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

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邱茜茜,蔡直铎,徐晓敏[1](2021)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桡动脉穿刺组(30例)和股动脉穿刺组(30例)。桡动脉穿刺组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支架植入术,股动脉穿刺组接受经股动脉穿刺行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止血包扎时间、鞘管置入时间、手术成功率及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穿刺组肢体制动时间、止血包扎时间短于股动脉穿刺组,鞘管置入时间、手术时间长于股动脉穿刺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动脉穿刺组肺栓塞、术后尿潴留、动脉闭塞、穿刺部位血肿、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穿刺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优化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赵志庆,董森,石惊天,梁海杰,燕太强,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张学民[2](2021)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下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的825例患者中,发生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37.0±16.2)岁(范围:15~65岁)。骶骨肿瘤20例,骨盆肿瘤3例;右侧股动脉穿刺17例,左侧6例,均使用直径为11~12 F(1 F≈0.33 mm)的动脉鞘管置入腹主动脉球囊。分析患者术后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股动脉血栓,占2.2%(18/825)。2015年前收治的349例患者在股动脉鞘管拔除后采用按压止血,其中12例(3.4%)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2015年后手术的476例患者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6例(1.3%)发生急性股动脉血栓。18例患者均在48 h内行急诊切开取栓后治愈。术后发生腹膜后血肿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各1例,均通过再次手术治愈。术后随访(40±18)个月(范围:13~108个月),随访期间发现下肢动脉慢性缺血3例,其中2例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患者症状不明显,未予处理,另外1例症状较重,行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急性股动脉血栓是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优化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技术、使用血管缝合器闭合股动脉伤口,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患肢功能,利于该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贺帅杰[3](2021)在《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穿刺成功率及所用时长、手术时长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在临床实践中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放射科介入室于2018年3月-2020年8月行血管介入的患者1241例。术前记录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记录选择的穿刺途径、成功率及所用时间;所用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及出现并发症的类型及例数。按照手术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经肱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采用Stata SE 13和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两组计量资料则选择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三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经秩变换后使用Bonffe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对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三组资料使用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5,若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1241例患者中,经股动脉途径有767例,经桡动脉途径有349例,经肱动脉途径有125例,其中13例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改为经肱动脉途径穿刺取得成功。股动脉途径与肱动脉途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不同途径穿刺所用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1),经秩变换后,使用Bonfferoni法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三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股动脉途径所用穿刺时间相对来说最短。2.对经不同途径的相同手术类型的所用的手术时间进行比较发现:肝脏肿瘤(肝癌、肝血管瘤等)TACE、TAC、TAE;子宫出血((流)产后出血、肿瘤出血、子宫腺肌症出血等)TAE;外伤致腹部脏器(肝脏、脾脏、肾脏等)破裂TAE;颜面部血管介入治疗(鼻出血TAE、鼻咽部血管瘤等)TAE;全脑血管造影这五种类型的患者不同途径的手术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剩余的七种类型,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对三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并发症为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或闭塞和神经损伤在不同途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选择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并发症为假性动脉瘤和(或)动静脉瘘、血管狭窄或闭塞时,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为神经损伤时,仅肱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为血管痉挛时在三组之间可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Bonfferoni法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剩余三种并发症在三种途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Bonfferoni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并发症为迷走神经反射和血管夹层时,仅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肱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没有明显增加手术所用时间,可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体手术的风险。2.股动脉途径仍旧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对于某些手术类型,可以考虑将桡动脉作为首选途径。3.由于神经损伤预后的不确定性,不建议将肱动脉途径作为首选途径,但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经桡动脉途径和(或)股动脉途径导管不能抵达靶血管的患者,可以选择肱动脉作为备选途径。

