人社群学习情境中对以上主要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同时补充对社群学习现状的了解。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采用指引式质化内容分析对数据予以分析。研究发现:(1)在成人教育学学科视角下,社群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非正式学习,而是一种非正规、非正式的学习;(2)成人社群学习主要有“精业、增能、修身”三种目的;(3)社群学习内容丰富,无所不包;(4)社群学习具有二元性,社交性,知识下沉、交互无障碍,碎片化而高效浅显,开放自由而自我要求高的特征;(5)提出了社群学习生态“3+1+1”要素模型,勾勒出了社群学习生态图景;(6)构建了成人社群学习行为模型,包括寻径、意会、创生三层交互类型,与信息联通、与人联通、讨论、分享、反思与总结、融会贯通、决策、二次创造及创造九种模式下的学习行为。以上主要研究结果通过了以程序员群体为调查对象的验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最后,本文针对成人社群学习实践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几点建议,并对本次研究及社群学习进行了反思与展望。本研究作为一次追踪时代热点的学术研究,为今后有关社群学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且研究内容与实践联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便利和优化成人的社群学习,助力绘就“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蓝图。

二、设计程序员课程框架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程序员课程框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必要性
        1.1.2 计算思维培养方式多样化
        1.1.3 我国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准实验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不插电”
        2.1.2 计算思维的定义
        2.1.3 计算思维的五个核心方法
        2.1.4 计算思维的培养工具
        2.1.5 CS Unplugged课程
    2.2 文献综述
        2.2.1 计算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2.2.2 “不插电”活动研究现状
    2.3 理论基础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2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2.3.3 逆向式教学设计模式
第3章 教学设计
    3.1 课程开发框架
    3.2 前期准备
        3.2.1 学习者分析
        3.2.2 教学内容分析
    3.3 教学方案
        3.3.1 教学目标设计
        3.3.2 评价方案设计
        3.3.3 教学内容设计
    3.4 教学策略
        3.4.1 教学模式
        3.4.2 教学方法
    3.5 教学案例展示
        3.5.1 案例一:营救任务
        3.5.2 案例二:橄榄农场
        3.5.3 案例三:翻卡魔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4.1 课程实施方案
        4.1.1 实施计划
        4.1.2 教学对象
        4.1.3 教学时间和地点
        4.1.4 教学流程
    4.2 课程实施过程
        4.2.1 第一阶段教学实施
        4.2.2 第二阶段教学实施
        4.2.3 第三阶段教育实施
        4.2.4 第四阶段教学实施
    4.3 实施效果分析
        4.3.1 课堂表现评价
        4.3.2 课后习题成绩分析
        4.3.3 计算思维前后测试成绩分析
    4.4 访谈结果分析
        4.4.1 学生访谈
        4.4.2 教师访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反思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计算思维调查问卷
附录 B 计算思维前后测试卷
附录 C 部分课堂学习任务单
附录 D 部分课后挑战题
致谢

(2)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由与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网络空间的内在关联
    2.1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2.2 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变迁
    2.3 网络空间及其可塑性
    2.4 网络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关联维度
3 大数据技术对网络空间的形塑
    3.1 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变革的技术基础
    3.2 大数据技术的生产力属性与功能
    3.3 “大数据-网络空间”的界定
    3.4 “大数据-网络空间”的本质
    3.5 “大数据-网络空间”的主要特征
4 “大数据-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4.1 “大数据-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机遇
    4.2 技术理性的张扬与传播者的遮蔽
    4.3 数据化受众画像的失真
    4.4 假新闻扰乱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4.5 政治逻辑、算法逻辑与资本逻辑的博弈
5 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动权:提升塑造“大数据-网络空间”的能力
    5.1 建构基于传播者与受众能动性的个性化传播
    5.2 设计主流价值算法
    5.3 展开数据素养与政治素养双维度教育
    5.4 大数据检测技术与监管齐头并进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精准教学提升大学生编程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编程教育的普及以及编程能力的重视
        1.1.2 传统编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1.3 信息化背景下精准教学的应用与发展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精准教学概述
        1.2.2 编程能力概述
        1.2.3 结对编程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精准教学研究现状
        2.1.1 精准教学研究概述
        2.1.2 精准教学理论研究
        2.1.3 精准教学实践研究
    2.2 编程能力研究现状
        2.2.1 编程能力研究概述
        2.2.2 编程教学方法研究
        2.2.3 结对编程相关研究
        2.2.4 编程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2.2.5 编程能力评价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大学编程精准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模式构建理论基础
        3.1.1 学习分析理论
        3.1.2 反馈干预理论
        3.1.3 个性化学习理论
    3.2 模式整体框架构建
    3.3 课前预备中的精准
        3.3.1 基于测验问题的精准诊断
        3.3.2 基于测验结果的精准分组
    3.4 课堂教学中的精准
        3.4.1 基于学习问题的精准讲解
        3.4.2 基于学习结果的精准干预
    3.5 课后巩固中的精准
        3.5.1 基于学习报告的精准反馈
        3.5.2 基于结果分析的精准反思
4 大学编程精准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