万子成[4](2021)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中期安全性和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balloon,DCB)、单纯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金属裸支架植入(Bare metal stent,BMS)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三种方式,比较三组随访患者的中期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为复杂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提供个性化手术方案。研究方法:通过单中心回顾性数据收集获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共7年内TASC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组(DCB组)纳入患者30例,普通球囊扩张组(PTA组)纳入患者31例,金属裸支架植入组(BMS组)纳入患者29例。术后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1,6,12,24个月随访,通过记录相关疗效评估指标,多普勒超声及下肢CT血管成像(CTA)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围术期及术后并发症,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血管一期通畅率、免于再次手术干预率(TLR)、靶病变晚期管腔丢失(LLL)、1年内截肢率、全因死亡率等指标。通过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ABI,LLL,一期通畅率、再狭窄率、TLR等指标进行两两统计分析,比较以上指标以达到对DCB在复杂股腘动脉病变中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符合入组的90例患者均完成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7.06±10.27岁,病变长度21.10±3.57cm,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29例,其中左侧肢体43例,右侧肢体47例,同时患有高血压病者78例,糖尿病48例,高脂血症43例,伴随吸烟史患者为74例,随访13-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2.99个月。DCB入组30人,平均病变长度22.12±3.88cm,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ABI分别为0.35±0.08、0.97±0.18、0.95±0.15、0.90±0.13、0.79±0.22,发生围术期并发症 5 例。PTA组入组31人,平均病变长度21.05±3.58cm,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ABI分别为0.38±0.08、0.95±0.12、0.94±0.11、0.77±0.19、0.72±0.15,发生围术期并发症 5 例。BMS组入组29人,平均病变长度20.10±3.00,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ABI分别为0.33±0.09、0.94±0.11、0.91±0.17、0.86±0.18、0.88±0.1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4例。三组病人术前基线资料,TASC分级、Rutherford分级变化、膝下流出道数目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三组间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BMS组临床疗效评估指标较PTA组高(p<0.05),DCB组比BMS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临床疗效评估指标结果相当;术后24个月三组间再狭窄率有统计学意义,DCB组比BMS组、PTA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DCB分别与PTA组、BMS组对比,术后12及24月LL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CB组、PTA组、BMS组术后24月免于再干预率TLR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并发症有:穿刺口血肿、股动静脉瘘、夹层、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每组发生率相仿,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一年内截肢率及2年全因死亡率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CB组及PTA组随访过程中分别出现1例死亡病例,DCB组有1例患者于返院复查期间出现心衰转入重症监护室后死亡。PTA组有1例患者于家中因脑卒中死亡。研究结论:1.DCB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效,术后ABI,一期再狭窄率改善明显。2.DCB在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较PTA及BMS拥有更高的一期通畅率、免于血运重建率(CD-TLR)以及较低晚期管腔丢失(LLL)。3.DCB组中期全因死亡率及1年内截肢率较低,中期疗效安全可靠。

张志祥[5](2021)在《腔内介入治疗TASC Ⅱ C、D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 Ⅱ C、D级病变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中短期通畅率和再狭窄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接受腔内介入治疗的61例TASC Ⅱ C、D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65条患肢的临床疗效,评估手术成功率、住院并发症、两年的通畅率,分析了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和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原因。结果:共计65条患肢接受腔内介入治疗,其中62条患肢手术成功,3例反复尝试后未能行介入治疗,予以保守治疗。技术成功率95.38%(62/6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75%,死亡率0%。术后足背动脉ABI0.83±0.14较术前0.36±0.14明显增加(P<0.05)结论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12、18、24月随访患者,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8.38%、90.32%、85.24%、77.19%、60.38%、47.91%,12个月和24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78.94%、64.58%,12个月和24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8.24%、91.1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术后疗效主要与吸烟、糖尿病、TASC Ⅱ分级、支架植入和膝下流出道有关系。COX生存分析可得术后狭窄主要与性别、吸烟、糖尿病密切相关。结论:腔内介入治疗TASC Ⅱ C、D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成功率高、效果好、近中期通畅率与开放手术治疗相仿,可有效缓解病人临床症状。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具有可重复性操作的特点,可明显降低截肢率。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建议优先选择。

徐春静,曾莉,吴燕,陈曼诗[6](2021)在《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文中认为目的:检索并获取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的证据,为临床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针对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提出问题,检索数据库及专业网站的相关文献,采用2016年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评价工具、2014版JBI证据预分级、证据推荐级别系统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结果:经专业人员的判断,最终纳入系统评价论文2篇、系统综述5篇,归纳得出16条证据,在整个围手术期进行干预。结论: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和控制的最佳证据,可为护士及护理管理者提供循证依据。通过应用最佳证据,以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提升护理质量。

黄天歌[7](2021)在《封堵修复导管鞘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单中心临床试验》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中的股动脉穿刺入路中尝试使用封堵修复导管鞘(Vascular closure device,VCD)进行术后止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介入科行TACE介入治疗且使用血管封堵器或人工压迫(Manual compression,MC)止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94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止血方式不同将患者分血管封堵器组(VCD组)及人工压迫组(MC组),其中VCD组31例,MC组63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穿刺部位股动脉是否能耐受穿刺。记录患者术前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等;术中记录止血方式及止血时间;术后统计制动时间、血管封堵器的使用成功率及并发症等。使用成组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探讨血管封堵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94例患者均纳入本研究,基线资料及术中、术后资料齐全。2.全部患者成功接受TACE治疗,术后31例应用封堵修复导管鞘进行止血,63例应用人工压迫法止血。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VCD组止血成功率为90.3%,MC组止血成功率为85.7%,两组间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人工压迫止血相比,使用封堵修复导管鞘进行TACE术后止血能够减少术后平均制动时间(4.1±0.6 vs.9.5±2.1h,p<0.001)。5.VCD组发现3例穿刺点渗血;MC组发现9例穿刺点渗血。两组患者未发现穿刺点相关或VC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与MC相比,封堵修复导管鞘能够有效减少制动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长期制动导致的负面影响。