    4.1 课前预备环节
        4.1.1 发现测验问题,精准诊断
        4.1.2 分析测验结果,精准分组
    4.2 课堂教学环节
        4.2.1 总结学习问题,精准讲解
        4.2.2 评价学习结果,精准干预
    4.3 课后巩固环节
        4.3.1 生成学习报告,精准反馈
        4.3.2 进行结果分析,精准反思
5 实验研究及相关数据分析
    5.1 准实验研究
        5.1.1 实验对象的确定
        5.1.2 实验变量的控制
        5.1.3 实验工具的制定
        5.1.4 实验数据的收集
    5.2 相关数据分析
        5.2.1 作品成绩与分析
        5.2.2 访谈记录与分析
        5.2.3 实证结论与讨论
6 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程序作品评价量规
附录B: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智能革命的到来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算法伦理失范现实
        三、传统新闻伦理规制不完善,新伦理框架尚未形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三视角”理论及核心概念
        一、“三视角”理论阐述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基本任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及工具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应用概述
    第一节 算法的历史变迁
        一、作为数学实践的算法
        二、以图灵机为载体的现代算法
    第二节 网络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算法应用
        一、新闻自动化生产应用
        二、新闻的算法推荐应用
        三、算法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其他应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处境性视角: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失范现实
    第一节 算法的伦理关涉
        一、“伦理”与“道德”的概念
        二、算法关涉伦理的两个维度
    第二节 算法伦理失范的具体表现
        一、算法制造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现象加剧
        二、算法扩大新闻圈“生态失衡”,价值观异化风险增高
        三、技术神话下算法权益侵犯频发
        四、算法认知存在缺陷,偏见与歧视屡见不鲜
        五、算法权力兴起,技术赋权悖论凸显
        六、算法商业目标浓重,触及非公正传播
    第三节 为什么算法会伦理失范
        一、算法伦理失范的理论究因:算法介入下新闻业“合理性”的偏移
        二、算法伦理失范的诱因:商业化诱导算法逐利
        三、算法伦理失范的归因:缺乏系统的算法规制体系,有空可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规范性视角:合乎道德的算法标准
    第一节 公正性:弥合信息资源差别的需要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算法公正
        二、算法的不公正传播——以搜索引擎“学术竞价”现象研究为例
    第二节 预防性:虚假新闻及恶性内容传播的防范
        一、为什么算法需要具备预防性
        二、算法预防性的表现
    第三节 尊重性:算法合法运行的基本条件
        一、算法尊重性的伦理解读
        二、算法尊重之一:对他人智慧成果的尊重
        三、算法尊重之二:对用户隐私权的尊重
    第四节 透明性:作为新闻透明组成部分的算法透明
        一、新闻客观性:作为结果的客观
        二、新闻透明性:从结果到过程的客观
        三、作为新闻透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算法透明
        四、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透明的实现与反思
    第五节 导向性:社会主义大众传播的必备条件
        一、互联网时代前与后中新闻传播的导向性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导向性的内容涵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存在性视角:算法各责任主体的伦理考察表现
    第一节 算法设计主体: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认知考察及伦理水平测量
        一、研究缘起及文献梳理
        二、研究准备及问卷设计、发放
        三、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考察数据分析
        四、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的算法伦理考察问题发现
    第二节 算法管理主体:算法媒介(类)产品经理的伦理考察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四、分析
        五、小结
    第三节 算法施用主体:平台用户的算法伦理风险认知、感知及规避考察——以算法推荐资讯平台用户为例
        一、研究缘起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
        四、描述性结论
        五、影响用户算法及其伦理失范风险认知的因素
        六、影响用户算法伦理失范风险感知与规避的因素
        七、结论与发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视角”理论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合乎道德算法的实现
    第一节 处境性视角:以技术治理技术
        一、设计可习得道德的算法
        二、区块链:算法透明实现可能的重要技术支持
    第二节 规范性视角:外部法律规范及职业道德体系设计
        一、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规范与政策设计
        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工程师职业道德规范设计
    第三节 存在性视角:算法各伦理责任主体内部素养提升
        一、算法伦理知识教育:新闻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专业伦理教育:算法道德代码注入的重要途径
        三、平台伦理管理:算法伦理环境构建的重要方式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价值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1.2.2 我国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职业生涯
        2.1.2 职业生涯教育
        2.1.3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2.1.4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2.1.5 课程整合
    2.2 理论基础
        2.2.1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期望价值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编制
    3.3 调查的实施
    3.4 调查研究的结果
        3.4.1 学生问卷分析
        3.4.2 教师访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设计
    4.1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素的分析和设计
        4.1.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4.1.2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4.1.3 课程目标分析
        4.1.4 课程内容分析
        4.1.5 学习策略设计
        4.1.6 教学评价设计
        4.1.7 教学过程设计
    4.2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4.3 本章小结
5.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及效果评价
    5.1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
    5.2 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研究工具
    5.3 课堂教学实施的结果和讨论
        5.3.1 调查问卷分析
        5.3.2 访谈结果分析
    5.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5.4.1 推进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5.4.2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5.4.3 完善课程实施的组织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和未来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三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 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效果的访谈提纲
致谢

(6)基于结对编程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以Python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计算思维相关研究
        (二)结对编程相关研究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编程策略设计
    一、结对编程设计原则
        (一)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
        (二)掌握编程知识与技能
        (三)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
    二、结对编程教学策略
        (一)组织学生结对分组
        (二)引导学生角色交换
        (三)结对成员需遵循结对准则
    三、结对编程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结对小组分析问题
        (二)教授编程知识,结对成员设计算法
        (三)“驾驶员”编写代码,“导航员”观察代码
        (四)“驾驶员”测试程序,“导航员”检验程序
第三章 基于结对编程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实验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假设
        (三)实验对象
        (四)实验工具
    二、实验实施
        (一)实验准备阶段
        (二)实验进行阶段
        (三)实验结束阶段
    三、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案例——《判定三边能够构成三角形》
        (二)教学实践案例——《判定三角形的类型》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一)计算思维分析
        (二)编程自我效能感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三、实验结果讨论
        (一)实验班学生的计算思维显着提升
        (二)实验班学生的编程自我效能感显着提升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结对编程教学策略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该策略能显着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三)该策略能显着提升学生的编程自我效能感
    二、研究反思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计算思维试题(部分)
附录 B 编程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 C Python编程作品
附录 D 教学实践相关照片
附录 E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7)美国少儿编程教育研究 ——以“编程一小时”项目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少儿编程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
        1.1.2 少儿编程教育政策的需要
        1.1.3 少儿编程教育是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1.1.4 个人研究基础和兴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少儿
        1.3.2 编程教育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研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个案研究法
第2章 美国少儿编程教育资源建设
    2.1 政策资源建设
    2.2 社会资源建设
    2.3 教师队伍建设
        2.3.1 师资来源与专业要求
        2.3.2 教学指南
        2.3.3 教师专业发展
第3章 美国少儿编程教育课程建设
    3.1 “编程一小时”项目课程目标
        3.1.1 课程目标制定依据
        3.1.2 课程目标的具体描述
        3.1.3 构建课程目标体系
    3.2 “编程一小时”项目课程内容
        3.2.1 “编程一小时”项目先导活动
        3.2.2 “编程一小时”项目学校课程内容
    3.3 “编程一小时”项目课程实施
        3.3.1 具体实施
        3.3.2 教学策略
    3.4 课程效果评价
第4章 美国少儿编程教育的特点
    4.1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
    4.2 兼顾课程深度和广度
    4.3 注重实践导向
    4.4 目标与现实的互动
第5章 美国少儿编程教育的反思和启示
    5.1 在实践中培养计算思维
    5.2 设置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
    5.3 坚持能力导向贯穿始终
    5.4 建立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
致谢

(8)996加班制是如何被常态化的? ——数字知识劳工的劳动控制与反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引言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的简介
    五、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资源
    一、数字知识劳工的相关理论
        (一)互联网社会和数字劳工
        (二)知识社会与知识劳工
        (三)数字知识劳工与相关本土经验
    二、关于超时劳动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剥削视角下的超时劳动研究
        (二)文化视角下的超时劳动研究
        (三)后工业社会视角下的超时劳动研究
    三、劳动过程与劳动控制理论
    四、研究框架:在劳动过程中研究超时劳动问题
        (一)劳动过程视野中的超时劳动研究
        (二)对劳动过程理论的补充与推进
第三章 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的加班常态化及其外部成因
    一、游戏软件开发公司中日益常规化的“996工作制”
    二、市场因素:“加班”作为一种市场竞争力
    三、国家因素:《劳动法》执法缺位与监察不力
    四、总结:游戏软件开发公司加班常规化的外部因素
第四章 游戏软件开发公司的内部管理与控制
    一、“加班”话语重构:996工作制盛行下什么才是“加班”?