刘淼[8](2020)在《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自1989年Campeau介绍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和1993年Kiemeneij介绍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以来,桡动脉途径逐渐被认为是心脏导管技术的主要入路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明显优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主要表现在:第一、有更少的术后并发症;第二、患者具有更好的手术耐受性;第三、患者住院时间相对更短,患者住院费用相对要少。因此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更受广大心内科介入手术医师及患者的欢迎。然而经桡动脉途径仍然具有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其中最主要的是桡动脉闭塞症。桡动脉闭塞多数是无症状不易被发现的,因为手掌部接受双重供血。然而桡动脉一旦闭塞,将会限制将来再次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限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瘘等操作的执行。因此辨别并避免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增加有益因素和预防及抑制桡动脉闭塞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有两个主要的发病机制:血栓形成和血管内膜增生。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桡动脉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功能紊乱,使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降低。桡动脉CT扫描和血管内超声等检查以及组织功能研究表明桡动脉插管后桡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重要改变。如果桡动脉鞘管直径超过桡动脉内径,桡动脉内皮层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这种内皮损伤是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降低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内皮增生和桡动脉闭塞的关键因素。目前关于缺血预处理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缺血预处理对靶器官及组织的保护效应。目前研究的范围较广,由最早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效应到肝脏、肺脏、脑、肾等组织器官的保护效应均有研究。关于缺血预处理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引起机体释放一些体液保护因子,从而对机体产生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因此,我们设想缺血预处理可能对距离处理位点最近的动脉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我们以观察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闭塞为出发点,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以及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1.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2.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危险及保护因素;3.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桡动脉闭塞的远期影响。研究方法:1.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我院首次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且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我们根据预实验结果估算本研究单组所需最低样本量为290例,我们连续入选了 755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患者;最终,322例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接受缺血预处理并入组,318例患者入未行缺血预处理组。有115例患者因不符合入组标准,符合排除标准而被排除。入选患者根据其住院号的奇数或偶数被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IC)和非缺血预处理组(non-IC),2.签订同意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知情同意书和同意进行该临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桡动脉直径测量。根据手术顺序,给予缺血预处理组患者行缺血预处理,用水银血压计将袖带绑在右上臂,给予加压至200mmHg,持续约5min,然后释放,持续约5min,共4个循环。4.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或者替格瑞洛180mg.根据患者手术顺序,患者依次送入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常规选取右侧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造影首选入径血管,桡动脉穿刺点选取距离桡骨茎突2-3cm,搏动最强点,用2%利多卡因局麻,以20G穿刺针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桡动脉血管穿刺,穿刺成功见回血后沿穿刺针送入导丝,沿导丝置入动脉鞘管,经鞘管侧孔给予普通肝素至少3000U,如有需要术者根据患者情况及公斤体重酌情增加剂量(普通肝素100IU/kg)。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应用6F指引导管,术后立即拔除桡动脉鞘管。5.术后均用标准的旋压式动脉压迫止血带进行压迫止血,以刚能触到桡动脉搏动为标准,每1.5-2小时左右给予压迫止血带减压1圈直至完全减压。6.术后第二天行桡动脉B超,查看患者桡动脉通畅情况;7.记录桡动脉缺血结束至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时间,术前桡动脉直径,围手术期间患者用药,研究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史,检验指标等因素。8.随访9.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连续变量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分类记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连续变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对影响桡动脉闭塞的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识别桡动脉闭塞的各项危险因素及其对桡动脉闭塞的影响;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缺血预处理组与非缺血预处理组临床资料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共322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3位发生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0.93%;非缺血预处理组共318例患者,术后24小时有1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闭塞率为4.4%;两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桡动脉闭塞率明显降低,P=0.006.2.早期桡动脉闭塞危险因素分析桡动脉闭塞组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41%&69%,P=0.014);桡动脉闭塞组曲美他嗪应用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49.1%,p=0.01);桡动脉闭塞组桡动脉内径明显小于非桡动脉闭塞组(2.31 ±0.53&2.59±0.47,P=0.015);桡动脉闭塞组缺血预处理率明显低于非桡动脉闭塞组(17.6%%51.2%,p=0.006).3.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桡动脉内径,缺血预处理,β受体阻滞剂,曲美他嗪等放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桡动脉内径小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早期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及β受体阻滞剂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4.随访术后约第650天左右随访时发现,缺血处理组与非缺血处理组两组桡动脉内径较术前均明显减小。缺血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P=0.024;非缺血预处理组随访前后桡动脉内径比之P=0.047。约术后890天左右再次随访上次现场随访患者,两次随访桡动脉内径未见明显差异。研究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有益于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小时内桡动脉闭塞率。桡动脉内径小,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小时桡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预处理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能是桡动脉闭塞的保护因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能会导致术后桡动脉内径一定程度的减小。背景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因其更少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等优势被广大术者及患者所接受,但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方法可导致桡动脉血管损伤,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1.桡动脉内径与鞘管大小之间的关系在桡动脉急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2.桡动脉穿刺引起桡动脉内膜撕裂;3.鞘管的拉伸效应和鞘管本身的通过;4.导管在插入和撤出桡动脉的过程中桡动脉痉挛。手术过程中对桡动脉的损伤可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穿刺部位的出血、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其中最重要是桡动脉闭塞。桡动脉闭塞的原因主要是桡动脉损伤后诱发桡动脉内原位血栓形成及桡动脉内中膜增生。肢体缺血预处理即多数文献提及的远端缺血预处理,其实施过程是通过对血压袖带进行充气,压力达到阻断肢体动脉血流得目的并持续几分钟,然后将血压袖带放气使得肢体血流再通并持续几分钟,如此反复几个循环。其作用过程使得神经内分泌激活,促使机体释放保护性因子,最终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应激、甚至抗细胞凋亡等效果,进而发挥其保护缺血再灌注组织器官的作用。我们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肢体缺血预处理可能有助于降低桡动脉闭塞率,但其机制不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降低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可能机制。通过动物模型模拟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过程对桡动脉的损伤过程,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兔股动脉经机械损伤后机体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不进行缺血预处理,不进行股动脉穿刺,第一天采血5ml,第二天采血5ml后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预处理组(IC):对兔右侧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不对股动脉穿刺。缺血预处理后第二天解剖兔右侧股动脉,缺血处理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单纯股动脉穿刺组(P):对兔右侧股动脉单纯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解剖右侧穿刺留鞘股动脉,股动脉穿刺前及解剖前分别采血5ml;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组(ICP):对兔右下肢进行缺血预处理,1.5小时后进行股动脉穿刺留鞘,第二天行穿刺股动脉解剖,缺血预处理前及股动脉解剖前分别采血5ml。对血液标本离心并分装,检测兔穿刺留鞘前后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留取损伤血管组织,并观察损伤血管的病理变化及血管内皮PI3K/AKT/eNOS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1.各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浆指标的比较:术前四组兔右侧股动脉内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四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干预前兔血清vWF、P选择素、E选择素、tPA、PAI-1、NO、ET、TNF-a、IL-6、IL-10 水平无显着差异。2.各组处理前后血浆指标的比较。正常对照组与单纯缺血预处理组比较,血浆vWF、P选择素、ET-1、tPA、PAI-1、IL-6、IL-10、TNF-a 水平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但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明显升高。血浆vWF、P选择素、E选择素、PAI-1、IL-10、ET-1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明显升高。vWF、PAI-1两组间升高幅度无显着差异。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血浆P选择素、ET-1术后水平升高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IL-6、TNF-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两者血浆水平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未见显着差异,且两指标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升高值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血浆tPA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均显着降低,两组间血浆tPA水平术后较术前降低幅度无显着差异。血浆NO水平在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显着降低,其在缺血预处理+股动脉穿刺留鞘组术后较术前无显着差异,且血浆NO水平在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降低幅度显着低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3.病理结果:1)HE染色对照组及缺血预处理组HE染色显示兔股动脉内膜完整,弹力膜连续,内皮细胞清晰可见;股动脉穿刺组和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组兔股动脉,内皮细胞部分脱失,内膜连续性中断,弹力膜断裂明显,且部分存在中膜变性。2)免疫组化检测四组血管内皮PI3K、AKT、eNOS的表达情况。单纯缺血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现缺血预处理组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缺血预处理组+股动脉穿刺留鞘组与单纯股动脉穿刺留鞘组相比血管内皮P13K、AKT、eNOS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抗炎、改善内皮功能、调节黏附分子的释放可能是缺血预处理抑制血栓形成,进而影响桡动脉闭塞率的作用机制。缺血预处理通过PI3K/AKT/eNOS蛋白通路调节血管内皮释放NO进而发挥其作用。

许敏[9](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赵莹[10](2019)在《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超声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在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假性动脉瘤(PAS)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心脏介入治疗后超声诊断为假性动脉瘤的107例患者的临床及超声的相关资料。结果: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心脏介入治疗后超声诊断为PAS患者共107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61.7±14.0岁,85例患有高血压病,74例患有高脂血症,平均BMI值为24.9±3.7,LVEF(59.7±0.8)%。从介入治疗到超声确诊的中位时间2天。PAS的最大直径(31.6±16.7)mm,彩色多普勒均能显示“阴阳征”,频谱多普勒能显示双期双向血流频谱约80%。PAS治疗成功定义为其内有血栓形成,载体动脉与PAS瘤体内血流交通消失。107例患者中有65例进行加压包扎的治疗,55例位于股动脉,成功率78%,加压成功的PAS最大直径(28.86±15.40)mm;14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加压治疗,均位于股动脉,成功率100%,最大直径(36.71±16.55)mm;7例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4例位于上肢动脉,成功率100%,最大直径(28.42±15.86)mm;5例行外科治疗,3例位于上肢动脉,成功率100%,最大直径(40.50±13.92)mm。结论:超声在心脏介入治疗前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目前诊断和治疗PAS的首选方法;PAS大小的测量有助于指导假性动脉瘤的治疗;老年人,肥胖,高血压常常与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医源性假性动脉瘤中股动脉最为多见,桡动脉的假性动脉瘤发展较缓慢;心脏介入治疗后,尤其是高危因素患者,应常规行穿刺部位的超声检查,有助于临床的后续诊疗工作。

二、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法
        1.3.1 桡动脉穿刺组
        1.3.2 股动脉穿刺组
        1.3.3 术后处理
    1.4 手术成功标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3)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条件
        2.2 研究过程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三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2.三组在观察指标方面进行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不同动脉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药物涂层球囊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中期安全性和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研究方法
    4. 治疗方法
    5、随访项目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Rutherford分级变化
    三、一期通畅率比较
    四、晚期管腔丢失LLL比较
    五、再狭窄比较
    六、免于血运重建比较
    七、ABI值变化
    八、安全性比较
讨论
    一、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病变特点
    二、TASC Ⅱ分型中股腘动脉病变推荐治疗方案
    三、DCB的引入及其作用机理
    四、DCB联合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病变
    五、DCB对于TASC 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安全性问题
    六、本研究与临床试验对比差异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复杂股胭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腔内介入治疗TASC Ⅱ C、D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 A 英语术语(缩略语)
附录 B TASCII分型
附录 C 个人简历
附录 D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6)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确立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1.5 文献质量评价过程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
    2.2 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结果
    2.3 系统综述的质量评价结果
    2.4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5 证据汇总及描述
3 讨论

(7)封堵修复导管鞘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单中心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定义及并发症
    2.4 手术操作及止血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凝血指标
    3.3 两组间有效性分析
    3.4 两组间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为什么选择封堵导管鞘
    4.2 两组患者的可比性
    4.3 封堵修复导管鞘的有效性
    4.4 封堵修复导管鞘的安全性
5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闭合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动脉机械损伤后动脉闭塞机制的探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Ⅰ 预防及治疗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率的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Ⅱ 缺血预适应及其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9)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动物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超声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J]. 邱茜茜,蔡直铎,徐晓敏. 河南医学研究, 2021(34)
  • [2]骨盆、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股动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 赵志庆,董森,石惊天,梁海杰,燕太强,郭卫,杨荣利,汤小东,张学民.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9)
  • [3]经不同途径行血管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D]. 贺帅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药物涂层球囊治疗TASC C/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中期安全性和疗效分析[D]. 万子成.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腔内介入治疗TASC Ⅱ C、D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分析[D]. 张志祥.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6]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J]. 徐春静,曾莉,吴燕,陈曼诗.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04)
  • [7]封堵修复导管鞘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单中心临床试验[D]. 黄天歌.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经右侧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桡动脉闭塞的影响及其机制[D]. 刘淼. 山东大学, 2020(04)
  • [9]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10]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超声回顾分析[D]. 赵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介入治疗中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