        (一)法律意义上的“加班”
        (二)建构意义上的“加班”
        (三)实践意义上的“加班”
    二、技能拆分管理:“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并行
        (一)按技能分工的基本安排
        (二)组会与“每日任务清单”
        (三)项目评价中的贡献排行
    三、项目团队合作:以交流形成监督
        (一)密不可分的项目流程
        (二)以交流配合促形成劳动监督
    四、小结
第五章 劳动者的实践与服从
    一、劳动过程与工作体验
        (一)合作式工作
        (二)两类时间之中:循环时间和心流时间
        (三)项目“捞钱”:技术符号秩序的实践与激励
    二、合法性的建构
        (一)对自身的评价
        (二)命运捆绑:“创业公司”风险转嫁
        (三)身份的机会:“勤奋”与未来
    三、小结
第六章 劳动者的抵抗
    一、战略对话
        (一)战略与头脑:对管理者的质疑
        (二)以“赚钱”为目标
    二、有限的抵抗:离开与流动
        (一)作为一种反抗的离开
        (二)一次由劳动时长矛盾引发的集体辞职事件
        (三)服从和抗议的边界
        (四)资方对反抗的制约
    三、一种“新可能”:开源、技术权力与网络团结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一)市场支配是游戏开发行业超时劳动严重的主要原因
        (二)技能支配成为超时劳动控制的重要机制
        (三)工资支配结合项目制生成了技术符号秩序的文化控制手段
        (四)团队合作与多元身份激励成为制造劳动同意的重要机制
        (五)数字知识劳工的原子化明显,但也有一定的团结可能
    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软件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相关技术
    2.1 Spring Boot框架
    2.2 Mybatis-Plus框架
    2.3 MVVM体系结构风格
    2.4 Vue.js技术
3 系统分析
    3.1 现状分析
    3.2 用例分析
    3.3 数据流分析
    3.4 核心功能模块分析
        3.4.1 知识点分析
        3.4.2 作业考核结果分析
        3.4.3 试卷分析
        3.4.4 能力点分析
4 系统设计
    4.1 体系结构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概念结构设计
        4.2.2 逻辑结构设计
    4.3 核心模块设计
        4.3.1 知识点分析模块设计
        4.3.2 作业考核结果分析模块设计
        4.3.3 试卷分析模块设计
        4.3.4 能力点分析模块设计
    4.4 系统安全设计
5 系统实现
    5.1 知识点分析功能的实现
    5.2 作业考核结果分析功能的实现
    5.3 试卷分析功能的实现
        5.3.1 试卷知识点分析功能的实现
        5.3.2 试卷知识点考核结果分析功能的实现
    5.4 能力点分析功能的实现
        5.4.1 数据清洗
        5.4.2 能力点标签权重计算
        5.4.3 学生能力画像
6 系统测试
    6.1 测试理论
    6.2 测试用例
        6.2.1 功能性测试
        6.2.2 兼容性测试
        6.2.3 性能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成人社群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群”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二、“学习”视角下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二、科技哲学的相关理论与概念:“三个世界”理论与人工制品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学习社群
        二、社群学习
        三、成人社群学习行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目的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路线与创新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创新
第四章 社群学习方式的探究与学习行为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社群学习方式的探究
        一、学习类型
        二、学习目的
        三、学习内容
        四、学习特征
        五、学习生态
    第二节 成人社群学习行为模型的构建
        一、成人社群学习行为的内容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章 社群学习的验证性分析
    第一节 调查对象人群选择的说明
        一、学习特点
        二、人群特点
        三、个人好奇心
    第二节 程序员社群学习的访谈与观察调查
        一、访谈结果
        二、观察结果
    第三节 程序员社群学习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预调查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三、问卷调查结果
    第四节 程序员社群学习调查结果的验证性分析
        一、程序员社群学习的目的与特征
        二、程序员社群学习行为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总结
        一、结论
        二、建议
    第二节 反思
        一、研究取向反思
        二、研究方法反思
        三、研究过程反思
    第三节 展望
        一、研究展望
        二、实践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后记

四、设计程序员课程框架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不插电”的计算思维培养教学设计与实践[D]. 潘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 刘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精准教学提升大学生编程能力的实证研究[D]. 郁艳琴.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国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算法伦理研究 ——基于“三视角”理论框架[D]. 袁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融合职业生涯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戴雨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结对编程的初中生计算思维培养研究 ——以Python教学为例[D]. 张颖. 鲁东大学, 2020(01)
  • [7]美国少儿编程教育研究 ——以“编程一小时”项目为个案[D]. 张娣.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996加班制是如何被常态化的? ——数字知识劳工的劳动控制与反抗[D]. 郑蔚琪. 武汉大学, 2020(04)
  • [9]软件工程综合能力训练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焦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10]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成人社群学习研究[D]. 刘浩.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关于设计程序员课程框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